张角技能满足了3个条件 为什么不能转生

所在位置: >
《三国志12》宝物名鉴之书籍详细资料介绍
更新时间: 13:49:59
文字尺寸:
游戏简介:《三国志12》为光荣(KOEI)的《三国志》系列游戏的第12作。继《三国志11》发售后五年,光荣终于宣布三国志系列的新作《三国志12》将于2012年发售。据TGS2011展会上游戏制作人北见健透露,《三国志12》会在前几部作品的基础上增加更多新的要素,游戏风格也与前几作有着明显差异。由于本作将会在平板电脑上推出,因此会根据平板电脑的特性而增加触摸屏操作等相关功能。另外,《三国志12》的游戏插画依然由长野刚担当。日,光荣公司在&三国志祭&活动现场展出武将半身画像30张。在东京电玩展2011上正式公布的大作《三国志12》公布了新的游戏截图。内政命令时的游戏画面首次曝光。每名武将都会有相对的技能来加强城市内设施的效果。战斗方面,每名武将都有自己的战法和兵种。目前已知有弓、枪、骑马三种,至少从上面的几张截图来看,我们能发现三国志12集结了前面几代的元素。另外, 据2月9日的官网的最新消息,三国志12的PC版发售时间将由原来的3月2日顺延到至3月30日,据官方的解释是将对三国志12的BUG进行修复,且将追加剧本&信长转生&,日本的战国大名将穿越到三国时代的神州大地,发售价会维持不变:特典版售价为14800日元,含税价为15540日元;普通版售价为10800日元,含税价11340日元;数字下载版售价为8800日元,含税价9240日元。附官方消息译文:官方公告:原定于日星期五发售的PC版《三国志12》,由于需要进一步测试抓BUG,跳票至3月30日。向各位满怀期待的玩家诚挚致歉!请见谅!另外,除了原定的7个剧本外,决定追加剧本&信长转生&!织田、伊达、武田等日本战国大名穿越来到三国群雄割据的时代!&《三国志12》宝物名鉴之书籍详细资料汇总辩道论&曹植的作品,作品中以优美的文笔探讨了神仙之道,表达了对修道的不认同,并作出了大量例证。著作内容:夫神仙之书、道家之言,乃云:傅说上为辰尾宿;岁星降下为东方朔;淮南王安诛于淮南,而谓之获道轻举;钩弋死于云阳,而谓之尸逝柩空。其为虚妄甚矣哉!中兴笃论之士有桓君山者,其所著述多善。刘子骏尝问:「言人诚能抑嗜欲,阖耳目,可不衰竭乎?」时庭中有一老榆,君山指而谓曰:「此树无情欲可忍,无耳目可阖,然犹枯槁腐朽。而子骏乃言可不衰竭,非谈也。」君山援榆喻之,未是也。何者?余前为王莽典乐大夫。〈乐记〉云:文帝得魏文侯乐人窦公,年百八十,两目盲。帝奇而问之,何所施行?对曰:臣年十三而失明,父母哀其不及事,教臣鼓琴。臣不能导引,不知寿得何力?」君山论之曰:「颇得少盲,专一内视,情不外鉴之助也。」先难子骏,以内视无益;退论窦公,便以不外鉴证之,吾未见其定论也。君山又曰:「方山有董仲君者,有罪系狱,佯死,数日,目陷虫出,死而复生,然后竟死。」生之必死,君子所达,夫何喻乎!夫至神不过天地,不能使蛰虫夏潜,震雷冬发,时变则物动,气移而事应。彼仲君者,乃能藏其气,尸其体,烂其肤,出其虫,无乃大怪乎!世有方士,吾王悉所招致,甘陵有甘始,卢江有左慈,阳城有 俭。始能行气导引,慈晓房中之术,俭善辟谷,悉号数百岁。本所以集之于魏国者,诚恐此人之徒,接奸诡以欺众,行妖恶以惑民,故聚而禁之也。岂复欲观神仙于瀛洲,求安期于边海,释金辂而顾云舆,弃文骥而求飞龙哉!自家王与太子及余兄弟,咸以为调笑,不信之矣。然始等知上遇之有恒,奉不过于员吏,赏不加于无功,海岛难得而游,六黻难得而佩,终不敢进虚诞之言,出非常之语。余尝试俭,绝谷百日,躬与之寝处,行步起居自若也。夫人不食七日则死,而俭乃如是。然不必益寿,可以疗疾,而不惮饥馑焉!左慈善修房内之术,差可终命。然自非有志至精,莫能行也。甘始者,老而有少容,自诸术士咸共归之。然始辞繁寡实,颇有怪言。余尝辟左右,独与之谈,问其所行,温颜以诱之,美辞以导之。始语余:「吾本师姓韩,字世雄。尝与师于南海作金,前后数四,投数万斤金于海。」又言:「诸梁时,西域胡来献香罽、腰带、割玉刀,时悔不取也。」又言:「车师之西国,儿生,擘背出脾,欲其食少而努行也。」又言:「取鲤鱼五寸一双,合其一煮药,俱投沸膏中。有药者奋尾鼓鳃,游行沈浮,有若处渊。其一者已熟而可噉。」余时问言:「率可试否?」言:「是药去此逾万里,当出塞,始不自行,不能得也。」言不尽于此,颇难悉载,故粗举其巨怪者。始若遭秦始皇、汉武帝,则复为徐市、乐(栾)大之徒也!桀、纣殊世而齐恶,奸人异代而等伪,乃如此耶!又世虚然有仙人之说。仙人者,傥猱猿之属与?世人得道化为仙人乎?夫雉入海为蜃,燕入海为蛤,当夫徘徊其翼,差池其羽,犹自识也。忽然自投,神化体变,乃更与鼋鳖为 ,岂复自识翔林薄、巢垣屋之娱乎?牛哀病而为虎,逢其兄而噬之。若此者,何贵于变化邪!夫帝者,位殊万国,富有天下,威尊彰明,齐光日月。宫殿阙庭,焜耀紫薇,何顾乎王母之宫、昆仑之域哉!夫三乌被致,不如百官之美也。素女嫦娥,不若椒房之丽也。云衣羽裳,不若黼黻之饰也。驾螭载霓,不若乘舆之盛也。琼蕊玉华,不若玉圭之洁也。而顾为匹夫所罔,纳虚妄之辞,信眩惑之说,隆礼以招弗臣,倾产以供虚求,散王爵以荣之,清闲馆以居之,经年累稔,终无一验。或殁于沙丘,或崩于五柞,临时虽复诛其身,灭其族,纷然足为天下一笑矣!若夫玄黄所以娱目,铿锵所以耸耳,媛妃所以绍先,刍豢所以悦口也。何以甘无味之味,听无声之乐,观无采之色也。然寿命长短,骨体强劣,各有人焉。善养者终之,劳扰者半之,虚用者殀之,其斯之谓欤!兵法二十四篇诸葛亮晚年所著,记载了诸葛亮用兵作战,治国安邦的经验,共有二十四篇,故名《兵法二十四篇》。在五丈原之战中,诸葛亮死前将此书传授给了姜维,正式继承了自己的衣钵。由于年代久远,兵法二十四篇多有遗失,现留存章目为视听第三、纳言第四、察疑第五、治人第六、举措第七、考黜第八、治军第九、赏罚第十、喜怒第十一、治乱第十二、教令第十三、斩断第十四、思虑第十五、阴察第十六、将苑之兵权篇、将苑之逐恶篇、将苑知人性篇、将苑之将才篇、将苑之将器篇、将苑之将弊篇。著作内容:视听第三视听之政,谓视微形,听细声。形微而不见,声细而不闻,故明君视微之几,听细之大,以内和外,以外和内。故为政之道,务於多闻,是以听察采纳众下之言,谋及庶士,则万物当其目,众音佐其耳。故经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目为心视,口为心言,耳为心听,身为心安。故身之有心,若国之有君,以内和外,万物昭然。观日月之形,不足以为明,闻雷霆之声,不足以为听,故人君以多见为智,多闻为神。夫五音不闻,无以别宫商,五色不见,无以别玄黄。盖闻明君者常若昼夜,昼则公事行,夜则私事兴。或有吁嗟之怒而不得闻,或有进善之忠而不得信。怨生不闻,则枉者不得申,进善不纳,则忠者不得信,邪者容其奸。故书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天听。」此之谓也。纳言第四纳言之政,谓为谏诤,所以采众下之谋也。故君有谏臣,父有谏子,当其不义则诤之,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恶不可顺,美不可逆;顺恶逆美,其国必危,夫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之害也。故有道之国,危言危行;无道之国,危行言孙,上无所闻,下无所说。故孔子不耻下问,周公不耻下贱,故行成名著,后世以为圣。是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矣。察疑第五察移之政,谓察朱紫之色,别宫商之音。故红紫乱朱色,瘾生疑正乐。乱生於远,疑生於惑。物有异类,形有同色。白石如玉,愚者宝之,鱼目似珠,愚者取之;狐貉似犬,愚者蓄之;枯蒌似瓜,愚者实之。故赵高指鹿为马,秦王不以为疑;范蠡贡越美女,吴王不以为惑。计疑无定事,事疑无成功。故圣人不可以意说为明,必信夫卜,占其吉凶。书曰:「三人占,必从二人之言。」而有大疑者,「谋及庶人」。故孔子云,明君之治,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外不知内,惟患内不知外;不患下不知上,惟患上不知下;不患贱不知贵,惟患贵不知贱。故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马为策己者驰,神为通己者明。故人君决狱行刑,患其不明。或无罪被辜,或有罪蒙恕,或强者专辞,或弱者侵犯,或直者被枉,或屈者不伸,或有信而见疑,或有忠而被害,此皆招天之逆气,灾暴之患,祸乱之变。惟明君治狱案刑,问其情辞,如不虚不匿,不枉不弊,观其往来,察其进退,听其声响,瞻其看视,刑惧声哀,来疾去迟,还顾吁嗟,此怨结之情不得伸也。上瞻盗视,见怯退还,喘息却听,沉吟腹计,语言失度,来迟去速,不敢及顾,此罪人欲自免也。孔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治人第六治人之道,谓道之风化,陈示所以也。故经云:「道之以德义而民与行,示之以号好恶而民之知禁。」日月之明,众下仰之,乾坤之广,万物顺之。是乃尧、舜之君,远夷贡献,桀、纣之君,诸夏背叛,非天移动其人,是乃上化使然也。故治人犹如养苗,先去其秽。故国之将兴,而伐於国,国之将衰,而伐於山。明君之治,务知人之所以患皂服之使,小国之臣。故曰,皂服无所不克,莫知其极,克食於民,而人有饥乏之变,则生乱逆。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如此,富国安民,不亦宜也?夫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安。故唐、虞之政,利人相逢,用天之时,分地之利,以豫凶年,秋存余粮,以给不足,天下通财,路不拾遗,民无去就。故五霸之世,不足者奉有余。故今诸侯好利,利兴民争,灾害并起,强弱相侵,躬耕者少,末作者多,民如浮云,手足不安。经云:「不贵难德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贵无用之物,使民心不乱。」各理其职,是以圣人之政治者。古者齐景公之时,病民下奢侈,不遂礼制。周、秦之宜,去文就质,而劝民之有利也。夫作无用之器,聚无益之货,金银壁玉,珠玑翡翠,奇珍异宝,远方所出,此非庶人之所用也。锦绣纂组,绮罗绫毂,玄黄衣帛,此非庶人之所服也。雕文刻镂,伎作之巧,难成之功,妨害农事,辎骈出入,袍裘索泽,此非庶人之所饰也。重门画兽,萧墙数仞,冢墓过度,竭财高尚,此非庶人之所居也。经云:「庶人之所好者,唯躬耕勤苦,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制之以财,用之以礼,丰年不奢,凶年不俭,素有蓄积,以储其后,此治人之道,不亦合於四时之气乎?举措第七举措之政,谓举直措诸枉也。夫治国犹於治身,治身之道,务在养神,治国之道,务在举贤,是以养神求生,举贤求安。故国之有辅,如屋之有柱,柱不可细,辅不可弱,柱细则害,辅弱则倾。故治国之道,举直措诸枉,其国乃安。夫柱以直木为坚,辅以直士为贤,直木出於幽林,贤士出於众下。故人君选举,必求隐处,或有怀宝迷邦,匹夫同位;或有高才卓绝,不见招求;或有忠贤孝弟,乡里不举;或有隐居以求志,行义以达其道;或有忠质於君,明党相谗。尧举逸人,汤招有莘,周公采贱,皆得其人,以致太平。故人君悬赏以待功,设位以待士,不旷庶官,辟四门以兴治务,玄纁以聘幽隐,天下归心,而不仁者远矣。夫所用者非所养,所养者非所用,贫陋为下,财色为上,谗邪得志,忠直远放,玄纁不行,焉得贤辅哉?若夫国危不治,民不安居,此失贤之过也。夫失贤而不危,得贤而不安,未之有也。为人择官者乱,为官择人者治,是以聘贤求士,犹嫁娶之道也,未有自嫁之女,出财为妇。故女慕财聘而达其贞,士慕玄纁而达其名,以礼聘士,而其国乃宁矣。考黜第八考黜之政,谓迁善黜恶。明主在上,心昭於天,察知善恶,广及四海,不敢遗小国之臣,下及庶人,进用贤良,退去贪懦,明 良上下,企及国理,众贤雨集,此所以劝善黜恶,陈之休咎。故考黜之政,务知人之所苦。其苦有五。或有小吏因公为私,乘权作奸,左手执戈,右手治生,内侵於官,外采於民,此所苦一也;或有过重罚轻,法令不均,无罪被辜,以致灭身,或有重罪得宽,扶强抑弱,加以严刑,枉责其情,此所苦二也;或有纵罪恶之吏,害告诉之人,断绝语辞,蔽藏其情,掠劫亡命,其枉不常,此所苦三也;或有长吏数易守宰,兼佐为政,阿私所亲,枉克所恨,逼切为行,偏颇不承法制,更因赋敛,傍课采利,送故待新,夤缘徵发,诈伪储备,以成家产,此所苦四也;或有县官慕功,赏罚之际,利人之事,买卖之费,多所裁量,专其价数,民失其职,此所苦五也。凡此五事,民之五害,有如此者,不可不黜,无此五者,不可不迁。故书云:「三载考绩,黜陟幽明。」治军第九治军之政,谓治边境之事,匡教大乱之道,以威武为政,诛暴讨逆,所以存国家安社稷之计。是以有文事必有武备,故含血之 蠹,必有爪牙之用,喜则共戏,怒则相害,人无爪牙,故设兵革之器,以自辅卫。故国以军为辅,君以臣为佑,辅强则国安,辅弱则国危,在於所任之将也。非民之将,非国之辅,非军之主。故治国以文为政,治军以武为计;治国不可以不从外,治军不可以不从内。内谓诸夏,外谓戎狄。戎狄之人,难以理化,易以威服,礼有所任,威有所施。是以黄帝战於涿鹿之野,唐尧战於丹浦之水,舜伐有苗,禹讨有扈,自五帝三王至圣之主,德化如斯,尚加之以威武,故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夫用兵之道,先定其谋,然后乃施其事。审天地之道,察众人之心,习兵革之器,明赏罚之理,观敌众之谋,视道路之险,则安危之处,占主客之情,知进退之宜,顺机会之时,设守御之备,强征伐之势,扬士卒之能,图成败之计,处生死之事,然后乃可出军任将,张禽敌之势,此为军之大略也。夫将者,人之司命,国之利器,先定其计,然后乃行,其令若漂水暴流,其获若鹰隼之击物,静若弓弩之张,动若机关之发,所向者破,而敌自灭。将无思虑,士无气势,不齐其心,而专其谋,虽有百万之众,而敌不惧矣。非雠不怨,非敌不战。工非鲁般之目,无以见其工巧;战非孙武之谋,无以出其计运。夫计谋欲密,攻敌欲疾,获若鹰击,战若河决,则兵未劳而敌自散,此用兵之势也。 故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惧。是以智者先胜而后求战,暗者先战而后求胜;胜者随道而途修,败者斜行而失路,此顺逆之计也。将服其威、士专其力,势不虚动,运如圆石,从高坠下,所向者碎,不可救止,是以无敌於前,无敌於后,此用兵之势也。故军以奇计为谋,以绝智为主,能柔能刚,能弱能强,能存能亡,疾如风雨,舒如江海,不动如泰山,难测如阴阳,无穷如地,充实如天,不竭如江河,始终如三光,生死如四时,衰旺如五行,奇正相生,而不可穷。故军以粮食为本,兵以奇正为始,器械为用,委积为备。故国困於 贵买,贫於远输,攻不可再,战不可三,量力而用,用多则费。 罢去无益,则国可宁也,罢去无能,则国可利也。夫善攻者敌不 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故善攻者不以兵革,善守者不 以城郭。是以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坚甲锐兵,不足以为强。 敌欲固守,攻其无备;敌欲兴阵,出其不意;我往敌来,谨设所 居;我起敌止,攻其左右;量其合敌,先击其实。不知守地,不 知战日,可备者众,则专备者寡。以虑相备,强弱相攻,勇怯相 助,前后相赴,左右相趋,如常山之蛇,首尾俱到,此救兵之道 也。故胜者全威,谋之於身,知地形势,不可豫言。议之知其得 失,诈之知其安危,计之知其多寡,形之知其生死,虑之知其苦 乐,谋之知其善备。故兵从生击死,避实击虚,山陵之战,不仰 其高,水上之战,不逆其流,草上之战,不涉其深,平地之战, 不逆其虚,道上之战,不逆其孤;此五者,兵之利,地之所助也 。夫军成於用势,败於谋漏,饥於远输,渴於躬井,劳於烦扰, 佚於安静,疑於不战,惑於见利,退於刑罚,进於赏赐,弱於见 逼,强於用势,困於见围,惧於先至,惊於夜呼,乱於暗昧,迷 於失道,穷於绝地,失於暴卒,得於豫计。故立旌旗以视其目, 击金鼓以鸣其耳,设斧钺以齐其心,陈教令以同其道,兴赏赐以 劝其功,行诛伐以防其伪。昼战不相闻,旌旗为之举,夜战不相 见,火鼓为之起,教令有不从,斧钺为之使。不知九地之使,则 不知九变之道。天之阴阳,地之形名,人之腹心,知此三者,获 处其功,知其士乃知其敌,不知其士,则不知其敌,不知其敌, 每战必殆,故军之所击,必先知其左右士卒之心。五间之道,军 之所亲,将之所厚,非圣智不能用,非仁贤不能使。五间得其情 ,则民可用,国可长保。故兵求生则备,不得已则斗,静以理安 ,动以理威,无恃敌之不至,恃吾之不可击。以近待远,以逸待 劳,以饱待饥,以赏待虚,以生待死,以众待寡,以旺待衰,以 伏待来。整整之旌,堂堂之鼓,当顺其前,而覆其后,固其险阻 ,而营其表,委之以利,柔之以害,以治军之道全矣。赏罚第十赏罚之政,谓赏善罚恶也。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 ,罚不可以不均。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罚知其所 加,则邪恶知其所畏。故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赏虚施则劳 臣怒,罚妄加则直士恨,是以羊羹有不均之害,楚王有信谗之败 。夫将专持生杀之威,必生可杀,必杀可生,忿怒不详,赏罚不 明,教令不常,以私为公,此人国之五危也,赏伐不明,教令有 不从,必杀可生,众奸不禁;必生可杀,士卒散亡;忿怒不详, 威武不行,赏罚不明,下不劝功;政教不当,法令不从;以私为 公,人有二心。故众奸不禁,则不可久,士卒散亡,其众必寡; 威武不行,见敌不起;下不劝工,上无强辅;法令不从,事乱不 理,人有二心,其国危殆。故防奸以政,救奢以俭,忠直可使理 狱,廉平可使赏赐。赏罚不曲,则人死服。路有饥人,厩有肥马 ,可谓亡人而自存,薄人而自厚。故人君先募而后赏,先令而后 诛,则人亲附,畏而爱之,不令而行。赏罚不正,则忠臣死於非 罪,而邪臣死於非功。赏赐不避怨仇,则齐桓得管仲之力;诛罚 不避亲戚,则周公有杀地之名。书云:「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此之谓也。喜怒第十一喜怒之政,谓喜不应喜无喜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喜怒之 间,必明其类。怒不犯无罪之人,喜不从可戮之士,喜怒之际, 不可不详。喜不可纵有罪,怒不可戮无辜,喜怒之事,不可妄行 。行其私而废其功,将不可发私怒,而兴战必用众心,苟合以私 忿而合战,则用众必败。怒不可以复悦,喜不可以复怒,故以文 为先,以武为后,先胜则必后负,先怒则必后悔,一朝之忿,而 亡其身。故君子威而不猛,忿而不怒,忧而不惧,悦而不喜。可 忿之事,然后加之威武,威武加则刑罚施,刑罚施则众奸塞。不 加威武,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众恶不理,其国亡。治乱第十二治乱之政,谓省官并职,去文就质也。夫绵绵不绝,必有乱结 ,纤纤不伐,必成妖孽。夫三纲不正,六纪不理,则大乱生矣。 故治国者,圆不失规,方不失矩,本不失末,为政不失其道,万 事可成,其功可保。夫三军之乱,纷纷扰扰,各惟其理。明君治 其纲纪,政治当有先后,先理纲,后理纪;先理令,后理罚;先 理近,后理远;先理内,后理外;先理本,后理末;先理强,后 理弱;先理大,后理小;先理身,后理人。是以理网则纪张,理 令则罚行,理近则远安,理外则外端,理本则末通,理强则弱伸 ,理大则小行,理上则下正,理身则人敬,此乃治国之道也。教令第十三教令之政,谓上为下教也。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上之所为, 人之所瞻也。夫释己救人,是谓逆政,正己教人,是谓顺政。故 为君之道,以教令为先,诛罚为后,不教而战,是谓弃之。先习 士卒用兵之道,其法有五:一曰,使目习其旌旗指麾之变,纵横 之术;二曰,使耳习闻金鼓之声,静动行止;三曰,使心习刑罚 之严,爵赏之利;四曰,使手习五兵之便,斗战之备;五曰,使 足习周旋走趋之列,进退之宜;故号为五教。教令军队,各有其 道。左教青龙,右教白虎,前教朱雀,后教玄武,中央轩辕,大 将军之所处,左矛右戟,前盾后弩,中央旗鼓。旗鼓俱进。闻鼓 则进,闻金则止,随其指挥,五陈乃理。正陈之法,旗鼓之主: 一鼓,举其青旗,则为直阵;二鼓,举其赤旗,则为锐阵;三鼓 ,举其黄旗,则为方阵;四鼓,举其白旗,则为圆阵;五鼓,举 其黑旗,则为曲阵。直阵者,木阵也;锐阵者,火阵也;方阵者 ,土阵也;圆阵者,金阵者;曲阵者,水阵也。 此五行之阵,辗转相生,冲对相胜,相生为救,相胜为战,相 生为助,相胜为敌。凡结五阵之法,五五相保,五人为一长,五 长为一师,五师为一枝,五枝为一火;五火为一撞,五撞为一军 ,则军士具矣。夫兵利之所便,务知节度。短者持矛戟,长者持 弓弩,壮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粮牧,智者为谋主。乡 里相比,五五相保,一鼓整行,二鼓习阵,三鼓起食,四鼓严办 ,五鼓就行。闻鼓听金,然后举旗,出兵以次第,一鸣鼓三通, 旌旗发扬,举兵先攻者赏,却退者斩,此教令也。斩断第十四斩断之政,谓不从教令之法也。其法有七,一曰轻,二曰慢, 三曰盗,四曰欺,五曰背,六曰乱,七曰误,此治军之禁也。当 断不断,必受其乱,故设斧钺之威,以待不从令者诛之。军法异 等,过轻罚重,令不可犯,犯令者斩。期会不到,闻鼓不行,乘 宽自留,避回自止,初近后远,唤名不应,车甲不具,兵器不备 ,此为轻军,轻军者斩。受令不传,传令不审,迷惑吏士,金鼓 不闻,旌旗不睹,此谓慢军,慢军者斩。食不禀粮,军不省兵, 赋赐不均,阿私所亲,取非其物,借贷不还,夺人头者,以获其 功,此谓盗军,盗军者斩。变改姓名,衣物不鲜,旌旗裂坏,金 鼓不具,兵刃不磨,器仗不坚,矢不著羽,弓弩无弦,法令不行 此为欺军,欺军者斩。闻鼓不进,闻金不止,按旗不伏,举旗不 起,指挥不随,避前向后,纵发乱行,折其弓弩之势,却退不斗 ,宜左或右,扶伤举死,自托而归,此谓背军,背军者斩。出军 行将,士卒争先,纷纷扰扰,车骑相连,咽塞路道,后不得先, 呼唤喧哗,无所听从,失乱行次,兵刃中伤,长短不理,上下纵 横,此为乱军,乱军者斩。屯营所止,问其乡里,亲近相随,共 食相保,不得越次,强入他伍;干误次第,不可呵止,度营出入 ,不由门户,不自启白,奸邪所起,知者不告,罪同一等,合人 饮酒,阿私取受,大言警语,疑惑吏士,此谓误军,误军者斩。 斩断之后,此万事乃理也。思虑第十五思虑之政,谓思近虑远也。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故君子思 不出其位。思者,正谋也,虑者,思事之计也。非其位不谋其政 ,非其事不虑其计。大事起於难,小事起於易。故欲思其利,必 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是以九重之台,虽高必坏。故仰 高者不可怨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后。是以秦穆公伐郑,二子知 其害;吴王受越女,子胥知其败;虞受晋璧马,宫之奇知其害; 宋襄公练兵车,目夷知其负。凡此之智,思虑之至,可谓明矣, 夫随覆陈之轨,追陷溺之后,以赴其前,何及之有?故秦承霸业 ,不及尧、舜之道。夫危生於安,亡生於存,乱生於治。君子视 微知著,见始知终,祸无从起,此思虑之政也。阴察第十六阴察之政,譬喻物类,以觉悟其意也。外伤则内孤,上惑则下 疑;疑则亲者不用,惑则视者失度;失度则乱谋,乱谋则国危, 国危则不安。是以思者虑远,远虑者安,无虑者危。富者得志, 贫者失时,甚爱太费,多藏厚亡,竭财相买,无功自专,忧事众 者烦,烦生於怠。船漏则水入,囊穿则内空,山小无兽,水浅无 鱼,树弱无巢,墙坏屋倾,堤决水漾,疾走者仆,安行者迟,乘 危者浅,履水者惧,涉泉者溺,遇水者渡,无楫者不济,失侣者 远顾,赏罚者少功,不诚者失信。唇亡齿寒,毛落皮单。阿私乱 言,偏听者生患。善谋者胜,恶谋者分,善之劝恶,如春雨泽。 麒麟易乘,驽骀难习。不视者盲,不听者聋。根伤则叶枯,叶枯 则花落,花落则实亡。柱细则屋倾,本细则末挠,下小则上崩。 不辨黑白,弃土取石,羊虎同群。衣破者补,带短者续。弄刀者 伤手,打者伤足。洗不必江河,要之却垢;马不必麒麟,要之疾 足;贤不必圣人,要之智通。总之,有五德:一曰禁暴止兵,二 曰赏贤罚罪,三曰安仁和众,四曰保大定功,五曰丰挠拒谗,此 之谓五德。将苑之兵权篇夫兵之权者, 是三军之司命, 主将之威势. 将能执兵之权, 操兵之要势, 而临群下, 譬如猛虎, 加之羽翼而 翔四海, 随所遇而施之. 若将失权, 不操 其势, 亦如鱼龙脱於江湖, 欲求游洋之势, 奔涛戏浪, 何可得也.将苑之逐恶篇夫军国之弊, 有五害焉: 一曰, 结党相连, 毁 贤良; 二曰, 侈其衣服, 异其冠带; 三曰, 虚夸妖术, 诡言神道; 四曰, 关察是非, 利以动众; 五曰, 伺候得失, 阴结敌人. 此所谓奸伪悖德之人, 可远而不可亲也.将苑之人性篇夫人之性, 莫难察焉. 美恶既殊, 情貌不一. 有温良而为诈者, 有外 恭而内欺者, 有外勇而内怯者, 有尽力而不忠者. 然知人之道有七焉: 一曰 , 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二曰, 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三曰, 咨之以计谋而 观其识; 四曰, 告知以祸难而观其勇; 五曰,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六曰, 临 之以利而观其廉; 七曰, 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将苑之将才篇夫将材有九.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而知其饥寒, 察其劳苦, 此之谓人将 . 事无苟免, 不为利扰, 有死之荣, 无生之辱, 此之谓义将. 贵而不骄, 胜而 不恃, 贤而能下, 刚而能忍, 此之谓礼将. 奇变莫测, 动应多端, 转祸为福, 临危制胜, 此之谓智将. 进有厚赏, 退有严刑, 赏不逾时, 刑不择贵, 此之谓 信将. 足轻戎马, 气盖千夫, 善固疆场, 长於箭戟, 此之谓步将. 登高履险, 驰射如飞, 进则先行, 退则后殿, 此之谓骑将. 气凌三军, 志轻疆虏, 怯於小 战, 勇於大敌, 此之谓猛将. 见贤若不及, 从谏如顺流, 宽而能刚, 勇而多计 , 此之谓大将.将苑之将器篇将之器, 其用大小不同. 若乃察其奸, 伺其祸, 为众所服, 此十夫之将. 夙兴夜寐, 言词密察, 此百夫之将. 直而有虑, 勇而能斗, 此千夫之将. 外貌 桓桓, 中情烈烈, 知人勤劳, 悉人饥寒, 此万夫之将. 进贤进能, 日慎一日, 诚信宽大, 闲於理乱, 此十万人之将. 仁爱治於下, 信义服邻国, 上知天文, 中察人事, 下识地理, 四海之内, 视如室家, 此天下之将.将苑之将弊篇夫为将之道, 有八弊焉, 一曰贪而无厌, 二曰妒贤嫉能, 三曰信谗好佞, 四曰料彼不自料, 五曰犹豫不自决, 六曰荒瘾於酒色, 七曰奸诈而自怯, 八曰 狡言而不以礼。仇国论谯周著作,于延熙二十年(公元257年)所作,是一篇反对姜维穷兵黩武、发动连年北伐的文章。文中提出应当休养生息,与民休息,静待敌方有变。这篇文章也被视为益州本土人士对蜀汉外来统治集团的反抗。更反映出了两方矛盾由来已久,为之后的魏国伐蜀谯周劝刘禅投降的一幕埋下了伏笔。著作内容:因余之国小,而肇建之国大,并争于世而为仇敌。因余之国有高贤卿者,问于伏愚子曰:&今国事未定,上下劳心,往古之事,能以弱胜强者,其术何如?&伏愚子曰:&吾闻之,处大无患者恒多慢,处小有忧者恒思善;多慢则生乱,思善则生治,理之常也。故周文养民,以少取多;勾践恤众,以弱毙强,此其术也。&贤卿曰:&囊者项强汉弱,相与战争,无日宁息,然项羽与汉约分鸿沟为界,各欲归息民;张良以为民志既定,则难动也,寻帅追羽,终毙项氏,岂必由文王之事乎?&肇建之国方有疾疢,我因其隙,陷其边陲,觊增其疾而毙之也。&伏愚子曰:&当殷、周之际,王候世尊,君臣久固,民习所专;深根者难拔,据固者难迁。当此之时,虽汉祖安能杖剑鞭马而取天下乎?当秦罢候置守之后,民疲秦役,天下土崩;或岁改主,或月易公,鸟惊兽骇,莫知所从,于是豪强并争,虎裂狼分,疾搏者获多,迟后者见吞。今我与肇建皆传国易世矣,既非秦末鼎沸之时,实有六国并据之势,故可为文王,难为汉祖。夫民疲劳,则骚扰之兆生,上慢下暴则瓦解之形起。谚曰:&射幸数跌,不如审发。&是故智者不为小利移目,不为意似改步,时可而后动,数合而后举,故汤、武之师不再战而克,诚重民劳而度时审也。如遂极武黜征,土崩势生,不幸遇难,虽有智者将不能谋之矣;若乃奇变纵横,出入无间,冲波截辙,超谷越山,不由舟揖而济盟津者,我愚子也,实所不及。春秋左氏传《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三国中关羽由其喜爱阅读《左传》,常常秉书夜读,三国志载&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左传》在史学中的地位被评论为继《尚书》、《春秋》之后,开《史记》、《汉书》之先河的重要典籍。《经学通论&春秋》评论说:左氏叙事之工,文采之富,即以史论,亦当在司马迁、班固之上,不必依傍经书,可以独有千古。它代表了先秦史学和文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它是一部集大成式的史学巨著。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相斫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其声律兼有诗歌之美,言辞婉转,情理深入,描写入微,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一。受到学界重视是在魏晋时期,先后有服虔、杜预为其作注解,以后成为研究《春秋》的重要典籍。典论曹丕著作,成于其为魏太子之时,原有22篇,后大都亡佚,现存《自叙》、《论文》、《论方术》三篇。《典论》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题论文,评价了建安七子的长处及短处,并提出&文气&这一概念。文中对文学的价值予以肯定。当时儒家对&文&的肯定主要集中在经典及史书上,而曹丕所说&文&,则包括诗、赋在内。曹丕此举,相当于把文学正式提高到与经典、史书并列的位置,为之后的魏晋文学蓬勃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遁甲天书左慈于山中获得的修道奇书,分有《天遁》《地遁》《人遁》。左慈修炼此书得以成道,曾在酒席上戏耍曹操。此物与三国志游戏中,一般也都是作为最高级别的宝物,效果多为+智力10并附带【神眼】【妖术】等稀有技能,为不可多得宝物。管子记载春秋齐国管仲的言行事迹,内容庞杂,包括法、儒、道、阴阳、名、兵、农等多家观点,由西汉刘向整理编纂而成,共86篇,现存76篇。韩非、贾谊、司马迁等人都认为它有一个中心思想,即主张法治的同时也提倡用道德教化来进行统治,对礼和法是并重的。所以有人推测这是齐国学者结合本国特点,托名管仲提出的一种新学说。也许是刘向或其他人把各派的著作编进了《管子》,造成了内容庞杂的结果。尽管如此,《管子》还是在保存丰富的史料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韩非子记载春秋末期法家韩非言论的著作。此书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人性本恶,应当以法约束,同时也主张君主集权。其思想收到了秦皇嬴政的极大肯定,并为之后历代很多帝王喜爱及钻研的书目。游戏中附带增加政治的效果。汉书《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老子《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列女传《列女传》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妇女行为的书,也有观点认为该书是一部妇女史。作者是西汉的儒家学者刘向,不过也有人认为该书不是刘向所做,因此,目前流行的有的版本作者一处会标注佚名。也有人为认为,现在流传的版本是后人在刘向所做版本之上又增加若干篇得来的。六韬《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相传为周朝开国元勋姜尚姜子牙的著作,实则可能是春秋战国编撰,而作者已不可考。全书共六卷、分别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这也是六韬《名称》之来源。此书集合了先秦兵家的大成思想,对后世的理念具有重大意义。&&&&& 相传大汉开国元勋张良曾路遇老人,数次对老人的要求予以满足,老人遂赠此书与他,张良得后方知是兵法,遂努力修习并日益精进,后助刘邦击败项羽,夺得天下。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当时吕不韦召集门下食客三千人共同编著。在公元前239年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夕。&&&&& 书以易学、阴阳、五行、干支文化思想为总纲,融合众家所长,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成书于战国初期。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论语集解三国时期魏国何晏的著作,成书于东汉齐王芳正始年间。是我国第一部&集解&体训释专著,也是迄今为止保存最早的一部《论语》训释专书。《论语集解》注解《论语》并阐释哲理思想的著作。十卷与二十卷本共存。孟德新书三国时期英雄曹操的著作,乃是其总结半生军事生涯、在前人基础上总结并创新军事理论的成果,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兵书。共十四篇,其中十三篇是兵法韬略,而最后一篇是政略。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将此书交给张松阅览,问其此书如何。张松为报复曹操遂说其为抄袭,并倒背如流,使得曹操一气之下将其焚烧,进而就此失传。&&&&&&而现实中失传的原因可能是, 之后取代曹魏的晋朝避讳而限制并销毁此书,而民间百姓则由于抵触曹操的原因也不爱收藏此书。墨子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墨子言行及思想的著作,由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汇编而成,西汉刘向又整理成七十一篇,六朝以后逐渐亡佚。其内容广博,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此书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平南指掌图三国演义中由蜀国永昌郡功曹吕凯所画,并进献给诸葛亮,帮助其平定南蛮叛乱。但三国志并没有记载吕凯绘有平蛮指掌图,进而推断可能是罗贯中虚构出的物品。乾象历注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的著作,内容为注解《乾象历》。郑玄,字康成,高密市人,为汉尚书仆射郑崇八世孙,东汉经学大师、大司农。曾入太学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和《左传》等,最后从马融学古文经。游学归里之后,复客耕东莱,聚徒授课,弟子达数千人,家贫好学,终为大儒。党锢之祸起,遭禁锢,杜门注疏,潜心著述。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说,遍注群经,著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共百万余言,世称&郑学&,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后人纪念其人建有郑公祠。《乾象历》是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至吴亡(公元280年)实施的历法。东汉末刘洪撰。青囊书三国时期神医华佗的著作。记载了华佗行医经验的医书,是其毕生心血,但由于华佗为治疗曹操头痛病而提议对其脑部开刀,使得曹操怀疑华佗图谋不轨,将其囚禁。华佗知自己命不久矣,遂将此书传给看押的狱卒,狱卒收到后准备辞官行医,但在准备期间被自己的妻子以危害其安全为由焚烧,最终只抢救得几页关于阉割及健身的内容,大部失传。三略汉初隐士黄石公的著作,又称《黄石公三略》,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兵书。最早见诸于司马迁的《史记》。分上略、中略、下略3个部分,共3800余字。与前代兵书不同,它是一部专论战略的兵书,尤其侧重阐述政略,这是该书的一个显著特点。《三略》的另一个特点,即是大量引用古代兵书《军谶》、《军势》中的内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共引用了700余字,占全书的1/6强。因而为后人保留了这两部已佚兵书的部分精华。山海经《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 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最有代表性的神话寓言故事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不详。伤寒杂病论汉末三国时期名义张仲景的著作。已佚,后世根据该书佚文,分别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商君书战国时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也称《商子》,现存24篇,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商君书》侧重记载法家商鞅辅佐秦孝公时进行革新变法、重农重战、重刑厚赏、反斥儒家言论,主要反映了战国法家的政治思想。在《汉书》中录有二十九篇,但现在仅存二十四篇(另有两篇有目无文)。其中有些篇所述史实在商鞅死后,说明不是商鞅本人所作,但书中保留了商鞅法家思想遗著,并记录了商鞅的言行,约为战国末年商鞅后学编成。史记西汉司马迁的著作,中国二十四史之首,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并首次使用纪传体描写历史,成为之后历史文本的模范。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正式使用《诗经》,应该起于南宋初年-屈万里)。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省西南,东至山东,南及江汉流域。《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初期,根据《尚书》上所说,《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时要论由魏国官吏王基撰写。在目睹而上级曹爽专制导致国内风化大坏,王基不畏强权撰写《时要论》加以讥讽。书经儒家五经之一,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公之于众的(古代)皇室文献&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司马法春秋时期齐国兵法家司马穰苴所著兵书,是我国古代重要兵书之一,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汉代对《司马法》评价很高,马融、郑玄、曹操等人的著作中,都曾以《司马法》为重要文献资料而加以征引,据以考证西周和春秋时期的军制。晋唐之间,杜预、贾公彦、杜佑、杜牧等人,也多以《司马法》为立说的根据。可见《司马法》当时仍具有军事权威著作的声誉。宋更是把把《司马法》列为《武经七书》之一,颁行武学,定为将校必 读之书,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司马穰苴,本姓田,为齐国王族,因功被封大司马,遂称司马氏。他是继姜尚之后一位承上启下的著名军事家,曾率齐军击退晋、燕入侵之军,后因齐景公听信谗言,司马穰苴被罢黜,未几抑郁发病而死。由于年代久远,其事迹流传不多,但其军事思想却影响巨大,司马迁赞曰:&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四民月令《四民月令》,曾误称《齐人月令》,是东汉后期叙述一年例行农事活动的专书,是东汉大尚书崔寔模仿古时月令所著的农业著作,成书于2世纪中期,叙述田庄从正月直到十二月中的农业活动,对古时谷类、瓜菜的种植时令和栽种方法有所详述,亦有篇章介绍当时的纺绩、织染和酿造、制药等手工业。孙膑兵法战国时期齐国孙膑所著兵书,共十六篇,在《孙子》及《吴子》的基础上做了不少的补充,提出了诸如战争观,重势等全新的理念。后是一般将其与《孙子》并称孙子兵法。孙膑,孙武后裔,曾与庞涓为同窗师从鬼谷子学习兵法。后庞涓为魏惠王将军,因嫉贤妒能,恐孙膑取代他的位置,骗孙膑到魏使用奸计,孙膑被处以髌刑。齐欣赏其兵法韬略后被齐国使者偷偷救回齐国,被田忌善而客待。后通过田忌赛马被引荐与齐威王任为军师。先后通过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击败强大的魏国,并击杀庞涓,从此魏国一蹶不振。孙子兵法春秋时期齐国人孙武所做,故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古典军事文著作的最高峰,同时也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孙子,孙氏,名武,字长卿。出自妫姓或姬姓,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哲学家,今日在山东、江苏等地,尚有祀奉孙武的庙宇,多谓之兵圣庙。春秋末期军事家。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三国时期孙坚号为孙武后裔,故其家族持有宝物孙子兵法,历代游戏均为增加统帅值最高的宝物。太平清领道又名《太平经》,共170卷,是道教的一部重要的经书。现存在明朝《正统道藏》中有57卷。《太平经》的思想,为早期的道教派别五斗米道和太平道所接受。其内容非常庞杂,把老庄之道和鬼神信仰与阴阳五行和神仙家的方术结合,创造了一套复杂的神学体系。继承了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观,并结合了《周易》和汉代流行的元气说来阐述宇宙生成理论,认为宇宙的本原是元气。同时他也提出了一套政治设想来描述理想的太平世界。提出君明,臣良,民顺是世界太平的根本条件。太平要术《三国演义》所说的《太平要术》其实就是庄子著的《南华经》,即《庄子》。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传说中的巨鹿郡起义首领张角入山采药,遇&南华老仙&,授之《太平要术》,遂开始&散施符水&念咒治病,还能&呼风唤雨&,自称&太平道人&,&大贤良师&,创太平道,又名&黄老道&,信徒发展为数十万人。之后张角利用东汉谶纬迷信盛行的社会风气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之言,并在公元184年揭竿起义,起义人数高达四十五万,从根本上动摇了汉朝统治的根基,开启了三国乱世的序幕。尉缭子关于此书作者,一说《尉缭子》的作者是魏惠王时的隐士,一说为秦始皇时的大梁人尉缭。今本《尉缭子》共分五卷。卷一:包括&天官&、&兵谈&、&制谈&、&战略&、&攻权&5篇,主要论述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关系,攻城与作战的原则,主张行事不应依靠鬼神,而应依赖人的智慧。卷二:包括&守议&、&十二陵&、&武议&、&将理&、&原官&5篇,主要论述战争的性质、作用和守城的原则。卷三:包括&治本&、&战权&、&重刑令&、&伍制令&、&分塞令&5篇,主要讲述用兵的原则、军队的纪律和奖惩制度。卷四:包括&束伍令&、&经卒令&、&勒卒令&、&将令&、&踵军令&5篇,主要叙述战场法纪、部队的编组、标志和指挥信号,以及行军序列。卷五:包括&兵教上&、&兵教下&、&兵令上&、&兵令下&4篇,主要论述军队的训练和取胜之道。魏公子兵法战国时期四君子之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所著兵书。战国时期,魏无忌率领五个诸侯国的联军在黄河以南大败秦军合纵攻秦的胜利,使魏无忌的声威大震,各诸侯都向他进献兵法,魏无忌编写成书,后世称为《魏公子兵法》。吴越春秋是成书于东汉的一部历史散文,赵晔撰。其书今存十卷,主要叙述吴越争霸的故事,前五卷以吴为主,后五卷以越为主。在体例上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的特点,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雏形。全书所叙重要事件都明确标示年代,但实际并不准确,多有讹误。全书以吴越争霸为主线,具体到各章又都有自己的重点,保持相对独立性;各章之间前后贯通,一脉相承,讲述的故事具有连续性。吴子战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家吴起所著兵书,又称《吴子兵法》、《吴起兵法》。书中提出以治为胜,赏罚严明,主张在军队实行&进有重赏,退有重刑&,做到&令行禁止,严不可犯&。提出&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主张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使士卒掌握各种作战本领,提高整个军队的战斗力。强调&简募良材&,根据士卒体力、技能等条件的不同,合理分工和编组,实现军队的优化组合。要求统军将领&总文武&、&兼刚柔&,具备理、备、果、戒、约的&五慎&条件,掌握气机、地机、事机、力机四个关键的因素。西蜀地形图相传为东汉末年文人张松所绘。张松,字永年,蜀郡人,刘璋的部下,益州别驾。长得额?头尖,鼻偃齿露,身短不满五尺,但很有才干,言语有若铜钟,可过目不忘。后刘备来攻益州牧刘璋,为报刘备优待,将其所绘的《西蜀地形图》暗献给刘备,使得刘备在益州节节取胜,逼的刘璋走向灭亡。相传刘备死后,《西蜀地形图》隐没于蜀国广汉,但今天仍然下落不明。孝经传《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晏子春秋记述春秋末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著作。分内篇、外篇两部分,内篇分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六篇,外篇分上、下二篇。谏上、谏下主要记叙晏婴劝谏齐君的言行,问上、问下主要记叙君臣之间、卿士之间以及外交活动中的问答,杂上、杂下主要记叙晏婴其他各种各样的事件。外篇两篇内容较为驳杂,与内篇六篇相通而又相别。各篇之间的内容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互有联系,个别的还有互相矛盾之处。易经据说是由伏羲氏与周文王(姬昌)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并加以总结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又称《周易》或《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战国策简称《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纵横家的实战演习手册。本书亦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治论三国时期魏国王昶著。他虽非中央官吏,任职京外,但洞察国情,明晓大势,认为曹魏政权&法制苛碎&,承袭了秦汉之弊端,隐患之本在于&国典&,更新治国之策,势在必行。遂针对时弊,他著述《治论》20余篇,并以一统华夏为要务。《治论》一书,主张恢复以儒治国,这跟曹操一贯提倡的&唯才是举&思想颇有不同。强调官者要弃绝浮华,贵族子弟应进入太学读书,尤其提出要以考试制度来选官任人。周书阴符传为黄帝所撰,战国时苏秦得此书后,发奋研读,以一人而为六国之相。《隋书&经籍志》兵家始载有《阴符铃录》一卷, 《周书阴符》九卷,今亦未知其详,且皆不言&经&。庄子记载春秋时期思想家庄子言行的著作。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盐铁论是中国西汉桓宽根据汉昭帝时所召开的盐铁会议记录&推衍&整理而成的一部著作。书中记述了当时对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一场大辩论。该书共分六十篇,标有题目,内容是前后相连的。桓宽的思想和贤良文学人士相同,所以书中不免有对桑弘羊的批评之词。书中语言很精练,对各方的记述也很生动,为现代人再现了当时的情况。博弈论三国时期吴国文学家、史学家、经学家韦昭所著,是劝说太子孙和掌握一些权衡利弊的本领所做的论文。&【《三国志12》宝物名鉴之书籍详细资料介绍】来源于网络单机游戏排行榜,如有侵犯到你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
热点军事新闻
 精彩图片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邮箱:admin@8lw.org 合作洽谈邮箱:bd@8lw.org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杀张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