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法律意识培养法治意识

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过程中,我国开始站在宏观发展的角度,将法治思维的培养与教育改革相结合,有效突破应试教育的桎梏,真正地实现素质教育。其中,大学生法治思维的教育对推动国家的法治化进程有着关键的作用和价值,社会各界开始积极地结合知识经济以及信息化经济发展的实质需求,以培养大学生的法制意识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法制宣传、文化建设与教师队伍的建设相结合,保障大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之下积极的学习与法律制度相关的各类知识,树立良好的法治意识以及法治思维。

关键词 大学生 法治思维 培养

作者简介:管小童,烟台大学学生。

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的今天,知识经济为推动各个国家以及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关键的贡献,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之中开始越来越依赖于个人的素质以及创造力。作为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高校对实现大学生个人全方位的成长以及发展有着关键的作用,学校以及教育者必须要立足于素质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培养全方位高素质的人才为核心,不断地接受世界科技迅速发展所带来的挑战以及冲击。其中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为核心,结合素质教育的实质要求积极的明确社会发展,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校教育所提出的各项任务以及要求。

在民族发展以及国家振兴的过程之中,大学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离不开大学生的努力,因此大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以及水平直接代表着我国的精神面貌以及综合软实力。从目前来看,素质教育离不开教育实践者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在推动教学改革的过程之中必须要注重对受教育者法制意识的培养,长期不懈地落实法制教育工作,保障大学生能够树立良好的法制观念和法治思维,真正地做到遵纪守法,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相联系。另外,与其他的法律工作相比,法治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社会科学都需要参与其中,真正地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二、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的现状

中国共产党在第十三届三中全会之中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社会建设的实质要求,推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同时在十五大中中国共产党对该体系进行了进一步地完善,明确强调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方针政策和战略目标。在推动市场经济建立的过程之中社会治安存在着许多的阻碍以及不安定因素,青少年违法犯罪等现象频频出现,同时各类犯罪行为呈现出越来越低龄化的特征。为了能够有效地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社会各界以及教育界人士开始呼吁国家积极的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由此可以看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有效减少以及预防与国家的发展以及民族的兴衰有着紧密的联系。作为青少年之中的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受教育背景较好,拥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同时在与外界进行沟通以及交流的过程之中,所获得的信息渠道相对较多,他们往往会在好奇心及求知欲的驱使之下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自我意识,在社会行为规范影响的过程之中往往会产生与众不同的社会行为习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开始实现了向市场经济的有效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取向变得越来越多元以及个性化,许多西方负面思想开始直接影响我国青少年的成长,一些大学生的个人自律意识相对比较差,同时是非判断能力不足,难以对一个人的行为进行有效的辨别,同时也无法保障行为举止符合法律的规范以及要求。因此,在落实素质教育以及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之中,我国必须要积极的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引导,以此来培养出高层次的人才,通过强化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一定的法治思维来规范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保障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法治思维。

三、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的措施

法治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同时该思维的提高以及形成会受到政治观念,受教育程度,生活环境以及道德水平的影响,学校需要站在宏观发展的角度,立足于大学生目前成长环境的实际情况,通过对法治思维培养从低到高的深入分析来实现该思维培养的渐进性。另外,教育实践者也需要采取创造性的思维培养模式以及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使其能够通过发挥个人的能动性以及主动性,积极地接受法治思维教育。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法治意识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

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会受到许多负面因素的影响,对于高校来说:

首先,需要积极地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核心,将优良传统革命精神以及良好的学风、崇高的理想相结合,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及校园环境,保证学生能够在学习知识文化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接受社会良好风气的影响以及熏陶,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实现作风的有效转变,将各种优良的传统与个人内在价值和素质相联系。

其次,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能够主動地接受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集体主义思想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在社会生活实践的过程之中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自身应有的贡献。

最后,学校需要加强立法工作,将依法治学和法治教相联系,积极的建立科学完善的校园法制秩序,以此来更好的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学校可以充分地利用电视、广播以及校报等不同的新闻媒介,通过舆论导向来保障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各种优秀文化现象以及思潮的引导。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的今天,各种西方思潮开始涌入我国,大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学校领导者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正确引导,主动地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关心学生在社团活动之中的具体参与情况,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一些对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为了保障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合理性以及规范性,学校还需要监督机制的建立相结合,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来形成一个有益于大学生健康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学生能够明确个人的行为举止规范要求,真正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主观的判断。

(二)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普及法律知识

首先,在提高学生自身自律能力及免疫力的过程之中,学校必须要加强法治教育,立足于法治思维培养的实施情况,将法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相联系,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学生的行为是非判断能力,保障其能够在与他人进行交往以及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主动的抵制外界的不良因素影响。

其次,法制教育的落实涉及诸多的影响环节以及内部要求,在培养学生维护法律尊严意识的过程之中,还需要引导学生积极的遵守法律,养成良好的法律行为习惯。另外,老师还需要实现法治思维培养与素质教育落实之间的紧密配合,充分地利用课堂教学,通过宣讲法律知识,法律理论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法律学习环境。

最后,教育实践者还可以利用校報广播等不同的宣传阵地,积极地开展各种法治教育以及宣传活动,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知识讲座以及竞赛的形式来实现寓教于乐,让学生能够对各类法治思维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明白法治思维之中的具体道理以及对个人的行为规范要求,从而在生活实践以及学习的过程之中站在法律的角度主动的规范个人的行为。学校以及老师可以采取加大教育宣传力度的形式,保证学生将个人心目中零散分散的法律意识实现完整化、系统化,真正地意识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在落实素质教育以及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之中,党中央重要领导人明确提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只有促进教育水平以及教育质量的提升才能够保障学生主动地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其中各种教育实践的有效落实必须要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培养为核心,将法治教育,纪律教育,品德教育相联系,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作用和价值。教师除了需要注重采取创造性的教学模式以及理念之外,还需要真正地做到为人师表。在落实素质教育时,我国许多的教育实践者明确强调,教师个人的综合素质对促进教学改革有着关键的作用,一个有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往往能够更好地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素质教育的相关工作。

为了推动法治思维培养的积极实践,教师必须要积极地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保证自己能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其次,积极主动地与其他老师加强联系以及互动,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提高人的思辨能力,观察能力,组织教学能力以及研究能力,充分地发挥一定的主导以及组织作用,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知识,养成良好的法律素养以及法律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我国法治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调整专业内容,适应社会需要

作为现代社会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以及环节,法制教育,对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以及法律水平有着关键的作用,在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过程之中,高校需要立足于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实质需求,不断地突破目前教学模式所存在的各类不足,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调整相结合,积极落实法律基础知识课,从基础做起,对学生基础课程学习的实施情况进行有效的考核。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学科,法律必须要以相应的基础理论为基础和前提,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需要积极地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以及升级,立足于素质教育实施相关要求,将专业结构优化以及课程设计改革相连,保证老师以及学生能够找到法律思维培养的重点以及难点,从而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接受能力以及知识水平。

最后,积极组织学生主动的参与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法律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相对较强,为了保证学生对抽象的法律理论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和理解,学校需要将法律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提高授课的专业性,以此来保障人才培养更好地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

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对学校以及社会各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各界需要积极的参与该工作之中,主动地为青少年群体法制思维的培养做出自身应有的贡献,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法治国家的高效建设。

[1]徐志红.试析中国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8(1).

[2]陈选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3]李红星.网络文化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他们的法律意识如何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进程有很大影响。受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造成了大学生的恐诉心理。当前,儒家提倡的“礼治”、“德主刑辅”思想对人们的影响依然存在。对此问题,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我国法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为推动依法治国的进程做出更大的贡献。

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他们的意识如何对主义建设的进程有很大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已有了很大程度的觉醒和增强,但不同大学生当中法律意识水平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甚至存在法律意识的错位。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错位的表现

1.陈腐的传统观念在当代大学生头脑中仍然占据一定位置。受传统法律的影响,造成了大学生的恐诉心理。自古就倡导息诉的观念,主张“”。爱面子、认为“上法庭是丢人的事情”;“怕伤感情”,遇到亲、朋借钱等情况“一般不立字据”;消极无为思想较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遇到纠纷“尽可能息事宁人”、“私下解决为好”,或者干脆自认倒霉,息事宁人。

2.过分夸大社会不正之风和司法腐败现象,从思想上扭曲了权与法的关系。部分学生普遍相信“找关系、托熟人,才能办事”的信条,不相信法律的严肃性;认为执法队伍的人员素质偏低,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所以,很多大学生对判决后的执行普遍持怀疑态度,认为很多情况下会出现“赢了官司、输了利益”。甚至部分大学生认为,在当今的中国,权大于法,当官的、有钱的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不受法律的约束。

3.过分夸大法制建设的困难和法律本身不健全的一面,从思想深处藐视法律的作用。有少数大学生认为,“中国公民目前的文化素质还很低,达不到国的要求”,“中国是一个缺乏法制传统的国家”,“中国的法律苍白无力”,“中国远远不具备法制国家的条件”等等,所以法律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不大,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甚至是“可有可无”。有的学生甚至走向极端,认为法律不如自己的拳头管用,解决问题就要“以牙还牙”,放弃法律武器,而去采用报复式的非法手段来讨回“公道”。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错位的原因

1.受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模糊了大学生对法律的正确认识。我国历来有“重、轻法律”的传统,这与提倡的“礼治”、“德主刑辅”思想有关,在《·为政》篇中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如果用法令引导而民违之,就以刑罚齐之,这种外在控制手段,只能使民苟免刑罚,而民心无所羞愧。相反,采用以道德价值为导向的内在控制,人们不但有羞耻之心,而且人心悦诚服。当前,儒家提倡的“礼治”、“德主刑辅”思想对人们的影响依然存在。

在传统的“德主刑辅”思想影响下,形成了多数大学生“重道德、轻法律”的观念意识。

2.社会法制环境及学生自身心理的不成熟,降低了大学生学习法律的热情和对建设法治社会的信心。大学生思想开放、视野开阔、反应敏感,关注社会,特别是新闻媒体披露的一些重大法律事件,常常成为他们议论的热点问题。但受年龄轻、心理不成熟的局限,他们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时,缺乏的、辨证的、全面的,导致思想出现偏激,行为走向极端。当他们看到一些政府高官和职能部门以权谋私、贪污腐化案件被频频曝光后,在表示强烈愤慨的同时,也对我国的法制环境产生了深深的忧虑,思想认识上开始走向极端,过分夸大了社会不正之风和司法腐败现象,认为在当今的中国,权大于法,当官的、有钱的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不受法律的约束,丧失了对建设法治国家的信心,降低了学习的热情。

3.学校对大学生进行法律存在偏差,侧重对知识的讲授与考核,忽视了对大学生整体法律素质的培养。

在学校的法制课教学中,对学生的法律教育视同于普法教育,表现为教师授课内容面面俱到,简单罗列、堆积知识,把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等同于法律知识的多寡,忽视了法律意识、法律观念的培养。

在对学生法律成绩的考核上,教师偏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并以学生分数的高低判定学生的学习水平,培养法律意识教育的任务被置于次要的位置。学生也以分数高低衡量学习效果,学习上往往疲于奔命,死记硬背,应付考试,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成绩可能相当不错,但“知而不信”,大学生现象有增无减。

三、大学生法律意识错位应采取的对策

1.引导大学生客观对待社会法律现象,增强“依法治国”的信心和。我们认为,法治永远是一种社会与这种理想的现实的统一,我国的法治建设才刚刚起步,大学生对立法、执法、司法缺乏一定程度的信任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因素,对当前法治的整体状况不尽满意更属正常。我国是一个封建传统十分浓厚的国家,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的法治文明。因此,从传统的封建“人治”转变为社会主义“法治”,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如果用静止的观点,只关注这个过程中的一个片段,只看到当中的阴暗面,难免会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丧失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信心。对此问题,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我国法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为推动依法治国的进程做出更大的贡献。

2.更新教学理念,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法律课教学效果。

①更新教学理念,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把“教书”和“育人”密切结合起来。把法的基本道德内涵作为学生人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渗透法律精神的因素,以民主、自由、人权为基本目标,追求秩序、自由、效益、平等、幸福、尊严、正义诸权利,教育学生恪守法律义务,增强社会责任感。

②优化课程内容,以法律意识教育为中心优化课程。突出对法治基本理论、现代法的基本观念和法律的基本精神的介绍,引导学生形成人权、平等、自由、理性、秩序等法的基本。

③改进教学方法,推广案例教学。选用生动、具有典型意义的司法案例,以案说法、以案解法、法案结合,透视社会现象,使学生在旁征博引的指导讲解与互动的分析讨论中,掌握法学原理,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

3.拓宽教育渠道,重视理论与的结合与衔接,开设法律选修课程。

拓宽教育渠道,如组织模拟法庭、开展法律知识竞赛、让学生观看《》等法制教育节目,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利用所学的法律知识思考、辨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积极拓展法律选修课的开设门类和开设范围,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使学生从理性的层面对整个法治、法律及各部门法的基本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有一个把握,从而逐步培养出适应现代要求的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的合格的大学生。

作者简介:王长征(1967—),男,河北人,教学部教师,副教授。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6篇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路径探析【摘要】本文阐述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大学生法治素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从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6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

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路径探析 【摘 要 】本文阐述提升大学生法治 素养 的必要性和重要 性,分析 大学生法 治素养存在的问题 ,提出从扩大法治知识 面、增强法治意识、积极培养法治思维、 认同法治文化形成信仰等方面提升大学生 的法治素养。

 【关键词 】全面依法治国 大学生 法 治素养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7)01C一 0035-03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 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 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 重大问题的决定》提 出了全面推进依法 治国的总目标。可以说 ,法治是我国实现 “两个一百年”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中国梦的保 障。为实现中国梦的宏伟 目标 ,法治过程需要社会人去实施 、去 参与、去维护,作为当代的大学生也不例 外。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者和接班人 ,必须提升法治素养,推进 依法治国,为实现中国梦的宏伟 战略 目 标做贡献。

 一、 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和重要性 (一)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是实施依 法治国的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 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 的决定 》明确指 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离不开 法治队伍建设。大学生是未来国家法治 建设的主力军,提高法治素养,无疑对 依法治国的顺利实施有重大意义。依法 治国实施过程,需要科学立法,以完善和 健全的法制体系,促使各项活动在法律、 法规范围内活动,并在法的实施过程中,

 口桂林理工大学 卢日霞 牟艳娟 严格司法、公正执法,这些都离不开高素 质的法治队伍。大学生是培养未来法治 人才的重要人选,提升法治素养至关重 要。同时,法治的顺利推进离不开良好 的 法治氛围,法治氛围的营造需要全社会 人共同营造 ,而大学生正处于受教育的 重要阶段 ,比其他群体更能及时、顺利 接触法治课堂或者参与法治实践 ,获取 法治知识 ,增强对法治的理解 ,提升法 治素养,为全社会营造 良好 的法治氛围 作表率,更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国。

 (二)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是依法治 校的要求。依法治校是以马列主义、毛泽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 义办学向,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立德树 人,强调把学校的领导和法治相结合办 学与管理,健全各项机制,维护校园人 合法权益。这是大学生法治素养形成 、

 提升 的外在影响因素。依法治校是构建 法治中国的需要,主要是发挥法治在校 园管理中的作用 ,在依法治校 的过程中 达成高校治理法治化和科学化水平明显 提高,教育体制、制度改革得到进一步深 化 ,校园人合法权 益得到确实保 障,教 育现代化得以更快实现的目标。为实现 这一目标,依法治校要求高校健全 自主管 理、科学民主管理制度,完善权利救济 和纠纷解决 、组织和考核机制,法治教 育宣传,形成公正、平等的法治育人环境 等。而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需要高校 依法办学和依法管理,进行法治教育,营 造法治环境 ,构建法治文化,这正是依 法治校的内在要求。

 (三)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是人的自 由全面发展的要求。所谓人的全面发展 观 ,就是按照人应有的本质,“以一种全 。

 面的方式 ,也就是说 ,作为一个完整的 人,占有 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包括人的 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人与社会的各 种关系得到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 未来社会和人的发展目标,人的自由全面 发展实现受制于社会生产力、社会制度 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在内的 各要素。个人发展的全面性,并不是个人 的发展取向和各种素养的平均值 ,不同 的社会发展环境,不同的人发展的重点 是 不 一样 的,发 展取 向有强 弱和主次 之 分,因此,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要符合社 会发展的状况。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断地上升,但 发展中不协调的因素凸显 ,是处于全面 深化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期,改革过程 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法治作保障。依法治 国已被提到国家战略高度,法治成为当 前时期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的方略,大 学生需要以提升法治素养为发展取向,

 为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作保障。

 二、当前大学生法治素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法学界对法治素养的研究比 较少,研究内容包括法治素养的含义、内 容和影响因素等。2016年6月,浙江省对 该省公民法治素养进行调查,以公民法 治知识、法治思维和法治行为三个维度 进行调查 ,得出浙江公民法治素养指数 为72.2,这个指数表 明该省公民法治素 养较高。其中,以年龄段划分,调查结果 显示18—29岁的受访者得分为72.9,高于 该省公 民法治素养指数,而接受高等教 育者的年龄正好落在这个区间值 。从浙 江省的调查数据来看,当前大学生的法 治素养还是比较高的。但是不可否认, 大学生法治素养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影 响了法治中国的建设。

  (一 )法治知 识 不足 ,法 治实践能 力 弱。法治知识和法治实践是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的。法治知识为法治实践提供 理论指导,法治实践检验、深化法治知 识。我国对学生法治知识的授课 ,主要 集中于高等教育,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大 学生有着巨大的学习压力,他们更多 的 时间集中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而辅修 的 课程数量少且重视度不够。在大学课堂 里,一般学生获取法治知识来源于课堂, “思想道德 和法律基础”是非法学专业 大学生获取法治知识的唯一必修课,其 他与法治相关的辅修课极少。并且 “思 想道德和法律基础”的授课主要由思想 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师担任 ,比较偏向于 思想道德的讲授 ,而忽视法律基础的授 课,加之学生自身对法治的重视度不够, 这导致大学生法治知识缺乏。此外,法 治实践也是获取法治知识的主要来源之 一, 但是大学生自身热忱度和教育机构 的重视度不够,导致学生从法治实践 中 获取法治知识的机会减少,法治知识也 没有能在法治实践中检验和巩固。

 (二)犯 罪事件时有发 生,法治意识 比较淡薄。当前我国没有形成完整的、系 统的大学生犯罪统计体系,《中国法律年 鉴》也仅仅发布青少年犯罪的人数,大 学生犯罪的数据不详尽,但部分案例足 以证明大学生近年来犯罪案件上升,已引 起各界的关注和重视。~1 12008年 中国政 法大学付某弑师案、2010年西安音乐学 院药某故意杀人案、2013年复旦大学林 某投毒案等。新时代大学生犯罪呈现出 新的特点,犯罪手段智能化、网络化 、隐 蔽化,犯罪情节严重,具有反侦察能力。

 当前大学生享受最好的教育环境 ,但也 因个体 的差异性,集中于法治意识淡薄 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据相关庭审调 查结果显示,对于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中,

 近九成的大学生犯罪嫌疑人给予的答案 是 :案发时,我没有想这么多,我也不知 道这样会犯法。这显然是法治意识淡薄 的表现,也说明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势 在必行。

 (三)法治心理需求较低 ,忽视法治 思维培养。法治思维培养提升的主体不 仅是公权力的行使者,也包括当代大学 生,这是由社会主义 民主本质和建设社 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人才支持决定的。

 而当前大学生在法治思维方面还存在一 些问题 ,这主要通过大学生外在行为体 现出来 ,如校园里聚众斗殴、寻衅滋事、 扰乱校园秩序等。这些暴力或者违法行 为的发 生,与大学生缺乏法治素养息息 相关。法治思维属于法治素养,法治思维 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而当前大学 生在学业压力大、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 倾 向长时间重点研究和学习专业知识, 而心理对法治的需求较低,法治思维的 培养被忽视。不重视法治思维培养,如 果遇到各种复杂的校园环境和问题,学 生极易产生盲目、冲动的心理,屏蔽法律 原则、法治精神和行为规范的引导作用, 模糊法治评判是非的标准,导致校园暴 力或违法事件的发生。

 (四)法治情感淡薄,缺乏法治信仰。

 法治信仰是属于精神意识 ,是人对法有 情感和有追求 ,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法 治信仰必须通过外在表现显示出来,主 要体现在社会成员用法、守法和护法的 行动中。而当前由于受 到传统文化 、社 会环境、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仍旧存在法治信仰缺失的问 题,主要体现在用法、守法和护法上。随 着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推进,大学生都 具备一定的法治意识 ,认同法治背后公 平、公正等价值理念,但由于中国传统的 ‘叭治”思想根深蒂固,大学生身处开放 的校园环境,必然受到传统 ‘1 人治”思想 的侵染 ,加之家庭法治氛围缺失 ,从而 造成对法治文化认 同感不强,法治情感 淡薄,一旦遇到法律纠纷时,法的运用往 往第一时间被关系、人情和权力取代; 遇 到个人利益与规章制度相 冲突的时 候,出现 “知行不一”的现象,破坏规章 制度,例如考试作弊、迟到晚归等;遇到 社会恶劣事件,采取回避 、漠视的态度,

 没有用实际行动维护法律的权威。

 三、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新路径 (一)扩大法治知识面。大学生法治 素养 的提 升离不开法治知识和法治实 践 ,法治知识和法治实践是通过外在的 行为表现 ,获得法治技能或能力,从而 逐步形成法治素养。大学生要获取法治 。

 知识,除了课堂法治教育,还可以通过自 身学 习的方式获取。当今大学生的生活 与网络紧密相连,大学生可以分配好上 网时间,使用好 网上教育平台,如使用 MOOC可以免费获得教育资源,或者浏览 法治网页和观看法治视频。此外,大学生 还可以通过参与法治实践 ,增加法治知 识,感受法律的威严,崇尚法治,信仰法 治。一方面,大学生可以积极参与校园组 织的法治辩论大赛 、法治知识竞赛 、模 拟法庭审判、法治宣传海报评比大赛等,

 从而提高对法治知识的求知欲,提高法 治意识。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参与法治 社会实践,走进公检法,参观文化长廊、 陈列室,观看法治电影,参与法治知识有 奖问答等,增强大学生知法、守法、用法 意识。

 (二 )增强法治意识 。意识 是对 客 观 事物的反映,人的意识离不开实际生活,

 而环境与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必然影响 人的意识 。大学生提升法治素养离不开 法治意识 ,增强大学生的法治意识需重 视环境的影响,包括学校环境 、家庭环 境和社会环境。因此 ,法学教育者要了解 依法治国的内容,持有正确的法治态度,

 忠诚于法治,不断提升法治课堂的教育 水平,创新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坚持 与时俱进,更好地在教学上弓I导学生。学 生家长要加强法治的学习,改变教育理 念,进一步培养家庭法治氛围。比如,共 同讨论热门的法律案件、共同浏览法治 网页、共同学习相关法治书籍等,家庭法 治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的法 治思维和法治意识。此外,社会普法、社 会法治氛围等也对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 养产生一定的影响,应重视社会法治环 境 的营造 。

 (三)积极培养法治思维。法治思维 是运用已有的法治知识、理念 、原则和 精神对现象和问题逻辑分析、判断的过 程。“合法性”是法治思维活动得以开展 的前提条件和发 出点 ,是一种思维活动 是否属于法治思维的判断标准。这就意 味着一个人对现象或者问题进行思维活 动的时候,习惯以法治精神、理念、原则 或规范去逻辑分析、判断现象或者问题 是否合法,并且结果为大众所接受,他就

 ■茔 { 具有法治思维。那么当代大学生要形成 法治思维 ,正确评判事物的合法性 ,就 应该学习法律的基础知识,使其根植于 脑海、融人血液中,形成规则意识 ,坚持 法律至上,坚持法治公平、公正的法治精 神,并且积极参与法治实践 ,在实践中养 成法治思维习惯。除此之外,法治思维的 培养也离不开校园法治环境的影响,当 “依法治校”能贯彻与整个校园的发展 过程,高校领导干部能够以法治校理政,

 高校其他管理者、员工等能够 以正当程 序处理学生事务时,良好的校园法治环 境就会对广大学生起到潜移默化作用,

 使学生逐步树立起法治思维。

 (四)认 同法治文化形成法治信仰。法 治信仰属于意识形态,法治信仰的树立 必须通过内化于行。法治信仰的过程是 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体对利益关 系的调整机制 、社会公正的实现机制进 行文化认识 、文化比较和文化选择的过 程 。法治信仰的形成有必要进行法治教 育,以使学生认同法治文化。大学生法治 文化的认同必须通过法治教育,从情感 认同到价值认同,最后到行为认 同。情 感认同以良好 的权利保障为前提。在大 学里,教师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了解自身的 权利,增强大学生对权利的需要和渴望, 他们才有 了解法治的动力和追求 ,才会 关注法律 。高校其他工作人员要积极维 护学生的利益,学生的权利得到保障,情 感认 同建立 ,法治文化 的价值认 同才会 趋于稳定。法治行为的认同需要社会和 个人共同努力,立法机关要民主、科学立 法,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执法机关要严 格执法,公民要普遍守法,凝聚社会主义 法治氛围,认同法治文化 ,从而让法治扎 根于每一位大学生心里,形成一种信仰。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23 [2]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 现 代 思想政 治教育学 [M].北京:人 民出版 社 。2006:147 [3]金春华,李爽,施扬文.我省公民法 治素养较高[N].浙江日报,2016-06—12 [4]陈燕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 阈下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培养 [ . I].内蒙古 师范大学学报,2016(29) [5]公丕祥,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研究丛书 [M].南京:江苏省人民出版 社 ,2014:43 【作者简介】卢日霞 (1986一 ),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 ,桂林理工大学马 克 思主义学院2014~Z思想政 治教 育专业 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牟艳娟 (1966一 ),女,广西桂林人, 桂林理工大学马...

篇二: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

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2019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王众威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1摘 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要在治国理政中坚持厉行法治,以法治之规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大学生作为法治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其法治素养高低直接关乎着依法治国方略能否顺利推进。当前,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加以解决和完善。因此,在依法治国新时代,培育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就必须以全面依法治国为指导原则,基于全面依法治国与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耦合性,从强化法治教育地位、深化法治教育内容、优化高校法治环境、建立科学的法治素养评价机制四个维度进行建构,以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实效性。关键词依法治国;大学生;法治素养作者简介:王众威(1993-),男,河南驻马店人,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收 稿 日 期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系统完备的宏观工程,是确保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有可为、有所为、有大为的重要保障。当代大学生作为全面推进和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中坚力量,加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是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实现“奉法者强则国强”的关键环节。培育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核心就是要加强法治教育,通过教育内化与外化的转化,将法治这一无形的精神力量转化为现实的力量,实现大学生对法治的入脑入心入行。因此,在依法治国时代旋律的指引下,培育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就必须以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为基点,正确审视当前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把握教育规律,探索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有效对策。一、全面依法治国与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耦合全面依法治国与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从结构和内涵上看,二者是相耦合的,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即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题中之意,又是推进和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关键环节,二者统一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进程之中。(一)培育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题中之意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是要大力开展法治教育,在全社会形成法治环境,普及法治精神,增强法治观念,构筑完备的法治软件设施。因此,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应该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2] (P60~62)首先,大学生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培育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题中之意和必然要求。大学生是社会公民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文25DOI:ki.net/kcms/detail/51.1690.C.7.006.html

 第4期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1] 伴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全社会的法治意识正在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充满着朝气和活力,富有探索和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理应是法律知识的拥有者、法律意识的先行者和法律文明的传播者。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水平的高低,极大地影响着整个社会全体人民的法治意识,他们的法律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国社会的法治进程。(二)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精辟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即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在这三个倡导“24字”当中,法治是核心和重要保障,评判一个国家的民主、文明与和谐程度重要的参考指标,就是国家的法治化程度。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法治意识的要素显然包括平等、公正等意识,以及法律至上意识。法治意识要素所包含的平等、公正等意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追求的价值目标 [2] 。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关键环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全社会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树立平等、公正以及法律至上的意识。当代大学生年富力强,是实现“中国梦”的精英,从根本上说,他们法治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成效。(三)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是适应高校法治教育新形势的需要加强法治意识的培养是全民之举,而加强对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是全局之重。高校法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和法治素质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

 “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1] 这为新时期进一步加强高校法治教育明确了方向和路线,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因此,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法治教育,着力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使大学生从内心深处敬仰法律、尊重法律,自觉做到学法尊法,守法用法,这是适应高校法治教育新形势的迫切需要。(四)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坚定法律信仰,培育法治思维是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坚实基础。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法治意识日益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相应地,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也就成为了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主要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法律、道德等方面的教育,这已经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一个没有法治意识的人,懂的专业知识越多,反而对社会的危害越大。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时期,要想为国家培养和造就更多有用之才,必须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加强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 。三、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路径法治意识是不能自发形成的。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可以从国家政策层面、社会舆论层面、学校教育层面、家庭教育层面、个人思想层面等五个方面来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意识,以塑造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法律意识观。(一)国家政策层面:出台加强大学生法律教育的相关政策近年来,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引起了国家层面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后,在依法治国即将迈上新台阶的新时期,有针对性地出台一些加强大学生法律教育的相关政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增强大学生的法治观念。首先,出台加强大学生法律教育的相关文件。国家教育部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担负起高校法律教育具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全面依法治国时代背景下,可以考虑与国家司法部联合出台制定《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法律宣传教育的指导意见》、《关于依法治国,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全面加强大学生的法治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其次,改革高校现有法律课程的设置。目前,聂 莹: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 · · 29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高校法律基础课程并没有独立出来,而是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种课程设置把法律教育与道德教育合并,这不仅与法律教育的基本思路相悖,还违背了法律的基本精神,不利于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 [4]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时期,国家教育部门应当出台相关文件,将法律基础课程独立出来,增加必要的课时量;将宪法、民商法、经济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等与大学生切实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课程列为高等学校的必修课程,确保大学生能掌握较为系统的法律知识,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才能让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提高成为可能。(二)社会舆论层面: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社会对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和教育主要通过整个社会法治文化的感染,全社会的法治水平、社会对法治的宣传、社会生活中的法治精神以及人们的行为等构成整个社会的法治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社会要承担起重要的责任 。首先,营造崇尚法治的社会风气。要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要求,努力营造“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切实树立起法律的权威,使大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进步,才能不断强化他们对法治的认同与信仰,从而形成较强的法治意识。其次,借助新媒体开展法律宣传教育。要善于发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积极作用,办好普法专业网站。要熟练掌握、积极运用微博、微信、客户端、微视等新媒体,做到现代传播技术发展到哪里,法制宣传教育手段就跟踪到哪里,通过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法律知识,让大学生切身感受到法律就在身边,激发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兴趣,切实增加他们的法治意识。(三)学校教育层面: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是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知识和法律观念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学校应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育人质量,尤其突出对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首先,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各高校应当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把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贯彻于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性人才。大力提升大学法律课堂的教学水平,在教学方式上,要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综合运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对法律条文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其次,重视法律基础课教材的编写。教材是开展社会主义法治教育的基本遵循,各高校应当根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要求,组织法学领域专家,精心组织编写和修订法律基础教材,为大学生提供最新的法律讯息,从而为大学法治教育提供切实保障。最后,积极开展各类校园法治教育活动。各高校应当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和法律实践活动,例如可以组织开展国内权威法律专家学者进校园活动、举办各类法律知识辩论赛、组织参加模拟法庭活动、组织开展以“法律宣传”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并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解,从而增强他们的法治意识。(四)家庭教育层面:注重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的熏陶,大学生的法律教育更是如此。通过与一些违法犯罪大学生的访谈交流中我们发现,这些“问题大学生”大多有着复杂的家庭背景,大多都是来自单亲、离异、父母感情不好、留守子女的家庭中,普遍缺乏家庭的关爱和亲情。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5] 因此,重视人文关怀是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必然要求。首先,家长要加强自我法律修养。俗话说得好,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中,孩子是在家长的影响和教育下,在认识周围的世界中成长的,家长对待法律的态度,以及法治意识的高低,都会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法律素养,做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榜样和表率。其次,家长要改进教育方式。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个性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家长要注重人文关怀,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对话,尊重孩子,给孩子创造一种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氛围。最后,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家长从小就要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对一些心理异常情况,要及时做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同时配合学校做好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从而避免一些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五)个人思想层面:坚定对法律的信仰法律信仰是指社会主体在对法律现象感受基·

 第4期础上形成的对法律价值的认同,是社会主体对法律的坚信和崇拜。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指出: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当人们在对法产生认同并建立了法信仰之后,遵守法规则和条文会很自觉”[6] 。只有在法律信仰的基础上,才能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因此,坚定对法律的信仰,是大学生提高法治意识的必然要求。首先,增强...

篇六: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

年研究 QSNYJ在党的十九大大会上,党中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1] 随后召开了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在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上高度肯定了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取得的一系列成绩,以习近平同志为中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法治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设,依法治国已然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国家未来法治建设的中坚力量,提高大学生法治素养不仅仅是个人素质的综合体现,更反映了一个国家、民族、社会的未来。一、法治素养的基本内涵要明晰法治素养的内涵,首先要了解素养指的是什么。素养一词最早出现于 《汉书·李寻传》中,“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重用。”[2] 指的是人的平日修养、内涵。“素养”从字面上可理解为一个人的自我修养,从广义上讲,包括人的道德品质、外貌、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方面的总和。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法治素养是指公民的法律知识、法律思维、法律能力、法治信仰的总和,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法律制度、法律规范和法治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并自觉遵从和捍卫我国法律,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二、大学生法治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大学生法治素养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法治素养水平普遍偏低,这与我国法治体系建设进程不相匹配,主要表现在法律知识储备不足、法治情感淡漠以及法治实践能力较弱等问题。1. 缺乏系统的法律知识目前,大学生们能够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很少,他们当前接受法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 (下面简称“思修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策略刘海婷(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541000)摘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目标。大学生即将进入社会,提升其法治素养尤其重要。目前,大学生法治素养水平不尽如人意,与我国法治体系建设进程不相匹配,存在法律知识储备不足、法治情感淡漠以及法治实践能力较弱等问题。应通过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体制、加强高校法治教育、加强大学生自身的法治素养等途径来提升他们的法治素养水平。关键词:法治素养;依法治国;大学生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9)05-022-04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刘海婷(1995~),女,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广 西 青 年 干 部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Guangxi Youth Leaders Colleg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提高自身法律意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