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年四季心里象发烧一样,离开风扇就手心出汗不怕冷,也不怕冷。

很久没关注这些了,这阵子总是反反复复地感冒发烧,真崩溃。
重新搜些资料,重新学习下吧,不然都不知道要如何对待她了。
夏季发烧(转)
&&夏天属火,火为能量,促进身体各部分运动,火旺运动过盛,造成热的病症。同时因为火的蒸腾作用,水汽弥漫,夏季人体内部主要问题是湿热,外界影响主要是暑湿。
可能的疾病:
小儿得了“夏季热”,表现为发热,烦燥,易哭,唇干活燥,口渴欲饮,饮水量多,小便次数多,量也多,无汗或少汗,皮肤干燥灼热,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疲乏嗜睡,形体消
瘦。而作血常规、大小便常规及其他功能检验时,又无病理性改变。医生常把“夏季热”的
症状概括为“三多一少”:即多发热、多口渴、多尿、少汗。发热呈迁延性,热程可持续1
至3个月左右,热型不定或不规则,体温多在38℃至39.5℃之间,气候愈热,体温愈高,即使用解热药,也无法使体温下降,只有在气候凉爽或雨后,体温才有所下降。到秋凉之后,上述症状便可不药而愈
1/ 内热亢进(发烧):
就是夏季热,所谓夏季热,西医难治难懂,用中医的理论很好解释,即火热造成身体功能亢进,同时火大伤阴,导致体内生热,可以想象飞速旋转的发动机没有机油润滑的结果。表现为口舌红、舌苔黄厚、无汗、高热。这种问题不仅仅要清热,还要生津。可以用薄荷、金银花、麦冬、玄参、甘草煮水,加冰糖喝。多吃冬瓜、百合、银耳,多喝水。
2/湿热郁热(发烧):内部湿热是夏季很难避免的情况,由于环境高温高热,导致湿热在体内无法排出。导致发烧,这种情况口唇红,舌苔表面水多,头部大汗不止,表现热症,口渴却不喜饮水。这种情况要用解暑除湿的方法,可用藿香正气口服液(尝试有甜味的才可以),食疗用薏米、绿豆、金银花水。
3/内热外感(发烧):这是夏天常有,却最麻烦的问题,就是人体内热,却受外寒,如突然进入空调房,或空调房中睡觉,或早晚着凉,这些是遇寒的表现,由于遇寒人体表面毛孔闭塞,人体内部郁热严重导致发烧,与冬天不同的是内热非常严重,发烧温度高,而且更危险。表现为体表无汗,毛孔紧缩,四肢冰凉,面白唇红,高热不退。这时候采用解表散热法,必须先解表散寒,再清内热,可以用紫苏发汗,或洗热水澡,通过按摩和促进血液循环打开毛孔。早上寒的表现明显,可以喝姜水,晚上热的表现明显,可以用前面清热的方法,如绿豆汤等,最好还是白萝卜。治疗的关键还是保持内部清爽,同时注意打开表面毛孔散热。
4/腹泻:夏季腹泻主要表现为湿热腹泻,大便恶臭,有粘液,腹痛,检验可能诊断为痢疾。可以用王氏保赤丸或其它清热除湿药物,同时配合薏米、大米、胡萝卜粥。同时吃熟大蒜,也可以用藿香正气。
夏季调养以清热除湿为主,保证体内清爽最重要
关于发烧(转)
&&小儿身体最健康,通常感冒发烧,处理得当,用药轻灵,两三日就应该好,如果两三天不见效果,就要考虑用药、调养、饮食、环境、衣着等方面是否有问题。很多父母,看到宝宝感冒,不看医生自己找来感冒药吃,有些好了,有些却迁延不好,日趋严重,皆因为用药不当,轻则迁延不好,重则雪上加霜,越治越重。
中医认为感冒是因为人们感受了外邪,如风寒、风热暑热等邪气,侵犯人体而产生的一种疾病,由于风邪是主要邪气,由此,人们又把感冒称之为伤风,或伤风感冒。感冒的症状,一般比较轻浅,在治疗中,中医多主张疏风解表,通过发散祛邪,就可达到治愈的目的。感冒一般分为三型:
1/风寒感冒:多发生在初冬至冬末初春之时,表现为头痛、怕冷、无汗、发热、鼻堵、流清涕,咳嗽,喉咙发痒。此时病人咽部一般不红,化验白血球不高,西医多认为是病毒感染。治疗时采用疏风温内散寒之法。中成药可以选至宝丸、风寒感冒冲剂。
民间有用姜糖水治感冒,或吃一大碗热汤面后,捂汗退热等方法。但要注意此二法只适用于风寒感冒初起。若有热症,咽红肿痛,流黄涕,舌红等,切不可滥用此法。小儿只要喝淡姜水或用淡姜水冲奶喝就可以,如果咳嗽痰多,可饮用甘草、陈皮、姜丝、蜂蜜水。
2/风热感冒是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它的症状是发热较重,一般不怕冷,有汗,流黄涕,咳嗽,吐黄痰,咽红肿痛,口渴,大便干,尿黄。中成药可以选小儿感冒冲剂、风热感冒冲剂、板蓝根、双黄连。
发热较高时,可用牛黄清热散,或紫雪散与汤药同用此型要注意饮食,尽量少食或不食鱼、肉等食物。以清淡流食或十流食为宜。并保持大便通畅。
3/暑热感冒:多发生于夏季气候炎热之时。主要症状为高热,口渴,烦闷,无汗或大汗出,头晕目昏,精神出倦,无食欲,呕吐或腹泻等等。
中成药可用藿香正气丸等药。食物亦以清淡为主,可多吃些西瓜等果类。也可用鲜芦根煮水频服。
4/积食发热:因脾虚、饮食不节、久病造成积食。主要症状为舌苔厚、手心热、食欲不振、呕吐、哭闹或腹胀。用王氏保赤丸或其他消积药。
& & 饮食可用山楂煮水。控制饮食。
宝宝发烧的处理:
发烧初起:首先要根据最近发生的事情判断原因,可能与着凉、受热、吃多伤食、流行病、婴儿急疹等有关,很多并不需要特别治疗。发烧说明身体还有一定免疫能力,这时候千万不能退烧,要用辅助身体散热、提高免疫力、去毒化积的方法治疗。
散热:用温水(与体温同)擦身,也可以用温毛巾绑两个小腿,15分钟一换;
用食物散热:葛根、葱白(含根须)、生姜煮红糖水可以解表发汗,适用于寒症,但不能用于热症发热;
提高免疫力:补充维生素、益生菌;
去毒化积:中药消积泻毒能很好退烧,推荐王氏保赤丸,发烧初起按量服用,对多数发烧有效。也可以根据风热或风寒情况用金银花、藿香、板蓝根等感冒药清热。
发烧中期:发烧38到39之间是免疫力活动最强的时期,这时候不要用药物退烧,采用物理降温法最好。同时应当去看医生,密切关注是否有其他症状发生。特别小心不要让医生随便用药(这点只是根据现状而提)。如果用药,家长要记住,抗生素只是对细菌有效,而发烧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如病毒等,如果可以用中药双黄连、板蓝根等对消炎和杀毒都有效果,这时候吃健儿清解液也可以起到健脾退烧的效果。最重要的是必须多喝水。这时候最好看中医,记住,中药的效果并不慢,况且我们是要治病,不是治症状。
3/ 高烧:发烧39.5度以下是安全温度,超过39.5就很容易上升,容易引起惊厥反应,超过41度有可能对大脑造成损害。
物理降温:温水擦拭,2岁以上高烧可以用酒精(普通情况不要用酒精)加温水擦拭,控制体温在39.5左右。
用退烧药:注意不可常用,退烧药会麻痹中枢神经系统,3岁以上的宝宝可以用柴胡针退烧,三岁以下不要用肌肉注射治疗。
中药灌肠:中药灌肠只有大型中医院可以做,主要是控制温度发展,去毒化积,直接用药,提高药物吸收能力;
抗生素和抗病毒药:如果使用这类药物治疗,首先要做细菌培养,一般细菌培养要24小时,所以在去医院治疗,就要先做,不要等到病情严重再做。目前只有30%的医生在使用抗生素前做培养,家长要特别提醒,以免不必要地使用抗生素或广谱抗生素。同时要注意一旦使用抗生素,之后2-8小时内一定补充益生菌,保证消化系统健康。
小儿感冒的主要症状有发热、流鼻涕、鼻塞、咳嗽,有时可伴有呕吐和轻度腹泻。尤其周岁以内的患儿全身症状重,多为高热、不吃奶,甚至还有抽风等。看到这种情况,家长一定十分着急。那么,该怎样给患儿合理用药呢?以下几点,供使用时参考:
  (1)不要急于退热。不急于给小儿退热有几方面的原因:
  ①体温37.5~38℃为低热,38~39℃为中热,39℃以上为高热。低热或中热有利于小儿成长发育。发热是身体对病毒或细菌入侵所产生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有利于歼灭入侵的病毒和细菌,从而有利于小儿的正常成长发育。
  ②不到高热不用药。体温达到39度以上就必须用药,而且刻不容缓。高热持续过久,可使身体的许多重要功能失调;由于氧气和营养素消耗大而加重心脏血管的负担;大脑兴奋过度而导致高热惊厥或过度抑制而引起昏睡;消化功能紊乱;抵抗力减弱,合并肺炎等。
  ③退热药副作用大,非万不得已不用。无论是扑热息痛、复方阿司匹林(APC),还是其它五花八门的退热药,都离不开由阿司匹林、咖啡因、非那西汀来合成。因此,退热药都有较大的副作用:刺激胃粘膜,破坏食欲,使胃溃疡加重甚至出血,引起胃肠长期少量出血并由此而导致缺铁性贫血;引发血液疾病;损害肝脏和肾脏;严重过敏反应者,表现为剥脱性皮炎合并肝肾中毒而致死。
  ④可酌情采用物理、药物降温。
  (2)合理用药:小儿感冒不要随便使用抗菌素,应选用一些抗病毒药物,因感冒是由病毒所引起。小儿常用抗感冒病毒的药物有:
  ①病毒灵(吗啉胍),服用量按每日每公斤体重10毫克,分3次口服。
  ②板蓝根冲剂,每次半袋,每日3次,白开水冲服。
  ③金刚烷胺,每片0.1克,小儿用量按年龄折算,允许连续服药时间为3~5日,最长不可超过10日。
  ④抗病毒口服液,每次半瓶,每日3次。
  ⑤健儿清解液,每次半瓶,每日2次,仅用于热型感冒。
  (3)可合用抗菌素的指征:
  ①服用抗病毒药物后仍不退热时。
  ②防止6个月以下月龄婴儿发生继生性细菌感染。
  ③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
  ④经常患扁桃体炎者。
  ⑤出现气管炎(咳嗽、脓痰)或肺炎征象者。
  (4)应用抗病毒药、退热药、抗菌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剂量不得过大,服用时间不应太久。
  ②多喝开水,促进药物的吸收与排泄。
  ③3岁以下小儿肝肾尚未发育成熟,故不宜使用扑热息痛。
  ④小儿本人或其家族有解热类药过敏史者,勿用退热药。
中医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气血未充,脏腑未实,脾常不足,如喂养不当或感受外邪,容易引起脾胃功能失常,运化失司,由脾胃虚弱,上咳嗽痰多,感冒发烧,下腹泻便秘,营养不足,贫血等各种小儿疾病。而使用抗生素对脾胃的伤害极大。很多宝宝经常感冒发烧,而且一病就要打点滴、抗生素才能治好,其实长此以往,反而大大损害了自身的免疫系统,使小儿疾病进入恶性循环。
宝宝13个月,非常健壮,食欲很好,一天突然感冒咳嗽,上儿童医院诊断为病毒性感冒,吃药不见好,后打点滴,使用头孢类抗生素(错误)和抗病毒药,发烧持续7天,后一直咳嗽,流鼻涕,迁延一个月,诊断为喉炎,其间吃消炎药,川贝止咳糖浆,小儿桔红丸一直不好,嗓子哑哭不出声,无食欲,体重急剧减轻。
看中医,诊断虚寒之症,开汤药以健脾胃,促食欲为主,停止消炎药,3天后,嗓子好了,只剩流鼻涕,多喝水吃饭,1周病好。
感冒是万病之首,要特别注意,感冒发烧开始,是体内免疫系统和外邪激烈斗争的时候,应当以增强免疫能力为主,不能随便使用抗生素将双方一起杀死,也严重破坏体内其它机能,本来没病的部位也因免疫破坏而受外邪侵害。小儿感冒之初,辨别虚实寒热,正确用药,很快就能好,用药错误,迁延不好,病情还会不断复杂。其它病情严重也要想到脾胃是小儿根本,注意首先调理。
小儿14个月,夏天吹空调睡觉,当天晚上发现不出汗,没有在意,第二天开始发烧,最高40.5,没有汗,也不爱喝水,中医判断为暑热外感,西医判断为病毒感冒,用物理降温,高温情况下用退烧药降温,使用退烧药后仅出少量汗,退烧效果不好。喝藿香正气水。一直拒绝喝水,用药也不出汗。不爱喝水造成血浓度低,所以输液生理盐水和葡萄糖,加炎珀宁,打针的时候大哭,大汗淋漓,汗腺打通,点滴后烧不退,当晚依旧高烧,但有汗出,用物理降温。次日,吃健儿清解液,中午烧渐退,时有汗出,每次温度升高就会出汗(说明身体自我调节功能起作用了),傍晚退烧。
暑热退烧和其他很多无汗型发烧因血相不高,在西医看是病毒感染,中医看是毛孔闭塞,汗出即好,可以用藿香正气发汗,此例用大哭法发汗,效果挺好,只是对小儿心情有影响,但总比各种药物点滴有效。之后用清解液清热消食即好。要注意的是,小儿发汗不能用过多热气食物,不能捂,出一次大汗后就不要再催汗,以皮肤微潮为好。西医看这种情况是病毒,用物理降温和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就可以,到病毒限制期就会好一般3-9天,可以借鉴,但如用中医思想治疗能更快治愈。其间配合吃王氏保赤丸、益生菌,以保证脾胃和肺健康,没有引发支气管炎。
常用小儿食疗及食物药性&&
健脾润肺的食疗:银耳、百合、莲子汤;冬瓜、薏米、陈皮汤;红豆、黑豆、黄芪汤可以提高御寒能力
薏米山药汤:大米、薏米、胡萝卜、山药煮粥,饮水或喝粥。这是以前用的最多的止泻汤,用于湿热腹泻,可以固肠养胃。通常我以大米粥为基础,养胃润肺,再根据情况增减其他相应食物。
冬瓜薏米汤:冬瓜、薏米、山药、陈皮,煮烂放盐食用。
健脾安神、利尿生津。用于脾虚火燥引起的烦躁不安,睡眠不实。
香蕉陈皮绿豆沙:绿豆、陈皮煮烂,关火放入香蕉,凉后饮用。
可以生津和气,清热解毒,滑肠通便。
太子参百合汤:太子参、百合、银耳、白糖煮水。
养气滋阴润肺,适合久病体虚、咳嗽、消化不良、食欲不佳。
绿豆海带糖水:绿豆、海带、陈皮、冰糖煮水。
清热解毒,减少夏日皮肤病毒,补碘。绿豆性寒,体虚胃寒者不能用。
红豆冬瓜汤:红豆、冬瓜,煮烂放白糖后关火。
补肺治咳,生津去暑,健脾。夏天用好。
菊花山楂水:白菊花、金银花、山楂煮水,(注意先煮山楂,关火前放菊花和金银花)常温后放蜜糖饮用。
清热解毒,消食明目。一岁以内宝宝不要用蜂蜜,此汤凉,身体虚寒勿用。
白萝卜梨水:白萝卜、雪梨、冰糖煮水。
养胃润肺,治疗咳嗽初起,非常有效。如果寒咳,可放少量姜。
莲子鸡蛋牛奶:莲子、姜、鸡蛋、冰糖、牛奶。先将莲子泡软,莲子和姜用清水煮软,捞出姜,放入冰糖,水开后放入牛奶煮开,打入鸡蛋,关火即可。
可以补气益脾,促进大脑发育,夏天汗多体虚,适当喝此奶,可以保持气力。注意水中姜不可多,也不可在晚上睡觉前喝。
黑豆黄芪水:黑豆、黄芪、红糖。
补肾止汗,养颜乌发。其中黄芪红糖偏热,夏季少用,可以早上吃。
胡萝卜鲫鱼汤:胡萝卜、鲫鱼、姜。炒锅放油,放入姜爆,然后放入鲫鱼煎香,放少量料酒,之后倒入开水,放入胡萝卜,微火煮一小时。
健脾温胃,健身补血。营养丰富,注意鲫鱼刺多。
食物药性:
大米:大米性平,味甘。可补脾、养胃、滋养、强壮。大米为五谷之首,煮粥为引,常用。
薏米:又称“薏仁”、“苡仁”。性凉,味甘淡。具有利水渗湿、清肺热、止泄泻等作用。我常推荐用于湿热引起的腹泻、湿疹等情况。
小米:味甘性平,有健脾和胃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热、反胃***、腹泻及产后、病后体虚者食用。
小麦:小麦味甘,性平微寒,有健脾益肾、养心安神功效。心烦失眠者可用小麦与大米、大枣一起煮粥服食。
玉米:味甘性平,具有健脾利湿、开胃益智、宁心活血的作用。
高粱:高粱味甘性温,有健脾益胃的作用,可治疗小儿消化不良。但高粱性温,含有具收敛止泻作用的鞣酸,便秘者不宜食用。
黄豆:黄豆性平味甘,有健脾益气的作用,脾胃虚弱者宜常吃。用黄豆制成的各种豆制品如豆腐、豆浆等,也具有药性:豆腐可宽中益气、清热散血。
绿豆:性寒,味甘。具有消暑利湿、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润喉止渴、明目降压、清胆养胃等作用。
黑豆:性平,味甘。具有调中下气、滋阴补肾、补血明目、利水消肿、活血美肤等作用。
红豆: 性平,味甘、酸。具有利尿除温、和血排浓、消肿解毒等作用。
山楂,性微温、味酸甘。具有消积、散淤、解毒、化痰、清胃、活血、醒脑、提神、增进食欲、降脂降压、防暑、驱除绦虫等作用。
乌梅:通称“酸梅”,又称“青梅”。乌梅是用未成熟的梅子,经过熏制而成。乌梅性平,味酸。具有生津止渴、清热镇咳、驱虫抑菌的作用。推荐用于夏日防痢防暑,久病咳嗽。
冰糖:味甘、性平,能补中益气,润肺和胃。
太子参:性平、味甘,补气生津,推荐用于气虚所致自汗气喘,不思饮食。
松子: 性平,味甘。具有补肾益气、养血润肠、滑肠通便、润肺止咳等作用。
陈皮: 理气、除燥、利湿、化痰、止咳、健脾、和胃.
莲子: 性平、味甘,可以健脾、养神、补肾。
豆腐:性凉,味甘、咸。具有益气和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等作用。
鲫鱼:性温,味甘。具有温中下气、补虚开胃、利水消肿、下乳止渴等作用。但忌食猪肝、麦冬、芥菜;反厚朴。
姜:性温,味辛。具有和胃止呕、解表发汗、杀菌解毒、消肿活血等作用。
蒲公英:性凉,味苦。具有清肺利痰、养阴凉血、散结消痈、通乳益精、舒筋固齿等作用。
海带:性寒、滑,味咸。海带具有消痰、消肿、软坚、散结、利尿、清热等作用。还有补碘作用,食用时,不要把上面的白粉全洗掉。
胡萝卜:性凉,味甘、辛。具有顺气消食、止咳化痰、除燥生津等作用。常推荐用于腹泻、体虚咳嗽等。
山药:性平、味甘。具有健脾益气、滋肺养阴、补肾固精、滋养强壮等作用。我常推荐用于脾虚身弱,免疫力低下,春天吃最好。
百合:性微寒,味甘淡。具有补中益气、温肺止咳、清心安神等作用。
苦瓜:气味苦,寒,无毒,具有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益气壮阳。可以适当吃,病后不可吃。
小儿流鼻涕
&&小儿流鼻涕基本分清鼻涕、白粘鼻涕、黄鼻涕三种。流鼻涕因为寒气侵肺,导致人体自我防御的一种现象,鼻涕和汗、眼泪一样是调节体内寒热的一种方式。小儿气道短,更容易做出流鼻涕的反应,正常的。甚至在一些情况下,流鼻涕反而是好现象,如风寒感冒高烧,此时能流鼻涕,说明病在好转。
要注意的是,流鼻涕是非常正常的反应,不能一概用药,更不能用西药的抑制类感冒药,那些药只是抑制人体流鼻涕的功能,并不能排除问题,长此以往,寒气聚集体内,会不断生病,越来越弱。
流鼻涕的几个过程
1/流清鼻涕,小儿哭闹、情致悲哀会侵犯肺气,导致流鼻涕,不用管,多喝水就可以。
2/遇风寒,寒气初入,打喷嚏流清鼻涕,如果刚发现,立刻大量喝热水或热水擦脸,增强身体御寒能力即可,如果时间长了,或寒气已经闭塞毛孔,汗不能出,只流鼻涕,可以用姜、葱白、桂皮等热性食物煮水,产热发汗,去除寒气。
3/鼻涕流时间长导致伤津,体内生热,或身体抵抗基本成功,鼻涕会变粘稠,此时多喝热开水就可以。
4/鼻涕变黄,使用热药过头、病时间过久、病后阴虚导致虚火上浮,出现黄鼻涕,可以根据严重程度,逐级使用白开水、菊花水、金银花水调整。另外多吃生津食物。
流鼻涕不是病,不要随意用药,特别是西药。如果有其他症状无法控制,可以看医生解决,但我建议的原则是不用抑制类药物,要用辅助身体的方式治疗。平时经常冷水洗脸,能增强抵抗寒气的能力。
夏季食疗:新增夏季食疗&&
&&夏季是身体机能旺盛时期,体内过度的旺盛和环境湿热会导致疾病,如中暑、发烧、腹泻等。主要的问题是暑热。夏季食疗的目的是保持体内清爽,避免湿热侵犯,同时滋阴清热,防止功能亢进造成的虚热。健脾消积的方法同春季,下面主要是滋阴清热的食品。未说明用量的自己斟酌,以好吃为主。此外,各类粥水夏季用都很好。
薏米绿豆汤:薏米50g 绿豆 50g
百合、莲子、山楂适量。消积利尿、清湿热、养肺阴、补虚。常吃可保持身体内清爽,不易被暑湿侵犯,但身体虚弱胃寒者慎用。
百合瘦肉粥:百合、瘦肉、麦冬、大米煮粥,放姜和盐喝。此粥滋阴养脾,作为病后调养的首选饮食,同时夏天体能消耗大,也可以用此粥滋补,因有姜,如果非体虚小儿,不要在晚上喝。
山楂粥:山楂、麦冬、金银花、冰糖、大米粥。消积生津、适用于内火旺盛、口干舌燥,不思饮食。身体虚弱胃寒者慎用。
山楂饮:山楂、薄荷、冰糖水。
四神汤:山药、芡实、莲子、茯苓煮粥。健脾养肾,适合夏天补益用。
痱子就是湿疹的一种,以前我们常说的湿疹是脾胃不运化导致的内邪湿热所致,夏天外邪暑热,加上内邪湿热,所以痱子比湿疹还难受。方法是清热去湿,很多东西可以清热去湿。比如绿豆、薏米、海带汤,加上百合可以在清热去湿同时不伤津伤脾。所以推荐吃绿豆百合薏米海带汤。身体虚弱汗多的可以放少量姜。
外用藿香正气、十滴水等去暑湿的东西。但关键还是内治,让身体内外保持清爽是最重要的。
小儿发热——辩证纲要
小儿之病,多有发热,所以先了解发热,以后一切疾病就比较容易分析了。发热不算一种病,只是一种现象,所以不要见热即退,而应该分析发热原因,从根本解决发热问题。否则一味退热,或令病迁延不愈甚至加重,或令病邪深藏体内,治不彻底。很多人一遍遍用退烧药,却从不找根本原因,最后归结为小儿体弱发热。一味镇压,后患无穷,必从根本寻解决和疏导方法,治国如此,治水如此,治病也如此。
《黄帝内经》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实者,热也。”《幼幼集成》将小儿发热简单分为四大证︰表热,里热,虚热,实热。
一、表热:小儿无故发热,多由外感风寒。其证喜人怀抱,畏缩,恶风寒,不欲露出头面,面带惨色,不渴,清便自调,吮乳口不热,或鼻塞流涕,或喷嚏,浑身拘急。此表热也。初起时一汗可解(小而不可发大汗,易伤元气,以后再说)。
二、里热:发热时,喜露头面仰身卧,扬手掷足,揭去衣被,渴欲饮水,吮乳不休者,口渴也,吮乳口热,小便赤,大便闭。此里热也。宜解利之。
三、虚热:多从大病之后,或温热,或潮热,如潮汐有定期也,或渴或不渴,大小便如常。宜补之。
四、实热:面赤腮燥,鼻孔干焦,喜就冷,或合面卧,或仰面卧,露出手足,揭去衣被,大渴不休,大小便秘。宜微下,但不可以大泻。
以上四热为纲,其下杂证为目,有纲有目,小儿热可辨。
1、伤风发热,其证自汗身热,呵欠,目赤多睡,恶风喘急。此因解换褓裳,受风所致。治宜解肌,柴葛桂枝汤,热退之后,略宜滋阴。
2、伤寒发热,其证无汗身热,呵欠顿闷,项急面赤,喘急恶寒,口中气热。此因脱换受寒所致。治宜惺惺散。热退后,微服沆瀣丹,以防内热。
3、既伤风寒,发热,又兼吐泻者,不可发散。此脾胃虚怯也。但以五苓散煎送理中丸。
4、伤热发热,多在夏月。其证身热自汗,作渴昏睡,手足俱热。此因天气过热,而包裹过浓,受其热也。人参白虎汤以解其热,次以调元生脉散补之。
5、伤暑发热,夏月有之。其证身热自汗,作渴昏睡,手足冷。此由高堂广厦,阴冷太过,中气受伤所致。先以调元生脉散补其气,次服四君子汤以防吐泻。
6、心热者,浑身发热,面青自汗,心悸不宁,脉数烦躁,狂叫恍惚,此心热也。导赤散加黄连。
7、夜热者,夜间作热,旦则退去,此血虚也。六味地黄东加龟板、当归、白芍,敛纳阴气。
8、伤寒无汗,服表药而汗出,其热不退,又复下之,热仍不退,乃表里俱虚,气不归元,阳浮于外,此为虚热,不可误用寒凉,即当和其胃气,裨阳气收敛,其热自退。四君子东加炮姜。
9、疳热者,形色黄瘦,食不长肌,骨蒸盗汗,泄泻无恒,肚大脚小。多起于大病之后,失于将息,又或伤饥食饱,脾气受伤。六君子东加当归、白芍。
10、壮热者,一向热而不已。由气血壅实,五脏生热。郁蒸于内,则睡卧不安,精神恍惚;蒸发于外,则表里俱热,燥急喘粗,甚则搐搦。以导赤散煎汤送泻青丸,大小便秘者,集成沆瀣丹。
11、烦热者,躁扰不安,五心烦躁,四肢温壮,小便赤涩。此心经有热,宜导赤散加麦冬、栀仁。
12、积热者,面赤口疮,大小便黄赤。此表里俱实。或因内伤酒面,煎炒炙炸,或误投峻补之药;或外因浓棉炉火,温暖过度,皆能生热。此人事所致,宜沆瀣丹清解之。
13、虚热者,或汗下太过,津液枯焦,或大病之后,元气受伤,皆能生热。其证困倦少力,面色青白,虚汗自出,神慢气怯,四肢软弱,手足厥冷。此气虚发厥,血虚发热,大虚证也。四君子东加炮姜,甚则加附子,热退以平剂调之。
14、客热者,乍有乍无。邪热干心,则热形于额,故先起于头面,而后身热,恍惚多恐,闻声则惕。此正气虚而热邪胜,故邪正交争,发热无定,乍进乍退,如客之往来莫测也。导赤散先彻其邪,后以团参散护其正气。
15、血热者,每日已午时发热,过夜则凉。此心经血热也。轻则导赤散,重则四顺散。
以上仅为发热纲目,了解后多有裨益。实际应用中,病有多变,以后逐一解释,以求简便易懂。就以往经验看,常见小儿发热主要是积食、风寒、婴儿急疹、生长热(如长牙)、惊吓。只要掌握好这几种就可以应付日常问题,以后一一重点分析,发热各有原因,应辨别情况治疗用药,其中风寒需立刻用药食调养,其他不用紧张,不可以一概点滴、杀菌,徒伤身体遗后患。
文内所列药物均为《幼幼集成》所载验方,本人并未尝试,慎重使用。载药方在此,目的是让家长能对疾病与用药有所了解,并不建议立时应用。如需应用,必能辩证,才保安全,不知辩证,一律不可用。
关于小儿出汗与内热的问题
小孩出汗是一个常见问题,可以是正常现象,也可能是很多疾病的表现,也可能是很多疾病的诱因。本帖试图从多角度讨论与汗相关的问题。
汗的成因:
  心在液为汗:汗液,是人体津液经过阳气的蒸化,从汗孔排出之液体。所以《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温病条辨》亦说:“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同时汗液的排泄,还有赖于卫气对腠理的开阖作用:腠理开,则汗出;腠理闭,则无汗。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均为水谷精气所化生,因此又有“血汗同源”说,而心主血,故又有“汗为心之液”的说法。汗与心的这种内在联系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如心气虚损,则可见自汗;心的阳气暴脱,即可见大汗淋漓等。反之,汗出过多,也可损伤心脏阳气。
小儿常常出现自汗、盗汗的症状,中医理论认为这是因为他们阳气娇嫩,肺卫不固;而体弱的老年人不论肥瘦,都应注意其脾胃功能,不宜进食过于辛辣之物,以免伤及脾胃。一些自以为健壮的年轻人,暴饮暴食,常常熬夜,导致肝火偏亢,或阴虚火旺,或邪热郁蒸,也容易出现汗出异常的症状。
根据以上说法,汗的成因有以下几点:
1、内热:出汗是散热的方法,人体需要通过出汗清除体内湿热,这种情况要考虑如何帮助人体清除湿、热,减少出汗排热的需要。导致内热出汗的因素很多:
正常内热(小儿阳气旺盛,阳易加于阴而导致出汗,这是正常的出汗);
阴虚内热(小儿阳常胜阴,汗出较多,补阴不足,导致阴虚内热,或阴不足导致阳浮出汗,如睡后一个阶段汗多,因为人体突然停下,阳气尚未安定,阴不能立刻制阳,导致汗多。此时当滋阴潜阳)
虚证内热(阴虚、脾虚等导致身体运化滋润不足,如脾胃运化不足,则积滞而产生湿热。或肾补水不足,导致阴虚内热。这是由虚导致的内热。)
实证内热(一般为阳实,其实也不是真实,只是相对过剩,导致积滞。热量是人体的生长动力,对小儿尤其重要,但有时因阶段性阴阳不调,导致阳气聚集太多,一时不能平衡。如吃太多,补充太多热量的时候);
2、卫气:脾胃虚导致卫气不能固表,这个类似西医所说小儿出汗控制能力不足,其实就是小儿相对先天脾虚,卫气不足,腠理易开,要考虑如何巩固卫气;
3、心虚:心气不足,主要是心阳不足,这种情况多见久病用重药者,一般小儿反而少。
汗的治疗:
除人体和外界正常因素导致的出汗,所有非正常出汗皆以虚论。应当温补而不应寒凉。气虚、阳虚、阴虚、血虚、脾虚、心虚皆可导致不正常出汗。
用药与食疗:●北芪大枣水
北芪20-30克,大枣6枚(若为红枣则须去核),浮小麦20克煲水频服,可以益气、生津、敛汗。
●炒米水
将米在锅内炒至金黄,再放水煮之。温中健脾,尤其对于体虚妇女非常有效。民间习俗妇女月子里喝炒米水,也是出于此理。
●人参瘦肉水
人参炖瘦肉,补中益气健脾。如气阴两虚者则可加花旗参;若为阳虚,则可用高丽参。特别是产后虚弱的妇女,待恶露排净后,可用高丽参、阿胶、鹿茸等大补气血之品。
●敛汗汤
浮小麦或糯稻根均有敛汗之效,而大枣也可与圆肉互换,加瘦肉则可作为保健汤水;或加冰糖或蜂蜜引用。
夏季出汗多而最易丢失津液,故需适当吃酸味食物,如番茄、柠檬、草莓、乌梅、葡萄、山楂、菠萝、芒果、猕猴桃之类,它们的酸味能敛汗止泻祛湿,可预防流汗过多而耗气伤阴,又能生津解渴,健胃消食。若在菜肴中加点醋,醋酸还可杀菌消毒防止胃肠道疾病发生。将上述各种食物加以科学搭配食用,则可充分满足心脏和脾脏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
持续高温下及时补充水分很重要。饮水可维持人体充足血容量、降低血黏度、排泄毒物、减轻心脏和肾脏负担。但也不能暴饮,暴饮不仅稀释胃液,降低胃酸杀菌能力,而且一下子水分吸收太多,会增加心脏负担,于健康不利。一般早晨起床后先饮一杯凉开水,白天多喝些茶水和淡盐水,一天需求量6~8杯。
与您再谈抗菌素与普通感冒
  今年1A刊出的专题“感冒、流感、抗菌素”,在读者中引起了一定的反响,许多读者纷纷来电、来信咨询,我们将一部分信件转给了上海儿童医院呼吸科主任陆权,由于读者的大量信件陆权教授没有时间一一答复,为此,他特地再次撰文,与读者进一步探讨有关如何合理使用抗菌素的问题,并对读者提出的一些疑问作了解答。――
  如何合理使用抗菌素
  “感冒&流感&抗菌素”专题在《为了孩子》杂志2003年第1期刊出后,引起读者很大反响,这是一个可喜现象。年轻父母的来信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感慨,也认同我国儿童患普通感冒时过多使用抗菌素的事实,但字里行间又流露了对这一事实的无奈。虽然我无法与读者进行零距离沟通,但我想在此再次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本意仍是希望引起共鸣,小儿普通感冒时不必常规而无一例外地使用抗菌素。
  细细追究目前过多使用抗菌素的原因种种,其中有医生处方行为的不规范,有抗菌素作为处方药管理不严,也有来自家长要求使用抗菌素的压力,更有年轻父母对此问题认识上的种种误区。
  现在的孩子个个都是宝贝,感冒发高烧“不用抗菌素消炎”怎么行?要尽早纠正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医患双方必须共同努力。
  1.普通感冒不等于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是指从鼻腔到喉部的气道炎症;普通感冒又称急性鼻咽炎,也就是以鼻部、咽部症状为突出的炎症,其归属于“上感”。“上感”是一个广义的诊断,除普通感冒外还包括急性扁桃体咽炎、喉炎、会厌炎、鼻窦炎和中耳炎等,这些不同部位“上感”的病原学差异导致抗菌素应用指征不尽相同。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和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会于世纪之交制定了《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合理使用指南》,其中明确指出:对“上感”要作上述病变部位的定位诊断,而不宜笼统诊断“上感”,否则极易在客观上为滥用抗菌素创造条件。
  使用抗菌素对患扁桃体咽炎、会厌炎、中耳炎、鼻窦炎的患儿而言相对要多一些,而对普通感冒、喉炎患儿则相对要少一些。所以,医生有责任悉心检查,作出“上感”病变部位的定位诊断并遵循指南原则合理使用抗菌素。
  爱心提醒:作为家长,你也不要满足“上感”的诊断,应该询问医生自己宝宝的“上感”属于哪一个病变部位,如果是普通感冒,就不宜都要求补液、都要求使用抗菌素,更不宜要求使用高级抗菌素。
  2.为什么普通感冒患儿不必常规使用抗菌素?
  普通感冒病原90%以上是各种病毒,病毒是一种有别于细菌的致病微生物,迄今尚无特效抗菌素对引起普通感冒的病毒有明确杀灭或抑制作用,因此指望今天补液、使用抗菌素,明天就可以退热、病愈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
  病毒侵入呼吸道粘膜上皮,在上皮细胞中繁殖,导致上皮细胞损伤、剥脱,粘膜水肿、血管充血(引起鼻塞症状),渗出增加(引起流涕症状),病毒致炎性反应和病毒血症引起发热。同时机体则通过免疫功能,包括吞噬病毒、产生抗体、活化免疫细胞等抑制病毒复制,最终控制普通感冒的症状。这是一个动态渐进过程,根据不同病毒、不同机体反应,大约需5~7天,这也就是所谓普通感冒的自然病程,自然病程与使用抗菌素是全然无关的。
  爱心提醒:
  1、宝宝发烧了,父母指望今天补液、使用抗菌素,明天就可以退热病愈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
  2、普通感冒的自然病程与使用抗菌素全然无关。
  3.发热不是使用抗菌素的指征
  许多家长看到宝宝发热,尤其令人紧张的是宝宝高热2~3天不退,都认为有必要使用抗菌素,这是一种误解。既然我们已经明白普通感冒如无合并症或并发症,其自然病程是5~7天,那么我们就完全可以在对症治疗基础上进行观察,年轻父母尤其要警惕这正是容易滥用抗菌素的时候!
  发热是一个非特异症状,可以由细菌、病毒等感染性疾病引起,也可以由许多非感染因素如肿瘤、风湿病、类风湿病等等引起。发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讲是机体的防卫机能,动物实验提示发热可以提高动物存活率,可以使鼻分泌物中存活的病毒数量减少;发热可以增强机体免疫防御功能,包括免疫淋巴细胞增殖或活力提高、抗体生成增加等;许多致病微生物在体温升高时由于其生长环境的改变而被抑制,所以家长要明白发热是机体对病毒致热原的一种反应。
  发热高低和病情轻重并不成正比,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严重感染患儿仅有低热甚至体温不升。当然,发热对机体也有某些害处,如增加耗氧量和心输出量,加大心肺负担,增加出汗失水,使胃液和胃肠道消化酶分泌异常,影响胃肠功能;部分婴幼儿有可能导致高热惊厥,超高热更有可能损害宝宝的神经系统。因此,对发热的普通感冒宝宝重要的是加强退热等对症治疗,而不是病急乱投医、小病用重药和无原则地滥用抗菌素。
  爱心提醒:对发热的普通感冒宝宝重要的是加强退热等对症治疗,而不是病急乱投医、小病用重药和无原则地滥用抗菌素。
  4.什么是普通感冒最恰当的治疗?
  治疗普通感冒我们强调充分休息、对症治疗、加强护理、供给充足水分和预防并发症等,所以说最好的治疗应该是母亲的关爱和悉心护理。
  大部分家长对不常规使用抗菌素总是不放心,但我们静心思索就不难发现:事实上,我们大人得感冒者使用抗菌素并不多,常常是吃些感冒冲剂、退热药,3~5天就好,为什么孩子得了感冒就要频繁地使用抗菌素呢?
  不少家长向我咨询:“孩子发烧,用退热药后体温下降,但‘药性’一过,体温又上来了。”实际上这是必然的,退热药的功效仅限于解热镇痛,并不能杀灭普通感冒病毒,所以我们可以每日3~4次使用退热药,这种用药使发热不至于太高,家长也就不会过分紧张,到了病程第5~7天体温降至正常,这实际上是普通感冒自然病程所驱使,并不是抗菌素治好的,抗菌素不能缩短普通感冒病程,也不能因此而预防其细菌并发症。
  我们主张合理使用抗菌素,不等于不使用抗菌素。普通感冒的宝宝如果并发化脓性中耳炎、鼻窦炎、扁桃体炎、会厌炎等,很可能就必须使用抗菌素,因为这些并发症很多是由细菌引起的。
  走进21世纪的今天,我们提倡“循证医学”,治疗普通感冒的原则是必须重视其病原。如果我们每一位医生、每一位家长都能以此为准则,去分析、去判断、去追寻,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我们要做的是:从我做起,跨出合理使用抗菌素关键的第一步!我相信,中国总有一天能赶上发达国家水平,规范而合理地使用抗菌素。让这一天早点到来吧,这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健康的重要标志!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cpu风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