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得1个电子成为稀有气体,放出能量越多的原子氧化性药物越强?

当前位置:
>>>A与B两种元素的原子,当它们分别获得1个电子形成稀有气体原子的电..
A与B两种元素的原子,当它们分别获得1个电子形成稀有气体原子的电子层结构时,A放出的能量大于B.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A的氧化性小于BB.A的氢化物的稳定性小于BC.A的原子半径大于BD.B-还原性大于A-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A与B两种元素的原子,当它们分别获得1个电子形成稀有气体原子的电子层结构,说明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位于相同主族,A放出的能量大于B,说明A的非金属性大于B,则原子序数A小于B,则A.A的非金属性大于B,非金属性越强,得电子的能力越强,氧化性越强,故A错误;B.A的非金属性大于B,则A的氢化物的稳定性大于B,故B错误;C.原子序数A小于B,二者在同一主族,则A的原子半径小于B,故C错误;D.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则B-还原性大于A-,故D正确.故选D.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A与B两种元素的原子,当它们分别获得1个电子形成稀有气体原子的电..”主要考查你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在多电子原子中,由于各电子所具有的能量不同,因而分布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内做高速运动。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内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区域内运动。
电子层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分别存能量不同的区域内运动。我们把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也称作电子层,分别用n=1,2,3,4,5.6,7或K、L、 M、N、O、P、Q来表示从内到外的电子层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对元素的化学性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核外最外层电子数。 1.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得失电子能力)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1)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 2),已达稳定结构,既不易失电子也小易得电子,所以化学性质不活泼。 (2)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4,较易失去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其单质表现还原性。 (3)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或等于4,较易获得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其单质多表现氧化性。 2.元素的化合价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元素显正价还是显负价及其数值大小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其一般规律可归纳如下表: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
(1)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2)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3)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K层为次外层时不超过2个,L层为次外层时不超过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超过32个。(4)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电子总是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电子层里,即最先排K层,当K层排满后,冉排L层等。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层数相同而位置不同的电子层中最多容纳的电子数小一定相同,如N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只能排8个电子;N层为次外层时,最多只能排18个电子而不是32个电子(2×42=32)。
发现相似题
与“A与B两种元素的原子,当它们分别获得1个电子形成稀有气体原子的电..”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4149312789313474772371188149135167为什么得1个电子成为稀有气体,放出能量越多的原子氧化性越强?_百度知道
为什么得1个电子成为稀有气体,放出能量越多的原子氧化性越强?
为什么得1个电子成为稀有气体,放出能量越多的原子氧化性越强?有一道题说x,y是两个元素的原子 分别获得一个电子后形成稀有气体原子的电子层结构,此亥乏忿何莜蛊冯坍辅开过程中x放出的能量远大于y,问x y的氧化性
提问者采纳
氧化性就是吸引电子的能力,氧化性更强的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就越强,在吸引过程中电子受到的吸引力也越强,W=亥乏忿何莜蛊冯坍辅开F*S,F越大 ,那么做的功也大,放的热也就越大。 所以X的氧化性大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稀有气体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氧化性就是表征得电亥乏忿何莜蛊冯坍辅开子能力,得一个电子放出能量多说明它更容易得电子,也就是氧化性强,主要是理解氧化性的概念
这是电子亲和能的关系,元素电子亲和能越大,该元素形成的单质氧化性越强。电子亲和能是元素的基态原子得电子时所放出的能量,这里x的电子亲和能大,其单质氧化性当然强。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学网: []
用户还关注
可能有帮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氧化性药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