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翻译选自?

填空。(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_______体的历史著作《_______》,编订者是西汉的_______。“讽”的意思是_______。(2)按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填写。①吾妻之美我者,______________;妾之美我者,畏我也;______________,欲有求于我也。②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______________。
(1)国别;战国策;刘向;讽喻,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2)①私我也客之美我者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15分)垂钓余秋雨去年夏天我与妻子买票参加了一个民间旅行团,从牡丹江出发,到俄罗斯的海参崴游玩。海参崴的主要魅力在于海,我们下榻的旅馆面对海,每天除了在阳台上看海,还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静静地看。海参崴的海与别处不同,深灰色的迷雾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我们眯缝着眼睛,把脖子缩进衣领,立即成了大自然凛冽威仪下的可怜虫。其实岂止我们,连海鸥也只在岸边盘旋,不敢远翔,四五条猎犬在沙滩上对着海浪狂叫,但才吠几声又缩脚逃回。逃回后又回头吠叫,呜呜的风声中永远夹带着这种凄惶的吠叫声,直到深更半夜。在一个小小的弯角上,我们发现,端坐着一胖一瘦两个垂钓的老人。胖老人听见脚步声朝我们眨眼算是打了招呼,他回身举起钓竿把他的成果朝我们扬了一扬,原来他的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个钓钩上都是一条小鱼。他把六条小鱼摘下来放进身边的水桶里,然后再次下钩,半分钟不到他又起钩,又是六条挂在上面。就这样,他忙忙碌碌地下钩起钩,我妻子走近前去一看,水桶里已有半桶小鱼。奇怪的是,只离他两米远的瘦老人却纹丝不动。为什么一条鱼也不上他的钩呢?正纳闷,水波轻轻一动,他缓缓起竿,没有鱼,但一看钓钩却硕大无比,原来他只想钓大鱼。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蹋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伟大的钓鱼者是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对方琐碎的施舍。胖老人每次起竿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你就这么熬下去吧,伟大的谈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静来回答。两个都在嘲讽对方,两个谁也不服谁。过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地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却连笑声也没有发出,脚步如胜利者凯旋。瘦老人仍在端坐着,夕阳照着他倔强的身躯,他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薄。暮色苍茫了,我们必须回去,走了一段路回身,看到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此时的海,已经更加狰狞昏暗。狗声越来越响,夜晚开始了。妻子说:“我已经明白,为什么一个这么胖,一个这么瘦了。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瘦削的,对么?”我说:“说得好。但也可以说,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确实,他们谁也离不开谁。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丰收何以证明?没有胖老人,瘦老人的固守有何意义?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因此,他们的价值都得有对手来证明。可以设想,哪一天,胖老人见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见不到胖老人,将会何等惶恐。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好的朋友,很难分开。两位老人身体都很好,我想此时此刻,他们一定还坐在海边,像两座恒久的雕塑,组成我们心中的海参崴。小题1:选文中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分别指什么?(4分)小题2:胖老人和瘦老人互相嘲讽对方的原因是什么?(3分)小题3:“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作者说这句话的意义何在?(2分)小题4:倒数第二段中说“最大的对手也是最好的朋友”,请说其原因?(2分)小题5:文末说两位老人“像两座恒久的雕塑”,请根据其中的含义,举出生活中一个例子并作简要说明。(2分)小题6:心中的海参崴与地理上的海参崴有何不同?(2分)
辨析“朗朗”与“琅琅”:选词填空,并释义。(1)书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上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乾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15分)城里所有的都在谈论着这美丽的布料。皇帝很想亲自去看一次。他选了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其中包括已经去看过的那两位诚实的大臣。他就到那两个狡猾的骗子那里。这两个家伙正在以全副精力织布,但是一根丝的影子也看不见。“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看得见布料。“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于是他点头表示满意,他仔细地看着织布机,他不愿说出什么也没看到。跟着他来的全体随员也仔细地看了又看,可是他们也没比别人看到了更多的东西。他们像皇帝一样,也说:“哎呀,真是美极了!”他们向皇帝建议,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这布是华丽!精致的!无双的!”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皇帝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并授予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小题1:本段文字选自《
》一课,作者
(国家)的著名_
作家。他还写过
等著名的童话作品。(3分)小题2:对“骇人听闻”的意义或运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用“骇人听闻”写皇帝怕全国上下知道这件事而害怕。
B.“骇人听闻”的意思是“使人听了非常害怕”。
C.“骇人听闻”的“人”,这里包括的就是宫廷内外所有的人,凡是人听了都害怕。
D.“骇人听闻”是皇帝对骗子行为的担心。
小题3:从“这是怎么一回事?”到“我十分满意!”这一段文字使用的描写方法是(
A.心理和语言
B.心理和神态
C.动作和语言
D.语言和神态
小题4:皇帝受骗的原因是
(2分)大臣们受骗的原因是
;(2分)骗子行骗的目的是
。(2分)小题5:小孩子为什么会说真话?这给我们什么启迪?(2分)
高考全年学习规划
该知识易错题
该知识点相似题
高考英语全年学习规划讲师:李辉
更多高考学习规划:
客服电话:400-676-2300
京ICP证050421号&京ICP备号 &京公安备110-1081940&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0531号
旗下成员公司当前位置:
&& 《邹忌讽齐王纳谏》名句理解性默写
《邹忌讽齐王纳谏》名句理解性默写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战国策》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初有《国策》《国事》《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宋时已有缺佚。马上就要学习这篇新课了,下面是查字典语文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名句理解性默写,一起来看看。
  《邹忌讽齐王纳谏》名句理解性默写
  1. 描写邹忌外貌的句子: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2. 写邹忌经过思索,找出妻、妾、客认为自己比徐公美的原因: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3. 写齐王受邹忌启发,用悬赏的方法广泛征求臣民意见的句子: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 在课文第二段找出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相对应的语句: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5. 文中邹忌先从切身经历设喻,再将家事与国事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使得齐王心悦诚服地采纳了他的谏言。这以后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取得了&皆朝于齐&的成效。
  6. 邹忌的讽谏最后收到了怎样的效果: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上一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其它教案
《邹忌讽齐王.》课件下载
《邹忌讽齐王.》知识扩展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_百度作业帮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
国别体史书《战国策·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解读
讽齐王纳谏
  zōu j& fěng q& w&ng n&
  选自 西汉编纂的《战国策·齐策一》
  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的规劝;纳:接受
  《》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期各国历官和策士的言论辑录,这是一部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原作者已无从考证,西汉末刘向整理并编辑,有十二国策,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重要活动,着重记载了谋臣策士的谋略和言论。宋时已有缺失,由作了订补。此书并非西汉刘向所著,实为刘向集百家作品而编辑整理。劝说往往需要讲究策略。邹忌的故事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战国之际,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使诸侯采纳,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至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于史无考。
  邹忌,《》作,齐国人。桓公(不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那个公子小白,是田氏代齐之后的齐国君主)时就任大臣,威王时为相,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成侯。后又事。
  立志改革,思贤若渴。他鼓琴自荐,被任为相国,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称成侯。劝说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修订法律,监督官吏,严明赏罚,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推行的改革,使齐国国力渐强。时势造就英雄,邹忌有才华有才干,大度颇有君子风范.是齐威王的得力助手,帮助他持政,出谋划策.后孙膑、田忌威望提高,邹忌因担心相位不稳而置田忌于死地。 此外,邹忌还以相貌著称。
修法律而督奸吏
  邹忌接受相印后,淳于髡前去会见他,向他提出五点建议。其中一条是"大车不经过校正,就不能托载规定的重量;琴瑟不经过校正,就不能成就五音"。意即一个国家的政治,就像大车运转、琴瑟弹奏和弦一样,要有一定的制度约束,使百官协调一致。邹忌回答说:"谨受令,请谨修法律而督奸吏。"即颁布法律,督责不法官吏,不使为非。这样就树立起正气,打击官场中阿邑大夫之徒的歪风邪气。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y&u)余,而形貌昳(y&)丽。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其妻曰:“我孰与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旦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ng)讥于市朝(ch&o),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身高八尺多一些,并且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穿戴好衣帽,照了照镜子(里自己的形象),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比,谁更美呢?”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又问他的妾说:“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呢?”妾说:“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一位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邹忌)问客人:“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呢?”客人说:“徐公及不上您的美丽啊。”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观察他,自认为(自己的样貌)不如(徐公)美;(又)对着镜子审视自己(的形象),更(感觉)远不如(徐公美)。晚上,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思考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因为)畏惧我;客认为我美,(是因为)想要有求于我。”
  (邹忌)于是入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畏惧我,我的客人有事情想要求助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现在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王后嫔妃和亲信侍从,没有谁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大王的,在国家中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太厉害了。”
  齐威王说:“好!”于是发布命令:“能够当面指责我过错的所有大臣和百姓,授予上等的奖赏;能够上书劝诫我的,授予中等的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指责我并能使我的耳朵听闻的,授予下等的奖赏。”
命令刚刚下达时,大臣们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偶尔有人来进谏;满一年后,即使有人想要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听说这件事,都来朝拜。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加点字解释
  (1)选自 《战国策
齐策》《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订而成。邹忌,战国齐国人,善于鼓琴,有辩才,曾任齐相。
  讽:讽喻,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纳谏,接受规劝改正错误。纳:接受。谏(ji&n):劝说君王、尊长改正错误。
  (2)修:长,这里指身高。八尺:约等于现在的1.84米。战国时的一尺约等于现在的0.23米。
  (3)昳(y&)丽:光艳美丽。
  (4)朝服衣冠:早晨穿衣服、戴帽子。朝:早晨。服:名词活用做动词,穿戴。
  (5)窥(kuī)镜:照镜子。
  (6)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比谁更漂亮。孰:谁。孰与:与…比谁更…,表示对比。 
  (7)君美甚:您美极了。
  (8)及:赶得上,比得上。
  (9)不自信: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10)复:又。
  (11)妾:旧时男子在妻子以外娶的女子
  (12)旦日:明日,第二天。
  (13)与坐谈:与之坐谈,与客人坐下谈话。介词“与”的后面省略宾语“之”。
  (14)若:如。
  (15)明日:又过了一天。
孰视之:仔细地察看他。孰,通“熟”(sh&),仔细。之,指城北徐公。
  (16)弗如远甚:远远不如。
  (17)弗如:不如。
  (18)私:偏爱
  (19)畏:害怕
  (20)欲:想要
  (21)暮寝而思之:晚上躺在床上并且思考这件事情。暮,夜晚。寝,躺在床上。之,代词,指妻、妾、客
“美我”一事。
  (22)之: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美,认为……美。
  (23)朝:朝廷。见:拜见。威王:即齐威王。私:动词,偏爱。
  (24)诚:确实。知:知道。
  (25)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动词,以为,认为。
  (26)齐地方千里: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方:方圆。
  (27)宫妇左右: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
莫:没有人,没有谁。
  (28)四境之内:全国之内(的人)。
  (29)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大王受蒙蔽很厉害。蔽,受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甚:厉害。
  (30)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人。面刺,当面指责。过,过错。者,代词,相当于“……的人”。
  (31)受:同“授”。给予,付予。
  (32)能谤讥于市朝: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讥讽。谤讥,指责、议论。市朝,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
  (33)闻寡人之耳者:让我听到的人,闻,让……听到。
  (34)门庭若市:宫门口,庭院里像集市一样热闹(形容人多的样子)。
  (35)时时而间进:常常偶尔有人进谏。
间(ji&n),间或,偶然,有时候。 进:进言劝谏。
  (36)期(jī)年:满一年。
  (37)虽欲言,无可进者:即使想进言,也没有可以进谏的事情了。
  (38)朝于齐:到齐国来朝拜。
  (39)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动兵,就战胜了敌国。
  (40)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确实
  (41)市朝:众人聚集的公共场所
古汉语现象
  zhāo 早晨(名词)
  ch&o 朝廷(名词)
  ch&o 朝见(动词)
  私人,自己(代词)
  私下,偷偷的(形容词)
  偏爱(动词)
  通“修”,身长,长(形容词)
  修建(动词)
  整治(动词)
  莫:不定代词,指人。译为“没有谁”。
  谁(代词)
  仔细,周详(副词)
  古义是两个词:土地方圆、地方
  今义是一个名词
  词类活用
  形容词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 形容词作动词
〔私〕我也∶(“偏爱”) 名词作状语 〔面〕刺∶(当面) 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名词作动词 朝〔服〕衣冠
∶(穿戴) 一般“服”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 名词作状语 (朝)服衣冠:在早晨名词作状语 (暮)
寝而思之:在晚上
  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
  受强调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装句。
  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忌不信自(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
  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谤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
  皆朝〔于齐〕(皆〔于齐〕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者,……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欲有求于我也。 ……者,……也。
  (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也。
  省略句
  (忌)与(之)坐谈
  皆以(我)美于徐公
  (忌)问之客
  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
蔽,意含被动。
  脩:通“修”,长,指身高
  孰:通“熟”,仔细(徐公来,孰视之)
  受:通”授“,赐予,赐给(受上赏)
  有: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
  a.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b.问之(代词,代这件事)
  c.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
  d.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取消句子主谓之间独立性)
  e.孰视之(代词,指徐公)
  f.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
  g.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
  h.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
  i.臣之妻私臣(的)
  j.王之蔽甚矣(取消主谓之间独立性)
  k.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
  l.数月之后(连词,无意义)
  m.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事)
  a.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b.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
  c.朝服衣冠 早晨
(zhāo)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通“熟”,仔细。
  a.欲有求于我也(向......)
  b.能谤讥于市朝(在)
  C.皆以美于徐公(比)
  d.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向
  e.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
  f.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向
  a.受上赏(第一等的)
  b.上书谏寡人者(向皇帝......呈上) 
  a.乃重修岳阳楼
《》(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
《红楼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
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e.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果真)
  f.诚如是,汉室可兴矣。(如果,果真)
  a.今齐地方千里:方圆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地点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狼》
  1、徐公不若君之美者(及,比得上,动词。)
  2、门庭若市(如,像,动词。)
  1、不如徐公美(美丽的)
  2、妻之美我者(认为……美)
  1、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遮蔽)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古:规劝 今:讽刺
  2.窥镜
  窥:古:照,看 今:偷看
  3.明日,徐公来
  明日:古:第二天
  4.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土地方圆
  5.能面刺寡人之过
  刺:古:批评
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6.谤讥于市朝
  谤讥:指责。古:指责议论
今:诽谤嘲讽
  7.臣之妻私臣
  私:古:偏爱 今:自私
  8.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古:身边大臣
今:方位名词
  莫:古:没有一个
今:不,不要
  9.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古:长,原文指身高
  10.虽欲言,无可进者
  虽:古:即使 今:虽然
  本文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告诉我们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一、关于课文
  课文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应该说明的是,这篇课文所记述的,未必全是事实,很可能是战国时期流传的名人逸事。所谓纳谏能导致“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在诸侯割据称雄、以攻伐为贤的战国时代,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幻想。但作者善于观察日常生活,从中提炼出有意义的主题,而且通俗生动,说服力强,文笔流畅而富有变化,充满情趣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二、内容分析
  第1段,进谏的缘起。
  作者先刻画了邹忌的外貌:身材修长,仪表堂堂。“窥镜”“自视”,逼真地刻画出他不无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与下文见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惭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烘托出他感到受蒙蔽的心情。明明是“弗如远甚”,可他的妻、妾和客却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显然是由于各自特殊的原因,使他们没有勇气说出真实的情况。这里,三个人的回答,由于身份和心理不同,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上却有明显的不同。妻的回答表现了妻对他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妾因其地位低下,与主人之间并没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顺从,所以她的回答就有些勉强,说话比较拘谨,不敢越雷池一步。客人的回答则明显地流露出奉承的意味。
  难能可贵的是,邹忌在这一片赞扬声中,并没有昏昏然,忘乎所以,而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先是“不自信”,等见到徐公后,又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甚而至于“暮寝而思之”。
  这一段,作者并没有把人物局限于家庭琐事之中,一般性地写他不因妻、妾和客的赞美而感到自满,而是将人物形象进一步提高、升华,由自身想到国家,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见威王”。
  第2段,进谏的内容。
  这一段是课文的中心部分。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推己及人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一针见血,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他为什么敢下这样的结论呢?一是邹忌曾任齐相,是国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无所顾忌;二是以小见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3段,进谏的结果。
  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开张圣听,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齐王纳谏之后,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门庭若市”说明在此以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经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威王已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齐威王纳谏去蔽,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需要指出的是,“无可进者”“皆朝于齐”均与史实不符,是作者的有意夸张。
  结构图示
  三、写作特色
  1.情节完整,人物生动。
  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邹忌的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以及“暮寝而思”等情节,妙趣横生,富于生活气息,亲切有味。对人物的刻画特别讲究。如对邹忌,作者不重形体的刻画,而是着重用细节和对话,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又如,齐王只有两个举动,一是“王曰:‘善。’”二是“乃下令……”,就把一个贤明的君主形象表现得生动传神。
  2.叙事简洁,剪裁巧妙。
  对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对他的进谏,却只作概括的叙述。对臣民的进谏,也突出重点,记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时期的不同情况,使读者从中体会齐王纳谏后的巨大变化,而对齐王最初受蔽之深,齐国积弊之多,以及具体如何改革等,都只从侧面暗示,略而不写,使文章的中心更为突出。三问三答,也没有从每个人的形态上去描写,而是通过不同语言来显现人物对问题的不同态度。用笔简洁,辞约意丰。
  3.语言繁简适度。
  邹忌的三问,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变化,既表现了他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三答的意思也相同,但感情色彩却大不一样。齐王的回答只有一个“善”字,既表现了他的态度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与尊贵。.
  4.,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设喻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文章先写邹忌与徐公比美,接着对妻,妾,客的赞美之词进行了分析,为下文的设喻说理做了必要的铺垫.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先丛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以私事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中受到启发。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事大事,用设喻来讲道理,表明了只要语言含蓄委婉,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使得对方愉快的接受。 
  5. 全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
【设喻说理】
  设喻,又叫讽喻,这是比喻修辞的一种扩大化的用法,是借叙述一个故事,通过暗示、类比,说明某一事理,表述某一主张的富有机智幽默情趣比较婉曲的语言表达方式。它往往是一段话,甚至是一篇文章,用整个故事透露出喻意,不用比喻词,喻意较含蓄,让读者去体会两件事情在道理上的相似之处,有时有“意在言外”之感。讽喻的使用非常灵活,既可以在行文中插叙,并且点明本意;也可以独立成章,寓意其中,并不明说,而留给读者以思考。无论是哪种形式,一般都蕴含着讽谏、讥刺、规劝、批评、诱导的意义。
  一、这篇课文情节曲折生动,语言上的障碍也不太大。课前可布置学生做好预习,并让学生试做练习一,让学生初步弄懂课文大意。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节省课堂讲授的时间。
  二、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常用词较多,而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学中,应着重对这些常用文言词语进行辨析。通过比较,让学生理解古今词义的不同。
  知识点总结(见上文"古汉语现象")
  一、整体把握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标题中的“讽”是动词,讽喻的意思,特指下对上用委婉曲折的言词进行规劝;“谏”是名词,指批评意见。
  全文共4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课文先介绍邹忌的身材、相貌,肯定他是一个美男子,作为他自美和被别人赞美的基础。下面便分别向妻、妾、客提出“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想通过第三者的鉴定,来验证自己“美”到什么程度。而妻、妾、客的回答,都肯定了邹忌比徐公美,直到他亲眼见到徐公,才“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既然远不如徐公美,为什么人家却说自己比徐公美呢?显然有各自的原因,使他们没有勇气说出事实的真相。三人的回答,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明显不同。妻的回答多了“君美甚”三个字,表示了妻子的偏爱之情,用的是反问句,表示一种十分肯定、不用怀疑的口气。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三个字,但仍然用反问句,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的心理。客人的回答不仅少了“君美甚”三个字,而且不用强烈的反问语气,只是平淡地肯定邹忌美于徐公,只表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邹忌经过冷静思考,悟出了妻、妾、客赞美自己的原因,并准备以此为喻去讽谏齐王。
  第二部分(第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讽谏的内容分为两层。第一层,先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就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第二层,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做比较,“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些都与邹忌的处境相同。在这里,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种比喻的说理方法,非常贴切,尽情尽理,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三部分(第3、4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先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决心,然后分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写出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概括出齐王纳谏的深远意义,精练含蓄,意味深长。
一、作者作品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集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西汉时期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战国策》是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史书。
二、背景材料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延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至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于史无考。
三、相关人物
  邹忌,齐国人,善鼓琴,后封成侯。
  齐王,指齐威王,姓田,名婴齐,又作因齐。在位期间,改革政治,使齐国国力逐渐增强。
四、助读材料
  1.刘向论《战国策》之成书
  所校中《战国策》书,中书余卷,错乱相糅莒。又有国别者八篇,少不足。臣向因国别者,略以时次之,分别不以序者以相辅,除复重,得三十三篇。本字多误脱为半字,以“赵”为“肖”,以“齐”为“立”,如此字者多。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
  ──刘向《战国策·序》
  2.《战国策》之评价
  《战国策》所载,大抵皆纵横捭阖谲狂相轻倾之说也。其事浅陋不足道,然而人读之,则必向其说之工,而忘其事之陋者,文辞之胜移之而已。
  ──李叔文《书〈战国策〉后》
  《战国策》之文章具有时代特点,其辩丽恣肆之文风,雄隽华瞻之文采,正是那纵横捭阖时代特点的体现,于文辞语言之运用方面达到新水平。其影响后代文学者至大,特别是对辞赋、骈体文的产生起着促进作用。
  ──聂石樵《先秦两汉文学史·先秦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史记》关于邹忌事迹的记载
  邹忌子以鼓琴见威王,威王说而舍之右室。须臾,王鼓琴,邹忌子推户入曰:“善哉鼓琴!”王勃然不说,去琴按剑曰:“夫子见容未察,何以知其善也?”邹忌子曰:“夫大弦浊以春温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攫之深,之愉者,政令也;钧谐以鸣,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时也:吾是以知其善也。”王曰:“善语音。”邹忌子曰:“何独语音,夫治国家而弭人民皆在其中。”王又勃然不说曰:“若夫语五音之纪,信未有如夫子者也。若夫治国家而弭人民,又何为乎丝桐之间?”邹忌子曰:“夫大弦浊以春温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攫之深而舍之愉者,政令也;钧谐以鸣,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时也。夫复而不乱者,所以治昌也;连而径者,所以存亡也。故曰琴音调而天下治。夫治国家而弭人民者,无若乎五音者。”王曰:“善。”
  邹忌子见三月而受相印。淳于髡见之曰:“善说哉!髡有愚志,愿陈诸前。”邹忌子曰:“谨受教。”淳于髡曰:“得全全昌,失全全亡。”邹忌子曰:“谨受令,请谨毋离前。”淳于髡曰:“膏棘轴,所以为滑也,然而不能运方穿。”邹忌子曰:“谨受令,请谨事左右。”淳于髡曰:“弓胶昔干,所以为合也,然而不能傅合疏罅。”邹忌子曰:“谨受令,请谨自附于万民。”淳于髡曰:“狐裘虽敝,不可补以黄狗之皮。”邹忌子曰:“谨受令,请谨择君子,毋杂小人其间。”淳于髡曰:“大车不较,不能载其常任;琴瑟不较,不能成其五音。”邹忌子曰:“谨受令,请谨修法律而督奸吏。”淳于髡说,毕,趋出,至门,而面其仆曰:“是人者,吾语之微言五,其应我若响之应声,是人必封不久矣。”居期年,封以下邳,号曰成侯。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4.《》评本文
  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古文观止》评语
四、《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徐仲涛)
  本文着重写齐相邹忌以自身生活中的小事设喻,劝说齐王必须以广泛听取人民的意见作为施政依据的故事。
  全文可以分三部分。
  从开始到“欲有求于我也”是第一部分,写邹忌从妻、妾、客三人都自己比城北徐公还美这件事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一段的第一层,写邹忌之美。先说明邹忌是个高大美丽的男子,再通过三问三答,从妻、妾、客三个人异口同声的回答中印证了邹忌的美丽,而且比齐国的美男子徐公更美。然后在这一段的第二层,记叙邹忌和徐公实地比较的情况。邹忌深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因此在比美中颇有自知之明,他怀疑妻、妾、客同声肯定他比徐公美是一种阿谀。他要从客观现实中找到正确的答案。通过“孰视”“窥镜”,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于是引起他的深思。夜深人静,独自思忖,最后悟出妻、妾、门客阿谀自己的原因:凡对自己有偏私,有所畏惧,或者有所企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不会指出自己的缺点。这一段文字虽然不多,但用了铺陈和对比的手法,最后点明道理,是一则情节非常生动的故事。
  从“于是入朝”到“王曰:‘善’”是第二部分,写邹忌“因小见大,自容貌之微,推及于朝廷大事”。(见《郑堂札记》卷四)
  邹忌从比美的生活经验中深刻认识到一个统治者听到真话之不易。在齐国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齐威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于是他把切身体会告诉了齐威王,揭示了这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并以此来讽喻齐威王纳谏去蔽。为了使齐王能接受谏言,先述说自己的生活体验,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是出于不同的动机,先给齐王一个清晰的印象,然后再以齐王所处的生活环境和自己的经历作比较,指出齐王受蒙蔽的严重。这样现身说法确实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从“乃下令”到结束是第三部分,写齐威王听取邹忌的规劝下令求谏和群臣在一年中进谏的情况。齐威王欣然接受了邹忌的劝告,下令奖励臣民向他进谏。齐威王纳谏结果是提高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很多诸侯的尊敬。
  在这一部分记述中,有几点值得注意:1.文章没有写群臣受赏的情况,也没有写威王对待意见的情况。但是,从越来越没有人提意见和越来越提不出意见的情况就暗示了齐威王不仅听取意见,而且虚心接受意见改革了政治。2.齐王下令号召“群臣吏民”都来提意见,可是踊跃进谏者只写到群臣而没提到吏民。可见地位低下的吏和民,实际上是不可能参与政治发表看法的。文章不提吏民只写群臣,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政治活动的阶级局限性;同时,我们不能只从“虽欲言,无可进者”,就认为威王的统治十分清明。3.文章只写“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未及秦楚。燕、赵、韩、魏是战国时期齐国北方和西方的邻国,国力和齐国相若,后来都比齐国弱小。秦、楚则是齐国西方和南方的大国,文章没提秦楚,还是比较符合当时实际形势的。4.最后一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点出全文的主旨。说明只要去蔽纳谏,修明内政,就能“战胜于朝廷”。
  本文篇幅不长,但完整地记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和威王纳谏强齐两则故事,而且包含了深刻而明白的寓意,容量是很大的。文章之所以写到这样,在技巧上有几点值得我们注意:1.用设喻的方法讲述道理。邹忌劝说齐王广开言路,不是像一般人那样正面讲道理,而是用一段具体的家庭琐事为譬喻来阐明“纳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2.具体形象地刻画人物。如写邹忌,先是“朝服衣冠,窥镜”,然后是问妻、问妾、问客;见到徐公,先是“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再是“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最后是“暮寝而思之”;人物的动作心理,无不刻画入微。有了这一段有声有色的描写,才使下文的进谏入情合理。3.语言简练生动。一篇三百多字的短文,从家事说到国事。写人物,声貌毕肖;叙事实,曲折引人;用语言,简洁生动:如“于是入朝见威王曰:……”几个字就交代了朝见的过程,省去了进谏的“导语”,开门见山地直陈其事。齐王听了谏辞以后,只用了一个“善”字就写出了齐王纳谏的决心。威王下令纳谏以后,只三十来字就交代清楚了“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说明了纳谏后发生的巨大变化;纳谏的效果,只写邻国的动态,而略去国内的情况。这些都称得上简洁有力。再看语言的生动: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意思基本一样,句法却各不相同,文字错综,毫不呆板。妻、妾、客的答话并不雷同,反映各自的心理十分切合人物身份。
  文章内容未必尽合历史事实,但所表达的思想有积极意义,并且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选自黄岳洲、茅宗祥主编《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六、课堂教学设计(左松良)
  【设计意图】
  本文篇幅短小,没有什么特殊的文言现象,内容也容易把握,如按课文自然顺序讲解,则很难“启愤发悱”的。我抓住一个“思”字,贯通全文,分步设置障碍,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
  【设计提要】
  本设计由三个方面构成。1.“思”之除蔽。2.“思”之讽谏。3.“思”之验证。
  【设计实施】
  1.“思”之除蔽。
  [问题]邹忌“暮寝而思之”,他“思”了些什么?(这个问题是设置的“障碍”,学生容易不假思索地答为“私、畏、求”这个结论。一个看似容易的问题却回答得不全面,这就调动起他们思考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讨论。)
  [明确](1)“思之”的“之”指代什么?“之”指代上文所说的事情,即受蔽过程,而不仅仅是结论。
  (2)“思”受蔽过程,首先“思”的应是什么内容?(这个问题亦是个障碍)
  我们不妨设想,如邹忌确实美于徐公,他还有必要“暮寝而思”吗?“暮寝而思”,说明邹忌头脑清醒,尊重客观事实。前面说忌“不自信,复问其妾”,即可窥其一斑。邹忌经过一番调查研究之后感到奇怪,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可是妻、妾、客为什么偏偏要说自己比徐公美呢?鉴于此,起疑应是首先“思”的内容,起疑,才有“思”的必要,而在文中并未见诸文字,这正是作者用笔经济的地方。然后他回忆起妻、妾、客说过的话,捉摸所以对自己过誉,或偏爱,不愿直言;或害怕,不敢直言;或有求,不好直言。这应是其次“思”的内容。至此邹忌豁然顿悟,终于得出“私、畏、求”的结论,从而除蔽,这应是“思”的原因。这样的思路无疑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
  2.“思”之讽谏。
  [问题](1)以上是“思”的全部内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这里亦设一个障碍,学生往往会简单地回答:是的。)
  [明确]邹忌通过“比美”,悟出了一个道理,要别人直接评论自己是不容易的,因为他们同自己有着各种关系。于是,他由近及远,由家庭私事推及国家大事,以亲身的感受去规劝齐王。因为个人除蔽,影响和意义太小;齐王除蔽,才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然而批“龙鳞”,逆“圣听”,毕竟是一件冒险的事。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决定以设喻的方法讽谏,我想他一定是在一切细节都周密谋虑后,才胸有成竹地安心入睡的。
  (2)第2段中邹忌是怎样讽劝齐王的呢?
  [明确]邹忌用家庭生活中的小事打比方劝说齐王除蔽纳谏。在方式上讲是设喻论证,在逻辑上是使用了类比推理。说自己,比齐王,都扣紧“私”“畏”“求”三个方面。
  (3)既然这一段是上一段“思”的继续和深入,为什么不在上一段交代呢?
  [明确]①避免行文上的重复;②设置悬念。
  3.“思”之验证。
  [问题](1)邹忌讽谏的效果怎样?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齐王回答“善”,对邹忌的一席话表示肯定和赞赏。由于由小到大,由此及彼,拿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由于设喻巧妙,推论自然,入情入理,加之态度诚恳,一片赤诚,所以齐王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2)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①齐王下令把进谏的方式分为三种,悬赏也分为三等。齐王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这也就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显然,他对齐王是充分了解的,是做了一番分析研究的。②臣民进谏分为三个阶段,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实行时的空前盛况。③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齐国修明政治,国力强盛,威望日隆,这就是纳谏对外产生的影响。国外尚且如此,国内就不言而喻了。作者详写国外的反映,国内则不着点墨,其处理之巧妙,笔墨之经济,令人击节赞叹,玩味不已。
  (3)第3段写齐王纳谏,第4段写国外的反映,似与“思”联系不大,你的意见如何,能谈一谈吗?(此处亦是“障碍”)
  [明确]邹忌善思,才有反省的可能,才能除蔽;由于深思,乃有巧妙的设喻讽谏,以至齐王欣然纳谏。邹忌并没有建议齐王应如何去做,而是让齐王自己去思考,因为结果早就在邹忌的意料之中,这也正是邹忌的高明之处。这里虽未写一个“思”字,却与“思”密切相关,因为“战胜于朝廷”的结果,正是邹忌“思”的归宿。这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了。所谓思断意续,以结果验证了“思”的作用的深远和意大的重大。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阐述治学要“深思而慎取”,那么在治家治国方面同样要深思而慎取。邹忌成功的经验,不是很好的借鉴吗?
  [总评]以一个“思”字串连全文,并围绕“思”来设计问题,就像拎起一串葡萄,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教学在层次上呈现出一种流动的韵律的美,便于学生思绪顺畅地流淌。罗曼·罗兰说过:“天才免不了有障碍,障碍会创造天才。”当然这障碍指的是在人生旅途或学术研究中的困难和挫折。但我们不妨借来用在教学上。在教学上适当地设置障碍,是激疑的一种好方法,疑能刺激学生的中枢神经,障碍能激发学生动脑解决问题的渴望。因此,我们应把它作为启发式中的一个宝藏来加以挖掘。
  课后练习答案
  一、背诵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邹忌是怎样成功地说服齐王的;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为例,在听到妻、妾、客的赞美并判定与事实不符时不喜不怒,而是冷静的分析,从中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并准备以此为喻去讽谏齐王。邹忌在讽谏齐王时,先以身设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就是“私”“畏”“求”。然后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作比较,“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些都与邹忌的处境相似。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这种委婉劝说的优点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尽情尽理,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所以齐王接受了意见,并立即下令,改革弊政。
  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然可以借鉴这种做法,批评别人要讲究方法。要既达到使对方接受的目的,又要尊重对方使之不难堪,一定要委婉些。
  二、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孰:谁。
  孰:仔细,周详。
  2.美:以……为美,认为……美。
  美:漂亮,好看。
  3.私:偏爱。
  私:私情。
  4.朝:早晨。
  朝:朝见。
  常句: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忌不自信”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虽欲言,无可进者。”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考纲篇目:浏览题
一.文学常识
  1.《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由汉代刘向编订,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在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很大。
  2.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记叙邹忌以家庭琐事设喻劝谏齐威王和齐威王勇于纳谏的故事,表现出作者对善于劝谏者和开明君主的肯定和赞赏。在今天,邹忌的忠诚与智慧,齐威王的胸怀与魄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在写作上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先由用作设喻的事实写起,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妻、妾、客的赞美之辞以及邹忌对这些言辞的分析,这部分内容表面上看来似乎与讽谏无关,实际上是设喻说理的前提。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正面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最后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写出了邹忌讽谏齐王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从全文看,第一部分的叙事是第二部分设喻说理的前提,第二部分是设喻说理本身,第三部分则是第二部分的必然发展和结果。三部分之间联系紧密,结构严谨。此外,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4.人物形象
  首先邹忌在周围人的交口称赞中,头脑冷静,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可见他是一位有自知之明的人。当他通过观察思考,由现象到本质得出正确结论的时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思维缜密,具有丰富生活经验的人。当他把这一生活现象和治理国家联系起来的时候,一位忠于职守,勤于王事,善于发现问题的谋士形象就跃然纸上。而他高超的劝谏艺术更进一步刻画出他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政治家形象。
  齐威王是一位善于纳谏而又有魄力的开明君主。他不仅认真听取了邹忌的劝谏,认为“善”(当然与邹忌的委婉讽谏艺术有关)。而且果断采取正确措施,制定出对进谏者的奖励办法,鼓励更加直接的进谏者。而文章通过“令初下”,数月之后和期年之后的变化,表现出齐威王措施得力,从善如流,兴利除弊,改革成效十分显著。可见他是一位有魄力有能力的开明君主。
二.内容理解
  1.邹忌以什么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
  一件家庭小事,即: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邹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
  他认为妻是“私我”、妾是“畏我”、客是“有求我”,故不可信。可见他有自知之明。
  3.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在“讽”齐王时,很讲技巧,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4.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王接受谏言,并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5.邹忌成功的说服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他的劝说方式,即委婉劝说,它的优点就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乐于接受。今天的人际交往仍值得借鉴这种做法。
  6.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探究文意,说说你的认识。
  ①对人对已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自己,论人客观等表述亦可)。
  ②善于思考,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
  ③观察事物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妻、妾、客的赞美动机等)。
  7.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请你从中概括出一条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建议。
  第一问: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敢于采纳群臣的意见。
  第二问答案开放,言之戚理即可。答案示例:(1)要虚心地向师长、同学征求学习方面的意见。(2)要虚长、同学提出的学习方面的批评和建议。(3)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挑战权威,大胆质疑。(4)要敢于、善于指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8.邹忌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道理是什么?
  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才能做到政治清明,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1.勤思方知言中弊,善想才晓话里端。
  2.邹忌设喻讽谏以小见大,威王悬赏纳言战胜于朝。
  3.邹忌善辩巧言进言委婉,威王悬赏纳谏从谏如流。
  4.唐雎逼秦王谢罪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强大齐国。
  5.邹忌讽忠言顺耳齐国强大,谏唇亡齿寒避危。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邹忌讽齐王纳谏翻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