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背散射实验做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他用一束质量比电子大很多的带正电的高速运动

2008年全国中考化学卷专题整理--微观粒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2008年全国中考化学卷专题整理--微观粒子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8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表明: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问题讨论:①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原因是;____.②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说明:____③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____.-乐乐课堂
& 原子的定义与构成知识点 & “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习题详情
17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67.6%
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8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表明: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问题讨论:①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原因是;α粒子碰到了质量很大的原子核&.②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说明: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很小&③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填空题&|&来源:网络
分析与解答
习题“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8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表明: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①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说明遇到了质量很大的微粒;②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说明碰到了质量很小的微粒;③根据原子的构成考虑本题.
解:①由于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了,所以α粒子碰到了比它的质量大很多的原子核,所以被弹了回来;②原子核外的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大的空间高速运动,由于电子的质量很小,绝大多数α粒子碰到电子后,不会改变方向,会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③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故答案为:①α粒子碰到了质量很大的原子核;②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很小;③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很小.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8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表明:绝大多数α粒子...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经过分析,习题“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8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表明: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主要考察你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原子的定义与构成【知识点的认识】原子的定义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很小,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体积相比,就相当于乒乓球跟地球体积之比(如图1).尽管原子很小,但是,它还是能够再分的.即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如图2).并且,原子核也不是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它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原子核比原子又小很多,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一只蚂蚁.因此,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的电性和质量如表1所示.由于核内的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原子核带正电,所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也就是质子数)与核外的电子数相等,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所以原子不显电性.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中子数不同,核外电子数也不同;如表2所列出的几种原子的构成.【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物质的构成、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相对原子质量及其计算、元素的定义和种类、原子结构示意图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原子的可分性、电中性、有关的等量关系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原子定义为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只是说在化学变化中它是最小的粒子,不代表它本身不能再分;其实原子确实是可以再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可是当它不是原子(即有得失电子而变成了阴、阳离子)时,核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但是不再等于核外电子数(在阳离子中,核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在阴离子中,核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
与“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8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表明: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相似的题目:
[2014o武汉o中考]下列有关原子、分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原子、分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2014o丹东o中考]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分子间有间隔,原子间没有间隔分子的质量总比原子的质量大分子、原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2014o赤峰o中考]在“2H2O&通电&&2H2↑+O2↑”的化学变化过程中,最小的粒子是(  )H2OH2O2H和O
“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1下列有关原子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3A、B、C、D四种元素,A元素的原子核内只含一个质子,B是组成有机化合物不可缺少的元素,C是生物细胞中含量最高的元素,D+离子核外有10个电子.写出A、B、C三种元素的名称或符号:A&&&&、B&&&&、C&&&&;D+离子的符号为&&&&;A、B、C、D四种元素组成的一种化合物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其化学式为&&&&.
该知识点易错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3化学基本概念是学好化学h基础,对下列有关概念h认识正确h是(  )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8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表明: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问题讨论:①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原因是;____.②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说明:____③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____.”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8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表明: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问题讨论:①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原因是;____.②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说明:____③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____.”相似的习题。(2006o威海)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逐渐深入的.如图是不同时期科学家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1808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他认为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不可再分割;同一类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的原子是以简单的整数比相结合.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1904年汤姆生提出了一个被称为“西瓜式”结构的原子结构模型,电子就像“西瓜子”一样镶嵌在带正电的“西瓜瓤”中.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做了一个实验:用一束质量比电子大很多的带正电的高速运动的.粒子轰击金箔,结果是大多数.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但也有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还有极少数的.粒子被反弹了回来.据此他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1)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汤姆生发现了原子中的电子,这在当时是件很了不起的事,但由于受到那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他们的理论中存在一些缺陷甚至错误,按照目前初中阶段你学的原子结构的理论,你认为道尔顿的原子论存在的缺陷是____;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的缺陷是____.(2)根据卢瑟福的实验所产生的现象,不能够获得的结论是____.A.原子核体积很小B.原子核质量较大C.原子核带有正电D.核外电子带有负电(3)通过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史,你对科学的发展有哪些感想?____.-乐乐课堂
& 原子的定义与构成知识点 & “(2006o威海)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习题详情
116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80.1%
(2006o威海)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逐渐深入的.如图是不同时期科学家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1808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他认为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不可再分割;同一类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的原子是以简单的整数比相结合.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1904年汤姆生提出了一个被称为“西瓜式”结构的原子结构模型,电子就像“西瓜子”一样镶嵌在带正电的“西瓜瓤”中.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做了一个实验:用一束质量比电子大很多的带正电的高速运动的.粒子轰击金箔,结果是大多数.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但也有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还有极少数的.粒子被反弹了回来.据此他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1)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汤姆生发现了原子中的电子,这在当时是件很了不起的事,但由于受到那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他们的理论中存在一些缺陷甚至错误,按照目前初中阶段你学的原子结构的理论,你认为道尔顿的原子论存在的缺陷是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不可再分割&;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的缺陷是电子就像“西瓜子”一样镶嵌在带正电的“西瓜瓤”中&.(2)根据卢瑟福的实验所产生的现象,不能够获得的结论是B&.A.原子核体积很小&&B.原子核质量较大&&C.原子核带有正电&&D.核外电子带有负电(3)通过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史,你对科学的发展有哪些感想?科学的发展是漫长而曲折的,科学知识来之不易&.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填空题&|&来源:2006-威海
分析与解答
习题“(2006o威海)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逐渐深入的.如图是不同时期科学家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1808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他认为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不可再分割;同一类原子性...”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道尔顿提出的原子论存在的缺陷是: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不可再分割;汤姆生提出了一个被称为“西瓜式”结构的原子结构模型,电子就像“西瓜子”一样镶嵌在带正电的“西瓜瓤”中,其原子结构模型也存在缺陷.(2)卢瑟福的实验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但不能确定原子核与电子比较的质量大小;(3)通过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史,可以看出科学的发展是漫长而曲折的,科学知识来之不易.
解:(1)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因而道尔顿提出的原子论:“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不可再分割”存在的缺陷;在原子中,核外电子是绕核不断运动的,因而汤姆生提出了一个被称为“西瓜式”结构的原子结构模型,电子就像“西瓜子”一样镶嵌在带正电的“西瓜瓤”中的观点存在的缺陷.(2)卢瑟福的实验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但他的观点没指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不能确定原子核与电子比较的质量大小;(3)通过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史,可以看出科学的发展是漫长而曲折的,科学知识来之不易,我们需努力学习,珍爱科学知识.故答案为:(1)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不可再分割;电子就像“西瓜子”一样镶嵌在带正电的“西瓜瓤”中(2)B(3)科学的发展是漫长而曲折的,科学知识来之不易
通过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史,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是漫长而曲折的,科学知识来之不易,教育学生要热爱科学,珍爱科学知识.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2006o威海)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逐渐深入的.如图是不同时期科学家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1808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他认为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不可再分割;同...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经过分析,习题“(2006o威海)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逐渐深入的.如图是不同时期科学家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1808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他认为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不可再分割;同一类原子性...”主要考察你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原子的定义与构成【知识点的认识】原子的定义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很小,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体积相比,就相当于乒乓球跟地球体积之比(如图1).尽管原子很小,但是,它还是能够再分的.即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如图2).并且,原子核也不是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它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原子核比原子又小很多,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一只蚂蚁.因此,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的电性和质量如表1所示.由于核内的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原子核带正电,所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也就是质子数)与核外的电子数相等,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所以原子不显电性.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中子数不同,核外电子数也不同;如表2所列出的几种原子的构成.【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物质的构成、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相对原子质量及其计算、元素的定义和种类、原子结构示意图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原子的可分性、电中性、有关的等量关系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原子定义为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只是说在化学变化中它是最小的粒子,不代表它本身不能再分;其实原子确实是可以再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可是当它不是原子(即有得失电子而变成了阴、阳离子)时,核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但是不再等于核外电子数(在阳离子中,核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在阴离子中,核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
与“(2006o威海)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逐渐深入的.如图是不同时期科学家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1808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他认为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不可再分割;同一类原子性...”相似的题目:
[2014o武汉o中考]下列有关原子、分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原子、分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2014o丹东o中考]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分子间有间隔,原子间没有间隔分子的质量总比原子的质量大分子、原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2014o赤峰o中考]在“2H2O&通电&&2H2↑+O2↑”的化学变化过程中,最小的粒子是(  )H2OH2O2H和O
“(2006o威海)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1下列有关原子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3A、B、C、D四种元素,A元素的原子核内只含一个质子,B是组成有机化合物不可缺少的元素,C是生物细胞中含量最高的元素,D+离子核外有10个电子.写出A、B、C三种元素的名称或符号:A&&&&、B&&&&、C&&&&;D+离子的符号为&&&&;A、B、C、D四种元素组成的一种化合物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其化学式为&&&&.
该知识点易错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3化学基本概念是学好化学h基础,对下列有关概念h认识正确h是(  )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2006o威海)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逐渐深入的.如图是不同时期科学家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1808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他认为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不可再分割;同一类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的原子是以简单的整数比相结合.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1904年汤姆生提出了一个被称为“西瓜式”结构的原子结构模型,电子就像“西瓜子”一样镶嵌在带正电的“西瓜瓤”中.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做了一个实验:用一束质量比电子大很多的带正电的高速运动的.粒子轰击金箔,结果是大多数.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但也有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还有极少数的.粒子被反弹了回来.据此他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1)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汤姆生发现了原子中的电子,这在当时是件很了不起的事,但由于受到那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他们的理论中存在一些缺陷甚至错误,按照目前初中阶段你学的原子结构的理论,你认为道尔顿的原子论存在的缺陷是____;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的缺陷是____.(2)根据卢瑟福的实验所产生的现象,不能够获得的结论是____.A.原子核体积很小B.原子核质量较大C.原子核带有正电D.核外电子带有负电(3)通过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史,你对科学的发展有哪些感想?____.”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2006o威海)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逐渐深入的.如图是不同时期科学家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1808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他认为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不可再分割;同一类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的原子是以简单的整数比相结合.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1904年汤姆生提出了一个被称为“西瓜式”结构的原子结构模型,电子就像“西瓜子”一样镶嵌在带正电的“西瓜瓤”中.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做了一个实验:用一束质量比电子大很多的带正电的高速运动的.粒子轰击金箔,结果是大多数.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但也有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还有极少数的.粒子被反弹了回来.据此他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1)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汤姆生发现了原子中的电子,这在当时是件很了不起的事,但由于受到那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他们的理论中存在一些缺陷甚至错误,按照目前初中阶段你学的原子结构的理论,你认为道尔顿的原子论存在的缺陷是____;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的缺陷是____.(2)根据卢瑟福的实验所产生的现象,不能够获得的结论是____.A.原子核体积很小B.原子核质量较大C.原子核带有正电D.核外电子带有负电(3)通过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史,你对科学的发展有哪些感想?____.”相似的习题。当前位置:
>>>将下列的科学家与其贡献用连线连接.(1)英国科学家汤姆生①发现电子..
将下列的科学家与其贡献用连线连接.(1)英国科学家汤姆生&&&&①发现电子,证明了原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2)英国科学家卢瑟福&&& ②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3)英国科学家道尔顿&&& ③提出了原子学说(4)我国科学家陈青莲&&& ④精确的测量出铈(Cs)和铕(Eu)的相对原子质量
题型:填空题难度:偏易来源:不详
(1)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在实验中发现了电子,揭示了原子内部的秘密,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原子是具有复杂结构的微粒.(2)1909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和其合作者盖革与马斯顿所进行的α粒子散射实验,最终提出了原子的核式模型(3)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4)我国科学家陈青莲精确的测量出铈(Cs)和铕(Eu)的相对原子质量.故答案为:(1)英国科学家汤姆生------①发现电子,证明了原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2)英国科学家卢瑟福------②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3)英国科学家道尔顿------③提出了原子学说(4)我国科学家陈青莲-------④精确的测量出铈(Cs)和铕(Eu)的相对原子质量.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将下列的科学家与其贡献用连线连接.(1)英国科学家汤姆生①发现电子..”主要考查你对&&化学发展史&&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化学发展史
&&&&&& 化学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过程。实际上,人类社会在很早以前就开始利用化学变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尽管当时的人没有使用“化学”这个名词,但实际上已经具备处理某些化学变化的能力。根据一些化学史的记载,我们可以把化学史分成史前期,炼丹时期,医药化学时期,燃素时期,定量时期,科学相互渗透时期六个时期:    化学的发展:1.我国商代有了青铜器,春秋晚期能炼铁,战国时期能炼钢,唐代有了火药。 2.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3.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 4.177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建立了质量守恒定律。 5.十九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 6.1811年意大利科学家阿佛加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7.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化学发展六个时期:(一)史前期:从远古到公元前1500年,化学作为一种技术,实际上已经开始出现了。尽管在这个期间,并没有文字记载,但是在中国、埃及、印度、巴比伦和后来的希腊、罗马,都可以找到人类利用化学的遗迹。猿人就知道用火,知道用火煮东西和烧制陶器。这可以说是最早期化学的开始。    (二)炼丹时期:大体说来是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这个时期中国在化学方面的著作最多,例如《参同契》、《道藏》以及重要的本草书,都对我国古代化学成就作了详细的记载。至於在欧洲,这方面的书籍也很不少,例如阿拉伯、埃及和希腊,在1572年就有一部书,书名是《炼金的化学方法》。在欧洲,已经开始有“化学”这个名词了,并在1572年出版了《化学原理》(ArtisChemiaePrincipes)一书。许多希腊、阿拉伯、罗马的有名学者,例如帕拉图、阿里士多德、阿维森纳、给伯尔,都写了有关化学方面的书,在这方面最有力的证据乃是这些学者开始认识到实验是科学工作的重要工具。    (三)医药化学时期:在年这两百年间,欧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科学史上称之为复兴时期。在这个时期欧洲出版了很多最早的化学著作,例如德国化学家格劳贝尔于1684年写的《新哲学的炉》;德国化学家孔柯尔写的《化学实验》;德国冶金学家阿格里柯拉写过一本名为“DeReMetallica”的书,中国明崇祯十六年李天经和汤若望将此书翻译出版,中文书名《坤舆格致》,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翻译的化学书籍。    (四)燃素时期:这个时期从1650年到1775年,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化学家,例如德国化学家施塔尔,他写过《化学基础》一书,是1723年出版的。还有德国化学家贝歇尔,他写过《冶金术》一书和很多其他著作。尽管他们的理论是不正确的,可是他们做了很多实验,积累了许多感性知识。一直到1661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写了《怀疑派化学家》一书,才开始对于元素理论有了基本的认识。    (五)定量时期:这个时期从1775年至1900年,这一时期化学研究的目的是开始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工农业上的许多问题,并利用定量的化学实验建立了不少化学基本定律。这个时期又称为近代化学发展时期,很多科学家写了许多著名的书籍和论文,特别是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在1808年所写的《化学哲学新体系》一书,提出了原子学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於1777年发表《燃烧概论》论文,建立了燃烧作用的氧学说,并确立了物质不灭定律,使化学开始进入近代化学时期。接下来,瑞典化学家贝采里乌斯开始使用化学符号;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表周期律;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和维勒在发展有机化学上作出了重要贡献,都为现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六)科学相互渗透时期:这个时期基本上从二十世纪初开始。一方面,物理学提出的量子论使化学和物理学有了共同的语言。另一方面化学又向生物学和地质学等学科渗透,使过去很难解决的蛋白质、酶等的结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过去认为原子是看不见的,现在不但可以用超显微镜看到原子,而且原子本身的能量也已经开始被人们利用了。
发现相似题
与“将下列的科学家与其贡献用连线连接.(1)英国科学家汤姆生①发现电子..”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780812338391163172503020016614553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卢瑟福粒子散射实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