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防控猪丹毒的防治呢?

常见猪病防治-- 猪丹毒
摘要:常见猪病防治-- 猪丹毒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高热性传染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其特征是,急性型呈败血症症状,发高热;亚急性型表现为皮肤紫红色疹块,呈菱形、圆形、方形不等,俗称“打火印”;慢性型表现为疣状心内膜炎和关节炎(一)病原猪丹毒杆菌是极纤细的小杆菌,形状为直形或稍弯,革兰式阳性菌,无芽孢,无荚膜,不能运动,在感染动物的心血、脾、肝、肾等病料涂片中以单个、成对或成堆存在。在培养基中如果细菌老化,易被染成革兰式阴性。猪丹毒杆菌对外界抵抗力很强,在盐腌或熏制的肉内能存活3~4个月,在掩埋的尸体内能活7个多月,在土壤内能存活35天。但对消毒药的抵抗力较弱,2%福尔马林、3%来苏儿、1%火碱、1%漂白粉都能很快将其杀死。(二)流行特点本病分布较广,不同品种年龄的猪均易感,多发于3~12月龄的架子猪,也偶发于水牛、绵羊、马、禽类,人也可感染,叫类丹毒。猪丹毒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但夏秋多雨炎热季节多发生。病猪、临床康复猪及健康带菌猪都是传染源。病原体随粪、尿、唾液和鼻分泌物等排出体外,污染土壤、饲料、饮水等,尔后经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而感染。带菌猪在不良条件下抵抗力降低时,细菌也可侵入血液,引起自体内源性传染而病。猪丹毒经常在一定地方发生,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三)临床症状感染猪丹毒后潜伏期的长短与猪的抵抗力大小、感染途径、病原菌的数量及其毒力强弱等有密切关系。人工感染潜伏期1~7天,一般为3~5天。临床上一般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型。1、急性型(败血型)见于流行初期,个别猪可能不表现症状而突然死亡,多数病例体温升高达42℃以上,食欲废绝,不愿行动,间或呕吐,眼结膜充血。病初便秘,后腹泻。发病1~2天后,皮肤上出现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红斑,指压褪色。多数病程为2~4天,病死率80%以上。哺乳仔猪和刚断奶小猪发生猪丹毒时往往有神经症状,抽搐,病程不超过1天。2、亚急性型(疹块型)此型败血症症状轻微,其特征是在皮肤上出现疹块,病初食欲减退,精神不振,不愿走动,体温升高但很少超过42℃。发病后1~2天在背、胸、颈和四肢等部位出现菱形、方形等大小不等的疹块,先呈浅红,后变为紫红,以至黑紫色,稍隆起,界限明显,白毛猪很容易看出。随着疹块的出现,体温下降,病情减轻,数天后疹块消退,形成干痂并脱落。病程1~2周。3、慢性型单独发生少见,多由急性或亚急性转化而来。主要是四肢关节炎或心内膜炎,有时两者兼有。患关节炎的猪,受害关节肿胀、疼痛、僵硬、步态强拘,甚至发生跛行。患心内膜炎的猪,体温一般正常,少有偏高者,食欲时好时坏,呼吸短促增快,有轻微咳嗽,可见黏膜发绀,猪体的下腹部及四肢发生浮肿,或后肢麻痹,心脏吸诊有明显的杂音,强迫激烈行走时,可突然时倒地死亡。皮肤坏死常发生于背、肩、耳及尾部。局部皮肤变黑,干硬如皮革样,逐渐与新生组织分离,最后脱落,遗留一片无毛而色淡的疤痕。(四)病理变化1、急性型皮肢有红斑或弥漫性红色;脾肿大,呈樱红色,切面髓质隆起,实质易刮脱,淋巴结充血、肿大呈紫红色,切面多汁,有出血点;肾脏淤血、肿大、呈暗红色,皮质部有多量小出血点,胃及十二指肠发炎有出血点。2、亚急性型特征是皮肤疹块,内脏变化略轻于败血型。3、慢性型常有房室瓣疣状心内膜炎,多见于左心二尖瓣,瓣膜上有菜花状灰白色的赘生物。关节炎的病猪,肿大的关节腔内常有纤维素性渗出物。(五)诊断可根据流行病学、症状、病理剖检变化等做出初步诊断,但为了获得确实可靠的诊断结果可进行细菌检查和血清学反应等。取血液、脾或肝涂片,革兰式染色、镜检。特别是急性败血型的容易查出细菌。血清学诊断以血清平板凝集试验和全血平板凝集试验最为适用。具体操作方法为取全血(血清)一滴加在载玻片上,再加一滴抗原,搅匀,2~3分钟观察结果,细菌明显凝集成团块者为阳性,否则为阴性。诊断时需注意,注射过猪丹毒疫苗的猪,可出现阳性反应。(六)鉴别诊断1、猪瘟呈流行性发生,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①从病理剖解变化上区别,猪瘟病的脾脏出血性梗死,淋巴结出血呈大理石样花纹,肾呈灰黄色,并有许多小出血点且不肿胀,回盲结肠口处的扣状溃疡等均可区别。②猪瘟用药物治疗无效。2、链球菌病皮肤有出血斑点,但不会有疹块状出血,实验室检查出链状球菌,即可区别。3、猪肺疫与饲养管理条件有密切关系,临床症状以呼吸困难,咽喉部急性肿胀为特征。剖检变化以肺及呼吸道病变为主。可见肺充血、水肿,脾不肿大。取病料做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呈长椭圆形,两端浓染。4、仔猪副伤寒多发生于2~4月龄的仔猪。特别是阴雨潮湿时多见。先便秘后下痢,胸腹部皮肤呈蓝紫色,死后剖检,肠系膜淋巴结明显肿大,盲结肠肠壁有灰黄色麸皮样坏死物,肝有小点状灰白色坏死灶,脾肿大。(七)预防1、加强猪只的饲养管理,做好防疫卫生工作,提高猪群的自然抵抗力。凡从其他猪场购进猪只,必须先隔离观察2~4周,确认健康后方可合入大群饲养。注意杀死或驱除蚊、蝇和鼠和鼠类,经常保持猪栏、运动场及管理器具的清洁,定期用消毒液消毒,食堂下脚料及浴水必须经煮沸后才能喂猪,粪便垫草要经堆积发酵处理后方可利用。2、加强交通检疫、屠宰检疫及农贸市场的检查:如发现病猪或带菌产品,应立即进行隔离消毒,处理产品,杜绝病原传播。3、预防注射:按免疫程序注射猪丹毒菌苗是重要的预防措施。耐吖啶黄弱毒菌苗,不分品种、年龄、性别均可采用猪只皮下接种1毫升,免疫期约6个月。猪丹毒GC42弱毒菌苗在生后3个月开始免疫接种,对未断奶或刚断乳的仔猪使用本菌苗后,应在断乳后2个月左右再免疫1次,以后每隔6个月免疫1次。也可使用猪丹毒G10T(10)弱毒菌苗进行皮下或肌肉注射。目前我国使用的单一菌苗有两种,即猪丹毒弱毒菌苗和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苗。另外我国已生产的三联苗(猪瘟、猪丹毒、猪肺疫)效果也很好,猪瘟免疫期8个月以上,猪丹毒与猪肺疫均为6个月,使用方法和剂量遵照标签说明。预防注射的注意事项:①一般来说仔猪在1~2月龄时必须进行第一次预防注射,3月龄后再注射一次。②种猪应每隔6个月预防注射一次,但配种后两周以内的母猪,妊娠末期的母猪及哺乳期的母猪暂不注射。③由于本菌苗为活菌制剂,因此,在接种前3天和接种后7天内,应避免在饲料内添加抗生素或直接给猪只注射抗生素。4、紧急防治:当猪群中发生该病时,应及时进行隔离治疗。病猪污染的猪圈,用具等应彻底消毒,粪便、垫草应进行烧毁或堆积发酵处理。病猪尸体和解剖的内脏器官应深理或烧毁。对同群未发病猪只用抗生素进行紧急预防性注射。连用3~5天,每天2次。停药后立即进行一次全群大消毒,待药效消失后再接种一次菌苗,对患慢性猪丹猪的病猪应尽早淘汰。(八)治疗青霉素为本病特效药,用量为每千克体重1万国际单位,肌肉注射,每天2次,直到体温和食欲恢复正常后24小时。不宜过早停药以防复发或转为慢性。另外盐酸四环素、红霉素、金霉素也是有效药剂,但卡那霉素和磺胺类制剂无效,在临床上用药时应注意选择。
猪病防治相关资料:
责任编辑:admin
最新猪病防治
热门猪病防治
Copyright&&&&新农网版权所有&关注我们 &
热季如何防控猪丹毒
近几年,猪丹毒在国内一些地区呈流行或散发趋势。据了解,今年春末进入夏季以后,粤西部分市县一些中小猪场母猪、育肥猪群出现猪丹毒病例,治疗不佳会导致急性死亡,给一些养猪场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本文主要谈谈猪丹毒一些诊疗经验和防控措施,以供参考。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人也可被感染,称为“类丹毒”。流行特点此病主要发生于猪群,潜伏期人工感染为3~5天。病猪和带菌猪是此病的传染源,通过损伤皮肤及蚊、蝇、虱、蜱等吸血昆虫传播。此病主要发生于架子育肥猪,老龄和哺乳猪发病少,炎热多雨季节多发。没有接种猪丹毒疫苗的蓝耳病阳性猪场或没有接种蓝耳病、猪丹毒疫苗的猪场多发。临床症状与病变急性败血型病猪,发病突然,病猪体温升高达42~43℃,稽留热,虚弱,不愿走动,不食,眼结膜充血。粪便干硬,附有粘液,后期出现下痢,严重的呼吸加快,部分病猪皮肤潮红,继而发紫,呈现特殊的“打火印”疹块,手按不褪色,以耳、颈、背等部位较为多见,全身淋巴结肿大,心内外膜小点状出血,肺充血、水肿,脾樱红色,充血、肿大,有“白髓周围红晕”现象;肾常发生急性出血性肾小球肾炎的变化,体积增大,呈弥漫性暗红色,有“大红肾”之称;消化道有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呈浆液性出血性炎症;胃底及幽门部尤其严重。病程3~4天,病死率80%左右,不死者转为疹块型或慢性型。亚急性疹块型:特征是皮肤表面出现疹块,呈现特殊的“打火印”,手按不褪色。病初体温升高至41℃以上,少食,口渴,便秘,通常于发病后2~3日,在胸、腹、背、肩四肢等部位的皮肤发生疹块,呈方块形、菱形、偶呈圆形,稍突起于皮肤表面。初期疹块充血;后期瘀血,紫蓝色。疹块发生后,体温开始下降,病势减轻,病猪可能康复,病程约为1~2周。慢性型:一般由上述类型转变而来,主要表现为四肢关节(腕、跗关节、脚膝关节为常见)的炎性肿胀,呈多发性增生性关节炎,病腿僵硬、疼痛,关节变形。心内膜炎表现为消瘦,贫血,全身衰弱,不能走动,人为强迫方可行走。听诊心脏有杂音,心律不齐。通常由于心脏麻痹而突然倒地死亡。病变多见于二尖瓣膜上,有溃疡性或花椰菜样疣状赘生物。皮肤坏死,常发生于背、肩、耳、蹄和尾等部位。诊断应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尸体剖检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做出诊断,必要时进行病原学检查确诊。急性败血型猪丹毒应注意与猪瘟、猪肺疫、猪链球菌病和李氏杆菌病等区别开来。防治措施1、常发区域预防按种是防治此病最有效的方法。目前国内常用的有两种菌苗:灭活苗有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菌苗。体重10千克以上的断奶仔猪一律皮下注射5毫升;体重10千克以下的断奶仔猪或尚未断奶的仔猪,皮下注射3毫升,1个月后再补注3毫升。注射后21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6个月。猪丹毒弱毒菌苗为冻干苗,用 20%氢氧化铝生理盐水稀释。大小猪一律皮下注射1毫升。注射后21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6个月。联苗有猪瘟-猪丹毒二联弱毒苗及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弱毒苗。2、发病后应早期诊断,立即隔离,猪场、食槽及用具等要认真消毒,粪便和垫草最好烧毁或堆积发酵,病猪尸体和内脏器官深埋或化制。3、全群用药:大华农阿莫欣(或“大华农耐美欣”)饮水并拌料,一天2次,连用5天左右。4、个体治疗:病猪隔离治疗,可先用物理方法(先少水淋头后淋身、灌肠降温,不要一直盲目降温,否则会引起低温),高烧病猪超过40.5℃,可用大华农热福新退热,肌内注射大华农赛威乐(头孢噻呋钠),一次量 每1kg体重猪5~10mg,一日2次,连用3~5日,肌肉或静脉注射大剂量青霉素钠效果也不错。病猪多用大华农酶宝+益菌王+金维乐+能量1号(葡萄糖)搞水糊料,少吃多餐或不分餐,促进恢复。(大华农李昀)欢迎投稿大华农订阅号是广东大华农动物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微信公众订阅服务平台。我们努力打造畜牧行业最值得关注的服务平台,我们的口号是“美好生活从关注大华农开始!”我们免费为您发布新养殖技术、产品信息、促销讯息等。投稿及其他业务欢迎联系(请注明您的联系方式)
时间: 22:00:00 &来源:网络 点击:
CopyRight &
猪友之家 , All Rights Reserved.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安徽农网农业科技
&&|&&&&|&&&&|&&&&|&& &&|&&&&|&& &&|&&&&|&&&&|&&
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
&&& 14:25:56
  一、流行特点。本病多发生于2-6个月的架子猪。病猪及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感染途径主要为消化道,亦可经皮肤伤口感染,或经蚊、蝇等吸血昆虫而传播。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二、症状及病变。本病临床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急性型:即败血型,病猪体温突然升高到42℃以上,不食,步态不稳乃至卧地不起。结膜充血,眼睛明亮有神。胸、腹、股内侧皮肤出现红斑,指压易退色,随即又恢复红色。病程短促,突然死亡,死亡率达80-90%,或转为疹块型或慢性型。哺乳仔猪和刚断奶的猪发生猪丹毒时,一般突然发病,有神经症状,抽搐倒地而亡,病程一般不超过1天。
  亚急性型:病初体温上升到41℃左右,精神食欲不振,便秘。2-3日后在胸、腹、肩、背和四肢等处出现界限明显的疹块,有方块形、菱形或类圆形,稍凸出于皮肤表面,直径约几厘米。触之坚硬,轻者经数日消退,自行康复,重者结成棕红色痂皮经久不变。有的转为败血症或慢性。病程1-2周,死亡率较低。
  慢性型:病猪四肢关节发炎、肿胀,跛行;心内膜炎患猪呼吸困难,可视黏膜发绀,体质虚弱,生长缓慢,病程长,较少死亡。剖检可见关节腔内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心瓣膜表面可见菜花状赘生物。
  三、诊断。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症状不典型的需借助实验室检查。
  四、防治措施
  1、预防接种:⑴猪丹毒灭活菌苗:皮下或肌肉注射氢氧化铝灭活苗,以5毫升1次免疫,免疫期可达6-8个月。⑵猪丹毒弱毒活菌苗:使用GC42弱毒菌苗均按瓶签标定的头剂加入20%铝胶生理盐水1毫升溶解,一律皮下注射1毫升,口服时每头2毫升,免疫期为6个月。⑶注射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活疫苗或猪丹毒、猪肺疫氢氧化铝二联灭活菌苗,免疫效果与单苗相同。
  2、药物治疗:⑴阿莫西林粉针,按每公斤体重肌注15毫克,每日1-2次,连用2-3天。⑵青霉素,按每公斤体重肌注2万单位,1日2次,连用2-3天。⑶欧啉头孢粉针,按每公斤体重肌注2万单位,1针可维持9天药效。⑷1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每头每天20-40毫升肌注,每天1-2次。⑸抗猪丹毒血清,疗效也较好。
  3、加强饲养管理:⑴搞好猪圈和环境卫生,定期消毒。⑵不从疫区引进猪只。新购进猪只,必须先隔离观察2-4周,健康者方可进入猪群。⑶严格检疫制度,防止一切带毒的动物和污染物进入猪群。(222200& 江苏省灌云县畜牧兽医站& 孙波)
( 来源:《农家致富》2006.24期 )
责任编辑:木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猪丹毒的防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