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华美迎瑞气一带一路是什么意思思

明珠一颗在盆中,满屋光辉瑞气浓,想是人间留不住,翻身投入水晶宫,这是什么意思。我是求孩子的_百度知道
明珠一颗在盆中,满屋光辉瑞气浓,想是人间留不住,翻身投入水晶宫,这是什么意思。我是求孩子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nbsp,是长辈了!命运在自己手里,命越算越混,换个思维方式,啊呸!这支签本人也求到过,并不是龙王的水晶宫才是水晶宫,比如贵重物品,明珠一粒代表的意思有很多种,并不是下签与下下签;想是人间留不住&nbsp,应该可以这样解;翻身投入水晶宫解签人要看你求什么,孩子出生你就换个身份了别乱误导人啊,玉碎了,该给个红包啦,心中的梦想等的在心里或家里,求签只是有个念想! & &nbsp,你心里想要的比如男孩女孩,不合群之类的第四句意思看你怎么想,换个想法,你可能会投到水晶般的宫殿!哥信科学的,士农工商做哪行都由自己决定; &nbsp,指的是物; &nbsp,签面写的上签,之类的是物当然第三句意思也不是去逝过逝之类的,亲们,出生的时候会很受关注,不是人第二句意思说家里条件或背景好,换个环境,别太相信这些了,会有个水晶宫般的家庭; ^_^这样解; &nbsp,你应该放弃你的酒池肉林的潇洒生活了!求子!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都还在肚子里;满屋光辉瑞气浓&nbsp,可能是丢了; &nbsp!明珠一粒在盘中&nbsp,孩子长的很漂亮带瑞气; &nbsp,或看人表面看起来像貌好
让你失望了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不整景的人是什么意思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不整景的人是什么意思
不整景的人是什么意思
就是混的不好日子不好过的人(不排除是打字错误:不正经的人)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烛明金屋吐祥光 香馥锦堂呈瑞气 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烛明金屋吐祥光 香馥锦堂呈瑞气 什么意思
我有更好的答案
芬芳的香味充盈着这华丽的大堂,呈现出祥瑞的气氛明亮的烛光照耀着这富贵的屋子,显出祥和的光彩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九厅十八井,客家美庄园(附培田印象组画)
一、培田概况
培田村在明清时期是连城到汀州府古官道上的主要歇息地,曾繁荣一方。培田人尊崇儒道,以务农工商建基立业,以学文习武求取功名。他们走出山区活跃于省内外,甚至东渡日本西涉法国留学,希冀吸纳先进思想与技术来强国富民,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
培田村现有村居仍较好地保存了明清时期的风貌,布列工整,建筑精湛,环境优雅,与周易风水学说的村落选址原则与模式极为一致。在近千米的古街两侧保存着30余幢“九厅十八井”形式的高堂华屋与21座宗祠。村周边点缀着5个庵庙、6所书院与塾学遗址、2座圣赐跨街牌坊,组成了约7万平方米的明清古建筑群。
经过有关专家学者的考察与推荐和有关领导的关怀与支持,培田古民居群拂去了多年尘封,重显它的历史文化与建筑艺术价值,以“九厅十八井”建筑群齐名于土楼、围龙屋、吊脚楼、徽派民居,被誉为“辉煌的客家庄园”、“民间故宫”。数十家电台到过培田采访,福建东南台、香港凤凰台、中央电视台二套曾专题报道过。近年《红色摇篮》、《邓子恢》、《和谐家园》等电视剧均在此拍影多集镜头。出版专著有《培田·辉煌的客家庄园》(陈日源主编)、《八百年的村落——培田纪行》(吴国平、曲利明主编)、《培田古村落》(俞如先著)、《培田——乡土中国》(厦大历史系教授郑振满、张侃著)、《闽西客家古村落——培田村》(清华大学建筑系李秋香主编)等,它们从不同角度诠释分析了培田的历史文化与建筑艺术,图文并茂色彩纷呈,论述详实情感充沛。还有多所院校美术系学生定期到培田写生,有关论文和游记常见报端。承担培田古民居保护与开发规划工作的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认为:“培田作为一个古村落,其建筑布局、结构与装饰艺术之精湛,蕴含文化积淀之深厚,为国内罕见。”昆明理工大学教授朱文良评价:“培田民居向人们展示丰富建筑文化的同时,还装载着客家历史文化、系统宗教文化、淳朴民俗文化、宗族自治文化、造就人才的书院文化、改变农民命运的红色文化。……”
2001年1月培田古民居群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村,2005年9月又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6年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荣获“中国最美的历史文化村镇”称号。
(二)历史沿革
培田村今属龙岩市连城县宣和乡。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以前,今宣和、朋口、莒溪称为河源里,辖于长汀县。1133年置莲城县时,宣和为河源上里仍属长汀县,朋口、莒溪为河源下里则属莲城县。元至正六年(1346年)莲城县改为连城县。明洪武十五年(1383年)河源上里与长汀南山、钟屋一带合为宣河里,分为六个图,培田村是第六图。总之自宋至1956年3月,培田一直隶属长汀县,1956年3月随宣和乡划归连城县。
培田村北枕宣和与罗坊交界的雷公顶(又称砻勾岭),西倚连城与长汀交界的松毛岭,东仰巍峨笔架山(1956年前为连城与长汀的界山)。古时步行,自连城向西走,途径林坊再上石砌山岭古官道到五寨(原是培田所辖自然村,今属林坊乡),由五寨下坡7公里就到培田,全程约20公里。此程,汀郡总镇粤东人关镇国于1864年经过,称此处“果然马足生云,旗头接日,中有出云亭茗香郁郁,楹句琅琅,入耳鸟语宛转,穿林则晷影玲珑”。如今交通坐汽车,可南行到朋口再向西北至文坊,由文坊北走7公里就到培田,此程约40公里。也可北行到北团再向西南至罗坊,由罗坊越过砻勾岭就到培田,此程约35公里。
(三)村居环境
培田村的西北至东北方,河源溪上游的连屋田溪、洋利坝溪、五寨坑溪,分别汇聚于村中的永济桥及万安桥下,溪流形成自村西北转向村东南,环抱全村后再流向升星村的“腰带水”。村内自北向南从溪中筑陂引入两条水圳沿着古街和主要道路流淌。这是便利村民生活用水与木屋防火的绝妙设计。村西秀丽山色下,每隔300米左右均匀布列四口石砌水井,称为龙眼井与虎眼井,其水质清冽甘甜,往日村民多在清晨与傍晚去井内取水,匆忙的挑水队列与黛瓦屋顶徐徐飘出的炊烟形成一幅古朴的田园风景。此外在大房子之前或山凹风口所对之处,总点缀着池塘与菜园,平时养鱼种菜,急时救火消灾,还有调节气候的作用。居住在培田、确实有安然自得尽享天成的感受。春天,南来暖流自村南水口输入,驱散残存的寒气,冷热交替的锋面雨滋润复苏的大地;夏天,稻田由嫩绿渐变为金黄,树荫竹影郁郁葱葱,使人们避开热浪暑气,迎接丰稔的收种大忙;秋天,气爽风高,经过千重山峦逐渐减弱的台风雨,到了培田成为及时雨,补充了清澈甘泉的蓄积,各色果蔬也乐呈一片丰收景象;冬天,北枕的群山像严密的屏嶂,阻挡朔风凌虐,唯迎东面暖和旭日。
(四)村名由来
据《培田吴氏族谱》称:培田开基始祖吴八四郎生于元泰定年问(注:应为“间”)(1324一1328年),至正年间(134l一1367年)定居宣河上篱(今升星村)。那时上篱周围村庄,散布于溪边、山麓、田塅,有林、翁、曹、马、谢、聂、赖、温、熊、魏等姓人家,至今仍有魏屋、谢陂洋、曹溪头、赖坑源、翁坑等地名可让人寻踪追思。传说吴氏定居上篱传至三世时,由于某风水先生暗示祖屋亏长房,长兄吴文贵之妻巫氏着急,借端洗面水给地理先生之机,以洗面巾遮手把金镯脱在面盆里,以求解救方法。地理先生见礼物重,遂诚心指点“老屋不改,背井离乡”,建议迁居松树岗后的“背田”,同时改变乡音乡俗。因此,吴文贵便迁“背田”建基立业。同时,改变乡音乡俗,如鸡、兔原来说:“鸡哩、兔哩”改说“鸡”、“兔”,又如端午和中秋,原为五月初四、初五与八月十四、十五连续两日过节,改为只在五月初五与八月十五过节。
由于背田地名的“背”字意义不佳,吴文贵便依照谐音,改定为培田,因为“培”字有培养教育后代使子孙贤达之意,“田”字有养育人丁赖以生存的根基之义,所以后代感到寓意深刻乐意接受,沿用至今。而原居地上篱因“篱”字难写,曾以谐音改为“上里”,在农业合作化时因办了“升星高级合作社”,到公社大集体时便称为“升星大队”,于是以升星作为村名。培田与升星两村同姓同宗,因此常合称为吴家坊。培田在河源溪上游又叫上村,升星在下游则叫下村。
(五)培田民居
培田始祖吴八四郎从事商贩于汀连。定居后,子孙农、工、商、读并举,五世成富室,七世开书香,九世吴东溪、吴石泉、吴廷富、吴廷撰效绩朝政,十世分敬、崇、中、宏、和、思六房,十二世裔吴良辅先商后仕,其子孙吴容庵、吴纯熙父子农商结合,基业恢宏,康熙年间相继建造了“官厅”等七座“九厅十八井”大宅,奠定村落格局和建筑风格。乾隆以后,十五世至十九世,英才辈出,不少人高中进士、举人、贡生,并出仕为官,族人以农为基业,发展工与商,他们在功名上、财富上实现了“业继治平”的梦想。特别到了所谓“同光中兴”时,他们扩展经营地域到湘衡与潮州,经济实力更雄厚,这时期所建华屋面积之大,结构之巧,尺寸之适,技艺之精,寓意之深都较“康乾时期”的建筑有过之而无不及,且每座大宅都命以堂号,赋与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兹选有代表性的建筑介绍于下:
1、衍庆堂:由培田六世祖尚义大夫吴郭隆建于明景泰年间(1450—1457年)。坐落后龙山虎形头部山麓,族谱记载此处“地幽势阻,水绕山坏(注:应为“环”),可以盘旋,乃筑室其间”。原来为住屋,内挂堂匾“至德衍庆”。至清乾隆年间扩修为郭隆公祠,始取名“衍庆堂”。这里是全村祭祖、拜图、打醮、集会等活动之所,也是全村现存最老的屋宇,村民仍称“老屋”。屋宇两直三进,厅堂三开,外宇坪(注:“宇坪”还是“雨坪”)照墙下设池塘,彩绘门楼装饰门当户对,置石狮石鼓。内宇坪特别宽阔,其围墙中间搭戏台,台两侧各竖四杆石功名旌表。坪左右各有妇女儿童观戏间。下厅两侧置石鼓,梁上挂满功名题字匾,柱贴吴氏常用对联。上厅挂六世至十世祖宗像,像侧置放红漆大图谱箱,像前摆设香案桌,每年正月初二举行三献礼祭祖活动。右直厢房是供宴席厨炊及守祠人居住之用。
2、官厅:由培田十四世祖候选州司马吴日炎(号纯熙)建于康熙40年左右,占地面积约70&100平方米,前塘后阁五进,左右并排两直横屋,气势宏伟。外宇坪石桅杆功名旌表高竖,石狮石鼓雄踞,外大门楣横书“业继治平”;内宇坪特别宽阔,据说当时村贤接待官员均在此进行,坪内作为停轿歇马之用。内大门前也竖功名旌表旗杆,门楣横书“斗山并峙”指明此屋处于风水宝地。前厅到中厅的天井铺石砌吉祥图案甬道,厅堂两侧大屋间隔扇窗装饰八幅鎏金精美缕雕,梁柱装饰吉祥浮雕,四壁油漆,古朴亮丽。后厅、背厅可供儿孙学习,背厅之上建楼房为藏书阁,后厅两侧还辟有绣花厅。并排于五进厅堂两侧的横屋是生活起居的地方,其内住房与侧厅设计和谐舒适,形成多单元既独立又连通的结构,各单元天井中搭架种花卉,透出怡人的颜色与馥香。
3、继述堂:又称“大夫第”,由诰封五品奉直大夫,晋封四品昭武大夫吴昌同四个儿子同心协力精心设计而建。此堂屋始建于光绪甲申(1884年)历时11年于1894年完成。坐庚向甲,占地面积约为80&90平方米,五列四进结构。堂名取自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谱载“集十余家之基业,萃十余山之树木,费二、三万之巨赀,成百余间之广夏”。它是培田保存最完美又是最大的宅院。外宇坪有月塘、照墙、石龙纹举人旌表旗杆、石狮石鼓,外大门楣横书“三台拱瑞”指明地处吉星高照环境。石刻门联为“水如环带山如笔,家有藏书陇有田”。内宇坪宽阔,卵石铺砌吉祥图案、植桂花、茶花。内大门横额为石刻“大夫第”,前厅悬挂中举“登科”匾,耳厅高挂皇朝“诰封”命词大匾及贺匾。中厅两侧大屋间隔扇窗缕雕八幅精美图案,厅中陈列一套古色古香的樟木圆桌与“学士椅”,呈现富丽文雅气派,此屋右三直左一直的横屋,其不对称的布局是因山川形势依风水学原则而定。横屋各单元的天井、厅堂、过道环环相扣,错落有致,天井内有鱼池、花架,兰香菊艳四季宜人。
此屋主人热心乡村公益,遵父遗属在福州出重赀捐建汀州八县吴氏试馆。依此义举经申报获准在村北建立“乐善好施”圣旨牌坊,今仍屹立在通往连城古道与宣罗公路的交叉路口。他们四兄弟都有功名,长兄例授奉直大夫;二弟经左宗棠选用江西临川温家圳巡检;三弟是光绪已卯举人,兵部差官;四弟是贡生,候选训导,废科举后,任南山书院新学制校长,捐建院后三间大教室及厨房宿舍等。
4、双灼堂:由庠生吴华年建于清光绪末年,占地面积约45&80平方米,三直五进结构,是“九厅十八井”加半圆形后围屋的建筑,俗称“围龙屋”。外大门楣横书“华屋万年”,门联是“屋润小康迎瑞气,万金广厦庇欢颜”指明了屋主人的名号及理想。内宇坪很宽,被“乐善好施”门楼厅分隔成两块,坪内培兰植桂,花卉吐艳。内大门楼横额“乐善好施”四字是清末御史江春霖题书,门联按乐、善、好、施各字为首作楹联两副:“乐以忘忧满眼风光饶乐趣,施于有政一堂孝友验施为”;“善居室惟怀完美,好读书立志修齐”。因江春霖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故常令人驻足欣赏。此外红军时期在该堂屋内外有十余幅标语,特别是瑞金模范营第四连创作的十问十答共800余字的“田妇讨论歌”仍完好留存在中厅粉壁上,内容用客家词语表达农妇劝郎去当红军,希望郎君别念家务、农耕与双亲,期盼红军英勇杀敌获取胜利,实现革命理想过上幸福生活的愿望。这是原汁原味的红军深入宣传土地革命思想的实证文物,更令人惊叹为什么红军北上抗日直到解放时,屋主人不会洗擦去这些字迹?原来此屋是周恩来留法同窗吴乃青先生的故居。
5、工房门楼:原为建造“继述堂”工匠的工场,后来才建成民居。此居门楼石撑起庄重三山,其叠檐灰塑亭台楼阁,花鸟虫鱼,状元游街等精美图案,门楣横书“绮里玑联”,门联是“南山秀毓书香绍,北斗光腾剑气明”,照墙以山水扇面构式,厅堂地面低于路面,工匠以“入内聚财,外出高升”理念突破基建常规。工匠在展示自己精湛技艺的同时,最后将不起眼的工场建成商铺与住房合一的理想家园,昭示出他们的建筑高超水平。
6、容膝居。由吴昌同建于清咸丰年间,用于培训房族女丁与媳妇,希望造就知书达理,工于女红技艺,精于家政妇道的贤妻良母。红军时期曾在此办妇女夜校。居名源出《归去来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天井边照墙上高书“可谈风月”既表达居所狭小仅能容膝,又表示其内也可心容广阔天地幽远时空,安居乐业。诚然也可理解为突破封建时代忌谈男女正常生育知识的思想约束,当作开明之举,但落入庸俗的编造典故,就会偏离了古人高雅的原意。
7、济美堂:建于1898年左右,是吴昌同公祠。三直四进结构,左侧有二直横屋作为住房,占地面积约35&70平方米,建造精巧华美,特别是堂内隔扇窗木雕、中堂屏扇双面镏金缕雕藏典故寓吉祥,宇坪和天井卵石铺砌成如意图案,屋顶飞檐翘角,瓦口瓦当装饰,全是工艺精品。
8、衡公祠、久公祠:前为清乾隆年间所建,后为光绪丁酉(1897年)落成。两祠门楼都是三山斗拱木构建,是客家宗祠典型建造形式。衡公祠斗拱中镶入漆画三国故事至今清晰可鉴,游人称绝;久公祠斗拱及梁柱精雕细刻典型清代油漆彩绘,游人盛赞。两祠相邻形成壮丽景观,在此留影者特多。
9、务本堂:又称进士第,由吴五亭在祖业基础上扩建于光绪丙子(1876年)。此屋地基范围成三角形,长边沿古街布设三间店面,中间正厅庚山甲向,占地约二亩。外大门逆水朝北,横额隽刻“耸秀云山”,门联为“奎娄高映文昌府,松竹长参至德门”。村人说此屋“风水”特别好,改向扩建后家业勃发,长子取入邑庠;次子考中廪生,以龙山书院超等资格捐贡生加光禄寺署正衔,选授松溪教谕;三子于光绪壬辰(1892年)考中进士,钦点三甲第8名蓝翎侍卫,此后历代后裔书香满门,民国初出三位留学生,解放后博士、硕士、大学生以及公派出国访问学者等十余人,此屋三进四直,建筑精巧,内大门额高悬“进士”金字匾,厅内还有“榜元”举人功名匾及堂号匾。内大门两侧及正厅两侧共有16幅隔扇窗缕雕,屋顶卷棚装饰,雕梁画栋,地板三合土铺设。两侧横屋天井中设鱼池花架,兰蕙飘香。
10、南山书院:由岁贡生吴镛创建于乾隆甲子(1744年)左右,地处培田后龙山西北麓南坑口,离村中心约400米,书院依山座南向北而建,其内科举时代的教学厅堂及学生自习室20余间,每间仅10余平方米,它们布局错落有秩;废科举后,1906年开始办新制学堂,为适应课堂教学需要扩建了5间大教室及厨房与宿舍,抗日时期又建教学楼(含礼堂及5间大教室)。清咸丰年间任教于斯,后来考中进士的翰林庶吉士曾瑞春作《南山书院记》称:“岁庚申(1860年)承吴君化行昆玉召典西席,馆于南山,嘉木葱郁,胜概清幽,鹿洞鹅湖殆不啻也。……”清光绪壬寅科增生吴爱仁作《南山书声》七律赞咏:“步上南山境僻幽,琅玕诵读韵悠悠。蕉窗雨冷偏逢夜,竹院风凉又报秋,金石一声天地震,简编万卷古今搜。朝晴早起人倾听,鸟语书声乐唱酬”。其校门前一株墨绿罗汉松树冠直径10多米,树干苍老粗大,传说有600年历史,证明在此办学可追溯到更远的时代。
11、千米古街:始于明成于清,自始祖祠至“石背角”全长千米许,沿线原有48间店面,主街上现仍保存23间完好的古店。漫步古街仍能忆起万福来客栈、大通公司、早珍号纸庄、振华新布店、仁和堂药铺、三角店肉铺。他如尚有理发店、豆腐作坊、京果食杂、小吃酒肆以至赌庄、轿行、银库钱庄等等。清邮传部主事项朝钦为古街一户人家赠联:“庭中兰蕙秀,户外市尘嚣”,至今仍隽刻存留在门两侧。佐证当时古街的繁荣。如今民居发展到原宣罗公路两侧,商店逐渐移到公路旁,集中点在文武庙、双灼堂、如松堂、致祥堂、官厅、天后宫等地附近。
村内古建筑还有敦本堂、敦朴堂、敬承堂、思敬堂、余庆堂、双善堂、厥后堂、承先堂、教五堂、绳武楼、修竹楼以及天一公祠、愈扬公祠、隐南公祠、在宏公祠、文贵公祠、畏岩公祠、上业屋、锄经别墅、紫阳书院等等。它们的结构因地制宜,大同小异,其内砖砌花窗、门墙与瓦檐屋脊的泥塑装饰、宇坪内的卵石铺砌图案、厅堂两侧的木雕窗屏等异彩纷呈,好似不需特别打点装扮的艺术展览馆,任人观赏其原汁原味的自然和谐之美。
(六)培田教育
培田吴氏自开基祖,传到五世裔吴琳敏时家业已经殷富,他遇荒年常赈饥一方,于明正统年间敕封为“义民”。六世裔吴郭隆获赠尚义大夫,七世裔吴祖宽以明经取入武庠生,谱赞为开长连十三坊书香之祖,自此历代文武传承不断,明尚书裴应章赠联“距汀城廓虽百里,入孔门墙第一家”,现仍镌刻于祖祠及南山书院大门为联,激励着代代子孙。
吴祖宽于明成化年间首创石头丘草堂,十世裔吴在宏继办十倍山学堂,清康熙以后则以房派为单位办了许多私塾学堂,如岩子前学堂、白学堂、业屋学堂、清宁寨学堂。村内还有紫阳书院,内祀朱熹牌位,村人叫朱子祠。村口有“文昌阁”,原祀文昌帝君,后改为楼上祀文圣孔子,楼下祀武圣关羽,开发旅游后称为“文武庙”。南山书院内专设一厅供奉孔子像,破学孩童第一天上学需到像前烧香跪拜。乾隆四十一年(1776)吴天锡等80多位村贤倡立孔圣会,每年九月初八孔子诞辰进行祭孔活动,可见村民尚学气氛之浓厚。
另有万安桥头的迪乃吉武厂(场)、寨寨岽跑马道和松树岗跑马道等场所供村中学子练武功习骑射,那重重的长方体练武石锁至今仍存进士吴拔祯故居——务本堂。
明清两朝培田国学生以上者238位,秀才及登科入仕者73人,赴省应举乡试者络驿不绝,十八世裔吴昌同出巨资在省城福州文兴里捐建吴氏试馆,在妙巷34号建宣河试馆。其子吴引斋又在福州塔巷20号建昌同公祠,为汀州八邑吴氏生员及本乡学子进取举人提供温习与膳宿之便,深受乡亲嘉赞,获旨准建“乐善好施”石牌坊于村北路口。十八世裔吴五亭也乐捐公益事业,常赈贫济困、岁饥出谷、捐资办学、捐田励学。谱载其费巨资捐修省贡院及漳州丹霞书院,其子吴华年与共祖父兄弟又在汀州府城建造南村公祠,号教五堂,供本村学子在高一级学府深造及应庠生(秀才)考试之用。还有清乾隆年间汀城所建始祖八四公祠则是十九世裔以前吴坊学子应考的落脚地,村中秀才举人及进士无不受益于此。
上述在福州与汀州的试馆或宗祠,在平时也是商务活动之场所,上世纪五十年代,还由培田村人所管理,直至1958年才被征收。
1905年左右废科举办新学,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时全村集中办学于南山书院,改称两等学堂,后改为长汀县南宣乡中心国民学校,共和国成立后改为吴坊中心小学。课程由以前的《幼学琼林》、《中庸》、《论语》改为国语、作文、算术、公民、历史、地理、自然、音乐、体育、劳作、习字,据说还开英语(体育课打篮球的裁判用语就均用英语),老师还选一些有名古文与诗词,以及一些书信与借租契据,或者祭祀典礼文章等应用文体来教习学生。还定时开运动会,举行歌咏、作文、演讲比赛。往日修举子业变为争取考上县中、省中、师范、中专、大学、留学。民国初有二十世裔吴建德留日,吴乃青留法,吴建石就读燕京大学,二十一世裔吴旭初与二十二世裔吴树均留法,他们成为村民激励子女上学的楷模。如今,约1600人口的培田村,基本普及初中、高中与中专毕业生数以百计,大专以上毕业生160多人,硕士生12名、博士生1名,留学生5名,高级工程师6名,出国考察年轻工程师3名,教授2名,中学高级教师13名,中学特级教师1名,科处级干部15名。
文化的昌达,离不开经济的托扶,培田人各房派所列尝产编入族谱中足有一卷,其中义田、经蒙田、秀才田、义仓、学仓,均是资助族人办学、助学、励学的后盾。谱称:“义田以充公用也。书院仓廪之费在其中,墓葬修整之费在其中,文武上进花币在其中,乡、会两试卷资费亦在其中,以备不时之用而策励人才也。经蒙田以资作养也,家风之盛实在人才,而人才之兴必殷培育,是为子孙馆谷之需,每年收入若干,按分匀给,入蒙者一分,入经馆而与考者二分,入经馆而不考者一分,与考而不入经馆为师设馆亦二分。秀才田以重学校培植人才出。每年收谷多寡按照人数均分,秋前入泮者本年收起,秋后入泮者次年收起,出仕中试加捐者一律听收三年。……”
(七)文化与信仰
培田人的思想与信念是多元的。村内古时有新福庵,晨钟暮鼓念佛声,悠悠庇佑诚心人,清中期因和尚后继无人,部分改为祀奉五谷大神。后又另辟马头山的酬恩寺(佛、道同寺),石拱桥头的胪第庵(祀奉佛祖)。再是万安桥头建妈祖庙,寄托保佑外出经商做工与出仕的村人平安。明万历年间,吴在敬倡建祀奉王审知的
瑚庙。河源十三坊民众每年二月初三(初二?)都举行盛大庙会游行,纪念造福一方的闽王。吴正道在云霄寨修建水月精舍,称为“般若堂”,供奉神农氏,自号得一道人,作诗记谱,潜修终生。大和山林荫遮日,幽静雅致,建有一道堂,传播真空道,倡导三教合一,为抵西方毒品入侵,教规十诫中第五条明文书写“戒鸦片”。此外在多处田头地尾、屋内神龛下、庙宇侧旁以至坟墓的侧旁都安有土地神(或叫土主、土地伯公),意旨是求丰收、平安、得福。
不管上述思想信念的复杂性如何,给人最深刻印象和记忆的仍然是培田人的尚学精神。其思想渊源应是承传中华民族自汉开始备受推崇的儒家学说,以及讲求实战实惠励农励工的墨家唯物思想。结合客家人的社会实际,就是“耕读为本”的教育思想。他们崇信客家祠庙中传为朱熹字迹用显著大字书写的“忠孝廉节”理念,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教育目的。培田吴氏订有严密周详的家训、家法、族规,摘抄如下:
家训十六则:敬祖宗。孝父母。和兄弟。序长幼。别男女。睦宗族。谨婚姻。慎丧葬。勉读书。勤生业。崇节俭。戒淫行。戒匪盗。戒刻薄。戒贪饕。戒争讼。
家法十则:孝悌宜敦也。勤俭宜崇也。伦常宜肃也。廉耻宜励也。忠厚宜尚也。品行宜端也,礼义宜明也。争竞宜平也。刑罚宜公也。身家宜清也。
族规十则:祖堂所以安先灵而庇后裔也。图谱所以考世装而知终始也。图银所以权子母而资修刻也。后龙水口所以蓄树木而卫风水也。前朝屏山所以拱祖堂而壮观瞻也。路内圳水所以护祖堂而便汲饮也。冠婚所以荣宗族而继宗祧也。丧制所以尽子道而报亲恩也。田禾蔬菜所以备饥饿而佐饔餐也。松杉竹木所以生财源而资利用也。
培田村至今保存着乾隆52年、同治13年、光绪32年三次修刻的族谱。光绪谱最系统,除人丁生卒娶葬记载外,还记有谱序、村图、祖堂图、家训家法族规、八景八胜诗词、科名志、仕宦录、乡饮录、节孝录、诰命词、风俗说、物产说、吴氏权舆、先祖传记、渊源图、祠记、屋记、草堂记、书院记、墓志铭、寿序、行略、行述、传记、颂文、实录、名记号说、祭文、孔圣社序、惜字社序、劝修文庙社序、捐尝序、试馆序、义仓义学记、义田记、经蒙田说、灾异记、乡劫记、元霄花灯引、分关引、读书五戒、家箴四首、与曾杏林太史书、与幡然公戒烟书、少达多穷解、恶石论、建大醮驳、三教异同说、葬说、事佛论、禁带花会启、诗稿、词赋、杂著集、列祖尝田录……可以说上溯800年,培田的每一举措、思考以及人丁迁徙都有记载,引起许多高层次专家学者的关注与研究,据此史料的论文论著纷纷问世。
培田,像一个沧桑老头,任人描绘着色;培田,像一幅风景画册,任人论价评说;培田,是一个文化宝库,任人考察发现。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瑞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