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酒的做法泡了两个多月了,为什么酒味还是很浓?要怎样弄一下才会变好喝啊?

当前位置: &
查看: 1139|回复: 20
酒畔文谭—你熟悉却陌生的酒 (已出版)!
该用户从未签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楼主好饮而不善饮。喜欢喝,但酒量小。自嘲我的快乐很廉价,别人一斤酒能力
得到的快乐,我一两酒就得到了,快乐的成本很低。  其实酒的魅力不在醉后,而是入口的一刹那,好比抽烟的美好不是抽完一支烟后的感觉,而是吐纳风云的抽烟过程。所以,酒量小,享受过程的时间就短了,美中不足。  因为酒量小,所以给自己订了个规矩,三人以上不喝酒。久而久之,社会上的朋友都以为我真的不喝酒,只有几个要好的了解我好酒。  好酒之人必喜好
酒。而好酒在市面上难得一见了。过年了,去商场赚了一圈。不忍看呀。  能喝的,真的喝不起,动辄好几百,甚至上千。而那些百把元的,真的不克不及
喝,更不消
说几十,甚至几元一瓶的了。  按说几百一瓶,你也该给点好酒了吧,究竟
酒水的成本那么低。一斤纯粮固态发酵的原酒最好的也不过
30元,加上你高白料酒瓶一个5块钱,三氧化铝瓶盖一个3块钱,木制酒盒20块,标贴、大箱等等附属物再加20,这还不到80,利润已经不止2倍3倍甚至4倍5倍,但就是不给好酒。无良啊。  其实酒水的成本在酒这个商品中所占比例非常小。勾兑酒基本上比酒瓶酒盒廉价
,消费者可以说是买椟还珠。原酒其实也好不哪去。最气人的是,原酒现在也不纯粹,“串香”的原酒现在大行其道。  所谓原酒,就得是纯粮酿造,而酿酒的为了压低成本,在蒸馏时把酒精拌在粮食里一同蒸馏,尤其是混渣续蒸工艺的,把粮食放到蒸锅里后,直接大桶的高度酒精倒进去,这样造出的原酒在产量增加的同时酒精度不降低,而且还检验不出来。  酒,一定要喝纯粮原酒,而且杜绝香料。香料这个东西很害人,纯化学物,它所制造的味道再接近真实也仍然不真实。原酒的味道就在配料上,好比
镶傩
该用户从未签到
  咱们这个帖子只是谈那些一般的中低端酒,那些咱老庶民喝的起的酒。那些天天喝名牌,一瓶上千的咱不讨论,他们也不看不是。呵呵。
  有兄台提问有关酒的包装,其实很贵很贵的那几种酒包装成本反并而不高。好的高白料不比水晶的差,但为啥德州的水晶瓶卖的却很贵呢。
  名酒厂对包装的品质貌似要求高,甚至吹毛求疵,因此客观上造成报价较高,价格越高质量越好嘛。可最重要的根来源根基因是,这头几名都是国企,你懂得!呵呵。确实花了很多钱,但买的是廉价东西。
  有兄台提出广告等等销售成本,这个提到了点子上,因为这就是为啥咱老庶民喝不上好酒的原因所在。这些我也会在以后表述我的看法,纷歧定对,一家之言,兼听则明。
  前面还有位老兄让我直接说哪个牌子的能喝,负疚,这位哥哥,我这个帖子不会给任何一家做广告。
  更有位老兄说我谈的好像都是小作坊,我要坦白说,距我家最近的酒厂不足200米,而半径20公里内,大小酒厂不低于400家,其中就有一家你在央视天天能看见广告,你在超市能看见专柜,全国酒友都知道的一家,白酒行业曾经的前五,老牌白酒上市国企。
  我们喝酒从来都是原酒,而且没有三年五年窖龄的拿出来都难为情,虽然花钱也不多。
  我说这些不代表我的帖子就是正确的,就是真理。究竟我没从事过这个行业,只不过离得近有了解而已,我只能谈我个人的看法。
  而这番表述源于我习以为常的一些酒的认识,在其余城市和人聊起来,他们却很惊讶,他们的惊讶脸色让我有表述的冲动。
  “无商不奸”,更何况在一个没有信仰的社会里。道德只是一个高度,不要求每个人都能达到,法律是底线,谁也不克不及低于法律的规范。而现实貌似对人的行为、语言、甚至是思想都有法律的规范,但对某行业或产品却模模糊糊。
  酒企不管口号喊的多响亮,骨子里从没把酒当做酒卖,酒只是商品。
  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都追求“利益最大化”,这本无可厚非,但一段发展以后,这个目标扭曲了,或者说过份解读了,原谅了另一个含义是“成本更低化”。
  成本,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由此而衍生出诸多的奇思妙想。想前面提到的“串香”型,就是这些无耻之徒的伟大发明。
  最无耻的是,他们无耻的不以自己的无耻行为而感到羞耻,反而无耻的沾沾自喜自己居然能无耻到更加的无耻。
  这种扭曲的经营思想主导酒类产销的各个环节,都积极的希望能短期赚大钱,由此使得市面上的酒类产品过度营销,可以说步步都是消费陷阱。
  举个例子,大品牌的高端开发酒绝不克不及喝。
  开发酒这个概念,我是耳熟能详,但多数人其实并不知道。最早搞这个经营的是国内酒业的老二,浓香白酒的老大。
  具体做法就是,引入外资来厂里开发子品牌,不管你是企业还是个人,只要拿钱来,取个名字就开卖。
  例如,大家知道有个x六x的酒,是五xx酒厂出品,但六和五这两个企业只是贸易关系,六出钱由五生产自己想要的产品,只是为了五的这个金字招牌。
  而现在更进一步,直接就是在金字招牌下面挂个副名,好比xx尊酒、xxx牌xx妙品,等等。
  消费者以为这是新产品呢,其实这只是开发商在酒厂开发的商品而已,与那款主力产品淡关系没有。
  而为什么这开发酒的高端产品不克不及喝呢?这就与开发商的经营有关系。
  开发商在开发某品牌时最少要开发三个品种,即高中低档。
  在招商的时候,他会给代理商限定进货时三种档次的搭配比例。
  例如,要求代理商首批拿货不低于50万,这其中高端酒不低于10万。同时给代理商一些折扣,例如50%的返利,或送一辆二十万的车什么的噱头来促使代理商接受这个条件,总之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必须包管高端酒的比例。
  这50万中的40万中低端利润很低,让代理商以为真的“成本更低化”了,而那10万的高端,却可能利润是8万。而这8万就是开发商除去销售成本以外的纯利润。
  开发酒的高中低的产品确实有差别,但差别却不足以这么大。
  所以你如果经常消费低档酒,那么建议选大品牌的低端开发酒,多数情况物有所值。
  但有能力消费高档酒话,你就只和喝主力产品,茅x就茅x,五xx就五xx,只要挂着副名字的,坚决不买,不喝。
  一般这些挂着副名字的都很会伪装,首先包装非常高级,让你以为比金字招牌的还高级,而且价格比那还廉价了两三百,甚至四五百。你还会以为,这是让利于民呢,这么大的企业还是有保障的吧,就是你这一轻信,掏了钱,嗬,当了冤大头了。而酒企,廉价透支了自己的信用,却为贱卖了信用而换回来的蝇头小利沾沾自喜,说不定还要为出这主意的贼人开庆功会呢,因为他赚回来了钱,至于信用嘛,换不成钱则狗屁不是。
  过去将近三十年里,酒类销售经过以下几个过程。
  一开始是卖广告,山东的秦池和孔府宴(这两个酒没有了,所以可以点名),就靠广告拉销售。
  后来卖价格,那个时候最贵的几个个大佬,也不过二百三百,已经与当时的经济发展纰谬称,尤其在南方沿海发达城市,一顿饭一两千很平常了,但酒钱不如两道菜,有钱花不出去。于是水xx一推出,价格直接搞到七百,立马在南边火了。从此,酒是越来越贵。
  再后来卖营销,就是开招商会,拉代理商。原来都是经销,谁都可以卖,现在搞独家代理,不仅利益有掩护,而且还有价格优势,等等。反正那时候,这个方法很管用。
  再后来,卖商业贿赂。这个最早一批也最牛的一个,是安徽的高xx,起步在南京。原来酒店终端都是代销,普通利润。高xx改了规矩,一家一家的去签协议,要求买断经营,意思是酒店只卖高xx一个牌子的酒,论年高xx给酒店一笔钱叫“买断费”。酒店若分歧意也没关系,那么给一小比“进店费”,总之一个回合下来,市场占有率是有了,大小酒店都有这个酒在卖。
  然后呢,在酒瓶盖里放5块钱,让消费者,尤其是公款消费者有小廉价可占(后来因为被查改为放美元),同时在包装上做暗记,让酒店服务员可以偷偷收起来到经销商处换钱,这样一来,店主、服务员、消费者都有利,一时风生水起。但几年以后,店主的胃口越来越大,服务员的回扣也越来越高,所以也渐渐式微,或者说恶化了。
  现在卖酒怎么卖呢?很复杂,下回慢慢聊。
该用户从未签到
  把“成本更低化”这个精神发挥到极致的,要说06年前后的东北一家酒老xx,一个著名演小品的做广告的。这个企业简直不是卖酒,可以说是在做金融了都。一瓶40度左右的低档酒卖到几千公里以外,零售居然才十块钱。卖到哪里哪里火,因为哪怕我们这里遍地酒厂的也干不过他,都没他廉价。
  那个时候酒水每度是4分钱左右,40度的酒一斤要1.6元的酒水钱,瓶子8毛,等等吧,大概算下来一瓶酒的物料成本就要5块,再加上均摊成本等,到终端起码还要转两次手,十块钱哪能卖呢,利润不敷各环节赚的呀。
  而人家不仅够,还有广告拉动,而且开箱还有现金奖励,据说最牛时,一箱零售60块,开箱还送20。
  他们走的路子就是资本运作的方式,酒的销售只是承载现金流的工具。例如,白酒行业春天是淡季,做包装的荡口镇这个时候最萧条,老xx就在这个时候开始大量采购包装纸,然后放到印刷厂,当量足够大到够印刷厂每天开工不间断时,印刷厂会选择以最低的价格做他们的活,因为稳定,没有淡忘季也不消再拉其余业务,也不少赚。
  就这个大资本的方式,他的每一项的成本都是最低的。酒瓶酒盖酒盒酒精…………
  前面有一哥们有意思,他托酒厂的朋友买好酒,但买的并不如意。
  这个我说说,你的朋友应该不会骗你,给你的可能也确实是他认为的好酒。一般在酒厂工作的对好酒的认识是,一、灌到高档酒里的是好酒。二、原酒罐里的是好酒。
  而其实这都不算是。某个产品是卖高价的高档酒,但瓶里面的酒水可能与中低端的没区别,而且还添加了很多添加剂;而厂区的大酒罐他是打不开的,你见过酒厂院子里的大罐谁都能拿个杯子接几杯吗?所以他要弄原酒,只能是从大酒罐里抽出来,送到罐装车间的小酒罐时,才有机会从小酒罐里接酒,但勾兑就是在小酒罐里,所以也不可。
  但有种情况是可以的,就是这家酒厂酿原酒。在出酒时,是可以弄点出去的,但不是经常有。而且弄出去一般不会是酒头,也没有调制,同时新酒也呛口,欠好喝。假如是这种酒你可以储存一下,过个一两年再喝。
  储存酒,其实名堂挺多。因为酒的品质是一直变更的,方法欠好就变坏了。
  首先要用陶质或瓷质的器皿。但现在陶或瓷在烧治时用的有胶,有怪味,是绝对不克不及用的。好比,劣质的瓷砖地板,用拖把拖地后有腥味,明白了吧。所以我们一般找当地产的,外观很丑,很难看,但就是胶泥和水,很干净,没异味。
  所以,选时要注意,不是好看,名贵就好用。
  实在不可就用玻璃,哪怕用玻璃瓶,也比用胶的陶瓷好。
  然后是封口,我看电视上有用腊封的,纯粹胡扯。其实封口最简单,用几张草纸盖上,然后直接用“泥”糊严实了就行。据说用泥可以坚持透气性,这个我不太明白科学的定义,只是从小我见到的就是一把泥一糊了事。
  然后是避光。一定要放在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还有是避高温,这是最能改变酒味的一条。依照要求酒得坚持在10度以上的恒温才好,切记要高于10度,低于十度的话,棕桐酸、油酸、亚油酸这三个乙酯又出现了,会有絮状物出现,虽然温度升高后絮状物还会消失,但这乙酯析又出消解之间则会影响味道。
  咱们居家的小老庶民哪有恒温的条件,但因陋就简也得避免高温。万一过一个夏天而没有防暑,那绝对就坏了。有人想的方法是埋到地下,这样又避光又避高温。也有人修地窖,这个很好,但有成本。最多的是我这样的懒货,放在家里储藏室里,多用点破棉被什么的一盖。
  话说到这了再说说泡酒,一般我们都是用酒头泡,酒头度数高呀,泡中药的也有,但都是家里有病人的,药酒真的欠好喝,所以泡药酒的很少很少。尤其是用参片什么的泡,味道大,而且参片消解酒度,很容易把一坛酒泡成寡淡的水。看到外地有用虫草泡的,那真是暴殄天物。据说虫草的药性很脆弱的,用酒泡了以后就没有什么效果了。这边有条件的吃点虫草,增减免疫力,是用小刷子把两三条刷干净,然后用小碟子装好,放在煮开锅的水上蒸一到两分钟就吃下去。刷和蒸只是为了把虫草的寄生虫给灭了,不敢蒸时间长,蒸时间长了就没用了。
  歪楼了,还说酒。
  我个人喜欢用杨梅、杏、苹果、桔子什么的水果泡。尤其喜欢杨梅,一上市就赶快买,最好是直接从树上摘下来的,然后清水里放盐把杨梅侵一下,把里面的虫子呀什么的弄出来,然后晾一晚,放到已经窖存两年以上的酒头里泡半年。
  半年后,酒是那种特别鲜艳的红色,喝的口感是有点酸有点甜,而且特别平滑。基本上泡上几个月的酒头,此时已经没有开始时那样烈,好比放进去的是70度,此时口感也就40度,因为泡水果其实就是朝酒里面加果汁嘛。但酒劲却没减少很多,不过醉的慢,同时醉的沉。
  外地来的朋友被我用杨梅酒骗过不少,一喝口感好,入口觉得度数低,但几杯下肚就恍惚了。哈哈。好在都是原酒,再醉也不难受,不头痛,不口干,醒来时精神抖擞。
  也有用各种花卉泡的,好比桃花。大姑娘小媳妇们找棵桃树,树下铺个毯子,抱着树使劲摇,哈哈哈。小心的捡出一瓣瓣完整无缺的,放进小坛子里,泡上一两斤或者两三斤酒,就等着到过年时候,衬映着窗外的积雪,和姐妹们围着炉火品尝春天,说说笑笑,打打闹闹,谈谈过去一年里的快乐与忧愁。间或聊到一些小委屈,也不吝掬一捧香泪,倾诉到伤心欲绝。而待到酒罢宴撤,醉眼朦胧的搂着闺蜜作别时,却小声耳语一字一顿“今天我是真高兴”。
  泡酒,无所不泡,各有奇招。泡花朵泡树叶泡水果,甚至有用蔬菜泡的,而最搞笑的是一哥们有一年用凤爪泡的,因为他爱吃凤爪下酒,说这样喝时酒菜就都有了。当然结果很失败。哈哈。
  而我年轻时候最喜欢的,是用樱桃泡。那时候少男少女,春夏之交,去城外的乡村摘樱桃,一路欢歌笑语。樱桃摘回来,用井水反复冲洗,然后依照个人口感分歧,一比一或二比一的泡进老酒中,封上坛子。
  到了秋天,把春上泡的樱桃酒拿出来,呼朋唤友,三三两两的找个草地一坐,你一口我一口,唱唱歌,吹吹牛,看着夕阳等星星出现。
  时间都去哪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酒精勾兑,这个我说的纷歧定专业,试着说说。酒精就是“乙醇”,乙醇从粮食或薯类或蜜糖里提炼。我说的固态发酵指的就是粮食压在窖池里自然发酵的,发酵后蒸馏出原酒,然后调和一下,我们叫“破度”,就是把度数降下来。 
  现在多数酒厂用的酒精是薯类提取,把薯类拌上酵母菌放在发酵罐(注意是罐不是池,一个是密封的,一个是敞口的)里快速发酵。尤其是某省出酒精最多,但原料基本就是越南的红薯,或叫山芋。成本那就和粮食固态发酵的天差地别了。只有极少数是用蜜糖的,更次。
  酒精勾兑就是把乙醇加水,加香料等等添加剂,然后稍微加一点固态发酵的粮食酒。
  说了酒厂就来气,这几天发帖子慢慢有点心得就是,说完现在的酒厂,就得说说爱酒的庶民,否则平复不了俺的满腔怒火。就好像翻墙多了,睡不着觉,看段新闻联播心情就好了。
  有些喝酒的老故事很久远了,时代在发展,在改变。现在回想起来,大概就是九二年以后,随着程控电话以及有线电视的普及,越来越先进,越来离传统越远。甚至更早时候,从搬着板凳到邻居家蹭黑白电视看仅有的一个中央一套开始,我们就已经与传统背离。
  记得八十年代初,一次家族里一位女性出嫁,按老规矩要这边晚辈里边选代表去男方家送嫁妆。我这一辈同族堂兄弟有三十多,我排行最大,就带两个堂弟去了。
  到了那里就进了堂屋坐上了主桌,人家六个人陪着就喝开了,从中午十二点喝到下午三点多,不管我们怎么推辞不克不及喝了,人家就是不上饭。中间我坐不住出去上茅厕,看到满院子二三十桌酒席都没上饭,全等着呢。回头我就问主家,怎么不上饭呢?人家笑咪咪的说“得让你们喝好呀,你们喝好了辞个盅就开饭”。
  我想起来,来时就听大人交待“辞盅”的规矩,但给忘的死死的。年龄小呀,第一次经历这排场,当时把我臊的无地自容。
  所谓“辞盅”,就是一项很传统的规矩,意思是家里来客人喝酒,酒席上说不克不及喝不算数,那是客人在谦虚,非得客人向主厨的敬杯酒,说一句酒够了,赏饭吧,这才是真的喝好了。
  我当时直奔这家的大厨去了,人家厨头等着呢,见我来了作个揖说“多喝点啊”,我也作个揖,说“酒够了,赏饭吧”,恭敬的端杯酒递过去,厨头一饮而尽,回头喊了一声“上汤”,这才开蒸笼,上下饭的菜。
  从那次怀羞以后,我就特留意这些喝酒的细枝末节,渐渐的也对酒发生喜爱。
  想想那时候摆宴席,上的都是散酒。每个桌子上放一个装满酒的老式酒壶,快喝完时会有专门添酒的换壶慢的。虽然现在看来散酒不值钱,那可都是好酒呀。
  如今再也没有了,宴席上都是瓶装酒,而且讲牌子讲档次,其实喝的就是“虚荣”二字。
  这“虚荣”二字,用卖酒人的话说,这叫“消费者的精神需要”。卖酒的就在这个精神需要上做文章,而不再关注酒的自己。从他们的逻辑上说,酒是有国家尺度的,这个尺度就像法律,是个底线,只要不低于底线,那就是合格的。
  同时,酒类是自主定价的商品,物价部分不核定它的物价。所以现实是,质量有底线,售价无上限,这之间就是天高任鸟飞,给酒厂无穷的想象。
  没有任何一家酒厂是在认真做酒,研究酒的自己。哪怕茅x五xx也是如此,除了主力的老品种之外,五花八门的各种子品牌,副品牌层出不穷,无外乎就是相尽方法赚钱,赚钱。
  即是百年老店,你着什么急呢?还有下一个百年,下下一个百年,只要酒质包管的了,还怕忽然有一天都不喝你这个酒了?其实就是贪,就是急功近利。
  有哪个酒厂再做研发呢?酒,也是物质,也要发展,进步。酿造技术,调制技术,等等,需要改进的多呢。可白酒这么多年有变更吗?
  大厂的研发费也不少,可花在哪了?都花在包装设计,广告谋划,等等方面。之间酒厂推新包装,不见酒厂推新品种。你们看各种口味伏特加说明什么,说明人家在酒上面想方法,而不仅仅是在赚钱上想方法。
  所谓的那些经理人,老总,动辄这个策略那个策略,说白了那不叫策略,那叫“诈”。
  卖酒的不琢磨酒,琢磨的是人。
  早些时候还好,琢磨消费者,满足消费的需要。这些年不是了,更恶化了,现在琢磨的是代理商。酒厂的思维现在是卖给代理商就是完成了销售,所以建专卖店也好,搞形象店也好,总之就是逼着代理商进更多的货,行话叫“占库”。把自己产的酒放到代理商的仓库里,就占了代理商的库,其实占的是人家的钱。占人家的钱干什么?这就是变本加利的急功近利,先把钱拿到手,至于代理商的死活就不管了,反正钱已到手,落袋为安。
  而代理商被酒厂占了库以后,就算卖的好也不过是为酒厂今后更多的占库做积累,你因为酒而赚了钱,酒厂当然更不会放过你,哪怕你转投其余酒厂也是一头扎进另一个循环,只要在这行业内,你就躲不过。而占库以后万一市场有变更,酒卖的欠好,却只能认倒霉,因为酒厂好不容易赚走的钱是不会再掉头回来给你退货的。那代理商就只能低价倾销,出货换现。所以现在酒企第一名和第二名的酒水市场上价格倒挂,就是这个原因。
  有位兄台看到附近有小作坊晒出酒后的粮食,就提出买点酒,但人家不睬他。我想跟这位兄台说,你看到的他们晒的出酒的粮食,可能是出过酒的酒糟,晒干了卖给饲料厂加工动物饲料。
  这说明这家是出原酒的。而如前所述,出原酒的小作坊是主力军,真的排场大的并不出原酒,就算有你也买不出来。
  你不要十斤二十斤的买。建议你用我们这边买原酒的方法,召集几个人一块去买。
  在没出酒之前去,买一个池子,就是粮食还在发酵的时候,一万也好两万也好,一下把一个池子的买断,这个池子出酒时出多少就多少,不要出酒以后按斤买。一般一个池子出六百到八百斤之间,出完了依照各人需要的数量分摊费用。
  这样买是没有问题,但问题在于你要确定这家不会掺假给你,例如“串香”的手段。
  然后出酒那天,你们要现场监督,蒸馏出来的酒掐好酒头酒尾,当时破度。
  酒是好酒了,原酒那是错不了,但口感如何就看你是不是碰对人了。我所遇到的调酒师都是无锡轻工学院出身。无锡轻工学院的大名在酒界无人不晓,成立于1958年前后,以原国立中央大学(现在的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江南大学等8所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系为基础,组建起的一所新院校。当时主持创办的是时任轻工业部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的秦含章。
  我家附近有位从大厂退休的品酒师,也是这个学校出来的,每年全国各地的酒厂都会给他寄来酒,让他品尝。按说老头有酒喝,可那些酒他根本不喝,品酒时也是到口里就吐出来。自己喝的和我们一样,也是凑分子去包窖池。
  话说回来,你买回来以后还不克不及喝,要依照我前面介绍的方法窖存一个时期,建议你每年买一百斤,第三年时开始喝第一年的酒,这样循环起来,你的酒就是实打实的三年窖存。
  窖存酒是个慢功夫,要有耐心。
  说到窖存,现在各种酒打着酒龄多少年多少年的旗号,其实就是噱头。
  这是个简单的算数题。好比某个著名的品牌的十年陈酿,按他们吹嘘的每年卖五千吨算,那么依照循环的窖存方式,厂区里起码要存放五万吨酒,这五万吨酒是有体积的,你放在哪了?厂子就那么大,你得有地呀?再说,五万吨原酒,在国企核算起码要十亿资金,你上市公司的年报里,有这一项资金搁置吗?
  大凡遇到打酒龄期号的,只要去他厂区转一圈,再看一下他年终的销售量,那立马现原型。
  但他们怎么就能打着酒龄的旗号招摇呢?却原来,酒龄还有一个解释,就是口味。也就是说,五年酒龄的酒并不是指酒存了五年,而是这个酒模拟了经过五年窖藏的酒的口味,简单说就是:我叫五年是因为我和五年很像!
  都被金钱蒙了良心。
  我又得说点古,小时候经常给大人去打酒,那时候喝酒都是散装的,其实在那以前的上千年里,咱老庶民都是这样喝酒,而这时候的酒多纯粹呀,全是纯粮酿造,价格也都差不多,比的是谁的好喝。
  自从推广食用酒精勾兑白酒,这一切就都变了。其实想想国家也有他的考虑,咱们粮食也不富裕,敞开了酿酒哪行,三斤粮食出一斤酒,依照现在社会的白酒消费量,得多少粮食呀。
  打酒、打酱油,想必是不少人的儿时回忆。
  那时候打酒一斤是八毛,我们称为“老八毛”,一般去打酒大人都给一块钱,剩下的这两毛于我就是一包花生仁或几粒水果糖。
  诸位还记得那个女拖拉机手吗,在一元纸币的正面喜气洋洋的驾驶着拖拉机,曾让我发生许多许多对未来生活的美好设想。三十年后才知道,那个女拖拉机手叫梁军,是新中国的第一位女拖拉机手,不知道她现在看到满大街的女司机会作何感想?
  有时候做梦,回到小时候,看到自己的身影,一手提个空酒瓶子,一手攥着一块钱,也装作开着拖拉机的样子,兴高采烈的去酒铺打酒。唱着、跳着……
该用户从未签到
  我们这有一家小酒厂,他的产品专卖内蒙。
  都是用类似于大桶纯洁水的塑料桶装,十斤二十斤的一桶,例如十斤一桶的才卖到50元,折合每斤才5元。
  “酒是粮食精”。您算算,三斤粮食出一斤酒,三斤小麦现在得3.6元,剩下的1.4元别说各种配料,各种费用,仅说人工也不敷呀。所以这个很明显是酒精勾兑。
  但他做的很好,从强盗逻辑上讲,他做的好,每年赚几百万,还被表扬呢,你说怪不怪。钱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尺度,赚钱才是硬道理,这是什么样的逻辑呀。
  前面有哥们问我酒精勾兑危害有多大,真的没法具体说,只要不是当场喝死人,酒厂就不怕,因为没方法能证明后来的疾病和曾经喝过的酒有因果关系。
  在我印象中,97年前后,有个省的酒厂把人眼睛喝瞎了,引起中央重视,抓了一批,判了一批,事闹得挺大。而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听说过喝酒的与酒厂有啥纠纷。很奇怪不是吗?咱们社会上这不克不及吃那不克不及喝的事件很多,但怎么就没有与酒打官司的呢。真的是没有吗?!
  关键是在没方法证明酒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所以,你说酒厂怕啥呢。
  而消费者呢?咱们首先在潜意识里认为酒是有益的,这点没错,但酒精勾兑,过度使用添加剂的还有益吗?
  所以我们本能的逃避有害的假设。
  因为我们也不克不及证明后来的病和曾经的酒之间的因果关系。
  有人说,好酒孬酒我一喝就知道,这话就有点大,因为你能鉴别的可能只是哪个更劣质。
  曾经有个说法是看酒挂杯的程度,挂杯好就是好酒。挂杯,这名词不解释,能把帖子看到这里的都知道啥意思。但你们不知道的是,有种添加剂就是解决挂杯的问题,哪怕一杯水,放了这种添加剂一样挂杯挂的让你满意。
  还有说口感能鉴别,最不靠谱的就是这个,香料这种东西能调出你需要的任何口味。打个比方,蛋挞里根本没有鸡蛋,奶油蛋糕又有多少是真的奶油呢?
  貌似河南中牟是生产食用添加的大本营,酒厂的香料呀什么的大都从那里来,有那里的筒子也可以扒一扒。没有歧视的意思,食用添加剂生产没有错,规规矩矩的轻工业,问题在于使用者,使用这些添加剂的厂家使用得当吗?
  所以我前面说好酒的尺度,更多的是从喝过以后身体的生理反应来判断。
  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体会,有的酒,越喝感觉身体越热,喝多了就容易出汗,而有的酒,越喝身体感觉越冷。这难道也不是区别吗?
  咱们虽然都是工薪阶层,但也应该享受一下酒这种最简单的快乐。好酒不该该只是权贵阶级的专享。其实咱们要求并不高,我们只是提了个最低的要求,就是固态发酵的而已,至于口感等等精益求精的境界,权贵们可以继续享有,俺们老庶民不羡慕也不愤怒。这个要求并非遥弗成及,抬抬脚就能够到。
  正宗的酒可以买,虽然无良的厂家太多,但只要银子够,还是能买到。
  关键词是正宗之后的“实惠”二字。市场上的正宗肯定不实惠,实惠的一定不正宗。所以要喝到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必须要付出一些行动。
  其实你看,我们为什么一定要买到原酒自己窖藏呢,就是为了实惠二字。假设,一斤新酒刚出来,二十块人家卖给咱,因为他是做生意,周转快自然价格就低,但你要让他存三年你才去买,那么依照三年前的二十块的话,他还卖给你吗?这个道理相信大家都明白。所以别人为你提供窖存等等服务的话,那么这酒也就只能是权贵们能力消费的起,咱老庶民也就占不上边了。
  你说买池子不现实,估计你没看我前面的帖子,买池子怎么不现实呢?一次购买金额大,我们也都是亲朋好友凑一块买,其实这样买能力买的最廉价。你所说的不现实,我估计是怕麻烦。
  有钱人不麻烦,花钱就有人去服务。咱们是工薪阶层,咱只能自己弄。正宗又实惠,那就不克不及懒惰。要花点时间,花点心思,还要有点耐心。
  遇到好散酒那是很运气的事。现在出原酒的对比做成品酒的来说还算行,好人和坏蛋一半对一半。
  我曾到某宝上看卖散酒的,看完后,也只能是“呵呵”二字。
  原酒只能包管酒不掺假,不作假,绝对可以喝,但纷歧定每个都好喝。分歧的原酒产区是千差万其余,不是任何地方造个池子就能出好酒。
  很多舆论都是佐证窖池如何重要,酒曲如何重要,酿造技术如何重要。这些方面的重要我前面都说过,不再重复,要弥补的是,当地产的粮食也很重要。
  以小麦举例,分歧地区的小麦分歧。不是品种分歧,而是因为土壤的关系,同一品种的小麦在分歧地区种出来都纷歧样。好像小麦的指标很多,好比说“面筋值”,“白度”等等。
  这两个指标有个此消彼长的关系,面筋值高的白度就低,白度高的面筋值就低。陕西和山东的面筋值最高,咱们吃他们的面就觉得劲道,但前几名的大品牌,好像都不在这两个省。
  河南的麦子比陕西山东差点,但面筋值依然不低,所以那几个大品牌也没有。
  其实诸位仔细想一想,出好酒的哪个不是在小麦主产区呢。而且是在小麦白度高,面筋值低的地区才出好酒。所以我觉的这个应该也是和酒的好坏有密切关系的。
  这是我个人的观察总结,没有根据也没有论证,纯粹瞎琢磨。
该用户从未签到
  有哥们问白酒储存时间的问题,问的好。从经验来看,五年应该是比较合适的时间,这只是经验,没有理论根据。因为我们这里一般聚会就是喝三年左右的酒,最多也就是五年的,没见谁拿出更长时间的酒来,或者说没人请我喝过更长时间的,我自己的也是按五年循环的,要是按十年循环的话,家里实在也没地方放。
  更长时间的肯定有,但我没喝过,没法评价。
  是不是存储的时间越长越好,我确定的告诉你,不是。
  貌似物理学有个“尼斯定律”,这个定律好像意思是,任何物质都会走向衰竭。酒也是物质,估计逃脱不了这个定律的范畴。要不怎么能说是定律呢。
  至于最长多少时间,回答不了,应该看储存的条件而定。而我觉得其实时间长短不重要,重要的是达到你的要求,喝起来感觉好就行了。纷歧定非得多少多少年来界定。
  有关原酒咱们谈到这里其实谈的是:原酒是咱们爱酒之人的最低要求。它起码是平安的,至于口感呀,风格呀等等咱还不计较,那是权贵们精益求精的更高享受。就好比咱们都得娶媳妇,我们的最低要求是要娶个女人,至于长的好欠好看我不在乎。而现实是如果不自己花点心思,到婚介所找来的只能是充气娃娃。
  酒厂不是没有好酒,只要有些历史的酒厂,都有自己的生产能力,能力大小有分歧,但能力还是都有点的。只不过拜金主义弄过了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贪婪让人迷失自己。再加上更重要的一个条件,没有信仰。所以本应该是普通的消费品,被虚幻化,越来越模糊,越来离咱们老庶民越远。
  当他发现一百元一瓶的原酒你能消费起,那他马上就要卖二百,当你二百也不计较,那他立即就得是三百。直到你买不起,成为一小部分人的饮料。
  举个例子吧,有家大酒厂几年前调整产品,主推一个新酒,就好比叫三年把,买120块左右,确实是好酒,纯原酒。不久卖的就很火,究竟好东西市场还是能验证的。卖火以后,有了消费氛围,有了口碑影响,他们就又推了个五年,卖260,这个五年是不是更好呢?不是,这个五年就是原来的三年 他们不过是把三年装到五年的瓶子里而已,而三年呢,被酒精勾兑的所替代。
  再过一段时期,又推个十年,卖到380,手法还是一样,这次增加个被酒精勾兑替代的是五年。以此类推,直到让他们赚到满意的价差。这个过程他们叫“价格发现”。
  那么卖的越来越贵,销量会不会减少呢?要知道酒厂考量的不是销量多少,而是赚钱多少,卖十瓶赚十块和卖一瓶赚十块,你说他们选哪个呢?
  而所说的价格发现,并不是赓续更新以后,120的就不卖了,或者说销量少了,其实因为利润越来越高,广告投入以及销售力量的投入越来越多,因此消费氛围更加浓郁,再加上上市之初的口碑,可能120的反而销量更为巨大。
  当然这不是主要原因,只是一个方面。我觉得还有一个的原因是,别人的都不是原酒,我干嘛非得是呢。我也要成本更低化。没占着廉价就觉得自己吃了亏,也是酒企的普遍心理。
  所以如果法制健全了,你必须标明产品的生产工艺,固态还是液态你得写清楚,那么咱们的选择就很明了,酒企的产品的起点都一样了,他们之间的权衡也不会向现在这样无下限。
  过去二十多年的酒业发展,套用经济学的话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这个过程太长了,而且越演越烈。其实经济领域的各个行业皆是如此,鸡鱼肉蛋奶,烟酒米面油,步步惊心。
  有专家说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由阶段,在我看来,不如说是管理部分的不作为,放任,以及管办之间利益的博弈。
  咬牙切齿要做好酒,真心真意为人民服务的酒厂,在这个劣币驱逐良币的浪潮中也偶尔涌现,但迅速的就会被浪涛打入深渊。大势如此,顺者昌,逆者亡,盖莫能免。
  相信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老板,百分百的都是从其余行业转行到白酒行业的,这些老板们是非常脸谱化的,我简单勾勒一下:四十岁到五十岁之间,可投资资金在3000万以下,在原行业发展遇到瓶颈想寻找新的机会,同时爱酒。
  都知道酒若卖开了很赚钱,同时就算卖不开也不会赔太多,因为投入基本都是固定资产。
  这些外行老板转行过来,首先要买个厂,因为有钱,租别人的是不肯干的,自己建厂也不是弗成以,但建厂后再去批生产许可证周期太长,等不及,所以都是选择购买一些有证的小厂。其实酒厂不值钱,酒厂一般都远离市区,在郊外或乡镇,二三十亩地,三四千平方厂房,土地一般是半批半租不值钱,房屋以及设备也不值钱,值钱的就是那个生产许可证,尤其现在要求较以前规范一些,像污水处理呀什么的要验收才行,所以更难批了。而且现在要求许可证只减不增,有计划的每隔几年验收就要取消几家,这个证也就越来越值钱了。
  大致买个这样的酒厂五百万左右是绝对可以的。老板们不在乎这个五百万还是一千万,因为这个资产在这里,就算想转手也亏不哪去,所以再买厂时都很豪迈。
  买厂以后要定位产品,就在这个环节选择摆在他们的面前。
  他们这时候已经对酒行业很了解了,如果想赚钱就是勾兑,找个好师傅把味道调好,然后借鉴一套适合自己的营销方式,以营销带动销售,这是正途。
  可这样做的缺点是投资大,风险大。卖起广告来,可比买厂时的资金需求量都多大。这个时候就开始犯嘀咕了,积极?还是保守?
  选择积极的有一半能成功,举例有个“青花x”在北京卖的很火就是如此。而选择保守的,结果都是全军覆没,无一幸免,例子一举一大堆。
  选择保守就是选择纰谬市场进行过度投入。那么他们这时候的思路就基本统一到一个模式上来,不管前面各个老板是何种原因,也不管这些老板天南海北甚至生活的时代差上多少年,到了做出保守的决定时,他们就好像同一个人似的,说辞高度接近。写到这我想起小时候看的一首诗,好像是席慕容的,有一句用在这儿最合适不过,“生命就是周而复始,历史重复着同样的故事”。
  这个保守的经营思维是:一不做广告只做好酒。这样就算卖不掉我还有酒,钱没随着宣传打水漂。二好酒廉价卖。和做宣传的勾兑酒比质量,把营销的费用让利给消费者。三渐进式发展。赚了钱再做广告,循环投入逐渐做大,做成百年老店。
  就这个思路,二十年里我见过五个。想法到这里就高度接近,结局更是完全一致。等待他们的,将是无穷无尽的烦恼,没有片刻的喘息,从踏上追寻理想的第一步开始。
  他们此时还不知道啥叫“心碎”,因为他们还没有经历未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前面说到的外行做酒,或多或少都有这种情怀,衣食无忧,有些闲钱,就计划着理想化的工作和生活,想着潇洒。
  细琢磨“不为赚钱”这句,其实还有深一点的含义是“也不克不及赔钱”,起码得以酒养酒,而最理想的是还能赚一点。
  而酒企是个经济体,它的功能是融资投资,资本是逐利的,不盈利就贬值。所以一旦你投入,现实立即照亮理想,逼着你不得不去赚钱。
  前面说保守型的之所以失败,归根结底是时势所逼。在导向一致的单边市场,无论谁逆势而动都会粉身碎骨。
  生意就是生意,对于商人来说,生意只是工作,赚钱多少是衡量工作成败的唯一尺度。从兴趣出发,这个提法这两年很多人在提,我的观点是从兴趣出发而最终有所成就的,凤毛麟角,偶尔有一个出现,被传媒放大,好像就是真理了,其实那只是特例。对于咱们普通人来说,职业的选择多数是被动的,被动的被推到某一个渺小的位置上,从此重复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为一份留之无味弃之不舍的工作而日趋平凡。偶尔夜半梦回,想来青春远去,暗自一声叹息。理想依然存在,不过闲置太久,落满了灰。 
  做高科技行业的,创造利绝对你能走多远,而传统行业,创造力却可能是最大的障碍。
  有些生意人,剑走偏峰,目光独到,酒企中也有这些高人,但成功的不多。理念都挺好的,酒做的也正派,但后来逐渐都悄无声息了,为之惋惜。
  举个例子,广州人在北京的觉得炒肝好吃,就想我去广州卖炒肝去,因为广州现在没有卖炒肝的。其实细想想,过去几百年,聪明人多了,怎么可能就只有你能想出这个绝妙主意?现在广州没有卖炒肝的,是因为前面所有来卖炒肝的都失败了,你来了也一样。
  但反过来,广式早茶在北京很有市场,你去开一个有点特色的,可能就另有一番天地。
  可能说的有点乱,总结一下就是,酒这个行业的所有环节,都有固定存在的形态,任何人抱着改变或着区别想法进来,结果就是要么被同化,要么没赶出去。好比一个唱歌的去了妓院表演,身边都是妓女,你就只搞艺术,时间长了,怎么可能独善其身,你让同事们咋想?你让嫖客咋想?这不是给自己找别扭吗?结局要么就地转行,要么卷铺盖走人。
  而就地转行的,像前面说的选择积极方向的,虽然做了妓女,但咱原来搞过艺术,这种潜质中的优势假以时日逐渐彰显,慢慢以色艺双绝而名满天下也极有可能。
  所谓时势造英雄。和潮流对着干,必定被动挨打。虽然咱们知道,这个潮流纰谬的,是扭曲的,但我们仍在历史的进程之中。时机未到啊,唏嘘。
  时势,让那些个巷子深处造好酒的都成了悲情英雄。
  这个时势是整个的经济环境,你我皆在此中。因此在批评了那么多的酒企以后,咱们抽点时间也批评一下自己,其实在自我批评的过程中,我们就会明白,巷子深处造酒人的命运之必定。
  先说第一个消费习惯。所有看帖的筒子们,哪一个买酒不被广告导引?好比说,你去超市买酒,一个天天做广告的,和一个没做过广告的;一个名人做广告的,一个没有名人做广告的,你选哪一个?
  大多数不会把两瓶都买走,回家对比一下,然后就喝那个你觉得好的,在以后的较长时期,就喝它,无论消费场合的有何分歧,你就是喝它。
  咱们抽烟都有讲究,一般爱抽啥牌子,就一直抽啥牌子,你买烟时不会今天买中华,明天买白沙,换来换去,可为啥酒就不可呢。
  回到主题,你一定买那个名人做广告的,回家喝了纰谬口味,你明天再去超市,也还是在做广告的当中选。选到最后,你满意的的那个牌子,只是你对比所有做广告的当中那个口感较好的,或者说你只是放弃了更低劣的。
  所以不做广告的酒,尤其是新牌子,你会主动选择测验考试吗?你试都不肯意试,这个好酒还能有机会吗?
  当然,总会有人试,名气慢慢会有,是金子总会发光。可金子发光并被你看见是需要时间的,一个酒,他出现在你的消费场合是要花钱的,每等你一天它的成本都在增加,它等不来你留意就得凋谢。
  所以有哥们假如说,“曾经偶尔买过啥啥酒挺好的,再买就买不到了”,基本就是这个原因。
  咱们被广告所导引,外面上看咱们对商品是主动选择,其实我们主动去购买某个酒时,已经是被导引后的结果。
  咱们不仅非广告不买,广告的欠好也不可。就算广告打动我了,商品不漂亮还不可。咱们对包装多挑剔呀,你看当年“水xx”,“x之蓝”的成功,哪个不是在包装上下足了功夫。
  以上咱都满意了,没有促销还不可,那个牌子一瓶酒送盒20块的烟,你这牌子起码送盒10块吧。唉!
  假如120元,让你买瓶没有广告没有包装没有促销的光瓶酒,你买吗?!
  洋酒可能会买,国产白酒肯定不会买。这就是消费习惯。酒企把咱惯出了毛病,不给咱治,咱也自己没自己治。
该用户从未签到
  广告是有成本的,这个成本有多大,咱简单搞个模型。
  广告业有个说法是,每一百份有效传达的广告,会有5个人注意,2个人购买。
  举例某个城市的主流报纸,每期发五张纸,就是20个版面,咱算一下,一张报纸的印刷成本是1毛,发行费用是5分,这期的报纸成本就是7毛5分,而这期报纸只卖5毛,所以报社卖一份报纸净赔2毛5。这0.25元就得均摊到广告版中,同时还得有利润,一般利润应该是成本的3到五倍。那么这份报纸主要广告版面假设有四版,就是封面封底加两版插页,每版的广告成本就大概要最低0.2元了。
  最理想的计算是,一份报纸3个有效阅读,那么要有效传达100个人,就得33份报纸,广告投入是6.6元就能卖掉2瓶酒,折合每瓶广告成本是3.3元。
  但报纸的广告不零卖,根本弗成能如此精准。发行量原来就是个很诡秘的事,更不要说有效传达了。从他们卖酒的经验看,一般是理想计算的三倍。就是每瓶9.9元,四舍五入算10块。
  再假如这个酒是100元上下的主流价位,大胆设到120元的销售价,我们来看看会是啥样子。
  零售120的酒,超市要赚10块吧;经销商要赚20吧;送货 员理货员促销员加一块,也要10块吧;卖120的酒,酒瓶酒盒酒箱运输仓储促销品加一块,也有要10块吧;再减去广告10块,还有多少?60块!
  假如这瓶里的就九是纯粮酿造,储存3年的好酒,一斤40是合理价格吧,60减40,还有20。这20是酒厂的利润吗?不是。因为还有税。
  40的酒加包装物流等等的10块是成本,50到120之间有70的毛利,这个70里面最低是17%的增值税,即11.9元,好了,这时候的毛利润出来了,是8.1元。
  一个物料成本50元零售价120的商品,毛利率只有8元,不到10%。这生意还能做吗?
  怎么办,变通。一是坚持固态发酵,但用当年新酒,毛利立即增加20;二是勾兑,又起码增加10块。
  反过来看,咱们这个计算最接近真相的结果是,如果是勾兑的话,咱们喝下去的120的酒水,其实只值10块;如果是固态发酵的话,也就是20。
  说的有点较真了。我不是行家,没卖过广告,也没卖过酒,只是瞎琢磨,想哪说哪。有高人看到,尽管斧正。
  100以下还会有固态发酵吗?!100以下绝对可以有,但现实是真没有。上面摆出来的条件哪一项缺了,这酒能卖起量?若卖不起量,好酒怎么有钱支撑到大家发现并广泛接受它的那一天。
  这个消费习惯其实并不是咱们一直就有,前面说了,是酒企的给咱惯出来的,他们就是想多赚咱们钱,但从咱有了这习惯以后,他们酒厂就算把自己给送沟里了,因为酒类消费有上线,有总量,所谓的“市场份额”。咱们把钱掏给哪个酒厂的消费决定,是酒企们挖空心思想影响的,结果这些酒厂就自己和自己打起来了,恶性竞争。也因此,整个酒类市场就在一个恶性的循环当中。
  酒是穿肠毒药。这句话用在当今真是合适不过。
  酒,又是多美妙的一个字。
  饭菜摆起来,一家人围桌而座,老婆孩子叽叽喳喳的吃饭聊天拌嘴,咱端一杯酒,就着离咱最近的那盘菜,一小口,一小口的咂吧着嘴。咱不插嘴她们的谈话,咱没功夫,咱得宁静的感受身体因酒而起的变更,感受口舌生香,如细雨湿衣,春风拂面,感受五脏六腑,好像整张紧绷的网逐渐松弛,感受四肢舒展,仿佛胳膊一伸就能够着天边……
  妙处难与君说,难与君说。
  说到饭前喝酒,想到前面有哥们谈到54岁的老爷子像64岁,每晚饭前半斤酒。虽然现在不喝了,但耳朵眼睛有不健康的可疑现象。每晚半斤的量有点大,喝酒精勾兑的酒,本就不平安,何况长此以往的大量饮酒呢。
  倒不必戒酒,可以喝,但喝点好的,量要小点。如从经济帐算,原酒买回来自己窖存,其实也不贵 ,一次喝个一两二两,不花很多钱,咱们老庶民都能消费起。
  你能让他喝上好酒,但你未必能说服他喝酒定量。一般一次喝半斤的主,正是走在成为酒神的路上,而且到了关键一步。这个喝酒的时期,喝酒目的简单直接,就是“把头搞晕”。越是上头快的他越喜欢。
  酒喝好了,延年益寿,鹤发童颜的老酒鬼最是让咱们仰慕。这样的老神仙,都是喝慢酒的,量还都不大,但喝的讲究,喝的美。
  生活就是这样波澜不惊,咱一介庶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大起大落也没有大悲大喜,有时候觉得人生太漫长,活的不精彩,偶尔也会壮志凌云一会,但抽完一根烟后,不靠谱的心情就很快的平息。安心的做个老庶民吧,这个咱做起来最顺手。安平稳稳,平平淡淡,有点小喜好,把日子过得安宁,把喜好搞得精致,一辈子过下来,夫复何求。
  人要有点喜好,喝酒打牌唱歌跳舞下象棋皆可。用点心思,花点时间,把生活装扮的多姿多彩。有点喜好是好事,但不克不及沉迷,一旦沉迷即玩物丧志,没在喜好中娱乐,反而被喜好消遣。
  记得06年前后,洛阳有位别某人,喜好象棋,棋下的当然也好,痴迷于此,以棋为业,但棋下的过好,名气太大,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和他下棋一准输,谁还和他玩呢,赌棋的更是避而远之,渐渐的就穷困了,以致杀母卖子长春论坛逃亡。
  逃到浙江丽水,依旧以棋自娱。也不隐姓埋名,到处赌棋招摇过市,把当地的高手赢一遍,最后独孤求败了都。当地棋手不服气,人肉他,终于被探究出了来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是痴迷的极端例子。
  喜好是个玩,是个娱乐。下棋的纷歧定非下成国手,写字的也无需成为艺术家,消遣娱乐,身心愉悦即可。爱酒之人也是同理,酒是个喜好,是个玩意,是消遣的工具。爱酒的与爱下棋写字的还有分歧,下棋的可以给自己定个目标在某个竞赛拿个名次,写字的可以立志加入某某协会,但爱酒的很难有个尺度来证明自己把喜好玩到了什么境界,没有谁决心要把酒量练到全国第一吧。
  酒因此是很私密的喜好,只有自己能体会其中的快乐,哪怕你坐在我的对面,任你明察秋毫,你仍然观察不出来我当时是悲是喜。酒酣时候,有幻听,自己听自己说话,像是从别处传来一样,那个时刻很曼妙,仿佛灵魂卷缩到躯壳的最深处,像只猫。
  爱酒不克不及痴迷酒。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这古话绝非空穴来风。就我观察而言,酒喝的高明的,是以酒为辅,利用酒来调节自己,把自己伺候的高兴,这是高人,是酒神。而那些以酒为主,用酒麻痹自己的,是低手,是酒鬼。如在群里调侃的那样,一桌子美女和你调情,结果你置若罔闻,只盯着酒瓶子就想再多喝点,这就是痴迷了,中了酒的毒了。这个毒其实也有先兆,一个爱喝酒的,先是喝酒以后不想吃饭,慢慢的发展到喝酒就不吃饭,再然后宁可不吃饭也得喝酒,这就很危险了,大凡到了这个条理,几年下来,多数大病一场甚至性命堪忧,足为爱酒者戒。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喜欢这首诗,尤其后来那一句“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有酒到酣处,烦恼殆尽,天人合一的感觉。李白诗和酒是极好的,后人爱酒的也都爱拿李白说事,用老李的名字,诗歌,典故来做酒的很多。李白酒名以诗传,我总在琢磨,老李是不是应该归类于痴迷的那一种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老李一生若概括一下,我觉得应是:诗、酒、远方。一个人一辈子,游历天下,停停走走,喝酒写诗交朋友,着实洒脱。但允许在下在此庸俗一点,老李自己是很潇洒,但家庭生活搞的一团糟,身后两子一女学无所成,到了第三代,为他祭扫的两个孙女,已经是目不识丁的农妇了。诗书未能传家,也是一憾。
  李白之死比较靠谱的有两个说法,一是在安徽当涂,酒后投江捉月,溺死。二是在安徽宣城,饮酒过度,醉死。不管哪个是事实,老李之死都是归结与酒。我更愿意相信第一个传闻,在江边喝酒,酒到酣处,望江中明月,喜不自胜,乐极投江。
  某市搞了个李白诗歌节,很是让俺向往。除去诗歌节上那些个招商引资的项目不看的话,也算是一个很风雅的集会,诗和酒,历史与人文。
  想必去的很多人都是为李白的诗,而我却敬的是李白的酒。
  前面帖子说了很多,时间一久,记不太住具体都是啥了,现在发帖也断断续续,可能今后写下去不会很系统,歪了楼的话,请大家提醒,谢谢啊。
  貌似说到现在,批评了酒厂,也批评了自己,但对中间环节聊的很少,今天咱就讲讲中间商,最重要的环节。
  在很久以前,没有代理商这个概念,城市都有一个糖酒公司,各个零售商要到这家公司去进货,还不带选的,它卖啥你卖啥。后来市场经济了,有了批发市场,各地的批发商到各个酒厂去进货,城市里的零售商再到批发商那里进货。代理商这个概念,是从九十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引入并迅速成为酒类行业的主要运营形式。
  二十年的发展,这个体系发展的已基本脱离了当初的原貌,滋生了很多畸形的现象。就像发帖歪了楼,朝着另一个方向走去。
  靠卖酒发了大财的人很多很多,南方有个银x公司,就是卖酒卖出了名堂,现在正在谋划上市。但它并不是一家独大,各省各地都有地头蛇,在行业内是所有酒企都殷切想攀上交情的。郑州有家世x嘉公司,做汾x做的就很牛掰。
  这些地头蛇在九十年代市场转型期,抓住机遇,发了大财。做大以后,基本超两个方向走,一是专拣有利润的做,因为手眼通天,只要它和酒企谈到最佳条件,它就能让这个酒火上一个时期。二是自己去酒厂开发产品,这样更能把利益最大化做到极致。
  在他们的地盘,由于关系广泛,自己实力又大,只要老板敬业,可以说主流市场基本是水泼不进。所谓的主流市场是指那些产品溢价较高的地方,就是最赚钱的地方。
  举个听说的例子,估计有这件事,但可能传播以后有演绎,道听途说,只是举例。有个浙江人,代理了个江苏的酒,找到一个山东的关系,去了山东卖酒,目标是这年八月十五山东一家国营企业的团购。这家山东的地方企业很无奈,因为这个浙江人来头太大,不做不可,做了却又会得罪原来的供货商,这个时候,山东当地做酒的地头蛇就找上门和这个浙江人谈,说你要卖的这个酒我也有,90块一箱进的货,你来无非是赚钱,但不克不及挡我们的财路,这样解决:一箱给你390,我买你一万箱,总价390万,但只限这一次,明年你不克不及再来。浙江人更聪明:既然你让我赚300万,这样吧,酒你也能买到,我就拿300万直接走。
  这个例子很极致,不管真假,但形式说明了地头蛇在当地的控制力。现实中,近年有些真实的例子是这样的,一家企业或单位过年团购酒水时,会搞个招标的形式,有时候未避免来投标的过多,单位会搞邀标,即不公开发招标公告,而是邀请几家品牌,有时候刚入行的听说了就到处托关系非得挤进来,那简直就是自取其辱啊。运气好的,关系托的有用,人家围标的可能给你几万块钱,算是给你个车马费,更多的是竹篮打水,都不知道栽在哪。
  在这些大代理商之外,是数量巨大的小代理商和名烟名酒店。烟酒店赚钱有他们独特的法门,我倒是略知一二,以后另开贴再谈。今天只说说小代理商们。
  小代理商的空间很窄,一般团购是沾不上边,销售基本就是商超和酒店。现在做商超和酒店推广很难,原因前面帖子说过,因为酒企的无底线竞争,把他们都惯坏了。
  超市大家都知道,基本所有商品不仅供货商送上门而且还得押款,做超市简单说就是租房子搞个装修就行了,另外付款基本是三个月周期,第一个月送的货到第二个月根据销售额结算挂账,到第三个月能力拿到钱。这样一算,大家清楚了,其实租房子装修的钱也就立马回来了。一个酒做超市生意,里面麻烦着呢。
  而酒店到不琐碎,给点进店费,酒放进去卖了就能拿到钱。但进店费可不是小数目,有些生意火爆的酒店,进店费动辄几万、几十万,而且一年一收,你们说,这酒怎么不在酒店卖的贵呢,酒水自带怎么不是必定趋势呢?
  而诸位,大凡我们现在能喝到假酒的机会,就是在这样的酒店里。
  现在做假酒的其实不多了,而就算是假酒,也与原来意义上的假酒有很大区别。过去,酒是很容易仿冒的,酒的溢价空间也不大,做假酒的目的就是冒别人的牌子自己的酒能卖出去。因此酒厂防伪的方法是层出不穷,每个畅销品牌酒厂都有打假办公室,有专人办假酒的业务,具体的方法是在酒的包装上留暗记,然后打假人员去市场上凭暗记查,查到假酒以后申报给工商局的公平交易局,或者是公安局的经侦大队,然后呢,要由生产厂家出具一个申报,以暗记为依据证明这个酒是假的。
  这个效果其实并欠好,因为你留的暗记是有时效性的,你打假打的多了,那么秘密就不是秘密了。因此一段时期你就得增加或更换标记,而你改了暗记以后,不代表原来的暗记的产品市场就没有了,所以有时候很扯皮,你说我的暗记和今年的纰谬,但我的酒是去年进的货,怎么办?这里面也有博弈。
  好在有些大品牌这些年搞了个原产地掩护的标记,这个东西很厉害,造假酒的造了原产地掩护的品牌酒,抓到必判刑,分歧于不带这个标记的,一般罚款赔偿了事。
  但原产地掩护就没有假酒么?一样有。而且造假的不是别人,就是极个别利欲熏心的小代理商。因为他原来就是就店的供应商,有这个方便,谁也怀疑不了他,所以为了多赚点钱,掺杂一些小动作是可能会有的。
  在酒店消费酒水,一般服务员把酒拿来后就打开了,咱们也不看。当然若不留意看也看不出来。呵呵。好比说,哪怕是你自己带来的酒,交给服务员打开酒盒时,服务员会把酒盒撕的很完整,甚至是用指甲或者刀片从分割线很整齐的切开,那么你就要小心了。你可能在为造假酒的提供方便。因为你喝完酒,不会把酒盒酒瓶再拿走,而这些东西就是造假酒的最喜欢的造假工具。
  代理商会给服务员打招呼的,哪个空酒盒几块钱一个,哪个空酒瓶几块钱一个,破损的有破损的价格,完整的有完整的价格。你一走他就能换到钱。其实就算你破坏性的拆解也不可,因为你和隔壁房间的所撕的不会是一个位置,那么就还能拼接。
  包装搞定了,酒水怎么办呢?
  先说怎么灌装的问题。现在都是防伪的酒盖,好像是只能倒出来不克不及倒进去,但假如咱们较真的话,不是倒不进去,而是倒进去很麻烦,倾斜45度角,坚持空气流通,是能倒灌的,只不过看上去造假酒的制假成本高,弗成能这样干。其实这个想法是咱消费者的想法,酒厂和造价的都知道,这个防伪的酒盖,也就是给咱消费者看的陈设。
  现在通用的做法是给酒盖打点滴,就是医院的吊瓶,把假酒用吊瓶的方式给原瓶灌进去。不管你的瓶盖是啥资料,总有针头能洞穿。咱还真的不克不及不佩服。
  想起广州五仙桥,曾经造假烟闻名遐迩,不但是胆子大,而是技术环节有奇妙,有时候企业几百万的进口设备能力干的,人家几百块钱就能干了,而且干的还真叫好。嘿嘿,钱呐钱。
  那灌进去的是啥酒呢,呵呵,说实话,灌完让你喝你还真喝不出来。
  每个酒厂都有自己的风格,产品分歧时,虽有差别,但风格相近。同样是38度的酒,造假的不过是把廉价的装到贵的那个瓶里。甚至有时候,廉价的和贵的其实根本就是一个酒,只不过价格分歧包装分歧而已。
  酒厂产品不管再多,但基本库容并不多,好比有家上市酒企,有三个酒池(此处含义为酒水仓库),1号池,2号池,3号池。分歧定位的酒水不管怎样千变万化,最基础的分歧就是从哪个酒池出酒。例如3号池是好酒,那么主产品也好,副产品也好,开发酒也好,这个3号池出的酒可能就有几十上百个产品系列,这些产品虽然价格分歧,但其实东西一样。因此造假的就真的造假了吗?!
  都是因为钱,都是因为贪!
该用户从未签到
  微群里大家聊的挺热闹,看了一下很高兴,都是天南海北的酒友,尤其内蒙的哥哥真厉害,一斤高度的喝下去都不耽误上班,这酒量实在让人钦佩。
  在这些聊天中,对各种酒的口感聊的很多,而对分歧酒喝下去后的身体感受谈的少,对此我想说,一个酒,仅从口感来判断优劣肯定不可,因为口感只是酒的一个方面,像一个女人,口感只是她漂亮的外表,而且这外表也被香料这种脂粉所粉饰,若洗尽铅华,素面朝天,天生丽质自然我见尤怜,而最珍贵的仍然是内在的美。
  女人,仅有漂亮的外表是不可的;酒,仅仅好喝是不敷的。
  酒于人有益。一是有益心灵,二是有益健康。
  所谓有益心灵,它能升华你的快乐,或舒缓你的忧伤。但过尤不及,把握其实很难,过了量就成了情绪的催化剂,不敢说说了,不敢做的做了,酒醒之后追悔莫及。但酒又弗成或缺,有酒伤神、无酒伤心呐。嘿嘿。
  说到正题,还是喝酒要喝出健康来。
  酒的作用很多,其中一项咱们都知道它能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举个例子,有个朋友上楼梯胸闷心慌,但喝杯酒马上舒畅,后来医院一查,得,心脏病,搭了桥了。为什么喝酒会缓解症状呢?他的心脏有根血管堵了百分之七十 ,稍稍活动一下,血液就供应不上,而一杯酒下去,这个堵塞的血管就扩张了,就能缓解血液的运输紧张了。说这个实例,也是证明酒确实会对人体发生影响。
  适量的酒喝下去,身体应该感到很舒展,像烫了一个热水澡一样的松弛。喝多了以后,更得是轻飘飘的如云行雨施,由内而外的通透。
  醉了酒的人,各种洋相都有,哭的笑得睡的闹得,但不管是什么样的表示,都应该是酒的快乐在延伸,而不是醉酒的痛苦在发泄。
  有时候看古典文学,尤其是诗歌,说的都是酒喝的有多美,没有说酒喝的有多痛苦。蒸馏酒是北宋以后才出现,唐诗里的酒都是低度酒,但不管度数高低,醉酒后的感受都是美好的。
  而勾兑酒,甚至是一些口感还很好的酒,不仅无益,甚至有害。咱没证据证明它有害在那些具体方面,但喝醉了心慌口感头疼,让我醉酒很痛苦,这不是有害是什么。
  “买醉” ,醉为什么要买,因为“醉”是愉悦,是快感,是很美妙惬意的感受。而现在的我们,“醉”是身体的各种痛苦。一个人喝酒现在很难把自己喝醉,因为你越喝越不舒服,自己就喝不下去了;而假如,越喝越舒服,越喝越滋润,你还能把持的住吗。
  喝好酒,不仅是口腹之欲,还有醉酒后身体的舒展所带来的心灵愉悦。为了喝口好酒,或者说精益求精,追求更美妙的体验,有很多人不厌其烦的实践各种分歧的方法。在他们面前,咱们就是区区萤火了。我们包窖池也好,窖存也好,无非是为了平安实惠。而那些个有钱有功夫的,为了酒干的事有些甚至是传奇。咱们做不到,也喝不找,但也不妨闲言碎语,作为下酒的谈资。
  02年左右,有个爱酒的,到四川包了个竹林,把原酒灌到大毛竹的竹节里,每根竹子只灌一个竹节,恰好一斤左右的量,然后让竹子自然生长,每天砍一棵,喝竹节里面的酒,要的是竹子的清香。这是有钱又有闲的,但据说,此人原来就是卖酒的。把勾兑的卖给咱们,赚了钱他去精益求精去了。
  90年代,有个种长瓢葫芦的,把酒灌到葫芦里和葫芦一起长,这个最有意思。朝竹竿里灌酒简单,但朝葫芦里灌可是难。哎,人家不愧是高人,有绝招。
  先要等葫芦长到大小合适后,把葫芦根给刨开,用刀子在根上挖个洞,放进去两粒巴豆,然后盖上土,等三五天,葫芦的叶子也耷拉了,葫芦也软了,软的面条似的。这时候从顶口用针管把酒灌酒进去,然后再把葫芦挽个结,像系鞋带似的。
  这些做好以后呢,把根部的巴豆取出来,盖上土,浇水。几天以后,葫芦又重焕生机,枝繁叶茂。
  至于灌了酒的葫芦后来怎样,好欠好喝,咱就不知道了。这些就是说什么呢,真好酒的总是不厌其烦的做测验考试,看看他们的劲,咱包个池子存点酒泡点杨梅樱桃也闲麻烦的话,真的有点难为情。
用其他账号登录:
版权所有:吉林盈通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吉ICP备号 / 吉B-2-4-
本论坛不受理任何个人或单位删帖要求 / 客服QQ:
Copyright@ 1998 -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酿杨梅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