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称加密效应是什么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实验报告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实验报告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我国股市信息非对称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运用T-Garch-M模型对我国股票市场的特征风格指数和不同样本期的综合指数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市道、市盈率高低、盈利状况、股价高低和股票风格特征等因素对我国股票市场信息非对称反应有显著影响,股票规模大小对非对称性反应的影响不显著.
作者单位:
江苏徐州经贸学校,江苏徐州,221004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年,卷(期):
机标分类号: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国内货币政策非对称性效应研究述评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国内货币政策非对称性效应研究述评
上传于||文档简介
&&货​币​政​策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研究
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框架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货币政策操作通过一系列变量的传导,能够对经济增长、价格水平等重要宏观经济指标产生影响。在宏观经济和货币经济理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货币非中性及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理论的基础上,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对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关注和研究。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有着丰富的涵义,纵向非对称效应研究货币政策在政策姿态不同(扩张性或紧缩性政策)、经济增长状态不同(高增长或低增长)或通货膨胀状态不同(高通胀或低通胀)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及其他重要经济变量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横向非对称效应研究统一的货币政策对不同类型经济主体、产业或区域经济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  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框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正式确立,以“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货币供应量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政策工具目前主要包括公开市场操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利率、再贴现和再贷款、窗口指导等。随着货币政策框架的确立和货币政策操作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宏观经济形势要求的不断改进,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更加显著,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在这种形势下,对我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能够为货币政策操作及相关的金融体制改革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因此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对我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研究从四个角度展开,一是扩张性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效应,即基本的纵向非对称问题;二是不同类型经济主体间的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三是三次产业间的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四是区域问的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  在扩张性和紧缩性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研究中,本文以现行货币政策框架作为基本背景,运用两步法和1997年以来的一系列历史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扩展性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在我国存在非对称效应,具体表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强于扩张性货币政策。这种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形成,主要与现实经济中存在非对称的价格粘性、主观预期,以及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渠道会产生非对称的政策传导等有关。首先,在不完全信息和不完全市场条件下,经济中存在价格粘性的现象,并且,受信息搜寻成本、价格选择效应等的影响,价格粘性表现出非对称的特征——向下调整的粘性大于向上调整粘性。由此导致紧缩性货币政策实施时,经济主体较少向下调整价格,而是通过较大幅度调整实际产出适应货币紧缩;但在扩张性货币政策实施时,经济主体通过向上调整价格达到新均衡,相应地实际产出仅需较小调整。因此紧缩性政策导致的实际产出变动大于扩张性政策。其次,由于风险回避型经济主体比重较大,经济主体的主观预期总体上表现出悲观预期的强度大于乐观预期的非对称特征。预期通过改变经济主体的决策和行为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经济萧条时期的悲观预期强度较大,会使这一时期实施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效应受到更明显的削弱,造成扩张性政策效应较紧缩性政策弱的结果。最后,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两种传导机制——银行贷款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也分别会产生政策传导的非对称性。银行贷款渠道因银行贷款规模受到存款准备金和资本金双重约束,在经济萧条、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时期,尽管准备金约束放松,但资本金约束大大加强限制银行贷款扩张,因此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应被削弱。资产负债表渠道因借款人的融资条件受经济景气的显著影响,在经济萧条期,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恶化,使银行不愿大幅增加贷款,而导致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应受到削弱。  对不同类型经济主体间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研究充分考虑了我国经济体制和结构的特征,将重点放在不同所有制经济主体政策效应的比较上。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货币政策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股份制企业的短期影响较大,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累积影响较大,私营企业是受货币政策影响最小的一类经济主体。小同所有制企业问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这种表现,反映出因所有制性质形成的企业融资能力差异。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信贷配给条件下,银行在信贷投放中存在所有制歧视和规模歧视,私营企业由于受到双重歧视,获得信贷等外部融资相对较少,因此对货币政策的扩张或紧缩较不敏感。研究还显示企业制度特别是财务制度的健全和规范程度也会对企业的融资能力产生影响,这也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信贷融资能力较强从而对货币政策更敏感的一方面原因。  本文对我国三次产业间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研究表明,第二产业对货币政策的反应幅度较大,而第一和第三产业反应较小。来自不同经济主体问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结论可以部分地解释产业间非对称效应的产生。第一和第三产业因存在较大比例的以家庭为单位或个体工商户形式的分散经营,而在外部融资中面临更严重的规模歧视,也缺少价值较高的抵押品,进而融资能力和对货币政策的敏感度都较弱。第一和第三产业资本要素密集程度也较第二产业小,进一步弱化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此外,第一产业所受到的政策保护与支持,也是导致其对货币政策不敏感的一个因素。  我国东、中、两和东北四大区域间也存在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以区域经济增长和货币供应量增幅为基础所做的实证研究显示,东部地区受货币政策显著的正向影响;中部地区短期受到较大幅度正向影响,但随后会被负向影响完全抵消,转为受负向影响;西部和东北地区则对货币冲击有持续的负向反应。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以及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金融资源区域分布的不均衡,构成了区域间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  本文的一系列检验和分析表明我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客观存在,同时揭示了经济体制特别是金融体制仍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在这样的条件下,货币政策操作中有必要体现一定的针对性和差异性,以强化政策效应,同时体现政策的公平性:对于体制原因带来的较为严重的融资中所有制歧视、规模歧视及区域间资源分布不均衡等问题,应通过加快金融体系的多元化发展、以政策性金融弥补中小企业和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缺失等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学科专业:
授予学位:
学位授予单位:
导师姓名:
学位年度: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中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_百度百科
中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
《中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是日出版的图书,作者汪增群。
中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图书信息
书 名: 中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
作 者:汪增群
出版时间: 日
开本: 16开
定价: 59.00元
中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内容简介
《中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综合运用最优货币区理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最优中央银行设计理论等理论.并结合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等实证研究,对中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的特征、形成;叽制、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统一货币政策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是货币区内各地区经济的均质化和经济周期的同步性。但是,对于幅员辽淘且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大国(货币联盟)而言,各地区在经济和金融等方面存在约异质性,将导致统一的货币政策产生区域非对称性效应。这种非对称性效应不仅会削弱统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而且会进一步扩大各地区产出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差异。
中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作者简介
汪增群,1980年生于浙江富阳。年在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学习,先后获得经济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货币政策、国际金融和人民币国际化等,曾参与多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的研究。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
中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选题的来源及意义1
第二节 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研究回顾4
第三节 区域的界定15
第四节 本书的创新之处18
第二章 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的形成机制:理论探讨20
第一节 最优货币区理论和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20
第二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与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30
第三章 中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的实证研究44
第一节 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简介44
第二节 变量的选择和模型的设定51
第三节 实证检验的过程和结果55
第四章 中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形成机制(一)68
第一节 最优货币区的衡量标准68
第二节 中国是否构成最优货币区71
第五章 中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形成机制(二)88
第一节 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88
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与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93
第三节 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与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101
第四节 企业规模结构的区域差异与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123
第六章 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与货币政策制定134
第一节 一个模型的说明135
第二节 来自最优中央银行设计理论的进一步思考145
第三节 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治理的国际经验153
第七章 我国中央银行体制与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的冲突172
第一节 我国货币政策的基本框架172
第二节 货币政策决策体制与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的冲突179
第三节 中国人民银行大区行制度与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的冲突184
第四节 统一货币政策调控的现实困境189
第八章 中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治理199
第一节 促进区域经济和金融协调发展199
第二节 深化货币政策决策机制和大区行制度改革211
第三节 实施部分货币政策工具的区域差别化操作216
第九章 结语221
附录一 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中使用的数据和统计结果224
附录二 市场化指数构成263
附录三 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和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265
附录四 企业规模结构的区域差异和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276
附录五 理事会在美联储货币政策委员会中的地位变迁282
参考文献284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非对称加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