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课程科学我们的食物是几年级的课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与学辅导材料
本教材是依据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覆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领域标准所规定的相关内容。教材以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两大主线并行发展的方式建立了自己的整体结构,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为目的,致力于为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书中每个单元后还设置了资料库,便于学生深入理解该单元的科学概念、丰富他们的已有经验和发展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是科学课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教材编写的特点:
1、每个教学单元设计了控制变量的实验,可以学生更好的认识科学的本质。
2、每个单元都有概念的指向和一些支撑概念建立的过程性活动。
3、给出了各单元的相应的对应表,并提示学生用文字、数据、简笔画、气泡图、网状图和柱形图等进行记录。
4、安排设计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教科书中需要进行描述的内容很多,如“描述洗发液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物体是怎样产生声音的”等等。
5、教材还设计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如“天气”单元中,需要学生对所记录一个月的天气现象进行分类的统计和分析,还要利用柱形图等作出关于这一季节天气变化的一般规律。
6、本册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7个课题,这七个课题既是学习的内容,也反映了科学概念和过程与方法双向发展、螺旋上升的过程。
二、了解本册所学内容(共4个单元)
“天气”这一单元通过以下七个课题的安排,其重点是让学生学习并坚持较长时间的天气观察和记录,其中“天气日历”则是观察记录的载体。教科书中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其具体划分为:1、我们关心天气;2、天气日历;& 3、温度与气温;4、风向和风速;& 5、降水量的测量; 6、云的观测;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溶解”这一单元是从观察溶解现象入手,建立溶解的一般概念边个概念可以看作是前概念水平,并没有涉及分子的运动与分布等问题。“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问题实际上已经向着溶解度这一概念发展了,但是在这里主要还是想渗透溶解是物质的基本属性。物质溶解的多少和很多因素有关,如压力、搅拌、温度等,溶解与析出往往是可逆的。在“溶解的快与慢”问题中,温度对溶解的影响是最重要的。而方糖的溶解从本质上与搅拌加快溶解是一致的,只不过它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明增加物质与水的接触面即所谓咬碎,可以加快溶解。具体细划为: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2、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5、溶解的快与慢;6、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声音”这一单元的各组实验意在形成一系列发展性的概念。从物体的振动产生了声音开始,到用音量和音高来描述声音,直至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以及耳的功能等。教科书中的各种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都是在支撑声音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科学的理解。其具体细划为:1、听听声音。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3、声音的变化。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5、声音传播。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7、保护我们的听力。
“我们的身体”这一单元旨在认识自己的身体,倡导健康的生活。当学生开始关注身体的结构、身体各种器官的功能和工作时,他们对健康便会有新的认识和理解。具体细划为:1、身体的结构 2、骨骼、关节和肌肉& 3、运动起来会怎样(一)4、运动起来会怎样(二);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6、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7、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
三、主要特色:
本教材,是经过教育部审定的国家科学课程标准教材。在内容选择方面,力图全面反映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思想,力图为学生创造更多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机会,通过精心设计的可操作性活动,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和培养有机地整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将探究学习、体验式学习和接受学习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引领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全册单元主要实验材料说明:
“天气”单元:测温器材:温度计;制作雨量器材:高于15厘米的直筒透明杯子。
“溶解”单元:过滤器材:烧杯、漏斗、滤纸、铁架台;气体溶解器材:带有橡皮帽的注射器;蒸发皿、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其它器材:放大镜、搅拌棒。、
“声音”单元:发声器材:大小不同的音叉和铁钉、锣、鼓、钢尺;传声器材:铝箔、木制米尺、尼龙绳。
“我们的身体”单元:模型:人体结构模型、人体骨骼模型、心脏模型;其他器材:哑铃、吸耳球、大约1米长的塑料管。
五、单元课文分析:
第一单元& 《天气》
本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科学课的学科特点,选择适合的方法,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2、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如第4课《风向和风速》、第6课《云的观测》。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3、本单元学生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教师要对每天的观测和记录活动给以及时的指导、督促,更重要的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将是决定本单元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4& 教师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使用教材。
第一课&&& 我们关心天气
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认识一些简单的天气符号,学会用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并能对天气状况进行简单的分类,会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讨论和记录天气的特征,从而意识到天气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提高关心天气的意识。
因为四年级学生对天气有初步的认识,并且这些认识就来自于平时的生活经验,以及每天的天气预报或书籍资料。所以相对很多同学都有积极参与本课学习的热情,整个教学十分顺利,学生都能完成本课的预定目标。
第二课&&& 天气日历
前一课学生已经认识了在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在天气日历中,学生将用改进后的、比较简单明确的天气符号(有时需要用有相关数据的天气符号卡)来记录观察到的天气现象,且他们需要自己制作这样的天气符号卡来完成观察记录任务,所以让学生练习画一画天气符号是很必要的。在降雨量中增加降雨的毫米数的记录,是和后面雨量器的教学相配合。运用小旗被风吹动情况的符号来记录风量,也是和后面“怎样描述风”的教学活动相配合,并使学生的观察和记录更容易一些。&
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掌握以下内容:1.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通过一节课的指导练习和示范,并不断鼓励,学生都制作了自己十分全面而且个性的天气日历,不过课后的跟踪观察将是一个持续而艰难的过程,很多同学的完成情况可能要打折扣了。
第三课&& 温度和气温
温度计的使用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在前两课中,学生实际上已经用温度计测量气温。为了提高学生们测量的准确性,本节课的学生必须要在下列几个方面对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进行指导:(1)、认识温度计上的刻度。温度计上标出的温度往往是整十数,每两个数值之间分成5或10个相等的小格,每个小格代表1摄氏度或2摄氏度。(&2).测量时,要把温度计放置到测量环境内2-3分钟,待液柱不再升高(或降低)时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平行。(3).对测量的气温进行比较和分析,确定只有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并指导学生把测得的气温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我们的日期——温度表”上。
(4).利用收集的数据制成“温度填充图”,分析每天选择同一时间测量气温的重要性。
通过本课的学习,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气温”这一科学概念,并且通过课堂学习不断激发和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能做到正确测量,坚持记录。因为学生有强烈的自己动手使用温度计的欲望,所以整个课堂教学进展顺利。
第四课&& 风向和风速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明白,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也让他们亲身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从而更加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而全课的重点是能描述风向和风速,难点是指导学生自制简易风向标和小风旗,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记录录观察结果。
通过本课的教学,发现动手实践制作风向标、风旗可提高学生兴趣,从而很好掌握课本上关于“风向”的定义和气象学上关于“风速等级”的划分,教学效果良好。
第五课 &降水量的测量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知道气象学家是怎样测量、记录和确定降水量的,并且亲自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记录。保持学生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课堂上老师要完成以下两个活动:1、指导学生制作雨量器(分组合作)2、用喷壶模拟实验,经历收集和测量降水量的过程(注意教师的指导作用)
只是课外活动的延续性(填写降水量柱状图)又有了问题。
第六课 &云的观测
学生每天在收集天气数据完成“天气日历”时其实已经在观察云,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一定对天空中的云的多少、形状等产生兴趣,他们也已经意识到不同的云将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天气,所以要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确,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本节课的教学采取了独立阅读和室外观察方式收到了十分满意的教学效果。
第七课&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有前几节课做基础,学生已经认识到天气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针对本课我们更应重视前几课的课外延伸活动,此课实质上是对前几课内容的归纳和总结。本课注重学生交流,由于学生前几节课的对天气状况的观察记录不够好,所以小结课上还是比较空洞,学生的交流活动进展不顺利。
第二单元& 溶& 解
溶解从观察食盐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到对溶解现象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中去。通过观察、比较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并进一步研究学生可能会提出来的一系列问题——是什么因素在影响溶解的快慢?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溶解了的食盐还能分离出来吗?…引导学生围绕着溶解这一主题,逐步深入地开展观察研究活动。
整个单元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4课,以日常生活训最常见的物质——水为溶剂,观察一些固体、液体、气体在水中的变化,比较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区别特征,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第二部分为第5到6课,围绕学生可能提出的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是什么因素在影响溶解的快慢?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开展自主研究活动。第三部分为第7课,引导学生对增加和减少水分,盐的水溶液会有什么变化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实际的观察活动,了解食盐在水中溶解和结晶的双向变化过程,认识到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同时要组织学生做好实验前的各项准备活动,并且要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和实验的严谨科学态度。
第一课&&&&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本课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溶解。此课中,学生要运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去发现食盐、沙子和面粉在水中的状态有什么不同。又介绍过滤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食盐、沙和面粉能否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这一课将帮助学生发展他们关于溶解的概念以及观察和试验的技能。
需要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以下科学概念:
(1)、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2)、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除此之外,还要学生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学会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教学重点是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是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通过一节课的实验和观察分析,学生基本掌握了溶解及与其相关的科学概念,达到了预期目标。
第二课&&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去的缺乏感性认识。这一课选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要能准确描述“溶解”这一科学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两个环节,一是先让学生先对高锰酸钾进行观察和描述,第二步是搅拌以后,观察高锰酸钾的水溶液。最后引导学生对先前的观察和描述进行整理和概括。
因为高锰酸钾溶解后的颜色很引学生的注意,所以整个课堂教学中的实验环节学生观察细致,收效良好。
第三课&&&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能认识到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实验进一步观察多种物质之间的溶解现象,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难点是观察和感知水中溶解有空气。
在上这节课时,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在知识的掌握上显得很轻松,但对实验的过程不是十分的重视。
第四课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本课中,学生将探究在相同条件下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有什么不同。当然整个教学的过程还是以实验的教学方法为主,这样就解决了学生对气体能溶解于水是缺少直观认识的不足。期望通过这项研究,使学生认识到气体也能溶解于水,又能从水中析出,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现象。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教学难点是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当然,随着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深入学习,对很多科学知识都有了可推测的结论,所以表现出对实验的不重视。
第五课&& 溶解的快与慢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在前几节的溶解实验中,学生很自然地会注意到溶解的快慢问题,想到时什么因素影响了溶解的快慢。怎样让食盐解得快一点?学生比较容易想到的是搅拌,因为前面几课的实验中多次使用了搅拌的方法,他们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经验困顿课从“搅拌对溶解的影响”这个对比实验入手,到学生自行设计“怎样加快溶解”的研究,指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
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经历 “ 问题 —假设 —验证 — 证实 ” 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该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是方糖溶解实验的研究,教学难点是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有“吃糖”的欲望促使,积极探究地参与度很高,在得出实验结论上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第六课&& 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这一课其实是研究常温下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在第4课学生已经发现食盐在水里的溶解不是无限的,那么,一定量的水里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呢?这一课中,学生将根据问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并通过对“100毫升水能溶解几克食盐”这一问题的自主研究活动,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同时获得“溶解度”和“饱和溶液”的前概念。
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并能根据计划开展研究,学会运用数据作出解释。
本节课经历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的活动过程,学生对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第七课& &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如:海水晒盐。本节课将安排学生运用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蒸发皿等工具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经历观察比较、描述溶解前后盐粒特征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课外探究其他溶液分离方法的兴趣。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教学难点是理解减少溶液中的水分可以进行分离盐和水。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校教学条件所限,学生没有机会亲自实验得出实验结论,而调节后的教学法便是老师先前的讲解和示范性实验,所以对学生来讲,这节课好像一直还在期待中。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4、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5、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6、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并控制噪声。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2、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3、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4、探索和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变化情况,通过柱状图的分析,将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与其声音联系起来。
5、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6、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通过体验活动感受鼓膜的作用。
7、通过阅读保护听力的资料,了解我们的听力经常受到哪些伤害,知道保护听力的做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2、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3、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钺低。
4、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5、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和在公共场所保持肃静的习惯。
第一课& 听听声音
一、教学目标:
1、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3、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二、教学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三、教学难点: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四、基本技能:
1、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2、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五、教师应了解的知识:
音叉是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六、落实知识点:
1、倾听周围的声音,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七、训练学生的技能:
1、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
2、会用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3、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
第二课&&&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一、教学目标: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3、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二、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四、基本技能:
知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五、教师应了解的知识: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六、落实知识点:
1、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
2、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
3、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第三课& 声音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钺低。
2、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3、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四、基本技能:1、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2、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并记录表格。
五、教师应了解的知识: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六、落实知识点:
1、轻轻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小,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声音的强弱变化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是由钢尺的振动幅度决定的。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
2、皮筋松,振动慢,发出的声音低。皮筋紧,振动快,发出的声音高。振动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
第四课&&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一、教学目标:
1、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2、探索和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变化情况,通过柱状图的分析,将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与其声音联系起来。
3、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认识尺子深处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变化能引起音高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能通过柱状图分析出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引起音高的变化
四、基本技能:
1、探究尺子伸出桌面长短与音高的关系。
2、音量的变化物体的振动幅度大小有关,
五、教师应了解的知识:
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六、落实知识点:
1、探究尺子伸出桌面长短与音高的关系。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2、整理数据:通过表格中的数据,统计好“我们的观察柱状统计图”的表格。
第五课&&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一、教学目标:
1、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2、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3、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三、教学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
四、基本技能:
1、“土电话”装置。
2、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五、教师应了解的知识: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六、落实知识点:
1、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2、声音在所有的物体中都可以传播吗?通过实验来证明声音在不同材料中的传播情况的不同吗?
第六课&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一、教学目标:
1、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2、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通过体验活动感受鼓膜的作用。
3、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鼓膜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认识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四、基本技能:
1、观察比较鼓膜振动的作用。
2、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五、教师应了解的知识:
1、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通过体验活动感受鼓膜的作用。
六、落实知识点:
1、耳的结构图。外耳、中耳、内耳主要有哪些作用?重点了解鼓膜在帮助我们听到声音中的作用。
2、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3、鼓膜是怎样振动的呢?发声强,鼓膜振动厉害。发声弱,鼓膜振动微弱。距离近,鼓膜振动厉害。距离远,鼓膜振动微弱。
第七课&&& 保护我们的听力
一、教学目标:
1、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并控制噪声。
2、通过阅读保护听力的资料,了解我们的听力经常受到哪些伤害,知道保护听力的做法。
3、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和在公共场所保持肃静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知道各种控制噪音的方法。
四、基本技能:
1、我们该怎样避免我们的听力受到伤害呢?
&2、知道各种控制噪音的方法。
五、教师应了解的知识:
1、知道保护听力的做法。2、电子扩音器。
六、落实知识点:
1、生活中有哪些声音属于噪音?噪音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2、过高过强的声音都会影响我们的听力,那么如何控制噪音呢?----小组讨论。
第四单元&&& 我们的身体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据做事情的不同人体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
2、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到,内部的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观察到。
3、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不同。
4、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5、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进更多的氧气。
6、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7、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再排出体外。
8、人体运动量的增加,需要血液运输更多的氧气,心脏跳动速度的增加可以加大运输血液的数量。
9、锻炼身体可以增强心脏的力量,有利于身体健康。
10、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
11、人体的消化器官有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食物在人体内将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
12、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的有良好的初步消化过程,会利于整体消化器官的工作。
13、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过程,他们的功能各不相同。
14、牙齿有三种,门齿、犬齿和臼齿,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要保护好牙齿,利于身体健康。
15、人体的各个不同部分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应用触摸、手捏、听等观察方法并结合体验活动,了解身体内部的结构。
2、能够根据观察目的的不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观察方法。
3、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上肢结构形态的观察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4、能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上肢结构的知识,能够对照资料完善并纠正自己对人体结构的认识。
5、能够将动态的身体活动过程分解为若干动作分别进行细致有目的的观察活动。
6、合理使用实验记录单,能够测量单位时间内心跳与呼吸的次数,并进行数据分析。
7、能够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作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8、能够通过实验的方式,了解到心脏工作强度和工作量。
9、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完成实验活动。
10、能够在已有经验的的基础上,做出食物消化过程图,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11、能查阅资料,了解有关食物在体内消化的知识,对照资料能够完善自己对人体消化器官的认识。
12、能够在观察和已有经验的的基础上,做出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和分布的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13、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合作,完善观察研究结果。
14、能够用画图的方法,直观的表现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关系。
15、能够反复对自己的绘图作出修改、完善,掌握画图的方法。
16、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2、能够在独立思考得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3、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4、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
5、能够耐心、细致的完成心跳和呼吸次数的测量活动。
6、能够正确对待研究中不完善的认识,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7、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认识,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第一课&& 身体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1、人体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据做事情的不同人体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
2、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到,内部的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观察到。
3、 能够应用触摸、手捏、听等观察方法并结合体验活动,了解身体内部的结构。
4、 能够根据观察目的的不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观察方法。
5、能够在对人体的观察活动中,将想象与实际的观察区分开,保证观察活动的真实性。
6、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二、教学重点: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观察身体内部器官。
四、基本技能:
1、能够应用触摸、手捏、听等观察方法并结合体验活动,了解身体内部的结构。
&2、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五、教师应了解的知识:
1、动物的本领和它们的身体特点有关。
2、动物的本领和它们身体的特点有关系。
3、观察身体的外形可以分成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组成。躯干部还可以可以分成胸部、腹部、肩部、腰部、臀部、背部等。
4、人体是左右对称的。
让学生亲自体验身体左右对称这种结构的好处。
六、落实知识点:
1、利用学生熟悉的身体活动,让学生在对活动的体验中,利用泡泡图的方式把活动中多个身体部分共同参与的情况表现出来。
2、直立行走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请查阅资料了解人体具备什么样的结构特点,使其能直立行走?
第二课&&& 骨骼、关节和肌肉
一、教学目标:
1、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不同。
2、 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上肢结构形态的观察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3、 能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上肢结构的知识,能够对照资料完善并纠正自己对人体结构的认识。
4、 能够将动态的身体活动过程分解为若干动作分别进行细致有目的的观察活动。
5、能够在独立思考得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6、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二、教学重点:
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用观察记录的方式记录下每一段学习中对研究议题的想法与思考过程。
四、基本技能:
1、能够应用触摸、手捏、听等观察方法并结合体验活动,了解身体内部的结构。
&2、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五、教师应了解的知识:
1、人体基本结构图和骨骼模型。
2、对骨骼、肌肉、关节认识的拓展,利用现代机械上的类似构造,直观地表现三者的功能特点。
3、参加体育锻炼和我们的骨骼、肌肉、关节的关系。
4、动物的本领和它们身体的特点有关系。
六、落实知识点:
1、骨骼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2、借助对上肢活动的感受,了解骨骼关节与肌肉的关系。
第三课&&& 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一、教学目标:
1、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2、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进更多的氧气。
3、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4、合理使用实验记录单,能够测量单位时间内心跳与呼吸的次数,并进行数据分析。
5、能够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作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6、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
7、能够耐心、细致的完成心跳和呼吸次数的测量活动。
二、教学重点:
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
三、教学难点:
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
四、基本技能:
1、合理使用实验记录单,能够测量单位时间内心跳与呼吸的次数,并进行数据分析。
&2、能够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作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五、教师应了解的知识:
1、对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做出解释。
六、落实知识点:
1、当我们跳动的时候,骨骼、关节和肌肉都参与了运动,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身体里还发生了什么变化?
2、测量心跳和呼吸。我们的身体在运动后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
3、探究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变化?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伴随着运动量的增加,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会增加,那么运动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
4、每天坚持跑步锻炼,如果我们的呼吸量增加了,说明我们的身体得到了锻炼。
第四课&& 跳动起来会怎样(二)
一、教学目标:
1、人体需要的氧气又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在排出体外。
2、人体运动量的增加,需要血液运输更多的氧气,心脏跳动速度的增加可以加大运输血液的数量。
3、锻炼身体可以增强心脏的力量,有利于身体健康。
4、能够通过实验的方式,了解到心脏工作强度和工作量。
5、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完成实验活动。
6、感受人体呼吸与循环过程中,身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过程,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二、教学重点:
了解在人体活动过程中,当肺完成气体交换后,心脏所要完成的输送血液的功能。
三、教学难点:
了解在人体活动过程中,当肺完成气体交换后,心脏所要完成的输送血液的功能。
能够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作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四、基本技能:
1、合理使用实验记录单,能够测量单位时间内心跳与呼吸的次数,并进行数据分析。
&2、能够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作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五、教师应了解的知识:
1、心跳心脏收缩和舒张。2、血液循环。
六、落实知识点:
1、运动后身体发生哪些变化?(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回顾:运动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心跳为什么会加快?
2、探究运动前后心跳次数的变化。
3、认识心脏和心跳:了解人的心脏是什么样子的?讲解心脏的位置和大小。
4、心跳心脏收缩和舒张。
5、血液循环。
6、认识剧烈运动后心跳加快的原因
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我们心肺功能,身体更健康。
第五课&&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一、教学目标:
1、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
2、人体的消化器官有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食物在人体内将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
3、 能够在已有经验的的基础上,做出食物消化过程图,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4、能查阅资料,了解有关食物在体内消化的知识,对照资料能够完善自己对人体消化器官的认识。
5、能够在独立思考得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6、能够正确对待研究中不完善的认识,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二、教学重点:
了解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三、教学难点:
了解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方式。
四、基本技能:
1、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探究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2、怎样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及怎样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
五、教师应了解的知识:
1、食物在体内的旅行(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2、不同的消化器官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六、落实知识点:
1、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探究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2、感知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
3、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 不同的消化器官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4、认识消化道的蠕动是推进食物前进的主要方式
5、怎样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及怎样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
6、食物在体内的旅行(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第六课&& 口腔里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的有良好的初步消化过程,会利于整体消化器官的工作。
2、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过程,他们的功能各不相同。
3、牙齿有三种,门齿、犬齿和臼齿,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要保护好牙齿,利于身体健康。
4、能够在观察和已有经验的的基础上,做出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和分布的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5、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合作,完善观察研究结果。
6、能够认真细致的观察牙齿的形状特征。
7、愿意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二、教学重点:
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的有良好的初步消化过程,会利于整体消化器官的工作。
三、教学难点:
能够在观察和已有经验的的基础上,做出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和分布的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四、基本技能:
1、体验牙齿、舌和唾液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协调的工作方式。
2、自己平时是怎样护牙的?
五、教师应了解的知识:
1、牙齿、舌和唾液;2、切碎、研磨食物;3、龋病牙。
六、落实知识点:
1、观察口腔:牙齿、舌和唾液、切碎、研磨食物、龋病牙。
2、观察牙齿:讨论牙齿的不同形状,并画牙齿分布排列图,按形状给牙齿分类及标名。
3、讨论对牙齿的保护
4、什么是蛀牙(龋病牙)?
5、口腔里的变化:⑴牙齿、舌和唾液。⑵切碎、研磨食物。⑶龋病牙。
第七课& 呵护我们的身体
一、教学目标:
1、人体的各个不同部分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2、能够用画图的方法,直观的表现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关系。
3、能够反复对自己的绘图作出修改、完善,掌握画图的方法。
4、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5、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6、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7、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认识,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二、教学重点:
人体的各个不同部分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三、教学难点:
能够用画图的方法,直观的表现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关系。
四、基本技能:
1、能够用画图的方法,直观的表现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关系。
2、自己平时是怎样护牙的?
五、教师应了解的知识:
1、人体模型。2、人体的各个器官怎样协同工作。
六、落实知识点:
1、人体的各个感官怎样协同工作。
2、绘制表示简单关系的画图。
3、人体各器官之间的联系。
4、理解“健康生活就是我们在了解了自己身体的结构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后,爱护它们,促进他们更协调的工作” 。
& 前一篇:
后一篇:没有了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教研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一年级课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