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状囊尾蚴蚴病感染阶段是什么

《寄生虫(部分)》
寄生虫(部分)
寄生虫可作为病原体引起寄生虫病和作为传播媒介传播疾病。染的食物或饮水而感染人体(直接发育)染期后,经节肢动物媒介或中间宿主感染人体(间接发育)条件下可传播给人状态,只有当该幼虫有机会侵入其适宜宿主体内,才能发育为成虫季节而异寄生虫类型中,按寄生虫在人体的寄生部位分体内寄生虫和体外寄生虫,按寄生虫生活时间分永久性和暂时性寄生虫,按对宿主的选择可分兼性和专性寄生虫虫,但可在人体或节肢动物体内长期移行,破坏组织,引起疾病不易查出病原体的一种寄生现象形态:以间日疟原虫为例讲解1.当雌性按蚊吸血时,子孢子进入人体,子孢子是感染期,约30分钟后侵入肝细胞。2.子孢子随血流侵入肝实质细胞,行裂体生殖。3.子孢子分为速殖子和缓殖子,前者快速发育(5~9天之内),后者发育较慢(5个月以上),又称休眠子。4.受感染的肝细胞破裂,释放出成千上万个裂殖子;一部分被吞噬细胞吞噬而消灭,一部分侵入红细胞。包括在蚊胃腔内进行有性生殖,即配子生殖和在蚊胃壁进行无性生殖,即孢子增殖。1、终末宿主:雌性按蚊;中间宿主:人。2、雌性按蚊吸病人血而感染,滋养体,裂殖体被消灭,雌雄配子体发育为雌雄配子。3、配子体进入蚊胃中场,大配子体发育为大配子,小配子体出芽生殖发育为小配子,大配子小配子受精发育为合子。4、卵囊(囊合子)形成:合子—动合子,穿过蚊胃,在胃壁弹力膜下发育为囊合子。5、卵囊内行孢子生殖(无性繁殖)和卵囊破裂,子孢子钻入蚊唾液腺,当蚊叮咬健康人时,子孢子进入人体。6、30~40天后,子孢子具感染性。营养与代谢:①通过包口摄食:血红蛋白—正铁血红素(疟色素)+珠蛋白(合成虫体内蛋白)②需氧代谢:受感染红细胞的氧消耗量是正常红细胞的70倍。③国外已成功地培养了恶性疟原虫。2与红细胞的关系①间日疟原虫侵犯网织红细胞(幼红细胞),三日疟原虫侵入衰老红细胞,恶性疟原虫侵犯各期红细胞。②受感染红细胞的变化:间日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胀大、淡、苍白色,可见薛氏小点。恶性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变形,有小突起,所以容易粘附在内脏毛细血管壁上。③裂殖体破裂和裂殖子侵入红细胞,裂殖子的表膜可被表被包围。、裂殖子尖端黏附在红细胞膜上。b、红细胞变形。c、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形成吞虫泡。d、红细胞膜后端相连。 -前几次红内期。 发作: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后,血中虫体密度达到发热阈值,疟原虫的代谢产物、红细胞碎片及残余血红蛋白进入血液,其中部分被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吞食,产出内源性热原质,此物质与一部分疟原虫、产物代谢共同作用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典型的疟疾发作为周期性寒战、发热、出汗及退热三个连续阶段。周期性发作与疟原虫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所需时间密切相关,间日疟原虫裂体增殖周期为48小时,故隔日发作一次。再燃:初发停止后,无再感染,当免疫力低下时,残存的少量红内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大量繁殖。复发:与迟发型子孢子有关。间日疟、卵形疟。间日疟初发停止后,血里疟原虫已被消灭,而肝细胞内不同批的迟发型子孢子发育为红外期裂殖子,重新侵入红细胞,进行裂体增殖,导致临床疟疾发作,称复发。1疟原虫直接剖坏红细胞。2脾功能亢进吞噬破坏大量正常红细胞。3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4免疫病理损害:疟原虫的寄生导致红细胞隐蔽的抗原暴露,自身产生抗体,破坏红细胞。脾肿大、(肝肿大):早期为充血,单核巨噬细胞增生,晚期纤维化。1脑型,最常见2胃肠型3超高热型4厥冷型—炎症反应—血管通透性增加—蛋白和水损失—导致大脑血循环停滞—组织缺氧和坏死—脑型疟,病人可高烧,昏迷。②红细胞阻滞学说:机械性阻滞学说。③恶性疟只有再燃,无复发;有抗药株出现。先天免疫:Duffy血型抗原阴性的人对间日疟原虫具有先天性抵抗力。镰状细胞血红蛋白(Hbs)对恶性疟原虫有抵抗力作用。2获得性免疫:疟疾的获得性免疫具有:种、株、期的特异性。获得性免疫通过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两种形式发挥效应。带虫免疫:人体感染疟原虫后,大多数产生一定的保护性免疫,能抵抗重复感染并使体内疟原虫降至较低水平,但未能完全消灭虫体,一旦用药物杀灭残存的疟原虫后,已获得的免疫力逐渐消失,这种免疫状态称疟疾的带虫免疫。免疫逃避:疟疾的带虫免疫显示了疟原虫既具有有效的免疫原性,同时部分原虫又具有逃避诉诸免疫效应的能力,疟原虫与宿主保护性抗体共存的现象称为免疫逃避。(1)寄生部位(2)抗原变异和抗原差异(3)改变宿主免疫应答1病原检查:血涂片检查:薄血膜、厚血膜、姬氏染色;间日疟和恶性疟的采血时间宜在发作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2血清学检查:IFA、IHA、ELISA、PCR检测DNA。(1999年)报告,全球疟疾每年的发病人数达3-5亿人,估计死亡人数超过100万,其中大部分是儿童,非洲每天有3000名5岁以下的儿童死于疟疾(2002年)①北纬25度以南—高疟区②北纬25~33度—非稳定性的中疟区或低疟区③北纬33度以北—非稳定性低疟区④西北地区—无疟区流行基本环节:(1)传染源:外周血中有配子体的患者和带虫者。血中带红内期者可经输血传播(2)传染媒介:平原—中华按蚊;山区—嗜人按蚊、微小按蚊;海南—大劣按蚊等。(3)易感人群:普遍人群:普遍易感。特别是儿童及外来的无免疫力的人群。1、 自然因素:适宜的温度和充沛的雨量有利于按蚊的生长繁殖。25℃左右最适合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1、 治疗病人控制传染源间日疟、卵形疟还须服用杀灭红外期原虫的药物以防复发。杀灭红内期原虫的药物有:磷酸氯喹、万有引力萘啶、青蒿素等。杀灭红外期原虫和配子体的药物有:驳岸喹啉、乙胺嘧啶等。2、 防蚊、灭蚊,切断传播途径。虫体寄生在组织细胞中,为猫科动物的肠道球虫;猫为终末宿主,人、猪、牛等哺乳动物为中间宿主,虫体呈弓形,在鼠胆和细胞内发现。在温血动物中广泛存在,猫科动物为重要传染源。该虫世界性分布,人和许多动物都能感染,属机会性致病原虫;在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造成严重后果,导致人兽共患弓形虫病;寄生于除红细胞以外的几乎所有有核细胞中。1、 滋养体:见于中间宿主有和细胞内,又称速殖子,营内芽二分裂和多分裂生殖。急性期时,滋养体在细胞内增殖,形成假包囊,内含速殖子,虫体呈弓形或月牙形,一端较尖,一端钝圆;一边扁平,一边膨隆。速殖子增殖至一定数目时,胞膜破裂,速殖子释出,侵犯其他细胞。2、 包囊:见于中间宿主有核细胞,圆形囊内滋养体称缓殖子,可不断增殖,内含数个至数百个虫体,细胞破裂后,缓殖子重新进入新的细胞,形成新的囊包,多见于有一定免疫力的患者细胞内。包囊具有一层富有弹性的坚韧囊壁。3、 裂殖体:在终末宿主猫科动物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内发育增殖;成熟裂殖体为长椭圆行,内含4~29个裂殖子。4、 配子体:有游离的裂殖子侵入另一个肠上皮细胞发育形成配子母细胞,发育为配子体;雌雄配子受精结合发育为合子,而后发育为卵囊。5、 卵囊(囊合子):雌雄配子受精结合,发育为合子,然后发育为卵囊,刚从猫粪排出的卵囊为圆形或椭圆形,成熟囊合子含两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由4个子孢子组成,呈新月形;卵囊具有两层光滑透明的囊壁,其内充满均匀小颗粒。1全部生活史过程需两种宿主,属需宿主转换型。2猫是终末宿主兼中间宿主;在猫体内完成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3其他动物和人体均为中间宿主,在其内只能完成无性生殖,中间宿主及其广泛,包括各种哺乳动物类动物和人等,可寄生于除红细胞以外的几乎所有有核细胞中。 在中间宿主内的发育:弓形虫对中间宿主的选择极不严格:猫内的卵囊或动物肉内中的包囊(感染期)被中间宿主人、羊、猪、牛等吞食后,在肠内逸出子孢子或速殖子或缓殖子,侵入肠壁经血或淋巴结扩撒至全身器官。在组织有核细胞内发育繁殖(无性生殖)形成假包囊;细胞破裂,速殖子重新侵入组织细胞。 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机体,速殖子侵入宿主细胞后,增殖速度减慢,形成包囊,可在细胞内存活数月、数年、终身。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组织细胞内的包囊可破裂,释出缓殖子,继续侵入新的组织细胞内而发育繁殖。强毒株为RH株,弓形虫的侵袭作用与毒力及免疫力有关。速殖子期是弓形虫主要致病阶段:破坏宿主细胞。包囊内缓殖子是引起慢性感染的主要形式,包囊因缓殖子增殖而体积增大,挤压器官使功能受损。包囊破裂后,游离的虫体可产生迟发型变态反应,形成肉芽肿病变,后期的纤维钙化大多见于脑、眼部等。先天性弓形虫病:经胎盘传播,出现无脑儿,大脑水肿儿等。后天性弓形虫病:人体摄食了未熟肉类和卵囊污染的水、食物所致:淋巴结肿大较常见。 先天性弓形虫病表现为脑积水,小脑畸形,视网膜炎。正常人对后天获得性弓形虫病有一定免疫力,呈隐形感染;当免疫力低下时,出现急性感染。 临床表现为淋巴结肿大、脑炎、皮疹、心肌炎等、艾滋病患者因患弓形虫脑炎致死。恶性肿瘤患者、器官移植、接受免疫抑制剂、放射治疗患者等;可使隐形感染重症化,病情恶化,病人死亡。一、病原学检查:1、 涂片染色法:体液、脑脊液、骨髓、羊水、胸水、血液、腹腔液涂片,查滋养体或活组织穿刺物涂片。2、 动物接种分离法。3、 细胞培养法。4、 组织切片法查找包囊。二、血清学检查:染色实验;IFA、IHA、ELISA。三、分子生物学诊断:PCR、DNA探针技术。1、 流行概况:世界性分布,养猫地区多见,为动物源性疾病,鸟类,哺乳动物是主要传染源。2、 流行环节:人兽共患病,家畜阳性率10~50%。a.传染源:隐形感染者,与养猫有关。b.传播途径:生食肉类以及卵囊污染的水和食物。多种生活史期都具有感染性。2中间宿主广,家畜家禽均易感。3多项交叉传播。4包囊可长期生存在中间宿主组织内。5卵囊排放量大,抵抗力强。,乙胺嘧啶、螺旋霉素。2加强对家畜,家禽和可疑动物的监测和隔离。3加强饮食卫生管理,不吃生和半生的肉制品。4不养猫类动物。5定期对孕妇做弓形虫常规检查;以防制先天性弓形虫病的发生。结肠小袋纤毛虫是人体最大的寄生原虫,该虫寄生于人体结肠内,可侵犯宿主的肠壁组织,导致痢疾。 结肠小袋纤毛虫生活史有两个发育阶段:滋养体、包囊包囊污染的食物和饮水经口进入宿主体内,滋养体在胃肠道脱囊逸出,以二分裂进行繁殖,属于接合生殖。1.形态:虫体扁平,两侧对称,长如带状;体长,分头节、颈节、链体、孕节;体腔缺如,无口和消化道;雌雄同体,有雌雄两套生殖器官。2.成虫头节细小;孕节中子宫发达,充满虫卵。圆叶目绦虫头节多呈球形。3.生活史:只需一个中间宿主的绦虫(圆叶目);需两个中间宿主的绦虫(假叶目);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的时期称中绦期。4.小结:成虫寄生在小肠;幼虫寄生在无脊柱动物或脊椎动物的组织内;除微小膜壳绦虫外,圆叶目绦虫均需一个中间宿主;孕节片排出体外,虫卵释放;因圆叶目绦虫无子宫孔,虫卵需待孕节脱落后,由于活动挤压或破裂才得以散出。成虫寄生在人体小肠,引起猪肉绦虫病;幼虫寄生在猪或人的肌肉等部位引起囊虫病。1.形态:子宫有两侧,每侧7-13支;虫卵黄褐,壳厚,有放射状条纹,内含一个六钩蚴,外膜缺如。猪囊尾蚴又名猪囊虫,乳白透明,囊壁薄,内含头节。2.生活史:①终宿主:人(唯一)②中间宿主:猪或人③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人小肠,幼虫寄生在肌肉、脑、眼等组织器官④感染阶段:囊尾蚴,虫卵⑤感染途径:经口⑥猪吞食虫卵,六钩蚴在小肠孵出,穿过肠壁进入小静脉,到达肌肉,发育为囊尾蚴⑦囊尾蚴被人吞食后,受小肠胆汁刺激,头节翻出,2个月后发育为成虫,成虫寿命达25年致病1.成虫致病:猪带绦虫病,腹痛,腹泻,小肠粘膜刺激症,消化不良,虫体掠夺营养,排出节片,有过敏症状。2.幼虫致病:囊虫病。分为:皮肤下和肌肉型:体节形成。脑型:头痛、癫痫、呕吐、颅内压增高。眼型:眼内囊尾蚴存活时,症状不重;但囊尾蚴一旦死亡,重提的分解物可产生强烈的刺激,造成眼内组织变化,导致失明;盲眼,视网膜剥离。1猪带绦虫患者是危险的传染源。 2由于链状带绦虫及猪囊尾蚴均可寄生于人体,故其致病作用远比肥胖带绦虫严重。 3人体感染虫卵的方式有三种:①自体内感染②自体外感染,患者误食自己排出的虫卵。③异体感染。16%的猪带绦虫病患者伴有囊尾蚴病;而囊尾蚴并患者中约有55.6%伴/news/C8C89D55018AEC8C.html有猪带绦虫病。诊断1.绦虫病:有无吃“米”猪肉的病史和排孕节片史;被囊尾蚴寄生的肌肉为“米”猪肉。鉴别:头节,孕节,子宫分支鉴别,粪便查虫卵,孕节片。①查虫卵: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漂浮法;沉淀法。②实验性驱虫。2.a.皮下结节活检b.CNS检查c.CT扫描,X线检查,B超d.眼底检查:可见囊尾蚴头节的伸缩。e.虫体死亡后,降解。蛋白质可导致剧烈的炎症反应。f.免疫学检查:IHA,ELISA,IFA,皮内实验。流行病学1.唯一的终末宿主,也可为中间宿主。2.中间宿主,猪吞食虫卵而感染,如养猪方式不善,猪户外饲养,容易吃进人的粪便。3.染是因为吞食了虫卵或吞食了生和未煮熟的猪肉(居民食肉习惯及烹调方法不良所致)。4.感染现象(自体内重复感染),自体外重复感染,身体感染。防治各地防治猪带绦虫病的经验是一定要抓好“驱、管、检”的综合性防治措施。1驱虫治疗,囊尾蚴病以手术摘除囊尾蚴。2管理厕所、猪圈,加强粪便管理。3宰前猪囊尾蚴病检查和宰后肉类检查4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5对猪进行免疫接种6治疗病人:槟榔,南瓜子。甲苯达唑,灭绦灵,吡哇酮7疗效考验,是以头节排出为特征1.牛囊尾蚴不寄生在人体,成虫孕节子宫每侧分支15-30支。2.终宿主:人(唯一);中间宿主:牛;寄生部位:成虫人小肠;感染阶段:囊尾蚴(使人患牛带绦虫病);感染途径:经口3.致病:主要成虫致病,掠夺营养,机械性刺激等腹痛,腹泻,营养不良。诊断①详询病史②病原学诊断:孕节片,虫卵检查,子宫侧支鉴别③根据是否排出头节以考核疗效防治①治疗患者,带虫者:槟榔,南瓜子,吡喹酮,灭绦灵,驱出头节②卫生教育,合理建所③肉品检查④改正生吃牛肉的习惯,砧板干净形态:①成虫为最小的绦虫之一,分头节、为成熟节、成熟节和孕节②幼虫,即棘球蚴,为大小不一的圆形单房性囊状体,囊内含有生发囊(育囊)、原头蚴、囊液等③悬浮在囊液中的有形成分总称为囊砂,又称棘球蚴砂。④囊液是重要的抗原成分 生活史要点:①终宿主:犬、狼等肉食动物②中间宿主:牛、羊、骆驼等食草动物③寄生部位:棘球蚴主要寄生在人肝(以右叶多见)、肺、腹腔、脑、胸腔等器官④感染阶段:虫卵⑤感染途径:经口 小结:①成虫寄生在食肉动物的小肠中②虫卵或孕节被食草动物吞食后,六钩蚴在小肠逸出③六钩蚴穿透肠壁,循血流移形,定居在内脏,幼虫空心化,发育为棘球蚴囊④当感染性内脏被食肉动物吞食后,每个原头节在小肠发育为一条成虫⑤当虫卵被人吞食后,逸出的六钩蚴定居在肝、肺、骨等处导致棘球蚴病,也称包虫病,棘球蚴在人体可活40年之久 致病:球蚴生长缓慢,对人致病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其体积大小、寄生部位和数量多少。主要受损器官:肝、肺、腹腔等。①毒性和过敏反应:食欲减退、消瘦、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②压迫和刺激症状:寄生部位轻微疼痛和坠胀感、肝区疼痛、颅内压升高③局部包块:可触及④继发性感染:胆道急性炎症、弥漫性腹膜炎等⑤棘球蚴发展缓慢,童年感染,成年出现临床症状,往往感染5-20年才出现症状。⑥临床症状和病理特征随病变位置、棘球蚴囊大小、寄生时间,数目而定。⑦内脏损伤多为机械损害,局部压迫、刺激;症状与体征和占位性肿瘤相似、出现压迫症状,⑧引起组织细胞萎缩,坏死。⑨压迫症状;黄疸、压迫支气管,出咳嗽,胸痛等。⑩棘球蚴囊破裂,可造成严重的变态反应和继发性棘球蚴病,可造成过敏性休克。[11]骨棘球蚴病可导致病理性骨折。[12]囊感染化脓。 诊断①流行区:详询病史,如接触狗、羊的病史。②查见肝部慢性生长性肿块。③B超,X线摄片,CT扫描,同位素扫描,核磁共振,肝造影等。④皮内试验:Casoni Test。⑤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⑥从痰、胸膜积液、腹水或尿等检获棘球蚴碎片或原头蚴也可确诊。⑦血清学检查:IHA、ELISA、Doot-ELISA。⑧外科发展育囊、原头节也可确诊。⑨严禁穿刺检查,以免发生过敏性休克和继发性感染。⑩确诊以手术摘除棘球囊为准、禁止穿刺。 流行病学①包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兽共患病②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人畜包虫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该病成为我国西部严重危害牧民健康的疾病之一。③食肉动物狼、狐、豺是保虫宿主。④食草动物(羊、牛、马、骆驼)多为中间宿主。⑤人是中间宿主,人的感染是因为摄食了虫卵或孕节。⑥包虫病是人畜共患病,主要在羊、犬之间传播,狗吃羊内脏而感染。⑦虫卵严重污染环境,虫卵抵抗力强。⑧人与家畜和环境密切接触。⑨病畜内脏喂狗或乱抛,被狗吃入,导致感染。 防治①综合性治疗,病畜内脏深埋或焚烧。②手术治疗:外科摘除棘球蚴囊。③摘除包囊时,防治破裂和囊液漏出。④化疗:甲苯达唑、吡喹酮、丙硫米唑。⑤个人卫生,食品卫生,加强宣传,普及棘球病知识。⑥用氢溴酸槟榔碱给狗灭虫,定期给家犬、牧犬驱虫,捕杀野生动物。⑦疫苗使用。⑧包虫病是我国法定传染病。形态:①成虫体小,头节细小,呈球形,4个吸盘,一伸缩项突,子宫呈袋状②虫卵:圆形或椭圆形,无色透明,卵壳薄,胚膜厚,内有六钩蚴生活史:①终宿主:为人、鼠等啮齿动物②寄生部位:成虫寄生在终宿主的小肠内,脱落的孕节或虫卵随粪便排至体外③感染阶段:为虫卵、似囊尾蚴(食入中间宿主)④感染方式:经口,自身重复感染⑤中间宿主:昆虫,也可不需要致病:头节上的吸盘、小钩、体表微绒毛对肠壁机械性损伤以及虫体分泌物的毒性损伤,导致肠粘膜充血、坏死,致病较轻微。患者:食欲不振,乏力,头痛,头晕,烦躁失眠,免疫抑制剂使用可引起短膜壳绦虫感染。 诊断①粪便直接涂片法查虫卵,孕节。②免疫学方法。流行病学①世界性分布,温带,热带地区多见,我国20个省市有流行。②感染率为0.07%~11.38%,儿童多见。③可发现自体内重复感染。 流行因素①虫卵自孕节散出后,即具有感染性,污染食物,手指,经口感染。②虫卵也可经蚤,甲虫等对中间宿主发育为似囊尾蚴。人误食中间宿主而感染。③滞留肠腔的虫卵也可继续发育为似囊尾蚴和成虫,患者自体内重复感染。④鼠是保虫宿主,可感染人。 防治①驱虫:吡喹酮,南瓜子,反复驱虫。②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饮食卫生。③灭鼠。④注意营养。形态:①成虫头节呈指状②与蠕虫虫卵相似。浅灰褐色,似橄榄形,卵壳薄,有卵盖,乱内有一个卵细胞和多个卵黄细胞③裂头蚴:头部与成虫相似,体带状,不分节,具有横纹 生活史:①终宿主:猫、犬、虎、豹等②第一中间宿主:剑水蚤③第二中间宿主:蛙类④转续宿主:蛇、鸟、哺乳动物⑤人可充当本虫的第二中间宿主、转续宿主、偶然可成为终宿主⑥感染阶段:裂头蚴(转续宿主),原尾蚴(第二中间宿主)致病:偶有成虫感染人体的报导。成虫在人体寄生的时间短,危害较轻,一般无明显症状。 ①眼裂头蚴病②皮下裂头蚴病:游走性皮下结节③脑裂头蚴病④内脏裂头蚴病⑤口腔额面部裂头蚴病诊断:1、成虫:粪检虫卵2、裂头蚴:依囊肿处寻找虫卵。CT等方法流行:感染途径①以生蛙肉敷贴创口。②经口感染:食入生的或未熟的蛇肉、蛙肉。 ③喝生水或游泳不慎喝入水蚤。防治①不用蛙肉敷贴创口②不食生的未熟的肉类③不饮生水以防感染④治疗:槟榔南瓜子、外科手术、内脏裂头蚴病—吡喹酮本文由()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免费下载文档:临床寄生虫学检验 重点精要
主要参考教材: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临床寄生虫学检验(第2版)》
寄生虫学及其检验
第一章、总论
1、概念:(掌握)
共栖(commensalism):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从共同生活中获利,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
互利共生(Mutu alism):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都获利如白蚁和它肠道中的鞭毛虫。
寄生(Parasitism):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从共同生活中获利;另一方受害。
寄生虫(parasite):长期或暂时地依附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获得营养,并给对方造成损害的低等动物。
宿主(host):受寄生虫寄生并受其损害的一方。
寄生虫生活史(life cycle):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繁殖及宿主转换的整个过程。
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寄生虫幼虫或无性阶段寄生的宿主。
终宿主(definitive host):寄生虫成虫或有性阶段寄生的宿主。
转续宿主(paratenic host):有些蠕虫幼虫进入非正常宿主,虽能存活,但仍保持幼虫阶段,不能发育为成虫,当进入正常宿主体内时,对正常宿主有感染性,这种非正常宿主为转续宿主。
保虫宿主(reservoir host):有些寄生虫既能感染人体,也能感染动物,人和动物均是寄生虫的正常宿主,这些动物在流行病学中起储存和保虫作用,故称保虫宿主。
幼虫移行症(larva migrans):有些动物体内寄生的蠕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包括人体)内,发育受阻,不能发育为成虫,但可在人体内长期移行,破坏组织,引起疾病。
机会性致病寄生虫(opportunistic parasite):某些寄生虫在健康的人群体内寄生时,常不表现明显致病性但当人体免疫力低下,可引起人体急性感染或严重发作甚至致死。
感染阶段(感染期)(infective stage):寄生虫发育过程中能感染人的阶段。
2、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熟悉)①寄生虫对宿主的影响& 掠夺营养,机械性损害,毒性及免疫损害②宿主对寄生虫的影响& 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③两者相互作用结果& 清除寄生虫,带虫者,病人
3、寄生虫病的特点(熟悉)会产生寄生虫感染,带虫者和寄生虫病。具有潜伏期和隐形期。可导致隐形感染和慢性感染4、寄生虫病的诊断(熟悉)①临床诊断:包括询问病史(症状)和物理诊断(体征和影像学诊断)②实验室检查:包括病原检查(确诊方法)免疫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技术
5、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熟悉)①流行因素:自然因素,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②流行的基本环节A、& 传播源:病人、带虫者、保虫宿主B、 传播途径:经口、皮肤、虫媒、接触、胎盘、输血、自体感染等③流行特点:地方性,季节性和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性)④寄生虫病的防治A、& 防治措施:综合措施B、 防治原则: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第二章、线虫
一、线虫纲特征1.虫体圆柱形,左右对称,不分节。2.雌(♀)雄(♂)异体,雌虫大于雄虫,雌虫尾端直,雄虫尾端向腹面卷曲或膨大成伞状。3.体腔为原体腔。4.消化道完整,为管形。5.生殖系统:雄性为单管形,雌性多为双管形(鞭虫&& 为单管形)。6.发育阶段:虫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7.幼虫发育显著特征:幼虫蜕皮4次。8.生活史类型:土源性线虫,生物源性线虫
二、蛔虫&&是人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成虫寄生于小肠,引起蛔虫病。
1、蛔虫形态:1)活体是呈淡红色,死后呈灰白色2)雌虫长约20-35厘米,雄虫长约15-25厘米3)体表有细横纹,虫体两侧有两条白色的侧线。4)口端有品字型排列的3个唇瓣(蛔虫的三个唇瓣呈品字形排列,借唇瓣咬附肠黏膜)5)雌虫尾部钝圆,雄虫尾部卷曲,有两根交合刺6)雌虫有两套对称的管状生殖系统,雄虫的生殖系统为单管型
2、蛔虫卵形态:
1)受精蛔虫卵:卵圆形,棕黄色,大小65&45μm,卵壳厚,内含物为卵细胞,外被蛋白质膜。
2)未受精蛔虫卵狭椭圆形,大小90*41微米,卵壳薄,内含屈光颗粒,蛋白质膜较薄,没有蛔甙层,所以有一定的变形性
3)脱蛋白膜受精蛔虫卵虫卵无色,卵壳较厚,应与钩虫卵鉴别
3、蛔虫生活史:蛔虫的生活史包括虫卵在外界土壤中的发育和虫体在人体内的发育,不需要中间宿主&&&&&&&& 成虫寄生于人体的小肠内,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随粪便排出&感染性虫卵&经口进入人体&小肠&穿过小肠壁进入静脉&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血窦&通过肝静脉和下腔静脉进入心脏&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毛细血管网&穿出血管进入肺泡(对肺产生机械性损伤)&蜕皮(产生抗原,导致免疫损伤)&上行到咽部,在咽部有两条路,一条是咳嗽将幼虫排出体外,另一条路则是通过吞咽进入消化管,最终以成虫计生在小肠。
生活史特点:(1)、成虫寄生部位:小肠(2)、感染时期:感染性虫卵(3)、感染途径:经口感染(4)、有体内移行过程(5)、虫卵经粪便排出
4、蛔虫主要危害蛔虫幼虫和成虫对人体的主要作用,表现为机械性损伤、变态反应和肠功能紊乱等。幼虫时期主要是机械性损伤和引起免疫反应;成虫时期损伤主要是掠夺营养影响吸收,引起超敏反应,引起胆道蛔虫病等并发症,引起肠梗阻。5、蛔虫的主要的实验诊断方法:(1)、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2)、饱和盐水浮聚法。
6、驱虫药:
阿苯达唑(苯硫咪唑或肠虫清)
三、鞭虫&&是人体常见的寄生虫之一,寄生于盲肠,可以引起鞭虫病
1、成虫形态:雄虫尾部卷曲,雌虫尾部钝圆,形似马鞭。
2、虫卵形态:棕黄色,比受精蛔虫卵小,卵壳较厚,两端有透明盖塞
3、生活史特点:(1)、成虫寄生于盲肠、结肠(2)、感染方式:经口感染(3)、感染时期:感染性虫卵(4)、不需要中间宿主(5)、无明显的体内移行过程(6)、成虫寿命约3-5年
4、驱虫药阿苯达唑、甲苯咪唑
十二指肠钩虫
雌:(10~13)mm&0.6mm
雄:(8~11)mm&(0.4~0.5)mm
雌:(9~11)mm&0.4mm
雄:(7~9)mm&0.3mm
腹侧前缘有两对钩齿
腹侧前缘有一对半月形板齿
撑开时略成圆形
撑开时略成扁形
远端分两只,每只分三小只
基部先分两只,每只远端再分两小只
两支成长鬓状,末端分开
一刺末端成钩状,常包被于另一刺凹槽内
两种钩虫卵相似,稍带长椭圆形,两端较圆,壳薄,无色透明,大小为(56~76)μm&(36~40)μm,一般含有2~4个卵细胞,卵壳与卵细胞之间间隙明显,
成虫产卵后在泥土中第一杆状蚴,48小时后变成第二杆状蚴,5~6天后变成丝状蚴(即感染期蚴)经皮肤侵入到人体移行到小肠最终发育成成虫。
生活史特点:
1、 钩虫生活无需中间宿主
2、 感染阶段和感染途径:丝状蚴经皮肤或粘膜,也可经口,胎盘,母乳,转续宿主感染。
3、 成虫寄生部位:小肠上段,以空肠为主。
4、 致病阶段:幼虫和成虫均可对宿主造成损害,主要致期是成虫。
饱和盐水浮聚法(钩虫卵比饱和盐水比重小)收集虫卵,病原学诊断。
钩蚴培养法(可以用来区别是哪种钩虫)
幼虫可引起钩蚴性皮炎和肺部炎症症状。
成虫咬着肠壁,引起长期慢性出血。
驱虫药:阿苯达唑、甲苯咪唑(适当补铁)&
1、成虫形态&& 虫体细小,两头尖细,乳白色。雄虫较小,体后端向腹面弯曲。雌虫较大,虫体中部膨大,略成长纺锤形,尾端直而尖细。
2、虫卵形态:&& 成椭圆形,左右部队称,一侧扁平,一侧隆起,无色透明,卵壳较厚,新产的卵已经含有一个发育至蝌蚪期的胚胎。虫体在外界与空气接触后此胚胎很快发育为幼虫在卵内经第一次脱皮后即成为感染期虫卵。
生活史简单,人是唯一宿主
感染阶段:感染期卵
感染途径:主要经口感染,可通过肛门&&手&&口感染
成虫寄生于人的盲肠,阑尾,结肠,直肠以及回肠下端。
雌雄交配后,雄虫立即死亡。
雌虫有特殊的产卵习性:常在宿主睡眠后,移行至肛门周围产卵,产出的卵很快发育成感染期卵。
在蛲虫感染过程中,虫卵或成虫均可对宿主造成损害,主要致病期是虫卵。
肛周查获虫卵或成虫是蛲虫感染的病原学诊断依据。4、 诊断方法:透明胶纸黏贴法注意事项:清晨起床后未排便之前检查。
5、&致病:成虫及虫卵引起肛门及会阴部位皮肤的瘙痒及炎症,异位寄生可引起泌尿生殖系统的炎症。
6、驱虫药阿苯达唑、甲苯咪唑
丝线状,乳白色,表面光滑,班氏丝虫略大于马来丝虫。
微丝蚴形态
僵硬,大弯上有小弯
柔和,弯曲自然
较长,长宽比2:1
较短,长宽比为1:2或1:1
大小不等,排列杂乱,重叠
大小均匀,排列均匀,疏松
1、 在中间宿主蚊体内的发育特点:有发育无增生,蜕皮两次后变成丝状幼
2、 感染期:丝状蚴(感染期幼虫)
3、 感染方式:蚊虫叮咬
4、 成虫寄生部位:马来丝虫寄生于人体上下肢浅部淋巴系统,班氏丝虫不仅寄生在人体上下肢的浅部淋巴系统,还寄生于深部淋巴系统。
5、 夜现周期现象:微丝蚴在人体外周血中呈夜多昼少的现象
6、 人是班氏丝虫的唯一宿主
象皮肿,鞘膜积液,乳糜尿
厚血膜涂片法
驱虫药乙胺嗪(海群生,特效药)、呋喃嘧酮、伊维菌素
七、旋毛虫
1、成虫体态乳白色,细小线状,后端稍粗
2、囊包幼虫囊包长轴与肌肉纤维平行,两端顿圆,囊包内可见一到两条卷曲成螺旋状的幼虫,囊包壁由内外两层构成,由成肌细胞蜕变和结缔组织增生形成。
3、生活史&(1)保虫宿主:猪,鼠,猫,犬等120多种动物&(2)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小肠,幼虫寄生于横纹肌细胞内,(成虫和幼虫寄生于同一宿主,完成生活史必须更换宿主)&(3)感染方式:人体感染是由于食入未煮熟的含活虫幼虫囊包的动物肉及其制品。(4)人感染旋毛虫后,一个月内形成新的囊包,多数在半年后钙化,幼虫逐渐死亡。(5)旋毛虫成虫和幼虫均有致病作用,但以幼虫为主。病程可分为浸入期,幼虫移行期和囊包期。
4、检测方法&&腓肠肌或肱二头肌或组织检查。
5、驱虫药&&苯硫咪唑,甲苯咪唑。
第三章吸虫
一、华支睾吸虫
1、成虫形态雌雄同体,背负扁平稍前端稍窄,后端顿圆,似葵花籽,口吸盘位于体前端略大于腹吸盘,腹吸盘位于体前1/5处,雄性生殖器官有高度分支的睾丸一对,位于前后排列与虫体的虫体的后1/3处,雌性生殖器官有卵巢一个,呈分叶状位于睾丸前面,受精囊位于睾丸和卵巢之间,呈椭圆形,与输卵管相通。虫体两侧为卵黄腺。
2、虫卵形态虫卵形似芝麻,黄褐色,一端窄且有卵盖,盖周围卵壳增厚形成肩峰,另一端有疣状突起,卵内含成熟的毛蚴。
3、生活史终宿主:人,猫,犬等寄生部位:肝胆管感染途径:经口感染(食入含囊蚴的淡水鱼、虾)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感染期:囊蚴
4、致病病变主要发生在肝次级胆管,引起一系列肝胆管的病理变化,形成阻塞性黄疸,胆囊炎,胆管炎,胆结石等疾病。
5、检测方法直接涂片法,加藤厚膜涂片法,沉淀法,十二指肠引流胆汁查等。
6、驱虫药吡喹酮,六氯对二甲苯
二、并殖吸虫(肺吸虫)
1、成虫形态&& 虫体卵圆形,较肥厚,腹面扁平,背面隆起,活虫成红褐色,半透明。口吸盘与腹吸盘大小相似,雌雄同体。睾丸两个,分支,左右并列;卵巢一个,叶状,与子宫并列位于腹吸盘后。两侧有一对卵黄腺。
2、&虫卵形态金黄色椭圆形,两侧多不对称,前端较宽,后端较窄,卵盖明显且稍倾斜,卵内有一个卵细胞和十余个卵黄细胞。
3、&生活史保虫宿主:犬、狼等;第一中间宿主:川卷螺;第二中间宿主:淡水蟹、蝲蛄;转续宿主:野猪;感染期:囊蚴;感染途径:经口(食入含囊蚴的溪蟹、蝲蛄);终宿主:人移行途径:消化道、腹腔、横隔、胸腔、肺
4、&致病机械性损伤和免疫病理反应,出现出血和渗出性炎症,纤维性粘粘,脓肿和囊肿,多发生在肺部,肝,脑部。
5、&检测方法痰或粪便中找到虫卵、摘除的皮下包块中找到虫体即可确诊。
6、驱虫药硫双二氯酚、吡喹酮。
三、日本血吸虫
1、成虫形态:似线虫,雌雄异体。消化系有口、食道、肠管。肠管在腹吸盘前背侧分为两支,向后延伸到虫体后端汇合成盲管。雄虫:雄虫乳白色,虫体扁平,前端有口、腹吸盘,吸盘发达,腹吸盘以下,虫体向两侧延展,并略向腹面卷曲,形成抱雌沟。雌虫:前细后粗,形似线虫,由于肠管充满消化或半消化的血液,故雌虫呈黑褐色,常居留于抱雌沟内,与雄虫合抱。&&
2、虫卵形态:椭圆形;淡黄色;卵壳厚薄均匀,无盖,壳一侧有一侧刺,表面常附有宿主组织残留物;含一毛蚴,毛蚴与壳间常有圆形或长圆形油滴状的头腺分泌物。
3、生活史:成虫♀♂寄生于肠系膜下静脉&♀产卵&血流&肠壁组织(入肝)&虫卵随坏死组织向肠腔溃破&粪排入水&毛蚴&钉螺(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皮肤&童虫&小静脉或淋巴管&右心&肺 &肺泡小血管&左心&全身&肠系膜动脉&毛细血管网 &肠系膜静脉&门静脉 &成虫&逆行&肠系膜下静脉生活史特点:1、终宿主:人,水牛等,唯一中间宿主:钉螺2、感染期:主要是尾蚴;感染途径:皮肤3、主要寄生部位:门静脉&肠系膜静脉系统。4、主要致病虫期:虫卵
4、致病:尾蚴:尾蚴性皮炎;童虫:移行肺部,肺部炎症;成虫(几乎无致病作用):1、机械性损伤;2、免疫复合物的变态反应; 虫卵:主要的致病阶段,形成以虫卵为中心的肉芽肿,虫卵主要沉积于肝及结肠肠壁等处,引起虫卵肉芽肿和纤维化是血吸虫病的主要病变。
5、检测方法:粪检查虫卵 :首选水洗沉淀法+毛蚴孵化法。直接涂片法适于急性期。免疫学检测:环卵沉淀实验。
6、驱虫药首选吡喹酮,青蒿琥酯/蒿甲醚可杀伤童虫。
四、姜片虫
1、成虫形态:虫体肥厚,长椭圆形,前窄后宽,背服扁平,形似姜片。口吸盘小腹吸盘大。
2、虫卵形态:长椭圆形,最大,淡黄色,卵壳薄,卵盖不明显,内有一个卵细胞和十多个卵黄细胞。
3、生活史:
寄生部位(成虫):小肠;中间宿主:扁卷螺;植物媒介:荸荠,菱角,茭白等水生植物;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入水孵化为毛蚴;感染阶段:囊蚴;感染途径与方式:经口感染,人或猪因生食含活囊蚴的水生植物而感染;保虫宿主:猪。
4、致病:夺取营养;机械性损伤,肠粘膜可发生炎症、出血、水肿、坏死、溃疡等。
5、检测方法:粪检查找虫卵是确诊的主要方法;直接涂片法,因虫卵大,产卵量大,一条成虫每天产卵15000个,故检出率高,易诊断。
6、治疗药物首选吡喹酮,阿苯达唑和槟榔煎剂等。
第四章&绦虫
一、猪带绦虫
1、成虫特点:虫体长2-4米,乳白色略透明,由头节,颈部,幼节,成节孕节组成。孕节长方形,仅有充满虫卵的子宫,子宫自主干向两侧分支,每侧7&13支。支端再分成树杈状。
2、虫卵特点:圆形,中等偏小,棕黄色,卵壳薄,易脱落,胚膜较厚,棕黄色具有放射状条纹,内含六钩蚴。
3、生活史:
终末宿主:人;中间宿主:人、猪感染期:囊尾蚴及孕节(虫卵);感染途径:经口寄生部位:小肠及皮下、肌肉、眼、脑等囊虫病的感染方式:1、自体内感染:即患者体内已经有成虫感染,当遇到反胃、呕吐时,肠道的逆蠕动可将孕节反推入胃中引起自身感染。2、自体外感染:患者误食自己排出的虫卵而引起再感染。3、异体感染:误食他人排出的虫卵而引起。
(一)、猪带绦虫病:误食了囊尾蚴,成虫寄生而得(二)、囊虫病或囊尾蚴病(危害严重):误食了虫卵、孕节,囊尾蚴的三个常见寄生部位:(1)皮下及肌肉囊尾蚴病(2)脑囊尾蚴病(3)眼囊尾蚴病
5、检测方法:查孕节:(能定种);查虫卵:(不能定种)粪便直接涂片法(检出率不高),饱和盐水漂浮法及沉淀法。
6、治疗驱虫:南瓜子、槟榔、硫酸镁联合使用,也可用吡喹酮、阿苯达唑(并可治疗囊虫病)。
二、牛带绦虫
1、成虫特点:长4&8米,体壁肥厚微黄不透明,背腹扁平带状分节,分头节、颈部、幼节、成节、孕节。孕节长方形,仅有充满虫卵的子宫,子宫自主干向两侧分支,分支整齐,每侧有15&30支。
2、虫卵特点:同猪带绦虫
3、生活史:
终宿主:人(唯一的终宿主);中间宿主:牛等食草动物;感染期:牛囊尾蚴感染方式:食入含有活囊尾蚴的牛肉;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小肠,囊尾蚴寄生于肌肉等组织,致病阶段:成虫
4、致病:幼虫不致病,成虫与猪带绦虫相似多为机械性损伤和掠夺营养。
5、检测方法:与猪带绦虫一样。
PS:牛带绦虫与猪带绦虫的形态区别:
700到1000节、较薄、略透明
节、较厚、不透明
球形,直径约1mm,具有顶突和2圈小钩,小钩约25到50个
略呈方形,直径1.5到2mm,无顶突及小钩
卵巢分为三叶,即左右两叶和中央小叶
卵巢只分2叶,子宫前端常可见短小的分支
子宫分支不整齐,每侧约为7到13支
子宫分支较整齐,每侧约15到30支,支端多有分支
头节具顶突和小钩,可寄生人体引起囊尾蚴病
头节无顶突及小钩,不寄生人体
三、细粒棘球绦虫。
1、成虫特点:成虫是绦虫中最小的几种之一。除头节和颈部外,整个链体只有幼节、成节和孕节各一节,头节略呈梨形,具有顶突和4个吸盘,顶突富含肌肉组织,伸缩力很强,其上有两圈大小相间的小钩,呈放射状排列。
2、虫卵特点:与猪、牛带绦虫卵基本相同,在光镜下难以区别。
3、生活史:成虫(小肠)&犬、狼等&孕节(虫卵,粪)&经口感染&六钩蚴(小肠)&人、草食动物&棘球蚴(组织)&经口&成虫生活史特点: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犬等肉食动物的小肠内;棘球蚴寄生于人组织内;感染阶段:虫卵;感染途径:经口感染;棘球蚴在人体内最常见寄生部位:肝脏。终宿主:狗等;中间宿主:人;诊断虫期:棘球蚴。
致病机制:致病虫期为棘球蚴(包虫),临床引起棘球蚴病(包虫病)。⑴棘球蚴在组织内寄生所致的占位性病变:特点:慢性病(类似良性肿瘤),临床类型与寄生部位有关⑵棘球蚴囊液引起的过敏和继发感染(禁忌做棘球蚴囊肿穿刺)棘球蚴囊一旦破裂,囊内原头蚴接触周围组织可引起多发性种植性棘球蚴病(继发感染)。
5、检测方法:胸水,腹水等滴片观察,发现棘球蚴砂即可确诊。
6、治疗药物吡喹酮、阿苯达唑、甲苯咪唑
第五章&原虫
一、溶组织阿米巴
1、滋养体:比白细胞略大,活体时靠伪足作进行性和定向阿米巴运动,有折光性。经铁苏木素染色后其内部结构清晰:内外质分明,外质透明,内质颗粒状,可见吞噬的红细胞。2、包囊:粪便内可见1核、2核和4核包囊,偶可见8核包囊。圆形,核结构与滋养体一致,特征结构为拟染色体,苏木素染色为黑色棒状,未成熟的包囊内可见糖原泡(空泡状)。
2、生活史:1、感染途径:经口;2、感染期:4核成熟包囊;3、致病期:滋养体;4、寄生部位:结肠。
3、致病:阿米巴穿孔素破坏组织。急性患者&发热、腹痛腹泻、拉粘液脓血便、粪便腥臭、有里急后重感。慢性患者&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腹痛、胃肠胀气、体重下降;有的出现阿米巴肿,触及结节状包块。肠外阿米巴病:阿米巴脓肿:呈无菌性、液化性坏死,周围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常见部位依次为:①肝脓肿(最常见)②肺脓肿③脑脓肿④皮肤阿米巴病。
4、检测方法
①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急性痢疾、肠炎患者。取材:粘液脓血便或稀便。标本要求:a.必须新鲜,b.注意保温(特别在冬季),c.盛具要清洁。检查阶段:活动的滋养体②碘液染色法─慢性病人、带虫者;取材:成形便;检查阶段:包囊;③浓集法:查包囊。
5、治疗药物急性:甲硝唑;慢性:甲硝咪唑+喹碘;替硝唑、奥硝唑、塞克硝唑有相似作用。氯喹可有效杀伤滋养体,与甲硝唑合用可治肝脓肿。
二、杜氏利什曼原虫(黑热病原虫):
1、形态:利杜体,虫体卵圆形,常见于巨噬细胞内。瑞氏染液染色后,细胞质呈淡蓝色或深蓝色,内有一个较大的圆形核,呈红色或淡紫色。动基体位于核旁,着色较深,细小,杆状。鞭毛体:寄生于白蛉消化道内。成熟的虫体呈梭形,核位于虫体中部,动基体在前部。基体在动基体之前,由此发出一根鞭毛游离于虫体外。前鞭毛体运动活泼,鞭毛不停地摆动。在培养基内常以虫体前端聚集成团,排列成菊花状。
2、致病:巨噬细胞增生,肝脾淋巴结肿大;肝脏受损;脾功能亢进,全血性贫血;全血细胞减少,免疫受损。
3、检查方法:穿刺涂片法:可进行骨髓、淋巴结或脾脏穿刺,以穿刺物涂片,染色、镜检。骨髓穿刺最为常用;活组织检查:在皮肤结节处用消毒针头刺破皮肤,取少许组织液,或  用手术刀刮取少许组织作涂片,染色镜检。免疫检查。
4、生活史:前鞭毛体寄生于白蛉等节肢动物内,无鞭毛体寄生于人等巨噬细胞内。
5、治疗药物五价锑剂,葡萄糖酸锑钠。喷他脒或二脒替和两性霉素B治疗锑剂无效的患者。
三、蓝氏贾第鞭毛虫
1、形态1、滋养体:呈半个倒置梨形,两侧对称,前端钝圆,后端尖细。背面隆起,腹面扁平。虫体前1/2为吸盘,鞭毛4对,核2个,轴柱1对。2、包囊:椭圆形,壁厚,内含2-4个细胞核,4核包囊为成熟包囊。鞭毛、轴柱等。
2、生活史:
1.寄生部位:小肠、胆囊.滋养体主要寄生在十二指肠内;2.感染阶段:成熟4核包囊;3.感染途径:经口;4.致病阶段:滋养体;5.宿主:人;6.保虫宿主:家畜、野生动物。
3、致病:致病机制:滋养体吸附于肠粘膜,肠吸收功能下降致腹泻。临床表现:暴发性水泻,伴腹胀、腹痛、呕吐、发热、疲乏、厌食。粪便稀。
4、检查:1、粪便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查滋养体;2.碘染色直接涂片法:查包囊。
5、治疗药物灭滴灵、苯硫咪唑、氯硝唑。吡喹酮也有效。
四、阴道毛滴虫
1、形态:滋养体--梨形或椭圆形,无色透明似水滴样.前1/3处有一个椭圆形的核,有4根前鞭毛、1根后鞭毛、波动膜、1根轴柱。
2、生活史:1.本虫仅有滋养体期,无包囊期,以二分裂法繁殖。2.寄生部位:泌尿生殖系统:女性阴道和尿道,男性尿道及前列腺。3.感染和致病阶段:滋养体。4.感染方式:接触感染:A.直接接触:通过性生活;B.间接接触:通过坐便器、公共浴池、游泳池、公用游泳衣裤浴巾等方式。
①.机理:(1)虫体消耗糖原,阻碍乳酸杆菌的酵解作用,使阴道内pH值转变为中性或碱性,有利于细菌的繁殖,从而引起阴道炎。(2)虫体的机械与化学刺激作用。②.所致疾病:滴虫性阴道炎、尿道炎、前列腺炎。
4、实验诊断:取阴道后穹窿分泌物、尿液沉淀物前列腺分泌物,直接涂片或涂片染色镜检。
5、治疗药物甲硝唑、局部可用滴维净。
五、疟原虫:
间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
虫体胞质较少呈环状,中间为大空泡;细胞核位于虫体一侧,颇似戒指的红宝石。
环纤细,2个核常见;红细胞常含2个以上原虫;虫体常位于红细胞的边缘。
大滋养体:
虫体增大,伸出伪足,胞质增多,...
人人移动客户端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豆状囊尾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