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各位谁知道Jones的哲学史一套5本,说的是哪套哲学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作者是谁,谢谢。

傻子哥哥的旅游记录_天涯博客
一个自助游爱好者的简单记录,觉得好,就帮忙顶起来。
今日访问: 8
总访问量:2182690
开博时间:
博客排名:第660位
(1154)(545)(10)(97)(48)(39)(27)(17)(65)(20)(179)(18)(24)(8)(55)(15)
(1)(1)(1)(3)(2)(3)(1)(6)(3)(6)(6)(3)(5)(5)(4)(4)(5)(12)(8)(12)(6)(20)(18)(18)(15)(15)(23)(26)(22)(24)(27)(20)(30)(22)(27)(25)(27)(26)(26)(29)(21)(27)(29)(30)(25)(30)(30)(30)(28)(26)(25)(17)(25)(22)(28)(24)(19)(12)(27)(13)(10)(23)(21)(13)(4)(14)(28)(13)
高级成员高级成员高级成员博主管理员
??注:今天看《光明日报》,国学版面有一篇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王继如撰写的文章,题目如上,虽然有些训诂方面的内容我看不懂,但是结论很有意思:【“恪”在现在这个历史阶段,规范的读音应该仍为k&,读qu&则是其变音,不可以为典要。但是,如果颚化还在继续进行,继续扩大,也不排斥将来某一天,会将qu&作为其规范音。 】呵呵,转到这里,算作是资料。全文如下:
??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名讳中的“恪”字究竟应该读什么音,是k&还是qu&,已经在报刊上和网络上讨论了好几年了。从去年年底到今年春天,著名学者周汝昌和吴小如先生也都参加了。我以为吴、周两先生的论证有些可以讨论,我也通过这个问题引起了理论上的一些思考。
??首先,我以为这个讨论是很有意思的。它关系到:一、一些有异读的音,应该如何规范;二、语音的演变,应该如何研究;三、语音演变中的特例,应该如何对待;四、从这些问题中,来看语音研究中的根本理论问题。
??陈先生的名讳“寅恪”何所取义?“寅”是其生年,陈先生生于1890年,时为光绪十六年庚寅;“恪”是其辈分,他在义宁陈氏中是“恪”字辈。据说,陈先生的祖父陈宝箴的同科举人陈文凤制定了谱派——“三恪封虞后,良家重海邦。凤飞占远耀,振采复西江”,陈先生的父亲是“三”字辈,名“三立”,陈先生的孩子都是女性,名字中就不用谱派,其侄子陈封可等,是“封”字辈。“三恪封虞后”是有出典的,史书上说:武王克殷,未及下车,就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用这三封,来表示恭敬。“恪”就是恭敬义。据此说来,陈氏的远祖,就是虞舜了。“恪”字本来写作“愙”,宋代的文字学家徐铉说“恪”是其俗体字。“恪”读什么音好?京津地区,大都读qu&。著名的音韵学家王力先生也是跟着念qu&的。吴小如先生的文章说:京津一带,《愙斋集古录》便读作“qu&斋”,所以“恪”读qu&是有根据的。陈先生本人又是如何读的呢?他自己1940年亲笔书写的致牛津大学的英文信,落款是“TschenYinkoh”(《陈寅恪集&书信集》223页,三联书店2001年版),显然,这是据“恪”为苦各切的音拼写的(“恪”只有这一个反切,在历史上它不是多音字),所以还保存了入声尾h。据此是难以断定陈先生是如何将此字折合成国语的(国语中没有入声,也没有ko这个音节)。陈先生对这个字的国语读法,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读k&,据说,清华图书馆元老毕树棠先生曾经问过陈先生,陈先生告诉他“恪”应读ke音,他又问“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qu&,你不予以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有这个必要吗?”另一个版本是读qu&,据说,陈先生本人就说过此字读qu&(传说而已,羌无实证),所以他的夫人、女儿、助手、学生都如是读。这些都是口耳相传的说法,叫人莫衷一是了。
??“恪”究竟应该读什么音。这关系到g/k/h受后面的高元音的影响而读成j/q/x的问题,也就是颚化问题。这个颚化,明朝时已经显示出来了。迄今为止,其基本规律已经非常明白了,就是:四等(除蟹摄合口外,如“桂”字)必颚化;三等开口必颚化(如“九”字),合口则存在两种状况(如“去”颚化,“鬼”不颚化);二等开口大都(不是全部)颚化,而方言中却常常不颚化,两种状况的存在相当普遍,二等合口不颚化;一等则不颚化。
??“恪”是一等字,不颚化,据其反切折合成今天的音是k&,而北京话在“恪守”这个词里也都读k&。汉字读音的规范,是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同时也考虑到反切折合成今音的规律。两者如果不一致,自然以北京音为准,这自然限于北京话中常见的字。按照这个办法,将“恪”的读音规范为k&是恰当的。
??认为应该读qu&的大都据二等字来证明,这样的论据是不能证明其论点的。很多人都喜欢用“确”字来证明“恪”可以读qu&,这是有问题的。“确”字是胡觉切,二等字,常组成“硗确”一词表示土地多石而贫瘠,现在用作“確”的简体字,而“確”本身是苦觉切,同样是二等字。所以“確”在方言中会读为“ko”或“ka”(均为入声),而普通话中读为“qu&”,这是二等开口字的颚化,不可以用来证明一等字必然颚化。周汝昌先生文章中所举的例子中,“客”、“嵌”都是二等开口字,按语音演变规律,多数是颚化的,但是也不是全部都颚化。如“客”字,周先生文中说其家中的保姆读qi&,我所知道的,还有山东德州、内蒙古的呼和浩特、乌兰察布市都念qi&,这不能说违背规律。但北京话仍念k&,所以规范的读音是k&。“嵌”虽然也有不少方言读k&n,但也只能根据北京音读qi&n。周先生的文章较别人不同的是还举了三四等的字,这就更不能说明问题了。如“去”是三等合口,北京话中是颚化了的。清代八旗人念作k&,今延安人也如此念,京剧《法门寺》的道白也如此念,这样的读法还有很多地方,如南京、江淮等地。这只能说明该地保留一种老的读音。而京剧本来就要求分尖团,用这样的读音是正常不过的了。但这些都不能改变q&为标准音的读法。“契丹”之“契”,是四等字。俄语中“契丹”对音为kitai并用来称中国,只能说明当时俄国人听到的这个字的音是未曾颚化的,其声母是k,不见得当时它也可以以q为声母。它后来颚化了才读为q&的。不同地域、不同时代,同一个字有不同的读音,这些不同是源于同一反切的分化呢,还是本来就有不同的反切?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宝贵的语言材料。但是,不宜作为同一个平面来看待。
??同一个字,同样的反切,在今天的不同方言区会有不同的读音。这种状况,音韵学上一般是不叫做“一音之转”的。我们说的一音之转,指的是两个不同的字,它们之间声韵有转变的关系,而意义上也有相近相通之处。周先生文章中所说的“可正是”如果确实可以将“可”读为“恰”的话,那就是一音之转。而且,“可”是一等字,这样说来一等字也就可以颚化了。
??可惜的是,周文所举的这个例子,是成问题的。“可,犹恰也。”张相的《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一已经说过。所举最早的例子有李白的《古风》“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西厢记》“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是其第三例。周文所说实承张相。不过,张相可要审慎得多了,他只是说“可”可以训为“恰”,并没有说“可”可以读成“恰”。想想吧,在唐代,“恰”有收音“p”,是咸摄二等字,“可”是个开音节,是果摄一等字。你要说“可”能读成“恰”,要花多少力气拐弯抹角去寻路径呀!用这个无法得到实证的例子,怎么能证明一等字也可以颚化呢?说一音之转,那必须有相当多的证据。不可不谨慎。
??据上说述,“恪”在京津地区,既读k&,又读qu&,实在是一种特例。为什么可以读qu&呢?我根据吴先生文章提供的线索,做了点猜想。吴先生说“愙”字京津读为qu&。此字同样是苦各切,本来也是一等字;但字从“客”得声,而“客”是个二等字,京津地区也许就依此作为二等字来读吧?而“恪”既是其俗体字,自然也就可以读作qu&了。《集韵》中从“愙”字孳乳出一个“愘”字,有丘驾切的音,也是个二等字。据丘驾切折合成今天的读音,就是qi&了。吴先生说听讲吴语的人将“恪”读成qia,其原因可能就在此。
??至此,我认为,“恪”在现在这个历史阶段,规范的读音应该仍为k&,读qu&则是其变音,不可以为典要。但是,如果颚化还在继续进行,继续扩大,也不排斥将来某一天,会将qu&作为其规范音。
??只有一个反切的“恪”字,在京津一带却歧为两读,实在是非常有意思的语言事实。这个事实,对原来的从西方引进的新语法学派的音韵理论提出了挑战。这种理论认为,语音规律是无例外的,符合音变条件的词,会同时发生同一变化,出现“聚族而居”的状态。鉴于这种理论和语言实际的龃龉,旅美华人学者王士元先生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词汇扩散理论”来纠正它的缺陷。“词汇扩散理论”认为:读音的变化,并不是所有符合音变条件的字同时发生同一变化,而是在时间推移中逐个变化的。只要这个过程还没有完成,就可以观察到不规整的现象,即所有应该变化的字中,有已变的,有未变的。而率先变化的,是那些使用频率较低的字,其原因是它的音韵位置没有使用频率高的字来得明确。
??用这个理论来看我们所讨论的问题,就会看得更加清楚些。汉语的颚化过程,也许迄今并未完成,其迹象如:上面所说的二等开口颚化的不规整状态,其典型的如”客”在有些地方读qi&;二等合口本不颚化,而河南灵宝虢镇将“虢”念作ju&,颚化了(友人马汉鹏说,他曾在该地工作多年);三等合口变化的不规整状况,吴语中也如是,“龟”、“鬼”、“跪”、“柜”、“贵”颚化了,而“归”、“轨”、“亏”等不颚化。四等蟹摄合口是不颚化的,如“桂”字,但在温州话中却颚化了,念j&(温州大学马贝加教授说)。
??这个颚化过程,迄今基本上没有涉及一等字。一等字有颚化的又音的,今天我所知只有“恪(愙)”字,其所以颚化,究其原因,就是在口语中使用频率不高,其音韵位置又不太明确,虽然反切音是一等,而“愙”的从“客”得声,“客”却是二等,而从“愙”字孳乳出来的“愘”又是二等,清代惠栋的《春秋左传补注》卷四就说“三恪”在魏封孔羡碑又作“愘”,有这两个原因,就让它率先产生颚化的又读qu&了。“恪”的正读和又读在京津地区同时并存,很是有趣。
??回头再看陈先生对他的名字中的“恪”的读音处理,以为正读是k&,而又不去纠正qu&音,这正显示了智者的眼光呀。
??分类: |
??分类: |
  喜欢杜甫的诗,还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年青时候总觉得李白的诗歌最好,狂放的有水准,很到位,浪漫主义诗篇,呵呵,也许和学校教育多少有点关系。不过自己对唐诗宋词之类的,尚未喜欢到如醉如痴,有时间稍微读上几首也是有的,看的版本也多是今人的编辑注解,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古典学读本丛书”系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系列,这两套书一共出了多少种我也不清楚,反正我的书架上三、四十本总是有的,断断续续,碰上了、价格也满意了,就买一本,甚不在意。说实在的,这些书的注释实在有限,多是字面的简单释义,如我这般缺少一定文学功底的,对作品的理解实难深入下去,久而久之,便放下去了。
  后来无意中淘到一本《杜诗解》(上海古籍出版社,版1印,金圣叹著,钟来因整理),本没有多留神,谁知道一看就放不下了,不几天就读完了。之后恍然大悟,原来诗歌的读法并不是只能局限于字面含义,或者是生硬地索套出所谓的现实意义,实际上,诗歌作者藏在字面背后的情感才是我们最需要去解读的,终于感觉到上了学校教育的当。
  此后受金圣叹的影响,开始喜欢杜诗、注意杜诗,慢慢地手头上也就多了很多中有关杜诗的书籍:
  一、《杜诗详注》(全五册,中华书局,仇兆鳌注);
  一、《读杜心解》(全三册,中华书局,浦起龙著);
  一、《杜诗镜铨》(全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杨伦笺注);
  一、《钱注杜诗》(全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钱谦益笺注);
  一、《读杜劄记》(上海古籍出版社,郭曾炘撰);
  一、《读杜诗说》(上海古籍出版社,施鸿保著);
  这些全部都是清末之前的高人对杜诗的解读、笺注,越翻看便越觉得杜诗醇香,诚如东坡所言:“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予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覩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猶止于礼仪。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情。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歟。”
  至于今人关于杜诗的解读,我基本上是放弃的,几乎不去想。总觉得今人的解读总会有些别扭的意思在里面,缩手缩脚,施展不开。唯有家里面父亲很早买的一本小册子《杜甫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版、印,冯至选编,浦江清、吴天五合注),近来还经常翻翻,可惜破旧到封底已经没有了。不过昨天收到的邮包里,还有一本关于杜诗的书,这是今人宋开玉所著的《杜诗释地》,精装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版1印,原价是88元,我在孔网淘到了这本48元的,呵呵。不知道这本书原来是不是还应该有个书衣,这到手的书,虽然封面的书名、作者名等都有显示,但是总觉得精装书少了书衣,直接面对硬壳,如见人光溜溜般,不太顺眼。
  宋开玉,1964年12月出生,现为山东大学副教授,迄今为止,所出的专著可能只有这本《杜诗释地》。不过此书确实值得拥有,这是一本非常系统全面研究杜诗地名的专著。我们知道,杜甫的一生,经历了唐代自盛而衰的全过程,足迹也遍历了大半个中国,早年壮游,北至晋中,南达吴越;中年困居长安;晚年颠沛流离,穿秦陇、客巴蜀,漂泊湖湘,终潦倒故于耒阳,仅活了59岁。这样一个诗人,一个人生经历,如果脱离了他的“足迹”而去研读他的诗歌,实在是不全面的。而宋开玉这本书,正是通过解释杜甫诗作中所涉及的地名、名胜,从侧面为我们详细地说明了那段历史的变革和演变,展示了杜甫一生的思想发展轨迹。粗略翻看,感觉这部书的考证还是很细致、很严谨的,可以作为一部阅读杜诗时候的工具书看。书凡例说明:“本书专释杜甫诗文地名名胜,主要致力于笺证,兼及考释”,“所引杜甫诗文以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的仇兆鳌《杜诗详注》为底本……编排卷次及内文顺序,全依《杜诗详注》。”
  呵呵,鲁亥灌园兄弟留话让我再“晾晾”昨天收到的书,那就是这本了。此外还有几本:
  《至尊宗喀巴大师传》
  《藏传佛教绘画艺术》
  《瓦刺史》
  《积微居读书记》
  《陈寅恪的家族史》分类: |
  今天一连收到四个书籍邮包,大致翻了翻各书,匆匆扫眼过去,以为吴宓《文学与人生》之“课程应读书目”最为抢眼。吴宓的《文学与人生》一书,是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是书为印)的“清华文丛”系列丛书之三,书的封面原本淡雅,唯有“钱钟书敬署”之“吴宓著 文学与人生”黑色字样夺人眼目,给人警醒之感觉。
  遗憾的是,书的内容只是吴宓先生《文学与人生》课程的讲授提纲。该课程的讲义,吴宓先生在1948年就已经整理完成,分为上、下两册讲义稿,不幸“文革”中被人侵占,当时是吴宓先生把此讲义稿“交给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的一位学生保管,没想到这位学生后来竟不肯归还”,故而,我们只有看这份上世纪三十年代吴宓先生所整理出来的讲授提纲了。
  《文学与人生》课程,最早是吴宓先生在1935年-1936年开始给清华大学高年级的本科生以及研究生所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同时在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也兼授讲过此课,后来一直到昆明西南联大、成都燕京大学以及武汉大学都讲过,直到1948年以后才停止开设此课程。依照吴宓先生的课程说明,“本学程研究人生与文学之精义,及二者间之关系。以诗与哲理二方面为主。然亦讨论政治、道德、艺术、宗教中之重要问题。”确实遗憾,仅从此说明寥寥数语中,我们便可看出,这门课程所讨论的问题一定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有所扩展和深入,且“凡选修本课程之学生,皆应参加课堂中之讨论……”,若是再结合吴宓先生编选的应读书目,如此,课程到了1948年结束时,先生重新整理出来的讲义稿应该存有多么丰富的内容啊。于此,也只能叹一声,这可恶的“学生”。
  1936年-1937年,吴宓先生编选了《文学与人生》课程的应读书目,书中从第3页排到了第9页,中英文皆有,可谓洋洋大观。实际,该书目的缺陷也是一目了然的,原本,此书目所涉及面之广让人瞠目,从《四书》、《史记》到《中国文化史》、《中国哲学史》;从《水浒传》、《石头记》到《长生殿传奇》、《桃花扇传奇》;从《杜诗镜铨》、《顾亭林诗集》到《吴宓诗集》、《吴白屋先生遗书》;从《亚里斯多德》到《哈姆雷特》;从《大藏经》到《新旧约全书》……唯独缺少“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这显然是与吴宓先生一生所追求的道德信条及其文化信仰所分不开的……
  将《文学与人生》课程应读书目录之于后,是为参考。
  ()吴宓编选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毛诗(国风)
  礼记(礼运,学记,乐记,儒行)
  春秋左记(长篇纪事)
  史记(项羽本纪,孔子世家,伯夷列传,屈原贾生列传,刺客列传,李广列传,公孙弘列传,游侠列传,滑稽列传,货殖列传)
  前汉书(艺文志,张耳陈余列传,窦田灌韩列传,司马迁传,佞幸传,外戚列传)
  后汉书(党锢传,郭符许列传,独行传,逸民传,列女传)
  资治通鉴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楚辞王逸注(屈原: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
  古诗源
  十八家诗钞
  杜诗镜铨
  吴梅村诗集
  顾亭林诗集
  黄节:蒹葭楼诗
  吴芳吉:吴白屋先生遗书
  吴宓诗集
  艺蘅馆词选
  桃花扇传奇
  长生殿传奇
  世说新语
  汪国垣编:唐人小说
  张潮辑:虞初新志
  水浒传
  石头记(红楼梦)
  刘宗周:人谱
  陈宏谋辑:五种遗规
  吴宓编:Outlines of the History of Greek Literature
  Dialogues of Plato—Translated by Jowett, Vol. I, II, III
  柏拉图五大对话集—郭斌和 景昌极合译(商务印书馆发行)
  The Republic of Plato—Translated by Lindsay (Everyman’s Library)
  柏拉图之理想国—吴献书译(商务印书馆发行)二册
  Nicomachean Ethics of Aristotle—Translated by Welldon (Macmillan) or by Chase (Everyman’s Library)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向达译(商务印书馆发行)
  Aristotle’s Politics—Translated by Jowett (Oxford)
  Aristotle’s Politics—Translated by Welldon ( Macmillan)
  Butcher: Aristotle’s Theory of Poetry and Fine Art
  亚里士多德诗学—傅东华译(商务印书馆发行)
  Stace: Critical History of Greek Philosophy
  批评的希腊哲学史—庆泽彭译
  A.E. Taylor: Socrates
  Paul E. More: Platonism
  Paul E. More: Religion of Plato
  Wallace: Outline s of the Philosophy of Aristotle
  A. E. Taylor: Aristotle
  B. de Wulf: Philosophy and Civilization in the Middle Ages
  中古文化与士林哲学—赵尔谦译述(传信书局发行)
  Hoernle: Studies in Contemporary Metaphysics
  Hoernle: Matter, Life. Mind, and God
  Hoernle: Idealism as a Philosophical Doctrine
  冯友兰: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ife Ideals
  冯友兰: 人生哲学(商务印书馆新学制高中教科书)
  景幼南:哲学新论(南京书店)
  许思园:On the Nature and Destiny of Man
  景昌极:道德哲学新论(钟山书局)
  黎锦熙编:佛教十宗概要
  黎锦熙编:宋元明思想学术文选
  Sacred Books of the East — Vol. XI (Buddhist Sutras)
  频迦精舍校刊大藏经,昃十卷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一卷
  Holy Bible
  新旧约全书(中文文言译本)
  A. E. Zucker : Western Literature—Vol. II : Bible & Middle Ages (圣经及中古文选----商务印书馆发行)
  赵紫宸著:耶稣传
  Paul E. More : Christ of the New Testament
  Thoughts or Meditations of Marcus A Discourses of Epictetus (合订一册)
  Essays of Montaigne (World Classics英译本2 vols.)
  Bacon’s Essay (Bohn’s library)
  Pascal “Pensees” 英译本(Everyman’s library)
  La Bruyere “Caracteres”
  La Rochefoucauld “Maximes”
  Burke : Reflections on the Revolution in France, etc.(Everyman’s library)
  Joubert “Pensees”
  Stendhal “De l’Amour”
  Sainte-Beuve’s “Causeries du Lundi ”—English translation by E.J. Trechmann. 7 vols.(Routledge)
  Sainte-Beuve’s Portraits of the 17th Century----English translation (2 vols. in I )
  Matthew Arnold : Essays (Everyman’s library)
  Paul E. More: Shelburne Essays—Vol. I-XI
  Babbitt: Literature and the American College
  Babbitt: The New Laokoon
  Babbitt: Masters of Modern French Criticism
  Babbitt: Rousseau and Romanticism
  Babbitt: Democracy and Leadership
  吴宓等译;白璧德与人文主义(新月书店)
  Stuart P. Sherman: O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Century Reading in English Literature
  Oxford Book of English Verse
  C. H. Page: British Poets of the 19th Century
  The Works of William Shakespeare (全一册)
  Shakespeare’s Hamlet (edited by G.P. Baker)
  邵挺译:天仇记(商务印书馆,小本小说)
  田汉译:哈孟雷特
  梁实秋译:汉姆来德
  Moliere’s Comedies—English translation (Everyman’s library)2 vols.
  赵少侯译:恨世者(正中书局)
  Castiglione’s Book of the Courtier (Libro del Coregiano),in English translation (Everyman’slibrary)。
  Chesterfield’s letters to his son (1774)— (Everyman’s library)
  Boswell: Life of Dr. Johnson (1791)—(Everyman’s library)2 vols.
  The Confessions of Rousseau英译本
  张竞生译:卢梭忏悔录(节本)
  Newman : Apologia pro Vita Sua ( 1864 )—(Everyman’s library)
  梁济:桂林梁先生遗书
  熊十力:尊闻录
  徐志摩:爱眉小扎
  朱湘:海外寄霓君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世界书局1936年增订本)
  林语堂: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The Arabian Nights
  奚若译:天方夜谈(商务印书馆说部丛书初集五十四编)四册
  Cervantes: Don Quixote英译本(Modern Library一册全)
  林纾 陈家麟译:魔侠传(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
  蒋瑞青译:吉诃德先生(世界书局世界少年文库本)
  Bunyan : Pilgrim’s Progress (Everyman’s Library)
  译者名佚:天路历程
  Swift : Gulliver’s Travels ( 1726)—(Everyman’s Library)
  林纾译:海外轩渠录(商务印书馆说部丛书)
  韦丛芜译:格里佛游记(未名社)
  Voltaire’s Tales英译本(Bohn’s library)
  陈汝衡译(吴宓校注):福禄特尔小说集(商务印书馆世界文学名著)
  徐志摩译:赣第德(Candide)
  Fielding : Joseph Andrews (1742)—(Everyman’s Library)
  Fielding : Tom Jones (1749)—(Everyman’s Library 2 vols.)
  Fielding : Amelia (1751)—(Everyman’s Library 2 vols.)
  Goldsmith: Vicar of Wakefield (1776)—(Everyman’s Library)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译述:双鸯侣(商务印书馆说部丛书)
  伍光建译:维克斐牧师传(商务印书馆 1935)
  Jane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 (1813)
  杨缤译:傲慢与偏见(商务印书馆,二册)
  Thackeray: Vanity Fair (1847—48)—(Everyman’s Library)
  伍光建译:浮华世界(Max J. Hergbrig节本)
  Thackeray: Pendennis (1849-50)
  Thackeray: English Humourists ()—(Everyman’s Library)
  Thackeray: Henry Esmond (1852)
  Thackeray: The Newcomes (1854—55)
  George Eliot : Middlemarch () ---- (Everyman’s Library 2 vols.)
  George Eliot : Richard Feverel (1859) ---- (Everyman’s Library)
  Flaubert: Madame Bovary (1857) ---- (Everyman’s Library)
  李青崖译:波华荔夫人传(商务印书馆)
  Tolstoy: Anna Karenina ()—(Everyman’s Library 2 vols.)
  陈家麟 陈大镫译:珂娜小传(中华书局)
  Thomas Hardy: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891)
  吕天石译:苔丝姑娘(中华书局)
  张谷若译:德伯家的苔丝(商务印书馆 1936)
  Arnold Bennett : Old Wives’ Tales (1908)—(Everyman’s Library)
  王友竹分类: |
  前一段时间,在孔网上看见有书店在卖钟叔河编的、湖南文艺出版社版1印之《周作人文类编》,精装,厚厚的十卷,价格仅为260元,甚是羡慕眼馋,恨不得一下子也弄上一套回来。无奈口袋里的钱数有限,买了这书,其他的就得放下。于是,权衡利弊,只好暂且搁置下这份念头。好在手边上尚有几本零散的“精选”、“文集”之类的野路子版本,想看的时候倒是可以救急。
  事实上,我也很少读周先生的书,少有的读过的几篇,似乎都是想着怎么样子去享受生活的,比如《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喝茶》、《苦雨》……只是读过之后,字里行间的,觉得周先生在写这些文章的时候,自己却并没有感受到多少快乐,多是无奈之余,灵光一现,然后开始漫无边际的想象到一些快乐。没承想,这想象的快乐也就成了今天的经典,许多人津津乐道的,我也不例外。
  周先生的文字很精致,很随意。有人说这是一种闲适,一种放松,我看倒也未必。比如这一段:
  “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见《北京的茶食》)
  这段话说得确实很漂亮,很实在,也很向往之,但实际上周先生自己也没有能够做到这一点:“可怜现在的中国生活,却是极端地干燥粗鄙,别的不说,我在北京彷惶了十年,终未曾吃到好点心。”呵呵,周先生这一句紧接着叙述出的烦恼,实在是掷地有声,似乎还另有所指,应不仅仅局限在北京十年间没有好点心吧?
  我觉得如此。也许是我读周先生的书太少了的缘故,周先生在我面前总是模模糊糊的。曾经有过念头,想着能够腾出一段时间,放下其他的事情,去山野间找一处僻静的庭院,黄昏时,于“瓦屋纸窗之下”,舀一罐山泉,煮沸泡茶,还是周先生说过的清茶,首先“赏鉴其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见《喝茶》),然后再于灯下捧一卷周先生的文集(若是线装白棉纸的、繁体竖排、木板雕刻印制的就更好了),静静的读着,细细地体会周先生的文字,那就惬意得很了。呵呵,可怜我现在的生活环境,虽不是极端地干燥粗鄙,但是在晃悠了若干年之后,也终未曾好好地读过周先生。
  前天去淘旧书,看见一本钱理群著的《周作人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版8印,十品新书,所用纸张也非常好,且不到5折的书价,16元(原价35元),买下来便是非常必要了。钱理群研究周氏兄弟也有很长日子了,过去看过他的《与鲁迅相遇》,觉得这人还是很有点思想的,所以,这本《周作人传》也应该是有些思想的。一直觉得从传记来读一个陌生人,是条莫名其妙的捷径,这捷径走得好了便罢,一路走下来,对于这陌生人在印象上也不会造成恶劣后果;若是走的弯了,那就彻底毁了。
  周末这两天,我的闲暇时间便是在读这本《周作人传》。
  分类: |
??短短半个月,定时炸弹爆炸杀人;购物中心因排水不畅若干人命丧黄泉;街头闹市持枪纵火;暴雨突袭死人数字还是若干……(注:以下所有均系网络转帖,真实性有待最终确认)
??1、建设路爆炸
??新华网济南7月9日电(记者赵仁伟、王汝堂)9日17时30分左右,济南市市区建设路发生一起轿车爆炸事故,目前已确认造成1人死亡,1人受伤。
??记者18时30分左右在现场看到,有两辆轿车的残骸堆在一起,其中发生爆炸的轿车已经成为一堆废铁,另一辆车烧得只剩下车架。济南市公安局负责人正在现场指挥事故处理工作。
??据了解,发生爆炸的车辆是一辆私家车,女性车主已确认死亡,另一辆车是出租车,司机受伤。
??据围观群众分析,有可能是轿车发生爆炸后撞上了出租车,另一种说法是两车相撞后发生爆炸。
??济南市公安局表示,事故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调查。
??中新社济南七月十六日电 (记者 胡洪林) 中共山东省委近日作出决定,对严重违反党的纪律和行政纪律的山东省济南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段义和开除党籍和公职。
??据了解,段义和长期包养情妇,给其情妇大量钱物,为其情妇谋取利益,并有涉嫌爆炸杀人严重犯罪问题。今年七月九日十七时三十四分,在济南市建设路中段,一辆私家车爆炸起火,驾车人被当场炸死。公安机关在破获了此案后初步查明,三十一岁的死者柳某是济南市某政府机关干部,与济南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段义和长期保持密切关系。
??今天上午,山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决定,罢免段义和的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职务。此前,济南市人大常委会、济南市历下区人大常委会分别召开会议,依法罢免段义和山东省人大代表和济南市人大代表职务,段义和的济南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职务相应撤销。目前,段义和涉嫌犯罪的问题已被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现年六十一岁的段义和,山东省齐河县人,从一九九0年八月起,先后任山东省电子工业局副局长、党委书记、中共聊城地委副书记、济南市委副书记。二00一年二月当选为济南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2、银座商场水祸
??黄金周时济南护城河那一块为了抬高水位让游览船能够游览各个景点,将护城河设上闸门,但7月18日下暴雨的时候没有放开闸门排水,导致水位迅速上涨,倒流进济南银座商场,仅15分钟就将银座淹了个密不透风。营业员因熟悉路线,所以没有被淹的,但有两名大肚婆在逃跑的时候流产了,还有一个营业员腹部被玻璃划伤,但顾客伤亡数字问题较大。
??目前百度济南吧因删除此类贴而出现倒版运动。
??所在银座商场里的当事人说,在水刚涌入的时候,有顾客哄抢商品(主要是周大福),商场便将门半关,出去的顾客需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检查,减缓了逃生速度。另外也不排除负一楼生鲜部(最角落的地方),有顾客着急之下找不到出口;以及有顾客认为水肯定会停的,也会有人救的,结果被困死在里面;另外也不排除有人等着人少准备偷东西的。也有在逃生时被货柜或漂着的东西撞倒起不来了,或在哄抢周大福时,货柜倒下砸中了的。以我的理解,现场不发生踩踏事件已经很不错了。
??有网友爆料又发现了四十多具尸体,目前进入商场进行清理整治的是当兵的,原本五百名商场员工准备进去打扫的,也只能在门口坐着待命了。
??3、暴雨天灾
??新华网济南7月21日电(记者苏万明、董振国)记者从山东省民政厅获悉,根据济南市各区县最新核实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济南发生的暴雨灾害死亡人数新增加8人,达到34人,失踪人员减少至4人,受伤仍为171人。
??7月18日,济南市遭遇罕见大暴雨,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19日凌晨的灾情统计显示,共有22人遇难,6人失踪,142人受伤;19日上午,因灾死亡人数上升至25人,失踪人数减少为4人,受伤者升至171人;19日晚上的灾情统计显示,济南市因大暴雨死亡的人数达到26人,另有6人失踪,171人受伤。
??据介绍,济南暴雨死难者主要包括溺水、因电线短路或雷击身亡、建筑物倒塌致死等。另外,乘客被困车中也是导致死亡的一大原因。
??近两天,济南各地进一步核实灾情统计,伤亡人数进一步上升,其中死亡人数升至34人,其中包括两名失踪人员被确认死亡。目前,山东省民政部门正在进一步核实灾害损失情况。
??山东省民政部门和公安部门紧密配合,积极查证遇难者身份。目前,死难者半数左右已确认身份,除济南本地市民外,死难者还包括山东聊城、四川、河北等外地来济人员。
??4、“图腾碳烤吧”人祸?
??7月19日晚,短短十分钟,自人民商场西行一百米路口往南至经六纬一全线封堵,公安干警荷枪实弹壁垒森严将整条街巷围了个水泄不通。
??一楼火起,直上七层,火人乱窜,惨不忍睹。
??目击一:林祥南街北口向南五十米“图腾碳烤吧”。八时左右,伴随两声巨响火光冲天而起直抵七楼。刹那间一片哭喊,随浓烟奔出十余名就餐食客,更有男女若干通体燃烧在街头乱窜,其状惨不忍睹。
??目击二:八时左右,一辆越野吉普在“图腾碳烤吧”门前嘎然而止,车上窜下两人,持桶状不明液体在店内乱浇一团,随后引燃。更有甚者,其中一名持五连发猎枪向液体泼洒之处开枪,顿时火海一片。
??目击三:刘女士路经现场,随两声轰鸣,“图腾碳烤吧”窜出四男两女,浑身燃烧,哀嚎一片。身上衣物与皮肉相连,通体乌黑,四肢乱舞,只留硕大双眼目光凄惨,痛苦万分。
??5、渴望真实
??大家都不要争了,事实其实是这样地……
??007年7月18日,一些居心叵测的人编造出了济南遭受特大暴雨灾害的虚假新闻。而且杜撰的有鼻子有眼,还煞有介事的说有20-30人在暴雨中遇难身亡。
??而每一个生活在和谐济南的天空下的济南人,都知道这一切都是谎言。7月18日,济南天气晴朗,晚上11点的时候太阳还没有下山。因为就连太阳也不舍得离开济南这片和谐的天空。往年的济南,7月份总是烈日炎炎,温度经常达到39.摄氏度。而自从我们努力创办和谐济南的那天开始,在领导们的英明指导下,我们成功的和谐了济南的温度。今年7月18日晚上6点30分,据气象台的可靠观测结果是:济南地区,晴、温度18-22度,微风。
??当天晚上6点左右,济南市民像往常一样汇集在泉城广场休闲纳凉。大家一边享受着阵阵凉爽的夏日微风,一边赞叹着和谐济南带给大家的美好幸福生活。不少市民漫步在泉城广场精美绝伦的大理石地板上,悠闲的走到银座购物广场采购自己需要的物品。一位120多岁的老大爷拖着2辆超市购物车,车上装满了海参,鱼翅,鲍鱼,千年人参等物品。老大爷兴奋的对大家说“和谐济南让我生活越来越富裕,现在,我每天都要来银座买20斤人参鱼翅鲍鱼人参,回家熬汤后用来冲厕所,这样冲出来的厕所,一点屎臭味都没有!”
??到了晚上8点,虽然还是艳阳高照,泉城广场依然华灯初上。柔和的阳光下,广场上一盏盏装饰灯散发出炫目的光芒,让人仿佛置身于和谐的天堂。
??突然,一阵优美的“和谐中国”音乐声响起。伴随着音乐响起的,是泉城广场上莲花喷泉喷出的绚烂水流。广场上的市民们一下就围到了喷泉旁边,一边享受着音乐,一边观赏着美丽的喷泉。大家无不赞叹,在领导的英明带领下,和谐的济南,和谐的泉城广场,和谐的银座购物广场,实在是人间的“天堂”啊!
??8点15分,随着“轰隆”一声巨响,只见喷泉一下子喷出了2万公里高的一道水流。如银色宝剑的水流直刺苍穹,精确的打击了位于外太空的GOOGLE卫星。百姓们纷纷鼓掌呐喊,全场男女纷纷达到高潮!
??8点30分,泉城广场发生了一点点小意外:喷射到太空的水流中有一部分回落到了地面,溅湿了20多名观赏喷泉的群众的衣服。为此,和谐济南的领导立刻宣布:慰问遇溅者家庭每名被溅湿衣服者获2万补贴。
??全场群众欢声雷动,像过年一样欢天喜地的敲锣打鼓,蜂拥进了银座购物广场,每人在银座内购买了2000万美元的物品,用来答谢和谐的济南,和谐的泉城广场!分类: |
??游览船漏水马上就要下沉了,一领导毫不顾忌地争抢一救生圈。
??秘书婉转提醒:“船上有妇女呢!”
??领导气愤了:“啥时候了,哪有心情干那种事情。”分类: |
  在孔网“湖北书虫藏书楼”订购了吴芳吉的《白屋诗选》(四川人民出版社版1印)一书,店主“书海虫洞”把书寄出来后,特意短消息给我:
  “你好,昨天已经把书挂号邮寄出去了,发书前检查书籍情况的时候,发现《白屋诗选》一书的品相不怎么好,虽然我原来写的时候也是写了8成品相,的确没有故意欺骗顾客,但自己翻了翻此书,仍然觉得品相差,怕你失望,故决定免除你这本书的费用6元钱不收,也算多交一个朋友吧。你可以告诉我你银行帐户我好把6元钱打回去,也可以积累着下次再在我这里买书的时候少付6元,请选择后回复我。《白屋诗选》仍然和《西极探险》一起发给了你,至少阅读还是可以的,想来你也是一个老书迷,呵呵。”
  短消息写得很详细,我原单照录,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表示一下我的敬意,实实在在的敬意。此前没有与此店主打过交道,这是头一次,没想到头一次就给了我这么好的印象。其实一本小书没什么大碍,也不过是几元钱的事情,一个卖书者能够理解买书人的心情自然是最好不过的了,“书海虫洞”显然是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令人感到很舒服,相信我们以后还会有很多交易的机会。
  今天收到书了,看了看,《白屋诗选》还真说不上够不够8品:外观还算整洁,就是书脊保护不够,书页有一部分散落开来,不知是谁简单地用订书针把这些散页勉强订在一起,又在书脊上粘贴了透明胶带。好在并不影响整个书籍的质量,重新装订一下就可以基本修复,只是被胶带粘贴过的书脊已经损坏了,否则可以修复到9品向上。接着,自己动手把订书针去掉,然后用订卷绳把封面和封底之间的内页重新进行装订,又仔细粘贴好封面和封底,一本好书就又出现了。稍有遗憾的是,因为书脊(主要是外观)被胶带毁坏,所以看上去显得外观不甚协调,于是又用白纸加粘了一层永久性的书皮,呵呵,阅读就一点也不耽误了。
  吴芳吉:1896年-1932年,重庆江津德感坝人士,字碧柳,自号白屋吴生,世称白屋诗人,上世纪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著名诗人,也是重庆唯一能够写进中国文学史的诗人。
  《白屋诗选》是“四川江津师专中文科”(“四川江津师专”现在叫“重庆文理学院”)在1981年选编、注释的一本吴芳吉诗作,全书一共选编了吴芳吉自1915年到1932年间的113首诗歌,选编的顺序以年代为基准,吴芳吉最著名的《婉容词》、《两父女》、《浴普陀海岸千步沙作》等诗歌全部都收入其间,最后还附有一篇“吴芳吉行年纪略”。
  初读吴芳吉的诗歌,觉得很上口,很随意,过去读《婉容词》的时候就有这个感觉,今天又看了不少,则感觉越来越深刻,下面就录一首《爱晚亭》。
  爱晚亭,爱晚亭。
  亭前之山山如屏,亭后之山山插云。
  亭左亭右山玲珑,满亭山色何青青。
  山中郁郁多枫树,秋末睡醒如红雾。
  谁解雾中看?晦翁此先住。
  晦翁至今八百岁,枫林愈老愈娟媚。
  况复落日胜胭脂,妆点叶梢与叶背。
  我坐亭中思古人,古人窥得真和平。
  我想古人亦笑我,笑我应是自由神。
  自由神,古人今人两不分。
  但闻山鸟绕亭鸣,冷然空谷曳长音。
  长音美以清,识得古今生命根。
  分类: |
  中午闷热,下午开始下雨,忽然想在小雨中走一会儿,于是离开办公室徒步古旧书店而去,印象中已经有几个月没去转了。
  古旧书店的古、旧书都在地下室,而我因为对线装书、尤其是孤本善本之类的老书不是很感兴趣,便很少光顾这类书,因此,每次来这里,总是感觉古旧书店很少有旧书卖,地下室里的旧书多是马列著作、大路货的教材课本之类的,其余一些六折的书显然没有什么更大的价值,而楼上的文史古籍类书籍倒是品种不少,中华书局、上海古籍、齐鲁书社等不少出版社的新书在这里都能看见,无奈没有折扣,也是看的多,买得很少很少。
  不过,今天在地下室的旧书架上,突然看见有很多旧杂志,主要是《文学评论》、《文史知识》和《文学遗产》,多数是零本,也有几大本是按年度自己装订成册的,出刊时间多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随手翻看了一下,订阅者是赵俊玠,每期刊物上都有他的签名,注明是某年某月某日自何处得来,保存得很好,那几套自己装订的杂志更是整齐专业,统一用“牛皮纸”加封,因为保存的时间长了,杂志自然旧的颜色与“牛皮纸”颜色趋于一致。
  我对旧杂志本没有多少兴趣,只是翻看时,觉得“赵俊玠”这个名字好像在那里见过,很熟悉,就是想不起来。说来也巧,正当我想着这个名字的时候,一转过身,就在这个书架旁边摆放六折书的案子上,一眼就看见一本绿皮的、有着“赵俊玠校注”字样的《沜东乐府校注》,呵呵,我马上就想起来了,这是西北大学的老教授,虽然对这个人不熟悉,但是名字还是知道的。也不清楚是什么原因,居然把这老教授积攒了这么多年的杂志给流失到古旧书店了。
  于是我又转过身,拿了几本已经装订成册的《文学评论》,从最后面的年度总目录中挑选着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想着也买上一本装订好的作个纪念。最终,选定了1963年度的《文学评论》,里面感兴趣的文章还不少,像第三期姚文元《关于加强文艺批评的战斗性》,第四期俞平伯《&红楼梦&中关于“十二钗”的描写》,第六期何其芳《曹雪芹的贡献》、蒋和森《&红楼梦&爱情描写的时代意义及其局限》、刘世德、邓绍基《&红楼梦&的主题》,……第六期应该是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的专号。
  说起来这杂志也不贵,一本2元,一年六期,共12元,品相么,因为自然旧,算9品。
  附:《文学评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文学研究和理论批评的大型学术刊物。文学研究所成立于日,原属北京大学,1956年拨归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领导,1977年5月哲学社会科学部改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是《文学评论》的主办和主管单位。《文学评论》原名《文学研究》,1956年下半年筹办,日创刊号出版,为季刊。1959年2月定名为《文学评论》,由季刊改为双月刊。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刊物出至当年第三期被迫停刊。分类: |
??乾坤湾在陕北延川县的土岗乡,距离延川县城有50多公里。中午一点多,所有的人都汇集在了延安高速公路北口的出口处,接着在一家驴肉馆吃了烩菜,然后出发。车队原计划是在下午太阳落山前赶到目的地,这个时间光线最好,只是没曾想到因为修路而耽误了许多时间。延安到延川的公路非常好,但是从延川县一出来就遇见修路,被迫在河道里走了一段,路况可想而知,后来上了土路依旧是路面狭窄,坎坷不平,等到了有柏油的路面时,太阳已经快落山了。车子一直盘旋在公路,上升,上升,一直爬到山梁的最高点。最后等我们赶到乾坤湾的观景点时,天色已黑,摄影所要求的光线已经没有了,不过用眼睛还是能看清楚乾坤湾的气势。
??俯视峡谷河道,黄河安静地流淌着,黄河真的很神气,在晋陕大峡谷里面竟然能够斧斫出那么多的自然景观。前一段时间走的黄河画廊就很令人惊叹,这一次看见的乾坤湾依然如此。据说,黄河在流经此处时,连续形成了5个大转弯,造成典型的河流蛇曲地质地貌,其规模和类型在全国都极为罕见,观赏价值自不必说,就是科学价值也非常重要。可惜的是,人的自身条件毕竟有所局限,在没有借助飞行器的前提下,实在是不能全貌观赏这连续的5个大转弯,然而就这一个近乎呈圆环状的乾坤湾就已经足以让我感到震撼了。我带的镜头,按照奥林巴斯数码镜头显示,最广端是11毫米,已经很广角了,还是没有办法把整个乾坤湾完整地收入镜头,其整体的壮观可想而知。
??晚上,根据安排,就住在乾坤湾跟前的农家乐,吃土鸡,吃饸饹面,睡土炕,倒也怡然自得。只是第二天一早需要5点起床,有些无奈。喜欢摄影的人要赶在太阳出来前就摆好架势,就等着日出那一刻。我虽然很不情愿起床,但是既然跟着摄影的队伍出来,也不能太“个性”,所以,一到时间,也跟着起床,也拿上相机赶到乾坤湾的观景点,等着日出。呵呵,这一天的天气实在不作美,远处雾气缭绕,实在没有看见日出的希望,许多摄友唉声叹气,运气似乎并不站在我们这一边,有人已经对出好片、出经典不抱幻想了,提出来拍拍花絮算了,只有我这个外行没有感觉到光线和日出的重要,各个角度选景,快门一通乱响,回到家上了电脑才看出来,雾气下的乾坤湾还真是模糊的。
??既然日出等不到,那就算了,组织者接着又带着我们驱车前往伏义村去拍民俗。有人考证,伏义就是过去说的伏羲,因为“羲”和“义”(繁体)字形相近,所以,人们就把“羲”字误念成“义”字若干载,最后这“伏羲”也就被“伏义”了。伏羲氏也是在这道乾坤湾的启示下,创造了八卦图和阴阳学理论,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先河。因为时间有限,在村子里走马观花的,也没什么可拍摄的,几孔土窑,几扇雕花木门窗,几棵枣树,毛驴、老牛若干……只是清晨村子里的安静让人羡慕。
??早饭还是在农家乐吃的。另,回去不能再走老路了,路况太差,好在还有第二条路可走,远一些,但基本上都是柏油路面。下山也很危险,柏油路一直盘旋着向下延伸,急弯、陡弯不知道过了多少个,反正一路隔上几百米,就有一段碎石块铺就的“减速”路面。我是精力绝对集中,盯着路面慢慢下降,以至于连路旁边是个什么样子也不知道。等基本上下到沟底,开始为陡峭的路途感到后怕的时候,忽然间出现了一条峡谷,峡谷中的水流并不急,水也不多,景色不错(若与黄河画廊比,还是逊色了很多)。这时候已经到了中午,本该昏睡的时候,又被这突如其来的景观把情绪给调动起来了,人们纷纷拿起相机,顺着峡谷,各自寻找着角度,上下腾挪,一通拍摄,算是过了一下摄影瘾。接着不久,又路过苏亚湾,这是一个和乾坤湾几乎一样的黄河拐弯,虽然此时的兴致已经消退了不少,但还是下车拍了几张。如此风光,实在是难得一遇啊。
??下午五点左右回到了延安,上高速公路之前,吃了晚饭,然后上高速,回西安。我最后回到家里的时间是周日的晚上9点30分。
共116页/1154条记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著作权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