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用厄尔尼诺现象成因解析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专题复习
当前位置:>>>>>>>>>>>>
【命题预测】
本专题内容包括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及其表现;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含义;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从考查内容和形式上看,多以区域图、知识关联图、地理环境模式图为背景图,综合考查自然地理要素间的关系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结合某区域生态问题的产生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区域图或自然带分布图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形成原因,特别是特殊地区自然带的形成等。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从考查能力看,注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读图能力、综合判断能力、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考命题预测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以全球变暖、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厄尔尼诺、青藏高原隆起等背景材料切入,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2.考查自然带、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
3.以区域图、模式图切入,考查自然带、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成因。
4.利用区域气候、区域地形图考查自然带的类型、分布及成因。
【网络构建】
【重点剖析】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环境整体性概念的理解
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人类圈及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并不断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如下图所示:
【强调】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能产生新功能,即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并不是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如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再如平衡功能,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但通过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能清除部分新增的二氧化碳。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及变化与其组成要素密切相关,利用整体性原理可分析各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及发展变化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
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理要素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源:学+科+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强调】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2.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体现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二、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水平地域分异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沿东西方向延伸
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导致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低纬和高纬地区
水平地域分异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沿平行于海岸线方向延伸
受海洋水汽影响的程度不同,从沿海向内陆,干湿度差异很大,即主要以水分为基础
中纬度大陆地区
垂直地域分异
沿等高线方向延伸
水分条件,热量条件等组合的垂直变化
纬度低,海拔较高的山地
三、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
温度(热量或纬度)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线越高
坡度越大,积雪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阳坡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较多,气温偏高,雪线位置偏高,阴坡则相反
温度(热量或纬度)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
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
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
全球变暖,使雪线上升;臭氧层破坏,使雪线上升;沙漠化造成气候变干,使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
喜马拉雅山南坡,即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强调】与垂直自然带相关知识的判断
(1)基带的判断: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是相同的。
(2)“带谱”多少的判断:取决于山地的海拔和所处的纬度,山地的海拔越高,纬度越低,“带谱”越多,反之则越少。
(3)阴坡、阳坡的判断:在垂直自然带中,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海拔低的为阴坡。
(4)雪线高低的判断:雪线的高低取决于温度和降水。
(5)南北半球的判断:南坡同类自然带高于北坡,则该山体位于北半球;反之位于南半球。
四、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常常表现出有序性和重复性的规律。其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水分差异、洋流四个因素,具体如下表所示:
造成一些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如南半球无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因为相应的纬度地带均为海洋
改变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如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虽地处西风带,但位于背风坡,降水稀少,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
如天山、昆仑山冰雪融水和雨水,在荒漠地区的山麓地带形成绿洲
寒、暖流性质不同,导致大陆东西两岸自然带分布纬度位置的差异,如南美西岸的热带荒漠带受秘鲁寒流的影响而延伸至赤道附近
【方法指导】
1.图形记忆自然带和气候类型的分布(以北半球为例)
【强调】自然带的分布并不完全与气候类型相吻合,因为自然带是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和土壤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3)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
2.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主要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一般来说,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从山麓向山顶更替的是垂直地域分异,如喜马拉雅山等中、低纬高山地区自然带的分异。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3)在分析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强化训练】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结合下图完成1~2题。
1. 判断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
①土壤水增多 ②库区蒸发量增大 ③蒸腾加强&④植被覆盖率增加
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2. 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
A.整体性特征&B.区域性特征&&& C.差异性特征&&&& D.不稳定性特征
下面图①至图④为一组景观剖面示意图,反映了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图①时期到图④时期的变化过程(图①时期到图④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河流分段中的中游)。读图回答3~5题。
3. 依据图中信息,分析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D.④
4. 图示中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反映了(  )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 D.地理要素的孤立性
5. 下列植物分布的现象、规律,主要由热量差异造成的是(  )
A.密林底层与上层植物种类有明显不同
B.迎风坡、背风坡树种的差异
C.由沿海向内陆出现了森林、草原、荒漠的植被景观变化
D.海南岛橡胶树、四川盆地柑橘树、山东丘陵苹果树的分布差异
读下图,完成6~7题。
6. 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制约、息息相关的有&&& (  )
A.abc   B.def&& C.ace&&& D.bdf
7. 下列各联系的举例,不正确的是&&&&&&&&&&& (  )
A.b──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
B.c──泥石流流出的物质堵塞江河,破坏森林、农田
C.e──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
D.f──江淮平原把旱地改造成水田,加剧了土壤盐碱化现象
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自然植被由下往上是河谷灌丛带、高山森林带、高山草原带、高山寒漠带。季节性转山放牧的牧民人口日增,而所产的山羊毛质量上乘,近年颇受市场欢迎。少数藏民在缓坡地栽种旱作,以补充其所需要的部分粮食。据此回答8~9题
8. 当地已出现高山森林带上限下移、下限上移的退缩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
①气候变暖变干&&&&&&&&&&&& ②工矿业开发规模扩大
③放牧地和耕作地面积扩展&& ④栽培花卉和药材&& ⑤燃料需求
A.①③ &&&B.③⑤&&&&& C.②⑤&&&&D.①④
9. 藏民所栽种的旱作以玉米、小麦、大麦、马铃薯(土豆)等为主,其中以马铃薯(土豆)的栽培高度上限最高,主要原因是马铃薯(土豆)(  )
A.可以在霜冻期栽种&B.适合在冻土中培育&& C.生长期最短&&D.适宜碱性土壤
下图为自然界碳、水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人类对碳循环过程的影响是造成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其中最主要影响的环节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1. 此图可以说明(&&&&&& )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B.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不会跨越圈层界限
C.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独立而存在的
D.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处在不断的循环之中
下图为“亚洲东部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 图示自然带的分布主要体现了(  )
A.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
13. 自然带P在大陆东岸分布纬度较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B.洋流&&& C.太阳辐射&&&&D.大气环流
下图为某区域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完成14~15题。
14. 丙地所在国家的经济(&&&&&&& )
A.以畜牧业为主&B.以航运业为主&C.以长绒棉出口为主&&D.以石油工业为主
15. 从甲到乙,经历的自然带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热带荒漠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热带荒漠带、热带草原带
D.热带荒漠带、热带草原带
下图为某地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回答16~17题。
16. 垂直自然带谱反映了(&&&&&&&& )
A.该山地可能位于云贵高原&&&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甲坡的水热状况优于乙坡&&& D.水分差异导致植被类型不同  
17. 乙坡山麓地带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海洋性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 C.地中海气候&D.温带季风气候
读下面气候、植被和土壤分布模式表,回答18~20题。
18. 与图中“暖湿气候”相对应的植被主要有&& (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硬)叶林
B.热带草原和热带雨林
C.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硬)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寒带针叶林
19. “砖红壤→红色栗钙土→红色棕钙土→荒漠土壤”变化过程体现出的规律及影响因素分别是&&&&&& && (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热量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分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热量
D.地方性分布现象、海陆分布
20. 气候、植被、土壤之间的关系可以描述为(  )
①三者之间是一一对应关系 ②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气候在三者中居主导地位 ④土壤在三者中居主导地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D.②④
【答案与解析】
1. C修建水库一方面导致土壤水增多,给植被生长提供更多的水分,从而使植被覆盖率加强,进一步导致蒸腾作用增加,水库周围降水增多;另一方面导致库区蒸发量增大,水库周围降水增多。
2. A图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3. D 据图中信息可知,植被减少,其涵养水源、稳定径流的能力下降,导致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增大。
4. B植被的减少不仅影响到径流量的变化,且使河流含沙量增大,反映出植被对水文的影响。河流下游泥沙淤积增加,土壤肥沃,耕地增多,这些反映了环境的统一演变的整体性。
5. D密林底层与上层由于光照条件的差异而树种不同,B、C选项中的现象主要是水分的差异造成的。
6. B 根据图中箭头可知,d、e、f反映了人类与各自然要素之间相互制约、息息相关。
7. D土壤盐碱化与不合理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有关,江淮平原把旱地改造成水田,并未加剧土壤盐碱化现象。
8. B高山森林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条件。气候变暖会使雪线上升,导致高山森林带上限上移,故①错误。根据题意可知,当地高山森林带面积萎缩主要是农牧业发展造成的。为了放牧更多的山羊,扩大草场面积,造成高山森林带上限下移;为满足粮食需求而扩大耕地面积,造成高山森林带下限上移;森林面积的萎缩还与当地农民日常生活需要燃料有关;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地势变化大,交通不便,不利于工矿业的开发和花卉的销售。
9. C随着海拔的增高,气温逐渐降低,一年内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时间越来越短。马铃薯(土豆)生长期最短,故栽培高度上限最高。
10. C①火山喷发释放的二氧化碳、②绿色植物夜晚释放的二氧化碳、③绿色植物白天吸收的二氧化碳、④燃烧化石燃料释放的二氧化碳。火山喷发是偶然事件,绿色植物夜晚释放的二氧化碳也有限,因此碳循环主要取决于③、④两环节的收支状况。C选项正确。
11. A图中所示碳循环跨越了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等,由此可知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B、C选项错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是进行交换,而非循环,D选项错误。
12. A图中区域自然带的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主要体现了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13. B图示区域位于中高纬度、北太平洋西岸,受(千岛)寒流影响,自然带P在大陆东岸分布的纬度偏低。
14. D丙国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为热带沙漠气候,且境内无大型河流提供灌溉用水,排除A、B、C三个选项。
15. B结合经纬度、海陆轮廓,以及年降水量分布,判断甲为地中海气候,乙为热带沙漠气候,B选项正确。
16. C甲坡基带为常绿阔叶林,而乙坡基带为落叶阔叶林,推断该山为秦岭,进而判断甲坡(南坡)水热状况优于乙坡(北坡),C选项正确。
17.D 秦岭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D选项正确。
18. A从分布图分析可知,暖湿气候所对应的是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从干湿状况来看,为湿润的季风气候,所以对应的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19. B由砖红壤→钙质土→荒漠土壤的变化过程,体现了气候由湿热的热带季风气候到热带草原气候再到热带沙漠气候的转变,也体现了水分条件由好到差的转变,所以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20. C气候、植被和土壤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三者之中气候起着主导作用。
【上一篇】
【下一篇】第1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题(带答案和解释)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第1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题(带答案和解释)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
第1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题(带答案和解释)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
文章来 源莲山课件 w ww.5 Y
第五章 第一节&一、单项1.地理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不会通过__________来实现。(  )A.宇宙演化    &B.水循环C.生物循环&D.地壳物质的循环答案 A 解析 地理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不会通过宇宙演化而实现。(;潍坊高一质检)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如下图),回答2~3题。&2.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A.地壳上升&B.水源减少C.气候变干&D.物质沉积3.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A.整体性&B.差异性C.稳定性&D.脆弱性答案 2.D 3.A解析 本组题以湖泊的消亡过程为材料,考查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2题,由三幅图对比可以看出,该湖泊的消亡原因是物质不断沉积导致湖泊面积不断缩小直至消失。第3题,湖泊消亡前后湖区自然景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是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结果,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水流明显放缓,水面漂浮物增加,有泥沙淤积现象,当地环保部门在大宁河(三峡库区的支流)发现了水华,说明该河已出现了富营养化的初步迹象,这是水污染的前兆;同时,库区沿岸受高水位浸泡,滑坡的频率比以前增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但无论结果怎样,三峡工程建设是利大于弊。据此回答4~6题。4.材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这里的“发”是指(  )A.气候  &B.土壤C.水文  &D.生物5.库区形成人工湖泊后会使(  )A.生物多样性减少& B.地方气候更加温和湿润C.土壤肥力下降& D.洪涝加剧6.引起三峡库区水污染、滑坡、泥沙淤积的原因是(  )①含沙量提高 ②水位上升 ③水流缓慢 ④水量增大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 4.C 5.B 6.D解析 材料中的“发”指的是水文状况,人工湖泊使水面积扩大,蒸发量增加,使地方气候更加湿润。三峡库区由于水位上升,水流缓慢,使水污染、滑坡、泥沙淤积现象增加。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反映了生物循环过程中(  )A.食物链的关系&B.物质循环关系C.生态金字塔关系&D.能量流动关系答案 B解析 题中诗句反映了物质循环关系。下图是某区域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8.引起图中地理环境演变的原因是(  )①大气环流 ②海陆位置 ③地壳运动 ④地形变化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9.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主要体现了&&& (  )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③地理环境要素的联系性 ④地理环境要素的独立性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 8.C 9.B 解析 第8题,地壳运动形成山地,在山地背风坡,降水减少,形成草地、荒漠。第9题,该图主要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各要素的联系性。(;江西八校4月联考)在伐木后的树桩上可以看到许多同心圆,这就是树木的年轮。长在自然状态下的树木,其年轮记录了他们生长时的环境状况信息,如气温的高低,降水的多少等。一旦我们能够确定树轮的确切年份,就可以了解当时的气候。读下图回答10~11题。&10.若上图中甲乙两树木分别为同一地区同一树种的两棵树木的年轮,下列关于图示说法不正确的是(  )A.年间该地区气温较1860年之前有明显下降D.甲树木生长的年代与乙树木约45年重合C.通过甲、乙两图的对比,可以分析该地区前后约40年的气候情况D.乙图中树木约在1900年前后停止生长答案 A解析 树木的年轮能反映当地的气候信息,甲乙两图能反映的年代约从1837年至1911年,共约75年,故C项错误。树木年轮越宽,说明气候条件越好,树木生长越快;图中显示1860年前树木年轮较宽、年间树木年轮较窄,则A选项正确。从图中可直接读出甲树木生长的年代与乙树木约41年重合,故B错。从图中不能得出D项结论,故D错。11.关于树木的年轮说法正确的是(  )A.在我国森林和草原的过渡地带,年轮的宽窄主要受热量状况的影响B.温带季风气候区的树木年轮与同纬度的温带海洋气候区相比表现得更加匀称C.在干旱的山区,迎风地带树木的年轮往往比背风地带窄D.厄尔尼诺现象来袭时,致使美国西南部冬季更加湿润,从而形成更宽的年轮答案 D 解析 气候湿润的年份,利于树木生长,而形成更宽的年轮,故D选项正确。我国森林和草原过渡地带,主要是水分条件影响树木的生长,故A错误。温带季风气候区的降水年际变化大,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的年际变化小,所以温带季风气候区的树木年轮没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匀称,故B错误。干旱地区,山地迎风坡降水量明显要多于背风坡,所以迎风坡树木生长快而年轮更宽,故C错误。国务院曾发出通告,在内蒙古草原禁止挖发菜、甘草、麻黄草等药用植物,据此完成12~13题。12.国务院作出上述决策的原因是(  )A.上述植物属珍稀植物,必须加以保护B.研究发现,食用发菜对人体健康有害C.甘草、麻黄草属淘汰使用的药材D.保护草原植被,防止草原退化、沙尘暴的产生13.下列规定中,与国务院通告目的不同的是(  )A.鄱阳湖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休渔B.禁止捕杀藏羚羊C.南方农田禁止捕食青蛙D.上海市限制摩托车进入主要市内干道答案 12.D 13.D解析 国务院作出的决策是为了保护草原植被,防止草原退化。上海市限制摩托车进入主要市内干道主要是防止交通拥挤和环境污染。增加绿化面积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回答14~15题。14.在大城市提倡的营建“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其改善环境的主要作用是(  )A.减少城市的噪声和光污染B.减轻热岛效应和美化环境C.减轻光化学烟雾的污染D.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15.我国北方一些城市在城市绿化中因使用杀虫剂而污染了地下水,下列绿化方式中污染最为严重的是(  )A.落叶阔叶树林B.常绿针叶树林C.“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D.人工草地答案 14.B 15.D解析 “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其改善环境的作用是减轻热岛效应和美化环境。人工草场对环境污染最为严重。二、综合题16.我们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应遵循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读“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图”,回答下列问题。 &(1)A表示______的分解作用。(2)B、C表示______,D表示______,若D______,碳循环就无法进行。(3)碳在无机环境中是以________形式存在的。(4)当今自然环境中的“温室效应”是大气中的________增加造成的。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中________和________,它破坏了自然地理环境的________功能。(5)人类向池塘中排放的污水使水质变坏,水生植物过度生长,导致鱼类因缺氧大量死亡,这是干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____________功能,一种要素的变化会引起____________甚至整个____________的改变。(6)简述生物出现后显著的地理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微生物 (2)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一旦停止 (3)二氧化碳和碳酸盐 (4)二氧化碳 对植被的破坏 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 整体性 (5)平衡 其他要素 地理环境 (6)使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进行迁移;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从而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17.(;江西师大附中高一检测)读图甲、图乙,回答下列问题。&(1)据地质考察研究,倒淌河在13万年以前流入黄河,而如今则注入青海湖。倒淌河“倒淌”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的结果。(2)读图并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倒淌河的形成对青海湖的影响。(3)以图乙中A地区为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答案 (1)断块抬升作用(2)面积增大,水位升高;由淡水湖变为咸水湖。(3)地理环境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图中A地处于青藏高原的西北部,地势高,气候寒冷,降水少,多大风;自然景观以草地和高山寒漠为主;多内流河、内流湖、咸水湖,河流水量小;土壤发育程度低,速度慢,土层浅薄,有机质含量小。解析 本题考查读图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调动知识阐述地理事象和成因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1)倒淌河“倒淌”的原因结合图示材料分析;(2)倒淌河的形成对青海湖的影响主要从入湖水量增多引起湖水面积、水位及盐度的变化分析;(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要从该地区的自然地理要素来阐述。&& 文章来 源莲山课件 w ww.5 Y
上一个试题: 下一个试题:
? ? ? ? ? ? ? ? ? ?分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教学目标:
1.了解沃克环流的概念(知识基础)
2.理解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原因,理解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能力目标)
3.理解拉尼娜现象发生的原因,理解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迁移与对比)
4.掌握相关现象的本质(德育目标,学会分析现象看实质)及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理解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发生的原因及影响
教学难点:
比较分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气候的影响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方法:地图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对比教学法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图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坐落在南美洲西海岸有一个神奇的国家——秘鲁,说它神奇是因为它位于沿海却沙漠广布。请看大屏幕,该图片就是该国的自然景观图片。
&& 师:为什么秘鲁是沿海国家,却沙漠广布呢?
&& 生:秘鲁寒流对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师:对。正是秘鲁寒流使这里形成了热带沙漠气候。但秘鲁并非一片荒芜,却也生机盎然,鱼儿成群,鸟儿纷飞,人口也算密集。该图为秘鲁沿海城市景观图。
师:有人说:秘鲁的人们之所以生活得欣欣向荣,主要恩泽与秘鲁寒流。你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生:因为秘鲁寒流属于上升补偿流,冷水上泛,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饵料丰富,鱼类丰富,进而以鱼为食的鸟类也较多。
师:对。因此秘鲁的农民主要从事渔业,很少从事种植业。但是在1925年,渔民们发现这一年3月沙漠地区降雨量多达400毫米,而前5年降水总和不足20毫米,结果沙漠变成绿洲,几乎整个秘鲁覆盖着茂密的牧草,羊群成倍增加,不毛之地纷纷长出庄稼,展现出与原来截然相反的景观。是什么引起这些变化呢?后来,人们经过观察发现原来是这里海洋中的冷水变成了热水,因此人们对东太平洋出现的这支暖洋流兴趣十足,认为是这支暖流给他们带来了丰收年,借给这只暖洋流冠以“圣婴”的美名。西班牙语音译之后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厄尔尼诺。
但也发现原来生活在这一海区的冷水性浮游生物和鱼类由于不适应这种温暖的环境而大量地死亡,以鱼类作食物的海鸟、海兽因找不到食物而相继饿死或另迁它处。灾难最严重的几天,秘鲁首都利马外港卡亚俄海面和滩地上到处是鱼类、海鸟及其它海洋动物的尸骸。死亡的动物尸体腐烂产生硫化氢,致使海水变色,臭气熏天,使泊港舰船的水下船壳变黑,并随着雾气或吹向大陆的海风泼向港口附近的建筑物和汽车,在它们表面也涂上了一层黑色,就像是有人用油漆漆过一样。
几十年过去了,人们发现,厄尔尼诺并非象当初人们想象的那样给人们带来丰收,恰恰相反,它给生态、环境、气候乃至世界经济都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特别是90年代以来发生的4次厄尔尼诺,使全球经济损失惨重。也因此,“厄尔尼诺”一词变得家喻户晓。
以上表明当海洋表面温度出现异常时,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全球气候也发生异常变化,那么正常情况下的状况如何呢?
正常情况下的就是沃克环流,其实质是热力环流。
一、沃克环流
1、含义:地点、方向、实质
思考:沃克环流下,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气候分别是湿润还是干燥?为什么?
赤道地区的大西洋上空也会形成类似的沃克环流?为什么?与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有什么差别?
3、意义:沃克环流的强弱变化是判定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发生的重要依据。
二、厄尔尼诺现象
(1)定义: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2)沃克环流状况:异常偏弱,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与西部气压差减小;
(3)成因:
问题设计:
东南信风突然减弱导致海水流动如何变化?东岸、西岸海水温度变化情况?干湿状况如何变化?可能引发什么灾害?
(4)典型特征:①赤道西太平洋大气低层出现西风;②赤道太平洋东部副热带地区高空气压高于正常状态,低空气压低于常态;③沃克环流异常偏弱;
(5)影响:厄尔尼诺对环太平洋热带地区气候等的影响
①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上升,大气对流活动加强、降雨增多,暴雨频繁,洪涝成灾。&
②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一带,由于海温下降,大气对流活动减弱、降水减少,旱灾严重。
③太平洋和大西洋地区发生的热带风暴都比常年偏少。赤道西太平洋地区温度下降,中国沿海台风减弱。中国冬季变得更暖和干燥。
对秘鲁渔场的影响
设问:秘鲁渔场如何形成的?秘鲁寒流成因上是属于哪一类洋流?信风减弱导致南赤道暖流减弱,对秘鲁渔场产生什么影响?
由于信风减弱,南赤道暖流减弱,秘鲁寒流补偿运动减弱,海底营养物质难以到达表层,鱼类鱼类减少。
高层次要求:从异常的特征或者表面现象看本质。
阅读:研究和探讨:厄尔尼诺现象的真正原因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之后,往往接着发生拉尼娜现象。
三、拉尼娜现象
(1)概念: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异常降温的现象
(2)沃克环流状况:异常增强
(3)成因(对比厄尔尼诺现象)
东南信风增强—— ——东岸 ,
——西岸 ,
(4)典型特征:①赤道西太平洋大气低层出现更低气压;②赤道太平洋东部副热带地区,低空气压更高;③沃克环流异常增强;
(5)影响:拉尼娜对环太平洋热带地区气候等的影响
①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降低,大气下沉活动加强、降水减少,旱灾严重。
②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一带,由于海温上升,大气对流活动增强、降雨增多,暴雨频繁,洪涝成灾。&
③太平洋和大西洋地区发生的热带风暴都比常年偏多偏强。赤道西太平洋地区温度上升,中国沿海台风增强。
承接:拉尼娜现象发生于厄尔尼诺之后,都对全球产生重要影响,人类如何减轻灾害?
四、灾害预防措施
加强监测和预报
加强地区与国际间的合作
深入开展研究并且预测其影响。
高考题剖析: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补绘图上赤道附近洋面上空的大气环流箭头,以表示正确的环流方向。(4分)
(2)在大洋东部,如果赤道附近海水异常增温,温暖海水沿大洋东岸向南流,并迫使原寒流位置向西偏移。那么,图示大气环流强弱及赤道附近大洋两岸的降水量将如何变化?为什么?(11分)
(1)箭头指向呈顺时针方向& 4分
(2)大气环流会减弱(或大气环流变得不稳定),1分
因为其下垫面(洋面)东西部的热力差异减小(或产生变化);2分 大洋西岸降水量会明显减少,2分因为这里的上升气流减弱,对流雨随之减少。 2分
大洋东岸降水量会明显增多,2分因为沿岸暖洋流的加湿作用以及这里的下沉气流减弱。2分
高二地理公开课
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说课稿
说课教师:刘奎元&&&&&
授课班级:高二11班
课型:新课教学&&&&&
说课时间:第四周星期三第二节
[说课标]:
简述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方案说明了两个层次:一是用科学语言简述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二是分析其对全球气候产生的影响。
[说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所涉及的难点“沃克环流”是上节教学内容“海——气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既是对上节教材的拓展与延伸,又可以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探究问题的能力,并以此可以鼓励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地理的热情。而本节课另外一个知识点——了解“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还可以加强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感性认识,借此可以引导学生关心自己生存的地理环境,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环保观念教育,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进而才能引领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探究问题的能力和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即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丰富直观的特点,循序渐进,通过启发、诱导等方法使学生不断思考、表达,交流,并不断反思学习和探究的见解和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由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全球气候道影响引发的反思,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环保观念教育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说教学重点]
探究沃克环流的成因,了解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说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教学&&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说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并且在图片中现场作图分析。
[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坐落在南美洲西海岸有一个神奇的国家——秘鲁,说它神奇是因为它位于沿海却沙漠广布。请看大屏幕,该图片就是该国的自然景观图片。
师:为什么秘鲁是沿海国家,却沙漠广布呢?
生:秘鲁寒流对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师:对。正是秘鲁寒流使这里形成了热带沙漠气候。但秘鲁并非一片荒芜,却也生机盎然,鱼儿成群,鸟儿纷飞,人口也算密集。该图为秘鲁沿海城市景观图。
师:有人说:秘鲁的人们之所以生活得欣欣向荣,主要恩泽与秘鲁寒流。你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生:因为秘鲁寒流属于上升补偿流,冷水上泛,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饵料丰富,鱼类丰富,进而以鱼为食的鸟类也较多。
师:对。因此秘鲁的农民主要从事渔业,很少从事种植业。但是在1925年,渔民们发现这一年3月沙漠地区降雨量多达400毫米,而前5年降水总和不足20毫米,结果沙漠变成绿洲,几乎整个秘鲁覆盖着茂密的牧草,羊群成倍增加,不毛之地纷纷长出庄稼,展现出与原来截然相反的景观。是什么引起这些变化呢?后来,人们经过观察发现原来是这里海洋中的冷水变成了热水,因此人们对东太平洋出现的这支暖洋流兴趣十足,认为是这支暖流给他们带来了丰收年,借给这只暖洋流冠以“圣婴”的美名。西班牙语音译之后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厄尔尼诺。
但也发现原来生活在这一海区的冷水性浮游生物和鱼类由于不适应这种温暖的环境而大量地死亡,以鱼类作食物的海鸟、海兽因找不到食物而相继饿死或另迁它处。灾难最严重的几天,秘鲁首都利马外港卡亚俄海面和滩地上到处是鱼类、海鸟及其它海洋动物的尸骸。死亡的动物尸体腐烂产生硫化氢,致使海水变色,臭气熏天,使泊港舰船的水下船壳变黑,并随着雾气或吹向大陆的海风泼向港口附近的建筑物和汽车,在它们表面也涂上了一层黑色,就像是有人用油漆漆过一样。
几十年过去了,人们发现,厄尔尼诺并非象当初人们想象的那样给人们带来丰收,恰恰相反,它给生态、环境、气候乃至世界经济都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特别是90年代以来发生的4次厄尔尼诺,使全球经济损失惨重。也因此,“厄尔尼诺”一词变得家喻户晓。
[新课探究]
一、探究沃克环流
师:回忆上节课学习的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是维持全球的水热平衡,是通过什么来维持这种平衡的?
生: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
师:那么,南太平洋海——气作用的表现如何呢?
[分组探究]
在事先准备好的南太平洋图上画出南太平洋的大洋环流及东西向的热力环流。(如下图所示)
分析此环流对南太平洋东、西岸气候影响
探究环流的成因
探讨环流的意义。
二、探究厄尔尼诺的成因
分析(1)定义:有些年份的圣诞节前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2)沃克环流状况:异常偏弱
探究(3)成因:
问题设计:
东南信风突然减弱导致海水流动如何变化?东岸、西岸海水温度变化情况?干湿状况如何变化?可能引发什么灾害?
(4)典型特征:①赤道西太平洋大气低层出现西风;②赤道太平洋东部副热带地区高空气压高于正常状态,低空气压低于常态;③沃克环流异常偏弱;
探究(5)影响:厄尔尼诺对环太平洋热带地区气候等的影响
①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上升,大气对流活动加强、降雨增多,暴雨频繁,洪涝成灾。&
②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一带,由于海温下降,大气对流活动减弱、降水减少,旱灾严重。
③太平洋和大西洋地区发生的热带风暴都比常年偏少。赤道西太平洋地区温度下降,中国沿海台风减弱。中国冬季更加温和干燥。
探究:对秘鲁渔场的影响
设问:秘鲁渔场如何形成的?秘鲁寒流成因上是属于哪一类洋流?信风减弱导致南赤道暖流减弱,对秘鲁渔场产生什么影响?
由于信风减弱,南赤道暖流减弱,秘鲁寒流补偿运动减弱,海底营养物质难以到达表层,鱼类鱼类减少。
高层次要求:从异常的特征或者表面现象看本质。
阅读:研究和探讨:厄尔尼诺现象的真正原因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之后,往往接着发生拉尼娜现象。
三、探究拉尼娜现象
(1)概念: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异常降温的现象
(2)沃克环流状况:异常增强
(3)成因(对比厄尔尼诺现象)
东南信风增强—— ——东岸
(4)典型特征:①赤道西太平洋大气低层出现更低气压;②赤道太平洋东部副热带地区,低空气压更高;③沃克环流异常增强;
(5)影响:拉尼娜现象对环太平洋热带地区气候等的影响
①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降低,大气下沉活动加强、降水减少,旱灾严重。
②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一带,由于海温上升,大气对流活动增强、降雨增多,暴雨频繁,洪涝成灾。&
③太平洋和大西洋地区发生的热带风暴都比常年偏多偏强。赤道西太平洋地区温度上升,中国沿海台风增强。
承接:拉尼娜现象发生于厄尔尼诺之后,都对全球产生重要影响,人类如何减轻灾害?
四、灾害预防措施
加强监测和预报
加强地区与国际间的合作
深入开展研究并且预测其影响。
高考题剖析: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补绘图上赤道附近洋面上空的大气环流箭头,以表示正确的环流方向。(4分)
(2)在大洋东部,如果赤道附近海水异常增温,温暖海水沿大洋东岸向南流,并迫使原寒流位置向西偏移。那么,图示大气环流强弱及赤道附近大洋两岸的降水量将如何变化?为什么?(11分)
(1)箭头指向呈顺时针方向& 4分
(2)大气环流会减弱(或大气环流变得不稳定),1分
因为其下垫面(洋面)东西部的热力差异减小(或产生变化);2分 大洋西岸降水量会明显减少,2分因为这里的上升气流减弱,对流雨随之减少。 2分
大洋东岸降水量会明显增多,2分因为沿岸暖洋流的加湿作用以及这里的下沉气流减弱。2分
1.风从A吹向B.A为高压,B为低压,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小,所以吹西风
3.冬季暖和干燥.由于A海区附近形成高压,不利于亚洲高压强大的冷空气南下,所以冬季较暖和;由于冬季气温较高,我国大部分地区蒸发旺盛,天气较往年干燥.
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导学探究
探究一、沃克环流
1.绘出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洋流图
2.分析东南信风与南赤道暖流关系?分析秘鲁寒流成因?
3.作出沃克环流图,从热力环流角度分析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东、西两岸气候状况?
4.在图中绘制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海洋表层与海底间海水运动图
探究二、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影响
1.图中反映的温度距平值是什么含义?正值代表什么?
2.什么原因造成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
3.厄尔尼诺沃克环流形势可能会如何变化?
4.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东、西两岸气候状况又如何变化?
5.分析秘鲁寒流受到的影响?对秘鲁渔场产生的影响?
6.厄尔尼诺年对我国冬季气候影响,试分析?
1.什么原因造成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降低?
2.拉尼娜现象发生时,沃克环流形势产生什么变化?
3.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东、西两岸气候状况又如何变化?
4.分析秘鲁寒流变化?对秘鲁渔场产生的影响?
5.分析影响我国的台风势力与频率变化?
高考题剖析: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补绘图上赤道附近洋面上空的大气环流箭头,以表示正确的环流方向。(4分)
(2)在大洋东部,如果赤道附近海水异常增温,温暖海水沿大洋东岸向南流,并迫使原寒流位置向西偏移。那么,图示大气环流强弱及赤道附近大洋两岸的降水量将如何变化?为什么?(11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厄尔尼诺现象成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