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埃博拉病毒僵尸拉

埃博拉(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病毒以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该国简称刚果(金),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命名,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
显微镜下的埃博拉病毒
医护人员在西非
埃博拉病毒感染者
1976年在埃博拉河地区发现了埃博拉病毒,40年后医学研究人员仍然没有找到能预防埃博拉病毒的方法,它们是自然界中...
“丧尸”病毒-埃博拉最新消息
测测你的洞察力
1.你相信埃博拉病毒是丧尸病毒吗?
A.完全相信
B.可信度不高,但也有可能
C.完全不可能
2.你最关注埃博拉病毒哪个方面?
A.埃博拉病毒现在蔓延的情况?
B.埃博拉病毒离中国还有多远?
C.埃博拉病毒症状是什么?怎么传播?
这种病毒的潜伏期(从被感染到首次出现症状)是3到7天。在经过短时间的潜伏期后突然发病,出现发烧、食欲不振、头疼和嗓子痛的症状,与感冒症状十分类似。此时病毒已开始摧毁人体免疫系统...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导致血栓形成和出血不止,患者肝、脾、大脑和其他内脏里会出现血液凝块。病毒穿透血管迫使血管里的血液渗入到周围组织。感染者会出现全身疼痛、慢性腹痛、呕吐和腹泻...
几天后患者身上会出现皮疹,少部分幸运者会痊愈,其他患者会发展到致命阶段――出血热。绝大多数患者最终多器官衰竭、出血不止或休克死亡,患者死亡的过程给人“七窍流血、慢慢融化”的感觉...
埃博拉病毒是指丝状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的数种病毒,可导致埃博拉病毒出血热,目前尚无任何证实有效的疫苗,埃博拉被被视为是生物恐怖主义的工具之一,名列生物安全...
1976年,一种不知名病毒光顾刚果北部,疯狂地虐杀“埃博拉”河沿岸55个村庄的百姓,致使数百生灵涂炭,有的家庭甚至无一幸免,“埃博拉病毒”也因此而得名。3年后...
埃博拉的致死率高达90%,曾在冷战期间被考虑作为针对前苏联的生物武器,日本奥姆真理教领袖也曾赴扎伊尔,希望获得此病毒作为大屠杀工具...
虽然埃博拉病毒的危害性排名紧随艾滋病,但相对艾滋病毒,埃博拉病毒的潜伏期更短。在6至10天内,病人就会死亡或者康复。
埃博拉热的临床特点是经过3至7天的潜伏期后,突然发病。这种病毒在早期阶段模仿了普通感冒的症状,导致很难被诊断出来。
死神埃博拉是地球上死亡率最高的瘟疫,一般流行的说法是埃博拉大规模疫情的死亡率,约在90%左右,是非典型性肺炎的10倍。
埃博拉病毒被发现几十年后,却依旧没有研制出疫苗。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托马斯博士称,照目前的速度,研制出治疗埃博拉病毒的疫苗需要2至6年。
患者的体液、血液和粪便均可传播病毒。埃博拉病毒最早从动物传染给人,是因为人接触了热带雨林中感染埃博拉病毒动物的血液、体液或尸体。
非洲国家的医疗条件和防护措施均非常低下,医护人员感染的概率很高。此外,非洲传统葬礼是家族成员甚至全村的人都要抚摸亲吻死者遗体,因此会导致几乎所有人感染。
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各种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据文献报道,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精液中可分离到病毒,故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
病人感染后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病人、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容易受到感染。医院内传播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
目前阶段,世卫组织并未发布任何针对疫区的旅行或贸易禁令。根据世卫组织此前发布的埃博拉疫情国际旅行与健康提示,游客、商人在疫情影响地区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概率极低。目前已知的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主要渠道是直接接...
免疫力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是人体识别和消灭外来侵入的任何异物(病毒、细菌等);处理衰老、损伤、死亡、变性的自身细胞以及识别和处理体内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现代免疫学认为,免疫力是人体识别和排...
埃博拉会蔓延到中国吗?盛吉芳说,传到中国的概率不是特别大,目前国家也采取了相关措施严防病毒携带者进入中国。作为老百姓,我们第一到非洲国家旅游出差要小心,第二不要带那边的动物回来。盛吉芳说,如果被病毒感...
向医生提问!
埃博拉十分罕见,但却是致命的。一项新研究表明,我们免疫系统对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实际上引导埃博拉病毒进入机体细胞...[]
您好,目前还没有有效预防措施,与饮食没有关系。香港一例疑似病例排除,大陆还没有,不用担心埃博拉病毒侵袭...[]
病毒通过微小的皮肤黏膜损伤、呼吸道、注射器注射而进入体内,最初主要进入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其他还有...[]
您好,埃博拉病毒主要是通过接触病人的体液传播,主要是接触传播,目前并没有通过空气传播的确切的证据...[]媒体详解埃博拉病毒:致死率达90% 尚无疫苗可用
目前尚无获准使用的埃博拉疫苗,因此,提高对危险因素的认知是减少发病和死亡的唯一方法。 CFP 资料【编者按】7月31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方网站公布世卫组织(WHO)对埃博拉出血热常见问题的解读,该解读中提到,目前尚无获准使用的埃博拉疫苗,因此,提高对危险因素的认知是减少发病和死亡的唯一方法。针对埃博拉病毒,国家卫计委日前发布《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方案指出,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埃博拉出血热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应在2小时之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埃博拉出血热常见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日更新发布)1. 什么是埃博拉出血热?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严重且往往致命的疾病(以下简称埃博拉),病死率最高可达90%。该病可侵犯人类和其它灵长目动物(猴子、大猩猩和黑猩猩)。1976年,在同时发生的两起疫情中首次发现埃博拉病毒,一起发生在刚果民主共和国靠近埃博拉河的一个村庄,另一起出现在苏丹一个边远地区。病毒的起源尚不得而知。但基于现有证据,人们认为果蝠(狐蝠科)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2. 人是如何感染这一病毒的?人类通过密切接触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而感染埃博拉病毒。在非洲,人们因处理受感染患病或者死去的热带雨林中的黑猩猩、大猩猩、果蝠、猴子、森林羚羊和豪猪等而导致感染。很重要的是要减少接触高危动物(即果蝠、猴子或猿),包括捡拾在森林中发现的死亡动物或处理其生肉。一旦有人与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动物发生接触,就可能在社区造成人际传播。当人们通过破损皮肤或粘膜与感染者的血液、体液或其它分泌物(粪便、尿液、唾液和精子)直接接触时就可导致感染。当健康人的破损皮肤或粘膜接触被埃博拉病人的血液和体液污染的环境或物品(如脏衣物、床单或者用过的针头)时,也可发生感染。医务人员在救治埃博拉病人时如果没有穿戴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就可能会接触到这一病毒。卫生系统各个层面(医院、诊所和卫生站)的医疗卫生保健人员都应当了解该病的性质及传播方式,并严格遵守所推荐的感染控制防护措施。在埃博拉死者葬礼时,人们与死者尸体直接接触,也是埃博拉病毒传播的重要方式。因此,人们在处理埃博拉死者尸体时,必须穿戴具有较强保护性的防护服和手套,并将死者立即埋葬。只要病人血液和分泌物中带有埃博拉病毒就会具有传染性。因此,感染的病人应由医护人员密切观察,并进行实验室检查,以确保在出院回家前病人体内不再有该病毒的存在。当医护人员确定病人可以回家时,病人就不再具有传染性,不会对社区中的其他任何人造成感染。男性在康复后仍可能在长达7周的时间内通过其精液将病毒传给性伴。因此,男性康复后至少在7周内要避免性交,或者在康复后7周内进行性交时要戴安全套。3. 哪些人的感染风险最高?出现疫情时,感染风险较高的人员为:(1)医务人员;(2)与病人有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或其他人;(3)在葬礼过程中直接接触死者尸体的人员;(4)在雨林地区接触了森林中死亡动物的人。需要开展更多研究,以了解免疫受损者或者伴有其它基础性疾病的人员是否比其他人更容易感染该病毒。在诊所和医院、社区集会或家中,均可通过采取保护性措施而减少暴露于病毒的机会。4. 埃博拉病毒感染的典型症状和体征是什么?典型症状和体征包括突起发热、极度乏力、肌肉疼痛、头痛和咽喉痛。随后会出现呕吐、腹泻、皮疹、肾脏和肝脏功能受损,某些病例会同时有内出血和外出血。临床检验结果包括血液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降低,肝酶升高。潜伏期2-21天。病人一旦开始出现症状,就具有传染性。病人在潜伏期内没有传染性。埃博拉病毒感染只有通过实验室检测才可确认。5. 人们应当何时就医?当人们曾经去过已知存在埃博拉的地区,或者与已知或疑似患有埃博拉的人员接触过,并且开始出现症状时,就应当立即就医。当怀疑病人患有该病时,应当立即向最近的卫生机构报告。及时就医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同时应立即启动感染控制程序,以控制疾病传播。6. 对埃博拉如何治疗?严重病人需要进行强化的支持性治疗。病人往往会出现脱水,需要静脉或者口服补液进行电解质补充。目前并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法。有些病人在得到适当的医治后可康复。为便于控制病毒的进一步传播,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应当与其他病人隔离开来,并由采取了严格感染防护措施的卫生工作者对其进行治疗。7. 我可以做什么?该疾病可以预防吗?目前尚无获准使用的埃博拉疫苗。有几种疫苗正在进行临床试验,但目前尚无任何疫苗可用于临床。提高对危险因素的认知,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是减少发病和死亡的唯一方法。预防感染和传播的方法虽然最初的埃博拉病例是通过处理受感染动物或其尸体而引起的感染,但续发病例感染往往是由于直接接触病例体液,或不安全的病例管理和丧葬操作造成的。本次暴发主要是通过人间传播扩散造成。采取以下措施可以帮助预防感染,限制传播:(1)了解疾病的性质、疾病是如何传播的以及如何防止其进一步扩散的知识(2)遵从国家卫生部门发布的指引性文件(3)如果怀疑周边的人感染了埃博拉病毒,鼓励并支持他们到医疗机构寻求医学治疗(4)处理埃博拉死亡病例时必须穿戴合适的防护设备此外,在受影响的热带雨林地区,个人应该减少与高风险感染动物的接触(如:果蝠、猴子或猿)。如果怀疑某动物已被感染,则不要再去处理它们。动物制品(血和肉)被食用前应确保煮熟。8. 医务人员情况如何?面对诊疗护理病人带来的高风险,如何进行自我保护?治疗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的医务人员比其他人群面临的感染风险更高。(1)除采取标准防护措施外,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采取所推荐的感染控制措施,避免与病人的血液、体液或者受到埃博拉病毒污染的环境或物品发生接触(比如病人的脏床单或者用过的针头)。(2)医务人员应充分了解该疾病以及如何安全地进行病例的临床管理。(3)应使用防护服、手套、面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等个人防护装备。(4)除非已经恰当消毒,否则个人防护装备不应重复使用。(5)应在诊疗护理每一例疑似病例后都更换手套。(6)侵入性操作程序使医生、护士和其他人更容易被感染,应当在严格的安全条件下进行。(7)埃博拉病人应进行隔离治疗。9. 如何看待某些食物可预防或治疗感染这类传言?WHO强烈建议,人们应从公共卫生当局获取埃博拉方面的可靠健康建议。由于没有针对埃博拉的特异性药物,最佳治疗方法就是由医院卫生工作者在严格的感染控制程序下,对病人提供强化支持性治疗。根据推荐的防护措施可以控制进一步感染。10. WHO如何在疫情期间保护健康?WHO向各国提供技术建议,以防范及应对埃博拉疫情。WHO采取的行动有:(1)开展疾病监测,在区域之间共享信息,监视疫情发生动态(2)一旦出现疫情,对调查工作及疫情控制提供技术支持——比如在现场协助进行病例搜索,并追踪疾病传播模式(3)对预防和治疗方案提出建议(4)根据有关国家请求,派遣专家并提供卫生物资(比如供卫生工作者使用的个人防护用品)(5)加强沟通,提高人们对疾病性质以及控制病毒传播的防护措施的认知(6)启动区域和全球性专家网络,应要求提供支持,减轻可能带来的国际健康影响及对旅行和贸易的影响11. 在疫情期间,卫生官员报告的病例数字为什么会有起伏不定的情况?在出现埃博拉疫情时,疫情发生国公共卫生当局报告发生的病例数和死亡数。这些数字可能每天都会变化,病例数既包括疑似病例数,也包括实验室确诊病例数,有时疑似病例数和确诊病例数合在一起进行报告,有时会分开报告。因此,疑似和确诊病例数之间可能会发生变化。分析病例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加上其他的信息,对评估公共卫生形势并确定要做出的适当反应很有帮助。12. 发生疫情时出行安全吗?WHO有何旅行建议?在疫情期间,WHO定期评估公共卫生形势,并在必要时提出旅行或贸易限制的建议。由于埃博拉的人际间传播是由于直接接触感染病人的体液或分泌物造成的,因此旅行者感染的风险很低。WHO的一般性旅行建议:(1)旅客应避免与病人发生任何接触。(2)前往受影响地区的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WHO推荐的感染控制指南。(3)曾在最近报告病例的地区停留过的任何人,均应了解疾病的症状,并在出现疾病最初迹象时求医。(4)为从疫区归来且出现相关症状的旅行者提供诊治服务的临床医生,要考虑患者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可能性。13. WHO对于当前西非埃博拉疫情的风险评估结论是什么?通过跨境旅行造成相邻地区国家传播的风险高相距稍远的非洲地区存在中等风险非洲以外国家传播风险低14. WHO对于个人旅行和交通的风险评估结论是什么?从感染国归来的旅行者和商人风险极低探亲访友人群感染风险低(除非直接接触患者/死者尸体/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动物)与患病的人共同乘坐交通工具感染风险低(但要对接触者进行追踪)如果按照基本医疗规范进行防护,在疫区工作的医务人员感染风险很低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埃博拉出血热(EbolaHemorrhagicFever,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高,可达50%-90%。本病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目前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非洲国家流行。一、疾病概述(一)病原学。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Filiviridae),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毒粒长度平均1000nm,直径约100nm。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负链RNA,大小为18.9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埃博拉病毒可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对Vero和Hela等细胞敏感。埃博拉病毒可分为扎伊尔型、苏丹型、本迪布焦型、塔伊森林型和莱斯顿型。除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外,其余四种亚型感染后均可导致人发病。不同亚型病毒基因组核苷酸构成差异较大,但同一亚型的病毒基因组相对稳定。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该病毒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二)流行病学特征。1.传染源和宿主动物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为本病传染源。目前认为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尤其是锤头果蝠、富氏前肩头果蝠和小领果蝠,但其在自然界的循环方式尚不清楚。2.传播途径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各种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病人感染后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病人、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容易受到感染。医院内传播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据文献报道,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精液中可分离到病毒,故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有动物实验表明,埃博拉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虽然尚未证实有通过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应予以警惕,做好防护。3.人群易感性和发病季节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发病主要集中在成年人,这和暴露或接触机会多有关。尚无资料表明不同性别间存在发病差异。目前尚未发现埃博拉出血热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三)临床表现。本病潜伏期为2-21天,一般为5-12天。尚未发现潜伏期有传染性。患者急性起病,高热、畏寒、极度乏力、头痛、肌痛、咽痛、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随后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粘液便或血便、皮疹等表现。重症患者可出现神志改变,如嗜睡、谵妄等症状。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包括鼻、口腔、结膜、胃肠道、阴道、皮肤出血或咯血、血尿等,可出现低血压、休克等。可并发心肌炎、肺炎和其它多脏器受损。(四)病理特点。主要病理改变是皮肤、粘膜、脏器的出血,多器官可以见到灶性坏死。肝细胞点、灶样坏死是本病的典型特点,可见小包含体和凋亡小体。二、诊断、治疗和报告埃博拉出血热临床早期症状无特殊性,应注意与其他病毒性出血热如拉沙热、黄热病、马尔堡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相鉴别。确诊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目前对埃博拉出血热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具体参见《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埃博拉出血热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应在2小时之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他传染病”中的“埃博拉出血热”。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相关信息的报告。三、实验室检测(一)病原学检测。1.病毒抗原检测:由于埃博拉出血热有高滴度病毒血症,可采用ELISA等方法检测血标本中病毒抗原。一般发病后2-3周内,可在患者血标本中检测到病毒特异性抗原。可以采用免疫荧光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动物和疑似病例尸检标本中的病毒抗原。2.核酸检测:采用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一般发病后2周内可从病人血标本中检测到病毒核酸,发病后1周内的标本检出率高。3.病毒分离:采集急性发热期患者血标本,用Vero、Hela等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培养,一般发病1周内血标本病毒分离率高。(二)血清学检测。据文献报道,最早可从发病后2天的患者血清中检出特异性IgM抗体,IgM抗体可维持数月。发病后7-10天可检出Ig G抗体,Ig G抗体可维持数年。多数患者抗体出现于起病后10-14天,也有重症病人始终未能检出抗体。间隔1周及以上的两份血标本IgM抗体阳转或IgG抗体滴度4倍及以上升高具有诊断意义。血清特异性IgM抗体多采用IgM捕捉ELISA法检测;血清特异性IgG抗体多采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四、预防控制措施目前埃博拉出血热尚没有疫苗可以预防,隔离控制传染源和加强个人防护是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的关键措施。(一)病例和接触者管理。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应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以控制传染源,防止疫情扩散。密切接触者是指患者发病后,可能接触其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的人员,如陪护、救治、转运患者及尸体处理等人员。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次暴露之日起21天。医学观察期间一旦出现发热、乏力、咽痛等临床症状时,要立即进行隔离,并采集标本进行检测。病人死亡后,应尽量减少尸体的搬运和转运。尸体应消毒后用密封防漏物品包裹,及时焚烧或按相关规定处理。需作尸体解剖时,应按《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尸体解剖查验规定》执行。(二)医院内感染控制。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做好院内感染控制。1.加强个人防护。在标准防护的基础上,要做好接触防护和呼吸道防护。2.对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均严格消毒。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需严格消毒,可采用化学方法处理;具有传染性的医疗污物(污染的针头、注射器等)可用焚烧或高压蒸汽消毒处理。人的皮肤暴露于可疑埃博拉出血热病人的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时,应立即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清洗,或用0.5%碘伏消毒液、75%酒精洗必泰擦拭消毒,使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清洗;粘膜应用大量清水冲洗或0.05%碘伏冲洗。3.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所有涉及埃博拉病毒的实验活动应严格按照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有关规定执行。采集标本应做好个人防护。标本应置于符合国际民航组织规定的A类包装运输材料之中,按照《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要求运输至具有从事埃博拉病毒相关实验活动资质的实验室。开展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应有相应的生物安全级别和实验活动资质。相应实验活动所需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应符合《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的规定,病毒培养在BSL-4实验室、动物感染实验在ABSL-4实验室、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的操作在BSL-3实验室、灭活材料的操作在BSL-2实验室、无感染性材料的操作在BSL-1实验室中进行。4.流行病学调查主要包括调查病例在发病期间的活动史、搜索密切接触者和共同暴露者,寻找感染来源。5.开展公众宣传教育,做好风险沟通积极宣传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治知识,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宣传相关知识内容参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xicao]
热门搜索:
看你想看,说你想说刷新
Copyright & 1998 - 2015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我们永久战胜埃博拉了吗?综述全面剖析埃博拉
作者:步步非烟
埃博拉病毒病是一种严重致命性、人畜共患丝状病毒感染性疾病,属于病毒性出血热疾病的一种,以前称为埃博拉出血热。其致病病毒分为 5 个亚种,分别是扎伊尔型、苏丹型、塔伊森林型、本迪布焦型和雷斯顿型。2014 年爆发的西非埃博拉疫情的罪魁祸首就是扎伊尔埃博拉病毒。病毒通过与感染者体液密切接触进行传播,感染后潜伏期通常为 5-9 天,95% 或以上患者平均在感染后 1-21 天之内发病,感染初期往往不易被察觉,直到出现症状才意识到有可能发生感染。由于患者早期表现不具特异性,故使得临床早期诊断困难重重。人类感染该病毒后死亡率的高低,取决于所感染病毒株亚型以及可获得的对症支持治疗保障如何。2014 年西非埃博拉疫情是自 1976 年首次爆发埃博拉疫情以来规模最大、程度最为严重的一次,给西非乃至世界都带来了一场浩劫。在抗击疫情的一年多时间里,人们已逐渐探索出埃博拉病毒病的发病特点和防范措施。英国皇家利物浦大学医院热带医学院高级讲师 Beeching 等为此对埃博拉病毒病相关信息作一综述,就该传染病发病原因、致病机制、诊治预防以及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为临床防治该病和控制疫情提供帮助。该综述发表在 BMJ 上。1. 病因及传播途径目前认为,埃博拉病毒最初是由暴露于感染动物(如蝙蝠和非人类哺乳动物)的体液或组织获得感染的。然而,现在尚未确定该病毒的自然宿主和传染给人类的传播模式。实验室检测病毒宿主模型时显示,蝙蝠和啮齿类动物有可能感染上该病毒,而植物或节肢动物无法获得感染。动物将病毒传染给人类,可能是通过捕猎动物并食用病毒宿主或受感染的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导致的。此外,其他感染途径还包括屠宰、生吃肉类,或误食蝙蝠粪便污染的食品(现已确定三种树栖蝙蝠可充当病毒宿主)。人际间病毒传播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者体液造成的。在疫情早期阶段,重复使用非无菌注射器具是医疗相关病毒传播的主要原因。然而,尽管明知接触感染者风险极大,仍有多数病例是因为密切身体接触或接触患者体液(如汗液、血液、粪便、呕吐物、唾液、生殖器分泌物、尿液和乳汁)发生感染的。在疾病发作后长达 40 天时间里,可从患者唾液、乳汁、粪便、泪液和精液中分离出埃博拉病毒,由此明确该病毒可能延迟通过性传播感染。患者恢复期时可从尿液样本中分离出病毒,而病毒在体液中存续时长仍需进一步研究。此外,非人类灵长类动物还可能通过呼吸发生感染,但目前尚无证据表明人类可能通过此途径感染。疫区以外发生埃博拉病毒感染实属罕见,通常是来自疫区的输入病例。发生感染的高危人群包括接触过疫区的旅行者、实验室科学家以及工作时可能接触得到感染动物与污染物品者。 年埃博拉疫情爆发分布地图(图片来源:美国 CDC)2. 埃博拉病毒病临床要点总结3. 如何识别高危人群?埃博拉病毒主要通过与感染者密切身体接触进行传播。虽然现在还没有证据表明患者症状发作前具备感染风险,但是延迟诊断会耽误实现患者有效隔离,从而促进了潜在感染在人群接触间的传播。因此,筛查感染病例和及时发现现症感染,对于避免或阻断疫情扩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早期诊断取决于识别高危患者。WHO 和美国 CDC 定义埃博拉病例应具备病毒暴露史和临床发病证据(如发热、头痛和肌肉痛),而在当前疫情流行地区,病毒暴露史信息对于协助诊断的意义不大。病例筛查有助于迅速识别出潜在感染病例、及时实现隔离并开展调查。需要对无症状但有流行病学风险因素的人,依据病毒暴露风险程度进行密切监测(如每天测量两次体温),监测时间跨度为整个潜伏期。这一措施有助于快速识别出现症状者和实现及时隔离。4. 怎样定义「密切接触」?如果既往 21 天内没有防护措施情况下接触到了患者体液,那么接触者(包括医护人员和家庭成员)就存在发生感染的风险。简短接触如从旁经过一个人或在医院内走过不构成密切接触。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分为高危、中危、低危(但不是零风险)和无显著风险 4 个级别。WHO 定义的密切接触是指家庭成员同患者在同一屋檐下生活休息,患者发病期间或葬礼上与其有过身体接触,直接触摸到患者体液、衣服或床单,或者(婴儿)由患者进行母乳喂养。5. 有哪些防抗感染的措施?表 1. 医务人员防控感染注意事项表 2. &疫区生活居民防控感染注意事项&表 1 和表 2 分别为医务人员和疫区居民列出了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如果基于初筛疑似发生感染,那么有必要立即进行隔离观察,随后开展进一步检查。这对于感染者接受检查期间减少与其他患者和医务人员接触至关重要。直到疑似感染者化验结果阴性方可解除隔离。6. 个人防护装备使用注意事项医务人员在照料病患和脱下个人防护装备(PPE)时处于发生感染的高危期,因为在这两个阶段,医务人员有可能不经意间触碰到脸部或防护面罩下的颈部等造成感染。因此,医务人员在使用 PPE 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进病区前穿戴 PPE:工作人员进入病区前必须按正确步骤穿戴好 PPE。由于身处病区中时无法再调整 PPE,因而应在进入之前务必确保 PPE 调整得尽可能舒适,且无皮肤暴露在外。穿戴 PPE 过程须在受过训练的人员监督下完成,进入病区前应再次核查穿戴有无纰漏。②身处病区中时:务必保证时刻处于 PPE 保护之下,以防暴露在可能的感染源之中。工作人员在护理病患的过程中不能再调整 PPE,应定时用含酒精或含氯消毒剂消毒戴手套的双手,特别是在接触过患者体液之后。倘若该过程中有部分或全部步骤违反了 PPE 使用规范(如手套脱离袖口暴露皮肤、手套破损或针头误伤),医务人员须立即转移至更衣区,对暴露情况进行评估,如有指征应启动医疗机构病毒暴露后应急响应计划。③出病区脱下 PPE:脱下 PPE 的过程是发生感染的高危阶段,为避免感染应在受过训练的人员监督下、按照规范、在指定区域内完成这一过程。脱下 PPE 的动作必须按正确步骤缓步进行,以减少发生自身感染或其他暴露的可能性。应将正确穿脱 PPE 纳入对医务人员的每日专业培训中来。图示为 2014 年塞拉利昂埃博拉治疗中心一名医务人员身着 PPE(图片来源 Chris Lane, Public Health England/WHO)。7. 如果怀疑埃博拉病毒感染需要采取哪些措施?应对疑似病例立即进行隔离观察,所有接触该疑似病例的医务人员应穿戴好 PPE。联系该病例密切接触者(家人、朋友和同事)并进行追踪随访。对既往 21 天内有埃博拉病毒暴露史者进行病情监测,为期应覆盖感染潜伏期,每日测量两侧体温,以确保快速识别症状。一旦发作,立即实施隔离。医务人员疑似感染者应与其他患者一样接受隔离和诊治,直到检测结果确定阴性方可解除隔离。若暴露于疑似病例的体液,应立即用肥皂清洗受累皮肤并用大量清水冲洗黏膜。对患者家中以及任何可能污染的个人物品(如衣服、床单、餐具和医用物品)进行消毒或处理(通常通过焚烧)。在疫情流行地区,患者家中需喷洒 0.5% 含氯消毒剂。8. 患者发病时有哪些临床特点?埃博拉病毒感染初期症状不具有特异性,需与很多疾病进行鉴别诊断。下面从病史、症状和体格检查三个角度分别进行阐述。(1)病史对疑似病例进行初步埃博拉感染评估主要着眼于两个因素:一是流行病学风险,如居住地或工作地点、之前到达地、疫区接触史(如既往 21 天到过西非);二是之前 24 小时内发热史。高危人群包括医务人员、疾病流行地区可能接触到灵长类动物或蝙蝠者、处理高危临床标本者。详细询问病史有助于明确发生埃博拉感染的风险程度,以及评估发生其他急性发热性疾病的可能。由于归国游客中疟疾仍然是最常见的发热性疾病,所以应对该人群进行疟疾患病评估(如居住、工作或来自疟疾流行区、疟疾药物预防不足或缺乏、流行地停留期未使用杀虫剂或蚊帐保护)。此外,还需对感染控制风险进行评估。即医生需对确诊病例当前病情程度进行预判,如若患者尚未出现呕吐或腹泻症状,那么该病例传播病毒的风险就有所减低;若该患者已出现不受控制的腹泻症状,那么其传播病毒的风险性就大大增加。(2)症状疾病发作时患者典型表现历经三个阶段:起初几天出现非特异性发热、头痛和肌肉痛;随后进入胃肠症状期,以腹泻、呕吐、腹部不适和脱水为显著表现;发作后第二周,患者病情或是缓解恢复或是加重恶化,病情加重者即出现疾病第三期表现,包括重度脱水萎陷、神经系统症状、出血(往往致命性)。2014 年疫情统计数据显示,患者从出现症状到确诊过程中最常见症状报告如下:发热(87.1%)、疲劳(76.4%)、食欲不振(64.5%)、呕吐(67.6%)、腹泻(65.6%)、头痛(53.4%)、腹痛(44.3%)和不明原因的出血(18%)。频繁呕吐和腹泻往往提示患者脱水和低血容量,尤其是在病情晚期时。儿童感染者表现症状与成人类似;据报道,年幼者更易出现呼吸道(如咳嗽和呼吸困难)和消化道症状,而比成人较少发生出血和神经系统体征,不足 4 岁者发热前早期症状更不明显,往往确诊较晚。表 3. &埃博拉病毒病典型症状一览。&(3)体格检查遵照预防隔离程序、使用 PPE 条件下,对病患应行全面的体格检查,旨在排除脓毒症的同时,寻找病毒性出血热的体征(如结膜充血、紫癜样皮疹或其他出血体征)。重要生命体征临床意义如下:①体温(& 37.5℃):约 90% 患者可出现发热体征,在疫情流行地区出现该体征应提高警惕。病程中体温变化差异很大,致命性感染病情晚期会出现正常体温或低体温。部分患者疾病早期可轻度发热且无其他伴随症状。②血压:低血压是临终前和休克期的典型体征。由于疫区缺乏测量血压的设备,因此该指标在当地记录并不完全。③心率:疾病早期可表现心动过缓,致命性感染晚期可呈现心动过速。④呼吸:呼吸急促伴随心动过速,提示病情加重或感染晚期。该体征更多情况下是由代谢性酸中毒呼吸代偿所引发,而非直接由呼吸系统原因导致的。其他可能发现的体征包括斑丘疹、出血、呃逆、肝肿大、淋巴结肿大以及神经系统体征。表 4. &埃博拉体格检查特征感染晚期常见多器官功能障碍,包括急性肾损伤、胰腺炎、肾上腺功能衰竭以及肝脏损害。肝炎常见,黄疸少见,血化验结果显示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高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晚期常见肾功能障碍,但在初始阶段足够的液体复苏可逆转肾功能变化。疾病早期可能由脱水引起,而疾病晚期可能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或埃博拉病毒对肾脏的直接损害导致的。大量出血典型表现在胃肠道(如便血或黑便),通常见于死亡病例。若无外部出血体征,内脏出血易被遗漏。提示重症感染或病情恶化的体征包括:呃逆、低血压、心动过速、肝肿大、脾肿大、意识不清和癫痫发作。9. 怎样开展实验室检查?应严格遵守相关流程规定采集临床标本。埃博拉病毒感染主要确证实验是病毒 RT-PCR 结果阳性。所有疑似病例均应在隔离期间接受该项实验室检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结果获取之前 24-48 小时,即可得到 RT-PCR 病毒检测结果。在西方国家,仅具备四级生物安全水平的区域或国家参考实验室有资格进行埃博拉病毒 RT-PCR 检测。在疫情流行地和部分欧洲国家,部分地区设立有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因而需在样本送抵后 4 小时进行 RT-PCR 检测;患者症状发作后 3 至 6-17 天可通过此法检测血液病毒 RNA。检测结果阳性提示患者具有潜在传染性,特别是当前表现腹泻、呕吐或出血者。如果检测结果阴性,需在 48 小时内重复检测,因为在疾病早期病毒载量较低而不易检测得到。此外,如果强烈怀疑埃博拉感染,还应重复验证阴性结果以排除诊断(或确定病愈)。体内病毒载量过高与不良预后相关。是否对患者进行埃博拉病毒检测取决于病史和感染风险性。疟疾仍是疫区居住、工作或旅行者中最为常见的发热病因。如果疟疾快速诊断结果为阳性,应针对疟疾进行治疗,同时警惕双重感染的可能性。对抗疟疾治疗无效患者应考虑埃博拉病毒感染可能性。10. 如何管理控制感染?目前,控制感染的主要方法是尽早发现感染、有效实施隔离以及在医院获得最佳的对症支持治疗。而既往发生过疫情的农村贫困地区相应医疗条件差,由于缺乏支持护理资源往往导致病死率较高。此外,2014 年埃博拉疫情期间,虽然发达国家如西班牙、意大利、瑞士、德国、法国、挪威、英国和美国,为输入病例可提供综合护理如 ICU 器官支持等,也时有病例发生死亡。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缺乏有效的针对性治疗。现对于将晚期和预后不良患者转送至 ICU 是否可行尚存争议,有人认为 ICU 本是发生院内感染的高风险区域,这样做不太合适。然而,无论如何,对疑似感染(未确诊)病例未能提供完善的支持护理,势必会对这部分病人疏于管理。当地医院应考虑在转送至 ICU 前及转送后如何管理疑似病例。11. 隔离和防控感染措施发现疑似感染的高危患者应立即隔离,单间配备有个人卫生间。所有参与诊治的医务人员必须遵守规定流程穿戴好 PPE,所有污染物品(如衣物、床单等)应视作潜在传染源。采集实验室检查样本(埃博拉病毒 RT-PCR 检测、全血细胞计数、血清肌酐和尿素、肝功能检查、动脉血气分析、凝血功能检查、血培养以及其他病原体检测如疟疾)时,应严格依据当地和国家相关规范进行和转运。有必要选择性地采集临床样本,以降低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其他医务人员发生感染的风险。可早期血管置管(如果可能)以便于采血和补液,同时将针刺损伤降至最低。12. 补液和平衡电解质治疗因为患者常表现为呕吐和腹泻,所以极易出现脱水和低血容量。对于缺乏体征监测(体温、呼吸、心率、血压和出入量)资源匮乏的医疗机构而言,上述表现往往是高病死率发生的主要原因。对于可进食的、脱水不严重者予以口服补液;对于严重者行静脉补液治疗,补液量依据临床检查(脱水程度、休克征象)和液体丢失量(腹泻或呕吐量)决定。对于发热伴随腹泻患者,需要进行大量补液治疗(&10L/天)。有床旁检测条件的机构,可每日对患者电解质水平进行监测,根据生化指标变化及时调整补液方案;高乳酸水平是提示低灌注的可靠指标,可用于指导液体复苏;无尿患者若液体复苏无效,可行肾脏替代治疗(尚无临床试验数据证实其有效性)。13. 对症治疗对症处理措施可依据以下治疗策略:(1)发热和疼痛:首选扑热息痛治疗,更严重的疼痛适用阿片类止痛药(例如吗啡),应避免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包括阿司匹林),因为有增加出血和肾毒性的风险。(2)恶心和呕吐:建议口服或静脉给予止吐药(如昂丹司琼和甲氧氯普胺)。(3)胃烧灼感、吞咽困难及上腹痛:使用抑酸剂或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可能有效。(4)癫痫发作:尽管少见,但晚期患者可出现此症状,会增加医务人员因接触患者体液而发生感染的风险。必须及时发现并纠正一些促发因素如高体温、灌注不足和电解质紊乱。可使用苯二氮卓类阻断癫痫,静脉给药不便可肌注或直肠给药。反复癫痫可使用抗惊厥药(如苯巴比妥)。(5)骚动不安:尽管少见,晚期感染可出现此症状。究其原因,有可能与脑病或病毒对大脑的直接损伤有关。恰当时机使用镇静药(如氟哌啶醇或苯二氮卓)有助于镇定躁动、避免医务人员发生针头误伤。(6)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遵循细菌性脓毒症诊治规范处理。送血培养后第一个小时内予以广谱抗生素(如头孢曲松、哌拉西林-他佐巴坦或美罗培南)、快速静脉补液同时评估复苏反应、恰当的气道管理和氧供、最好置入尿管监测尿量。此类患者使用广谱抗生素的原因,主要是针对肠道微生物移位感染,但尚缺乏证据支持。感染患者行安全血培养较困难。对初步复苏无反应患者,应考虑予以强心剂处理,最好在 ICU 通过中央静脉导管给药,同时通过有创性监测更积极地纠正体液丢失、电解质和酸碱失衡。此外,还应检测疟疾并进行抗疟疾治疗。在疫情流行区,埃博拉诊治中心里所有患者都应常规进行疟疾诊治。14. 患者预后如何?埃博拉临床自然病程长短取决于感染病毒亚型和所获得支持治疗水平不同而异。致死性最强的是埃博拉扎伊尔病毒亚型,据报道其病死率高达 90%;而 2014 年西非疫情病死率在 60%-70%。多数资源匮乏的医疗机构支持治疗水平低,故病死率高;资源充足医疗机构病死率和低于 40%。其中,年幼儿童(<5 岁)和 40 岁以上成人死亡率高于青少年和年轻人。孕妇感染者流产率高、死亡率高。死亡病例往往出现临床体征时期较早,死因多为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通常在症状发作后 6-16 天出现;痊愈者发病时仅表现为数天发热,通常 6-11 天左右病情好转。机体高病毒载量与不良预后相关;而生物标志物能否成为预后指标还需进一步研究。15. 病情恢复期特征患者渡过感染第二周危险期后,存活机会在 75% 以上。出院指征包括:患者可自行走动、生活自理、无严重症状(如腹泻、呕吐或出血)、间隔 48 小时两次 RT-PCR 埃博拉检测结果阴性。幸存者恢复期常表现乏力、体重减轻、牵涉性关节痛、皮肤脱屑和一过性脱发。恢复后期还可出现一些不常见表现,包括葡萄膜炎、睾丸炎、脊髓炎、腮腺炎、胰腺炎、肝炎、精神病、听力减退和耳鸣。这些临床表现病因未明,可能与免疫机能有关。幸存者可能对同一埃博拉病毒亚型具有终身免疫力,因此,这样患者对于感染活跃期患者而言为无价之宝。16. 对恢复期患者建议对恢复期患者宣教可能出现的长期并发症,患者出院后无需特殊监测,但可能会要求符合条件的痊愈者在出院后 28 天捐献血液,以供感染活跃期患者治疗之用。应提醒男性患者痊愈后三个月内使用避孕套预防性传播感染的重要性;女性患者应注意感染期不要进行母乳喂养;感染幸存者和死亡患者遗孤可能会面临社会排斥与歧视,之前爆发的疫情中曾有过大量相关心理障碍的报道,2014 年埃博拉疫情中该问题变得日益严重。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肾损伤相关文章
疟疾相关文章
传染病相关文章
近期热门文章
下载医学时间
每天10分钟成学霸
手机扫一扫
关注丁香园微信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埃博拉病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