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冠菊梨树秋季怎样打除草剂

梨树病虫害防治(梨树;梨病虫害;梨树病虫害;梨树病害;梨树虫害)
第一节 常见病害及防治
一、黑斑病
梨树黑斑病是南方梨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日本梨中的王冠、博多青等品种和我国的白梨的大多数品种,砂梨中的金水酥等都易感病,严重影响产量。
(一)症状。梨黑斑病主要为害梨叶、果实及新梢。嫩叶发病最早。初出现针头大小圆黑点,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病斑,病斑中心灰白色,边缘黑褐色。潮湿环境病斑表面产生黑霉。叶面上病斑可连接成不规则的大病斑,有的引起早期落叶。成叶受害病斑较大。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是继续侵染源。
幼果感病,果面产生圆形针尖大小黑斑,扩大后为圆形或规则形病斑,病斑稍凹陷且龟裂,病斑表面有黑色霉层。病果龟裂缝可深达果心。病斑龟裂缝也可引起健果部位龟裂,病斑多时引起果面裂缝纵横交错,病果早落。
新梢感病,初现黑色小斑点,后扩大成长椭圆形、暗褐或黑褐色斑,稍凹陷,病部与健部交界处产生裂缝,病斑表面也产生黑霉。
(二)发病规律。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病芽、病枝梢、病叶、病果上越冬。翌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3~9月都能侵染,以4~7月为侵染盛期。气温24~28℃最适发病,12℃以下、36℃以上停止侵染。氮肥过多旺长树及衰弱树最易感病。
(三)防治方法。1、严格冬季清园消毒。2、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避免过多施用氮肥。 3、生长季节及时摘除病果、病叶和剪除病梢,集中烧毁。4、易感病品种进行套袋,保护果实。5、药剂防治。梨树谢花后喷一次62.25%的仙生药液600倍,过半个月再喷一次,以毒杀越冬病菌及孢子。以后每隔15天左右视病情情况,用大生M-45 800~1000倍液与仙生600倍液交替使用。采收前一个月单用大生M-45。如果无以上两种药剂,可单独用其中一种。也可单独用10%多氧霉素1000倍液或36%的特菌唑1500倍液或果病灵700倍液防治。
二、轮纹病
(一)症状。轮纹病主要为害梨树枝干和果实,也为害叶片。叶片发病以叶缘较多,初为褐色圆形病斑,以后逐渐扩大,病斑内形成深浅不同的灰白色同心轮纹,严重时病斑可扩大到叶片的一半,引起叶片早落。
枝干发病,从皮孔侵人,以皮孔为中心形成痣状褐色突起。以后逐渐扩大为扁圆形、暗褐色病斑。病斑周围隆起开裂,木栓化,与健部树皮形成环裂。第二年,病斑上产生许多黑色小颗粒。发生严重的树,病斑密集成片,树皮粗糙。病斑多数限于树皮表层。
果实发病多在近成熟期或贮藏期。初期以皮孔为中心发生水渍状褐色圆形斑点,很快扩大为深、浅褐色交替的同心轮纹,病斑中心逐渐产生黑色小粒点。病果易腐烂,并流茶褐色黏液,最后干缩成僵果。
(二)发病规律。病菌在枝干病部越冬。4~10月在气温20℃以上,相对湿度75%以上,降雨量在10毫米时,病菌孢子可大量发生,随风雨传播,传播距离10米左右。病菌孢子落在树干或果面上,萌发后经皮孔侵入。新梢部位7月开始出现新病斑,果实生长期均可感病,以5、7月最多。每次降雨后都有一些果实被侵染。被侵染果实至成熟时或在贮藏期间才表现症状。枝干发病以西洋梨及树势衰弱的各梨种为多。叶片上多从5月开始,6、7月发病最多。
(三)防治方法。1、加强树体管理,增强树势。2、病叶、病梢、病果及时摘除,搞好冬季清园消毒,刮除枝干病斑,并涂20%浓碱水或石硫合剂溶液。3、节药物防治。谢花后喷一次62.25%的仙生600倍液,隔12~15天重复一次,以后每半个月喷一次80%的大生M-45 800倍液,与仙生交替使用。5~7月还可用36%特菌唑1500倍液或果病一次净或50%灭菌丹400倍液或多福锰锌或炭轮烂果灵防治。梨果采前喷一次灭菌丹加代森锌,有利于防止果实贮藏期发病。
三、黑星病 &&&
我国南方高温高湿,适宜黑星病发生。白梨系统易感染。砂梨中也有少数品种感染。只要加强防治,此病完全可以控制。
(一)症状。梨黑星病为害梨的叶片、叶柄、果实、果柄、花柄、芽、新梢等部位。芽最早发病。春季芽萌发后,芽鳞片伸长的基部白色部分出现小黑色斑点,以后病斑上产生黑色霉层。被害的芽、鳞片,毛多不脱落,严重时芽鳞开裂枯死。 &&&
叶片感病,多在叶背主侧脉上。初为圆形或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淡黄色斑点,后在病斑上产生黑霉,呈放射状。病斑逐渐扩大,严重时可蔓延到全叶,最终导致叶片脱落。叶柄、花柄、花序及果柄上受害,症状大体一致,开始在柄上出现小黑点或椭圆形点,逐渐扩大,并产生黑色霉层,病部凹陷,易早期落叶。 &&&
果实受害,前期的果面产生淡褐色圆形小病斑,逐渐扩大到5~10毫米,表面产生黑霉,病部停止生长,随着果实增大,病部凹陷,木栓化,龟裂。严重时,果呈畸形,果面凸凹不平,病部果肉变硬,味苦,果实易早落。果实生长到中后期,果面病斑上的黑霉常被雨水冲掉,病部也常被其他杂菌腐生,长出粉红或灰白的霉状物。果实后期受害,果面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或近圆形黑色病斑,表面干硬、粗糙,霉层很少,果实不畸形。采收前受害,果面出现淡黄色小病斑,边缘不整齐,多呈芒状,无霉层,采收后如经短期高温高湿,则病斑扩大很大,并长出大量黑色霉层。
新梢受害,嫩梢基部初呈黄褐色,最后使嫩梢枯死。
(二)发病规律。黑星病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梢、病叶和芽鳞内越冬。翌年以分生孢子或由菌丝形成的子囊壳产生的子囊孢子作为初侵染源,经风雨传播,以菌丝在枝梢病部或芽鳞内越冬的,翌年梢芽基部最先发病和继续扩大侵染。3~9月都可侵染为害。展叶1个月的叶片不感病。天气干燥也不易侵染,不同品种被害程度不同。
(三)防治方法。1、严格清园消毒。2、花期及时摘除病花序。3、药剂防治。谢花后喷一次62.25%仙生药液600倍,隔12~15天重复一次,以后如果发现少量病枝叶,及时剪除,如果发现病发生较多,则用大生M-45 800倍液与仙生600倍液交替喷雾防治,相隔半个月。也可用果病灵500~700倍液,或36%特菌唑1500倍液或果病一次净或40%黑星速克粉剂倍液防治。
四、梨锈病
(一)症状。侵染梨的幼嫩部分。幼叶、幼叶柄、幼果及幼果柄、幼苗等都可发病。病部最初出现针尖大小橙黄色小点,逐渐扩大。扩大后病斑中部橙黄色,边缘淡黄色,最外为浅绿黄转为红色。叶正面病斑中央密生许多橙红色小粒点,之后病斑正面中部变为黑褐色,双核菌丝体向叶背发展隆起形成锈子器(枝、叶柄上病斑向外发展),长出灰黄色毛状物。锈子器成熟后先端破裂,散出黄色粉末即锈孢子。锈孢子飞往桧柏上越夏、越冬,不再侵染梨树。
(二)发病规律。一年发生一代,在两种寄主上完成其生活史。锈孢子在桧柏的嫩叶、嫩梢上越夏、越冬。翌年2、3月出现红褐色至紫色楔状小瘤。3月中、下旬冬孢子角产生冬孢子。冬孢子萌发后产生有隔膜的担子,并在担子角上产生担孢子。担孢子随风飞散,飞行距离可达2 .5~5.0千米。在梨树上产生侵染丝,气温达15℃左右侵染为害,从表皮细胞或气孔侵入。温度升高,侵入加快。3月下旬至4月中旬是发病盛期。侵人后潜伏期6~10天,病斑出现后约1个月产生锈子器,形成锈孢子飞往桧柏上越夏、越冬。
(三)防治方法。1、减少中间寄主。梨锈病必须经转主寄生才能完成其生活史,有无桧柏等中间寄主是锈病发生的先决条件。故新建梨园周围不要有桧柏。2、药物防治。3、4月份勤检查,发现叶片上出现有橙黄色病斑时开始喷药,用1000倍液的粉锈灵防治效果很好。过半个月若有新病斑,再重喷一次。梨锈病只要喷1~2次药则可完全治愈。还可用62.25%仙生600倍液防治。
五、褐斑病
(一)症状。褐斑病只为害叶片。初在叶片上产生圆形或近圆形褐色病斑,以后逐渐扩大。发生严重时,多个病斑相互愈合成不规则形的大褐色病斑。病斑后期中部呈灰白色,周缘褐色,外层黑色,病叶易脱落。病斑后期产生密集的小黑点,为再次侵染源。
(二)发病规律。病菌在落叶病部上越冬。翌年春季通过风雨传播到新叶上。当环境适宜时,病菌孢子发芽侵入叶片,引起初次侵染。初次侵染后,病斑上可产生黑色小点即分生孢子器,4~7月多雨潮湿产生更多。树势衰弱和排水不良的环境,褐斑病发病严重,造成大量落叶。
(三)防治方法。1、严格冬季清园消毒。2、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避免过多施用氮肥。 3、生长季节及时摘除病果、病叶和剪除病梢,集中烧毁。4、易感病品种进行套袋,保护果实。5、药剂防治。梨树谢花后喷一次62.25%的仙生药液600倍,过半个月再喷一次,以毒杀越冬病菌及孢子。以后每隔15天左右视病情情况,用大生M-45 800~1000倍液与仙生600倍液交替使用。采收前一个月单用大生M-45。
六、梨炭疽病
梨炭疽病又称苦腐病。主要为害果实。使果实腐烂、早落,影响产量。
(一)症状。果实多在生长中后期发病。起初,果面出现淡褐色水渍状小圆斑,随着病斑逐渐扩大而颜色也逐渐加深,病部软腐下陷,病斑表面颜色深浅交错呈明显同心轮纹。病斑表皮下有许多褐色隆起小粒点,后变黑色。有时排列成同心轮纹状。随着病斑的继续扩大,病部腐烂入果肉直到果心,使果肉变褐色,有苦味。果肉腐烂常呈圆锥形。严重时,可使果实全部腐烂。最后引起落果,或在枝上干缩成僵果。
(二)发病规律。病菌在僵果上或病枝上越冬。翌年温湿度适宜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经初次侵染发病的果实可再次侵染,一年内可多次侵染。直到果实采收。4~5月雨水多,侵染早,6~7月阴雨多,感病严重,排水不良的果园,低洼地势,黏重土壤等梨园感病较重。
(三)防治方法。1、严格清园消毒。2、加强管理 增强树势,合理修剪,通风透光。3、药剂防治。果实发病季节可用甲基托布津、轮炭灵及多福锰锌和退菌特喷雾防治。4、果实套袋保护,套袋前喷一次退菌特。
第二节 常见的虫害及防治
一、梨二叉蚜
梨二叉蚜简称梨蚜。俗称天蚰子、蚜虫、卷叶蚜等。属同翅目蚜科,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梨产区常见的主要害虫之一。
(一)为害特征。梨二叉蚜以成虫、若虫群集于芽、嫩叶、嫩梢上吸取梨汁液。早春若虫集中在显绿的芽上为害。随着梨芽开绽而侵入芽内。梨芽展叶后,则转至嫩梢和嫩叶上为害。被害叶从主脉两侧向内纵卷成松筒状,卷叶在虫消失后较难复原。严重时能引起落叶,造成树势衰弱,影响当年结果和花芽分化。
(二)发生规律。梨蚜一年发生20代左右。梨二叉蚜以卵在梨树芽腋内和树枝裂缝中越冬。次年3月中、下旬梨芽萌发时开始孵化,并以胎生方式繁殖无翅雌蚜。初孵若虫群集于芽上绿色部分为害,后逐渐转移到梢顶部再到叶上为害,以枝顶端嫩梢、嫩叶最多。4月中旬(依天气不同时间略有早晚)至5月上旬为害最严重。5月中、下旬产生有翅蚜,陆续迁到狗尾草上为害。9~10月又迁回梨树上为害、繁殖,产生有性蚜。雌雄交尾后,于11月开始在梨树芽腋产卵越冬。梨蚜在一年中常孤雌生殖,仅在越冬前才进行一次两性生殖。梨二叉蚜发育快,繁殖力强。一头雌蚜一生可产60~70头若虫。
(三)防治方法。早期摘除被害卷叶,集中烧毁或深埋。早春梨芽开绽前至发芽展叶期可喷灭幼脲3号倍液或百威1000倍液;有放养天敌条件的地区,可放瓢虫和草蛉,保护食蚜蝇、食蚜虻和其他天敌。
二、梨网蝽 &&&
梨网蝽又名军配虫、梨花网蝽,属半翅目,网蝽科。除为害梨树外,还为害棠梨、苹果、桃、李、枣、花红、海棠等多种果树。
(一)为害特征。成虫、若虫在叶背面主脉附近吸食汁液,被害叶正面呈苍白色斑点,叶背有暗褐色粪便及分泌物。为害严重时全叶呈苍白色,受害叶片早期大量脱落,导致梨树开二次花,影响当年和第二年产量。
(二)发生规律。梨网蝽一年发生4~5代。以成虫在枯枝、落叶、粗皮裂缝、杂草蔸盘及石块缝隙、松土里越冬。第二年4月开始上树为害,并在叶背产卵于叶肉内。十粒至数十粒卵排成片,产卵孔覆盖褐色分泌物,具光泽。卵期约半月,5月上旬若虫孵化。初期若虫不甚活跃,有群集习性,集于叶背主脉两侧为害。二龄后渐次扩大到整个叶片背面。6月初出现第一代成虫,以后出现世代重叠现象。若虫蜕皮4次,约经半个月变为成虫。成虫活泼,偶遇惊扰即纷纷飞去,并有随风扩散习性。秋旱时发生严重,以7~9月为害最烈。
(三)防治方法。1、冬季彻底铲除果园内杂草、枯枝落叶,集中烧毁,减少虫源。2、9月树干包草,诱集越冬成虫,清园时一起处理。3、药剂防治。3月下旬至4月上旬地面撒施西维因毒土,杀灭越冬成虫;4月下旬、5月上旬及6月上旬可叶面喷5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剂倍液或百磷3号1200倍液等。
刺蛾俗称洋辣子、痒辣子、刺毛虫。属鳞翅目,刺蛾科。除为害梨外,还为害苹果、桃、枣、柿、李等多种果树及杨柳、茶、乌桕等树木,是一种杂食性害虫。
(一)为害特征。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啃食叶肉,残留表皮和叶脉,使叶片成网状薄膜。长大后逐渐分散取食叶肉,使叶片有不规则缺刻,严重时只留叶柄和主脉,甚至叶片被吃光。为害梨树的刺蛾种类很多,其中比较常见的有黄刺蛾、青刺蛾、棕边青刺蛾、扁刺蛾等4种,以黄刺蛾发生普遍。
(二)发生规律。刺蛾一年发生2~3代。以老熟幼虫在枝干、枝叉处、树干周围表土中结茧越冬。第二年4月中旬到5月上旬化蛹。5月中、下旬羽化。成虫白天静伏叶背,夜间活动,有趋光性。产卵于叶背,散产或数十粒成块。6月为第一代幼虫发生盛期,下旬开始结茧,7月上旬开始化蛹。第二代发生期很不一致。10月第三代幼虫老熟结茧越冬。
(三)防治方法。1、冬季修剪时击破越冬茧,结合冬耕深翻消灭越冬幼虫。2、保护天敌 击茧时要注意,如果茧上端有一针尖大的小孔者,均已被寄生,不要击破,保护其中的寄生锋。 3、幼虫发生期药物防治。利用90%的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剂800~1000倍液,或陪液的灭幼脲3号等进行防治。
五、梨茎蜂
梨茎蜂俗称折梢虫、剪枝虫、剪头虫等。属膜翅目,茎蜂科。是梨树主要害虫之一。主要为害梨,也为害棠梨等。
(一)为害特征。成虫和幼虫为害嫩梢和二年生枝条。成虫产卵时锯折嫩梢和叶柄,卵产于锯口下端组织内。卵所在处的表皮略隆起,刺伤口呈小黑点,锯口上嫩梢萎蔫。卵孵化后幼虫由断梢部向下蛀食,直至二年生枝条。被害枝不久枯死,成黑色枯桩,影响抽梢和树形。
(二)发生规律。梨茎蜂一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二年生枝中结茧越冬。翌年2、3月化蛹,3月中、下旬成虫羽化。3月底和4月上旬为产卵盛期。早晚和夜间息于树冠下部及新梢叶背面不动,中午前后气温较高时,在树枝间飞翔,选择嫩梢的3~6厘米处,用产卵管切锯一黑圈,在黑圈下1~3厘米处产1粒卵于嫩梢皮层下,亦有切断嫩枝而不产卵的。据调查,被害梢有卵率为64.2%~79.3%。卵经7~10天开始孵化。4月中、下旬卵孵化后,幼虫蛀食嫩梢髓部,被害梢变黑枯死。5月下旬至6月上旬开始蛀人二年生枝。6~7月停止蛀食,结薄茧越夏和越冬。
(三)防治方法。1、冬季结合修剪,剪除被害枯枝,或用铁丝插入被害的二年生枝内刺死幼虫或蛹,减少越冬虫源。4月中旬至5月上旬从断口下1~3厘米处剪除被害嫩梢。2、早春梨树抽梢时,利用成虫的群栖习性和停息在树冠下部新梢叶背的习性,于早晚或阴天捕捉成虫。3、4月上、中旬成虫盛发期喷药防治,常用药有90%的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50%敌敌畏乳油剂1000倍液。最好于中午前后喷,两天内喷完。
六、梨小食心虫
梨小食心虫简称梨小,又称桃折心虫。属鳞翅目,小卷叶蛾科。分布很广。它还为害桃、苹果、梅、李、杏、樱桃等果树。
(一)为害特征。梨小以幼虫蛀食梨果和桃树新梢。以梨桃混栽果园受害严重。第一、二代幼虫主要为害桃梢,从桃梢顶端的第二、三叶基部蛀人,使桃枝枯萎,并转主为害。第三代开始转向梨果,多从萼洼或梗洼处蛀入,向果心蛀食,蛀道内充满虫粪,蛀孔周围变黑干腐,稍凹陷。一般一果只有一头幼虫,被害果易腐烂,严重影响果实品质。
(二)发生规律。一年4~5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的翘皮裂缝中、树干基部近土处、土隙、果筐、仓库壁缝等处冬。翌年4月上、中旬羽化。成虫喜糖酒味,白天静息于树叶、杂草丛中,晚间活动。产卵于桃梢叶背,散产,卵期4~6天。4月中、下旬幼虫孵出,从顶端第二、三叶基部蛀人桃梢,向下蛀食。被害梢萎蔫下垂,不久凋枯,幼虫即迁入另一梢为害。一头幼虫可为害2~3个新梢。第二代幼虫仍为害桃梢。第三代幼虫约在6月下旬发生。部分转移到梨果上为害。产卵于萼洼附近及果面。土佐锦、明月等品种发生较严重。第四、五代主要为害梨,中、晚熟品种受害较重。单纯梨或桃产区发生较少,梨桃混栽地区为害严重。
(三)防治方法。1、建园时尽量避免桃、李等与梨、苹果混栽,已混栽的,则分别明确防治重点,6月中旬前以桃为主,6月中旬以后以梨为主。2、冬季刮除枝干上粗皮翘皮,集中烧毁。3、剪除被害桃梢。6月中旬前,发现桃梢萎蔫,及时从被害部下面剪除,集中烧毁。桃树上尽量用此法。成虫发生期在果园内每隔3~4株挂糖醋液诱蛾。糖醋液比例为糖∶醋∶水=1∶4∶6(份),用玻璃罐头空瓶为好。日落后挂出,翌晨取回。4、成虫发生盛期用以下药剂防治。 80%的敌敌畏乳剂800~1000倍液。未结果的幼年树可以用25%的西维因可湿性粉剂200倍液,灭扫利1500倍液、万灵3000倍液、林丹2000倍液或倍液的灭幼脲3号皆可。
蓑蛾俗称避债蛾,袋子虫,属鳞翅目,蓑蛾科,是一种杂食性害虫。除为害梨外,还为害苹果、桃、梅、柑橘、茶等多种作物。常见的种类有大蓑蛾、茶蓑蛾、白囊蓑蛾、褐蓑蛾、小蓑蛾等。
(一)为害特征。幼虫咬食叶片、枝皮、果实、花芽。幼龄幼虫取食叶片,使叶片成半透明网状斑纹。成长幼虫食害叶片成孔洞和缺刻,为害严重时全叶被吃光,枝条的皮被成块啃光。
(二)防治方法。摘除护囊,集中烧毁;幼虫盛期,喷90%敌百虫1000倍液,或灭幼脲1500倍液。
八、吸果夜蛾 &&&
吸果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种类很多。据调查,湖北省已发现60余种,其中为害最大的是鸟嘴壶夜蛾、枯叶夜蛾、嘴壶夜蛾、落叶夜蛾、彩肖金夜蛾等。为害梨的夜蛾主要是鸟嘴壶夜蛾、枯叶夜蛾和嘴壶夜蛾。
(一)为害特征。成虫以虹吸式口器刺穿果皮吸取果汁,吸孔发黑,孔周围变黄,被害部果肉松泡,并易腐烂,引起早落。采后也不耐藏。天黑后到晚上10时为害最重。
(二)发生规律。鸟嘴壶夜蛾一年4代。以蛹和幼虫越冬。武汉地区全年出现一次为害高峰。第一次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害桃、早熟苹果、梨。第二次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主要为害中晚熟梨及苹果。第三次在9~10月为害柑橘。常在黄昏起开始活动,翌晨离开梨树。以皮薄、肉质细嫩及香味浓的早熟品种受害严重。金水2号、启发梨多受其害。幼虫取食于中间寄主&&木防己。4~9月都可发现为害木防己叶片。幼龄幼虫咬食叶片留一层表皮,3龄后食叶成缺刻甚至吃光。幼虫停息时体直伸,体色灰黄与枯树相似不易发现。成虫常在晚间取食,白天有的迁到杂草丛中潜伏。
(三)防治方法。1、清除果园及其附近的幼虫寄主木防己。2、夜间人工捕捉成虫。3、保护泥蜂、螳螂、赤眼蜂等吸果夜蛾的天敌。4、有条件的地区用纸袋套果,保护果实。
九、梨星毛虫
梨星毛虫又名饺子虫,属鳞翅目,斑蛾科。分布较广,除为害梨外,还为害苹果等。
(一)为害特征。以幼虫为害,开始取食芽、花蕾与嫩叶,叶片长大后则吐丝缀叶或将叶片正面对合卷成饺子状,或连结数叶叠在一起,潜居其中取食叶肉,残留叶脉和表皮成筛网状,严重时可把全叶吃光。1头幼虫,要串叶结苞多次,造成叶片枯落,影响树势和结果。
(二)发生规律。一年1代。以2~3龄幼虫在枝干树皮裂缝中结茧越冬。幼龄果园树皮光滑,幼虫多在树干附近土壤缝隙处结茧越冬。翌年3月上、中旬,梨发芽时破茧爬出,在花芽鳞片内取食萌动芽和花蕾,展叶后,则吐丝缀叶成饺子状为害。5月上、中旬老熟化蛹,蛹期10天左右,下旬大量羽化。成虫活动力及飞翔力不强,无趋光性,白天静伏叶背,黄昏后产卵于叶背。卵期7~10天。6月出现新幼虫,不再吐丝缀叶,仅在叶背啃食。食叶片成网状。7月上、中旬后,作茧越夏、越冬。
(三)防治方法。1、冬刮翘皮,集中烧毁。2、3月上、中旬树行带上撒敌百虫或西维因毒土。3、花前3~5天喷药一次,花谢2/3时再喷一次。有效药剂有90%敌百虫1000倍液或1000倍液的杀螟松或万灵或者2000倍液的灭幼脲3号。6月下旬、7月初再喷一次。4、花谢后摘除虫苞。5、人工捕杀成虫。在成虫发生盛期,早晨露水未干时,树下垫布,震树捕杀。
十、梨象鼻虫
梨象鼻虫又称梨虎,梨象甲,俗称梨狗子,属鞘翅目,象虫科。湖北省以山区、丘陵岗地为害较重。除为害梨外,还为害苹果、桃、李、枇杷等果树。
(一)为害特征。成虫、幼虫均可为害。主要为害果实,梨芽萌发抽梢时,成虫取食嫩梢、花丛成缺刻。幼果形成后即食害果实成宽条缺刻,并咬伤果柄。产卵于果内。幼虫孵出后在果内蛀食,造成早期落果,严重影响产量。
(二)发生规律。一年1代。以新羽化的成虫在树干附近土中7~13厘米深处的蛹室中越冬。4月上旬梨树开花时开始出土为害,梨果拇指大时数量最多。食花果,经1~2周,5月上旬交尾、产卵。卵期前后达2个月。5月中、下旬为盛期。幼虫于果内蛀食,不久被害果脱落,幼虫继续在落果中蛀食,老熟后脱果人土,作土室化蛹。一般6月下旬始人土,7月下旬开始化蛹,9月陆续羽化,在蛹室内越冬。成虫有假死习性。
(三)防治方法。1、5~6月利用成虫假死习性,在树下人工捕杀。特别是在降雨之后。2、6~7月间及时拾地上落果并打落被害果,消灭幼虫。3、3月上、中旬成虫出土初期于树冠下地面撒施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或敌百虫。用0.75~1千克药拌15~20千克细土制成毒土,触杀出土成虫。4、药剂防治。成虫发生盛期,每隔10~15天喷药1次,连续2次。有效药剂有80%敌敌畏800~1000倍液、50%磷胺乳剂2000倍液、90%敌百虫1000倍液,或杀螟松1000倍液。5月上、中旬重撒一次毒土。
十一、最顽固的梨树害虫&&梨瘿蚊及其防治
梨瘿蚊俗称梨芽蛆。属双翅目,瘿蚊科。寄主仅为梨。在我国北方发生较多,10年前开始在南方梨区发生,由于其危害状与蚜虫危害有点类似,而且防治非常困难,有许多果农又误以为是蚜虫,按蚜虫方法防治,效果更差。近几年发生和危害呈加重趋势,几乎每个梨园都有危害,已成为最玩固的梨树害虫。
(一)危害症状。以幼虫危害嫩叶为主。初期危害症状与梨二叉蚜危害相似。嫩叶叶尖或叶缘先受害。嫩叶受害后,叶面向内侧卷曲,然后叶的一边或两缘纵卷呈筒状。被害叶逐渐退绿,质地硬脆,最后变黑脱落(蚜虫危害后质地略软,且不易脱落),严重时还可引起秃梢。所有栽培品种都有不同程度的受害,受害梨树的春梢、夏梢其叶片脱落多,秋梢抽发纤细,花芽分化不良,翌年一般不结果。
(二)形态特征。成虫:雄虫体长约1.2毫米,雌虫体长约1.4毫米,两性翅展3.5~3.8毫米。头小,复眼肾形,深黑色,向外隆突。触角前伸,稍曲,淡绿褐色,生于复眼内缘近中部,共8节,节间以小柄相连,基部3节环生稀疏且长的浅褐色毛。雄虫触角稍短于体长。雌成虫触角长度约为体长的4/5。中胸发达,黑色。前翅椭圆形,基部收缩,膜质,强光下闪紫铜色光彩。翅脉简单,仅有纵向两根。胸足长度明显超过体长,浅灰褐色。跗节细长,4节,由基至端节渐短。腹部黑色,但雌虫第1腹节背板前沿、末腹节和产卵管灰黄褐色。卵:长椭圆形,0.2毫米,顶端稍细小,乳白色,半透明,具光泽。幼虫:长约3.2毫米。低龄幼虫乳白色,老熟幼虫深红色。体节11节,无足,腹中部稍宽大。中胸节腹板有一块褐色&Y&状骨片。腹末节尾部两侧隆起,中部深凹陷,肛门居其中。茧:椭圆形,灰白色,由幼虫分泌粘液形成,其外粘附微细土粒,内为蛹室。蛹:长约1.6毫米,初为桔红色,临羽化时呈黑褐色。
(三)发生规律。每年发生2~3代。成虫在重庆3月下旬羽化出土,交尾后将卵产于梨树春梢端部叶尖和两侧叶缘处。5天~6天后,幼虫孵化。低龄幼虫取食叶表汁液,不潜入叶内。被害叶片纵卷,最后变黑枯落后,老熟幼虫入土作茧化蛹。4月下旬为化蛹盛期。5月下旬,第2代成虫羽化出土,在夏梢嫩叶上产卵。孵化出来的幼虫进行第2次危害。在7月发生第三代。以幼虫土壤或枝干翘皮裂缝中越冬,成虫的寿命一般为3天~5天。成虫晴天傍晚活动频繁,阴雨天躲藏在荫蔽处。成虫的主要天敌是蜘蛛。幼虫畏光,触动时见光即弹跳。化蛹深度一般在距地表2~3毫米处。幼虫分4级:1~2龄幼虫无色透明,3龄幼虫乳白色半透明,4龄幼虫乳白,老熟幼虫桔黄色。
(四)防治方法。1、结合冬季施肥和清园,于初冬霜冻来临前将树冠下的表土深翻10~15厘米,以冻死越冬幼虫。芽萌动前喷布波美5度石硫合剂。2、于春梢、夏梢生长期,及时剪除被幼虫危害的叶片,并集中烧毁,以减少虫源。3、在春梢和夏梢抽生期,进行药剂防治,毒杀产卵成虫和初孵幼虫,以内吸强渗透杀虫剂和胃毒杀虫剂复配效果最好。可选药剂有:50%甲胺磷1000倍液+40%氧化乐果800倍液;速扑杀1000倍液+阿维菌素1000倍液;40%速扑杀1000倍液+乐斯本800倍液(或阿维菌素1000倍液)。4、在成虫羽化期,在树冠下喷施3%甲敌粉或甲基1605粉剂,以触杀羽化后在地面爬行的成虫。
十二、梨木虱  
在我国梨产区普遍发生为害的为中国梨木虱,有的年份极为严重。
(一)为害状。成虫、若虫多集中于新梢、叶柄为害,夏秋多在叶背取食。若虫在叶片上分泌大量粘液,这些粘液可将相邻两张叶片粘合在一起,若虫则隐藏在中间为害,并可诱发煤烟病等。当有若虫大量发生时,若虫大部分钻到蚜唱害的卷叶内为害,为害严重时,全叶变成褐色,引起早期落叶。
(二)形态特征。冬型成虫黑褐色,夏型成虫黄绿色至淡;卵一端稍尖具有细柄。越冬成虫早春产卵,夏季卵均为乳白色。若虫,体扁椭圆形。初孵若虫淡,夏季各代若虫体色随虫体变化由乳白色变为绿色,老若虫绿色。
(三)生活史及习性。在黄河故道地区一年发生5~7代。以成虫在树枝上或树皮裂缝、落叶杂草及土隙中越冬。成虫出蛰后先集中到新梢上取食为害,交尾产卵。第一代卵出现于3月中旬,越冬成虫出蜇盛期正是第一代卵出现的初期,这是药剂防治的最有利时期。此时,成虫暴露在枝条上,进行连续防治效果非常好。越冬成虫活泼善跳,卵主要产在短果枝的叶痕上,呈线型排列,以后各代卵大多产在叶片中脉沟内,且分泌大量糖蜜状粘液,易生黑霉。以后世代重叠,各种虫态同时存在。梨木虱的发生程度与湿度关系极大,干旱季节发生重,降雨季节发生轻。重要天敌有:小花蝽、瓢虫及寄生蜂。
(四)防治方法。1、冬季刮粗皮,扫落叶,消灭越冬虫源。2、3月中旬越冬成虫出蛰盛期喷药,可选用1.8%爱福丁乳油倍液,5%阿维虫清5000倍液等。3、在第一代若虫发生期(约谢花3/4时),第二代卵孵化盛期(5月中旬前后)可选用的药剂有: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虫螨光)3000倍液,0.6%海正灭虫灵3000倍液,28%硫氰乳油2000倍液等。   
十三、山楂叶螨   
山楂叶螨,又名山楂红蜘蛛,是当前果树生产的一大害虫,常造成很大的损失。
(一)为害状。主要吸食叶片及幼嫩芽的汁液。叶片严重受害后,先是出现很多失绿小斑点,随后扩大连成片,严重时全叶变为焦黄而脱落,严重抑制了果树生长,甚至造成二次开花,影响当年花芽的形成和次年的产量。
(二)形态特征。雌成虫体长0.5毫米,宽0.3毫米,前体部与后体部交界处最宽,体背前方稍隆起,雌虫有冬型与夏型之分,冬型体色鲜红,略有光泽;夏型初蜕皮时为红色,取食后变为暗红色,雄成虫身体末端尖削,初为浅黄绿色,渐变为绿色及橙;卵圆球形、半透明、橙,后期产的卵黄白色;幼虫足3对,若虫足4对,后期若虫形似成螨,可辨别雌雄。
(三)生活史及习性。以受精雌虫在枝干树皮裂缝内,粗皮下及树干基部土缝里越冬。黄河故道地区每年发生8~9代。翌年梨芽萌动时出蜇为害,展叶以后即转到叶上为害,雌虫为害嫩叶7~8天就开始产卵,盛花期前后产卵最多,在落花一周左右,卵基本孵化完毕,同时出现第一代雌成虫,此时还没有产卵,这是防治上的有利时机。第二代卵在落花后一个月左右为盛孵期,此期也是防治上的有利时机。5月中旬至6月中旬,山楂叶螨多集中在树冠内膛危害,6月中旬至7月中旬由内膛扩散到外围枝上为害,9月下旬气温转凉时潜藏越冬。
(四)防治方法。1、在越冬雌虫下树前在主干基部捆绑草把诱集越冬雌螨,于次年化冻前将草把取下烧掉。2、结合防治其它害虫,在冬季休眠期刮除老翘树皮,集中烧毁,并在发芽前喷布1~2次5波美度石硫合剂,消灭越冬雌螨。3、保护天敌,综合防治,合理用药。山楂叶螨的天敌类群及数量较多,常将叶螨种群数量控制在为害不明显的水平上。例如:食螨瓢虫、小花蝽,中华草蛉等等,它们的抗药能力都较差,因此,应尽量选用高效、安全的选择性杀虫剂。另外强调果园的综合防治,以减少打药次数。在花前、花后和麦收前后,当每百片叶上雌成虫超过20头时,要立即喷药。可选用30%蛾螨灵可湿性粉剂2000液倍,螨死净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15%达螨灵倍液,1%灭虫灵乳油倍液等。  
十四、茶翅蝽  
茶翅蝽又名臭蝽象,俗称臭大姐,分布较广,可为害梨、苹果、桃、李、杏等。
(一)为害状。成虫若唱害叶片、嫩梢和果实,刺吸它们的汁液。正在生长的果实被害后,呈凹凸不平的畸形果,俗称疙瘩梨,受害处变硬味苦,对产品外观,内在质量影响很大。
(二)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5毫米,宽8~9毫米,扁椭圆形,灰褐色略带紫红色,触角丝状。腹部两侧各节间均有1个黑斑,卵粒短圆筒状,形似茶杯,灰白色,近孵化时黑褐色,常20~30粒并排在一起。若虫与成虫相似,无翅。
(三)生活史及习性。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屋角檐下、草堆、石缝或室内等处越冬,来年5月上旬出蜇,6月产卵,多产于叶背。7月上旬陆续孵化,8月中旬成虫大量出现,7~8月梨果受害最重,9月下旬开始飞到适当场所越冬。
(四)防治方法。1、人工防治。成虫越冬期进行捕捉,实行套袋栽培。2、化学防治。以若虫期进行药剂防治效果好,可选用90%晶体敌百虫倍液,50%敌敌畏乳剂2000倍加入菊酯类3000倍液,或速灭杀丁2000倍液,48%乐斯本乳油倍液等。 &&
十五、梨圆蚧
梨园蚧又名梨园蚧壳虫,俗称树虱子,在国内分布普遍,是国际检疫对象之一。
(一)为害状。梨园蚧能寄生果树的所有地上部分,特别是枝干。其刺吸枝干后,引起皮层木栓化和韧皮部输导组织的衰亡,使皮层爆裂,抑制生长,引起落叶。梨果被害后,出现黑褐色斑点,降低果品商品价值。
(二)形态特征。雌成虫体背覆盖近圆形蚧壳,蚧壳直径1.8毫米,有同心轮纹,蚧壳中央隆起的壳点或黄褐色,虫体扁椭圆形,橙。雄成蚧壳长椭圆形,较雌蚧壳小,壳点位于蚧壳的一端,橙;若虫椭圆形,橙,上下极扁平,口针比身体长。雌若虫蜕皮3次,雄若虫蜕皮2次,蚧壳长椭圆形,化蛹在蚧壳下;蛹淡,圆锥形。
(三)生活史及习性。在黄河故道地区一年发生2~3代,主要以1、2龄若虫及少数受精雌虫在枝干上越冬。翌春树液流动时,在原固定处取食为害。4月中旬可分辨雌雄蚧壳,5月中旬成虫羽化,雄虫交尾后即行死亡。雌虫继续取食约一个月,到6月中旬越冬代雌虫陆续产仔,可延迟至7月上旬,世代很不整齐。
(四)防治方法。1、发芽前喷布5波美度石硫合剂,此外结合冬季修剪,及时剪除受害严重的枝梢。2、在雄虫羽化期和雌虫产卵期喷药防治,可选用的药剂有0.3~0.5波美度石硫合剂,5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加0.3%洗衣粉液,50%马拉硫磷800倍液等。  
十六、梨瘤蛾  
梨瘤蛾又称梨瘿华蛾,俗称糖葫芦,梨疙瘩等,此虫只为害梨。
(一)为害状。以幼虫蛀入枝梢为害,被害处形成小瘤。由于连年为害,新旧木瘤连接成串,形似糖葫芦。在没有形成木瘤之前,蛀孔附近总有一片叶枯黄,可用以识别。
(二)形态特征。成虫体长5~8毫米,翅展12~17毫米,体灰黄至灰褐色,具银色光泽;卵圆筒形,高0.5毫米,直径0.3毫米左右,橙;老熟幼虫体长7~8毫米,头部红褐色,胴部肥大,全体布黄白色细毛,以头、前胸和尾端体节上的毛稍长而多;蛹长5~6毫米,初为淡褐色,将近羽化时头及胸部变为黑色。
(三)生活史及习性。一年发生1代,以蛹在被害瘤内越冬。翌年梨芽萌动时成虫开始羽化,梨花芽开绽前为羽化盛期。羽化后的成虫傍晚比较活跃,绕树飞翔,产卵于粗皮、芽和木瘤缝内。新梢长出后卵开始孵化,初孵幼虫蛀入新抽生的幼嫩枝梢为害,被害部逐渐膨大成木瘤,幼虫在瘤内蛀食。9月中下旬幼虫老熟时,从瘤中向外咬一孔羽化,然后化蛹越冬。
(四)防治方法。1、成虫羽化前结合冬剪,彻底剪除1年生的瘿瘤枝,剪掉的虫梢要集中烧毁,这是防治该虫的主要方法。2、在成虫发生盛期,如果成虫发生量大,可喷布50%马拉硫磷800倍液,或菊脂类农药。在幼虫初孵期喷50%马拉硫磷800倍液,也有很好的效果。  
十七、梨实蜂  
梨实蜂俗名花钻子,白钻眼,是梨树花期及幼果期的一种主要害虫,寄主只有梨树。
(一)为害状。梨实蜂在花萼上产卵,产卵处出现一稍鼓起的小黑点,很象苍蝇粪便。幼虫先在花萼基部蛀食为害,落花后,花萼筒有一黑色虫道。幼果受害,虫果上有一黑色大虫孔,最后果变黑早期脱落。梨树开花多,座果少和该虫的发生有密切联系。
(二)形态特征。成虫黑色或褐色的小蜂,有光泽,体长4~5毫米,翅展9~12毫米;卵0.8~1毫米,表面光滑,长椭圆形,乳白色至浅;幼虫初孵化时为乳白色,头部淡褐色,老熟幼虫7~9毫米;蛹为裸蛹,初为白色,以后渐变为黑色,4.5毫米长。
(三)生活史及习性。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冠下土内结茧越冬,每年3月中下旬化蛹,4月初成虫羽化。成虫羽化期比较整齐,羽化期10天,是防治的最佳时期。羽化较早的成虫先群集在杏、李、樱桃上取食花蜜,但不产卵,梨树含苞待放时再转移到梨花上为害,因而梨树上的虫口密度骤然上升。梨树初花期是成虫羽化和产卵盛期,幼虫先在花萼基部串食,后蛀入果心。每虫一生为害2~4个幼果,果脱落后,幼虫进入土中结茧过夏越冬。成虫的活动与温度关系较大,温度较高的中午前后,非常活跃;阴雨天和早晚活动较差,栖息在花丛和花托下,有假死性,遇振动坠地。
(四)防治方法。1、利用成虫假死性,于清晨和傍晚在树冠下铺一块塑料布,振动树干,使成虫掉落在塑料布上,然后集中消灭。2、在为害不重的梨园中,在谢花后3~5天内,摘除幼果的花萼,即可消除幼虫,又能使梨果正常发育,但不可操之过晚。3、秋季深翻树盘土壤,可消灭一部分越冬幼虫,也可用筛子筛树冠下10厘米深的土,筛出的虫茧集中烧毁。4、梨实蜂出土前期,在树冠下喷洒50%辛硫磷600倍液。在梨花含苞待放时和落花后,及时喷布菊酯类农药3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等。
第三节、梨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意见&&&&
梨树在管理中,主要害虫有花蕾蛆、梨茎蜂、网蝽、木虱、蚜虫、瘿蚊等,病害有锈病、黑星病、黑斑病、裂果、日灼病等。
一、预防措施
1、彻底清园,减少越冬病虫源。许多病菌、害虫是在病果、枝条、翘皮、枯叶和园内杂草、土壤中休眠、越冬,结合修剪,将留在树上的无用枝条清除(特别是病枝、枯枝);刮掉老皮,杀灭越冬害虫;清除园内杂草,与修剪下的枯枝、烂叶集中烧毁,并将草木灰返园;结合施基肥深翻土壤,杀灭越冬害虫;每隔2年全园撒施生石灰,每667平方米用量100千克,能降低园内病虫基数。
2、搞好果园排灌设施。平地果园易积水,引发根部各种病害,必须开深沟排水。山地果园应建立灌溉设施。根据开花前需水多,花期需水少,果实膨大期需水多,果实成熟期需水少的原则,合理排灌,以增强树势,提高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
3、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状况,在修剪时有选择性地留枝。在生长季节多摘心,及时抹除多余的枝梢,使树冠通风透光,以减少病虫害,尤其对梨木虱高发园区效果明显。
4、合理施肥及确定留果量。每年9~10月重施有机肥,株产50千克的梨树施有机肥100千克、过磷酸钙2千克和饼肥5千克。追肥在芽前、花前进行,重施孕花壮果肥。5月下旬~6月上旬株施1千克复合肥。重施以氮肥为主的采后肥。追肥尽量少施含氯的化肥,多施磷、钾肥,以增强树势。同时,合理留果,以免造成株产偏高使树势衰弱。盛果期梨园以667平方米产1500千克、株产40千克为好。
5、及时除草,降低果园湿度。梨园内若杂草太多,湿度偏高,会使害虫基数提高,并引发多种病害,故要及时除草,但尽量少用除草剂。
二、药剂防治
1、休眠期喷布化学药剂。冬季梨树进入休眠期,彻底清园后,全园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等高效杀虫杀菌剂1次,3月初萌芽前再喷1次,可有效杀灭病菌害虫,降低病虫基数。
2、生长期喷布保护剂。对生长期的病虫害,除了有针对性地防治外,还要求定时、定量用药。部分露花蕾至套袋前,每隔7~10天喷1次药,套袋至采果前每隔12~15天喷1次药,采果后至落叶每隔20~30天喷1次药,重点突出部分露花蕾、开花前、花后、套袋前、采果后用药。除了对梨锈病在3月中旬~4月中旬用2%粉锈宁1000倍液防治外,其余的治虫药剂用10%吡虫啉1500倍液、80%敌敌畏800倍液、20%速灭菊酯3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1200倍液;治病药剂用40%福星8000倍液、70%代森锰锌500倍液、50%多菌灵500倍液、5%退菌特800倍液、8%大生800倍液等。药剂的混合为杀虫剂+杀菌剂+营养剂,营养剂有0.3%尿素、0.3%磷酸二氢钾、0.2%硼砂、1%过磷酸钙浸出液、1%草木灰浸出液等。要求各种杀虫剂、杀菌剂轮换使用,以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
套袋能预防梨果病虫为害,并能提高梨果外观品质,防止日灼,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用药量及农药残留。套袋时间在5月中旬~6月上旬,套前必须喷1次以水剂和粉剂为主的农药,忌喷乳剂等容易诱发锈斑的农药,干后即套。套袋时应撑开袋体,幼果在袋中央部,避免袋纸与果面接触,袋口扎紧,勿使漏光,并使袋与果位于叶的下面。
参考信息:/zzllxx5168/blog/item/7a7b286d1f2c0ff.html
专家简介:张连翔(1959-),大学文化,现任北方林业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研发中心教授级高工,兼任《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和《辽宁林业科技》两刊编委、中国林业网技术咨询专家、中国园林商情网资深专家和特约分析师、中国林学会灌木分会委员。主要从事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园林绿化、经济林全生态经营和有机果业等的研究,取得科研成果8项,发明专利1项,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来源:花卉养殖网 编辑整理
相关花卉植物:
相关分类: |
仙人球图片大全汇聚上百图集,品种繁多,介绍仙人球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6635人阅读)
多肉植物缀化图片大全汇聚上百图集,品种繁多,介绍缀化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5125人阅读)
侧耳科侧耳属平菇(学名:P又名侧耳、糙皮侧耳、蚝菇、...
(228人阅读)
八仙花图片欣赏|八仙花图片大全之一 八仙花又名绣球...
(598人阅读)
宿根花卉玉簪 学名 :Hosta plantaginea 别名 :玉春...
(366人阅读)
(67人阅读)
最新花卉植物相关主题:花卉植物最新修改更新图文推荐
好看的百合花图片欣赏-百合花图片大全及养殖方法汇聚...
(6240人阅读)
矮向日葵种植技术 1、品种选择选择矮生向日葵中的大...
(811人阅读)
兰科花卉大全及图片欣赏频道汇总兰科植物图片,兰科花...
(3508人阅读)
本栏目阅读最多
人参榕盆景,可每2年换盆一次,时间以春季出房前为最...
(1028人阅读)
紫荆花形态特征习性与应用 喜阳光,耐暑热。树干挺直...
(336人阅读)
奇乐中国 粤ICP备号-3
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冠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