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下外国人名的问题,那些音译意译的人名,如果意译过来都是什么啊?

哪些外国地名是使用意译的,为什么-中国学网-中国IT综合门户网站-提供健康,养生,留学,移民,创业,汽车等信息
> 信息中心 >
哪些外国地名是使用意译的,为什么
来源:互联网 发表时间: 5:39:52 责任编辑:王亮字体:
为了帮助网友解决“哪些外国地名是使用意译的,为什么”相关的问题,中国学网通过互联网对“哪些外国地名是使用意译的,为什么”相关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整理,用户详细问题包括:RT,我想知道:哪些外国地名是使用意译的,为什么,具体解决方案如下:解决方案1:国家例如冰岛,城市例如剑桥、牛津、盐湖城、小石城……为什么这些地名不用音译而用意译?还有哪些外国地名使用意译,为什么?日本、韩国、朝鲜、越南这些是受了汉文化影响的地名吗?他们的城市是意译还是音译的?解决方案2:& 你想想,翻译地名要力求简便易懂啊。你想如果牛津音译的话会是什么样子呢?Oxford不就成了奥克斯福德了?这样多难叫啊。对于一些常用的外国地名没有必要音译的,都是为了交流书写简便么。以上你列举的如小石城,人家英文本身就是Little rock,还有盐湖城:Salt lake city.如果音译多费事,还不如直译,叫上去好听而且通俗易懂,易于记住。& 还有一些地名属于一半意译,一半音译。如新西兰(New Zealand)人家台湾可是直接就翻译成“纽西兰”的。& 还有一些外国地名意译的,我知道的有:菲尼克斯(NBA太阳队那个,菲尼克斯是凤凰的意思),又叫做“凤凰城”,还有澳大利亚的黄金海岸(Golden beach),还有“好望角”,以及美国的什么“大急流城”,“大瀑布城”等等 。想到在给你补充啊~& 第二个问题,由于我国在古代对周边国家的影响过大,日本韩国朝鲜越南它们在古代都没有自己的文字,都在使用汉字,这些国家除了日本都是在二十世纪才废除了汉字的,它们的地名自然而然都是从古流传至今的,当然不是音译了。不过有好多地名的发音都和普通话差不多哦。如韩国釜山“Pusan”,越南河内"Ha noi"等等,朝鲜和越南的发音和我们普通话很接近。日本其实很特殊的,因为他们现在好多地名都是汉字表示,我们没有必要音译,直接就能看懂啦。像东京(Tokyo),我们没有必要按照日语翻印成“头可游”吧。。。具体的语言知识可以请教专业人士,我能说的就这么多了,希望给你提供了帮助。望采纳啊~
相关文章:
最新添加资讯
24小时热门资讯
Copyright ©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学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1 京公网安备02号外国人名的中文音译,有哪些名字翻译得好? - 桂林青年网
外国人名的中文音译,有哪些名字翻译得好?
05:39:53&&&来源:未知&&&作者:匿名&&&
可以补充说明一下是谁的名字以及你为什么觉得好的理由。Vivian Leigh 费雯丽圣弗朗西斯科,和圣方济或圣方济各,都是Francesco竟然没有人提著名的女演员Vivien Leigh 费雯丽以及Shirley Temple 秀兰·邓波儿!Donald Liu 刘大脑袋我见过把Dick翻译成基巴的算么Patrick Süskind 聚斯金德 台湾翻成徐三金加上刘别谦(Lubitseh)和薛定谔(Schr?dinger)等等,感觉德文名字真的比较容易翻译成资社不分的样子Nightingale
南丁格尔 如果用意译 夜莺 就会怪怪的。先看我名字~~~再说一个Trump 川普
四川重庆人都懂是什么意思艾薇儿,在没听过她的歌时就因为这个名字喜欢她了,不过在看了她的照片后就粉转路了。梦龙, 摇滚乐队名:imagine dragons,风格和林肯公园接近,名字比林肯公园叼多了。伊丽莎白,女神气息扑面而来,无论读起来还是看起来,都有一种高贵美艳之感。类似的还有 黛安娜(不是戴安娜),梵婀玲,小提琴的音译。(话说民国那时候的翻译家真是浪漫啊)吐槽一个自己觉得很没味道的翻译:阿姆斯特朗,人家明明是Armstrong,胳膊强壮,被翻译得一点也不霸气╮(╯▽╰)╭《篮球飞人》——米高·佐敦(Michael Jordan )
思考蒂·波斑(Scottie Pippen)李斯特Liszt,从小学音乐课一直听到中学音乐课,也没搞清楚他是哪国人聂鲁达Neruda。第一次看到他的诗看到他的名字就默默猜想是什么样的大叔也是后来才知道并不是中国人&_&洪博培Huntsman。这…查狄伦 Batignolles-Ch?tillon当然是两届扣篮王,姐深·你插得深了说一个中国人名翻译为英文很好的, John Knight天野之弥,这绝对是最有美感的名字了李自成
—— Richardson彭定康郝思嘉齐达内–Zidane.法国人为了表达对他的喜爱,取了个昵称叫Zizou,中文是“齐祖”。
可以补充说明一下是谁的名字以及你为什么觉得好的理由。【组图】那些年中国留学生起过的逗B英文名,中国人怎么起英文名,给自己起个英文名,音译和意译起英文名,惠鹏旭的英文名怎么起?,如何起英文名 - 今日新闻
当前位置: >
【组图】那些年中国留学生起过的逗B英文名时间: 12:21:34来源:至美前程张蓓
原标题:那些年中国留学生起过的逗B英文名
  Quora,这是美国的一个问答社区网站,国内的知乎就是模仿它的。知乎上也有很多有价值的内容,但Quora比较有意思的地方是它的用户来自世界各地,所以能够看到一些和中国人不太一样的视角和思维方式。
  比如我昨天看到的这则问题,
  “What are some of the best English names Chinese people give themselves but are not generally found outside China(中国人起过哪些在中国以外很少有人用的英文名字)”
  就吸引了许多曾经在大陆香港台湾生活工作过的老外的猛烈吐槽。看了这些答案,我大致总结出以下规律:
  1、很多中国人用自己喜欢的某种事物、或者和中文名字意思或读音相近的单词给自己命名,但这些词在英文里并不是名字,这一点给许多老外造成了很大困扰。比如Apple, Phoenix, Dragon, Happy, Sunny等,其实换位思考下就很好理解,如果一个老外给自己起中文名字叫苹果或凤凰,中国人大概也接受不了。我有个在北京十几年的老外朋友叫“金玉米”,因为他的英文原名叫Jeremy Goldkorn,初次认识时就让人感到很滑稽。
  2、很多人因为不了解而误用了一些俚语里有很不好意思的英文单词。比如中国女孩子很喜欢用的Cherry,这个词除了樱桃之外还有处女膜的意思。再比如中国人的姓Wang和Dong,在美国南方俚语里有丁日的意思。
  3、还有人喜欢用神话传说或者小说人物给自己命名,比如希腊神话里的蛇发女妖美杜莎Medousa,给人的心理观感就和中国人看到一个老外叫梅超风差不多。同样,如果你不能接受一个叫“葫芦娃”的老外,那最好也别给自己起个英文名字叫Harry Potter.
  4、香港人有自己一套非常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命名体系,已经成为一个亚文化现象,《大西洋月刊》就曾经登过一篇文章&Hong Kong Loves Weird English Names&,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看一看。香港人或者自己生创出根本不存在的单词,或者用奇怪的单词(比如有人叫Chlorophyll Wong,叶绿素&王),或者根据自己名字的粤语发音挑选单词(比如周润发叫Chow Yun-fat,相比之下成龙叫Jacky Chan真是业界良心;我的微博评论里还有人说自己认识一个香港人叫李明诗,她的英文名字叫Let Me See——这么天衣无缝的音译多么让人羡慕)。
  5、还有一类名字就是纯属装逼被雷劈的典型了。比如北京有个杂志编辑Olivia Wang, 后来转投奢侈品行业,就改名叫Olivia de la Wang了,类似的观感就是一个老外叫自己“王翠花格格”。
  说句题外话,中国人其实真没必要起英文名字。说两件至今让我记忆深刻的事。第一件事是刚到美国上学的时候,曾经问老师是不是要起一个英文名,因为怕美国人念中文名不方便。老师困惑又认真地说:你的名字是很重要的,应该是我们去学习怎么念,而不是你去改名字。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动过起英文名字的念头。在美国接触到的绝大多数中国人,用的也都是自己的中文名。
  第二件事是毕业的时候,院长特地群发邮件请求上百个外国学生有空一定去找他,教他怎么正确地念自己的名字,他要确保在典礼上宣读名单时发音纯正,这是他每年这个时候都必须要做的一个功课。
  这两件事,至今让我感慨,既体现了美国这个移民国家对异国文化的尊重,也体现了美国人对每一个个体的尊重。
  最后收集了Quora上一些比较精彩的回答,您慢慢看。
声明:本网信息旨在传播正能量,所有信息转载于其他网站,仅学习交流,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渝ICP备号-1 渝网警备87英文普通人名汉译问题的模因学解读-心理知识-就爱阅读网
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当前位置:&>&&>& > 英文普通人名汉译问题的模因学解读
英文普通人名汉译问题的模因学解读
摘 要:英文普通人名汉译的混乱状况存在已久,一直得不到改善。本文从对“Levinson”和“Levenson”这两个英文人名多种汉译的定量分析入手,指出这是一种典型的模因现象,可以通过打造在保真度、多产性和长寿性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强势模因的方式实现人名汉译的统一化。关键词:模因;模因学;英语普通人名;规范化[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9)08-0097-6Abstract: The Chinese transliteration of regular English person names has been in confusion for a long time and there’s no sign of improvement. After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different translations for the two names of Levinson and Levenson, this paper tries to prove it is a typical phenomenon caused by memes, and suggests cultivating strong memes of striking fidelity, fecundity and longevity to standardize the name translation. Key words: meme, memetics, regular English names, standardization1. 引言对外交流的增多需要对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名,特别是英文人名进行翻译,然而我国当前人名汉译各自为政的现象十分严重,给学习、研究和查找带来了很多不便:语用学家S. C. Levinson是译成“利弗逊”、“莱文逊”、“莱文森”,还是“列文森”好呢?汉学家J. R. Levenson又该译成什么呢?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模因的角度进行探讨,以期能对规范人名翻译起到推动作用。 本文首先对研究对象——普通人名的所指进行限定,之后简要介绍模因以及模因学,说明普通人名汉译可被看作模因现象,并以“Levinson”、“Levenson”两个英文名的多种汉译为例,指出英语人名翻译混乱的缘由,最后从模因的视角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对策。2. 普通人名的限定英文人名的汉译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文学艺术作品当中的人名汉译,二是非指称用法的英文人名(non-referential English names)汉译,三是本文要探讨的普通人名的汉译。对于第一种情况,国内学界已有很多讨论,如许钧()、张逵()等,通常认为翻译时需考察文学艺术作品原作者的创作意图、时代背景、译入语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不能简单化处理。第二种非指称用法的英文人名汉译具有典型性特点。比如:“All shall be well, Jack shall have Jill.”(直译:一切都会好,杰克一定会找到基尔。意译:有情人终成眷属。)其中“Jack”和“Jill”是英语国家常见姓名,不具体指代某人,只是一个泛称,翻译时较容易处理。总体来讲,上述两种情况在人名翻译中所占比例很小,争议也相对较少,本文就不再分析。大多数的英语人名只是指代某人的一种符号,翻译时无需考虑命名的理据,本文将这类人名称作普通人名。人名汉译的混乱主要是普通人名汉译,因此本文将之限定为研究对象。目前国内对这类人名汉译的讨论多是采取大量列举一名多译实例、分类描述并提出改进方案的共时研究方式,如王金波()、吕永进等()。实际上,多种译名的产生也有其历史原因。本文将借助模因论的思想,结合共时和历时两种研究思路,探索当前译名混乱的问题。3. 模因与英语普通人名汉译模因是“meme”一词的汉译,是英国著名行为生态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创造的新词,原来还有拟子、幂姆、谜米等多种汉译形式,现在译法基本固定。道金斯将其界定为“文化传递的基本单位”,意在与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基因(gene)相对应而较为方便地探讨人类文化进化的规律。20世纪末西方很多学者如理查德·布罗迪(Richard Brodie)、阿伦·林治(Aaron Lynch)、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Dennet)、苏珊·布莱克摩尔(Susan Blackmore)等都关注到了这一概念并将其丰富和发展,以解释宗教、哲学、心理学等方面问题,在西方学界掀起了模因学研究的热潮。国内的外语界也在本世纪初将其引入语言学领域,并在分析广告语、流行语等语言现象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何自然,;王纯磊,)。模因学(或模因论)的形成受益于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模因是与基因一样支持变异、选择和保持这一进化规则的复制因子,只是“基因是编码于DNA之中的生化信息,而谜米(模因)则是编码于人类大脑或诸如书籍、图画、桥梁、蒸汽火车等人工制品之中的文化信息。”(布莱克摩尔,2001:31)模因学强调基因能通过遗传得到较为准确的传递,而模因是依靠模仿得到复制传播。 英语人名进入汉语通常需要翻译,但翻译的结果却不尽相同,比如上文的“Levinson”就有诸多汉译形式,并且每种译法都有一定的受众复制模仿、传播使用。基于模因学的观点,“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 就 可 以 称 为 模 因。”(Blackmore, 1999: 66)因此,英文人名的每一种汉译形式都可以视为一种模因,可以从模因学这一崭新的角度进行分析。 4. 英语普通人名多种汉译模因并存的现状及症结为了解“Levinson”、“Levenson”这两个英文名各种汉译模因的复制情况,笔者于日在谷歌(Google)和中国期刊网(CNKI)上进行了一系列检索。首先只将两个英文名输入Google上搜索,发现有数十种译法,绝大多数译为“X文森”或“X文逊”;于是进一步限定,以“Levinson 文森”、“Levinson 文逊”和“Levenson 文森”、“Levenson 文逊”为检索词在Google上进行二次搜索,得到了“列文森”、“利文森”、“李文森”、“莱文森”、“里文逊”、“雷文逊”、“勒文逊”等近二十种汉译形式,多数来源于权威媒体。改换“英文+二次搜索的主要汉译形式”为检索词再次搜索以获取各汉译模因的具体复制量,分别统计得出表一:由表一可见,Google上对“Levinson”一姓最常见的翻译是“莱文森”,复制量超过万条,同时“里文森”、“雷文森”的汉译模因也在超过5000条数据中得到传播。对“Levenson”主要汉译模因的排序是:列文森&里文森&勒文森,各模因都在千条左右数据中复制传播。同样,在CNKI上以“具体汉译形式+英文”(如“列文森Levinson”、“列文森 Levenson”)为检索词分别对各汉译模因的传播量进行全文精确跨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搜索,得出表二①、表三:表二、表三说明,学界对“Levinson”最常见的汉译是“列文森”,占总数的59.8%,其次是“莱文森”,占29.6%。对“Levenson”这一姓氏最常见的汉译也是“列文森”,占68.8%,其次是“利文森”,仅占12.5%。学界对两者的汉译形式少于Google上搜索到的形式,但仍有多种译法并存。 从模因论的角度观察,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有基因型的“内容相同形式各异”和表现型的“形式相同内容各异”两种方式(何自然,2005:58)。表一至表三统计的“Levinson”与“Levenson”多种汉译的情况显然属于基因型的模因。然而,如果是描述一些实意表达的传播,比如像理发馆、发廊、美发中心等随时代发展传播复制的同指异构的表述,基因型模因会丰富我们的词汇和文化,反映社会、人类意识的变迁,表现在人名的汉译中却只会引起指代的混乱。实际上,英语人名各种汉译模因并存的局面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是分不开的。对比两种语言可知,英语属于拼音式的屈折语,汉语主要是以表意为主的词根语,截然不同的语言系统使得我国在引入西方人名时主要采用记录读音的音译法。据陈福康(2000),我国对他族人名进行翻译采用音译可追溯到春秋时期,之后的佛经翻译、科技翻译兴盛时期直至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社会,音译始终是外来语转换的主要手段。然而音译的实际操作十分复杂,卡特福德(Catford, J. C.)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提到确立音译体系的过程原则上包括以下三个步骤:(1)用源语音位单位代替源语字母,这是把书面媒介转变成口头媒介的标准的写作过程;(2)把源语的音位单位译成译语的音位单位;(3)把译语的音位单位变成译语字母或其他字形单位(1991:78)。此外卡特福德还在书中特别补充,对于汉语这类表意文字,音译除以上三步外还有一个转写过程。这样,英语人名汉译首先是要根据英语的发音规律确定人名的读音,再将其与汉语的音位对照(只能是大体对应,因为汉英语言的音位有一定差异),拼出之后还要转换成汉字。很明显,这里的每一步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转换中的任何一处出现差异都会带来不同的译法。再加上汉语是有声调的,各声调对应诸多汉字形式,即使前面各步操作相同,最后的译字也会出现差异。Francis Heylighen教授曾指出模因复制需经过同化(Assimilation)、记忆(Retention)、表达(Expression)、传播(Transmission)四个阶段,只有那些能引起受众注意,易于被理解接受的模因才能同化受体得到进一步记忆、表达和传播()。音译的观念历经一千多年历史早已成为一种强势模因植根于人们心中,但音译的具体操作由于上述的复杂性,并没有像音译概念本身那样同化译者而得到广泛的模仿,现实迫使人名汉译要参照更为便捷、通用的方式。笔者对表二、表三搜索到的含“Levinson”、“Levenson”及其汉译的各篇文章作了进一步排查,并按各库文章出现的确切人名进行汇总,得出表四、表五:注 1. P代表博士论文;M代表优秀硕士论文;Q代表期刊和会议论文,下同。2. “里文森”、“里文逊”、“雷文森”、“雷文逊”等译法搜索结果为0。3. 其中“列文森”译法有2篇,“列文逊”译法有1篇。但都不确定具体指称,未计入表中。表四表明,对于语言学家 Stephen C. Levinson的汉译有4种,最常见的汉译是“列文森”166篇,之后是“莱文森”36篇,“莱文逊”6篇和“勒文森”4篇;对于数学家Norman Levinson的姓氏汉译有4种:“列文森”、“列文逊”、“莱文森”和“莱文逊”,分别为5篇、2篇、6篇、1篇。对于心理学家Harry Levinson的汉译有4种:最常见的是“莱文森”24篇,之后是“莱文逊”7篇、“利文森”5篇、“李文森”1篇;对于地质学家A. A. Levinson、媒介哲学家Paul Levinson、研究成人教育等问题的心理学家Daniel Levinson以及交通规划和交通工程专家David Levinson的姓氏,在期刊网上汉译的样本较少,作了翻译的都倾向于“莱文森”的译法。表五说明期刊网含有“Levenson”及其汉译的文章只涉及两个人物,一是美国著名汉学家J. R. Levenson,二是临床心理学者Hanna Levenson博士。对于前者,最常见汉译是“列文森”17篇,此外“利文森”2篇、“列文逊”1篇、“勒文森”1篇、“李文森”1篇;对于后者,只有两篇文章提到,一篇译为“莱文森”,一篇译成“莱文逊”。另外虽还有三篇文章译为“列文森”,一篇译为“利文森”,但谈论的却是S. C. Levinson和Norman Levinson,文中系将“Levinson”写为“Levenson”的笔误,故未计入在内。分析表四、表五可知,对于同样的英文姓氏,不同领域、专业的译者有自己倾向的汉译。要查明某种汉译模因大量复制的缘由需要细化到具体人名汉译模因的历时传播过程。以语言学家S. C. Levinson 的两种汉译情况为例,根据CNKI的数据和学校图书馆的相关书目搜索得出最早将其译为汉语的是《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4年09期题目为《语用学分析实例》的文章,该文直接署名“列文森、谢天蔚”。随后的1987年,何自然教授在相关文章中也使用了此译法。1993年开始,徐盛桓教授在诸多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很有影响的古典格赖斯理论与新格赖斯语用机制的(S.C. Levinson是其中重要人物)评论性文章,采用的还是“列文森”的译法。此后,这一译法被稳步增长的文章所使用。1995年张惠民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语言逻辑辞典》中收录了“列文森”会话原则,而期刊网中“莱文森”的译法是直到1997年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中才首次出现的。笔者对汉学家J. R. Levenson的名字进行了类似查找,发现期刊网最早使用“列文森”汉译的是1983年01期《国外社会科学文摘》中的文章,作者是美国戴维斯加州大学历史教授刘广京。图书中较早使用该译法的是同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的一篇译作,之后这一译法被更多的人使用。1992年夏林根、于喜元主编的《中美关系辞典》和1993年张岱年主编的《孔子大辞典》都收录了“列文森”词条;图书中使用“勒文森”译法最有影响的是1986年刘伟译的Levenson所著《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近期论文中如出现该译法,多是在参考文献中引用了该书;“李文森”译法仅见于1998年柯文著陶飞亚译的《20世纪晚期中西之间的知识交流》一文;“利文森”译法仅见于1979年赫·杜毕尔和潘子立的《评》和1990年德利克、张广勇的《现代中国社会变革与历史》两篇译作,图书和辞典中未查到相关译法。Blackmore在《模因机器》(The Meme Machine)中指出,模因得到复制传播可通过两种方式:对结果的复制(copy-the-product)和对指令信息的复制(copy-the-instructions)。将“S. C. Levinson”、“J. R. Levenson”大量译为“列文森”的情况说明人们对英语人名的汉译并没有参照译音表、译音规则等指令信息,而是对前人所译结果进行简单的复制。追溯中国网络发展史可知,互联网在中国正式落户是1994年,而中国期刊网(CNKI)是1999年才正式开通的,以往的学者在做研究的时候还是主要依赖图书、词典,期刊等纸质媒体,那些出现较早,来自权威学者、优秀杂志的译法自然易于引起人们注意和因袭,从而得到更大的复制量,形成一种强劲之势影响后来者。同样体现人名汉译模因依赖对结果进行复制的还有表一至表五中Google和CNKI搜索到的大量“X文逊”形式的译例。著名学者刘宓庆在其著作《文体与翻译》中曾提到英语音译应注意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英语发音应以国际音标(JlPA)为准,汉语发音应以标准汉语拼音为准。”()“Levinson”、“Levinson”中的“son”如果按国际音标应读为/sEn/,按汉语普通话发音译成“森”,译成“逊”显然是在模仿对“Robinson(鲁滨逊)”、“Jefferson(杰弗逊)”等为人熟知的特定人物的翻译。“易于被模仿的行为构成成功的谜米(模因),而难以被模仿的行为则否”(布莱克摩尔,)。翻译名字时,若仅对已有汉译结果进行模仿,易于记忆、易于生成的自然得到了大量的复制。但由于缺乏音译过程的规范环节,译名结果会在传播中因为一些人为因素而发生变化,形成多种变体。尤其是当今互联网大规模普及,网络文字、信息的随意性更为人名汉译模因变化开辟了土壤,Google统计的译法多于在CNKI上查到的就说明了这一点。 实际上,为方便音译的操作,我国国家语言文字部门和许多专家已做了一些规范工作。现已出版的针对人名翻译较重要的参考资料有新华社译名室编辑的《英语姓名译名手册》(以下简称手册,年已修订四版)、在各语言手册基础上整理的《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2007)、外研社的《英语姓名辞典》(2001)以及针对上述资料查不到的、专名制定的、可借以转换的《英汉译音表》(以下简称译音表)。在上述资料中查找“Levinson”和“Levenson”的译法发现外研社的词典没收录该词条,《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和四个版本的《手册》都将“Levinson”一姓译为“莱文森”,将“Levenson”一姓译为“利文森”。由此可见,如果广大译者参照这些资料的译名结果,译名应是统一的,而如今译名混乱的原因之一应是这些既成的规范资料并未被多数人熟知或不方便获取,人们还是习惯于对自己知道的译法进行简单复制。5. 利用模因学知识推动姓名汉译统一化从上文对“Levinson”、“Levenson”多种汉译形式的共时和历时分析可知,译者对现有译名参考资料了解不足,英语人名通过音译转换成汉字过程复杂使得人们在人名音译时不去推敲音译的过程,只是对他人译名结果进行简单复制,造成了译名的混乱。从严格意义上说,不同语言之间的译名并没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通用和非通用的译法。模因学认为每种模因在传播、进化过程中都要经历巨大的选择压力,只有极少数的模因会在竞争中保留下来,为更多人采纳、接受。英语人名的各种汉译作为模因也要经历这样的竞争过程,当某些汉译模因在激烈的竞争胜出时,译名结果就会趋向统一。因此,要改善英语人名汉译的混乱、规范译法,就需尝试打造在传播中可以从多种模因竞争中更早胜出的强势模因。据道金斯(1976),强势模因应该是那些适应自己生存环境并且在保真度(fidelity)、多产性(fecundity)和长寿性(longevity)三方面都有突出表现的复制因子。因此,打造人名汉译的强化模因可尝试以下方法:第一,加强特定人名汉译模因传播中的保真度。增加模因保真度有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从模拟系统向数字系统转换,第二个原则是从对结果的拷贝向对指令信息的拷贝的转换(布莱克摩尔,)。就原则一,可以请数字系统转换方面的专家同语言学家配合,将英语发音规律与英汉语音对照规律存入计算机并确立音译用字规范,由数字系统控制整个译名过程。如果这一方法得以实现,将有效排除复杂的音译转换过程的干扰,确保译名结果的统一。针对原则二,应该加强音译方法的普及。笔者查找图书馆内翻译类图书发现,翻译教材中提及人名翻译时多会简单提到“名从主人”、“约定俗成”、音译等观念,但很少有书中明确音译的具体操作。译者对音译的具体步骤不了解,很容易在译名时各自行事,也没有意识到译名是复杂又专业的工作,有必要参考权威机构根据译名过程制定的规范性资料。对此可以通过教师在翻译课程中专门讲授、图书资料中加强音译过程的举例介绍等方式改善这一局面。第二,提高权威机构规范译名的多产性。目前英语人名普遍的一名多译现象足见译名问题还未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现有的规范译名资料也未得到广泛的流通,需要在提高其多产性方面加大力度。职能机关应加大译名统一的宣传力度,编辑部门要加强文章人名音译的把关,同时也可以借助网络普及。相对于传统媒介,网络使用方便、获取信息迅速并能大范围传播,只是目前缺乏监管、随意性强。可以尝试由专业人员将英语姓名词典、手册中的人名修订补充存入数据库,由各专业的专家对本学科一些约定俗成的人名译法建立专业索引库,两库并用,旧名旧译,新名参照数据库进行查找,同时将其推广,使其成为同网络搜索引擎类似的一种专项在线译名工具,既能方便普通译者,又可规范译名结果。第三,扩大保存通用译名的纸质工具和数字化工具的范围,确保通用译法的长寿性。目前规范化的人名汉译结果只能从上文提到的几种专业资料中找到,普通词典、书籍中很少收录,普通译者获悉这些资料的机会很少。可以通过在英语的主要教材中附录译音表或标注其他参考资料,在普通英汉辞典等常用工具书中给出主要姓氏列表等方式,扩大通用译名的收录范围、促进对通用译名结果的保存量,引发更多人对译名问题的关注,提高通用译名其自身的可记忆性。总之,在英语普通人名汉译时一名多译的情况是典型的模因现象,通过培植在保真度、多产性和长寿性三方面达到最佳均衡的强势模因的方式可有效缓解当前译名的混乱现象,推动译名的统一。参考文献Blackmore, S. The Meme Machin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66. Dawkins, R. The Selfish Gene[M]. New York: OUP, 1976.Heylighen, F. Selfish memes and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J]. Journal of Ideas, -84.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何自然. 语言中的模因[J]. 语言科学,-64.卡特福德. 翻译的语言学理论[M]. 穆雷译.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78.刘宓庆. 文体与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吕永进. 郑承萍. 外国人名、地名翻译中的汉字应用问题[A]. 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苏珊·布莱克摩尔. 谜米机器[M]. 高申春,吴友军,许波译.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388.王纯磊. 模因研究评介[J].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7.王金波. 谈国内翻译研究中的译名问题[J]. 中国翻译,-64.许钧. 小说翻译中人名地名的处理[J]. 外语与翻译,-20.张逵. 英汉文学作品人名的意蕴及翻译[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9-122.
您可能也喜欢这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音译和意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