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楚州区区每个镇集会时间

谁知道乾安县每个镇和农村的赶集时间_百度知道
谁知道乾安县每个镇和农村的赶集时间
我有更好的答案
赶集 不同的村赶集时间不同 一般10天中有1-2次。
赶集 不同的村赶集时间不同 一般10天中有1-2次。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赶集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淮安市楚州区教育局文件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淮安市楚州区教育局文件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肇庆封开有多少个乡镇?请一一列出来,还有每个乡镇的赶集时间!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封开县辖16个镇(江口、南丰、长安、金装、白垢、莲都、渔涝、杏花、罗董、长岗、平凤、大洲、都平、江川、大玉口、河儿口).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学术研究
&&网站导航
艺术史研究
淮安地区文化场馆展示设计中的地域性探究 ――栾剑
【发布者:淮安书画院 发布日期: 15:43:46 点击率:12929】
课题研究的背景
目前淮安的文化兴市发展战略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江淮重镇淮安,地处黄淮平原中部,淮河下游,地势平缓,风景秀丽。同时,其区域内分布着大批国家级的历史文化遗存,对这些历史遗存的保护管理,因为经费、体制诸多方面的原因,存在一些明显的漏洞和问题(见图1-1)。淮安经济水平与苏南相比处于劣势地位,模仿复制苏南的发展道路,必将远远落后,无法实现快速跨越发展。而且,从城市发展的长远角度,文化对于一个城市的繁荣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基于对历史遗存的保护与开发,以及淮安城市主体经济发展的需要,文化发展战略被提上长期重要地位。通过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树立淮安城市形象,为后续的经济发展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文化场馆作为城市文化的承载平台,在此阶段被作为重点项目之一,是有积极意义的。
Fig1-1 Zonghuai building
图1-2&清河城市馆
Fig.1-2 Qinghe City Museum
图1-3&淮安名人馆
Fig.1-3 Huaian Hall of fame
淮安现代城市文化场馆建设现状描述
淮安上世纪就建有一批文化展示场馆,这批场馆在特定历史时期,曾发挥过很重要的作用,对于淮安城市的宣传、对外交流都有过贡献。但是这些场馆在新时期,由于硬件设施、外部环境、经营管理、体制等方面原因,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文化场馆发展需要。特别是淮安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更为全面的对外交流,及更深意义上的城市文化品牌塑造,无论从建筑硬件规模上,还是从内部展示设计水平上,都是远远落后的。
淮扬菜博物馆、清河文化馆、清河城市馆、西游记博物馆、长荣大剧院、江淮婚俗馆、淮安戏剧博物馆、淮安名人馆、漕运博物馆等正是在上述前提下立项开发诞生的(见图1-2和1-3)。这些新开发场馆项目在硬件设施上,采用国内先进的技术手段。在内涵建设上,也积极创新,紧密结合地域性优势,围绕淮安有关文化事项,展开了全面深入的探索。在文化交流、展示策划、对外宣传上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对地方经济发展也做出了一定贡献。其中淮扬菜博物馆、漕运博物馆无论在文化品牌的塑造上,还是在本身的经营模式上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但是在上述场馆开发建设的过程中,重建成、轻建设现象还是较为普遍的。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是场馆内部展示设计水准层次较低,设计定位模糊。
淮安文化场馆展示设计概况
淮安文化场馆展示设计能够把场馆的主体功能和地域元素结合起来。这体现了设计者对文化场馆所处地区地域风土文化的重视,这是有利于场馆特色塑造的,也是有利于淮安地域文化展示宣扬的。但是在具体的设计施行中,前期论证不够全面,对设计元素理解不深入,展示设计中地域元素应用显得稚嫩,明显有拼凑嫁接的痕迹,有的场馆甚至于用生吞活剥的手段,割断文脉联系,产生误导(见图1-4)。
图1-4淮安市博物馆图片
Fig1-4&Huaian museum pictures
文化场馆展示设计中,简单复制模仿现象也是比较普遍的,造成陈设的单调呆板,为了摆设而摆设,了无地域文化氛围,这样的展示效果也是不明显的。
此外,大多数文化场馆的展示设计定位也是不够准确,正是因为定位的含糊,造成设计的盲目,最终展示设计只成为一种形式,重点亮点难以突出。
本课题正是基于以上所述,对淮安的新老文化场馆做了较为详细的实地调研,通过拍照、测绘、文本资料收集等形式,运用梳理、分析、对比的手段,希望能从中探明淮安现代文化场馆建设的现状、特色、如何经营,最为主要的是通过对其内部展示设计的研究,为后期的场馆建设提供一点可以参照的资料来源。
课题研究的现状
现有的国内外文献对于文化场馆展示设计中的地域性研究涉及较少,对淮安地方文化场馆展示设计中地域性元素研究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整理的文献稀缺。在进行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检索相关文献94篇。其中具体论述地域性文化与场馆关系是以首都师范大学吴康为代表的研究论文27篇,主要对淮安地域文化概念进行了阐释和界定,并对淮安地域文化特点进行了一定的归纳和整理,但很少谈及地域文化应用方面内容。涉及到淮安文化场馆的文献是以东南大学李文婷为代表的期刊研究论文共8篇,主要从工程实践的角度,具体讲述了城市空间、历史建筑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这些文章提出了较为全面的历史建筑改造保护的方法和观点,并从实践角度对地域特色与场馆改造的结合提出了一定的建设性意见,这对于老场馆改建是有着实践指导意义的。有关淮安文化场馆展示设计方面研究的期刊论文及相关文献资料为40多篇,这些文章主要从城市规划设计、场馆文化功能定位、展品地域文化特点、展览分类及文化场馆本身的建筑设计方面展开分析;但这些方面的研究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针对文化场馆展示设计中地域性元素的应用、及其常用形式法则方面的系统研究暂未找到,这是本课题开展的重点内容。
国内外多数文献资料对于文化场馆建设与地域性之间关系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进行。场馆展示设计与地域性之间的联系,多是建立在地域性元素展示设计实践方面,部分期刊论文对此方面的研究也仅仅是对设计应用方法与构思的总结提炼,上升到理论层面的分析研究很少。
国内文化场馆建设工程热潮方兴未艾,大多数工程项目缺乏创意,究其原因是对地域文化的无视和无知造成的。贪大求快的项目投资,必定造成这些文化工程的相互抄袭复制,文化赝品工程泛滥。这些外在的因素也促成文化场馆的展示设计是游离于地域文化之外的。对于文化场馆展示设计研究也是处于起步阶段,多是因为建设方面的功利性需要,只进行技术性的总结介绍,学术性的探讨研究是不足的。
图1-5淮安市博物馆陈列布展
Fig1-5 Huaian museum displays exhibit figure
图1-6淮安市博物馆图片
Fig 1-6 Huaian museum pictures
图1-7淮扬菜博物馆
Fig1-7 Huaiyang Museum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人们非常看重的 &有形&的建设,而城市地域性文化建设这一&无形&层面却被建设者所忽视了。而城市现代文化场馆建设以及内部展示设计中的地域性文化特点的形成正是文化建设中最集中、最精彩的体现(见图1-5)。
通过对淮安文化场馆展示设计中的地域性文化探究。对如何建设、保护好这些场馆,如何做好这些场馆的总体布局、环境设计、文化定位、目标定位、风格定位以及展示陈列方法与手段,如何传承淮安历史文明的经典,如何打造体现淮安城市魅力的现代展馆,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通过淮安地区现代展馆展示设计实例解读与分析,对淮安现代文化场馆展示设计中的地域性文化的探究,了解淮安现代文化场馆展示设计的现状,及淮安文化展馆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与淮楚文化在场馆展示设计空间中的应用,逐步对淮安城市文化场馆展示设计的地域性特点进行归纳和分析,探索地方展馆展示设计的目标、理念、形式和风格,进而形成对于淮安现代文化场馆展示设计的全面认识。这对现代城市文化场馆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所涉及到的文化场馆基本上以淮安市区内的有着典型代表意义的场馆为主(见图1-6)。因下属行政县域内的场馆规划设计,由于行政辖管的原因,在指导思想上基本上与市区内的场馆无太大的区别,单独讨论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
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深入场馆实地调查,采集一手资料,拍摄照片,并对图片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在对相关研究论文、文献及研究理论进行集中研究阅读中,对照淮安现有的各种文化场馆展示设计方案进行调查及分析研究。并针对重点个案,进行全方位资料的拍照、调查、收集整理,资料分析,对比和演绎(见图1-7)。多次开展实地考察、采访有关人士,搜集各方意见和建议。综合各种方法对课题进行论证。为淮安地区文化场馆展示设计中的地域性元素选取使用提供了较为全面科学的理论依据。
图1-8淮安市文化四馆效果图
Fig1-8 Huaian culture four hall rendering
图1-9楚州区河下古镇
Fig 1-9 chuzhou area under the river town
课题创新点
经济是城市的实力,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建设最终决定城市的竞争力和创新力。要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必须用文化的理念建设城市。尤其是对于城市地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借鉴是必须的,但是借鉴的前提是有稳定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一个城市的地方文化传统。现在很多城市建设都存在面貌趋同、环境恶化等问题,城市的发展不能失却自身的特点,跟着别人背后学舌是没有前途的。通过对淮安地区文化场馆展示设计中的地域性元素的应用、及其常用形式法则的研究分析,对淮安的现时文化场馆建设则有着积极参考价值,对淮安现代文化场馆的陈列展示设计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文化场馆展示设计中地域性元素的运用,实现场馆的个性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操作指导(见图1-8)。
现代文化场馆不仅具有满足现代城市精神生活的功能,还是一个城市内在个性的表现形式。成功的文化场馆策划,应当是这个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精神的再表达。目前中国很多城市个性丧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充分利用城市发展本身来延续该城市本身就具有的文脉资源,只是在一味的模仿中丧失了自我。通过对淮安城市地域性文化在城市文化场馆展示设计中实际应用的研究,藉此积极地推动城市文化建设,对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性发掘,是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对于城市自身发展的文化土壤的培育,也是有益的(见图1-9)。
淮安地区现代文化场馆现状分析
图2-1淮安市博物馆图片
Fig2-1 Huaian museum pictures
图2-2周恩来纪念馆
Fig2-2 Zhou enlai memorial
淮安地区现代文化场馆规划建设项目数量在省内乃至国内都是属于前列的,单单从数量上就可以看出淮安地方政府对于文化建设的力度之大,决心之强,也充分体现了地方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和长远眼光。本课题研究所涉及的建成场馆和在建项目、拟建项目达20余家,其场馆分布在淮安市辖区的各个规划地段内。这些场馆都是淮安近些年新建、重建项目。通过列表对比分析发现,其中以淮扬菜博物馆为代表的10余家场馆都是淮安的建设方经过论证以后的新开发项目;以淮安博物馆为首的5家是在已有旧馆基础上的重建扩增项目(见图2-1);以淮安城市馆为首的3家是对已有建筑场地功能的创新开发。尚有美术馆、文化馆、图书馆、规划展示馆、红喜会馆属于投资在建、待建项目,所有场馆的项目用地已经确定,开工建设指日可待。总体来说,淮安建设者们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结合淮安地域特点进行了深入反思,并通过具体的项目采取了实际的行动,在展馆的内部陈列展示设计上,努力结合地方风土特点,从展品选择、背景设置、装修风格等都与地域性文化元素紧密联系,藉此营造出具有淮安地方特色的展示空间。这些项目对淮安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社会效应价值,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周恩来纪念馆项目,其对淮安城市的品牌形象宣传具有长期的、广泛的、深刻的影响,绝非其他任何活动所能替代(见图2-2)。这是地方文化场馆发挥社会效应的优秀范例,非常值得现在的投资者、建设者们认真思考,从比对中找出失误和不足,进一步提高建设水平,充分利用好淮安的深厚历史文化资源。其次是淮扬菜博物馆,通过近几年的经营,淮扬菜的品牌文化在省内已经取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度。
淮安文化场馆分类及其特点
从使用功能上分类
淮安的文化场馆从使用功能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展示收藏,供人观瞻学习研究;如淮安市博物馆、漕运博物馆、江淮婚俗馆、淮安名人馆、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等。这些场馆主要是通过陈列实物、资料等形式向观者介绍与淮安的历史发展有关的人和事。这种形式主要是给人以教育影响,通过具体事项的教育影响让观者了解认识淮安(见图2-3)。二是表演、展示相结合,如长荣大剧院、淮安戏剧博物馆就属于此类场馆。通过举办表演活动来加强与观者的互动参与性,进一步深化观者对淮安地方文化的理解与感受。三是展示与经营相结合,首推淮扬菜博物馆,在建的红喜会馆也将朝经营的方向努力。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这种模式的场馆应该是最具有活力和前途的。因为通过具体的实际行动来展示淮安的地域性文化是最容易取得效果的,况且还让来者身心切实感受淮安的真实味道,好还是不好,亲口一尝,豁然分晓。上述三类功能基本概括了淮安诸多场馆的实际用途。这些功能用途在实际的运营中也是可以不断更新的。
图2-3苏皖边区政府旧址图
Fig2-3 SuWan the government figure
从功能上完善文化场馆建设,不单单是从建筑本身来解决问题,在场馆内部展示设计等方面更多的是要关注社会的当前需要与潜在需求,这对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项目生根发芽,融入本土的发展,绝不仅仅是面对图纸的苦思冥想,更多应该深入实地去考察。把项目周围用地情况、人文景观、建筑规划、产业格局、交通道路等都要彻底掌握,在此基础上与投资方达成设计方案的共识才是设计师的责任所在,也是该项目取得成功与否的关键。
从区域建设上分类
项目建设的区域规划十分重要,需要经过反复论证,全面衡量才能确定。因为城市的重点项目的区域规划将对该城市地段将来几十年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作为城市文化场馆,其作用更为明显。城市文化场馆建设和内部展示设计风格将会对地段产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应该做好充分的调研准备。文化场馆选址首要要考虑场馆的使用功能性质是否与此地区的中长期产业规划的步调取得一致。其次要考虑文化场馆的经营模式,是否能与周边地区的服务业达成链条反应共识,即周边的服务是否为文化场馆的经营提供长期的配套服务。最后还应该考虑文化场馆经营的区域扩散,即文化场馆在以后的发展中,是否可以在周边的业态中找到生根立足的切入点,如果场馆经营能在这些方面做好,则能为文化场馆的长期发展提供源头活水,永保生命不息。
淮安的文化场馆的区域基本上集中在清河区境内。选择清河区作为文化场馆建设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清河区的行政优势;二是清河区的经济优势;三是因为清河区地域优势,即处于淮安市区的中心地带,交通便利,服务配套相对完善。清河区因为文化场馆项目的投资建设,带来了许多发展机会,前期的基本建设投资,仅仅靠土地转让开发就为清河区带来了不菲的地方财政收入。但是文化场馆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盖房子等硬件建设上,更需要从内部展示内涵上下功夫,通过科研攻关,挖掘地域性文化遗存,予以包装策划,把淮安的城市品牌形象展现出来。而把这项工作做好,则需要来自各方的支持和帮助,场馆区域集中建设,则会带来人力、财力、科研力不足的明显难题。而且在产业发展上,也会造成厚此薄彼的不平衡格局(见图2-4)。
图2-4淮安市文化四馆效果图
Fig2-4 Huaian culture four hall rendering
图2-5苏皖边区政府旧址图
Fig2-5 SuWan the government figure
按照城市规划建设的理论,文化场馆建设选址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尊重地方文脉的连续性;二是注重场馆建设的来源;三是区域的均衡;四是产业格局的协调。对照以上原则,淮安地区文化场馆建设存在问题是很明显的。主要表现为区域分布过于集中,产业规划不够完善,前期用地论证不够理性和充分。这会影响文化场馆建设、内部陈列布展的地域性文化传承的示范性。
从设计形式上分类
在建筑形式和内部展示设计上,淮安的文化场馆努力结合本土要素,通过现代的或者仿古的设计手段,力争实现建筑形式、内部展示设计与淮安地域性文化特质的协调。在本文所调研的20家场馆中,采用仿明清河下古镇风格有7家之多。青砖灰瓦,柱式抬梁,重檐歇山在这些文化场馆中得到了重现。其中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淮安戏剧博物馆、淮安楹联馆、淮安名人馆、漕运博物馆完全采用了此类艺术形式,只是在材料运用与细部结构上,运用了大量的现代设计手法进行了改良,使得场馆更加结实牢固、展示设计美观大方,且能更经济节约(见图2-5)。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展览馆则完全采用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更加完善了场馆的使用功能,柱网框架结构使得在内部空间组织更为自由方便,内部展陈空间的装饰也采用现代声光电设备更加突出建筑的现代性,外在形式上类似航母,暗喻此乃淮安文化建设发展的平台载体。仔细思考其设计有牵强附会之感,而缺少与淮安地域性文化的联系,这也是此四大场馆立项投资建设的欠缺之处(见图2-6)。淮安市博物馆、周恩来纪念馆都采用了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庄重典雅,朴素大方,充分突出了该场馆的政治性与公众性。两大场馆在设计时都充分考虑并尊重了淮安的地域文化特点,水纹元素在建筑及内部展示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运用。淮安博物馆的不足之处是其选址集中体现了政治官僚主义,影响了淮安博物馆的开放性。淮扬菜博物馆在设计兴建中广泛吸取了淮安本土传统的艺术特点,并且结合运用现代艺术手法,做到了传统中有所创新,并与淮扬菜品的展示与经营紧密结合起来,基本做到了场馆功能与形式的统一,在发扬淮安本土饮食文化中做出了贡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淮扬菜博物馆的室内展示设计,围绕原料、成菜、桌席、菜品典故、经营几大主题进行空间功能的合理配置,做到了陈列展示与商业开发经营的典范结合,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地区饮食业的发展,特别是淮安乡土菜馆的经营从中吸取了思路和经验,整体上推动了淮安本土餐饮业发展水平。
各类场馆建设现状
修复与重建
图2-6淮安市文化四馆图
Fig2-6 Huaian culture four hall rendering
&图2-7漕运博物馆
Fig2-7 Once the museum
淮安文化场馆中属于修复与重建的占比比较少,大多数都属于新开发项目。尤其是修复的项目,几乎没有。除了漕运博物馆的入口处在50年代基础上稍作修复外,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部分建筑也做了修复,但是大部分建筑还是被拆除重建,其他的文化场馆都是重建新开项目。除了与历史上的保护重视程度不够,破损严重有关,也和淮安现时的城市环境规划有关。老建筑修复技术和内部陈列布展要求较高,费时费工不省钱,是一件吃力难讨好的工作。但是从长远来看,基于原貌的修复和展陈设计往往能较高程度地保留遗存的原始风貌,续接历史文脉,把城市发展的历史真实地展示给后人。淮安府署即是在原有建筑遗存基础上的修复,基本上保持了淮安府署的原有特色,真实地把明清时期府署官衙建筑样式、组合方式和内部陈列展示呈现给了后人。参观者也可以从建筑的内外型制上感受到当时等级森严,集权而制的行政文化。
重建项目重视发扬传统淮安本土的地域性特点。其中最具有代表性是梁红玉祠堂和漕运博物馆、淮安楹联馆等数馆(见图2-7)。其中梁红玉祠堂、漕运博物馆位于楚州区内,与河下古镇的建筑艺术形式相类似。重檐歇山、抬梁结构是其主要特点,但是大多数重建项目在艺术风格和展陈特点上都与传统地方建筑严重脱节,基本上属于其它地方文化场馆的复制,几无个性可言,这与淮安历史文化名城的称谓是不一致的。最为关键的是文化场馆的经营发展,如若能在以后的运营中,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建筑设计和内部展陈设计上的不足。
开发新建工程
图2-8周恩来纪念馆
Fig2-8 Zhou enlai memorial
淮安的文化场馆中,开发新建工程占据大多数,在本文所涉及到的20家场馆中,占了10家之多(见图2-8)。由此可见在发展历史文化名城的大背景下,淮安地方建设者们进行了积极的思考与行动,并用实际的行动推动了淮安文化事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对于这些文化工程项目建设,前期还是做了许多论证工作,包括对于淮安地域性文化的继承问题,建设者还是于此做了许多功课的。至于在具体的执行阶段,落实就成了问题,而且如何落实,从哪个点切入,纷争太多,难以确定拍板,于是中性的非争议的工程项目就应运而生。淮安的地域文化离不开运河,离不开淮河,离不开水,只是围绕河水做文章,如何找到独具个性的表达方式是有较大难度的。因为全国各地与水密切关联的城市还是有不少的,苏州、扬州、镇江、南京、杭州都与水有关系的,如何在展示的形式表现上与这些城市区别开来,当然这些城市在国际一体化的同时也面临着同质化的危机。特别越是经济发达开放的城市,这方面的趋势就更为明显。
在这种形势下,淮安对于外域文化的抵抗力就更为薄弱。经济发达地区还有经济基础来打造保护文化传统,属于欠发达的苏北淮安于此就有了一定的差距。毕竟淮安筹集不到那么多的资金来保护或者开发地方的传统文化产业。所以就要求文化工程建设,包括场馆内部的展示设计都要从长远出发,从实际出发,既要体现淮安的地域性特色,也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根源基础,这样的文化场馆项目投资建设才是成功的。
关于政绩形象工程
图2-9淮扬菜博物馆
Fig2-9 Huaiyang Museum
对淮安文化场馆的研究,还必须要与地方官员政绩联系起来探讨,才能更加全面。毕竟他们是这些文化场馆建设和内部展示设计的决策者和最终实施者。这些场馆项目多少都要打上长官意志的痕迹。比如淮安市博物馆的选址和内部陈列布展就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清河区沿淮风光带的淮扬菜博物馆等一系列场馆建设投资,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场馆群,其投资的有效性明显没有经过周密的论证,并且大多数场馆都是新建项目,与地方文化产业的联系的密切性还不够紧密(见图2-9)。就开工上马,短期出政绩的急功近利思想非常明显。缺少项目建设投资的梯次性,没有前期投资项目运营几年的验证,是难以在短期内积累经验和找到清晰思路的。
图2-10淮扬菜博物馆
Fig2-10 Huaiyang Museum
对于淮安城市文化场馆的建设和陈列展示设计,所有的决策者们都抓住了淮安历史文化名城这条主线,紧紧围绕这条线,利用这些文化场馆作为平台,弘扬淮安的历史与文化。利用淮安的湖、河、水、名人、饮食、戏剧等资源来塑造淮安的城市品牌,构筑旅游产业群。这里最关键的问题是,这些资源,只是在历史某个特定的时期内繁荣兴盛过,然而时日无多,过去的就再也不会回来。如何把这笔丰厚的资源和现代的城市发展联系起来,则需要找到一条联系二者的纽带,这条纽带是关键,没有这条纽带,淮安的旅游产业发展之路是走不远的,这是对当政者最困难的挑战。所以说,文化场馆建的大而空,展示陈列多而全,不见得就是好事情。最关键是能不能建出淮扬菜博物馆(见图2-10)那样的场馆来,切实把淮安的地域性文化真正发挥了出来。
文化场馆整体设计的地域性特色
首先,在用地设计中,部分场馆经过相当严密的考察与规划。例如位于淮安城区东北周恩来纪念馆,设计者充分结合地块特点,对地块内的河流、植被景观、道路、周边街道等进行了非常详实的考虑,基本做到了纪念馆与场地使用的全方位结合,让该场馆植根于所选地址。也有一些场馆没有在用地上做详细论证,只听从当政长官个人意见,不切合用地实际选址建设,影响了场馆后来使用与发展,也对周边产生了负面影响,博物馆等后期新建场馆的选址即是如此。
其次是总平面设计,平面设计决定了该馆的主要功能和建筑特色,如何在建筑的平面设计中反映出淮安的本土特点,这是具有相当难度的,需要通过借鉴和创新来实现,而且平面设计的创新又不能影响建筑的使用功能。漕运博物馆的&正&字形平面布局就是借鉴了原来漕运府署的遗址布局来设计的,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历史传统。但是其外在的仿古立面与屋顶在周边建筑的衬托下实在有些牵强附会。建筑平面设计,苏皖边区纪念馆纪念馆值得一提,设计者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对原有平面进行了合理的拓展和延伸,使得整组建筑与街道融为一体。中洲岛戏剧馆、名人馆、楹联馆建筑平面略显平板,并且与外界缺少联系,道路规划也欠构思,安全性不突出,俨然是个文化的孤岛。
图2-11周恩来纪念馆Fig2-11Zhou enlai memorial
图2-12周恩来纪念馆Fig2-12Zhou enlai memorial
图2-13韩侯故里
Fig2-13 HanHou hometown
再次是外立面设计,外立面设计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建筑风格特色。本文所涉及到文化场馆主要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仿传统建筑外立面设计,此类建筑主要集中在具有淮安本土特色的文化场馆,如漕运博物馆、戏剧博物馆等。另一类是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外立面设计,主要集中在新投资立项的场馆,如西游记博物馆、长荣大剧院、淮安文化四馆等。最后是建筑的室内设计,所有场馆的室内设计基本上实现了该建筑的陈设展示功能,并能通过较为专业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淮安的地方性特色。淮扬菜博物馆、漕运博物馆、淮安戏剧馆都能在室内设计中充分运用具有淮安地域元素,在形式上展示出淮安的风土文化特点。
最后是展馆的展示设计,在内部陈列展示设计上,大多数场馆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紧密围绕场馆的功能特点、淮安本土的文化资源、展品的陈列布置等。运用现代的声光电技术、装饰材料、装饰工艺努力营造出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展示陈列空间。淮安博物馆的内部展示就还原了淮安四水穿城的格局,向外界展示了与其他地方不同的城市特点。周恩来纪念馆则结合总理在淮安的成长与生活境况,部分展示了当时淮安的风土人情,同时也与总理故居紧密结合了起来,给予参观者对总理一生更加完整的了解(见图2-11和2-12)。淮安戏剧博物馆则充分突出淮安的一些戏剧名人和淮安的地方戏元素,通过对展陈空间的全面控制,塑造出一个戏剧之乡的展示格局。
淮安地区现代文化场馆展示设计分析
场馆展示内容
淮安的文化场馆的展示内容包括了与淮安城市生活密切相关的各个方面。这些展示的内容是淮安的一面镜子,足以代表淮安这座城市的特点。具体涉及到运输、饮食、戏剧、名人、文物、民俗、民主革命等等,这些事项是在淮安的历史现实中发生过的,具有强烈的地域政治、文化意义,是淮安这座城市在历史的发展中,存留下来的宝贵遗产(见图2-13)。这些遗存里面保留着城市发展的轨迹和文脉,认真研究对待,足可以为今天的发展进步提供有效地借鉴,这种借鉴有规范城市发展走向的作用,还有着丰富城市文化生活的作用。对城市的发展约束,让城市沿着历史的轨道创新发展,不至于因为效仿失去自我,可以有效避免城市发展的同质化发展趋向。
场馆的展示内容都是经过提炼的,具有代表性的,这些代表性的内容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比如淮安的戏剧博物馆,所展示的淮海戏、淮剧的内容,这两大戏曲也只有在淮安为中心的苏北区域内才能产生,是用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来进行演唱的。淮安的名人当中,最有知名度的就是周恩来,作为淮安人的周恩来总理,其个性特点、生活习惯都有淮安的特色。淮扬菜博物馆所展示的淮扬菜更是能说明淮安地域特点,只有用淮安产的原料,淮安的厨师进行烹调,才能制作出地道纯正的淮扬菜。当然,不同的场馆所展示的只是淮安地域性特点一个方面,不可能以偏概全。但是当这些展示内容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当这种联系以一定的逻辑连结成为一个整体时,就把淮安的风貌特点全面地展现在观者的眼前。
展示布置特点
2-14淮安市戏曲馆
Fig2-14 Huaian drama guan
图2-15淮安戏曲博物馆戏台
Fig 2-15 huaian opera museum stage of an icebe
所有的文化场馆布展都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因为场馆的不同功能需要、展览内容而形成的,正是因为有特点,场馆才有存在的价值意义。每个场馆的布展形式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淮安这座城市的特点,这些特点不单单是指淮安的城市外在形式,更多的是指向淮安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地域性文化。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的陈列展示设计,完全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空序列进行设计的,通过丰富的文物资料,按照一定的规律编织出完整的历史画面,让观众透过这些外在的形式,领会淮安的历史文化,进而思考并理解淮安的当下。淮扬菜博物馆则按照淮扬菜烹饪的流程与原料组织展览空间的,至于历史则是辅助的,其次的。通过这样有所侧重的设计,则可以把淮扬菜的内涵、形式充分展现了出来。具有创新的想法的是,该馆还通过实地烹饪运营,以更生动的形式把淮扬菜的饮食文化带给受众。通过设计,逐步充分调动了人的视觉、触觉、味觉等多方位的感官认识,以此强化淮扬饮食文化特色。淮安戏剧博物馆则在空间的区域功能上进行深入思考,形成了以戏剧舞台为中心的观展陈列布置特点,让观众在空间区域方位的变化中充分了解淮安戏剧发展历史,并感受淮安戏剧的独特性(见图2-14和2-15)。
淮安文化场馆陈列展示在布展方式的使用上,也存在一定的共性特点。主要从布展现代技术手段、布展内容的立足点两大方面来体现。在现代技术手段上,大部分场馆都重视对现代声光电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求多方位达到更好的展览效果。现代技术的使用,大大克服了传统展览陈列的局限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增强了展览内容与观众之间的互动,通过对人体感官的多方位刺激,进一步提高了展览效果。在布展内容的立足点上,所有的展馆都突出了淮安的悠久历史文化,这是淮安的优势,也是淮安的特点。任何文化活动,只有经历过历史岁月的检验,并还能遗存与世,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同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这些文化活动事项也被打上了浓浓的地域性特点,对这些文化事项的展览,也是对淮安地域文化特色的宣扬,这也是所有文化场馆于此关注的重要原因。
展示设计元素使用
图2-16城市小景
Fig2-16 City kei chan
图2-17漕运博物馆展馆
Fig2-17 Once the museum exhibition hall
淮安的文化场馆陈列展示在具体设计元素的使用上也是值得探讨的。这些设计元素主要来源于各个历史时期的标志性符号,具有淮安地方特点的自然景观形象,地方文化活动中的具体对象等(见图2-16)。对于这些元素的选取,各个场馆都能结合自身场馆的使用特点进行艺术加工,或成为展馆内部装饰的背景,或成为较为显眼的空间形象符号,或者作为展陈空间的主要构件来使用。场馆内展示也因为这些设计元素的使用,更加突出场馆的主要使用功能。部分场馆使用展品作为设计元素在空间中连续出现,进一步强调了展馆空间的特点。
能够代表淮安城市形象的特定历史时期的标志性符号特征,与淮安地域特点有关。淮安不但在地域上是南北交替地带,在文化上也有南北兼具的特性。多种文化事项活动都融合了南北风格特点。因而在文化符号的使用上,也吸取了多种元素特征,结合自身特点而加以运用。具有代表性如水纹符号,多取材于淮安地域境内的河流水纹形象,与地处海岸地区的惊涛骇浪是有一定区别的。淮安的戏剧博物馆、漕运博物馆内都运用了一定量的水纹元素,以此显现出淮安与水有关的联系。对于自然景观形象的运用较少,洪泽的大湖文化博物馆则直接运用了洪泽湖作为背景,体现出强烈的地方特点。使用较多的还是取材于具体文化活动事项的工具物品,如市博物馆中的大量陈列品,漕运博物馆船的模型(见图2-17),戏剧博物馆中的服装道具,周恩来纪念馆中的办公用品、生活用品等,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中的武器、办公物品等。这些物品作为陈列展示设计的展品,其本身的内涵与价值,足以体现出与其它地方不同的特点,但是如何与设计主题更好结合,给观者以强烈的整体印象,则是做得不够的。
表2-1 淮安地区文化场馆展示设计研究表格
Table 2-1 Huaian cultural venue design study form
场馆展示内容
场馆陈列布置的特点
典型展示设计元素运用
场馆展示设计历史元素
场馆建筑风格特点
采用的主要建筑技术
淮安市博物馆
展示淮安地方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和风土人情的重要窗口
按照历史朝代顺序,营造文物出土环境特点;充分展示淮安水陆通衢南北锁钥的交通特点
古代车马及水纹符号外墙装饰
历代历史文物、现代名家作品、民间遗物展陈
庄重典雅大方,现代与古典相结合后现代主义风格
水泥混凝、大理石外贴装饰
漕运博物馆
展现漕运古迹和历史
专项展示与运河漕运有关的人、事、物等史料
&正&字形布局
在原有漕运总督府的遗址上修复与重建
明清时期河下古镇建筑风格
传统木构架古建技术与现代建筑设备技术的结合
淮扬菜博物馆
展示与经营推广淮扬菜饮食文化
采用声、光、电,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展示淮扬菜成菜模型与原料
各种菜品符号元素
充分挖掘淮安与淮扬菜饮食历史文化的联系
现代建筑技术改进传统的建筑风格
仿古建筑,木构架、石刻与现代建筑技术结合
古淮楼江淮婚俗馆
展示江淮婚俗文化
按照婚恋程序展示江淮地区的婚俗仪式场景
江淮四区的婚俗用品
在原有&淮角楼&遗址上恢复重建
层层叠檐升起的仿古建筑风格
现代建筑技术仿古格局形式
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
展示陈列革命遗物,爱国主义教育
廊道四合院串联式布展格局,营造当时革命生活场景
革命战争时期的生活用品及武器
充分保护发扬革命历史红色文化
硬山出檐清水砖墙的河下古镇建筑风格
钢筋混凝土仿抬梁式主体结构
周恩来纪念馆
展示周恩来的生平事迹,供人瞻仰
以主厅为中心的发散式布展格局
与周恩来密切相关的生活用品及办公用品
与周恩来总理的生平事迹密切关联
简洁厚重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钢筋混凝土柱体楼面现浇
江淮婚俗文化展示、研究
长荣大剧院
戏曲表演、数字放映、音乐综艺、会议、论坛、展览等功能
复合建筑,多空间组合格局
戏曲图案的装饰效果,凸显戏曲属性
与京剧名家宋长荣密切联系
融合传统建筑形式的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技术
西游记博览馆
西游记故事演绎展示
结合图文声像及多媒体互动技术,全方位多角度展现神奇瑰丽的西游记文化
西游记人物形象及相关故事片段场景
与《西游记》有关的故事、轶事建立联系
借鉴传统建筑、园林手法的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混凝土框架建筑结构
艺术活动交流展示陈列收藏
利用现代装饰材料和光电技术营造多个功能不同的独立单元展示空间
各种艺术陈列品
收纳古今名人作品字画
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外立面采用灰色石材及玻璃幕墙,框架结构建筑技术
文化活动举办、传播、研究交流
各种文化艺术陈列品
原有文化活动场所新建再造
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外立面采用灰色石材及玻璃幕墙,框架结构建筑技术
图书查阅,文献资料收藏
原有图书馆扩容完善
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外立面采用灰色石材及玻璃幕墙,框架结构建筑技术
规划展示馆
淮安城市发展规划形象展示
淮安城市发展模型、资料
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外立面采用灰色石材及玻璃幕墙,框架结构建筑技术
戏剧博物馆
淮安地方戏曲文化、戏曲名人展示陈列
以戏台为中心的放射式展览布置
戏剧场景、脸谱及部分纸质资料
与淮安地方的戏曲历史相联系
仿明清建筑传统建筑风格
现代建筑技术仿明清柱梁系统
淮安名人馆
淮安古今历史名人事迹展示陈列
以船帆为中心的柱廊式陈列布置格局
名人雕像为主
与淮安古今历史名人相联系
仿明清建筑传统建筑风格
现代建筑技术仿明清柱梁结构系统
淮安楹联馆
淮安地方楹联收集展示陈列
仿传统字画陈列方式
现代名人楹联作品
与淮安地方地方风物人情世态相联系原址重建
层层叠檐升起的传统建筑风格
现代仿古建筑
梁红玉祠堂
梁红玉抗金事迹展示宣扬
由厢房到正殿的陈列布局
梁红玉生平资料
在原有祠堂遗址上重建
仿明清河下古镇传统建筑风格
仿明清河下古镇柱梁木结构
图2-18古淮楼
Fig 2-18 GuHuai floor
图2-19&淮安市清晏园
Fig.2-19 huaian qing YanYuan
图2-20城市馆展示图
Fig2-20City Museum display chart&
场馆展示设计存在问题
淮安文化场馆建设由于投资建设水平、建筑设计、展示设计等多方面的原因。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的问题前文已有所论述。但是缺少系统总结,特别对于如何体现淮安地域性特点方面,上述论述还不够全面深入,本小节内容算是对此前论述的补充完善。
在文化场馆的建设和内部展示工程施工中,利用旧址进行文化场馆重建的,有的因为文化遗存保护措施不力,有的因为监督管理不到位,甚至造成了对文化遗存的破坏。使得原有文化遗存原貌丧失殆尽,历史信息失却严重(见图2-18和2-19)。
文化场馆的内部展示设计缺少细致深入地前期策划与科研论证。以何种形式来展示淮安,展出淮安的什么事物,体现出淮安的何种精神风貌。这样的前期工作做的比较少,并且缺少系统性;从而造成内部展陈空间格局的平庸,展示设计形式的趋同。
对于如何实现场馆展示设计形式内涵与地域性元素之间的联系,绝大多数新开发场馆基本停留在建筑硬件建设层面,至于内部的展示内容,存在拼接历史、扭曲真相的问题;对于历史文化遗存的利用度不高。城市馆投资巨大,内部陈列展示花费大确平庸(见图2-20),而对于位于河下古镇的吴承恩故居的保护修复、内部陈设的更新经费却是少的可怜。最终的结果是建成了一些大而不当的形象工程,实质性的文化延续建设工作却相形见拙,如此场馆其生命力也是十分脆弱的。
针对以上问题,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也进行了一些思考,形成了一些看法,做好场馆展示设计的内涵建设,内涵建设的关键是科研挖掘,在科研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好地域资源是保持场馆个性特征的关键,地域资源利用,保护要贯彻,继承要坚持,开发要谨慎。
淮安文化场馆建设和内部陈列展示设计近年来投资力度很大,除了对原有场馆进行了修复、陈列布展以外,多数投资都用在文化场馆的开发建设上。在文化场馆的用地规划,项目投资论证、陈列布展设计等方面,建设者们做了不懈努力,为淮安的文化事业发展奠定了硬件基础。淮安的文化场馆可以分为收藏展示馆、表演陈列馆、经营展示馆三大类,这些场馆有的在建设和内部展示设计中都存在前期论证不足,建设用地过于集中,场馆内涵建设单薄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前期科学论证,为文化场馆以后的发展确立明确的方向,从而发挥文化场馆的文化平台载体作用。
淮安地域性元素在文化场馆展示设计中的应用
地域文化符号在淮安现代城市环境建设中的体现
淮安古城规划与传统建筑
图3-1淮安三连城格局图
Fig3-1 Huaian Liancheng three pattern
图3-2河下古镇
Fig 3-2 River town under
图3-3刘鹗故居
Fig 3-3 The former residence of Liu E
历史上的淮安是&三联城& 的古城格局。作为南北交通咽喉、历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也造就了淮安独有南北并列的&三联城&古城风貌。老城始建于东晋穆帝永和八年(352年),新城始建于宋,联城建于明代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古城轴线明确,以雄居城中心的镇淮楼同漕运总督部院、淮安府署构成城市中轴线,并配以十字棋盘形的街巷格局。古城三城并列,气势雄伟,格局独特,在我国建城史上也是罕见,具有较高的城市建设历史价值(见图3-1)。
淮安的传统建筑和内部陈设属于南北集成的艺术风格。历代官宦、富豪集聚于淮安,城区至今留下近4000余间典型民居。城内徽派民居建筑和典雅的北方园林建筑交相辉映,建筑风格南北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素、雅、淡、灰、精、秀&特色。民居多为青砖灰瓦翘脊飞爪的老式瓦房,抬梁式结构,门楣多由花砖砌成,雕工精细,徽派风格浓郁,颇具艺术价值。古街巷多为石板铺设,古建筑和内部陈设多以砖木结构为主,深深庭院内,渠水清幽,绕室而流,显得淡泊古拙,江南园林韵味十足(见图3-2和3-3)。
淮安淮河以北的地区多干旱,传统民居建筑多以土墙草盖四合院为主,多施以红色瓦片;此类建筑在涟水、沭阳、灌南、泗阳等县区较为普遍。夯土墙多采用50公分黏土带草筋层层垒打而成,墙体内部树立木柱作为树立梁架之用。同时对于墙体也起着稳固作用。讲究的也可以在墙体的门洞和窗洞处采用青砖砌筑,墙基采用石头铺筑,这叫做&包门包窗乌龟缝& 建筑作法。梁采用直径30公分左右的原木三角梁,根据房屋进深确定其梁体的跨度,但多受木料长度局限,传统淮北民居难以在进深上作较大的改善。梁架上再搭上檩子,檩子上铺设椽子,椽子上铺上草望,讲究的人家则上以望砖,上面铺设红瓦。而淮河以南民居建筑多为U型、L型主房,厢房结构砖瓦房多,并施以青黑瓦片,尤其在楚州区,市区的东西大街,北门桥附近还留存着部分的青砖黛瓦的民居建筑,具有典型南方特征。其建筑多为砖木框架结构,落地花窗门,主,墙体部分三面采用砖砌,白色调外抹灰,室内为40公分&40公分青砖铺地;主体堂屋陈设多采用传统八仙桌、靠背椅、供桌摆设成对称式布局。厅堂中墙挂饰字画,风格十分古雅,营造出一种闲适宽舒的感觉。建筑的整体布局融合了北方四合院落和南方四水归堂建筑群的布局特点,经过适应当时当地实际创新,设计出一种在四合院基础上的穿堂式建筑群体布局(见图3-4)。
图3-4淮安市民居
Fig 3-4 Huaian dwellings
图3-5周恩来故居
Fig 3-5 Zhou enlai former
图3-6西游记博览馆
Fig 3-6 Journey to the West Museum
传统风貌的保护继承和发扬要求淮安建设规划部门能以现代的眼光审视淮安地区的建筑和内部陈设的原生态风貌,结合实际情况,尊重传统文脉,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对旧有历史街区进行合理改造,通过改造来挖掘传统地方建筑工艺作法、建筑布局及内部陈设设计的文化,并进行系统整理,落实具体保护措施,使得这些与地方传统密切相关的知识得以重新继承、开发与保护研究。进一步研究如何运用传统手法保护与科学的修复各种传统民居建筑,采用青砖的墙和传统的小瓦屋顶,维护建筑的原有风貌和特色(见图3-5)。现在新建的建筑造型和内部陈列展示要简洁明快,具有地方特色,而新建建筑的内外色彩都要与淮安古城原有风貌特点相协调统一,民居适宜用青灰色屋顶、白色墙面为主,公共设施适宜采用冷色系和浅色系色彩,这样就与传统的建筑风貌、特点相协调。
淮安现代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
城市文化体现在城市发展的每个细节,包括有形的形象建造如文化雕塑、市民广场、公园绿化等,也有无形的引导和各种文化渗透。淮安城市建设和场馆展示设计如何寻求更多更好的切入点,使文化与城建共荣共生,相互辉映,成为当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淮安所急需破解的一道难题。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求解:
1、公共文化场馆建设
建设公共文化工程既是文化建城的需要,也是完善城市功能的需要。近年来淮安已陆续建设一批功能性文化场馆,它们不仅能成为丰富城市空间的好的建筑和优秀的展示设计案例,也是教化城市居民、推动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场所。根据政府规划,淮安正加快推进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规划馆、戏剧博物馆、西游记博览馆等文化场馆建设(见图3-6)。
2、名人故居修缮开放
淮安名人资源丰富程度,国内罕见。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各门类、各行业都涌现出了不少杰出人士。他们的品德、学识,他们的思想、行为都值得我们学习。通过其故居的修缮、陈列布展、开放,吸引更多的淮安市民和外地游客参观,是弘扬先进文化、打造文化大市的迫切需要(见图3-7)。
3、历史街区的系统保护
图3-7吴承恩故居
Fig 3-7The former residence of Wu Chengen
图3-8淮安老街道
Fig 3-8 Huaian old streets
图3-9淮安运河文化广场
Fig 3-9 Huaian canal culture square
在飞速发展的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淮安有一些历史街区比较幸运、完好地保留下来了。但受保护资金来源、保护区内居民安置等难题限制,目前总体进度不快。今后几年,淮安应重点突破,逐步探索适合淮安的历史街区系统保护模式,使一片片街区成为集中、整体展示淮安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特色的区域(见图3-8)。
4、现代城市建设中传统地域元素的运用
一个城市的公共空间是该城市所独有的公共空间。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在一些零散的展示空间的设计和方案中,把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符号运用进去,这就是对城市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成都在立交桥下引入&老成都民俗公园&,创造性开发利用了城市的公共空间。近年来,淮安在城市建设与文化建设的结合上树立了不少典范。如运河广场及周边景观建设,充分在这些市政建设中,融入了淮安依水建市、傍河塑景的地域特色(见图3-9)。钵池山公园的营造更是融古通今,实现了地域文化传统与现代景园设计营造的衔接。今后,在文化展馆、道路、广场等建设中,都应有意识地注入文化元素。如桥梁建设中,可借鉴古代桥梁镌刻楹联的做法,征集并雕刻具有古典气韵和时代特征的楹联。高楼大厦前的广场上,可设置与之呼应的主题雕塑;也可设置石碑,铭记为该楼房建成作出贡献的被拆迁人、建设者名单,或该建筑崛起前地块内的街巷名称及历史典故。有了这些历史记录和文化宣扬,钢筋水泥构筑的丛林便有了更多的文化气息。即使是建设工地的封闭围墙,也可植入文化元素,如将其作为开展书画比赛的&画布&,既美化工地,又为城市增添一抹文化亮色。
5、分散的历史文化遗存保护
图3-10老清江浦楼
Fig 3-10 Old qingjiang pu floor
图3-11运河大闸
Fig 3-11Canal sluice
图3-12淮安城市雕塑
Fig 3-12 Huaian city sculptures
除了历史街区外,淮安还散布着许多零星的文物建筑,它们在城市化建设中风雨飘摇,亟待修缮保护。对于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控制单位,可以说已经越来越受到城市建设者和开发商的重视。妥善地加强资金和项目合作,是实现文化遗存保护的一项主要措施,但是如何让出资者、项目持有者提升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还需要我们通过相关的政策引导,政治宣传,项目创新来实现。但是对于那些尚未列入保护名单的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存,我们明显重视不够。最典型的就是城市道路建设、地块开发中大量的传统民居被顷刻间推倒。如果城市规划建设者的工作更加细致些,文化保护的意识更强烈些,这种令人痛心的情况可以大大减少。再如对近现代工商业遗存的保护,我们重视不够,已经拆除了不少见证淮安文化历史发展的公用建筑和民用建筑。随着文化遗存保护的逐渐升温和淮安努力打造最适宜旅居的文化名城的目标提出,希望今后淮安能更加重视这些历史遗存的保护(见图3-10和3-11)。
6、城市标志物(城市雕塑)
城市标志物,也可视作城市识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其重要性,我在这里单列讨论。常见的标志物主要有雕塑、高楼、桥梁、钟楼等。提及上海,我们很容易想到东方明珠塔和金茂大厦这两个著名的标志性建筑。高层建筑之所以能成为上海的标志,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形象、高速发展的经济都是密不可分的。对淮安来说,如盲目跟风,以摩天大楼为城市标志,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可取的。对于淮安这样一座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运河城市来说,完全不需要以这种本身缺乏文化底蕴的建筑形式来树立城市标志。可取的方案可以是雕塑、可以是特色景观、可以是动态的文化娱乐项目、也可以是大型展示项目的创新。城市标志性建筑的标志性地位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自封的,需要时间检验,需要公众认可。我们可以构建城市标志性建筑为目标,建设多个具有地域文化内涵的雕塑(见图3-12);也可以运作通过对城市的建设改造,建设几个城市景观湿地;也可以运作数个与淮安历史有关的项目,定期举行人气聚集的大型展示集会活动,以此营造浓郁的地域文化氛围;然后让历史作答,择其一二,作为淮安的标志性建筑。
淮安城市文化场馆展示设计与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的多维度空间展示
图3-13苏皖边区政府纪念馆图
Fig3-13 SuWan the government memorial picture
图3-14淮安文化场馆一角
Fig 3-14 Huaian cultural venue of an iceberg
当今影响空间拓展的新一轮的技术力量首推信息技术。淮安地区文化场馆设计,对此极为关注,积极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营建一种立体化的多维度展示空间,以期把信息更加全面地展现给受众,并让受众获得更加深刻的现场体验。所谓的多维度空间,主要是指展示空间设计的立体化和多视角。立体化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平面展示效果的基础上,而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充分调动人的各种感官,给人以更加具体的、真实的感受。多视角的展览手法主要是指展示设计中,不再展示事物的某一个面,而是从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外在环境出发,还原事物发生发展的历史真实,让人对事物本身有着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见图3-13)。对历史民俗文化的展现上,深入考虑了空间的多维度拓展,以期获得更好的宣扬教化的效果。对于民俗历史文化的传播正是通过对信息的提炼,对空间展示方式,对信息传播的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设计,在人体感官无知觉的情况下,实现了人与信息的双向交流。
淮安地区的文化场馆设计营建,也正是充分利用了人与地域历史文化的关系来建构的,这也正是体现了空间不是一种客观结构,而是一种社会经验。
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化,其影响也将逐步显现出来,面对信息技术影响下的空间观转变,它将体现在社会政策、经济发展与人们的实践生活等方面。文化场馆通过信息技术的力量,实现历史文化知识的再次完整建构和展示,将会深深铭刻在淮安市民的心中。
文化场馆展示与地域性特点的结合
淮安文化场馆项目是淮安的文化形象工程,文化是涉及到与人生活相关的各个方面的一种社会形态。作为文化的场馆,其涉及面不可争议要尽量的广,尽可能涵盖与淮安地方历史文化有关的一切代表性事件。惟有如此,才可以充分展示出曾经繁华、盛极一时的运河之都的城市形象。正因为如此,才会依据本土历史,结合政治,策划出20个之多的文化场馆。这20个文化场馆承载了淮安大部分的历史文化,走进此,基本上可以领略淮安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见图3-14)。这些文化场馆通过在文化层面的统一设计,以强大的整体风貌带给受众强烈的文化教育效用。
在此20个文化场馆规划地域分布规划上,规划设计者也是花了一番心思的,从宏观方面来看,基本建在淮安城区的重要区段,并且依据历史遗存及文献记载,选取重要典型地域,实施项目建设投资。充分发挥地段优势,充分把这些场馆的效能发挥到极致。中洲岛的文化四馆规划选址采用的是闹中取静、营造水口的手法;运河博物馆是依水势而布置场馆及景观,充分发挥水流天然引导的作用,尽量争取做到顺应造化,遵从历史。西游记博物馆、淮扬菜博物馆则在充分利用民俗文化的同时,兼顾场馆效益辐射,选取交通要道,人流容易组织和集中的地段。
图3-15苏皖边区政府纪念馆图
Fig3-15 SuWan the government memorial pictures
图3-16周恩来读书处图
Fig3-16 Zhou Enlai read map
在场馆的展示设计中,对于地域性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是充分体现淮安城市个性的重要手段。淮安的地域性资源,在前文中已经从笼统的方面进行了阐述。但是每件事情,每个地方还有一些具体的有代表性的事物,是在淮安整个地域文化熏染下的产物,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点。如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的展品,这些展品都是当时革命活动的遗物,很能说明当时当地的革命形势特点,予以罗列展示,非常有代表性(见图3-15)。周恩来纪念馆的展品,都是周总理当年的亲手用品,作为淮安人的周总理,淮安对他的影响,也在他的日常工作生活中体现出来,而这些遗物作为展品就是很好的说明。淮安漕运博物馆内展出的各种文献资料,以及各种水上船具,都是当时淮安大运河漕运历史中的产物,也足以说明漕运事业的盛况。展示设计的重点是如何通过灯光、展品摆设、展示气氛、观展路线、资料布放等等,实现这些具有地方特点的展览事项的系统化和序列化,带给观展者更全面更深刻的印象,从而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幅完整的淮安图景。
文化场馆服务经营方式多样化也是符合最初项目筹划宗旨的,但是在经营多样化的同时也做到核心价值的统一,这些场馆经营的核心价值就是通过历史文化展示、遗产继承挖掘、开展公益学习来加强淮安人的文化认同感,构建和谐统一的文化价值观。
文化场馆全面展示淮安城市形象
淮安的文化资源是极富价值的&金矿&,关键是如何去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发挥优势,做出特色,形成品牌。需要结合资源优势,围绕淮安&名城、名人、名著、名湖、名河、名菜&历史资源,而这几个方面也正是具有浓郁的淮安地方特点事物。淮安文化场馆正是以此为展示核心内容,向外界全面宣传展示淮安。
一是打造&文化名城&品牌,按照城市整体风貌、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古迹和景点三个层次构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二是打造&名人故里&品牌,重点研究、宣传韩信、吴承恩、周恩来三位世界级名人,在楚州区建设周恩来外交友谊城、吴承恩西游城,在淮阴区建设韩信城(见图3-16);三是打造&运河之都&品牌,办好中国京杭大运河文化节,开展洪泽湖大堤与运河关系研究,做好大运河、洪泽湖大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清江大闸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四是打造&美食之乡&品牌,进一步做大做优淮扬菜美食文化节和盱眙国际龙虾节,积极打造&淮扬名菜香天下,美丽清纯洪泽湖&城市新形象;五是打造&戏剧之乡&品牌,加强对淮安籍戏剧名家的研究,做好剧团、剧种规划和布局调整工作。五大系列文化品牌都被淮安的文化场馆建设和展示所涵盖,做好了这些场馆的建设、经营和展示也就为淮安的大文化建设铺垫了非常扎实的根基。淮安地区的文化场馆建设应该是当之无愧的城市文化的一张名片,只要把外部建设和内部陈列展示做的有厚度,形式做的有特点,并且是民之所愿,民之有惠。
淮安文化场馆展示设计的特色
以人为本的展示设计指导思路
淮安文化场馆的展示设计的人本理念,不单单指展品的悦目可观性及内容健康向上、丰富多彩,更具体体现在内部空间的设计可行方面。科学、人文、便利是人本设计的指导思路,围绕此指导思路,主要对展示室内空间的三大主要因素进行了深入考虑,一是动线的流畅便利,二是舒适视域范围的营建,三是以照明的微妙变化,营设艺术情境。
图3-17婚俗馆
Fig3-17 Marriage customs hall
图3-18淮安市博物馆布展图片
Fig3-18 Huaian museum exhibit pictures
动线,是建筑与室内设计的用语之一。意指人在室内室外移动的点,连合起来就成为动线。优良的动线设计在博物馆等展示空间中特别重要,如何让进到空间的人,在移动时感到舒服,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淮安市文化场馆内部的动线设计,总体概括起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通过固定构造物及摆设来设定空间动线的变化和走向;另一个则是通过对人流、物流的路径的标示设计来达到空间动线的规正导引作用。并且二者之间因设计变动而相互影响,何者为主体,何者为客体,视空间的具体塑形而定。三是通过微调空间而达到主客异位的空间变化效果。对空间动线的微调,只是以空间局部的造型变化来达到动线异动的目的,于此营造一种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空间情境(见图3-17)。
文化场馆动线设计非常复杂,涉及具体设计时,空间大小,包括平面面积和空间高度,空间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和高度关系,以及参观人员的身心状况、活动需求、习惯嗜好等都是动线设计时应考虑的基本因素。往往交通动线设计好,空间陈设配置便大致决定了。淮安文化场馆的展示设计也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因而带有明显的时空序列感。
人的视野在左右水平方向和上下垂直方向都是有一定角度的。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移动的视线设计决定着视野的变化程度。在室内分布设计中,通过对视线的有意识导引,而引起视觉欣赏起伏变化。在室内设计中以眼睛的视高为标准参照,以此朝着上下左右来设定视线的移动,以此造成引人注目的或一扫而过的视觉效果(见图3-18)。一般来说,从眼睛的高度算起,下方集中视线时就成为稳定的室内视觉关注点,在其上方集中视线时就成为引人注目的戏剧性的动态效果。淮安地区的文化场馆内,基本上能结合具体的实际需要,通过错落、隔断、遮蔽、打通、围合等空间设计手法,对观者的视线进行合理引导。充分展现展品在特定空间气氛中的主题意义。
文化场馆内部的照明设计,各个场馆也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了严格而细致的设计布置。文化场馆的照明布局形式分为基础照明,重点照明和装饰照明三种形式。公用性文化场馆多使用基础照明,大多数情况是以上三种综合照明方式。
图3-19漕运博物馆
Fig3-19 Once the museum
图3-20淮安名人馆
Fig3-20 Huaian celebrity hall
直接照明可造成强烈的明暗对比,并能造成有趣生动的光影效果,并可突出强调工作面在整个环境中的主导地位。此类照明方式除了图书馆以外,在其他的观瞻性文化场馆中使用不多。间接照明方式在文化场馆的门厅、过道等处,使用较多。漫射照明方式,适于展览氛围的营造。
衔接古今、协调统一的整体设计布局
淮安地区的传统建筑,在建筑结构上以&梭形柱&、&冬瓜梁&、青墙灰瓦、灰砖铺设地面为主;在整体上以二至五进为主要布局特点,处处通达;在建筑内部陈列装饰上以各式格扇门窗、砖雕和石雕为主。沿街的建筑则以&前店后坊、上宅下铺&的风格出现,建筑结构上以上下二层小楼为主,街面上统一用条石铺设,街的两头一般都会竖有牌坊,构成淮安所独有的城市特色。
淮安地区明清传统官署建筑风格在布局方法上,明清衙署建筑均坐北向南,中轴对称,整组建筑主次分明,布局严谨,体现出规范与谨肃的格局。
漕运博物馆、运河文化四馆也正是在上述基础进行重建的,严格的按照当时的建筑规制和内部陈设进行设计施工,但是在具体的施工工程中,也使用了一些的现代的工艺和作法,做到了建筑风貌与场馆内部陈列展示的高度统一。在建筑组群的布局上,也严格按照当时建筑的规范进行组合,但是也合理地利用了有限的场地,对于个别建筑单元和内部陈列展示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见图3-19)。
淮安地区文化场馆展示设计与地域环境的融合
解决文化场馆展示设计中地方特色消失等问题,必需从地域的环境入手,创造出人们具有文化与情感认同的文化场所。强调现代文化场馆展示设计必需基于地域文化的传承,并不是要形成某种风格或形式,而是其创造场馆特色的一种理性思路与方法。
淮安地区的文化场馆展示设计基本上能够结合当地的地域特征、遗存特点、文化建设思路等方面因势利导,力主采用不同的文化元素,充分突出由淮安这方水土而孕育出的文化亮点。运河博物馆在诸多文化场馆中就属于结合地域而设计建造的典型项目案例(见图3-20)。其选址于清江浦大闸口历史文化风貌区里运河中洲岛上,该地段闹中取静,交通便利,勾连内外。整个项目规划宛如一现代儒生腰怀佩玉,楚楚而立在淮安城区正东。立于淮城运河广场或水门桥上均可以远观清江浦楼(运河楹联馆),水口之势明朗开阔,滔滔不尽之水于此而来,为淮安城带来无尽的生机与活力(见图3-21)。整个场馆周边的景观展示规划也初具雏形,乔木以喜水性的柳树为主,柳即留也,意味着此地长驻,勇不颓败之意。灌木以万年青为宗,也有寓意长久的意思。草皮则为本地人颇为熟悉的巴根草,其生命力极强,耐践踏。此三个层次的景观植物掩映着淮安传统地方特色青砖灰瓦回廊建筑,显得清幽而又雅致,与周边暂新的现代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也营造了一种从现代走向古典的城市意境,营造了一种从繁华沉淀入幽静的文化氛围。以地方戏曲文化、戏曲名人展示陈列,以戏台为中心的放射式展示布展的戏曲博物馆(见图3-22);以淮安古今历史名人事迹展示陈列,以船帆为中心的柱廊式陈列布置格局的淮安名人馆;以淮安地方楹联展示陈列,以传统字画陈列方式的淮安楹联馆;以仿古建筑,厢房到正殿的陈列布局的陈潘二公祠。都结合了周边的历史街区东长街历史街区修复工程,基本上实现了运河历史文化景观氛围的硬件再造的统一协调。
图3-21新清江浦楼
Fig 3-21New qingjiang pu floor
图3-22淮安市戏曲馆
Fig3-22 Huaian drama guan
图3-23淮安市文庙
Fig3-23 Huaian temple
淮安文化场馆展示设计的地域特色
淮安的地域性文化因历史及现实各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其自身的特点。这在本章节开头已经论述过。作大概的总结可以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即南北兼备、因水而兴、包容廓纳是其主要特色。那么此三个方面的特色在场馆的展示设计中是如何体现,设计者如何把持这三方面的因素,营造出具有淮安城市特色的展馆,这需要在设计上多做考虑的。
以上所述的三方面的特点表现在具体主要形式的第一方面就是与淮安城市形影相随、消长起落的运河漕运,在过往的历史中,因此而造成对淮安城市影响的特点是,漕运兴则淮城繁华,漕运衰则淮城寥落。在历史的潮起潮落中,因为漕运而兴起的歌曲戏剧、青楼贩运、走马驿道、饮食酿酒、工造营建也此起彼落,呈现出衰荣兴败的景象(见图3-23)。并且,这些事项与当时人的行为、思想、言谈水乳交融,表现为世俗的纷繁喧嚣。在具体场馆内部陈列展示设计中,漕运博物馆首当其冲地担负起弘扬运河文明的重担。在内部的陈列展示设计上充分考虑了淮安的水城特点。紧紧围绕着运河这条主线,运用明暗两条线索进行室内空间展示布置。一边运用现代装饰材料与造型营造出运河的有形形象,一边运用大量的实物资料叙述出运河文明发展的历史轨迹。整体展示空间因此而意蕴深厚,既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又有鲜明的现代气息。除此以外,淮安运河博物馆、漕运博物馆、淮安展览馆都密切围绕着淮安的水大做文章,充分显现出淮安这座城市与水有关的故事(见图3-24)。
运河文明涵养滋育的淮城风情具有何种特色,可从与人密切的事项入手予以探究。淮安地处南北交替地带,物候风俗兼具南北特色,既有北方的豪雄壮阔,也有南方的清秀绮丽。气候温暖,物产丰富,这些因素为营造一个生活型的城市奠定了基础。有着千年农耕文明历史的国人,追求的是生活温饱,衣食无忧,心情满足。而淮安这个淮河下游的城市,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从其历史地位来看,都具有这样的特点。淮安的饮食是有名的,淮安的戏剧也是有名的,淮安的酒更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些都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是淮安人长期以来对富足生活的追求的结果。淮扬菜博物馆与淮安戏剧博物馆则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这两馆充分运用了饮食文化元素和戏剧文化元素在各自的空间中营造了一个极具生活气息的场景。其中淮扬菜馆中的观展动线以烹饪程序来作为引导,戏剧馆则以舞台作为观展的核心,这些手法充分显示了淮安适宜居住生活的特色。
图3-24漕运博物馆
Fig3-24 Once the museum
图3-25西游记博览馆
Fig 3-25 Monkey expo hall
图3-26新四军纪念馆图片
Fig3-26 New fourth army memorial pictures
淮安地区文化场馆展示设计中的城市人文环境的再造
城市人文环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不但指一个城市的硬件设施建设,也指融贯其中的政治政策、管理制度等与城市经营理念紧密相关的软性设置。淮安的文化场馆项目是淮安当地政府旨在繁荣淮安经济文化,打造淮安城市品牌的一项综合型文化工程。此项工程对淮安的人文环境进行剥离、改造、重塑,以此推动淮安城市人文建设,刷新淮安的运河之都的形象,制作淮安的城市文化的名片,向世人展示一个全新的淮安。
文化场馆的实体本身就是一种城市文化的展示形象。通过场馆所包含的诸多元素,以视觉艺术的形象浓缩着地方文化的精华,向城市昭示着历史的繁华和荣耀。文化场馆也以自身的主要功能,采用多样化的文化艺术的方式,诠释该城市的古往今来,与受众进行双向的文化信息交流,受众再以间接交流的方式向周围发散着自己对于信息的解读,这种文化的传播过程就是一种城市人文环境不断塑新的过程。同时,该过程也在潜移默化着整座城市的精神风貌,长此以往的不断刷新和积淀,最终导致原有文化层次的提升和飞跃,从而让整个城市的人文环境焕然一新。当整个城市文化理念的风行成一种潮流,一种风尚,人文环境再造的巨大历史任务也就实现了(见图3-25)。
文化场馆对于城市环境再造还体现其敦睦教化的作用。每个集体在自身的发展过程都会有一个核心的文化价值观,此价值观激励引导着成员背负着集体的责任感,并不断地为之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促使该集体朝着核心价值观理想的方向进步(见图3-26和3-27)。城市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也不例外,同样会以市井文化、精英文化、风俗文化的形式恩泽着每个在此城市中生息不已的人。文化场馆对城市的核心价值观则是一
图3-27新四军纪念馆图片
Fig3-27 New fourth army memorial pictures
个强大的装载器,不同功能的文化场馆借助不同的服务产品,不断地向外界散发着文化价值观的气息,这种气息会在社会的文化生活中产生强大的熏染效应,让每个身处其中的成员受其影响,遭其熏袭,最终产生于此价值观相一致的认同感。此外,文化场馆陈列展示的内容也是一种精神朝拜的对象,作为地方历史文化中的精华,时刻都会受到后世的模仿、转移、临习和继承,这些举动同样对一个城市的发展理念、管理体制、规范章程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只要影响存在,教化就发生着强大的作用,从此角度来看,文化场馆建设的价值是利在千秋的。
淮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因运河文化而兴的勾通南北的重镇。历史遗存基本上也与运河本身的兴衰变迁密切相关。深入挖掘与运河文化有关的元素,正是淮安城市文化场馆内部展示设计的最佳切入点。这个点如何把握,如何定位,如何以点带面,充分发挥辐射作用,则是要通过周密的论证才能予以实施的。对于历史文化传统,更应该以现实的发展创新的手段予以运用,而不能覆辙古风,复制文化赝品,也不能落入作秀搞怪的俗套,误导城市发展进入低俗媚艳的误区。站在城市发展的角度,以负责的态度全面考察场馆建设和陈列展示的艺术性、可行性与科学性,是这些的场馆建设者们的基本原则。
淮安文化场馆展示设计中的形式法则及地域性特点的体现
淮安的地域性特点
南北文化交汇的分水岭
图4-1淮安市水运图
Fig 4-1 huaian waterway figure
图4-2淮安市清晏园一角
Fig 4-2 huaian qing YanYuan iceberg
图4-3洪泽湖大堤
Fig 4-3 The Hongze Lake embankment
淮安地处淮河下游,是我国东部地区南北差异比较典型的地区,作为沿秦岭淮河一线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上的城市,具有多重意义,它是我国水稻小麦种植分界线,水田旱地分布分界线,800MM等降水量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一月份0度等温线,湿润与半湿润的分界线,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分界线,它不仅具有单纯的地理分界的含义,而且还是一条人文风俗的分界线,所以早有&北麦南稻,南船北马&,&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之说。
淮安境内的大运河、淮河对于淮安本土文化的培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地理意义。淮安城市就是在运河漕运、淮河水利工程修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淮安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通过河流勾连南北,南北方的经济文化在此融合碰撞,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见图4-1)。就淮安本地来看,淮阴县以南地区风俗接近于江南,饮食精细,喜食米饭鱼虾,其人性情温婉细致。淮阴县以北地区则具有典型的北方特点,多吃面食,民风淳朴豪放,其实在地域上也就几里路之遥。&离家十里路,各地各乡风&这句话在淮安这个地方是十分明显的(见图4-2)。具体的民居建筑、戏曲、服饰等等都有十分明显的变化。因为南北交流的频繁,时常出现此地有彼处的事物,文化世俗混杂的现象十分明显,相较其他城市,这是非常典型的。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南北文化兼具共生共存;二是在局部地区形成以某一种优势文化为主的文化圈;三是相较其它地方,更具有开放性和容纳性。
与水密切相关的文化世态
淮安的历史是随着水的变迁而发展(见图4-3)。淮安段的人工大运河,与淮泗古水道又密不可分。所以说,不论是淮泗古道,还是南北大运河,在灌溉和交通两大领域,对淮安的影响巨大。淮安确是因水而兴,随水发展的地方。淮安有四水穿城,这是古今天然运河和人工运河演变的遗存。淮安居于淮河下游水网地区,多数地势较低洼,常受水的影响,每当暴雨洪水季节,有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在相应的河流洪水水位以下,其防洪安全主要依靠河道的堤防做为屏障,在防洪问题上,绝不能掉以轻心。淮安确系一方&漂浮在水上的土地&。
淮安是因为水而兴起的城市,淮安现有的下辖县和城区的名称几乎都是以水来命名的。涟水、金湖、洪泽、淮阴区、清河区、清浦区,包括原先的泗阳、泗洪、沭阳、灌南,其县名都与水密切关联的。与水运有关的文化事项活动也是十分丰富多彩,例如传统的祭河神、湖神等,现代的有各种的节庆活动,如白鹭节、荷花节、龙虾节、洪泽湖水上运动会等,这些活动都与淮安的水资源是分不开的。
物产丰沛的&生活型&历史名城
4-4金湖县荷花荡
Fig 4-4 JinHuXian lotus
图4-5里运河夜景
Fig 4-5 In the canal at night
图4-6盱眙县明祖陵
Fig 4-6 XuYiXian Ming
淮安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造就了淮安物产丰富,加工方式多样的特点。其地区旱地、水生作物皆具,各种畜牧动物养殖也是十分繁盛。因为地处黄淮平原腹地,地势平坦,交通运输业十分便利,这对于安居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见图4-4)。基于此,淮安的饮食业、娱乐业、文化业则得到迅速发展。脍炙人口的淮扬菜是八大宫廷菜之首,传统的洗浴、牌馆更是淮安的一大特色。近年在淮安兴起的&掼蛋&牌法风靡全国,掼蛋网为淮安首创,其上网流量居各种娱乐网站前列。旅游文化产业更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发展。充分利用淮安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成为淮安今后长期发展的方向。按照这样的发展模式,&吃喝玩乐&产业将给淮安添注新的巨大能量。淮安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最适合居住的城市之一(见图4-5)。
淮安自古以来历史文化名人辈出,政治、军事、文学艺术、戏剧、科研等等不一而足。各个时代都有名人精英在淮安这片土地上涌现。举例来说,韩信的军事、周恩来的政治、吴承恩的文学,王瑶卿的戏剧、枚乘父子的辞赋足可以照亮整个中国历史的时空,引得世人关注淮安。正是这些历史文化精英的存在,为淮安留下了非常丰富的历史遗存。明祖陵、韩信钓台、漂母墓、周总理故居、吴承恩故居、梁红玉祠堂等等(见图4-6),这些历史陈迹为淮安这座年轻而古老的城市增添了一抹典雅而庄重的色彩,足以让每个人驻足留连,细细品尝这一份底蕴醇厚的城市风味。
有历史、有文化、有&吃喝玩乐&的去处,在这样的城市中生活,应是每个现代人的追求。每年一届的淮扬菜美食文化节更是为淮安增添了绚丽的文化色彩,在这样的城市中生活,精神得到放松与满足、躯体得到营养与健康,这是一种现代的生活品质和理想,也是历代人所向往的一种人生过程与享受,淮安这座城市的历史有其动机,现实中也有其动力。
具有淮安地域特色的典型展示设计要素
营造淮地文化氛围的展示空间设计
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框架内,运用艺术设计的语言,通过对平面和空间的构思策划,让其营造出独特的空间艺术氛围,这样的艺术空间既包含解释各种展品、传达展示主题的目的,又能使观众置身到其中,达到主客体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目的,而这样的空间形式称之为展示空间。主办方、展品、观众是展示空间设计必须具备的三方面元素:。那么作为淮安地方文化场馆的展示设计,也正是通过以上三种元素来营设淮安文化空间特色的。淮安的地域文化,前文已经论述过,主要是以运河之水为主线的,南北杂糅的多元共存的复杂生态模式。名人、戏剧、水利、运输、饮食等各类元素交相呼应,如此众多的元素如何在特定的空间内合理展现,则是需要在空间经营上花费一定功夫的。
淮安的文化场馆内的展示空间设计,主要通过展品的精心摆设,来达到与参观者进行沟通交流的目的。淮安的文化场馆在有限的展示空间内充分展示了地域文化特色,使参观者在游览中从平面、立体和空间的有机变化中全面感受展示空间的文化氛围,具有代表性形象一是名人,二是运河,可以这么说,淮安所有文化场馆在内部空间设计中,充分强调了此两大因素。以悠久的运河文化和地域传统作为设计的文化背景,所有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都与运河密切的联系在一起,而由运河之水哺育的淮安人则是这些历史事件的操作者、参与者。通过这样的设计内涵渗入空间,使得淮安的文化场馆的展示空间极具历史时空厚度感,但是又不同于西北地区的那种雄浑沧桑,比如西安博物馆等场馆,这也正是运河之水绵延千年灌溉的结果,给淮安带来一种南方地域的苍润与灵性。
图4-7西游记博览馆
Fig 4-7 Monkey expo hall
展示空间设计具备建筑空间及雕塑的艺术特点,从平面上看,每个展示面的设计都充分显示了视觉传达的要素。展示空间设计融入了大量的高科技手段,也是淮安的文化场馆展示空间一种重要展示设计形式,利用高科技手段充分发挥各种虚拟空间的蒙太奇组合效果,而这种组合又是以充分体现淮安地域特点为前提的。通过高科技与空间设计的结合,充分凸显了文化场馆的空间感,这种感受主要来自于视觉空间、生理空间、心理空间(见图4-7)。视觉空间要讲究通透和流畅,开阔的空间总会给人的视觉带来舒适、轻松的感觉;淮安的文化场馆视觉空间都是以大场景为前提,唤起人的想象力和回忆感,以此表现出淮安宏阔的悠久历史。生理空间也叫人机空间,讲究的是顺畅、自由和方便。因此活动空间、参观空间都应符合人机工程学的原理,使观众行走观看非常方便,这一点上淮安的博物馆、周恩来纪念馆、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是典范,这三个场馆通过空间的分割组合,有机处理,把特定的历史片段嵌入其中,排列成合理的逻辑秩序,设定一定的高潮起伏,从而给观众以强烈的参观感受。心理空间是指观众对空间的心理体验,例如,放松、紧张、闭塞或者是开阔的,淮安的文化场馆主要是通过对道具体量的把握来调节观者的心理感受。太大使心理造成压抑感,太小使人觉得单调空虚。因此,对大的道具注意其通透性,对小的道具应放大空间里,对大空间进行隔断处理。
图4-8淮安市博物馆图片
Fig4-8&Huaian museum pictures
图4-9淮安市博物馆图片
Fig4-9&Huaian museum pictures
图4-10淮安市美食节图片
Fig 4-10 huaian food festival pictures
淮安的文化场馆中的展示空间设计,尽力结合本地的资源特色,通过空间分隔、设置节奏、多维利用三种手段实现了本土文化特色的有机空间营造。在空间的分隔上,淮安的文化场馆在分隔空间时尽量少的采用明示的手法,如护栏、展柜、轻体隔墙、展台等,多采用象征分隔的手法,如用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材料、灯光的局部照射变化等来营造空间过度。对空间节奏的设置是淮安文化场馆的主要手段,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淮安市博物馆、周恩来纪念馆、淮扬菜博物馆、漕运博物馆,通过空间节奏来控制人流的聚集、疏散、休息,使其张弛有度,视线距离远近变化有致,强化了空间参观效果(见图4-8和4-9)。空间的多维利用是指淮安的文化场馆充分地利用空间的四周及地面、天花板几个方面,甚至还要注意利用相邻的展厅的空间,借用别处的空间来扩大自身的空间。从而使得空间显得错落有致,变化多而不乱,紧贴空间展示设计主题。
具有淮地民俗特色的展示色彩运用
展示设计中,根据展示的既定主题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展示方案的色彩总体构思设计,称之为展示色彩设计。展示色彩的设计范围主要有:展示空间&&地面、天花板、墙面、立柱、公共设施;展示内容&&图片、文字、实物;展具&&展架、展板、展台、光源等。展示设计中主调色的把握、色彩均衡法则的应用,以及色彩呼应关系的处理等是构成展示色彩调和秩序的主要因素。
淮安人因为特殊的地域环境,对于色彩的运用既不像西北地区喜欢运用浓艳的红绿色,也不象江南地区偏好淡雅的蓝白两色。淮安人对于色彩的使用,不是很敏感,不强调地方性的,固定的选择,日常的色彩使用随意性很强,但是在正规场合则十分坚持色彩的标示性。如红白喜事、传统节庆等,则充分体现淮人对于色彩使用的个性化需要和选择。婚丧嫁娶,节日庆典则到处以色彩强调出事件的价值意义,此时对色彩的大事渲染与平日对色彩的迟钝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见图4-10)。也正因为平日的中庸平和,才需要在特定的时期进行激烈的宣泄。这是一种地域心理的体现,而这种地域文化心理在色彩的使用上,以显性的形式得到了很好的解释。淮安人使用的民俗色彩主要为洋红、洋绿、纯白、墨黑四种颜色。这四种颜色都是对比色,使用效果强烈而具有视觉刺激性。
在文化场馆的色彩设计使用中,几乎所有的文化场馆都是使用白色作为背景色,而绝少出现其它中性色。在白色背景下,陈列以各色鲜艳的道具展陈物品,视觉冲击力很强,同时也在不经意中流露出空间的那种中庸低调的特点。黑色多用在局部的背景或者吊顶部位,多是因为要强化展陈的视觉效果而使用,用黑色只是局部使用,并不通黑,给空间透气的感觉,使其并不沉抑(见图4-11)。洋红、洋绿颜色多用在戏剧博物馆、漕运博物馆、运河博物馆等场馆中,但只是作为局部使用,点缀一下则已,并不泛滥。主要是起到调适作用,在众多灰陈的展具色彩中起到点睛作用,让空间多一点灵动与活跃。这与淮人的性格很类似,不嚣张,不称霸,重调和,愿意与周围和谐相处。这种性情特点,在文化场馆的设计中也可窥见一斑。
个性鲜明的展示道具陈设设计
展示道具通常是指展架、展板、展柜、展台等各种展示中陈列和装饰展品的必备用具。淮安的文化场馆中的展示道具的设计使用基本是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尽量采用原有实物进行布展;二是使用根据资料复制的替代品;三是根据展示主题甄选的本地区相关道具。道具选用的如上三原则基本上可以保证道具的本土文化特征,为展示主题抹上浓厚的地域性色彩。并可以进一步增强展示设计底蕴,使得展示设计更能打动观者的心灵。展示道具的陈设设计也讲究对该展馆展出内容主题的打造与强调。在具体的使用中,全方位考究展示道具在整个展示设计中的系统性与整体性。从展示道具的器型选择、材料质地、色彩肌理、象征意义等多方面去衡量斟酌展示道具的摆设经营(见图4-12)。但是这些道具的陈设设计始终都紧扣场馆的主题,须臾不离文化场馆的主体功能和展示内容。而展馆的主体与内容又是与淮安密切关联的事项,所以一旦确定展馆的展览陈列主题,根据此主题选取的展示道具也是极具淮安地方特色的展示载体。
图4-11婚俗馆
Fig4-11 Wedding hall
图4-12淮安市戏曲馆
Fig4-12 Huaian drama guan
图4-13关天培抗敌场景
Fig4-13 Guan Tianpei fight scene
展示道具的文化历史价值的开发还要靠展陈设计来得以体现。展陈设计从根本上不是对具体物品的摆放堆置,而是对文化历史片段的重设与再现,只不过,这种再现方式更为含蓄,更为耐人寻味而已,所以展陈设计的意义越显重大。淮安所有文化场馆都讲求故事性进行展陈设计的构想,以此全面整体感染参观者的视觉心理,更为有力地激发观者的潜意识,加深他们内心的深层次体验(见图4-13)。
淮安文化场馆展示设计中的形式法则应用
重复渐变强调淮楚民俗特性
重复一般是指以不分从属关系的相同式样、图形、颜色做反复并置排列。主要有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两种排列形式。重复的特点具有连续、延伸、无限、稳定之感。在淮安文化场馆展示设计中,运用重复的形式,使同类展品均等陈列,以此引导观者依次观看、比较,并在比较鉴别中加深对于物品传达含义的理解和认识。
渐变一般是指有渐次变化的阶梯状变化形式。在展示设计中采用渐变的方法给两种对立的元素之间逐渐过渡,它们的矛盾就会转化为相互协调的和谐统一,并且能造成视觉上渐进统一的速度感。在淮安的文化场馆中,一些主要的背景设计,大量采用渐变的形式法则来强调淮安的地域性特点,例如名人馆的入口处过厅的背景设计,则以大量的水纹重复的形式来表明淮安的水城特点。江淮婚俗馆内的婚俗用品的重复陈列,运河楹联馆的大量楹联重复陈列(见图4-14),在给观者深刻印象的同时也带给受众以强烈的地方文化感受。
对称均衡设计体现淮地文脉
图4-14淮安楹联馆
Fig4-14&Huaian couplets Museum
图4-15淮安市博物馆图片
Fig4-15&Huaian museum pictures
对称是指一条直线为对称轴,实现上下或左右对称,被称之为对称,或均齐。对称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统一的、正面的、对生的。对称手法是常被采用的一种较好的陈列形式,有稳定、大方、庄重之感。均衡,即在无形轴的左右或上下各方的形象不是完全相同,但从两者形体表现上确有雷同的感觉。均衡是富有变化,活泼的,互生的、奇数的、侧面的、不规则的。在淮安文化场馆展示设计中,设计师喜欢把支持点偏放在焦点之上,距离中心点较远一方陈列品较多,较近一方陈列商品较少,但在感觉上却能取得了平衡(见图4-15)。这种设计手法的实施,使展示空间更加有特色。淮安因为其地域原因,处于南北交界地带,一切文化事项具有明显的中性化特点。既吸取了北方的刚健,又融合了南方的温婉。在文化场馆展示设计中,这方面的特点则结合了具体建筑规划环境,在具体展示设计中做了一定的调节,但是表现并不尽如人意。
调和对比设计展露淮人性情
所谓调和,就是把两种不同类型但相类似的物体,或把两个相同类型不同量的物体排列在一起,通过某种决定性的量的形式达到视觉上的统一协调。在所有的文化场馆中,设计者非常重视色、形、空间的调和统一。也正是通过这种富有变化的统一,才把淮安文化的多样性充分展示给观众。观众在领略空间统一调和的同时也可以隐约感受到淮安地方的那种兼顾四邻的特点。淮安人关注大局,不喜欢标新立异,只要借鉴一下南北的差异就可以实现尝试新事物的需要了(见图4-16)。对比是指展示设计的各元素之间产生非同性的比较,从而达到感官效果上的矛盾冲突感。对比是通过曲直、浓淡、远近、多少、高低等来表现各展示元素之间相互关系,深层次的对比运用可以是展示空间的色彩、光线,或是展览物品与展厅背景。
南北中和的比例尺度
图4-16周恩来纪念馆
Fig4-16 Zhou enlai memorial
图4-17周恩来纪念馆Fig4-17Zhou enlai memorial
图4-18淮扬菜博物馆
Fig4-18 Huaiyang Museum
图4-19淮扬菜博物馆
Fig4-19 Huaiyang Museum
展示造型的比例指的是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在展示设计中,都涉及到比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淮安楚州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