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反应和电解质抽血视频抽一样的管吗

C反应蛋白(CRP)
在急性炎症病人血清中出现的可以结合肺炎球菌细胞壁C-多糖的蛋白质(1941年发现),命名为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最早采用半定量的沉淀试验,现在制备优质的抗血清,可以建立高灵敏度、高特异性、重复性好的定量测定方法。CRP由肝细胞所合成,具有激活补体和促进粒细胞及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CRP是第一个被认为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正常情况下含量极微量,在急性创伤和感染时其血浓度急剧升高。CRP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急性时相反应指标。
检查正常值
采用何种检测法,取决于各实验室条件和对灵敏度、特异性的要求。免疫扩散、放射免疫、浊度法,以及酶标免疫测定方法均有实用价值。正常值:800-8000&g/L(免疫扩散或浊度法)。
作为急性时相反应的一个极灵敏的指标,血浆中CRP浓度在急性心肌梗死、创伤、感染、炎症、外科手术、肿癌浸润时迅速显著地增高,可达正常水平的2000倍。结合临床病史,有助于随访病程。特别在炎症过程中,随访风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等。升高:1.急性炎症或组织坏死,如严重创伤、手术、急性感染等:CRP常在几小时内急剧显著升高,且在血沉增快之前即升高,恢复期CRP亦先于血沉之前恢复正常;手术者术后7-10天CRP浓度下降,否则提示感染或并发血栓等;2.急性心肌梗死:24~48h升高,3天后下降,1~2周后恢复正常;3.急性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细菌性感染、肿瘤广泛转移、活动性肺结核;4.病毒感染时CRP多不升高;5.C反应蛋白可作为风湿病的病情观察指标,以及预测心肌梗死的相对危险度。
一、抽血前的注意事项1、抽血前一天不吃过于油腻、高蛋白食物,避免大量饮酒。血液中的酒精成分会直接影响检验结果。2、体检前一天的晚八时以后,应开始禁食12小时,以免影响检测结果。3、抽血时应放松心情,避免因恐惧造成血管的收缩,增加采血的困难。二、抽血后应注意1、抽血后,需在针孔处进行局部按压3-5分钟,进行止血。注意:不要揉,以免造成皮下血肿。2、按压时间应充分。各人的凝血时间有差异,有的人需要稍长的时间方可凝血。所以当皮肤表层看似未出血就马上停止压迫,可能会因未完全止血,而使血液渗至皮下造成青淤。因此按压时间长些,才能完全止血。如有出血倾向,更应延长按压时间。3、抽血后出现晕针症状如:头晕、眼花、乏力等应立即平卧、饮少量糖水,待症状缓解后再进行体检。4、若局部出现淤血,24小时后用温热毛巾湿敷,可促进吸收。1、留尿前清洗外阴,使用的容器应清洁无污染,不可混有洗涤剂、消毒剂和防腐剂等化学物质,以免影响检查结果。2、女性应防止白带混入尿液中。注意先排出一部分尿液,再留取标本,即留取中段尿。3、留尿后应该立刻送检,避免尿液放置后导致检测结果错误。三.检验前请告知医生近期用药情况及特殊生理改变。
暂无相关信息
胸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原因颇多,且胸痛的部位和严重程度,并不一定和病变的部位和严重程度相一致。外伤、炎症、肿瘤及某些理化因素所致组织损伤刺激肋间神经,膈神经,脊神经后根和迷走神经公分布在食管,支气管,肺脏,胸膜,心脏及主动脉的神经未梢,均可引起胸痛。鉴别时可先分析属于哪一大类,再在此大类中鉴别各个原因。在生活中,很多人受到关节疼痛的困扰。造成关节疼痛的原因很多,根据年龄、性别、发作部位、症状特征,一般可以归纳出软组织性、软骨性、骨性和炎症性等原因。任何原因导致的关节炎,如能及时就医,对症治疗,一般都能治愈或缓解。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因感染或非感染病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机体失控的自我持续放大和自我破坏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它是机体修复和生存而出现过度应激反应的一种临床过程。当机体受到外源性损伤或感染毒性物质的打击时,可促发初期炎症反应, 同时机体产生的内源性免疫炎性因子而形成“瀑布效应”。 危重病人因机体代偿性抗炎反应能力降低以及代谢功能紊乱,最易引发SIRS。严重者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小儿肺炎是小儿最常见的一种呼吸道疾病,四季均易发生,3岁以内的婴幼儿在冬、春季节患肺炎较多。如治疗不彻底,易反复发作、引起多种重症并发症,影响孩子发育。小儿肺炎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和肺部细湿罗音,也有不发热而咳喘重者。小儿肺炎有典型症状,也有不典型的,新生儿肺炎尤其不典型。由细菌和病毒引起的肺炎最为多见。目前可通过疫苗预防小儿肺炎。常见有安尔宝(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7价的肺炎球菌疫苗、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风湿性舞蹈病又称小舞蹈病或Sydenham舞蹈病,是与风湿密切相关的、临床以不规则舞蹈样不自主动作和肌张力降低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弥散性脑病。风湿热(rheumatic fever)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的急性或慢性身性结缔组织炎症,主要累及心脏、关节、中枢神经系统、皮肤和皮下组织。临床表现以心脏炎和关节炎为主,可伴有发热、毒血症、皮疹、皮下小结、舞蹈病等。它通常发生于链球菌感染后2~4周,是一种对咽部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急性发作时通常以关节炎较为明显,但在此阶段风湿性心脏炎可造成病人死亡。急性发作后常遗留轻重不等的心脏损害。化脓性细菌引起的关节内感染,称为化脓性关节炎(suppurative arthritis),儿童较多见,常为败血症的并发症,也可因手术感染、关节外伤性感染、关节火器伤等所致。关节内注射类固醇等药物,无菌要求不严易发生感染。最常受累的部位为膝、髋关节,其次为肘、肩和踝关节。结节性多动脉炎又称多动脉炎,或结节性动脉周围炎,是一种累及中、小动脉的坏死性血管炎性疾病。结节性多动脉炎可累及人体的任何器官,但以皮肤、关节、外周神经、胃肠道和肾脏受累最为常见。病变的严重程度个体间差异很大。结节性多动脉炎还可以合并于其他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根据受累血管大小,分为经典型结节性多动脉炎与微型多发性动脉炎,前者侵犯中等动脉及其分支处,后者累及小动脉及小静脉,特点是中小动脉坏死性、非肉芽肿性血管炎,这是因为血管损伤并非仅累及动脉壁外层,而是可能同时累及动脉壁各层引起坏死性动脉炎,最后导致多发性动脉瘤、血栓形成或梗死。川崎病(Kawasaki diseaes)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muco-cuta-m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变的小儿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由于本病可发生严重心血管病变,所以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发病增多,1990年北京儿童医院风湿性疾病住院病例中,川崎病67例,风湿热27例;外省市11所医院相同的资料中,川崎病为风湿的2倍。显然川崎病已取代风湿热为我国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目前认为川崎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管炎。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staphylococcus aureus pneumonia)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肺炎。本病大多并发于葡萄球菌败血症,是儿科临床常见的细菌性肺炎之一,病情重易发生并发症。多见于幼婴及新生儿,年长儿也可发生。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多。由于耐药菌株的出现,治疗亦较为困难。小舞蹈病又称风湿性舞蹈病,属于原因不明性的一种脑病。常为急性风湿病的表现之一。本病多见于5~15岁的儿童。多系亚急性起病,也有因情绪激动而骤然发病。表现为极快的不规则跳动和无意义的舞蹈样动作、肌张力降低和肌无力等,且常伴心理障碍。本病可自愈,但复发者不少见。现代医学除了对症处理外,尚无特殊疗法。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简称溃结,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主要是侵及结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常始自左半结肠,可向结肠近端乃至全结肠,以连续方式逐渐进展。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可有缓解与发作相交替,患者可仅有结肠症状,也可伴发全身症状。菌血症是指外界的细菌经由体表的入口或是感染的入口进入血液系统后,在人体血液内繁殖并随血流在全身播散,后果是很严重的。一般来说,导尿管或者是体表的手术造口容易导致发生菌血症。出现菌血症的患者往往发生急性的多个器官的转移性感染,并出现各种急性感染症状。一旦怀疑,应立即采血检验,一旦确诊应立即针对感染菌治疗,争分夺秒。成人still病是一组病因不明的弛张热、一过性多形性皮疹,关节炎或关节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有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周围血白细胞增高的一种临床综合征,称为成人Still病。既往命名为亚败血症、变应性亚败血症。本病多见于年轻人,18&25岁,男女罹患率基本相等。烟雾病即moyamoya病,又称脑底异常血管网,是一组以颈内动脉虹吸部及大脑前、中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脑底出现异常的小血管网为特点的脑血管病。因在脑血管造影时呈现许多密集成堆的小血管影似吸烟吐出的烟雾故名。北京协和医院的资料所示,我国成年发病的烟雾病患者较儿童更多。虽然脑出血好发于成年,但无论成年期还是儿童期烟雾病的临床表现都以缺血症状为主,尤其是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CIA)。本病是目前危害儿童及青少年最严重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应引起重视。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简称类风关,是一种慢性的进行性关节病变为主的自身免疫病,病因不明,但一般认为是感染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其特征是对称性多关节炎,以双手、腕、肘、膝、踝和足关节受累最为常见,但全身其他关节亦可受累。除关节外,类风湿皮下结节、动脉炎、神经系统病变、角膜炎、心包炎、淋巴结肿大和脾大等关节外系统表现也很常见。羊膜腔感染综合征(intraamniotic infectious syndrome,IAIS)是指在妊娠期和分娩期,病原微生物进入羊膜腔引起感染的总称,包括羊水、胎膜(绒毛膜、羊膜和蜕膜)、胎盘甚至子宫感染。大动脉炎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及肺动脉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变。以引起不同部位的狭窄或闭塞为主,少数病人因炎症破坏动脉壁的中层,而致动脉扩张或动脉瘤。因病变的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同。小儿史-约综合征又名皮肤黏膜眼综合征(mucocutaneocular syndrome)、斯-琼综合征(Stevens-Johnson syndrome)、渗出性多形红斑、恶性大疱性多形红斑、Fuchs综合征等。本综合征为多形渗出性红斑综合征中较严重的一个类型,主要表现以皮肤广泛不同阶段的多形皮损,口眼黏膜病变及全身中毒症状。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指原因不明的一组非特异性慢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常见为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与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但也存在其他类型的IBD,如未定型结肠炎、胶原性和淋巴性结肠炎等。溃疡性结肠炎,也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为局限于结肠黏膜的慢性弥漫性炎症,从直肠开始向近段蔓延呈连续性、对称性分布,病变为炎症和溃疡。克罗恩病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呈慢性肉芽肿性炎症,以回肠末端及其邻近结肠最常受累。病变多呈节段性、非对称分布,直肠极少累及。肺炎链球菌肺炎(streptococcus pneumonia)是指由肺炎链球菌(旧称肺炎球菌)引起的急性肺部炎症。肺炎链球菌常引起以肺大叶或肺节段为单位的炎症,皆为原发性,3岁以上小儿多见,尤以年长儿较多,因此时该年龄组机体防御能力逐渐成熟.能使病变局限于一个肺叶或一个肺段而不致扩散,故又称大叶性肺炎。婴幼儿时期偶可发生,由于免疫功能尚不成熟,病菌沿支气管播散形成以小气道周围实变为特征的病变(支气管肺炎)。继发性肺炎链球菌肺炎多见于婴幼儿,常继发于病毒性肺炎。此处主要叙述大叶性肺炎。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气候骤变时发病较多。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endocarditis)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内膜炎症病变,常累及心脏瓣膜,也可累及室间隔缺损处、心内壁内膜或未闭动脉导管、动静脉瘘等处,按原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非感染性心内膜炎包括:风湿性心内膜炎、类风湿性心内膜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性心内膜炎、新生儿急性症状性心内膜炎等,此处主要阐述感染性心内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在过去常分为急性和亚急性两个类型。急性者多发生于原无心脏病的患儿,侵入细菌毒力较强,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病程在6周以内。亚急性者多在原有心脏病的基础上感染毒力较弱的细菌,起病潜隐,进展相对缓慢,病程超过6周。神经白塞综合征指兼有神经系统损害的白塞综合征,又称神经白塞病。其临床特点除口腔黏膜阿弗他口腔炎、眼葡萄膜炎和外阴部痛性溃疡三大特征外,常间隔一定时间后(平均6.5年)出现瘫痪、脑膜刺激征、性格改变等神经系统损害症状。为感染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所引起的神经系统损害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giitis,MPA)是一种主要累及小血管的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可侵犯肾脏、皮肤和肺等脏器的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常表现为坏死性肾小球肾炎和肺毛细血管炎。1948年,Davson等首次提出在结节性多动脉炎中存在一种以节段性坏死性肾小球肾炎为特征的亚型,称之为显微镜下多动脉炎(microscopic polyarteritis),因为其主要累及包括静脉在内的小血管,故现多称为显微镜下多血管炎。1990年的美国风湿病学会血管炎的分类标准并未将MPA单独列出,因此既往显微镜下多血管炎大多归属于结节性多动脉炎(polyarteritis nodosa,PAN),极少数归属于韦格纳肉芽肿(Wegeners granulomatosis,WG)。目前普遍认为显微镜下多血管炎为一独立的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很少或无免疫复合物沉积,常见坏死性肾小球肾炎以及肺的毛细血管炎。1993年Chapel Hill会议将显微镜下多血管炎定义为一种主要累及小血管(如毛细血管、小静脉或小动脉)无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坏死性血管炎。PAN和MPA的区别在于,前者缺乏小血管的血管炎,包括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鉴于MPA、WG和CSS(Churg-Strauss syndrome)3种血管炎具有ANCA阳性、缺乏免疫复合物沉积的相似特点,常共称为ANCA相关的血管炎。大动脉炎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及肺动脉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变。以引起不同部位的狭窄或闭塞为主,少数病人因炎症破坏动脉壁的中层,而致动脉扩张或动脉瘤。因病变的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同。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也称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幼儿急性发热、皮疹性疾病。其特征性表现为:皮肤黏膜改变和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病程为自限性,少数患者也可由于冠状动脉炎而突然死亡。本病最早由川崎(1961)提出,并于1967年正式报告,命名为&伴指(趾)特异性脱屑急性发热性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本病在日本分布甚广,近年来我国也有不少病例报告。滑膜炎、痤疮、脓疱病、骨肥厚、骨髓炎综合征(synovitis-acne-pustulosis-hyperostosis-osteomyelitis syndrome),简称SAPHO综合征。SAPHO为下列5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即:滑膜炎(synovitis)、痤疮(acne)、脓疱病(pustulosis)、骨肥厚(hyperostosis)和骨髓炎(osteomyelitis)。SAPHO综合征是主要累及皮肤、骨和关节的一种慢性疾病。本病主要包括骨病变和掌跖脓疱病。Sasaki于1967年首先描述了一例有掌跖脓疱病的锁骨无菌性肥厚性骨炎,此后相继报道了250多例。1987年Charnot等经过归纳,取每一病变的首字母,提出SAPHO综合征的命名,并把本综合征的骨关节病变分为与痤疮有联系的风湿性表现(团块、暴发的、汗腺炎、化脓的),掌、跖脓疱病,胸锁骨肥厚和慢性复发性骨髓炎四组。所有病人均累及胸骨关节,并引起无菌性骨肥厚性骨炎。1987年法国医师Charmot等提议将掌跖脓疱病、化脓性汗腺炎或重症痤疮伴发胸肋锁骨肥厚、慢性复发性多灶性关节炎、骶髂关节炎等损害统称为SAPHO综合征。其共同特点是皮肤损害在某一时期均有无菌性脓疱,骨损害包括无菌性骨炎、无菌性骨髓炎和关节炎。Kawdi等注意到皮肤、骨和滑膜的组织中均有相似的炎症细胞浸润,认为这三处损害有其共同的病因。近十几年来,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临床报道,但有关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的相关报道几乎空白。目前全球报道的病例数不足300例,80%以上的病例集中在欧洲,其余的在北美、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我国尚无正式报道。良性淋巴细胞血管炎和肉芽肿病(benign lymphocytic angiitis and granulomatosis,BLAG)于1977年由Saldana等提出,它是一种类似Wegener肉芽肿及淋巴瘤样肉芽肿病的疾病,其病变存在于皮肤及呼吸道,皮肤病变主要表现为慢性反复发作的脂膜炎。根据近20年来的国内外有关文献报告发病率较低,也无明显的地域及季节分布特点。此病属于良性病变,预后良好,经治疗痊愈后的病人长期随诊均无病存活。非特异性系统性坏死性小血管炎(nonspecific systemic small vessel necrotizing vasculitis SVN),既往亦称显微镜下多发性微小动脉炎(microscopic polyarteritis),现国际通用的病名为显微镜下多发性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giitis MPA),它是一种较常见的坏死性血管炎,在血管炎性疾病中其发病率仅次于Wegener肉芽肿,1994年Jennette根据坏死性血管炎病人ANCA阳性与否提出了一类新的血管炎-ANCA相关性血管炎,它包括Wegener肉芽肿、显微镜下多发性血管炎和Churg-Strauss综合征,这一概念经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实验证实而被广泛接受。成为国内外血管炎研究的热门课题,因为据一项英国的研究证实在所有坏死性血管炎病例中50%病人属于ANCA相关性血管炎,国外一些专家已制定出新的诊断标准。风湿热系一种与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主要累及心脏和关节,其次为皮肤、浆膜及血管,它具有反复发作的倾向,常遗留心脏瓣膜损害而导致风湿性心脏病(senile rheumatic heart disease)。临床最常见的为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病变,老年人风湿性心脏病多为青年时期患病延续到老年,极少数为晚年发病,本病患者能够活到老年可能是由于心脏原来的受侵程度较轻、风湿热反复发作次数较少或发病年龄较迟等原因。近年来由于瓣膜疾病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明显改进,能够通过许多无创性方法对心脏瓣膜的功能状态进行定量评估,随着现代精细生物瓣膜和机械瓣膜的研制,使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生存率日趋提高。妊娠舞蹈病(chorea gravidarum)是少见的妊娠并发症,目前认为是由妊娠激发的晚发性小舞蹈病。临床表现为舞蹈样不自主动作、肌张力减低、肌力减弱的运动障碍疾病。妊娠舞蹈病的病因不清,妊娠只是诱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可引起本病,患者无感染或心脏病史,终止妊娠后舞蹈样动作立即停止。少数作者认为,妊娠舞蹈病可由精神因素、全身毒血症或感染(如轻度脑炎)诱发。心包切开术后综合征(post pericardiotomy syndrome)是指心脏手术1周后出现发热、心包炎、胸膜炎等临床症状群。有关本病的命名尚不统一,因仅有个案报道,有的学者归于心脏黏液瘤恶变,有的学者称之为心脏恶性黏液瘤。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组织慢性炎症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多系统炎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损害关节外组织,如眼、皮肤、肺、心和末梢神经等。白塞病(BD)本质是一种慢性复发性全身性血管炎,病因未明,属于全身免疫性疾病。特征性的表现为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和眼部炎症。早在&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时代就已发现眼炎、口腔溃疡和生殖器溃疡之间的联系。直到1937年才由土耳其皮肤科教授Hulusi Behcet第1个认识并阐述了该病的三联征。视网膜血管炎(retinal vasculitis)是一大类累及视网膜血管的炎症性疾病。典型地表现为眼底灰白色血管鞘、渗出、出血、视网膜水肿等改变,是一类严重威胁视力的眼病。20%~30%的强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发生前葡萄膜炎。在男性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中,强直性脊椎炎是最常合并的全身性疾病之一。结肠炎腹痛一般多为隐痛或绞痛,常位于左下腹或小腹。其它表现有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及肝大等;左下腹可 有压痛,有时能触及痉挛的结肠。常见的全身症状有消瘦、乏力、发热、贫血等。有少部分病人在慢性的病程中,病情突然恶化或初次发病就呈暴发性,表现严重腹泻,每日 10-30 次,排出含血、脓,粘液的粪便,并有高热、呕吐、心动过速、衰竭、失水、电解质紊乱、神志昏迷甚至结肠穿孔,不及时治疗可以造成死亡。
免责声明: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本站涉及数据及信息属健康河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备案号:粤ICP备案
Copyright &
. 版权所有热门关键词:
当前位置: > 聚乙二醇、甘露醇、硫酸镁在结肠镜肠道准备应用中对血电解质影响的比较
聚乙二醇、甘露醇、硫酸镁在结肠镜肠道准备应用中对血电解质影响的比较
来源: 浏览次数:次 发布时间:
作者:储建坤,范红云,王竞,段志英,朱秀芳  作者单位:石家庄市,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
【摘要】目的:评估聚乙二醇、甘露醇、硫酸镁在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中的效果、依从性及血电解质的影响。方法 选择消化内科门诊或住院患者,存在腹痛、腹泻或其他腹部症状需做结肠镜检查的患者97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2盒(A组)(n=32)、20%甘露醇500 ml(B组)(n=34)和硫酸镁50 g(C组)(n=31),另每组加服水2 000 ml,检查前3 h口服,并且于服药前常规抽血检测电解质,于结肠镜前行问卷调查,了解开始排便的时间、排便次数以及服药后不适反应,并且评估肠道准备效果,同时于检查后再次抽血了解电解质变化情况。结果 应用硫酸镁、甘露醇、复方聚乙二醇行肠道准备的效果C组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及C组均发现与服药期间出现腹痛、恶心、呕吐及电解质紊乱的患者,电解质紊乱以低钾常见;而A组不良反应较少(P&0.05)。结论 在肠道准备效果上,3种方法基本都能达到检查要求,甘露醇效果稍好且价格低廉易为患者接受,而复方聚乙二醇的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更适用于老年患者。
【关键词】& 结肠镜;肠道准备;血电解质;聚乙二醇;甘露醇;硫酸镁
&&& 结肠疾病目前呈现出日益增多的趋势,结肠镜作为结肠疾病检查的重要手段,检出率逐年增高。为了使就诊患者更舒适的进行结肠镜检查、减少并发症,结肠镜检查前的肠道准备工作至关重要,理想的肠道准备剂应该是安全的、有效的且易于为患者所接受。本研究常讨论用的3种肠道准备方式对接受结肠镜检查人群的电解质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月我院门诊行结肠镜检查患者97例,其中男41例,女56例;平均年龄(49&9)岁。随机分为3组:A组32例,B组34例,C组31例。3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心脑血管疾患、精神分裂症患者及严重抑郁状态、肺阻塞性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肝功能损害、心力衰竭患者,以及不愿参加试验或配合的患者。
  1.2& 方法
  患者检查前1 d流质饮食,当日晨起禁食,晨起6∶00左右服清肠剂,9∶00左右予以肠镜检查。A组给予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2盒、水2 000 ml,冲服;B组予以20%甘露醇500 ml,另加水2 000 ml,依次口服;C组予以硫酸镁50 g,溶于2 000 ml水后分次口服。3组患者于检查前3 h口服,要求1 h内分次服用完毕。并于服药前常规抽血检测电解质。
&&& 于结肠镜检查前由专职接诊护士行问卷调查,详细记录开始排便的时间、排便次数以及服药后不适反应,并且由检查医师评估肠道准备效果;根据肠道清洁程度评定标准分为4级[1],Ⅰ级:清洁无粪渣,视野清晰,见少量清澈液体;Ⅱ级:有少量粪渣或粪水,但是视野清晰,不影响进镜及观察;Ⅲ级:肠腔内有较多的稀粪或粪水,视野模糊,但冲洗之后仍能进行满意观察;Ⅳ级:有粪便残留,无法完成肠镜检查。其中Ⅰ、Ⅱ级为肠道清洁满意,Ⅲ为尚满意,Ⅳ级为不满意。于检查后再次抽血了解电解质变化情况。较满意=满意+尚满意。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2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电解质变化情况
  3组比较,B组及C组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电解质变化,其中低钾较为常见;而A组仅有3.13%存在轻度改变。见表1。表1& 3组肠道清洁前后电解质变化例(略)注:与A组比较,*P<0.05
  2.2& 肠道准备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A组肠道清洁效果93.75 %较满意,其中恶心3例(9.38%),腹痛1 例(3.13%),乏力无;B组肠道91.10%较满意,其中恶心6例(26.40%),腹痛4 例(8.06 %) ,乏力3例(8.82%);C组肠道清洁较满意率为80.60%,其中恶心9例(29.03%),腹痛5例(16.13%),呕吐1例(3.22%),乏力3例(9.68%)。C组肠道准备清洁程度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50%)明显低于B、C组(38.24%与58.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 3组肠道准备清洁程度对比例(略)注:与C组比较,*P&0.05
  2.3& 3组排便情况比较
  A组患者开始排便时间为(63&12) min;排便次数为(5.1&1.2)次;肠内容物排清时间为(130&8)min。B组患者开始排便时间为(36&10)min;排便次数为(6.2&1.5)次;排清时间为(100&9) min。C组开始排便时间为(80&9) min;排便次数为(4.5&1.2)次;排清时间为(150&25) min。开始排便时间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排便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清时间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 结肠镜检查已经成为结肠疾病检查的常用手段。肠道准备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诊断的准确率和镜下手术的效果,也关系到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理想的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的定义即可靠的排空结肠内所有有形成分和大部分液体物质,对结肠的大体或组织学外观无影响;需要相对短时间摄入液体和引起腹泻,不会引起患者的不适,对身体虚弱的患者不会导致明显水分丢失或电解质的变化[1]。
&&& 应用不同清肠剂虽各有不同,但大致均可达到检查所需的条件。而目前国内普遍应用的甘露醇经口全肠道清洁法或用番泻叶、硫酸镁等缓泻剂,存在着清肠效果不理想、灌肠不方便、给患者带来痛苦等缺陷,而且容易导致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破坏肠道菌群,降低肠黏膜屏障功能等,直接影响了医疗效果。
&&& 从肠道准备效果看,3者均能达到检查所需要求,以B组及A组为佳,而C组准备略差,A、B组和C组在肠道清洁满意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准备时间相对较长,问卷调查口感接受程度最差。本研究中,C组及B组恶心、腹痛、乏力的发生率分别为58.06%(18/31)和38.24%(13/34);A组准备效果较好、安全度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口感好易为患者接受,唯费用较高是其缺点。本研究结果与既往文献对比在不良反应及肠道清洁度方面基本相符[2,3]。
&&& 清肠剂对电解质的具体影响既往文献报道不多,但临床中经常发现因过快服用清肠剂或服用剂量不当而导致的机体乏力、怠倦、甚至心慌、出汗、休克等。本研究为了解电解质可能的紊乱情况,我们要求受检者均在1 h内将清肠剂服用完毕,并于服用后3 h抽取电解质。我们通过本研究发现,清肠剂对血电解质的影响最常见的还是低钾现象,患者清洁肠道后存在不同的乏力、全身怠倦,这种情况在服用传统清肠剂的患者中较为常见。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因含有各类电解质,在清肠的同时予以适当的平衡,纠正了因腹泻造成的电解质丢失。研究发现,A组电解质情况无较大变化,而C组及B组的电解质紊乱发生率分别达到19.35%和23.50%。本研究选取的均为60岁以下患者且不伴其他严重疾患的患者,故未在受试人群中发现大汗、虚脱及休克的患者。但对年龄较大的患者或体弱多病的患者来说,安全是至关重要的,选取更安全有效地复合电解质液清肠更为合理。另一方面,安全、舒适、无痛苦、迅速的检查更有利于提高患者对结肠镜检查的接受程度。
【参考文献】
  1 周丽雅,杨云生.复方聚乙二醇用于内镜检查前肠道准备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中华消化内镜杂志,4.
  2 周平红,姚礼庆,徐美东,等.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在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 中国内镜杂志,? 30.
  3 厉挺,陈月红,徐春,等.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与硫酸镁在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中的效果比较.实用医学杂志,?782.
申明:本论文版权归原刊发杂志社所有,我们转载的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学术建议。
【关键词】 结肠镜,肠道准备,血电解质,聚乙二醇,甘露醇,硫酸镁
【相关文章】:
【热点文章】:
《青岛医药卫生》杂志
绿色服务业务范围
免费咨询:& 电话:029-75077& 客服QQ:& 咨询QQ:& 邮箱:vip#js120.net
&&copyright @2007 - 2014 js120.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晋升网版权所有
&陕ICP备号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抽血验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