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类生命共同体共同体对自身交际有什么用

来源: 宣讲家网 作者: 张志洲
  主持人:十九大报告在谈到外交方面的内容时提到: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方面的内容呢?今天的节目,我们请来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张志洲教授。您好,张教授!
  张志洲:主持人好,观众朋友好。
  主持人: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被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它有着怎样的国内国际背景?
  张志洲:从国际背景来看,第一,和平发展仍然是这个时代的主题。第二,虽然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但是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时代,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加深了,形成了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第三,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潮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另一方面,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虽然在今天,以战争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已经越来越不受欢迎,战争的合法性也备受质疑。但是从冷战之后的情况来看,每隔几年还是会发生一次局部战争。很多战争危机、战争威胁并没有消除。在发展领域,不仅国内发展得不充分不平衡,国际社会也是如此。将几个方面的国际背景综合起来看,人类社会一方面充满着希望,另一方面也充满着挑战。因此就需要我们重新树立一个国际社会发展的共同目标。
  国内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候,他的目标就不仅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取幸福,还包括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今天仍然如此。第二,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进入一个新时代。进入新时代之后,我们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繁荣会有一些新的思考。同时,中国承担大国责任的能力和意愿也在增强。第三,过去几十年我们强调比较多的是在物质发展领域、经济发展领域对世界的贡献,但是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距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实现越来越接近,中国也应该为世界贡献更多的文化和思想。中国在发展起来之后,一些国际舆论对中国发展强大起来之后的国际政策、国际目标是表示担忧的,由于对中国的不了解,所以采取了一种指责、抹黑的方式,各种各样的中国威胁论花样翻新,最近几年表现为“修昔底德陷阱”论。那么,中国该如何应对国际舆论的种种负面评价?就是要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当下,向世界表明我们的基本国际政策和国际目标。所以中国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国际社会的一种积极回应,是增信释疑,是为团结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为一个与大家利益息息相关的共同美好目标而奋斗。
  主持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哪些方面的含义?
  张志洲: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含义非常丰富,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
  主持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张志洲: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对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承诺,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途径。和平发展的内容很多,表现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比如在政治方面,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决摒弃冷战思维,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际关系新路子。在解决国际矛盾和纷争方面,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在经济贸易发展领域,也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在文明和文化领域,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在国防政策领域,很多国家对于中国发展壮大以后国防政策走向是有质疑的。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向世界宣告我们的防御性国防政策,即使发展起来也不称霸。当然,我们也声明,任何人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只有这样,我们的和平发展政策才会落到具体政策上;也只有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我们才能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主持人:与西方传统的国际关系理念相比较,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理论上有什么创新性?
  张志洲:现有的国际关系体系基本上还是以西方理念为主导来构建的,发展到今天,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不足。首先,现有的国际关系理念就是现实主义,就是权力和利益的关系,遵循的是一种国家理性的、自私的哲学。它认为,国家与国家之间实行的是一种零和博弈。除了现实主义之外,冷战之后,非常流行的一种理论就是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亨廷顿认为,未来世界,国家和国家之间,文明的冲突会成为主导人类冲突的主要方式。还有一种是国际主义。虽然国际主义是中国外交以前经常提到的一种理念,是在一个特定的时代、在把世界划分为两大对立阵营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但是在今天仍有其合理性,只不过从今天的角度来说,是需要超越的。以上这几个方面是现有的传统国际关系理念。虽然这些传统的国际理念在过去时代有其合理性,但是在今天是有明显不足的。
  那么,与这些传统的国际关系理念相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新性体现在哪里?第一,它超越了零和博弈的概念,把人类看成一个整体。第二,人类社会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深。国际合作不是一条权宜之计,而是人类繁荣发展的根本需要,所以中国在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时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第三,西方传统理念的国际关系是以国家为单位的,是冷冰冰的权力和利益的关系,所以通常被认为是没有人情味儿的,而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则包含着很强的人文精神和人情味儿。第四,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很重要一点就是与和平的联系。这种和平不是西方所说的短暂的和平,而是持久的和平;不是作为手段的和平,而是作为一种根本理念的和平。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是以和为贵的一种文化精神。
  主持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和实践对于中国外交赢得软实力和话语权有什么意义?
  张志洲:中国外交非常重视软实力和话语权的提升。软实力有几个方面的来源:第一是制度,包括我们的国内制度,同时我们也参与了国际制度的建设;第二是外交政策;第三是文化传统,特别是文化价值观,一旦获得认同,就赢得了软实力。第四是国际话语权,其中重要的方面就是议题的引领性、概念的创新性、话语的融通性、论证的科学性和逻辑性等。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和政策实践的推动来看,一方面它容易被很多国家所认同、所接受,另一方面它具有一套创新性的理论,有一套融通中外的理论。所以我们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和实践能够为中国外交赢得软实力和话语权。
  主持人:再好的思想和理念只有落实到具体的政策中才有价值。您能否给我们举一些例子来说明中国外交是如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张志洲:你讲得非常对。再好的理念只有落实到政策的实践上才会有真正的价值。中国不仅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也在许多政策上加以推动。这方面我可以举一些很具体的例子。比如我们说和平是最重要的,和平是最能检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如果中国在解决国际矛盾、国家争端时采用了非和平的、战争威胁的手段,那么就没有人会相信人类命运共同体了。从中国自身来说,多年以来,我们也是面临着很多战争的压力和威胁,比如南海问题、中印边境冲突等。很多国家认为中国很可能会利用这个机会来发动战争,但是中国人总是非常耐心的、用和平的方式来争取争端的解决。
  在经济发展领域也有很多具体的例子。比如我们参与维护和推动了国际制度的建设,像APCE、G20、金砖国家会议、亚投行等,最典型就是“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一种国际社会的发展规划、发展议题,带动其他国家一起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其基本精神原则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完全吻合的。
  主持人: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中国梦、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之间的关系?
  张志洲: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起点就是中国梦。十九大报告中也非常清楚的指出,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人类命运共同体实际上就是人类共同的理想目标,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世界发展到今天,很多矛盾、很多问题是西方主导的世界所解决不了的,所以就需要一种新的方式、新的智慧去解决。中国有自己独特的文明体系,有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智慧。而且中国文化讲究中庸,讲究和谐,讲究仁者爱人,讲究天下大同,这种独特的智慧能够解决全球化时代很多矛盾。再比如中国外交强调亲诚惠容,这就是一种有人情味儿的智慧,而不仅仅是从利益的角度去考虑。
  主持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定涉及大量的资源投入,中国在这方面能够承担资源投入的压力吗?
  张志洲: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而是人类社会的长远梦想,所以我们不能用简单的人力物力投入来衡量。中国对于自己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时能够承受多少的投入,心中还是有数的。
  第一,中国要做一个榜样,要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来赢得其他国家的认同。
  第二,中国要立足于现实——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人类的,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单独构建全人类的命运共同体。
  第三,中国要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特别是引领作用。中国要在推动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发挥组织协调促进的作用,而不是包揽国际事务。
  主持人:那么中国在这方面承担的资源投入的压力是怎么体现出来的?
  张志洲:所谓资源压力,并不能简单地说中国把人力物力资源投入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实际上,中国梦的实现和世界梦的实现,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相互促进的,是并行不悖的。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但是我们最大的实际仍然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点没有变。一方面,我们还要立足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现实;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与全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的,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单独应对人类所面临的问题。所以我们要组织和引领其他国家一起去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总的来说,我们既要朝着一个长远目标前进,又要立足于现实。
  主持人:在外交方面,我们是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
  张志洲:对。中国特色应该是运用中国智慧,发挥中国文化、中国智慧在外交中的“巧实力”作用,而不是简单地仅凭人力物力的投入,要发挥理念的作用、价值观的作用、文化精神的作用。
  主持人:感谢张教授来到我们的演播室,谢谢大家。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人类命运,和平发展道路,共同体,大国责任,国际关系学院
网站编辑 - 李悦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共赢,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经济|共同体|一体化_新浪财经_新浪网
  日,举世瞩目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启幕,这是中国政府又一主场外交盛会。值此世界经济的关键时期,此次论坛被赋予非凡的历史意义。  在今天论坛的开幕式上,习主席在高峰论坛发表了激情澎湃的主旨演讲,深刻剖析了当前的国际形势,全面阐述了四年来一带一路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进一步强调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对“一带一路”的未来发展首次提出了五个重要内容,这就是要在互联互通的基础上,把一带一路建成和平发展之路、繁荣发展之路、开放共赢之路、创新可持续性发展之路和文明之路。其中凸显了中国持续推进“一带一路”从而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决心和信心。在随后的其他几位领导人,俄罗斯总统普京,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兹和中国国务院常务副总理张高丽等,纷纷在发言中高度评价了“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以及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巨大贡献,充分证明了“一带一路”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经济一体化遇到挫折,逆全球一体化阴霾不断,贸易保护主义、孤立主义等思潮比较汹涌。回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脉络,若以日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作为开端,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而“全球经济一体化”概念的提出不过才20年。时至今日,全球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比过去两百年更深、 更广,世界日益扁平化,地球日益成为一个小小的村落,而全球经济一体化,也日益成为绝大多数国家的共识。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原有的格局已被打破,原有各个阶层的经济利益受到一定程度的不同影响,某些社会阶层的既得利益受到伤害。因此,全球范围内(首先是发达国家)逐渐滋生和蔓延了一股“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思潮。尤其是2016年,英国脱欧、意大利修宪公投和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三大标志性事件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产生了巨大反制作用。  2013年,就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开始面临重大挑战之际,习主席正式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式向世界发出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并发挥引擎作用的信号。从那时起的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从企业到大学和智库,全国上下对“一带一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世界各国也越来越密切关注“一带一路”,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加入到“一带一路”的发展队伍中来。本人有幸参加了从2015年博鳌论坛、北京APEC会议到2016年杭州G20工商峰会、秘鲁APEC会议,再到今天的北京“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我亲耳聆听了习主席的历次的主旨发言。这期间,我深切感受到,“一带一路”从概念提出到形成越来越清晰的发展战略,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边贸易的拓展和各项基础设施项目的逐步推进,其对沿线国家及全球经济的影响不断在扩大,其发展脉络和思路更是越发清晰具体,一系列“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正在逐步落地开花。事实上,“一带一路”所蕴含的内容极其丰富和广泛。  今天的高峰论坛的主题是“加强国际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共赢发展”,其核心发展理念就是一个“共”字。习主席在会上的主旨演讲更是系统地阐述了“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路径,描绘了一幅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和美丽愿景。关于“一带一路”,有太多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官员进行了全方位的论述和探讨,我不想班门弄斧,只想谈谈个人体会。在我看来,从习主席的讲话精神到各国和国际组织领导人的发言中表达的思想,如果要把这次北京峰会要达成的共识凝聚成一个字,真正突显其精髓的一个字——那就是“共”,即“共商”、“共建”、“共享”。而后就是“共赢”,是构建人类的命运“共同体”。  什么是“共商”,简单说即共同商讨,习主席在讲话中强调指出要各国人民一起来共商发展大计。“一带一路”所覆盖的范围包含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人口(超44亿)约占全球的63%,经济总量(超过20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的29%,对全球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带一路”自提出伊始是要实现它所覆盖范围内陆上、海上经济贸易和社会文化各方面的联动发展。“共商”便是在其覆盖区域内确立一种新机制,让这些国家和人民共同商讨和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统一发展目标。只有当发展的目标、规划是共同商讨的结果时,才能凝聚为一种共识和拧成一股力量,向着共同的发展目标挺进。很显然,机制的确立将打破过去几百年间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的 “游戏规则”,即过去数百年来,世界的发展方向和规划总是由经济强势的国家或地区确定。而现在,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则将由全球60%多的人民一起构想未来的发展蓝图,国家不分大小,经济不分强弱,大家都坐在一起,共商世界共同发展大计,这是一种何等令人向往和振奋的图景?由此出发,我们坚信世界必将会有很大的改观。从这一角度认识“共商”,更体现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深刻内涵和深远意义。  “共建”,即共同建设。事实上,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就是建立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共同建设的基础之上的。与此同时,中国率先作出表率,也为“一带一路”的战略提供了可操作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案和架构,例如设立“一带一路”建设基金,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今天,习主席在讲话中又提出了中国政府的新的投资计划。  “一带一路”提出初期,亚洲开发银行和国内专家曾做过分析,从现在到未来十年,亚洲基础设施一年需要投资的资金量约8000亿美元,十年约80000亿美元。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在今天的发言中指出,亚洲地区每年所需的投资为1.6万亿美元。而亚洲开发银行只能解决每年400亿十年4000亿美元,资金缺口巨大。在此背景下,中国倡议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希望能推进亚洲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发展。从目前来看,“一带一路”沿线有60多个国家,国家层面预计启动重点项目900余个,各地和企业正推进的国际间合作项目有近200个,仅靠小部分国家资金参与显然无法满足资金需求,需要沿线国家民间资本以及全球金融资本的共同参与。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是中国的两句老话,套用在“一带一路”的共同建设中来,也就是说资金力量虽有大小之别,但无论大小,只有凝聚起来才能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建设虽然聚焦在沿线国家和地区,但是,它的建设成功与否,却攸关全球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它的成果,也毫无疑问将惠及全球各个国家和人民。只有不但沿线国家资本和民间资本,而且全球资本共同投入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在“共建”的前提下,“一带一路”战略才能稳步推进。所以,“共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共享”,即共同享有,发展的成果由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所有国家共同享有,这也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目标和魅力所在。相关数据表明,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GDP平均增长5.3%,高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GDP总额占世界的比重从29.1%上升至30.3%。如果按照这个目标推进,沿线国家的GDP增长能达到年平均3-5个百分点,未来30年沿线国家的GDP就将翻一番,全球60%的人口的生活水平将在现有水平上提高一倍,并至少会带动全球经济增长3个百分点。这必定是一直以来,有志于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家和百姓们梦寐以求的成果。  “共商”、“共建”、“共享”共同勾勒了“一带一路”全景图,实际上,全景图里还应有“共赢”,即共同赢得全球经济发展的明天。因为“一带一路”的最终目标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也是为何习近平主席多次在国内外的重要场合反复强调和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缘由所在,也是为何今年2月10日联合国决议中首次写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缘由所在。  近四年来,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投资已超过500亿美元,共有47家中央企业参与或投资,与这些国家的企业合作共建项目1676个。据统计,2016年,中国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45亿美元,占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8.5%;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额为6.3万亿元人民币,增长0.6%。中国本土企业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建设了56个经贸合作区,涉及多个领域,累计投资超过185亿美元,为东道国创造了近11亿美元的税收及18万个就业岗位。同时,中国不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吸引更多沿线国家企业来华投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2905家,同比增长34.1%,实际投入外资金额71亿美元。号,《人民日报》刊登了中国国家商务部部长高虎城的一篇文章,全面阐述了习近平主席关于“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的状况,系统地论述了“一带一路”建设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以及对于亚洲地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大意义和推动全球经济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对于中国还是世界各国,还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说,这篇文章都能起到增信释疑、提振信心和推动发展的作用。这是我迄今为止所读到的最具有高度深度广度和系统性的好文章。如今,“中国制造”、“中国建造”受到越来越多沿线国家的欢迎。同样,沿线国家的产品、服务、技术、资本也正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不难看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已深度融合, “共商”,“共建”,“共享”,是实现“共赢”的前提和基础,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  随着互联互通、互联网、物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全球经济的联系程度日益紧密,任何国家或地区的发展都不可能脱离全球经济而独善其身,即便是那些全球化思潮最为泛滥的国家和地区,也深度依存于全球贸易和经济合作。例如英国脱欧,事实上英国并没有真正反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英国十分清楚自身对全球和欧盟经济和市场的依赖,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它通过公投脱欧,其目标是减少或不承担在欧盟的义务,尤其是移民方面的义务,他们并不想脱离欧盟贸易体系。这可以从英国脱欧以后与欧盟的贸易谈判即可看出端倪。另外,英国在脱欧以前,也是最早加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西方发达国家之一。又如特朗普在竞选总统时提出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如北美自由贸易区重启谈判,停止跨合作伙伴协定(TPP),以及向中国征收高额关税等等。但是,自他担任总统一百多天后,相关政策措施发生重大转变,如提出重启《跨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谈判,提振中美关系,甚至在”一带一路”方面做出重大改变,有消息称美国派出代表参加了这次北京峰会。再如刚刚结束的法国大选,法国民众以选票表达了对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支持,主张脱欧的候选人以大比分败选,主张“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候选人当选,无疑也给摇摇欲坠的欧盟打了一剂强心针。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此次“一带一路”高峰论坛,除29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以外,还有来自110个国家的官员、学者、企业家、金融机构、媒体等各界人士参加;另外,来自61个国际组织的89名负责人和代表也出席了论坛,与会代表总人数达1500多人。这充分证明,“一带一路”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战略趋势的一股强劲力量。  同样地,“一带一路”离不开“全球经济一体化”,离不开全球各国人民的共同参与,其成果惠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人民,也惠及全球经济,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从这一角度看,中国政府倡导的“一带一路”传递了要实现全球经济共同发展、全球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望。我在2015年接受“两会”采访时曾经阐述一个观点, “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就有可能再次改变整个世界的经济格局,这也被人们称之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在互联网的作用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下,资本、技术和人才的流动无国界,互联网可以把任何一个地方的小微企业都和全世界的要素连接在一起时,小型化、个性化的生产和服务变得更加容易,更具竞争力,而大生产、集中生产不再具有优势,扁平化、公平化等特征显现。这个阶段,整个世界经济的格局有望重新回到17世纪工业革命以前的状态,即国家的经济体量大小不再由资本、技术决定,而是由人口总量来决定”,因为相对于资本和技术,人口相对固定于其所属的区域。“一带一路”所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和互联互通的发展模式,就完全可以实现上述的新的世界格局。按照这个理论,“一带一路”人口占到全球人口的60%多,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日,习主席在日内瓦万国宫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深刻、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此同时,联合国还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写入决议 ,这表明该理念已得到广大成员国的普遍认同,也彰显了中国对全球治理的巨大贡献。中国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倡议者和发起者,是从人类共同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推动全球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说,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也是世界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迈进了一大步。  近几年,中国的 GDP增长维持在6-7%的水平,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数据显示,按照2010年美元不变价计算,2011年到2015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8.6%、31.7%、32.5%、29.7%、30.0%,年均贡献率超过30%。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6年,中国的贡献率再创新高,达到33.2%,继续稳居全球首位。从人类历史上看,大国崛起一定会提出引领世界发展的合作倡议,因而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就承载着这样的历史使命。  一个字——“共”,极为精炼地诠释了“一带一路”的精髓和内涵。“一带一路”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共商、共建、共享、共赢实现“五通”将全球经济连在一起,从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此次论坛召开,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昭示着中国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做好经济全球化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同时,“一带一路”将重构全球的经济格局,对未来五十年乃至一百年的世界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从而,实现全球一体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也将向前迈进一大步。  作为一家在美跨国企业,如新集团的全球发展战略与中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高度契合。1984年,如新集团在美国犹他州创立。1990年,如新开始进军国际市场,并于翌年成立香港分公司,成为亚太区首个市场。截至目前,如新的业务已遍布全球49个市场,市场范围涵盖整个“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其中18个市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我们深知,企业发展离不开稳定的国际和国内大环境,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符合当前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符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利益,更为企业在东道国的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因此,一直以来,如新集团都将公司全球市场的发展重点放在“一带一路”的源头——中国,通过“一带一路”连接两头,在美国形成完整的丝绸之路圈。在如新,我们不仅积极响应和拥护“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更会抓住时机,顺势而为,推动企业向国际化和现代化发展的深层次迈进。  (作者系如新集团大中华区高级副总裁、上海欧美同学会国际工商分会副会长)
热门推荐APP专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