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美国的常青藤盟校的研究生,我该如何合理安排时间申请时间?

申请美国常春藤名校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申请美国常春藤名校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按投票排序
1、你是个人。2、会上网。3、会英语。4、出的起60至200美元一次的申请费。PS:感觉还是太累赘了。「申请的基本条件」只需要1。2和3技术上可以让别人帮忙,但要让「申请成功」的话,4或者4的waive(感谢评论补充)还是必不可少的。
是梦想!!是热爱!!有一个同学,从认识他的第一天起他就穿着一件斯坦福的T恤。当时不以为然,但后来发现他每天都穿着斯坦福的T恤。当然,他不是不换衣服,他天天换衣服,但件件都是斯坦福。Stanford soccer, Stanford football, Stanford Basketball, Stanford Rowing, 甚至都有Stanford Golf。
夏天穿斯坦福的短袖T恤和polo,戴斯坦福的鸭舌帽,春秋天穿斯坦福的连帽衫,冬天穿斯坦福的滑雪服。我们都觉得很奇怪,因为他是文科生,为什么会喜欢斯坦福呢?于是我们问他,如果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和斯坦福都要你了,你会去哪个。他毫不犹豫的回答:斯坦福。他永远只会爱斯坦福一个。
上个星期六,斯坦福的结果出来了。他进了。
大家都很为他感到高兴,我也很为他感到高兴,他对斯坦福那么多年的追求终于修成正果了,他将是一个自豪的Stanford University Class of 2017。
于是我不禁问自己,到底是什么让他进了斯坦福?为什么他文科比较好,但理科很差,却能从我们学校那么多REA斯坦福的大神中脱颖而出?我觉得,是热爱。没错,是他对热爱让他进了斯坦福。热爱你妹!!!梦想你妹!!!这都能信!!!!其实人家妈在斯坦福的board of trustees(大学董事会)上!!我估摸着他穿的斯坦福的衣服都不要出钱!!!!!哦对了,人家他妈还是Morgan Stanley的CFO和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以前的什么投行面试经验文都弱爆了,直接找他妈就行了。他妈......(好吧 以上是老段子了╮(╯_╰)╭,评论区惊现原作者
两三年前在人人上看到此文 印象颇深 以至于看到这个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它了。)
MS:交得起学费PhD:有实力
我正在美国寄宿高中上学,对此有一点了解。常春藤对于每一个想要申请美国大学的同学来说都是一个神一般的存在,无论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都是如此。申请常春藤,其实就像楼上有人说道,是一个非常靠运气的事情。不过基本的申请标准都差不多,所以这里就简单地说一下中国学生申请常春藤的标准。(美国同学或者 ABC 可能会稍微轻松一些。)PS. 下面写的大部分会以我的视角,也就是在美高的中国人的标准来说。在中国上高中的基本大致类似,就是课外活动可能会相对于美高学生少了一些要求,不过成绩要求会更加严厉。想要申请常春藤,第一步就是把成绩搞好,能在第一轮筛选中活下来。那么基本的条件是:GPA全年级 top 5% 以上,或者呈一个明显的上升趋势的,至少 11 年级 - 12 年级的 GPA 要是在 top 5%,也就是说差不多 average 的 GPA 要 4.0 左右。对于美高来说,最好是要上难一点的课,比方说AP,5门 4-5 分的AP课以上吧,要不然基本没什么用。并且要有难的AP课,不能是经济一类最水的,要有像 AP US History 这类难的文科AP。SAT 中国学生 2250+ 如果想要更加保险一点 2300+ 会好。SAT II 至少要有 3 门,750+。当然也是有难的科目最好,像文学,历史一类。托福至少 110,保险一点 115+。有了这几个之后,你基本上能够通过常春藤学校的第一轮筛选,下面就进入到软实力的部分,这里就不好说了,每一个人的情况都不是很一样,不过大致分成四个部分:课外活动关于课外活动,常春藤学校看中的大致是有两点:1. 独特性,也就是说你做的课外活动要够独特,不是一般人能够想得到,或者说自己有独特的兴趣的。2. 持续性,你做的课外活动要有一个时间的跨度,不能是搞两三天就完事了。长春藤学校现在也变聪明了,中国人一般会去凑数的,像支教啊,尤其是到一些听起来很浮夸的地方,比方说非洲,或者是做义工,都没有什么用,除非你真的非常投入,连续做了几年。Personal Essay / SAT, ACT Essay个人 essay 的话,因为我还没有到要写 essay 的时间,我只能说一个大概。要诚实,然后要有内涵,不能是文字的堆砌,要有思想性在里面。从个人 essay 里面学校能够看出你的性格和品质,甚至学校会考虑你的性格和学校的个性符不符合,所以一般都要针对学校做大量的 research。常春藤学校还是非常注重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所以 personal essay 也是要花不少功夫。SAT / ACT Essay 的话因为是在考试的时候写的,会看到学生的最真实的写作能力,所以一定要好好准备,常春藤的话应该是都要求学生写这个 essay 的。个人奖项个人奖项也是可以非常加分的一个项目,不过常春藤基本上不是特别地 care 一些小奖项,像校级啊之类的就可能并没有什么作用,不过有当然更好。真正有用的是洲级的,甚至是国家级的奖项,常春藤学校会比较喜欢。比赛的含金量通常也是一个重点考量标准,在准备比赛前一定要调查好。美高学生里有像
的提名,还有在
里得奖都是非常不错的加分项目。Summer program最后一个是 summer program,在美国很多学生都会去参加各个大学组织的 summer camp,因为名校的 summer camp 竞争也非常激烈,有的甚至申请难度不比大学低,但是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申请常春藤的录取几率,所以大家也是拼了命想要进一个好一点的 summer program。我所知道的非常棒的 summer program 有像沃顿的 Leadership in the business world 的 summer camp,听说被录取了之后申请沃顿的几率能够提高 40%。除了 summer camp,也可以考虑去公司里实习,比方说喜欢法律的话就可以去 law firm 实习,同样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加分项目,但是一定要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去实习,能够从实习里面得到什么。像很多同学想到实习可能就去麦当劳端端盘子啊之类的,这样的实习就基本上没有什么用。这里想要说的是就算你是一个 perfect 的学生,成绩课外活动样样精通,常春藤也会有理由拒绝你。在常春藤这个级别的学校,各式各样的学生他们见得多了。自己一方面要去努力达到常春藤的标准,另一方面就算被拒绝了,也不要气馁,因为就算是常春藤不要你,你的申请常春藤的底气在那里,能力肯定不差,一定也是会有很好的学校会给你 offer 的。在美国其实大家并不是非常看重常春藤,反而可能会更加看重一点专业排名(如果已经有自己的目标专业),像是 CMU 的 CS,Harvy Mudd,CIT 的理工科。或者是学校与自己的匹配程度,像学校的性格,是否支持学生创业一类。然后还有很多文理学院也是很多同学的目标学校,因为有非常棒的通识教育。所以大家也可以多去做做调研,多去实地看看,说不定能够发现更加适合自己的选择。
@Fiona fan 为毛让叔来回答? 叔又没进藤校不过感觉嘛 就是证明自己智商很高外加与众不同外加三观正确想要改变世界叔最后一条肯定不中。。。
我想分享一个昨天看到的文章——————————分割线——————————————————————————在美国名校读本科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如果你认为,相对于中国学生苦逼的应试教育,美国名校的素质教育非常快乐,培养出的学生更优秀,那你就完全错了。现在很多忧国忧民的老派人物已经对中国的大学,包括一流名校,有点不敢抱太大希望了。中国大学给人的印象是不但学术创新能力不行,就连社会责任感也不行,用钱理群的话说,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那么礼失求诸野,美国大学又如何呢?常青藤名校学生,是否都是德才兼备,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充满英雄主义和冒险精神的人中之龙凤?在美国名校读本科——而不是一般中国留学生读的、以搞科研发论文为目标的研究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像这样的问题光问哈佛女孩刘亦婷不行,最好再找个懂行的本地人问问,比如曾在耶鲁教过十年书的威廉·德雷谢维奇(William Deresiewicz)。他去年出了一本书,叫做《优秀的绵羊》(Excellent Sheep)。这个称号并不比“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好听。显然这是一本批评美国名校教育的书,不过这本书并不只是图个吐槽的痛快,它讲述了一点名校的运行机制。此书没提中国,可是我想如果把中美两国名校教育放在一起比较一下,将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作为中国读者,如果你不怎么了解美国教育,读完这本书可能会惊异于中美大学的巨大差异;如果你已经有所了解美国教育,读完可能会惊异于中美大学有巨大的相似性。也许我们还可以思考一下,现代大学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好得像绵羊一样的学生为说话方便,我们虚构两个学生:清华大学的小明和耶鲁大学的Joe。能入选各自国家的顶级名校,两人显然都是出类拔萃的精英。人们相信他们都是未来社会栋梁,甚至有可能成为各自国家的领导人。然而在此时此刻,小明的形象距离领导人还相差很远。他来自中国某个边远地区,身体谈不上健壮,戴个眼镜,社会经验相当有限,也不怎么善于言谈,除了成绩好外,简直一无所长。刻薄的人可能会说小明有点读书读傻了,是高考的受害者。但小明其实是高考的受益者。他是自己家族,甚至可以说是家乡的骄傲。为了得到这位全省状元,清华招生组曾把小明请到北京陪吃陪玩,美其名曰“参观校园”,直到看着他填报了志愿才算放心,简直是球星的待遇。Joe的父亲是某大公司CEO,母亲在家做全职主妇。由于父母都是耶鲁毕业生,Joe上耶鲁不过是遵循了家族传统而已。美国大学录取并不只看分数,非常讲究综合素质。跟小明相比,Joe可谓多才多艺。他高中时就跟同学搞过乐队,能写能弹能唱,从小就精通游泳、网球和冰球,而且入选校队参加比赛。Joe的组织能力很强,是高中学生会副主席,而且很有爱心,经常去社区医院帮助残疾人做康复运动。要论解决刁钻古怪的高考数学题,Joe肯定不如小明——但是Joe的学习成绩并不差。Joe从高二开始就选修了几门大学先修课程(叫做“AP”,advanced placement),还没上大学已经具备微积分和宏观经济学的知识,这都是小明高考范围以外的内容。跟很多名校一样,耶鲁甚至允许Joe高中毕业后先玩一年再入学,一方面休息休息,一方面趁着年轻看看世界。Joe并没有浪费这一年时间。在欧洲游历了半年之后,他在父亲帮助下前往非洲,以志愿者身份在盖茨基金会工作了几个月,任务是帮助赞比亚减少艾滋病毒感染。小明深知自己的一切荣誉都来自分数。只有过硬的分数才能让他拿到奖学金、出国留学、找份好工作。为此,小明在清华的学习策略跟高中并无区别,那就是一定要门门功课都拿优等。Joe的大学生活就比小明丰富多了。他是多个学生组织的成员,每逢假期就去做志愿者或者去大公司实习,有相当专业的体育运动,而且经常跟老师和同学们交流读书心得!所以中美大学教育的确是非常不同。可是如果你据此认为,相对于小明苦逼的应试教育,Joe正在经历的素质教育非常快乐,或者你认为Joe是比小明更优秀的人才,那你就完全错了。其实,Joe和小明是非常相似的一类人。Joe为什么要参加那么多课外活动?因为这些活动是美国学生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像考试分数一样重要。跟小明刷GPA(平均学分绩点)一样,Joe刷课外活动的经验值也只不过是完成各种考核指标而已。每天忙得焦头烂额的Joe,对这些事情并没有真正的热情。比一心只想着考试的小明更苦的是,Joe还必须顾及自己在师生中的日常形象,他需要知道别人经常谈论的书都说了什么——所以他用只读开头、结尾和书评的方式,假装读过很多本书。至于能从一本书中真正学到什么,Joe根本没时间在乎。如果说小明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实Joe也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和更早时候的大学生,的确都很有社会责任感,非常关心国家大事,甚至愿意为了社会活动而牺牲学业。可能因为各行业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也可能因为大学学费越来越贵,现在的大学生竞争非常激烈,根本没时间管自己生活以外的事情。除了拿经验值走人,他们并不打算对任何事物做特别深入的了解。清华的学生还有闲情逸致搞个女生节向师妹师姐致意,而耶鲁这种水平的顶尖美国大学中,学生经常忙得没时间谈恋爱。Joe和小明的内心都非常脆弱。一路过关斩将进入名校,他们从小就是取悦老师和家长的高手。别人对他们有什么期待,他们就做什么,而且一定能做好。层层过关的选拔制度,确保这些学生都是习惯性的成功者,他们从未遇到挫折——所以他们特别害怕失败。进入大学,他们的思想经常走极端,做事成功了就认为自己无比了不起,一旦失败就认为自己简直一无是处。Joe曾经真诚地认为如果考不进耶鲁,他就与一个屠宰场工人无异。面对无数跟自己一样聪明一样勤奋的人,他们的情绪经常波动,充满焦虑。他们选课非常小心谨慎,专门挑自己擅长的选,根本不敢选那些有可能证明自己不行的课程。人们印象中的名校应该不拘一格降人才,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不同的道路,百花齐放。然而事实是,在追求安全不敢冒险的氛围下,学生们互相模仿,生怕跟别人不一样。小明一入学就在最短的时间内跟师兄们学会了自己学校的切口和校园BBS上的专用语。什么时候考托福、哪个老师的课不容易拿分、考研找工作的各种手续、就连办出国打预防针总共会被扎几次,BBS上都有详细的“攻略”。小明对这些进身之道门儿清,遇到与攻略稍有差异的,都要上网仔细询问,不敢越雷池半步。小明的师兄梁植在清华拿了三个学位而没找到毕业后该去干什么工作的攻略,习惯性地在一个电视访谈节目向评委请教,结果遭到了老校友高晓松的怒斥(参见《长沙晚报》报道《清华学霸谈迷茫引高晓松怒批》)。高晓松说:“你不去问自己能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却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觉得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高晓松大概也会看不起Joe。刚入学时,Joe们被告知耶鲁是个特别讲究多样性的大学,他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种族、身怀多项技能的青年才俊将来的发展有无限的可能。那么这些拥有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的精英学生,是否会有很多人去研究古生物学,很多人致力于机器人技术,很多人苦学政治一心救国,很多人毕业后去了乌干达扶贫呢?当然不是。学生们慢慢发现真正值得选择的职业只有两个:和咨询。有统计发现,2014年70%的哈佛学生把简历投到了华尔街的金融公司和麦卡锡等咨询公司,而在金融危机之前的2007年,更有50%的哈佛学生直接去了华尔街工作。对比之下,选择政府和政治相关工作的只有3.5%。金融和咨询,这两种职业的共同点是工资很高,写在简历里好看,而且不管你之前学的是什么专业都可以干。事实上这些公司也不在乎你学了什么,他们只要求你出身名校聪明能干。别人怎么要求,他们就怎么反应。不敢冒险,互相模仿。一群一群的都往同样的方向走。这不就是绵羊吗?优秀的绵羊介绍了美国名校的运行机制。假贵族和真贵族既然是绵羊,那就好办了。中国学生也许不擅长当超级英雄,当个绵羊还是非常擅长的。你只要使用“虎妈”式的训练法,甭管钢琴还是大提琴,你要什么经验值我就给你什么经验值,不就行了吗?如果清华大学入学有音乐要求,我们完全可以想见,小明一定会熟练掌握小提琴。如果说中国教育的特点是分数至上,现在美国教育不也是讲credentialism(编者注:文凭主义)吗?美国名校难道不应该迅速被华人学生占领吗?没有。近日有报道,美国华裔学生Michael Wang,2230分的SAT成绩(超过99%的考生),4.67的GPA,全班第二,13门AP课程,而且还“参加了国家的英语演讲和辩论比赛、数学竞赛、会弹钢琴,在2008年奥巴马总统就职典礼上参加合唱团的合唱”,在2013年申请了7所常青藤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结果被除了宾夕法尼亚大学之外的所有学校拒绝。这又是什么道理?华人,乃至整个亚裔群体,哪怕是成绩再好,文体项目再多,你要求的我都会,还是经常被常青藤大学挡在门外。很多人认为这是针对亚裔的种族歧视。最近有人联合起来要起诉哈佛大学录取不公平,他们的官方网站就叫“哈佛不公平”。但是读过《优秀的绵羊》我们就会明白,这些整天立志“爬藤”的亚裔学生,根本没搞明白藤校是怎么回事儿。稍微具备一点百科知识的人都知道,所谓常青藤盟校,最早是一个大学体育赛事联盟。可是如果你认为这些大学当初组织起来搞体育赛事,是为了促进美国青年的体育运动,就大错特错了。常青藤的本质,是美国上层社会子弟上大学的地方。19世纪末,随着铁路把全国变成一个统一的经济体,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WASP)中的新贵不断涌现,他们需要一些精英大学来让自己的子弟互相认识和建立联系。这些大学录取要求会希腊语和拉丁文,这都是公立高中根本不教的内容,这样平民子弟就被自动排除在外。所以精英大学本来就是精英阶层自己玩的东西,是确保他们保持统治地位的手段。自己花钱赞助名校,让自己的孩子在这些大学里上学,然后到自己公司接管领导职位,这件事外人几乎无法指责。哈佛是个私立大学,本来就没义务跟普通人讲“公平”。当时“有资格上”哈佛的学生进哈佛相当容易,录取根本就不看重学习成绩。事实上一直到1950年,哈佛每10个录取名额只有13个人申请,而耶鲁的录取率也高达46%,跟今天百里挑一甚至千里挑一的局面根本不可同日而语。相对于学习成绩,学校更重视学生的品格养成,搞很多体育和课外活动,以人为本。也许那时候的美国名校,才是我们心目中的理想大学,是真正的素质教育。然而精英们很快意识到这么搞不行。一方面新的社会势力不断涌现,一味把人排除在外,对统治阶层自己是不利的。另一方面这些“贵族”子弟的学业的确不够好。于是在1910年代,一些大学开始率先取消希腊文拉丁文考试,给公立高中的毕业生机会。然而这样一来,一个立即的结果就是犹太学生比例突然增加。精英一看,这也不行,赶紧又修改录取标准,增加了推荐信、校友面试、体育和“领导力”等要求。这才有了后来常青藤这个“体育”联盟。类似这样的改革反复拉锯。到1960年代曾经一度只看分数录取,于是当时在校生的平均身高都为此降低了半英寸。最后妥协的结果就是今天这个样子,既重视考试成绩,也要求体育等“素质”。而到了这个时候,这些所谓素质教育的本质就已经不是真正为了培养品格,而是为了确保精英子弟的录取比例。并非所有“素质”都有助于你被名校录取,你需要的是有贵族气质的、而且必须是美式传统精英阶层的素质。这就是为什么你不应该练吉他而应该练大提琴,不应该练武术而应该练击剑;你需要在面试时表现出良好教养,最好持有名人的推荐信;你光参加过学生社团还不够,还必须曾经是某个社团的领袖;你参加社区服务决不能像奥运志愿者那样一副三生有幸的表情,而应该使用亲切屈尊的姿态。一句话,这些事儿普通人家的孩子很难做到。如果你不是贵族,所有这些素质教育的要求,都是逼着你假装贵族。美国名校通常都有对低收入家庭孩子减免学费的政策,比如哈佛规定家庭年收入在6万美元以下的学生全部免费,18万美元以下则最多只需交家庭年收入的10%。这是非常慷慨的政策,要知道如果你的家庭收入是18万美元,你已经比94%的美国家庭富有。但哈佛能用上这个减免政策的学生,只有40%——大部分哈佛家长的收入超过18万美元。我看到另一个数据,在斯坦福大学,接近一半的学生家庭年收入超过30万美元(这相当于美国前1.5%),只有15%的学生家庭年收入不到6万美元(相当于美国后56%,一半以上)——这意味着前者家庭孩子进入斯坦福大学的可能性约为后者的124倍。上大学花多少钱根本不重要,上大学之前花了多少钱,才是真正重要的。有人统计,就连SAT成绩都跟家庭收入正相关。而获得贵族素质的最有效办法是进私立高中。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这三所大学,其录取新生中的22%,来自美国100所高中,这相当于全国高中总数的0.3%——这100所高中之中,只有6所不是私立的。也就是说,如果你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你什么素质都还没比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但即便如此,仍然有人不服,再难也要进藤校。那么在众多“假贵族”的冲击下,现在藤校录取是个什么水平的竞争呢?《优秀的绵羊》透露了一点耶鲁大学的真实录取标准。如果你在某一方面有特别突出的成就——一般小打小闹的奖项没用,必须是英特尔科学奖这样的全国性大奖——你肯定能被录取。如果没有,那你就得“全面发展”——对耶鲁来说,这意味着7到8门AP课程和9到10项课外活动——即便如此也不能保证录取,还得看推荐信和家庭情况。至于亚裔津津乐道的SAT考试成绩,没有太大意义。我觉得考清华似乎还比这个容易一点。这就是为什么有志于名校的美国高中生其实比中国高考生辛苦得多。但耶鲁还有第三个录取渠道。凡巨额捐款者的孩子,一定可以被录取。美国华裔学生Michael Wang,在2013年申请了7 所常青藤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被除了宾夕法尼亚大学之外的所有学校拒绝。华人,乃至整个亚裔群体,哪怕是成绩再好,还是经常被常青藤大学挡在门外。常青藤的本质,是美国上层社会子弟上大学的地方。 (南方周末资料图/图)名校到底是干什么用的?这样说来,美国私立名校从来就不是为全体国民服务,而是为上层阶层服务的机构。名校之所以时常做出一些“公平”的努力,比如减免学费,优先录取少数族裔(不包括亚裔),仅仅是出于两个原因:第一,要为精英阶层补充新鲜血液,这样系统才能保持稳定;第二,只有“公平”,才能保住自己作为非营利机构的免税资格。既然是为精英阶层服务,那肯定要严格要求精心培育,把大学生培养成真正的未来领袖吧?德雷谢维奇却告诉我们,现在名校其实并不重视学生教育。中国科大有一年新生入学,校方搞了个家长会,校领导居然说,科大在北京录取分数线低,你们北京来的要好好努力才能跟上同学!像这样的事根本不可能在耶鲁发生。学生们明明是靠家庭特权进来的,学校对他们却只有赞美,而且在各种场合不停地夸,学生们以为自己能力以外的因素等于零。这导致名校学生对上不了精英大学的、普通人的事根本不感兴趣,更谈不上了解国家现实。他们没有真正的自信,但是个个自负。既然都是精英,那必须得好好对待。如果你在普通大学有抄袭行为,或者错过一次期末考试,你可能会有很大的麻烦;而在耶鲁,这些都不是大问题。截止日期可以推迟,不来上课不会被扣分,你永远都有第二次机会。据德雷谢维奇在耶鲁亲眼所见,哪怕你遭遇最大的学业失败,哪怕你抄袭,哪怕你威胁同学的人身安全,你都不会被开除。一方面,名校学生平时课外活动实在太忙;一方面,教授们指望学生给自己留个好评,现在名校的成绩标准也越来越宽松。1950年,美国公立和私立大学学生的平均GPA都是2.5;而到了2007年,公立大学的平均GPA是3.01,私立大学则是3.30,特别难进的私立大学?3.43。到底哪国的大学更“严进宽出”?中国的还是美国的?但这组GPA贬值的数据也告诉我们,过去的美国大学比现在严格得多。事实上,在两个罗斯福总统上大学的那个年代的这些名校,虽然摆明了就是让贵族子弟上的,其教学反而比现在要严格得多。老贵族非常讲究无私、荣誉、勇气和坚韧这样的品质。那时候当学校说要培养服务社会精神和领导力这些东西的时候,他们是玩真的。今日新贵充斥的大学,简直是在折射美国精英阶层的堕落。如果名校不关心教育,那么它们关心什么呢?是声望,更确切地说,是资金。《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每年推出的全美大学排名,并不仅仅是给学生家长看的。大学能获得多少捐款,甚至能申请到多少银行贷款,都与这个排名息息相关。为什么在真正的入学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名校还鼓励更多人申请?是为了刷低录取率。录取率是大学排名计算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越低越好。为什么大学把学生视为顾客,不敢严格要求?因为毕业率也是排名标准之一,而且是越高越好。在现代大学里,教授的最重要任务是搞科研而不是搞教学,因为好的研究成果不但能提升学校声望,还能带来更多科研拨款。在这方面,中美大学并无不同,讲课好的教授并不受校方重视。但大学最重视的还不是基础科研,而是能直接带来利润的应用科研——德雷谢维奇说,名校在这方面的贪婪和短视程度,连与之合作的公司都看不过去了。校友捐赠,是名校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哈佛正是凭借几百亿美元的校友捐赠基金成为世界最富大学。我们前面说过,哈佛大部分学生去了华尔街和咨询公司,其实这正是大学希望你从事的工作。我最近看到两条新闻正好说明这一点。一个是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中大肆做空获利的对冲基金总裁约翰·保尔森,给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捐4亿美元,为史上最高校友捐款,哈佛直接把学院命名为约翰·保尔森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另一个更有意思,黑石集团的苏世民(Steve Schwarzman)向耶鲁大学捐款1.5亿美元,哈佛为此非常后悔,因为此君当初曾经申请了哈佛而没有被录取——所以有人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说,哈佛应该用大数据的思维更科学地分析一下哪些高中生将来可能成为亿万富翁,可别再犯这样的错误了。学生职业服务办公室对律师、医生、金融和咨询以外的工作根本不感兴趣。你将来想当个教授或者社会活动家?学校未必以你为荣。大学最希望你好好赚钱,将来给母校捐款。为什么出生在美国的Michael Wang上不了藤校,而一所中国高中——外国语学校——却有多名学生被藤校录取?这可能恰恰是藤校布局未来校友捐款的策略——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精英学生未来有更大的赚钱潜力,对藤校来说,“金砖五国”的高中生比西欧国家的更有吸引力。总而言之,美国名校找到了一种很好的商业模式。在这个模式里最重要的东西是排名、科研、录取和校友捐款,教学根本不在此列。而鉴于中国名牌大学——尽管没有一所是私立的——一直把美国名校当做榜样,甚至还可能把这些事实上的问题当成优点去学习,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大学的未来也是如此。有位清华教授程曜,出于对学校种种不满,竟曾经以绝食抗争(《南方人物周刊》日)。德雷谢维奇的愤怒可能还没到这么极端。他认为大学应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真正的思考能力,推崇博雅教育,甚至号召学生不要去名校。但如果小明和Joe跑来问我,我不知道应该给他们什么建议。也许大学根本就不是教人生观价值观和思考能力的地方。也许你应该自己学那些东西,也许你根本就没必要学。德雷谢维奇说,他有好几个学生最终决定放弃华尔街工作,宁可拿低薪为理想而活,我想小明未必需要这样的建议。但我的确觉得这个世界哪怕分工再细,专业化程度再高,也不太可能完全靠绵羊来运行。何况绵羊的生活其实并不怎么愉快。
本科的话4.0GPA2250+SAT115+托福七八门AP这样你就有申请的资格了录取率自己查
出门右转,自行google。这点自主性都没有。知乎真是惯了不少人!
有10条1.应达到分数 (网上自行搜索)2.你要有决心3.你要有信心4.你要有雄心5.你是一个可以自己motivate自己的人
6.你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 (可以通过冥想训练获得)7.你必须是一个高度自律的人 (强大的执行力 )8.你是一个极具创造力的人
(深度的思考 )9.你要有一个支持你的家庭10.你愿意为了ivy league牺牲一切的娱乐享受上述条件每缺少一条降低10%上Ivy league 的可能性。 链接是一些我答过的问题。今后会陆续回答并补齐类似的问题。
关于申请常春藤名校,很多现身说法的名校大神都会基于自己或身边同学经历来为题主给出建议,但说实话,常春藤学校收学生的口味是相当没有准数的。热情流,活动流,成绩流,竞赛流等等,你会发现任何一个学生被HYPMS录了以后,相当一部分人都把他/她的优势放大成为一种录取准绳,被后届准留学生模仿。但后届的留学生又会突然杀出黑马,神乎其神地把那些效仿前一届大神的大批学生碾压掉。所以,除了成绩之外,如果还有什么能够真的决定性地提高题主的录取几率的捷径的话,我认为只有如下一条:就读于全国顶级普通高中,知名国际高中,或美国优秀高中,并在该高中拥有中等以上的成绩及出类拔萃的活动成果。为什么一个好的高中如此重要?首先,看看常春藤名校本科最注重的五项学生素养是什么?1.见识: 一方面是视野,也就是接触的事物。另一方面是对事物所产生的深度思考,比如社会公平,环保意识等。2.专长:自己热爱并长期投入的一个或多个领域,主流非主流皆可。3.品格:包括所有我们经常提到的领导力,团队精神,热情,信念等等。4.成绩:高中GPA,托福,SAT,AP等。5.潜力:这个指标比较难定义和把握,比较普遍的判断一个学生是否有潜力的方法是看这个同学做任何事情的目标和动力。某次看到一个采访哈佛上海中心执行董事、哈佛大学校友王颐的文章,他给的解读是:“学生做过的任何事情,到底是出于什么样的动力。”如果想被常春藤这些顶级名校本科录取,毫无疑问这五项不能有短板,并且要有格外突出的点。不仅要具备上述五项素养,还要想办法把这五项展现给招生官,把它们成功地转化成材料的分量。申请要填的活动奖项文书推荐信之类的,活动可以印证你的见识和品格;奖项可以印证你的专长。配上文书体现你的见识和潜力,分数体现你的成绩,推荐信做个证明,于是这就是你所有的材料。那么究竟好的高中能带来什么?很多希望申请美国名校的同学,各种竞赛和公益活动必然没少参加,什么钢琴十级更是屡见不鲜。但每年那些学校就录那么几个中国学生,你有十级证明他也有,你是机器人大赛冠军,人家是航空模型锦标赛冠军。怎么衡量谁更优秀,谁更有潜力?记住这句话:奖项是绝对的,活动成果是相对的。前半句很好理解,你如果想用奖项来让自己闪光,想告诉招生官 “在这方面我长期投入,并且颇有造诣和潜力,” 你的奖项要足够知名足够高,这也就是为什么托福九十多分,一块国际奥林匹克金牌就能敲开MIT的大门。在一个顶级的高中,你就拥有更多参赛,或加入学术竞赛团体的机会,并有更高几率获得优异成果。有的人说“我没有奖,我不是功利的人,但我也长期投入了,且很有造诣,我做这件事纯粹是喜欢。” 没人能够否认你有造诣,有潜力,但是顶级名校招生办要干的事情是保证每届极为有限的中国学生配额里都是最牛逼的中国高中生,为了押你的一句“我很有造诣”,人家不会拿一个国际大奖获得者作为赌注。当然,如果你的这个专长过于非主流,或者有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真心没有什么国际竞赛可以予以佐证,在世界范围内不存在绝对的“同行更优异者”,那就另当别论了,在这种情况下,你只能用活动来印证对这项专长的投入与成就了。后半句“活动成果是相对的”,举个例子来说,你是校学生会主席,或者支教团队领袖,或者社团社长,按常理来讲是全校最优秀的人之一,那么这一定代表你比其他没有头衔的人被录几率更高吗?不一定。再举个不落俗套例子,你组织了一次自认为非常有新意的活动,比如在学校周围搞义卖,比如创建大型公益联盟,且有一定的影响力,那么你一定比其他没有参加这些活动的人被录几率更高吗?也不一定。为什么呢?因为活动成果是相对的,换句话说,你的活动在你的学校里甚至是你的城市里也许是凤毛麟角,影响力也许是非同小可的,但是你面对的只是你所在的学校,你所在的城市,而哈佛耶鲁招生官面对的是无数人来自无数的城市,你的活动和其他人所做的活动相比可能都不在一个档次,而你对此却一无所知。有的同学说“我特别热情,我做活动的时候特别用心,我的目标特别远大”,甚至认为“无论我做什么,只要我全情投入,做出身边师生好友都认同的成果,我就有六成以上的几率被录取。” 这个观点是过于自信的,因为你要知道:活动规模及影响力并不决定于你自己,还决定于你所处的平台和拥有的资源。在你眼里,你已经做到了极限,你已经最高效地利用了你所拥有的平台和所有的资源,你已经全力投入了自己的事业,但与那些拥有更高平台,更丰厚的资源与机会的学生相比,哪怕他们没有像你一样用心,他们的活动成果与影响力都很有可能高出你一个量级。那么,既然要让自己被顶级名校录取,这个捷径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在一个顶级普通高中(或知名国际高中)上学,并在该高中拥有顶尖的成绩及出类拔萃的活动成果。那么什么高中才算是顶级和知名呢?每个城市都有旗舰学校,这个很难一一列举,大部分身在留学圈的同学们应该都知道自己城市哪个学校总是出常春藤录取者,举个例子来说:很多月以前从留学圈子的一些朋友那里收集来了一些消息,未经证实,但八成靠谱:宾大沃顿商学院早申放榜,已知的被录取者来自北京四中国际部,北大附中,十一学校,上外(2个)和杭外。这些就属于顶级普通高中和知名国际高中。最后总结:仅从留学申请角度来说,在顶级高中得到的好处可以概括为四个词:国际标准、顶级平台、最优资源和抢手头衔。在这些学校做到出类拔萃,那么你可以保证的是:你的见识与成绩都基本处于全国准留学生的最高标准,潜力(也就是目标与动力)是与见识挂钩的,因此也会得到提升。得益于该高中丰富的资源,例如同学家长的人脉,校方对外合作渠道,更全面的活动机会和信息,你的活动规模和成果都处于全国准留学生的高水平区间。另外就是你的高中名字本身就可以视作是一个品牌,给自己无形的加分。最后还要强调的是,上述所讨论的是提升录取几率的捷径,答主从来没有明示或暗示那些没有大奖,没有在顶级高中上学的同学就一定不会被录取,也从来没有对任何人,任何群体或学校抱有偏见。答主也认识一些没有大奖,没有著名高中头衔,甚至在二三线小城市,也被常春藤等顶级名校录取的同学,但是这些同学对自己的标准要求和付出的努力都远远超过了同地区和同校的同学,是凤毛麟角,并且他们普遍认为自己是“杀出血路”“人品爆发” 被录取的,我想一个理智的人,是不会抱着一种“我一定能人品爆发申上名校”的心态来看待申请的。
利益相关:曾经的留美党,去过ivy勾搭过无数学霸,非中介,但有颗帮人的心。常春藤(Ivy League)包括:哈佛(Harvard),耶鲁(Yale),宾夕法尼亚(Penn),普林斯顿(Princeton),哥伦比亚(Columbia),布朗(Brown),达特茅斯(Dartmouth),康奈尔(Cornell)这么八所大学。每年就读的学生,HYP每个有大约十个中国人。康纳尔大学和布朗大学是相对好申请的常青藤学校。这里重点讨论一下尝试绝对遥不可及的HYP。如果是中国普通高中的背景,无海外身份:别以为考到高分就了不起哦!耶鲁的招生官曾经说过,如果单纯按照SAT和GPA分数录取学生,那么录取到的人所有都是接近满分的标化成绩。由此可见,这类学校,SAT高分(2200+),Rank 5%,3.8+GPA,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只是一个入场卷。手拿这个入场卷之后,还要经过严格的淘汰赛。淘汰赛看重什么呢?中学4年的活动参与所产生的影响力和价值,中国美国或国际正规比赛奖项,美国交换学校超牛的经历,精心制作的申请文书和材料,当然,还少不了运气。毕竟申请过程不是绝对公平的,也不只是分数一锤定音,这个和中国高考按照分数录取完全不一样。所以Ivy每年录取的学生,虽然SAT都未必是满分,但绝对是有独特的爆点,一个独一无二的闪光点,他人无法代替的地方。那么,什么是所为的爆点呢?案例1:今年南京录取普林斯顿的学生(同时也被Williams College, Northwestern 录取),SAT并不是南京外国语学校最高的,平时成绩也不是最好的,但她长期对人文和艺术的热爱让她在万千高分申请者中脱引而出。她把握住这个领域的优势,从活动和文书多方面展现,碾压无数SAT的同学。她的申请材料非常consistent——艺术世家,超过10年的美术和钢琴的学习,创办南外无伴奏演唱社团,办个人公益画展,从小研究中国古典名著,长期坚持艺术和人文的非功利性质的热爱。虽然都不是国际化的大奖,但这些都让她在只有普普通通商赛和零零散散社团志愿者的同龄人里显得是那么不同。她在文书里写的是《道德经》中的“为无为”:做任何事都不必抱持对结果功利的期待,在过程中体会多元的“可能性”才是学习和教育的目的。她说“或许正是这样的观点与美国大学文理通识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才使我获得了名校的青睐。”案例2:今年上海被哈佛大学录取的学生,分析哈佛本届录取的profile时说道:“SAT 2200, TOEFL 110 就是一道门槛。接下来就和成绩关系不那么大了。”他和案例1里的同学一样,SAT都不是周围最高的,但都有独一无二的爆点。这位同学,是竞赛型的高手,高二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拿到名次,获得清华大学的青睐。高三,又更上一层楼,拿到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牌。但你可能会问,每年各类奥林匹克竞赛拿到金牌的学生几十个上百个人,哈佛为什么要录取他?因为他不仅仅是竞赛达人,同时热衷于公益活动,并作出很大的影响力。他参与了李连杰举办的“壹基金”,常年参与自闭症儿童关怀项目,去学校附近的儿童医院和自闭症孩子一起玩,和他们讲故事,为轻度智力障碍的成年人上课,辅导他们参加成人高考;还与其他机构合作,策划了自闭症儿童的打字夏令营,邀请台湾老师来给小朋友上课,让自闭症儿童通过打字进行交流。最后,他还走出活动,带着自己的公益项目参与波士顿举办的公益活动。所以,他对慈善的坚持和作为,也让他战胜无数国际奖牌和国内奖牌的学霸,获得哈佛大学的青睐。所以,你可能发现每一个ivy录取的学生都是一个非常独特,有“爆点”的学生。当然不是所有录取党都有接近满分的SAT,秒杀众人的竞赛奖项,但他们都能写出一个非常鸡汤的人生自传和过去的经历,他们都有一个梦想想要实现,同时,他们也付出了无数汗水和努力。而你,如果也是有梦想并为此付出行动的少年,那么你也距离常青藤不那么远。
挺想知道楼上大段大段评论的人中有几个是藤校的
1优秀2优秀3优秀4运气好4运气好4运气好
不邀自来GPA3.78朝上Rank8%朝上国家级比赛二等奖以上再写在essay里吧,要不人家也不看。旧sat2250新sat大概1500托福115+ 雅思8.0朝上活动要求基本国家或者地区级别能体现自身价值以及领导力的不是纯大陆背景(我不是说纯大陆背景就不录,但是相信我,每年做梦的人不止一两个,好多万人当分母呢)家庭中产阶级朝上考过A level等考试的A以上。AP7门不能再少,顶多一门4分其他必须5分。
既然你问的是申请条件不是录取条件…只要会填申请表并且交得起申请费就符合基本申请条件了…当然了录不录就另说了
申请哥大同济,哈佛公卫,NYU继续教育学院等知名水专业
本科的话如果不是特别吊炸天的优秀申请书写的非常有个性。那么你就要非常有钱还有运气好最好家里面有藤校毕业的当然不管怎么样作为一个中国申请者你的成绩不能太差劲。
至少2300SAT,双800SAT2,4门以上AP和3.8以上GPA,这是硬条件,否则你的paper甚至都不会到招生官的手里,直接就被手下头的学生扔垃圾箱了。
在留学机构里工作 略懂一二 据本科成功案例 大概需要达到以下条件硬性条件 成绩SAT 2250+
SAT2 每门780+最好接近满分 GPA 3.7+最好3.8+
AP 4或5门 一半以上5分 剩下的4分并不是说 达到以上就很有机会被录取 这只是门槛 就像知友说的 只是不突出的成绩可能首轮就被否掉 但是我们这边也有案例是某项成绩比上述要低却被录取了 因为现在美国名校更多参考的软性条件 那就是学生的个人经历和活动背景软性条件 活动如果只写个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啊 去社区扫个大街啊 去哪里哪里支教啊 体育竞赛拿了一等奖啊 钢琴乐器10级啊之类 招生官一看就知道是中国的学生 不是鄙视的意思 关键是怎么把活动写出深度 写自己在活动里有多深的体会和成长 不是单纯说学会了尊敬老人 关爱小孩 做人要有责任感 etc 人家就会觉得你人品好好哦就是我们需要的学生 这种实在太多了 名校会越来越挑剔得要有hook 才能勾起读者的兴趣的欣赏 比如说我们有个学生去做柬埔寨义工 天天搬砖砌墙的 很辛苦 后来发现人家的荒地太浪费 就设计了一下大家动手把它改造成简单的菜园真人真事 学生也在活动后写了感想并作为文书的素材 我们都认为这确实是亮点并不是说 鼓励大家去参加什么体力活或者国际性活动 毕竟要量力而为 那个义工活动要申请还要缴费的 活动的选择一定要适合自己的性格特点特长品质等等 最好能有些跟常人不一样的启发想法或者创新点子 当然 如果没有很特别的感悟 通过事件看得出真是爱心爆棚社会责任感非同一般领导力超群等 还是蛮加分蛮有机会的最后说明下 千万别自己编 即使你文书编得再好 你没经历过 到了面试时 招生官会问一些可能你根本措手不及的细节问题 你很难会有个满意的回答 而且他们估计一看就察觉到 那就是完蛋希望对想申请的人有帮助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研究生合理管理时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