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帮我寻找一些在《论语》和《老子道德经经》中有关做好自…

《道德经》并不神秘
作者:狼心苍苍 提交日期: 16:27
  上高中的时候,教《政治经济学》的老师姓滑,是一个大胖子。当然,说他是大胖子是在那个年代,那时候的人们都瘦,个顶个比猴子胖不了多少,偶尔出个胖子非常令人称羡,很能代表社会主义优越性。其实就他那身材,搁到今天,得令胖子们垂涎三尺。  话说这滑老师第一堂课走进教室的时候,穿一身蓝布褂子,昂首挺胸地走到黑板跟前,抄起粉笔,刷刷点点,在黑板上写了一行字,然后回转身,尖利着嗓子冲我们喊道:《政治经济学》并不神秘!  我们先是一愣,俄尔大笑,我们的第一堂《政治经济学》就这样开始了。  多年前,当我第一次看《道德经》的时候,看得迷迷茫茫的,明明我感觉应该这样讲,可书上总说该那样讲,而且就算名家,大家的意见也并不一样。老子当初写《道德经》的时候,可是这般含含糊糊?这让我很困惑。后来,我请教网上一个朋友,她帮我介绍了一个人,说是研究《道德经》的专家,我诚惶诚恐地跟他私聊,向他求救,提出我的困惑,他告诉我:这正是研究《道德经》的妙处。  以上为胡言乱语,为跟感兴趣的朋友一起研究《道德经》打个引子。  名人高语,把我搞得更糊涂了,我们研究一个东西,就是为了搞清楚它的原委,谁知道模凌两可也成了妙处了,这大约与吸大麻类似,把人搞得恍恍惚惚,分不清现实与梦境才算是佳境。
狼心苍苍的资料
认证资料:煮酒论史版写手, 代表作《孔子和他...
上次登录:
从春秋走来的战国(连载)
北京的朋友,你愿意来吗?
[原创]从轮奸到轮流发生关系到嫖娼到仙人跳
俺们的大国形象
作者:狼心苍苍 提交日期: 16:36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  老子为什么在这里要说“非常道”呢?人们常说的“道”又是什么呢?我们先看几个例子:  1、元年春,王三月,楚武王荆尸,授师孑焉,以伐随,将齐,入告夫人邓曼曰:“余心荡。”邓曼叹曰:“王禄尽矣。盈而荡,天之道也。先君其知之矣,故临武事,将发大命,而荡王心焉。若师徒无亏,王薨于行,国之福也。”  “余心荡”是感到心慌、心跳加速、心里不安一类的意思。  盈而荡,天之道也:盈指满,古人认为,任何一件事情,到了头就会转向它的反面,“盈而荡”的意思是满了就会倾覆,这与孔子讲的“满招损”是一个意思。“余心荡”和“盈而荡”两个荡字的含义有所参差,邓曼借字发挥,认为楚武王之所以感觉不安,心慌,是由于寿限已到的缘故。  “天之道”的道,在这里是规律的意思。
作者:狼心苍苍 提交日期: 22:47
  2、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公曰:“是吾宝也。”对曰:“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公曰:“宫之奇存焉。”对曰:“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且少长于君,君暱之,虽谏,将不听。”乃使荀息假道于虞,曰:“冀为不道,入自颠軨(líng,车前围栏),伐鄍(míng,虞地)三门。冀之既病。则亦唯君故。今虢为不道,保于逆旅,以侵敝邑之南鄙。敢请假道以请罪于虢。”虞公许之,且请先伐虢。宫之奇谏,不听,遂起师。  上面这段话,讲述的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一个故事:唇亡齿寒。  公元前658年,晋献公打上了虢国的主意。要想从晋国攻打虢国,必须先经过虞国。为此,大夫荀息给晋献公出主意,让他用宝马美玉贿赂虞国国君。  虞国和虢国都是小国,两个国家联合起来才有对抗大国的本钱,以前他们都是这么做的。现在,虞国国君一是贪图财物,二是想傍晋国这个大款,所以不顾大夫宫之奇的劝谏,竟然充当起攻打昔日盟友的先锋来了。晋国在占领了虢国之后,顺道把虞国也灭了,历史上称这段故事为“唇亡齿寒”。  “冀为不道”讲的是之前一段冀国的故事,冀国曾经攻打过虞国,而晋国后来又曾攻打过冀国,各国打来打去的,在春秋时期都是常事儿,晋国攻打冀国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虞国,现在拿来说事,目的不过是卖好,拉关系而已。  “冀为不道”的意思是冀国违反了制度。按照制度,各个诸侯国不准随便打来打去,究竟该怎么办,应该由王室来决定,诸侯国没有决定权,“天下有道,征伐自天子出”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春秋时期,由于王室衰落,没有能力承担原来的职责,各诸侯国开始自由发挥,想打谁就打谁。  “今虢为不道”讲的是晋国和虢国的恩怨,说虢国曾经入侵过晋国的边境。  荀息用了两个无道来告诉虞国国君,当年冀国无道,攻打你们,我们帮你报了仇,现在虢国无道,攻打我们,是你们回报我们的时候了。  虞国国君之所以愿意跟晋国合作,主要还是喜欢晋国送给他的东西,“冀国无道”也好,“虢国无道”也好,都是借口,干坏事也得有理由,最起码可以欺骗一下自己的良心。  在这里,道指的是制度,无道就是不按照规矩、制度来。
作者:狼心苍苍 提交日期: 09:12
  冬,晋荐饥,使乞籴于秦。秦伯谓子桑:“与诸乎?”对曰:“重施而报,君将何求?重施而不报,其民必携,携而讨焉,无众必败。”谓百里:“与诸乎?”对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  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了大饥荒,还没有挨过冬天,粮食就已经吃完了,于是派人去秦国籴米。秦穆公召集臣下商量,到底要不要把粮食卖给晋国。因为晋惠公这人信用不大好,当年他流亡在外的时候,曾经许诺秦穆公,只要帮助自己回到晋国,就送他五座城池。结果等真回到晋国做了国君,晋惠公就开始耍赖,再也不提城池的事情了。  这段话讲的就是这么一件事情。  百里奚说“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道”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规矩、制度,也可以理解为现在的道德、道义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天灾这种事情,很难讲,那个国家都会碰到,邻国有了难,去帮助他,这是合乎道德的。  当然,这里的“道”也可以像前面一样,理解为制度,规矩。
作者:狼心苍苍 提交日期: 11:20
  4、秋,卫人伐邢,以报菟圃之役。于是卫大旱,卜有事于山川,不吉。宁庄子曰:“昔周饥,克殷而年丰。今邢方无道,诸侯无伯,天其或者欲使卫讨邢乎?”従之,师兴而雨。  公元前641年,正逢卫国大旱,为了解决旱情,大家决定祭祀一下山神河神,看看是否他们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结果占卜的结果却不吉利。也就是说,按照卦的指示,祭祀神灵并无助于解决旱情,求不来雨。这时,宁庄子说:当年,周遇到了大饥荒,去攻打殷商,结果殷商攻下来了,年景也变好了。现在,邢国国君无道,诸侯上面也没有首领,这是不是老天在暗示我们,要去教训一下邢国?  大家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于是开始准备军队,刚把军队准备好,老天就开始下起雨来。  今邢方无道:这句话的意思是邢国做事不按条条来,由此引申出无德的意思。我们经常说某个地位是无道昏君,就是指这位先生乱来一气,做事不积德。所以,无道由此引申出无德的意思。
作者:狼心苍苍 提交日期: 12:44
  谢谢各位。  5、季武子以所得于齐之兵,作林钟而铭鲁功焉。臧武仲谓季孙曰:“非礼也。夫铭,天子令德,诸侯言时计功,大夫称伐。今称伐则下等也,计功则借人也,言时则妨民多矣,何以为铭?且夫大伐小,取其所得以作彝器,铭其功烈以示子孙,昭明德而惩无礼也。今将借人之力以救其死,若之何铭之?小国幸于大国,而昭所获焉以怒之,亡之道也。”  这是公元前553年时的一段故事,季武子是鲁国执政的卿,他把跟齐国作战缴获的兵器收集起来,铸成了一只大钟,钟的名字叫林钟,将鲁国这次的武功铭记了在上面。这么做是不合制度的,臧武仲劝他不要这么做。  这件事情做的不合制度不说,而且齐大鲁小,鲁国自己打不过齐国,这次之所以胜利,是因为借助了晋国的力量。一个小国靠着侥幸胜了大国,把这种事情做成铭文刻记在钟鼎上,这不是时刻在提醒对方来报复自己吗?  “小国幸于大国,而昭所获焉以怒之,亡之道也”,“亡之道”的意思是亡国的做法。道在这儿就是做法、行为的意思。
作者:狼心苍苍 提交日期: 16:23
  6、秋,栾盈自楚适齐。晏平仲言于齐侯曰:“商任之会,受命于晋。今纳栾氏,将安用之?小所以事大,信也。失信不立,君其图之。”弗听。退告陈文子曰:“君人执信,臣人执共,忠信笃敬,上下同之,天之道也。君自弃也,弗能久矣!”  栾盈是晋国栾氏家族的掌门人,在晋国的内乱中失败,被驱逐出了晋国。他先到了楚国,又从楚国辗转来到了齐国。当时,晋国是诸侯的盟主,齐国也算是它的属下,需要听命于晋国。在这种情况下,接纳栾盈,确实不怎么合适,就是在这么一种情况下,晏婴全齐庄公不要这么做。  他说“天之道”的意思是,这是上天留下的法则,极言它的重要性。道在这里是法则的意思。
作者:狼心苍苍 提交日期: 18:41
  @dfx666
17:24:40  正在背诵道德经,已经到了51章,再有几天就背完了,顺便看到此贴,跟踪阅读。  -----------------------------  碰上爱背哥了。^_^
作者:狼心苍苍 提交日期: 08:42
  7、令尹享赵孟,赋《大明》之首章。赵孟赋《小宛》之二章。事毕,赵孟谓叔向曰:“令尹自以为王矣,何如?”对曰:“王弱,令尹强,其可哉!虽可,不终。”赵孟曰:“何故?”对曰:“强以克弱而安之,强不义也。不义而强,其毙必速。《诗》曰:‘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强不义也。令尹为王,必求诸侯。晋少懦矣,诸侯将往。若获诸侯,其虐滋甚。民弗堪也,将何以终?夫以强取,不义而克,必以为道。道以淫虐,弗可久已矣!”  公元前541年,各诸侯国在虢地举行盟会,楚国令尹公子围宴请晋国带队的卿赵孟子。在宴会期间,公子围朗诵了《大明》的第一章。《大明》记载的是文王、武王父子灭商功绩的古诗,围虽然也是公子,却不是合法的国君继承人选,只是楚国的令尹而已,现在公然以文王、武王自居,他心里想什么,大家都心知肚明。  所以,赵简子喝完酒回来,就把这事告诉给了叔向。  叔向说:楚国现在的情况是,王弱而令尹强,他一定会成功。虽然说他会当上楚王,但是不会得到善终。  赵简子问道:为什么?  叔向说:强者凭借自己的力量谋夺弱者的名位,这是不义的行为。不义而又强大,一定会很快灭亡。当年周幽王就是这样,凭借着王室的力量,无所不为,结果导致了西周的衰亡,古人以诗评价这件事情,说“赫赫宗周,褒姒灭之”,那么强大的一个周国,竟然毁在一个小小的女子手里,原因就是因为强大而又不义,过于放纵自己。公子围以后如果做了楚王,一定会不断地向诸侯们提出各种要求。这时的晋国已经大不如前了,诸侯们摄于楚国的威力,一定会投靠到楚国下面去。如果得到诸侯的归附,他必将更加放纵自己。这时候楚国老百姓的忍耐就该到头了,也就预示着他的末日来临了。  “夫以强取,不义而克,必以为道”的意思是,公子围不讲道义,不知道行善积德对一个君王的重要性,只懂得用强,总喜欢凭借武力来达到目的。老这么干,尝到甜头了,就会形成习惯。  这就像有些人喜欢顺手牵羊沾点小便宜一样,沾来沾去,把自己沾成了贼。  道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意思。
作者:狼心苍苍 提交日期: 06:46
  8、  十二月,齐侯田于沛,招虞人以弓,不进。公使执之,辞曰:“昔我先君之田也,旃以招大夫,弓以招士,皮冠以招虞人。臣不见皮冠,故不敢进。”乃舍之。仲尼曰:“守道不如守官,君子韪之。”  守道不如守官:守道是遵守制度,守官是忠于职责,其实二者是一回事,孔子之所以强调守官甚于守道,是为了说明,在国家管理中,鼓励人们忠于自己的职责,比单纯地去强调守道好,守道是国君一个人做,而守官则是众人一起做,守官可以协助国君守道。  道在这里是制度的意思。  9、郑驷歂杀邓析,而用其《竹刑》。君子谓子然:“于是不忠。苟有可以加于国家者,弃其邪可也。《静女》之三章,取彤管焉。《竿旄》‘何以告之’,取其忠也。故用其道,不弃其人。《诗》云:‘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bá,在草舍止宿)。’思其人犹爱其树,况用其道而不恤其人乎?子然无以劝能矣。”  邓析基本算是与孔子同时代的人,郑国大夫。他认为子产公布在刑鼎上的律法仍然不够完善,所以自己又制作了一份刑法,刻在竹简上,人称《竹刑》。邓析的《竹刑》修正了子产刑法的不足之处,所以被郑国执政的卿驷歂采用。由于郑国内乱不断,大夫们成天要站队,站错队就有可能丢失性命,邓析大约就是这个原因被驷歂杀了。  当时的人们认为驷歂这么做太过分了,用了他的制定的刑法,却杀了他本人,这属于不忠。  故用其道,不弃其人:道在这里可以指制度,也可以指主张,邓析提出了一些与子产不同的看法,并落实成了律条。提示您:你还未登录。
没有账号?
恭喜你获得新机会
输入好友ID
本次机会已经送出,可复制一下链接给好友!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LOFTER精选
本文转载自天行健
&前国家主席江泽民曾经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了以《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为题的演讲。他指出:“早在公元前2500年,中国人就开始了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活动,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这就是说,中国人在5000年前就有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认识到宇宙与人及其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自然规律。
伏羲依据《河图》创立了整体把握世界的“太极宇宙”模型,并生动地描绘出宇宙的容貌 —— 反对称的双螺旋宇宙。双螺旋运动与演化是我们宇宙的普遍规律,它不单是物质世界的自然规律,也是人类精神世界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因而是万事万物大一统的自然法则。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展望21世纪》中说:“世界现在最需要的是中国文明的精髓 —— 和谐。如果中国不能取代西方成为人类的主导,那么整个人类的前途是可悲的。”这表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 儒道互补的和谐文化,对于人类文明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可以促进世界和谐与发展。
日,美国前总统里根在致旧金山祭孔大典主任的信中说:“孔子高贵的行谊与伟大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国人,也影响了全人类。孔子学说世代相传,提示全人类丰富的为人处世原则。”1987年,里根总统发表国情咨文,引用了老子《道德经》中“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名言。显然,这是对汤因比预言的最佳说明。
1975年,美国当代著名物理学家、哲学家弗里乔夫·卡普拉在其惊世之作《物理学之道》一书中写道:“东方神秘主义提供了一个协调一致和尽善尽美的哲学框架,它能容纳物理学领域最先进的理论。……如果说物理学现在把我们引向一种在本质上是神秘主义的宇宙观,那么从某方面来说,就是返回到2500年以前的起点上。”这预示着,最古老的东方科学与最前沿的现代科学必将形成跨时空的完美链结。
当然,《周易》并非仅仅是一个哲学框架,而且是一个科学的太极宇宙模型。“太极图”阴阳鱼呈现双螺旋互抱之像,它以最大的抽象容纳了最多的具象,令双螺旋规律无所不包。诚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言:
&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无论那一门古代学科都被《周易》宇宙学所包容,这一隐藏在东方世界奇迹般的历史之谜,值得研究。
读者肯定明白,弗里乔夫·卡普拉所谓物理学返回到2500年以前的起点上,并不意味着现代物理学在倒退,而是意味着科学事业以螺旋式的上升,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我们看来,则是西方现代科学与东方古代科学,找到了共同的新起点。这决不是一种毫无规律可寻的历史巧合现象,而是世界文明内在的双螺旋运动规律的显露。世界文明正沿着双螺旋轨道向前发展。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Karl Jaspers )提出的“轴心时代”理论,早已暗示了世界文明呈现东西方双螺旋交缠的形态。他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直至今日,人类一直靠轴心期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自那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忆,或曰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动力。对这一开端的复归是中国、印度和西方不断发生的事情。”就是说,从公元前800到前200年的轴心期以来,不论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的进步,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呈现螺旋式上升,东方世界与西方世界相映成趣,每一个新的起点必然出现向轴心期螺旋“返回”的状况。
东西方文明好比地球上的两个巨人,他们从同一起始点出发并按照宇宙“对流”的行为方式,一个向东走,一个向西走,初看起来,他们背道而驰各奔东西。当他们走到中途,就有一次不期而遇。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巨人的足迹组合 —— 闭合的历史圈环。当他们绕地球一周之后再一次相遇,并且发现终点原来就是“返回”到了起始点。这样,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两个巨人的足迹组合 —— 循环无端的双螺旋历史圈环链。循环无端当然不是平面的轨迹,终点并不完全等同于起始点,它随着地球时空位置的改变而成为新的历史起点。
显然,这个比喻与前文论述的“莫比乌斯圈”宇宙轨道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它同样令世界文明的隐秩序结构明朗化,因人类及人类社会都是宇宙的组成部分,遵循同一规律。
有趣的是,由东西方文明所构建的双螺旋历史圈环链,完全出自于东西方两种思维方式的对立互补。东方人偏重于右脑直觉思维,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定万物的属性或类别,在网络中寻找对应关系;西方人偏重于左脑逻辑思维,用精确验证的方法定万物的质量或能量,在实体中寻找因果关系。诚如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所言:“欧洲的哲学倾向于在物质中发现实在,而中国的哲学则倾向于在关系中发现实在”。
正是雅斯贝斯所称呼的人类文明轴心时代,中国诞生了两位伟大的思想家 —— 孔子和老子。孔子(前551~前479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现存《论语》一书。老子(约前580~?年),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李耳曾任东周的“守藏室史”官,后辞官隐居。他西出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西南)时,关令尹喜知李耳将远走归隐,便请他留言。于是,老子写下了《道德经》(又名《老子》)五千余言,骑着青牛飘然而去。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立者,一部《论语》记录了孔子的伟大思想;老子是道家学说的开山鼻祖,一部《道德经》树立了轴心时代的文明丰碑。从中国文化的主体结构来看,儒家孔子侧重于人文文化,道家老子侧重于科学文化,且儒道两家都是原始宗教的承接者。所谓侧重,是鉴于古代哲学与古代科学并没有严格的分割线,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缠态,这一文化特色前后相继了数千年。所谓承接,是指在宗教信仰上,儒道两家并未与原始宗教完全决裂,他们不乏深厚的宗教情怀。这对于后来儒教、道教的产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原因。
换句话说,儒道两家都认同的“天人合一”观,既是一个哲学概念,又是一个科学理念。于是,孔子的人生哲学、老子的自然哲学都符合“天人合一”观,只是视角相反,形成互补。他们信仰的《周易》宇宙学之天,乃一阴一阳之道,而非神。故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老子曰:“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德经·六十章)。孔子站在人文科学立场,老子站在自然科学立场,都不轻信鬼神,也不反对宗教。
我们说《论语》与《道德经》互补,是基于两部经典之间存在着对立的一面,即“对立互补”。例如,孔子和老子对于前周王朝的“礼乐”文明持不同政见。从表面上看,他们的思想是完全对立的,从深层处看,他们的学说既对立又互补。
老子曾任东周守藏吏,有机会博览典籍,故学识渊博。老子对周王朝宗法礼乐文明的兴衰,有着超凡脱俗的见解。他发现自然“无为”的宇宙之道,也是人类社会的治理之道,其“无为治国”的政治主张,乃是沟通天道与人道的桥梁。
孔子身处乱世,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认真思考治理乱世之策。他通过收集、整理古代书籍,发现了周天子制礼作乐的历史功绩。为了天下太平,他极力推崇周礼,提出了“克己复礼为仁”的政治主张。其“仁”字,乃是孔丘对西周礼乐文明画龙点睛的以“述”为作。
孔子为学周礼曾求教于老子,如《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孔子赞叹:“吾今日见老子,其犹见龙耶。”他把老子喻为神秘的“龙”。后来,道家人物称孔子为高贵的“凤”,如《庄子·人世间》载言:“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可见,老子与孔子乃人中之龙凤。中国人崇尚龙吟凤鸣的祥瑞之声,是否表明了国人对儒道互补的传统文化的眷恋呢?而在今天,中国的龙凤文化早已传遍了世界各地。
各种注本的《道德经》,其译本发行量仅次于《圣经》。如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出版《道德经》。很多哲学家、科学家、宗教学家、管理学家都在研究老子思想,诸如F·谢林、马丁·布伯、李约瑟、卡普拉、海德格尔等人,则是在研究中有所创获者。美国学者邓正莱(James A.Dorn)1998年撰文《中国的前程:市场社会主义还是市场道家?》,他说:中国的前程,在于通过信奉和拓展老子的天道思想而回到本国的自由传统。《道德经》就是中国的自由宪章。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孔子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思想,是超过基督教义的最纯真的道德。孔子开创了一种人类行为的科学,是一切科学的最强者。“孔子说仁义,若使人们实行了这种道德,则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战争了”。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语出惊人:“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尊孔的时代都是天下大治;凡是反孔或淡化孔子的时代,都是天下大乱,甚至人亡政息。这是历史的必然。”美国学者爱默生称:“孔子是中华文化教育的中心,是哲学上的华盛顿”。
话说回来,孔子与老子有多次会晤,《史记·孔子世家》、《礼记·曾子问》均有记载。而《庄子》记述孔老对话达50多处,例如“孔子年五十一,南见老聃”,孔子云:“甚矣道之难行也。”天命之年的孔子对“道”的认识,另有一番感慨。
孔子问礼于老子,他们对“礼”和“道”的不同见解,乃是儒道两家文化差异的最初显露,并标志着中华文明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中国文明的轴心时代,虽然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学术呈现繁荣昌盛的景象。但是在秦汉以后,墨家、法家、兵家、农家、名家、纵横家等学说先后衰落,而在历史上世代相传,影响深远,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学说,只有儒道两家。
儒道两家对立互补,为当今学界所认同。但必须看到,儒道两家皆为河洛文明的传承者,他们的学说是对《周易》宇宙学的继承和传扬。尤其重要的是,儒道两家代表了易道双螺旋中的正反螺旋,而展示了中华文明进程的双螺旋轨迹。当然,由此而导出了新问题:儒道两家是如何承袭《周易》宇宙学的?对立互补的学说又是如何可能组成双螺旋结构的?
我们先从《道德经》说起。《道德经》有八十一章,上篇道经三十七章和下篇德经四十四章。几千年来,这部著作被奉为道家和道教至高无上的经典。道经·一章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一章的意思是:道,可以用语言说出来,但不再是“不可称道”的自然之道了;名,可以用文字来表达,但不再是“不可名状”的自然现象了。无,用以称述宇宙的无形始原;有,用以称述万物的有形母体。
因此说,经常处于无欲、无为的境界,是为了体察自然之道的奥妙;经常处于有欲、有为的境界,是为了观察自然现象的机制。这无为、有为两者同样出自人心,只是名称互异,是自然之道在人们心中的特殊反映。自然之道在玄妙之中还有玄妙,而无为、有为两种思维方式是把握自然之道的门径。
老子在《易经》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 道法自然,自然即道。一部《道德经》的精华要义都浓缩在道经·一章之中。这无为、有为两者,无为是通往宇宙隐秩序的门径,有为是通往宇宙显秩序的门径。
老子的哲学思想与科学理论,以“道”为其核心。德经·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对万物产生于“道”的高度概括,作为宇宙本源的道,化生混沌一体之气,即道生一;混沌一气动分阴阳两仪,即一生二;阴阳交感的力作用称为三,即二生三;阴阳交感产生无限二分变化,生成天下万物,即三生万物。万物依然保持着阴阳互补的结构,即负阴而抱阳,且与本源之道(混沌一气)共振,使得宇宙整体和谐统一,即冲气以为和。
也就是说,宇宙为一,道在一中。一分为二的分形变化,生成天下万物;合二为一的对称运动,成就一物一太极。太极阴阳交感,生生不息的变化,体现了宇宙的总规律。
老子认为,道既是宇宙的本源又是宇宙的行为规范,因此宇宙的物质行为有着自己的运行轨道。正如他在道经·二十五章中所描述的: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这就是说,道由阴与阳两种物质交融而成,是先于天地的客观存在。道具有“独立而不改”的开合节率和“周行而不殆”的圈环运动,是无限二分为天下万物的宇宙本源,而宇宙万物又在太极圈环轨道上运动。道经·一章开宗明义地提出,宇宙亘古不变的道是不可称道的自然规律。老子觉得,用语言和文字把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表达出来,是欠准确的,但又不得不勉强而为之。从道经·二十五章看,老子用两个“强”字申明,把宇宙的规律称为“道”,名为“大”是勉为其难的。
&表面看来,老子在阐明“言不尽意”的局限性。但人们是否想过,老子为何在几千年以前就能发现,用语言描述出来的道与自然而然的道存在差异呢?其根据又是什么呢?
其实,道经·一章已经作出了答卷:认识自然之道,只有两种方法,即“无为”与“有为”之法。老子亲自以“无为”之法体察了道的存在 ——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 开合脉动、循环往复的道。这个“反”字的含义,就是指“物极必反”的回归性。诚如德经·四十章所言:“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也就是说,道致远时,会向着自身相反的方向运动,并由“弱”向“强”循环往复。天下万物生于有形的物质母体,而有形之“器”由无形之“道”产生。
《道德经》不单是道家的哲学经典、道教的基本典籍,而且是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主要元典之一、中国气功科学的四大经典之一。对于没有练习过气功或是对气功不太了解的读者,可能不理解 —— 老子以“无为”之法亲自体察了道的存在。于是,我们有必要做些解释。
(1)气功与科学
气功是炼“炁”的功夫。气功理论及其方法源于《周易》天人合一的宇宙学。天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大、小宇宙同质同构 —— 都是由“炁”聚合的太极图像。天与人以“炁”相通,遵循统一的自然规律 —— 阴阳交感互动。老子所说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其“冲气”二字当出自气功体验,冲气的感受,乃是天人相应之“炁”的振动激荡。在中国气功学中,“炁”与“气”二字是通用的。
这就是说,老子的无为之法,指无欲、无为的境界 —— 气功状态。通过调整心态与体态达成身心和谐,潜在能量辐射产生了人体场态效应,并与宇宙场态交感互动。
有必要指出,练习气功的人,通常可以获得修身养性、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等效果,少数人会自然地出现潜在功能,这是可遇不可求的现象。有些人因执迷于“特异功能”,抱着急于求成的极不自然的心态,往往出现偏差 —— 走火入魔。所谓“开发人体特异功能”是错误的,“开发”乃是一种误导。请气功爱好者不要步入这一类似的误区。
老子的上乘气功态,指培养先天之“炁”,形成人体太极图像小宇宙,并与大宇宙之“炁”相激荡;天与人浑然一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分不出大小、分不出彼此;人与自然和谐一致而融为一体时,则可以体验宇宙变化之道。正如德经·四十七章所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窺牖,见天道”。
换言之,上乘气功态优化了人体生物场,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精巧的生物互感器 —— 星旋态人体,如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所说“用人的感觉系统为测量仪器,而不是用设想的仪器”。星旋态宇宙以旋动力为载体,与分形星旋态相互感应、交换信息,致使人可以感应宇宙变化的某种规律。
可见,无为之法是一种气功体验。在不刻意之间,人体生命场态成为天然的生物电子装置,起到观测宇宙的效果。从技术上讲,要做到无欲、无为使身心和谐。无欲,是指心无杂念,逐渐进入无思无虑的清静状态;无为,是指身体放松,使气血运行畅通无阻。当做到松(身)静(心)自然,内气充满活力,身心和谐便可以升华到天人合一的互感状态。
老子发现,道性自然无为而无不为,人们只有处于无欲、无为的境界,与道性相合才能够体察道的真相。足见,《道德经》不是单凭逻辑推理产生的哲学经典,老子的气功实验事实为其哲学观点提供了科学依据。由此而论,《道德经》与《周易》一样也是一部中国古代的科学书籍。钱学森在《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发展纵横谈》中预言,21世纪新的科学革命即将来临:
我相信,气功和我国传统医学(包括中医、蒙医、藏&医,还有其它的民族医学等)以及人体特异功能这几个方面综合在一起,一旦同现代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就一定会变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也就是真正的科学,同时,在综合的过程中它会改造现代的科学,使现在的科学再提高一步,这也就是我们所要做的一件大事。这件事做好了,必然导致爆发一次科学革命。……大家也可以认为这是东方的科学革命。
&我想真正吸引着我们沿这条曲折而又艰险道路去探索的是:这可能导致一场21世纪的新的科学革命,也许是比20世纪的量子力学、相对论更大的科学革命。
&……一个人体科学的幽灵在我们之中徘徊!
钱学森创立的中国人体科学,必将对现代科学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我们甚至相信,21世纪科学革命的特色,是东方古代科学与西方现代科学的完美结合。
气功学属于人体科学的研究范畴,中国气功源远流长。在历史上,伏羲、文王、老子等古代圣贤,就是注重修身养性的气功大师。他们惊人的超前科学思想,起源于自身的气功实践与天象观察,即无为、有为两种思维方式相结合的产物。
值得注意的是,老子通过气功方法认识了宇宙的规律,这是一种先天“无为”之法。但老子毕竟经过思考,用尽可能接近于宇宙真相的语言表述了宇宙的规律,这又是一种后天“有为”之法。这令我们明白了更深刻的道理,先天与后天、无为与有为原本是不可分割的和谐整体。
按照中医科学的观点: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乃自然大宇宙的缩影。女子年满14岁,男子年满16岁,已进入后天状态,成为后天的人。正常的生命活动及生理、病理变化都遵循后天八卦的小周天循环规律,但人体经络系统与先天八卦系统对应,故后天的人仍然与自然大宇宙息息相通。所谓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是指肾藏精,禀承了先天元气;脾统血主水谷运化,提供后天生命所需要的营养。常规态下,经气沿小周天经络运行;气功态下,经气则沿大周天经络运行。
&&& 虽然人体科学及气功学科有待深入研究,但现在也可以告诉尚未学过气功的读者:气功并不神秘,只是有点神奇。很多没学过气功的人,常常处在气功态下却浑然不知。
道理很简单,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只要做到松静自然、身心和谐,就能够进入气功状态。例如,一个静心的垂钓者,一个凝神创作的书画家,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一个德高望重的学者,一个为人师表的教师,一个医德高尚的医师,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一个德才兼备的影、视、歌、舞、戏曲表演艺术家,一个心胸豁达的工人,一个纯朴善良的农民,乃至知足常乐的平民百姓、天真无邪的小学生,都会在无意识之中进入气功态。
事实果真如此吗?老子的学说告诉我们:人生的一切有为都是“后天”的行为,一切无为都是“先天”的行为。人们每天忙于工作或事业,使体力和脑力在“有为”中消耗,劳累甚至使人身心疲惫或生病。人们正是在“无为”之时,疲惫和病痛自然消失,体力和脑力自然恢复。这好比,人体系统中有一个先天维护程序,它的执行文件名叫 —— 松静自然。人体气功态,就如同正在执行中的先天维护程序。以上列举的人群在无意中启动了这个程序,而练习气功则是为了有效地启动这个程序。
读者也许听说过,练习气功的方法不下数千种。老子的学说揭示了气功的原理:一切有为的气功方法都属于后天之法,万法归宗起来只有一个法 —— 后天返还先天 —— 无为之法。没有学过气功的人之所以能进入气功态,正是印验了无为之法。
其实,一切气功方法都是人为的编排,通过不同的方法引导人们身体放松、思想入静,达到松静自然、身心和谐的状态。显然,练习气功的过程,就是通过有为的后天方法进入到无为的先天境界 —— 气功态。&
古人把练习气功叫做“修道”,通过修炼身心,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符合宇宙的规律 —— 道。这正是《道德经》所讲的主要内容之一:修后天之德行,合先天之大道。练习气功等价于修炼品德,使人道合于天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德经·七十九章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就是说,天道不分亲疏公平对待每一个人,“道”保护有“德”的善人。而违背道德之人的恶行,会遭到自然规律的报应。正如德经·七十三章所言:“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由此可知,一个真正的修道者或说气功师必然具有高尚的品德,其言其行合于道、合于德。那些号称天神下界、法力高过如来佛的“气功大师”和自我吹嘘的江湖人士,道德如此低下,哪来的真功夫?在近30年来的气功热潮中,曾有许许多多善良的气功爱好者上当受骗,不仅被“气功大师”或“江湖骗子”转走了钱财,还耗费了时间和精力。
气功原理告诉我们:真功夫青睐品行端正的人。换言之,品德高尚的人才有真功夫。以此可识破骗局:功夫是自我修炼身心的成果,自称法力无边能给弟子长功的“大师”是骗子。牛皮吹得越大,向您要钱就越多的“大师”也是骗子。
读者都很清楚,现代科学理论是以可重复性的实验事实为其支撑。可重复性的实验一旦被推而广之地运用,便成为检验科学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这个标准面前,奠定东方科学基础的人体气功态被视为非科学的直觉体悟,称之为东方神秘主义。尽管中国气功历史悠久,但作为“气功科学”进行研究却很年轻。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现代科学实验尚未确认气功态。
应该肯定,用现代科学的实验手段来验证气功态,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但要明白科学理论水平和科学观测水平的现状,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未知的领域达95%以上,科学实验不能确认的事件并非仅仅是气功态。
事实上,可重复性的科学实验,只适用于特定的现象。没有必要夸大科学实验的特定价值,把为数众多的未知领域的真理列入“经不起科学验证”的伪科学。科学界仍然在创新或完善科学理论,更先进的实验装置和观测工具必定会出现,科学终究要揭示出宇宙与生命的更多奥秘。
把上乘气功状态称作“气功实验”,不是为了依附“现代”这个标准,而是认定东方科学理论同样有实验事实的支持,只不过是实验方法不同于西方科学而已,我们没有理由否定这个真实的历史环节。在东西方科学与哲学理论趋向大一统的今天,必须认同两种科学原理、两种思维方式、两种实验方法相互并存的历史事实,还必须研究两者之间对立互补的内在规律。这也许是21世纪科学革命的新方向。
(2)天道与人道
道经·一章已表明,老子重视无欲、无为的先天境界,但不排斥有欲、有为的后天境界,这是老子学说的重要前提。从这个角度来看:儒家倾向于后天有为之法,重视人道;道家倾向于先天无为之法,重视天道。儒家与道家相互并存、对立互补,延续了“天人合一”的《周易》双螺旋之道。
有人说,儒家是殷周文明的继承者,周文王是儒家推崇的圣君。这种说法当然是有道理的,孔子曾经提出“行夏之时,承殷之路,服周之冕”(《论语·卫灵公》)。并声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由此可见,孔子是在继承夏、商、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有教无类”的私立学堂,传授宗周礼乐文明和儒家学说。
有一个问题值得人们注意: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记》、《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这表明,孔子整理了从上古留传下来的历史文献《诗经》、《书经》、《礼记》、《乐经》,以此作为儒学的主要教材。问题在于,他为何不将《易经》列入教材呢?&
其实,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已提供了答案:“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原来,孔子直到晚年才对《易经》进行了全面研究,致使穿竹简的牛皮绳断了三次。这与《论语·述而》的记载相符,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论语·述而》载,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孔子说,叙述历史不随意造作,信仰历史价值喜爱古代文化,故私下我与商代贤士老彭比照。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说,我不是生下来就懂得很多事情的道理,只因热爱古代文化,孜孜以求地学习历史经验而已。
然孔子编《诗经》和《书经》,修《礼记》和《乐经》,注《易经》,定《春秋》,其“述”非同一般,如朱熹的《论语类注》所说:“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裒之。其事虽述,其功则倍于作会。”可见,孔子对历史资源情有独钟,儒学出自河洛母体。
透过这些历史记载,不难发现:孔子的儒家学说是基于理性思辩,偏向于左脑逻辑思维,与《周易》宇宙学中文王后天八卦逆时针螺旋(S形螺线)相对应。老子的道家学说则是基于整体把握,偏向于右脑直觉思维,与《周易》宇宙学中伏羲先天八卦顺时针螺旋(反像S形螺线)相对应。
在结构上,大脑两半球是左右对称的;在功能上,左脑逻辑思维与右脑直觉思维恰好是反对称的。这表明,脑功能态是一个反对称的太极图像。而孔子的逻辑思维方式,与后天八卦立足于人事万象,注重人道之“用”相契合,正是他推崇周文王为圣君的原因。孔子直到晚年才深入研究了《易经》,早年的孔子仅仅发现了周文王时代的表象特征 —— 人道之应用 —— 礼乐文明,如是说“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
由此看来,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却不是气功大师,这正是他与老子的差别所在。老子通过气功实验体察的道,是宇宙运行的天道,即自然的法则;孔子通过逻辑理性认识的道,人类社会的人道,即人伦规范。因此,道家接近自然主义 —— 以先天为体,儒家接近实用主义 —— 以后天为用。孔子的儒家学说与老子的道家学说交相辉映,闪耀着中华民族易道双螺旋文明的智慧之光。
孔子晚年读《易经》而“韦编三绝”的故事,说明他下了很大的功夫研究《易经》,对易道的领悟已经非常深刻了。但孔子的思维方式,仍然是偏向左脑逻辑理性的。在《易传》说卦·第二章中,孔子指出: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孔子剖析了易道: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完全符合伏羲先天八卦和文王后天八卦的原创精神 —— 三才之道。三才之道乃是天人合一的易道 —— 一个清晰的太极图像 —— 阴阳互补的宇宙天球,无穷嵌套的正、反螺旋运动轨迹。天之道,是先天八卦全宇宙的总规律;地之道,是后天八卦半宇宙的分形规律;而人之道,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双螺旋规律。
孔子又以阴与阳、柔与刚、仁与义的对立统一规律分别表述天、地、人三才之道,完全符合“太极二分率”法则。一阴一阳之道具有无限二分性和对立互补性,天道以阴与阳对立互补,地道以柔与刚对立互补,人道以仁与义对立互补。
仁,确定道德标准;义,建立行为规范。如《论语·季氏》所言:“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但“仁义之道”不能涵盖形而上的自然之道。这表明孔子对“立人之道”的阐释并不完整,是对《易经》本意的缺损。也就是说,“仁义之道”属于《易经》哲学意义上的人道,“自然之道”属于《易经》科学意义上的人道。孔子阐述的立人之道,一半正确,一半空缺。&
然而,易道是“河洛一体”的双螺旋结构,《周易》宇宙学原理不允许缺损某一半。非常微妙,老子的“自然之道”符合先天八卦之本体,孔子的“仁义之道”符合后天八卦之应用,对待与流行相得益彰。儒道两家的仁义之道与自然之道互补,可谓天衣无缝,致使根植于河洛的易道双螺旋文明延续了数千年。
正是“人道”这一命题,孔子与老子的观点相互对立。令人惊奇的是,他们的观点既对立又互补,并不存在谁是谁非。究其原因是:人心具有二重性。人是社会的一员,是社会的人,具有社会性;人又是宇宙的一部分,是自然的人,具有自然性。儒道两家的互补性,应归结为人文主义与自然主义的互补。
孔子提倡的人道强调了人的社会性,“仁义”建立了后天伦理之道;老子提倡的人道强调了人的自然性,“无为”建立了先天形上之道。这意味着,后天显秩序与先天隐秩序的对立互补,才是儒道两家互动互补的内在机制。
后天伦理之道一般表现为:儒家对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持乐观、热忱的态度,主张天下为己任,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奋斗目标。并倡导“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象传》)等积极进取的精神。把个人置于社会群体之中,投身社会事业,为国家多做贡献,以此体现人生价值。
先天形上之道一般表现为:道家对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持审慎、冷静的态度,主张社会发展和人生进取,不能以丧失自然和谐与纯朴人性为代价。指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德经·七十七章)的区别。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故几近于道”(道经·八章)之比喻,来揭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德经·四十三章)的柔弱胜刚强的品德。老子洞察到在今天称之为异化的现象 —— 文明发展的负面作用,强调以回归自然的方法来避免和矫正。老子对文明发展的深谋远虑,堪称是对整个人类前途和命运的终极关怀。&
老子在道经·十八章中指出: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这一章的意思是:当天道被忘却或放弃,才有仁义之道的显现;当后天的聪明才智出现了,才伴生了虚伪狡诈的流行;当父子、兄弟、夫妻不和睦时,孝敬与慈爱才被称颂;当国家发生混乱时,才有忠臣良将的涌现。
老子的人道观是直指天道的,不管是个人、家庭、还是国家都应该遵循“无为而无不为”的天道。理由在于,天道大于仁义之道,天道不废弃,仁义就被掩盖;只要人们保持住纯朴自然的天性,就不会出现虚伪狡诈;家庭和睦,就无需分辨孝慈;国家无为而治,就没有忠臣与奸侫的区别。
由此可见,老子对形而上之道非常重视。通过揭示天道与仁义之道的内在关系,力图将先天隐秩序明朗化,提醒人们在推行世俗的仁义之道时,不要违背了天道。
道经·二十五章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老子的名言,揭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结构及其分形与回归的统一性。
就是说,宇宙间有四种东西可称“大”。道,作为宇宙的本源是伟大的;天,为宇宙的全部是伟大的;地,为宇宙的一部分是伟大的;人,作为其中的一员是伟大的;表明了太极二分律的层次性。人,效法地的规律;地,效法天的规律;天,效法道的规律;道,则顺从自然规律而自成法则;表明了太极二合律的回归性。在双螺旋互抱的太极宇宙中,一阴一阳之道是宇宙的本源又是宇宙的行为规范,是人们应该效法的最高准则。
综上所述,儒家与道家的“人道”观,具有鲜明的对立互补性质。老子似乎在说:没有远大的目标,人类将迷失方向,先天八卦为我们树立了目标。孔子似乎在说:没有具体的方法,何以能达到目标,后天八卦为我们提供了方法。
“天道”是不以人的后天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而人的自然本性与天道相合。由于后天意识的波动,使人时而迷失了自然本性,于是有“仁义”之道规范人的行为。因此说,天道与人道是客观存在与主观把握的统一。用外在的规范性来确保内在的自然性,以人道合于天道、大道合乎自然。由此而论,老子的“人道”是直指天人合一目标性的道,其人道等同于形而上的天道,即自然的法则。孔子的“人道”是制定人伦规范方向性的道,其人道逐步趋近最终目标天人合一的易道。换言之,老子推天道以明人道,孔子推人道以达天道,符合了“太极宇宙”的容貌 —— 反对称的双螺旋结构。
&&&&从表象看,儒道两家的人道观大相径庭;从里象看,则是天道与人道的珠联璧合 —— 天人合一的易道。中华传统文化是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因而有着超越时空的强大凝聚力。
&&&&&&&&&&&&&&&&&&&&&&&&&&&&&&&&&&&&&&&&&&&&&&&&&&&&&&&&&&&&&
&&&&&&&&&&&&&&&&&&&&&&&&&&&&&&&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loftPermalink:'',
id:'fks_',
blogTitle:'【引用】《论语》与《道德经》互补(上)',
blogAbstract:'
blogTag:'',
blogUrl:'blog/static/',
isPublished:1,
istop:false,
modifyTime:0,
publishTime:1,
permalink:'blog/static/',
commentCount:1,
mainCommentCount:1,
recommendCount:0,
bsrk:-100,
publisherId:0,
recomBlogHome:false,
currentRecomBlog:false,
attachmentsFileIds:[],
groupInfo:{},
friendstatus:'none',
followstatus:'unFollow',
pubSucc:'',
visitorProvince:'',
visitorCity:'',
visitorNewUser:false,
postAddInfo:{},
mset:'000',
remindgoodnightblog:false,
isBlackVisitor:false,
isShowYodaoAd:true,
hostIntro:'',
hmcon:'1',
selfRecomBlogCount:'0',
lofter_single:''
{list a as x}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子道德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