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老师的第一堂课一课运用了哪两条线索

高效阅读课堂构建策略关心凤(海南省海口市第九小学,小学语文特级教师)
高效阅读课堂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心灵相通、情感相遇、智慧相生的一种课堂境界,是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言语智慧得到最大提升,健康人格得到最有效涵养的阅读课堂。高效阅读课堂如何构建?根据本人多年语文教学实践和课例研究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设计主问题
问题式教学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设计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主问题是实施高效阅读课堂的首要环节。主问题从哪里产生?我认为先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成一个关键词或者读成一句话,再针对关键词或一句话设计主问题是一种比较可行的办法。如《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我们就可读成一个关键词“奇妙”,再针对“奇妙”设计主问题: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体现在哪些方面?
主问题的设计过程实际是学生将文本读薄的过程,或者说是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过程,这是训练学生概括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如何根据不同的文本设计主问题呢?下面我推荐一些策略供大家参考。
1.从题目中提炼主问题
题目是全文的“旗帜”和“窗口”,抓住题目,常能得其要旨,理出主线,串起全文。题目中能统领全题的一个关键字(词),一般称为“题眼”。“题眼”不仅提挚全题,而且往往能揭示课文要义。如课文《特殊的葬礼》,就可以从题眼“特殊”来设计主问题:这一场葬礼究竟“特殊”在哪些方面?
2.从文眼、关键句提炼主问题
有的课文中某一个关键词足以提挚全文、沟通文脉,我们称之为“文眼”,抓住文眼易于提炼出主问题。教学课文《詹天佑》时,可抓住概括全文思想内容的句子:“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设计一个主问题:你从课文哪些语句能感受到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又比如《乡下人家》这篇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是文章的总结句,教学时我们就可抓住这一关键句设计一个主问题:课文哪些画面能让我们感受到乡下人家风景的独特、迷人?
3.从过渡处提炼主问题
有些课文的过渡小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抓住这样的小节,可以“中间开花”、勾连全文,从而提炼出主问题来。如导读《赤壁之战》时,教师抓住课文第4小节中的“火攻是个好主意,可是这一仗怎样打,还得想个计策”这一句,前半部分是课文的1-3小节,写“定计”(“好主意”),而后半部分写“施计”(“怎样打”),形成了研读课文的主问题:“为什么火攻是个好主意?如何实施火攻?请你围绕“火攻”研读课文。
4.从情节提炼主问题
对故事性强的课文,也可以从故事情节中提炼出主线,但这种提炼必须有很强的联系性,方能激起学生的情趣。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可抓住小女孩5次擦燃火柴取暖,形成研读课文的主问题:5次擦燃火柴每次擦燃的情景、出现的幻觉、幻觉的破灭,课文是怎么描写的,你又是怎么理解的,有什么感觉?
5.从课后习题提炼主问题
课后习题集中体现了课文的基点、重点、难点、特点,往往能给我们以提炼主问题的启示。如《云雀的心愿》这篇课文的课后习题“为什么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据此可提炼出主问题:为什么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
6.从提纲提炼主问题
说明文的学习,我们一般会让学生自读课文,列出每小节的提纲,尔后归并排列,形成主问题。如《鲸》一课的深读,教师让学生把每小节提纲(自己归纳)写到黑板上,然后归并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小节进行研读。由此可提炼出主问题:鲸是一种怎样的动物?为什么说它不是鱼?你能从课文中找出多少根据?
7.从主旨提炼主问题
让学生寻找主旨,并从主旨引出主问题。一位教师执教《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她让学生寻找主旨:作者曾经两次来到德国,德国的一草一木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此,他从内心深处发出了怎样的赞叹呢?请快速浏览课文,并用喜欢的符号勾画出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进而引出主问题引入下一步的学习: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景色的“奇丽”?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民族的“奇特”?
8.从“比较”中提炼主问题
对一些采用类比的手法写成的课文,抓住其比较的内核,也有助于提炼出主问题。如课文《一定要争气》,可紧扣童第周学生时代经历的两件事,从地点、内容、行动和决心四个方面,比较两次“一定要争气”的“同”与“异”。如:研究课文中两次“争气”的不同和相同,你有什么体会?这说明了什么?
9.从“反复”提炼主问题
作者采用“反复”的地方,往往是文脉的呈现,如能抓住反复,便可比较容易地升华归结出课文的主线来。如苏教版六年级课文《长江之歌》中,“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这两句诗在文中每一节最后都出现,重复了两次。可以据此设计主问题: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有母亲的情怀?你从文中哪些诗句体会到的?再比如,人教版课四年级课文《牧场之国》,文中连续四次出现了“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教学时可抓住这句话,设计主问题: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四次,请你划出来。读一读,找一找,品一品,每一次,你从文中哪些语句感受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10.从课文的情节发展线索提炼主问题
线索在串连内容方面有重要作用,有些课文的线索能把头绪纷繁的课文条理化、简约化,这对于提炼主问题是很有帮助的。如《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故事生动、曲折,若以“线索”提炼,便可化繁为简、条理清晰。草船借箭的线索:造箭→问箭→借箭→交箭,据此可提炼主问题:诸葛亮“神机妙算”“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11.从言语表达提炼主问题
写作本位的阅读教学,十分关注言语表达。教学时,我们就可从言语表达入手提炼主问题。如江苏特级教师魏星执教《水》一文时提炼的主问题就是:马朝虎写的《水》,他是用怎样的语言来传递他对水独特的感觉呢?
二、抓实两条线
我一向以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学生言语智慧,涵养学生健康人格。人格教育从古到今都十分关注.“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是孔子所谓的“好学”,它并没有定位于努力学习,而是道德要求与人格涵养。今天,无论是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还是国人皆知的药家鑫事件,都给我们语文教师敲响了一记警钟:健康人格的涵养远远胜过知识学习。
湖南师范大学刘铁芳教授在《教育何以关注人事、人心、人文》讲演中指出:人的存在总是三个层面展开,最基本的层面是作为实体的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其次是作为精神的存在,展开个人丰富的心灵生活;人的存在的最高层面是作为文化——生命——人格的存在,在这个层面显明个体人生在世的基本品格。教育对人的关注要人的存在的三个层面展开,由此构成教育的三个基本层次:一是人事,即人的现实活动层面,在这个层面上关注的是人如何做事,人在现实生活中怎样活动,主要包括授人以知识、技能,开发人的智力,启迪人的思维,规范人的行为,使个体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在其中得到得以生存;二是人心,即人的心灵活动层面,它关注人的情感、态度、兴趣、爱好、基本价值观,心灵的美感,精神的愉悦。三是人文,即人的核心价值观、人生信仰、人的精神气质层面,它关注的核心是就是人生在世的生存姿态,或者说生命姿态。
提升学生言语智慧主要解决的是人事这一层面的问题,涵养学生精神人格解决的是人心和人文两个层面的问题。从这点上说,阅读教学定位这两个目标是符合教育的基本要求的。
在2006年的PIRLS项目中,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对阅读素养的定义是这样阐述的:“理解和运用社会需要的或个人认为有价值的书面语言形式的能力,年轻的阅读者能够从各种文章中建构意义,他们通过阅读来进行学习、参与学校中和日常生活中的阅读者群体,并进行娱乐。”其中理解和运用语言形式能力放在首位,可见,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言语智慧也契合了这一点。
具体到阅读教学来说,它是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世界,触摸语言文字心跳,品悟语言文字味道,挖掘语言文字内涵,规范学生语言表达、浸润学生健康人格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阅读素养得到丰润,想象力、观察力、思考力、感染力等一系列能力得到锻炼,学生在与文本的一次次对话中,还获得诸多生命体验,精神历练,情感熏染……学生的言语智慧和精神人格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提升和完整。学生的阅读是为了学习言语智慧的阅读,是为了浸润精神人格的阅读,是为了获得阅读方法的阅读,是为了提升阅读能力的阅读,是为了积淀阅读素养的阅读,是为了获取信息的阅读,是为了开阔视野的阅读,不是为了考试的阅读。
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抓实两条线,一条是“言语实践线”,主要提升学生言语智慧,另一条是“人文熏陶线”,主要涵养学生健康人格。人文熏陶是蕴藏在一个个教学细节中的,它不可能与言语实践完全脱离,独立成一个教学板块,它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存在于细枝末节里。因此,一堂高效的阅读课,应该巧妙地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如海口九小特级教师冉茂娟执教的《九色鹿》一课就较好地将这两条线融合在一起。
与恩义有关的“四字词语”是她紧紧抓住的一条言语实践线,从听写入手,到运用四字词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再到结合上下文充分理解并深入感悟人物形象,最后到诵读恩义名言,补写对故事中人物想说的一段话,这些四字词语自始至终,都没有脱离教者的视线。在教学中,教者将其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听写是为了更好地概括,理解是为了更好地感悟,诵读是为了更好地升华。感悟九色鹿、调达的人物形象是冉老师抓住第二条线——人文熏陶线。大凡写人的文章,这条人文熏陶线基本上是不变的。恩义文化是本课人文熏陶的重点,教师从“复习导入、感知恩义”,到“研读课文,感悟恩义”,最后到“拓展延伸,升华恩义”三个教学板块,都围绕“恩义”做文章,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多种形式读、带着问题悟、联系文本想、交流感受说、深化内涵写等方式,引导学生触摸语言文字的心跳、感悟文本语言的精妙、规范学生言语的表达、体会恩义文化的精髓,从而让恩义两字真正融入到学生的血液中,凝聚到学生的生活里,成为他精神人格中一个重要的元素。
三、瞄准三个点
(一)瞄准第一个关键点——精选切入点
任何一节阅读课,切入点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后续学习的期待。切入点的确定根据文本特点可以有多种形式。
1.数字切入
我校冯珺老师在《狼和鹿》一课的教学中,就根据文本表达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巧妙地设计了从数字切入,极大地唤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师:上课之前,我们来做一个热身活动。看数字猜成语,看看数字向你说什么?【课件出示:510(  )333555(  )1256789(  )】
生:510(一五一十)333555(三五成群)1256789(丢三落四)【学生兴致勃勃地回答】
师:有趣吗?有意思!看来数字也会说话。《狼和鹿》这篇课文里也有一些数字,我们来听听课文中的数字会悄悄地告诉我们什么?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轻声地读一读课文的1、2、3自然段,找到文中描写数字的词语,用单横线画下来。【学生一下子积极地投入到课文的阅读中】
学生由数字猜成语再到读课文,直奔教学重点,干净利落,点燃了学生的阅读“兴奋灶”,唤起了学生走进文本的阅读期待,为深入地进行文本对话及整堂课的高效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摘自冯珺老师论文《精心设计问题打造高效课堂》
2.词语切入
词语切入是一种简单可行的办法。不过词语的选择必须巧妙,这个词语在文中一定是四两拨千斤的。这个词语可能就藏在课文里,它可能就是课文中的一个生词。如五年级寓言《蝉和狐狸》一文中有一个生词“戒心”,你可直接导入:“戒心”是我们这课要学习的一个生词,师生读写“戒”理解“戒心”的意思后,提问:文中谁对谁起了戒心?为什么?你看,抓住这一个词切入,生词学了,理解课文内容也水到渠成地落实了,一举两得,多好!它还可能是文章的一个关键词。如人教版五年级《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就可抓住课文关键词“了不起”切入,紧扣“了不起”引导学生品读感悟: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你从课文哪些地方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父亲的了不起体现在?你从课文哪些地方感受到儿子的“了不起”,儿子的“了不起”体现在?整堂课就围绕“了不起”去品读父子的语言、动作、外貌和心理活动,将“了不起”三个字不断放大、读透、悟熟。这个词语可能在课文外,但我们通过梳理,可以把它请出来。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让学生通读全文后,用一个字概括李时珍夜宿古寺的生活情况,学生很快就能体会出一个字——“苦”,按下来全文的学习就围绕“苦”字展开,哪些方面苦?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文章如何描写“苦”?上海戴建荣老师执教《珍珠鸟》一课时,从词语“真好”切入,抓了三个“好”:珍珠鸟好在哪?作者是怎样把珍珠鸟的好写给咱们看的?你能把珍珠鸟的好读好吗?整堂课围绕词语“真好”展开,简单而又丰实。
3.课题切入
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灵魂和眼睛。从课题切入,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本人执教《黄河的主人》一文时,我先板书“黄河”,让学生交流自己对黄河的了解,我又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让学生感受黄河的汹涌澎湃和滔滔不绝,再写完余下的课题“的主人”,质疑学生:这么气势磅礴的黄河,谁可以做他的主人?这是一个怎样的主人呢?全文的学习就此展开。
冉茂娟执教五年级《望月》一课时,板书课题“月”用多种色彩来勾勒,写完后问学生:谁是老师的知音?我为什么要用这么多色彩写“月”字?作者望到的是一轮怎样的月亮?直接引入“江中月”这一部分的学习。这样的切入生动有趣,容易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江苏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执教《二泉映月》一文时,就是从课题入手。他是这样切入的: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叫——生答:二泉映月
师: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一泓清泉,人称——生答:天下第二泉。
师:每到中秋之夜,二泉池水倒映着天上的一轮明月,这样的美景用一个词就叫——生答:二泉映月
师:文中三处写到月的美景,黑板上有五个描写月光的四字词语,我请同学读一下。
教者直接从课题切入,从解题入手,简明扼要,让学生对“二泉映月”有了一个明晰的认识后,顺势进入词语板块的学习。
4.句子切入
找寻文章的中心句或者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从其切入,也是一个简易可行的方法。如苏教版五年级《水》一文,“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是全文的中心句,教学时,可设计先让学生通览全文,找出这一中心句,再抛出主问题:文中哪些画面、哪些语句让我们感受到水的珍贵?进一步引领学生研读探究感悟品赏。《安塞腰鼓》一文中“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教学时就可抓住这句话切入,让学生读课文,找一找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时是从哪个角度赞叹安塞腰鼓的“好”?
又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学时可抓住文章结尾段的一句话“父亲的教导让我一生受用不尽——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作为切入点,设计这样的问题:父亲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教导我的?在现实生活中父亲的教导给了我怎样的启示和帮助?
5.人物切入
福建林莘老师执教《凡卡》一课时,就从两个人物切入。一个是作者“契诃夫”,一个是“凡卡”。她直接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一起认识一个人【出示契科夫的图】,瞧,他是谁?契科夫!他是俄国人,世界级的大作家语言大师,大腕儿!他仅仅活了——(44岁)。在他短暂44岁的一生中创作了700多部的短篇小说,被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他说过:【简洁是天才的姊妹】。他总是说得很简单,说得很含蓄,却总让你在事实中自己去思考,去品味!《凡卡》这篇课文就节选自他的同名短篇小说,你看,这题目?几个字?两个字,简单吗?读过,预习过,有思考吗?什么样的凡卡。
我校冯珺老师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时,也采用了人物切入法。她是这样切入的:
《水浒传》是一部历经900多年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作者成功塑造了一百多位栩栩如生的人物。这节课,我们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认识两个人物,一个是林冲,另一个是洪教头。林冲是一个怎样人?洪教头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6.故事(背景)切入
浙江绍兴的刘发建老师执教《闰土》一文时,就巧妙地借助与文章相关的背景切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请看他如何切入:
师:(板书:缘)同学们,认识这个字吗?
师:猜猜刘老师为什么写这个字?
生:闰土和鲁迅是因为有缘才相见的。
生:因为我们班和你有缘分,所以才能一起上课。
师:说到我心坎里去了。
生:我们和鲁迅有缘。
师:为什么说和鲁迅有缘呢?
生:我知道鲁迅是绍兴人,但是他在我们上海去世的,他的墓就在我们上海。
师:125年前,鲁迅在绍兴诞生。70年前,鲁迅病逝于上海。绍兴是鲁迅的故乡,上海是先生安息的地方。在先生离我们70年后,我这个来自先生故乡绍兴的老师能和上海的孩子们一块学习先生的文章,真是有缘呐!人世间最值得珍惜的是缘份,咱们今天就好好珍惜这份缘,请齐读——
生:少年闰土
7.歌曲切入
这种切入法老师们用得比较普遍,比如海口市第二十七小的王先云老师执教《二泉映月》时,就是从聆听阿炳的《二泉映月》切入的。
8.比较切入
临高县郑贺老师在全省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大赛执教《触摸春天》时,她就采用比较切入。她先出示一组春天的画面让学生欣赏,让学生用学过的成语和古诗句来描述;接下来老师话锋一转,有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她不能像我们一样用眼睛去感受春天,而是用心用手在触摸春天。这样一比较,安静的特别之处就显现出来,也很自然地引入下一步的学习:品读安静用心触摸春天的语句,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安静?
9.“故弄玄虚”切入
江苏宿迁的蔡志坚老师执教《太阳》一课时,就采用这种方法切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课首导入的话题是“我要登上太阳”,显然是在故弄玄虚,这玄虚荒唐的话题一出,学生个个惊诧,人人亢奋,情不自禁举手发言急切地想说服阻止老师,学生的阅读胃口被高高地吊起来了,接下来,老师又步步紧逼:“你们的话,我不大相信,还说服不了我,老师主意已定,我非得登上太阳不可”“我不大相信你们有这本事!”这显然是在激将。老师再顺势引导:“这样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21课《太阳》,好好读读!我想你们真正读通了课文,才能说服老师。请吧!”学生不得不进入文本进行求证,于是出现了全班学生人人专注读课文的动人场景。这样的切入,真是教学智慧啊!
(二)聚焦着力点
教学一篇课文,时间就只有短短的两三个课时,不可能面面俱到。“教什么”的问题就显得尤其重要。一般说来,“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必须纳入教学内容的范畴;或者将“了解主旨、品味语言、揣摩写法”定位为教学内容,还可以用“读、悟、品、写”四个字作为“教学内容”制定的依据。我个人认为,“教什么”这也是阅读教学的第二个关键点——教学中集聚火力猛攻的点,我将它称之为“着力点”。如何确定着力点?
1.根据年段重点来确定着力点
每个年段阅读教学都有重点,我们可以据此确定着力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着力点是:识字、写字和诵读;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着力点是学习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段,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着力点是能够体会词句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揣摩文章叙述顺序,领会基本表达方法;学习不同文体的阅读;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处理信息。
2.根据文本特点来确定着力点
人教版教材将课文分做两种类型,一种是精读课文,一种是略读课文。教学时就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确立教学着力点。一般说来,精读课文重在学方法,略读课文重在练技能。
精读课文的教学可以根据文本特点来确定着力点。写人类文章教学着力点可放在人物形象和人物特点的把握上;记事类文章教学着力点可放在了解记叙六要素、理清叙述顺序、抓住叙述事情的特点和重点、掌握分段方法,体会文章思想感情上;写景状物类文章教学着力点可放在文章描写景或物的方法、描写的顺序、文章运用的修辞手法和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上;说明类文章教学着力点可放在了解文章告诉我们哪些知识、学习文章说明事物方法及文章介绍的知识与我们的联系上;诗歌类文章教学着力点可放在大致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意境、吟咏诵读(背诵)和重点诗句能够理解运用上;用类文章教学着力点可放在学习格式分清种类、阅读正文明了内容、体会文章主旨上;童话寓言类文章教学着力点可放在把握故事、领悟道理、联系实际上;小说类文章教学着力点可放在注意人物形象的塑造、把握情节发展的脉络和感受营造的氛围上。
3.根据教学基点来确定着力点
不同的文本,选择的教学基点不一样。一般说来,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主要有以下四种教学基点。
一是以“读”为基点的阅读教学,着力点在“读”上。整个教学呈现为多形式的读、有目的的读、有层次的读、有深度的读、有广度的读……比如陈德兵老师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原》时,就将“读”进行到底,读写作背景、整体评说课文、读说独特理解与感受、品读言语秘妙、演读经典场面。
二是以“悟”为基点的阅读教学,着力点在“悟”上。整个教学以“悟”为线索展开,悟重点词句、悟主要内容、悟文章内涵、悟作者感情、悟表达方式。
三是以“品”为基点的阅读教学,着力点在“品”上。这一类文章通常文质兼美,精妙语言随处可拾。教学时可采取选点品读(品妙词、品佳句、品重点段、品写法)、选点积累、选点拓展、选点运用板块式结构。
四是以“写”为基点的阅读教学。着力点在“写”上。这是目前小学语文界正在探索的一种新型阅读课型,也可以说是未来阅读教学的方向。北京大学的曹文轩教授说:“语文教材是语文课本,不是人文读本。”语言应用问题、文章作法问题——技巧方面的、修辞方面的、都是语文所要讲授的,这是语文课非常重要的层面。……在让学生理解思想内容的同时,也要让他们知道文章写作上的妙处。”
王荣生先生指出:“一堂好的语文课主要的标志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因此以“写”为基点的阅读教学将是我们应当十分重视的一种阅读课型,也是提升高效阅读课堂的重要途径。以“写”为基点的阅读教学如何实施?我们且看三个案例。
案例一:苏教版四年级《天安门广场》片断教学
《天安门广场》一文第二自然段教学目标——按方位顺序将景物介绍具体,为此,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
第一步:在学生预习时完成练习4的基础上,讨论学生所填的建筑物在广场上的方位,说明这样填的理由。
第二步: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白怎样将建筑物介绍具体做法。教师出示:“广场北端是天安门,天安门前是金水河,河上有金水桥,桥两旁是汉白玉华表。登上天安门城楼,广场中央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广场南端是毛主席纪念堂,东面是国家博物馆,西面是人民大会堂。”请学生比较这段话与课文的描写,哪一个好?
第三步:请学生运用“按方位顺序将景物介绍具体”的方法介绍自己的教室。
这个系列教学活动的设计,紧扣核心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学生真正获得了实实在在的语文的收获,学生从“悟”入手,再从“品”深入,最后从“仿”进行强化(摘自2010年第一期C《语文教学通迅》诸向阳《关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断想》一文)。
案例二:五年级《父亲的菜园》写作本位教学尝试
作者:麦珏昉单位:广州市万松园小学
《父亲的菜园》是一篇略读课文。自从上了《珍珠鸟》,听了王老师的评课以后,我对略读课确实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准确的定位。前几天,听了师父一节“写作本位”的略读课《与象共舞》,心里就想着什么时候自己也尝试一下以写作为本位设计一节课。《父亲的菜园》这一课,在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单元主题是“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人”,对“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把握和体会,应该作为本课的重点。我是从以下四个维度去设计的:
第一维度:抓住行文思路。初读掌握生字后,浏览课文,说说父亲的菜园一开始和最后分别给你怎样的印象。学生谈第一印象,师归纳出:从“贫瘠”到“诱人”,这就是菜园的变化。此时,板书:贫瘠、诱人。学生以此为凭借,概括主要内容。
第二维度:体会叙事方式。父亲的菜园,不是一下子就建起来的。父亲把菜园建起来,遇到了几次困难和波折?学生默读,找到了三次:第一次是选地难,到处是荒地。第二次是自然灾害,好不容易征服了土地,暴雨来了,一切都化为乌有。第三次是菜地终于结出豌豆,父亲却不让吃,让我们把豌豆用来肥土。读中感悟菜园的来之不易,读出事情的波折。师小结:平时我们写文章,一般都写某人遇到一个困难,怎么把这个困难解决。而这篇文章,父亲建菜园的事,却不止遇到一个困难,一次波折,这样的写法就叫做“一波三折”,我们以后写作文,也可以采用这样的设计。
第三维度:感受人物描写。菜园发生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靠的是父亲。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默读画出有关父亲言行的句子,并通过朗读体会体会。学生抓住文中“坚毅”“没有气馁”“信心十足”这三个词语走近了父亲,感受到父亲面对种种考验时仍然执着追求的勇气和信心,正因如此,从前贫瘠的土地才变化了一片诱人的翠绿。师板书这三个词语,并小结:通过事来写人,具体还是要落实到对人物的描写中,而作者正是通过父亲的言行,使父亲的形象跃然纸上。
第四维度:品味语言特色。作者是怎样很好地使我们感受到一位勤劳、质朴、不懈追求的父亲的形象的呢?文中写的是典型的乡村生活和乡村人物,原生态的语言描写比比皆是。比如“父亲还没来得及整理他新辟的菜园,一场暴雨说来就来了。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有时候我在山坡上放牛,尿憋急了,父亲也要我跑到菜地里去撒”。学生找出典型的描写乡村生活和朴实的父亲的句段,读出了一份不同于都市生活的天然情趣;再细细品读,读出的是作者回忆中那一份浓浓的情,读出的是父亲那朴实、坚毅的普通农民的真实面貌。
最后,分角色诵读全文,回归整体。师总结:写人的文章,一般是通过事情来表现人物特点。这篇文章一波三折的叙事,对父亲言行的描写,都是表现人物的手段。写什么样的人,就要用什么样的文字。这篇文章中原汁原味的生活化的语言,使故事显得特别有意思,也使这位朴实农家父亲的形象更加具有人情味,更真实,更可敬。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很清晰地看到:四个维度的教学设计都是围绕“写”做文章:第一个维度是抓住行文思路;第二个维度是体会叙事方式;第三个维度是感受人物描写;第四个维度是品味语言特色。如是每一篇课文都能如此扎扎实实地进行教学,我相信我们的学生写作能力一定会大大地提高。
案例三:从平实的词汇中体会写作的精彩——《装满昆虫的衣袋》
教学这篇文章,我有意走出常有的“你从哪个地方体会出了法布尔对昆虫很着迷?”这一引领学生在文章的内容中穿行,深刻感受法布尔执着的问题,把带领同学们阅读的重点放在了写作上:“我们来欣赏欣赏作者是如何把少年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写出来的。”
(三)巧设拓展点
阅读课要想上出高度和厚度,一定不能仅仅只教课文,还应根据文本特点进行适当拓展,将相关的课程资源引入课堂,让阅读课变得丰满和厚实起来。那么如何巧妙地设计拓展点呢?以下策略可供参考。
1.在感悟关键处拓展
临高县郑贺老师执教四年级《触摸春天》一文时,结尾段有这样一句话:“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是一个值得细细感悟的重要句子。郑老师教学时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抓住“谁”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表面的意思;
第二步:播放视频《牵手》,让学生结合视频或生活写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第三步:教师巧妙点拨引导学生做人
本人在上六年级《钱学森》一课时,就抓住文章结尾一句“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的“卓越”一词,先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卓越”,再让学生结合自己课外收集的资料谈谈钱学森做出了哪些卓越贡献?这样借助拓展,就能让学生对钱学森的印象不断丰满起来。
补充案例: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绝招》第2-4自然段的教学
《绝招》第2-4自然段是讲几个小伙件第一次比绝招的经过。浙江省台州市林艳老师教学时就设计了“赏、悟、仿”三个板块的教学。第一个板块:赏绝招之“形”。通过自由读、指名读、表演读,赏绝招之“动词”;第二板块:悟绝招之“绝”。哪些词让你感觉到三胖的绝招好?让学生关注到动词的描写,让学生记住这些动词,并试背“三胖的绝招”这一部分;第三板块:仿绝招之“法”: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描写三胖绝招的方法——抓住人物的动作,看图练笔写二福的绝招——空翻。
在学习完第二次比绝招后,教师又创设如下语境让学生运用正确的动词想象主人公小柱子怎样苦练绝招的情景:
上课时,小柱子          。
下课时,小柱子          。
放学后,小柱子          。
睡觉前,小柱子          。
盘存于学生脑海中的动词,被一次次地激活,一次次得到调动。这样的教学,学生一课有一大得,不仅感悟了绝招之绝妙,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动作描写。
2.在内涵升华处拓展
海口九小伍作才老师执教五年级课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为了让学生对“信念”的内涵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他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环节:
师问:谈迁因这部《国榷》而名垂青史,名垂青史的仅仅是谈迁的《国榷》吗?还有谈迁——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此刻,你一定对信念有了新的理解。
在谈迁心里,信念是厄运永远打不垮的堡垒!
在你的心里,信念是          
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写话练习,既加深了学生对信念的理解,升华了信念的内涵,又对学生进行了表达训练。
冯珺老师执教的《军神》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军神刘伯承的形象,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拓展训练: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你简单的一个“能”字,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男子汉;
你的眼睛,让我看到了什么是坚强;
你的          ,让我          ;
          ,          。
山东省的郑瑞梅老师执教《桥》一课结束时,设计了一系列凸显人物形象和升华桥的内涵的拓展环节:
师:这位老支书叫什么名?长什么样?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知道他就是无数党员中的一员。像他一样的共产党员还有很多。我们一起来看:(出示北川县长经大忠和玉树康巴铁汉才哇的资料图片)
像这样的党员干部还有很多很多,出示无数党员的图片。
师:有句歌词唱得好“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看完这则材料,让我们回到课题,你觉得它还仅仅指那座桥吗?请你用自己的话赞美一下老汉,尽量用上“桥”字。
生:老汉,你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生命桥。
师:就让我们永远记住;在危难时刻,那一座座给人们带去生命和希望的桥吧!让我们饱含深情地再来读读课题。
3.在语言精妙处拓展
每一篇课文,被选入教材,在语言表达上一定有独到之处。我们要善于发现其言语秘妙,挖掘出来,作为语言训练的拓展点。
人教版六年级《匆匆》一文教学时,很多教师都善于抓住“早上我起来的时候……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这算又溜走了一日。”这一段语言精妙之处,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仿照这一表达方法说一说,写一写,体会作者捕捉细节、感悟生活,运用排比句式表达时间在不经意间匆匆而去。
4.在文本留白处拓展
文本常常因为表达的需要,会出现一些空白处。教学时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些空白处进行适当的拓展。如《望月》一文中有一个两个省略号组成的省节号,教师先引导学生理解省节号的作用,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将省节号变成一行行写“月”的诗句。这样既让学生理解省节号的意义,又检查了学生课外读背古诗的情况。
四、把握四个度
中国人处事的最高境界是“中庸”,做事“度”的把握十分重要。阅读教学同样如此。
(一)把握好“阅读理解的度”
阅读理解不是阅读教学的全部。有一部分教师将阅读教学的目标窄化理解文本,这是十分可怕的。阅读理解只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它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更是引导学生体会文本表达方式的基础。在不同年段,对阅读理解的要求是不同的。教学时教师要清醒地把握好这个度。
浙江特级教师蒋军晶老师执教人教版五年级《祖父的园子》一文时,他将阅读理解定位在把握课文写作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上,这个度就把握得非常好。他先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呼兰河传》,把课文读熟后,他抛出了一个问题: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萧红都想起了什么?用问题指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和写作思路,最后形成板书:
物:蜜蜂蝴蝶蜻蜓蚂蚱倭瓜黄瓜玉米
事:栽花拔草铲地浇菜
接下来的教学,他关注的是文本语言表达方式的理解,他抓住文中写得特别的句子,引导学生体悟特别的写法蕴含的特别的情感。
(二)把握好“语言实践的度”
语文是人文学科,也是工具学科。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为了凸显其工具性,只要有语言实践的点都无限制地进行训练,在某种程度上也冲淡了人文学科的作用。一味的工具化也不是最佳的选择。
(三)把握好“人文熏陶的度”
人文熏陶在阅读教学中我认为最好的度的把握就是在言语实践中春风化雨的渗透,最好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觉中渗透,而不是简单的是非判断。
(四)把握好“拓展延伸的度”
“拓展延伸”大家都公认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可以设计的亮点。家常课未做统计,一般公开课教师往往都很关注拓展延伸的设计,尽可能地安排拓展点,甚至有的一节课下来,拓展延伸之处有5处之多,将课文弃置一边不管不顾,将课文以外的东西拿来当正餐,完全忽略了课文作为范文和例子的作用,这实在有些过度。
拓展延伸在阅读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但又不能无限制地拓展延伸,这个度的把握是十分讲究的,多一分则繁,减一分过简。江苏无锡盛宏老师设计六年级《广玉兰》一课第三自然段教学时就把握得很好。我们来看一看:
一、美文诵读
1.课文第三自然描写了广玉兰花的不同形态,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好好地读一读,读出心中的情感。
2.出示各种形态的广玉兰花画面,指名学生配乐诵读。
二、美文品赏
1.作者是描写广玉兰花形态时,哪些文字写得特别精彩,很好地表现了作者的情感。大家选择喜欢的一处地方读一读,赏一赏,再一起交流。
2.出示广玉兰花不同形态的句子,指名学生进行品赏。
3.古往今来,人们写花时,更多的是写含苞欲放时的期待与尽情盛开时的喜悦,很少写花的凋谢。为什么作者陈荒煤先生却偏偏要写花的凋谢,而且写得如此详细呢?
(1)出示另外一位作者写花的凋谢片断进行对比读,看有什么不同?
同样是写玉兰花凋谢,一个看到的是新生命的孕育,感到由衷的喜悦;一个看到的是花儿的陈旧、枯萎,悲哀久久萦绕。
(2)写花,其实是在写什么?相机引入资料《陈荒煤苦难与流亡的人生》,学生阅读资料交流。
教师小结;不一样的心态,看到不一样的花开花谢。这时候的花,不再是简单的花,它包含着作者的情!“一切景语皆情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三、美文共赏
写花的文章很多,老师另外找了几个写的片断,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些片断的精彩之外。
出示片断,让学生选择喜欢的片断读一读,赏一赏。
这一段的教学教者共安排三处拓展:一处是引入其他作者写花的凋谢,通过与文本的描写进行对比来更深地感受作者的情,一处是引入资料《陈荒煤苦难与流亡的人生》帮助学生体悟作者的心;一处是欣赏写花的其他文章片断。
三处拓展,两处是在感悟的关键处出现。任何景语皆情语。景的背后一定蕴藏着作者浓浓的情。借助资料阅读无疑是一种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较好方式。一处是写法的拓展。同样写花,作者不同,视角肯定不一样,让学生欣赏各种写花的片断,这无形中拓宽了学生的写作视野。
五、追求五融合
生活处处皆语文。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有宽阔的视野、广博的阅读、敏锐的直觉,能智慧地将各种课程资源融入课堂,让自己的阅读教学成为一泓源源不断的长流水,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与社会生活的融合。我们可以社会生活为切入点,打通课堂内外,实现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接轨。那些鲜活的、在社会生活中引起广泛关注的重要事件,都可成为学生积累语言的材料。如“非典”爆发后,便可通过读书看报,关注事态发展,多角度、多侧面地对其进行了解,积累生活,积淀语言。比如神七飞天等直接影响国人生活的事件,稍作改造,就可以变成课程。
(二)同一主题文章的融合。以文本教材为辐射点,将同一主题的文章都融入到阅读教学中来,广泛阅读与此相关的言语材料,让学生大量积累精妙的言语表达方式。同样是赞美母爱,但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诗歌,比如孟郊笔下的《游子吟》、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笔下的《仿佛》,可以是散文,可以是新闻报道,可以是记叙文,可以是小说……教学时,我们将它们有机地融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充分感受不同言语表达中的母爱。类似这样的主题还很多,我们只要用心去设计,一定能创造出阅读课堂的艳阳天。
(三)与课外阅读的融合。高效的阅读课堂,带给学生的一定是受益终身的影响。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获得人格的提升,更应该获得阅读的智慧。学生能把课堂上学到阅读的方法,自觉地运用到广泛的课外阅读中,阅读教学才算得上真正的高效。因此,教学时,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融合,让阅读成为学生腾飞的翅膀。要通过教师的导读,将学生领进阅读的“葡萄园”,享受品尝“葡萄”的快乐。像班级读书会,这一以分享为主要目的的新型阅读交流形式,目前正受到越来越多语文教师的关注。很多先行者,已经在班级中尝试读书会,且受到越来越多孩子的欢迎。通过班级读书会推动学生海量阅读。在这个资讯浩如烟海的年代,读什么往往比怎么读更重要。在尊重学生阅读口味的基础上,我们要把更多第一流的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推介给他们,让他们在优秀作品中体验快乐、茁壮成长。
(四)与学生亲身体验的融合。激活学生亲身体验,打通学生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链接通道。让学生将自己当作文本中的“我”,走进文本,对话文本,获得人生感悟和生命体验。阅读教学只有与学生亲身体验融合,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培育情怀,滋养人格,获得生命的成长。
(五)与其他学科的融合。阅读教学要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要有意识地借助其他学科的力量,让学生横贯东西,纵连古今,融合众学科,打通多种感知觉通道,智慧地、跨越式地学习,培育大视野、高品位的世界公民。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师第一堂课自我介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