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用药的论文心得

来源:《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年第23期 作者:刘丽;王向珲;寇卫红;田丽芬;
补肝益肾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切除术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心得体会
子宫切除术是治疗子宫良、恶性病变及产后大出血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临床观察发现行子宫切除术后患者卵巢功能受到影响,会引起性激素的变化,出现一系列的围绝经期症状,如潮热、出汗、情绪波动、烦躁、心悸、失眠、阴道干涩等。围绝经期症状出现是子宫切除术过程中对卵巢血流及卵巢功能的影响,促使卵巢功能提前衰退。其以雌激素水平下降为主要机理。笔者近年来应用补肝益肾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切除术后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疗效较满意,现将治疗经验报道如下。1临床病历患者,女,53岁,已行子宫全切除术,背痛、背沉、心悸、失眠、汗出、舌红、脉沉细。治则:补肾,活络。给予补肝益肾活血化瘀法治疗。方药:熟地15g,云苓12g,泽泻10g,山萸肉10g,丹皮10g,当归15g,川芎10g,白芍10g,甘草6g,7付药后,尚背沉,其余症状好转;上方加葛根12g、五味子10g,七付药后,尚腰酸、背沉、两肩沉、舌红、脉沉细;上方加川断12g,10付药后诸症好转,继续服药1月余,临床症状消失,病情稳稳定。2讨论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体质将围绝经期综合征分为:肾虚肝旺型,治以补肝益肾活血化瘀基础上配合疏肝理气;......(本文共计1页)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年04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年23期
《中国基层医药》1999年03期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年23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年24期
《中医杂志》2007年03期
《山西中医》2010年02期
《实用中医药杂志》1998年07期
《中国临床康复》2002年15期
《广西中医药》1999年S1期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5年11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年08期
《浙江中医杂志》2000年01期
《中原医刊》1984年04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年09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出版: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杂志编辑部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河北省石家庄市您当前的位置:-->-->
地高辛在心房颤动治疗中的误区
发表时间: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陈诤 刘少稳
  洋地黄类药物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历史悠久,目前国内许多医生仍将地高辛作为控制房颤患者心室率的一线用药。然而近年来国外的一些研究表明地高辛治疗房颤不但没有显著疗效,甚至增加死亡率,而国内相关研究和认识尚存在不足。因此,本文现就对地高辛在房颤治疗中的误区进行综述。
1 洋地黄类药物治疗房颤的作用机制
  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心室率紊乱、心功能受损和心房附壁血栓形成是房颤患者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
  中国人群总患病率约为0.77%,且患病率有随年龄增加的趋势。地高辛的电生理效应是通过抑制迷走神经传入神经纤维的钠/钾-腺嘌呤核苷三磷酸酶(Na+/K+-ATPase), 增加迷走神经张力,降低窦房结的自律性,减慢房室结传导速度,延长有效不应期,从而减慢房颤时的心室率;另外还可通过缩短心房不应期,使心房率加快,隐匿 传导增加而减慢心室率。洋地黄作为房颤治疗的一种重要药物,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然而,近年来人们对洋地黄类药物的疗效有了不同观点。
2 地高辛与房颤的治疗
2.1 严格还是宽松的心室率控制
  控制房颤患者心室率的常用药物包括地高辛、β受体阻滞剂和钙离子拮抗剂等,在房颤治疗中应该严格还是宽松的心率控制一直存在争议,近年来的试验已倾向不再对心室率进行严格控制。
  Cooper等的AFFIRM试验对严格或宽松的心率控制策略在房颤治疗中的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提示严格的心率控制与总体心血管疾病住院率的降低及总体生存率的提高等并无关联。其中应用地高辛的429例患者(63%)分析结果显示,应用地高辛治疗是死亡率增加的危险因素之一(HR=1.82,P&0.01)。
  Van Gelder等在RACEⅡ试验中将614例永久性房颤患者分别编入宽松心率控制组(静息状态心率&110次/分)和严格心率控制组(静息状态心 率&80次/分及活动状态心率&110次/分),严格心率控制组采用β受体阻滞剂及地高辛等药物,结果提示两种方法在预防房颤患者主要的心血 管并发症等方面并无显著差异,且采用宽松的心率控制策略患者依从性更好。所以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对于房颤患者采用宽松的心率控制策略是合理的。然而最佳 的心率控制目标因人而异,对于合并有瓣膜疾病、快速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或是心脏收缩功能不全的患者,依然可以从严格的心率控制中获益。
2.2 地高辛有限的心率控制作用
  地高辛对不同的心脏组织呈现出不同的电生理特性,通过增加迷走神经的敏感性来减慢心率,所以对控制安静状态下心室率较好,但在紧张和应激等情况下,房室结主要接受交感神经的控制,因此地高辛对于运动时心室率控制不理想。
  在地尔硫卓与地高辛治疗房颤的疗效比较研究中显示,地尔硫卓组在控制房颤患者心室率起效时间(P&0.01)、用药后1h的平均心室率水平 (P&0.05)及房颤症状的改善(P&0.01)等方面均优于地高辛组,且患者住院时上也更短(P&0.05)。由于地高辛仅仅对静 息状态下心率控制有效,因此仅作为治疗房颤的二线用药。
  目前指南推荐,对于已经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钙离子拮抗剂心率仍控制不佳者,可考虑联合地高辛治疗。β受体阻滞剂对于控制房颤心室率尤其运动、儿荼 酚胺兴奋所致的快速房颤效果更佳,地高辛的正性肌力作用可以弥补β阻滞剂使用早期的负性肌力作用,故两者合用优于任何药物单用。由此可见,地高辛仅在静息 状态下应用可以降低房颤患者的心室率,应用范围更为局限。
2.3 地高辛增加房颤患者的死亡率
  地高辛能否为房颤患者带来较好的预后正受到质疑,然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证实地高辛甚至可以增加房颤患者的死亡率。Whitbeck等利用AFFIRM试验的数据, 通过多元比例危险率模型技术(multivariate 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models)充分结合患者生存率、临床基线数值变化等因素,分析后指出无论是否合并心力衰竭(心衰),应用地高辛治疗房颤患者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病死亡 率及心律失常死亡率将分别增加37%、35%和61%。GjesdaI等研究发现,应用地高辛进行治疗的房颤患者,较对照组患者死亡率更高,为 255/%)对141/%)。另一项30例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的对照实验发现,地高辛组患者内皮选择素的水平及血小板活 化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提示房颤患者应用洋地黄类药物可能导致更多卒中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2.4 地高辛增加房颤易感性
  地高辛对于房颤并无转律作用。有两项完整的临床研究,分别探讨了地高辛与安慰剂和其他抗心律失常药对房颤转复的效果,结果提示地高辛对于促进窦性心律恢复基本无 效。Hirschl等在对376例新近发生房颤患者的药物转律试验中发现,单用地高辛的房颤转复率仅为19%,远低于指南推荐的氟卡尼(95%)、伊布利 特(76%)及胺碘酮(35%)。相反,由于地高辛通过提升迷走神经张力及增加房室结阻滞程度来降低心室率,其迷走神经作用缩短了动作电位不应期的时程, 导致心房对纤颤更为敏感,反而增加房颤发生的概率。假设是电复律后的患者并给予地高辛治疗,有研究提示,地高辛组患者房颤的复发概率是对照组患者的2.3 倍,并且房颤发作时程更长。
3 地高辛对房颤伴心衰的治疗
  房颤的血流动力学影响,如舒张性心衰可减少舒张灌注时间(心室率偏快),限制心房向心室灌注,对心功能产生不利影响,而地高辛因其减慢心率及正性肌力作用应 用于房颤且伴有收缩功能不全型心衰的患者。然而地高辛并不能降低患者活动时的心室率,因此并不能提高心衰患者的运动耐量,在房颤合并心衰的治疗中也受到限 制。
  Fauchier 等入组了1269例房颤合并心衰的患者,其中402例单独应用地高辛控制心室率,260例单独应用倍他乐克片,189例合用两种药物,其余则使用安慰剂治 疗。统计结果提示,单独应用地高辛并没有带来更高的存活率(P=0.55),而联用β受体阻滞剂不仅可以有效控制静息和运动状态下心室率,还可以降低死亡 率。
  欧洲心脏病学会房颤指南中提出,β受体阻滞剂在房颤伴心衰患者心室率的控制方面效果优于洋地黄制剂,且相比单独应用地高辛,β受体阻滞剂配合地高辛使用可降 低死亡率。故美国心脏病学学会/美国心脏协会指南指出,如今地高辛仅用于合并心衰、左室功能障碍或者静息状态下需要控制心室率的患者。虽然地高辛对于房颤 合并心衰患者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仅推荐作为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衰的辅助用药。
4 地高辛临床应用的风险
  房颤患者通常应用多种药物联合治疗,尽管地高辛并不通过肝脏CYP-450系统代谢,而与其他房颤治疗常用药物的相互作用依然存在。研究显示,在给予决奈达 隆治疗永久性房颤的患者中合用地高辛,可增加地高辛血药浓度33%,达到0.9~1.2 ng/ml。另外还有包括胺碘酮、普罗帕酮、维拉帕米等在内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通过与地高辛相互作用提高其血药浓度,而地高辛浓度超过1.2ng/ml将伴 随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显著增高。
  美国心脏病学会指南提出,地高辛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剂量相关的室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以及窦性停搏。另外,人体中50%~70%的地高辛通过肾脏代谢。 然而,房颤患者中老龄患者所占比例较高,假如剂量应用不当且不对血药浓度及血钾水平动态监测,易造成地高辛在体内的蓄积,增加药物中毒的风险,对于终末期 肾病的患者更是如此。Chan等对120864例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患者的分析发现,其中接受地高辛治疗的患者将增加28%的死亡率。此外应用地高辛可增加 女性乳腺癌的发生率(OR=1.39,95%CI:1.32~1.46)。
  地高辛是一种风险较大的药物,过去广泛而大量的应用于临床源于医生对其危险性认识普遍不足。对于房颤心室率的控制,地高辛的作用有限,甚至增加患者的死亡率 和房颤的易感性。对于合并心衰的患者,地高辛也不能提高运动耐量,改善预后。地高辛因其复杂的药代动力学及狭窄的治疗窗口,临床上应注意个体化用药,尤其 对于老年及肾功能不良患者谨慎应用,临床医生应该重新定位地高辛在房颤治疗中的作用。
来源:陈诤, 刘少稳.地高辛在心房颤动治疗中的误区.国际心血管病杂志,):73-75.
上一篇:&&&&&&下一篇:写一篇关于合理用药心得体会,1000字左右_百度知道
写一篇关于合理用药心得体会,1000字左右
我有更好的答案
这个真的比较难啊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心得体会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调查显示我国儿童不合理用药高达32%&如何避免
&&&&来源:&&&&
&&&&&&字号
原标题:调查显示我国儿童不合理用药高达32% 如何避免
  生病后,家长急于用药,但有时候却适得其反。中国关工委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联合进行的“安全用药大调查”显示,我国儿童不合理用药高达12%―32%;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约12.9%,是成人的两倍。儿童不合理用药为何严重?记者调查发现,出现这个问题既有客观原因,也有家长往往凭经验用药等主观误区。
  儿童用药规格不全、剂型较少,儿科医师缺口大
  如果仔细查看药品说明书,会经常发现一些儿童药品的说明书中写着,“6岁以下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尚未明确”等类似条款。实际上,儿童用药规格不全、剂型较少,成为儿童不合理用药严重的一个客观原因。
  “儿童药品临床试验缺乏受试者,这是全国甚至全世界都面临的难题。目前全国有7家儿童医院设有儿童临床试验基地,但从事的都是外围性测试,因为没有儿童受试者。”南京市儿童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黄薇薇坦言,医生和药师只好通过参考大量专业文献、测定血药浓度等方式保障儿童用药的安全、有效。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儿科主任孙新告诉记者,儿童用药规格不全、剂型少,造成临床上不得不将成人剂型、规格的药品分割后用于儿童,导致药效下降、剂量不准确、药物被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很多新药上市后缺乏有关儿科用药的药动学、药效学、安全性等方面的资料,药品说明书标注有儿童用法的较少,临床上凭经验用药、不依据说明书用药情况比较普遍。
  “中国儿科专业医师的缺乏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孙新说,据中国医师协会资料,儿童占中国全部人口的20%,而目前中国仅有68所儿童专科医院以及25.8万张病床,病床数仅占全国病床总数的6.4%。若以发达国家为标准,中国至少还缺20万名儿科医师。
  家长凭经验自行给药、错过时间、擅自增减药量等均应避免,即使医生开的药也要认真看药品说明书
  除了客观上儿童用药规格不全、剂型少的原因外,家长科学用药常识的匮乏也是造成儿童不合理用药的一个原因。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医师邱玉芳表示,家长对儿童用药不够重视、太依赖自己的经验。“一些家长太忙,自认为是小毛小病就去药店买药解决。一方面药店的执业药师不一定24小时都在值班,另一方面他们大多数缺乏儿科用药经验,再则儿童病情变化较快,所以建议小孩还是应该到专科医院。”黄薇薇说。
  记者了解到,自行用抗生素,滥用退热药、止痛药、止咳药、中成药等,都是比较常见的用药误区。黄薇薇对一个3岁小男孩的病情印象十分深刻。由于年龄小,孩子只会说肚子疼,家长就给他服用了止痛药。而孩子其实是急性阑尾炎,由于止痛药的掩盖,差一点就造成了肠穿孔。
  “孩子得了支气管炎,服用了一天三次阿奇霉素之后,怎么肚子也开始不舒服了?”不久前,黄薇薇接待了一位前来咨询的幼儿家长。听到家长这样的询问,黄薇薇哭笑不得,“说明书上写得很清楚,一天只能吃一次。没看吗?”这样的情况,黄薇薇所在的门诊几乎每个月都会碰到好几例。
  “这是很不明智的。”黄薇薇说,各种药的服用方式、药量、副作用都有所不同。有些药是泡腾片或者含化片,不应该吞服;有些则需要温水送服;有些帮助消化的药物需要饭前服用;而有些药物对肠道有刺激性作用,适宜饭后服用。再比如,抗生素类药物和微生态制剂同时服用,两者药效会相互降低,所以需要间隔1―2小时以上服用。孙新认为,家长买到药物之后应立即详细阅读说明书,即使是医生开的药也应当这样做。
  孙新表示,某些家长在给孩子服药时执行“差不多主义”,服药时间和用药剂量随意性比较强,假如孩子错过了时间服药,下次就多吃一点……殊不知,药物剂量都是经过大量的实验验证,有严格的要求。用量过少达不到治疗效果,用量过大则会增加毒副作用,尤其肝肾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的儿童,极易受到损害。
  另外,儿童给药方式也应注意。因为孩子抗拒服药,有些家长就捏住孩子的鼻子强行灌药,这也不可取。在哭闹中,药液极易呛进孩子的气管中,甚至引起肺炎。因此,给儿童用药时一定要耐心,让孩子自行服药。婴儿可以用注射器或专门的给药器少量分次滴入孩子的口中。
  给儿童用药应严遵医嘱,并选择好给药方法,儿童一般不需服补药
  那么儿童应该怎样科学用药呢?邱玉芳建议,孩子生病,在用药上要严格遵照医嘱。此外,对说明书上的剂量、适应症、用药时间和次数等要特别留意,并注意观测身体的不良反应,如果出现要及时医治。一般情况下,用药3天,应及时复诊,并在医生指导下确定停药时间。
  “家长要树立科学用药的态度,药品应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用药。使用前要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严格按照用法用量使用,同时注意查看药品有效期,药品买回来后要按贮存条件合理存放,防止潮湿、发霉,需冷藏储存的药品一定要放在2―8℃的温度空间内保存,以免影响药效。另外,家长也要学习一些基本的儿童用药常识。”黄薇薇说,“比如3岁以下幼儿用药要尽量使用儿童专用退烧药。”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儿科钱新宏副教授建议,要选择好给药方法。小儿疾病用药包括口服、注射、雾化吸入等方法,要根据小儿的年龄、疾病种类及病情选择给药途径和用药次数。小婴儿喂药时最好将小儿抱起或将头略抬高,以免呛咳时将药吐出。静脉治疗多在口服治疗效果不佳时使用。
  “其次要计算好药物剂量。”钱新宏告诉记者,小儿用药剂量要以体重计算剂量。每日或每次需用量的公式是:每日(次)剂量=患儿体重(kg)×每日(次)每千克体重所需药量。抗生素等药物要按每日剂量计算,再分2―3次使用;退热、镇静药物等临时对症治疗用药,要按每次计算剂量。还要注意很多药物在儿童使用时有1日或1次最高限剂量,比如抗生素类、激素类、镇静止惊药物等。
  市场上有不少针对孩子的补药。黄薇薇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如果孩子没有厌食或挑食,不需要特别服用补药。像是蜂王浆、人参等补药更适宜成人服用,儿童使用可能会导致雌激素增加、生长发育过早等。孙新表示,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来说,最重要的是均衡、加强锻炼及充足的,长期给正常孩子服用补药以及维生素等补剂,反而可能会造成药物过量而中毒。 (罗政锋参与采写) 本期栏目统筹:吕毅品&
(责编:许晓华、刘婧婷)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合理用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