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烂纸箱做肉馅日报作文五两肉

您的位置: &
第三讲“两点一线”也能写出好作文
优质期刊推荐4发现相似题Copyright & 版权所有联系方式:7911258闽ICP备号-156
来源互联网文章,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删除。【媒体综合报道】一篇最悲伤作文引发的媒体论战
一篇最悲伤作文引发的媒体论战
& 作者:刘文骁
  导读:“爸爸四年前死了……妈妈病了,去镇上,去西昌,钱没了,病也没好。我去给妈妈做饭,饭做好,我去叫妈妈,妈妈已经死了。”经过人民日报等官媒微博的关注,这篇四川大凉山小女孩木苦依五木(笔名柳彝)300多字的作文,被贴上#最悲伤作文#的标签,登上新浪微博的热门话题榜,超过1800万人阅读,2万多人参与讨论。
  前日,《新闻联播》在头条吹响了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号角,6年时间内彻底解决7000多万贫困人口问题的目标刚刚定下,这两天,一篇贫困儿童的作文就红遍了网络,并随之引发了一场关于扶贫问题的大论战。
  “爸爸四年前死了……妈妈病了,去镇上,去西昌,钱没了,病也没好。我去给妈妈做饭,饭做好,我去叫妈妈,妈妈已经死了。”经过人民日报等官媒微博的关注,这篇四川大凉山小女孩木苦依五木(笔名柳彝)300多字的作文,被贴上#最悲伤作文#的标签,登上新浪微博的热门话题榜,超过1800万人阅读,2万多人参与讨论。
  父母双双去世,除了上学,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木苦的遭遇引起大范围的同情。悲伤渗透纸面,感动在转发中扩散,募捐活动随之而来,新浪微公益最初5万元的募捐计划,收到了46万的善款,超出目标金额8倍多。
  但是质疑也紧随其后:作文是否为枪手代写?募款是否被改为他用?大凉山贫困问题是谁的责任?一场论战随之展开。
  重新梳理“最悲伤作文”话题在微博的发酵过程,或能更好地理解这场论战。
  从《泪》到“最悲伤作文”
  7月11日,四川省索玛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黄红斌(微博名@老邪哥哥)在微博晒出这篇名为《泪》的作文,并解释这是7月8号他在看望宝石小学支教老师时发现并拍摄的。
  因为粉丝数量有限,这条微博并未引起太大反响,直到新华网记者范敏达从前方传来报道。毕竟是专业记者,范敏达的报道,为这篇作文贴上了“最悲伤作文”的标签,这才引起了大范围关注。
  新华网打了头阵,其他主流媒体依次跟上,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刷屏,@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主流媒体的官微纷纷予以转发,把这篇作文顶上了热门话题榜,其中仅#最悲伤作文##最悲伤小学作文#两个新浪话题的阅读量就高达2600万人次。
  木苦的故事让网友感动落泪,随后,@新浪四川@四川省索玛慈善基金会联合@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在@微公益开通捐赠通道“帮帮大凉山的孩子们”,并得到@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官微转发扩散,短短几天内,募捐数额达到了46万,超出目标金额8倍多。
  如果事情发展到这,可以说是志愿组织、媒体、网友协力救助贫困女童的圆满结局,但是争议随之而来。
  1、作文是否为老师代写?
  在被最悲伤作文刷屏之时,就有网友嘀咕,如此简练的文字风格,不像是出自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之手,这篇作文究竟是不是木苦本人所写?
  果然,在昨晚央视的《新闻1+1》节目中,中共凉山州委宣传部发去一封5页的《关于凉山小女孩写世界上最悲伤作文情况的调查报告》,指出这篇《泪》是支教老师任中昌根据木苦的作文改写,并让木苦照着自己的手稿原文抄写而成。
  但在回答主持人白岩松的提问时,支教老师任中昌否认了这种说法,称自己只在格式、错别字和标点符号上做了调整,并让木苦按照标准格式重新抄写,自己并未改写木苦的作文内容。
  2、善款是否被改变用途?
  募捐到的46万善款该如何使用,同样是争议的焦点。
  在昨晚的《新闻1+1》中,索玛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黄红斌在提前录制好的采访中,称这笔钱并不会给木苦,而是将用于救助其他孩子。这引起了网友的质疑,有网友大呼上当。
  昨晚的节目中,主持人白岩松就指出善款很大一部分“都是针对这篇作文,针对这个孩子来的”,如果要用作他途可能存在争议。
  但今早,黄红斌就在微博和朋友圈中喊冤,要求《新闻1+1》还一个公道。黄红斌表明新浪微公益的募捐的标题就是《帮帮大凉山的孩子们》,在文案的末尾,也说明了募款的目的是“帮助大凉山更多的这样的娃娃”,募款并非针对木苦,所以将善款用于捐助其他孩子,不能说是改变善款用途。
  同时,@新浪四川也发表《关于“帮帮大凉山的孩子们”微公益善款去向说明》,声明“@新浪四川正在与@四川省索玛慈善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三方一道商榷善款使用方案和执行细节,一旦方案确定,我们将第一时间公布出来。”
  3、谁该为大凉山贫困负责?
  随着讨论的持续发酵,媒体开始把注意力从作文和木苦上升到了贫困问题,利用各家评论版面探讨谁该为大凉山的贫困负责。
  《广州日报》担心由一篇作文引起的感动不能持续太久,提出“1000次感动都比不上一次制度化救济,相对于自发式感动,制度化救济更有管根本和管长远作用。”
  《京华时报》看到了大凉山贫困问题背后的毒品和艾滋病猖獗的社会根源,希望彻底根除贫困的祸根,“唯有彻底遏制住毒品和艾滋病的猖獗,当地才会少一些孤儿,‘柳彝’们才能享受到完整而不是残缺的亲情,他们的人生才更能改善而不是滑向谷底。”
  《新京报》直指旧式扶贫的弊端,“大水漫灌式扶贫下,扶贫未必能跟个体之需形成对接,相反被认为‘肥了西昌,瘦了山区’”,并提出解决之策,“只有改变这种扶贫策略,实现‘精准滴灌’、因需施援,才能帮助到最需要的人”。
  擅长平衡术的《环球时报》,这次没有坚持“复杂中国”的方法论,直截了当地指出“凉山州发展极差的地区,也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有些人固守传统恶习,拒绝现代文明,不思进取。这样的地方,国家每年投入巨大,结果却依然扶不起来。”
  这篇题为《西部人民还在吃草,凭什么办奥运》的文章通过环球时报微信公众号推送,作者“耿直哥”心直口快,上来就想舌战群儒,要回答“大凉山都穷成这个样子了,为什么还要办奥运”的网友质疑。
  “耿直哥”首先列举数据,说明办奥运政府掏钱并不多,主要靠社会资本,相反,在大凉山扶贫方面,政府投入并不少。接着自问自答“既然国家投入了这么多钱,为什么大凉山还是这么穷呢?”,提出上述“扶不起”的说法。
  不仅如此,“耿直哥”批评的对象还有很多,一是“更令人恶心的媒体和网络大V”:“片面地拿凉山州一些严重落后贫困地区在网上炒作,拿出一两张凉山州某地区孩子可怜巴巴的照片出来,挑拨网民不满情绪,把政府抹黑成不作为的形象。”
  二是“更有甚者,竟利用网友的同情心,号召给这些私人的慈善组织捐款,而捐款账目却根本经不起考验。一有捐款者提出异议,他们就挥起道德大棒覆盖质疑声。”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看中“耿直哥”的批评,将标题改为《大凉山的孩子这样穷,为什么还要办奥运?》后重新推送,获得10万+的阅读量。
  《钱江晚报》对“耿直哥”的率性批评显然无法认同,先是承认政府发给农民饲养的山羊被吃掉,扶贫的化肥被农民倒掉这些事实,然后接连四问,对“扶不起”的说法提出质疑,“有这些事情就能够对贫困山区人民进行妖魔化吗?他们真的懒到无可救药了吗?……这种妖魔化的说法,会不会严重影响到国家和社会对当地的扶贫工作?会不会减少社会公众对于他们的同情心和善款捐助?”
  像是谆谆教诲般提出,“面对落后地区的民众,我们不应该投之以这样的眼神。贫困不应该成为原罪,没有谁会主动愿意过上这样贫困而苦难的生活。考虑到这是一个建国前还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生活方式的民族,对于他们的扶贫工作,就不能仅仅满足于物资的投放。发展养殖业,不会养羊怎么办?发了化肥,不会用怎么办?因此,观念和文化方面的扶贫恐怕更加重要。”
  《人民日报》需要持平而论,在今天刊发的评论《怎样擦去“最悲伤作文”里的眼泪》中,《人民日报》左右平衡,先为大凉山的贫困分析复杂原因,“既有客观因素,如自然灾害频发、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等;也有主观因素,如农村人口增长快、个别人观念落后、精神贫困等等。除此之外,独特的发展历史、多民族聚居背景下的文化差异,也为脱贫之路平添了几分坎坷。”
  接着展现自己的理论水平,指出“贫困可说是各种社会问题的综合显现,扶贫同样需要放在社会治理、社会运行的大背景中去考量,”并提出,“扶贫最终的目的、最好的效果,是社会运行的再造。让贫困人口融入扶贫体系,在改善生活之时,摒弃既有观念的糟粕,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在摆脱物质贫困时,也能走出精神贫困。”
  (综合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人民网、新华网等)
长沙鹿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丨沪ICP备号-4
四川凉山回应小女孩写“世界上最悲伤作文”事件
19:30:29 作者:吴光于
  新华网成都8月6日电(记者吴光于)一篇名为《凉山小女孩写“世界上最悲伤作文”》的文章日前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网民纷纷对女孩及其家庭被贫穷、病痛缠绕的不幸表示同情,对孩子保持纯真,贫穷中依然渴望学习的精神表示敬佩,呼吁社会力量给予帮助。
  记者调查发现,网文中提到的作文《泪》的作者名叫木苦依五木,是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普雄镇宝石小学四年学生,今年12岁,父母分别于2011年、2013年因病去世,家中还有爷爷、奶奶、姐姐、哥哥和两个弟弟。目前,木苦依五木的哥哥、姐姐均在外地打工。
  凉山州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作文《泪》系木苦依五木写了一篇作文后,由支教老师改写,再由木苦依五木照着手稿进行原文抄写形成。记者从凉山州宣传部门获取的《泪》的原手稿复印件显示,内容与网上流传的作文内容一致,字迹却明显系出自成人。
  据了解,在木苦依五木父母相继去世后,越西县民政部门于2014年10月开始向木苦依五木五兄妹发放每人每月678元的孤儿生活补助专项资金,加上其爷爷、奶奶的养老金补助金,目前该家庭每月享受各项政策补助3540元。
  目前,木苦依五木及四弟木苦小康、五弟木苦小杰三人在放暑假后,已被四川省索玛慈善基金会带到西昌索玛花爱心小学补课。
  目前越西县已责令普雄镇、学校及村上指派专人负责跟踪了解关注木苦依五木一家的学习、生活等状况。相关负责人表示,越西县民政、教育、移民扶贫等部门将整合力量、采取多种渠道加大对木苦依五木一家的救助帮扶力度,确保木苦依五木一家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现状。
  凉山州委宣传部表示,网文《凉山小女孩写“世界上最悲伤作文”》存在“移花接木”,该文章中所附照片的小孩并非木苦依五木,而是来自凉山州美姑县尔其乡甲拉村的小女孩。
  据了解,最早将《泪》发到网上的是四川省索玛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黄红斌,网名“老邪哥哥”。文章发出后,引来大量网友转发献爱心,截至8月5日晚,爱心捐款已超80万元。
  凉山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总人口473万人,是四川省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近年来,凉山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战略,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目前全州中小学D级危房校舍全部拆除,72万名学生享受“营养餐”、24.2万名学生享受寄宿制生活补助、10.44万名学生享受高海拔地区取暖补助,10.46万名学前教育儿童享受保教费减免,2.42万名学生享受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助学金,全州义务教育在校学生达到72.16万人。
[责任编辑:
【安徽卫视】凉山女孩写最悲伤作文
网络发起捐款&
《新闻1+1》“最悲伤”作文发表以后……
&“最悲伤作文”被指枪手所为
支教老师称整理过
06:57:00来源:
  原标题:“最悲伤的小学作文”被质疑是枪手所为
  支教老师:只是规范格式,内容未改
  四川凉山四年级彝族女孩木苦依五木的作文《泪》在网上传播后,被网友称为是“世界上最悲伤的小学作文”。一日间,各网络平台接到的网友捐款即超过92万。
  昨日,作文的最早发布者、四川省索玛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黄红斌表示,发出这篇作文的本意并不是想募捐,“孩子缺的不是钱,而是关爱。”而亦有网友质疑作文“是枪手所为”。
  央视昨日报道,《泪》 这篇文章并非木苦依五木写的原文。
  孩子缺的是关爱
  据最早发布这篇作文的索玛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黄红斌说,他是7月8日在看望宝石小学支教老师的时候,在一间教室墙壁上所贴的孩子们写的作文里,发现《泪》这篇作文的。
  黄红斌说,读完作文后,他和支教老师一起到木苦依五木家中进行家访。根据黄红斌介绍,木苦依五木的父母共有5个子女,大姐16岁,二哥15岁,2人均在外打工。12岁的木苦依五木排行老三,下面还有2个弟弟,一个10岁,一个5岁。在父母去世后,照顾2个弟弟的责任就落到了木苦依五木的肩上。
  7月11日,黄红斌将这篇作文发到了微博上,随即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泪》这篇作文在网上流传开后,网友们也在表达着自己的爱心,有不少人表示要给木苦依五木捐款。不过黄红斌表示,因为国家对孤儿有每个月600元的生活补贴,木苦依五木和她的弟弟缺乏的不是金钱,而是关爱。黄红斌还表示,索玛慈善基金会已经把木苦依五木的2个弟弟接到了位于西昌的索玛花爱心小学免费读书和学习。
  作文由支教老师整理过
  据央视报道,昨晚,中共凉山州委宣传部发来《关于凉山小女孩写“世界上最悲伤作文”情况的调查报告》。该份报告共有5页,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是,从去年开始,政府把木苦依五木家的5个孤儿都纳入了孤儿专项基金保护中,对每个孤儿每个月都会发放678元的补助,加起来共有3390元,都由他们的奶奶来代领。此外,调查报告中还提出,网上作文产生的经过是,学生木苦依五木写了篇作文,然后支教老师任中昌看到后自己改写成了作文《泪》,然后叫木苦依五木照着他的手稿进行了原文抄写。
  对此,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普雄镇宝石小学支教教师任中昌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回应,班上的孩子都是讲彝语,汉语对他们来说是“外语”。他们的汉语讲得还是不错的,但是写成文字却是一塌糊涂,特别是作文的行文格式、标点运用上都不行,要他们把内心真实的感受准确表达出来,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任中昌说,在一节课上,他给孩子们讲了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课文——《小珊迪》。
  《小珊迪》描述的同样是一个孤儿的故事。饥寒交迫的孤儿珊迪,在街上卖火柴,但是买火柴的人却没有零钱,小珊迪于是拿着整钱跑走。正当买火柴的人认定珊迪是个骗子的时候,珊迪的弟弟拿着零钱出现了。原来,珊迪因为换零钱,被马车撞倒,轧断了双腿,生命垂危。
  故事最后,双腿已断的珊迪握着探望者的手,“突然,他眼里的光消失了,他死了。”
  任中昌说,在讲这篇课文时,他哭了,孩子们也哭了,大家都非常的感动,于是他就让学生们写篇作文,名字就叫《泪》,要求围绕着伤感来写。
  在第一次看到木苦依五木的作文时,任中昌表示文章是写得一塌糊涂,但基本能看懂。于是,他就按照作文的要求,对木苦依五木的作文进行了重新整理。不过,任中昌强调,自己并没有对文章的字词语句进行过任何修改,所有的内容都是她的,自己只是修改了行文格式和错别字,让孩子知道作文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然后让木苦依五木照样抄写了一遍。
  真实性应该没问题
  对于作文事实的真实性,任中昌表示,应该是不会有问题的,自己对木苦依五木家中情况不是非常了解。而针对有网友认为作文作假的说法,任中昌称,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有各种声音非常正常,毕竟网友并没有去过现场,对真实情况并不了解。
  新闻回顾:大凉山小女孩写“世界上最悲伤作文”
女孩写世上最悲伤作文:饭做好了,妈妈死了
  近日,一篇名为《泪》的小学生作文在网上走红,文章的作者名叫木苦依五木(笔名柳彝),一个来自四川大凉山的小学四年级彝族小姑娘。读完真是令人潸然泪下,世间上的幸福大体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人儿则各有各的不幸。
  爸爸四年前死了。爸爸生前最疼我,妈妈就天天想办法给我做好吃的。可能妈妈也想他了吧。妈妈病了,去镇上,去西昌,钱没了,病也没好。那天,妈妈倒了,看看妈妈很难受,我哭了。我对妈妈说:“妈妈你一定会好起来的,我支持你,吃了我做的饭,睡睡觉,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妈妈起不来,样子很难看。我赶紧叫打工刚回家的叔叔,把妈妈送到镇上。第三天早上,我去医院看妈妈,她还没有醒。我轻轻地给她洗手,她醒了。妈妈拉着我的手,叫我的小名:“妹妹,妈妈想回家。”我问:“为什么了?”“这里不舒服,还是家里舒服。”我把妈妈接回家,坐了一会儿,我就去给妈妈做饭。饭好了,去叫妈妈,妈妈已经死了。课本上说,有个地方有个日月潭,那就是女儿想念母亲留下的泪水。柳彝
2015年6月20日 该照片为四川省索玛慈善基金会@老邪哥哥 于2015年7月8日在宝石小学拍摄。
  木苦依五木和她的两个弟弟在家里。
  一家人在吃饭。玉米和土豆是主要食物玉米和土豆是主要食物
  志愿者们在木苦依五木家里。
  木苦依五木在学校教室里。
  7月19日深夜,志愿者们将木苦依伍木的两个弟弟和另外一个孤儿格吉日达,接到了索玛花儿童村生活学习,她不再为照顾弟弟而发愁。在基金会的资助下,她不用放学后种地、喂猪,可以专注的学习。
  其实在大凉山这片美丽却又贫穷的大山里,还有千千万万个如木苦依五木般的孩子。图为苦依五木和弟弟合影。
【泪!】这一定是世界上最悲伤的小学作文……
11:15:11作者:范敏达
  今天,推荐一篇小学作文,一篇世界上最悲伤的小学作文。文章的作者名叫苦依五木(笔名柳彝),一个来自大凉山的小学四年级彝族小姑娘。
  一个多月前,新华社记者范敏达曾深入大凉山,近距离接触了许多如苦依五木般的孩子,他用图文的形式,记录下了“不幸中依然保持纯真、贫穷中依然渴望学习”的孩子群像。
  大凉山归来
  昨晚,一位在大凉山支教的朋友分享了这篇四年级彝族女孩的作文,看完后心疼、心酸,情绪全无,整个人都不好了。
  令我纠结、难过的不仅仅是这个名叫苦依五木的孤苦女孩的命运,还有大凉山,这片美丽却又贫穷的大山里,千千万万个孩子的命运。
  我从大凉山回来已经快一个月了。这一个月来,每每一闭眼就看到孩子们黝黑的面孔、明亮的眼睛。那是世间最天真、最好奇、最真诚的眼神,也是最懵懂、最无知、最空虚的眼神。
  端午节那天,我和几位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大桥乡中心校支教的年轻人一起来到尔其乡甲拉村,和在甲拉支教的两个小伙子一起过端午节。
  甲拉村小位于村子地势最高的地方,原本是一间废弃的土坯房,竖起一面国旗,便成了一所能容纳30多个孩子的小学。
  我们抵达这里的时候,支教老师孙杰正在给孩子们补课。走进教室,30多双眼睛突然齐刷刷地回头望着我,那些眼睛在仅靠一盏白织灯照明的昏暗的教室里熠熠发光。
  孙杰告诉我,甲拉村以前没有学校,孩子们想上学就得步行一个多小时到尔其乡中心校去,然而山路险峻,雨季时更是泥泞非常,连马、羊等家畜都偶有跌落山崖摔死的情况发生,家长们便不愿让孩子冒险上学,“现在虽然有学校了,但是教室太小,村里还有一半的孩子仍然处于失学状态。”
  甲拉地处偏僻,两位支教老师的生活颇为艰辛,没有手机信号,没有生活来源,平时靠老乡接济的土豆、青菜、面条为生。
  “待下去的最大动力是老乡们的支持,”孙杰告诉我,“一次有个学生逃课,被他父亲揪着耳朵带回学校,当着我的面训那个孩子,‘老师教你认识那么多字,打死你都是可以的!’那时候我觉得,一切孤独、艰苦都值了。”
  在随后去瓦古乡尼勒觉村的路上,经过一个不知名的小村子。
  我们一行人停下来在村子里找水喝,这时,一个把红领巾当成头饰系在额头上的小女孩欢笑着从家里跑了出来,看到我们后脸一红,把额头上的红领巾摘了下来,又仔细地系在了脖子上。
  女孩名叫阿格以作,去年尼勒觉学校扩建翻新之后,她为了得到读书的机会,每天往返于两小时山路之外的尼勒觉学校。她告诉我,红领巾是她最珍视的宝贝,村里的小伙伴们都羡慕她有一条红领巾。
  我的那位在大凉山支教的朋友告诉我,虽然那里很多家长不重视教育,很多孩子在学校里调皮捣蛋,但是为了那些渴望学习,渴望走出大山的孩子们,他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
  今年春节前,他曾带了几个孩子回到老家山西,其中一个名叫额其尔布的男孩令我印象深刻。
  额其尔布今年已经17岁,却刚刚开始读初一。因为父亲早逝,母亲身体不好,两个哥哥也已成家,他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读完三年级便辍学在家干农活。
  然而随着成长,额其尔布听说了外出打工的乡亲们描述的外面的世界,也萌生了好好读书,将来走出大山的念头,去年不顾母亲反对,问一个叔叔借了500块钱,到大桥乡中心校报名上初中。
  而跟着支教老师走出大山的这段时日里,看到了现代城市里的高楼大厦、飞机轮船,对比起自己家乡的贫穷落后,他坚定了自己的想法:要好好读书,考上大学,然后回到家乡教书,让更多的族人能够改变自己放羊种地的命运。
  回到大凉山的额其尔布成为了学校纪律的“守护者”,他会严厉制止一切妨碍老师上课的行为,也会耐心劝阻喝酒、逃课、打架等不良行为。虽然学习基础较差,但是他以一个男子汉的担当,努力地追赶学习进度,最近这次期末考试,他所在的班级一跃成为年级第一,他的成绩也名列前茅。
  可以说,大凉山的贫穷,并不仅仅贫穷在物资匮乏,更贫穷在观念落后。
  在大桥中心校里,有一个颇受公益组织关注的“爱心学校”,收容了本乡500多个像苦依五木一样的孤儿。
  凉山彝人热情豪迈,能歌善舞,却也沾染着吸毒、酗酒、斗殴等恶习,当地基础医疗服务极度薄弱,而彝人历史上又没有寻医问药的习俗,生病了就找“毕摩”(彝人宗教里的祭祀),种种原因造成大量孩子生活在破碎的家庭中——甚至从小就失去了家庭的关怀。
  爱心学校里的孩子们还算是不幸者中的幸运儿,至少他们又获得了一个新的大家庭,而在更广的范围里,还有千千万万个彝族孤儿,只能像苦依五木一样,在泪水中思念父母。
  从大凉山回来后,我一直在思索,能够为那些孩子们多做些什么?
  孩子们需要支教老师吗?当然需要,但是支教老师往往只会待一到二个学期,他们走了以后怎么办?
  孩子们需要物资捐赠吗?当然需要,可是物资往往只能送到有限的、交通较为顺畅的地区,那些更偏远、更需要帮助的地方怎么办?
  我不愿再看到苦依五木们的泪水,也不愿再看到额其尔布们的艰辛,可是现实面前,我们能做的,真的很有限。
  我那位支教老师朋友曾对我说:“人这一辈子,又能有多少机会,可以改变另一个人的命运?我没能力帮助所有人,但至少,能做一点是一点,能帮一个是一个,我们教过的孩子,可能以后还是考不上大学,但他们会知道教育很重要,他们将来有了孩子,就会敦促孩子好好念书,他们的孩子就有可能考上大学,走出大山。”
  是啊,莫以善小而不为,我们也许无法亲自走进大山,但是多一份关注,多一丝善意,改变凉山儿童命运的力量就会更大一分。
  责任编辑:付宇鹏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的位置: &
写好考场作文的两个杀手锏——新颖切“入”和个性表达
优质期刊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少年日报作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