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驳中国威胁论的英文论据和论证的区别

您的位置: &
欧亚知识传统中“中国文明复兴”的不同面相——对“中国威胁论”的一种反驳
摘 要:支撑“中国威胁论”的知识论据,是来源于西方的历史实践与经验总结,它认为大国财富的增长必将产生军事影响,大国在“崛起”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以暴力方式颠覆既有的世界秩序。但传统欧洲(西方)国家体系与东亚国家体系在结构上迥然不同,前者一向大国林立而且相互竞争,后者长期以中国为中心形成封贡关系。它使欧洲和东亚世界在处理体系内部关系方面,形成了差别明显的经验传统,特别是对暴力的认知与运用上,两者有着不同的历史演进路径。这种历史经历仍然深刻影响着不同区域国家对大国“崛起”问题的感受和认识。中国文明复兴必须置于东亚国家体系的历史传统中,才能得到合适的理解与对待。
优质期刊推荐【】【】【】【】【】【】【】【】
  ●尽管美军在世界范围内大张旗鼓地自由穿梭,常常发动战争或成为冲突的主要一方,却基本上没有专家、媒体、或是任何国家的任何国会议员站出来提“美国威胁论”
●美国在公共广告和大众传媒业领先于其他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政策的对内对外宣传上也不逊色
●在中国反驳“中国威胁论”的奇谈怪论、证实国家发展意图的时候,了解一下美国是如何建立其“安全形象”而不是“威胁形象”,也许会有一些意义
几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在伊拉克费卢杰街头乘车巡逻。 新华社/法新
  美军足迹遍及全球,但却很少听到“美国威胁论”
近来频频传出有关美军兵力调动的新闻:先是五角大楼在1月4日宣布向海湾地区派遣以 “斯坦尼斯”号航母为首的第二个航母战斗群;接着是核动力航母“艾森豪威尔”号从海湾地区驶向索马里,美军特种部队进入索马里搜索“基地”组织追随者。美国总统布什1月10日晚发表全国电视讲话,他不仅宣布向伊拉克增兵两万多人,还清楚地警告伊朗和叙利亚,美军将“主动寻求并捣毁”他们向伊拉克反美组织提供支持的网络。这些还不算,五角大楼在1月9日还宣布将在日本的美军基地部署最先进的F-22猛禽战斗机。短短一周时间内,仅在主要新闻中,美军的“足迹”就遍及海湾地区、索马里、伊拉克、伊朗、叙利亚和日本,不仅有武装入侵、大规模增兵,还包括部署先进武器。
尽管美军在世界范围内如此大张旗鼓地自由穿梭,也常常发动战争或成为冲突的主要一方,却基本上没有专家、媒体、或是任何国家的任何国会议员站出来提“美国威胁论”。这是一个多么不可思议的现象!相反,中国仅仅是为了自己国家的领土不被分割而进行军队现代化改革,却招致一些西方国家和某些亚太国家的“担忧”,所谓“中国威胁论”久盛不衰。在中国反驳这些奇谈怪论、证实国家发展意图的时候,了解一下美国是如何建立其“安全形象”而不是“威胁形象”,也许会有些意义。
以“正义、自由和民主”的名义成了“障眼法”
在“维基百科”网页上做一个简单的调查就可以发现,军事干预国际事务是美国自1776年建国以来就奉行的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的军事行动大多与争夺和争取领土,以及保护美国商船和商人海外利益有关;一战和二战各种史实多已有了历史定论,美国在其中,特别是二战中所做的贡献是受到所有国家肯定的。由于二战期间美国在世界各地建立起的正义形象和良好关系,在二战后跃然成为世界超级大国时,美国便有效利用这些积极因素,以维护正义和和平的名义在世界各地建立广泛的军事基地和军事合作关系网络,为名正言顺地维护和发展美国的自身利益打下基础。
粗略浏览一下美国自1945年二战结束以来所进行军事行动的统计,一个惊人的发现是,1962年以来美国几乎每一年都或多或少地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参与某种军事行动。主要的战争包括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两次海湾战争,“零七碎八”的军事行动包括入侵格林纳达、击落利比亚战机、干预中非共和国内政等等。
美国政府在每次行动之前对内对外的宣传几乎一概是“为了维护正义、自由和民主”,但是除1991年的第一次海湾战争及2001年发动的阿富汗战争之外,其他的军事行动几乎少有获得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尽管美国亲自扶植了萨达姆、本·拉登、阿里斯蒂德(原海地总统)、皮诺切特等今天国际公认的独裁者、腐败政客和恐怖大亨,美国人民却仍然骄傲地认为美国是“民主和自由的灯塔”,美国政府仍然坚持军事干预的目的是“在世界各地推广民主和自由”。
由此看来,美国历届政府所采取的“障眼法”的确值得思考。美国在公共广告和大众传媒业领先于其他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政策的对内对外宣传上也毫不逊色。对于特种部队和中央情报局的秘密军事行动自然不牵扯争取公众和国际支持的问题,对于必须向公众和国际社会解释的情况,美国通常会首先积累证据,找到声誉可信的代言人,然后争取支持。在无法获得公众支持的时候,美国总统还有一句“不排除任何可能性”的“尚方宝剑”保底。 因此,无论军事行动的实际性质如何,美国总能找到论据让“民主战士”自圆其说。
  “大棒”之后给“胡萝卜”,减少了被打击国的震荡
不管是谁最先提出“胡萝卜加大棒”的外交政策,美国人却把这一理论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美国采取军事行动的同时总是进行人道主义援助和战后重建的准备,这样先给“大棒”再给“胡萝卜”的办法不但可以减轻一些遭受“大棒”打击的震荡,争取被占领地区公众的好感,还可能给人们留下美军帮助恢复和平与繁荣的印象。美军在2003年大举进入伊拉克之后,伊拉克南部港口乌姆盖斯尔港重新开放后停靠的第一艘货轮,运输的就是人道援助物资;布什最近刚刚宣布的伊拉克新政策中除了增兵,还同时增加了对伊拉克的经济援助和重建支持。
“大棒”和“胡萝卜”互为条件,不仅帮助美军在弱国政府出现政治真空时及时注入美国影响力,也的确有利于稳定政局,并在当地百废待兴时为推动经济发展提供催化剂。
据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统计,接受美国经济援助的国家有100多个,但是几个主要国家占据了美国对外经援总额的绝大部分,其中,以色列和埃及分居第一和第二位,之后便是阿富汗、伊拉克和巴基斯坦。美国国际发展署是美国负责提供对外援助的主要部门。发展署近年援助的重点项目,比如伊拉克、阿富汗、苏丹、黎巴嫩、印度洋海啸受灾国家等,都是美国认为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项目。
美国国际发展署2004年所列的五个对外援助目标包括:1)加强接受援助国家的政府管理及经济重建;2)强化脆弱政府;3)提供人道援助;4)支持美国战略利益,特别在像伊拉克,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这样的国家;5)缓解包括艾滋病在内的全球性疾病。
美军自己的对内和对外宣传大都侧重美军为灾民或战争难民提供人道援助和帮助战乱国家重建的方面,以维护美军良好形象为原则。美军对于形象的重视贯彻于全军,从西点军校一年级新生每天必须擦亮皮鞋到美军对各种军装、作战服式的挑剔,再到选择新型战机时不仅对战机性能,还对战机外观的重视等无时无刻不体现出来。美军庞大的“公共事务部门”网络遍及各军种的各个层级,他们主要负责对内和对外报道美军取得的各种成就,并对一旦出现的负面报道及时做出解释。
打开任何针对美军广大士兵的内部报刊,许多报道都是关于美军如何为世界上的“弱者”提供人道关怀,如何为近在周边社区远在世界各个角落带来安全与稳定的,等等。这种非常注重细节的宣传会给很多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利用活跃的媒体力量,影响他国决策人的思想和政策的制定
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军费开销最多(2006年军费开支为4702亿美元)、在世界各地参与和发起的军事行动最多、拥有海外基地最多的国家。然而,在国际媒体当中却没有形成“威胁”的形象,反而经常以恐怖袭击的目标、“威胁受害者”的形象出现,这与美国政府利用媒体来打造形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雅虎的英文网站用“美国威胁”(United States threat)做一次搜索,得出的前40名结果没有一条说“美国威胁论”,相反许多讲的是美国可能受到的各种威胁,如恐怖活动、生化袭击、来自伊朗的威胁等等。
再用“US威胁”(US threat)搜索试试看,得出的前40条结果中只有一条是英国广播公司在2006年6月播出的一条不起眼的新闻:《美国被认为是全球和平的最大威胁》。原因是非常简单的,美国媒体在全球占据着主导地位,“美国威胁”这样的英语词汇又怎么可能频繁出现呢?
美国维护自身形象主要是借助于活跃的媒体。美国的《纽约时报》、《时代》、有线电视新闻网等媒体不仅是国内舆论的领袖,还有广泛的国际受众,其对各国政策决策人思想的形成、政策制定的影响力不可低估。美国网络公司谷歌、雅虎、MSN等则引领世界搜索引擎市场。据统计,全世界所有互联网网页的内容80%是用英文书写的,可见,在全球化时代,世界虽然在变平,但并不平衡,而是向讲英语的国家倾斜。这种情况下,美国“受害者”和“正义”形象形成的原因也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总结美国国家形象塑造的经验和方法,并不是意味着中国要模仿美国,走美国的道路,而是为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美国形象”是如何形成的。(隗静 作者是旅居美国的著名媒体人。)
(本版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环球时报》 (
  精彩视频
 电视直播
 广播直播
 博客日志
 最新电影
 论坛热贴
 热点排行
徐州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8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苏ICP备号   苏新网备:2006025中国反驳西方的中国粮食威胁论|农业部|威胁论|粮食_新浪财经_新浪网
&&& &&正文
中国反驳西方的中国粮食威胁论
  二十年前,环保倡导人士布朗(Lester Brown)因为撰写《谁来养活中国》(Who Will Feed China?)一书而在中国惹上麻烦。
  他在书中指出,中国不断增加的人口和水资源匮乏可能令世界粮食资源承受重大压力。这一说法令中国感到不快。中国政府公开批评了布朗,之后开始进行一系列改革,包括提高农业技术水平、采取粮食自给自足的国策,这恰恰证实了布朗的判断,为双方关系缓和创造了条件。布朗现年80岁。
  但现在缓和关系再度趋于紧张。
  周三,中国农业部再次发表声明批评布朗,对布朗撰写的《世界能否养活中国》(Can the World Feed China?)一文表示不满。布朗在文中详细谈到,在中国加入全球“抢粮”大潮之际,他对中国国内食品消费压力加大可能推高食品价格、加剧政治不稳定性感到担忧。
  不清楚为何中国农业部单独批评布朗。很多分析师都曾以不同形式讨论过上述趋势,只是没有布朗那样直接和尖锐。但此举凸显出,对于外界认为中国无法实现粮食自给以及中国收购全球粮食资产给世界其他地区带来食品风险的问题,中国日趋敏感。近年来,中国一直在努力消除有关它在全球范围内争夺自然资源的印象。
  记者未能立即联系到布朗对此置评。
  中国政府对其加剧全球食品竞争这一指责很不满意。布朗在文章中写道,中国日渐增长的粮食进口量意味着中国正在与其他粮食进口国直接展开竞争。他还警告称,去年中国收购美国猪肉生产商Smithfield Foods的交易实际上是猪肉安全方面的举措。他还说,中国向乌克兰提供30亿美元贷款以换取的交易也是这样。他写道,中国的这些行动是针对食品短缺的新地缘政治学的一个例证,对所有人都有影响。
  针对中国粮食威胁论,中国农业部发言人毕美家在政府声明中予以反驳。毕美家说,中国粮食自给率超过97%。
  毕美家表示,在粮食安全的问题上,中国不仅没有造成对世界的威胁,而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他说,中国将继续执行现有政策。
  毕美家还说,粮食进口增多并非因为国内产量不足,而是因为国际市场价格低于国内价格。中国农业部还指出,中国进口的谷物占国内谷物产量的比重不到2.6%,占国际市场的份额在4%左右。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议论文论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