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将混有硫酸甲硫酸镁的作用硝酸钾固体提纯。

解:(1)氯化钡溶液和硫酸钾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钾,氯化钡溶液和碳酸钾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钾,所以可用氯化钡溶液除去硫酸钾和碳酸钾,所以固体难溶物B含有碳酸钡和硫酸钡;故填:硫酸钡;
(2)氯化钡溶液和硫酸钾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钾,氯化钡溶液和碳酸钾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钾,所以可取少量A溶液滴加氯化钡溶液,如果没有出现白色沉淀生成,说明硫酸钾和碳酸钾已经除去;故填:取少量A溶液滴加氯化钡溶液,如果没有出现白色沉淀生成,说明硫酸钾和碳酸钾已经除去;
(3)氯化钡溶液过量,所以A中含有氯化钾和氯化钡,碳酸钾溶液和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钾,所以试剂Ⅱ为碳酸钾;盐酸和碳酸钾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所以试剂Ⅲ的名称是盐酸;故填:K2CO3;盐酸;
(4)氯化钾溶于水,所以由E获得氯化钾晶体的分离操作名称是蒸发结晶.故填:蒸发结晶. 
其他类似试题
(2014上海)实验室可利用碱式碳酸铜(化学式:Cu2(OH)2CO3)制备氧化铜,并进行碳粉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①制备氧化铜并检验产物,装置如下图所示(省略夹持仪器):
步骤一:连接A和B,打开活塞,通入空气。
步骤二:关闭活塞,连上C和D,开始加热。
步骤三:在加热过程中,记录在B中固体质量变化如下表,在t3时停止加热。
加热时间(min)
B中固体质量(g)
&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请在中填入配平后的系数(10)。
C中试剂是(11)。A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12),防止对产物检验造成干扰。选择t3时停止加热的理由是(13)。
一定量碳粉还原①中制得的氧化铜并检验产物,装置如下图所示: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F中溶液变浑浊,E中的现象是(14)。
反应完全后,若仅撤走酒精喷灯停止加热,可能导致的后果是(15)。
分析:若①中省略步骤三,对②中反应产物判断可能产生的影响及其原因。
&更多类似试题
Copyright ? 2011-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17教育网站 版权所有 备案号:
站长:朱建新为了将混有硫酸钠、氯化铵的氯化钠固体提纯,并制得纯净的氯化钠溶液,某学生设计了图所示实验.根据图回答二列问题.(1)操作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的NH3↑+HCl↑NH3ClNH3↑+HCl↑.(2)操作②中能否用硝酸钡溶液?______(填写“能”或“否”).说明理由______.(3)进行操作②后,判断SO32-已经除尽的方法是______.(3)操作④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______.(6)此实验最终并不能得到纯净的NaCl溶液,改进的方法是______.
(6)硫酸钠、氯化铵、氯化钠三种固体c,只有氯化铵受热易分解为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即Nq我CkNq3↑+qCk↑,故答案为:Nq我CkNq3↑+qCk↑;(八)加入硝酸钡溶液,硝酸钡和硫酸钠之间可以反应生成硫酸钡和硝酸钠,除去了硫酸钠,但同时引入了硝酸钠等新的杂质,故答案为:否;用硝酸钡会引入新杂质NO3-;(3)钡离子可以和硫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白色不溶于硝酸的沉淀,可以采用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的方法检验硫酸根离子已除尽操作是:将溶液静止片刻,在上层清液处滴加一滴氯化钡溶液,如果不出现浑浊,就说明硫酸根离子已经除尽,故答案为:取少量上层澄清溶液,再滴加BaCk八溶液,如无沉淀出现则说明SO我八-已除尽,反之则有(或其他的方法);(我)操作③加入碳酸钠溶液,碳酸钠与过量的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然后过滤,可以将沉淀碳酸钡和氯化钠溶液分离,操作④过滤时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漏斗、烧杯,故答案为:玻璃棒、漏斗、烧杯;(5)为保证钡离子除尽,所加碳酸钠过量,最后过量的碳酸钠没有除去,得到的溶液c含有氯化钠和过量的碳酸钠两种溶质,致使得到的氯化钠溶液不纯,含有碳酸根杂质,应加入适量盐酸除去,再加热煮沸,故答案为:在⑤处应先加入过量的盐酸后再加热煮沸.
为您推荐:
(1)氯化铵受热易分解为氨气和氯化氢气体;(2)根据除杂时,可以将杂质离子除掉,但是不能引入新的杂质的原则来回答;(3)钡离子可以和硫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白色不溶于硝酸的沉淀,可以向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看是否有沉淀出现来检验硫酸根离子是否除尽;(4)实现固体和液体的分离采用过滤的方法,根据过滤实验用到的仪器进行回答;(5)除杂时,氯化钠溶液中不能有其他杂质,根据最终所得溶液的成分来分析.
本题考点:
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和基本操作综合应用.
考点点评:
常见物质的分离方法和提纯是现在考试的重点和热点,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难度不大.
扫描下载二维码为了将混有Na2so4的Nacl提纯,并制得纯净的Nacl溶液,某学生设计如下实验:将Nacl和Na2so4溶解后得到滤液,(操作1)再向滤液中加入Bacl 2溶液,(操作2)得到悬浊液后又加入Na2co3溶液,(操作3)过滤,(操作4)向滤液中加入盐酸,加热煮沸得到纯净的Nacl溶液; (1)操作1能否用硝酸溶液?说明理由:(2)进行操作1后,如何判断硫酸离子已除尽,方法是:(3)操作2的目的是:为什么不先过滤后加碳酸钠溶液,其理由是:
第一题:不能用硝酸溶液,因为会引入杂质.第二题:取少量上清液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第三题:因为加入碳酸钠的原因是去掉多加的氯化钡的钡离子,所以需要先加碳酸钠在过滤,不然的话,加入碳酸钠之后还需再次过滤.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中国最具影响力高考资源门户
最近更新: 1981 昨天: 3964 本周: 164062 总量:
今日:696套
总数:5174647套
会员数:131942位
当前位置:全国大联考
(全程复习方略)(浙江专用)2013版高考化学 课时提能演练(三十四) 13.2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 苏教版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苏教版
所属地区: 浙江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0次
资料类型:高考真题
文档大小:164.50K
所属点数: 0.1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1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浙江2013版化学复习方略 课时提能演练(三十四)
13.2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苏教版)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下列物质的检验,其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
A.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入HNO3后,沉淀不溶解,则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
B.某溶液中加入盐酸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该溶液中至少有SO和CO中的一种
C.取少量Na2SO3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后加入盐酸有气体产生,再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Na2SO3样品已部分被氧化
D.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的一定是Cl2
2.(2012·杭州师大附中模拟)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A.除去N2中的少量O2:通过灼热的CuO粉末,收集气体
B.除 CO2中的少量HCl:通入饱和Na2CO3溶液,收集气体
C.除去FeCl2溶液中的少量FeCl3:加入足量铁屑,充分反应后,过滤
D.除去KCl溶液中的少量MgCl2:加入适量NaOH溶液,过滤
3.下列有关实验原理或操作正确的是(  )
A.选择合适的试剂,用图1所示装置可分别制取少量CO2、NO和O2
B.制备乙酸乙酯时,向乙醇中缓慢加入浓硫酸和冰醋酸
C.洗涤沉淀时(见图2),向漏斗中加适量水,搅拌并滤干
D.用广泛pH试纸测得0.10 mol·L-1 NH4Cl溶液的pH=5.2
4.某同学为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常见的四种无机离子,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其中检验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由该实验能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A.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
B.原溶液中一定含有NH
C.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l-
D.原溶液中一定含有Fe3+
5.(易错题)下列有关实验的描述或操作错误的是(  )
A.提取海带中的碘元素,为保证I-完全氧化为I2,加入的氧化剂(H2O2或新制氯水)均应过量
B.层析法通常以滤纸作为惰性支持物。滤纸纤维上的羟基具有亲水性,它所吸附的水作为固定相
C.制备硫酸亚铁铵晶体时,最后在蒸发皿中蒸发浓缩溶液时,只需小火加热至溶液表面出现晶膜为止,不能将溶液全部蒸干
D.减压过滤不宜用于过滤胶状沉淀或颗粒太小的沉淀
6.下列各组溶液中,用括号内的试剂及物质间相互反应不能鉴别的一组是
A.Ba(OH)2、KSCN、NaCl、Mg(NO3)2(FeCl3溶液)
B.NaNO3、NaHCO3、(NH4)2SO3、Na2SiO3(H2SO4溶液)
C.NH4Br、K2CO3、NaI、CaCl2(AgNO3溶液)
D.(NH4)3PO4、NaBr、CuSO4、AlCl3(KOH溶液)
7.下列物质提纯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A.氯化铵溶液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铁,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过滤
B.用NaOH溶液除去CO中的少量CO2
C.将H2和O2混合气体通过炽热的CuO以除去氧气中的氢气
D.H2S气体中含有水蒸气,将混合气体通过含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8.下列关于实验原理或操作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从碘水中提取单质碘时,不能用无水乙醇代替CCl4
B.乙醇发生催化氧化反应,产物可用新制的Cu(OH)2悬浊液检验
C.用浓硫酸与蛋白质的颜色反应鉴别部分蛋白质
D.实验室中提纯混有少量乙酸的乙醇,可采用先加生石灰,过滤后再蒸馏的方法
9.(预测题)为达到预期的实验目的,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可用盐酸和澄清石灰水检验溶液中有无HCO
B.向盛有沸水的烧杯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并长时间煮沸来制备Fe(OH)3胶体
C.可用酸性KMnO4溶液鉴别FeCl3溶液中的FeCl2
D.除去乙酸乙酯中少量的乙酸,用饱和氢氧化钠溶液洗涤后分液
10.(2012·杭州师大附中模拟)某无色溶液含有①Na+、②Ba2+、③Cl-、④Br-、⑤SO;⑥SO中的若干种,依次进行下列实验,且每步所加试剂均过量,观察到的现象如下:
|用pH试纸检验
|溶液的pH大于7
|向溶液中滴加氯水,再加入CCl4振荡,静置
|CCl4层呈橙色
|向所得水溶液中加入
|有白色沉淀产生
|Ba(NO3)2溶液和稀硝酸
|过滤,向滤液中加入AgNO3溶液和稀硝酸
|有白色沉淀产生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肯定含有的离子是①④⑤
B.肯定没有的离子是②⑥
C.不能确定的离子是①
D.不能确定的离子是③⑤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40分)
11.(12分)为了将混有K2SO4、MgSO4的KNO3固体提纯,并制得纯净的KNO3溶液,某学生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1)操作①为         。
(2)操作②~④加入的试剂依次可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判断SO已除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多次沉淀   (填“需要”或“不需要”)多次过滤,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该同学的实验设计方案是否严密?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
12.(16分)有一混合气体,可能由H2、O2、NH3、N2、CO2、HCl和He中的两种或多种组成。常温下,取此气体200 mL进行实验,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如下:
(1)观察此混合气体为无色。
(2)将此气体通过浓硫酸,气体体积减少了40 mL。
(3)将(2)中剩余的气体,通过Na2O2固体,气体体积变为120 mL。
(4)将(3)中剩余的气体引燃充分反应后,冷却至常温,气体体积又减少了105 mL。(上述气体的体积都是相同条件下测定的)。
(5)剩余气体通过加热的铜网,剩余10 mL气体。
根据上述实验,试推断:
①混合气体中肯定存在的气体是  ,它们的体积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
②混合气体中肯定不存在的气体是    。
③混合气体中可能含有的气体是    ,其体积共为    。
13.(12分)(探究题)铁在冷的浓硫酸中能发生钝化。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将一定量的铁与浓硫酸加热时,观察到铁完全溶解,并产生大量气体。实验室现有下列试剂:0.01 mol·L-1 酸性KMnO4溶液、0.1 mol·L-1 KI溶液、3%H2O2溶液、淀粉溶液、蒸馏水。请你协助他们探究所得溶液和气体的成分。
【提出猜想】
Ⅰ.所得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可能含有Fe2+和Fe3+中的一种或两种;
Ⅱ.所得气体中可能含有     中的一种或两种。
|验证猜想Ⅰ
|步骤①:取少量0.01 mol·L-1酸性KMnO4溶液,滴入所得溶液
|步骤②:     
|含有Fe3+
|验证猜想Ⅱ
|将所得气体通入如下装置
|含有两种气体
【实验探究】
【问题讨论】
有同学提出,若另外选用KSCN溶液,则仅利用KSCN和H2O2两种溶液即可完成猜想Ⅰ的所有探究,判断该方法是否正确并进行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选C。选项A中含有银离子也有此现象,A项错误;B选项中还可能含有HSO和HCO;亚硫酸钠部分氧化成硫酸钠,加入盐酸产生气体,加入氯化钡产生沉淀,C选项正确;Cl2、Br2、O3等都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D项错误。
2.【解析】选C。除去N2中的少量O2:通过灼热的铜网,A错;除 CO2中的少量HCl:通入饱和NaHCO3溶液,B错;加入适量NaOH溶液,会引入钠离子,应该加入适量的KOH溶液,D错。
3.【解析】选B。装置图1的特点是反应不需要加热且收集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的,但NO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因此A错;乙醇的密度比水的还小,实验室制备乙酸乙酯时,先在试管中放入乙醇,再慢慢加入浓硫酸,冷却后,再加入乙酸,因此选项B正确;洗涤沉淀时,在过滤器中的沉淀中,加入蒸馏水,浸没沉淀,让水自然流下,不用玻璃棒搅拌,选项C错误;pH试纸只能粗略测定溶液酸碱度的数值范围,测得的是整数,选项D 错误。
【误区警示】图1制备气体装置,是固体和液体不加热制备气体装置,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不仅要考虑密度大于空气,还要考虑该气体与氧气能否发生反应。
4.【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注意以下两点:
(1)酸性条件下,NO能氧化SO或Fe2+;
(2)加入盐酸能干扰Cl-的检验。
【解析】选B。原溶液中加入硝酸钡和盐酸,相当于加入硝酸,若含有SO也会被氧化成SO,不能确定是否含有SO,因为加入了盐酸,也不能确定是否含有Cl-,加入KSCN变血红色,可能含有Fe3+,也可能是Fe2+被氧化而生成了
Fe3+;加入NaOH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一定含有NH。
5.【解析】选A。过量的氯水可以将I2氧化为IO3-,A错误;层析法中滤纸通常作惰性支持物,吸附的水作固定相,B正确;用蒸发皿浓缩硫酸亚铁铵溶液时,不能将溶液全部蒸干,应降温使其结晶,C正确;减压过滤不适合胶状沉淀或颗粒太小的沉淀的过滤,D正确。
6.【解析】选C。A中可先利用FeCl3鉴别出Ba(OH)2[产生Fe(OH)3红褐色沉淀]和KSCN(产生血红色溶液),然后再利用Ba(OH)2鉴别出Mg(NO3)2(产生白色沉淀),最后一种为NaCl,故能鉴别;B中可利用将H2SO4分别加入四种溶液中,产生无色无味气体的为NaHCO3,产生白色沉淀的为Na2SiO3,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的为(NH4)2SO3,余下的为NaNO3,故能鉴别;D中可利用将KOH分别逐滴加入四种溶液中,产生蓝色沉淀的为CuSO4,先产生白色沉淀后又溶解的为AlCl3,加热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的为(NH4)3PO4,余下的为NaBr,故能鉴别。
【方法技巧】物质鉴别的技巧
(1)若被鉴别的物质酸碱性不同,可选用适当的指示剂,如鉴别三种溶液:硫酸钠、硫酸铵、碳酸钾。
(2)若几种溶液中含有不同的阳离子,可选用强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与之反应,如鉴别六种溶液:硫酸钾、硫酸铵、硫酸铁、硫酸铝、硫酸镁、硫酸铜。
(3)若几种溶液中含有不同的阴离子,可选用强酸(盐酸、硫酸)与之反应,如鉴别五种溶液:氯化钠、硫化钠、亚硫酸钠、碳酸钠、硅酸钠。
(4)若有金属及不同的金属氧化物,如:鉴别三种黑色粉末二氧化锰、氧化铜、氧化亚铁,可选用浓盐酸。
7.【解析】选B。加入氢氧化钠除去氯化铁的同时,也与铵根离子反应,且引入钠离子很难除去,选项A错误;CO2可与NaOH反应,能被NaOH吸收除去,选项B正确;H2和O2混合气体加热时易爆炸,选项C错误;浓硫酸具有氧化性,除水的同时把硫化氢氧化,选项D错误。
8.【解析】选C。乙醇和水互溶,萃取单质碘时不能用无水乙醇代替CCl4,A正确;乙醇催化氧化产物乙醛,加热条件下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反应,生成红色沉淀,所以B正确;应该用浓硝酸与蛋白质的颜色反应鉴别部分蛋白质,C错误;乙酸可以和生石灰反应,生成醋酸钙不挥发,选项D正确。
9.【解析】选C。应用BaCl2溶液、盐酸和澄清石灰水检验有无HCO,A错误;长时间煮沸时,制备的Fe(OH)3胶体会发生聚沉,应加热至液体呈红褐色时停止加热,选项B错误;Fe2+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选项C正确;除去乙酸乙酯中少量的乙酸,应该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后分液,选项D错误。
10.【解析】选A。由(1)该溶液的pH大于7知,含有强碱弱酸盐,一定有①⑤,无②Ba2+;由(2)可知一定有④Br-,(3)说明生成硫酸钡沉淀,⑤SO可被氧化成硫酸根,无法判断;因(2)加入氯水,故(4)无法证明原溶液中是否含有③Cl-。
11.【解析】沉淀反应必须在溶液中进行,以便充分反应,并使杂质完全沉淀,所以首先应当将固体配制成溶液。除去SO、Mg2+的方法一般是使它们分别形成BaSO4和Mg(OH)2沉淀,所以需要加入稍过量的Ba(NO3)2和KOH溶液,过量的
Ba2+可用K2CO3溶液除去,因此实验时必须先加入Ba(NO3)2溶液,后加入K2CO3溶液,同时要注意不可加入BaCl2、Na2CO3和NaOH溶液进行除杂,也不可用稀盐酸调节溶液的pH,否则会引进Na+和Cl-杂质。
答案:(1)加水溶解
(2)Ba(NO3)2、K2CO3、KOH或KOH、Ba(NO3)2、K2CO3或Ba(NO3)2、KOH、K2CO3
(3)静置,在上层澄清溶液中再加入少量Ba(NO3)2溶液,若不变浑浊,表明SO已除尽
(4)不需要  几个沉淀反应互不干扰,因此最后只过滤一次,可减少操作程序
(5)不严密,因为加入盐酸调节溶液的pH会引进Cl-,应加入稀硝酸
12.【解析】此气体通过浓硫酸,气体体积减少了40 mL,说明含有氨气40 mL,有氨气时,氯化氢不能存在;剩余的气体,通过Na2O2固体,气体体积变为120 mL,减少40 mL,由方程式2Na2O2+2CO2===2Na2CO3+O2可知含有CO2 80 mL,同时生成O2 40 mL;再根据剩余的气体引燃充分反应2H2+O22H2O,冷却至常温,气体体积又减少了105 mL,还有气体15 mL,说明含有氢气70 mL,(3)中生成的氧气还剩5 mL;剩余气体通过加热的铜网,剩余10 mL气体,减少5 mL气体说明原混合气体中无氧气,剩余10 mL为N2或He或两者混合。
答案:①H2、NH3、CO2
H2 70 mL、NH3 40 mL、CO2 80 mL
②O2、HCl  ③N2和He 10 mL
13.【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明确实验的目的是验证溶液和气体的成分;
(2)根据溶液中可能的离子Fe2+(铁过量)、Fe3+或两者的混合物,选择合适的试剂进行检验;
(3)根据气体的可能成分SO2和H2选择合适的试剂进行检验。
【解析】铁与浓硫酸加热时,产生的金属离子可能有Fe2+(铁过量)、Fe3+,产生的气体可能有H2(铁过量)、SO2。Fe2+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Fe3+具有氧化性,可把I-氧化成I2,可使KI-淀粉溶液变为蓝色;SO2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并被其吸收。
答案:【提出猜想】Ⅱ.SO2、H2
溶液紫红色褪去 含有Fe2+(或溶液紫红色不褪去 不含Fe2+)
另取少量所得溶液,滴加KI-淀粉溶液
溶液变为蓝色
甲中KMnO4溶液褪色,乙中KMnO4溶液颜色不变,试管中收集到气体
【问题讨论】不正确,若溶液中含有Fe3+,则无法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Fe2+
该会员上传的其它文档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
合作 / 友情链接(2012o易门县三模)根据如图几种物质溶解度曲线图,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A.氯化钾与硫酸镁的溶解度相等B.氯化钠中混有少量硝酸钾,采用降温结晶进行提纯C.所有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或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D.将组成在N点的MgSO4溶液转变为M点的MgSO4溶液,可采取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
飞哥Du2Gq0
A、要比较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必须确定温度,氯化钾与硫酸镁的溶解度在某一温度时相等,其他温度时不相等,故错误;B、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比较大,若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可采用降温结晶进行提纯,故错误;C、由图可知: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大而后减小,故错误;D、N点在硫酸镁溶解度曲线的下方,表示t1℃时硫酸镁的不饱和溶液;M点在溶解度曲线上,表示t1℃时硫酸镁的饱和溶液;要将硫酸镁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正确;故选D.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硫酸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