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当介词可以表示位置的介词状态和活动?

influence做动词表示影响的时候后面一定是介词ON么?可以不加介词么?_百度作业帮
influence做动词表示影响的时候后面一定是介词ON么?可以不加介词么?
influence做动词表示影响的时候后面一定是介词ON么?可以不加介词么?
influence做动词时,它是一个及物动词,后面直接跟宾语:My dad influenced me to do electronics.我学电子是受爸爸的影响.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1331|回复: 0
摘 要:介词的空间意义由几何构型成分和功能成分共同构成,几何构型成分是显性的、默认的、第一位的,功能成分是隐性的、非默认的、第二位的,在构型成分不明确时被唤起和突显。长期以来,介词空间意义的研究集中在几何构型上,功能成分被忽视。但功能成分是介词空间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同一介词表达的不同几何构型提供较统一的解释,影响或决定某些介词的选择,为介词的隐喻意义提供解释机制,也为区分同义介词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几何构型; 功能; 介词; 意义 Abstract: The spatial semanticsofprepositions aremade up of geometric senses and functional senses, ofwhich the former are explicit, default and therefore primary, and the latter implicit, non2default, and secondary. The functional senses are invoked when the geometric senses are not clearly specified. Being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prepositional meanings, the functional senses can provide a unified account of the different geometric configurations of the same preposition, influence or even deter2 mine the choice of some prepositions, offer an explanation of themetaphorical sensesofprepositions, andmake available a new perspective for distinguishing some synonymous prepositions. Key words: meaning   1. 引言 介词 ① 在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是最常用的空间语言形式之一,主要用来表达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介词 表达的空间关系常涉及两类物体,一类在空间上等待定位或描述,常称为动体( trajector) ;另一类位置明确,可以用来充当描述位置不明确物体的参照物,常称为地标( landmark)②。动体和地标在语言表达中一般抽象概括为具体的空间图式( schema) ,如点、线、面、体及它们之 间的不同组合形式,这些图式称为几何构型(geometries)(Talmy ) ,图式之间的关系称为几何构型关系。几何构型关系不关心动体和地标物体的度量空间特征(metric space properties) ,如大小、长度、距离、角度等,也不关心它们的物质特征,如质地、材料等,只关心物体的拓扑特征( topological features) ,如结构类型、分离程度(degree of partiteness)、维度的数量、边界条件、成分的对称与可区别性等(Talmy )。传统上,介词描述的空间关系主要就是这类拓扑性质的几何构型关系,介词的空间意义也被认为只限于几何构型关系意义,有关介词空间意义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空间几何构型关系上(Bennet 1975; Cooper 1968; Leech 1969等)。如对介词 in的几何构型描述主要关注地标对动体的围绕关系(enclosure) , 对on的描述关注的是地标与动体的邻接关系(contiguity)。但是,介词表达的空间意义不仅与物体之间的几何构型关系有关,也与物体的有关知识以及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等因素有关。如在理解“The man is on the bus”这句话时,我们假定所涉及的物体(人,公共汽车) 以正常方式进行互动,因此人在车的内部而不是顶部,因为我们关于公共汽车的知识就是它运载乘客(人) ,但如果我们说“The bird is on the bus”,鸟就很可能在车的顶部,因为根据我们有关公共汽车与鸟之间的关系常识,公共汽车对鸟主要起到提供一个支撑平台的作用。这类有关物体的知识以及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因素被称为功能因素,是介词空间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英语介词 in的空间意义不能简单地用空间构型关系“包含”( inclusion)进行描述,还必须考虑“容器”对“容器所盛内容”存在位置限制等功能成分。传统上,由于对几何构型关系的强调,介词的空间意义研究对功能成分涉及极少。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特别是由于认知语言学对介词意义结构研究的重视③,有关介词意义中功能成分的探讨逐渐增多(Vandeloise 1986;Herskovits 1986; Garrod and Sanford 1989; Bloom, et al.1996; Carlson and Zee 2005等)。本文拟在综述以往介词功能研究的基础上对功能成分在介词意义结构中所起的作用作系统的探讨。   2. 功能的定义及分类 功能的定义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定〓7〓义将功能与一种语言使用者共享的关于物体的语言外 空间知识联系在一起,涉及到物体知识的许多方面。如Vandeloise在定义功能时强调物体在生活中的实际功用:“一个物体或关系的功能就是它在儿童和成人的生存和快乐中所起的作用。”()Mandler持相同的观点:“物体所做的事情是它们意义的核心,并且在幼儿时期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那是他们能获得的唯一的意义。幼儿对物体的社会功用没有概念,比如,为什么从杯子里喝茶,而不是从烹饪锅里。为什么我们睡在床上,而不是澡盆里……事物的意义就是它们与幼儿互动的方式,无论这一方式是好还是坏。”(Mandler 2004: 87)Tversky则强调功能不仅是活动、动作,还是为达到目的或目标而采取的行动()。物体知识的多样性给实际使用过程中功能的具体操作定义带来了困难。狭义的定义将功能分为两种,一种是动体和地标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另一种是地标物体的具体功能。Garrod和 Sanford (1989) ; Coventry, Carmichael和 Garrod(1994) ; Carlson2Radvansky和Radvansky(1996) ; Garrod,Ferrier和Campbell(1999) ; Coventry和 Garrod (2004)等 都坚持这种做法。第一种功能涉及动体和地标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Garrod和Sanford(1989) ; Garrod, Ferrier和Campbell(1999) ; Coventry和 Garrod(2004)等对 in和on的意义进行了实验研究。他们发现,介词 in和on的意义与动体和地标之间的位置控制关系有关。Carlson2Radvansky和Radvansky(1996)发现,待描述的物体之间是否存在功能关系影响对用来描述这些物体位置的指称框架④的选择。图1, 2, 3分别显示了不同程度的功能相关性:图1描绘了投递员与信箱之间的典型功能动关系;图2描绘了投递员与信箱处在非功能性的关系中;图3描绘了投递员与鸟巢之间的功能互动关系。在图1中,一个寄信的人站在一个邮箱左面,当这个人面向邮箱站立并做出投信的手势时,被试偏向使用内在框架对其进行描述“The mail carrier is in front of the mail2box”;相反,当他背向邮箱时(图2) ,外部—相对指称框架( extrinsic2relative frame of reference)被更多地使用 “The mail carrier is to the left of the mailbox”。当两个物体之间不存在功能关系时,如投递员与鸟巢(图3) ,使
用相对或绝对指称框架要远多于内部指称框架“The mail carrier is to the left of the birdhouse”。他们据此得出结论:物体之间关系的知识和正常的互动方式对指称框架的选择起者重要的作用。   Tyler和Evans(2003)把功能解释为动体和地标之间的相互作用。他们认为,每个介词反映了一个原型情景(proto2scene) ,原型情景是对反复出现的现实世界的空间—实体构型( spatio2physical configuration)的抽象表征,它既包括构型元素,也包括功能元素。功能元素反映了在具体空间构型中动体和地标之间的相互关系(Tyler and Evans 2003: 51)。Tyler和 Evans在讨论具体 英语介词的意义时,只为每个原型情景识别了一个功能因素,如 in 表达地标对动体的围绕关系,功能因素是“限制”(containment) ; over表达动体和地标在上下垂直方向上处在一定的范围内,功能因素是动体能对地标产生影响。但他们并不否认一个具体的空间构型可以与几个功能因素相联系。不过,他们并没有具体讨论确定一个介词功能应依据的标准。另一种方法将介词的功能成分定义为地标物体所拥有的具体功能。Hawkins(1993)在从认知语法视角讨论英语介词的意义时对地标物体所拥有的功能进行了探讨。他指出,英语介词表达4种地标几何构型,分别是内外结构 (MEDIUM ) , 表面 ( SURFACE ) , 管道 (CHANNEL)和节点(NODE) ,前三类地标构型都可以表达一定的功能:“内外结构”可以表达“环绕”( enclo2sure)、“包括”( inclusion)、“包含”(containment)等;“表面”表达的功能包括“接触”( contact)、“支撑”( sup2port)、“阻抗”( resistance)、“邻接”( contiguity)等;“管 道”可以表达的功能包括“通过”(passage) ,“运送” (conveyance)和“传递”( transmission) ;“节点”似乎不表达具体的功能⑤。Coventry、Carmichael和 Garrod (1994)发现,用 in和on来描述与plate/dish直接接触的一个物体的位置时,这两个介词的使用比例受一个物体是否被称为dish或plate影响。当物体被称为 dish时,使用 in的比例高;而当物体被称为plate时,使用on的比例高。从功能的角度解释,其原因在于我们一般认为 dish拥有“包含”功能,且这一功能与对对 in地标的功能要求一致,plate拥有“支撑”功能,这一功能与对on地标的功能 要求相符合。需要注意的是,物体除具有其常用的、典型的功能外,在一些非典型的情景中还可以被借用来实施其他的一些功能。Coventry、Prat2Sala 和 Richards(2001)研究了物体知识对介词选择的影响,他们发现,对于没有典型使用其功能的物体,功能和几何构型的作用同样存在,与典型使用其功能的物体相同。如雨伞具有遮雨功能,当它实施这一功能时,它与地标(打伞的人)之间的关系更多地用over表征,但当一个人用手提箱遮雨时,手提箱虽不再实施其正常的功能,我们仍可以用over表示这种关系。这说明,虽然某些物体不具有某些功能,但当它被借用来实施某一功能时,它与典型实施这一功能的物体选择相同的介词。我这里对功能采取狭义的定义,认为功能包括地〓8〓标物体的具体功能以及动体和地标之间的相互作用。 实际上这两者之间相互联系,无法截然分开。Hawkins(1993)把功能称为称作关系潜能( relational potential)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地标的功能是相对于动体的功能,只有在动体明确时,这一功能才能被实现,否则只能表现为一种功能潜势。Hawkins还进一步限定,只有当特定的地标几何构型出现在“重叠”(动体和地标重叠)空间关系中时,这些具体的功能关系才会出现,而当相同的构型出现在“分离”空间关系中时,关系潜能就一直处于未实现的状态,如在“John is out of the room”中,out of并不涉及处在包含关系中的一个房间。相反,它涉及从一个房间的分离,而这个房间在其他情景中显然可以处在包含关系中。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实际上,当动体和地标处于分离状态时,同样也可以产生功能关系,如我们在上面提到,over表达的几何构型之一为动体和地标在上下垂直方向上的分离,但这一构型可以表示“动体可 以对地标产生影响”。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动体和地标是否处在重合关系中,而是两者是否处于相互作用的关系中。Carlson和Covell (2005)也认为地标物体的具体功能与动体和地标之间的相互作用无法截然分开。他们提出,定义空间语言的功能特征在许多方面等同于定义功能相关性,而功能相关性不仅与地标物体的功能有关,也与地标与动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即一个具体地标的具体的物理特征可以履行许多具体的功能,如一只鞋子可以用来保护脚或踩扁一只虫子,但不能用来梳头或拧紧螺丝(Carlson和Covell )。有了这使用环境来选择一个具体的功能。因此,功能的定义与动体和地标两者都有关系。如在我们前面使用过的例句“Theman ison the bus, The bird ison the bus”中,两个 空间关系的动体相同,但功能却不相同,前者是包含,后者是支撑,这一差异产生于动体在地标(bus)功能范围内的选择。   3. 功能成分和几何构型之间的关系 以上的论述表明,介词表达的空间意义不仅描述空间几何构型,也表达一定的功能。那么,一个自然的问 题是,它们在介词表达的意义中各占据什么样的地位?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在这一问题上存在三种不同的 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几何构型存在于所有介词的空间意义中,但功能成分的存在具有选择性,在某些介词表达的空间意义中存在,但在另一些介词表达的空间意义中不存在。据此,介词被分为单因素限制类型( uni2constrained types)和双因素限制类型 ( dual2constrained types) ,前者受几何构型特征的限制(拓扑和轴线空间特征) ,后者受几何构型和功能两个因素的限制(参见MaShuhong 2005)。第二种观点认为,所有介词的空间意义均受几何构型和功能成分的影响,且几何构型和功能成分居于平等的地位,每一方被突显的程度随具体介词的不同而各异,在同一介词的不同使用环境中也会发生变化。Garrod et al. (1999) 提出的介词意义的混合模式(hybrid model)就表达了这一观点,该模式认为几何构 型和功能关系同时存在于介词表达的意义中,但它们在不同的空间环境中拥有不同的权重(weight) ,其具体数值决定于两个因素所获得的不同突显程度。第三种观点认为,所有介词的意义均包含几何构型成分和功能成分,但两者的地位并不相等,几何构型是显性的、默认的,因而是第一位的,功能成分是隐性的、非默认的,因而是第二位的,只有在几何构型成分不清楚或不明确时 才被唤起。Coventry和Garrod(2004)提出的表征空间关系的“功能几何框架”( the Functional Geometric Frame2work)就坚持这一观点。该框架既涉及空间关系的几何 构型内容,也涉及空间关系的非几何限制(extra2geomet2ric constraints或 extra2geometry) ,亦即功能关系内容。这一框架模式不仅把几何构型与功能成分结合在了一起,而且从该模式的名称上看,几何构型居于主要地位,功能成分为修饰成分,居于从属地位。我们赞同第三种观点,认为所有介词都受几何构型 和功能两个因素限制,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一般情况下,构型意义是默认的,只有在构型没有清楚地表明选 择哪一个具体介词时,功能信息才被唤起。在大部分情景下,介词的使用和理解都主要由几何构型因素决定。因此,我们可以说介词表达的构型意义是主要的、默认的,功能意义是次要的、隐含的,一般在几何构型不清楚时才被唤起。当构型关系清楚时,对 in和on的评估信心取决于地标物体的
几何构型,当构型不清楚时(参见4. 2) ,“包含”(containment)、“支撑”( support)等功能概念就变得重要。功能几何框架区分了几何构型和功能成分的主、次关系,这一关系是突显程度上的差别,但必须指出,两者的存在都是强制性的,而不是选择性的。因此,功能几何框架模式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两者在使用中的分布,因而更加客观。这一模式得到了Munnich(2002)的有力支持: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较晚开始的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中的表达功能关系的表达方式时有困难,而获得表达构型关系语言的能力却得到保持。这说明构型关系和功能成分是相互独立的,并且构型关系是第一位的。 几何构型和功能成分之间的这种关系也可以从形式与功能之间关系的角度得到解释(Tversky 2005)。形 式和功能二者同时存在,相互依存,不存在没有功能的形式,更不存在没有形式的功能。但形式是第一位的, 形式决定功能。介词表达的空间几何构型常常可以决定介词的功能意义,如 in的典型构型是“某物处于容器中”,正是这一构型赋予它“包含”、“保护”、“限制”等功能;同样, on的典型构型“某物处于表面”赋予它“附〓9〓着”、“指称”、“阻抗”等功能。因此,介词的功能特征一般是从几何构型发展而来的,几何构型是因,是第一位的,功能是果,是第二位的。另外,从感知的角度看,二者具有不同的感知及时性(Tversky )。空间几何构型属于外表(appearance)现象,主要与视觉感知系统有关,外表能从静态的物体感知到,而功能主要与运动感觉系统有关,在典型情况下需要在动态或相互作用使用有关,需要基于知识的推断。因此,几何构型比功能更容易被感知。但Tversky也指出,随着经验的增加,功能可以从外表中感知到,如Hawkins(1993)讨论的四类地标几何构型的功能特性我们在许多生活情景中都 可以很容易地感知到。如图4所示,为了表达几何构型和功能成分之间的关系,我们将介词的空间意义视为由两者复合而成的一个结构体,该结构体包含上下两个部分,上面为几何构型成分,下面为功能成分,表示几何构型在任何时候都处于显性地位,功能成分在任何时候都处于隐性地位。同时,所有介词的空间意义组成一个结构体连续统,连续统的左右两个端点分别代表纯粹的几何构型成分和纯粹的功能成分,从左向右,构型成分逐渐减弱,功能成分逐渐增强;从右向左,功能成分逐渐减弱,构型成分逐渐增强。但两个端点可以无限迫近,却无法到达。这样,任何一个介词表达的空间意义都是这个连续统上的 一个点,都包含几何构型和功能两个成分,该点向连续统两段的偏向程度决定于几何构型成分和功能成分在 介词实际使用中所获得的不同突显程度。图4. 介词空间意义结构   4. 功能成分的作用 4. 1帮助理解介词表达的意义 功能成分为介词表达的不同几何构型提供了统一的解释。物体之间可能存在的构型关系千差万别,但介 词作为一个封闭词类,其数量是有限的,表达的空间意义也是有限的,但这些有限的空间意义却可以满足表达无限的空间构型的需要,原因何在? 这与语言意义的范畴化有关。一个语言意义并不只表达一个对象或情景,而是表达一个类别或范畴,其中的成员通过家族相似性联系在一起。介词的意义也是如此,介词的一个空间意义是对多个空间情景或关系的概括。这些不同的空间情景/关系之所以能组成一个范畴,除了其中存在的家族相似性关系之外,功能成分的相同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即它们的空间构型虽然不同,但表达的功能却是相同的。以介词 in为例,其表达的几何构型为动体和地标处在重合关系中,但地标的可变性很大,可以在维度、边界性等方面发生变化,如: in a bowl, in the mirror, in the line, in the rain, in the fog。但无论如何变化,各类构型所内含的功能却是不变的,主要包括“位置限制”、“保护”、“影响”、“隐藏”等。这些功能为 in的各种不同的几何构型提供了较为一致的解释,使 in的空间意义更容易理解。 4. 2决定某些介词的选择 功能成分时常影响甚至决定介词几何构型描述的合适性,从而影响或决定某些介词的选择。介词 in和on表达的意义中含有“地标控制动体位置”这一功能因素( Garrod 和 Sanford 1989; Vandeloise )。如: a pear in a bow, 当碗移动时梨也跟着移动; a person in a queue,人的位置受队列的限制; a kite on a string,线在功能上支撑风筝对风力的反作用。Garrod和 Sanford (1989) ; Garrod、Ferrier和 Campbell (1999) ; Coventry和Garrod (2004)等对 in和on的意义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都发现,在描述图5的情景时,如果碗能限制梨子的位置,那么 in的用法是合适的;相反,当梨子在碗顶部自主晃动时,表明碗对其没有控制作用,那么 in的用法就是不合适的。同样,如果苹果的位置被从上面挂下来的一根线限制(图6) ,因碗对其没有控制作用, in也不适用。再如,图7表达的空间关系,既可以是瓶子和瓶盖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是灯泡和插座之间的关系,但我们可以说“The bulb is in the socket”却不可以说“3 The bottle is in the cap”。这是因为 in表达的功能之一是地标对动体的限制作用,插座能决定灯泡的位置,而瓶盖不能决定瓶子的位置。    图5    图6 (Coventry和Garrod 2004: 83)   图7(Vandeloise) 4. 3提供介词隐喻意义的解释 介词的功能成分为介词意义由空间域向隐喻域的扩展提供了解释。许多空间介词的扩展意义无法用它 们的纯几何构型来解释。如我们并不清楚 being in abad mood与几何构型“环绕”有什么关系,也不清楚 be2ing on social security与几何构型“接触”有什么联系,但如果考虑到情绪对人的行为施加控制,社会保险提供财务支撑,那么这两个表达式就好理解了(Garrod和 San2ford 1989)。因此,我们可以用功能成分对隐喻进行重新定义:当功能特征从空间域扩展到其他域时,将产生隐喻意义。为什么介词意义的功能成分可以触发隐喻? 这可〓01〓以通过意象图式得到解释,介词的空间意义产生于介词所编码的意象图式。意象图式是我们身体化的经验在认知层次上的表现形式,它是从我们身体的感知运动经验中获得的,是我们在幼儿时期从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和空间构型中抽象出的意义类型。如“容器”图式表达“实体被容器所包含(contain) ”这一意义。正是因为容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意义,“容器”图式才有意义,这种意义实际上就是功能。容器图式不仅表达空间概念,而且被用于表达抽象的概念,产生隐喻意义,而在这一过程中,起作用的正是功能成分,例如,“正是因为容器对活动具有限制作用,用‘包含’(CONTAINMENT)来概念化‘权利’以及‘恋爱’、‘危机’等各种状态才有意义”(Ev2ans and Green 2006: 47)。“恒定假说”( the InvarianceHypothesis)本身也提供了有关介词功能的解释(Lakoff)。根据这一假说,在隐喻过程中,从目标域向 源域的映射保存了源域的认知拓扑结构(cognitive topol2ogy) ,即意象图式结构,而意象图式结构可以产生一些重要的“蕴涵”(entailments)或推论(Johnson 1987: 22)。这样,源域的意象图式所导出的蕴涵或推论在映射过程也保留下来,成为新的目标认知域的蕴涵或推论。如容器图式至少有下列蕴涵或推论: 1)作为地标的容器通常向位于其中的动体提供某种保护,使其免受外力侵袭;2)容器本身也对处于容器中的体施加束缚和限制; 3)容器中动体的位置相对固定; 4)这种相对固定的位置意味着处于容器中的动体或者能被观察者看到,或者因容器壁挡住了观察者的视线而看不到; 5)包容关系可以传递,如B处于A中,那么B中的一切都处于A中(John2so
n 1987: 22)。这些推论或蕴涵实际上就可以视为介词空间意义的功能成分。正为一个多产的隐喻工具,如“接触”意象图式的一种推论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支撑。这样,在理解 beingon social security时,我们就可以推断:如果取消一个人 的社会保险,他将在经济上穷困潦倒。 4. 4区别同义介词 功能成分也为同义介词的区分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如果说空间介词表达的每个意义都位于几何构型—功能连续统上的某一位置,那么表达相近意义的介词,其位置必定是不同的,即受几何构型和功能成分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要么偏向几何构型一端,要么偏向功能一端。Coventry et al. (2001)研究了几何构型和功能变量对两对介词 over/under, above/below使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它们分别受不同种类变量的限制: over/under主要受功能的影响,而 above/below主要受几何型的影响。据此, Coventry et al. 提出,在分析空间介词的意义时,应识别多重限制,介词应该在这些发现的基础上重现分类。笔者对汉语介词“里”、“中”、“内”⑥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这一研究是基于“北京大学汉语语料库”构建的一个 100万字左右的语料库,笔者对这一语料库中“里”、“中”、“内”的三个介词的用法进行了分类统计,三者空间用法的比例分别为52. 4%、26.8% 和30% ,隐喻用法分别为 47. 6%、73. 2%和 70%。 因为,隐喻用法主要是通过功能成分从空间域向抽象语义域转移产生的,因此可以认为,在这三个介词中,“里”主要受几何构型因素的限制,而“中”、“内”主要受功能因素的限制。“中”和“内”虽都主要受功能因素的限制,但各自表达的主要功能因素并不相同。“中”表抽象范围,“内”则强调界限的限制。三者之间的差异可以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得到解释:“里”、“中”、“内”都是对“容器”意象图式进行编码而产生的介词,但各自突显容器意象图式结构的不同成分,从而造成了它们在表达意义分工上的差异。“里”突显三维容器内部,“中”突显三维或二维容器的内部,“内”突显容器的边界,“中”和“内”的功能也正来自这些被突显的构型成分。   5. 结语 介词的空间意义由几何构型成分和功能成分共同构成,几何构型成分是显性的、默认的、第一位的,而功 能成分则是隐性的、非默认的、第二位的,在构型成分不明确时被唤起和突显。长期以来,介词空间意义的研究集中在几何构型上,功能成分被忽视。但功能成分是介词空间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同一介词表达的不同几何构型提供了较为统一的解释,影响或决定了某些介词的选择,为介词的隐喻意义提供了阐释机制,也为区分同义介词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有关介词空间意义的研究才刚刚起步,需要同仁们的同心协力。此外,借用国外介词空间意义研究成果,开展汉语介词空间意义的研究,不失为一个事半功倍的方法。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可使汉语介词空间研究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注释: ①这里指空间介词。 ②动体—地标是认知语言学中的用法,这两类物体在心理学中称图形 (figure) —背景(ground)。 ③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意义就是概念化,这种概念化具有体验性的基础(embodied basis) ,即所有的概念,不论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最终都建立在某种基本的空间结构上。这种空间结构称为意象图式,它产生于我们的身体在世界中的经验。因为介词的主要功能就是表征空间关系,而且这种空间关系时常被扩展到其他抽象的领域中,所以介词的意义结构为认知语言学研究概念化和体验性提供了最佳窗口。因此,认知语言学有关介词意义结构的研究非常丰富,实际上认知语言学最早的一些研究,如Brugman 1981, Lindner1981等,都与介词的意义结构有关。 ④指称框架(frame of reference) :用来确定物体空间位置的坐标系统,一般分为内在指称框架、相对指称框架和绝对指称框架。内在指称框架以物体为中心构建坐标系统,坐标由物体的内在特征决定,物体的边或面被用作背景(ground) ;相对指称框架以观察者自我为中〓11〓心或以物体为中心;绝对指称框架建立在固定的方向上。详细论述参见Levinson (2003)。 ⑤有些学者持有不同看法。例如 at的地标构型为节点,但Herskovits(1986)认为它同样可以表达功能,这样,Mary is at her desk不仅表示玛丽和书桌处于“重合”空间关系(coincidence)即玛丽在书桌边,还表示玛丽和书桌之间的功能关系,即玛丽在利用书桌提供的功能,在桌子上工作。当然,同时也要考虑说话人为什么选择介词 at而不是near或 by。 ⑥传统语法中一般把“里”、“中”、“内”这样的词称为方位词,但根据刘丹青(2004) ,方位词也被视为介词的一类。 参考文献 [1]Bennet, D. C. Spatial and Temporal Uses of English Prepositions: An Essay in Stratifi Cational Semantics[M ]. London: Longman,1975. [2]Bloom, P. et al(eds. ). Language and Space[C]. Cambridge, MA: M IT Press,1996. [3]Brugman, C. Story of over[D ]. M. A. thesis. University of Califor2 nia, Berkeley,1981. [4]Carlson, L. & Covell, E. Defining functional features for spatial lan2 guage[A ]. In Carlson, L. & Zee, E. V. D. (eds. ). Functional Fea2 tures in Language and Space: Insights from Perception, Categorization, and Development[C].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5 ]Carlson, L. and Zee, E. V. D. Functional features in language and space[A ]. In Carlson, L. & Zee, E. V. D. (eds. ). Functional Fea2 tures in Language and Space: Insights from Perception, Categorization, and Development[C].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6] Carlson2Radvansky, L. A. and Radvansky, G. A. The influence of functional relationson spatial term selection[J ]. PsychologicalScience, 1996(7) : 56260. [7 ] Cooper, G. S. A Semantic Analysis of English Locative Prepositions [M ]. Bolt, Beranek &Newman report, 1968. [8]Coventry, K. R. , Carmichael, R. & Garrod, S. C. Spatial preposi2 tions, object2specific function and task requirements[ J ]. Journal of Semantics,1994(11) : 2892309. <BR
>[9]Coventry, K. R. & Garrod, S. C. Saying, Seeing, and Acting: The Psychological Semantics of Spatial Prepositions [M ]. Hove and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2004. [10]Coventry, K. R, Prat2Sala, M. , and Richards, L. The interplay be2 tween geometry and the comprehension of‘Over’, ‘Above’, and ‘Below’[J ]. Journal ofMemory and Language, 2001(44) : 376298. [11]Evans, V. & Green, M. Cognitive Linguistics[M ]. Edinburgh: Ed2 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6. [12]Garrod, S. , Ferrier, G. & Campbell, S. In and On: Investigating the functional geometry of spatial and semantic co2ordination[J ]. Cog2 nition, 1999(27) : 1812218. [13]Garrod, S. C. and Sanford, A. J. Discourse models as interfaces be2 tween language and the spatial world[J ]. Journal of Semantics, 1989 (6) : 147260. [14]Hawkins, B. W. On universality and variability of spatial adpositions [A ]. In Zelinsky2Wibbelt C. ( eds. ). The Semantics of Prepositions: From Mental Processing to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 C ]. Berlin and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1993. [15]Herskovits, A. Language and Spatial Cognition[M ]. London: Cam2 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16]Johnson, M. The Body in theM ind: TheBodily Basis ofMeaning, I2 magination and Reason[M ].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17]Lakoff, G.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A ]. In A. Ortony (eds. ). Metaphorand Thought[C].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993. [18]Leech, G. N. Towards a Semantic Description of English[M ]. Lon2 don: Longman,1969. [19]Lindner, S. A Lexico2semantic analysis of English verb particle con2 structionswith out and up[D ]. PhD thesis, Dept. ofLinguistics, Uni2 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1981. [20]Mandler, J. The Foundations ofM ind: Origins of Conceptual Thought [M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21]Ma Shuhong. Spatial Categorization Constraints on English Preposi2 tional Semantics Acquisition by Chinese EFL Learners[D ]. Ph. D. dissertation, Guangdong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2005. [22]Munnich, E. L. Input andmaturation in the acquisition of second lan2 guage spatial semantics[D ]. Ph. D.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Delaware,2002. [23]Talmy, L.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I: Concept Structuring Sys2 tems[M ]. Cambridge and London: TheM IT Press,2000. [24]Tversky, B. Form and function[A ]. In Carlson, L. & Zee, E. V. D. (eds. ). Functional Features in Language and Space: Insights from Perception, Categorization, and Development[C].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25]Tyler, A. & Evans, V. TheSemantics of English Prepositions: Spatial Scenes, Embodied Meaning and Cognition [M ]. Cambridge: Cam2 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26]Vandeloise, C. Spatial Prepositions: A Case Study from French[M ].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7]Vandeloise, C. Spatial prepositions: A case of the preposition“in” [J ]. CognitiveLinguistics, 1991(5) : 1572184. [28]Vandeloise, C. Force and function in the acquisition of the preposition in[A ]. In Carlson, L. & Zee, E. V. D. (eds. ). Functional Features in Language and Space: Insights from Perception, Categorization, and Development[C].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29]刘丹青. 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Powered by Discuz!
& Comsenz Inc.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表示方位的介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