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披着西装的封建主义加权贵资本主义;马列主义都是假的;共产主义就是一种蒙骗人的传销罢了。上

  摘要:中国到现在,实质上并不存在姓社姓资的争议,却确实存在政府权力与民众权利在现实中的恶斗。中国现在的根本矛盾,是权力与权利之间的矛盾。官员己无所谓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只要能有权力就行。官员不愿改革,是不愿放弃权力。  中国改革家邓小平于1990年3月召集领导层开会。他在会上问道:“人民为什么支持我们?”,然后自己就很快给出答案:“因为经济发展了。”这位老人随即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但如果经济发展突然停滞,每年只有4%至5%,甚至2%至3%的增长率,又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呢?”邓又一次自己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不仅是一个经济上的问题,也是政治上的。”也就是说,邓小平是把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和经济发展紧密挂钩。所以,才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出台。  如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是相对于“以阶级斗争为纲”,那当然是一个进步。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被理解为政府主导和推动经济发展,与上世纪八十年代“松绑放权让利”的改革相悖,也与市场化改革相悖。也许邓当时面临左倾回潮、否定八十年代改革的强大压力,企图用经济发展来压制“姓社姓资”的讨论,推动改革进一步发展。但他没有意识到的是,政府主导和推动经济发展,正是计划经济的典型特点,也是中国前三十年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改革改计划经济,正是改政府主导为社会个体主导。按照这种改革方向,中国将走向自由资本主义。但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却把中国引向了权贵资本主义。中国改革道路的歧途,正是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一,经济发展是由人民推动的  什么叫经济发展?每一个人用自已的劳动和技术,并借助资本和资源,去讨生活,求富裕,就是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动力内生于个体的求富裕,而非政府权力的外在推动;经济发展的成果归个体,而非归国家,先民富,后国强;发展成什么样,取决于个体的需求,并通过市场需求表现出来,而非政府的规划;怎么样发展,是千百万个体创造性的发挥,而非少数个别官员的想象;发展的快慢是以个体富裕的快慢来表征,而非是作为一个生产总量的统计数据GDP。所以,市场经济既是自然的经济,也是以人民为主体的经济,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人民创造历史的过程。  显然,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官员来主导经济发展,它将压制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官员或精英创造历史的理念,违背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这一基本原理。  比如,现在政府说要“创新”。如果政府主导或领导,那就你官员去创新,人民何来创新的内在动力?如果不是由市场而是由官员来引领,创新很容易进入经院式的花架子,脱离经济活动的实际需要;如果创新不是由市场评价并从市场取得回报,而由政府评价并给予奖励,造假便会风行并漫延。所以,政府可以也应该划拨资金支持基础科学研究(因为基础科学无法从市场取得回报),建立经济生产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却不是经济生产领域创新的主导者。  只有脱离政府领导,并获得充分自由的社会个体,才是创新的主体。私有的、竞争的、自由的市场经济,正是经济生产领域创新的最佳机制。政府不去建立这种机制,只是空喊创新口号,或由权力划拨一些政府指定的创新项目资金,它或能在个别领域上取得突破,但无法出现产品、工艺、技术、材料、操作、管理等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以构成经济整体不断进步的创新。中国造不出园珠笔蕊,源于中国整体工业水平的低下,说明中国缺乏整体创新能力,即缺乏创新机制。  千百万自由的个体追求市场回报,才是创新的内在动力,正如千百万自由的个体追求富裕,才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样。  二,市场经济以社会个体为经济发展主体  每年一次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每五年一次的经济发展规划制订,甚至十年二十年以至五十年、一百年经济发展目标的确立,说明中国仍未摆脱计划经济框架。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背道而驰。计划经济以政府为经济发展主体,市场经济则以社会个体(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为经济发展主体。所谓的市场化改革,本质上是经济发展主体上社会个体对政府的替代。  但政府一直不愿放弃经济发展权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仍把政府当作经济发展主体,经济工作仍是政府的主要工作。政府制订各种经济发展规划(如小康的规划,GDP增长的规划),进行各种直接的经济活动(如做大做强国企),由上而下建立各种经济考核指标和奖罚措施(如GDP与升迁挂钩),确立经济和产业发展方向等,无不是政府主导经济的表现。而只要政府主导经济,必然对社会个体形成压制,社会个体的经济主体地位就无法完全确立,市场经济也就无法形成。  我们曾经制订的“大西北开发计划”,“东北工业基地振兴计划”,“新能源开发计划”,以及现在正在推行的“扶贫攻坚计划”等,都充满计划经济的思维。如果这些计划只是涉及经济环境的改善(如基础设施),经济政策的倾斜(如税收和信贷),则属于政府宏观调控和经济服务的范围。但这些计划大多包含政府的生产项目管理和投资,是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决策。它对私有经济的发展形成“挤出”效应(经济学概念)。而私有经济的发展,正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国进民退则是市场经济的倒退。国企和政府主导的项目,包含有国家意志,与市场经济由千百万社会个体主导背道而驰。  经济发展并不是线性发展,有时发展较快,有时发展较慢,这是由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所决定。任何通过权力的力量调动资源,推动微观经济活动,以使经济维持线性发展,都将破坏资源的市场配置而破坏市场规律。有外国人调侃说,中国一年的GDP,这年的一月一日便知道,因为中国是计划经济,有年度GDP目标,如果没有完成,会增加政府投资来达到目标。问题是,这增加的投资只是为了完成政府目标,它符合市场要求吗?而且经济增长不但依赖数量增长,还依赖质量提高,如技术进步,效率提高等,经济质量的提高具有不确定性,它的发展能进行规划吗?  三,自由既是市场机制的体现,又是社会秩序的体现  我们说要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而市场配置资源只有通过市场机制才能完成。什么叫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千百万有着不同利益的社会个体,在完全自由基础上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竞争所产生的经济运行规律。没有千百万个体的自主与自由,便没有市场机制。  市场经济与自给自足经济不同。任一生产者生产的产品或服务,都由他人来消费,自己的消费也由市场提供。这是人与市场即与其它市场主体的相互依存。同时,市场又是一个分配场所,任一生产者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其价值的有无和大小,也要由市场来决定。这是人与市场即与其它市场主体的相互对抗。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对抗,如买卖中的讨价还价。生产者与生产者之间也存在对抗,如同行业的竞争。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对抗,则表现为以更高价格来获得稀缺品的消费。这种依存和对抗,是市场经济存在的体现,千百万个体的自由则是市场经济得以有效运行的前提。市场价格即是这种复杂的依存与对抗产生的结果。所以,市场经济不能有强制,不能有垄断,不能有统一。  所谓市场配置资源是千百万不同个体自由意志的体现,没有千百万个体的自由意志和自主决策,便没有市场机制。政府大量进入微观经济活动,政府意志和目标的统一性,垄断性,强制性,将削弱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的自由性和竞争性,由此带来市场信号失真,何来市场配置资源?如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由于地方政府权力深度介入,房价并不是真正的市场价格,由此房价引导的资源配置(如土地、资金、劳力、相关产业等),是权力的意志,而非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那来的市场配置资源?“政府引导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是本末倒置。  有人说,那些实行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是也有政府干预经济吗?比如凯恩斯主义。但建立在坚实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市场经济国家,其国家经济政策只是一种宏观调控,它的调控一是依赖自然的真实的市场信号,即千百万自由的个体相互作用所发出的价格信号。没有这种价格信号。政府的调控便失去依据。二是只有通过千百万自由个体的自主决策才能发挥作用。比如政府货币和利率政策,都是通过社会个体对其的敏感并体现在行动上才能发挥作用。宏观调控依赖于市场基础。所以政府调控并不进入微观经济活动领域。  市场机制不仅是一种经济调节机制,而且本身就是社会经济活动秩序的体现。比如自由买卖、自由投资、自由择业等,没有这种自由,便没有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市场主体自由选择经济行为的过程,便是资源配置过程。但更重要的是,自由经济行为是社会个体的权利,维护这种自由是维护基本社会秩序。当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进入微观经济活动时,能否促进经济发展姑且不论,它必然对社会个体的自由经济行为形成侵害。政府本应保护个体自由维护社会秩序,却在经济发展的口号下限制个体自由,破坏社会自然秩序。而维护社会秩序是政府的主要职能。政府本身就在破坏秩序,这社会还能有秩序?  四,权贵资本主义的双重不公正  共产党革命的一个目标是打倒官僚资本主义。什么叫官僚资本主义?就是官本身经商,或官商相勾结。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府成为经济发展主体,本身就在经商。政府拥有最强大的暴力,很可能甚至必然运用暴力谋求商业利益。而用暴力谋求利益,与土匪的行径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政府进入微观经济活动,正是官僚资本主义的登峰造极。现在中国的官僚资本主义,不知比国民党时代要厉害多少倍。而官僚资本主义就是权贵资本主义。  权贵资本主义与原始资本主义不同。马克思所说的那些资本主义罪恶在资本主义初期确实存在。比如资本家使用童工,克扣工资、延长劳动时间等。但这种罪恶,只表现于一个生产组织内部。此生产组织与市场中的其它生产组织或生产个体之间仍是平等的。即市场还是平等的。同时,这种罪恶因其产生于私有企业中,不可能获得政府支持。反而在资本主义的成熟过程中,受到政府越来越多的约束。如政府制订越来越完善的劳工保护法律,鼓励工人建立自已的工会组织,以增加工人对抗资本的力量等。所以马克思所说的那些原始资本主义罪恶,在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已大为消失。  权贵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权力在市场中,通过对其它市场主体的打压,破坏市场的自由竞争,来直接或间接获得利益。比如中国现在的国企,其组织内部倒不一定存在压榨工人,其企业的不当得益也不是来自剥削工人,而是来自政府权力支持的行政垄断。垄断压制了市场中生产者之间的自由竞争,带来权力支持的生产者对消费者的掠夺。中国现在的高油价,便是石油企业对消费者的掠夺。如果国家允许众多生产者包括外国生产者进入石油行业,实行自由竞争,中国还能有现在的高油价?所以权贵资本主义的剥削主要不是来自生产组织内部,而是来自对自由市场的扭曲。  政府“以经济建设中心”不但造成市场扭曲,还会使政府放弃社会管理职能,漠视私有经济组织中的弱势群体权利,与私有企业中的资本家同穿一条裤子。因为资本家的行为对政府经济发展目标更重要。中国目前出现大量的讨薪事件,政府并不站在讨薪者一边,甚至对讨薪者进行打压。中国到现在还不允许工人建立自己的工会组织,并承认工人的罢工权利。从根本上来说,是政府把经济发展而非把公平当作政府的主要职能。因而中国还出现了马克思所描述的那种原始资本主义罪恶。即生产组织中的罪恶。如所谓的“血汗工厂”。这种罪恶本可由政府来约束纠正,却由于政府把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被忽视。  所以,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具有双重不公正。既有原始资本主义中生产组织内的不公正,又有原始资本主义中并不存在的市场中的不公正。中国目前贫富差距扩大的速度,大大快于原始资本主义,与这种双重不公正密切相关。  五,结语  中国到现在,实质上已不存在姓社姓资的争议,却确实存在政府权力与民众权利在现实中的恶斗。中国现在的根本矛盾,是权力与权利之间的矛盾。官员到如今己无所谓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只要能有权力就行。他们赞赏社会主义,是赞赏社会主义的权力,他们容许资本主义,是因为他们可以用国家的钱来当资本家。或用国家的权来指挥资本家。官员不愿进一步改革,是不愿放弃权力。这就是政府死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的原因。所以中国改革的核心是还权于民,从而由权贵资本主义走向自由资本主义。
好奇者号火星探测器――让童真精神永存!
楼主邀你扫码
参与上面帖子讨论
发表于:16-03-10 16:01
结束语一针见血,道出实质。
发表于:16-03-10 18:51
官员不愿进一步改革,是不愿放弃权力。
呵呵:看大家玩滴那么开心!偶赶紧去!
发表于:16-03-10 19:32
好文好文!针针见血。
你尚未登录或可能已退出账号:(请先或者张五常:权贵资本主义对市场经济天大的误解
作者:国际财经时报
经济学家 张五常(资料图)
  之前两讲我们基本上都是跟着教材的顺序走,但第一章余下的部分这书的编排比较杂乱,我认为编的顺序不太合理,因此会按我自己的顺序来讲解,大家要注意跟着我的思路来走。
  上一讲我们已经谈到,经济学的假设是自私,但我们不能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直接使用假设来解释现象,而是要指明在不同的局限条件下这自私的本性如何支配着人作出不同的选择。局限条件有很多,这一讲就先讲一个很重要的局限条件,那便是稀缺。书上是在第20页讲这个问题的。
  稀缺是指,相对于人们的欲望而言,人们想要的东西是不够的。稀缺是个重要的局限条件,这是因为如果不稀缺,哪怕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也不需要进行选择。想象一下,你想要的东西应有尽有,无限供给,你再怎么自私,鱼与熊掌总能兼得,那还何用煞费思量是否要舍此选彼呢?但正因为物品是稀缺的,得到它就要付出代价,自私就有了精心计算如何以最小代价获得它的用武之地了。
  (按:顺便插一句,上一讲的后面有人说应该以“稀缺”作经济学的基本假设。这是不对的。“稀缺”是事实,只能作局限条件,不能作假设。自私是对人的意图、动机的假设,不是事实。我们能眼见为实的只是人的表现于外的行为,他的动机是什么天晓得!而以事实作假设的话,那就成了用事实解释事实。其错误张五常教授在《科学说需求》里指出过了。但这些抽象的方法论我都不会单独地讲究,只会穿插在讲解经济学理论的过程中结合着理论解释现象来进行,这样在实际应用中学习要点,既是更好地理解,也能让学生印象深刻。各位应该已经看出来,上一讲里其实已经穿插了“可证伪性”、“套套逻辑”等科学方法论的内容。)
  大家在中学的时候学过马克思的思想,他所憧憬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据说就是一个没有稀缺的社会,人们可以按需分配,想要什么就得到什么。但是,姑且不论一个社会能否真的实现物质极大丰富、以至于某种物品的供给相对于人的需求来说是无限的,就算这真的能实现,就不会稀缺了吗?
  大家看看你们现在坐着的这个课室,还有很多空着的座位,是因为这课室能容纳的人数是大于你们这个班的人数的。由于你们一个人在同一时间里只可能坐一个位子,因此这课室的座位的供给相对于你们的需求而言,可以说是无限的。但是,座位真的就不稀缺了吗?为什么前排的座位坐得比较满,空座基本上都出现在后排的座位之中呢?对了!是因为座位的质量是不同的!前排的座位是优座,后排的座位是劣座。于是,座位的数量虽然多于你们班的人数,但优座的座位还是少于你们班的人数,也就是优座依然是稀缺的!而所谓的优劣,没有绝对的标准,都是通过比较而得出来的。于是,这课室里的座位的数量再多,最好的座位也只会有一个!否则怎么叫“最好”呢?同样地,次好的座位也只有一个,第三、第四&&好的座位都只有一个。稀缺,永远存在!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如果物品没有质量的差别,稀缺的问题确实是可以通过增加数量来解决。可是,质量的不同使得即使数量远远超出所需,稀缺仍会顽固地存在。
  (按:最近张五常教授在《发明专利界定研发权利》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这概念来自十九世纪天才李嘉图(D.Ricardo)提出的级差地租。众人皆说李前辈错了,我认为是小错大对。前辈当年问:农地为何有地租?他的答案是因为不同农地的肥沃程度不同。有小错,因为只要农地供不应求,即使肥沃程度一样也会有地租。是大对,因为只要肥沃程度不同,即使农地的供应无限较为肥沃的也会有地租。农地无限,地租之所值是同样耕耘成本较为肥沃的产量增加的那部分,一层一层地算下去,最不肥沃但还有人耕耘的地租是零。”其使用的逻辑与这里是如出一辙的。如果物品的供应有限,稀缺存在,物品的使用有代价,其价就是租值;但即使物品的供应无限,只要物品的质量有优劣之别,稀缺依然存在,物品依然有价,因此依然有租值。)
  由此可见,要实现马克思的那个理想社会,不仅仅是要物质极大丰富,还必须抹平一切质量差异也包括人的质量差异!可惜上帝造人甚是偏心,有些人例如爱恩斯坦,可能马克思也应该包括在内生下来就是智商高人一等,怎么办?大概在那个理想社会里,人一生下来就得先做IQ测试,如果发现他的智商比“标准人”高,就得做某种手术消灭他的超出常人的那部分高智商。还有,像姚明、刘翔那样身体素质也高人一等的,也必须消灭其高出的部分。这样的“美丽”,不知道你们之中谁会想进去生活呢?
  顺便说一句,其实上帝造人,既不公平也很公平,不公平前面说过了,公平则是任何一个人再怎么在很多方面都平平无奇,他必定至少有一个方面是高于常人的,只不过那个高于常人的部分未必是市场有需求的东西,因此卖不起价钱,使大部分人只能耽于平庸。因此如果真要抹平所有质量差异,其实不会真的只有爱恩斯坦、姚明、刘翔之辈要做手术去消除过高的智商或体能,而是所有人都得削足就履地按着“标准人”来消除一切质量差异。
  好了,人是自私的,而他想要的东西又是稀缺的,顺理成章,就会出现争夺。自私的人们争夺稀缺的东西,这就是竞争!竞争无处不在,只要自私与稀缺存在!后面大家会学到市场结构有自由竞争与垄断两大类,但你们不要误会了,以为自由竞争的市场才有竞争,垄断市场就没有竞争,其实竞争照样存在,只是改变了表现方式而已。所以,只要你们看到书本或听到所谓经济学家在那里大谈什么缺乏竞争,那你们想都不用想,直接把它们归入“胡说八道”之列可也。
  有竞争,那就要决出胜负。怎么决出胜负呢?过一段时间学校就要举行一年一度的校远会了,运动场上的竞争是大家能最直接地感受到的竞争,我就以此为例吧。比如说100米短跑的比赛,它有一个决出胜负的标准或准则,那就是“速度”跑得快的人胜出,跑得慢的人落败。但是为了保证确实是跑得快的人胜出,它还需要有一大堆的游戏规则,例如所有参赛者要在同一起跑线、同一时间起跑,还有不准服用兴奋剂,等等。试想一下,如果允许偷步,那么先到达终点的人其实不一定真的是跑得最快的人,对不对?所以游戏规则是为了确保准则成立而制定出来的。
  接下来我们就转向一般化的领域。假设你们不是来这课室里听课,而是去大剧场听一个偶像歌星的演唱会。大剧场的座位虽然比这课室更多,但想去听演唱会的人更多,稀缺的存在显而易见,不可避免就要竞争了。那怎么决定胜负,也就是怎么决定谁能得到那些座位呢?这问题的前一部分可能你们答不上来,但后一部分估计你们所有人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那就买票啊!”对了,这就是一种决定胜负的准则:价格!谁愿意支付价格去买票,谁就得到指定的座位;谁不愿意,谁就得不到。用价格来决定竞争的胜负,也就是用价格来分配稀缺的物品给人们,这是什么?这是市场制度!书上的第14页说的“市场行为”,以及第16页说的“价格分配市场制度”,说的都是这种以价格决定竞争胜负的准则。
  但其实除了价格准则,还可以有其它别的准则的。比如你们来这里上课,虽然优座还是稀缺的,但你们不是支付价格来争夺,而是先到先得谁先来到谁就占了最好的座位,晚到的就只好往后坐了。还有,这优座可以由我这老师来决定最好的座位给谁坐;也可以你们全班同学投票,得票最多的就能坐最好的座位;甚至还可以以强凌弱,就是虽然你先来,先占了最好的座位,但晚来的同学牛高马大、身强力壮,向你亮一下他的拳头,你就乖乖地把最好的座位让给他了这个决定胜负的准则是武力,就是那“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这样的其它准则还可以有很多很多,数之不尽,经济学上把它们统称为“非价格准则”,因为它们都不是使用价格作为决定胜负的准则。
  为什么经济学要这样把价格单列出来,它之外的其它准则就笼而统之地归为一大类呢?这是因为在所有的决定胜负的准则里,只有价格准则是不会带来所谓的“浪费”的。“浪费”这个词其实不是很确切,严格地使用正确的术语来描述的话,应该是“租值消散”。但这个概念比较复杂,我们要学到较后之时再来正式地学习它。但“浪费”这个词大家比较熟悉,容易理解一点,所以就拿这个不太严谨的词来代替“租值消散”的概念。大家先知道是这么一回事就行了。
  为什么说价格准则不会带来浪费呢?这是因为在价格准则之下,你想竞争到你想要的稀缺物品,你就必须支付价格,也就是付钱。但你的钱从何来?是之前你在市场上通过出售了某种别人所需的东西而从他那里得来的。也就是说,你要先利他,得到收入之后才能在竞争中胜出、满足自利的需求。你为别人(社会)作出的贡献越大,你的钱就越多,在价格准则决定胜负的竞争中胜出的机会就越大。大家回想一下我在上一讲中曾经提到过,自私不一定是会损人的,很多时候恰恰是通过利他来达成自私的目标的,而市场就正是一种引导自私的人做利他之事的制度。现在你们应该能够更加深入地明白,市场是如何通过价格准则决定胜负这种方式,来引导自私的人为了在竞争中获胜而先做利他之事。
  当然,你们之中有人可能会提出疑问,说人们用于竞购物品的钱,不一定是通过他之前为社会作出贡献而得来的,也有可能是打家劫舍抢来的,或者是坑蒙拐骗得来的。但上一讲我也向大家详细地分析过了,只要有适当的法律制裁,使得以打家劫舍、坑蒙拐骗来获得金钱的行为是得不偿失的,那样就可以阻止自私的人选择这些不是通过对社会作出贡献、而是损害他人利益来获得收入的行为。然后,适当的道德观念也会谴责这种损人的行为,增加其非货币成本。我刚刚才说过的,决定胜负的准则,是要靠一大堆游戏规则来确保它能成立的。这些适当的法律规章、道德观念,正是确保价格准则得以成立的游戏规则!
  如果一个人是靠抢来的钱去竞争到稀缺物品,这跟他靠偷步、甚至是悄悄地吃了兴奋剂而能在跑步比赛中胜出,有何不同?没有能够有效制裁以损人方式来获得收入的法律制度,自私的人就不会去做利他之事,而是做损人之事。这就跟如果跑步比赛的游戏规则不禁止偷步,自私的参赛者不会把精力花在通过训练提高自己的腿部肌肉的力量以及对起跑发号枪的反应等技巧上,而是只想着怎么抢在发号枪的头里起跑之上,是如出一辙的。
  更进一步说,如果抢劫是合法的,何止用来竞购物品的钱可以是抢来的?极端的情况下,就连那人想要的物品也可以直截了当地一手抢去,根本不需要支付什么价格。这时,以价格决定胜负的准则就会整个倒塌、全盘崩溃,根本无法成立!
  以后我们会学到,作为确保价格准则(也就是市场制度)成立的法律制度,主要是保护私有产权的制度法律禁止抢劫,是因为这种行为侵犯了被害人的产权。产权也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要在很后面的地方才会学到,这里我只简单地告诉大家,产权包括了财产的使用权、收入权、转让权三种。保护私产的法律制度,是市场经济(市场制度为主导的经济制度)的基石。只谈作为竞争准则的市场制度,却不谈作为游戏规则的法律制度,那就只能是空谈!
  中国的思想界曾经流行过一种说法,是说市场经济有好的市场经济与坏的市场经济之分。好的市场经济就是发达国家的那种,坏的呢就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它们绝大部分不是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那种。这种说法背后的潜台词,其实就是发达国家那种是有法治的市场经济,广大发展中国家那种是法治薄弱的市场经济,后者有着贪污盛行、官僚腐化的现象。还有“权贵资本主义”等不同的形容。这都是对市场经济天大的误解!没有适当而有效的法律制度作为基石,那根本就不是市场经济!因为决定竞争胜负的根本不是价格,而是其它巧取豪夺、权力分配等的非价格准则。一个允许偷跑、允许服用兴奋剂的跑步比赛,怎么还可能是我们平时所认可的正常比赛呢?所以,不是市场经济有好与坏之分,而是有真与伪之别!
  (按:张五常教授曾指出,人类的社会制度只有三种:以产权界定权利,以等级界定权利,还有以管制界定权利。第一种自然就是市场经济,第二种是计划经济包括改革之前的中国,还有企业内部都属于这一种,第三种则是上述曾被人称为“坏的市场经济”、而我纠正为“伪市场经济”的那一种,因为管制的结果必定是贪污盛行。)
  这样,在完善的保护私有产权的法律制度的维护之下确立起来的市场制度(价格准则)里,人们是通过之前向社会作出了贡献而得到的收入去竞争稀缺物品,对社会贡献越大,收入就越多,竞争力就越强。自私的人于是被激励着竞相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不但有法律保护他们的财富,甚至道德观念也褒扬他们这就是为什么现代社会里人们是把乔布斯、李嘉诚等人当英雄来崇拜,而不再是古代的帝王将相,也不会有扭曲的仇富心理针对他们。
  这里让我顺便对仇富心理的产生试作解释。为什么会有仇富心理产生?我认为有两个原因,而这两个原因深究下去是同一性质的原因。一个原因就是协助价格准则成立的法律制度虚有其表,有法不依,有钱人的钱其实来路不正,并非真的在市场上通过利他而获得收入,而是官商勾结、上下其手、巧取豪夺,窃国者侯,于是当然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而只会招来仇恨你可以逃得过国家用法律制裁,但你逃不过大众用道德审判。
  另一个原因,是法律制度甚至是公然容许侵犯私人产权。大家别以为法律制度一定是保护私人产权的,法律也是人制定出来的,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完全有可能制定出所谓的“恶法”。而这些“恶法”的产生,往往来自于民主投票,这一点在这本书最后一章讲怎么运用经济学去解释政治行为的时候我们才会去学习。现在我只是简单地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我给往届学生讲授民主投票的问题时,曾经虚构过这么一个例子:如果现在香港人进行全民投票,表决全体港人是否要瓜分李嘉诚的财产,你想这投票会不会通过?我刚一说这例子出来时,很多同学都很有正义感,摇头说不会通过。但我说他们太天真了。在道德观念的约束下,确实大部分人是不好意思公然赞同瓜分别人的财产的。然而,自私的本性会让他们其实心里很想这投票能通过。一方面,不记名的投票会让别人不知道他们投了什么票,降低了他们被人发现这私心的道德负罪感(非货币成本);但更普遍的现象是他们会想出一些冠冕堂皇的借口,把他们的私心掩饰、甚至粉饰成符合道德观念的大义凛然的说法,为投赞成票大造声势。例如,他们会说,李嘉诚是什么家伙?一个地产商!一个靠把房价哄抬到贼高贼高的水平,让穷人买不起房、让买了房的人沦为房奴从而把他自己养肥成香港首富的无良奸商而已!他的财富还不全都是他从我们全体港人那里剥削过去的?把他的家产分给我们那只是还富于民!当我说完这番话之后,再问同学们一次:这投票能不能通过?这次没有人再敢摇头了。
  好了,大家应该是非常熟悉我刚才的那番声泪俱下地针对地产商的血泪控诉的,因为这是你们经常会在媒体、尤其是网络上看到或听到的愤青言论。瓜分某人的财产是比较极端的做法,很难得到法律、乃至道德的支持,但我们经常见到的价格管制(限价令)、数量管制(限购令),本质上都是属于侵犯私人产权的法律(政策)。这东西我想以这个价格卖出去,你政府不给我卖那么贵,不就侵犯了我对这东西的部分产权(收入权)吗?这跟直接从我手里把这东西抢过去(相当于是强迫我以零价格出售)是侵犯了我对这东西的全部产权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一百步罢了。至于数量管制则是侵犯了产权中的转让权。为了掩饰、粉饰这种侵犯私人产权的做法,从这些侵犯之中获益的人就要大造舆论,宣扬卖方是无良奸商、压榨剥削消费者,因此政府就该采用这些不利卖方而有利买方的政策,从而模糊了大家对这政策是侵犯私人产权的本质的认识。在这种制造舆论的过程中,煽动“仇富心理”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也就是说,仇富心理的产生,可能真的是因为富人以损人的方式来获得财富,被仇恨是活该的;但也完全可能只是被别有用心之辈煽动起来,掩饰他们意欲借助法律来公然抢劫他人财富为己有而已。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大家都看到了,本质上都是因为私人产权没有得到严格有力的保护,也就是价格机制所赖以成立的游戏规则没有得到遵守。所以,只要法律是严明有效地保护私人产权(而不是有法不依、更不会甚至反过来侵犯私人产权),仇富心理是不会产生的。
  另外,细心的同学可能会注意到,收入的来源除了利他与损人之外还有两条漏网之鱼,其一是运气,其二是继承。有人一夜暴富,既不是因为他对社会作出了什么巨大贡献,也不是抢了银行,而是买彩票中了大奖。这种事情发生的机率不高,对社会整体影响不大,一般只会引起旁人的羡慕,并不重要,不值多谈。但来自继承的收入又如何?一个人没有对社会作出过什么贡献,但也不是通过作奸犯科而获得收入,而只是因为他是个富二代。严格来说,这与前面所说的来自运气的收入并没本质上的区别,因为他碰巧生于富裕家庭也是运气使然。只要这人的父母收入也是靠利他而获得,法律没有理由要阻止来自继承的收入。而且,如果有人异想天开地制定一条禁止财产继承的法律,想以此来“迫使”下一代只能通过自力更生、不能通过坐享遗产而获得收入,那就会带来一个更为得不偿失的后果:打击了上一代人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如果财富不能传给下一代,自私的人会只创造出恰好能在自己生命结束之前花完的财富,不作过多的积累,从而影响了需要跨代持续进行的生产活动(如百年老店的经营),这肯定会降低了社会总体的财富创造。既然来自继承的收入也不是通过损人而得,则何必为了逼下一代人通过利他来获得收入、进而增加社会财富,却伤害了上一代人多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反而又减少了社会财富呢?
  顺便说一句,在有完善的法律保护私人产权而使价格准则得以确立的社会里,是不可能有严重的贫富分化或贫富悬殊的。因为在这样的社会里,靠损人获得收入的途径基本被法律所杜绝,人们主要是通过利他也就是为社会创造财富来获得收入,因运气(无论是靠买彩票还是靠刚好生于有钱人家里)而获得收入的情况在统计学上属随机因素,对整体的影响既不大、也互相抵消。而又因为一个社会里的人群的智商呈正态分布,则他们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也呈正态分布,其收入水平自然也是呈正态分布,不会是两极分化。
  还有人可能会提出这样的疑问:以价格准则来决定胜负,那岂不是“有钱人大晒”?(按:“大晒”是粤语俗话,这里指价格准则对有钱人有利。)首先,在这种竞争准则之下,有钱人确实是处于比较有利的位置,正因如此,才能激励人们去争取更多收入,也就是更好地利他、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
  其次,虽然价格是竞争准则,富人只是比穷人更有能力支付高价(在财富这一局限条件上所受约束较少),但并非一定比穷人更愿意付高价。就以刚才说过的歌星演唱会为例。他是你们的偶像,你们愿意付几百块钱去买票入场观看。但我对这种人是不感冒的,所以虽然我应该比你们大部分人都富有我是已经出来工作、有收入的人,排除来自继承的收入,你们不可能比我更富有,但我绝不会掏那几百块钱,虽然要掏我绝对掏得起!于是,在门票的竞争中,你们胜,我负。你不要说这是“阿Q精神”的逻辑,如果票价足够低,例如降至几十块、甚至十几块的时候,我还是想要那门票的,但价格太高是高于我认为它所值,我就不买了!如此而已。类似地,高档的水果一斤几十块、甚至上百块,你不买。但那是因为你买不起吗?不至于吧?你不是都拿得出几百块钱去买偶像演唱会的门票吗?怎么会几十块、上百块钱都没有呢?是你买不起,还是你觉得它不值那个价,所以不愿意买呢?
  好,以上就是以价格准则来决定竞争胜负,是没有所谓的浪费产生的。但是其它以非价格方式的准则来决定竞争胜负,都会带来或多或少的浪费。例如,先到先得,就会引起排队的现象。一个人站在那里排队,无所事事,付出了时间成本(后面讲到成本的概念时就会解释,这是机会成本),却没有其他人因此得到任何好处,也就是对社会毫无贡献可言,所以是浪费。相比之下,如果你是直接支付价格,也就是付钱,那钱却是来自于你之前对社会作出的贡献的。
  如果是由我这老师来决定谁能得到优座,你们就会想办法来讨好我,拍我马屁,甚至送给我红包。这其实相当于把价格付给了我,但这种行贿、受贿是法律禁止的。执法过程(包括举报、立案、取证、庭审、判决等)耗费巨大是浪费不说,而如果执法不严我这老师就会无心于教学、而是醉心于怎么巧立名目向学生收取红包。
  又如果是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来决定优座的分配,拉帮结派组成压力团体游说选票的行为就会发生,后面我们学到以经济学解释政治行为的时候会解释这些行为都带来浪费。更不要说我刚刚才举过的那个极端的例子说明,对某些事情进行投票会带来侵犯私人产权的后果。
  再如果是弱肉强食、以武力决定胜负,那人们就会把自己养得强壮大力,还会花钱去制造强大的武器。一个人身强体壮虽然是好事,但问题是这强壮是用在打人之上,而不是用在生产之上,不是用在创造更多的财富之上,因此又是浪费。至于制造武器用于自伤残杀就更不用说了。
  总而言之,一切非价格的竞争准则,都一定会或多或少地造成浪费,严格地以经济学术语来称呼,那叫“租值消散”。而“租值消散”其实是存在着交易费用的一种表现。这一点,以后正式地学习交易费用,以及“租值消散”的含义之时再作解释。
  但是,我也要提醒大家注意,价格准则虽然不会造成所谓的浪费,但通过市场来进行交易是要支付交易费用的。而且,为了使得价格准则得以成立,必须有严明有效地保护私人产权的法律制度作为游戏规则,可是这些法律制度的建立、完善、运作也要耗费大量的成本,实际上这也是一种交易费用。以后我们会讲到,使用价格准则,或者说是使用市场进行交易的费用是狭义的交易费用;法律制度所耗费的成本则是广义的交易费用。
  于是,以价格准则决定竞争胜负,要承担交易费用;以非价格准则决定竞争胜负,会发生“租值消散”,这无非也是交易费用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么,到底是使用价格准则,还是使用非价格准则呢?那就要看具体情况之下的局限条件是什么。在不同的局限条件下,价格准则与非价格准则所涉及的交易费用的大小各不相同,而自私的人是会选择一种交易费用最低的准则的。
  大家看到了,自私的假设,贯穿了所有经济学理论;再配合不同的局限条件,就贯穿了所有的对人的选择行为的解释!
  由此你们大概就能明白,经济学这个名称是有点误导性的。外行会以为,经济学是解释人在经济领域的行为,其实经济学能解释的行为远远超出了经济领域,而是只要是人作出的选择行为,无论它是经济领域还是其它领域,经济学都能解释!事实上,到目前为止,我在举例示范经济学的解释时,并没有局限于经济领域,法学、政治学等领域都有涉足(其实还可以有历史学、社会学)。实际上,我认为经济学这门学科更准确的名称应该是“人类行为学”。
  更进一步,上一讲我提到过现在有“生物经济学”那样的交叉学科,就是把经济学的“自私”假设推广到生物领域之中,假设非人类的生物(如植物、甚至是基因)都是自私的,以此来解释一些生物现象。于是,“人类行为学”这名称也不够准确!更准确地说,经济学可以解释一切如下的现象:在假设研究对象是自私的基础上,把研究对象所呈现出来的现象当成是它在一定的局限条件下有目的地作出选择的行为。这样的学科应该叫什么名字?选择行为学?经济学家喜欢把这称为“经济学帝国主义”,即以经济学的理论逻辑为工具,“入侵”其它学科的研究领域。
(责任编辑:孟先亮)
11-11-17·
11-11-16·
11-11-15·
11-11-14·
11-11-14·
11-10-11·
进口商品吸收国内“纯购买力”,恰恰有利于抑制通胀。
搜狐财经社区话题
不知道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是哪部分人的CPI,反正和我无关
网友点击排行
网友评论排行
财经媒体封面
财经·大视野
高清影视剧
关注一件事并尽力做好,这种心态是种创业心态
近期热点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