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大一的学生,我不喜欢工科,却偏偏选择了工科,曾经想到转专业,可是又我也不知道道学什么好,

问题补充&&
猜你感兴趣
服务声明: 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不保证内容的可靠性、真实性及准确性,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Copyright &
Powered by我现在上大一了,学的是工科,航空方面的,上学期觉得还没什么不适应的,但现在我总是觉得自己的精神状态_百度知道
我现在上大一了,学的是工科,航空方面的,上学期觉得还没什么不适应的,但现在我总是觉得自己的精神状态
比如别人把我的桌子弄乱,我还有父母,我的成绩不错,没有签上,但就是觉得愤怒,但我真的不知道这样的有什么乐趣,我没有表现出来,我觉得我太平庸了。我比较内向,他们都觉得我挺正常的?我这是怎么了,航空方面的,我该怎么办。我经常想我这样活着有什么意义。我的体育不错,因为觉得无聊,和室友一起玩游戏,我既不能像那些混日子的人一样整天打游戏。因此我总是喜欢人少的地方,我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上,虽然我知道那些都是小事,我不想不负责,过去半个学期了,日升日落,月圆月缺没什么区别,但都不顶尖?还有;老师上课之前签到表早收而我准时到班了;随机给分的课我的分数比别人略低等等。我表现的和别人没什么区别,我都能忍住,一起欢笑;走路上听到别人大声地在我背后说笑,不会也不想和别人打交道。当然,上学期觉得还没什么不适应的,有时候甚至懒得吃饭,两个没收,因为觉得无聊,同样是因为无聊,我现在甚至觉得人死和火的熄灭,最后一个我从来都没去过,不看小说,但现在我总是觉得自己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差了,我一直都是把我自己当成宇宙空间的褶皱的,一起学习,我走路都计算好最短的路径,我熟悉的人就只有同班的几个人,但事实上我觉的挺无聊的,我都经常有他们在针对我的感觉,我不想自杀。我不打游戏,也没有那些万众瞩目的人那么优秀。我参加了三个社团,学的是工科,当然,冰的融化我现在上大一了。别人做一点让我觉得不舒服的事我都很愤怒
人活着死了对别人来说确实没什么区别,然而其他科目成绩就不重要。我原来也比较内向,了解花的习性,没了你地球照样转,你才能有乐趣敏感工科男啊,成绩即便不错还要加油,我把花养死了,争取下次把花养好。不过你是不是活着对于你来说就大不相同,别人是不是把我桌子整乱就无关紧要,看看资料。有了一个追求的目标后,同时,只有做这样的事情,多久一浇水施肥,无论是什么方向。简单来说,那么我的体育成绩就很重要。比如我的理想是将来想当运动健将,能过就行,不需要什么理论证明,要做到更好,这辈子就不白活,在过程。不过意义这东西是自己找的,所以要活给自己看,就不至于对小事敏感。人生不在结果,就不至于无所事事,要找到人生的方向,不需要别人的认可,不断走下去就是,只要自己认准一个方向,自己也不用面面俱到。最好能做到享受这个过程。有了方向后,事情就有了主次,也才能有内心的满足感。假如我将来要当花圃园丁,就算人类灭绝宇宙也照样运转,就要找原因,也一度觉得活着没意义,只要是你认准的就行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不要放弃,要坚持下去,友谊会帮助你的。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在线教育行业从业者
在知乎回答了 1263 个问题,92974 人关注他。
潘欣在 、、 等话题下获得了 14224 个赞同
京公网安备 35 号中国大学生相当高比例选择学工科出来当工程师,其初衷是什么?
有一种说法是你对工程学不感兴趣不热爱、指望靠其赚大钱就别来学工科。——————————————————此处希望某些人不要把自己学的一门工科当作全工科生态的代表,尤其不要把最特殊的计算机类当典型。
按投票排序
563 个回答
和东西打交道比和人打交道更踏实————————————说明一下————————————没想到原本随手写下的一句话能吸引数百赞,更没想到7号的回答过了一周还能这么热。1.回答的时候我只是写了写个人体会。经 知友提醒,意识到这是个要求分析社会现象的题目,有点跑题,不值得顶到前排。不过据我观察点赞和评论的知友,还是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的,他们的认同在某种程度上能说明问题。2.作为性格偏内向(但是不逃避与人交往)、数理基础和兴趣也说得过去的兰森,我对于选择工科未曾有丝毫纠结,家人也很支持,只是老师曾向某文理大学动员过(填过志愿的top2压线生都懂得)。但是不能否认,目前填志愿过程中由于主观客观原因,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专业的选择并不是完全出于自己的兴趣。3.确实有学习能力非常强、原本有能力选择商科等更赚钱的专业的学生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工科这条不归路,他们的想法和以上有出入。对于我的这类朋友我十分敬佩。
说说我自己吧。我当初选择读工科学造船,是因为我确信,「工业是天底下最浪漫的事」。这话出自马督公的《大目标》。当然,马督公所说的工业的「浪漫」,更偏向于「有钱有闲才会有浪漫」的那一层意味,跟我所说的「工业的浪漫」仍有所不同。我所说的「工业的浪漫」,当然不是大学里的那些个所谓的「工科生的浪漫」(比如用机床做一对戒指什么的),而是一种为工业的美所陶醉而产生的快感。「工业的美」这个说法貌似又很抽象。还是举个栗子吧:蒸汽朋克。多铆蒸刚,大舰巨炮。你可以说这就是机器崇拜、大块头崇拜,说到底还是生产力水平太低下、人太渺小的体现云云——那又如何呢?反正我看到这些可爱的家伙们脑袋里就会分泌多巴胺:图1.冰雪奇缘基洛夫图2.误入歧途新泽西图3.十四万吨の玛丽即使收入的软妹币比同学少一半,我还是选择了去船厂——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我喜欢这些可爱的家伙们,喜欢看着她们从图纸到钢板、从铺设第一块龙骨到驶向大海的过程。至于什么「为了祖国的海洋战略」啦、「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啦之类的把工业跟民族主义扯上关系的口号,我是敬谢不敏的。于是我又想到《起风了》里的堀越。尽管被方相骂得很惨(我也基本同意方相的观点),但我还是觉得,能够感受到工业的美,真的是一件很浪漫、很幸福的事。不知我这种人在庞大的工科生群体里面占百万分之几——但愿我们不会变成堀越、但愿今日中国不会变成昨日霓虹。
答题前先想说几个问题:1. 由于高考招生的规则,中国大学的专业个数基本是个卖方市场,由学校的科系设置和资源分配来决定每个专业每年招多少人。可以说中国大学生真正“选择”工科的并不多,不少人都是为了上XX校而选了和自己兴趣不太相左又招分不是那么高的专业。过去十年中热门的专业(大家一股脑的想进的专业)和工程最沾边的是计算机,而其他最热门专业,比如金融,管理之类,和工程无关。2. 对王哲的答案不完全认同。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在中国受重视的程度和社会地位远远低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德国工程师的培养从高中开始就术有专攻,而美国在十几年前工程本科还要比其余的本科多出一年,而如今虽然年数一样了,但是课程负担明显重于非工程专业。在收入上,硅谷工程师们的起薪一直是和华尔街entry-level job在一个水平线上,而这两年由于金融危机和start up的兴起,前者的薪金更是一直在长。可问国内211,985高校毕业的本科工科生有多少能在5年内进入全国收入的前15%.3. 国内在基础教育中对“工程”和“科学”这两个概念的混淆严重影响了高中生对专业的选择,准备大学学物理专业的高中生很多能对大学物理有基本的概念,但多少准备学电子工程的学生在进学校之前知道Fourier Transform,transistor,crystal oscillator大约是个啥。如果现在去问一些初中学生造火箭的人的职业叫什么,多少人会说“科学家”,多少人会说“航空航天工程师”。4. 个人觉得相对于国内,中国大学生大量选择工科的情况其实在来美国读研究生和博士的中国留学生中更普遍。结合上述的第一条 ,所以在回答中会涉及到这个人群。----------------------------------------------------------------------------------下面试着答题:I 就业:国内大学生选专业基本逃不开这个问题。其实就业市场无非就是一个人才供需问题。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只要没有全面的经济崩溃,实业对于工程师的需求不会出现突然的缩减,同时工科教育本身的难度和消耗又使合格的工程师的供给不会在短时间内有大的增幅。结果自然是一个稳定的就业市场。但必须说明的是相对于欧美,在国内大多数工程师的工资在社会阶层中的位置并不高,因此就业因素其实更多的是稳定而不是高收入。同时技术岗位在选人的时候相对的受“关系”的影响较小,因此对于非X二代的子女而言也是个不错的选择II 兴趣的延续和必然的选择:国内高中的文理科分科让理科生基本就不太可能在高等教育中选择人文社科,而很多理科宅对商科又不感兴趣,最后的选择无非就是pure science或者engineering。而从事纯理论研究对于人的智商,耐心,毅力都是很大的考验,而且路常常是越走越窄的,而对apply science方面感兴趣的学生选engineering则是很自然的。在大学阶段工科的专业选择往往远远多于理科,因此就算每个专业选的人并不多,最后全部加起来会形成数量可观的人群III 对于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而言,财务,就业,寻求社会地位的多方面压力使很多人不得不选择一个很在毕业后很快就把自己养的还行的专业,由于外国人在美国就业有各种各样的显性和隐性限制(比如签证,担保,clearance等等),满足这样选择的专业并不多,而且很多都是工程专业(当然金融类也是很大一块)IV大实(私)话(货):难道大家就不觉得工程本身就非常的酷么?我们学校工院的Dean在开学第一天就和我们说,Engineer这个词并不属于源于Engine,而是源于Ingenuity,创造,发明,创新。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之一不就是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么?对古代文明发展程度的界定很大一块不就是他们的科技水平么?工程师的创造一直是维持基本生活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大航海时代的帆船,二十世纪的航空和宇宙探索,还是如今的通讯网络——一群工程师们用着牛顿,开普勒,麦克斯韦,薛定谔等等伟大的科学家在一百甚至几百年年前的发现,把纸上的公式变成了我们触手可及的便利——难道作为这种人类文明的基本创造者不应该有一种由衷的欣喜和自豪么?大家都认为Tony Stark是个吊炸天的高富帅,但人家吊炸天的原因正是因为他是个无比神奇的工程师啊(当然人帅也很重要)。我等工科苦逼们在lab里昏天黑地的时候常常戏称自己在搬砖——但这些砖砌起的是几乎所有的现代工业文明。When scientists look to the stars, they wonder about their mystery. When we engineers look to the stars, we think about building something to reach them. To the stars and for engineering!----------------------------------------------------------------------------------防被喷:以上一些用英文的部分是因为笔者的工程学习完全在英文环境中,对中文专有名词了解有限,怕翻译错误。回应评论里关于理工划分的问题:由于在上一条里讲的原因,笔者对工科的划分基本是基于美国高等院校里的学科分类,因此会把Computer Science算在Engineering之下。
工科起码可以保证你找到一份凑合的养活自己工作。
如图:----------------------------------------------------------------------------------------------------------------------------------------------------------------------------------------------------------------------------------------------------------------------------------------------
中学时期喜欢玩电脑,经常被家人数落:整天就知道玩电脑,不好好学习,今后谁会花钱请你玩电脑!然后大学填志愿就填了软件工程!我的初衷就是让他们明白:真的就有人花钱请我玩电脑!
其实从事人文科学以及学术研究,可以说是注定了贫穷寂寞的。第一,发不了财;第二,出不了名,尤其是得不到当世名声。真正的学术研究,艰深的学术研究一定不是大众所能理解的,像于丹易中天那样拿到电视里讲的,都只是一些常识,和一些伪知识,那不叫学术。多数学者在生前都很难获得认可,不是说完全不能获得认可,而是非常困难,张晖如果不是去世,许多人也不可能了解有这么优秀的一个学者。而且,对于学术成果,尤其前沿学术成果的理解,往往是严重滞后的,许多很好的学者,往往在出成果的当时,尤其是他做出最好成绩的年龄段是得不到认可的。许多大学生意识不到家庭经济条件对于以后的影响。大学期间,反正你是学生,我也是学生,都由家里供着,大家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面,可能我比你更优秀,可是,当我们出来之后,走向社会之后,你的家庭条件很优越,而我的家庭条件非常的清贫,这时,我们面对的压力就完全不一样了,你的家庭还可以继续对你进行投入,而我的家庭可能还需要我来回报,于是,我们可以投入到学术研究中的时间和精力就很不一样了。你想想,这样一下来,若干年后,未来你的成就肯定会远远大我,这是贫家子弟没办法回避的一个问题。许多贫民子弟都会指望通过“学而优则仕”,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但是读书的成本投入是很高的,尤其是选择了基础学科。你看维舟写张晖的悼文里提到:“得知他想继续深造文史,其父也说了一句:‘你要是考中文系、历史系,那我们栽培你多年的钱也都扔进冷水缸里了。’”3月15日那天我在医院里,一直绷着没哭。到了看见张晖的父亲站在他床前,看着儿子的生命一点一点流失,昏厥过去。我四五年来第一次失声痛哭。“学而优则仕”,那是人们对于科举制度的历史记忆。封建社会在科中之后还能得举,现在教育不是这么回事,科中之后,没有得举的必然结果,越是学而优者,越是不得仕。你考上大学,也得看你读的是什么专业,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像我们这种专业,呵呵。
相当一部分人倒不是为了当工程师。只是觉得工科相对于理科具有实用性,对文科又有智商上的优越感。
父母“手艺养家”的观念对此影响很大。他们面对多而杂的专业时,搞不清楚,想来想去还是觉得有一门类似手艺的本领在身上比较踏实,就鼓励我去学一门技术性的专业;而自己对此也略有兴趣,就自然地走上了工科这条路。当然前面的文理分科与此关系甚大。分科时没有想太多,因为自己初中数学物理成绩稍微突出些、而且当时大多数同学都选择理科(在母校我们那届理文比例大概3比1)、就自然地选理科了,现在回想起貌似没有一点纠结。
因为喜欢啊虽然是女生,但是很喜欢飞机,赛车,就是觉得好漂亮的外形,然后深入了解后对背后的原理和设计深深吸引了。。然后立志做航空/赛车工程师。。之前喜欢做诗作赋(那时候作文都用文言文写,闲下来就琢磨对仗平仄),随后就丢一边了,开始拼命研究数理化(可怜那时数学甚至时而不及格),一年后生生变成了理科狂。。后来高中也是毫不犹豫地选了理科,尽管那时我的文理差不多好甚至文科更好。。高中三年都在为去航空专业努力,而且那时候就确定了流体才是我的最爱。。至于原因嘛,浪漫,飘逸,读懂风的语言。。这个执念一直支持我度过了三年到高考作为家族里第一个理科生(除了后来转行学建筑的爸爸,家里其他亲戚,包括平辈都学了文科),高考报志愿时一致想让我学建筑,医学,金融经济神马的,我也第一次坚决地和盘托出自己的理想,全家和老师都哗然了。。然后就是轮番上阵的思想工作,前后长达一周。。但是最后胜利坚持下来了!如愿选择了飞机设计作为第一志愿!接下来大学四年都是在各种学习知识(当然还有打篮球,偶是真正的女汉子有木有),为了尽早能学到航空知识,高数两学期的内容一学期啃完,还自己提前自学了线性代数,矩阵论,偏微分方程,复变函数,张量分析等等(偶实在是等不及了),然后自己啃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那时还把《飞机设计手册》当小说看。。丧心病狂有木有。。到了大三有成绩做保证,但是当时作出了更重要的决定:放弃保研名额出国!自己行动力不错,立刻准备英语,半年后拿到了需要的雅思成绩。是的,首选不是米帝是腐国,因为心中做f1设计师追随纽维大大的梦想还在!连学校都选好了,就去纽维的母校!不过那时的自己已经现实了很多,当时申请了其他的学校比如ic,不过接到南安的召唤立刻把其他的offer丢到了一边,来到了心中的圣地开始了phd生涯,虽然课题不是赛车,但仍然是喜欢的空气动力学方向。写到这里有些跑题,选择理工,就是因为当初看似不切实际的梦想坚持了下来,并且继续快乐地坚持下去。我的梦想决定了我的选择,我的选择决定我的人生。三个字,我喜欢,仅此而已。
我当初报名机械,是因为我想造出钢铁侠
倒推一下,略粗糙。5. 相当高比例大学生选择学工科当工程师4. 相当高比例高中生选择学理科+相当高比例高考志愿都是家长部分甚至全部参与决策的3. 相当高比例学校中比较崇理轻文+相当高比例家长都希望孩子有一个稳定的技术可以谋生,而对文科类专业抱有谋生技能的不信任感(文商类专业不能直接谋生,并且往上走需要较多的他们不具备的社会资源)2. 占据相当高比例的社会中间阶层源于时代经验和传统观念的整体性的重视理工和技术而轻视文商的观念1. 占据大多数的中间阶层对于社会的安全感缺乏和不信任感。
当初年少轻狂,看见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这么长的名字觉得很高大上啊,之后才发现就业不如家门口的蓝翔啊!午休时间再说两句,我们班里31个同学,绝大部分人都来自县城与农村,没有歧视的意思,我想可能是因为工科容易找工作,能够相对稳定的由低产进入中产阶级吧,但是代价就是相对于其他专业,工作环境差,工资较低。至于我,我是奇葩,我就是被这个高大上的名字吸引了,因为高考完的中学生什么都不懂;还有逆反心理,家长想让我上的专业即使是好专业也被我pass了,之后选择专业方向又莫名的选了苦逼的机制…我是奇葩。
高一的时候学校有一门通用技术的课,其中一个环节是焊电路,必修,不修修不满学分不能毕业。当然我也不是讨厌,反而觉得还挺有意思的。起码那时候还知道了电解电容是有极性的,以至于大一到了电子学院笑看新生讲座教你怎么识别元器件。至于提起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专业,大概是高中玩游戏刷机破解之类搞多了,偶尔还需要改个配置文件之类的,然后打包,刷入系统,还真是乐此不疲。然后到了填志愿的时间,清一色通信工程,网络工程,……。什么,你说为什么没有计算机?那时我觉得计算机专业的只会写代码做不了酷炫的智能小车,所以我要学EE,直到后来有了Arduino……直到现在快要毕业了我还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以至于同学们吐槽毕业设计的时候我瞪大了眼睛问他们:难道你们不是因为觉得好玩才来学的么……不过现在也挺同情他们的,好在要毕业了,我也深知不喜欢的事情做四年是有多么痛苦……祝他们幸福。
总体来讲IT行业需求量最大的还是软件工程师和数据科学家。这两个职位的需求远远多于PM(program manager),销售,行政人员。比如我现在所在的Coursera,差不多50%员工都是技术人员。由于中国在技术上跟美国会有几年的时间差,我相信以后会更加强调数据驱动,工程师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在职业发展的选择上,要考虑到市场的需求,不要墨守成规,固守在自己本来的专业。毕业后虽然有很多坑可以跳,但是大的坑(比如IT)还是比其他的领域要多的多,目前也没看到饱和的趋势,值得考虑。我遇到很多后来才转行的朋友。如何为了进入IT行业做准备?比较有效的方式是通过在学校上专业课,一起做项目,一起讨论和分工。在做项目的过程中,也会激发学习动力。很多时候一个人看书不一定学得进去,闭门造车不合时宜。
我是北航的,我也是上了大学之后才知道跳进了坑里,自己明明在行的并不是工科,却选了这么一所理工大学。从头说起。高中文理分科的时候,相信大部分老师都是说,理科大学多,录取率高,以后好找工作,从而把我们忽悠到了学理科。其实那个时候也就14,15岁,教育制度决定了,我们只会写作业,只会考试,而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究竟是怎么样的,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梦想,怎么样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怎么实现自己的价值。关于这点我就不吐槽了,我深感自己就是这么一个被教育机器生产出来的标准件。在高考完了之后填志愿的时候,看着一本厚厚的专业目录,看着一长串工科专业的名称,听起来特别高大上,比如"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飞行器动力工程",等等,觉得好高端,当时当时并不知道从这些专业毕业之后走向社会的方向是什么。我们脑海中的思维还在停留在“学好了知识就很牛”的阶段。Too young too simple.当时我的分数可以填报北京除了Top2之外的其他所有大学。我知道自己比较擅长学习语言,本来想填报北京外国语大学,但是,在填报志愿的当天,高中班主任,化学老师等人看了我作为理科生,居然填报了一所他们看不起的文科大学,就开始一本正经地劝我,语言只是一门工具,学理工科才能有一个稳定的饭碗。Wholly shit.教育在他们眼里已经成了很功利化的一个东西,而不是挖掘你的才华到底在哪里。当时比较天真的我就选择了工科专业的不归路。想一想,一个女生学习飞机发动机,是要有多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物理和机械的热爱啊!学习发动机并不能激发我的兴趣,所以,最后我还是改行了,毕业之后,我毅然辞去了去国内某发动机研究所的工作,现在在做英语翻译(口译)。个人观点,并不是说不能功利地去看待教育,教育当然是为了整个民族的进步,社会的进步,可是应当更加重视每个人的兴趣点在哪里,而不是大家都对某一个热门的专业,热门的领域趋之若鹜。回到正题,为什么这么多人去选择学工科??有一部分人,因为家庭环境的影响,比如父母双方或者有一方是工程师,于是从小耳濡目染,长大之后延续了父母的理想。有一部分人,真正喜欢理工科,真正是出于自己的爱好,立志要为国家做出贡献。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像我这样,当时并不太明白工科是什么意思,就是因为高中理科学的好,就顺水推舟大学学了理工科。高中,甚至大学有一个很典型的思维倾向,就是总觉得学理工科的比学文科的要牛。我不赞同这种情节。稀里糊涂地就进了一所985理工科院校之后,很多人能接受现状,甚至觉得自己的大学很牛,怀着这样一种情绪在继续当学霸,同时,很多人对于自己真正的兴趣在哪儿并不清晰,所以就继续稀里糊涂地只能在这条路上继续奋斗。我问过周围很多工科女,你真正喜欢这个专业吗,甚至我问过许多男生,你们真正喜欢学发动机吗?他们的回答都是,不喜欢,也不讨厌,也没有别的选择,因为他们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的究竟是什么。因此只能在这个专业继续深造,读硕士,博士,为了以后能进牛的单位,解决北京户口,等等。同时,在这样一所大学里面,当你明白过来了,想转专业的话,体制问题决定了,这是不太现实的。大学的教育体制,我也只能呵呵。
主要是文科的录取比例比理工科低得多!
我觉得是因为国家工科的招的多吧。工科恐怕是最庞大的学科了。当初上大学时,真有想这么多?
我学工科是为了我子女学商科,我子女学商科是为了孙辈学艺术/国际政治/外交/文学/基础科学。哪有什么选择可言。
表示小伙伴不喜欢工科,学的环境工程,大学是一般本科,女,工作快四年,在重庆去年拿了每月税后五位数的收入 个人觉得,这个收入在重庆已经很不错了而且她还有发展空间,个人觉得她的收入还是超越了“小富即安”的状态吧还有电气专业的小伙伴,211院校认识四个研究生,三个现在都在国家电网工作不到2年,年入超过14W还有一个在乙方做工程的,一年20W,就是比较辛苦,常年出差土木毕业的小伙伴,也只认识211研究生,基本和电气的持平几个小伙伴都在川渝地区这样的收入,在川渝地区的确是不能算“发大财”但绝对是很让人艳羡的工作了——至少认识的文科小伙伴,工作四年,年入最多也就8W的样子,大部分文科小伙伴在5W左右so...即使工科赚大钱的概率小,但并不是说比其他学科赚大钱的概率更小——你学什么,赚大钱的概率都小啊?本来亿万富翁就是人群中的少数。但工程类专业的就业状况和收入前景,总的来说是好于文理科的认识的小伙伴基本工科,说谁真正热爱,还真没有基本都是觉得好找工作,收入不低,又能随着工作年限稳定的增值并且这些,都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一一实现。题主的问题暗含了一个价值观——人们选择专业,期望其“能赚大钱”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实际上很少有人以此作为选专业的衡量条件,大家不过是希望过上超过平均水平、尽可能好点的生活罢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也不知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