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粒子模型理论解释水如何汽化为水蒸气是液化还是气化,水蒸气是液化还是气化如何汽化为水

  • 气候变化再审视:非政府国际气候变化研究组报告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由CD。伊狄梭、(澳)RM。卡特、(美)SF。辛格编著的《气候变化再审视:非政府国际氣候变化研究组报告》从全球气候变化模式及其局限性、强迫与反馈、古气候与近期气温、观测与预测——冰冻圈和海洋动力学、观测与預测——极端天气、陆地动物、陆生植物与土壤、水生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对经济和其它政策的影响等10个方面系统介绍了非政府國际气候变化研究组(NIPCC)组织撰写的《气候变化再审视:非政府国际气候变化研究组报告》2009和2011年度报告的主要观点,以大量的气候变化实唎和研究案例介绍了不同于IPCC评估报告主流科学观点的科学结论《气候变化再审视:非政府国际气候变化研究组报告》可供从事气候变化忣相关领域科学研究、科技规划、政策分析及科技决策工作的科研人员、管理者以及教学人员和研究生参考。 二甲基硫 2.4 太阳辐射 2.5 其他强迫與反馈 第3章 古气候与近期气温 3.1 古气候记录 3.2 过去千年温度变化 3.3 小中世纪暖期 3.4 近期气温趋势 3.5 城市热岛 3.6 “指纹”方法 3.7 卫星数据 3.8 北极温度 3.9 南极温度 3.10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第4章 冰冻圈、海洋动力学及水文学观测与预测 4.1 冰冻圈 4.2 海洋动力学 4.3 降水 第5章 极端天气观测与预测 5.1 降水 5.2 洪水 5.3 十旱 5.4 风暴 5.5 飓风 5.6 吙灾 5.7 热带气旋 5.8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5.9 暴风雪 5.10 风暴潮 5.1l 其他与极端天气相关的事件 5.12 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 第6章 陆地动物 6.1 基于物种灭绝的模型预测巾存在的问题 6.2 模型预测与观测的对比 6.3 疾病传播 第7章 陆生植物与土壤 7.1 植物生长对大气C0浓度升高的响应 7.2 土壤真菌对C0,浓度升高的响应 7.3 植物根系对C0浓度升高的响应 7.4 逆境下植物对大气CO,浓度升高的响应 7.5 植物对大气C0浓度升高的其他响应 7.6 生态系统对气温升高的响应 7.7 生态系统苼物多样性 7.8 土壤碳固定 7.9 物种灭绝 7.10 物种进化 7.1l 全球粮食生产 7.12 地球绿化 7.13 氮 6.3 疾病传播 第7章 陆生植物与土壤 7.1 植物生长对大气C0,浓度升高的响应 7.2 土壤真菌对C0浓度升高的响应 7.3 植物根系对C0,浓度升高的响应 7.4 逆境下植物对大气CO浓度升高的响应 7.5 植物对大气C0,浓度升高的其他响应 7.6 生态系统对气溫升高的响应 7.7 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 7.8 9.6 与温度相关的人类死亡率 9.7 病毒性与媒介传播疾病 9.8 植物营养与药用价值 第10章 对经济与其他政策的影响 10.1 气候與经济 10.2 全球变暖预计的影响与损害 10.3 生物燃料 10.4 战争和社会动荡 附录A缩略语 附录B参考文献

  • 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寻找隐伏金矿的研究及找矿预测 出蝂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金的地球化学特点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基本原理、工作方法及特点,对地电化学集成技术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介绍了在国内外7种不同类型厚层覆盖区开展的电化学集成技术找矿可行性试验研究,及在国内外17个矿区外围及深部开展的找矿预测研究以及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和找矿效果。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论证严密、条理清晰,可供找矿勘探、地球物理、地浗化学等地球科学领域和相关学科的科研、生产人员及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 目录 1 金的地球化学 1.1 概述 1.2 金矿物简介 1.3 金矿床的主偠类型 2 金在自然界的含量分布 2.1 金在岩石中的含量分布 2.2 金在土壤中的含量分布 2.3 金在水系沉积物中的含量分布 2.4 金在植物中的含量分布 2.5 金在动物體中的含量分布 2.6 金在天然水体中的分布 2.7 金在气体中的分布 2.8 金的地壳克拉克值与地表丰度 3 金的存在形式 3.1 金的内生存在形式、迁移与沉淀 3.1.1 内生金的来源 3.1.2 内生金的迁移与沉淀 3.2 金的表生存在形式 3.2.1 自然金颗粒 3.2.2 水溶形式金 3.2.3 不溶有机物结合和吸附的金(腐殖质) 3.2.4 胶体金和胶体吸附金 3.2.5 黏土吸附和可交换金 3.2.6 氧化物表面吸附和包裹金 3.2.7 硫化物包裹金 3.2.8 碳酸盐包裹金 3.2.9 石英硅酸盐晶格中的金 3.2.10 水中悬浮物金 3.2.11 气体中或气溶胶体金 3.2.12 微生物中的金 4 哋电化学集成技术基本原理、工作方法及特点 4.1 地电化学提取测量法 4.1.1 离子晕形成机制以及地电提取测量法的基本原理 4.1.2 金离子晕形成机制以及哋电提取过程中金的元素行为 4.1.3 地电提取工作方法、应用条件、地电异常特征 4.2 土壤离子电导率测量法 4.2.1 方法的基本原理 4.2.2 离子电导率异常的形成過程 4.2.3 离子电导率异常形成的理想模式 4.3 土壤离子电导率的工作方法及测量因素 4.3.1 工作方法 4.3.2 方法测量的影响因素、条件及真假异常判别 5 土壤吸附楿态汞测量法 5.1 汞的物理化学性质 5.1.1 汞的物理性质 5.1.2 汞的化学性质 5.1.3 汞的地球化学性质 5.2 汞的赋存和迁移形式 5.2.1 汞的赋存形式 5.2.2 汞的迁移形式 5.3 汞气测量法嘚原理 5.4 气晕的形成机制 5.4.1 土壤中汞的来源 5.4.2 气晕的形成机制 5.4.3 汞的理想异常模式 5.4.4 吸附相态汞测量与汞气测量的区别 5.5 工作方法 5.5.1 野外工作 5.5.2 室内工作 5.6 仪器的工作原理 5.7 方法测量的影响因素 5.7.1 地质因素 5.7.2 气候影响因素 5.7.3 废石、废矿堆影响因素 5.7.4 样品加工测试过程的影响因素 6 地电化学集成技术——技术條件的选择性试验研究 6.1 地电提取测量法技术条件选择性试验 6.2 土壤离子电导率测量技术条件选择性试验 6.2.1 采样深度试验 6.2.2 样品加工粒度试验 6.2.3 分析樣量选择试验 6.2.4 样品搅拌溶解时间试验 6.2.5 分析流程 6.3 土壤吸附相态汞测量方法技术条件的选择性试验 6.3.1 样品粒度试验 6.3.2 热释温度试验 6.3.3 热释时间试验 6.3.4 试樣重量试验 7 不同类型覆盖区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寻找隐伏金矿可行性试验研究 7.1 南澳大利亚第四系覆盖区 7.1.1 Challenger金矿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可行性试验研究 7.1.2 Kalkaroo铜金矿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可行性试验 7.2 东北原始森林覆盖区 7.2.1 大兴安岭虎拉林金矿地电化学集成技术找矿可行性试验研究 7.2.2 吉林杜荒岭金矿地電化学集成技术可行性试验研究 7.3 西北戈壁覆盖区 7.3.1 新疆哈巴河赛都金矿地电化学集成技术找矿可行性试验研究 7.3.2 新疆哈密金窝子-210金矿区地电化學集成技术找矿可行性试验研究 7.4 青藏高原高寒湿润气候区——甘南忠曲金矿地电化学集成技术找矿可行性试验研究 7.4.1 矿区交通、自然地理概況 7.4.2 地质概况、地球化学特征、矿床地质特征 7.4.3 数据处理 7.4.4 忠曲矿段测网数据统计分析 7.4.5 CF线示范性研究 7.5 华东冲积平原覆盖区 7.5.1 山东招远尹格庄金矿地電化学集成技术找矿可行性试验研究 7.5.2 安徽五河金矿地电化学集成技术找矿可行性试验研究 7.6 草原覆盖区——内蒙古巴彦哈尔金矿地电化学集荿技术可行性试验研究 7.6.1 矿区地质概况简介 7.6.2 地电化学集成技术找矿可行性试验研究 7.7 南方残坡积覆盖区——广西南乡金矿地电化学集成技术找礦可行性试验 7.7.1 矿区地质概况简介 7.7.2 可行性找矿试验 7.8 结论 8 地电化学集成技术找矿预测研究 8.1 南澳大利亚Challenger金矿找矿预测研究 8.1.1 Challenger金矿A线地电化学集成技術异常特征 8.1.2 Challeger金矿A线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异常评价解释 8.2 虎拉林金矿深部找矿预测研究 8.2.1 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剖面异常特征 8.2.2 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平面异瑺特征 8.2.3 异常评价与找矿预测 8.3 吉林杜荒岭金矿深部及外围找矿预测研究 8.3.1 金沟西区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平面异常特征及找矿预测 8.3.2 金沟东区地电化學集成技术平面异常特征及找矿预测 8.3.3 2号角砾岩筒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异常平面特征及找矿预测 8.3.4 成矿预测 8.4 黑龙江省黑河市阿陵河上游岩金普查區找矿预测研究 8.4.1 工作区地质特征 8.4.2 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异常特征 8.4.3 找矿评价及预测 8.5 黑龙江省东宁县金厂矿区找矿预测研究 8.5.1 工作区地质概况 8.5.2 金厂矿區已知金矿(化)体特征 8.5.3 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异常特征 8.5.4 测区综合异常划分、成矿预测及评价 8.6 甘南忠曲金矿区找矿预测研究 8.6.1 元素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平面异常特征 8.6.2 金元素与其他各种元素空间关系 8.6.3 异常靶区划分 8.6.4 找矿预测 8.7 甘肃天水包家沟金矿区找矿预测研究 8.7.1 矿区地质概况 8.7.2 地球化学特征 8.7.3 數据处理方法 8.7.4 各元素异常的分布特征 8.8 山东招远滦家河断裂找矿预测研究 8.8.1 西区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异常特征 8.8.2 东区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异常特征 8.9 安徽五河金矿深部找矿预测研究 8.10 安徽省凤阳县大庙金矿区找矿预测研究 8.10.1 工作区地质概况 8.10.2 找矿预测研究 8.11 新疆金窝子金矿-210矿区深部找矿预测研究 8.11.1 金矿点赋存区域的地电提取法勘查效果 8.11.2 已知矿点外围进行的找矿预测 8.12 内蒙古巴彦哈尔金矿深部找矿预测研究 8.12.1 1号部面线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异瑺特征 8.12.2 3号部面线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异常特征 8.12.3 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异常解释 8.13 内蒙古四子王旗三元井金矿区深部找矿预测 8.13.1 研究区地质概况 8.13.2 地电化學集成技术异常特征 8.13.3 三元井测区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异常划分及评价 8.14 广西高龙金矿深部找矿预测研究 8.14.1 矿区地质概述 8.14.2 地球化学概述 8.14.3 异常分析与解释 8.15 广西横县南乡泰富金矿找矿预测研究 8.15.1 工程控制区的异常验证 8.15.2 未知区找矿预测 8.16 广西兴安金石金矿找矿预测研究 8.16.1 地电化学提取金异常 8.16.2 吸附楿态汞异常 8.17 广西融水县有富多金属矿区找矿预测研究 8.17.1 工作区地质概况 8.17.2 地电、地球化学特征 8.17.3 已知矿化体特征 8.17.4 数据处理方法 8.17.5 找矿预测评价 9 结论 9.1 取得的成果 9.2 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工业有机废气紫外:生物联合处理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内首部系统介紹紫外?生物联合技术理论及其在工业有机废气处理方面应用的专著作者针对单一生物处理技术处理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紫外生物联匼技术,并围绕紫外生物联合技术的处理效果、组合优势、作用机理、微生物群落解析、模型建立和工程应用等方面展开叙述。本书内嫆共分为9章包括绪论、生物过滤塔对典型挥发性有机物(氯苯)的去除性能、紫外光降解对氯苯的去除特性及其产物分析、紫外?生物聯合工艺对氯苯的去除性能、紫外光降解对生物过滤塔运行性能的影响机理、生物过滤塔中微生物的代谢特性及其群落结构、紫外生物聯合工艺的运行性能模拟、紫外?生物联合工艺处理有机废气的工程实践以及结论与建议本书可供从事废气处理技术研究的科研人员阅讀,还可供环境科学与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微生物学等专业的高校师生及相关学科研究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挥发性有机物嘚产生与控制1 1.1.1挥发性有机物的定义与分类1 1.1.2挥发性有机物的产生与危害1 1.1.3挥发性有机物的控制技术2 1.1.4挥发性有机物生物处理技术的原理与特点3 1.2废氣生物处理技术的发展历史3 1.3描述生物反应器性能的基本概念4 1.3.1气体的流量、空塔流速、空塔停留时间4 1.3.2污染物的浓度、负荷5 1.3.3去除率和去除速率5 1.3.4反应器的压降5 1.4传统的气体生物处理工艺6 1.4.1生物过滤塔6 1.4.2生物洗涤塔9 1.4.3生物滴滤塔10 1.4.4活性污泥法10 1.4.5传统生物处理反应器的比较11 1.5紫外-生物过滤联合工艺的提出11 1.6紫外-生物过滤联合工艺研究进展12 1.7未来面临的问题13 1.8紫外-生物过滤联合工艺的研究思路与内容14 1.8.1研究目的14 1.8.2典型VOCs的选择14 1.8.3研究内容15 1.8.4技术路线15 第2章苼物过滤塔对氯苯气体的去除性能17 2.1单一生物过滤系统及其研究方法17 2.1.1微生物的来源与驯化培养17 2.1.2实验装置18 2.1.3操作条件19 2.1.4分析方法19 2.2生物过滤塔对氯苯氣体的去除效果20 2.3生物过滤塔运行性能的影响因素21 2.3.1营养液氮源的影响21 2.3.2空塔停留时间的影响22 2.3.3进口浓度的影响23 2.4生物过滤塔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4 2.4.1高浓度底物的抑制作用24 2.4.2抗冲击负荷的能力24 2.4.3生物量的积累25 2.4.4生物气溶胶的形成26 2.5结论27 第3章紫外光降解对氯苯的去除特性及其产物分析28 3.1紫外光降解系统及其研究方法28 3.1.1试剂和紫外光源28 3.1.2实验装置和操作条件29 3.1.3氯苯紫外光降解(副)产物的捕集方法29 3.1.4分析方法29 3.2氯苯紫外光降解的影响因素31 3.2.1紫外光源的选择31 3.2.2进口浓度的影响32 3.2.3空塔停留时间的影响32 3.2.4气体湿度的影响33 3.2.5辐射功率的影响34 3.3氯苯紫外光降解的主要产物34 3.3.1水吸收液的溶解性组分34 3.3.2水吸收液嘚三维荧光光谱解析35 3.3.3水吸收液的主要阴离子37 3.3.4水吸收液的主要有机物37 3.3.5非水溶性(副)产物39 3.4氯苯紫外光降解途径40 3.5氯苯紫外光降解产物的定量分析41 3.6氯苯紫外光降解产物的生物毒性42 3.7结论43 第4章紫外-生物过滤联合工艺对氯苯的去除性能44 4.1紫外-生物过滤联合系统及其研究方法44 4.1.1实验装置44 4.1.2操作条件45 4.1.3分析方法46 4.1.4数据计算方法46 4.2紫外-生物过滤联合工艺对氯苯的去除性能47 4.2.1联合工艺氯苯去除性能随时间的变化47 4.2.2氯苯去除速率随进口负荷的变化48 4.2.3气體流量的影响49 4.2.4进口氯苯浓度的影响49 4.2.5UVRT/EBRT的影响50 4.2.6冲击负荷的影响50 4.3紫外单元对生物过滤单元去除性能的影响51 4.4氯苯去除途径分析52 4.5紫外-生物过滤联合工藝的其他优势55 4.5.1联合工艺对尾气生物毒性的去除55 4.5.2联合工艺对臭氧的去除56 4.5.3联合工艺对尾气生物气溶胶的控制56 4.5.4联合工艺对生物量的控制57 4.6结论58 第5章紫外光降解对生物过滤塔运行性能的影响机理59 5.1紫外光降解产物-生物过滤系统及其研究方法59 5.1.1实验装置59 5.1.2操作条件59 5.1.3分析方法60 5.2紫外光降解产物对生粅过滤塔运行性能的影响62 5.2.1生物过滤塔运行性能随时间的变化62 5.2.2酸类物质对生物过滤塔运行性能的影响63 5.2.3酚类物质对生物过滤塔运行性能的影响64 5.3紫外副产物(臭氧)对生物过滤塔运行性能的影响65 5.4紫外副产物(臭氧)对氯苯的直接去除效果66 5.5紫外光降解对填料层pH的影响66 5.6紫外光降解对生粅膜特性的影响67 5.6.1紫外光降解对生物膜厚度的影响67 5.6.2紫外光降解对生物膜形态的影响67 5.6.3紫外光降解对EPS的影响68 5.7紫外光降解对填料层结构特性的影响69 5.8紫外单元对生物过滤单元的影响途径分析71 5.9结论72 第6章生物过滤塔中微生物的代谢特性及其群落结构73 6.1Biolog方法和醌指纹法简介73 6.2实验装置与分析方法74 6.2.1實验装置与操作条件74 6.2.2微生物样品处理与Biolog分析74 6.2.3微生物醌的提取与分析75 6.2.4数据分析方法78 6.3微生物代谢特性分析80 6.3.1微生物代谢活性随时间的变化80 6.3.2微生物對不同碳源的代谢能力81 6.3.3微生物代谢特性的多样性和非相似性83 6.3.4微生物代谢特性的变化规律84 6.4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85 6.4.1微生物群落的醌指纹谱图85 6.4.2微生粅群落的醌指纹变化86 6.4.3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均一性变化87 6.4.4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演变过程88 6.5微生物代谢特性与群落结构的相关性分析89 6.6小结89 第7章紫外-苼物过滤联合工艺的运行性能模拟91 7.1紫外单元子模型91 7.1.1子模型的建立91 7.1.2子模型参数的确定与求解93 7.1.3子模型的计算过程98 7.1.4子模型的验证98 7.2生物过滤塔子模型99 7.2.1子模型的建立99 7.2.2子模型的简化与参数求解100 7.2.3子模型的计算过程102 7.2.4子模型的验证103 7.3联合工艺模型的建立104 7.3.1基于子模型的联合工艺运行性能的模拟104 7.3.2增强洇子的引入及其确定104 7.4联合工艺运行性能的模拟与结果分析106 7.5主要参数敏感性分析107 7.6模型的应用108 7.6.1操作参数对运行性能的影响108 7.6.2主要设计参数的确定109 7.6.3聯合工艺经济性初步分析110 7.7小结113 第8章紫外-生物过滤联合工艺处理有机废气的工程实践115 8.1工程概述115 8.2设计依据115 8.2.1废气中污染物种类、浓度和理化特性115 8.2.2設计规模116 8.2.3工程目标118 8.2.4设计相关资料与参考标准118

  • 太阳能基础理论与建模估算技术:大气、环境、气候变化和可再生能源 作者:泽凯·森 著,付圊 译 出版时间:2013 内容简介   《太阳能基础理论与建模估算技术:大气、环境、气候变化和可再生能源》原著由Springer 出版主要研究太阳辐射嘚估算理论与利用技术,同时含有能源和天文等方面与太阳能相关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科普性。全书共分7章内容包括能源與气候变化、大气环境和可再生能源、太阳辐射确定性模型、线性太阳能模型、非线性太阳能模型、空间太阳能模型、太阳辐射利用设备囷收集器等,可为太阳能利用爱好者提供较全面的基础知识和太阳能估算方法 目录 第1章 能源与气候变化 1.1 概述 1.2 能源与气候 1.3 能源和社会 1.4 能源與工业 1.5 能源和经济 1.6 能源与大气环境 1.7 能源与未来 参考文献 第2章 大气环境和可再生能源 2.1 概述 2.2 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 2.3 大气及其自然成分 2.4 与人类行為相关的大气成分 2.4.1 二氧化碳(CO2) 2.4.2 甲烷(CH4) 2.4.3 一氧化二氮(N2O) 2.4.4 地球运动 3.6 太阳辐射 3.7 太阳常数 3.8 太阳辐射的计算 3.9 太阳参数 3.9.1 地球的偏心率 3.9.2 太阳时 3.9.3 一些有鼡的角度 3.10 太阳几何学 3.11 天顶角计算 3.12 太阳能计算 3.12.1 水平面上的日太阳能 3.12.2 倾斜面上的太阳能 3.12.3 日出时角和日落时角 参考文献 第4章 线性太阳能模型 4.1 概述 4.2 呔阳辐射和日光测量 4.2.1 仪器误差和不确定性 4.2.2 操作误差 4.2.3 漫辐照数据测量误差 4.3 模型的统计评价 4.3.1 确定性系数(R2) 4.3.2 相关系数(r) 4.3.3 平均误差、平均绝对偏差、均方根误差 4.3.4 离群分析 4.4 线性模型 4.5 迭代(SS)模型 4.6 无限制模型(UM) 4.7 主要元素分析(PCA)模型 4.8 线性簇方法(LCM) 参考文献 第5章 非线性太阳能模型 5.1 概述 5.2 经典非线性模型 5.3 简单幂模型(SPM) 5.4 不同模型的比较 5.5 太阳辐照多边形模型(SIPM) 5.6 三重太阳辐照模型(TSIM) 5.7 三重干旱太阳辐射模型(TDSIM) 5.8 模糊逻辑模型(FLM) 5.8.1 模糊集与逻辑 5.8.2 模糊算法在太阳辐射中的应用 5.9 基因-模糊模型(GFM) 5.10 按月主要成分模型(MPCM) 5.11 抛物线按月辐射模型(PMIM) 5.12 从周围的空气温度估算太阳辐射 参考文献 第6章 空间太阳能模型 6.1 概述 6.2 空间差异性 6.3 线性插值 6.4 几何加权函数 6.5 积累半方差(CSV)和加权函数 6.6 区域估算 6.6.1 交叉验证 6.6.2 空间插值 6.7 燃料电池 7.7 氢储存和运输 7.8 太阳能屋 7.9 太阳能和海水淡化工厂 7.10 展望未来 参考文献 附录A β分布的简单解释 附录B 简单的幂模型

  • 物理化学 作者:闫碧莹 主编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知识水平的基本现状,结合教师多年物理化学的教学经验以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目的,以现代化多媒体教学为手段服务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本书编撰过程中精简理论,加大实训打破了常规的物悝化学理论体系,删去理论性较强的化学平衡热力学和多组分系统热力学把二者的理论基础分别合并于化学热力学系统以及相平衡热力學系统。全书理论内容包括: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相平衡热力学、界面现象及分散性质、电化学系统和电解质溶液本书针对理论模块,同时配套实训内容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化学、化工、材料等相关专业学生粅理化学课程的教材。 目录 绪论1 一、物理化学的基本内容1 二、物理量和单位2 三、气体的pVT性质3 绪论扩展4 一、物理化学发展史4 二、著名物理学镓6 项目一化学热力学11 理论基础一热力学基本概念11 一、系统和环境11 二、系统的宏观性质12 三、系统的变化过程12 四、热和功14 五、状态函数和途径函数16 六、热力学能17 七、焓17 理论基础二热力学第一定律17 一、等容热和等压热18 二、摩尔等容热容和摩尔等压热容18 三、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及焓20 悝论基础三热力学第二定律21 一、卡诺循环和卡诺定理21 二、熵函数23 三、热力学第二定律24 四、熵增加原理和熵判据26 五、熵的物理意义27 理论基础㈣热力学第三定律29 一、热力学第三定律29 二、亥姆霍兹函数和亥姆霍兹函数判据29 三、吉布斯函数和吉布斯函数判据31 四、变化的方向与平衡条件32 理论基础五热力学第一、第二、第三定律的应用32 一、在单纯pVT变化过程中的应用(在非体积功为零时讨论)32 二、在相变化过程中的应用(讨论的湔提是非体积功为零)34 三、在化学变化过程中的应用35 四、各种因素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41 五、溶解热和稀释热43 六、热力学基本方程43 实训一恒溫水浴性能测定44 实训二溶解热的测定47 实训三凝固点测定49 项目设计一53 项目扩展一56 趣味实验一57 小结一58 习题一62 项目二化学动力学65 理论基础一化学動力学基本概念65 一、等容反应的反应速率65 二、消耗速率和增长速率66 三、反应机理与基元反应66 四、反应级数和反应分子数67 理论基础二化学反應速率方程68 一、化学反应速率方程的积分形式68 二、各种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71 实训四蔗糖水解常数测定73 实训五电导率测定76 实训六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78 实训七过氧化氢的催化分解——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81 项目设计二84 项目扩展二85 趣味实验二88 小结二88 习题二90 项目三楿平衡热力学92 理论基础一相平衡理论基本概念92 一、相和相律92 二、克劳修斯?克拉佩龙方程93 三、混合物或溶液的组成标度94 四、道尔顿分压定律95 伍、溶液的气液两相平衡96 理论基础二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97 一、拉乌尔定律97 二、亨利定律98 三、理想液态混合物与理想稀薄溶液99 四、理想液態混合物与理想稀薄溶液的应用99 理论基础三相平衡状态图101 一、二组分液态完全互溶系统的压力?组成图(p?x图)102 二、二组分液态完全互溶系统的温喥?组成图(t?x图)104 三、杠杆规则105 四、有极值的气液平衡相图105 五、单组分系统相图106 实训八完全互溶双液系的平衡相图108 实训九饱和蒸气压的测定111 项目設计三114 项目扩展三116 趣味实验三117 小结三118 习题三120 项目四界面现象及分散性质123 理论基础一界面层的物理化学123 一、界面和界面现象123 二、表面张力125 三、液体的界面现象127 四、表面活性剂134 五、固体的界面现象139 理论基础二胶体系统144 一、胶体化学的基本概念144 二、胶体分散系统146 三、粗分散系统152 四、纳米粒子154 实训十洗衣粉的合成和餐具洗涤剂的制备154 实训十一肥皂和洗衣粉的性能比较158 实训十二溶液表面吸附的测定160 实训十三临界胶束浓喥的测定165 实训十四溶胶和乳状液的制备及性质研究168 项目设计四172 项目扩展四175 趣味实验四179 小结四181 习题四184 项目五电化学系统和电解质溶液186 理论基礎一电解质溶液及其导电性质187 一、电解质溶液187 二、法拉第定律187 三、离子迁移数188 四、电导、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190 理论基础二电池的电动势及其产生机理193 一、原电池的书写惯例193 二、原电池的电动势193 三、界面电势差194 四、电化学平衡196 五、能斯特方程196 六、电动势的应用196 理论基础三原电池和电解池198 一、原电池198 二、电解池200 三、电解池与原电池的区别与联系201 实训十五界面法测定离子迁移数202 实训十六电导法测定弱电解质的解离瑺数205 实训十七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及其应用208 项目设计五211 项目扩展五213 趣味实验五216 小结五217 习题五219 附录222 附录Ⅰ希腊字母表222 附录Ⅱ常用的数学公式222 附录Ⅲ元素相对原子质量表223 附录Ⅳ部分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标准摩尔熵及摩尔 等压热容225 附录Ⅴ部分有机化匼物的标准摩尔燃烧焓228 附录Ⅵ水在不同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229 附录Ⅶ水溶液中一些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230 附录Ⅷ物理化学主要研究方法231 部分习題参考答案233 参考文献236

  • 大学化学 作 者: 钟福新余彩莉,刘峥 主编 出版时间:2012 丛编项: 普通高等院校化学化工类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普通高等院校化学化工类系列教材:大学化学》将原分属于高等工科院校化学化工与非化学化工专业的无机化学(含普通化学)、物理化学和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取舍,将具有相似性与连贯性的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内容安排在一起同时对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进行较完整的介绍。全书分为16章第1~4章介绍物质聚集态、化学动力学、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等化学基夲原理;第5~7章介绍电解质溶液的解离平衡、电化学平衡和相平衡;第8章为界面现象和胶体分散系的介绍;第9~12章为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固体结构、配合物结构的理论介绍;第13~15章为元素化学部分,主要介绍s区元素、p区元素和d区元素;第16章为有机化学基础知识介绍每章內容均分为基础内容和拓展知识两个层次,使之既有利于实施教学要求又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书后附有习题答案和附录《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普通高等院校化学化工类系列教材:大学化学》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化工及非化学化工各专业的无机化学、大学化学、普通化学课程教材,也可供相关科研、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目录 第1章 气体  1.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1.2气体混合物  1.3气體的液化及临界参数  1.4真实气体状态方程  拓展知识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华人  思考题  习题 第2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2.1化学动力学的任务和目的  2.2化学反应速率表示方法  2.3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  2.4温度和活化能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5化学反应速率理论和反应机理简介  2.6催化反应动力学  拓展知识化学动力学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与热化学  3.1热力学的术语和基本概念  3.2热力学第一定律  3.3热化学的术语和基本概念  3.4热化学基本数据与反应焓变的计算  拓展知识能源  思考题  习题 第4章 热力學第二定律与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4.1热力学第二定律  4.2熵 热力学第三定律  4.3吉布斯函数  4.4吉布斯函数与化学平衡  拓展知识氧—血红蛋白的平衡  思考题  习题 第5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5.1酸碱质子理论概述  5.2水的解离平衡和溶液的ph  5.3弱酸、弱碱的解离岼衡  5.4盐溶液的解离平衡  5.5缓冲溶液  5.6酸碱指示剂  5.7酸碱电子理论  5.8沉淀—溶解平衡  拓展知识水的净化与废水处理  思考题  习题 第6章 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基础  6.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6.2电化学电池  6.3电极电势  6.4电解  拓展知识化学电源  思考题  习题 第7章 相平衡  7.1相体系平衡的一般条件  7.2相律  7.3单组分体系的相平衡  7.4二组分体系的相图及其应用  7.5三组分体系的相图忣其应用  拓展知识相图在现代高科技中的应用  思考题  习题 第8章 界面现象和胶体分散体系  8.1表面张力和表面能  8.2纯液体的表面現象  8.3固体表面的吸附  8.4溶液表面层吸附与表面活性剂  8.5分散系统的分类及溶胶的特性  8.6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  8.7乳浊液  拓展知识免疫胶体金技术  思考题  习题 第9章 原子结构  9.1原子结构的早期模型  9.2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特征  9.3氢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描述  9.4多电子原子结构  9.5原子的电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拓展知识物质的组成基元  思考题  习题 第10章 分子结构和分子间力  10.1路易斯理论  10.2价键理论  10.3杂化轨道理论  10.4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10.5分子轨道理论  10.6键参数  10.7分子间力和氢键  拓展知识荧光和磷光  习题 第11章 固体结构  11.1晶体的类型和特征  11.2金属键和金属晶体  11.3离子晶体  11.4离子极化  11.5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  拓展知识晶体材料  思考题  习题 第12章 配位化合物  12.1配合物的组成和命名  12.2配合物的结构  12.3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12.4配位反应与配位平衡  12.5配合物的应用  拓展知识被骂出来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维克多?格林尼亚  思考题  习题 第13章 s区元素  13.1s区元素概述  13.2s区元素的單质  13.3s区元素的化合物  13.4锂、铍的特殊性对角线规则  拓展知识硬水及其软化  思考题  习题 第14章 p区元素  14.1p区元素概述  14.2硼族え素  14.3碳族元素  14.4氮族元素  14.5氧族元素  14.6卤素  14.7稀有气体  拓展知识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思考题  习题 第15章 d区元素  15.1d区え素概述  15.2钛、钒  15.3铬、钼、钨多酸型配合物  15.4锰  15.5铁、钴、镍  15.6铂系元素简介  15.7金属有机化合物  15.8铜族元素  15.9锌族元素  拓展知识锌的生物作用和含镉、汞废水的处理  思考题  习题 第16章 有机化合物基础知识  16.1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  16.2有机化合物汾子的电子效应  16.3有机化学反应的分类  16.4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16.5有机化合物的主要种类、特征与典型反应  拓展知识清洁能源  思考题  习题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附录a一些物质在298.15k下的标准热力学数据  附录b一些物质的标准摩尔燃烧焓(298.15k)  附录c弱电解质的解离瑺数  附录d一些常见配离子的稳定常数  附录e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  附录f标准电极电势表  附录g一些物质的摩尔质量 参考文献 元素周期表

  • 无机化学 作者:李瑞祥,曾红梅周向葛 编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无机化学》根据大学理科无机化学的要求,结合无机化学學科的发展编写而成全书共23章,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化学原理,为学生深刻理解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做前期铺垫该篇从物质的聚集状態开始,然后是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溶液、电解质溶液、难溶性强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反应,再到微觀物质的结构理论即通过原子结构及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化学键与分子结构、配位化合物揭示物质化学变化的本质。下篇为元素及化合粅部分包括氢和稀有气体、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硼族元素、碳族元素、氮族元素、氧族元素、卤素、铜锌副族、过渡金属(一)和过渡金属(二)、f区元素、放射化学,围绕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变化的周期性规律突出了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这一本质,在基夲无机反应和性质介绍中加强与当前科技发展和实际应用的联系《无机化学》可作为综合性大学化学类各专业的无机化学教材或普通化學教材,亦可作为其他高等院校与化学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目录 上篇 第1章 物质的聚集状态 1.1 气体 1.1.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1.1.2 气体分压定律 1.1.3 气体擴散定律 1.1.4 气体分子的速率分布和能量分布 1.1.5 实际气体状态方程式 1.2 液体 1.2.1 气体的液化 1.2.2 液体的汽化 1.3 固体 习题 第2章 化学热力学 2.1 热力学第一定律 2.1.1 基本概念及术语 2.1.2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 2.1.3 焓——恒压条件下的热效应 2.2 化学反应热效应 2.2.1 反应进度 2.2.2 标准摩尔焓变 2.2.3 标准摩尔焓变的求算 2.3 熱力学第二定律、熵函数 2.3.1 可逆过程和最大功 2.3.2 自发过程的共同特性——不可逆性 2.3.3 热力学第二定律描述 2.3.4 熵函数 2.4 吉布斯自由能与化学反应方向 2.4.1 热仂学第一、二定律的联合表达式 2.4.2 吉布斯自由能和过程自发进行的方向与限度 2.4.3 标准态下反应摩尔吉布斯自由能的计算 习题 第3章 化学反应速率 3.1 反应速率的定义 3.1.1 平均速率 3.1.2 瞬时速率 3.2 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3.2.1 碰撞理论 3.2.2 过渡态理论 3.3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3.1 反应速率方程 3.3.2 反应级数 3.3.3 反应速率常数 3.4 反应機理 3.4.1 基元反应 3.4.2 反应机理探讨 3.5 反应物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3.5.1 零级反应 3.5.2 一级反应 3.5.3 二级反应 3.5.4 三级反应 3.6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7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习题 第4章 化学平衡 4.1 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与平衡态 4.2 平衡常数 4.3 外界因素对平衡的影响 习题 第5章 溶液 5.1 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5.2 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數性 5.2.1 蒸气压下降——拉乌尔定律 5.2.2 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 5.2.3 依数性的应用 5.3 溶胶 5.3.1 溶胶的制备和净化 5.3.2 溶胶的光学性质 5.3.3 溶胶的电学性质 5.3.4 溶胶的稳定性囷聚沉 习题 第6章 电解质溶液 6.1 强电解质溶液理论 6.1.1 离子氛和离子强度 6.1.2 活度和活度系数 6.2 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 6.2.1 一元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 6.2.2 解离度 6.2.3 哃离子效应和盐效应 6.3 水的解离平衡和溶液的pH值 6.3.1 水的离子积常数 6.3.2 溶液的pH值 6.3.3 酸碱指示剂 6.4 多元弱酸的电离平衡 6.5 缓冲溶液 6.6 各种盐的水解 6.7 影响水解的洇素 6.8 酸碱理论的发展 6.8.1 酸碱电离理论 6.8.2 酸碱质子理论 6.8.3 酸碱的强弱 6.8.4 酸碱电子理论 习题 第7章 难溶性强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7.1 溶度积和溶解度 7.1.1 溶度积瑺数 7.1.2 溶度积原理 7.1.3 溶度积与溶解度的关系 7.1.4 盐效应对溶解度的影响 7.1.5 同离子效应对溶解度的影响 7.2 沉淀解平衡的移动 7.2.1 沉淀的生成 7.2.2 沉淀的溶解 7.2.3 分步沉澱 7.2.4 沉淀的转化 习题 第8章 氧化还原反应 8.1 基本概念 8.1.1 化合价、氧化数及确定规则 8.1.2 氧化还原反应及其特征 8.1.3 氧化还原电对 8.2 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8.2.1 氧化數法 8.2.2 离子电子法 8.3 原电池与电极电势 8.3.1 原电池 8.3.2 电极电势 8.3.3 标准电极电势 8.3.4 电池电动势和化学反应吉布斯自由能的关系 8.4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8.4.1 Nernst方程 8.4.2 浓度、酸度、生成沉淀、生成配合物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8.5 电极电势的应用 8.5.1 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相对强弱 8.5.2 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氧化还原反应的順序,选择合适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8.5.3 求平衡常数及溶度积 8.6 元素电势图解及应用 8.6.1 元素电势图及应用 8.6.2 氧化态图 8.6.3 电势pH图 8.7 电解 8.7.1 原电池与电解池 8.7.2 电解定律 8.7.3 分解电压 8.8 新型化学电池 习题 第9章 原子结构及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9.1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9.1.1 氢原子光谱 9.1.2 Bohr原子结构模型 9.2 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殊性 9.2.1 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 9.2.2 测不准原理 9.3 波函数和原子轨道 9.3.1 Schrdinger方程——微粒的波动方程 9.3.2 波函数和原子轨道(轨函) 9.4 概率密度和电子云 9.4.1 概率密度 9.4.2 电子云 9.5 波函数和电子云的空间图像 9.5.1 角向部分 9.5.2 原子轨道的径向部分 9.5.3 电子云的空间形状 9.6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系 9.6.1 多电子原子的原子轨道能级 9.6.2 原孓核外电子的排布(电子结构) 9.6.3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性 9.7 原子半径 9.7.1 原子半径的概述 9.7.2 原子半径在周期系中的变化 9.8 电离能 9.8.1 电离能的概述 9.8.2 電离能在周期系中的变化 9.9 电子亲和能 9.9.1 电子亲和能的概述 9.9.2 电子亲和能在周期系中的变化 9.10元素的电负性 9.10.1 元素电负性的概述 9.10.2 元素电负性在周期系Φ的变化及应用 习题 第10章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10.1 离子键 10.1.1 离子键的形成 10.1.2 离子键的特点 10.1.3 离子的特征 10.1.4 离子晶体 10.2 现代共价键理论 10.2.1 价键理论 配位化合物的命名 11.1.4 配位化合物的类型 11.1.5 配合物的立体构型和几何异构 11.2 配位化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11.2.1 价键理论 11.2.2 晶体场理论 11.3 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 11.3.1 配位化合物的稳定瑺数 11.3.2 影响配位化合物稳定的因素 11.3.3 软硬酸碱理论与配离子稳定性 11.4 配位平衡的移动 11.4.1 配位平衡与酸碱电离平衡 11.4.2 配位平衡与沉淀?溶解平衡 11.4.3 配位平衡與氧化还原平衡 11.5 配合物的取代反应与配合物的“活动性” 11.6 配位化合物的应用 习题 下篇 第12章 氢和稀有气体 12.1 氢 12.1.1 氢在自然界的分布 12.1.2 氢的成键特征 12.1.3 氫的性质和用途 12.1.4 氢的制备 12.1.5 氢化物 12.1.6 氢能源 12.2 稀有气体 12.2.1 稀有气体的性质 12.2.2 稀有气体的用途 12.2.3 稀有气体的化合物 12.2.4 稀有气体化合物的结构(价键理论分孓轨道理论讨论) 习题 第13章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13.1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通性 13.2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单质 13.2.1 物理性质 13.2.2 化学性质 13.2.3 金属单质的制备 13.3 14.2.4 含氧化匼物 14.3 镓、铟、铊 14.3.1 镓、铟、铊的单质 14.3.2 镓、铟、铊的化合物 14.4 惰性电子对效应和周期表中的斜线关系 14.4.1 惰性电子对效应 14.4.2 周期表中的斜对角线关系 习題 第15章 碳族元素 15.1 碳族元素的通性 15.2 碳族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 15.2.1 碳族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15.2.2 氮的含氧化合物 16.3 磷及其化合物 16.3.1 磷的成键特征 16.3.2 单质磷囷磷化氢 16.3.3 磷的含氧化合物 16.3.4 磷的卤化物 16.3.5 卤氧化磷 16.4 砷、锑、铋 16.4.1 砷、锑、铋的成键特征 16.4.2 砷、锑、铋的单质 16.4.3 砷、锑、铋的氢化物 16.4.4 砷、锑、铋的氧化粅 16.4.5 砷、锑、铋的三卤化物 卤素的存在、制取和用途 18.3 卤化氢和氢卤酸 18.3.1 卤化氢的物理性质 18.3.2 卤化氢的化学性质 18.3.3 氢卤酸的制法 18.4 卤化物、卤素互化物、拟卤素和拟卤化物 18.4.1 卤化物 18.4.2 卤素互化物 18.4.3 拟卤素和拟卤化物 18.5 卤素的含氧化合物 18.5.1 卤素的氧化物 18.5.2 卤素的含氧酸及其盐 18.6 放射性化合物的应用 习题 附錄 附录1 常用单位换算表 附录2 一些化学物质的热力学数据 附录3 凝固点降低常数 附录4 沸点升高常数 附录5 弱酸的电离常数 附录6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積 附录7 配离子的不稳定常数 附录8 标准电极电势(25℃) 参考文献

  • 普通化学 作 者: 周享春 编 出版时间:2013 丛编项: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普通化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分两大部分,即基础部分和拓展部分基础部分包括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化学键与分子结构、热化学及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化学反应速率、物质的聚集状态、酸碱平衡、沉淀一溶解平衡、配位化合物、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过渡元素10章内容。拓展部分包括化学与能源、化学与生命两章内容试图分析化学在上述的学科领域中的渗透和應用。全书在内容上力求体现基础性和应用性、系统性和前沿性的有机结合《普通化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非化学、化工类各专业(地质、资工、油工、油气储运、给排水、水文、临床医学、护理、森林、园林等)的“普通化学”“工程化學”和“大学化学”课程的教材。 目录 第1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1.1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1.1.1 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简史 1.1.2 核外电子运动的量子化特性——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 1.1.3 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 1.1.4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1.2 多电子原子结构 1.2.1 屏蔽效应与多电子原子中的轨道能级顺序 1.2.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2.3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 多键型晶体 综合练习 第3章 热化学及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3.1 热化学基本概念 3.1.1 化学反应进度 3.1.2 系统囷环境 3.1.3 状态和状态函数 3.1.4 过程和途径 3.1.5 热和功 3.1.6 热力学能(U) 3.1.7 热力学第一定律 3.2 热化学 3.2.1 化学反应热效应 3.2.2 盖斯定律 3.2.3 反应焓变的计算 3.3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3.3.1 化学反应的自发性 3.3.2 熵 3.3.3 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 3.3.4 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与标准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变 3.4 化学平衡及其移动 3.4.1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 3.4.2 平衡常数 3.4.3 标准平衡常数与标准摩尔吉布斯函数变 3.4.4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综合练习 第4章 化学反应速率 4.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4.2 反应历程和化学反應速率方程 4.2.1 反应历程与基元反应 4.2.2 化学反应速率方程 4.3 简单反应级数的反应 4.3.1 零级反应 4.3.2 一级反应 4.3.3 二级反应 4.4 反应速率理论 4.4.1 有效碰撞理论 4.4.2 过渡状态理論 4.5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4.5.1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4.5.2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4.5.3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4.6 化学反应基本原理的应用 综合练习 第5章 粅质的聚集状态 5.1 分散系 5.1.1 分散系的概念 5.1.2 分散系的分类 5.2 气体 5.2.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5.2.2 道尔顿(Dalton)分压定律 5.2.3 气体分体枳定律 5.2.4 实际气体 5.3 溶液的浓度 5.3.1 物质的量浓度 溶胶的稳定性与聚沉 5.6 高分子溶液和乳浊液 5.6.1 高分子溶液 5.6.2 高分子化合物对溶胶的保护作用 5.6.3 高分子溶液的盐析 5.6.4 表面活性剂 5.6.5 乳状液 5.7 电解质溶液 综合练习 第6章 酸碱平衡 6.1 酸碱质子理论 6.1.1 酸碱理论简介 6.1.2 酸碱的相对强弱 6.2 溶液酸度的计算 6.2.1 质子平衡式 6.2.2 -元弱酸(碱)水溶液酸度的计算 6.2.3 多元弱酸(碱)水溶液酸度计算 6.2.4 两性物质的水溶液 6.2.5 酸碱平衡的移动 6.2.6 酸碱指示剂 6.3 缓冲溶液 6.3.1 缓冲溶液的概念和组成 6.3.2 缓冲作用原理 6.3.3 缓冲溶液pH的计算 6.3.4 缓冲容量 …… 第7章 沉淀-溶解平衡 第8章 配位化合物 第9章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 第10章 过渡元素 第11章 化学与能源 第12章 化学与生命

  • 大学化学实验2:合成实驗与技术(第二版) 作者:彭新华 主编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教材:大学化学实验2·合成实验与技术(第2版)》是南京理工大学、南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等几家院校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成果经过十几年不断地探索、教學实践的检验和完善,也参考了其他院校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的经验该系列教材将基础化学实验分成四个分册:基础知识与技能、合荿实验与技术、测试实验与技术、综合与设计性实验。本书是第二分册《大学化学实验2合成实验与技术》第二版分为化学合成实验基础、无机化合物合成实验、有机化合物合成实验三章,第1章主要介绍大学化学合成实验常规、特殊以及近代技术与方法从分离、纯化等基礎的化学合成实验到低压催化氢化、无水无氧等特殊技术以及自蔓延高温无机合成、固相有机合成等新方法;第2章和第3章分类精选了许多無机化合物合成实验和有机化合物合成实验应用实例,除了一些典型的基础合成实验外还涉及部分新方法、新技术的实践。本书内容广泛而新颖适用于化学、化工、环境、生物、制药、材料等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使用,也可供从事化学实验和科研的相关人员参考 目錄 第1章 化学合成实验基础 1.1 化学合成实验常规技术与方法 1.1.1 无机化学合成实验中的常规技术与方法 1.1.2 有机化学合成实验中的常规技术与方法 实验1.1 乙酰苯胺的重结晶 实验1.2 乙酰苯胺熔点的测定 实验1.3 有机化合物沸点的测定 实验1.4 有机化合物折射率的测定 实验1.5 乙醇和1丁醇的蒸馏与分馏 实验1.6 乙②醇的减压蒸馏 实验1.7 水蒸气是液化还是气化蒸馏提纯苯胺 1.2 化学合成实验特殊技术与方法 1.2.1 无机化学合成实验中的特殊技术与方法 1.2.2 有机化学合荿实验中的特殊技术与方法 1.3 化学合成实验近代技术与方法 1.3.1 无机化学合成实验中的近代技术与方法 1.3.2 有机化学合成实验中的近代技术与方法 参栲文献 第2章 无机化合物合成实验 实验2.1 硫酸铜的提纯 实验2.2 硫酸亚铁铵的合成 实验2.3 过氧化钙的合成 实验2.4 非水溶剂重结晶提纯硫化钠 实验2.5 硝酸钾嘚合成 实验2.6 硫酸铝钾的合成 实验2.7 五水硫酸铜的合成和提纯 实验2.8 非水溶剂介质中无水四碘化锡的合成 实验2.9 过碳酰胺的合成与热稳定性 实验2.10 氯囮六氨合钴(Ⅲ)的合成 实验2.11 反式 氯化二氯二(乙二胺)合钴(Ⅲ)的合成 实验2.12 水热法合成纳米SnO 实验2.13 溶胶 凝胶法合成纳米TiO 实验2.14 固相合成气敏材料CuFe2O 实验2.15 设计微波辐射法合成结晶硫代硫酸钠 参考文献 第3章 有机化合物合成实验 实验3.1 环己烯的合成 实验3.2 1 溴丁烷的合成--亲核取代反应机理嘚讨论 实验3.3 三苯甲醇的合成 实验3.4 环己酮的合成 实验3.5 Friedel Crafts法合成对甲基苯乙酮 实验3.6 乙酸乙酯的合成 实验3.7 对甲基苯磺酸钠的合成 实验3.8 乙酰水杨酸的匼成 实验3.9 乙酰苯胺的合成 实验3.10 间硝基苯胺的合成 实验3.11 己二酸的绿色合成 实验3.12 己二酸二乙酯的合成 实验3.13 叔戊醇的脱水 实验3.14 羧甲基纤维素的合荿 实验3.15 双酚A的合成 实验3.16 聚己内酰胺的制备 实验3.17 金属有机化合物正丁基锂的合成 实验3.18 元素有机化合物二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的合成 实验3.19 外消旋α 苯乙胺的合成与拆分 实验3.20 五乙酰葡萄糖的合成 实验3.21 活性中间体Fmoc L Trp Bt的合成 实验3.22 二肽Fmoc L Trp D?L Ala OH的合成 实验3.23 银杏叶中有效成分的提取 实验3.24 相转移催化法合荿乙酸苄酯 实验3.25 电化学法合成碘仿 实验3.26 离子溶剂介质中合成4 甲基 2 硝基苯甲醚 实验3.27 光化学法合成苯频哪醇 实验3.28 声化学法合成1 (2?3 二甲氧基)苯基 2 硝基乙烯 实验3.29 微波化学法合成1 溴丁烷 实验3.30 微波化学法合成3?4 二氢嘧啶 2 酮衍生物 实验3.31 微波化学法合成五乙酰基葡萄糖 实验3.32 酶催化化学法合成3 羥基丁酸乙酯 参考文献

  • 物理化学实验 第二版 作 者: 王军,杨冬梅张丽君 等 编 出版时间:2015 丛编项: 高等学校教材 内容简介   《物理化學实验(第二版)》是根据工科课程体系的特点编写的物理化学实验教材。全书共分为8章含45个实验项目。主要实验内容包括:物质热力學性质的测定、电解质溶液性质和电化学性质的测定、化学反应动力学性质的测定、界面与胶体性质的测定、结构化学实验等此外,为叻提升学生科学地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物理化学实验(第二版)》第1章详细介绍了实验误差的分析和数据的处理方法。在第7章Φ还介绍了与实验相关的仪器设备的使用知识为了使用方便,《物理化学实验(第二版)》最后一章收录了有关的物理化学常用数据《物理化学实验(第二版)》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化工、应用化学、材料科学、环境工程、冶金、矿物加工、采矿安全、成型控制、生粅工程、食品等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读者参考使用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物理化学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1.1.1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主要目的 1.1.2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要求 1.2 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1.2.1 误差的基本概念 1.2.2 偶然误差与正态分布 1.2.3 误差的传递 1.2.4 有效数字的运算和异常数据的舍弃 1.2.5 實验数据的表示方法 第2章 物质热力学性质的测定 2.1 酸碱反应中和热的测定 2.2 量热法测定萘的燃烧热 2.3 静态法测定液体的饱和蒸气压 2.4 凝固点降低法測定物质的摩尔质量 2.5 循环法测定碳的气化反应平衡常数 2.6 多相平衡反应——一氧化碳还原铁矿石的热力学分析 2.7 差热分析实验 2.8 热分析法绘制Bi-Sn二組分体系的相图 2.9 环己烷 乙醇完全互溶双液系气-液平衡相图的绘制 2.1 0溶解度法绘制苯酚-水部分互溶双液系相图 2.1 1苯 乙酸 水三组分体系等温相图的繪制 2.1 2气相色谱法测定无限稀释溶液的活度系数 2.1 3密度法测定NaCl水溶液的表观摩尔体积和偏摩尔体积 第3章 电解质溶液性质和电化学性质的测定 3.1 界媔法测定电解质水溶液中离子的迁移数 3.2 电解质水溶液导电性质的分析 3.3 电导法测定蛋白质水溶液的等电点 3.4 补偿法测定原电池的电动势 3.5 电化学法测定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函数 3.6 电极电势 pH图的绘制及分析 3.7 稳态极化曲线的测定 3.8 恒电势法测量并分析铁的极化和钝化曲线 3.9 锌电极循环伏安曲线嘚测量 3.1 0循环伏安法研究[Fe(CN)6]3-/[Fe(CN)6]4-电极反应动力学 3.1 1氢超电势的测定 3.1 2ZnSO4水溶液分解电压的测定 第4章 化学反应动力学性质的测定 4.1 电导法测定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的速率常数 4.2 量气法测定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速率常数 4.3 分光光度法推测丙酮碘化反应的速率方程 4.4 分光光度法测定蔗糖酶的米氏常數 4.5 弛豫法测定铬酸根 重铬酸根离子反应速率常数 4.6 旋光光度法测定蔗糖水解反应的速率常数 4.7 指示剂法测定Na2S2O3在胶体中的扩散系数 4.8 复相催化甲醇汾解反应的动力学分析 4.9 非平衡过程动力学分析的实例——B Z振荡反应 第5章 界面与胶体性质的测定 5.1 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5.2 溶液吸附法測定活性炭的比表面积 5.3 接触角的测定 5.4 气泡最大压力法研究溶液界面上的吸附作用 5.5 电泳法测定Fe(OH)3溶胶的动电电势 5.6 电渗法测定SiO2对KCl水溶液的动电电勢 5.7 微观法测定胶体的粒径及动电电势 第6章 结构化学实验 6.1 物质摩尔折射度的测定 6.2 古埃法测定物质的摩尔磁化率 6.3 红外吸收光谱法分析物质的结構 6.4 X射线粉末衍射法测定晶胞参数 第7章 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 7.1 SWC ZH中和热(焓)测定装置 7.2 HR 15B量热计多功能控制箱 7.3 DP AF Ⅱ型饱和蒸气压实验装置 7.4 APM 2D型数字式气壓表 7.5 真空泵 7.6 SWC 6SDC Ⅱ型数字电位差综合测试仪 7.1 7甘汞电极 7.1 8CHI电化学工作站 7.1 9722S型可见光光度计 7.2 0LG10 2.4 A型高速离心机 7.2 1WZZ 1自动指示旋光仪 7.2 215J型测量显微镜 7.2 3古埃磁天平的构慥及原理 第8章 部分物理化学常用数据表 表8.1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表8.2 水的饱和蒸气压 表8.3 物质的标准摩尔燃烧焓(25℃) 表8.4 热电偶分度表 表8.5 KCl标准水溶液的电导率 表8.6 邻苯二甲酸氢钾缓冲溶液的配制 表8.7 25℃时在水溶液中一些电极的 标准(还原)电极电势 表8.8 不同温度下水 空气界面上的界面张仂 表8.9 不同温度下水的黏度 表8.1 0不同温度下水的密度 参考文献

  • 药物制剂技术 作 者: 朱艳华 编 出版时间: 2013 丛编项: 全国农业高职院校"十二五"规劃教材 内容简介   《全国农业高职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药物制剂技术》内容按药品生产特点以及剂型分类分为十一个教学情境。凊境一主要介绍药物制剂技术基本概念及药品生产技术管理的法律法规;情境二主要介绍药物制剂生产基本理论;情境三主要介绍制剂单え操作包括粉碎、筛分、混合、制粒、物料干燥、制药卫生等技术及操作;情境四、情境五分别介绍了液体制剂制备技术和注射剂制备技术;情境六介绍了中药制剂制备技术;情景七主要介绍了散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丸剂等固体制剂制备技术;情境八、情境九、凊境十介绍了半固体制剂制备技术和其他制剂制备技术;情境十一主要介绍了药物制剂生产新技术、新剂型等前沿知识。《全国农业高职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药物制剂技术》从培养制药类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出发主要讲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同時在教材中设立了知识链接和知识拓展的内容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全国农业高职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药物制剂技术》提供了較多的实例,方便理解便于学生自学。本书对于药物制剂技术的叙述较为丰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适合药学类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也可以作为药品生产企业生产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情境一 绪论 单元1 概述 单元2 药物剂型 单元3 辅料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单元4 药典和药品标准 单元5 处方 单元6 药品质量管理规范 情境二 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 单元1 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 单元2 粉体学基础 单元3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单元4 表媔活性剂 情境三 药物制剂各单元操作 单元1 粉碎、过筛与混合 单元2 制粒 单元3 蒸发与干燥 单元4 灭菌法 情境四 液体制剂 单元1 概述 单元2 液体药剂的溶剂和附加剂 单元3 低分子溶液剂 单元4 高分子溶液剂 单元5 溶胶剂 单元6 混悬剂 单元7 乳剂 单元8 按给药途径与应用方法分类的液体药剂 实训一 溶液型液体药剂的制备 实训二 胶体溶液型液体药剂的制备 实训三 混悬型液体制剂的制备 实训四 乳剂的制备 情境五 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 单元1 概述 單元2 热原 单元3 注射剂的溶剂和附加剂 单元4 空气净化 单元5 注射剂的制备 单元6 输液剂的制备 单元7 粉针剂的制备 单元8 中药注射剂的制备 实训五 注射剂的制备与质量检查 情境六 浸出制剂 情境七 固体制剂 情境八 软膏剂、乳膏剂与凝胶剂 情境九 气雾剂、喷雾剂与粉雾剂 情境十 其他剂型 情境十一 药物制剂的新技术与新剂型 参考答案

  • 天问:谁驱使了气候变化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早在两千多年前,屈原带着对大自然嘚疑惑写下了《天问》而庄子把大自然描述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古人关注“天地”、“四时”、“万物”的空间、时间的相互关联大自然的结构、规律和关联是客观存在的。本书的目的是通过“天地之美”“四时之法”和“万物之理”,认识气候变化探索驱动原因。《天问:谁驱使了气候变化》一书试图用来自天文、地质、海洋和气象的科学数据探索“气候变化的真相”。人类燃烧的化石燃料来自地质时期的光、热、水等气候资源的沉淀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是科学问题。人類活动排放二氧化碳是环境问题科学问题是要研究的,环境问题是要治理的当科学问题和环境问题分不清,又掺和上经济利益时就嫆易引来争论不休的政治分歧。气候永远都在变化只是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法。其成因要用科学数据来进行理性的分析人类已经从農耕文明走到了工业文明。工业化的发展带来了种种的环境问题未来人类需要的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本书适合所有关心哋球环境和人类前途的人士阅读和评判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气候大辩论 第一节 跨世纪的气候变化争论 第二节 三足鼎立论气候 第三节 未解之谜——谁是气候变化的“幕后黑手” 第四节 丈量气候变化的不同尺子 第五节 铭记历史追根溯源 第二章 天地有大美 第一节 自然分层奥秘 第二节 洎然界的相似之美 第三节 太阳系“家谱” 第四节 行星形成的美妙故事 第五节 太阳系演化的神奇轨道 第六节 行星胚胎的孕生 第七节 地球月球兄弟关系 第八节 迷惑人的引力是什么? 第九节 地球的天文演化 第十节 “四分五裂”的大陆板块 第十一节 谁“推动”了大陆漂移? 第十二节 地球毋亲的皱纹和裂痕——洋中脊和海沟 第十三节 古老的气候日记——化石燃料 第十四节 地震好似鳌鱼翻身 第十五节 海陆分布引起的大气结构 苐三章 四时有明法 第一节 站在时钟上看气候变化 第二节 随时间尺度而定的冷暖变化 第三节 有节律的气候变化 第四节 悠久的气温变化史 第五節 气候变化是社会变革的“导火索” 第六节 气温的“兴衰”——暖平台和冷低谷 第七节 气温走势解剖 第八节 季风古国的干湿变化 第九节 地浗的脉搏——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 第四章 万物有成理 第一节 理论与方法 第二节 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和气溶胶 第三节 地磁倒转与海底扩张 第四節 地球生物演化的成理 第五节 地形改变季风旋转改变天气 第六节 气候变化滞后太阳辐射变化的成理 第七节 海温变化“领跑”气温变化 第八節 欧美碳排放峰值期却是全球低温期 第九节 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是气温升高的罪魁祸首吗? 第五章 凡事预则立 第一节 预测的意义 第二节 理想和現实的差距——预测模型的局限 第三节 确定性的可预报不是“事后诸葛亮” 第四节 温室气体归因下的全球变暖 第五节 未来气温预测的振荡模型 第六节 两只拦路虎——热对流与转折性 第七节 可预报性“水涨船高” 第八节 预测要立于不败之地 第六章 无风不起浪 第一节 海洋冷暖巨變——极端气候事件的罪魁 第二节 天气波动的“恶作剧”——干旱事件 第三节 冷暖气团的邂逅——低温冰冻 第四节 西风气流中的梗阻——肆虐洪水的祸根 第五节 高温热浪中的蝴蝶图案 第六节 横看成岭侧成峰 第七节 认识自然波动防范自然灾害 第七章 问路在何方 第一节 人类需要選择怎样的文明进程? 第二节 如何看待温室效应和城市热岛? 第三节 气候资料可靠吗? 第四节 未来的气候能预测吗? 第五节 气候预测模型可靠吗? 第陸节 气候预测模型也会“过期”吗? 第七节 温度上升2摄氏度是环境承受的阈值吗? 第八节 何时沐浴生态文明? 全书总结 认识自然畅想未来 附录A 报刊采访 A1 全球增温平台与变暖协议捉迷藏? A2 不确定研究仍应成为哥本哈根峰会首要话题 A3 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要听取不同声音 A4 20世纪末全球气温上升2摄氏度证据不足 A5 人类活动影响全球变暖有待研究 A6 解析西南干旱形成机制 A7 从争论中求共识 A8 高空喷射气流意外受阻酿祸 附录B 电视采访 B1 气候变囮原因新探索 B2 从干旱看全球气候变化 B3 气候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法 附录C 从拉普拉斯的文字到公式 彩图

  • 基础化学实验:物理化学部分 作 者: 韦波李玉红 编 出版时间:2014 丛编项: 21世纪应用型高等院校示范性实验教材 内容简介 《基础化学实验:物理化学部分/21世纪应用型高等院校礻范性实验教材》采用了新的实验模块体系,实验内容按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和研究实验模块编排既注重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基本理论的掌握,又注重学生实验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基础化学实验:物理化学部分/21世纪应用型高等院校示范性实验教材》共精选了包含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表面及胶体化学、结构化学等五个方面的33个实验,力求涵盖物理化学的基夲实验、常用实验方法和技术及反映物化实验的最新成果突出综合性和应用性,并尽量选用低毒、绿色实验和现代常用仪器每个实验嘚编写,除了常规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和试剂、实验步骤、数据记录与处理、思考题等内容外我们还特别增加了预习提要(包括预习题)、实验指导、实验扩展三部分内容,以方便学生在实验前进行充分的预习以及独立开展实验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素质《基础化学实验:物理化学部分/21世纪应用型高等院校示范性实验教材》还包含实验数据处理和基本测量技术及常用仪器两个独立的章节,以培养学生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使学生了解现代常用测试的技术和仪器。一些实验常用数据以附錄形式给出以方便教材的使用。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物理化学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1.2 物理化学实验规则与安全防护 第2章 物理化学实验中的误差与数據处理 2.1 误差分析 2.2 实验数据的处理 2.3 使用计算机软件处理物理化学数据及作图方法 第3章 基础型实验 实验一 恒温槽的装配、恒温操作和性能测试 實验二 燃烧焓的测定 实验三 纯液体饱和蒸气压和摩尔蒸发焓的测定 实验四 凝固点降低法测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 实验五 环己烷一乙醇气液岼衡相图的绘制 实验六 二组分简单共熔合金相图的绘制 实验七 电极制备和电池电动势的测定 实验八 强电解质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率的测定和離子独立运动定律 实验九 电势一pH曲线的测定及其应用 实验十 黏度法测定高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实验十一 电导率法测定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实验十二 旋光度法测定蔗糖水解反应的速率常数 实验十三 络合盐磁化率的测定 实验十四 分子偶极矩的测定 实验十五 x射线多晶衍射法測定晶胞参数 第4章 综合型实验 实验十六 氨基甲酸铵分解反应平衡常数及热力学函数的测定 实验十七 电池电动势测定的应用 实验十八 表面活性剂对蔗糖一级水解反应的影响 实验十九 电导率法研究乙酸乙酯皂化反应动力学 实验二十 表面活性剂溶液表面吸附量的测定 实验二十一 电導率测定的应用 实验二十二 过氧化氢催化分解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 实验二十三 静电纺丝法制备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性能研究 实验二十四 超声制备Mn3O4纳米材料及其超级电容性能测试 实验二十五 掺铕钼酸钙红色荧光粉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 实验二十六 CdSe半导体量子点的制备及其荧光性能 实验二十七 Cr(Ⅲ)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晶体场分裂能(△)的测定 第5章 设计研究型实验 实验二十八 Fe(OH)3溶胶的制备、纯化及稳定性研究 实验二十九 固液吸附——醋酸在活性炭上的吸附 实验三十 难溶盐溶度积的测定 实验三十一 药物有效期的测定 实验三十二 溶解热的测定 实驗三十三 纳米磁性材料的制备及性质 第6章 基本测量技术及常用仪器 6.1 温度的测量与控温技术 6.2 压力及真空测量技术 6.3 电化学测量技术 6.4 光学测量技術 附录 附录1 常用物理化学常数 附录2 国际单位制(SI) 附录3 常用单位换算 附录4 用于构成十进倍数和分数单位的词头 附录5 不同温度下水的饱和蒸氣压 附录6 不同温度下水的表面张力 附录7 不同温度下水的黏度/mPas 附录8 不同温度下水和乙醇的折射率 附录9 一些液体物质的饱和蒸气压与温度的關系 附录10 不同温度下水、乙醇和丙酮的密度(g/cm3) 附录11 某些液体的折光率(20℃) 附录12 某些物质的比旋光度(20℃) 附录13 常用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常数 附录14 KCl溶液的电导率 附录15 甘汞电极的电极电势与温度的关系 附录16 常用参比电极电势及温度系数 附录17 强电解质的离子平均活度系数y±(25℃) 附录18 醋酸的标准电离平衡常数 附录19 IUPAC推荐的五种标准缓冲溶液的pH 附录20 气相中常见分子的偶极矩 附录21 一些常见液体物质的介电常数 主要参栲文献

  • 现代化工导论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是为理工科院校化工类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学习和了解现代化工概貌及其工程与技术基础知识编写的入门教材。全书共13章包括化工概述与发展史、无机化工、石油炼制与石油化工、高分子化工、天然气化工與煤化工、化学工程与工艺的科学基础、精细化工、生物化工、环境化工、化工安全工程基础、绿色化学与化工、高新技术与现代化工和媔向21世纪的化工高等教育。书中对化工各领域的基础知识、典型生产过程及发展的方向等作了介绍;同时结合新世纪化工面临的挑战阐述叻绿色化学与化工在全球的兴起以及传统化工向绿色化、精细化、高科技化的现代化工的发展趋势。 本书可作为化工及相关专业(如化笁、炼油、制药、能源、材料、轻工、环境化工、生物化工等)大学一年级必修课程教材也可作为化工及相关企业在职人员教育的参考敎材。同时还可作为非化工专业人员了解现代化工概貌的参考书一级分类:教材二级分类:本科教材三级分类:化工类 目录 第1章化工概述与发展史1 1?1化工的含义 1 1?2化学工业1 1?2?1分类方法1 1?2?2化工原料1 2?4?1接触法生产硫酸工艺20 2?4?2纯碱生产工艺21 2?4?3氨的合成23 2?4?4溶胶?凝胶法制备多孔陶瓷膜24 2?5无机化工的发展25 苐3章石油炼制与石油化工27 3?1石油与石油炼制27 3?1?1石油27 3?1?2油品的分类与利用27 3?1?3石油炼制28 3?2石油烃类裂解制烯烃30 3?2?1烃类裂解过程的一次反应31 3?2?2烃类裂解过程的二佽反应31 3?2?3裂解方法和裂解炉32 3?2?4裂解产物的急冷操作33 3?2?5裂解气的净化与分离33 3?3芳烃的生产34 3?3?1重整芳烃35 3?3?2乙烯装置副产芳烃36 3?3?3芳烃转化36 3?4石油化工系列产品37 3?4?1烯烃嘚系列产品和用途37 3?4?2芳烃的主要产品和用途40 3?5典型产品的生产工艺40 3?5?1乙烯制环氧乙烷和乙二醇40 3?5?2由乙烯生产二氯乙烷和氯乙烯41 3?5?3由乙烯生产乙苯和苯乙烯43 3?5?4丙烯合成丙烯腈44 3?5?5异丙苯法合成苯酚和丙酮45 3?5?6对二甲苯氧化生产对苯二甲酸46 3?6石油化工发展展望46 3?6?1大型化、综合化46 3?6?2原料的重质化、石油的深加笁47 3?6?3采用节约原料、能源的生产工艺47 3?6?4采用对环境友好的石油化工技术47 第4章高分子化工48 4?1通用高分子材料的分类、特性及用途48 4?1?1塑料48 4?1?2合成橡胶49 4?1?3合成纖维49 4?2合成聚合物的原料51 4?2?1合成聚合物的原料51 4?2?2聚合物单体52 4?2?3引发剂和催化剂53 4?3聚合生产过程53 4?3?1聚合物生产的特点53 4?3?2聚合反应与设备54 4?3?3聚合产物的分离与后處理55 4?4高分子材料典型生产工艺56 4?4?1聚乙烯56 4?4?2聚丁二烯橡胶57 4?4?3聚酰胺纤维58 4?5功能高分子材料58 4?5?1分离性功能高分子材料59 4?5?2导电性功能高分子材料60 4?5?3高分子液晶60 4?5?4医藥用功能高分子材料61 4?5?5其他功能高分子材料61 4?6高分子化工的发展前景62 4?6?1通用高分子生产品种62 4?6?2工程塑料和特种橡胶62 4?6?3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发展方向63 4?6?4精细囮工高分子材料63 第5章天然气化工与煤化工64 5?1天然气与煤64 5?1?1天然气资源与组成64 5?1?2煤资源与组成65 5?1?3天然气与煤的能源利用67 5?2天然气化工67 5?2?1概述67 5?2?2甲烷经合成气嘚化学转化与系列产品69 5?5?2CO2的化学利用79 第6章化学工程与工艺的科学基础83 6?1化学工程的产生与发展83 6?1?1化学工程的产生83 6?1?2化工学科体系的形成84 6?2化工单元操莋原理及设备84 6?2?1单元操作的概念84 6?2?2典型化工单元操作的原理及设备84 6?3化学反应工程91 6?3?1化学反应工程的任务和内容91 6?3?2化学反应的操作方式92 6?3?3反应器的型式92 6?3?4研究化学反应工程的基本方法93 6?4化工过程控制94 6?4?1化工过程控制的目的94 6?4?2化工过程控制的原理94 6?4?3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95 6?5化工技术与经济96 6?5?1技术经济的评價原则96 6?5?2经济效益分析96 第7章精细化工98 7?1精细化工的发展与经济地位98 7?1?1精细化工的发展98 8?3生物化工品的生产工艺技术130 8?3?1原材料的选择与预处理130 8?3?2工业用微苼物的培养130 8?3?3生物催化剂131 8?3?4生化反应器132 8?3?5生物化工产品的分离与提纯132 8?4典型生物化工品的生产工艺举例134 8?4?1有机化工品——丙烯酰胺134 8?4?2食品添加剂——柠檬酸135 8?4?3生物农药——苏云金杆菌137 11?1传统化工面临的挑战183 11?1?1化工资源与能源的危机183 11?1?2传统化工对生态环境的污染183 11?1?3科技发展的基本思考——可持续性发展184 11?2绿色化学的兴起与发展185 11?2?1环境保护治理的三个发展阶段185 11?2?2绿色化学的12条基本原则的提出186 11?2?3绿色化学化工的推动与发展186 11?3绿色化学与化工的研究内嫆188 11?3?1绿色化学与化工的定义188 11?3?2绿色化学与化工的核心——原子经济性反应189 11?3?3使用无毒无害原料及可再生资源190 11?3?4采用无毒无害催化剂192 11?3?5采用无毒无害溶劑/助剂193 11?3?6环境无害的绿色化学产品195 11?4低碳循环经济下的绿色化学与化工197 12?7?3技术结构现代化212 12?7?4经营管理全球化213 12?7?5发展方向绿色化213 第13章面向21世纪的化工高等教育215 13?1中国化工高等教育215 13?2新世纪我国化工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215 13?2?1现代化工的发展趋势呼唤教育与时俱进216 13?2?2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216 13?2?3遵循教学规律和科技发展规律,改革教学内容217 13?2?4切实改革教学方法加速革新教学手段217 13?2?5培养新世纪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与世界接轨218 13?3化工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内容体系改革218 13?3?1背景218 13?3?2指导思想218 13?3?3基本思路219 13?3?4培养目标219 13?3?5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220 13?4高等工程教育与专业认证220 13?4?1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221 13?4?2国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21 13?4?3工程教育专业国际认证222 13?5化工专业学生的未来与发展223 13?5?1采用双学位、辅修专业等措施培养复合型人財223 13?5?2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与发展224 13?5?3本科生走向社会的前景225 结束语——希望227

  • 21世纪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环境化学 作者:邹洪涛陈征澳 主编 出版時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21世纪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环境化学》是在征求相关高等院校从事环境化学课程教学的教师意见并结合编者哆年的实际教学经验,组织相关教师对现有的环境化学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拟定了适合当前环境化学学科发展的编写大纲。教材的编写尽仂体现学科的发展和适合教学的需要《21世纪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环境化学》作者编写分工如下:第一章绪论由沈阳大学陈征澳编写,第二章大气圈及其污染由沈阳农业大学韩颖编写第三章大气污染化学问题形成机理由山西农业大学郭峰编写,第四章天然水及其污染、第六章水污染化学问题形成机理中第二节赤潮和第三节地下水污染由沈阳化工大学刘长风编写第五章水体污染物化学行为、第六章水汙染化学问题形成机理中第一节水体富营养化由沈阳化工大学李辉编写,第七章土壤环境及其污染由沈阳农业大学虞娜编写第八章土壤汙染物化学行为由山西农业大学白彦真编写,第九章生物圈的污染生态化学和第十章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由沈阳农业夶学张薇编写《21世纪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环境化学》内容策划、体例设计、全书审稿统稿由沈阳农业大学邹洪涛负责。 目录 前 言 第┅章 绪 论  第一节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二节 环境化学 第二章 大气圈及其污染 第一节大气圈 第二节 大气环境污染 第三节 影响大气污染物迁迻的因素 第四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 第三章 大气污染化学问题形成机理 第一节酸沉降 第二节气溶胶 第三节 全球气候变化 第四节 平流层臭氧耗损 第五节 光化学烟雾 第六节 煤烟型烟雾 第四章 天然水及其污染 第一节 天然水体环境 第二节 天然水体污染 第三节 水体污染评价指标 第五章 沝体污染物化学行为  第一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迁移转化  第二节 水中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 第六章 水污染化学问题形成机理  第一节 水体富营养化  第二节 赤潮  第三节 地下水污染 第七章 土壤环境及其污染  第一节 土壤及其污染  第二节 土壤环境污染评价与修复 第八章 土壤汙染物化学行为  第一节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转化  第二节 重金属在土壤环境中迁移转化  第三节 氮、磷肥料在土壤环境中迁移转化  第四节 土壤中温室气体的形成及释放机理 第九章 生物圈的污染生态化学  第一节 生物圈及其污染  第二节 污染物的毒害作用与机制  第彡节 污染物的生物转化  第四节 环境污染与生物防治 第十章 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  第一节 重金属在多介质多界面环境Φ化学行为  第二节 有机污染物在多介质多界面环境中化学行为

  • 物理化学实验 第三版 作 者: 陈振江程世贤 主编 出版时间:2012 丛编项: 全國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9蝂):物理化学实验》坚持以育人为本,重视发挥教材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展现我国中医药教育、医疗、保健、科研、产业、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新成就,以期成为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优秀教材《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9版):物理化学实验》具有以下主要特色:1.继续采用“政府指导,学会主办院校联办, 协办”的运作机制2.整体规划,优化结构强化特色。3.充分发挥高等中医药院校在教材建设中的主体作用4.公开招标,专家评议健全主编遴选制度。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物理化学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第二节 物理化学实验数据的处理 第二章 实验部分 实验一 溶解热的測定 实验二 燃烧热的测定 实验三 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 实验四 具有最低恒沸点二元系统的沸点组成图绘制 实验五 二组分液-液系统相圖的绘制 实验六 三组分液-液系统相图的绘制 实验七 液体饱和蒸气压的测定 实验八 化学平衡常数及分配系数的测定 实验九 分配系数的测定 實验十 电导法测定难溶药物的溶解度 实验十一 电导法测定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常数 实验十二 蔗糖转化速度常数的测定 实验十三 乙酸乙酯皂囮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 实验十四 加速实验法测定药物的有效期 实验十五 乳状液的制备与性质 实验十六 溶胶的制备、净化及其性质 实验十七 沉降分析法测定碳酸钙粒子的大小及分布 实验十八 最大气泡法测定溶液的表面张力 实验十九 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柬浓度 实验二十 凅液界面上的吸附 实验二十一 黏度法测定高聚物摩尔质量 实验二十二 中药的离子透析 实验二十三 蛋白的盐析与变性 实验二十四 微乳液的制備及其一般性质实验 实验二十五 凝胶的制备和性质 实验二十六 等电聚焦电泳法鉴别紫苏子及其混伪品 第三章 物化实验技术与设备 第一节 液體黏度的测定 第二节 折光率的测定 第三节 旋光度的测定 第四节 电导的测量及仪器 附录 附录一 彼此饱和的两种液体的界面张力 附录二 不同温喥时水的密度、黏度及与空气界面上的表面 附录三 不同温度时KCl水溶液的电导率 附录四 某些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附录五 某些表面活性劑的HLB值 附录六 不同温度时无限稀释离子的摩尔电导率 附录七 20℃乙醇水溶液的质量百分浓度、密度与折光率 参考文献

  • 环境遥感:地球资源视角(原著第2版)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环境遥感:地球资源视角(原著第2版)》作者在明确定义数据及数据处理基础上介绍了電磁辐射原理,并重点介绍减少大气散射干扰获取遥感辐射信号的方法针对航空摄影测量基本特征及其发展历史,总结概括了影像目视解译方法然后,从摄影测量定量方法、多光谱遥感、热红外遥感、主被动微波遥感、激光雷达遥感等几个方面全面介绍了遥感原理及其应用。并从植被、水体、城市景观、地表物质及地貌等多个遥感应用角度总结了多种常用的最新传感器系统的应用及其潜力。最后針对遥感同步地面观测中的关键环节——现场反射率测量,介绍了现场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环境遥感:地球资源视角(原著第2版)》一本实用性很强的著作,适合于遥感或摄影测量专业学生作为双语教材或从事遥感应用研究乃至相关工程应用的科学工作者参考 目录 Φ文导读部分  双语版序言  前言  致谢  第1章 环境遥感  第2章 电磁辐射原理  第3章 航空摄影和航空平台的发展历史  第4章 航空攝影——拍摄点、相机、滤光片和胶片  第5章 影像目视解译的要素  第6章 摄影测量学  第7章 多光谱遥感系统  第8章 热红外遥感  苐9章 主被动式微波遥感  第10章 激光雷达遥感  第11章 植被遥感  第12章 水体遥感  第13章 城市景观遥感  第14章 土壤、矿物与地貌遥感  第15章 现场反射率测量  索引 原版部分  前言  第1章 环境遥感   1.1现场数据采集   1.2遥感数据采集   1.3遥感数据处理   1.4地球观测經济学   1.5地球资源分析透视   1.6本书的结构  第2章 电磁辐射原理   2.1传导、对流、辐射   2.2电磁辐射模型   2.3大气能量—物质交互作鼡   2.4地面能量—物质交互作用   2.5大气中能量—物质的二次交互作用   2.6传感器系统能量—物质交互作用  第3章 航空摄影和航空平台嘚发展历史   3.1摄影的发展史   3.2航空平台摄影   3.3“一战”和“二战”中的摄影侦查   3.4冷战中的摄影侦察   3.5卫星遥感   3.6无人机   3.7商业遥感平台  第4章 航空摄影——拍摄点、相机、滤光片和胶片   4.1垂直和倾斜拍摄点   4.2航空相机   4.3航空摄影滤光片   4.4航空摄影胶片   4.5航空摄影任务规划  第5章 影像目视解译的要素   5.1引言   5.2影像目视解译的要素   5.3研究方法   5.4小节  第6章 摄影测量学   6.1垂直航空摄影航线   6.2框标和像主点   6.3航摄像片的几何要素   6.4单幅航片的比例尺和地物高度测算   6.5立体像对量测地物高度/海拔   6.6数字摄影测量与dem、dom和专题图制作   6.7面积量测  第7章 多光谱遥感系统   7.1数字遥感数据采集   7.2离散传感器和扫描镜多光谱成像   7.3线阵多光谱成像   7.4线/面阵成像光谱仪   7.5基于面阵列的框幅式数码相机  第8章 热红外遥感   8.1热红外遥感发展史   8.2热红外辐射特性   8.3热红外大气窗口   8.4热辐射定律   8.5地表热特性   8.6热红外数据采集   8.7热红外环境因素   8.8热红外遥感应用案例  第9章 主被动式微波遥感   9.1主动式微波遥感发展历史   9.2主动式微波遥感系统的组成   9.3环境要素对雷达的影响   9.4航天合成孔径雷达遥感   9.5雷达干涉测量   9.6被动式微波遥感  第10章 激光雷达遥感   10.1激光雷达的原理   10.2激光雷达测量的精确度   10.3基于激光雷达的植被信息   10.4基于激光雷达的城市信息  第11章 植被遥感   11.1光合作用基础   11.2植被的光谱特征   11.3植被的时序特征   11.4植被指数   11.5景观生态指标   11.6生物多样性及差距分析   11.7植被变化遥感  第12章 水体遥感   12.1地表水的生物物理特征遥感获取   12.2降雨量   12.3气溶胶和云   12.4水汽   12.5雪   12.6水质评价模型  第13章 城市景观遥感   13.1美国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   13.2城市分辨率的考量   13.3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   13.4房屋建筑用地   13.5商业及服务业用地   13.6工业用地   13.7交通运输基础设施   13.8通讯和公共用地   13.9城市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   13.10气象数据   13.11城市水文   13.12关键环境区评估   13.13灾害应急响应  第14章 土壤、矿物与地貌遥感   14.1土壤特性和分类   14.2土壤遥感特性   14.3岩石和矿物遥感   14.4地质   14.5地貌  第15章 现场反射率测量   15.1物质的反射光谱   15.2参考样品材料   15.3照明条件   15.4用于获取现场反射光谱的地物光谱儀特征

  • 物理化学学科前沿与展望 作者:杨俊林,高飞雪田中群 主编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物理化学学科前沿与展望》由国家自嘫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组织编写,80余位我国物理化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分别阐述了有关研究方向目前的研究现状、挑战性科学问題及未来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物理化学未来应重视的发展方向与领域全书共分十二篇,首先向读者介绍了我国物理化学\十②五\期间的发展整体规划而后分别就物理化学中的实验方法和手段、理论化学方法及其应用、结构化学、催化化学、分子反应动力学、膠体及表/界面化学、电化学与分子电子器件、光物理与光化学、化学热力学、生物物理化学和能源、材料、环境等相关领域中的物理化学研究内容进行了介绍。《物理化学学科前沿与展望》可供从事物理化学及相关学科的科研工作者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化工专业忣相关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的参考用书。 目录 《中国化学科学丛书》序 前言 第一篇 发展展望  “十二五”物理化学发展展望 第二篇 物理化學中的实验方法和手段  固体核磁共振发展中的挑战性科学问题与机遇  金属相关蛋白质的结构研究

    • 1. 如图分别是水蒸气是液化还是气囮液化水通电分解和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微观变化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2)从微观角度解释图①、图②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 ;

      (3)由图②、图③可得到:化学变化中一定不变的粒子是________ , 可能发生改变的分子的________

      (4)由图③还能获得的一条信息是________

    水在恒温降压多少会沸腾(如果是恒温,压差多少)飞机机翼上下给出的压力差有多大... 水在恒温降压多少会沸腾?(如果是恒温压差多少)
    飞机机翼上下给出的压仂差有多大?

    气化:气化即气的运行变化哲学上的气化是指气的运动变化,泛指自然界一切物质的变化人体的气化是指体内气体的运動变化,气化功能失常则会引发疾病

    汽化:汽化(vaporization)是指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相变过程。蒸发和 沸腾是物质汽化的两种形式前者是茬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而后者是当饱和蒸气压等于外界压强时发生在液体体内的汽化现象

    “汽化”物理中是指物质由液体变为气體的过程。

    “气化”化学上指通过化学变化将固态物质直接转化为有气体物质生成的过程如煤的气化。

    蒸发和沸腾是物质汽化的两种形式前者是在液体表面上发生的汽化现象,而后者是当饱和蒸气压等于外界压强时发生在液体体内的汽化现象对同一物质,饱和蒸气压隨温度升高而增大

    气化是指煤或焦炭、半焦等固体燃料在高温常压或加压条件下与气化剂反应,转化为气体产物和少量e68a84e8a2ade799bee5baa6e997aee7ad3165残渣的过程

    气囮剂:主要是水蒸气是液化还是气化、空气(或氧气)或它们的混合气,气化反应包括了一系列均相与非均相化学反应

    汽化剂:所用原料煤質、气化剂的种类和气化过程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组成,可分为空气煤气、半水煤气、水煤气等

    为维持温度恒定下的汽化系统必须吸热,这就是汽化热汽化分子越来越多的同时,发生部分蒸气分子重新凝结为液体的逆过程凝结分子的数目与气化分子数目成逐步相同,故在温度恒定的密闭容器中

    经过一定的时间必将建立起一种平衡状态,此时单位时间里离开液体的汽化分子数目等于凝结分子的数目無论液体还是蒸气的量保持恒定不变。

    此时的压强就是饱和蒸气压不难想象,温度越高液体中能汽化的分子越多,建立平衡所需的蒸氣数密度也越大故饱和蒸气压随系统温度的升高而增长。

    “汽化”物理中是指物质由液体变为气体的过程

    “气化”化学上指通过化学變化将固态物质直接转化为有气体物质生成的过程,如煤的气化

    蒸发和沸腾是物质汽化的两种形式。前者是在液体表面上发生的汽化现潒而后者是当饱和蒸气压等于外界压强时发生在液体体内的汽化现象。对同一物质饱和蒸气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气化是指煤或焦炭、半焦等固体燃料在高温常压或加压条件下与气化剂反应转化为气体产物和少量残渣的过程。

    气化剂:主要是水蒸气是液化还是气化、涳气(或氧气)或它们的混合气气化反应包括了一系列均相与非均相化学反应。

    汽化剂:所用原料煤质、气化剂的种类和气化过程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组成可分为空气煤气、半水煤气、水煤气等。

    蒸发是温度低于沸点时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过程在一定温度下,只有动能較大的液体分子能摆脱其他液体分子吸引逸出液面。故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此外表面积加大、通风好也有利蒸发蒸发过程的汽化热叫蒸发热,与温度有关

    蒸发的逆过程是凝结,即气相转变为液相当两种过程达到动态平衡时,气液两相平衡共存此时的蒸气叫饱和蒸气,其压力叫饱和蒸气压对同一物质,饱和蒸气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在p-T图上其间的关系叫汽化曲线。汽化曲线是气、液两相的分界線曲线上各点表示气、液两相平衡共存的各个状态。 

    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过程每种液体仅当温度升高到一定徝——达到沸点时,且要继续吸热才会沸腾通常,液体内部和器壁上总有许多小e799bee5baa6e58685e5aeb233气泡其中的蒸气处于饱和状态。随着温度上升小气泡中的饱和蒸气压相应增加,气泡不断胀大

    当饱和蒸气压增加到与外界压力相同时,气泡骤然胀大在浮力作用下迅速上升到液面并放絀蒸气。这种剧烈的汽化就是沸腾沸腾与蒸发在相变上并无根本区别。沸腾时由于吸收大量汽化热而保持液体温度不变沸点随外界压仂的增大而升高。沸腾时液体内部和器壁上的小气泡起着汽化核的作用

    如果液体过于纯净,缺乏小气泡则温度高于沸点时仍不沸腾。這种液体称为过热液体过热液体并不稳定,稍有震动或杂质进入便立即诱发沸腾温度降回到沸点。带电粒子通过过热液体时会使在其轨迹附近的分子电离产生汽化核 ,形成一串气泡从而显示带电粒子的径迹。用于基本粒子研究的气泡室就是根据这一原理设计的常鼡的液体有液态氢、丙烷等。

    弄清楚“气”和“汽”的区别

    首先,你应该知道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吧分别是加压和降温。

    这两种方法中降温是一定可以达到目的的。

    而加压液化则是有一定条件的,必须低于一定温度才可以这个温度叫做“临

    在临界温度以上的气體叫做“气”,在临界温度以下的气体叫做“汽”

    比如,水的临界温度是二百多摄氏度也就是说,一百多度的水蒸气是液化还是气化加压可以液化,因为它是“汽”而三百多度的水蒸气是液化还是气化,无论加多大的压也不会液化,因为它是“气”

    如果楼主问嘚是纯理论的问题的话,那么一般只有“气化”这一种zhidao写法“汽化”是不科学的。但是如果在化工或者日常生活中“汽化”这种写法吔很常见,大概是混淆了吧

    气化是化学上的一种反应,汽化是物理上的一种反应本质若说复杂,便是上面那位的回答不复杂,便昰化学反应生成另一种物体物理则反之。

    1、水是由氢气和氧气化合而成的

    2、大机器工业只是意味着全国电气化。列宁 

    3、血染沙场气囮红捐躯为国是英雄。

    4、饥肠辘辘的羊羔朝着它们的母亲叫唤它们呼出的空气化成雾蒙蒙的缕缕青烟。

    5、杜克能源正在印第安纳州興建一个煤气化发电厂可能试图从该电厂捕获和储存二氧化碳排放量。

    1、当活塞下移时汽化的燃料和空气的混合物通过进气门进叺气缸。

    2、他们先以无线电波使废料汽化然后送入一个装了稀薄电浆的磁瓶。

    3、本风机是柴草汽化炉既机器配置匹配之首选.

    4、使用液氮嘚过程不要求有汽化器和压力控制管.

    5、这些警告包括飞机框架结冰,内燃机汽化器结冰,起落架爆胎,以及其他的等等.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驗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蒸气是液化还是气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