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钛和电气石粉哪个产生的负氧离子的作用多?更有性价比?

光触媒除甲醛靠谱吗? | 问答 | 问答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光触媒除甲醛靠谱吗?
近年来市场上所谓"光触媒"产品,号称能有效去除装修的甲醛等有害气体,是不是真的有用?如何低价高效地解决新居有害气体的问题?
+ 加入我的果篮
触媒是一个完整的词汇,其实就是日文当中催化剂的写法,光触媒这个东西正常的中文表述是光催化剂,如果是靠谱的光催化剂,那么在含有紫外光波段及近紫外段可见光的光线照射下,是可以有效分解各种大分子气体的,分解最终产物通常是二氧化碳和水,而且是几乎无差别分解。最近因为想增加一个光触媒相关的项目,从出院到今天大概一个月的时间一直在研究这个东西,查阅了包括国内,台湾和日本相关科研论文近两百篇,得出一个结论——光触媒真的是非常非常完美的一种存在。当然,前提是你拿到的是确实有效的产品。而这个前提,在目前国内,实现起来非常困难。那么一个有效的光触媒产品,它的核心成分和作用原理是怎样的呢?我是理论物理专业的,化学非常差,停留在一般高中生水准,就我对化学恶补之后对大量论文研究的结果看来,它简单的说起来是这么回事的:(以下内容复制于相关文献,自己略作整理,作为我自己将要做出来的产品手册中间的一部分,语气夸张之处大家海涵,毕竟是给客户看的,不过内容基本都是真实的)——科技史上震惊世界的光催化剂(Photocatalyst)效应,又称“本多—藤岛效应”,由日本的本多健一和藤岛昭两位学者发现。1967年本多健一教授和他的研究生藤岛昭在做金属的光合作用时发现, 用二氧化钛和白金作电极,放在水里,用光照射,即使不通电,也能够把水分解成氧气和氢气。现任东京大学教授的藤岛昭回忆说,他在观察到这一现象时,激动和兴奋得睡不着觉。植物的光合作用竟能在金属里如此简单地再现出来。利用阳光就可以大量产生清洁的氢能,这是多么有价值的技术!1967年他们联合发表了关于二氧化钛的氧化分解功能的论文,从此光催化剂效应便被称为“本多—藤岛效应”。但当时TiO2的光催化效率低,这项研究成果被搁置起来。90年代中期,现代研究已经了解,TiO2在受到阳光或荧火灯的紫外线照射后,内部电子——空穴对激励,产生具有强氧化分解活性氢氧(羟)基原子团。在光的作用下 可降解几乎所有的附着在氧化钛表面的各种有机物,如氢化物、氮氧化物、硫化物。但当时TiO2光催化剂的研究处于室验室阶段,一直制约了TiO2光催化性的活性增强。有关专家学者希望找到一种类似激光调光学倍频材料,将可见光、红外光变频一直是研究热点,也是多年来不能实用的根本矛盾所在。但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1999年由于纳米技术得到了突破性进展,TiO2(锐钛矿型)在纳米尺度下禁带宽度得到满足,从而根本解决了TiO2催化剂活性增强的问题。光催化剂终于正式登上了国际研究舞台。以日本,德国为首的世界经济科技强国投入了大量资源对这个领域进行研究。截至到2004年,联合国“未来太阳能利用”计划、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日本“创造科学技术推进事业”计划、西欧“尤里卡”计划、以及我国的“纳米科学攀登”计划、“863”计划、“973”计划都将它列入重点研究开发计划。在这门学科上,全球的投入不下近百亿美元,而日本著名的东陶(TOTO)更是斥资2亿美元进行专利布局以期获得日本市场的领导地位。这样一个全世界科学家都为之奋斗的科学领域,发展至今日,终于走出常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科技应用领域,在日常应用领域方面也取得多方面的重大技术突破,2001年,光催化技术相关产品正式进入家庭日常生活,并在短短的半年时间,迅速席卷欧美及东南亚发达国家和地区,成为家庭重要消费产品之一,而且奇迹般的以年平均4.6%的速度递增。就是说,这个东西不是忽悠出来的,它是化学史上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发现,虽然最早发现这种东西的不是本多健一和藤岛昭,但是目前大家都默认这样描述了,我就不改了。一个可以用于有害空气治理的有效的光触媒产品,在目前的科技水平来说,它需要具备以下几种要素:首先,核心成分是纳米二氧化钛,晶相为锐钛矿相。注意,金红石相和板钛矿相(或说无定型)不是理想的基材,特别是板钛矿相,那是完全不会有用的,原理在于晶格结构的不同,这里不做赘述。其次,平均粒径要达到起码10纳米以内,好的通常在5纳米左右,因为粒径越小,比表面积越大,反应越密集有效。反之则反之。再次,分散技术。因为纳米胶体容易发生团聚,一旦大量团聚,粒径的描述就不在有意义,活性几乎全失。再再次,附着能力。光触媒这个东西,作为催化剂,具备众所周知的催化剂的一个伟大特性,那就是几乎永无损耗,那么理论上来讲,一次喷涂,终身有效,说可以传世也不为过,不过前提是它要还存在在那里,如果不能牢固的附着在家具或者墙壁或者任何别的什么你家里的古怪东西表面的话——你擦擦桌子它就脱落了的话——那是没有用的。最后,它的光敏化技术要到位,一般的光触媒只能在紫外光波长以内发生反应,这也是不行的,因为日光只含有3%的紫外光,而节能灯,因为他们的发光机理我们不难知道,大多数的节能灯都几乎不含有紫外波段的光。那么一个光敏化技术不到位的不能在部分可见光起码400——500纳米波段的光之下反应的光触媒——即使它别的指标再好,对有害气体的防护效果也是无法值回票价的。呐,产品要满足的关键要素就是以上几点了,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光照到它上面之后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有意思的事情,换句话说,它为什么是有效的,不是忽悠人的:补充对反应机理的文字描述:(不是完全涵盖的,一些专著上有更详尽和准确的描述,这个仅供参考。)光催化剂一经光照,原料中二氧化钛的电子便会从价电带跃迁至导电带,在光触媒表面形成电子(e-)电洞(h+)对,带负电的电子与氧结合产生负氧离子(O2- ),带正电的电洞与水结合产氢氧自由基(.OH),这两者在化学上都是极不稳定的物质,当有机物质(碳氢化合物)接触到光触媒表面时,便会分别和负氧离子及氢氧自由基结合,重新组合成二氧化碳(CO2)和水(H2O)。 这一连串的反应,化学上称为「氧化还原反应」。透过氧化还原反应,当将光催化剂应用在生活、工作空间中时,便能有效分解气味分子和细菌、病毒等微生物,达到洁净室内环境、创造清新空气的效果,因此近十年来在日本,光催化剂已被广泛应用于居家环境和医疗院所中,此外经光催化剂加工的各类产品也成为医疗院所的最新选择。那么如果喷涂了一个有用的光触媒产品,它有什么效果呢?1空气净化产品核心成分锐钛矿相纳米TiO2受光后生成氢氧自由基,与空气中有机物质反应后既生成无毒的无机物, 高效分解甲醛、苯、氨气等,将其转化成 CO2 和H2O, 氧化去除大气中的氮氧化物、硫化物, 以及各类臭气等, 起到空气净化作用。TiO2在紫外光及500NM波长以下可见光激发条件下就可高效降解有害气体, 对室内主要的气体污染物甲醛、苯系物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本产品可有效地降解这些有机物, 净化空气。2除臭光催化剂对香烟臭、厕所臭、垃圾臭、动物臭等具有明显的除臭功效。其脱臭能力根据欧美国家权威实验室测试, 1cm2的光催化剂与高性能纤维活性碳比较, 其脱臭能力为后者的 150 倍,相当于 500 个活性碳冰箱除臭剂,且无二次公害。3杀菌光催化剂的超强氧化能力可破坏空气中细菌的细胞膜, 使细菌质流失至死亡, 凝固病毒的蛋白质,抑制病毒的活性, 对浮游于空气中的大肠杆菌、黄色葡萄球菌等具有杀菌功效,其能力高达99. 997%。且对于引发90%的气喘、过敏性疾病的罪魁祸首尘螨, 可完全除去。而且在杀菌的同时还能彻底分解由细菌尸体上释放出的有害复合物,这是所有杀菌剂都无法做到的。但TiO2微粒本身对微生物和细胞无毒性,已经被FDA认证,可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4 防霉、防污防止油污、灰尘等产生。霉菌、黄碱及铁锈和涂染面褪色等现象, 同样具有防止其产生的功效。5 净化具有水污染的净化及水中有机有害物质的净化功能,且表面具有超亲水性,有防雾、易洗、易干的效能。6 抗紫外线由于光催化剂具有极强紫外线吸收能力, 并将这种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因而, 具有抗紫外及防止褪色、老化等功能。在日本,很多营业用车辆每月都要进行一次消毒工作 ,但是凡使用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剂处理后的车辆,在5年内不必再做任何消毒工作。目前日本已有超过两万辆的汽车接受过光催化剂处理。新车出厂前使用光催化剂处理,可以有效除去新车刺鼻的味道及毒性,大大提高驾驶感受和健康保障。日产汽车的cima以及丰田汽车的carolla,其侧视镜就经过了二氧化钦处理,具有特殊的防雾功能 。简单的说,它有很多效果,而且都是真实的。最后我们再来说说那些富有中国特色的五花八门的触媒们,直接复制粘贴:浅论冷触媒,空气触媒,暗触媒  随着光触媒这个新产品在中国市场逐渐升温,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这个领域中来,但是由于这个陌生的领域对大多数人来说太不可思议了,很多人对光触媒,纳米光触媒缺乏必要的了解。在纳米时代这个巨大的商机面前我们也发现有不少投机分子进入了这个领域,利用人们的不甚了解鱼目混珠。 在光触媒流行一段时间之后,市面上出现了冷触媒,空气触媒,暗触媒,风触媒等各类触媒,都号称自己的产品是光触媒的替代产品,是国际最新的产品,具有全世界领先的水准,那么这些产品与光触媒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注意的是光触媒并非简单的一种产品,其实它是一个行业,一个学科,一个科学领域。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以日本,德国为首的世界经济科技强国投入了大量资源对这个领域进行研究。截至到2004年,联合国“未来太阳能利用”计划、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日本“创造科学技术推进事业”计划、西欧“尤里卡”计划、以及我国的“纳米科学攀登”计划、“863”计划、“973”计划都将它列入重点研究开发计划。那么这样一门学科,全球的投入不下近百亿美元,而日本著名的东陶(TOTO)更是斥资2亿美元进行专利布局以期获得日本市场的领导地位。这样一个全世界科学家都为之奋斗的科学领域,我们很难想象为什么到了中国,随便一个注册资金不过百万人民币的小贸易公司都轻易的说一句,光触媒已经被淘汰了,我这个XX触媒是目前国际上最好的,不要光就能有完美的效果。我们注意到,光触媒的原理是利用光能转换成化学能进行,所以完全符合能量守恒的规律,其实是在太阳能或者电能利用的框架中的。那么所谓的冷触媒,空气触媒,暗触媒,风触媒又是什么来提供能量的呢?我们可以检索中国科技期刊文库,其中可以找到大量的光触媒的研究报告,但是冷触媒,空气触媒,暗触媒和风触媒的结果是空。而在google日本做相关的检索,也可以发现冷触媒,空气触媒,暗触媒 大都是出现在中国某公司的网站上,中国国家图书馆日文期刊检索也无法找到相关内容。因此我们很难想象就算这项技术是某个企业自主开发的,在这样单薄的技术背景下,它凭什么超越一门发展了30年的成熟技术。下面我们来一一分析这些特殊的“触媒”。成分 首先,这些触媒几乎无一例外的都说自己的主要的成分是二氧化钛,我们知道二氧化钛是目前光触媒领域的明星材料。可能很多人会将它和光触媒混淆,可能正是这个原因,这些比光触媒牛百倍的触媒都选择了这个成分作为自己的主要成分。到目前为止,二氧化钛的学术研究没有任何人把研究归入以上这些触媒们中。原理 光触媒的工作原理,从理论体系计算模型一直到实验室验证都有大量翔实的数据和内容,但是反观这些其他的触媒们,我们很难看到能够自圆其说的理论模型。空气触媒是依靠空气么?如果依靠空气的能量为真,那么到底是空气中的哪种成分?由于催化剂的永久性,空气触媒是否会在未来的某一天破坏我们的大气圈呢?冷触媒是依靠什么呢?是指在低温下就可以反应?可是现在的常温光触媒早已经面世了,是指低温提供能量?更加不可思议了,一般情况低温的能量总是更低的,可能是我们孤陋寡闻。暗触媒号称不需要阳光可以分解污染物,更加厉害了,这个什么都不需要,还强调暗就是说,我不是要光才能工作而是不要光才能工作?原理上的疑惑可能还要相关的技术人员来解释一下吧,不能让消费者在云里雾里吧。
理性的有机物
其实这和你用什么东西来除关系不大关键是要加强空气流通如果你放一房间的的什么光触媒或者活性炭,关上门空气不流通,那就得全靠布郎运动了,那不是扯淡吗不是说光触媒或者活性炭没有用用了比不用强但是去除甲醛什么的就好像洗碗,没有大量的水,再牛逼的洗洁精也没用低价高效方案就是通风,有条件的可以加温通风
新办公室试验过 光触媒还是有作用的
现在已经是2015年了,将近3年过去了,我在某宝搜索光触媒产品的时候,发现有新的产品出现,似乎很牛掰的样子,N多案例+国家科研检测。不知道楼主能不能看下现在国内的光触媒产品是否靠谱,或者说我搜索到的产品根本就是楼主跟人搞出来的?
神汉神婆研究
日本光触媒行业协会(PIA)的网站上产品分类根本就没提甲醛,只有一个乙醛。个别公司的产品介绍点进去之后能在最下边看到说可以去除福尔马林,但主要用于布艺材料问:根据文章描述,二氧化钛催化甲醛分解似乎跟催化乙醛同理,实际效果呢?求懂化学的同学解答。
看来似乎不需要浪费钱买光触媒啊。。。可怎么加温通风呢?在屋子里放几把暖气扇?
国际贸易本科生,工程技术员,大杂烩
单纯的活性炭是多孔隙结构体,对化学物质有吸附作用没分解作用,室内甲醛含量高的时候能吸附一点,但是在室内含量低的时候会释放出来的。防毒的活性炭面罩里的活性炭加入相关载体后可以防护不同毒气,因为活性炭的表面积大,能给空气和反应物足够的反应面积,但是在室内静风环境下,再高效的反应物也没多大的作用:空气流通量不够的!光触媒是二氧化钛光触媒,我买过3M的,没觉得特别的好。防止甲醛等,主要还是多通风吧!
至少国内的光触媒不靠谱。楼上的资料很详尽了。实际产品受环境因数影响颇大。比如光照强度,湿度等等。
后回答问题,你也可以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C)2015果壳网&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麦饭石 电气石 日  1
一种含有电气石的涂料添加剂
  本发明涉及..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麦饭石 电气石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电气石、压电石英超细粉末的制备及其在水处理方面的研究--《天津工业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电气石、压电石英超细粉末的制备及其在水处理方面的研究
【摘要】:目前,电气石、压电石英作为负离子发生源广泛应用于空气净化、废水处理、防电磁辐射、环保建筑材料、保健性纤维、涂料、化妆品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领域。本项研究从制备电气石、压电石英超细粉末入手,研究其在不同的条件下对酸、碱性溶液的作用效果,所取得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推动电气石、压电石英应用的进一步发展并扩大其应用领域。
本项研究以球磨法制得电气石、压电石英超细粉末,系统研究了不同粒度、含量和温度下的超细粉末对酸、碱性溶液的作用。并通过SEM、DSC、XRD、FTIR和粒径分布仪等分析测试手段对电气石、石英作用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分析。首先,本文系统研究了在球磨过程中物料浓度、助磨剂、分散剂、干燥方式对超细粉末粒径的影响;其次,系统研究了在酸、碱条件下,超细粉末浓度、pH值、颗粒粒径、温度、压力对电气石、压电石英与水作用效果的影响,以及对Cu~(2+)的吸附效果;再次,详细研究了不同产地的电气石,因结构不同产生的性能上的差异,及对水处理过程的影响,作用后溶液溶氧量的测定表明电气石可以有效提高水活性。研究结果表明:
1、研磨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长粒径逐渐变小,研磨平衡后,继续研磨出现明显的“逆粉碎”现象。利用助磨剂三乙醇胺可以控制研磨平衡时间。有机分散剂,无机分散剂分散机理不同,焦磷酸钠是石英粉末的一种良好分散剂。pH值是影响分散效果的重要因素。对于石英,乙醇置换法是一种良好的干燥方法,而对于电气石,冷冻干燥效果最佳。
2、电气石具有热释电性和压电性,石英的压电性优于电气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浓度的增大,pH值、电导率变化幅度增加。初始pH值与反应速率常数呈线性关系。粒径越小,对pH值、电导率影响越大。温度越高,电导率下降越快。酸性条件下对pH值、电导率的影响要远大于碱性条件。电气石对吸附Cu~(2+),石英晶体对铜离子不存在吸附现象。
3、在酸性条件下,内蒙电气石作用效果最大,新疆电气石次之,河北电气石作用效果最小。在碱性条件下,河北电气石作用效果最大,新疆电气石次之,内蒙电气石作用效果最小。不同产地的电气石在碱性条件下作用溶液中的溶氧量与电气石的含氧量有关。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工业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5【分类号】:TB44【目录】:
第一章 绪论11-19
1.1 负离子的产生11
1.2 电气石的晶体结构及其自发极化效应11-12
1.3 电气石和石英的热释电性和压电性12-15
1.3.1 热释电效应12
1.3.2 压电效应12-13
1.3.3 热释电效应与压电效应的关系13
1.3.4 可用热释电晶体性能表13-15
1.4 电气石、石英的研究现状及应用15-17
1.4.1 空气净化15
1.4.2 保健性服装15-16
1.4.3 水处理16
1.4.4 电磁屏蔽16-17
1.4.5 人体保健17
1.4.6 涂料17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17-19
第二章 原料分析与负离子产生原理19-31
2.1 实验仪器与药品19-21
2.1.1 实验仪器19
2.1.2 实验药品19-21
2.2 原料分析21-29
2.2.1 电气石21-25
2.2.1.1 电气石外观形态21-22
2.2.1.2 电气石的结晶学特性22
2.2.1.3 红外光谱特征分析22-24
2.2.1.4 X射线衍射特征24
2.2.1.5 电子探针鉴定24-25
2.2.2 石英25-29
2.2.2.1 石英的外部形态25
2.2.2.2 石英的晶体学特征25-26
2.2.2.3 DSC分析26-27
2.2.2.4 红外光谱特征分析27-28
2.2.2.5 X射线衍射特征28
2.2.2.6 电子探针鉴定28-29
2.3 负离子产生原理29-31
2.3.1 电气石电场效应产生负离子的原理29-30
2.3.2 电气石静电场对带电离子的吸附与中和30-31
第三章 超细粉末的制备及分散31-47
3.1 前言31
3.2 超细粉末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31-34
3.2.1 机械粉碎法制备超细粉末的理论基础31-32
3.2.2 实验过程32-33
3.2.2.1 不同研磨时间下的研磨工艺32-33
3.2.2.2 不同研磨浓度下的研磨工艺33
3.2.2.3 添加助磨剂的研磨工艺33
3.2.2.4 不同分散剂下的研磨工艺33
3.2.2.5 不同干燥方法制备超细粉末33
3.2.3 超细粉末的表征33-34
3.2.3.1 扫描电镜(SEM)观察33-34
3.2.3.2 粒径分析34
3.2.3.3 比表面积34
3.3 结果与讨论34-45
3.3.1 研磨时间对超细粉末的影响34-36
3.3.1.1 中位粒径及比表面积34-35
3.3.1.2 研磨时间对超细粉末表观形态的影响35-36
3.3.1.3 理论分析36
3.3.2 物料浓度对超细粉体粒径的影响36-37
3.3.3 助磨剂对超细粉体的影响37-40
3.3.3.1 中位粒径和比表面积37-38
3.3.3.2 累积粒度分布曲线分析38-39
3.3.3.3 粒径分布曲线39
3.3.3.4 助磨剂的作用原理39-40
3.3.4 分散剂对超细粉体的影响40-43
3.3.4.1 粒径分布曲线40-41
3.3.4.2 表观形态41
3.3.4.3 分散剂作用原理41-43
3.3.5 干燥方式对超细粉体的影响43-45
3.3.5.1 中位粒径和比表面积43-44
3.3.5.2 冷冻干燥后的表观形态44-45
3.3.5.3 理论分析45
3.4 结论45-46
3.5 创新点46-47
第四章 电气石、压电石英超细粉末对水pH值、导电率的影响47-78
4.1 前言47
4.2 电气石、石英超细粉末与水溶液相作用工艺流程47-53
4.2.1 实验原理47-48
4.2.2 电气石、石英与水溶液作用工艺流程48-53
4.2.2.1 酸性条件下48-51
4.2.2.1.1 不同质量百分比条件下作用工艺49-50
4.2.2.1.2 不同初始pH值条件下作用工艺50
4.2.2.1.3 不同粒径条件下的作用工艺50
4.2.2.1.4 不同温度下的作用工艺50-51
4.2.2.1.5 不同压力下作用工艺51
4.2.2.2 碱性条件下51-53
4.2.2.2.1 不同质量百分比条件下作用工艺52
4.2.2.2.2 不同初始pH值条件下作用工艺52
4.2.2.2.3 不同粒径条件下的作用工艺52-53
4.2.2.2.4 不同压力下作用工艺53
4.3 结果与讨论53-72
4.3.1 酸性条件下53-65
4.3.1.1 盐酸溶液电导率随时间变化53
4.3.1.2 不同浓度的电气石、石英与水作用pH值、电导率变化53-56
4.3.1.2 不同酸性条件下电气石、石英粉末对水的pH值的影响56-58
4.3.1.3 不同粒径的电气石、石英粉末对水的pH值、电导率的影响58-60
4.3.1.4 不同温度下电气石、石英粉末对水的pH值、电导率的影响60-62
4.3.1.5 不同压力下电气石、石英粉末对水的pH值、电导率的影响62-63
4.3.1.6 与盐酸作用前后晶体形态变化63-65
4.3.1.6.1 X射线衍射63-64
4.3.1.6.2 红外光谱64-65
4.3.2 碱性条件下65-71
4.3.2.1 不同浓度的电气石、石英粉末对水的pH值、电导率的影响65-66
4.3.2.2 不同碱性条件下电气石、石英粉末对水的pH值的影响66-67
4.3.2.3 不同粒径的电气石、石英粉末对水的pH值、电导率的影响67-68
4.3.2.4 不同压力下电气石、石英粉末对水的pH值、电导率的影响68-70
4.3.2.5 与氢氧化钠作用前后晶体形态变化70-71
4.3.2.5.1 X射线衍射70
4.3.2.5.2 红外光谱分析70-71
4.3.3 电气石、石英在酸性条件和碱性条件下对比71-72
4.4 电气石、石英对Cu~(2+)的吸附72-76
4.4.1 实验原理72-73
4.4.2 实验流程73
4.4.3 结果与讨论73-76
4.4.3.1 硫酸铜溶液最大吸收波长74
4.4.3.2 粒径对电气石粉末吸附Cu~(2+)的影响74-75
4.4.3.3 电气石用量对吸附铜离子的影响75
4.4.3.4 不同含量的石英对铜离子的吸附75-76
4.5 结论76-77
4.6 创新点77-78
第五章 新疆、河北、内蒙三地电气石特征及性能比较78-85
5.1 前言78
5.2 实验原理78
5.3 实验分析与测试78-80
5.2.1 基本物性78-79
5.2.2 不同产地电气石与水溶液作用pH值、电导率变化79
5.2.3 不同产地电气石与水作用后溶氧量的测定过程79-80
5.3 结果与讨论80-84
5.3.1 不同产地电气石酸性条件下pH值、电导率变化80
5.3.2 不同产地电气石碱性条件下pH值、电导率变化80-81
5.3.3 不同产地电气石作用前后X射线衍射分析81-82
5.3.4 测试不同产地电气石与水作用后溶液的溶氧量82-84
5.3.4.1 未反应的氢氧化钠水样的溶氧量82
5.3.4.2 不同产地电气石、石英与氢氧化钠溶液作用后水中溶氧量的测定82-83
5.3.4.3 不同产地电气石含氧量分析83-84
5.4 结论84
5.5 创新点84-85
第六章 研究结论以及发现与创新85-88
6.1 研究结论85-87
6.2 发现与创新87-88
参考文献89-94
发表的论文94-95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阳;[D];吉林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如增,廖宗廷,陈晓栋,陈海生,王美生;[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0年01期
杨咏来,宁桂玲,吕秉玲;[J];材料导报;1998年02期
林善园;[J];地学前缘;1999年02期
郝保红,郑水林,毛钜凡;[J];粉体技术;1997年01期
郝保红,郑水林,毛钜凡;[J];粉体技术;1997年04期
毕鹏宇,陈跃华,李汝勤;[J];纺织学报;2003年06期
张竞敏,唐正文,杨治中;[J];广州化学;1995年03期
杨瑞玲,曾新;[J];合成纤维;2002年05期
王相田,胡黎明,顾达,胡英;[J];化学通报;1995年05期
朱伟员,顾立新,冯辉;[J];江苏化工;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大成,周大利,刘恒,张萍,陈朝珍,全学军;[J];四川有色金属;2001年04期
李大成,周大利,刘恒,张萍,张云,龚家竹;[J];四川有色金属;2003年03期
陈海群,朱俊武,杨绪杰,陆路德,汪信;[J];工程塑料应用;2003年10期
俞江华,王国全,王文一,陈建峰;[J];工程塑料应用;2004年11期
周小丽;毕红;;[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杨应国,胡小华,庞明;[J];安徽化工;2005年02期
张建锋;单奇华;沈立铭;阮伟建;王瑛;张德顺;;[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9期
杨兰玉;蒋蓉;;[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9期
储德裕;张建国;徐高福;张明如;;[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4期
王洪俊;裴伶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邹艳;祁材;王英民;李青山;;[A];2011年全国针织染整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朱红亚;马韬;潘仁明;王青松;王秋红;;[A];2011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谢跃亭;张瑞文;邵长金;;[A];第三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柯贵珍;徐卫林;;[A];第三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李青山;倪士民;王新伟;王庆瑞;王善元;;[A];第四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钟正刚;王寅生;于翠萍;蔡意文;;[A];第四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李青山;王庆瑞;王善元;;[A];2005现代服装纺织高科技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黄春松;黄翔;吴志湘;;[A];第五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刘卓;李青山;王新伟;;[A];第六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钱建华;孙福;凌荣根;;[A];第七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于洁;[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肖英;[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钟秋平;[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卢琪;[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黄坚;[D];中南大学;2008年
郭秋松;[D];中南大学;2010年
郑黎明;[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郑文芝;[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钱俊;[D];天津大学;2011年
刘加勋;[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茜;[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李强;[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林冬青;[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连文平;[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康杰;[D];沈阳理工大学;2010年
沈荣星;[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曾武;[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田晓莹;[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徐军;[D];武汉工程大学;2010年
赵艳平;[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卫东;[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2年02期
陈武,钱汉东;[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1年04期
安永磊;张兰英;张阳;刘娜;高松;常昊;;[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1期
,袁芷云;[J];地球化学;1980年01期
黄建东,王小平;[J];山西电力技术;1998年01期
孙立成,万小平,陈雪明;[J];中国给水排水;1988年02期
曹瑞钰;[J];中国给水排水;1995年04期
刘建荣,武丽文,李晋;[J];中国给水排水;1996年05期
闫秀芝,王淑芬;[J];环境保护科学;1998年02期
张怀旭;刘婉冬;李冰璟;张巍;常启刚;应维琪;刘友良;;[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8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汤云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冀志江;[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2003年
韩炜;[D];中国地质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红娜;[D];长安大学;2005年
潘艳芬;[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刘志国;[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张红;[D];长安大学;2007年
翟羽佳;[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如增,廖宗廷,陈晓栋,陈海生,王美生;[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0年01期
邓丽,吉捷,蒋惠亮,殷福珊;[J];日用化学工业;2002年05期
薛春纪,蒋少涌,李延河;[J];地球化学;1997年01期
赵大贤;唐光庭;;[J];地质学报;1991年01期
何玉新;[J];非金属矿;1991年05期
魏健,刘渝燕,张开永;[J];非金属矿;2003年01期
邵艳群,唐电;[J];中国粉体技术;1999年05期
张兴祥;[J];纺织学报;1994年11期
黄汉生;[J];高科技纤维与应用;2000年01期
张良钜;[J];桂林工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展杰;郝霄鹏;刘宏;黄柏标;陶绪堂;;[J];功能材料;2006年04期
任飞,韩跃新,印万忠,王子祥,袁致涛;[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5年02期
王天雕;[J];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1995年02期
王晓燕;王静;冀志江;;[J];中国建材科技;2009年03期
钱敏,孙宝元;[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5年03期
刘瑄,张军,成学海,白雪冰;[J];矿产保护与利用;2004年01期
高绍凯,袁万明,董金泉,王世成;[J];核技术;2005年09期
张志湘;余丽秀;刘新海;;[J];中国建材科技;2007年05期
王平;田晓莹;黄新;朱运彬;曹明刚;黄倩;;[J];硅酸盐通报;2009年03期
安永磊;张兰英;张阳;刘娜;高松;常昊;;[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任飞;韩跃新;印万忠;;[A];第十届全国粉体工程学术会暨相关设备、产品交流会论文专辑[C];2004年
郭力;;[A];非金属矿物材料—环保、生态与健康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4年
李璐;传秀云;;[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王静;金宗哲;冀志江;梁金生;杨晓平;颜学武;;[A];200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2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张志湘;冯安生;郭珍旭;;[A];非金属矿物材料与环保、生态、健康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张晓晖;吴瑞华;汤云晖;;[A];非金属矿物材料与环保、生态、健康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蒋侃;韩跃新;印万忠;王泽红;;[A];第十届全国粉体工程学术会暨相关设备、产品交流会论文专辑[C];2004年
韩炜;陈敬叶;黄树威;卢孝先;翟金蓉;彭珏;;[A];第三届全国扫描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刘涉江;翟洪祥;黄振莺;张志力;金宗哲;;[A];200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2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瞿金蓉;胡明安;陈敬中;;[A];第二届全国环境矿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赵树明;[N];中国矿业报;2001年
晓语;[N];宜兴日报;2009年
姚鼎山;[N];市场报;2008年
章迪思;[N];解放日报;2008年
杜文;[N];中国企业报;2008年
钱熠?本报记者
王春;[N];科技日报;2008年
陈风?城周记者
罗坚梅;[N];杭州日报;2007年
孙圆;[N];中国质量报;2010年
孙娟;[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河北高速客运股份有限公司
顾建国;[N];中国交通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祝爱侠;[D];江南大学;2012年
卢琪;[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冀志江;[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2003年
汤云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林善园;[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李雯雯;[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任飞;[D];东北大学;2005年
夏枚生;[D];浙江大学;2005年
韩丽丽;[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韩炜;[D];中国地质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孟庆杰;[D];天津工业大学;2005年
屈倩倩;[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孙双;[D];吉林大学;2010年
田晓莹;[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张阳;[D];吉林大学;2012年
张杰;[D];东华大学;2012年
姚荣兴;[D];东华大学;2005年
冯艳文;[D];河北工业大学;2004年
张秋明;[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黄云龙;[D];北京工业大学;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负氧离子含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