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微生物实验时用到的各种染色剂对人体肠道微生物有害吗

在明视野显微镜下观察微生物形态时,用染色标本好还是用未染色标本好,为什么?_百度作业帮
在明视野显微镜下观察微生物形态时,用染色标本好还是用未染色标本好,为什么?
在明视野显微镜下观察微生物形态时,用染色标本好还是用未染色标本好,为什么?
在明视野下,若能看清的话就不要染色了.因为在无法观测清楚时,才会染色.通常染色剂会影响微生物的活性,更多的是使细胞死亡.即使是活性染料也有一定的影响.根据经验 不染色完全可以看见显微结构 细胞膜 细胞壁 液泡 核 基本可以看见 叶绿体隐约可以看见当然分辨率和光圈大小需要调整到最佳状态鞭毛可以隐约看见霉菌放线菌细菌的形态当然是不染色完全可以看如果想看更细致些比如线粒体 高尔基体 核膜 微囊体 膜泡等亚显微结构 需要用特定的分子染料进行染色再进行观察如果你不需要做活体实验而只是观察的话,染色吧,清晰度好一些.
不知道您是说中学生物实验还是科研啊……根据经验 不染色完全可以看见显微结构 细胞膜 细胞壁 液泡 核 基本可以看见 叶绿体隐约可以看见当然分辨率和光圈大小需要调整到最佳状态鞭毛可以隐约看见霉菌放线菌细菌的形态当然是不染色完全可以看如果想看更细致些比如线粒体 高尔基体
微囊体 膜泡等亚显微结构 需要用特定的分子染料进行染...
视情况而定 如观察叶绿体,就不用染色 直接制作临时装片,即可在显微镜下看到清晰的绿色小颗粒(像绿豆一样的~)一般染色的标本是为了更好的看到染色剂所对应的生物体结构观察微生物 病毒很小很小需用电镜显微镜 甚至是观察分子的隧道显微镜才可以;
草履虫很透明
一般标本一旦制成,都可以在光学显微镜看清 有的标本实际上都不是真的 是压制下...
在明视野下,若能看清的话就不要染色了。因为在无法观测清楚时,才会染色。通常染色剂会影响微生物的活性,更多的是使细胞死亡。即使是活性染料也有一定的影响。
那要看观察的生物的自体颜色了,如果自体的颜色比较易观察就不染色好,如果是比较不好看见的,颜色较淡的用染色了的标体好抑菌试验中怎样制作符合要求的菌悬液?我做微生物抑菌实验室,用到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大肠杆菌三种菌,其中有一步是制作菌悬液,要求的浓度是1*10的4次方到9*10的4次方,也就是回收_百度作业帮
抑菌试验中怎样制作符合要求的菌悬液?我做微生物抑菌实验室,用到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大肠杆菌三种菌,其中有一步是制作菌悬液,要求的浓度是1*10的4次方到9*10的4次方,也就是回收
抑菌试验中怎样制作符合要求的菌悬液?我做微生物抑菌实验室,用到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大肠杆菌三种菌,其中有一步是制作菌悬液,要求的浓度是1*10的4次方到9*10的4次方,也就是回收菌数是1到9个,我应该怎样做才能做出符合要求的菌悬液呢,说具体点,谈谈自己真是的经验,不要复制哦,
操作步骤l.编号 取无菌平皿9套,分别用记号笔标明10-1---10-9.另取6支盛有4.5mL无菌水的试管,依次标是10-1---10-9.2.稀释 用lmL无菌吸管吸取lmL已充分混匀的大肠杆菌菌县液(待测样品),精确地放0.5mL至10-1的试管中,此即为10倍稀释.将多余的菌液放回原菌液中.将10-1试管置试管振荡器上振荡,使菌液充分混匀.另取一支lml吸管插入10 1试管中来回吹吸菌悬液三次,进一步将菌体分散、混匀.吹吸菌液时不要太猛太快,吸时吸管伸人管底,吹时离开液面,以免将吸管中的过滤棉花浸湿或使试管内液体外溢.用此吸管吸取10-1菌液lmL,精确地放0.5mL至10-2试管中,此即为100倍稀释.其余依次类推.放菌液时吸管尖不要碰到液面,即每一支吸管只能接触一个稀释度的菌悬液,否则稀释不精确,结果误差较大.3.取样 用9支1mL无菌吸管分别吸取10-1至10-9的稀释菌悬液各lmL,对号放入编好号的无菌平皿中,每个平皿放0.2mL.不要用lmL吸管每次只靠吸管尖部吸0.2mL稀释菌液放入平皿臼,这样容易加大同一稀释度几个重复平板间的操作误差.4.倒平板 尽快向上述盛有不同稀释度菌液的平皿中倒入融化后冷却至45℃左右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约15mL/平皿,置水平位置迅速旋动平皿,使培养基与菌液混合均匀,而又不使培养基荡出平皿或溅到平皿盖上.由于细菌易吸附到玻璃器皿表面,所以菌液加入到培养皿后,应尽快倒入融化并于已冷却至45℃左右的培养基,立即摇匀,否则细菌将不易分散或长成的菌落连在一起,影响计数.待培养基凝固后,将平板倒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5.计数 培养48h后,取出培养平板,算出同一稀释度三个平板上的菌落平均数,并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每毫升中菌落形成单位(cfu)=同一稀释度三次重复的平均菌落数×稀释倍数×5 以上仅供参考&& 查看话题
【讨论】生物实验室常见的有毒物质!大家讨论讨论啊
在生物实验室中,有毒化学物质几乎是不可能避免的,那么实验室中究竟都有些什么有毒的物质呢?那么我们又该怎么预防受到这些有毒物质的侵害?为了大家的身体健康,我们实验时应该怎么规范操作呢?大家跟帖讨论。
EB强致癌&&污染区有多远离多远 不要徒手触碰
有机溶剂最好在通风橱使用
新手上道 只有这些 大家多提意见啦:tuzi25: 做蛋白的有毒的更多吧,甲插之类的 月杀,打不出来啊 : Originally posted by asznpb at
月杀,打不出来啊 哈哈,懂啦懂啦^_^:D 做实验一定要戴口罩穿防护衣,微生物看不见摸不着,说不定在我们周围就有致病菌呢,大家还是小心为好,为自己的健康着想吧! 氯仿,甲醛,酚,乙腈,EB.etc。。。。不过还好啦,带好手套什么的就好了,注意看看手套的等级,有些东西防不住的话小心点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用到的实验试剂含有甲醛 洗带时一定要多洗几遍&&还有含有重金属 银 有些用溴化乙锭染色 这些都是有毒物质 实验室要保持通风 操作中要带好手套并保持完整 本帖是转载,不是原创,仅供大家参考讨论,谢谢。
DMSO是二甲基亚砜, 用途广泛。用作乙炔、芳烃、二氧化硫及其他气体的溶剂以及腈纶纤维纺丝溶剂。是一种即溶于水又溶于有机溶剂的极为重要的非质子极性溶剂。对皮肤有极强的渗透性,有助于药物向人体渗透。也可作为农药的添加剂。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化学试剂。
DMSO也是一种渗透性保护剂,能够降低细胞冰点,减少冰晶的形成,减轻自由基对细胞损害,改变生物膜对电解质、药物、毒物和代谢产物的通透性。
但是研究表明,DMSO存在严重的毒性作用,与蛋白质疏水集团发生作用,导致蛋白质变性,具有血管毒性和肝肾毒性。
DMSO是毒性比较强的东西,用的时候要避免其挥发,要准备1%-5%的氨水备用,皮肤沾上之后要用大量的水洗以及稀氨水洗涤.
最为常见的为恶心、呕吐、皮疹及在皮肤、和呼出的气体中发出大蒜、洋葱、牡蛎味。
吸入:高挥发浓度可能导致头痛,晕眩和镇静。
皮肤:能够灼伤皮肤并使皮肤有刺痛感,如同所见的皮疹及水泡一样。若二甲基亚砜与含水的皮肤接触会产生热反应。要避免接触含有毒性原料或物质的二甲基亚砜溶液,因其毒性不为人所知,而二甲基亚砜却可能会渗入肌肤,在一定条件下会将有毒物质代入肌肤。
吸收:吸收危险性很低。
2.EB:EB(Ethidium bromide,溴化乙锭)
溴化乙锭是一种高度灵敏的荧光染色剂,用于观察琼脂糖和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的DNA。溴化乙锭用标准302nm紫外光透射仪激发并放射出橙红色信号,观察琼脂糖凝胶中DNA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荧光染料溴化乙锭进行染色,溴化乙锭含有一个可以嵌入DNA堆积碱基之间的一个三环平面基团。它与DNA的结合几乎没有碱基序列特异性。在高离子强度的饱和溶液中,大约每2.5个碱基插入一个溴化乙锭分子。当染料分子插入后,其平面基团与螺旋的轴线垂直并通过范德华力与上下碱基相互作用。这个基团的固定位置及其与碱基的密切接近,导致与DNA结合的染料呈现荧光,其荧光产率比游离溶液中染料有所增加。DNA吸收254nm处的紫外辐射并传递给染料,而被结合的染料本身吸收302nm和366nm的光辐射。这两种情况下,被吸收的能量在可见光谱红橙区的590nm处重新发射出来。由于溴化乙锭-DNA复合物的荧光产率比没有结合DNA的染料高出20-30倍,所以当凝胶中含有游离的溴化乙锭(0.5ug/ml)时,可以检测到少至10ng的NDA条带。溴化乙锭可以嵌入碱基分子中,导致错配。溴化乙锭是强诱变剂,具有高致癌性!会在60-70度是蒸发(所以最好不要在胶太热的时候加,或者应该加到液体里,0.5ug/ml,染色半小时)(当EB加得过多时,也可以在室温用水将已染色的凝胶浸泡20min以降低未结合的EB引起的背景荧光)。
溴化乙锭溶液的净化处理:由于溴化乙锭具有一定的毒性,实验结束后,应对含EB的溶液进行净化处理再行弃置,以避免污染环境和危害人体健康。
(1) 对于EB含量大于0.5mg/ml的溶液,可如下处理:
①将EB溶液用水稀释至浓度低于0.5mg/ml;
②加入一倍体积的0.5mol/L KMnO4,混匀,再加入等量的25mol/L HCl,混匀,置室温数小时;
③加入一倍体积的2.5mol/L NaOH,混匀并废弃。
(2)EB含量小于0.5mg/ml的溶液可如下处理:
① 按1mg/ml的量加入活性炭,不时轻摇混匀,室温放置1小时;
② 用滤纸过滤并将活性碳与滤纸密封后丢弃。
DEPC即二乙基焦碳酸酯(diethylprocarbonate),可灭活各种蛋白质,是RNA酶的强抑制剂。DEPC是一种潜在的致癌物质,在操作中应尽量在通风的条件下进行,并避免接触皮肤。DEPC毒性并不是很强,但吸入的毒性是最强的,使用时戴口罩。不小心占到手上注意立即冲洗,RNaseAwayTM试剂可以替代DEPC,操作简单,价格低,且无毒性。只需将RNaseAwayTM直接倒在玻璃器皿和塑料器皿的表面,浸泡后用水冲洗去除,即可以快速去除器皿表面的RNase,并且不会残留而干扰后继实验。
4.丙烯酰胺:
属中等毒性物质。可通过皮肤吸收及呼吸道进入人体,因此,在搬运和使用中必须穿戴好防护用具,如防毒服,防毒口罩及防毒手套等。丙烯酰胺的危害主要是引起神经毒性,同时还有生殖、发育毒性。神经毒性作用表现为周围神经退行性变化和脑中涉及学习、记忆和其他认知功能部位的退行性变化,试验还显示丙烯酰胺是一种可能致癌物,职业接触人群的流行病学观察表明,长期低剂量接触丙烯酰胺会出现嗜睡、情绪和记忆改变、幻觉和震颤等症状,伴随末梢神经病如手套样感觉、出汗和肌肉无力。
累积毒性,不容易排毒。
具备以下任何一项者,可列为慢性丙烯酰胺中毒观察对象:
a.接触丙烯酰胺的局部皮肤出现多汗、湿冷、脱皮、红斑;
b.出现肢端麻木、刺痛、下肢乏力、嗜睡等症状;
c.神经-肌电图显示有可疑神经源性损害。
治疗原则:
可用B族维生素、能量合剂,并辅以体疗、理疗及对症治疗。重度中毒者应同时加强支持疗法。
5. NN-亚甲双丙烯酰胺,有毒,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切勿吸入粉末。
6. DTT 二硫苏糖醇,很强的还原剂,散发难闻的气味。可因吸入、咽下或皮肤吸收而危害健康。当使用固体或高浓度储存液时,戴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中操作。
7.TEMED强神经毒性,防止误吸,操作时快速,存放时密封。
8.PMSF:苯甲基磺酰氟是一种高强度毒性的胆碱酯酶抑制剂。它对呼吸道黏膜、眼睛和皮肤有非常大的破坏性。可因吸入、咽下或皮肤吸收而致命。戴合适的手套和安全眼镜,始终在化学通风橱里使用。在接触到的情况下,要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眼睛或皮肤,已污染的工作服丢弃掉。
9. 氯仿(CHCl3)对皮肤、眼睛、黏膜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它是一种致癌剂,可损害肝和肾。它也易挥发,避免吸入挥发的气体。操作时戴合适的手套和安全眼镜并始终在化学通风橱里进行。
10. 甲醛(HCOH)有很大的毒性并易挥发,也是一种致癌剂。很容易通过皮肤吸收,对眼睛、黏膜和上呼吸道有刺激和损伤作用。避免吸入其挥发的汽雾。要戴合适的手套和安全眼镜。始终在化学通风橱内进行操作。远离热、火花及明火。
11. 吉姆萨(Giemsa)染料咽下可致命或引起眼睛失明,通过吸入和皮肤吸收是有毒的。其可能的危险是不可逆的效应。戴合适的手套和安全护目镜。在化学通风橱里操作,不要吸入其粉末。
2. 叠氮钠(NaN3)毒性非常大。它阻断细胞色素电子运送系统。含有叠氮钠的溶液要标记清楚。可因吸入、咽下或皮肤吸收而损害健康。戴合适的手套和安全护目镜,操作时要格外小心。
13. 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有毒,是一种刺激物,并造成对眼睛的严重损伤的危险。可因吸入、咽下或皮肤吸收而损害健康。戴合适的手套和安全护目镜。不要吸入其粉末。
14. 三氯乙酸(TCA)有很强的腐蚀性。戴合适的手套和安全防目镜。
15. Triton X-100引起严重的眼睛刺激和灼伤。可因吸入、咽下或皮肤吸收而受害。戴合适的手套和护目镜。
16. 过硫酸铵对黏膜和上呼吸道组织、眼睛和皮肤有极大危害性。吸入可致命。操作时戴合适的手套、安全眼镜和防护服。始终在通风橱里操作,操作完后彻底洗手。
17. Trizol含有毒物质苯酚,如皮肤接触Trizol。请立即用大量去垢剂和水冲洗,如仍有不适,请听取医生意见。如果只是少量接触,并处理后症状减轻,估计问题就不大了。
紫外光或紫外线可损伤眼视网膜。切勿用裸眼和没有防护装置的紫外光源。在实验室里常用的紫外光源包括手提式紫外灯和紫外透射仪。只能通过吸收有害波长的滤片或安全玻璃片才能观察。紫外线也是诱变剂和致癌的。为使暴露减少到最低限度,确保紫外光源要采用适当防护装置。在紫外光下操作时要戴合适的预防性手套。 下次自己总结,争取得miciep,呵呵。 氯仿,甲醇,EB,天天用啊 :shuai:表示常常接触氯仿,木有防护办法,主要是吸入 凡事都要牺牲,不过大家一定要严格规范操作,保护自己 氯仿,甲醛,酚,乙腈,EB.etc。。。。不过还好啦,带好手套什么的就好了,注意看看手套的等级,有些东西防不住的话小心点---搞生化的人都应该仔细点 规范操作是关键 : Originally posted by asznpb at
月杀,打不出来啊 什么意思? : Originally posted by yilizhiwang at
氯仿,甲醇,EB,天天用啊 EB 是什么东西? 我们实验室& &常用到&&甲醛&&甲苯,其他的还好。 天天做蛋白,不知道该怎么防护?微生物学基础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微生物学基础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这是个机器人猖狂的时代,请输一下验证码,证明咱是正常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体微生物知识分享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