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婉转用文字委婉表达醋意的诗句我想对别人说:我想在产品旁边放文字推荐法呢?如新款上市之类的

讲座文字实录
讲座文字实录
题目:汉字拼义理论:心理学揭开争鸣百年的汉字之谜
报告人: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
时间:年月日下午点点。
地点:陕西师范大学教育部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
当今世界上所有的文字都是拼音文字,使用不超过几十个字母来拼写所有的词汇。唯一的例外,就是使用数以万计个汉字的中国文字。中文可否拼音化,即废除汉字,改用国际通用的字母来书写呢?这个问题自辛亥时期起就争鸣不已,是个百年难题。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大语文改革,推广普通话、确定汉语拼音方案、和汉字简化,都有拼音化汉字的动机。汉字承载了数千年的华夏文明,但它是否具有稳固的科学基础,能够万古长青呢?这里我将介绍自己新近发展的汉字拼义理论。该理论认为,汉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拼义文字,它切合了认知心理学和脑科学中根本性的语义网络原理,同拼音文字双极对立,构成文字发展的两个本质不同、但同样光彩的最高阶段。拼音文字和拼义文字不能互相转化,也不存在两者兼顾的第三种文字。汉字本质上是拼义文字,根本没有必要,也完全没有可能拼音化。
谢谢胡老师的介绍,我非常感谢陕西师范大学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中心和胡老师的盛情邀请,让我今天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最近的一些学术思考,也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和指正。我和胡老师,原来不认识,有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我们学校做报告的时候,我去听了,觉得讲的非常好,做的工作非常出色,我就主动上前联络,我们就成了朋友。胡老师原来在山西的时候,我去那里访问过。他这次在教育部委托情况下,在我们陕西师范大学,建立这样一个非常优秀的实验室,也是说一直要请我过来看,因此我非常高兴能过来,上午也在你们陕西师范大学看了一下,感觉非常深刻,对中心印象特别的好,我觉得将来应该是我们国家教育界和心理相关的这个学科的一面旗帜。
由于时间比较短,我就直接开始,感谢大家的到来,感谢中心的老师和学生,感谢师大心理系的老师和同学到来,也要感谢其他的老师和学生。由于我在前面讲的时候呢,主要是在心理系讲,唯一不在心理系的就是北大,是在中文系讲。因为我跟胡老师熟悉,所以没有安排在师大心理系,安排在我们中心。
大家不要觉得这个问题仅仅是心理学的问题,它不仅是心理学的问题,而且,虽然我今天谈的是一个理论,事实上它有很多的实验做背景,比如说过去七八年,我和我的小组一直在用磁共振技术和脑电技术做中文字词加工,这样非常纯粹一个基础的心理学的研究。今年春节的时候我在整理过去两三年脑电研究和磁共振的数据的基础的时候,诱发出了这样一个想法,然后我就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去整理它。整理出来之后呢我自己觉得不太相信。我觉得这个东西好像太简单了,简单到不大像是真的,所以我就在我们系讲了一下,然后安排在全国很多地方讲一下,目的就是想听一听其他的老师和同学的评价,看看它到底有没有合理的地方,到底是不是真的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
汉字拼音化、拉丁化、罗马字母化其实说的是一个问题。这个争鸣持续了很长时间,之所以没有得到解决,慢慢的大家就意识到可能是因为我们对汉字认识得不清楚。汉字作为一个文字,它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谜。揭开这个谜之后,我们才能回答这样一个争鸣,才能解决这样一个争鸣。现在我觉得汉字最好的定位,应该是定位成一个拼义文字。这个词别人从来没有用过,去网上搜也不会搜到这样一个词。拼义理论,为了论述这个理论,我想首先给大家介绍人类语言的一些基本特点。就是说一些非常关键的基本事实,这个事实呢对我们后面的论证至关重要。然后我会讲义基与义基的拼合,这是汉字拼义理论的两个基本方面。讲完理论之后我会对比现在我们已有的对汉字的定位。特别是汉字的词素理论。这是目前占主导地位的,我们国家语言学界和心理语言学界对汉字本质的一个占主导地位的一个理论。我想说明义基理论其实是抽取了词素理论中精华的部分,还抽取了其他理论,比如它的对手字本位理论一些精华的部分,合成的一个理论。在建立这个理论之后我想向大家做一个论证,证明拼音文字和拼义文字之间是不可能相互转化的。也就是说它是两类不同性质的文字,这样的话,它事实上就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的汉字是不能够拼音化的。但这个最后的逻辑论证,有一点抽象,所以最后我在这里会换一个角度去给大家揭示汉语口语和汉字在所有人类语言文字中一个非常独特的特点。如果两个多义词你问我的话,我根本不知道。但是经过对这个理论的思考,我感觉到我们的口语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地方,非常有意思。最后我会向大家再论证一下拼音文字和拼义文字穷尽了所有人类文字发展的可能性。就是说不管你再聪明再伟大,也不可能造出第三种文字了。
汉字拼音化(拉丁化)的百年争鸣
拼音化拉丁化的争鸣是发生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在全世界大概有5600多种口头语言,一半已经有文字了,就是说可以把这些口语用文字记录下来,但这2800种文字全部是字母文字。唯一的例外就是汉字,也包括在日文和韩文中使用的部分汉字。你不相信是吗,可以看一下这个“新年快乐”,在这么多主要的语种里边一个一个看过去全部都是字母,看的清清楚楚的。但是可能有几个稍微有点例外,比如说印度文,日文,韩文和阿拉伯文,我们接触的不太多,不太熟悉吧,他们真的也是拼音字母文字吗?的确是这样的。
比如说阿拉伯文是这样的(一个图案),可是你仔细去看的话,会看到这样一个字母,这个字母你每次看到它的时候就想
t 就可以了,其实它发音也是
t,这就是阿拉伯文它的字母表,它不是一个图案,它是这么一段一段可以切分出来的,也是字母的拼合。最后的这个符号其实代表这样一个词。
那么日文呢,大家都知道他的五十音图、片假名、平假名。除掉它的汉字我们不说。那么当你看到片假名、平假名的时候,其实你简单的按照这个表去把它翻译过来就可以了。你看到这个“か”就写成“ka”,只要按照这么做,一串片假名很快就能变成一串字母。所以只是一个形式的不同。
韩语稍微有点特殊。比如说乘地铁,在座的有没有懂韩语的?在复旦有一个学生懂韩语,所以他当场把这个词给我们大家念了出来。今天我就没办法念了,我也不懂。(一学生示意)好,你帮我们念一下。
学生:因为我学过一阵韩语,只是会读,但意思不太懂。(学生读)
好,谢谢。它是颠倒的,乘在后边,地铁在前边。地铁是由四个音节组成的,他之所以能念而不一定懂得意思,就是因为它是一个拼音字母文字。比如说我们举一个例子“감”即“柿子”。“감”它是个符号可以分解为三个部分,左上“ㄱ”、右上“ㅏ”和下边“ㅁ”。每次看到这个符号就把它跟这个字母联系起来就可以了。“ㄱㅏㅁ”它实际上是“gam”的写法。但它不是像英文这样写成一行,它“g”、“a”在上面“m”在下边。因为他喜欢我们的汉字。所以世宗造这个文字的时候,他就想模拟我们的汉字。另外再看一个“차”,这个词对应我们的汉语词“茶”。它由两个部分拼成,“ㅊ”这个部分永远念“ch”这个音,“ㅏ”这个部分还是念“a”。所以这个词我会读,念“cha”。它的字母比英文还少一点,只有24个,所以它是最纯粹的拼音字母文字。没有一个语言是纯粹百分之百的拼音字母文字。语言不是一个纯粹的像水晶一样的,金子也不是纯粹的。朝鲜文相对所有语言来说它是最纯粹的,但它也不是百分之百。
汉字是唯一的例外,但例外也就罢了,汉字最难学,所以西方有一句俗语叫“比汉字还难学”类比于我们“比登天还难”。还有一些奇怪的说法:魔鬼创造了汉字,阻止了十字军的东征。这是基督教的大事件,十字军不能到我们这儿来,因为他们跟我们不能沟通,这样中国人就永远无法理解基督的福音,我们只好永远生活在魔鬼的黑暗之中。按他这个说法,汉字成了魔鬼跟上帝作斗争的武器了。
但是不管怎么说,你是唯一的例外,而且你还特别困难。特别困难为什么不转过来跟我们大家一起呢。世界大同嘛,大家统统用字母多好呢。这样一来我们就有一个争论说汉字应该不应该拼音化。应该不应该像那2800种一样改成拼音字母文字呢。一派说应该,一派说不应该。
应该的人就说:瞧!你是最古老的时候,原始民族的时候就开始用汉字了,到今天也只是小打小闹换换字形而已。甲骨文那个“日”到今天不还是差不多吗。所以你是原始的、野蛮的、不科学的。这不是我加的,是别人加的。而只有字母化才是最高的阶段。大家知道“博主”是什么吗?(学生议论)博客的主人吧,我还比你们时髦一点哈。那我们国家最高龄的博主是谁呢?周有光教授,106岁,你们可以去看他的博客,他最近两天还在评论世界局势,思维非常清楚。周老师就写了一本书《世界文字发展史》,把我们汉字定位在意音阶段,最后一个阶段是字母文字,也就是说我们汉字还没有进化到最高阶段。他这个观点也反映了西方语言学普遍对我们的看法。所以这派人说应该(将汉字拼音化)。周老师是我们现在使用的汉语拼音的创始人之一,解放后大概有十三个人为主组织了很多人去改进汉语拼音方案。周老师现在还在世,其他人都已经去世了。所以有人称他是汉语拼音之父,不是很准确,因为它至少有十三个父母,这是很多人的贡献,不是一两个人的问题,周老师的贡献也是很大的。
另一部分人说的不应该,说汉字是独特的,是我们中华文明的根基。这样两派就争来争去的。但大家注意到,上面这一派扛得是什么样的旗帜呢,扛得是科学的旗帜,下面一派扛得是文化的旗帜。科学,大家都知道是征服一切的了,科学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图腾。没有什么东西能抗拒科学,连基督教都要说“我们是科学的”。文化它是抵抗不了科学的。这样一来,就有历史上我们的三次大论辩。
从辛亥革命和五四时期,就有很多人说我们国家这么糟糕,列强入侵是因为我们的汉字耽误了我们。包括鲁迅先生都说出这样极端的话来。在这个时期做了很多拼音化的尝试,包括台湾现在用的注音符号,我们现在用的汉语拼音,胚胎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解放之后我们要展望将来,说我们的国家长治久安千秋万代之后还要使用什么文字呢。如果汉字不好我们就要废除它嘛,我们今天开始转用更好的文字嘛,这是多好的机会啊。但是前面这两派人争论不清楚,谁也不能说服谁。最后只好周总理出来说“留待以后再解决吧,现在不要争了。”但是当时有三大语文改革,这在世界语文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因为涉及到这么多人。一个就是“普通话正音”,都说同样的普通话,如果都说普通话了,写下来的字母才是一样的。所以这是文字拼音化的一个先决条件。第二就是“简化字”,你看日文原来是用我们的汉字写的,写着写着就把部件去掉一些,偏旁留下来就是假名。假名现在是纯粹的表音符号。有人就有一种幻想,简化字这样走下去,慢慢的就符号化了,符号化了汉字就不用了。还有一个(改革)就是“汉语拼音方案”,不用说了就是为了取代汉字的,最初的时候它不叫“汉语拼音方案”,叫“汉语拼音文字”,就是想取代汉字的。但是很多人反对,最后在决策的时候就把“文字”拿掉了,暂时定为辅助工具。事实上到现在一直定为辅助工具。
文革把这个过程打断了,文革之后两派继续争论。这个时候已经没有革命时候的激奋了,也没有新中国时候这种迫切的责任感了,更多的是一个理性的探讨。但是理性的探讨还是不能达成共识。1986年最后一次争论之后他们决定以后不要再争了,重申总理的话“留待将来解决。”这一“留待”就留待了二十五年到现在。你们八零九零后基本上不知道这个事。不怪你们。举点例子,钱玄同1918年说:“汉字千分之九百九十九为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陈独秀1923年说:“汉字是腐毒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毛主席是这样的一个想法“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1949年有一个文章引了钱玄同的话,最后说“现在看来,钱玄同这一废除汉字的主张,在原则上依然是正确的。汉字按照方块字的形式,没有可能作为中国人民大众的文化教育工具。方块字有一天要被宣告死刑,是确定的。”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看49年有一个论文集《一九四九中国文字改革论文集》;86年《汉字问题学术讨论文集》就是我刚才说的最后一次争论,集中了四五十位语言学、电脑学等等各个领域的专家。这本书有三百多页,每页都是争论,非常激烈的争论。07年国家一个著名的语言学家写了一本书《当代中国语文改革和语文规范》,综述我们国家成立以来文字改革和语文规范各种大的事件和大的动向,大家可以去看。所以这个问题从某种意义来讲,从我思考的过程,我突然意识到它是我们国家过去一百多年来,最大的学术争论。我当时就下了这样一个判断。我走了这一圈,没有老师和同学反对。过去我们国家一百多年来,政治上的争论非常多,走资本主义走社会主义,GDP不GDP,黑猫白猫,很多很多争论,但都是跟政治挂钩的。学术我们国家非常动荡,所以没有非常稳定的一段时期弄学术,最近还是好一点。这样一来的话,这个是我们最大的,这一百年来我们最重要的学术问题。它最大也是因为它触及到我们文明的根本了,所以才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嘛。为什么这个问题悬而未解长达一百年之久呢?这些人(毛主席、周总理、鲁迅、郭沫若、赵元任……)都对这个问题做过深入的思考,他们可以说是精英中的精英、专家里的专家。(如)赵元任是我们国家公认的最好的语言学家。为什么呢?我现在的答案是(他们都不研究心理学),所以我建议大家都学心理学,好好学学心理学。也就是说这个问题,它不仅仅是一个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文字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的问题。可能它还有一个心理学的方面我们要把它捕捉出来。换一个角度也许我们能把这个问题看的更清楚一点。
人类语言的基本特点
在心理学看来,汉字就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字,一种符号沟通系统。我们看看一个简单的符号沟通系统吧,阿拉伯数字,我们定义的“0”到“9”十个单元,然后我们再把它们拼起来,就可以表达无穷无尽的数量。所以它是一个组合符号表达无限多意义的系统,只不过这个意义比较局限,它只能表达数量不能表达其他的。但是一旦你单元和组合方式确定之后,这个系统就成了,它达到了这个最高阶段了,千秋万代十有八九我们不会再换了,阿拉伯数字用的很好就这样用了。
符号,符号在西方哲学里弄得很玄虚,其实它是很简单的。符号它一定是一个物理实体,也就是说它一定是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不然他一定不是一个符号。比如说“bank” 我如果念“bank”大家知道什么意思吗?(学生答银行、河岸)它是几个符号?(学生答两个、一个)它的物理实体只有一个就是一个。“bank”只有一个音嘛,至于它表达几个意那是另外一回事,不要把这个混淆了。符号就是你要抓住他,感受得到才可以。你看“bank”就是代表银行这个东西,代表另外的一种物理实体;代表河岸,也是另外一种物理实体。这个时候我们说符号是表概念的,表其他事物的。还有另一种情况,比如说这个“i”和“t”你看到“t”的时候呢你就念“te”就知道了,因为你看到它你就知道它是表这个音的。“te”这个音也是另外一个事物。这个“t”是一个事物吧,它表示“te”这个音,另外一个事物。用一个个事物代表另外一个事物,这才是符号的精髓。只不过这个代表是代表一个音,这是表音的。
然后我们回到人类语言的基本特点。人类的语音全部,由于我们都是从非洲走出来的,我们都有共同的声带、口腔。还有我们的颞皮层,一个管说一个管听,这部分是共同的生理基础。我们的语音其实是一个流,从你出生到现在说过所有的话是一个流。我觉得最合适的比喻是把它比喻成一串珍珠。这个流不是连续的,是离散的。它一个一个的单元是珍珠。这个珍珠是什么呢,是单音节。什么叫单音节,单音节就是一个音节。什么叫一个音节,一个元音就是一个音节。前后加辅音,可加可不加。大家可以跟我试一试发元音[a]。(学生发音)大家试着发辅音 [t],发一秒钟试试。(学生发现难以完成)辅音根据定义就是不能发久的,元音就是能持续发音的。你想我们说话的时候我们光[d]
[t]你们听得清吗?所以元音是一个关键的核心,辅音调制它,造成各种各样的小珠子连成一串珍珠,这样子我们就能听清一个信息流。
这里就出来我们心理学的第一个要素了,既然我们是人来参与做语言、产生语言、理解这件事情,那么人就有心理学的局限性。就是说,你可使用的单音节数量是有限的。比如日本语它只有120个音节左右。也就是说,想说日本话,你只要把这个120个音节发出来,能听得懂就可以了。我们普通话大概有400个音节。我们普通话的使用者,全民族来讲总共就使用1400个带上调的音节(不理会声调仅400个音节)。广东话是2000多个音节。韩语是10000个音节,但常用的不多就2000多个。英文就5000到10000,常用的也大概在2000至3000,这方面的研究不透彻,英语不注重对音节的研究。我们看普通话,普通话1400个音节,实际上99%的情况下,你是在使用其中的1000个音节。所以今天上午特别凑巧,我看到你们的普通话测试系统里面1000个音节让老师去念,看念得准不准,你把这1000个念准了,就差不多了,普通话水平就相当高了。广东话在2150个音节里面要说到1450个音节,要多学500个音节你才能够说听广东话。再多的怎么样,再多的就混淆了。再多你发音的时候这两个音的区别就很细微了。细微的差别你不一定能发得准,听得人不一定能听得清楚,或者发得准听得请很费力。所以这是我们的局限性。大家学认知心理学就知道,我们人类的基本的局限是工作记忆,7加减2。还有一个,注意的范围是很有限的,你不可能一下子注意世界上所有的东西。这个也是一个根本性的局限。这个局限就是说,你嘴巴发的耳朵听的,能够清楚发出来清楚分辨的数量是有限的,大概在2000到3000这个范围。在人类一切语言产生的起初,我们都会用单音节来代表事物,比如说“cat”、“dog”、“日月星辰”。但后来发现世界太丰富了,我们可以理解的概念非常多,我们的单音节不够用了。这样我们必须把双音节组合起来,比如说“study”这个词有几个音节?两个。显而易见你发一个多音节词的时候要发两倍三倍的音,听的时候要听两段三段的时间,才可以把这个词听懂发出来,所以效率肯定要低,耗时耗力。再一个,比如说[tri]这个音,最初在英文中表示树“tree”,但是后来这个单音节要反复应用到其他组合里边表示复杂的事物,比如说“treatment”、“retreat”、“treaty”、“betray”……但你还说“betray”里面那个“tree”是树吗,不行了。那是什么呢?没有意思。我们举个中文的例子[pa],它的意思太多了“怕、爬、帕、趴……”所以搞不清楚。刚才我说“博主”你们也搞不清楚。单音节在中文里边是不太清楚的,它逐渐失去明确的意义。单音节不单在中文中没有明确的意义,在英文中也没有明确的意义,这是一个朴实的道理。
现在我们总结一些2800种字母文字所使用的拼音原理。拼音原理是一个符号系统,比如说英文的话首先要定义“a”到“z”26个字母。注意这每个字母都表音,特别重要。然后他有了这26个字母了,他就说:“过来吧,想跟我说什么随便说。”这个人会说英文就说:“I like to do it.”他听到“i”就说查查字母表,“i”就用这个字母记,就这样逐点逐点把音记下来了。最后记下来后就是这样一个视觉符号“I like to do
it.”所以字母文字是一个听觉信号到视觉信号的一个转写。最贴近的一个例子是五线谱。如果你有经过训练,当你听到一段音乐的时候你能够把它记下来。五线谱是一个视觉的东西,而五线谱记录的是一个听觉的东西。因此字母文字是通过定义少量视觉符号,把语音流转写为一个视觉符号的序列。这样一来字母文字他表面上是视觉的,本质上还是听觉的。因为它不改变信号的本质,它是一维的;其次它的基本单元是有限的。过去你是珍珠串,现在无非是变成了玛瑙串,换汤不换药。
汉字拼义理论
我们的拼义文字就不是这样的。我们的汉字完全走的是另外一条路。但是我们也是一个符号组合系统,所以我们也有两个方面:基本符号的定义,基本符号的组合。
基本符号的定义从汉字的发展历史来讲,是在甲骨文到东汉这个时期发展得比较迅猛。在这个时期,你去看许慎的《说文解字》,或者去看后来我们王力教授编的一本《古汉语字典》,也是大概收录了10000个汉字。每一个汉字都有自己独特的形状,和现代汉字不混淆的。每一个汉字都表示一种比较具体的意义。这个我们叫它为“义基”即意义的基本单位。为什么不用“义素”意义的元素呢?因为语言学家已经使用了“义素”这个词了表示另外的含义,我们就不用了。所以“义基”这个词是我自己新造的。第二步是义基的拼合表达更多的概念。比如说我们把“马”和“车”这两个词拼起来,形成“马车”这样一个新的词汇,表示一个新的概念,它既不是马也不是车。
为什么我们汉字要走这个道路呢?我想请大家跟我设想一下在我们汉字发展的一段时期,这个时期是在许慎那个时期之后。你基本已经学会10000个单字可以表示很多概念了,突然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这个新事物你要给它命名,不能用单音节,因为单音节已经用的差不多了,再用就容易混淆了。你说我们要用双音节吧,比如用“bada”。可以,反正起名字随便叫。但另一帮人说我不叫它“bada”,我叫他“云梯”。你看这个东西很高(高耸入云),而且很像我们家的梯子,所以我想用“云梯”称呼他。别人听觉得也可以理解。注意这个地方是口语,没有涉及文字。因为老百姓先期接触这个东西的时候要先口头把它造出来。但是两群人一群人造出一个“bada”,全国各地有很多方言,其中很多词是写不出来的,就像这个“bada”一样。还有广东话那个“冇”表没有,其实我们汉字是不写它的,把“有”拿掉两横就是“冇”。很多方言的多音字你根本写不出来的,它就类似于这个“bada”。但这两种人对这个事物不同的叫法传到皇宫里了,皇帝说把这个事物用文字记录下来。书记官就下来看,一群人叫“bada”可以写成“八嗒”,另一个写法是写成“云梯”。但是感觉起来就是“云梯”更好。这不是偶然的,是因为它切合了心理学最重要的一个原理,叫“语义网络原理”。对心理学来讲语言还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记忆。语言只是一种形式,把我们的记忆的潜力发挥出来。人类智力最突出的还是记忆这部分。它是一个基础,语言使它得到升华。
语义网络是由Quillian1968年在博士论文中提出来的,认为世界上的概念是相互联络的,以一种网络的方式表征,它反映了人脑认知的基本规律。这个时候我就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了,猴子有没有语义网络?要说语义网络是语言的意思,猴子当然没有。但其实“semantic network”的“semantic”并不是特指语义的,它指意义网络、概念网络。猴子是有概念的,猴子知道香蕉的概念,要不它就饿死了。它知道香蕉树树的概念,还知道香蕉和香蕉树是相关的。香蕉的概念和它吃这个动作又是相关的。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这个世界只有九种事物,九个不同的概念。英文会用九个不同的词来表达它(pig,sheep,cattle,rabbit,pork,lamb,beef,lapin,pork)。假如你把这九个词递给一个不懂英文的小娃娃,问这九个词有没有相关联的地方。小朋友会回答找不到。可是我们中文没有用九个符号,我们用了五个符号(猪、羊、牛、兔、肉)。中间这一排(猪肉、羊肉、牛肉、兔肉)我们是用符号的组合做的。如果把这九个词汇递给一个不懂中文的小朋友,问他这九个词有没有关系,跟我们一样,他们会找到这样一个关系,这就是语义网络。“猪肉”这个东西就是跟“猪”相关又跟“肉”相关。所以英文没有充分利用这九个概念之间的冗余性,冗余性就是表结构性。汉字系统试图模拟这个世界的规律,而英文用的是相对独立的方法。这样拼义文字就介绍完了。大家会觉得这个理论怎么这么简单呢,其实关于汉字的理论都不复杂。
其他的理论比如“象形文字”、“表意、表义文字”、“意音文字”、“字本位文字”这些是少数派。绝大部分人是“词本位理论”也就是“词素理论”,认为汉字是一个词素。我们中国语言学界现在的争执就是“字本位理论”和“词素理论”以字为根本还是以词为根本之间的争执。绝大部分人是赞同词本位的,只有少部分人认为是字本位的。词素理论的核心是说汉字代表词素。
什么是 morpheme
下边我讲几分钟会有点技术性,听不太懂也不要紧,但大概知道我要说什么。因为这里边有一些颠覆性的结果。什么是“词素”?假如你没学过语言学就会说词素就是词的元素。但是词素是有根源的,是由西方“morpheme”这个词翻译过来的。“morpheme”是“morph”这个词根加上“eme”。“eme”是素、基本单元;“morph”跟“form”是类似的,表形状的基本单元。所以你看,英文这个味道和我们翻译过来的味道是完全不符的,你看不到“词”这个东西在里面。翻译成“词素”是有其他一些原因。我们先来解释一些什么叫词素。英文中有很多词代表一个概念,这个叫简单词,如“car、work、support”。还有一些词是复杂词,如“nonsupportive”,如果直接这么背,老师就会告诉你不要这么背,要把它分成三段“non-support-ive”这样背。记住“non”、记住“ive”是形容词后缀,下次见到“nonproductive”也可以知道了。所以我们学习前缀后缀词根都能帮助我们背词。这两部分(简单词与词根词缀)合起来统称为morpheme,因为他们有共同点,共同点就在于他们是一个意义单位。绝大部分的morpheme是单纯词,前缀后缀词根很少。也就是说morpheme就是一个符号,这个符号再切就没有意义了,它是表达意义的最小单位。如“inter”切成“in”和“ter”,in可以表在什么之内,但ter的意思不明确。总体来讲,看它这个整体的概念跟它的部分有没有关系。“nonsupportive”的意义我们知道就是“non”加“support”加“ive”出来的。所以我们切到一个阶段不再切了。为什么要引入morpheme呢,它就是帮你背单词用的,不管语言学家怎么理解,我们就是这样理解的。它就是帮你做语义分析的。如果不存在复杂词,我们根本不需要morpheme。morpheme(词素)这个翻译是错的,正确的翻译应该叫“义基”,有意义的基本单位。
错位的词素
现在大家清楚morpheme的基本概念了,然后我带大家做一个分析,这个分析以前从没有人做过。我们看看中文口语,就是我刚才说的一串串的珍珠。在中文口语里边,这是一个音节流,我们要在里面找一个符号,找一个morpheme,看得见摸得着的。而且要看看这个符号是否有意义的,如果有意义(且)再切下去没意义的,它就是义基。我们口语里面最明显的单位就是单音节。可是我们的单音节没有明确的意义,所以单音节不是morpheme。比单音节更小的单位,声母、韵母、调都没有意义,只有放在一起才有一定意义。比单音节更大的单位是双音节,不能说一个半音节,一个半音节是没有意思的。我们发音不会发半音节。双音节比如说“学习”是有意义的,再切的话就不明确了,所以可以叫做morpheme。我们口语中80%都是双音节,所以再定义这个东西没意义了。定义morpheme就是为了分析更复杂的单位,定义了双音节再去分析双音节没有什么意义的。所以在英文中这个morpheme的概念很有用处,对我们中文口语用处不大。
这一点是非常具有争议性的一个论断。因为如果这句话是对的,我们语言学的课本全部要改写。所以我在北大中文系讲的时候,跟我合作的老教授就跟我谈这个问题,说别的都没有什么可说的,但这个部分还是觉得理解不了,说语言学的人肯定会批评的。但我想丑媳妇最终要见婆婆,所以我还是请同事孔令跃在北大给我安排了一下,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这是我们国家教育部的一个重点基地,是我们中文研究的圣地。它的中心主任是王洪君教授,她说“我们中心非常欢迎您过来讲。”她听了之后觉得我这个说法没问题。
中文文字里边,很清楚地就能看到字就是一个单位。字是有意义的,我们看到一个字大概就能猜出一个意思。所以字就是词素,它符合词素的定义,文字里有意义的最小单元。但有点复杂在于字的偏旁,“樱”的偏旁“木”,可能大家会觉得有意义,但它的意义不明确。如“机”里边没有木。古代的机器用木头做,但以后小孩子就不知道它的意义,觉得机器就应该用铁来做。所以这个“木”就像我们的单音节一样,已经开始用到其他场合去了,已经丧失它意义的明确度了,而且那么多带“木”的字它到底代表什么,它的意义非常模糊。按照定义来讲可以把它叫做词素,但它太模糊干脆不管它了。
现在我们做了这两个分析之后,我们就可以看词素理论它的三种表述,我们很多语言学的书本受西方影响太重,翻来覆去的在一些不同的说法中转换,就容易有些混淆。我们自己写的时候还意识不到。现在我们把它的三种说法全部列出来。它无非就是表明汉字是什么特点。一个就是说汉字代表口语里的词素。我们分析表明口语里边没有词素,所以这个说法站不住。另一个(说法)是汉字代表文字里的词素。(但)我们中文文字里的词素就是汉字,汉字等于词素。“等于”和“代表”是千差万别的,国家主席代表全国人民,但他是全国人民吗?第三种,我就按你说的,汉字就是我们文字里的词素。我不再挑剔了,这个说法是对的,但是这个说法不是一个理论了。
因为我根据定义就知道这样了,还用你告诉我吗。理论要有新的贡献才行,不能套一套定义就出来一个东西,这样数学里不知道有多少理论了。推演出来的东西不能叫理论。
我们中文语言学里边之所以有词素这个概念的混淆,就是因为中文里边词是一个特别困难的概念。现在我们把词素扔掉,先考虑一下义基好了。英文义基对应morpheme,morpheme就表示意义的基本单位。英文口语和书面语中简单词、前后缀、词根都是义基,义基拼合起来形成新的意义。英文也有拼合,但它的拼合和我们的拼合不一样,我后面会讲。
第二,我们中文口语完全不需要义基这个概念,其他所有的口语里边都需要义基,偏偏我们不需要义基,后面我会讲为什么。中文文字里边我们的字就是义基,义基组合起来形成新的意义。当把这两点说完,大家会看到我们又回到拼义理论了。拼义理论结合了字本位理论和词素理论。字本位理论中字是核心与根本,而义基组合起来形成新的意义,这个是词素理论想说的东西。但是它太套词素那个部分,所以存在混淆不清的地方。所以义基组合起来形成新的意义这是吸取了词本位理论的精华。
错位的概念:词
之所以过去一百年我们语言学有很多痛苦,就因为西方语言学适应不到我们中文来。核心的表征就是词这个概念。字我们是很清楚的,一段话里面有多少个字每个人都可以说(出来)。但词就成问题了,主要问题在于词和词组不能区分。“红花”是词组,“红尘”是词。你可以去查词典,没有一个词典收红花,(我指的)不是药用的红花而是红色的花,这个是不收的。“母牛”、“公牛”也是不收的,但英文是收的。我再举个例子“蓝天”和“白云”是词吗?是词组吗?大多数人,包括语言系的学生大部分把他们划为词。事实上,按照语言学上的标准,这两个都是词组。这个里面争论特别多,我不能展开讲,但基本的意思是这个东西是说不清楚的。
我的观点,按照拼义理论来说,词这个概念是错位了。错位的意思是说词不属于语言学这个学科。中文语言学不需要词这个概念,它需要义基这个概念。但词是存在的,它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怎样理解词和词组的区分呢?我们在拼义理论这个框架下,区分两个极端,组义性和构义性。“红花”是两个字组合起来,意思加起来,一加一基本等于二。“红尘”可不是这样,它不是红色的尘土,它是有一个构建文化的。但他们的区分是模糊的、连续的,不能一刀切,说这边全是词那边全是词组,切不出来的。而且对每个人来讲都是不同的。假如给小孩子说红尘,他就会说红色的尘土,很明显是词组。还有“稍息”这个是词组吗?稍息可以说是稍稍休息一下。我问香港中文大学其他教授的博士生,说我到大学才知道“立正”是站立正直的意思。你喊一声我会做这个动作,但从来没有想过“立正”是“立”加“正”。刚讲完那个学生说知道,接着我说“稍息”呢?他恍然大悟,他以前也不知道是“稍”加“息”。我们是作为一个整体去记的。如果我们不分析它的部分,它就是一个整体;若分析它的部分,词组性的部分,构建组合的意思就更明显。所以心理学可以接受这个概念,很容易就可以对付词根词组的区分。可是把它拽到语言学里,去发展一套形式化的规则去区分,就很困难,区分不出来的。
所以中文的词不是英文的词。我们中文的“狗、猫、树”对应英文“dog、cat、tree”。所以我们的字对应他们的词。英文中的简单词对应我们的字,英文中的复杂词比如说的“nonsupportive”它对应我们的词组。所以大家要超越表面现象,英文这样写他有他的原因,但我们中文有完全自己的一套东西。然后中文中的很多次都是构义而成,比如说“马车”。“马车”是词组,因为它并不是“马”加“车”就出来了。马拉的车,运马的车,姓马这个人家的车,雕有马的图案的车,各种各样的可能都有。为什么把马拉的车定义为马车呢?这有一个构建过程。英文中这样构建组合起来的词就很少。
文字的艺术性与工具性
讲完之后我们稍微扩展一点。很多人说中文的艺术性比较强,尤其在词汇这个层面;而英文的工具性比较强。有的人不服,说不是这样的,所有的语言都是有一样的艺术性。我举个例子来说,拼义理论认为这个话是对的。由于利用语义网络构建而成,中文词汇更形象、生动。比如说“骤雨”,我们看得到“骤”也看得到“雨”,但是“brash”你看到五个字母,要死背,背完后才知道是骤雨。还有“Lanc&me”英文起名字都非常悦耳,但我们翻译的时候不只求悦耳,还要使它的意味比较深长。还有,你们自己看看自己的名字,每个名字都非常有意思,可是英文名字你就看到一个标签。看“红尘”,我们构造这个词之后英文很难翻译的,查字典就是“human
society”。所以唐诗宋词翻译过去完全变味了。有了红尘我们可以构建“红尘滚滚”,你有没有办法让人类社会滚一滚?
拼音文字也能拼义,但是(效率不行)
你可能会觉得不太能理解,我承认这些词(happy, study,
interest……)都不是拼义的,可是你刚才说的这些复合词都是拼义的呀。你叫组义,我就叫拼义,这样一来英文不也可以拼义了吗。凭什么说汉字是拼义的,英文就不是拼义的。的确,我们不是说他不能拼义,但在这两种情况下,他们往往不喜欢拼义。比如说“pork”是猪肉,但我说“pig meat” 你也可以理解吧,但为什么偏偏要说pork?简单,你要一天说200次“pig meat”会很累,说200次“pork”就省了一半力,这对卖猪肉的人来讲意义重大。“Monday”是周一,但它过去是“Moon’s
Day”月亮神的一天。但慢慢他就不这么用了,一个道理,更有效率了。可是谈到效率我们就要特别的小心。评价一个几千万、几亿人使用的语言系统,简单的拿几个例子就说你没效率是说服不了他们的。所以这里就有心理学基础训练的重要性了。
我们心理学擅长于对付这些复杂现象。在对付复杂现象的时候,我们最常用的一个工具叫参照组。有了参照组我们可以说你好你坏,没有参照组很难说话。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把汉字作为一个拼义系统拉出来放在这,说这就是一个拼义系统。他已经存在了,是现成的、成功的。你想拼义可以跟我比一比,如果比较之后效果比我好,我服你;如果拼义效果不如我,你要服我。
按照我们中文来讲,我们现在提炼出了7000个义基,我们这个符号系统的基本单元有7000个,而不是26个。英文想要拼义的话,要先造义基出来。怎么造?可以用音节,但一个音节做一个义基,行吗?不行,它只有里2000多个,不够。可是我用两个音节的组合可以吗?可以,2000乘2000可以有四百万个,我们从中取出7000个。但别忘了,我们构造义基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一个个义基合起来,这一合就发现2个音节加2个音节是4个音节。汉语绝大部分是2个音节,你比我慢一倍,所以你就不要再做了,肯定没有我们高效。这是我们的核心逻辑。所以要做一个拼义系统,就需要构建义基,然后最基本的将一个义基加一个义基构成一个词汇。如果使用单音节做义基的话,词汇是1加1等于2,词汇音节就比较短,和我们汉语有得一比的。但是由于人类发音器官的限制,没有足够数目的单音节。如果用双音节做义基,数量是够的,但词汇的长度就变为2加2等于4,效率不行。结论就是说人类的有声语言,注意这里我们并没有谈文字,没有谈任何一种特定的语言,我们就说人类所有的语言都无法构建一个有效率的拼义系统。其中有效率是相对于汉字来说,就是说他可以利用拼义原理构造词汇,但效率肯定不如我们汉字。然后拼音文字呢,它的原理是拼音原理。它就是把有声语言复制一下,所以和有声语言一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超越有声语言的威力。这样一来他也同样不能实现高效的拼义。所以拼音文字和有效率的拼义文字是不能划等号的。既然不等,那么汉字无论你用什么办法扭曲它,让他可以拼音,他立刻就不能再有效的拼义了。所以在保持高效的前提下,我们的汉字不能向拼音文字转化。如果不讲效率什么都可以做。这个地方有点抽象。
反过来,汉字能拼音化吗?
我们换个角度来理解一下汉字为什么不能拼音化。拼音是一个普遍的原理。它就像五线谱一样,拼音可以记录所有的人类的口语。事实上我们已经有这样一个方案去记录汉字的口语即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方案是非常准确的。很多人包括周有光教授都鼓励创造其他的办法去造一些拼音文字来取代汉字。事实上不用,因为拼音文字只要能够记录口语它就成功了。汉语拼音方案是成功的、准确的,如果不准确我们敢用它去教小孩子吗。但是为什么我们有这样一个拼音系统,我们还不用它呢?我给大家举个例子,看看能不能理解什么意思。“ren2 min2 bi4 sheng1 zhi2 qi3 ye4 shou4 yi4
ma2”(注:此处数字代表声调)。(在座学生阅读较困难)好谢谢。所以呢,估计你们如果读拼音编写的教材,大学没毕业就该退休了。是因为什么呢?我们看到这个“zhi2”的时候的确能把这个音记得很准确,可是我们还不理解这个音节是啥意思。看到“值”的时候我们就很清楚。你可以说我们的拼音训练不够,多给我看拼音说不定也能很快呢。给大家举两个例子,不能百分之百的回答。我们拼音化的过程有一位老先生,他用拼音写了20年的日记,就是想试试拼音能不能取代汉字做文字。20年之后他说:“我写拼音比你们写汉字快得多。但我看我前几年写的日记,我看不懂。”就像你们刚才一样要去猜。第二个例子就是说,日语它可以用片假名,可以完全不用汉字,但是日本一次救灾的时候,那个老师就跟我说,他们那些救灾的标牌全部写的是汉字,一目了然。日本曾经有一个阶段考虑把我们的汉字全部拿掉,交通标牌全部用假名去写,换完之后交通事故率大增;所以赶紧换回汉字,换回后事故率大跌。
汉语口语有高度的歧义性
拼音准确记录了音节,但汉语音节高度歧义。我刚跟你们说“博主”你们半天理会不过来,虽然你们天天看博客。如果我把它写出来,恐怕很多人一眼就能认出。这样当你看到音节的时候要去猜,这样效率极低。不同教科书上说“汉语是以单音节为主的、无词形变化的孤立语。”这个答案是错的。很多东南亚的语言包括泰语、藏语、越南语他们都是单音节为主的、无词形变化的孤立语,但他们全部都拼音字母化了。所以这绝对不是正确的答案。
汉语的歧义性,可以说无出其右。单音节和多音节主体占到90%。单音节:平均有7-8个义,而《现代汉语同音词词典》收了15000 个同音词。给大家举个例子,“tong2
sheng1”是什么意思?同声传译、儿童的声音、异口同声、铜的声音、同样的声音、同时出生、科举秀才童生。所以你想想你看到这两个的时候怎么猜的出来呀。英语从各个语言中吸取词汇,它现在大概有一百万个词了,但同音词只有1000个,它的歧义非常小。
汉语口语,卓然独立
如果世界上2800
种有声语言,只要用拼音原理把它记下来,这个记录就可以当文字用。汉语口语可以记录下来,但这个记录不能当文字用。这说明汉语作为一个有声语言,和所有的有声语言不同,有自己独特的地方。过去我们强调说文字独特,从来没有说口语独特。口语大家都是一样的,我们有调,但很多语言如越南语泰语都有调的。以前没有人说汉语口语独特在哪里,它是独一无二的。
但是要理解这个独一无二,我们要回顾下信息论,在所有的沟通系统里,都要在三个因素上做出一定的权衡,就是明确性、简单性、效率。以电脑为例,电脑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电脑不能接受歧义,电脑对语义明确性的要求是100%。电脑只会说2个基本单位,因为他要说的太多以后就变得不可靠了。它就只用开关“0”与“1”来表示。但是它第三个因素就比较糟糕了,它的效率很低。比如说,用文字表述刚才那个原理就是:要表达一定数量的信息,编码类型越多,信息长度越短,编码类型越少,信息长度越长。电脑“0、1”这2个类编码用8位才能表达2的8次方(256)条信息。而人如果认得“A”到“Z”这26个字母,只需2位编码就可表达26乘以26(676)条信息。
不同的语言可以清楚的看到权衡。日语有120个音节,所以它好学好用。只要把这120个音节念清楚听清楚,就能听懂所有的日语。日语的元音比较少,比较单调。至于说法语比较好听是因为用的元音比较丰富。再一个就是说日语的词比较长。有一个夸张的例子就是“必须性”这个词是九个音节“でなければなりません”。我们说“必须性”他们要说“必须性必须性必须性”。所以会说的码越多,说的就短一点,会说的码越少,说的就长一点。
汉语就不一样了。汉语口语只有400个音节,是很少的。按照权衡来说它的词汇应该比较长。可是事实上它的词汇是最短的,你找不到任何一个语言会比它更短了。因为我们说任何语言都不可能用单音节表所有的概念,比单音节更长一点的就是双音节了。而我们汉语基本上都是双音节,还能有比我们更短的吗?所以理论上汉语是最简短的一种语言了。
但是,汉语简单高效,它的语义明确性就吃亏了。这个理论是绝对不能违背的。这是非常简单有非常根本的信息论原理。我们就是用一个编码代表多个意义,这样就失去了语义的清晰度。其他口语在简单和高效间权衡,汉语简单高效失去了部分清晰性,这是汉语歧义性的原因。
原因:汉字绑架了汉语
为什么汉语和这2800种走一个不同道路呢?原因是汉语被汉字绑架了。
我们看看第一个阶段,在我们的单字积累阶段,主要的造字方式是形声,造字的时候95%是用形声原则造的。统计上p等于0.05是95%,所以这个绝对是统计显著的。形声造字很方便很有效,各个古典文字都有形声造字,包括埃及的圣体书、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玛雅文字和我们的汉字。但只有汉字把这个原理贯穿到了极致。它简单,比如说新来一个事物,我怎么记它呢?先看它是什么类别的,是草就写个草字头,是动物就写个犬字旁,是跟水有关的写个三点水;然后再借一个音过来往这一放就成了。比如说“樱”,它是树木,再借个“婴儿”的“婴”往这一放就成了。但这样造字的结果是增字不增音,所以我们限制了汉语语音的复杂化。我认为这是汉语语音比较简答的一个原因。不能说是全部的原因,但可能是一个原因。
接下来我们看第二阶段,双字组合威力已经超强。事实上我们今天还在用很多双字的组合来表达很多新词。我们基本上不需要太多的走到三字四字词,所以在那个年代更不需要走到三字词了,双字词几乎就能对付一切了。这样的话在第一个阶段我们一个字念一个音节,一万多个字,每个字念一个音节。汉字保持在双字,每一个字又必须是一个音节,所以对应的口语就是两个音节,所以汉语口语的词汇也被迫保持在双音节。你口语的时候可以三音四音,到我中央政府记录的时候是记录双音节的。就是说,最初口语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但文字对口语有一个选择作用,选择了双音节。这样汉语语既简单又高效,但好事不能占全,歧义性的问题也就异常严重了。
我们比较一下其他的文字。比如说英文它的书面文字和有声语言是一一对应的,它只是一个信号的转换,意义不变。可是我们中文书面文字的威力远远盖过有声语言。所以我们汉语是有缺陷的。我刚才在说“博主”的时候你已经感觉到了,像平时在问别人名字的时候也有。但是口语中问题不大,因为我们实际生活中有情境帮助,可以帮助我们做歧义消解。还有一些其他的策略,赵元任先生就研究过其他的策略,可以从多个方面辅助我们做歧义消解。这样我们中文中口语和汉字存在巧妙的分工。我们的口语不要太复杂,因为交流的事情都是相对简单的。文字可是上天入地、古今中外一切东西都要能表达的。所以两者适应不同场合的需要,两者不是绑定的。而英文两者基本上是等同的。也就是说,我们的汉语未能像其他语言一样有充分的发展,受到汉字系统的钳制,有本质的缺陷,就是歧义性太高。但大家也不要不高兴,换个角度它是优点。但你想用家里盖房的砖瓦盖太空站就不行了。你想把口语记录下来当文字用就不行了。因为他有本质的缺陷,所以无法形成可用的书面文字。这才是我们中文不能拼音化的一个根本原因。原因在汉语口语上边,口语是这个样子是因为汉字是这个样子的。所以汉字不能拼音化。有问题吗?请说。
学生问:您说拼音是中文,但它严格意义上是西文。
叫它中文和西文,要看它理论意义上有没有必要区分它是中文还是西文,我们只说它是一种记录系统,书面的符号系统。但是为什么这个符号系统你读不懂呢,不能用呢?原因不在于记录过程,而在于你记录那个东西本身是有缺陷的。
学生:那有没有可能原因是因为习惯?如果全国谁都不能写汉字只用拼音,有一个秦始皇的话,规定只用拼音,那就没有小篆和后来这个方块字。
对!所以你说的这种情况就是那2800种。他们的口语就会发展,因为他们一定不会保持在双音节的。双音节的歧义性,他受不了,所以一定会向三音节四音节发展,所以你翻看英文字典看看三音节四音节太多了。我们的“责任”两个音节,英文中“responsibility”。
比较一下英文的得和我们的失是可以互相挂钩的。英文记录语音方便易学,看到文字就能读出来,但是到后来就要大量背单词。中文中,我们小学的时候非常痛苦,我们要一个一个字的去认,但认完之后我们基本很少查词典,连蒙带猜就出来了。所以我们极大地减轻了学习和记忆的负担。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考虑,这里不展开论述了。我想说的就是,中文相对于英文有一个后发优势。
扩展一点说,世界只有一个世界,脑只有一个脑,世界在脑中的表征只有一种概念网络。既然汉字这个符号企图去契合脑的概念网络,它就应该会和那些不切合的有一些不同。它有可能会促进一些脑的发育,在使用我们这些词汇的时候呢,我们其实是在学习世界的结构,在体会拼义的时候,我们是在体会概念思维。这样就是说,可能汉字是我们中国人比较聪慧的一个原因。这是一个猜测,你不接受也没有问题。
人类语言到底有几种?
最后我想谈一下,人类语言到底有多少种。如果你做机器语言,无所谓,成千上万种都可以造出来。但人类语言一定要用人的感官,人的感官只有五种,味觉和嗅觉是不可用的,因为他不能做信号产生。
剩下的触觉就可以用,的确有盲文。盲文基本单位叫方,六个点叫一方。黑点是凸起的,其他店不凸起,一个黑点是“a” ,两个黑点是“b”……,同时代表数字“1”、“2”……盲人就这样一个一个字母摸,摸了几个字母之后,摸成一个词,然后空一下,再摸下一个词。所以它是一个拼音文字的简化版本,一个一个字母读的,效率比较低。我们中文的盲文不是这样的字母,我们是声母加韵母加调,摸三个摸出一个字,所以它是拼音文字的简化版本。
我们剩下两个感官通道的话就是视觉和听觉。听觉我们已经说了,所有的口语都是用听觉的。还有拼义文字是口语转写的。他们都是不能拼义的。视觉是唯一一个拼义系统。还有一个有限视觉,就是手语。手语即有一个手型还有一个动作,他即利用了空间信息,还利用了时间信息。但手语对于视觉空间维度的应用比不上汉字;它对时间维度的利用比不上听觉信号的时间维度;它的效率都不如这两个。大家要注意,手语不是一个文字,它是一个第一语言,它是跟口语相比的,它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到现在为止它的词汇大概只有5000个。所以它的文字还没有形成,一个方面它可以朝拼音走,一个方面可以朝拼义走,但不管它走到哪一个,都比不上这两个。
为什么视觉可以拼义,听觉不能呢?因为听觉的能力是有限的,它是一维信号,缺乏足够多的单元。人类的视觉强大得多,它是二维的,可以创造几乎无限的视觉单元去表达义基。给大家一个例子,看一看视觉和听觉的一个对比。这个视屏讲述一个美国妇女讲话特别快。(播放视频)她说到每分钟600个词。我们新闻联播说得比较快,是每分钟300多个字,再快就受不了了。但是视觉来讲的话,这里有320个字,大部分同学20秒30秒读完,20秒读完的话就是1000字每分钟,30秒读完就是750个字每分钟。我们很轻松的就达到700、1000,所以视觉类的处理速度远远快于听觉。这是拼义能够通过视觉实现的根本原因。
拼音、拼义穷尽人类文字的类型
所以,如果一个文字致力于记录语音,它就是拼音字母文字,就要定义基本的语音单元。它本质上是一个听觉信号,它受制于听觉的本质局限性,无法有效拼义。书面英语实质上是一个听觉语言,这是我们对它的一个定性。
如果一个文字致力于拼义,它就必须摆脱对语音的模仿,因为再跟着语音走的话就不能有效拼义了。它必须转到视觉通道上去。拼音文字不是不利用视觉,你还是要用眼睛看“A”到“Z”,但也就(只)是看“A”到“Z”这么多字母了,对视觉的利用很有限。我们视觉的功能是二维的图形分辨能力。我过去做视觉研究,所以我对这个可以说得非常肯定。人类视觉最大的功能不是运动,不是颜色,不是质地,不是空间知觉,不是三维知觉,最强大的功能在二维的图情分辨能力。你们可以分辨上千种面孔,上万种物体,几千个不同的汉字。所以它(拼义文字)相当充分的利用了视觉的核心功能了。这样它就不可能拼音字母化,不能跟着音走,(所以)就念不出来,必须死背。而且它的一个视觉单元必须是单音节的。一个汉字加一个汉字如果是双音节的,就是四个音节了,又慢了。所以我们单个汉字他一定是一个单音节的。汉字系统才是一个真正的视觉语言。
由于听觉视觉是我们仅有的两个够资格的感官。如果走拼音的路子就必须利用听觉,已经利用的很充分了。如果走拼义的路子就不需利用视觉,也已经利用的很充分了。没有发挥余地了,所以逻辑上只能存在着两种文字。可以有混合的,比如说日文、朝鲜文,由于历史原因它是混合的,但它并不构成一个新的逻辑类型。
简单说一下,我只用一个ppt就说了拼音文字的原理。但事实上你可以去看周老师的这本书(//crapperieaecaeeeecae_99818.php)。字母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发明。字母的发明跟我们甲骨文的起始是同时的。我们的文字并不领先,我们的文字落后别人好几千年。字母非常痛苦的产生出来,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它起源于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和融合。缺了这个东西字母是出不来的。因为对因素的分析是很困难的。比如说我们的外来文化“道”、“佛”、“儒”、“仁义”这些词非常高深,到了英文里边很难翻译,只能另外造一个词,只能拼它的音。同样汉字也是一个伟大的发明。拼义文字需要一个强大的、稳定的、自足的、独立的文明和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你可以想想,如果没有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它不可能在第一个阶段实现95%的拼义造字,第二个阶段实现95%的拼义造词。在每个时代,从甲骨文开始,都是皇帝指定一小组人,这些人父传子,子传孙,师傅传徒弟,把它的原理这么系统的应用下来。从来没有一个王朝中断过这个过程。所以他们就是当时的语言学家。是当时的语言学家在造字造词,形成了我们今天这样一个文字系统。也就是说我们的文明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们的汉字也是独一无二的。
因此使用汉字并不意味着我们生活在黑暗之中,只是说明我们的光明是另外一种光明。可能不同于上帝的光明。
意义之一:中文研究,要结合中文特色。结论就是说,中文研究要切合中文的特色。对英语的研究注重语音,大家如果不做心理语言学就不是很了解这一点,它没有问题。但研究中文要照抄它的也不行。因为我们是基于意义的,我们走到另一个感官通道上去了,完全不同的系统。因此我们要大胆摆脱西方教条,去创造中国的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
意义之二:中文是华夏文明对世界的一个贡献,对世界文化多元性的一个贡献。如果没有中文几千年这样一个实践,世界的其他部分不可能想象文字还可以这样构造,口语还可以这样发展。就算出十个爱因斯坦早这么一个文字,你怎么保证十几亿人能够学会它,用会它,而且能够高效呢。所以汉字不是我们落后的原因。某种意义上讲,它可能是促使我们头脑比较聪慧的一个源泉。这样的话我们就对汉字的本质有一个充分的认识。解开汉字之谜,汉字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对自己的文化要更有信心。我们不可能会抛弃汉字,因为它是科学的。它至少和拼音文字同样的高明。汉字是会万古长青的。但是汉字系统早就形成了,在汉字系统之后我们对比一下,我们自己应该感到惭愧,因为我们自己原创性的东西实在太少了。所以从这里边得到一个启示就是说,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总是说传统束缚了我们。你处在这个时代,有自己的选择,你也有自己的能力去发挥。所以要拿出自己的勇气,不要老是怨别人让你不能够创造。要勇敢地去做一些真正有创造力的事情。你才可以和比较优秀的祖宗对应起来,才不会丢人。
但是在这样做的时候会特别的痛苦。所以在全国,复旦、华南师大、上海师大、杭州师大、北大、清华、中科院心理所、北师大、首师大讲的时候,最后一个slide我都会向他们推荐胡卫平老师的研究成果。胡老师通过十几年的研究,总结出一套学思维课程改革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通过每个星期加一个小时,就能够得到非常精彩的结果。我说这样的研究才是真正的原创性研究。世界上别的国家也做不到的。我们不要去崇洋,不要去简单的“山寨”。“山寨”很快,但它没有后劲。胡老师的工作就说明,只要我们静下心来认认真真的做,就能做出最好的结果。而且胡老师的工作不是自吹自擂的,他的工作已经在发表在英国最权威的教育心理学杂志上。非常了不起的一个成就。我中午就跟胡老师说,我应该先来西安,因为他带我参观你们的中心,我觉得你们的中心太厉害了,简直是世界一流的。如果我知道你这个中心存在,我就会拍很多照片。讲的时候不光讲这个,还要把中心的照片贴上去。但是希望有其他的机会吧,谢谢大家!
老师们同学们有什么问题,我们可以提一些问题,很难有机会和我们这么优秀的张老师在一块进行交流。
提问者:因为我并不是学语言学和心理学的,我是学历史的,但是张老师这一课确实让我感到非常的精彩,对于这一课我也产生了自己的(思考),张老师创造这个义基这个词,我是否可以理解中国的义基是字,而外国的义基是词?而以这种方式去理解的话,张老师这种中国语言学是否是采取一种字本位。第二个就是,张老师前面强调字的承载性必须要一种中央集权政府,我并不赞同这种看法。我认为字的承载性从甲骨文开始,始终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文字始终是针对少数人,就像老庄他们的道,是不需要中央政府来进行承载的。这是我的一些看法。第三个是老师对于中国汉字语言发展的看法,中国汉字的表述存在一个思维建构的过程,而外国就不存在这个过程。存在这个过程就会出现一种歧义,一种隔阂,怎样使这种歧义和隔阂淡化?使汉字走向世界,我觉得是一种趋势。如果存在这种汉字走向世界,被更多人所熟知这种趋势,不知道老师怎么看待这种趋势,谢谢!
张老师:问得好,谢谢你!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义基是不是字本位,字本位这部分是对的,但它不全面。我们没有时间展开讲。字本位有很多种说法,它强调字为我们语言的根本。这是对的,就像“0”到“9”是阿拉伯数字的根本一样,这部分是确切无疑正确的。而英文中的词它有两个概念,一个方面在词汇这个层次上,另一个方面在语法这个层次上。这个我们不去讨论它,他们要不要词是他们的事情。从我们这个角度,从词汇分析来讲,它的核心是义基morpheme。简单词就是morpheme,复杂词是morpheme加起来,所以它的基本单元是morpheme。我们的基本单元也是morpheme,也是义基,我们的基本单元是字。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双方是没有区别的。
第二个问题是,你不认同我这里提的一个猜想。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对文字系统非常重要。事实上埃及的文字开始也不是拼音文字,它有很大成分象形文字在里边。后来别的民族冲击他,让他消亡了,但他的文字被别人拿去用,慢慢的变成一个音符。而他们没有发展下来,发展成我们拼义文字有很多种解释,但显而易见的是他们文化消亡了,他被别人征服了。被征服之后,他的文字就会被拿去拼写别人的音。所以要造一个拼义系统很不容易,很容易被外界冲垮的。想想我们提出的那两个95%。的确,文字是被少数人控制的,但这少数人是为皇帝、为政府服务的。从秦朝开始的,他就会把法令制度遍布全国,去实行中央政府的控制。他使用文字是为他的统治服务的。在这个过程中,是中央政府命令这一小部分人按照政府的意愿造字造词。按照一个有规律的方法造字造词。
第三个是说隔阂的问题,我觉得语言对思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是说学两个中文词就是中文思维,学两个英文词就是英文思维。那我现在学了几十年英文,现在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我现在的思维是什么思维呢?其实思维共同的方面是很多的,我们不用过分夸大西方的逻辑思维、理性思维、上帝思维,我觉得这些都是夸张的东西。我们中午还在谈,我们国家最好的大学是民国时候建立的。我们出了非常优秀的一批大学,出了一批非常优秀的学问家。清华现在搞百年校庆,胡老师跟我说,他们值得吹嘘的都是过去的,真正改革开放之后培养的就两位,这是不成比例的。今天新浪网有一个张鸣,他写了一个博客《我们的大学还有救吗?》,他的意思是我们的大学快没救了。我的意思是说我们不要夸大我们思维跟西方的差别。我在复旦讲的时候,最后有一个学生追着我问:“张老师,我还是觉得汉字束缚我们思维。只要我们使用汉字就不会有科学上的突破,不会有西方的理性思维。我说要破解你这个说法就是我们下几年出几个诺贝尔奖,而且他们都说汉语。但是你可能还不服我,你会说他们之所以获奖是因为他们学了英语。所以我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不必夸张这个东西,人在基本层面上是差不多的。我们研究的是认知心理学,老外的头脑和我们差不了多少。文字是有影响的,但这个影响相对于人脑基本潜力来讲是不太大的。把你的IQ提高10就了不起了,作为整个民族提高3就了不起了。它有影响,不要否认它,但也不要过分夸大它。不要说我们学汉语就不能越过一个鸿沟,去达到西方那种科学的成就了。完全不对的,我不相信这个。
提问者:谢谢张老师!其实我想问很多问题,归结到一点上,拼义的文字和拼音的文字放在一块的话,拼音的文字我们大多数还是从外型上来说。它外形本身也有意义,它反复跟意义结合。这可能不是我们母语非西语的人可以理解的。我们一看到“车”就知道这是车。其实要从符号和意义的对应来说,汉字和英文应该是一样的。您要强调它的拼义的方面。那就等于把意义单独拿出来,其实拼义不也是有意义的吗?或者说一段拼音“car”也有意义。因为我看过Nelson的《构造世界的多种方式》,文字应该是构造世界的一种方式。世界本来是混沌的,用符号把它构造出来了,西方人用字母,我们用汉字。所以我的意思说我们还是在西方的语境下,我们还是要参照来建构概念。其实我觉得拼音拼义好像不在一个层级上,拼义可能是功能的层级,拼音是外观的层级。以上只是一种探讨。
其实我的问题不在这。你刚才说文字不是落后的原因,但落后是有原因的。像鲁迅陈独秀他们是坚定地反汉字的,
你说鲁迅陈独秀难道他们傻吗?为什么就走到这条路上了呢?他们也肯定是经过痛苦的思考反复的追求。或者说落后的原因是必然性的,还是偶然性的?落后是不是真的有原因。是中央集权产生了汉字,还是汉字让秦始皇这个部门去推行中央集权?文字和文化是有这样的作用反作用,或者说没什么作用。
张老师:这个也问得很好,我觉得很有意思。先说第一点,你认为拼音系统特也是表意的,表意这一点是共同的,无论拼音还是拼义系统都是一个表达世界意义的一个系统。这个共同性是不可避免的。只是说双方表达定义的方式是不同的。他的基本单元只有26个,我们的基本单元有7000个,然后他们每个单元表音,我们每个单元表意。这样他组合起来“car”他可以吧这个音读出来。我们把两个义基放在一起我们把它的意读出来。我们的音是要背的,他们只要背“A”到“Z”就可以了,后边那部分是按照规律推出来的。我们义基那部分7000个要记的,记完之后义基跟义基拼合的部分是可以推的,不能百分之百的推,但已经省了很多力气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双方差别还是相当明显的。
第二个问题你说究竟是文字作用了文明,还是文明作用了文字,或者双方毫无关系。从我的角度他们肯定是有关系的。因为我说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充分发挥了文字的功能。有一点我没有谈,其实在以往的争执中强调了非常多的,就是说汉字是一个超方言、超地域的一个工具。在六国的时候,各个国家都在使用文字。那个时候也没有强大的中央集权。秦朝才建立了第一个帝王国家。但文字在这之前就出现了,所以我们不能说中央集权导致了文字的出现。而是说中央集权强化了文字的使用。从而最大程度的是自己能够统治这么辽阔的疆土。使得不同地方的人,虽然口语无法沟通,但书面上可以沟通。事实上在过去那个时代,需要口语沟通的时候并不多。江苏跑到四川的人很少,但咸阳的命令要传到河南,那这个命令一定是以文字形式传过去的,不是以声音形式传过去的。
提问者:谢谢张老师今天给我们讲课。我有几个想问,因为我是汉文专业的学生。您好像有一个想法是说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之间是不能转换的。但历史上证明,比如说朝鲜和越南历史上曾经是使用汉字的,但现在都已经使用拼音文字了,这是什么道理?还有一些拼音文字到了后来它的字母里边带了一些表意的成分,比如说佛教的六字箴言“唵嘛呢叭咪吽”。它原来是印度梵文中的六个字母,他们本身是表音的,但后来人们在这六个字母上边附上了比较特殊的含义。我总觉得这上面总有些表音表意之间的联系吧。
张老师:我不知道你说赋予它一些含义是什么含义。
提问者:别的我不知道,我看过一些书说第一个字母“唵”在印度教中表示比较神圣的意思。
张老师:那我问你“阿弥陀佛”有没有意思?
提问者:有。
张老师:那“阿”有意思吗?
提问者:“阿弥陀佛”是梵语中的一句话吧。尤其在梵文悉昙体字母中,我曾经见过梵文悉昙体字母表,他给每一个字母都赋予了宗教化的意思。
张老师:这个部分没有问题,我们的字母“A”,最初造的时候是一个象形符号,表示牛头,慢慢的它就不去表那个义了,完全作为一个音符了。
提问者:您认为这个字母它也表示了一种由义到音的转变。
张老师:字母文字的产生并不是最初出来就是字母。在字母产生之前还有几千年的历史,他们用的都是埃及文字那些文字。那些文字不是字母文字,它是一种混合体,既有义符也有音符。所以周有光先生叫为意音文字。但它不是一个充分进化的文字,所以它再往下走就有问题了,但它还没来得及往下走王国就消亡了。
提问者: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韩国越南的文字。像现在越南完全采用的是拉丁字母。
张老师:韩国越南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因为韩国、日本、越南用我们的文字用了很久。这样在使用过程中他们有许多水土不服的地方。他们有很多口语,我们说一个更容易理解的吧。广东话用我们的标准汉字是写不下来,它是一个口语。那怎么去记录他这些口语呢。比如“冇野”没事的意思,他造一些假字,但是他不能拼嘛,有时候造出来之后不能拼,无论日本、朝鲜、越南都借了我们很多词汇。60%到80%的词汇都是借我们的,所以是双音节的。双音节歧义很大的,他用汉字写就没有歧义,用拼音写歧义就很大。所以你不要以为日本、朝鲜、越南他们拼音化之后很幸福,不是很幸福。他们有一个时期想彻底干掉汉字,但做着做着就发现歧义性太多了。我不是说拼音拼义不能相互转化。不能相互转化的前提是保持效率,不谈效率任何系统都可以转化为任何系统。
提问者:还有一个问题,您说汉字绑架了汉语,我非常赞同您这个观点。由于汉字的产生使得汉语的发展成了今天这个现象。那我想请问,在汉字没有产生之前的汉语,和字母没有产生之前的西方语言,在这样一个混沌的状态下,我们能不能通过一种方式来研究世界语言是不是同源的这么一个理论呢?有没有这种可能性?
张老师:语言是我们构造世界的一种方式,但语言存在之前我们已经能够构造世界了。在语言产生之前这个世界并不是混沌的,猴子的世界是混沌的吗?苍蝇的世界也不是混沌的。
提问者:那您的意思是说,回归到汉字产生之前的口语,和埃及文字产生之前的埃及口语,这两个是不是有些同源的东西。
张老师:是的,这两周有个文章,说我们人都是从非洲出来的,追溯我们的基因都追溯到一个非洲老祖母身上。他这个文章比较了500多种口语,去比较音素的数量,离非洲越远他的音素越少。字母就是表音素的,字母的组合也是表音素的。音节是口语里面的基本单位,比音节再低一层的辅音、元音、复合元音、复合辅音,这些东西都是音素。在非洲这个地方开始形成的口音比较多,一帮人向外迁徙,迁徙的过程就丢掉了一些音素。这个研究非常有意思,可以追溯口语发展这个动态的过程。结果传到我们这边的时候我们的音素越来越简单。但是研究口语非常困难,因为关于口语的记录就没有了,我们今天的口语是今天的。比如上古汉语的口语是什么样子,是不是像今天的粤语,是不是像藏语,是不是像上海地区的吴语?有很多说法,但很难令人完全信服。
提问者:也就是说您的意思是,世界语言的同源是可能的,不过我们去追根溯源研究世界口语同源这种可能性是比较小的是吗?
张老师:(口语)是可以同源的,因为人是同源的,这个是清楚的。但我们现在不同的民族还是分得很清楚的。语言是同源的,但语言经过这么多年的变化,我们说的已经完全不同了。我们不要说这么古老的吧,我们就说一些偏僻的省份,十里不同音,已经很难沟通了。所以语音的变化是非常动态的,是非常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的。一个地方封闭着,他可以几十年几百年不变,但他跟外边人一交流就得变了。比如说我们的普通话,
女士:大家想一下,我们五十年代拍的电影,你会发现他们说的普通话和我们现在说的普通话肯定是不一样的。
张老师:还有我们的普通话叫“mandarin”,什么意思啊?满大人,满族人清朝入关之后,说不出我们的口语,他就把很多调去掉了,把入声去掉了,说的发音越来越简单了。然后逼着全国人都这么说。所以我们现在的口语比粤语要简单得多。
提问者:您是说我们的入声是由于满清的统治而消失了。
张老师:对,我们原来有入声的,广东话还有。因为广东人跑到南方,没有完全给同化掉。
提问者:在问张老师问题之前,我想先回答一下刚那位穿黑衣服的老师的问题。就是关于陈独秀、鲁迅他们很有思想但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其实这个问题必须历史的看。因为近代中国,从戊戌变法之后就走上了一条激进主义的道路。非常典型的欧化主义色彩,觉得自己非常落后。落后是因为文化落后,文化落后就必须学习西方。康有为还提出了要建立万国语音室,建立一种共同的语言。吴稚晖也是最坚决反对汉语的人。但他反了20多年,说“不是我不想反,而是我根本废不掉汉语。”,为什么费不掉,是因为汉语已经不只是一种工具,而是已经深深的扎根于普通话之中。而且当时有一种论战,张??(名字不确定)先生是国粹化,主张必须要保存汉语。
我主要想问张老师一个问题,当时五十年代的时候,汉语简化字的改革您是怎么看的。我个人认为,当时简化字的宗旨是要更有效率,因为繁体学得太难。但是港台照样是繁体字,他们的发展速度也没有减慢。而且我个人认为简化字削弱了我们年轻人和传统的联系,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请问老师怎么看,谢谢。
张老师:谢谢!我觉得你前面的补充很好。因为我最后一个talk要在西南大学,所以我想你能不能去跟我一起去,替我做开场白。我很喜欢你前面说的那一点,包括陈独秀、毛泽东、鲁迅、郭沫若这些人,的确中国当时的情况跟我们现在没得比的。像《血馒头》里写的那些东西。的确是没法比的,现在民智民思已经提到了什么程度了,你们年轻人的思维已经完全和西方接轨了。那个时候只看到自己的落后,所以要非常激进的去矫枉过正,把民族从所谓的棺材中提出来。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接触了这么多东西,就要回过来,走一个比较中正的道路,仔细思考哪些是他们的优点,哪些是我们的优点。陈独秀无法废除汉字确实是因为它已经深入我们的文化。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说想要废除他们的口语。《最后一课》大家有印象吧,里面说“法文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但是从明天起你们就要被逼着说德文了。”很耻辱的一件事,丢弃你的语言就丢弃你的民族性了。所以没有人会说要你去学他的口语。十几亿人统统要他们学,什么都学不了的。找十二亿人做导师教他们英文?只有改文字。
但我这个理论就是想论证,文字都不用改。我们的文字完全不落后的。我们要对自己有信心,不要盲目的自信,也不要盲目的自卑。我觉得我们现在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崇洋,大家心里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崇洋心理。所以我才特别推崇胡老师的工作。我们不用崇,我们做十几年,做的比他们还好,国外没有一个教育的能做到这个程度的。韦钰教授推广的是“做中学”,法国的“Learning by
Doing”也很好,在我们国家也取得很好的效果。胡老师也是集中在科学创造力方面。而且青年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平台,我觉得将来会发挥非常非常大的作用。我们要有自己的信心。老外过来参观我们都说“我们都没这样的设备。”但是你首先要有勇气说我自己应该做自己的主人。不要老做跟从者。
扩展讲一点,我们中国语言学家自己讲,我们一百年中国语言学的研究历史,他有这样一段话“西方语言学提出一个理论,然后去套数据,如果理论和数据不切合怎么办?修改理论。科学就是这样。中国语言学家拿到西方的理论去套我们语言学的数据,套不上怎么办?改数据。”为什么呢?因为你不敢改别人的理论,别人的理论已经被证明是对的了。这是很扭曲一种状态。说实话,我们过去一百多年来都是在教条和反教条之间殊死挣扎。马列的教条,毛泽东把它翻了一下带来了新中国。毛泽东又成教条了,邓小平把它翻一下。邓小平又成教条了,我们再把它翻一下,科学发展嘛。所以在突破教条和创立新的教条之间来回周转。这当然也是很大的进步。只是说我们回归历史我们应该思考,陈独秀他们傻吗?他们不傻,他们绝不比我们傻,但不傻并不意味着不犯错误。毛泽东傻吗,但他还会犯文化大革命这个错误。为什么我们这一百多年来在教条和反教条之间挣扎呢?就是我们没有意识到什么叫教条。教条是理论,它并不是坏的,最初的理论是别人成功应用的。应用过来之后你发觉它不合适,这个时候你就不要过多的思考它这个理论了。但并不等于当他不存在,你要回过去看他提出这个理论之前是什么状态,追溯他的动机。他的动机是要解决问题的,所以提出了这个理论,把这个部分学过来才是精髓。所以今天在中国这个场景上是什么样的问题,我们把问题解决了就是理论。不要太想着把他们的理论往我们身上切合上来。所以我觉得小平同志总结得很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么厚,只有四个字“实事求是”。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找出我们的规律就是理论。不要太在意他们的理论,理论都是为真正的现实生活服务的。
提问者:很感谢张老师为我们解答了这么多困难的问题。我就想问一个语言的功能的问题。日本有个博士专门做了研究发现了水分子存在几种,尤其是水分子的六角结构对人体是最有好处的,其他的相应的来说比较次一些。他分别找了两杯水,一杯贴上赞的语言,一杯贴上诅咒语言,分别观察,贴上赞美语言的水分子发生了改变,转变成六角的。
张老师:你说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妈妈现在在西安,我想如果她在场的话她会很赞成你这个说法的。是的,我妈妈还有些迷信。最要紧的不是在于说,我们预先会不会给他贴一个标签,叫不叫迷信。最要紧的是他能不能重复。如果他真的能够重复的话,我们就一定要进去仔细看。谁做并不要紧,关键是多少人去做它,多少人最后重复出来它。比如说我们当年搞气功的时候,很多人都做出来过,很多中央委员都信这个东西。但现在气功里边多少是可信的,多少是不可信的,我觉得还没有说的很清楚。你如果能拿出非常客观的东西,大家都讲究科学精神、理性精神的,不会说死活不承认。重要的是你能在多大程度上证明,这是一个实证的问题,这是一个经过严格的科学步骤能够反复验证的结论。好,谢谢。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这个报告我看大家非常感兴趣,本来我们也想过这个报告安排在图书馆那个大的地方。主要考虑到我们这个地方能够自动摄像。同时在我们楼上所有的教室里都可以实时地听这个报告。所以再其他教室也有人听,不止咱们这些人。这个报告我看大家都非常感兴趣。我对语言学不是太懂。张老师本身是学理科的,他是中国科大物理系毕业的。他是在少年班,大家想到少年班第印象就是在理科强,可能文科弱。但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他深厚的文科功底。我和张老师研究的可能都接近心理学交叉的部分,但是并不是一个领域。
我今天听完之后,有几个感受和大家共同分享。第一个就是,我们可以看出来他作为一个一流的专家:深入浅出。我和张老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我们都是学物理的。在物理学最后的时候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同学是听不懂、学不进去的。这是与我们老师的水平是有关系的。二流的专家在讲课的时候,一般讲的别人听不懂。越听不懂可能觉得他的水平越高。但真正一流的专家能够把非常高深的东西讲的非常清楚。我觉得张老师今天讲的有这个特点。他今天讲的纯粹是通俗的。尽管涉及到很多语言学的问题,但他一直说应该是心理学,所以当时我就通知我们心理学院的同学来听。但实际上我看这个报告特别适合于历史及语言学专业的同学听。因为它真正的有用处是在语言学方面,心理学并没有涉及太多。但这个问题他在做的时候有很多实证的东西作为支撑,他今天没讲出来。他在国外发表了大量的有影响的成果,这些成果都是经过严格的试验的,研究大脑的。所以他不是没依据的,但是通俗易懂。这是我的一个感受。
第二个感受就是学科的交叉,学科的综合和分化,永远是学科发展的两个方向。学科的交叉是非常容易出成果的。比如说今天语言学的问题,语言学家去研究语言学的问题永远研究不清楚。就好像我们坐在这个地方研究自己永远研究不清楚。人类有几个大的问题还研究不清楚。一个是宇宙大到多大。第二个是粒子小到多小。第三个是我们大脑的功能,确实不是很清楚。所以只有从其他领域来研究这个领域才有可能有突破。所以我觉得不同学院的同学,以后在学术上进行发展的时候可以选择这样的交叉学科。从今年开始,国家要搞几个交叉学科的实验室。主要是科技促进教育的实验室。所以今年教育部计划让我们申请一个实验。可能我们学校组织物理、化学、生物、数学、计算机、心理、教育技术这么多学科相关的专家来共同关注教育问题。所以学科的交叉确实容易产生成果。也是国家特别重视的一件事情。这个事情我今年在人大提了一个建议之后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响。已经通过教育部长提到科技部那。后期国家将布置这种重大的专项。从这可以看到,做交叉学科是非常有前途的。
第三个体会就是,张老师做研究就研究一个领域,始终不改变方向。虽然是交叉,但开始做研究就研究这个问题。咱们国家的发展我认为包括课题奖励很多,使得我们每个人有一个功利心。而没有这个功利心也不行,你职称上不去,你可能没房子住,吃饭也没地方吃。但是科学研究需要长时间去研究一个问题。虽然一开始的时候我们需要交叉,但就一个问题,从多学科来进行研究。它是专注的研究这个问题研究了很多年。大概二十年左右。二十年的研究他告诉我,就这一点是最有影响的。他在做研究的过程中发了那么多的文章,最后有用的真的不是太多。但是这个研究我跟他讲,我觉得这种研究完全可以投到《Science》、《Nature》上去。如果我们进行真正的论证好的话,说不定这种研究就是非常大的突破。但张老师说,我们先让中国人承认,然后再往外边去投。总之我觉得今天的报告非常成功。因为我对这个问题理解的不是很深刻,只是我个人从张老师这个报告和研究得到一点启发,和同学们共享。谢谢!今天这个报告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
& & 《结束》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委婉表达醋意的诗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