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游戏机三国志11群雄割据刘备,开始是刘备带领关张在一个什么村子,有人给了二百俩银子,出去打怪升级,打的是黄巾

  还原真实的刘备  引子:  刘备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是真心要复兴汉室吗?  刘备带着少数人马救援徐州是真心帮助陶谦对付曹操吗?  当阳兵败,百姓们跟随刘备逃亡,是因为他仁义吗?  长坂坡刘备摔子,是真心的吗?  刘备,这位以德服人的刘皇叔,我们且将他这层虚伪的面具揭开,解读他的本来面目!  第一回:刘备身份的传奇   刘备,自诩汉景帝皇孙,皇室后裔,人称刘皇叔。其自幼家境贫寒,与母亲织席贩履为生,后拜在一代大儒卢植门下。时值黄巾起义,刘备毅然投军,并最终创立蜀汉政权,成为一代枭雄。  然而刘备真的是皇叔吗?  其实不然。刘备汉室后裔的身份史书上众说纷纭,《三国演义》与《三国志》都记载刘备是汉景帝玄孙,中山靖王之后。  中山靖王是汉武帝的弟弟,名叫刘胜,在中山地区做藩王。由于那个年代藩王众多,汉武帝为了维护中央政权,举行过一次削藩活动,将一些“成色不足的”草头王爷削官免职。在这次削藩活动中,被裁员的封疆王侯高达160多位。不幸的是,刘贞就在削藩名单内,而这个刘贞就是刘胜之后,也是刘备的先祖。  刘贞这一支后来沦落到涿县,繁衍了几百年。到了西汉末期,家道败落,家谱也中断了,家族成员已与草民无异。所以刘皇叔根本就是皇上不待见的,八八六十四竿子都打不着的一个超远房、远的都不知道在哪的“亲戚”。  大伙都知道,《三国演义》那是扬刘抑曹的,罗贯中为了美化刘备,特意让刘备与汉献帝攀了近亲,并且还高出他一辈。让刘备作为汉室嫡系的一员,尤其以皇叔的形象出现,更能名正言顺。这是孔孟之道、儒家学派典型的宗法制思想。  不仅如此,连刘备的样貌都被描述成“大耳垂肩,双手过膝”(现在看来,这模样着实有点返祖)。古代作家写作方式基本都遵循“预先立其志,必先异其表”,所以在刘备的面貌上也做了夸张的描述,强调刘备天生一副帝王之象。不过汉室后裔的身份还是值得肯定的,因为那个年代冒充皇室血统一旦被发现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  至于说刘备家境贫寒,与母亲织席贩履为生,鄙人也认为有点言过其实。《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都记载,刘备就读于儒家大师卢植门下。还记载了刘备出口成章,舞文弄墨的许多细节。我们可以推论,作为一代儒家大师的卢植,他不可能对他的学生们进行基础的启蒙教育,所以刘备之前一定是进过私塾的。如果家境贫寒的刘备,仅能靠编织草席与草鞋勉强度日的话,又怎能付得起学费呢?  再看刘备的爱好,《三国志》说他喜欢音乐、猎犬、战马,这些都属于贵族运动,如果真的家境贫寒的话,他是不可能有这些闲情逸致的。  看过《三国演义》的都清楚,织席贩履这句话是由袁术口中道出的。当时袁术与刘备交战,袁术在两军阵前策马扬鞭,高声疾呼:“大耳贼!你个织席贩履之徒!吾必胜汝!”。在古代社会,人是有等级的。人们按照“士,农,工,商”,把社会分成四个阶层。而商人是末等人,袁术这是在辱骂和轻视刘备,说刘备是社会中最下等人,干的又是下等人中最最下等的编织草鞋的活。作为四世三公的袁术认为,这等不被社会认可又没有声望的小人物,连给他提鞋都不配,更不配与他这个高等级的人交战了。  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从这点来讲,文学作品把刘备描述成“家境贫寒、贩履为生”也无可厚非。鄙人认为,刘备至少应该是自幼生长在没落的或者趋近没落的大家族,没有享受过太多荣华富贵,但是诗书礼仪、家族宗法其从小耳濡目染,即使曾经一度落魄到贩履为生,也没有丢掉风雅的气质和鸿鹄之志。  少年的刘备在涿县是一个纨绔子弟,与一般少年经常嬉闹在一起,受祖辈的熏陶,那时候的刘备当着他同伴的面经常吹虚、显摆自己的身世,也曾经夸下海口,说要乘坐像大树一样的天子之车!忽悠多了,还真就有人信。渐渐地,刘备成为了这帮孩子们的头领。  慢慢长大的刘备逐渐扩大了他的在当地的势力,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刘备学会了武艺。又结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兄弟,这其中就有关羽和张飞。  关羽性格孤傲,张飞莽撞刚烈;关羽有胆有识,张飞粗中有细;关羽怜小人而厌大夫,张飞亲名士鞭挞士卒;那么关羽和张飞这两个性格迥异的好汉为什么一见刘备就俯首帖耳,甘心为其效力终生呢?他们是不是也有各自怀揣的目的呢?  刘关张桃园结义,是《三国演义》的第一回,拉开了三国的精彩的序幕,一开始就把故事推向了高潮。但是在历史上并没有刘关张结义的记载,《三国志》中只说明刘关张他们情若兄弟,寝则同床。那么关张二人是什么时候甘心辅佐刘备的呢?真的是《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为了剿灭黄巾,在投军路上偶然相识的吗?  刘备年轻时期曾经在市井中浪荡,在这个时期他结识了一些不良少年,刘备以大哥的身份与这些市井混混经常饮酒作乐。其中最为要好的伙伴就是简雍,简雍与刘备的关系简直不一般,两人从小就是发小,简雍后来在刘备集团中起到特殊的作用。此人聪明善辩,老成多谋,一开始就从事着一些外交活动,后来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后,他就主管后勤工作。至于说简雍与刘备到底好到什么程度,《三国志》中记载说刘备举行盛大的聚餐活动,诸葛亮等人都礼仪端正,毕恭毕敬的坐在席间,只有简雍光膀子捋袖子,大口大口的喝酒,在刘备面前丝毫不避讳群臣的礼节。如果说刘备与某某人结义,那么简雍应该也在其中。  我们再了解一下关羽。他出生不在河北,是后来沦落到涿州的。关羽本身是山西解良县人,由于年少时打抱不平失手杀人,而逃亡在外。有一个传奇曾经说关羽并不姓关,说他在逃亡的过程中,经过了一处关隘,看守城门口的士卒盘问其来历姓名,关羽便谎称自己姓关而化险为夷。当然,这是野史,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但是关羽是杀人的逃犯是真实的。  慌促之间关羽逃亡到战乱区,毕竟这里的官员都忙于剿贼,而且治安混乱,这就是所谓的大隐隐于市吧。关羽辗转沦落到涿州,以他的经历与性格很容易与当地的黑社会性质的集团分子接触到一起,而刘备作为这里的老大,见识到关羽的武艺不凡,也同样会爱惜这样的打手,也非常愿意吸收这样的人才。  那么关羽为什么死心塌地的跟随刘备呢?原因很简单,还是因为刘备的那个特殊的身份---汉室后裔。跟随了皇家的人,犯罪的阴影很容易会被消除,至少心理上会减轻很大的压力。刘备的这个身份不仅能够保护他,还能将来夺取功名。如果有朝一日扬眉吐气,也许有人会问道:“关羽你是干什么职业的?”关羽可以挺着胸脯说:“俺是给政府打工的公务员!"所以关羽与刘备是鱼和水的关系,二人很容易成为莫逆之交。  如果说关羽是因为避祸,他需要仰仗刘备皇亲的身份才跟随刘备的,那么张飞呢?张飞始终是死心踏地地跟随刘备,他又是出于什么目的呢?  张飞并不像我们所认知的那样是个卖肉的屠户。他其实是世家子弟,家中有的是产业,肉铺只不过是张飞家产业的其中之一。自小生活无忧无虑的张翼德就开始经商,而他唯一的爱好就是练武,所以刘关张出世之后,在战场上都有过人的表现。  张飞家的产业不小,经营的也不错。但是好景不长,由于黄巾起义,涿州沦为一片战火,店铺的生意就很难经营下去了,所以张飞只能想办法改走其他的门路。而少年张狂的张飞,没有社会经验,所以他需要找到一个靠山,帮自己度过经济危机。而这个靠山要有非常深厚的阅历,又要有一定的实力基础,黑白两道都能吃得开,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为张飞保驾护航,维持张家产业不受社会动荡而造成的经济危机的影响。  而且张飞也欲改换门庭脱离商人的阶层,那么他只有靠从军一条路,然而在涿县,经常能够听到一个叫刘备的,平日里打着汉室后裔的名号与一群少年要励志干一番大事业,所以张飞也会慕名而来,而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只有刘备是能帮助他完成他人生目标的最适合的人选。  说到这,不得不深入研究一下,刘备这个时候黑社会性质的集团,是靠什么吃饭,靠什么发展的呢?  有两条备选答案:  第一:刘备集团在涿县干一些保镖工作。  第二:维护治安,劫富济贫。  我认为第二条比较可靠,由于黄巾军在涿州一带闹得比较凶,老百姓们都担心他们会祸害自己的家园,而当地的官府人员早就卷铺盖卷逃跑了,就在这个危难时刻,刘备挺身而出,带领着手下一干兄弟,主动担当起维护治安保卫家园的重任,正因如此,刘备才得以得到当地百姓的信任,手下的人数才越聚越多。  可是随着集团的日益扩大,他手下的兄弟们也需要养家糊口,也需要张嘴吃饭,单靠刘备的那点家底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刘备就在涿州的那些为富不仁的富商们身上打起了主意。  而正是因为刘备劫富济贫才能在涿县普通老百姓心目中树立起光辉形象,才能够踏出事业生涯的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三国演义》中描述过这么一段,苏州贩马的商人有个叫张世平和苏双的见到刘备对刘备特感兴趣,还把刘备奉若天人,并甘心奉送刘备金钱马匹。试想一下,除非张世平、苏双的脑袋被门挤了,要不也干不出这么弱智的事儿来。所以刘备一定是用威胁手段豪夺了他们的财物。《三国演义》是赞美刘备的,所以扭曲了事实是必然的。  那么刘备舒舒服服的当他的山大王,最后为什么要投军呢?投军会给他带来什么呢?  请看下回---从军路上的坎坷
楼主发言:18次 发图:0张 | 更多
  沙发,  
  第二集:从军路上的坎坷  由于黄巾起义的爆发,青州、幽州、冀州等地都沦为一片战火,河北一带的富商基本都卷包裹逃难去了,就连张飞这样的大户企业都面临倒闭,哪里还有富商等待着刘备团伙们的洗劫?所以单靠劫富济贫生存发展的刘备集团慢慢的失去了猎物。  作为龙头老大的刘备,他必须要谋划出另一条生存之路,从军也就成为了他们的不二选择。  这也是他们少年时期共有的志向。毕竟“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是那个时期人们的传统观念。  但是在那个年代投军是不容易的,不是你想来就能来的了的。  刘备没有他老祖先刘邦的运气。刘邦还能通过老朋友萧何的运作担任一个亭长。毕竟衙门有人好办事,但是刘备呢?他的手下都是江湖上的草莽,根本就没有门路。  那么刘备怎么才能从军呢?  这就有必要提一提刘备最擅长的一大特点了---能忽悠!狡猾的刘备充分发挥了他的特长,并熟练的运用在了适当的场合,他来到幽州军营招兵处的地方,谎称自己是卢植的学生。  那么刘备到底是不是卢植的学生呢?《三国志》《三国演义》都说刘备投师在大儒家卢植的门下。我们都知道,这两本书都是崇刘抑曹的,陈寿与罗贯中是刘备典型的粉丝。他们要宣扬刘备,就很有必要给他的脸上贴金,不仅给刘备安排了一个有来头的师傅,还安排了一个有身份来历的北方第一霸主公孙瓒成为了他的同窗好友!  卢植作为一代大儒家马融的徒弟,又官拜北部中郎将,试问这样的人物怎么能收刘备这样的地痞混混呢?  我们纵观刘备一生,根本就没用半点儒家的风采,连他手下最出名的军师诸葛亮也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为了证实刘备是卢植的徒弟,在《三国演义》中,卢植因小人献谗言而被捕,打入木龙囚车运往京城,在路上与刘备相遇,师徒俩抱头痛哭。罗贯中特意捏造了一段故事,故意把刘备拜师名门的事迹给凿实。  我们试想一下,在那个战乱的场合,能够遇见卢植本身就是万分之一的几率,他被判的又是谋逆罪,很容易受到株连,而且有重重的士兵把守,寻常人根本就不能靠前。狡猾的刘备躲避还来不及,又怎么能前去自寻死路呢?所以刘备拜师名门只能是他为了从军而设计的一个谎言而已!  那么刘备为什么要认卢植当干佬呢?答案很简单。因为卢植官拜的是北部中郎将,也就是幽州讨伐黄巾的总指挥。利用他的身份更能给自己创造出一个响当当的后台,试问有哪个军官能不给自己的顶头上司几分颜面呢?  刘备本身具有的痞气,还有个喜怒不形于色的性格,说谎的时候面不红,耳不赤,就和真事一样。所以还真不得不佩服刘备,无耻都能这么挥弦自如。  接见刘备的是负责招兵的校尉邹靖。邹靖看刘备有恃无恐的样子,也只能是半信半疑。他怕刘备这家伙是为了越过普通小兵做个军官而编出的谎言,同时也担心万一刘备真有来历,领导将来要给他小鞋穿怎么办呢?  眼下正是用人之际,不妨做个顺水人情,邹靖便推荐刘备去青州刺史那里挂个号。  不巧的是幽州的张纯正在闹叛乱,青州刺史正犯愁呢,对付黄巾都捉襟见肘,又突然冒出了一个张纯,不出兵救援幽州领导就会怪罪,应该怎么办才好呢?正当他焦头烂额的时候,刘备大模大样的报道来了。  青州刺史灵机一动,顺势就给刘备下达了一个命令,让他负责去支援幽州地区讨伐张纯。当然了,这个任务还有另外一层含义----炮灰!  第一次出征的刘备,没有任何的战场经验,所以不可能创造什么神话。罗贯中为了美化刘备在《三国演义》里虚构了刘备出世第一功,以少胜多的斩杀了黄巾首领程远志。  然而在《三国志》中明确记载了刘备第一次的军事行动,就是这次讨伐张纯。  在这次战斗中,刘备身负重伤,最后诈死躲在死人堆中才幸免于难。虽然他战斗失利,但是刘备却树立了敢打敢拼的形象,很快便在军营中立足了。在这次战斗中也让刘备知道了什么是战场,吸收了不少的经验与教训。  刘备平叛失利,是在邹靖与青州刺史意料之中的,但是他能够安然回来,就是在邹靖与青州刺史的意料之外了!所以邹靖不禁对这群“痞兵”刮目相看了,便正式任命刘备成为独立大队的大队长,授予军人的名号。  刘备他们终于算是如愿以偿了,但是刘备不知道,以后的道路将更加艰难,他下一个出征的目标即将是号称百万大军的黄巾军!  刘备不是神仙,他不能创造什么传奇,该失败的一定会失败,在以后的剿匪过程中,刘备军基本都是一触即溃,而且是一溃再溃,所以《三国志》里对于这一时期基本上都是一带而过,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大肆宣扬的事件。  在血与死的洗涤中,刘备终于认识到以他手中那点微不足道的兵力与强大的黄巾军硬拼无异是以卵击石。狡猾的刘备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带着手下兄弟们展开了深入敌后的游击战争。  值得一提的是,屡战屡败而又屡败屡战的刘备锻炼出了坚韧不拔而又不屈不饶的性格。最关键的是他还学会了第二项拿手绝技---逃跑,还培养出来了一副即使天塌下来也能当被子盖的良好心态!  经过无数次的剿匪战争,渐渐地刘备领悟到了,单靠一味地厮杀,是不可能在乱世中崭露头角的。只有割据一方才能够发展,只有得到属于自己的一块根据地才能不断地发展壮大,但是要达到这样的理想,就必须要有一定的声望。  那怎么才能闯出名堂来呢?有能够迅速使人出人头地的捷径吗?  请看下回-----刘备成名的波折
  第三集:成名之路的泼折  在讨伐黄巾的过程中,刘备虽然很少打胜仗,但是每一次的战斗都使刘备增加了许多宝贵的战斗经验,这也对刘备日后辗转青、徐、荆、益州等地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此时尚未壮大的刘备,已经清楚的认识到了,在这个混乱的诸侯割据年代,想要发展壮大就必须招揽人才,还要谋划出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作为根据地。  然而要实现这些愿望首先还得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刘备不是朝廷大员,与上流社会的人物接触不到,以他的地位要想步入主流社会只能靠用军功来实现了。但是想立军功得需要一定的资本,以刘备的这点家底,要想打响某场战役,那真是势比登天!  刘备既然被后人称作英雄,确实他也有过人的手段,他为自己的前途精心设计了一个绝妙的计划,这个计划能使刘备用最小的损失而且以最快的速度迅速走红。  刘备的计划是什么呢?那就是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我,哪里有领导哪里就有我!站在巨人的肩膀才能使自己一步登天!刘备明白,想入主流社会必须要有后台,只要结实某一个朝廷大员,他向朝廷推荐自己,那么就可以直接平步青云!  怎么才能与朝廷的官员结实呢?这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但是刘备的眼光非常的独特,他很擅长把握现状。就目前的状况,只需要在战场上把那些落单的、被击溃的官员从死亡线上营救出来,那么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试问又有谁不会感激自己的救命恩人呢?  于是刘备带领着他为数不多的手足兄弟们开始转战南北,到处寻找那些落单的官员,刘备的这种作风多少有些趁火打劫之嫌。  机会总是属于有准备的人。终于有一次被刘备发现了一支被黄巾军击溃的地方部队,从远处看这只部队的旗帜,就知道这是某一个封疆大吏!机会来临了!刘备带领着他的兄弟们迅速来了一个急冲锋,将正在逃命的封疆大吏救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刘备得逞了,他知道,属于他的春天就要来临了。但是刘备万万也预料不到,他救下的是一头豺狼,他的这个行动还对未来的历史起了关键性的变化。如果刘备能预见未来,打死他他也不会救这个家伙,因为这个家伙的名字叫----董卓!  刘备满怀希望的救下了董卓,当董卓询问他的名字时,刘备已难以掩饰内心的喜悦,毕恭毕敬且又大声的介绍自己,以及家庭住址与联系方式。当董卓询问到刘备的职务时,刘备傻了,怎么回答好呢?汉室宗亲?谁信呀,一个王爷还用得着别人来举荐?所以刘备只能回答:“白身。我没有官职。”  遗憾的是,这个董卓是个势利眼,一看刘备一无官,二无权,三无名,属于三无产品,不耐烦地白了他一眼便骑马扬长而去。刘备站在原地呆呆的发愣,原来昏暗的朝廷,黑暗的官场,腐化的官员就是这个样子呀!折腾了半天,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身后的兄弟们为此也怨声载道,作为大哥的刘备却不能哭泣,他得坚强,他要为他的目标还得继续奋斗下去!  经过长期的准备与侦察,按时蹲点,刘备先后救援了扫黄总指挥卢植,与副总指挥皇甫嵩,朱儁。自信满满的刘备救援这些领导以后,就在等待他们的好消息。不过命运总是和刘备开玩笑,等到最后的结果是:北部中郎将卢植因受到小人的谗言而被捕,下野了。皇甫嵩被派遣到西凉与羌兵周旋,调离了。朱儁也被朝廷调走到别的地方继续讨匪去了。这三位领导先后调离的调离,免职的免职。这下刘备的救世主全指望不上了。  但是刘备并没有丧失斗志,他仍然不遗余力的四处寻找那些落难的朝廷官员。一直等到黄巾军被剿灭的那一天,也没有钓到他理想中的那条“大鱼”。  就在刘备万念俱灰的时候,朝廷的委任令却下来了,这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呀!然而,委任状上写的是:“着刘备去安喜县做个县尉”。  折腾了好几年,牺牲了无数兄弟,才混到了一个副县长,刘备当然是老大不情愿,但怎么好歹也是个官呀,刘备便带着不满的情绪与他兄弟们到安喜县上任去了。  一直走背字的刘备怎么也料想不到,就是这个不情愿干的副县长,朝廷都不打算让他继续干了!  汉灵帝在剿灭黄巾后,分封了很多有功的人,由于大肆的加封犒赏,许多猫啊狗的人物全冒出来了,都在追认军功,一时间,几百张嘴,数千只手都等着朝廷往里面塞东西,朝廷难以满足这群人的胃口。汉灵帝觉得这样做太亏本,所以他派下纪检委去调查调查有没有人虚报军功。  可怜的汉灵帝他不明白昏暗的大汉王朝已经腐朽到什么地步了,他手下的官员们已经腐败到什么程度了。看似一个非常正确的决策,但实际上却成为压倒大汉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皇帝的命令下,一个督邮吏奉旨到各地“监督执法”去了。  当督邮来到安喜县的时候,正赶上郁不得志的刘备喝闷酒,他不了解刘备的出身,眯缝着小眼对刘备挑三拣四的,甚至公然找刘备索取贿赂。一向自大的刘备什么时候吃过这种亏?心中憋的怒气、怨气,借着酒疯全部迸发了出来,他再也难以掩饰内心的痛苦,被激怒的刘备就像是一头凶狠的恶狼,抄起一根水火棒就将督邮吏劈头盖脸的打了下去。多亏了胆大心细的张翼德怕他闹出人命,及时劝止住了刘备,要不刘备非得活活打死督邮不可。  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把怒打督邮的事情移植到了莽张飞的身上,这个拥刘派对于刘备太过溺爱,任何对于刘备不利的因素不是抹掉就是弄个乾坤大挪移,这对张飞来说有点太不公平。  惹下大祸的刘备自知在安喜县呆不下去了,便带领着兄弟们转移到其它地方,寻找其他的机会。  接下来该何去何从呢?哪里还有结识朝廷大员的机会呢?对!京都洛阳,那里出现机会的把握会比较大!  刘备到了洛阳,他把队伍化整为零,四处派人探听消息,搜索可用的情报。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刘备探听到了大将军何进在招兵买马,派遣一个叫毋丘毅的都尉前去丹阳募兵。
  机会来了,就吃他了!刘备悄悄跟随在毋丘毅的后面等待时机。可是黄巾贼都消灭了,毋丘毅一路上竟然没有什么麻烦。没有麻烦怎么办呢?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  刘备派遣手下人化装成黄巾余党,绕到毋丘毅前面埋伏下来,当毋丘毅到达埋伏圈的时候,四面突然窜出一伙头扎黄巾的强盗,毋丘毅都尉怎么也想不明白这个地方怎么会出现贼兵。正在惊慌失措的危机时刻,救世主来了!  就见不远处一威风凛凛的小将带领一群卫兵杀入敌群,如同虎入羊群一般,把“敌兵”杀得四散奔逃。毋丘毅不禁对这个年轻人大有好感,最终他在刘备的保护下,顺利的抵达了丹阳。完成任务后,毋丘毅感恩戴德,向朝廷推荐了刘备。  没过多久,刘备终于盼到了喜讯,朝廷的第二封委任令下来了。有趣的是,第二封委任令上写着:着刘备升为下密县县尉。  得,还是一个副县长,折腾了半天,又回返回了起点。刘备郁闷到了极点,他没干多久,就又辞职不干了。《三国志》没有给出刘备这次罢官的理由,仅仅写了三个字“复去官”。说到底,就是刘备闲这个官职给的仍然太低罢了。  英雄就是英雄,刘备成名路虽然坎坷,但是他并没有放弃,继续寻找他下一个“猎物”。然而老天就爱跟刘备开玩笑,后来不知道是哪个倒霉蛋又推荐了刘备,刘备接到了朝廷的第三份委任状。刘备打开委任状,上面写着:着刘备升为高唐县县尉。  此时刘备什么心情,我用文字是无法表达了。估计他想去跳楼的心都有了。而最具有讽刺性趣味的是,这个高唐县位置偏僻,治安还混乱,还有不少的黄巾余党在周边骚扰,比起这个地方来,那高唐县和下密县就是天堂了。哎!没办法!谁让你这么能打呢?这就叫自作孽呀……刘备没过多久就以黄巾余党人数众多为由,撤离了高唐县。  离开高唐县后,刘备总结了一下以往的经验,这么折腾始终是原地踏步,不停的兜圈子,还需要另辟途径啊!  经过一番教训,刘备终于悟出来了,现在的朝廷权利下放,真正有实力的还是割据一方的诸侯。为何不去投奔诸侯王呢?而眼前在这个地界上就有两大集团势力,一个是河北的四世三公袁绍袁本初,另一个就是幽州的大户公孙瓒。袁绍此时正在忙着领兵攻打董卓,没时间理会刘备;而公孙瓒是北方的第一霸主,发展的空间较强,所以投奔公孙瓒是刘备当时的第一选择。  假如公孙瓒与刘备真的是同学,至少也得个面子封刘备一个将军不是?然而公孙瓒是什么人物,他怎么会结识痞子刘备呢?所幸的是,当时公孙瓒正在搞扩张,见刘备率部来投,他要显得自己礼贤下士,才勉强收留了刘备。不过令刘备啼笑皆非的是,公孙瓒给的委任状是:封刘备到平原县当县太爷。  这真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啊!  命运的玩笑会不会持续下去呢?刘备到平原对他的前途有什么影响吗?公孙瓒为什么把刘备安排在了平原这个幽、翼、徐州三个地方的交叉口呢?他是不是有什么企图呢?  为了介绍的更明白,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请看下集----两只豺狼的剧本
  第四集:两只豺狼的剧本  洛阳城外清剿黄巾的战斗才刚刚结束,洛阳城内又拉开了新的战争序幕。战争的两大主角分别是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集团,和以大将军何进为代表的外戚集团。  战争的起因是由于汉灵帝被黄巾军吓住了,睡觉都不踏实,所以他建设了一个近卫军,称之为“西园军”来保护他的安全。而西园军的首领上军校尉却是一个宦官,名字叫楚硕。在西园军中又下设了八个下属校尉,在这八个人当中,有两个是很著名的人物,一个是中军校尉四世三公的袁绍,另一个就是后来的魏武帝,典军校尉曹操。  汉灵帝看似无常的举动,却无意点燃了两大势力决斗的导火索。  大将军何进原本是一个屠户,他同父异母的妹妹嫁给了皇帝,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也一跃升成了国舅爷,官拜至大将军,手握军权,位极人臣,许多名仕都效力于他,这其中也包括袁绍与曹操。  而西园军也算是一只精英部队,但是这部队的首领却是宦官集团,位极人臣的大将军何进瞧着就非常不爽。恨不得把西园军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但是何进只是个屠夫,没有政治斗争经验,做事情犹豫不决,畏首畏尾的。  倒是宦官们先瞧出事态的变化了,他们决定先发制人,便借口西凉韩遂作乱,向皇帝提议让大将军领兵西征。何进就是再傻也不会任意听别人一忽悠就把自己发配出去的地步。所以他就借口青徐两地尚有黄巾余部未消灭干净,想办法拖延时间。  何进虽然不爽,但他脑子笨,还掀不起多大的风浪,只是汉灵帝建立的西园军还激怒了另一个人,他就是袁绍。袁绍字本初,司空袁逢之庶子,四世三公的大家族,此人不仅眼皮高而且野心也大。就是这么一个主儿,左眼皮上趴着一个屠夫,右眼皮上卧着一个宦官,他能舒服的了吗!为了清除眼中的障碍,袁绍整日召集他的幕僚商议。袁绍他要编排一个剧本,由他来当总导演,要把全局都控制在自己的手掌之内。  不久汉灵帝病亡。大将军何进的外甥刘辩即位,是为少帝。少帝年幼,作为舅舅的何进更猖狂了,一下子提拔自己亲信二十多名,并明目张胆的扩张自己的势力,还下派一些官员到各地募兵,其中就有半道遭刘备劫持的倒霉蛋毋丘毅都尉。  何进这么折腾,十常侍与楚硕的宦官集团沉不住气了,他们明白何进早晚要向他们开刀。所以楚硕密谋要除掉何进,可惜密谋走漏了消息。  消息被袁绍截获了,他很善于把握时机,马上就排出了剧本的第一集----借刀杀人。  袁绍立即建议何进逼迫十常侍除掉楚硕,同时也试探试探十常侍的立场,杀鸡给猴看。十常侍现在还没有能力与何进对抗,又碍于何太后的面子,不得已捕杀了楚硕。这样一来,袁绍就轻巧地除去了自己的顶头上司,京城最后一只武装力量也划入何进手中。  事态进展的很顺利,袁绍继续导演剧本的第二季----釜底抽薪。  十常侍是祸乱的根源,铲除掉十常侍就能从根本解决问题,然后在慢慢图谋何进,这就是袁绍的计划。  袁绍又向何进进言,趁热打铁尽快除掉所有的宦官,没想到何进在这个关键时刻犹豫了,由于何太后与何进的弟弟何苗出面为张让等人求情,愚蠢的何进碍于姐弟面子,竟然放弃了诛杀十常侍的计划。袁绍对这群窝囊废浑浑噩噩的一家子,是干着急却没办法。于是乎大导演袁绍回到自己的府邸,把他所有的幕僚又召集在一起,召开一个紧急会议,重修他的剧本。  这么大排场的折腾,袁绍门前士者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车水马龙的把交通都堵塞了。许多官员都在背后议论,袁绍这老小子要干嘛呀,声势弄的比皇帝还气派?曹操偷偷地对其中一个叫王俊的说:“天下大乱,罪魁祸首肯定就是袁家兄弟(袁绍,袁术),为了和平,必须得除掉这俩家伙!”王俊却说:“那么能安天下的,是不是就是你啊?”曹操没有说话,却偷偷地跑到某个旮旯偷笑去了。  袁绍整天商议来商议去的,最终设计完第三季剧本----趁火打劫。  袁绍的计划是劝何进召八路军阀进京,用逼宫的方式解决十常侍。对于袁绍的主意,何进挺满意。有许多人看出这里的门道,都劝何进,除掉十常侍只需要张张嘴这么简单的事,招外部兵马进京这就是引狼入室啊!可惜何进不听。因为袁绍的建议对何进更具诱惑性。第一,借外人之手除掉十常侍,有助于姐弟团结。第二,外面的诸侯王进京后,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可以把他们软禁起来进行削藩活动,从而在扩张自己的力量。  袁绍费这么大的劲有什么企图呢?第一,能除掉心腹大患的十常侍。第二,诸侯们进京早晚会与何进发生冲突,他能坐收渔利,好一头做大,然后除掉诸侯们再干掉何进,最后绑架小皇帝,挟天子令诸侯。  袁绍剧本编的不错,可惜的是,在这部大戏里,只有导演,却没有演员。当一切还按照袁绍剧本进行的时候,突然发生了一个插曲。那就是剧中人唱主角的何进死了。  十常侍得知何进要借外力杀自己,忙躲进了皇宫,并假传何太后懿旨宣何进入宫议事,却暗中埋伏了刀斧手。何进不知是计,应邀前往,有看出门道的大臣劝阻何进。可惜这个屠户出身的大将军何进刀子长,见识短,任你磨破嘴皮子,就是不听。结果,何进刚进皇宫大门,脑袋就没了。  何进死了,诸侯王们可不听那一套,现在就是想收回成命也难以阻止他们进京了。
  语言简练,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好文章!  支持楼主更下去!
  被应招入京的军阀属董卓这支势力最为庞大,那么董卓为什么不惧怕何进的势力欣然前往洛阳呢?他不知道离开自己的地盘有多么危险吗?
  董卓不可能是乖乖男,效忠于汉室。他又怀揣着什么目的呢?他入京应该存在以下几种可能:  1。董卓效力与何进,帮助何进除掉心腹大患,能在中央立足,有利可图  2。董卓与袁绍有约,进京后共同除掉何进,然后共分何进兵权  3。董卓与十常侍暗中勾结,密谋除掉何进,然后一头做大  4.董卓先与袁绍有约,然后董卓不甘心做袁绍的傀儡,然后他准备自己导演这场大戏。  个人认为第四种的可能性最大。  董卓也设计了一套剧本,他的剧本第一季叫---浑水摸鱼。  董卓的弟弟董旻在洛阳担任奉车都尉,他把董卓等八路人马进京欲消灭十常侍的消息早就透露给了张让,张让等人为求活命,迫不得已给董卓卖命,董卓教他们诛杀何进的方法,并约好杀死何进后拐走皇帝向西凉方向奔逃,董卓在半路领兵接应。  十常侍在董卓设计安排下,如约杀死何进,董旻还在何进死后煽动何府的家丁与何苗闹事,并趁乱杀死了何苗,这样一来,外戚势力一夜之间全部铲除。  而袁绍也被这莫名其来的变故搞懵了,当他获知何进死亡的消息时,第一时间集结了百官去干掉十常侍,没想到还是跑掉了张让。苦心积虑的设计编排,该没的都没了。十常侍没有了,大将军何进没有了,何进弟弟何苗没有了。袁绍正暗自庆幸自己剧本得逞的时候,有人告诉了他,皇帝也没有了。这极大出乎袁绍的预料,他急忙派人去寻找皇帝的下落。  袁绍不清楚的是,这正是董卓导演他的第二季剧本----隔岸观火  就驻扎在洛阳城外的董卓,不停地派细作打探消息,如果何进没死,那么扭头就直接返回西凉,如果十常侍杀掉何进,那就按照计划继续行事。  最终,张让顺利地杀掉了何进,还将少帝与陈留王带了出来,董卓非常高兴,但是他并没有感激这个功臣,反而逼死了张让,顺利地把皇帝“救”下了。这一下董卓就由奉命进京变为了“勤王”进京,性质就截然不同了。  董卓大摇大摆地进入洛阳后,董卓才感觉到了压力,自己所带来的兵马太少了,要不是何进一死,军权旁落,袁绍还没有时间组织起来,自己很难控制着复杂局面。  董卓为摆脱这尴尬的境地,又导演了剧本第三季----无中生有  董卓将自己带来的五千兵马在夜间化妆成平民,悄悄出城集结,转天在大张旗鼓的把部队开进来,反反复复这样的大游行,洛阳中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西凉军队源源不断的开进了洛阳,以至于袁绍等人都被这阵势搞蒙了,不敢轻举妄动。  只有外调军队中势力排行第二的丁原不信邪,他也是应袁绍之约前来锄奸,也是为了分一杯羹大老远地赶到洛阳的,风尘仆仆来到这里之后发现所有的肉都被董卓独吞了,丁原当然不干。  丁原是并州刺史,他与董卓接临最近,也最了解董卓,所以丁原决定要与董卓碰一碰。董卓战丁原,这是一场董卓不能失败的战争,一旦失败,局面将不能控制,那些尚在观望的朝中大臣会立即倒戈,并将他驱逐出境。不想董卓最终还是失利了,因为丁原带来的也是精锐,而且还是精锐的骑兵,而带队的那个骑兵将领有一个人令人生畏的名字,他就是--吕布。  董卓的失败令他十分懊恼,正在烦闷之际,他的手下的虎贲中郎将李肃帮助董卓导演了第四季的剧本---擒贼擒王  李肃带着丰厚的礼物将吕布游说了过来,吕布是个见利忘义的人,当夜他就杀死了丁原,将丁原的并州之兵全部带到了董卓帐下。  由于丁原的死亡,许多朝中大臣纷纷向董卓靠拢,董卓势力一下膨胀,成为了洛阳中名副其实的实力派。  随着董卓的势力膨胀,他的野心也成比例的膨胀起来。董卓决定导演史上最牛的剧本,第五季---反客为主  董卓把百官召集起来,当众宣布少帝在德行、智谋与胆识上都略为逊色与陈留王,他打算废掉少帝董卓的这一做法惹得朝中的非议。其中最恼火的就是袁绍,本来辛辛苦苦经营的剧本,被董卓这家伙全搞乱了,早就憋着一肚子的火,由于前期被董卓的阵仗搞懵了,有点害怕才不敢先发制人。但是这一次,袁绍就是再能容忍也终于沉不住气了,破口大骂董卓,拔剑就要去砍。董卓也毫不逊色,也拔出宝剑怒指袁绍,多亏百官劝阻才将二人拉开。  袁绍被自己一时的冲动感到后悔,于是袁绍不得已导演最后一季剧本---走为上计。逃回了自己的属地冀州。  袁绍的离开,更促进了董卓的实力继续扩张,他终于如愿以偿的废掉了少帝,改立陈留王,也就是汉献帝,然后就挟天子令诸侯了。  逃到了冀州的袁绍,为了把一切都捞回来,广发檄文,组织起来了盟军共讨董卓。各州郡起兵的猛人还真不少:有袁绍,韩馥,刘岱,张邈,袁遗,曹操,鲍信,袁术,孙坚等等。分四个方向共同进兵。但是,这其中少了一个我们都熟悉的人---公孙瓒。  公孙瓒这时在忙着在东北那疙瘩剿匪呢!北地乌丸之兵还在叛乱,公孙瓒无暇分身,所以没有前往。既然公孙瓒都没有参加讨董,也就更不会有刘备什么事了。  至于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的传奇只是罗贯中强加给他们的战斗功绩。  而袁绍,韩馥从冀州将部队开到了洛阳,背后的公孙瓒开始打小算盘了,他把新投到帐下的刘备安排到了平原,平原是徐州、北海、冀州相联的中间的一块三角地带,公孙瓒有心地把一颗棋子安排在了袁绍的眼皮子底下,这很像“亮剑”中的楚云飞进驻大孤镇的行为。一方面使部队扩展到外面发展,另一方面一旦将来与袁绍将来开战,刘备的部队也能起到扰乱后方的作用,还能顺便探听消息,关键时刻还能及时联系外援,请徐州的陶谦帮忙共讨袁绍,打袁绍的背后,让他首尾不能相顾。  刘备到平原后,就算不能成事,无非被袁绍消灭,对他也没用什么损失。所以刘备充当的仍然是炮灰的角色。  那么刘备甘不甘心充当炮灰呢?刘备成名之路还有多远呢?在诸侯讨董,天下乱战时刻刘备作什么了呢?公孙瓒是否真的能控制住这个痞子刘备呢?  请看下集---借鸡下蛋的旅程
  第五集:借鸡下蛋的旅程  在诸侯们都忙于讨伐董卓之际,各路的盟军都怕损失自己的有生力量,都以各种理由拒不出兵。  盟军中只有两路人马在积极作战,顽强的与董卓抗衡。这就是曹操军团与孙坚军团。可见,日后三分天下有其二,并非是偶然。  董卓被曹操和孙坚打得落花流水,不得已放弃了洛阳,将献帝掳到了长安。在临行前,丧心病狂的董卓实行了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把一座千年古都焚烧得干干净净,整个洛阳横尸遍野,宛然成为了人间地狱。  青州、冀州、兖州、幽州等地刚刚经历战争的洗礼,洛阳、长安又沦为一片战火,全国各地的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整个中原都沉浸在恐怖之中,而唯有青州、徐州之间的那个小小的平原县还算是一块净土。  这正是:中原比较乱套,成天勾心斗角;今天董卓篡权,明天诸侯乱讨;纵观世界风云,风景这边独好!  这就是刘县长管辖的区域。我们不能否认刘备的功绩,他能为民造福,与他的身世也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刘备出身是一个没落的汉室后裔,自幼与街头浪子为伍,与平民百姓为伴,生活在一个大众的弱势群体之中,曾经亲眼目睹官场上的黑暗,朝廷的腐败,也感受到了大汉王朝的没落,他一腔报国之心是空有心而力不足。后来经过黄巾起义后,少年就有大志的刘备就明白国家要万年不朽就必须靠百姓的支持,所以他每到一处都会竭尽所能的治福一方。  刘备还没有官架子,《先主传》中记载,他能与仕同席,与兄弟共寝。上到关张这样的亲信,下到寻常的平民百姓都一视同仁,所以平原附近很多的名仕都愿意来投奔他。  不单是这样,刘备还嫉恶如仇。早年间在涿州,刘备就带着自己的兄弟们维护治安,劫富济贫。如今他成为一县之长,更名正言顺明目张胆的将县内地主老财等恶势力连根铲除,把他们的家产没收充当军资。这样,刘备更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护,招起兵来也就事半功倍。  逐渐地刘备在平原越发展越大,名声也越传越广。  由于刘备对地主阶级压榨的太狠,平原有一个叫刘平的大官人实在是忍受不下去了,就买通了一个杀手暗杀刘备。这个杀手混在了平民百姓之中,却仍然没有逃脱刘备的法眼。  刘备却并没有把他逮捕,而是以德报怨,很和善的把这个刺客说服并还请他吃饭,最终把这个刺客感动的鼻涕眼泪直流,撒手扔刀,跪拜在刘备跟前。可见刘备这个大忽悠的本领非同一般。  这个刺客回到故里,逢人就讲在平原出了个好县长,他爱民如子,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为刘备义务的宣传。就是因为有了这些人物,才使得刘备在平原附近名声大振。  刘备有了威望,所以百姓就愿意跟随他,加入他的军队,刘备有了钱,有了兵,就把附近的山贼草寇,黄巾余孽都清除的干干净净,所以青州附近的地方,百姓们都对刘备感激涕零,也时时念及刘县长的好处,就这样刘备的声名一下子就打出去了。  在刘备当平原县令期间,讨董的各路诸侯都回到了自己的属地,然而他们却并没有消停,反而自相残杀。也就在这个时期,北方地区发生了三国第一场诸侯大战。  公孙瓒率先发难,派亲信严纲率领他的特种骑兵“白马义从”发动了讨袁战争,拉开了“群雄逐鹿”乱世的篇章。  白马义从是公孙瓒手下一帮铁杆粉丝们组成的军队,统一骑着纯色的白马,突击能力极强。在河北地区曾以数千人马踏碎了黄巾的三万大军,真的是所向披靡,攻无不克。  最初时候,袁绍一见白马就头疼,甚至公孙瓒也一直认为他有这么一支强悍的军队,必将纵横天下,再无敌手。可是他忘记了,兵法中有一句话叫做---骄兵必败。  袁绍从西凉调来了一个叫做麴义的将领来指挥战斗,麴义在西凉经常与骑兵打交道,他对付骑兵有着极其丰富的经验。麴义研究出一套专破骑兵的阵法,阵前方是步兵,手中拿着大盾阻挡骑兵的冲锋,盾兵后面每一个士兵都拿着一把特大号的长枪,专扎骑兵的马匹。长枪兵之后还有弓兵,对准着冲锋的骑兵疯狂的射杀。这个阵法将是“白马义从”的噩梦。  在战场上,骑兵最怕的就是弓箭,所以战斗一开始,冲锋在前的白马士兵就纷纷中箭坠马,后面的骑兵不得不加快攻势,尽可能缩短攻击的距离,只要接近了敌人,弓箭就没有威力了。  但是当白马义从奋力冲到盾牌前时,麴义令旗一挥,就见盾牌全部被撤下,露出了盾牌之后亮闪闪的枪尖。白马骑兵已经来不及闪避。由于惯性,白马脖颈直往长枪上撞去,后面的白马又刹不住闸,前仆后继地跌倒在前面战马的尸体上,那些战场上曾经不可一世的白马就像糖葫芦一样被长枪串了起来,惨叫声不绝于耳。白马义从就这样陷入了大阵之中,首领严纲也落马被俘。第一场诸侯大战--界桥之战以公孙瓒全面告负而落幕。  在这次战斗中,作为后卫队的刘县长不仅没赔,反而还赚到了,并且还获得了不少的收获:  第一:这是刘备第一次见识这么规模宏大的战争场面,为他以后参加更为庞大的战役吸取了宝贵的经验。  第二:刘备在此战中发现了一个人才。就当白马义从陷入阵中后,只有一个白马小将身先士卒,带领他的部属率先冲出了重围。此人年纪轻轻,武艺不凡,非常善于运用骑兵,这对于只有步兵没有骑兵的刘备集团来说,这可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宝贝人才。  事实证明,刘备是有眼光的,这员小将立功之后并没有引起公孙瓒的重视,但是这个人在日后成为了刘备集团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量级人物,他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赵云。自此之后,刘备就有意识的接近赵云,与赵云套近乎,拉关系。  由于公孙瓒用人唯亲,他重用的大多为自己的亲属,如公孙范,公孙续之流,赵云这样的外姓,就算立功在高,也难以得到公孙瓒的赏识。这也是公孙瓒最终被历史淘汰的原因。  得不到重用的赵云很是郁不得志,就在困惑的时候,他的身边来了一个平易近 人的刘县长,对自己问寒问暖,视为知己一般,为人还挺随和,他手下兄弟也甚是友善,赵云越看刘备就越顺眼。  在界桥之战之后,怒发冲冠的公孙瓒发动了报复性的大反击,把所有家底都抖了出来,要与袁绍要决一死战。袁绍却压缩兵力,扩大公孙瓒的战略纵深,把公孙瓒一点点的蚕食,表面上看公孙瓒节节胜利,实际上经过界桥之败的公孙瓒已经元气大伤,失去理智的他正一步步走向袁绍为他设计的圈套当中。  刘备厉害就在于他能在关键时刻能够做出与平常人不同的反应,这大概就是刘备本身具有的英雄之魂。他看出了公孙瓒的处境很危险,立刻就对未来做出了明确的判断。  他马上找到赵云,分析当前的形式给他听,告诉赵云,公孙瓒犹如强弩之末,早晚必将失败,应提前做好准备。原本就有心离开公孙瓒集团的赵云,一看刘备给了这么高的一个台阶,亲自来邀请他加入,相当的高兴,在激动之余还说出了“吾愿肝脑涂地,亦无恨已”的豪言壮语,跟随刘备一同闯荡天下。  在这里,我不得不佩服刘备的能力,刘备三项本领---忽悠,逃跑,挖墙脚是他成功的三大要素,在此后的职业生涯中,这三项本领使刘备最终成为一代霸主。  界桥之战之后,随着公孙瓒,袁绍,韩馥等人展开的大混战,正式拉开了整个中原诸侯大会战的序幕。整个中原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诗为赞:  最近中原比较忙,诸侯都在搞扩张;袁绍忙着在打仗,袁术忙着早称王;韩遂忙着返西凉,公孙忙着筑高墙;张鲁忙着打刘璋,孙坚忙着过长江;吕布忙着入洞房,董卓被刺戟下亡;李傕郭汜乱长安,献帝忙着在躲藏;曹操忙着奉天子,迎驾帝王至许昌;陶谦截杀阿瞒父,惹得大祸起萧蔷。
  曹操、袁绍、刘表组成了占地同盟;公孙瓒、袁术、陶谦也达成了联合。双方开始互相争夺地盘。  陶谦当然不像《三国演义》中所说的那个“好好先生”,他的野心是很大的,曾经多次袭击曹操的兖州,攻下了很多的城池。当时曹操忙于应付奉天子之事,没有腾出手来应付他,后来曹操掌握了中央政权,收编了二十万的黄巾残部,并挑选其中的精锐整编成一只独立大队,命名为“青州兵”。这才向陶谦发动大反击,曹操不仅收复了失地,还攻破了徐州附近许多的县城,陶谦的丹阳兵损失极其惨重,幸好曹操顾忌后方,而且粮草带的也不多,就草草的撤退了。然而陶谦却被杀红了眼,他打听到曹操的父亲就住在徐州,就命令手下人将曹操的父亲曹嵩秘密杀害了。  杀了曹操的老爹,这下就捅了马蜂窝了。本来曹操就惦记着徐州,这次陶谦杀死了他的父亲,曹操更不能对陶谦善罢甘休了。曹操几乎是倾巢而出,浩浩荡荡的攻击徐州,打着“血洗徐州,替父报仇”的名号在徐州疯狂的屠城。  陶谦在曹操的疯狂式的攻击下抵挡不住了,急忙派人向盟友公孙瓒求救。  公孙瓒接到求救信后也很为难,他对付袁绍已经是力不从心了,军队的士气也比较涣散,如果大举南下援助徐州,战略纵深就会太远,容易被袁绍偷袭后方。可是不救吧,陶谦又是盟友,他还是唯一能够牵制袁绍的力量。怎么办才好呢?  陷入两难的公孙瓒突然想到了安插在袁绍背后的那颗棋子---刘备。  刚开始时,公孙瓒用刘备也不是很放心,他怕刘备打着他的旗号自立山头,为此也曾经安抚过刘备,提拔他升为平原相,但日子长了又怕刘备扎根太久容易起变。最近听说袁绍派他的长子袁谭攻击青州外围的据点,很多外围部队都被消灭了,刘备闻风而逃,撤退到了与北海相邻的齐地,部队还有好几百人,何不妨派刘备前去完成这项任务呢?  说白了,刘备就是公孙瓒舍弃的一粒棋子,不救陶谦不合适,派刘备这么点的兵马前去无非是去送死,刘备这是第三次被人当成了炮灰。  刚到齐地的刘备就接到了公孙瓒让他支援徐州的命令,同时公孙瓒还派挂名的“青州刺史”田楷(公孙瓒封的)来协助刘备,同时暗中监视刘备的一举一动。  刘备心中暗喜,他知道,离开公孙瓒的日子就要到了。但是就算要走,也不能俩手空空的离开,这就是刘备的性格。  刘备马上提出条件,救援徐州可以,但是我手下无大将,需要借一员将军帮我,最好是赵云。公孙瓒哪里理会赵云是何等人物,就草草的答应了。赵云率所部几百骑兵迅速与刘备回合,然后准备向徐州进发。  刚刚要出发的时候,从北海来了一个叫太史慈的将军说要面见刘备。  当时黄巾余党管亥现在正围攻北海,北海告急。太史慈杀出重围,来到了齐地,见到刘备就问:“你是不是就叫刘备呀?北海相孔融听说过你的大名,让我来找你,希望您务必去救救北海的百姓!”  刘备一听,张大嘴巴大声说道:“什么?大名鼎鼎的北海相孔融还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个叫刘备的呀?”(孔北海焉知世有刘备耶?)刘备在万分激动的时候说的这句话,说明了多年奋斗终于出现结果了;这么多年的拼搏,这么多年的折腾,终于体会到他人生的价值了。  堂堂的北海相能知道一个小小的县长,这充分说明刘备已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救援北海即能获得声望,又能亲眼见见这个大人物,救援北海那当然是义不容辞!  少年时期就懂得谦让之礼的孔融在军事和政治上没有什么建树,当初在洛阳得罪了董卓,被发配到了这块不毛之地。这个地带本身就盗贼,黄巾军横行,再加上刘备,曹操这些个讨黄专业户,把黄巾残部全都赶到了北海,来捏孔融这个软柿子。  刘备率领所部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北海战场,刘备虽然谈不上用兵如神,但是他对付黄巾余党那是非常有把握的,他令赵云率领骑兵一个突击就冲散了黄巾军,斩杀了他们的首领管亥,其余黄巾残部四散奔逃,刘备很轻易的就解了北海之围!  孔融见到刘备的时候,那真是感激涕零呀,真有相见恨晚之感,面前的这个年轻人不仅能力突出,而且还十分仗义,不由得对刘备是刮目相看。听到刘备欲就徐州的事情之后,孔融又被刘备这种仗义精神所感染,执意要与刘备同去援助徐州。就这样,刘备又拉上了一个革命战友。  当到达徐州之后,孔融便向徐州牧陶谦推荐了刘备,并且把刘备英雄事迹添油加醋的描述了一番。陶谦非常很高兴公孙瓒派了这么得力的一员干将前来援助他,高兴之余,清点了刘备所带的人马,却突然发现只有寥寥的一千余人,这简直就是杯水车薪啊!尽管刘备本领再强,怎么能难以抵挡曹操的虎狼之师呢?  怎么办呢?难道徐州真的保不住了吗?不!徐州绝对不能丢!老奸巨猾的陶谦顿时心生一计。  陶谦将徐州大印拿了出来,并当着孔融的面把徐州大印交到了刘备的手上,还说了一堆恭维的话,大概意思说,他年老不中用了,徐州连年兵灾,百姓苦不堪言,这些都是他的罪过,他一直翘首期盼能有位大贤来治理徐州,代替他坐领徐州牧。今天终于被他盼到了这位大贤,说完鼻涕眼泪直流,眼巴巴的望着刘备,等待刘备的回应。  这突如其来的一份大礼,着实把刘备吓了一跳。那刘备究竟会不会接下徐州大印呢?陶谦让贤是什么意思呢?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阴谋呢?  请看下集----三让徐州的阴谋
  第六集:三让徐州的阴谋  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陶谦一看见刘备来了,高兴的跟什么似的,忙上前握住刘备的手,亲切的说:“小刘啊,你真不愧为后起之秀啊!我年纪大啦!又无德无能。徐州连年兵祸,老百姓受到牵连,这都是我造成的啊!我亏对徐州百姓啊!我想把徐州牧让给你,为了徐州,为了百姓,你一定不要推辞啊!”说完后,陶谦手下文臣武将都随声附和,哭着喊着非让刘备干这个徐州牧不可!  试想一下,这可能吗?这太过荒唐了!这就好比一个人站在马路上,突然一辆劳特莱斯停在他面前,车里走出一个西服革履的企业家,激动的握着那个人的手说:“哥们呀,你长的可真帅!我太崇拜你了!我愿意把我所有的家产全部送给你,求求你了,你就勉为其难的答应吧!”  估计能干出这事儿来的脑子多少缺根筋!  而陶谦他不是白痴,更不是低能儿,他为什么要把徐州让给素未谋面的刘备呢?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陶谦,看看这个人是否真的如《三国演义》里说的那样是个彬彬君子。  据《三国志》记载,陶谦是一个桀骜不驯,刚愎自用而且野心极大的人,这与演义中的形象截然相反。  当时陶谦与袁术,公孙瓒组成联盟,陶谦主管封锁曹操一线,并且多次进攻曹操的兖州,还占据了曹操好几座城池。他还与下邳的一个叫阙宣的草头王联合,攻占了曹操的泰山、华县、费县等地,还打算攻取任城。阙宣也是个野心勃勃胆子又非常大的家伙,手里就那么几千来人,就敢自称“天子”,陶谦能与这样的人为伍,应该肯定他也不是什么善类!  像陶谦把权利,地盘看得这么重的人,怎么能心甘情愿的放弃自己的事业,把辛辛苦苦奋斗的成果转手送与他人呢?这里面肯有什么隐情吗?  还记得曹操这个出兵徐州打的什么口号吗?没错,那就是“替父报仇”。陶谦知道自己与曹操的实力相差甚远,就把劫杀曹操父亲的过错全部推卸到他手下将领张闿身上,说他不服从自己的号令,贪财起义,现在正在全力通缉他。而曹操显然不会相信陶谦的鬼话,在攻打徐州的时候还进行了残酷的屠城。  这下徐州老百姓可惨了,百姓们怨声载道,把所有的罪责都指向陶谦。陶谦一方面受到曹操的恐吓,另一方面还要承受内部舆论的压力,他有点吃不消了,这才迫不得已向盟友求援.  可惜盟友袁术从来就没把他当自己人,反而一直有谋取徐州的心思,他没在背后捅刀子就已经阿弥陀佛了;陶谦只能把唯一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公孙瓒的身上。出乎意料的是公孙瓒却仅派来了千八百人来助战,这管什么用啊!  陶谦见盟军指望不上,就玩弄起移花接木的手段,假意把徐州让给刘备,让刘备来承受曹操的打击,只要刘备一接任徐州牧,就放出口风,把所有的罪责全部推到刘备身上,再当着徐州百姓的面把刘备杀掉,将首级送给曹操,派人与曹操讲和。这样即使骗不了曹操,至少徐州百姓还能支持他,只要有了民众的支持,徐州就还不至于被曹操攻破。  这要是换个别人,恐怕哈喇子早就流下来了。但是刘备在这点上异于常人,他敏锐的眼光一眼就看透了陶谦的阴谋,面对着如此巨大的诱惑,他岿然不动,就是拒而不接。这举动令关羽,张飞等人大惑不解,连孔融都感到诧异,他们都纳闷刘备是不是缺心眼儿呀,这样的机会以后还怎么找到?  他们不了解刘备,其实刘备不接徐州印是对的!陶谦的阴谋很低级,面对刘备这样的老江湖,他还显得嫩了点。刘备如果真的接下了徐州印,就难免会落下趁火打劫之嫌,很容易自毁招牌,对于他刚刚树立起来的形象与声望就造成了负面影响。  即使陶谦没有阴谋,确实是他心甘情愿让贤的,在这种情况下,刘备也绝对不能接,因为刘备此刻仍然打着的是公孙瓒的旗号,在没有完全摆脱公孙瓒集团的情况下,刘备还不能自立旗帜,反之就会招蜂引蝶,四处受敌,还会引来杀身之祸。所以刘备毅然决然的拒收徐州印。这就是“一让徐州”的内幕。  陶谦一看刘备不像想象中那么容易对付,便心生二计,他就委托刘备帮忙防守小沛。小沛是徐州的西大门,是能够阻挡曹操进入徐州的唯一咽喉要地,曹操肯定会在那里部署重兵,刘备前去支援沛城,很明显陶谦是让刘备做炮灰。  不过老油条刘备当炮灰也当出了经验,他借口手下兵力不足找陶谦借兵。陶谦无奈,不得已给刘备拨出了四千丹阳兵。  刘备带着这些人马飞快地赶到了小沛。对付曹操,刘备还显得太嫩,曹操的能力那是是不容小视的,刘备很快就败下阵来,从此就患上了“恐操症”。  不过刘备心眼就是多,毕竟城池,兵马都是他陶谦的,小沛虽然丢掉了,他自己却没有什么损失。他带着他手下一千余人飞快的撤离了战场。刘备这个逃跑的经验还是无人可及的!  陶谦见小沛被曹操轻易的攻破了,心灰意冷的他再也想不出好主意了。所有的人都万念俱灰,静等着被曹操消灭。反观刘备,仍然斗志昂扬,他是绝对不会坐以待毙的。  刘备眼珠一转,拍着胸脯告诉陶谦,不用慌,还有办法。陶谦听他这么一说便认为刘备能够搬来救兵,顿时眼睛一亮,精神也振奋了起来,可没想到的是,刘备却说,只需他写一封信,管教曹操就能退兵。  刘备真有这么大的把握吗?没有!刘备绝对不会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一封书信上,只不过是他使的金蝉脱壳之计而已。这封信稳的不是曹操,稳的却是陶谦与田楷,当在所有人都注目信件的时候,刘备就能偷偷摸摸地率众潜逃了。此外,这还有一个好处,至少能让曹操知道这世上还有个叫刘备的,这对于刘备来说,曹操就是宣传他名声的工具!此乃一石二鸟之计也!  刘备给曹操的信是这么写的:  曹兄:你好,百忙之中打扰你真不好意思,小弟我叫刘备,前些日子我们在小沛已经打过交道了。如今您率虎狼之师血洗徐州,造成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您这么做是不对地。您替父报仇,心情可以理解,可是您这样就是公报私仇、出师无名了,会大大影响您声望的。如果您想称霸一方,我劝您还是早点收兵回去吧。再说这次的责任也不完全怪陶谦,他也是受害者,我看他怪可怜的,就在中间做个和事佬儿,让陶谦赔偿您点经济损失也就算了,您觉得怎么样呢?喔!对了,在信的最后,我在强调一下,小弟的名字叫刘备,请您千万不要忘记喔!  刘备敬上
  刘备写完信后,就准备好了行李,反正是文的武的都已经试过了,他也算尽力了,这就算完成了驰援徐州的任务,再不走恐怕就来不及了。可就在刘备刚要准备离开的时候,好消息突然传来---曹操竟然真的退兵了!刘备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可是真的撞了大运了!难道曹操真的相信了他的鬼话,让他给忽悠住了吗?  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曹操接到信以后,估计看了一半就扔马桶里了。只不过曹操家突然后门起火,张邈与吕布在趁他攻打徐州时候,偷袭了濮阳,曹操没有办法,只好被迫退兵赶回去救援。但曹操在临走的时候,他也没有放弃对徐州的控制,他在信中看出刘备这家伙不是寻常货色,便使用个离间计离间刘备与陶谦之间的关系,令他们二人相互攻击。  于是曹操回复给刘备一封信,然后就一夜之间就返回兖州与张邈吕布决斗去了。曹操的退兵成全了刘备,也给了刘备天大的面子,这下刘备的声望与行市可就打着翻的见涨了。这一下,徐州战役最大的头功就落在了刘备的头上!  刘备成为了拯救徐州的功臣,成为了徐州百姓的救世主,家家户户都在歌颂着刘备,这些陶谦为难了,怎么安置这个功臣刘备呢?总不能庆功宴都没吃就把刘备礼送出境吧!现在看来刘备好像也没有要走的意思,在徐州安置着这么一个不稳定因素,如果长期这样下去,那他这个徐州牧就只剩下个空壳子了!所以绝对不能把刘备留在徐州。  陶谦鼓捣孔融,联名保举刘备去做“豫州刺史”,把刘备顺理成章的安置在豫州管辖的小沛。我们一看地图就明白,豫州是夹在兖州与徐州之间的,多半豫州地区都是在曹操统治之下,在前文也提到过,小沛是徐州西大门,陶谦故意使刘备驻守小沛,其目的就是让刘备替他守门,替他防御着曹操。同时小沛还在郯城眼皮子底下,刘备有什么小动作,都逃不出他的眼睛。就这样,刘备自此之后就多了一个新的职称---刘豫州。  刘备来到小沛,先安顿好了一切,然后就为如何摆脱公孙瓒做准备了。刘备对田楷是软硬兼施,打发田楷让他回幽州。田楷也明白刘备的翅膀已经硬了,他是人中龙凤,不会久甘于人下的,如果不趁着这个台阶下去,再不走恐怕就要遭到毒手了,于是他就灰溜溜的离开了小沛赶回了幽州找公孙瓒汇报去了。  轰走了上级田楷,刘备立即在小沛做宣传工作,大肆的扩招军队,收购粮草。徐州的百姓对这位救世主奉若神明,都来主动的投军。刘备的势力像吹气球一样膨胀起来,陶谦看在眼睛里,气得眼睛都迸出了血丝!  刘备还将“挖墙脚”的技能发挥到了极致,与陶谦外交部部长孙乾,智囊团陈珪,陈登父子拉上了关系,还与徐州的财政大腕儿糜竺糜芳攀上了亲戚(与糜竺妹妹订了亲),这些人时不时的在徐州免费为刘备做义务宣传。  眼见刘备有夺人之势,陶谦才明白这次真的是”引狼入室“,着急的饭也吃不下了。没办法,这才设计要制服刘备,才有了精彩的“二让徐州”!  陶谦假意请刘备到徐州来做客,在席间,将徐州大印再一次捧了出来,交到刘备手中,然后看着刘备有什么反应。如果刘备真的接下徐州印,那么埋伏在帐下的刀斧手就会立即冲上前去,将他砍为肉泥。  可惜,刘备是个喜怒不形于色的人,陶谦从表面上根本看不出来刘备内心里想的是什么。更为出乎陶谦意料的是,刘备竟然第二次拒接,而且还言辞激烈,说了一大堆冠冕堂皇,义正词严的道理。面对这样的对手,陶谦只能干瞪眼,却没咒念。  无计可施的陶谦在对付刘备的困惑中和被曹操的恐吓中,忧虑成疾,眼睁睁的看着徐州被刘备一点点蚕食。  在徐州驻扎了一年多后,刘备已经站稳了脚跟,时机已经成熟了,于是他派陈家父子,糜氏兄弟轮番作陶谦的思想动员工作。陶谦此时已经病入膏肓,他知道,如果再不让出徐州,自己的两个儿子命将不保,自己死后也将身败名裂,还不如卖刘备个好,主动让出徐州,这样既能保全自己的名声,也能保全自己的家人,所以陶谦才上演了最后的“三让徐州”。  这正是:陶谦一让徐州,实为一场阴谋,请刘备做替罪羊,将其送入虎口;陶谦二让徐州,仍是一场阴谋,假意试探刘豫州,究竟是去是留;陶谦三让徐州,刘备已成气候,军权已落他人手,不让岂会干休?  刘备就这样坐上了徐州牧,但是刘备真的做的稳当吗?他在徐州的日子会一帆风顺吗?  请看下集——四面潜伏的危机
  从军路上的坎坷  由于黄巾起义的爆发,青州、幽州、冀州等地都沦为一片战火,河北一带的富商基本都卷包裹逃难去了,就连张飞这样的大户企业都面临倒闭,哪里还有富商等待着刘备团伙们的洗劫?所以单靠劫富济贫生存发展的刘备集团慢慢的失去了猎物。  作为龙头老大的刘备,他必须要谋划出另一条生存之路,从军也就成为了他们的不二选择。  这也是他们少年时期共有的志向。毕竟“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是那个时期人们的传统观念。  但是在那个年代投军是不容易的,不是你想来就能来的了的。  刘备没有他老祖先刘邦的运气。刘邦还能通过老朋友萧何的运作担任一个亭长。毕竟衙门有人好办事,但是刘备呢?他的手下都是江湖上的草莽,根本就没有门路。  那么刘备怎么才能从军呢?  这就有必要提一提刘备最擅长的一大特点了---能忽悠!狡猾的刘备充分发挥了他的特长,并熟练的运用在了适当的场合,他来到幽州军营招兵处的地方,谎称自己是卢植的学生。  那么刘备到底是不是卢植的学生呢?《三国志》《三国演义》都说刘备投师在大儒家卢植的门下。我们都知道,这两本书都是崇刘抑曹的,陈寿与罗贯中是刘备典型的粉丝。他们要宣扬刘备,就很有必要给他的脸上贴金,不仅给刘备安排了一个有来头的师傅,还安排了一个有身份来历的北方第一霸主公孙瓒成为了他的同窗好友!  卢植作为一代大儒家马融的徒弟,又官拜北部中郎将,试问这样的人物怎么能收刘备这样的地痞混混呢?  我们纵观刘备一生,根本就没用半点儒家的风采,连他手下最出名的军师诸葛亮也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为了证实刘备是卢植的徒弟,在《三国演义》中,卢植因小人献谗言而被捕,打入木龙囚车运往京城,在路上与刘备相遇,师徒俩抱头痛哭。罗贯中特意捏造了一段故事,故意把刘备拜师名门的事迹给凿实。  我们试想一下,在那个战乱的场合,能够遇见卢植本身就是万分之一的几率,他被判的又是谋逆罪,很容易受到株连,而且有重重的士兵把守,寻常人根本就不能靠前。狡猾的刘备躲避还来不及,又怎么能前去自寻死路呢?所以刘备拜师名门只能是他为了从军而设计的一个谎言而已!  那么刘备为什么要认卢植当干佬呢?答案很简单。因为卢植官拜的是北部中郎将,也就是幽州讨伐黄巾的总指挥。利用他的身份更能给自己创造出一个响当当的后台,试问有哪个军官能不给自己的顶头上司几分颜面呢?  刘备本身具有的痞气,还有个喜怒不形于色的性格,说谎的时候面不红,耳不赤,就和真事一样。所以还真不得不佩服刘备,无耻都能这么挥弦自如。  接见刘备的是负责招兵的校尉邹靖。邹靖看刘备有恃无恐的样子,也只能是半信半疑。他怕刘备这家伙是为了越过普通小兵做个军官而编出的谎言,同时也担心万一刘备真有来历,领导将来要给他小鞋穿怎么办呢?  眼下正是用人之际,不妨做个顺水人情,邹靖便推荐刘备去青州刺史那里挂个号。  不巧的是幽州的张纯正在闹叛乱,青州刺史正犯愁呢,对付黄巾都捉襟见肘,又突然冒出了一个张纯,不出兵救援幽州领导就会怪罪,应该怎么办才好呢?正当他焦头烂额的时候,刘备大模大样的报道来了。  青州刺史灵机一动,顺势就给刘备下达了一个命令,让他负责去支援幽州地区讨伐张纯。当然了,这个任务还有另外一层含义----炮灰!  第一次出征的刘备,没有任何的战场经验,所以不可能创造什么神话。罗贯中为了美化刘备在《三国演义》里虚构了刘备出世第一功,以少胜多的斩杀了黄巾首领程远志。  然而在《三国志》中明确记载了刘备第一次的军事行动,就是这次讨伐张纯。  在这次战斗中,刘备身负重伤,最后诈死躲在死人堆中才幸免于难。虽然他战斗失利,但是刘备却树立了敢打敢拼的形象,很快便在军营中立足了。在这次战斗中也让刘备知道了什么是战场,吸收了不少的经验与教训。  刘备平叛失利,是在邹靖与青州刺史意料之中的,但是他能够安然回来,就是在邹靖与青州刺史的意料之外了!所以邹靖不禁对这群“痞兵”刮目相看了,便正式任命刘备成为独立大队的大队长,授予军人的名号。  刘备他们终于算是如愿以偿了,但是刘备不知道,以后的道路将更加艰难,他下一个出征的目标即将是号称百万大军的黄巾军!  刘备不是神仙,他不能创造什么传奇,该失败的一定会失败,在以后的剿匪过程中,刘备军基本都是一触即溃,而且是一溃再溃,所以《三国志》里对于这一时期基本上都是一带而过,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大肆宣扬的事件。  在血与死的洗涤中,刘备终于认识到以他手中那点微不足道的兵力与强大的黄巾军硬拼无异是以卵击石。狡猾的刘备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带着手下兄弟们展开了深入敌后的游击战争。  值得一提的是,屡战屡败而又屡败屡战的刘备锻炼出了坚韧不拔而又不屈不饶的性格。最关键的是他还学会了第二项拿手绝技---逃跑,还培养出来了一副即使天塌下来也能当被子盖的良好心态!  经过无数次的剿匪战争,渐渐地刘备领悟到了,单靠一味地厮杀,是不可能在乱世中崭露头角的。只有割据一方才能够发展,只有得到属于自己的一块根据地才能不断地发展壮大,但是要达到这样的理想,就必须要有一定的声望。  那怎么才能闯出名堂来呢?有能够迅速使人出人头地的捷径吗?  请看下回-----刘备成名的波折  向社区举报违规内容
  写的真好。很缜密啊。好看
  顶好文
  刘备一直在研究自己,最终成就了帝王霸业。  你一直在研究他,你想成就什么呢?
  我觉得开始刘备是想匡扶汉室的,只不过后期时才有了称帝的意向
  @kslzzz
15:32:08  刘备一直在研究自己,最终成就了帝王霸业。  你一直在研究他,你想成就什么呢?  -----------------------------  哈哈,好问题!  坐等楼主回答
  刘备还真不容易哦,比曹孙创业难多了,三国两晋都是士大夫的天下,像刘备这样的小P民要做出点大事,很难!1
  刘备就是一个英雄,可是三国演义把他写成了一个废人了。
  四面潜伏的危机  当刘备坐领徐州之后,还没有高兴多久,就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  压力来自三方面:  首先是内部矛盾,刘备新接管徐州,难免有一些陶谦旧部不满于刘备的统治,与刘备貌合神离,这其中丹阳兵的统领曹豹就是典型的代表。  曹豹手握兵权,而且比较自大,时常不服从刘备的命令,随时都有叛变的可能。刘备很想找个借口将他除掉,但他怕投鼠忌器,一旦现在搞起了政变,很容易就失去了人心,甚至还会发生兵变,如果发生激烈冲突,很可能被其他势力有机可乘!  其次,徐州的地理位置对刘备也不利。徐州地处平原,非常适合骑兵作战,然而刘备恰恰缺少的就是骑兵。  第三,徐州的周边的情况复杂,盘踞着好几个不好惹的邻居  NO1。公孙瓒。地处幽州的公孙瓒虽然距离刘备较远,但是刘备擅自脱离组织,自立山头,公孙瓒自然非常地不爽。陶谦原与公孙瓒是战地联盟,由陶谦在背后牵制着袁绍,如今刘备当家做主,他是否会像陶谦一样呢?这很难说,以刘备的性格,多半会背叛组织另找靠山,一旦找到袁绍,那么刘备即成为自己的敌人!所以一旦有机会公孙瓒必然会发兵报复刘备。  NO2。袁绍。在冀州的袁绍,早就对徐州垂涎三尺,可是他背后的公孙瓒是当前的头号大敌,以袁绍的实力,一旦消灭公孙瓒,必然会率领得胜之师乘胜攻打徐州。  NO3。曹操。距离徐州最近的就是占据兖州的曹操,这是一个最强大的对手,也是最具有威胁的敌人。刚刚对徐州发动总战役的曹操,要不是张邈与吕布在背后捅刀子,说不定现在他早就站立在徐州的城墙观风景呢!在徐州他白白的损兵折将,曹操岂能善罢甘休?早晚必定还会卷土重来。  NO4。袁术。地处淮南的袁术,野心最大,实力又雄厚。他最大的特点就是目中无人,最瞧不起那些没有身份的人,他曾经还蔑视过孙坚,轻视过陶谦,更不用提草坑里蹦跶出来的刘备了。这个家伙而且还没有信义,胆子又大,无论什么样的敌人,他都敢较量较量。尽管屡战屡被,但是却屡败屡战,斗志非常的旺盛,当初在与陶谦同盟的时候,就一直背后暗算自己的盟友,与这样这样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相处,不留意点怎么行呢?  这样的几个邻居,环绕在徐州的周围,刘备哪一个也惹不起,也伤不起,徐州就是他们嘴边的一块肉,随时都有被他们叼走的可能。好在这几个邻居都在忙乎自己的事情,无暇过问徐州。  刘备的几个邻居都在忙什么呢?  公孙瓒忙着抵抗袁绍的进攻,袁绍把所有兵力都投入在幽州、青州一带,并且用伏兵打败了张燕、公孙续的援军。公孙瓒只能退守自保,尽管恼怒刘备的叛变,却无暇分兵来兴师问罪。  袁绍忙着打公孙瓒呢,这就不用提了。  曹操忙着收拾背后的张邈和吕布,暂时也没用机会进攻徐州。  袁术忙着作皇帝的春秋大梦,在不遗余力地寻找失踪的玉玺,这种目光短浅的家伙 ,暂时应该也不会把战略方向放在徐州。  也就是说,留给刘备发展的时间就是公孙瓒被消灭,吕布张邈被剿灭,袁术寻找到玉玺,这三种情况之前。  在这短暂的时间内,刘备都要做哪些内容呢?1.要解决内部的叛乱2.要安抚百姓3.战后要重建家园4.还要招兵买马5还得囤积粮草6又要修建城池7还必须拉拢战略伙伴8广泛筹集资金9还要注重训练士兵等等  《三国演义》中,刘备掌管徐州可谓一马平川。实际上,这绝对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到的事情,而刘备在这短暂的时间内几乎把上面所提到的事情都做到了!  刘备运用糜竺糜芳的关系,筹集了大量的资金,有了钱就能重建家园,修筑城池,刘备又通过宣传的手段使徐州的老百姓纷纷响应,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帮忙修建城池,踊跃的参军。  刘备还将丹阳兵总指挥曹豹同志提拔成为“下邳相”。这是一种明升暗降的方式,用一个比较大的文官换走了曹豹的指挥权。  刘备又命令陈登草书一封,送与袁绍,表示与袁绍和好向袁绍靠拢的意思,以寻求袁绍对于徐州的支持与保护。信的内容如下:  敬爱的袁大盟主:  您好!徐州不幸啊,遇到了陶谦这个祸害,导致兵祸连绵,民不聊生。如今陶谦死了,徐州老百姓急需一位好领导来统领他们,我陈登代表徐州广大的人民群众一致推举刘备为徐州牧,希望能够得到您的首肯。由于徐州的杂务急需刘备亲自处理,他本人本想亲自前见您来却无暇分身,还望您能够见谅。  陈登协同徐州百姓  袁绍接到信后感觉刘备这个人很乖巧,既然他能主动向自己靠拢,那么日后得到徐州就会方便许多,这样他就可以全力以赴的对付公孙瓒。就这样 ,素有谋略的袁绍也被刘备忽悠了。  在看《三国演义》的时候,大家都会觉得刘备这家伙运气怎么这么好,刚出道就有关羽张飞这样的即忠诚又能干的豪杰,还有名师卢植的声望支持,同学公孙瓒的强烈提拔,大好人陶谦的退位让贤。其实刘备现实的命运恰恰与这截然相反。正当徐州慢慢的有了起色的时候,正焦头烂额的刘备又遇到了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因为徐州来了一个可畏又讨厌的客人——吕布。  吕布是被曹操赶过来的,在濮阳与曹操决战后,吕布一败涂地,先逃到了淮南去投袁术,不过袁术厌其反复,不愿意接纳。吕布又辗转来到冀州投奔袁绍,谁知这哥俩儿虽然政见不合,但在对待接纳吕布的问题上竟然观点非常的一致,也闭门不接。  吕布无奈,只得逃到徐州,事实上,吕布逃到徐州,是曹操早就算计好的。曹操故意放吕布一马,就是为了把他赶到刘备那去。吕布的实力远强于刘备,此人又没有信义,绝对不愿久甘于人下,吕布到了徐州,早晚会和刘备产生纠纷,到时候无论哪一方胜出,曹操都能坐收渔翁之利。  吕布一来到徐州,面对着弱小的刘备,立刻腰板就直了,吕布竟然又重新找到了他曾经失去的自尊!  刘备非常吃惊,他没有想到吕布竟然会来到了这里。面对强悍的吕布,刘备没有慌张,反而热情的接待了他,他拉着吕布的手,非常友善的把吕布请入了徐州。  趾高气扬的吕布还准备用武力拿下徐州,没想到主人刘备却打开了城门非常客气的请他进去吃席,吕布对于这么热情的主人有点不好意思下手了。  可是吕布仍然非常轻视刘备,对刘备投以不屑的眼光,在刘备面前毫不避讳,竟以大哥的身份自居,当面称呼刘备为“玄德老弟”。而刘备也不生气,即使他生气在脸色上也看不出来。  经过短暂的互相介绍,刘备就看穿了吕布喜欢阿谀奉承,而且好大喜功,刘备就不住地赞扬吕布是盖世英雄,把吕布夸的如天神一般,吕布不禁有些飘飘然,感觉刘备这个人挺好的,就对他非常的投缘,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就在吕布正在犹豫是否还要用武力征服徐州的时候,刘备竟然捧出了徐州大印要交给自己。这一下,吕布彻底懵了!吕布不知道刘备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就连军师陈宫都百思不得其解,难道刘备真的是打算让贤吗?  面对着徐州大印的诱惑,吕布确实有些动摇了,但是军师陈宫感觉这里面有点不对劲,可能别有文章,但是陈宫有个特点,他虽然智广,反应却迟钝,他此刻还没有想清楚刘备是什么目的,就暗示吕布先莫要轻举妄动。吕布就觉得刘备这家伙忒好了,做人这么厚道!这样的人生存在这个乱世,那就是一个窝囊废。有这么个废柴在,徐州早晚必定姓吕!拿下徐州也就不忙于在这一时!就这样,大忽悠刘备轻巧的骗过了大混混吕布。
  是否有人觉得刘备这一招是否太过冒险呢?万一吕布不按照套路出牌怎么办呢?如果这么想,你就太小瞧刘备了,刘备有恃无恐的把徐州印给吕布是有原因的。因为这大印无论是吕布接或者不接,都是一个巨大的圈套。  第一,刘备占据徐州已有一段时间,刘备的形象已经深入徐州百姓心中,支撑徐州的官员、士族也都支持他,无论刘备的身份是平民还是豫州牧,刘备在徐州实际上都是最高的指挥者,皇帝的玉玺都不算什么了,更何况徐州的大印?印只是一个标志而已,这种标志只有袁术一个人拿着当宝贝,,如果把徐州印交给吕布,就等于把袁术这个政敌直接移驾到吕布身上,从此吕布和袁术开始争夺这个虚有的头衔,他刘备就可以背后看哈哈了。  第二,刘备实力不如吕布,刘备也看得出来吕布欲用武力夺取徐州,用一颗破印暂时稳住吕布,就能多争取一点时间来对付他。那么现在吕布没有接徐州印那也没关系,刘备早就为他算计好了去路。让吕布去小沛驻军,看似对吕布关怀备置,实际上把吕布当成了看门狗,他把吕布送到了抵挡曹操的前沿阵地去了。  吕布又被这一举动感动了,带着他的人马往小沛开拔,一边走,吕布一边心里念叨:“刘备这家伙真厚道,以后要多和他亲近亲近!”  经过一番较量,吕布的刚愎自用,好大喜功,幼稚单纯被刘备全部看透了。刘备轻描淡写的就把一个妄想剿灭自己的敌人转化成了自己的革命战友。  在许都的曹操一直关注着徐州的动态,他也对刘备能够轻易地把吕布驯服感到非常地意外,自此刘备走进了曹操的视野,他觉得刘备这个人是个人物,现在虽然实力弱小,但是将来一旦成了气候,必定是一个难缠的大敌!所以曹操立即针对刘备进行打压战术!  曹操的谋士荀彧看穿了吕布与刘备的关系微妙,就建议先用计破解他们的关系,然后在出兵讨伐他们,他为曹操献上一计:请曹操以皇帝的名义发下一道圣旨,表奏刘备为徐州牧,给刘备一个甜枣吃,然后令刘备讨伐逆臣吕布!刘备如杀吕布,则自断一臂,吕布手下必然反目;如果杀不成吕布,吕布则必杀刘备,这就叫“二虎争食”。  刘备接到圣旨后,立即就明白了曹操的用意,这一招确实够狠,面对着曹操设下的陷阱,刘备非常从容,主动的邀请吕布前来徐州,并且光明正大的把曹操的用意讲给了吕布听,刘备告诉吕布切莫上曹操的当,只要我们联合一处,互为犄角,曹操就很难攻破我们的堡垒。吕布听后不住地点头,心中还不住地感叹:刘备这个人确实厚道啊!从此,吕布消除了对刘备的最后一道的戒心。  曹操的奸计没有得逞,曹操越发对刘备刮目相看了,荀彧也着实吃惊,随即又献上了第二计,荀彧说:“此计一出,即使刘备再厉害也无法破解!”到底是什么样的计策呢?  荀彧请曹操再发一道圣旨,升刘备为镇东将军,官拜宜城亭侯,并命令刘备讨伐自立为帝的袁术。  镇东将军这顶高帽子套在刘备头上,无异于给刘备上了一道紧箍咒,为什么呢?所谓镇东将军镇的就是东边的袁术,以袁术自大的性格,能轻易饶恕刘备吗?刘备如果不讨伐袁术,他就是奉令不尊,就成为了叛臣贼子,他还妄称什么汉室后裔?可一旦出兵,徐州必然空虚,以吕布的性格,他一定会叛乱占据徐州,使刘备有家难归!  这就叫“驱虎吞狼”。  刘备明知是计,但也必须往里面跳,一旦被曹操扣上谋反的屎盆子,他就将再无容身之地!  刘备没有办法,硬着头皮只好出兵。但是在出兵之前,刘备就考虑到了徐州的安危,他非常担心吕布与曹豹,所以他派张飞镇守徐州,让他谨防吕布,并暗自授予张飞在他离开之后,找个借口除掉曹豹,以绝后患。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与袁术展开了一场面对面的硬战,我觉得这是不现实的。袁术即使被曹操孙策和吕布的联军曾经痛扁过,实力也强过发展一年左右的刘备,毕竟袁术他也是个四世三公的大家族,又盘踞淮南多年,刘备发展再快也不可能有这种实力与他对抗,况且刘备也不会傻到离开徐州孤军深入袁术的腹地去作战。  刘备顶多也就是在袁术周边地区打打游击,走走形式而已,他把主要的精力还是放在了徐州。  就在刘备走后,张飞按照刘备事前的计划,找了个茬,把曹豹撵走了,然后一门心思的提防吕布。没有想到,曹豹主动的投靠了吕布,与他的两个副手章诳申耽里应外合打开了城门,把吕布放了进来。吕布是个没有信义的家伙,虽然他感觉刘备是个好人,但是缺少地盘的吕布就像是一头恶狼,无论是谁,只要有点肉味他都会啃上一口。  就在一天晚上,吕布对徐州发动夜袭,张飞误认为除掉了曹豹就万事大吉了,所有的精力只顾防范吕布,疏忽了城内士兵的叛乱,因为他的大意最终丢失了徐州,把刘备的老婆孩子也落在了吕布手中!自此之后,张飞痛定思痛,养成了胆大心细的好习惯,但是也落下了记恨士兵的恶习,好鞭笞士兵,也为日后他的死埋下了伏笔。  张飞逃到了刘备身边,并告诉了刘备丢失徐州的经过,面对着亲人被敌人所获,城池被敌人所占,面前还有正集结部队准备将他们一网打尽的强敌,面对这些重重困境,刘备怎么办呢?他究竟会何去何从呢?  请看下集——反主为客的手段
  反主为客的手段  徐州的突然丢失使刘备有家难归,在淮南战场上的刘备听到这个消息后恨不得肋生双翅返回徐州。可是,刘备纵然想安然地离开战场,袁术又不答应了。  袁术早就对占据徐州的刘备心存不屑,要不是袁术一直为玉玺的事情和孙策斗智斗力,他早就出兵解决这个眼中钉了。现在可好,刘备竟然还敢主动挑衅,袁术愤怒了!  袁术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袁术派遣大将纪灵领重兵合围刘备,并且还派了使臣与吕布秘密联合,为吕布无偿提供金钱粮草,并约好在他讨伐刘备期间,要吕布袖手旁观,不要搭救刘备。  吕布得到了利益,就忘却了一切,很爽快的就答应了袁术的要求。  按理说,刘备已经今非昔比,可惜他只有聚人的本领,却始终没有时间来训练一直骨干的精锐部队,更何况现在人人都惦记徐州老家的安危,军心不稳,谁还有心思与袁术决战?所以刘备军一见敌人袭来,顿时就四散奔逃,溃不成军了。  刘备一直溃退到距离徐州不远一个叫“海西”的地方,刚到海西就遇上了杨奉、韩暹的巡逻队。杨奉,韩暹原是董卓的手下,董卓死后转投李傕,后来计划暗杀李傕时被人发现,被李傕追杀,最后逃到了徐州,投奔了吕布。  杨奉、韩暹奉吕布的命令,在徐州、扬州一带设立据点,阻挡刘备返回徐州。而此时袁术的大军一直紧追不舍,也慢慢地逼近了!面临生死的时刻,刘备军乱成了一锅粥,有主张与袁术拼死一战的,有建议打回徐州声讨吕布的,也有为前景渺茫灰心丧气的。  刘备知道,现在摆在他面前最困难的问题不是敌人的大军,而是涣散的军心。在这种危难的时刻,刘备英雄的本色体现出了来。他豁然站起身来,坚定的告诉他的兄弟们:“不用怕,我们还没有输!”  听到刘备的鼓励,所有人为之一振,他们相信刘备,更相信刘备有这个能力带他们走出困境!  现在是前有强敌,后有追兵,刘备只能背水一战,刘备在阵前大呼一声:“兄弟们,还记得我跟你们说过什么吗?狭路相逢?”  所有人一齐回答:“勇者胜!”然后纷纷拿出刀枪就冲了出去!  按理说,杨奉韩暹可是老江湖了,他们的军事能力绝对要强于刘备,但是《三国志》记载,刘备就这么轻易的打败了这二人,刘备有这么厉害吗?后人很多人都认为这是陈寿故意给刘备脸上摸金。其实,刘备能轻易取胜还是有可能的!  首先,杨奉韩暹是一支游击部队,没有什么战斗力,人马不会很多,吕布厌其反复也不供给他们辎重粮草,任由他们自生自灭。  其次,刘备又是背水一战,将士们格外拼命,又是突然的攻击,他们被刘备打了一个措手不及,还没反应过来,战斗就基本结束了。  可是,杨奉、韩暹毕竟只是马前卒,在他们的背后还有战神——吕布!  这时,刘备站出来,下达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命令,他要返回徐州,去投靠吕布!  很多人都疑惑不解,吕布是个白眼狼啊,他是出了名的不讲道义,连自己的义父都杀,这样的小人怎么能够容纳我们呢?他刚刚叛变,这时候投靠他不是自投罗网吗?刘备拍着胸脯告诉他们:“吕布一定会收纳我们的!”  刘备这么有自信,他有什么道理吗?  刘备知道,吕布虽然占据徐州,但是徐州百姓肯定不会服从他的统治,而且自己的部队中大部分都是从徐州新招纳的士兵,他们的家属都在徐州,他们的亲人必然在城内帮忙煽动造反。更何况徐州还有陈珪、陈登两父子与糜竺糜芳两兄弟,他们一定会借此机会给吕布上眼药,吕布必然应接不暇!  刘备回徐州也是迫不得已,他自己的家眷也在徐州,他怎么能忍心弃他们而不顾呢?人都说刘备撇妻,视妻子如衣服,那么试问,他对自己的亲人都没有感情,又怎能“善下人”呢?“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刘备不会不明白。  刘备是去打仗,怎么能带着自己的妻子?他只是把打江山放在了第一位而已,我们在《三国演义》中就可以看出,每次负责保护刘备家眷的都是关羽、张飞、赵云这样的大将,而且我们纵观刘备一生,他成就大业之前就娶过三个夫人,在甘夫人糜夫人去世之后,除了孙尚香这场政治婚姻之外,并没有在娶过任何老婆,而且两位夫人去世后,刘备哭的是死去活来,这说明刘备这个人还是非常重感情的;再说刘备对待孩子,长坂坡刘备摔阿斗只是演义中杜撰出来的,他对阿斗的疼爱超过任何一个当帝王的父亲,在为了阿斗能够坐稳江山的问题上,刘备不惜与孔明斗争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试问,这样的人物怎么能舍弃自己的老婆孩子不顾,而独自逃跑呢?如果刘备有这个实力,我想他肯定第一时间就打回徐州去了。  刘备的处境很危险,他不能够犹豫,一旦耽误了时间,就随时都有被袁术消灭的可能。在面对吕布与袁术这两个强敌中,他只能挑一个容易对付的下手,唯有这个刚愎自用,好大喜功的吕奉先,刘备认为他就是一个大孩子,凭自己的三存不烂之舌,忽悠他还是不成问题的。论心计,就算十个吕布打成捆,也不是一个老奸巨猾的刘备对手!  所有刘备毅然决然的带着人马返回了徐州,刘备怕吕布误会,来到徐州城下时,只带了几名随从去求见吕布。  吕布一听说刘备回来了,大吃一惊,还认为刘备是兴师问罪来了,后来一看才带来这么几个人,不像是要跟他打仗的意思,也就放松了警惕,他要看看刘备的葫芦里到底卖什么药!  没想到,刘备还想往常一样,笑脸相迎,说话还是那么地客气:“大哥呀,多谢你帮我守着徐州啊,要不袁术攻过来了,我连家都没有了。我就说把徐州送给你最安全吧!像我这样的人能力有限,怎配领导吕大哥这样的英雄呢?我愿意带我的兄弟们去小沛驻扎,如果您不方便的话,就不用送了。喔,对了,临走之前,还得再谢谢您一声,我不在徐州的日子里,谢谢您帮我照顾我的老婆孩子,现在我把他们也带走,就不麻烦您了!”  刘备的一通大忽悠,把吕布彻底忽悠懵了,吕布心想:刘备这个人真是个实心眼,看来交朋友还得交这样的老实人!刘备既然主动提出要去小沛呆着,那再好不过了,这家伙人缘好,有他在,徐州就不会出乱子。所有吕布又很热情的接纳了刘备。
  陈宫觉得刘备这个人举动有点不对劲,想提醒吕布时,刘备早已离开了徐州,奔小沛去了。刚到小沛,刘备立即招兵买马!刘备拉聚人马的本领使很厉害的,小沛百姓听说刘备又回来了,那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啊,他们敲锣打鼓的把刘备接进了城,百姓们响应刘备都踊跃投军,不出半月,刘备又有了一万多人的资本了。  刘备在扩招的时候,还筹备大量的物资,他知道,在徐州非常适合骑兵的突击战术,以往与曹操交战,吃亏就吃在他没有骑兵,他安顿下来之后,立即派人四处收购马匹。  在招兵买马的同时,刘备仍然不忘挖墙脚的老本行,与吕布的一些将领暗中来往,这些人得到了刘备的好处,平时在吕布面前念叨刘备,说刘备在小沛经常称赞吕布英雄,这些话源源不断的传到吕布耳朵里,吕布听起来非常受用,越来越觉得刘备这个人真是自己的知己,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所以对刘备的戒心一天天的放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志之刘备有子刘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