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用三句话让孩子顶嘴的应对方法不再顶嘴了

贝贝进入三岁之后越来越喜欢顶嘴了,妈妈让她起床先去洗脸刷牙,她偏要说:“不要,我要先换掉睡衣,你帮我找一下衣服。”“可是妈妈现在在做饭,没时间帮你找衣服,等你洗脸刷牙都完成了,妈妈的早饭也做好了,再给你拿衣服好吗?”“不要,我就要先换衣服......”妈妈很无奈“那你先等一等,等我做完饭再给你找”“不行,你把这个菜盛起来就帮我找衣服”就这样贝贝一步一步激起了妈妈的怒火,妈妈觉得很累,贝贝觉得妈妈不讲理,谁也不想理谁。

很多家长总认为孩子顶嘴是一件很没有礼貌的事情,但其实,孩子顶嘴是因为,到了这个年龄,孩子的心智在不断发育,她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开始表达自己的想法,想自己说了算。这是孩子独立成长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更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开端。在孩子顶嘴之前,孩子会认真听大人在说什么,同时,孩子的大脑也在快速的运转,思考着自己的想法,而没有被大人的思想拉走,然后才会说出自己的不同想法,但是因为孩子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量都不够充分,所以有些见解听起来很幼稚,甚至让家长觉得无理取闹,最后被认定为故意顶嘴,对着干。

在孩子跟大人顶嘴的过程中,大人不要因为生气而用权威去压制他,还一种方式,放平心态,让孩子放松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慢慢地用语言阐述清楚自己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再提出反驳意见,这就让孩子有了一次辩论的机会,也培养了孩子的逻辑思维。

但孩子顶嘴也要掌握分寸,这个分寸就需要家长严肃地告诉孩子:“提出意见可以,说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很好,但是不能说一些过激的话,不能没礼貌,不能骂人或者胡说八道,不能乱发脾气大嚷大叫,好好说话,想好了再说。”慢慢地孩子说话就会越来越有条理,顶嘴就成了一个帮助孩子成长的正面行为。

面对顶嘴的孩子,家长是不是很抓狂?怎么才能让孩子不顶嘴?想让孩子不顶嘴,用好这一招,简单又实用。

是不是家长会经常遇到这样的场景,比如,孩子该洗漱睡觉了,你让孩子去刷牙。孩子说不,他不想刷。于是,你开始跟他说,如果你不刷牙,就会长虫子,虫子会将你的牙齿咬大洞,那会特别疼,要去看牙医。不论你怎么说,孩子还是不刷牙,怎么都不刷,还不停顶嘴。

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再也压抑不住内心的怒火?这孩子真倔,然后就对孩子发脾气,又吼又叫,逼着孩子把牙给刷了。可是,到了第二天孩子刷牙的时候,又会再这样重复一次。

其实,这根本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你在教育上不知道如何跟孩子沟通的问题。只要你换一种方式跟孩子沟通,他立马就能听话,不再顶嘴。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理论强迫性选择,让你孩子直接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往往他都是拒绝的,所以我们要让孩子默认接受自己一定要做这件事情。那该怎么办呢?

针对刷牙的问题,你不要直接强迫孩子去刷牙,而是要问孩子:“你待会刷牙是想用桃子味的牙膏还是用橙子味的牙膏?”这个时候,孩子就不会纠结刷不刷牙的问题,而去思考自己要用哪个味道牙膏的问题了。

生活中很多的事情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比如说,孩子放学回家后,你不要直接跟孩子说赶紧去学习。而是这样跟孩子说:“孩子,你是先玩一会再去学习,还是学完了再去玩?孩子就不会纠结要不要学的问题,而是思考什么时候学的问题。

又比如,天气转凉了,你让孩子添加衣服,如果你直接让孩子穿你指定的衣服,孩子估计不会接受。你可以这样跟孩子说:“孩子,你是想穿蓝色的外套还是想穿绿色的外套啊?”孩子就不会纠结穿与不穿的问题,而是穿什么颜色的问题。

在你给孩子做出选择以后,你会发现孩子根本就不会按照你说的去完成。用上心理学上的一点理论,孩子不再顶嘴对抗!

教育孩子,请“关门”!

不久前一条“父亲将暴打儿子的视频发到班级群”的新闻,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视频虽然打了码,但我们还是可以看见孩子手掌、手臂和沙发上的血迹。

孩子到底犯了什么错,父亲要下这样的狠手?

据了解,是孩子连续几天玩手机至深夜,第二天没有精神上课,作业也没有完成,父亲一气之下,暴打了孩子。然而,这样依然不能解这位父亲的心头之恨,在打了儿子后,他又拍下视频,发到了孩子的班级群里。

警方得知此事后,介入调查。幸好,孩子没有什么大碍,只是皮外伤。之后,这位父亲在班级群里道歉,大概内容总结起来,就是一个人带孩子不容易,孩子太不听话,才会错手打到了孩子的头部,而这一切,都是出于对孩子的爱。

看到这里,小编有两个感受:

1. 这位父亲太不懂控制自己的情绪。

2. 打伤孩子后,又将孩子不堪的一面,曝光在同学面前。

孩子不争气,父母打一顿出了气,孩子身体上的伤时间可以治愈,但是留在孩子心灵上的“伤”却有可能伴随终身。爸爸的行为,不是教育,而是教训,将孩子的视频发到班级群,更是在用孩子的“面子”,抚慰他无处安放的情绪。

心理学研究指出:“人类最负面的情感既不是悲痛,也不是愤怒,而是羞耻感。”父母将孩子的问题,拿出来“游街击众”,实际上,是对孩子自尊的“凌迟”。

小编还记得自己上高中那会儿,跟母亲在大街上吵过一次架,导致我俩近两个月没有说过一句话。究其原因,就是那天一起逛街,母亲嫌弃我买的衣服“花里胡哨”,一直嘟囔后,我回了一次嘴。从商场出来到街边她就开始训斥:“你刚刚不是很会顶嘴吗?现在怎么不说了?” “哑巴了?你瞧瞧哪个孩子跟妈妈是这样说话的?” “我说的话,你听见了没有?”……我也不知道当时是怎么想的,丢下我妈就跑回了家。

直到现在,回想起这件事情,我还能感受当时的气愤和无奈,那些难听的指责自己的话被母亲嚷到整条街都听到了,任何一个有点自尊心的人都会觉得难堪吧。

与此同时,现在的我作为一名家长,我也明白其实父母对孩子“爱之深、责之切”。只是,这样当众训斥孩子的做法我却不能赞同。

在《圆桌派》节目中,马未都曾说过:“很多父母都喜欢‘当面教子’。即无论孩子犯了什么错,都喜欢在公共场所直接教育孩子。这样做好像能强化记忆,让孩子‘长记性’。”

还记得前段时间网络上很火的热搜吗:#初三男生被家长扇耳光跳楼身亡#

从监控上看,气冲冲的妈妈一见到儿子,二话不说冲上去就是一记耳光。站着比妈妈高出半个头的男孩,下意识做了防御动作,却依然躲避不及后,麻木的又受了第二个巴掌。

过往的路人纷纷驻足侧目,其中一位女性上前进行劝阻。即便如此,也拦不住妈妈一把将儿子顶在墙上,一边不停责骂,一边又掐又推。发完一通脾气后,这才随着路人离开。

被留在原地的男孩,静静站了一会儿,若有所思。紧接着,猛然转身,跳上围栏,纵身一跃,不带丝毫犹豫,决绝告别一切。

有网友在评论里说:这么矫情,长大了还怎么适应社会?

其实,小编在这里想说,这真不是矫情的问题!俗话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当众揭短,能否加强孩子对错误的认识,不得而知,但是对孩子来说,父母将他的错误,拿到众人面前教育,就像在撒他的“脸皮”一样,让孩子的自尊碎了一地。

我们再来看下面一则新闻:

在回家的公交车上,妈妈不停责骂小文不认真做作业,但小文却顶嘴:“我成绩好,不用写作业。”

这句话瞬间点燃了妈妈。她一气之下扒掉小文的衣服和裤子,仅留下底裤和袜子,随后自行离去,留下被扒光的儿子独自面对一车乘客的围观。

乘客里有人笑小文,有人劝他不要和妈妈赌气,还有人拿手机录视频,就是没人给他递一件“遮羞”的衣服。

原本张牙舞爪的男孩,在不知所措中坐到了终点站。待到被带回派出所时,已经变成闭口缄默的“哑巴”。

我们难以想象他的内心到底有多煎熬?

在他眼中不影响成绩、不值得一提的“作业”,演变成一场令他终身难忘的被当成猴耍的“公车羞辱”。难怪有网友说:我要是这位孩子,以后打死我也不坐公交车了,因为还没有上车,脑子里都浮现的是这个令人难堪的画面……

大人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小孩子还不具备羞耻心的认知能力,所以不会觉得没面子。可是,对孩子来说,他们觉得在哪里丢的丑,便不想到哪里去。因为走到那里,便觉得自己像没穿衣服的人,总觉得有人在背后嘲笑和指指点点。

毋庸置疑,父母为孩子付出的一切是出于爱,期待他们能尽快改正错误,变得更加优秀。可殊不知,爱的方式一旦不对了,就会演变为孩子成长中的痛苦。

在节目《少年说》中,一位高一女孩走上勇气台,请求妈妈能够“关起门来教育”她,不要在外人面前一点就炸。但妈妈却对女儿提出的请求不予理会,反而质问起女儿:“在外面,是你的面子重要,还是妈妈的面子重要呢?”在妈妈的话语里,女儿的面子始终不及维护自己的威信重要。

节目的最后,母女俩虽然在台下挽手和好,似乎总隔着一颗心的距离。

成年人爱面子,孩子更爱面子。没有“面子”的孩子,“里子”早已惨不忍睹。

各位父母可以看看这三句话:

1. 孩子犯错,父母要调整好情绪,给孩子留“面子”,避免将“教育”变成“教训”。

2. 多倾听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将认错、知错、改错的主动权,留给孩子。

3. “关起门教育”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尊重,家长们别在外面一点就“炸”。

每个孩子“有面子”的起点,都源于父母的理解与接纳。自尊心如果被碾碎,就会成为一道难愈的伤疤。

哲学家约翰·洛克曾说:

父母越是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也就越看重,因此也会更努力地去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越是当众宣扬子女的过错,让他无地自容,那么他便会失望。

事实上,要面子的孩子,才更明事理、知对错,追求上进。身为父母,我们给予孩子的认同与肯定,会让他们将“希望得到别人尊重”的面子,转化为“自爱、自尊、自重”的里子,一路披荆斩棘,迎向未来。

(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孩子顶嘴的应对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