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 究竟读什么什么是道

“道”究竟是什么_百度知道
“道”究竟是什么
老子的道是唯物观点,还是唯心
我有更好的答案
最佳答案 ●道 dàoㄉㄠˋ ◎路,方向,途径:~路。铁~。志同~合。 ◎ 指法则、规律:~理。~德。~义。得~多助,失~寡助。 ◎ 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学。传~。修~。 ◎ 方法,办法,技术:门~。医~。 ◎指“道家”(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老聃和庄周) ◎指“道教”(中国主要宗教之一,创立于东汉):~观(guàn )。~士。~姑。~行(háng )(僧道修行的功夫,喻技能和本领)。 ◎ 指某些反动迷信组织:会~门。一贯~。 ◎说,讲:~白。常言~。能说会~。 ◎ 用语言表示情意:~喜。~歉。~谢。 ◎ 线条:铅笔~儿。 ◎ 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域的名称。唐代相当于现在的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以下设“道”。 ◎ 某些国家行政区域的名称。 ◎ 量词:一~大河。两~门...
老子的“道”并不指什么具体的事物,他只说明的是一种极高的思想境界,是人自身对事物的认知。这是个很复杂的东西,得你自己体会。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认识,就像红学家研究《红楼梦》一样。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本原,都是可以说出来的,但能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不变的本原了;各种事物的名称都能够称呼它(都能够叫出名称来),但能说出来的就不是永远不变的。
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啊 。
道法自然求采纳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老子的《道德经》全部理论是建立在一个基本概念“道”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对老子和老子哲学的全部研究必须建立在对“道”的准确理解上。在有关“道”的学术研究中出现了两个层次的问题:一个是:正是在对于“道”这个基本概念的理解上大家们各有千秋,导致了老子研究的百花齐放。但是,这种对一种理论的百种诠释除了活跃学术气氛以外,对深究老子关于“道”的本义形成了各自为阵,互相批评,谁也不服谁的局面。当然,也就无法达成一个各方都认可的结论。其次是:文、理各科专家都在研究老子的“道”,但相互之间缺少沟通和互补,知识结构也大相径庭。结果是他们各自有很多本来很合理的东西因为自己不懂就拒绝承认或乱批一通。这是于事无补的。这里举一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一九六一年,有关老子“道”的讨论有一次上升到《光明日报》层次的论辩。八月二十一日,《光明日报》登载了陈道章的文章《从自然科学角度看老子哲学中的“道”》,文章运用物质结构说中的原子内部结构理论论定了老子的“道”就是自然科学中的原子。两个月以后,《光明日报》又发表了署名张子高的文章《老子哲学中的“道”是原子吗?——&从自然科学角度看老子哲学中的“道”&读后》。文章运用原子科学理论证明了老子的“道”和微观的原子理论并不是一回事,陈文是将20世纪的最新原子理论强加于老子,将老子的“道”纳入原子理论进行附和。  其实在我看来。这一次讨论距离真相只有一步之遥。继续深入一步,老子的“道”的概念就会呼之欲出,成为真理。那么老子给“道”有哪些具体的规定性呢?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一章)   【注】老子的“道”不是大家所理解的“道”,“名”也不是大家习惯所说的“名”。道生无名,无名生有名。亦即: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说明“道”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至于“道”是不是物质的,这里还没有规定,但是它首先是客观的。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第十四章)  【注】“道”是一种闻不到气味,听不到声音,摸不到形体的三者混而为一的东西。它没有具体形状,充斥整个宇宙空间。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混沌状态。这里老子表明了到是一种物质。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第二十五章)  【注】“道”的混沌状态“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它是天地之母。之所以取名为“道”,是因为老子也不知道怎么称呼它,只好借用了“道”作为能指(名称)。所以它道“非常道”;名“非常名”,具有和当时流行的“道”和“名”不同的所指。所以我们不能用哲学的或者古汉语的字面意思来诠释老子的“道”的概念。这是哲学家和古汉语专家长期不能厘清“道”的本义的原因。  综合以上各章,我们可以认定:“道”是老子在探究宇宙本体形成时创造的一个自己的概念,它借用了“道”作为这个概念的能指。  老子的“道”是一种有许多规定性的宏观巨象。其实这一团混沌不仅是由原子组成的,而且是由各种不同的原子组成的。否则它怎样能够生成天地和万物?但是春秋时期老子没有也不可能认识到这一点,这是陈道章犯错误的原因,他从微观上认为老子的“道”这一团混沌是由无数原子组成的。如果陈道章把眼光放远大一点,他就会看到老子的“道”是一种宏观的视角。纵观《道德经》,老子没有说过这团混沌是由原子组成的或者哪怕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但是老子确实认为这一团混沌是有清有浊的,是部分不均匀部分均匀的,而且这一团混沌是处于不停地运动的状态的。清浊变换,均匀不定的始终运动着。并且不停地“化育”着天地万物。见下文     道恒无名、朴,虽小,天下弗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也。(第三十二章)  【注】这里是说如果侯王以道为榜样,天下将不治而治。但是从“道”的角度观之,道生万物自宾;道是一种自均系统,如果有不均出现,道将会自身调节达到自均;道自身知道适可而止,因为在达到极端以前可以停止,所以它的自身就不会有危险。这是老子的“道”作为君王之术的一种活用。   物质是无限可分的,但是在中国提出这个无限可分性的人是出自老子以后很久的《庄子•天下篇》。庄子说:“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从老子对“道”的描述,我们可以知道作为老子的哲学基础的“道”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整体,而且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活体。它化生了整个古代的宇宙时空以及天地万物。  老子是一位很负责任的思想家,他在“道”的基础上仍然想追究下去:  “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但是他无法知道在“道”的深处还有什么在决定着道的生存发展,所以他说“道法自然”,意思是“道遵循它自己的规律。”,就是说老子对宇宙本体无限的追究到了开端。这是老子的无可奈何之说。  其实即使在我们长期不理解老子所说的“道”的同时,有关天地万物起源于客观的物质的一团混沌的学说一直存在着,但是本质上有不同:  古希腊哲学家曾经设想一种媒介物质叫以太。十七世纪后科学家为了解释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电磁和引力可以相互作用。再次提出以太的概念。和老子不同的是,当时的科学家们认为:以太是一种介质,“它无所不在的(包括真空和任何物质内部),没有质量的,而且是绝对‘静止’的”。《辞海》随着相对论的问世,以太的概念被抛弃。以太还被谭嗣同和孙中山用来作为物质世界的起源。  现在看来,老子的“道”显然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显然比上述中西方以太理论要先进的多。据此,我们可以为老子的道下一个定义:  道:一种无所不在的非均质的处于绝对运动状态的物质。它看不到、听不见、摸不着,具有一定的质量。  如果要下一个唯物主义的定义就要加上一个帽子:一种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其实就讲了这个修炼的理!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阴阳学说!
  新哲学:就世人曲解《道德经》感言   《道德经》第一章中记载:“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仅仅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被古往今来的世人所误解。所以,两千余年来,活着的人总是混混沌沌。    本人对此有感而发:         一句寻常话,曲解两千年。    老子在天叹,世人皆愚玩。       博主回复: 11:32:59  感谢新年来访!祝万事如意  
  回复发光的钻石:老子的道也有本义与引申义。  本义是本文探讨的道,至于道之为用那已经是归于引申义的范畴。
  望人松  道:一种无所不在的非均质的处于绝对运动状态的物质。它看不到、听不见、摸不着,具有一定的质量。  ——赞成这一结论。
    饮一瓢沧海:  虽然我不认同博主对“道”的定义,但我还是佩服博主的理解深度。我更愿意从存在哲学的角度去理解老子的“道”。
  我尝试从自然科学角度诠释中国远古史
  新浪网友:  道:“理之所在”。  博主回复:  理为道之用也。  
    兰书虫: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深奥,好文好解。
  回复兰书虫:本来是很简单的东西,在论辩中变得面目全非!
  华强神话·远古史  .cn/huaqiang2009  一百五十六篇文章,欢迎阅读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文理科结合研究远古是当务之急!
  我在煮酒论史专栏已经发稿二十篇,均为中国远古史研究,每篇都有一个和此前专家们迥然不同的观点,希望引起大家的讨论和交流。    
  作者:发光的钻石 回复日期: 15:14:40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其实就讲了这个修炼的理!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阴阳学说!      ========================    狗屁!!你是秦始皇时期留下来的炼丹人???还修练呢~~~
  有些还有点道理,这一篇完全不知所云,牵强附会!!老子说的太笼统了,谁都可以来附会!  不过楼主精神可嘉!
  你不知所云,不一定是作者在牵强附会。
  很多先秦的文字必须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两个角度才能够理解全面。这是现在古典文献学还做得很不够的。
    公子洛 03:58:46 [举报]  道的理论基础还在于其可有可无,世界观角度讲,是宇宙的存在基础。人生观角度讲,是社会的存在基础。可有可无的概念就是,符合你的存在。这倒不是说,道不是客观存在,而是说,取决于对道的认识。即使是客观存在,你认识不到的话,也只能是对于个体来说,不存在。  唯物唯心区别在于认识,既然在于认识,对当事人来讲,并没错。错在使用上,看对谁有利。我不是功利主义者,但从谋略角度看,道可以是道,也可以不是道。  比如奥巴马那家伙,台湾客观上是中国领土,这符合道,但他就是无视这个道的存在,还要强售武器。  博主回复: 08:14:55  我们探讨道的本义。其他的义项均属于引申义范畴  
  本来不想回帖,但是看这满屏都是真烦。  又不是作八股的论文,这风格真让人恶心。  至于内容对不起,没看
  有一个问题 就是现在我们都接受了世界是物质的这一哲学概念,但是要用这一概念去解释道,我想明确首先世界是物质这一概念可能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范畴是合理的,但是不一定就是正确的。  我觉得没有必要非要把道硬要用现在流行的概念来解释。  
道本来就是道,就用道这个神秘的字来诠释好了,何必非要用现在的哲学去解释不能解释的东西呢  
现代的哲学思想是微观的,不是宏观的,用微观的思想来解释宏观的,再怎么解释都是博人一笑而已。
  没有谁想给老子的道强加一个客观存在的属性,这是按照老子文章推理出的必然结果。  若干年前,我也一直相信老子的道是唯心的
  嫣然一笑退千军哈哈哈妹妹你也在这啊,我是看你面子才回的哦,等夜深人静时我才和你谈谈什么是道哦。楼主的贴子无视
  也是理科学者的一家之言,供爱好者研讨
  名实,实名。。。。。莫不是荀墨之弟子?名名,实实,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已。
  闹闹应该把话说的大家都能听懂一点,谢谢
  我从自然科学角度用理科知识发现远古史,解释远古史。
  怎么讲呢?既然解释的是文言体,那么咱们就按文言体来,可既然要说明白呢,就按啰嗦的白话体讲。老子这话,可观其性情,无非是个玄乎其玄的所谓哲学家罢了,道这段话也无非就是现有鸡蛋还是先有鸡蛋这个名称的问题,引申义有么?有,就是现有鸡还是先有蛋,你要是把这个当做哲学问题讲,那么,还真真就是要费一番功夫去论证,去解释。但是,几千年下来,名词,词义早就定了,还讨论这先后顺序还有意义么?莫被老子恍惚了,不过,老子提出的这个问题呢,确实是给了一些人成名著书的好机会,为什么呢?因为这话说的恍惚,大家怎么说怎么来,把老子捧上去了,就可以按照他的言论随便胡说八道了.  其实,各家早有定论,你现下尊谁为圣贤,跟着谁的理论走就是了,我尊孔子言,自然,明明,实实,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副其实啊,杨朱,荀子,墨子,公孙龙子也都自有定论咯,不过,荀墨的弟子多些,争论的时间长些。。。。。。。
  孔门弟子最多,争论最少
  naonao实在是小看老子了
  老子是中国最为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之一!
  无名为贵
  名利世界说无名。Q
  华强神话·远古史          .cn/huaqiang2009          166篇文章,独创自然科学探究远古的学术范式.  
  你说了这么多也没搞清楚道是什么,老子说的很明白是你不明白.对中华文化有深入体味的都知道道是什么.道生万物,万物归道.当然会出现都认为自己的领域是道了,其实无非是盲人摸象.这个东西研究不透也好,研究透了又被洋人申请专利了.
  不是也有许多网友看懂了吗,你再认真看一遍?
  华强神话·远古史[编辑].cn/huaqiang2009  请看《远古中国的胚胎崇拜》
  欢迎阅读我的新作&远古中国的孕妇崇拜_葫芦说&.
  所以对老子和老子哲学的全部研究必须建立在对“道”的准确理解上    -----------    看了这里就不用往下看了    也没有和你辩论的必要
  啊,我也这么认为。
  华强神话·远古史[编辑].cn/huaqiang2009    请看第一百七十一篇《远古中国人的生育认知历程》  
  你说了这么多也没搞清楚道是什么,老子说的很明白是你不明白.对中华文化有深入体味的都知道道是什么.  道生万物,万物归道.  回复:这正是我的文章所要证明的结论
  请看我的新文章《山西——消失在远古的“冀湖”》
  LZ,你只不过是在推荐你的文章吧。。
   最新博文《率天下而葬—从妇好墓葬看商代的丧葬观》    华强神话·远古史[编辑].cn/huaqiang2009    
  专卖礼品刀具:/shop/sid250409/           QQ:
  如果思想能用科学解释,那就不是思想
  所有的科学本身就是一种思想
  道可道,非常道——到是可以说清楚的,但是不是你们通常所说的那个道。
  作者:大梵天主 回复日期: 16:56:35 
     老子的“道”就是佛家的“真如”,就是印度教的“大梵”,就是哲学家的“宇宙本体”,就是科学家的“真空”(里面充满着能量)------唯有能入大定者方能体察之!                     要想修道,要想入定,必须无为无我,必须顺其自然------老子的一切理论由此生发!                    要想修道,先要积德。“德”在佛经里就叫“白业”或“白白业”------这是一种高能量的物质。有了德,就可以用内功去转化他,把他提纯为更高能量的物质。如此逐级提纯,到了最后,质能互换,物质就变成了能量,人就可以与宇宙融汇------实现“天人合一”!  
  学习了。  我认为老子的道是一种纯粹客观的存在
道就是规律,最深层的一和最表面的无数都是道。它并不是特指某种物质,这是一种开阔的思维和概念。基督教的上帝,穆斯林的安拉,佛教的因缘,都是道。这是很浅显的道理,有什么疑问吗?楼上的引经据典,不觉得整偏了吗?
  道的本意是道路之意
  老子的道要真的能用文字解释,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呢,不要去尝试解释,慢慢去意会就好。
  华强远古史研究[编辑].cn/huaqiang2009  《公元前两千年——中国第一次移民潮》
  哲学茫然者,不太适合研究学问,就像中国被所谓“辩证唯物主义”大便糊住神精细胞的人,做不出什么结果!  
先给个结论,后给出说明(注意,不是论证,也无法论证)。  
李耳的道德经的内容介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间,仅就近似思考内容是一样的。  
李耳的道德经涉猎很广,仅就哲学部分开头是其基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先解决一个问题(这和逻辑学的思路是一样的)这就是“是“的问题。任何对象:词、概念、或者任何指代、所得必须是特定,不与其他对象混同。我们选定上述几个对象唯一:道、名、玄!然后遍历所有哲学研究结果。根据相似性结果,我们知道类似名词存在、真理,这两者可以在柏拉图那里看到,还有一个词叫做本质,比较一致的用法,也就是唯一指向的用法在黑格尔哪里看到。假如把道看做真理,那么相似程度最高,但是这里有差异。那就是道不可到,不可用语言说明。也就是说李耳本人没有确定道。那么他想说的,自己理会的道在这里采用的是不可知手法。名,从其他类比场合可以知,最接近的词是概念,但是这里采用名可名,非常名。后面又讲到无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里就有最接近的思想。前者大约在康德的纯粹理性之批判中见到,就是概念与具体事物,存在抽象问题,也就是近似误差问题。那么只剩下两种词义:第一种道不可道,名不可名。但是,李耳没有使用不可,而是使用两个词,非,常。那么最接近的词义表达,需要附加词汇,那就是常=常+见=常见;即我们想要表达的道和词义表达出来的道存在差异,这种区别,需要用两个不同对象,加以区分。名也类似。假如这样,那么这里的道,和柏拉图的真理又有不同,而是区分了柏拉图的真理,而黑格尔的”真理“的差异。  
这么一整理,我们可以把他翻译为日式汉语,或者是西文汉化语,变成:我们精神获得,并用语言描述的真理,不能等同于我们根据经验判断假设存在的世间的真理,其实这样的翻译还是美化了老子的。更精确一点,他没有明白精神与文字的不同。他所谓的道,在现在看来还是外在存在的过程或者是精神感知的过程。也就是说,他想说,我们语言表达的过程(这里存在一个预设条件,那就是过程)不是我们感知的过程(他把外在过程和感知过程混同了,没有形而上学元规则近似得想法,这一点不如亚里士多德)。我们语言表达的词义,并不是对象本身的名称(这里有点形而上学的味道,但是在整篇文章其他地方找不到类似表述)。这一小段的后面部分找不到类似片段了,想杂凑也找不到比较对像。很可能李耳在这里不停的进行主体转换。现在古文积累太少,没有能力判断主体和当时可能词义!暂且略过!我这里敢说的都是脑袋中所有可以相互自圆其说的理论片段组成。可惜缺乏古文知识量积累。其实做研究和google差不多类似,海量理论片段(神经知识积累)、比较,各种理论能相互联系,并相互依赖和质证,那么这些理论相较比较可信!因为古文存在多次修改,现在的史料几乎带有太多的垃圾基础的渲染,不值得大量积累。所以偏向于西方哲学,简单,体系积累有自洽性,所以这里就讲不下去了。不过类似意思就是如此,假如有人能够把上面的史料所有的词义列出来,慢慢比较,总会得出结论的。  
我的近似结论是,类似于柏拉图的”抽象“描述,缺乏亚里士多德的抽具象转换的逻辑工具,也即形而上整体实现过程;其中有些内容和黑格尔的精神本质论有些相似,但是从内容完整性相比,相差甚远。有兴趣可以玩玩!人么!其实脑袋差别不是特别大,尤其是哲学研究者,思路都有类似。只要把握词汇、概念、思路之间的转换有效性,那么很快就可以得出结论的,只不过大量知识需要积累而以!
  无知者无畏,楼主不要误导众人。
  拿出你的论据,不要喊口号
  道不可问,可问非道也;道不可说,可说非道也。老子道德经25章有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我不知其名,强名曰道。道本是强名,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你倒厉害直接把道给定义了。哈哈。想知道什么是道,虚心受教才是,不要臆想
  不可问,不可说,向谁受教?向谁请教?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去末归宗,摄迹归本。需向真正有道之士求之法。有法可循或许可渐次得道。
  楼主的观点我赞成,正所谓一切物质的道理或者说一切物质发展的轨迹,所以老子说的道很可能是一种符合一切事物的过去、现在、将来的一种哲学概念,或者说一切事物的发展都遵循其规律。
  作者:牛天啸 回复日期: 15:58:00 
          道就是规律,最深层的一和最表面的无数都是道。它并不是特指某种物质,这是一种开阔的思维和概念。基督教的上帝,穆斯林的安拉,佛教的因缘,都是道。这是很浅显的道理,有什么疑问吗?楼上的引经据典,不觉得整偏了吗?  ----------------------------------------------------------------不懂就不要在这儿瞎说,你以为“道”就仅仅是规律吗?  “道”有种种含义:  一、道路------《诗经·小雅·何草不黄》:“有栈之车,行彼周道”;  二、途径------《孟子·梁惠王下》:“交邻国有道乎?”;  三、方法------朱熹:“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四、道德------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五、规律------《荀子·天论》:“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六、主张------《论语》:“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还有:经由;说起;水径;言说;政区(唐初分天下为“十道”);组织(张角·太平道)等种种含义。  但你认为这就完了吗?  老子更赋予了“道”,宇宙本体的意义!  《河上公本·老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抽象的“规律”能生物质的“万物”?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请注意是“生之”!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呵呵------有物,有精,有信!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为惚恍......”。  ------还用我再举原文吗?  “道”是精微难言的物质,还是什么“规律”?我想网友们自会辨识!  至于“真主”和“上帝”,根本就不是什么实打实凿的真神,而仅仅是一种抽象的“规律”和“概念”,本人倒是头一次听说------楼上这位先生真是太有创见了!                                          
  德为道之用.  道首先是一种可以化育万物的客观存在.
  楼主的见解是正确的,但那些被“辩证唯物主义”大便,糊住脑神经的辞书和教科书作者,迄今都不敢直面“道”的物质性一面!  他们总是试图用小学水平的马教,去诠释已达至大学水准的道教与佛教!
  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上说:  “上善若水,清而无暇;  道之形象,真一难图”  ------它是一种很难描绘的客观存在!  北宋张伯端真人说:  “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  阴阳再分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  又说:  “视之不可见其形,及至呼时却又应;  莫道此声如谷响,若还无谷有何声”?  续言:  “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  有无从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  ------告诉我们想弄清“大道”是什么,必须修炼。                
  “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  这种虚无就是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的客观混沌,你不能否认它就是一种原始的物质,形成万物的最初原始状态
  就是道理撒,规律撒,大道致简致易,怎么都弄的那么复杂
  最后,张真人还是用洁净精微的佛学概念,来阐释了“道”是什么:  “十方通塞中,真心无不遍;  若生知识解,却成颠倒见”  ------“道”即佛学之“真心”。  “见了真空空不空,圆明何处不圆通;  根尘心法都无物,妙用方知与佛同”  ------“道”乃能生“妙有”之“真空”也!  “真如实相本无言,无下无高无有边;  非空非色非二体,十方尘刹一轮圆”  ------“道体”并不是绝对的空,但也很难说是一般物质。我们勉强可以说,它是一种极为微细的“四大”。  所谓:“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  非色非空非不空,不动不静不来往;  无异无同无有无,难取难舍难听望;  内外圆明到处通,一佛国在一沙中;  ......浩然充塞天地间,只是希夷并恍惚。......”。  真如-----道体含裹“大千”也!  ------请诸君注意最后一句,是不是以佛释“道”?            
  作者:理科学者 回复日期: 11:08:09 
    “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    这种虚无就是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的客观混沌,你不能否认它就是一种原始的物质,形成万物的最初原始状态   ------楼主解释的非常正确!  现代科学早晚会达至此一真理。        
  遗憾的是,至今为止的研究者都是从文科角度在研究。  看来老子是最早的理科学者
  “见了真空空不空,圆明何处不圆通;    根尘心法都无物,妙用方知与佛同”    ------“道”乃能生“妙有”之“真空”也!    “真如实相本无言,无下无高无有边;    非空非色非二体,十方尘刹一轮圆”  张真人确实深得老子“道”的真谛!!佩服
  请看我的最新文章《“黄帝四面”的本义是什么?》  见国学宗教栏
  道就是自然界的源代码,是自然界的程序,宇宙好像一台运算能力难以想象的计算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数据机构和模型按照“道”这个程序的代码运行。数据结构和模型是永恒不变的,但其模型的状态是随程序的运行而变化。人类的感知和思维不过是某种数据模型在程序运行中的一个实例对其他数据模型的数据传递和处理,自然中的一切都是数据,一切运动都是按照程序进行的。生与死,创生和消亡都是数据在程序中的某个状态而已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生也没有绝对的死。
  请看我的新文章《“黄帝四面”本义是什么?》见国学宗教栏
  道无名无象,不可思议,只可意会不能言传。不可似是而非不懂装懂。
  道就是自然界的源代码,是自然界的程序,宇宙好像一台运算能力难以想象的计算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数据机构和模型按照“道”这个程序的代码运行。数据结构和模型是永恒不变的,但其模型的状态是随程序的运行而变化。人类的感知和思维不过是某种数据模型在程序运行中的一个实例对其他数据模型的数据传递和处理,自然中的一切都是数据,一切运动都是按照程序进行的。生与死,创生和消亡都是数据在程序中的某个状态而已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生也没有绝对的死。  回复:“道”不是自然界的源代码,而是自然界的原始硬件!
  请看最新博文《破译甲骨文字之二十一:亞》  华强远古史研究[编辑].cn/huaqiang2009
  华强远古史研究[编辑].cn/huaqiang2009  最新研究心得:  《远古中国三大发明:青铜 陶器 石灰》  《破译甲骨文字之二十一:亞》  《华强:用自然科学探究远古,独创全新研究范式》  期盼大家指教!!!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大哲学认为道就是人的命运。事物的道恰恰是追求合理的。感天动人,毃鼓助威,求得永恒!
  老子的《道德经》全部理论是建立在一个基本概念“道”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对老子和老子哲学的全部研究必须建立在对“道”的准确理解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子常说&有道&\&无道&,依我看,道可以理解为事物发展的规律,以及建立在掌握了规律基础上的处理事物的方法.    掌握了道,就会成功.没掌握道,就无法成功.    那么什么是成功?这个也很难说.老子想说的是大道,即治理国家的方法.即怎么强国?    历史上很少有施行老子学说的时代,最明显的只有汉唐之初.文景和贞观之治的成功说明了老子的学说应该是很科学的.    我们读老子,并不是要争论道是物还是心,而是想为自己的人生之道汲取经验.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读大学 究竟读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