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医师职称考试有职称么?怎么分级别,具体有哪些级别?

您目前所在位置:
& “值得200万医生深思:取消论文指标,职称评价就不变态了吗?”
值得200万医生深思:取消论文指标,职称评价就不变态了吗?
来源:奇点网
医生评职称不用写论文,是该高兴呢,还是不高兴呢?7月7日,湖北省对医生职称评审方式进行了改革,医生的副高级职称评审将分为两个类型:临床为主型和临床科研并重型,改革将在荆州市、宜昌市进行试点。湖北省职改办解释说,改革可以总结为“一增一减”。“增”是指凡有利于临床一线的指标,均有增加。如门诊量、急诊量、手术量、一线坐诊、值班情况,病人病案实例、手术记录单等,以及所在团队收治病人情况、投诉情况、本人在团队中所处的位置、发挥的作用等。“减”就是减少论文的数量,减轻论文在评价中的权重,强调论文的质量和论文与专业岗位的匹配度。
的确有不少医生非常痛恨以科研为导向的职称评价体系。湖北省解决问题的方式很直接,医生不是不想搞科研、发论文么?可以,那就用临床一线的指标来考核。增加门诊量、手术量等等考核指标,这些指标都是临床反映效率的,也就是用医生干了多少活儿来衡量临床水平。
但这里有一个很大很大的悖论!
首先我们看究竟是哪个机构在为医生评职称的,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中国医生职称评审由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人事厅或人事处与卫生部门共同组织完成,前者负责组织考试、颁发证书(人事部盖印),后者负责报名、资格审核、核发考试成绩等工作。所以,在医生的职称证书上,大家都会看到人事部大大的章印。而平常,很少有人在乎这些细节。我们看到这种职称评价既不是由行业协会评价,也不是由患者和市场评价的,而是由行政管理机构来组织和考评的。说到底,这就是一个完全行政化的评价体系。
既然如此,降低论文权重、提升临床指标的改革就能使评价变得更公平吗?其实还是同样的专家们评审,唯一不同的方式只是考核指标变了,从A到B,规则变了,裁判没变!如果再细看,我们会发现,这些增加的考核指标与工作量有关系,能反映医生工作的效率,却与工作质量和临床水平没有直接的关联性。如此改革之后,医生们以后恐怕不会抱怨科研和发论文了,而是叫苦不迭地说:“哎呦累死了,自从职称评审改了后,我的临床工作量加大了!”
写到这里,明眼人都能看得出,职称的问题关键不是在要不要写论文上,而是在于谁有能力公正地评价医生能力。
然而现在,医生职称评审等级森严,按资排辈,一般需要5年才能晋升下一个高级职称。卫生类职称分这5级:初级士(医士、护士、药士、技士),初级师(医师、护师、药师、技师),中级(主治医师、主管医师、主管护师、主管药师、主管技师),副高级(副主任医师、副主任护师、副主任药师、副主任技师),正高级(主任医师、主任护师、主任药师、主任技师)。
在这种体系下,学生医学院本科毕业后,经过实习和住院医师阶段后,考取医师执业证书,就变成了最普通的合法医师。成为合法医师5年后,通过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就可以成为主治医师了,大家只需要考试拿证即可。成为主治医师5年以后,医生才能考取副主任医师,并需要在主治医师阶段发表2篇论文,达到英语和计算机相关要求。成为副主任医师5年后,才能申请主任医师。这两个高级职称,不仅需要考试,还要接受评审委员会评审。所以总结下来,职称评审的关键词是:考试、年限、论文,英语、计算机,高级职称还要接受评审。这些指标既不能证明医生的医学水平,又不是患者和市场的评价意见。用此来评定医生临床能力,你信吗?想想吧–一个和医生临床业务毫无关系的评审委员会,怎么就能判断和评价医生的临床水平呢?他们能代表患者吗?不能。他们能代表同行吗?不能。他们能代表市场吗?不能。
事实上,这种行政化的评价离医生的临床水平很远。笔者就职称问题问过很多医生,他们只知道自己是哪个级别,只关心是否和工资挂钩,但并不关心和职称的细节。对很多医生来说,这只是按资排辈,迟早发生的事情。高级职称评审的时候,甚至和编制等比例有一定挂钩,想想也是十分好笑。这种评价也离患者很远,正常来讲,医生的临床水平应该由患者和市场认可,这样的评价方式是最自然的,但现在的评价体系只有行政部门参与,通过职业考试、英语考试、计算机考试,替患者和市场做了决策。
评价体系行政化的后果就是,把医生捆绑在了体制内。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失去了职称上升通道,很多医生不愿意加入民营医院,后来为了促进社会资本发展,加上社会呼吁,民营医院职称评审资格才慢慢和公立医院同等。另外,职称高低也成了人们评价好医生的标准。一说到好医生,人们一定会先说某某医院,再说某某医生是专家级别,主任医师。说到底,职称评审既替医疗服务提供主体做了决定,又替患者和市场做了决定,手伸得太长了。
更讽刺策是,职称评审其实是对整个医学教育质量的否定。医疗服务领域发达的国家没有一个像中国这样对医生进行职称划分,它们也不用职称来证明医生的临床能力、科研能力,美国、英国、德国、法国都是如此。比如,经过12年~17年医学专业训练后,美国的主治医师就代表了权威医学专家,拥有终身独立的行医执照,拥有独立处方权与处置权。所以,在美国一提到主治医师,就会认为他是这个领域的医学专家了,并无正副主任之分。医院科主任只是对科室进行行政管理,并无干涉临床的行政权力,这种行政头衔随医疗机构的变化而变化。
既然职称那么不合理,为什么不取消呢?因为难啊,首先主任医师肯定不会答应,因为这是他们在体制内外身份的象征;年轻医生获取也不答应,都不评职称了,工作还有什么奔头!最后,参与评审的政府机构也不答应,因为这是权力嘛。
所以,说到最后,职称改革的关键不在于重科研还是重临床,而是涉及一个根本的问题——谁来评价医生。如果评价主体依旧是行政主管部门,无论怎么评,效果换汤不换药。我们只能美好地幻想一下,随着医疗服务市场化继续,大量医生跳出体制执业,职称的影响作用力将逐渐减弱,市场自然会形成符合自身需求的价值标准。
热门标签:
十大热门资讯 /
十大热评资讯 /
生物360(www.bio360.net) 中文生命科学界资讯站,是中国领先的即时生命科学资讯站点,已成为重要的生物医药信息集散地,提供生命科学业界资讯、评论、观点、产品和策划。
电话: 021-
使用邮箱登录
记住我(两周免登录)
还没有帐号?
使用第三方帐号登录
设置密码:
确认密码:
接收类型:
接收订阅:
生命科学每日新知 ()医生的职称:副主任医师是什么级别?怎样获得?
医生的职称:副主任医师是什么级别?怎样获得?
09-01-19 &
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是技术职称,在医院里的医生可以分为这几类职称,从小到大排列是: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册成为医师满4年,可以考主治,获得职称满5年,有晋升副主任医师的资格,一般是评,要论文、课题等等,副主任医师满5年,有晋升主任医师的资格。 有资格晋升不代表一定能晋升,而且,晋升了不一定有相应待遇,有高职低聘一说。 每个医院晋升的条件不一,都是积分,然后由职称委员会评的。 如果是硕士毕业,2年可以考主治。博士毕业顺晋主治,现在有考试一说,毕业2年有晋升副主任医师的资格,不过,能晋上的很少。 在医学院和教学医院里,有教学任务的临床医师才评教授和副教授的,统常两者不能相等。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注册成为医师满4年,可以考主治,获得职称满5年,有晋升副主任医师的资格,一般是评,要论文、课题等等,副主任医师满5年,有晋升主任医师的资格。 注意,有资格晋升不代表一定能晋升,而且,晋升了不一定有相应待遇,有高职低聘一说。 每个医院晋升的条件不一,都是积分,然后又职称委员会评的。 如果是硕士毕业,2年可以考主治。博士毕业顺晋主治,现在有考试一说,毕业2年有晋升副主任医师的资格,不过,能晋上的很少。 还有其他可破格晋升的,就不说了,比较少。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中美医疗水平差距有多大?主要差在哪些方面?
留学移民美国
按投票排序
看大家的回答基本集中在费用上了,还是由我这个行内人大致评价下水平问题吧。本人在读研究生期在华南前三的三甲医院待过三年,期间也接触了很多不同医院的进修医生,对他们水平心里有个大致的评估,现在在市级三甲工作,算是对县级医院以上的医生水平还是有了解的,以下评价基于本人的认识,具有一定主观性。在评定前先要了解医生的水平由什么决定:1.学历:学历是一个重要要素但不是绝对要素,高学历不代表高临床水平,但在医学这个高难度的学科,理论是很重要的基础,高学历最少代表着有好的理论基础,医疗水平的提升速度也会比较快。2.年资:医学是积累的过程,年资很重要,但也不是绝对。刚毕业一两年的医生不要指望他能解决很难的问题,当然悟性高的勤快的年轻医生进步总是快的,混日子的医生也是大把大把,所以老医生也不一定比年轻医生厉害。3.知识更新(进修、培训、学习机会):西医是一门进步很快的学科,知识更新很快,如果工作后不经常学习,多参加一些国际国内交流会议,很难跟得上主流,很多老医生年纪大了就不再看重这方面,很多知识、认识都是几十年前的,吃老本,能看病,却不是最佳方案,这也是为何老医生不一定比年轻医生厉害的原因。4.平台:在中国,平台对医生的重要性往往超过了其他因素,基本决定了一个医生水平的上限。在大医院的医生有着远比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各种疑难病例,积累经验的速度远远快过小医院医生。所以有的时候可能会发现这种情况:大医院一个主治医师的水平,可能高过县级医院的主任医师的水平。另外西医往往需要很多检查检验来辅助,大医院有教高水平的检查检验项目,对医生有极大助益,所以整体水平也会高很多。另外我加一个主观评分机制来表述医疗水平,以100分为满分,大致可以分为:90-100分:大牛级。80-90分:优秀水平。
70-80分,良好水平。
60-70分:合格。
40-60分:不合格。
20-40分:入门.20分以下:普通人。1.省级三甲和大学附属三甲:这类医院集中在省会等大城市,竞争激烈,医生普遍高学历,现在基本都是非博士不招了,有的作为大学附属医院,教学意识强,培训较为规范,年轻医生成长较快,而且经常有很多学术会议,知识更新很快,基本上紧跟国际主流,由于竞争激烈,各个科的主任技术上都比较厉害,对疑难杂症有较多经验,能完成比较高精尖的手术,而且很多大牛做的手术做的比国外一些教授还好(鉴于中国的病人数巨大,在一些手术数量上可以完爆那些欧美专家,从“技”的方面来说也是技高一筹),所以技术水平与美国顶尖大型医院的基本差不多,甚至还略好(指在手术操作方面)。这一级别的医院,医生水平估计在(60-100)区间。2.市级三级医院:基本代表了中国当今的主流水平,一般是各个地方的人民医院,但地区间有差异(有的地方市医院可能还是三乙),医生学历普遍在本科和硕士,部分好的会有博士,由于不在省会城市,会议较少,知识更新速度一般,但基本跟得上国际主流(稍微迟点而已),治疗也比较规范,由于缺乏带教意识,医生培训稍欠规范,但竞争也比较激烈,学术带头人多有所长,治疗上也会比较规范,也跟的上国际水平,可以解决一些疑难杂病,但经验比前一级欠缺。应该可以相当于或高于美国普通医院水平。这一级别的医院,医生水平估计在(55-90)区间。3.市县级二级医院:这一级数量众多,主要是各地的县医院,地区和医院之间差别很大,基本承担了中国广泛县区居民的医疗,医生普遍是大专、本科学历,部分好的有硕士甚至少量博士,知识更新较慢,医生培训体系差,在治疗上同医院不同医生间差别也很大,好的医生一般比较规范(可能跟不上国际主流,只是合乎规范),差的就混日子乱开药,水平一直是低。 这级医院可以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对疑难杂症和大病往往无能为力。 这一级的医生水平,相当于美国普通医院到家庭医生水平之间,往往没有专科化,什么病都看,疑难杂症就往上转。这一级别的医院,医生水平估计在(50-80)区间。4.乡镇一级医院:这级别的医院,主要是乡镇卫生院,承担了广大农村的医疗任务,医生普遍是大专和本科学历,往往没什么医生培训,进修机会也少,医生水平参差不齐,治疗也不规范,能解决部分常见病,多发病。这一级别的医院,医生水平估计在(40-70)区间,好的也就相当于美国家庭医生水平。5.社区门诊服务站:这一级别的医生大都是大专、中专和以前的乡村医生,也就是看看门诊,什么中医中药针灸各种土方法都上,各种已经淘汰临床少用的药也还在用(便宜),治疗各种不规范(也有些比较好的门诊医生水平还是可以的),只能治疗下小毛病什么的,有些常见的疾病都无法解决。(20-70)6.私人医院(东莞东华、康华及少数高端医疗例外):为何要单列,因为如果乡卫生院打1分的话,大部分私人医院是-1分。大部分私人医院是莆田游医开的,压根不是为了治病,而是为了宰人而存在,没病说成有病,小病搞成大病,各种坑蒙拐骗,医生很多是没有执照的假医生,非法行医,这种医院能存在简直就是耻辱。(0-60)下面说说中美医疗的差距:1.科研差距:前面我说我国大医院的部分教授做手术可能比国外的教授做的好,但是科研就差太多了,新技术,新理论,新发现,潮流一直都被老外引领着,中国人就在后面跟着。虽然近几年有所进步,整体差距还是太明显了,什么时候很多病的指南都是我国专家说了算,那才是中国牛的时候。国内科研有问题,很多都是为了评职称编的,国内论文除少数中华牌的外,其余的杂志基本都是不堪入目,造假成风,缺乏可信度。SCI跟职称和钱挂钩,这造成了中国好文章都往国外投,国内假论文泛滥的结果。2.理念思维差距:中国的专家喜欢比数量,比速度,比谁手术做的快,做的多。确很少花心思去改进,去完善,去积累。老外总是会去想如何做的更好,再加上他们的创新思维,会诞生很多新的设备,新的器械,方法。所以很多新的方法,新的认识都是老外提出来的。3.人文教育差距:中国的医生在这方面非常缺乏,很多时候很少将病人当做“一个完整的人”去看待,在医生的眼里,往往只有“病”,没有“人”。一个医生可以把病人治好,确往往会忽略病人的感受和心理需求(其实也是医生太忙导致的),很多医患纠纷其实并非是技术问题,而往往是感情问题。病人在感情上没有得到尊重和满足而产生了矛盾。4.医疗设备差距:中国现在大医院的先进设备,如CT,呼吸机,内窥镜等,无一不是进口的,很多新仪器,新设备,往往国外新开发出来后国外比我们先用,比我们更早积累经验,我们只能去学习他们的技术,然后引进设备,所以一直都是追赶,永远也追不上。这跟中国的工业水平有关。国内没有这么先进的仪器设备厂家。5.新药研发差距:这方面差距就更大了,大部分新药都是国外研发的,国内就会山寨,而且国产药疗效比进口药差别还挺明显。西药治病靠什么,靠药啊,我国都研发不了新药,又如何去超越别人?还不只有跟在别人屁股后头。6.培训水平差距: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医疗培训体系往往影响到医生的水平。美国由于有较完善和严苛的医疗培训体系,所以他们培养出来的医生,完成培训后基本能力是差不多的,也是比较高的。而中国医生毕业后,接收到的培训水平差别是很大的,基本跟所在的平台有关。大医院可以得到较完整的培训,水平可以比较高,但在小医院的医生就惨了,根本没有正规培训,病例少积累又慢,所以水平惨不忍睹。打个比方,用100分评分来比喻医疗水平。美国医学生四年工科,四年医科后,可以达到45-50分水平(鉴于他们的严苛考试制度),这个时候他们还不足以成为合格的医生(未达60分),但毕业后他还要接受临床5年规范培训,基本上完成培训后可以普遍达到60-70分(临床培训也很严苛),再随着工作不断积累普遍可以到80分以上(较好的医生),牛逼的就90分以上当教授了。但中国医学生是怎么样的呢?读完5年本科后,医学毕业生能力大概在5-50分分布(你没看错,混日子的医学生有很多,给他们5分算好了,也就比正常人多知道一点点),如果他读个研究生,大概可以达到50-70分(研究生考试还是很难的,最少理论要过关)。假如不读研究生,以较好的本科医学毕业生(40分)为例,他本科毕业后如果去了省级三甲医院,经过三年培训后他可以达到60-70分,如果他不幸去了乡镇医院,那他3年后可能才50分,这多的10分还是靠他自己认真学习总结来的,因为压根就没太多培训,自己边干边学,学谁,自己的主任都那水平,乱开药,能学到多少好东西,又没机会参加学术会,又没进修,可能学一辈子才到70分就顶头了。事实上好学生往往会去更好的医院,差学生去更差的医院,所以上级医院和下级医院的水平差距就会越来越大。我觉得这点差距是最明显的,因为中国的医生水平差距实在是太大了,良莠不齐,当然不是大医院就一定都是水平高的医生。只是你去大医院,碰到水平高的医生的机会远大于去小医院,这也是老百姓都去大医院看病的原因。现在国家在搞住院医生三年规范化培训,也是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总的来说,在治疗方法上,在医疗技术方面,中美医生之间几乎没有差距,甚至有的方面还比国外好,你得一个病,在国外吃什么药,在国内也差不多。大部分国外能做的手术。甚至大医院的医生在经验上普遍超过国外的医生,所以作为病人来讲,没必要崇洋媚外,中国医生不会比国外医生差。但要想在技术创新上超越别人,目前来看这是一个无法超越的差距,一方面是体制问题,另一方面受限于我国制造业水平的不足。这也是医疗行业急待解决的问题。
我应该知道题主问此问题的意思。没错,差距太大了。同样的小病,中国10块挂个号(我土豪我就要20挂专家号)20开盒药,自己全掏;美国看病不收钱。一周之后账单寄来了,120刀,百分之七十保险公司不给报。(美国人少有闲的没事把自己看病经历写下来,尤其缺乏某些微博大号事无巨细记录生活中的黑暗面然后公布出来的精神。这里是两篇中国同胞写的。)[] 看到微博巴曙松的分享,补充一篇新鲜的,《在美国开阑尾》:大部分大病的治疗美国有着大大的科技优势,同时,百万美元手术不再是梦想。当然了,美国医生的收入绝对俯视天朝同行。而且除了正常工资,各大制药公司还会定期给你送外快,爽。为什么送?你一个患者管这么多干嘛?在中国药企现在哪还敢这么明目张胆?差距怎么就这么大!(美国高度发达的医疗体系实录)
美国的医疗体验非常体贴,非常人性,态度非常认真负责谨小慎微!各种碾压我大天朝。举个糖炒栗子。我同学在上学路上不慎低血糖晕倒于路边,惨不忍睹。路过的大美帝良民怒拨911助人为乐。救护车一路风驰电掣呼啸而至。接受过严格急救培训的医护者们二话不说,抬起我已经苏醒在街边和同学蛋B的低血糖晚期患者,塞上车就杀奔医院医院。路上怒闯红灯无数。在奔赴医院的途中,细心的医生们对我没用的屌丝同胞嘘寒问暖,关切有加。鼓励我同胞一定要坚定信心,保持乐观,大美帝国盛民强,医学发达,一定能帮助他度过难关,重回校园。并且表示,美国人民和中国人民手拉手,心连心,既然我们已经欠了你们这么多钱,就不能再让你们在我们的土地上牺牲健康。在抵达医院后,医护人员马上对我没用的晕倒同胞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检查,并在轻松祥和的气氛中做出重要批示,指示我屌丝同胞输液治疗,并按时吃饭,注意身体。我同胞表示一定以此为戒,谨遵医嘱,全力配合治疗,争取早日战胜病魔,为中美两国的深厚友谊添砖加瓦。两个小时候。我无用的少吃一顿饭就扑街的大天朝留学生结束治疗,重新健康的回到工作学习的岗位上。三天后,医院来信对我同胞的身心健康和恢复状况表示关注和慰问,并再次叮嘱注意身体,祝福一切顺利。信后附小字几行,批示如下:你丫赶紧把2200美刀的账单结了。这是个欢乐的故事。大美帝真牛逼!ps:我是来卖萌扯淡的。请给像第一这样的认真好答案点赞吧。给我赏个感谢就知足啦~谢谢~
差距很大。
以下是个人真实经历。
目前在美国最穷最胖最黑的密西西比上大学。学生医疗保险:
国际生医疗保险900美元一年(报销比例70%);国内读书时学校保险70人民币(没报销过,不知道比例)。
前者很体贴免签名每年全自动报保险(可以书面申请取消),后者很麻烦还要我看保险书、签字才给上保。看病:
本人185cm,65kg, 可想而知我身体有多纤细了。纤细的同时也是多病。 常年隔两个月就咳嗽和感冒。这是背景
在国内,我是县医院的常客,医生都跟我是熟人了要成。但是每次咳嗽找他开方,他都会要 望闻问切一番,然后开出差不多一样的方子。我都嫌烦了... 每次价看病全程1个小时包括挂号排队等。 花费人民币160左右
在美国,我总共生过一次病,样本量不是很大,所以可能会有偏差和偏见。
那时候刚来美国, 果然咳疾又犯了。因为第一次看病很紧张,英语也怕交流不清楚,就让一学长载我去了。持着医疗保险卡"就一名片一样的纸" 屁颠屁颠的来到了镇上的一所医院。 大开眼界地被告知 周一三五 不接收持学生医疗卡的人就诊。 没事,只是咳疾明天再来。 第二天赶早又来了。排队3小时轮到我了。没望没闻略问没切,诊断全程1分钟不到 ,便领了张药单直奔超市药房。 帝国的医术就是高超!!
总的医药费也没别人说的那么贵, 也就120多美元罢了,当然了这已经是70%报销后的费用了哦 。
好吧,很多人吐槽美国医疗贵,我想说这是事实,美国看病确实比国内贵,但是在我看来也完全没有贵到离谱的程度。比如我自己的保险看过两次手腕扭伤,一次在学校,全部cover,一次在外面,付费40刀。我的deductible是500, in network doctors的co-payment一般是$40 其实也就相当于$40挂个号,比起国内来是贵了很多。国内公立医院挂个号可能就¥10都不到,但你知道这样换来的是什么吗?一个医生一天看几百个病人,还要被新闻联播吐槽:什么医生接诊不认真,挂个号只能看三分钟。呵呵,你也不看看你挂个号才给几块钱?后面还几百人等着呢说句难听的:很多留学生自己英文烂的要死,生了病不敢、更不会给医院打电话咨询价格。经常人云亦云:哇,X总土豪啊,去的起医院。很多人除非特别紧急才会去看医生。可你特别紧急的情况本来就会更贵再举个例子:还是因为手腕扭伤,我想照MRI,我们这儿的大医院照一次要$1,500+(国内这玩意一般1-2000多RMB),于是我给我的保险公司打电话问他们为什么这么贵,他们告诉我可以找local imaging center问问,一般都便宜很多,于是找了一家打电话问,他们先帮我check保险,然后说我的不cover,然后告诉我自己掏钱$300+当然这只是我的主观观点罢了,现在列个客观事实:这是2016年的联邦预算,医疗 28% 养老金 25% 教育3% 社会福利10%总预算4 trillion $40,000医疗大概是$11,200至于天朝的数据2015年的中央本级支出是25000亿教育预算是1291.51亿元社保和就业729.3亿元至于医疗,是110亿元是的,只有110亿元,我没有少加零当然我没反驳美国看病贵的事实但你了解天朝医生的收入吗?你觉得这样剥削医生换来的医疗红利可持续吗?如果算上联邦和州财政预算总预算是6.5 trillion医疗22% 养老金20% 教育14% 社会福利7%这样算下来医疗是$14,300天朝的找不到数字。至于天朝的养老金和社会福利支出,不是我不想列,是压根就没这项目,应该都在那700亿社保里之前没有找到天朝的中央+地方,刚刚找到,2014年总花费17万亿,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方面是10086亿这样算下来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花费绝对值¥10086 占比 10,086 / 170,000 = 6% 医疗花费在美国联邦+地方的预算中绝对值是 $14300 占比是22%比例和绝对值还是低如果再考虑人口数量和分到每个人头上的钱。。。当然美国医疗问题同样很严重,很多医生因为病人有保险经常黑收钱,比如一副一次性医用手套账单上敢写$100+ 对于这种医生,确实需要送到社会主义国家体验一下生活:分分钟被病人砍死总结:医生待遇才是最大差距。同样,极差的医生待遇带来了紧张的医生资源,医生的孩子不学医在大城市中非常普遍,现在医学院很多医学生普遍来自农村(这话是很歧视,但我只是想表明以后教育程度普遍更高的城市人口的医生比例会更低)。医生资源的供给远远小于需求,一个医生一天看几百号病人:错诊、误诊在所难免。领导们想的解决办法不是努力提高医生待遇,解决人才供给问题,而是通过不良媒体转嫁医患矛盾。
我现在在美国,一年半了,不敢去医院,你说呢。。。
校医院把我朋友的骨裂诊断成碰伤,还鼓励多走路,哈哈哈~美国水平果然俯视我们~
差距就是中国就是变得法的给医生上道德紧箍咒。一个需要高学历,高智商,高付出的职业却不能很光荣的得到高回报,能不产生差距?
我在美国,我妹子去校医那看病是这样的,问问情况之后开始翻书,然后我妹子有点吓到了,自己说不会是什么什么吧,然后校医再翻翻书,说哦 好像还真是
那年要毕业,忽然皮肤过敏,睡不着觉,没办法顶着头皮去学校医院。每学期医保费用450美元。第一次看病可以不用预约,医生问了一下情况,开了抗敏药,出去的时候没收费,以为不要钱,过了一段时间账单来了,报销后自己出70刀。药起了几天作用,过几天过敏依旧,再去之,告知这次需要预约,医生最近的一次预约是15天以后,当然可以跟护士自己预约护士的专项检查,护士帮忙做测试,医生等有时间的时候会帮你看报告给结果。没办法预约了护士的测试,做了个尿检,皮测,账单200刀。测试结果说没问题,如果要看医生需要继续预约,可是药已经不起作用,每天过敏依旧。赶着毕业,忍了几天,匆忙回国。回国的第一天直奔了医院,排了两小时队,医生看起来很年轻,问了症状,开了150元人民币的药。从此痊愈。
2周前做俯卧撑过量,第二天气短得难受,要是你怎么办?你就跪了对吧?呵呵呵呵,但哥可有保险啊,哥能享受美帝的先进医疗水平啊~ 于是哥就轻松写意地去了校医院~~~~~全程轻松无压力,哥买着一个月200多刀的安泰超高级学生保险我会乱讲?全美还有哪个学校要求买这么贵的保险?呵呵呵呵,不服来辩?看病全程包括护士大妈询问你症状如何、金发女医生望(My dear you look great~)闻(听诊器)问(does it hurt?)切(数脉搏)、栗发女医生亲切鼓励你脱掉上衣并站在X光机前拍张照片。最后金发女医生说你没事,both your lung and heart are perfect~哥心满意足~1周后账单来了,170刀,安泰不给报。草!
上面的答案大致看了一下,我想说夸美国医疗水平高的你们去美国看过病吗,能不能不要信口开河?我在美国上学,讲一下我的两次看病的经历吧。
第一次,打球碰到睾丸了(囧死了…)然后一直在疼,疼了一周才决定去医院,找了几家当地比较大的医院打电话预约,大夫不是预约满了就是有事情,最快的要等到两周以后,接电话的说个话不紧不慢的,好像疼的不是他就天下太平了…劳资当时极度愤怒,恼的恨不得给他一拳…实在没办法,就去了emergency room,也就是传说中的急诊室,谁知道更尿性。这里提一下,陪朋友还去过两次急诊室,一次是朋友手指甲碎了,一次是朋友胳膊被划破了,在急诊室门口登记,做一堆又臭又长的问卷(有没有过自杀倾向之类的,blablabla…)然后过了一二十分钟进屋,把你带到一间屋里,并告诉你大夫一会就来,这个一会将是非常久,可能是二十甚至四十分钟,工作人员的解释是急诊室大夫有限,要先照顾病情严重的病人…你能想像你疼得要命,独自(或者和朋友)在屋子里等着大夫那种叫天天不应的感受么?还觉得米国的医疗条件好么?继续讲我的事情,大夫简单地问了问我病情,给我开了强力霉素,就算完事了。我吃这药拉肚子,没办法只好再次打电话预约医生看病,这次大夫先给我个单子让我预约B超,我问了下大夫如果是睾丸炎要怎么办,大夫说吃复方新诺明(这都是什么药啊)。预约了B超几天后才能做(想像一下我的心情吧),好在检查说么有炎症,又过了几天自己就好了,真是庆幸。
第二次是身上长了好多疙瘩,像过敏又不像过敏,于是看了皮肤科大夫,来的大夫是一个比我大不了几岁的哥们,当时我就觉得这人悬(不是有偏见,医生真的很需要临床经验啊有木有!)果然,这哥们看了半天告诉我,我现在至少可以确定这不是湿疹…我当时真是一脸黑线想呼他大耳刮子。然后他又找了个中年医生来看,两人商量了一会,建议我做个化验(门外汉不知道该用什么词,就是把疙瘩挑破取一点东西放显微镜下检查),但是很贵。也可以先不管它,看看自己会不会消,不放心的话可以给我开一周的复方新诺明(好亲切又是它…)。后来我还是决定不做这俩二货医生的小白鼠,什么都没做,交点冤枉钱就走了,好在过两天疙瘩自己消了…
透过这两件事,我算大概看清了米国看病是什么样。一,上面提到的强力霉素和复方新诺明是非常老的抗生素,国内有很多出事案例,国内医院早就不用了。杜绝滥用抗生素,这是连小学生都知道的事情。我那次长疙瘩,在没有确定是不是炎症的情况下就给我开抗生素,大家能想象一下这是美国的医学博士,职业医生做出来的事情么?二,俗话说医生越老越吃香,我完全同意,我身上的疙瘩,如果是去国内任何一家正规大型医院去看,我相信大夫不会看不出来,但是这在美国就是发生了。原因很简单,我天朝坐门诊的大夫,一天可以对付几百个病人,应付各种问题,长期下来什么病症他能不认识?反观美帝,一个医生一天看的病人能有二三十就不错了,你能指望你想看的病他上课都学过?三,也就是我上面提到的效率问题,也是最捉机的问题。一句话,中国人能够出色的应付各种人多的场合,比如国外的中餐馆,人再多服务员也能把你安排得很好(加桌子加板凳走起来~),上菜也不会很慢。反观美国的餐馆,餐厅一旦人多起来,服务员就会手忙脚乱。好像扯远了,总之,看病也类似。看个病还要先预约,体验过一次你就明白会有多痛苦了。想我天朝的医院,虽然人挤人,但是你的病症就算再多,在医院呆一下午肯定能查出个所以然了…另外,我天朝子民到美国看病可能还会有个不习惯,我天朝看病,大夫会建议你吃一些中成药,其中虽然也有黑心药,但是确实有很多是对病情有好处的。试问,到美国肾虚了,谁会给你吃六味地黄?美国医生问了,什么是肾虚呀?
说了这么多,很多人说美国的医疗条件好,环境好,也许是真的,但是那些医疗条件医疗技术也许只有米国总统才能享受到。我等屁民能享受到什么?几句亲切的问候还是什么?你倒是让所有人都体验到他高超的医疗技术,医疗环境啊?如果有那么一天的话我也承认美国的医院好。至于美国看病的费用问题,总之,很贵,建议大家不是万不得已不要去Emergency Room。费用的问题前面有人说过了,我就不提了。
非愤青,非五毛,只是看到题主的问题觉得有必要写点什么。我天朝看病也许不是最省钱的,不是最人性化的,可是当我生病的时候,我是多么希望能身在天朝。
还有童鞋觉得米国看病很幸福吗?有的话我带你走一趟
吐槽一下,保险原本的意义是发生意外时减少损失,到了美帝手里就成了维持体面顺带圈钱的工具。哦,你出了点意外?别担心,保险公司管。等你放下心来一个月后才发现保险公司后手多的是,根本不会在你身上赔钱,肯定有后手把你的钱圈走。
医疗水平美国高,各种药物技术研发,远超中国。但是花的钱,也是美国高,如果没有医疗保险或者老板给你买的医疗保险不好,那身体不好的、或者年纪大的随时有破产的危险。而且这些医疗费用里,绝对有大量不合理的成分。举个例子,我有个亲戚在洛杉矶,老板买的医疗保险不是很高级,他看病必须去先去看Family Doctor。美国的Family Doctor,就是涂涂红药水的水平,和美剧里那些医生完全是天壤之别,那些手术室急症室的医生是精英。而这种Family Doctor,也能拿一年10w20w哦。这些医疗工会、保险公司、医药公司等利益集团,抬高了医疗成本,但是在民主体制下,很难对付。总的来说,美国医疗是市场化但是却不自由化(各种利益捆绑),的确有效率(这点和老美聊过,之所以不愿意切换到公费体制,是因为看到周边诸如加拿大等国家公费医疗有其它的弊端),但是公平就差很多。至于奥黑的医改,就是一呵呵呵。
翻翻答案,都是我一同学,我一朋友。我表妹。
还有拿牙医说事儿。作为一个新移民,咱们聊聊。这里要说明一点:中国的医生是用来看病的,没病谁去医院玩儿?美国的医生是用来预防疾病的,没病他也会来找你,关系好的家庭医生,对家庭成员会提出很多建议改善体质,提醒你这个要少吃,哪个要运动,预防为主。聊牙医。美国牙医不进入医保。你非要给牙齿上保险只能选择商业保险,价格奇高!如果你不保险,直接去看牙医,费用也奇高!所以导致好多人宁愿在国内拔牙或者做牙齿纠正手术。我妈在美国装了4颗植入牙,就是把四颗假牙植入牙床。然后其他假牙固定在四颗牙齿上。前后1年多,花费10万人民币以上。前妻在美国做牙齿纠正手术,花费6万以上,历时2年。对!没错,我就是土豪。再聊医保。没有医保看病,必须破产啊!!!价格贵到吓死人。也可以采取无赖手段:我就是没钱,你怎么样吧!别担心医院和你打官司。他们直接拿账单找政府。你只要配合提供相应的材料。证明你很穷,真的付不起这部分钱就可以。有医保的,没得说二八开,政府80.自己负担20.你还可以购买商业保险,让保险公司帮你负担20。具体的就不展开,毕竟是聊医疗水平,不是聊医保。妈妈第二个脚趾头长着长着就爬到大脚趾上了,医生看了剁掉!然后另一个脚也这样,再剁掉。这是发生在国内三甲医院的事。然后各种中药,各种偏方。移民到美国,医生诊断这是风湿,出具证明让我们回国打官司。想想国内打官司。。。。。算了。在美国,妈妈子宫内长了一个小东西,刮宫手术,预约当天送到医院,下午送回来的,一个医生一个护士,让妈妈当面转了2圈,跳了2跳,签字,收快递。。。。呃。。。收人。抗生素,美国医生不给开,发烧感冒,都快40°了?自己扛着?对,自己扛,扛几天就好了!没办法,自己偷偷从国内带抗生素去美国,被家庭医生知道了。他和他的小伙伴都惊呆了!你们居然还服用第一代抗生素?我们都吃上第四代。。。。。我有痛风,国内能购买的治疗痛风的药,水仙什么的国产就不说了。苯溴马隆德国出品的,国内分装的,效果不错。然后找到家庭医生,丫给了一些处方药。。。。效果。。。。反正我身边几个痛风的人都指这我给他们喂药呢。心脏搭桥的支架,骨折安装的体内钢板等等一些高端的医疗器才。。。。。哪里进口的自己知道吧?至于打吊针这件事,更加不用细说了吧?差距是有,差距多少谁能说得清?中国顶尖的医疗病护,打吊针都是按照毫微级论的,清一色的全世界高端医疗设备北京都有,只不过面对中*老干部。吃饭时间到了。就此打住。愿大家都安康!
真的很想吐槽现有的答案,提主问的是医疗水平,高票的都在回答各种费用差距。比较医疗水平,明明有很多数据可以比较吧,人均寿命,初生婴儿死亡率,各种疾病的治愈率,等等。比费用,怎么不跟朝鲜去比……朝鲜号称免费医疗的。单论医疗水平,美国肯定是毫无争议的世界第一。为什么人均寿命不如日本和一些北欧国家(当然,比中国要高不少)?貌似是因为美国的暴力致死事件比较多……车祸、凶杀之类。以下两图来自果壳的这篇文章:不同癌症5年间的相对存活率,美国居于榜首。数据来源:2008年CONCORD调查研究1980年-1999年不同国家包含致命事故(左)和不包含致命事故(右)情况下的平均寿命。左边的情况下,前三甲的国家分别是日本,冰岛和瑞典。而剔除致命伤害的影响后,前三名变成了美国,瑞士和挪威。图片来源:
医疗水平这个词有些含糊,我想题主应是想问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不包括医疗条件、医疗体制、医疗费用等。美国在医学方面的科研水平十分先进,药品开发、仪器研制等等都远远领先中国。但在医院,医生技术水平的差距应该不大。近年来海归很多,同国外的交流很多,技术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另一方面,国内庞大的患者数量也使医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机会,一些专科甚至走到了世界的前面,如烧伤、断指再植等等。
就没人说个中国的正能量例子?!!既然提到留学我说下咱国家大学的医疗福利水平。让你们感受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号 中国成都某二本私立院校 本科一年级打球扭了脚,去学校医务室看校医 挂号两元校医说最好去外面拍个片子。叫上对象出门转战 华西医院我俩都是第一次单独去大医院,程序感觉挺清晰的,不知道就问,工作人员态度都挺好。算上路程一下午搞定,问题不大,拍片开药不超过200。还顺便去春熙一人买了一双Nike Zoom 就算情侣鞋了第二天上午回学校导员给打电话说可以报销50%(先前都不知道买过保险,后来查了下发票才发现在代管费里面,50块钱一年。放假在家看病也能报销)下周一去领钱,第一次享受福利。期待
国内高中医保一年一百人民币,美国大学医保一年三千美金的就不说什么了。。。
谈几点不太一样的地方,不评价好坏:1.看病必须预约(急诊除外)。有可能你打了电话intake人员觉得你不用来,你就真的想看也看不成。我怀孕期间有几次少量出血,自我焦急的要命,觉得好严重的感觉,结果两次是妇产科根本不上班直接去了急诊,有两次是intake说这种现象很normal,严重了再和他们联系。2.保险很重要。周围人不管去看不看病,反正都有保险,没有裸奔的。法律虽然规定不管你有没有保险,去急诊必须收治,但往往去完急诊就会收到天价帐单。叫个救护车2000多刀可是常有的事,所以现在我都不去急诊了。3.收费的复杂性。还是拿我怀孕期间的例子来说,第一次去检查登记了保险信息后,就不需要每次再付费了。通常一个月来一次帐单,所以看完就走人感觉和看病不要钱一样。但账单我仔细研究过,比如做B超,不仅要收B超医生的费用,医院本身还要收费,和医生的visit,哪怕只是5分钟,也轻松300刀。而且医生有些也说不清某项检查的价钱,有时候我也不明白都收了我啥费了,一般都交保险处理了。4.医院环境和医生态度。就我去的大学背景的研究型综合医院来说,不用排队,不用提前去挂号啥的。医生不知道是为了挣钱还是职业道德,会分外殷勤,我做个B超抽个血,都要各种夸我(不理解有啥好夸的)。医术水平不好说,反正很少去看病,但大多数不会吓唬人,忽悠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医师职称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