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示

当前位置:
>>>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mA和mB的A和B两球用轻弹簧连接,A球用细线悬..
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mA和mB的A和B两球用轻弹簧连接,A球用细线悬挂起来,两球均处于静止状态.如果将悬挂A球的细线剪断,此时A和B两球的瞬间加速度各是多少?
题型:计算题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解:物体在某一瞬间的加速度,由这一时刻的合外力决定,分析绳断瞬间两球的受力情况是关键。由于轻弹簧两端连着物体,物体要发生一段位移,需要一定的时间,故剪断细线瞬间,弹力与断前相同先分析平衡(细线未剪断)时,A和B的受力情况如图所示,A球受重力、弹簧弹力F1及绳子拉力F2且mAg+F1=F2;B球受重力、弹力F1',且F1'=mBg 剪断细线瞬间,F2消失,但弹簧尚未收缩,仍保持原来的形变,F1不变,故B球所受的力不变,此时aB=0,而A球的加速度为:,方向竖直向下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mA和mB的A和B两球用轻弹簧连接,A球用细线悬..”主要考查你对&&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1、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表达式F合=ma。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2、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①认真分析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量;②选取研究对象,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同一题,根据题意和解题需要也可先后选取不同的研究对象;③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④当研究对对象所受的外力不在一条直线上时;如果物体只受两个力,可以用平行四力形定则求其合力;如果物体受力较多,一般把它们正交分解到两个方向上,分别求合力;如果物体做直线运动,一般把各个力分解到沿运动方向和垂直运动方向上;⑤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列方程,物体所受外力,加速度、速度等都可以根据规定的正方向按正、负值代公式,按代数和进行运算;⑥求解方程,检验结果,必要时对结果进行讨论。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常见问题:Ⅰ、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已知力求运动,已知运动求力①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可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再通过运动学的规律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可由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再通过牛顿第二定律确定物体所受的外力。②分析这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桥梁——加速度。③求解这两类问题的思路,可由下面的框图来表示。Ⅱ、超重和失重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向上加速运动时或向下减速运动)称物体处于超重,处于超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N(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mg,即FN=mg+ma;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向下加速运动或向上减速运动)称物体处于失重,处于失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N(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mg,即FN=mg-ma。Ⅲ、连接体问题连接体: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通过绳、杆、弹簧相连,或多个物体直接叠放在一起的系统。处理方法——整体法与隔离法: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相对同一参考系具有相同加速度时,有些题目也可采用整体与隔离相结合的方法,一般步骤用整体法或隔离法求出加速度,然后用隔离法或整体法求出未知力。Ⅳ、瞬时加速度问题①两种基本模型&&&&&&& 刚性绳模型(细钢丝、细线等):认为是一种不发生明显形变即可产生弹力的物体,它的形变的发生和变化过程历时极短,在物体受力情况改变(如某个力消失)的瞬间,其形变可随之突变为受力情况改变后的状态所要求的数值。&&&&&&& 轻弹簧模型(轻弹簧、橡皮绳、弹性绳等):此种形变明显,其形变发生改变需时间较长,在瞬时问题中,其弹力的大小可看成是不变。②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a、分析原状态(给定状态)下物体的受力情况,求出各力大小(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则利用平衡条件;若处于加速状态则利用牛顿运动定律);b、分析当状态变化时(烧断细线、剪断弹簧、抽出木板、撤去某个力等),哪些力变化,哪些力不变,哪些力消失(被剪断的绳、弹簧中的弹力,发生在被撤去物接触面上的弹力都立即消失);c、求物体在状态变化后所受的合外力,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瞬时加速度。Ⅴ、传送带问题分析物体在传送带上如何运动的方法①分析物体在传送带上如何运动和其它情况下分析物体如何运动方法完全一样,但是传送带上的物体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也有它自己的特点。具体方法是:a、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在传送带上的物体主要是分析它是否受到摩擦力、它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何、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在受力分析时,正确的理解物体相对于传送带的运动方向,也就是弄清楚站在传送带上看物体向哪个方向运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是否存在物体与传送带的相对运动、相对运动的方向决定着物体是否受到摩擦力和摩擦力的方向。b、明确物体运动的初速度&&&&&&& 分析传送带上物体的初速度时,不但要分析物体对地的初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同时要重视分析物体相对于传送带的初速度的大小和方向,这样才能明确物体受到摩擦力的方向和它对地的运动情况。c、弄清速度方向和物体所受合力方向之间的关系&&&&&&& 物体对地的初速度和合外力的方向相同时,做加速运动,相反时做减速运动;同理,物体相对于传送带的初速度与合外力方向相同时,相对做加速运动,方向相反时做减速运动。②常见的几种初始情况和运动情况分析a、物体对地初速度为零,传送带匀速运动(也就是将物体由静止放在运动的传送带上)&&&&&&& 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如图1所示:其中V是传送带的速度,V10是物体相对于传送带的初速度,f是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V20是物体对地运动初速度。(以下的说明中个字母的意义与此相同)&&&&&&& 物体必定在滑动摩擦力的作用下相对于地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得;&&&&&&& 在一段时间内物体的速度小于传送带的速度,物体则相对于传送带向后做减速运动,如果传送带的长度足够长的话,最终物体与传送带相对静止,以传送带的速度V共同匀速运动。b、物体对地初速度不为零其大小是V20,且与V的方向相同,传送带以速度V匀速运动(也就是物体冲到运动的传送带上)&&&&&&& 若V20的方向与V的方向相同且V20小于V,则物体的受力情况如图1所示完全相同,物体相对于地做初速度是V20的匀加速运动,直至与传送带达到共同速度匀速运动。&&&&&&& 若V20的方向与V的方向相同且V20大于V,则物体相对于传送带向前运动,它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后,如图2所示,摩擦力f的方向与初速度V20方向相反,物体相对于地做初速度是V20的匀减速运动,一直减速至与传送带速度相同,之后以V匀速运动。c、物体对地初速度V20,与V的方向相反&&&&&&& 如图3所示:物体先沿着V20的方向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至对地的速度为零。然后物体反方向(也就是沿着传送带运动的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若V20小于V,物体再次回到出发点时的速度变为-V20,全过程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都没有改变。&&&&&&& 若V20大于V,物体在未回到出发点之前与传送带达到共同速度V匀速运动。&&&&&&& 说明:上述分析都是认为传送带足够长,若传送带不是足够长的话,在图2和图3中物体完全可能以不同的速度从右侧离开传送带,应当对题目的条件引起重视。物体在传送带上相对于传送带运动距离的计算①弄清楚物体的运动情况,计算出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X2。②计算同一段时间内传送带匀速运动的位移X1。③两个位移的矢量之△X=X2-X1就是物体相对于传送带的位移。说明:传送带匀速运动时,物体相对于地的加速度和相对于传送带的加速度是相同的。传送带系统功能关系以及能量转化的计算物体与传送带相对滑动时摩擦力的功①滑动摩擦力对物体做的功由动能定理,其中X2是物体对地的位移,滑动摩擦力对物体可能做正功,也可能做负功,物体的动能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②滑动摩擦力对传送带做的功由功的概念得,也就是说滑动摩擦力对传送带可能做正功也可能做负功。例如图2中物体的速度大于传送带的速度时物体对传送带做正功。说明:当摩擦力对于传送带做负功时,我们通常说成是传送带克服摩擦力做功,这个功的数值等于外界向传送带系统输入能量。③摩擦力对系统做的总功等于摩擦力对物体和传送带做的功的代数和。即结论:滑动摩擦力对系统总是做负功,这个功的数值等于摩擦力与相对位移的积。④摩擦力对系统做的总功的物理意义是:物体与传送带相对运动过程中系统产生的热量,即。4、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时常用的方法:整体法和隔离法、正交分解法、图像法、临界问题。
发现相似题
与“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mA和mB的A和B两球用轻弹簧连接,A球用细线悬..”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58964364672114873104301438245109080初中物理 COOCO.因你而专业 !
你好!请或
使用次数:254
入库时间:
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U0不变,初始时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在最右端,但由于滑动变阻器某处发生断路,合上电键后滑片P向左滑过一段距离后电流表才有读数。且电压表读数U与x、电流表读数I与x的关系如图20所示,则
(1)根据图象可知:断点位置在x等于&&&&& cm处,电源电压U0等于&&&& V;
(2)电阻R等于多少欧姆?
(3)从断点处滑片P向左滑动的过程中,该滑动变阻器滑片P每滑动1cm的阻值变化
为多少欧姆?该滑动变阻器电阻丝没有断路时的总电阻值是多少欧姆?
解:(1)根据图象可知:断点位置在x等于5cm处(1分),电源电压U0等于1.50V (1分)
(2)当电流表读数为I1 = 0.15A时,电压表读数为U1 = 1.35V
&&&&&&&&&&&&&&&&&&&&&&&&&&&&& 则:U1&
= U0-I1R &得R =
1Ω&&&&&&&&&&&&&&&&&&&&&&&&&&&&&&&&&&&&&&&&&&&&&&&&&&&&&& (1分)
(或当电流表读数为I2 = 0.30A时,电压表读数为U2 = 1.20V 据U2 = U0-I2R
&&& &解得R = 1Ω;也可由过断点后的其它电压、电流值计算得出)
(3)当x = 5cm时,设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R1
当x = 10cm时,设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R2
&&&&&&&&&&&&&&&&&&&&&&&&&&&&& U1 = I1 R1&&&&&&&&&&&&&&&&&&&&&&&&&&&&&&&&&&&&&&&&&&&&&&&&&&&&&&& 得R1 = 9Ω&&&&&&&&&&&&&&&&&&&&&&&&&&&&&&&&&&&&&&&&&& (1分)
&&&&&&&&&&&&&&&&&&&&&&&&&&&&& U2 = I2 R2&&&&&&&&& &&&&&&&&&&&&
&&&&&&&得R2 = 4Ω&&&&&&&&&&&&&&&&&&&&&&&&&&&&&&&&&&&&&&&&&&&&& (1分)
&&&&&&&&&&&&&&&&&&&&&&&&&&&&& 故滑动变阻器滑动5cm电阻的改变量是△R
= R1-R2 = 5Ω
&&& &&& 所以从断点处滑片P向左滑动的过程中,该滑动变阻器滑片P每滑动1cm的阻值变
化是1Ω。&&&&&&&&&&&&&&&&&&&&&&&&&&&&&&&&&&&&&&&&&&&&&&&&&&&&&&&&
&&&&(1分)
&&&& & 该滑动变阻器没有断路时的总电阻值R总 =
9Ω+5cm×1Ω/cm =14Ω&&&&&&&&&
如果没有找到你要的试题答案和解析,请尝试下下面的试题搜索功能。百万题库任你搜索。搜索成功率80%机动车仪表板上(如图所示)亮时,防抱死制动系统处于打开状态。机动车仪表板上(如图所示)亮时,防抱死制动系统处于打开状态。答案:错最佳分析此图为防抱死制动系统发生故障。学车学车 14:19:41153最新分析Mao 12:10:31113.123.5.*254 楼故障不应该是红色的么?0科一多考了二次 18:17:33124.230.145.*253 楼他妈的坑死我算了啊·~·~这样的提我他妈就没对过一次0岱辰 22:48:27175.148.205.*252 楼我答错了3次--------kao1欺负人 18:17:55118.120.245.*251 楼就是,是蛤蟆皮么,坑人不是I这家坑的啥0布谷鸟 15:25:2536.41.156.*250 楼他妈的,日他祖宗十八代,真心的日!1其他分析共 234 条偲偲 13:43:17180.120.103.*1 楼灯亮表示有问题,是处于关闭状态27亲11 15:50:14119.84.59.*2 楼车都没摸过,,,,靠64尚鈊 16:42:03114.100.33.*3 楼亮了,是有故障的情况吧17威龙 20:01:54113.13.241.*4 楼我开过的车木有这个啊,我开的是后驱动4一次通过 22:29:1014.105.197.*5 楼这个网页太坑爹了,图片看不清楚不说,做完了还没有交卷按钮8耿氏族人 11:54:12115.53.102.*6 楼真搞不懂!5King 16:57:0427.198.210.*8 楼这个应该是故障吧。。。郁闷了3爆炒咸盐 20:04:09123.150.159.*9 楼黄颜色是打开,红颜色是故障39也许懂得 22:58:02118.183.220.*11 楼看样子应该先买车看看里面到底是啥样子18绿叶 10:39:10114.102.208.*13 楼怎么还分红黄?我认为只要出现图标就是有故障,否则,行车中就没有这样的图标。不知我说的对不对。1共234条分析 每页10条 页次:1/24相关帖子:1、2、3、4、5、6、7、8、我来分析  题吧发言,请先
| 扫码有惊喜 快来试试手气吧^_^2014年新版题库2014年新版 车型:C1 C2 C32014年1月版 车型:A2 B22014年1月版 车型:A1 A3 B12014年新版 车型:D E F2014年新版 科目三/科目四考试发表试题分析,请先
| 添加我的分析X昵称: 用户名:您的IP:220.177.198.53 (会记录IP,请文明发言,不违法。)初中物理 COOCO.因你而专业 !
你好!请或
使用次数:132
入库时间:
如图所示,质量分布均匀的长方体砖,平放在水平地面上,第一次用竖直向上的力F1只作用于ab的中点,第二次用竖直向上的力F2作用于bc的中点,都使它们在竖直方向上慢慢向上移动h(h<ab<bc),则在上述过程中F1&&&&&&& F2(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F1所做的功F1&&& F2所做的功(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第一次克服重力所做的功&&&&&&&&&&&
第二次克服重力所做的功(选镇“大于”、“小于”或“等于”)。
等于,等于,等于
解析:F1 和 F2向上拉物体时,动力臂的长度均为阻力臂长度的2倍,则动力的大小也均为阻力大小的一半,即长方体砖重力大小的一半。F1 和 F2在竖直方向上均移动h,由W=FS得,F1 和 F2所做的功大小相等。在两次移动过程中,重心移动的高度也相等,重力大小不变。则两次克服重力所做的功也相等。此题考为杠杆动态变化和做功的综合题,考查了学生对杠杆动态变化过程中的力臂与力大小的理解,及在不同情况下做功大小的比较。学生容易找错杠杆力臂,找不到等量关系,难度中等,属于易错题型。
如果没有找到你要的试题答案和解析,请尝试下下面的试题搜索功能。百万题库任你搜索。搜索成功率80%当前位置:
>>>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mA和mB的物体A、B用细绳连接后跨过滑轮,A静..
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mA和mB的物体A、B用细绳连接后跨过滑轮,A静止在倾角为45°的斜面上.已知mA=2mB,不计滑轮摩擦,现将斜面倾角由45°增大到50°,系统保持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细绳对A的拉力将增大B.A对斜面的压力将减小C.A受到的静摩擦力不变D.A受到的合力将增大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先对B物体受力分析,受重力和拉力,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有T=mBg& ①再对物体A受力分析,受拉力T、重力GA、支持力N,静摩擦力f可能没有,也有可能沿斜面向上,还有可能沿斜面向下,先假设沿斜面向上,如图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有x方向&& T+f-mAgsinθ=0&& ②y方向&& N-mAgcosθ=0&&&& ③由①式,当θ由45°增加到50°时,细绳对A的拉力不变,故A错误;由③式,当θ由45°增加到50°时,斜面对物体A的支持力N将变小,故根据牛顿第三定律,A对斜面的压力将减小,故B正确;由②式,当θ由45°增加到50°时,斜面对物体A的静摩擦力一定变化,故C错误;物体A保持静止,合力一直为零,故D错误;故选B.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mA和mB的物体A、B用细绳连接后跨过滑轮,A静..”主要考查你对&&滑动摩擦力、动摩擦因数,力的合成,共点力的平衡&&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滑动摩擦力、动摩擦因数力的合成共点力的平衡
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相对运动时,受到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①接触面粗糙; ②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弹力; ③接触面间有相对运动。 说明: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特别要注意“相对”的理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反,可能与运动方向成一夹角。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也就是跟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公式:F=μFN (F表示滑动摩擦力大小,FN表示正压力的大小,μ叫动摩擦因数)。 ①FN表示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更多的情况需结合运动情况与平衡条件加以确定; ②μ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情况有关,无单位,而且永远小于1; 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滑动摩擦力的作用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摩擦力大小的计算方法:合力与分力:当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时,我们常常可以求出这样一个力,这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原来几个力的共同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原来的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①合力与分力是针对同一受力物体而言的。 ②一个力之所以是其他几个力的合力,或者其他几个力之所以是这个力的分力,是冈为这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其他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当,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等效替代的关系。 ③合力可能大于任何一个分力,也可能小于任何一个分力,也可能介于两个分力之间。 ④如果两个分力的大小不变,夹角越大,合力就越小;夹角越小,合力就越大。 ⑤两个大小一定的力F1、F2,其合力的大小范围力的运算法则:
1.平行四边形定则作用在同一点的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不等于两分力的代数和,而是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如果以表示两个共点力F1和F2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那么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就可以用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表示,这叫做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如图所示。 2.三角形定则和多边形定则如图(a)所示,两力F1、F2合成为F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可演变为(b)图,我们将(b)图称为三角形定则合成图,即将两分力F1、F2首尾相接,则F就是由F,的尾端指向F2的首端的有向线段所表示的力。如果是多个力合成,则由三角形定则合成推广可得到多边形定则,如图为三个力F1,F2、F3的合成图,F 为其合力。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 平衡状态: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 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0,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则平衡条件应为:∑Fx=0,∑Fy=0。 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 图解法分析分力与合力的关系:当两个分力成一定的夹角α(α&180。)时,增大其中一个分力或使两个分力都增大,合力的变化情况如何呢?这个问题可以用数学公式推导分析,也可以用函数图像数形结合分析,但最简捷有效的方法是图解法。为了便于分析合力的变化,设,借助辅助参考圆来进行分析。如图所示,F1、F2的共点在圆心,而且开始时F1、F2的合力为F,大小恰好为圆的半径。(1)当保持力F2不变,只增大F1时,如图所示,合力,的大小可能出现三种情况:减小、不变或增大,即 。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当两个力F1、F1夹角α保持不变,在增大其中一个分力时,它们的合力大小可能减小、不变或增大。&(2)当两个分力F1、F2都增大时,如图所示,合力F 的大小也有可能出现三种情况:减小、不变或增大,即,我们也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当两个力F1、F2夹角α保持不变,在同时增大两个分力时,它们的合力F大小可能减小、不变或增大。整体法与隔离法:(1)整体法:当只涉及研究系统而不涉及系统内部某些物体的力和运动时,一般可采用整体法。运用整体法解题的基本步骤是: ①明确研究的系统和运动的全过程; ②画出系统整体的受力图和运动全过程的示意图; ③选用适当的物理规律列方程求解。 (2)隔离法:为了弄清系统(连接体)内某个物体的受力和运动情况,一般可采用隔离法。运用隔离法解题的基本步骤是: ①明确研究对象或过程、状态; ②将某个研究对象或某段运动过程、某个状态从全过程中隔离出来; ③画出某状态下的受力图或运动过程示意图; ④选用适当的物理规律列方程求解。隔离法和整体法常常需交叉运用,从而优化解题思路和方法,使解题简捷明了。受力分析的一般顺序: (1)明确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可以是质点、结点、物体、物体系。 (2)找出所有接触点。 (3)按顺序分析物体受力。一般先分析场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不接触力).再依次对每一接触点分析弹力、摩擦力。 (4)找出每个力的施力物体。(防“多”分析力) (5)看受力与运动状态是否相符。(防“漏”力、 “错”力) (6)正确画出受力图。注意不同对象的受力图用隔离法分别画出,对于质点和不考虑力对物体的形变和转动效果的情况,可将各力平移至物体的重心上,即各力均从重心画起。受力分析的步骤:第一步:隔离物体。隔离物体就是把被分析的那个物体或系统单独画出来,而不要管其周围的其他物体,这是受力分析的基础。第二步:在已隔离的物体上画出重力和其他已知力。重力是一个已知力,可首先把它画出来。另外,物体往往在重力及其他主动力作用下才与其他物体产生挤压、拉伸以及相对运动等,进而产生弹力和摩擦力,所以还要分析其他主动力。第三步:查找接触点和接触面。就是查找被分析物体与其他物体的接触点和接触面。弹力和摩擦力是接触力,其他物体对被分析物体的弹力和摩擦力只能通过接触点和接触面来作用,这就是说寻找物体所受的弹力(拉力、压力、支持力等)和摩擦力只能在被分析物体与其他物体相接触的点和面上找。查找接触点和接触面要全,每个接触点或面上最多有两个力(一个弹力,一个摩擦力)。第四步:分析弹力(拉力、压力、支持力等)。在被分析物体与其他物体的接触处,如果有形变(挤压或拉伸),则该处就有弹力,反之则没有。在确定弹力存在以后,其方向就比较容易确定了。第五步:分析摩擦力。摩擦力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它们的产生条件是两物体接触处不光滑,除挤压外还要有相对滑动的趋势或相对滑动。因此分析接触面上有无摩擦力,首先要看接触面是否光滑(这是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其次看有无弹力,然后再进行摩擦力的判断:接触面上有相对滑动时有滑动摩擦力,其大小,方向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接触面上无相对滑动但有相对滑动趋势时有静摩擦力,它的大小和方向总是跟迫使物体产生相对滑动趋势的外力有关。受力分析中的技巧: (1)研究对象的受力图,通常只画出根据性质命名的力,不要把按效果分解的分力或合力分析进去,受力图完成后再进行力的合成或分解。 (2)区分内力和外力。对几个物体的整体进行受力分析时,这几个物体间的作用力为内力,不能在受力图中出现;当把某一物体单独隔离分析时,原来的内力变成了外力,要画在受力图上。 (3)在难以确定物体的某些受力情况时,可先根据 (或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再运用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来判定未知力。也就是说在分析物体受力时要时刻结合研究对象所处的运动状态,同时对不易确定的力。可结合牛顿第三定律来分析其反作用力是否存在以及方向如何等情况。
发现相似题
与“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mA和mB的物体A、B用细绳连接后跨过滑轮,A静..”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43107210422123449716877323734711958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踢猫效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