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问大侠,饼干面包等甜食里的糖主要是单糖浆和双糖吗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的单糖、双糖 - 色谱世界
资料检索: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的单糖、双糖
共享资料分类:
下载所需色谱币:
共享资料标签:&
高效,测定,食品,单糖,双糖,
共享资料说明:
摘 要: 本文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测定食品中的单糖、双糖,确定的色谱条件如下:Waters NH2 氨基色谱柱(250mm × 4.6mm),乙腈:水 85:15(V/V)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示差折光检测器,40℃柱温,进样量10μl,外标法定量。该方法的精密度RSD < 5%,回收率大于97%。在此色谱条件下20min 内完成了单糖、双糖的分离,结果比较理想。研究表明此新建方法准确而快速,并能适用于多数食品中单糖、双糖的测定。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单糖、双糖;食品
&&&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日益增强,过多地摄入蔗糖有可能会导致肥胖、龋齿、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已成共识,许多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他们的“国民健康指南”中,无一例外地都劝告国民限制对蔗糖的摄入,因此对于糖的准确定量也极为迫切。本文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正是克服了还原糖法专一性差的缺点,采用外标法定量,实现了对样品中6 种单、双糖的准确定量。其中单糖包括葡萄糖、果糖、木糖;双糖包括蔗糖、麦芽糖、乳糖。基于美国F D A 将营养标签[ 1 0 ] 中的糖(sugars)定义为所有游离单糖、双糖(如葡萄糖、果糖、乳糖和蔗糖) 的总和,因此该方法也适用于营养标签中糖的含量测定。
请在下方输入正确的验证码后下载您所需的资料:&&&&&&&&&&浏览次数:8271
&&&资料大小:.13MB
相关的仪器及耗材产品
相关的色谱应用谱图
色谱图名称
发布的其他共享资料
在色谱世界共发布了
<font color="#FF
个共享资源
共 <font color="#FF 条相关信息&1/56页 转到-&
当前为第1页
第1页第2页第3页第4页第5页第6页第7页第8页第9页第10页第11页第12页第13页第14页第15页第16页第17页第18页第19页第20页第21页第22页第23页第24页第25页第26页第27页第28页第29页第30页第31页第32页第33页第34页第35页第36页第37页第38页第39页第40页第41页第42页第43页第44页第45页第46页第47页第48页第49页第50页第51页第52页第53页第54页第55页第56页
已是第一页
色谱世界(www.chemalink.net) 版权所有        单糖好还是双糖好?它们有什么优缺点?_百度作业帮
单糖好还是双糖好?它们有什么优缺点?
单糖好还是双糖好?它们有什么优缺点?
单糖有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和半乳糖.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不能水解,可直接被细胞吸收.核糖和脱氧核糖是组成核酸的一份子,而核酸是遗传物质,因此也很重要.二糖有蔗糖,麦芽糖和乳糖,二糖又能水解成单糖,它们的存在形式虽然不一样,但对生命体的生存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只是存在形式不同而已。单糖可直接被人体利用,双糖要转化为单糖,再被利用
这有什么好坏之分,这就好像问苹果好,还是西瓜好糖友饮食勿入七大误区_新浪健康_新浪网
糖友饮食勿入七大误区
  饮食疗法作为糖尿病的基本治疗方法已为众多糖尿病患者接受。但对于如何科学地进行饮食治疗,不少人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种种误区。
  血糖控制满意就不控制饮食
  现象:不少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药物或胰岛素将血糖控制后,就放松了饮食治疗。
  对1型糖尿病和营养不良的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后,可酌情增加饮食以改善患者的发育和代谢。但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则不能因为在注射胰岛素或服用药物改善血糖指标后,就放松饮食治疗。饮食治疗应贯穿糖尿病治疗全过程。
  还有―些患者,以为食物吃多了,加大用药量,使食物和药物两相抵消,血糖自然就不会升高了。事实上,随意加大用药量,会加重胰岛负担,或者加大药物不良反应。注射胰岛素的患者,长期加大胰岛素用量,也会引起体重增加,对身体无益。这种做法不可取。
  贴心提醒: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松饮食治疗。
  吃饭不定时、定量
  现象:有些糖尿病患者虽严格控制饮食,但却不注意进餐的规律性,致使血糖波动大。
  常有一些糖尿病患者反映,自己很注意控制饮食量,但血糖仍然波动很大,有时甚至出现低血糖。仔细观察发现,原来每天的就餐时间不一致。进餐时间的波动会导致血糖的波动。
  贴心提醒:糖尿病患者在控制每日总热量的同时,还要注意定时、定量、定餐,饮食及生活的规律。这些是维持血糖平稳的基础。
  早餐吃得少中餐来个饱
  现象:有不少糖尿病患者不吃早餐,或早餐仅吃牛奶、鸡蛋,不吃主食,以为这是限制热量的好办法。
  其实这是错误的。由于糖尿病患者存在自身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不仅要求限制每天的总热量,而且更要限制每餐的热量。糖尿病患者的三餐热量必须均衡,以减少每餐的热量摄入。有条件者还可在三餐之外加两餐,如上午9点、下午3点,以使每餐主食不超过100克(2两)。如果不吃早餐,另两餐的热量必然增加。这好比一匹病马拉不动满车,可拉半车,多拉两次,万不可少跑一次而增加每次的重量。
  贴心提醒:糖尿病患者不但要注意总热量控制,还要注意各餐的热量不宜过高。
  鱼及豆制品多多益善
  现象: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鱼及豆制品是有益人体的健康食品。既营养丰富,又不升高血糖,故有些糖尿病患者便餐餐都吃豆腐,天天不离鱼,并认为多多益善。
  这种做法过于片面。的确,鱼及大豆食品均有丰富的营养价值,适量进食对健康大有益处。鱼肉是营养价值高的蛋白质,鱼的脂肪多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具有降低血脂,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豆制品含有丰富的大豆蛋白,并有防治骨质疏松、预防心血管病、延缓衰老等一系列保健作用。
  人体毒素是靠肾脏排泄的。研究表明,在30岁以后,人的肾功能就开始逐年下降了。如果肾功能本来就已不好,再过多补充高蛋白,只会加重肾脏负担。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和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若大量食用蛋白质,会造成体内含氮废物过多,使肾功能进一步减退。肾脏长期高负荷运作,就可能“累”病。此外,鱼及大豆中均含嘌呤较多,合并有高尿酸血症或痛风的患者,也不宜多食。
  贴心提醒:即使是健康食品,也要注意适量。尤其是糖尿病肾病患者,应严格限制蛋白质摄入量,不能盲目多吃,以免加重病情。
  不甜的食物可多吃
  现象:很多患者错误地认为,糖尿病是吃糖或甜食过量所致。因此认为咸面包、咸饼干以及糖尿病专用甜味剂食品不含糖,饥饿时可以用它们充饥,不需控制。
  这是不对的。食物之所以会有甜味,是因为其中含有葡萄糖、果糖、蔗糖等单糖或双糖,这些糖摄入后确实会引起血糖升高。但另外一些多糖类食物(如淀粉),虽然没有甜味,消化之后却会分解成葡萄糖,同样会导致血糖升高。各种面包、饼干都是粮食做的,与米饭馒头一样,吃下去也会在体内转化成葡萄糖而导致血糖升高。市场上销售的无糖食品只是不含单糖或蔗糖,但仍和其他食品一样含碳水化合物,必须在一日总热量份额中合理安排,不能随便吃。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重要的是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总量,包括单糖、双糖和淀粉,而并不仅仅是甜食。
  贴心提醒:不能笼统地通过甜味去判断食物能否食用,应该把甜食和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区分开来。学习糖尿病饮食治疗知识,掌握食品交换份法和血糖生成指数,这样就可以做到既营养平衡,又可享受美味。
  酒对糖尿病无害
  现象:多数患者都知道吸烟会加重糖尿病并发症的进程,故能主动戒烟。但有不少患者认为饮酒对病情无影响,少量饮酒还会有益健康。
  事实并非如此,饮酒不当会对糖尿病控制及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空腹饮酒易出现低血糖。用磺脲类降糖药物的患者,饮酒可引起心慌、气短、面颊发红等症状。长期过量饮酒还会导致高脂血症及营养缺乏,并导致肝功能损害。
  据临床资料显示,饮酒的糖尿病患者每日总热量常摄入过多,血糖水平不易控制。其原因除了酒精本身含热量外,主要是饮酒往往使饮食疗法执行不佳。糖尿病患者因过量饮酒引起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也并非罕见。
  贴心提醒:糖尿病患者最好不饮酒,如欲饮建议少量饮用酒精浓度低的啤酒、果酒,并避免空腹饮酒。糖尿病病情控制不佳,或合并肝胆疾病者,严禁饮酒。
  只吃素不吃荤
  现象:有些糖尿病患者将饮食疗法简单地理解为饥饿疗法,也有些人认为饮食疗法就是只能吃素,不能吃荤。
  这样的做法是片面的,动物性食物的蛋白质含量高,是优质蛋白,含有的氨基酸比例适合人体需要。而植物性蛋白质(豆类除外)是不完全蛋白质,缺少赖氨酸,营养是不全面的。动物性食品中的营养素易被人体吸收,又是一些维生素的丰富来源,因此应适当进食动物性食品。但是,多吃荤少吃素同样不科学。吃荤多势必造成蛋白质太高,随之带进的动物脂肪增多,不但使肾脏负担加重,也容易使总热量超标。
  贴心提醒: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平衡膳食,也就是在总热量控制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谷类、肉、蛋、奶、蔬菜及水果种类齐全,以便获得均衡营养。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电话:010-&&|&&&&|&&糖份中所含的单糖与双糖有什么区别_百度知道
糖份中所含的单糖与双糖有什么区别
单糖是指不可水解的糖,如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二糖(双糖)是指由两个单糖脱一分子水形成,在适当条件下(如酶的作用)可水解成两分子单糖,如蔗糖、乳糖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单糖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吃糖多了,特别是一次性摄入大量糖份,尿里面会一过性的出现尿糖,但不是糖尿病。糖尿病是体内的糖代谢失调(内分泌紊乱造成的),导致血糖一直高于正常,致使尿里面也有糖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和吃糖是没有关系的。要弄清这个问题,关键在于这个“糖”是指什么糖,是多糖还是单糖与双糖。如果所说的“糖”是多糖类碳水化合物,多吃些是不会引起糖尿病的。有些学者提出,高碳水化合物饮食能提高人群的糖耐量,反而是防范糖尿病发生的一道有益屏障。   但是,如果我们所说的“糖”是指糖果、白糖、红糖、冰糖等单糖与双糖,经常吃确实会引发糖尿病。西方发达国家的糖尿病患病率较高,和其食用糖的消耗量明显高有关。研究表明,大量摄取单糖、双糖,一则可促使肥胖率增高而使糖尿病增多,二则将会使许多隐性糖尿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第B13版:健康周刊·策划
嗜糖,甜蜜泡出苦果
  图/全景
  过量饮用甜饮料会促进肥胖 图/新华社  ●高糖是肥胖、糖尿病等的重要诱因  ●长期高糖饮食,平均寿命会缩短  受访专家/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大内科主任&邹和群  文/羊城晚报记者&谢哲&通讯员&游华玲  人们总是无法抵挡甜蜜的诱惑,清晨咖啡中的一勺糖,午后的一块巧克力,晚餐后的甜点……甜食总能让人忘却了烦恼,拥有满足感。由于甜味非常像我们出生后吃到的第一种食物——母亲的乳汁,所以让人油然地感觉到幸福的味道。  我们的食谱中少不了糖,一日三餐烹饪调味用了多少糖也许心里有数,但那些存在于零食中、饮料里的糖,远远超过了调味盒中那小小的一勺的量。事实上,这些甜蜜的糖,也会因为过量摄入而带来“苦涩”的结果——糖容易让人上瘾,让人发胖,让人生病。  今天,来看看我们所不知道的、所忽略的糖之真相。  糖有什么功能?  说起糖,脑子中第一的反应就是甜。除了好吃之外,糖是人体必须的物质。糖、脂肪、蛋白质是生命的能源,其中,糖的主要功能就是为人体提供能量,人体所需要的70%左右的能量由糖提供。糖也为脑神经系统提供能量,人体进行呼吸、血液循环、肢体运动及体温保持等,都少不了糖。此外,糖还是构成组织和细胞、调节生理机能不可缺少的物质,也是保护肝脏功能的重要物质。  糖主要分为单糖和双糖。如葡萄糖就是单糖,可以为人体直接吸收,再转化为人体的所需。而食用糖(如白糖、红糖及食物中转化的糖)则属于双糖,人体不能直接吸收,须经胰蛋白酶转化为单糖再被人体吸收利用。可以说,合理地吃糖对健康的生活是必须的。  大量的糖是怎样吃进去的?  适量吃糖有益健康,但过量摄入则会引出苦果。糖其实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摄入过量。过量时它就有害健康。医生建议,糖的摄入量应控制在每日总能量的10%以下,也就是30-50克。但你对自己每天吃了多少糖有概念吗?甜的或者不甜的食物中含有多少糖你又了解吗?实际上,我们生活中多数的食品,都是添加糖的,饮料、糖果、面包、点心、饼干、果酱、果冻、蜜饯、雪糕、速溶咖啡等无数产品当中都有或多或少的糖。而一个含有少量糖的馒头和一个完全不含糖的馒头,显然是前者会更受到欢迎,摄入增加了,但我们却一无所知。&  那么,在我们一天的饮食当中,有多少糖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身体呢?&相信下面一天的吃喝机会在人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那么,来看看你究竟摄入了多少糖——&&&&  一份早餐:两片微甜面包约60克(含糖5%)、1勺25克果酱(含糖60%)、1小杯速溶咖啡(含糖5克),一共含有糖23克。  上午喝了一瓶500毫升的清凉甜饮料(8%的糖),摄入糖40克。  下午四点感觉饿了,吃了4片曲奇饼干约30克(含糖20%)、一个小蛋糕(含糖10克),摄入16克糖。  晚上看电视时吃了两小片牛肉干约40克(含糖20%),摄入8克糖  中午、晚餐中的鱼香肉丝、糖醋排骨、番茄炒蛋等菜肴,调味约放糖共8克。  如此算来,一日当中总共摄入糖达89克!超量了!  这就是现代人饮食的现实,看得到的糖和看不到的糖蜂拥而至。甚至不少孩子也养成了“高糖”饮食习惯之下。爱甜是孩子的天性,天知道他们在家长视线之外,还喝了多少甜饮料?家长们不妨到学校课室看看每天有多少空的饮料瓶就可知一二。而据美国一项调查发现,学龄前儿童每天居然从膳食当中吃到17勺糖!  在细细地计算之后,就不难发现我们每天都是“高糖”生活进行时。如此高的糖摄入量将会为健康带来怎么样的苦果呢?  小心,甜食令人上瘾!  许多人会这样的感觉,吃甜食能让大脑产生欣快感,缓解压力。  科学研究表明,甜食能让大脑兴奋,产生愉快感。人吃甜食时,会激活大脑中的多巴胺神经元,刺激神经末梢,让人感到兴奋,进而使大脑对它产生渴望。这里,糖起到的作用和吸毒是类似的。尤其是女性,在月经来潮前,大脑中能带给人快乐的5羟色胺和多巴胺的水平会下降。而糖能促进脑内这些快乐物质的合成,因此不少人选择吃甜食来缓解不良情绪,从而导致很多人嗜糖如命。范志红介绍,有研究者用老鼠进行试验,当老鼠长期大量服用糖水后,会出现行为变化和神经化学变化,与动物或人类吸毒后出现的变化类似。当停止喂糖水后,出现了类似停药的反应,甚至长久出现副作用,很像上瘾。    甜食口感好,加之包装精美、做工考究的糖类点心与零食比比皆是,这便成为人们又一种“挡不住的诱惑”。然而,长时间嗜吃甜食可带来精神方面的问题,表现为激动好哭、暴躁、爱发脾气等,医学上谓之“嗜糖性精神烦躁症”。研究表明,由于糖分摄取过多,致使大量维生素B因帮助糖分代谢而消耗掉,从而引起神经系统的维生素B1缺乏而产生上述症状。  高糖是一个“健康陷阱”  糖一直是甜蜜的象征。如果放在过去,糖是一种奢侈品。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前提下,营养过剩的情况普遍存在。超市的货架上琳琅满目的人工食品,成为糖类大肆侵入我们生活的跳板。  据国外科学家研究发现,这十数年来,人们的健康受到了极大的考验,甚至危害到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在调查23个国家人口的各种死因后指出,嗜糖比嗜烟更可怕。长期嗜食高糖食物的人,平均寿命要比正常食糖者明显缩短。  近些年,糖与疾病的关系引起了医学界注意,诸多研究表明,高糖饮食可引起代谢综合征,如肥胖和血脂的异常,从而增加了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大内科主任邹和群表示,这十多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好转,人工食品携带大量糖进入人们的生活,致使慢性病患者的数量增加。“我们对中国六个省大约两万人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患高血压的人群增加了5倍,患心脏病的人群增加了5倍,患糖尿病的人群增加了20倍。而动脉硬化、肥胖病发病率都有增加。”邹和群认为,这与人们的高糖、高脂饮食有关。  除此之外,许多平时生活中困扰我们的问题,如营养不良、肥胖甚至是骨折等问题也可能与高糖饮食有关。   1、促进肥胖  过量摄入糖分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再加上缺乏足够的运动消耗,就容易使人肥胖。就拿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甜饮料来说,范志红表示,根据目前大量研究,已经可以肯定,过量饮用甜饮料会促进肥胖。甜饮料中含有大量果糖,其不能明显快速升高血糖,所以人们不会因此产生饱感,绕过了食欲调节机制。喝葡萄糖水和蔗糖水多少会让人觉得饱,喝含果糖的饮料却一点不觉得饱,不能帮助控制食欲,也有可能促进肥胖。    2、妨碍营养平衡  一般说来,人天生具有一个“内部控制系统”,只要吃到足够多的热量,通常就会停下嘴来。这就不难理解,当糖分为身体带来大量的热量,人们就会更容易感觉到饱。这也是为什么吃了甜食后就容易觉得没胃口的原因。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表示,经常过多吃糖能使人发生营养不良和贫血。当饥饿时吃了甜食,饥饿感就会消失,对食物的欲望也就不那么强烈了,饭菜吃得也就相应的少了。但糖只能提供能量,就拿白糖来说,除了热量,几乎什么营养价值也没有。它不含蛋白质,也不含维生素,几乎不含钙和铁,也没有一点膳食纤维。它进入体内之后,还要消耗身体储备的维生素,否则就无法代谢分解。而我们身体所必须的矿物质、维生素、某些蛋白质等是需要从其他食物中摄取的。所以,长期过多地吃糖,抑制食欲,容易发生营养不良和贫血。&  3、促进骨质疏松和骨折  吃糖太多会影响营养平衡,还会影响钙质的吸收,这无疑是雪上加霜的事情。因此也就很好理解过量的糖分摄入容易导致骨质疏松症,会带来骨折危险增加的趋势。&&&&  4、促进龋齿  “吃糖多会蛀牙”这句话是孩子经常从父母口中听到的。有研究表明,吃糖并非龋齿的罪魁祸首,但与糖有着密切的关系。范志红表示,有多项研究表明,甜饮料摄入量和龋齿的发生有关。部分残留在口腔的甜食或甜饮料,其糖分为口腔细菌“利用”,产生乳酸甲酸、乙酸,这类物质能腐蚀坚硬的牙釉质。因此口腔卫生的不到位,可以说是龋齿发生的关键所在,而糖则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蛀牙危险的增加,很可能是因为甜饮料带来体内钙的丢失,从而让牙齿变得更为脆弱。  5、增加胰岛素抵抗,引发糖尿病  我们所摄入的糖中,有很多是果糖。因为在大量的人工食品中都会用到果糖,果糖并非泛指“水果中的糖”,它是一种单糖,一种化合物。大量摄入果糖,带来的危害比起其他糖更直接。邹和群解释,长期摄入大量果糖,会导致胰岛素抗性的增加。胰岛素是调节血糖的关键,胰岛素抗性的增加,就意味着胰岛素对血糖变化的敏感性下降,严重的甚至导致糖尿病。另外,果糖会使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下降,引发其他疾病,如高血压和高血脂等。&&&&  6、脂肪肝  在人工食品中常见的果糖,食用后会进入肝脏直接合成脂肪。如果摄入过多果糖的话,不仅会引起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还促进脂肪肝的发生。  糖家族大起底  我们所说的“糖”,概念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糖是指各种可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包括有甜味的糖和没有甜味的淀粉;而狭义的糖则指提纯后的白糖和食品、饮料加工中常用的糖浆,过量食用对人体产生危害的糖是后者。  食物中的糖类主要有:植物淀粉、动物糖原、纤维素、麦芽糖、蔗糖、乳糖和葡萄糖等。此外还有一类糖,它们虽然也有甜味,但并不能产热,这便是糖的代用品——甜味剂,如传统的糖精及近年出现的甜菊糖、木糖醇等。    Q:麦芽糖是天然健康的糖吗?&  A:麦芽糖由米、大麦等粮食制成,不算太甜。传统制作的麦芽糖中含有一些B族维生素,但并不能将它当作补充B族维生素的主要来源。不过,现在市面上并非所有的麦芽糖都是纯麦芽糖,有的是混合了葡萄糖和糊精的混合物。    Q:红糖比白糖更有营养?  A:我们常吃的红糖、白糖、冰糖其实都是蔗糖的不同制品。  红糖:在榨取的甘蔗汁之中含有甘蔗的绝大部分营养成分,在熬制成糖浆的时候,虽然维生素C损失了,但其中丰富的钾、钙、镁、铁等矿物质还存在,还有糖蜜和煮制中因美拉德反应产生的褐色物质。把它浓缩干燥之后,就是红糖了,其中含糖量在88-96%之间。可以说,除了甜味之外,红糖还能得到一些有益成分,但也没有必要大量食用。女性用红糖红枣、姜汁红糖、益母红糖等补身,主要效果来自于红枣、姜和其他药材,糖只是令人愉悦的配料。  而糖浆精制成白糖、冰糖后,含糖量高达99.5%以上,但营养成分几乎已全部除去。所以说,红糖比白糖和冰糖稍有益一些,但也不能无节制地食用。    Q:葡萄糖可以补充营养?  A:葡萄糖是个好东西,当病人无法进食的时候就得依靠葡萄糖来维持。但它是营养品吗?不是的。范志红表示,葡萄糖虽然是人体需要的糖分,但葡萄糖粉不含有其他的营养物质,所以买葡萄糖吃实在是没什么“滋补”好处。能正常吃饭的人一般都不需要吃它,所以无需另外添加。只有在身体患病的时候,葡萄糖才会发挥一些作用——可以不经过消化直接被吸收。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葡萄糖无需消化就可以被人体直接吸收,所以它是一种极高血糖反应的糖,血糖指数高于白糖。如果突然摄入过多葡萄糖,会造成血糖剧烈波动,血糖快速升高后可能又会带来迅速下跌,带来一定程度的低血糖反应。因此,不能经常用葡萄糖当保健品。    Q:果糖就是水果里的糖?  A:果糖现在已广泛运用到食品加工产业中。许多人都以为果糖是“水果里面含的糖”,其实这并不正确。范志红解释,果糖实际上是个化合物,概念是不一样的。水果里通常有果糖、葡萄糖、蔗糖三种类型的糖,只是不同水果中,三者的比例略有不同,例如葡萄当中,果糖和葡萄糖各占将近一半,只有10%的蔗糖;而西瓜当中,超过一半是果糖,余下的部分葡萄糖和蔗糖各占一半;桃子中则蔗糖占了一半多,其余的果糖和葡萄糖数量相当。所以水果也不宜吃得过多。  而果糖的甜度更高,且极易溶于水,所以饮料中很容易发现它的踪影。果糖的特点是血糖上升慢,不需要胰岛素来调节。但也有研究证实富含果糖的饮料对预防糖尿病有害无益,而且具有潜在诱发血尿酸、血压、血糖、血脂水平升高等作用,也有临床研究提示果糖与肾脏病有相关性。邹和群更是表示,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过量摄入果糖与肥胖、糖尿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更重要的是,高果糖摄入可诱发代谢综合征的几乎所有特征。  但想将果糖的摄入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并非易事。与盐和饱和脂肪不同,对于果糖的摄入量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在我们的食品中,不仅果汁中含有果糖,包括饼干、冰淇淋等各式各样的食品和饮料都能见其踪影,因为能让食品的口感和口味更好,一罐低脂的水果味酸奶含有10小勺果糖甜味剂;一罐软饮料所含的果糖更是高达13小勺。    Q:“无糖食品”真的无糖吗?  A:“无糖食品”代表无糖,这是一个误区。实际上,无糖食品是指不能加入蔗糖和来自于淀粉水解物的糖,但它必须含有相应于糖的替代物,一般采用糖醇或低聚糖等不升高血糖的甜味剂品种。  除了传统的糖之外,现在还有很多其他的甜味来源,其中包括各种糖醇(木糖醇、麦芽糖醇、甘露糖醇、半乳糖醇、赤藓糖醇等),有甜菊糖甙,有各种人体不能消化的天然低聚糖和异构糖。它们因为不升血糖、不引起龋齿,都被当成比较有技术含量的甜味剂来开发。这些甜味剂本身虽然能量很低,但它们却会增强人的食欲,诱发饮食过量的危险。另外,食用过多糖醇也可能引起腹泻,低聚糖摄入过多可能发生胀气。&  常见食品的含糖量食品&&&&&&含糖(%)西瓜&&&&&&6%&&巧克力&&&&超过50%龙眼&&&&&&16%&饮料&&&&&&10%&苹果&&&&&&7%&&蛋糕&&&&&&20%以上橙子&&&&&&10%&果脯&&&&&&60%以上冰淇淋&&&&20%&果汁糖&&&&90%以上
谢哲、游华玲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嗜糖,甜蜜泡出苦果》由金羊网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业务联系电话:020-13358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单糖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