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教材有句话这样唱不理解,请指教。

您好: | 
> 转一篇经典的摄影教材(文中许多图片可以点击放大)-已发完
阅读 5393|回复 28
转一篇经典的摄影教材(文中许多图片可以点击放大)-已发完
这篇文章我收藏已久,经常会拿出来看.虽然讲的是三分之四的东西,但对于所有非专业的摄友都是有益的.而且每隔一段时间看这篇文章,都会有新的收获.
利用这三天假期,把文章整理一下,发上来.
本帖于日22时02分被润星修改
本帖于日20时37分被润星修改
读图时代|论坛|报名|现房|
此贴已被版主加精,希望您再接再厉多发好贴噢~
显示全部签名
图:(十),18%灰板与曝光原理
摄影是光的艺术,能否把眼见的美妙光影记录下来,就是曝光的技术了。在本系列的(二)里曾经讨论过曝光与影调的关系,现在我们再来说说曝光的基本原理。
要说清楚曝光的原理就首先要说人眼的视觉,人眼对观察到的亮度变化是一种对数压缩规律。比如亮度为1000烛光/平方米的一个东西,和亮度为500烛光/平方米的一个东西,虽然他们亮度相差500,人眼认为他们亮度差一倍。比如亮度为10烛光/平方米的一个东西,和亮度为5烛光/平方米的一个东西,虽然他们亮度相差只有5,人眼认为他们亮度也差一倍。这种对数压缩使我们既能看清楚亮度极高的蓝天白云,又能看清楚烛光下的生日蛋糕。
明白了人眼的对数特性,再来看看18%的灰板。很多人用过灰板,灰色的一面是18%,白色的一面是90%,这个18%、90%是灰板的反光率。
可是为什么是18%,而不用50%或者其他,我初学拍照片也不明白,过了很久才清楚,原来18%灰在人眼看来,做过对数压缩后,正好是100%的中间,所以用18%反光率的灰板作为中级灰(中间调、中度灰)是非常科学的。
用一束光照向灰板,此时灰板的亮度就与它的反光率成正比,当反光率从18%变化到36%时,亮度增加一倍,当反光率从18%变化到9%时,亮度减少一半,而人眼的观察结果是相同效果的一级,9%比18%暗一级,36%比18%亮一级。
当灰板的反光率从3.6%(基本就是0)变到90%(基本就是100%)时,人眼观察到的亮度变化,18%灰正好是中心,所以把它作为标准。一般来说,自然界不主动发光,只是反射光线的物体,其反光率都在3.6%到90%之间,所以用反光率18%的灰板来作为标准也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曝光量定义为H=ET,H是曝光量,E是像场的照度,T是曝光时间。像场就是CCD、CMOS平面成像圈内的区域。
像场照度是景物通过镜头照亮像场的程度,景物越亮,光圈孔径越大,像场照度越强。像场照度的计算公式为:E=(k1)B/(A的平方)。k1是单位转换的比例常数,B是景物亮度,A是光圈系数(定义为:镜头焦距/光圈孔径,就是常说的光圈F系数,比如F5.6、F8)。
胶片时代,每个胶片厂商生产的胶片都有自己的最佳曝光量,所谓最佳曝光量就是用它曝光,生成的胶片密度正好位于密度-曝光曲线的中心位置,为了方便使用者计算,厂商不直接提供最佳曝光量,而是用感光度替代。数码照相机延续了这一标准,最佳曝光量会使JPG照片的R、G、B都是128(相当于胶片的最佳密度),也用ISO来代表最佳曝光量。
最佳曝光量的计算公式为:Hg=k2/S。k2是比例常数,S是ISO标准的感光度。
18%灰板能基本反映出现实景物的平均亮度(中间亮度),让18%灰板的曝光量吻合最佳曝光量就很合理。
所以正确的曝光就是满足:18%灰板的曝光量=最佳曝光量,即H=Hg。
把曝光计算转换成EV(AV、TV、BV、SV)的计算就很方便了,AV、TV、BV、SV每加、减1,就对应光圈、快门速度、ISO和亮度变化的一级,计算曝光只需要对它们进行加减运算。
按照上面的公式,可以计算出AV、TV、BV、SV与光圈系数、快门速度、感光度和景物亮度的对应数据,如下表所示。
有了曝光公式,EV=AV+TV=BV+SV,对曝光的规律就一目了然了。拍片前要首先确定SV(就是ISO),这对胶片摄影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每一卷胶卷都有固定的ISO,然后根据现场光线测量出BV(景物亮度),由BV+SV=EV就得到了曝光数据EV,每个相同的EV对应一系列AV和TV的组合,选用什么样的光圈和快门可以任意,但是必须保证AV+TV=EV。
比如,我们用ISO100( SV=5)的感光度拍摄,拍摄对象是18%灰板,可以测量出灰板的亮度,假定测量出BV=10,可以算出EV=BV+SV=15,用F5.6(AV=5)、1/1000(TV=10)拍摄, 18%灰板在胶片上会产生标准密度值,对数码照相机JPG照片的R、G、B的值应该都是128,标准的中级灰。
如果用F4(AV=4)、1/2000(TV=11)拍摄,用F8(AV=6)、1/500(TV=9)拍摄,用F11(AV=7)、1/250(TV=8)拍摄,也都会得到标准的中级灰,因为它们的EV值都相同。
如果改用ISO200(SV=6)拍摄,此时EV=16,要拍出中级灰,就要用F4(AV=4)、1/4000(TV=12),或者F5.6(AV=5)、1/2000(TV=11),或者F8(AV=6)、1/1000(TV=10)。
显然曝光公式中BV是决定其他变量的关键,BV是景物亮度决定的,所以照相机的测光就是要解决BV测量的问题。
前面说过曝光的标准是18%灰板的亮度BV正好在照片上产生中级灰(R、G、B都是128),所以测光也是针对18%灰板为标准。
测光有两种方式,一是测量照度,就是直接测光源的强度,光源的强度一定,照射到18%灰板后反射的亮度也一定,所以乘上一个转换系数就是18%灰板的亮度BV,影棚摄影师常用这种方式,但前提是要用测光表,一般照相机没有照度测光。另一种则是现在照相机都有的测量亮度,就是直接对景物测量其亮度。
E-510有三种测光方式,点测光、中央重点平均测光、ESP测光。
点测光就是只有取景器最中间的一小点是测光有效的区域,用这个点测出BV,照相机再根据SV计算出EV,点测光能保证被测点的亮度在照片中正好是中级灰。换句话说,点测光把测光点的东西统统当成18%灰板对待,如果测光点的东西不是18%灰板,曝光就必须要修正(修正的方法可以参考本系列二曝光与影调)。再换句话说,点测光只负责把测光点的东西还原成中级灰,而完全不管其它地方的情况,比如天空是否过曝、阴影能否保留层次。
中央重点平均测光和ESP测光都是对取景器的多个测光点的测光值加权平均直接得到曝光数据EV。这是一种相对智能化的测光方式,它牺牲了与18%灰板的严格对应关系,但保证了高光、阴影的较大的记录范围,能保证照片的影调基本合适,但没有某个景物的亮度与中级灰的确切对应关系。
熟悉EV的人比较多,听说过BV的就少一些,因为当ISO确定后,SV就是固定常数,经常用EV来代替BV,所以BV就不太常用。比如E-510的说明书提到测光范围时,给出EV1-EV20,同时说明是ISO100条件下,实际说的是测光范围BV-4到BV15。而自动对焦AF时,给出的工作范围是EV0-EV19,没有指定ISO,这是明显的错误。E-520的说明书就改正这个错误。
E-510说明书截图。
E-520说明书截图。
最后,再说说18%灰,对于18%灰板,正确曝光后的JPG数码照片,R、G、B值都应该是128,不同厂商、不同型号的数码照相机的R、G、B数值可能略有差别,但至少应该都在128附近,这一点可以用Photoshop的吸管工具或选区直方图测量。
JPG照片R、G、B的128正好处于8bit的256的中间,即50%处,所以对数码照片,有的人习惯把R、G、B的128叫做“50%灰”。这和灰板的18%灰是一回事,千万不要理解成是某种反光率50%灰板。
所以,反光率18%的灰板,拍成数码照片后,变成“50%灰”(R、G、B都是128),如果打印输出,就又变回到反光率18%的灰纸。
思考一下,如果制作下面这样的一幅图片,都是黑、白的格子,格子又足够小,打印在白纸上,理论上的反光率是多少?
本帖于日21时56分被润星修改
显示全部签名
图:(九),色温与白平衡
彩色数码摄影的色温、白平衡几乎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但色温、白平衡的基本理论还有很多人不太清楚,包括有些大师在谈及色温的理论计算、色温补偿与色温的关系时,还会有一些错误。对E-510用户来说,搞清楚色温、白平衡的基本知识,对尽可能减少E-510的白平衡偶尔出错会有一定的帮助。
要说色温,先要说黑体,黑体就是完全辐射体,就是它能发出光,但任何照向它的光都被吸收,不反射,所以叫黑体。当黑体被加热是会发光的,它的温度与发出的光有固定规律,任何黑体加热到相同温度,发出的光是相同的,所以就可以用温度代表光的特性,就叫色温(T),单位用绝对温度的K(Kelvin)。
实际上不反射光线的东西难找,所以测试时一般都是关在一个黑房子里加热,开一个小孔观察,这样就没有其他光线的影响。理论上,把一块铁和一块木头加热到1000K,它们发出的光线是一样的,但木头在1000K时可能就汽化成灰了,如果不汽化,它们发出的光确实是一样的。
把黑体在不同温度下的发光(就是不同的色温)画在色品图上,就得到了色温的轨迹,如下图中的白线所示。
完全吻合上面的色温轨迹是非常难的,能基本吻合的光源,比如太阳光、各种专用的摄影灯、闪光灯,其相对光谱功率分布与黑体的某一温度下的光谱功率分布很相似,所以能用黑体温度来代表此光源。有时为强调与标准色温的区别,叫分布色温(Td)。
有些光源,比如日光灯、荧光灯,其光谱功率分布与黑体差别较大,从色品图上看,距离色温轨迹较远,一般不能用色温代表,但有时为了方便,也用其距离最近的色温来代表,叫做相关色温(Tcp),也有叫相对色温、相当色温的。
光源色温越高,含蓝色光的成分越多,色温越低,含黄、橙色光的成分越多。XYZ坐标系的色温轨迹是曲线,不便于定量分析计算,把XYZ坐标系转换到均匀色度空间的Lab坐标系,再引入一个微倒数的物理量,色温就容易计算了。
M=1000000/T。T是色温,单位K(Kelvin)。M叫做微倒数,单位Mired(迈尔德)。
在Lab空间,微倒数与色温轨迹上的距离成了线性、均匀对应的关系,下图画出了微倒数、色温在Lab空间(局部)上的关系。
色温轨迹上的每个小段是20迈尔德,标注了微倒数每差100迈尔德对应的色温。色温轨迹的左下端对应蓝色(Blue),说明色温越高,越偏蓝。色温轨迹的右端对应的颜色叫琥珀色(Amber),说明色温越低,越偏琥珀色。
再看分割色温轨迹的小线段,它们都与色温轨迹曲线垂直。前面说过相关色温的概念,这些小线段上的点,相关色温都相同,数值就是小线段与色温轨迹曲线上的交点处的色温。相关色温相同的光源,位于色温轨迹左上方的,光源偏绿色(Green),位于色温轨迹右下方的,光源偏品色(Magenta),
如果我们把色温轨迹曲线拉直,变成一个横轴,那么左端是B(蓝色),右端是A(琥珀色),单位就是Mired。纵轴则是相同相关色温的色彩偏移,上端是G(绿色),下端是M(品色)。
从说明书上截取的EOS5D、E3和E-510白平衡补偿功设置的图片如下。
5D的最清楚,并且说明横轴B-A上的每一小格是5Mired。E3只标注A,另一端是B,但对应的Mired说明书上没说。E-510干脆就不用A(琥珀),而是用R(红)代替,作为入门机,这样也没错,一般人好理解。纵轴都是G-M,这是对相同相关色温的色彩偏差的调整,理论上不会影响相关色温的数值。
E-510的R调整做了测试,不同色温下每一级对应的Mired不同,不是固定的Mired值,不知道E3的情况如何。
同样的道理,RAW解码软件在色温调整的旁边,都会有一个G-M的调整,可能有人不太明白是干嘛用的,那是用来调整同一相关色温下的偏色,比如偏绿,或偏品。RAW解码软件的色温调整已经做得足够精细,比如1K或者10K的精度,就没有必要再设B-A调整了。
再来说说白平衡,白平衡就是数码照相机能把各种光源下的白色,拍成照片上的白色的一种功能。
这里的各种光源,可能是不同色温或者不同分布色温的光源,不同相关色温的光源,相同相关色温但颜色不同的光源。光源下的白色是指对各种色光反光率相同的物体产生的颜色,通俗的说,就是本身没有颜色,只靠反光产生白色。照片上的白色是指R、G、B值相同。
照相机如何实现白平衡,大体有三种办法。
第一、手动设定色温。直接告诉照相机,现在光源的色温数据,比如用闪光灯拍摄时可以直接设定色温为5500K,照相机按这个色温做白平衡补偿。
第二、自定义白平衡。拍张白纸,告诉照相机这是白纸,照相机就按这个白纸计算对光源应该做出多少白平衡补偿。
第三、自动白平衡。什么也不告诉照相机,让照相机自己猜,猜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对照相机来说,自动白平衡比自定义白平衡的算法多一步,就是要自动找出白色的部分,自定义白平衡已经知道白色是哪一部分了。找白色的思想简单说,就是对照片分析,首先去掉照片中最亮和最暗的部分,再去掉饱和度高的部分,然后对剩下的部分统计平均,再对R、G、B的分量分别补偿。所以E-510的说明书上说,如果照片中没有白色的部分,自动白平衡可能不准确。
对用RAW拍片来说,拍摄时可以大胆放心使用自动白平衡,后期能根据需要精确、仔细地重新调整白平衡,并且不会影响画质。
对JPG直接出片,白平衡必须前期就保证成功,有点麻烦,我们来仔细讨论一下。
一、前面说过,太阳光、各种专用的摄影灯、闪光灯,它们的色温与黑体色温的区别不大,所以当拍摄对象被这些光源直接照射时,最好的办法是用E-510的CWB直接指定色温。有人做过实验,人眼对20Mired差别的色温感觉不明显。比如下午3:30太阳直射下的色温大约是5000K,就是200Mired,差20Mired,就是180、220Mired,对应的色温为5555K、4545K,相差500K,人眼还感觉差不多,所以不必担心指定色温会不够准确。
二、阳光没有直接照射拍摄对象,比如拍摄对象在树荫或建筑物的阴影里,此时太阳照射其他物体后的漫反射光线照亮拍摄对象。如果是风景照片,试着用6000K,7000K,或者5000K试试。5000K硬朗,7000K暖和,但看起来都不错,并不会觉得有严重的偏色。因为此时色温的变化人眼不敏感,而部分的偏绿、偏品,人眼也不讨厌,反而觉得有趣,这一点有许多大师的作品为证。但如果是拍大头MM,坐在草地上脸就菜色,走在红地毯上脸就醉酒。原因很简单,这不再是色温偏差的问题,此时的漫反射光源偏离黑体色温轨迹很多了,是相关色温的偏色问题,不是偏绿,就是偏品,而人眼对肤色的还原非常敏感。对付这种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闪光灯补光,使肤色正常,色温就用闪光灯的色温。
三、有些光源,比如日光灯、荧光灯,与黑体的色温轨迹偏差很大,根本不能用色温表示,只能用距离最近的相关色温说明。对这些光源,即使指定了与相关色温一致的色温,颜色上还会在G-M轴上发生偏差,偏绿或品。对E-510的JPG直出,应付这种情况的确有些困难,只能耐心的调整白平衡的补偿,但用2.5吋的LCD观察偏色还是有点难。
无论用什么方式,一定、一定要牢记,手动设定的色温高,照片偏琥珀色,手动设定的色温低,照片偏蓝色,这与光源的色温变化特点正好相反,千万、千万不要忘记。
E-510除了CWB外还有预设的各种白平衡,为什么不推荐使用,反而要用CWB指定色温,原因是我对E-510预设的白平衡的算法不清楚,就不太放心。我用E-510预置的4000K的荧光灯模式拍了三张照片,
第一张白平衡补偿-1R,第二张没有白平衡补偿,第三张白平衡补偿+1R。这个试验做了许多遍,结果都相同,照片如下。
补偿-1R、+1R或者不补偿,色温上的改变不大,但我不明白在G-M轴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不修改白平衡补偿时,E-510自己在G-M轴上做了负补偿,所以担心在白平衡预设模式下,E-510对照片白平衡的自动识别和处理并未停止,这就会使白平衡出现偏差。
实际上,对JPG直接出片,拍摄同一场景的片子,如果色温都有一点相同的偏差,并不会让人烦躁、讨厌,但如果多数白平衡正常,突然出现几张色温偏差大的片子,足以使摄影师疯掉,就像上面的照片。
所以保险起见,少用为好。
E-510除了CWB外还有一个更好的自定义白平衡,我没推荐是觉得大家都已经会熟练使用了,就说点别的。另外,自己JPG直出还是用得少,拍片不多,上面预设白平衡出现的情况有没有可能自定义白平衡的情况下也会出现?我没有把握。
但CWB应该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CWB没有可以选择的白平衡补偿。
又仔细读了一下E-510的说明书,有下面一段话。
这就解释了1#的照片为什么会出现预设白平衡为荧光灯4000K时出现的偏品色,因为E-510根据荧光灯的相关色温特点,在G-M上调整了G,也就是已经减过G了。
此时,用户的白平衡补偿,应该在减过G的基础上调整,而E-510的处理方法是根据用户的补偿重新设定R、G值,这就造成了色彩上的明显偏差。
这样我们就有了另类使用预设白平衡的方法。预先把荧光灯的4000K、4500K、6600K的补偿分别调为+1R、-3R和+2R,就可以把这三个荧光灯的预设白平衡的色温,当成普通的绝对色温4000K、4500K、6600K使用。
比如在白炽灯下拍片,如果用白炽灯的3000K色温,虽然白平衡准确,可能缺乏了白炽灯底下暖洋洋的气氛,此时就可以用修正了的荧光灯4000K拍摄。这就与CWB直接指定4000K的效果基本相同,但操作更方便。
实测E-510预设白平衡各种补偿下的绝对色温如下。
本帖于日20时52分被润星修改
本帖于日20时54分被润星修改
本帖于日21时56分被润星修改
显示全部签名
图:(八),影像模式与灰阶(还未发)
老实说,对“影像模式”和“灰阶”,并无太多的实战经验。自从E-510上手,都是RAW拍片,后期处理,从未使用过JPG直接出片,直到前不久看到大家讨论E-520与E-510的区别,才开始注意E-510的JPG直出问题。
这一注意不要紧,足足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才算基本明白E-510的JPG直出是怎么回事。用E-510直接JPG出片,除了要掌握传统胶片摄影的基本技法(比如按影调曝光),还要掌握数码专门的技法,这里面最难的就是影像模式、灰阶和色彩平衡。
“影像模式”是数码照相机特有的功能,对不同拍摄对象、不同拍摄场景能取得不同的拍摄效果。E-510的影像模式有四种,鲜艳(VIVID)、自然(NATURAL)、柔和(MUTED)、黑白(MONOTONE)。前三种是彩色模式,每种模式里可以按-2、-1、0、+1、+2五级分别调整清晰度(锐度)、彩度(饱和度)、对比度。黑白模式除了可以调整清晰度、对比度,还可以调整各种滤镜效果和着色色调。
把这些选项组合起来,确定一种适合拍摄对象的方案是十分麻烦的事情,而JPG直出,在按下快门前又必须选对一个合适的组合。我上网搜索了几百张有影像模式数据的照片,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固定一种或几种影像模式使用,我没有发现在拍摄前改变某个影像模式里数据的照片。这说明所有这些摄影者都是在错误地使用数码照相机,对数码摄影者来说,拍每张照片前都应该根据需要修改这些数据,就像是传统摄影里改变光圈或快门。
每张都重新设置,这简直太难了,肯定有人会说我是胡说八道。道理很简单,如果用RAW拍摄,后期要不要简单地调一下亮度、对比度、色阶,毫无疑问、当然需要!那么,对于不做后期的JPG直接出片,这样的调整就必须放在前期进行,就是拍摄前调整。如果不调整,就是没有发挥出照相机的最大功效,就不要怪照相机不好。
既然调整是必须的,如何简单、容易地调整,就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我用E-510的不同影像模式数据拍了一些照片,用OLYMPUS Studio查看EXIF数据,做成了上面这张表。
首先看清晰度,“鲜艳”0对应“标准”,“自然”+1对应“标准”,“柔和”+2对应“标准”。所以不同影像模式的基准0的起点不同。清晰度最大值出现在VIVID的+2和MONOTONE的+2,最小值出现在MUTED的-2。
清晰度不是越大越好,清晰度越大,噪点越突出,清晰度的设置要与ISO、噪声过滤的设置综合考虑。我认为清晰度的设置是个人喜好的问题,如果不在乎照片的颗粒感,喜欢边缘的锐利,就设置大一点。如果不能容忍噪声,就设置低一点。但有一点是应该注意的,当VIVID用0,NATURAL用+1,MUTED用+2时,它们的清晰度是一样的。
我主张“柔和”不应该是清晰度的降低,所以应该把所有的清晰度设置成统一的数值,这样便于根据ISO设置“噪声过滤”。
第一种方案,VIVID用0,NATURAL用+1,MUTED用+2,就是统统用“标准”,此时ISO100、200、400的“噪声过滤”都可以用“弱”或“标准”。
第二种方案,VIVID用-1,NATURAL用0,MUTED用+1,就是统统用“稍弱”,此时ISO100、200、400的“噪声过滤”用“弱”效果就比较好了。
清晰度一般来说不需要每次都调,它基本是摄影师个人风格一类的问题,除非碰到需要极端修饰的MM的时候,可以把清晰度调到最小。一个小技巧是如果模糊得还不够,可以加大“噪声过滤”,比如“标准”或“强”,也能起到朦胧的效果。
彩度(饱和度)的问题相对简单,我喜欢拍糖水片,喜欢重口味,基本所有的情况下都加到最大。“柔和”模式下加到最大还是没有其他的大。如果经常用“柔和”模式拍人像,颜色的饱和度就不宜太高,可能0(“稍弱”)比较合适,要是人脸看起来像猴屁股就不好了,拍的时候可以根据需要调整。
清晰度、彩度一般来说不太需要每张照片都调整,但是对比度就一定是几乎每张都要调的数据了!常有人问为什么自己的照片不够通透,所谓“通透”,我以为就是照片的反差不良,就是对比度不好。一般来说,晴天,光比大,对比度高,照片就显得通透;阴天,光比小,对比度低,照片就欠通透。很多时候,加大对比度能有效地改善照片效果,使照片更通透。相反,当光比过大,高光、阴影不能兼顾,高光过曝时,减小对比度能大大改善照片质量。
上面是对比度不良和对比度合适的照片。没有办法,对比度是针对不同场景都要调整的。
对比度的调整能从直方图上看出区别,对比度大时,直方图会向两端扩展,对比度小时,直方图会向中间集中,就像下面图片的样子。
显然,调整对比度会对曝光有影响。一张正常曝光的照片(没有地方过曝),如果加大了对比度,再拍一张,有可能就会部分过曝,因为直方图向两端扩展了,所以有时还要适当进行负的曝光补偿。如果降低了对比度,再拍一张,以前确定的某个影调可能就会偏移,因为直方图向中间压缩了,所以有时还要适当进行正的或者负的曝光补偿。这的确很麻烦,但为了一张真正好的JPG直出照片,不能怕麻烦,你与大师的区别可能就在于此。
从上面影像模式的表里可以看出,对比度最大的是VIVID、NATURAL、MONOTONE的+2,最小的是MUTED的-2,对比度的调整范围还是比较大的。
再来说“灰阶”。对于E-510灰阶的“暗键”、“标准”、“亮键”,说明书是这样描述的,“亮键”产生较亮的图像,“暗键”产生有阴影的图像,简直叫人莫名其妙。做了数不清的试验,最后做了一个比较严格的测量,结果如下。
当设置成“亮键”的时候,AUTO、A(光圈优先)、P(程序)、S(快门优先)等自动曝光模式,包括M(手动)模式下的TTL闪光模式,E-510会自动曝光补偿(闪光曝光补偿)+0.3EV,然后用一个类似Photoshop曲线的工具调整,给人的感觉就是产生较亮的图像。
当设置成“暗键”的时候,AUTO、A(光圈优先)、P(程序)、S(快门优先)等自动曝光模式,包括M(手动)模式下的TTL闪光模式,E-510会自动曝光补偿(闪光曝光补偿)-0.7EV,然后用曲线工具调整,给人的感觉就是产生有较暗的图像。
去掉自动曝光补偿的“暗键”、“亮键”调整曲线如下。
允许自动曝光补偿的“暗键”、“亮键”调整曲线如下。
说明一下,上图都是示意图,为了说明问题画的夸张了,实测图没有调整得如此厉害。
显然,“亮键”压缩了高光,“暗键” 压缩了阴影,不管压缩了高光还是阴影,都提高了中间调附近的对比度,难怪说明书上还有一句话,设为“暗键”或“亮键”时,对比度调节不起作用。“暗键”、“亮键”自动修改比度了,用户的设置当然不起作用了。
熟悉后期的能立刻明白这个灰阶的“暗键”、“亮键”是很有意义的。比如拍摄蓝天、白云的风景,用“亮键”压缩一点高光,能改善阴影部分的层次。比如拍暗环境的人像,用“暗键”能进一步压缩暗背景,突出人物。
这与“亮键”产生较亮的图像,“暗键”产生有阴影的图像,在使用方法上是完全相反的,所以如何使用这个灰阶的功能就十分关键。
如果灰阶用“标准”,ESP测光,自动曝光模式(A、P、S、AUTO),此时的曝光正好合适,直方图均匀、饱满,高光部分既没有溢出,也没有空白。
改用“亮键”拍摄,+0.3EV的曝光补偿,必然高光过曝,也自然产生了较亮的照片。
改用“暗键”拍摄,-0.7EV的曝光补偿,必然曝光不足,直方图右侧出现空白,也自然产生了较暗的照片。
而如果我们的拍摄习惯是拍完看一眼直方图,过曝就减一点曝光再拍,欠曝就加一点曝光再拍,结果如何?
改用“亮键”拍摄,+0.3EV的曝光补偿,必然高光过曝,我们会-0.3EV再拍,自然产生不了较亮的照片,但改善了阴影部分的层次。
改用“暗键”拍摄,-0.7EV的曝光补偿,必然曝光不足,直方图右侧出现空白,我们会+0.7EV再拍,自然产生不了较暗的照片,但中间调附近的对比度大了,多数情况下改善了照片的效果。
这就是要搞清楚“亮键”、“暗键”曲线变化的目的。
E-510的灰阶没有“自动”,如果我们壮着胆子猜一下,E-520的“自动”灰阶会做什么?因为“自动”取消了亮、暗的特征,盲目的增减曝光补偿就不太有意义了,可能自动曝光补偿的+0.3EV和-0.7EV就没有了,只剩下曲线调整的部分,很可能既压缩高光、又压缩阴影,只改善中间调的对比度,这也是一个好功能。
对喜欢拍摄风景的摄影师来说,高光、阴影是他们最喜欢同时突出表现的内容,比如远处的雪山和近处的黑牦牛,他们希望雪山上的雪和牦牛的毛都纤毫毕现,都反差鲜明,所以他们用与“亮键”、“暗键”相反的方式调整曲线,就是提升高光、阴影,降低中间调反差。
压缩高光、阴影的曲线,和提升高光、阴影的曲线如下。
究竟E-520的“自动”灰阶会是什么样的曲线,请有E-520的朋友测试一下自己的机器。
把前面说的归纳一下,推荐一种设置如下表所示,当然只是个人推荐,用得不好也别怪我,毕竟有些特征是个人喜好决定的。
本帖于日20时34分被润星修改
本帖于日20时35分被润星修改
本帖于日20时36分被润星修改
显示全部签名
图:(七),RAW到JPG的转换规律
为了说明DSLR的数字处理基本原理,画了上面的图。景物的亮度是千差万别的,人眼对景物的亮度的评判依据的是对数法则,比如亮度为1000烛光/平方米的一个东西,和亮度为500烛光/平方米的一个东西,虽然他们亮度相差500,人眼认为他们亮度差一倍。比如亮度为10烛光/平方米的一个东西,和亮度为5烛光/平方米的一个东西,虽然他们亮度相差只有5,人眼认为他们亮度也差一倍。
下表列出了景物亮度与BV、EV和影调的关系。可以把任何一个EV值指定为中间调,这里我们指定EV13为中间调,对应影调V。
景物成像在CCD(CMOS)上,CCD感光输出电信号,电信号经过模数转换变成12bit的数字信号。电信号在模数转换前要归一化处理,我们这里先看保留所有影调的情况,用最大亮度EV18做归一化。CCD对亮度(照度)的响应基本是线性的,所以电信号与亮度的变化是线性、正比关系。
模数转换后的12bit的数字信号与亮度也是线性关系。这个12bit的数字量可以直接存RAW格式照片了,所以RAW格式照片的数据应该是与亮度成线性、正比关系的数据。如果我们能自己写个程序直接看RAW的照片,应该是黑乎乎的,因为与人眼的特性不匹配。
要让RAW照片看起来感觉正常,要按照视觉特征对数据进行对数压缩,对数压缩后的归一化数据列在下表,把这个数据再换算成8bit数据,这时的8bit数据就与我们常用的JPG的RGB每个8bit的数据一致了,这就是我们看起来的舒服的照片了。
从这个对数转换关系上看,对照片来说最重要的影调III到VII,只对应了RAW数据的32-512一小段,其他不重要的影调反而占用了大部分。所以对简单的对数转换进行校正,让最重要的影调III到VII部分尽可能多占用RAW数据,比较严格保证对数关系,而其他不重要的影调就不必保证严格对数关系,允许较大误差,这样校正后的转换关系列在上表的最后一列。
这样的转换还是不能令人满意。注意看影调II到III,RAW数据是16-32,转换后是16-42,反而多出来了,也就是转换后JPG的影调无法连续了。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要保证影调V是中级灰128,所以高光影调占的比重过大。解决办法是牺牲掉影调X,以影调IX对信号归一化处理,参见下表。
现在的情况好多了,影调III到VII对应了RAW数据的64-1024,重要影调的转换也能连续了。
上面从12bitRAW到8bitJPG数据的校正很重要,校正的方法体现在转换曲线的选择确定上。RAW的12bit数据和转换后的8bit数据是对数关系,画图比较麻烦,也不好观察,所以习惯上横轴用EV或相对于中间调V的EV偏移量,可称为相对EV表示,这样对数关系就变成了直线。上表的转换曲线如下图所示。
EV与亮度是指数关系,12bitRAW数据取对数后就与EV成了线性关系,所以不校正的情况下是一条绿色的直线,校正后的是红线,其中影调III到VII基本是一段直线,满足对数关系。
了解了RAW与JPG的转换关系,能解释许多DSLR的问题。
一、宽容度的问题
其实所谓数码照相机的宽容度是个不严格的概念,“宽容度”是特指胶片而言的,对数码来说,应该说“动态范围”。
宽容度专指胶片的曝光密度曲线中,曝光量的对数值与胶片的密度值成线性关系的一段区域,把曝光量的对数值换算成大家熟悉的EV值,这个宽容度大约为1、2个,或者2、3个EV。如果不管线性与否,把所有能用的密度值对应的曝光量都计算进来,应该叫动态范围,就是胶片的密度能记录的最大曝光范围。
对数码照相机,照片数据能记录的最大曝光量范围,就是数码照相机的动态范围,就是上面转换曲线对应的EV的范围。既然大家都用宽容度来代替动态范围,入乡随俗,下面的讨论也就统统用宽容度来代替数码照相机的动态范围。
胶片的那个“曝光密度”曲线是实打实做出来的,无数化学精英穷尽毕生心血,只不过稍有改善。数码照相机的这个转换曲线,是程序写出来的,想做成什么样纯属厂商爱好。上表中的数据是我用二次曲线拟合的方法生成的,如果嫌不好看,想怎么画都随便。
前面讲到为了改善转换质量,对12bitRAW,最大值的选择定在影调IX,就是相对EV+4.0,所以,凡是12bitRAW的DSLR,高光宽容度都不可能会超过+4.0EV,如果超过了,必然是取了更大的亮度做归一化,转换过程必然损害画质。
所以提高高光宽容度的唯一办法是采用14bitRAW。14bitRAW就可以用EV+5.0做最大值,所以宽容度的上限为+5.0EV。14bitRAW的转换方案可以参考下表。
二、RAW的不同解码方式能影响宽容度
先看一个简单试验,用ESP测光拍的照片如下,F7.1,1/125,ISO100,JPG直出。
下面是天空的云,也是ESP测光,F7.1,1/320,ISO100,JPG直出,此时的云就是影调V。
如果为了某个目的(比如想让阴影的亮度提高一点、或者天空更亮一点),要把云放到影调VIII,看看会怎么样。云从影调V到VIII需要加三级曝光,就是快门从1/320到1/160、1/80、1/40,如果按F7.1,1/40曝光,就得到下面的照片,仍然是JPG直出。
天空完全过曝成一片死白。
这个结论似乎说明,E-510的高光宽容度不行,肯定不足+3EV,这就与某网站的评测吻合了,它说E-510高光部分的宽容度是+2.7EV。同样是这张照片的RAW数据如何(拍摄时用了RAW+SQ),用OLYMPUS Studio 2.21出图如下。
天空虽然不是死白,但也没有任何细节。还是这张照片,用Silkpix出图结果如下。
天空部分可不是PS上去的!这样的结果说明了什么?说明:
1、LMOS感知到了+3EV的亮度变化,并且的确记录下了数据,这些数据被RAW保存下来了。不必再怀疑4/3的LMOS了!
2、JPG直出也好,OLYMPUS Studio解码也好,都没有做到完美的转换RAW的数据。
声明一下,用OLYMPUS Studio时间不长,上面的结果也许是因为没有用对,反正有一个解码器做到正确解码就说明问题了。CS3、Lightroom没用过就没法比较了。那么E-510的高光宽容度究竟如何? 我实测的结果是+3.3EV,因为E-510是12bitRAW,也不要指望能超过+4.0。上面的照片都是有EXIF数据的,只是插入图片时网站不显示了,可以下载后看,或用EXIF工具查看。
三、向右曝光
了解了RAW数据到JPG数据的转换特点,向右曝光的理论就很好理解了。向右曝光说的是,用RAW格式拍摄,要尽量利用直方图的右侧。当直方图上数据偏左,而右侧空白时,应该增加曝光,使直方图移到右侧。RAW解码时再用曝光补偿把照片调到正常状态。
从RAW到JPG的数据转换规律来说,这样做至少有两点的好处,一是能丰富照片的层次,二是能提高信噪比,减少照片上的噪点。
对习惯使用点测光、中央重点测光的朋友,向右曝光尤其重要。对E-510来说,增加一级曝光,减少的噪点相当于一级ISO的区别。当使用高ISO拍摄时,应该尽量使用向右曝光的原则,即使有小的局部高光告警也不要怕,后期能调整回来。
对习惯使用ESP测光的朋友,ESP测光的法则里已经暗含了向右曝光的原则,此时主要的注意力应该放在注意不要高光过曝。
数码摄影的历史太短了,短到不足以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权威的大师,懂数码原理的不懂艺术,懂艺术的又缺乏亚当斯老先生在技术上的勇气和追求,所以,数码摄影上,大师们的简单技术错误层出不穷。
春节前路过一个路边的摄影展,大约是区一级政府组织的,作者有不少是把摄影当职业的。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艺术性、思想性不去评论,单纯从后期制作上,几乎找不到正确的照片。展示的照片幅面并不大,多数是相当于A3或A3+,相机从120、135胶片,到大小兔、大小马都有。
看上去舒服的,都是胶片,直接扩印、放大的照片,似乎提示人们,数码还比不上胶片。这是明显的误导,低级的错误,把胡乱制作的数码照片,与落后、腐朽的传统胶片工艺比较,是无知和别有用心的。
信不信由你,拿一个600万像素,中等价格的DC,与135的彩色负片比较,A3幅面上,胶片会输得很惨。
信不信由你,用世界上最好的反转片,与几年前的1Ds MKII比,也会输得很惨。
信不信由你,同样,用最好的120胶片,与实际上还不是全副的各种数字后背比较,会输得更惨。
信不信由你,从几年前开始,数码已经超越了传统胶片,这种变化是悄悄发生的,是潜移默化的,是几乎所有数码照相机厂商为了他们的特殊商业目的而避免宣传的。
记得本坛一位德高望重的先生说过,少上一只镜头,省下的钱添一个打印机,当面对A3或者A4的真正照片时,成就感、自豪感会油然而生,真正的摄影创作由此开始。当你面对一张自己拍摄、自己制作、自己打印的照片时,那种数码不如胶片的奇谈怪论就会戛然而止。
为什么我见到的好作品都是胶片的?因为大师们还有很多不会使用数码,会使用数码的还没找到大师们的意境。
为什么我用胶片拍的照片比用数码拍得好?因为图片社的后期技术比你的高明。
为什么专业人士总在说目前数码还不如胶片?因为有些话是几年前说的,现在还在说的人是出于无知。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胶片的银盐可能比CCD对光线的记录能力更强,因为太阳光直射和划根火柴都能使胶片感光。但是感光后的银盐被药水一泡,能被还原出来的就很有限了,还原出来的银盐再转换成三色染料,又损失了不少,最后的定影程序把记录了信息,还原、未还原的银盐统统洗刷一空,只剩下了染料。
亚老的成就在于,记录了10EV的银盐,在他的灵丹妙药和回春妙手的反复作用下,这差别10个EV的景物都显现出来了。更绝的是这差别10个EV的景物还都能印在相纸上,肉眼还真能分辨出它们的差别来。
亚老的本事,K没学会,F也没学会。没学会不能怪他们,因为亚老的本事只能手工操作,不能工业化生产。所以他们的胶片只能弄出7、8个EV,而照片只有5、6个EV。信不信由你,就是别拿厂商的宣传曲线说事,那是骗人的,欺负你没有仪器测量。
亚老的本事,数码照相机学会了,不仅学会了,而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那条转换曲线比当年亚老的要漂亮不知道多少倍。如果不考虑人眼的特征,想弄出十二、三个EV是平常事,14bit的RAW甚至能弄出15、16个EV。
对于E-510,用Silkpix解码,轻轻松松就能有10个EV。
但要保证所有EV和人眼的视觉对应关系,亚老做不到,胶片做不到,目前数码也做不到。亚老和胶片是永远做不到了,但有一天,RAW能记录256bit数据的时候,数码就能彻底做到了。实际上能记录16bit就十分完美了,这一天指日可待。
某大师说,数码照相机的高光宽容度不如胶片好。这个结论是正确的。的确,就目前12bit、14bit的RAW来说,受到量化规律的限制,不宜把高光宽容度提得太高。
某大师说,数码照相机的高光宽容度不如胶片好的原因是曲线的肩部不如胶片平坦。这是错误的,数码照相机的曲线肩部做成什么样都行,但多平坦都改善不了高光的宽容度。
某大师说,数码照相机的宽容度不如胶片好。这是错误的,数码照相机的阴影宽容度要大大好于胶片,这也是量化规律决定的,阴影宽容度加上高光的宽容度,总的是数码好。所以数码摄影要警惕高光过曝,但阴影可以大胆提升,中间调只要用Photoshop的滑块轻轻一拉就OK啦。
本帖于日21时42分被润星修改
本帖于日21时56分被润星修改
显示全部签名
图:(六),sRGB、AbobeRGB用哪个色彩空间合适
我在这个系列的(一)里曾建议初学者前期、后期通通使用sRGB色彩空间,不要理会其他的空间。当时有兄弟提出异议,认为Abobe RGB空间更大,色彩效果更好,为什么不推荐,反而推荐用sRGB。
其实色彩空间的转换和设备的色彩管理可能是数码摄影里最头痛的事了,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作为初学者,应该首先直接解决拍片的主要问题,象色彩管理、色彩空间之类的问题,有时就算老鸟们,也只是死记、死用而已,原理、道理也不见得明白。
首先从色品图说起,这个图网上到处都是。这个图是前辈们用R、G、B的配色试验得到的,对自然界中的所有可见光C,产生一个像,再用R、G、B标准光源,调整对应的光强r、g、b,找一些人观察,使R、G、B产生的像与C颜色一样,这样就对自然界的每一个可能的光C,测出了一个r、g、b值,即C=r【R】+g【G】+b【B】,对C就可以量化了。r、g、b和【R】、【G】、【B】的量虽然有物理意义,但计算不方便,根据一些规律,对他们做坐标系变换,再做归一化处理,结果就得到x、y、z和【X】、【Y】、【Z】,即C=x【X】+y【Y】+z【Z】,并且有x+y+z=1。
自然界的每一种颜色,就对应上图中的一个点。自然界的每一种颜色,都在上图中那个彩色的马蹄形的范围内。这个彩色的马蹄形的范围就叫做XYZ空间,是自然界中颜色的最大范围,这个马蹄形的边对应可见光的波长。因为有x+y+z=1的条件,上图中只画x、y就可以了。
上图中画出了sRGB,Adobe RGB和ProPhoto RGB等几个标准空间在XYZ空间中大致所占的范围。
sRGB是专门为CRT显示器指定的标准。现在的液晶显示器目前还没有一个色彩空间的标准。从图上可以看出显示器能显示的颜色远远小于XYZ。
Adobe RGB是为专门Photoshop制定的色彩空间标准,它比sRGB大一点,目的是为了保证印刷输出时,色彩空间转换时的转换质量。
ProPhoto RGB是柯达专门为照片处理制定的色彩空间。
有意思的是数码照相机能记录的色彩范围相当大,Canon EOS 1Ds Mark II自己的色彩空间比Adobe RGB还大,说明柯达的ProPhoto RGB还是有道理的。E-510的色彩空间有多大没有找到可信的资料,推测比1Ds小点,但肯定比AdobeRGB大。
现在回到最开始的问题,色彩空间是不是越大越好?色彩空间的大小问题有点象数码照相机的像素数,大了、多了肯定好,但我们从中得到真正的好处了吗?
比如我们用E-510拍片,用RAW格式拍,大家都知道,RAW记录的是LMOS的感光数据,这些数据对应E-510自己的某个色彩空间。当对RAW解码,或者叫“显影”时,必须指定一个标准的色彩空间,我用的Silkpix可以选择Adobe RGB或者sRGB,分别用这两种色彩空间出图,如下,这样的两张照片能看出区别来吗?
实际上这样的两张照片基本上是看不出区别的。道理很简单,他们有区别,但他们的区别无法用sRGB的显示器看出来,如果能看出明显的区别,那就是色彩管理出错了。
我们用Photoshop打开这两张照片,对Photoshop来说,处理照片数据的工作空间可以是Adobe RGB、ProPhoto RGB或者sRGB,但显示照片用的还是sRGB。比如此时Photoshop的“编辑”-“颜色设置”菜单如上图所示,用的是专门处理照片的ProPhotoRGB,请注意红线框出的部分。
打开照片时会报告要发生色彩空间转换,sRGB和Adobe RGB的照片都被转换成了ProPhoto RGB的照片,但是,ProPhoto RGB的照片数据显示在显示器上还要转换成sRGB空间,所以从屏幕上看,这两张照片还是一样的。
因为IE浏览器不支持AdobeRGB,为了在论坛上看到正确的结果,缩图后,用“编辑”-“转换为配置文件”,如下图所示,把两张照片都转成到了sRGB空间。
我直接把这两张照片作为附件发上论坛,结果会是什么样?浏览器会把Adobe RGB的照片当成sRGB理解,结果就是下面这样。
再回头看最早出现的色品图,现在我们知道这是一张伪图,上面的颜色都是假的,只是为了看起来漂亮,乱涂涂的,除了sRGB的区域,其他部分我们是看不见的,至少一般的显示器看不见。凡是用显示器看图的软件,所谓支持色彩管理,就是能把各种色彩空间的照片转换成sRGB色彩空间的照片,再用sRGB显示出来,并非能看见非sRGB空间的颜色。
为了能看见色品图中一般看不见的颜色,有的厂商生产了专业、专门的显示器,能看见Adobe RGB部分,价钱也贵的惊人,是许多部E-510的总和。
是不是有了Adobe RGB显示器就完事大吉了呢?也不见得,照片归根结蒂还是要打印出来,一般来说,打印机的色彩空间总范围比sRGB小,但红色部分小于sRGB,青色部分超出sRGB范围,接近Adobe RGB的边界。能表现的颜色还是很有限。
结论:Adobe RGB比sRGB的范围大不少,但由于显示器只能sRGB,所以,用Adobe RGB和sRGB出片,看起来差不多,区别很小。
说来说去好像用sRGB就足够了,Adobe RGB、ProPhoto RGB好像根本用不着,其实不是,Adobe RGB、ProPhoto RGB都比sRGB色彩范围大,虽然显示器上看不见,但照片的数据要比sRGB丰富,饱满,这种特点特别适合后期处理。大的色彩空间后期处理时产生的色噪声、伪彩色较少,色彩、层次更丰富。如果照片后期要调整的东西多,建议按Adobe RGB出图,Photoshop用ProPhoto RGB工作空间,调整结束后再转换成sRGB用于显示。
我们可以用Photoshop来做个试验,打开一张照片,按规矩转换到ProPhoto RGB空间。再“编辑”-“指定配置文件”,如下图所示,选几个其他的色彩空间试试,看看会有什么结果。
这个操作的意思是把ProPhoto RGB色彩空间的数据,故意解释为其他色彩空间的数据,结果色彩发生了奇怪的变化。有人故意通过上面指定配置文件的办法,把一个色彩空间的照片数据按照另一个色彩空间解释,出现了一些特别效果,比如“阿宝色”,等等。
经常有人把Adobe RGB的照片直接发到论坛上,照片看起来颜色暗淡,反差不良,这种照片只要重新正确进行色彩空间的转换,立刻焕然一新,而用其他任何方法调整,都会事倍功半。
有人可能会说,用Adobe RGB出片就是比sRGB好很多,并且有事实依据。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有如下原因。
1、色彩空间转换的算法有缺陷或转换方法不对。色彩空间的转换是十分复杂的,从原理上讲一般有四种方法,即Photoshop转换选项里的“可感知”、“饱和度”、“相对比色”和“绝对比色”,这四种转换方法的结果差别很大,饱和度和绝对比色不适合处理照片。比如用某个数码相机拍片,色彩空间用Adobe RGB和sRGB出片的效果差很多,那么可能是数码相机的算法有问题,或者是观片的软件的色彩管理有问题。
2、后期处理的问题。前面提到,大的色彩空间便于后期处理,能较少产生色噪声、伪彩色,能保留更多的色彩、层次。如果后期处理得比较厉害,用相同方法处理sRGB的质量不如Adobe RGB。
3、调片时未发现sRGB的照片有严重的色彩溢出。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照片上有高饱和度色彩,调片时未注意直方图,或者只注意了灰度直方图,没注意彩色直方图,大量的高纯度色冲出了直方图的右侧。
4、可能更喜欢色彩空间混乱后的色调,比如“阿宝色”。
5、认为Adobe RGB照片更好的人正好有支持Adobe RGB的显示器。
本帖于日21时23分被润星修改
本帖于日21时55分被润星修改
显示全部签名
图:(五),用好闪光灯
用好照相机的闪光灯是件不容易的事,我们都熟悉的《纽约摄影教材》在介绍了闪光灯原理,闪光摄影的基本理论后,推荐的最佳方法是用能即时显影的拍立得照相机试拍,查看闪光效果。
那是个没有普及数码照相机的时代,能在几分钟后看到结果的拍立得照片,就是检查闪光效果的最好办法了。我们今天的数码照相机都有LCD,按下快门立刻就能看见结果,闪光摄影的客观条件应该比纽摄出版的年代好很多了,可是,闪光摄影依然是摄影爱好者感觉困难的事情。
我初学用闪光灯拍照片是在二十年前,那时摄影的报纸、杂志就有许多介绍闪光摄影方法的文章,我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看不懂。今天,已经是数码时代、网络社会了,随便搜一下,能找到无数多的帖子介绍闪光灯、介绍闪光灯的用光方法,可是,我认为初学的朋友还是不容易看懂。因为这些文章多数都是经验的介绍,缺少一些基本的技术基础,没有基础,理解经验就很困难。
闪光灯最基本的公式就是:GN=FD。GN叫闪光指数,代表闪光灯的光输出能力,GN越大,闪光灯输出的光越亮,一般来说也越贵。F是照相机镜头的光圈系数。D是被拍摄对象(目标)到闪光灯的距离。
距离可以用米为单位,欧美喜欢用英尺为单位,所以闪光灯往往有两个GN,一个是米的,一个是英尺的。英尺到米的换算有个简单办法,就是10英尺=3米,这样当说6万英尺时,立刻能算出是1万8千米。比如你买闪光灯,商家告诉你GN是140,你一定要当心,他说得很可能是英尺,变成米,GN也就是40多。
这个公式很好记,每只闪光灯的GN是一定的(光强一定),F和D成反比,F大(光圈小),D就要近(我们说能照到的地方近),F小(光圈大),D就可以远(我们说能照到的地方远)。
我在“非专业的用好E-510(二),曝光与影调”里曾经提到过照相机的测光标准,对闪光灯也一样,GN=FD说明,如果用一个GN为12的闪光灯,用F8的光圈拍摄,闪光灯前方12/8=1.5米处的18%反光率的灰板,会在照片上形成亮度为影调V的影调(亮度值为128左右)。
如果你要做这个试验,第一要关闭E-510闪光灯的TTL测光(就是用手动闪光FULL),第二要在黑暗环境下,要保证18%反光率的灰板只有闪光灯的光线,没有其他照明。
闪光指数GN代表闪光的光强,但GN与闪光的光强不是线性关系,是开平方的关系,具体说,GN=光强的平方根X特定的常数。
这样确定GN是为了计算方便,因为光圈系数F=镜头焦距/光孔直径,光强与光孔面积成正比,与光孔直径是平方关系。所以光孔面积变成原来的2倍,光孔直径就变成原来的根号2倍(1.4倍),所以F5.6的光孔面积是F8的光孔面积的2倍,F5.6的光孔直径是F8的光孔直径的1.4倍。
现在,我们要求把前面的灰板拍得更亮一点,要达到影调VI,怎么办?
第一种方法,把光圈增大一级,改用F5.6的光圈。因为F5.6比F8的光孔面积增加了一倍,进光量大了一倍,也就相当于曝光补偿+1.0。
第二种方法,再加一只相同的闪光灯,光强增加一倍,也相当于曝光补偿+1.0。
第三种方法,换一只更大指数的闪光灯。我们需要光强增加一倍,也就是原来的2倍,闪光指数需要多大,12X1.4=16.8。千万千万不要错,不是12+12=24,而是12X1.4(根号2)。光强增大一倍,GN只变成原来的1.4倍。我们重新计算一下,GN16.8/1.5米=F11,说明用F11拍是影调V,用F8拍正好是影调VI。
第四种方法,找不到GN16.8的闪光灯,只找到了GN36的,但GN36允许手动控制输出光强,有1、1/2、1/4、1/8、1/16、1/32等档位。比如1/2就是光强的一半,1/4就是输出1/4的光强,那么对应的GN又是除以1.4的关系,对应GN36、25.7、18、12.9、9、6.4等。最接近的是其中的1/4光强输出,对应GN18,GN18/1.5=F12,说明用F12拍是影调V,用F8拍是比影调VI稍微更亮一点,误差在1/3级以内,如果用F9拍也行。
第五种方法,提高ISO,前面缺省的情况是ISO100,如果用ISO200,也相当于曝光补偿+1.0。有时候我们想知道ISO与GN变化的关系,实际上他们也是平方根的关系,就是:提高后ISO后的GN=原来的GNX((ISO/100)的平方根)。比如ISO100时是GN12,ISO200是12X1.4=GN16.8,ISO400是GN24,ISO800是GN33.6,ISO1600是GN48。
我们把与闪光灯使用相关的公式归纳总结如下。
前面提到的这五种方法,都是手动控制闪光灯,目的是为了搞清楚闪光灯指数的各种变化关系,如果单纯为了把灰板的影调拍正确,最简单的办法就是TTL自动闪光,再加上闪光曝光补偿。
TTL是“通过镜头”的意思,所谓TTL自动闪光,就是正式闪光前预先用小功率的光强先闪一下,根据反射回来的光线,计算出实际需要的闪光强度,再按实际需要的闪光强度正式闪光。TTL方式下,闪光灯会闪两次,一般情况下,两次闪光的时间间隔很短,人眼无法察觉。第一次预闪为了测光,照相机的反光镜是不升起的,所以从取景器里能看见,第二次正式闪光反光镜升起,快门打开,取景器里是漆黑一片看不见闪光。我第一次用TTL闪光灯,不明白预闪的道理,从取景器里看见了闪光,惊出一身冷汗,以为闪光灯和相机不同步。
E-510的内置TTL闪光灯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保证曝光比较正确,但有些情况例外,比如前景中有大面积反光强烈的物体,反射光太强,此时可能曝光不足。比如主体面积太小,背景又离得太远,闪光灯是照近不照远,背景没有反射光回来,所以主体可能曝光过度。其实这是所有TTL方式的通病,只不过象5D这样的机器有闪光曝光锁定功能,能对付这种情况,E-510好像没有。
闪光曝光补偿能调节闪光灯的光强,并且是按曝光级数调整,不用关心具体GN的变化,用起来很方便。只有一点需要提醒,比如现在闪光灯已经是最大功率输出了,再增加闪光曝光补偿也不会起作用,这种时候需要的是提高ISO。
实战前我们做最后一点准备,按说明书第110页的闪光曝光补偿与曝光补偿联动设置为“关”,出厂时缺省为“开”,可以叁考下图,再把模式转盘对准M手动曝光模式,把闪光灯设置成“强制闪光”,就是那个闪电图标。准备好了吗?下面开始实战。
实战一、用闪光灯控制前景影调,用快门速度控制背景影调。
光圈开到F5.6,把快门对准曝光正确的位置,比如我的是1/1.3秒,不开闪光灯拍一张,这就是手动挡正确曝光的照片;打开闪光灯之后,再拍一张;开着闪光灯,速度提高两级,比如我的是1/6秒,拍一张;速度再提高两级,比如我的是1/20秒,拍一张。一共四张照片如下。
看看她们的区别,首先我的小女孩模特很安静,她在1/1.3秒的快门下能保持一动不动,一般人做不到。开了闪光灯会怎么样?亮度增加了,脸上的影调比原来高了,更亮了。由于用分区评价测光和闪光灯的TTL测光,我们不知道亮度具体增加了多少,如果用点测光和手动闪光,我们根据前面的公式能准确计算出脸部具体位置的影调提升了多少。
再看速度提高后的情况,脸部几乎没有变化,可是背景暗了许多。闪光灯的闪光时间极短,短到与快门速度无关,闪光灯能照到的地方,无论快门速度是多少, TTL测光保证亮度一样,而背景距离闪光灯远,闪光的效果弱,背景的曝光主要由光圈和快门速度决定,速度越快,曝光越少,背景越暗。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前景由闪光灯控制,背景由快门控制。当你需要背景亮一点时,快门就不要用得太快,
当你想要背景暗一点时,快门就定快一点。
当我们把E-510放在AUTO档,完全可以当作傻瓜DC来使用,闪光灯甚至会自动弹出,但如果我们用E-510闪光灯拍出的照片不想看起来象傻瓜一样傻,就用快门速度控制一下背景的影调吧。
我习惯开了闪光灯后把速度提高二、三级,假如原来背景的影调是V,快门提高后的影调就是II或III,考虑到闪光灯应该还能照到一点背景,所以背景影调应该比II、III再亮一点,讲通俗一点就是尽量压暗背景,突出主体,但还要让背景保留一定的纹理、细节,不是漆黑一片。
实战二、按影调的需要补光。
窗外的亮度很大,室内的亮度很暗,不开闪光灯就是下面的结果,小女孩影调过暗。(另一种可能的结果是小女孩影调正常,窗外白花花一片。)
由于测光数据是F5.6、1/320秒,速度高于闪光灯的同步速度,所以只好把速度降低到1/160,为使背景曝光不变,只好用F8,开了闪光灯的结果就好得多了。
有没有可能让小女孩的影调更高一点呢,闪光曝光补偿+2.0试试,注意不是调曝光补偿,而是调闪光曝光补偿。结果如下,似乎变化不明显,说明闪光灯力已经出到最大了,也就是闪光指数GN不够大。如果用更大的光圈,为了不影响背景的影调,速度也要提高,但前面说过,速度不能超过闪光同步速度,所以不行。提高ISO能增加闪光灯的等效GN,如果快门速度还有提高的空间,没有受到同步速度的限制,这经常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但在本例中速度已经几乎达到了闪光同步速度,所以提高ISO也不行。
本例中为提高小女孩的影调,唯一的解决办法是走近一点,因为闪光灯越近越亮。上面最后一张是距离更近的情况下,闪光曝光补偿+2.0,明显补偿起作用了,脸上已经过曝了。
当然如果有一只大功率高指数的闪光灯,用起来会更方便,只需要简单调一下闪光曝光补偿就解决问题了,可以补光补到你想要的各种影调。用起来爽的同时,还有更大的体积、更大的重量、和更大把的米,千万别忘记!
其实能补光到影调一次到位当然很好,如果不行,我们后期还可以小范围调整,那只花时间,不直接花钱。但是无论如何,千万千万别忘记,在这种光线的情况下,打开E-510的闪光灯。
本例的最后,再看一下实战一里的第一张照片,没开闪光灯的情况下,注意小女孩脸部的那块光斑了吗,那是为了说明问题故意布光的结果。再看开了闪光灯后的最后一张照片,如果控制得好,补光补得到位,那个光斑是可以减弱、或消除的,这就是直射阳光下,或者树叶阴影中,用闪光灯补光,消除脸部阴影的原理,关键在于背景影调的控制,也就是快门速度的控制。
本例的最后,再看一下窗前小女孩脚边的那个讨厌的闪光灯的反射亮点,那是胶片时代的噩梦,为什么最后一张靠近了亮点就没有了,但是又出现了讨厌的黑边,道理都与拍摄的机位有关,慢慢积累经验吧。
实战三、效果最好的闪光方式,反射式闪光。
如果你有一个大功率、高闪光指数的外置闪光灯,那就可以使用反射式闪光摄影。反射式闪光是不把闪光灯直接对准拍摄对象,而是对准一个反光面,比如白墙、白天花板、白窗帘或特制的反光板、反光伞等等,通过反光面使反射光照亮拍摄对象。网上好像也有人叫跳闪。选择不同的反光面,闪光灯可以照亮整个环境,或者照亮拍摄对象的局部。
由于光线从闪光灯到反光面有一段距离,从反光面到拍摄对象又有一段距离,总距离比直接对拍摄对象闪光的距离长,并且任何反光面都不可能100%反射光线,还有多数情况下光线经过反射面反射后,直射的光线变成了漫射的光线。所以,一方面光线变得均匀、柔和,不容易产生上面照片中的反光亮点和轮廓黑边,使照片看起来更舒服自然。另一方面闪光灯的光强,或者说等效指数GN,损失是很大的。用反射式闪光可能比直接闪光,要损失掉2/3的闪光指数,比如GN50的闪光灯,用反射式闪光,等效GN可能就只剩下不足16。
具体计算反射式闪光的等效指数是件很复杂的事情,有些人提供的一些经验公式,但都不太好用。好在现在数码照相机拍完就能看,立刻调整,成功率还是很高的。
猜猜那个是用了反射式闪光的。
有几点提醒,最好选择身后的白墙,最好是带天花板的墙角,这样有三面反光,光线均匀、自然,最不容易产生黑影。
最好用RAW格式拍,后期调整白平衡,否则,万一墙不够白(白不白人眼往往看不出来),反射光就有颜色,照片会偏色。要坚决避免用不同颜色的墙反射,如果墙有两种以上的颜色,后期的的色彩调起来就费劲了。
如果闪光灯指数GN不够,可以开大光圈或提高ISO。
实战暂时结束。闪光摄影中最复杂、最难掌握的是多灯同步造型摄影,我的E-510目前没有配这些器材,5D有三只闪光灯和一个无线控制器,能基本实现多灯闪光,以后有时间再说,上面最后的反射式闪光就用的是5D配的430EX闪光灯,指数GN43。
多灯摄影要计算光比,光比与GN的关系,与光圈系数的关系,前面的公式介绍过了,就是为了便于读懂多灯摄影文章而介绍的,网上有不少关于多灯摄影的文章,有兴趣可以读读。
前面写的时候为了叙述简单,都是用M档手动模式说的,其实A光圈优先模式用起来也比较方便,但讨厌的是E-510对A模式下使用闪光灯的快门速度做了一个安全速度的限制,会导致有时侯闪灯不亮,需要切换闪光模式,怕误导大家所以都是用的M说事。
本帖于日20时20分被润星修改
本帖于日20时22分被润星修改
显示全部签名
图:(四),用多大的光圈合适:
估计有不少人听说过“阳光十六法则”,几十年前,那时的照相机普遍没有测光功能,“阳光十六”被印在所有胶卷的包装盒上,给你提供一个曝光的依据。“阳光十六”说的是,晴天,对GB21°、ASA100的胶卷(相当于今天的ISO100),用F16光圈,1/100秒(1/125秒)拍摄,曝光基本准确。到了数码时代的今天,虽然还有人在津津乐道,但“阳光十六”已经过时了。我重提“阳光十六”的唯一原因是“十六”,即F16,想说明那个时代,F16是普遍使用的光圈。
历史上有个摄影俱乐部,叫“F64”,他们强调拍照片一定要清楚,近的远的都要清楚,所以常用的光圈是F64,以此得名。
今天,初学DSLR,初学E-510的朋友们最常用的光圈是多少呢?正确使用的光圈应该是多少呢?有人统计用的最多的是F8,为什么是F8,众说纷纭,甚至有人说F8等于“Who care ?”。
光圈的数值称为光圈系数,冠以字头F,数值等于镜头焦距/光孔直径。比如一个50mm/F2.0镜头,其最大光孔直径为50mm/2.0,就是25mm,用这只镜头拍照,使用F8的光圈,此时光孔的直径就是50mm/8,6.25mm。光圈起两个作用,一是用光孔的粗细控制进光量,二是光孔的粗细会改变照片上景物的清晰范围,称为景深。
照相机用光圈、快门控制曝光量。打个比方,拧开水龙头接满一盆水,光圈就是水龙头,快门是接满一盆水的时间,你的洗脸盆就是影像感光器(CCD、CMOS、LMOS)。DSLR一般都有四种曝光模式,比如E-510有M手动、A光圈优先、S快门优先、P程序。
M是你自己开水龙头,大小你自己看着办,接水的时间也由你决定,想接多少随便,接的少不够用,接多了浪费。A是你自己开水龙头,有个老大妈帮你看着,接满了老大妈就把总水闸关了。S是有个老伯伯带着一块表,你告诉他什么时候回来拿走盆和水,他帮你开龙头,保证你回来的时候正好水接满。P是最懒的方式,你请个钟点工帮你打水,她来决定如何开龙头,接多长时间,你得到的就是一盆水。
这些曝光模式各有利弊,我认为初学最应该掌握的是A光圈优先曝光模式,因为光圈不仅控制进光量,还影响景深。通俗地讲,照相机“看”东西有个视力范围,这个范围内的东西能看清楚,超出这个范围的就看不清楚了,这个清楚的范围就是景深。
影响景深范围的因素有,照相机的规格(比如4/3、APS、35mm全幅等等)、选用的光圈大小、镜头焦距、拍摄位置、对焦点到镜头的距离等,有几条规律:
一、在固定的拍摄位置、用同一规格的照相机、相同的镜头焦距、对准目标对焦(对焦点固定在目标上),光圈系数越大,我们习惯上说光圈越小(光孔越小),照相机能看清楚的范围越大,景深越大(越深)。F系数越小,光圈越大(光孔越大),清楚的范围越小,景深越小(越浅)。比如E-510用50F2镜头,F2.8的景深大,F2的景深小。
二、在固定的拍摄位置、用同一规格的照相机、使用相同的光圈系数、对准目标对焦,镜头焦距越短,景深越大,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比如E-510用14-42镜头,同样F8光圈,14mm端景深大,42mm端景深小。
三、用同一规格的照相机、相同的镜头焦距、相同的光圈系数、对准目标对焦,拍摄位置距离目标越远,景深越大,拍摄位置距离目标越近,景深越小。比如E-510用14-42镜头,在14mm端,F8光圈,距目标1.5米时景深是0.8米到16米,距目标1米时,景深大约是0.6米到2.5米。
四、还是在固定的拍摄位置、用同一规格的照相机、相同的镜头焦距、相同的光圈系数,对不同距离景物对焦(对焦点不固定在目标上),景深范围不同。当对焦点到镜头的距离等于“超焦距”时,能获得最大的景深范围(从超焦距/2到∞)。比如E-510用14-42镜头,在14mm端,F8光圈,其超焦距约为1.6米,对准1.6米的地方对焦,景深是0.8米到∞。“超焦距”定义为当对焦点为∞时,景深最近点的距离,对E-510来说,超焦距=镜头焦距的平方/光圈系数/15(计算时镜头焦距单位用毫米,结果为米)。
不同规格照相机的景深可以根据镜头转换系数换算,理论能够证明以35mm全幅(135规格)的照相机为标准,4/3规格的照相机(镜头转换系数为2),镜头焦距/镜头转换系数,光圈系数/镜头转换系数,拍出照片的视角、景深、景深外的虚化都相同。比如35mm全幅照相机,50mm镜头焦距,F16光圈,与4/3规格的照相机,25mm镜头焦距,F8光圈,视角、景深、虚化的效果相同。
前面提到的“F64”前辈们,他们使用的不是35mm全幅照相机,而是相当于现在大画幅的座机,如果底片尺寸按4吋X5吋计算,以35mm全幅为标准,镜头转换系数约为1/4,为得到与35mm全幅50mm,F16相同的效果,就要用200mm镜头,F64的光圈。
所以,4/3的F8,35mm全幅的“阳光十六”与“F64”俱乐部本质都是一样的。
如果不考虑景深,单纯从成像质量上看,光圈用多少时,成像最好?经常看到一些胆大的网友,发上来的照片都是镜头的最大光圈,因为有一些数码专家告诉他们,数码镜头的最大光圈就是可用的光圈。也经常看到一些谨慎的朋友,拍片从来都是收二、三级光圈,因为胶片时代的老前辈一再提醒他们,收小二、三级光圈才是镜头成像最好的时候。
搞清楚这个问题得稍微知道一点照相机的原理。比如E-510,当按下快门时,照相机至少有四个动作,自动对焦、测光、收缩光圈、开启快门。我还有一架Olympus的老胶片机OM-10,在按快门前,先要手动对焦,按下快门后是测光、收缩光圈、开启快门,问题就出在对焦上。为了方便对焦,对焦时光圈是在最大孔径的位置,按快门后,光圈才收到预设的数值上。用过裂像屏的都知道,镜头的最大光圈小了,裂像屏经常会黑半边,无法调焦。所以胶片时代没有自动对焦功能的照相机,最大口径F4的镜头就不好使了,至少要F2.8。厂家心知肚明,所以设计镜头时,光圈最大的几档根本不是用来拍照的,只是为了对焦,这样的镜头就便宜一点了。数码时代变了,都是自动对焦,对不对得准机器说了算,最大光圈的效果也一目了然,厂家没必要,也不敢再生产为了对焦的大口径镜头。这也是数码时代F4镜头成为主流的原因。
光圈也不是越小越好,光圈越小,光线到达影像传感器时的偏角越大,对戴着汇聚眼镜的CCD、CMOS之类的感光元件越不利。光圈太小,像场太暗,会损失细节的反差,就是俗称的不锐。
如果用数码自动对焦镜头,我的经验是收1/3档效果就很满意了。如果用胶片时代的手动头,缩小二、三档光圈是很有必要的,但考虑到4/3系统的成像范围只有老镜头像场中间的一部分,缩小一、二档就差不多了。
如果对自己的照片不太满意,看看常用的光圈是多少,如果总是用最大光圈,那就改改这个习惯,收1/3试试,如果有些照片用了F8以上的光圈,更要仔细看看是否真有必要用。如果你的照片都是F11、F16甚至F22,那就找到了一个照片不理想的原因。
目前我有四只镜头,14-42,40-150,70-300和一只老OM手动头50/1.8。用自动
本帖于日21时55分被润星修改
显示全部签名
图:(三),简单用PS调片:
很多摄影初学者都希望能使用DSLR机身的JPG直接出片,觉得数码摄影的后期比较复杂,学起来很难。我有一个朋友喜欢与我抬杠,我是必须后期派,他是不许后期派。每次都争得面红耳赤,没有结果。最后我才发现,争了半天其实没有任何意义,我可以后期,也可以不后期,而他根本不会后期。我猜不少抵制后期的人和我朋友一样,主要是不会后期,不会用PS。所以要不要直出、要不要后期,应该是基本掌握了后期技术以后,再讨论的话题;所以初学者不要被误导,DSLR用家,首先要学会了后期再去评价后期的长短。
Photoshop“最坏”的功能之一就是抠图,遗憾的是许多PS的教材都是从教抠图开始,我也是从抠图开始学PS,但学会了却没有用武之地,调照片的后期,亮度、对比度、灰阶、色彩平衡、阴影/高光都比抠图常用得多。
在讨论亮度、对比度、灰阶、色彩平衡、阴影/高光对照片的影响之前,先要稍微确定一下好照片的技术标准。我从网上找了一些新华社记者唐师曾在汶川抗震救灾中拍的照片。我读过他写的《我从战场归来》、《我钻进了金字塔》,黑白胶片的照片他是自己放大,有丰富的暗房经验,我喜欢他的照片不仅仅是思想性、艺术性,而是他的每一张照片在技术上都是规规矩矩、认认真真,功底十分扎实。新闻记者拍摄时的状况可能千变万化,可我看过的他的照片从来没有技术上的错误,非常佩服。
让我们来看看他的照片的影调。
面对多雾的阴天,天空的影调正好处于过曝的边缘,天空出现的任何比天暗的东西都能被记录下来,比如远处的起伏的山峦。再看人们深色的裤子,虽然很暗,接近于黑色,但从直方图上看保留有丰富的细节。如果这张照片不是从网上看,不是缩得太小,打印出来,放大看,丰富的影调能更好地表达现场的气氛。
这里最亮的、最暗的恰好处于直方图的两端,并且都在可用的范围内。
看看阴影和高光部分的层次,再看看脸部的影调,按动快门前,估计老鸭子早已心中有数了。
请注意女孩的头发,背景中大人的衣服,和看上去黑暗的背景,都不是一片死黑,而是有丰富影调,如果是大图,如果放大了看,这些部分都有丰富的内容。
当然我们不能肯定这些照片是不是用数码机拍的,也不能确定是否做了后期处理。但从照片中的斑点上看,很像是CCD的灰尘。如果是数码机直出,我们能不能把影调控制得和这些照片一样好?如果有后期,后期又是如何调整影调的?
网上总有人问,如何使照片更通透,大师们的作品后期是如何调整的,也总有很多热心朋友支招,用各种复杂、特别的方法处理,但结果往往使一张照片看起来不太自然,更像是电脑游戏中的场景。
其实只要简单地调整PS菜单“图像”,“调整”里面的“色阶”,“亮度/对比度”,“色彩平衡”,“阴影/高光”,就能使一张看起来一般的照片焕然一新,还没有不自然的烦恼。
先说“色阶”,色阶能调整的内容很多,我主张初学不要管太复杂的东西,先从简单的用起,对于色阶就只调中间的滑块,对应“输入色阶”中间窗口的值,它调整的是中间调的偏移,滑块向左中间调更亮,向右中间调更暗,对阴影、高光部分影响不大。很多照片只需要轻轻拉动色阶的中间滑块,立刻大放光彩。
比如下面的照片,从亮度直方图上看,均匀饱满,说明影调丰富,影调的范围也基本正常,但观片感觉一般,发灰,色彩偏淡。把色阶的中间滑块向右拉,拉到0.60,结果色彩浓郁起来,前景、后景的纵深感出来了,古城墙的沧桑感也更突出了。对喜欢直出的人来说,通过曝光补偿,控制城墙的影调,也能达到相似的效果,但不如拉一下滑块简单。
需要强调一下的是用PS最好少调饱和度,有个规律,当亮度降低时,颜色的饱和度会自动增强,如果你觉得颜色淡,很可能是因为亮度太大,适当降低亮度后,颜色就会浓郁起来。
再来看看“亮度/对比度”,他们的调整比色阶复杂一点。对于反差小,直方图集中在部分区域的照片,调整亮度、对比度能起到好的效果。调对比度与只调色阶的中间调不同,对比度增大会使直方图左右都向外扩展,非常容易使阴影、高光溢出,也会使靠近阴影、高光部分的颜色发生色彩溢出而出现颜色失真,所以必须要结合亮度调整,比如高光发生溢出时要适当调低亮度,阴影溢出时要适当提高亮度。
要综合考虑,牺牲不重要的阴影或高光部分,以求得重要部分的突出。为观察色彩溢出的情况,我使用显示所有颜色的直方图。
下面的原始照片有些灰暗,明明是晴天白日,照片的天空却过暗。这是我常犯的毛病之一,前一张用了曝光补偿,这一张忘记调回去,曝光不足造成的天空色彩有点问题,反差较低。
用PS加大对比度,亮度,慢慢调,特别要看直方图右侧的蓝色部分不要溢出,一旦溢出,天空的颜色就变得古怪了。
调完后看起来像晴天了。
再看一个调对比度、亮度的例子。由于降低了亮度,色彩更鲜艳了。调的时候还是要注意蓝天,避免蓝色溢出。为了看起来效果好,牺牲了阴影,阴影部分有溢出。但阴影所占的面积小,不是关键部分,牺牲掉问题不大。
有的时候,对比度、亮度和色阶都要调整,比如下面的照片,评价测光使直方图偏向右侧,左侧留有部分空白,首先调整对比度、亮度,使直方图均匀占满整个空间。为避免高光溢出降低了亮度,所以颜色看起来更浓郁。
对比度、亮度调完后感觉片子还是偏亮,颜色还不够饱满,再通过调整色阶的中间调,降低中间调的亮度。
现在看起来更好了。
有时照片的阴影部分虽然有细节,但亮度过暗,从我们的显示器上无法分辨,这时有一种专门提高阴影部分亮度,压低高光部分亮度的方法,就是PS里的“阴影/高光”。注意下面照片里屋檐的部分,由于亮度太低,细节不太清楚,使用阴影亮度提升后,屋檐的细节已十分清楚了。
在使用“阴影/高光”时,提升阴影亮度的同时,会产生较大的颗粒噪声,要结合使用Neatimage之类的降噪工具处理噪声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提升阴影亮度会对中间调亮度产生一定的影响(稍有亮度提升),所以运用完“阴影/高光”后,最好重新调整色阶,恢复中间调原来的亮度。
调图中最复杂的可能就是“色彩平衡”了,色彩的理论非常复杂,技术人员有一套名词,艺术家也有一套说法,一般的老百姓对颜色的叫法更是五花八门。比如“青”,古汉语里的青常指黑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又是一种青,赤橙黄绿青蓝紫里也有青,青天大老爷还是青,你去买墨水,品黄青三色常被卖家叫“红黄蓝”。我从来不与人讨论颜色,因为我不知道该如何称呼他们。
好在简单调图要用的知识不多,记住两点就行了。第一,“赤橙黄绿青蓝紫”是科学,一定要记住,因为“赤橙黄绿青蓝紫”正好与光谱对应。比赤还“赤”的是红外线,比紫还紫的是“紫”外线。第二,画两个等边三角型,一个头朝上,一个头朝下,两个叠在一起像个六角星。在一个三角形的角上写上红、绿、蓝(RGB),另一个三角形按“赤橙黄绿青蓝紫”的顺序写上黄、青、品(洋红)。这样你就有了一个色三角。如下图所示。
我总记不住,所以每次调图要用色彩平衡时就画一个,看着它调,心里踏实。让我来告诉你怎么用,相对的两色是冤家,比如红青,蓝黄,绿品,增加红就等于减少青,增加青就等于减少红。相邻的是好兄弟能互相帮忙,比如增加红,加不动了不要紧,品和黄能帮忙,增加品和黄,也一样能加红。
从这张照片的亮度直方图上看,峰明显集中在一个较小的区域,说明反差小(对比度低),所以首先调整亮度、对比度。结果如上,感觉好了一点,颜色虽然鲜艳,但绿叶子偏黄,背景与花,叶子都不协调,需要调整色彩平衡。
因为背景较暗,所以首先调整阴影的色彩平衡。俗话说红花要绿叶衬托,把背景向绿色靠,绿+20,再请好兄弟帮忙,青+20(红-20),黄+10(蓝-10)。为什么不统统加绿,而要好兄弟帮忙,主要是怕绿色太强,饱和度太高,绿得不自然,像是涂了染料。另外窗口显示的数字是以红、绿、蓝为参考的,红-20,相当于青+20,其他类推。
接下来调高光的色彩平衡,干脆不动绿,直接好兄弟帮忙,青+20(红-20),黄+20(蓝-20)。此时如果不请好兄弟帮忙,强行加绿,不仅绿得不自然,还会提高背景的亮度,不利于突出花的主体。
最后调中间调,此时效果已经很好了,稍微加一点黄,使黄色花瓣看上去更鲜艳一点。
这个菊花的调整已经有很浓的“糖水”味了,原图和现场看见的情况很符合,稍微调整一下亮度、对比度没有太大关系,但调整色彩平衡后,与现场情况已经相去甚远,和抠图没什么区别,如果是新闻题材,就是不及格,但我们业余玩家作为糖水片,也是一种乐趣。
本帖于日21时34分被润星修改
本帖于日21时54分被润星修改
显示全部签名
(二),曝光与影调:(在回复中)
本帖于日21时54分被润星修改
显示全部签名
> 转一篇经典的摄影教材(文中许多图片可以点击放大)-已发完
后您才能在本论坛发布信息!
免费获取无增项报价
累计人报名
社区热点社会星光大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句话这样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