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论证,防御外来美国有几个航母战斗群群进入我领域(领海)的武器设想。这种兵器有吗?可以实现吗?

[转载]【吴知吴谓】中国海军西太平洋战略浅谈
中国海军西太平洋战略浅谈
十年前我写的一篇文章,回头来看,文笔还很幼稚,但对西太平洋地区形势的判断和预测,基本还是对的。有兴趣的童鞋,可以看看。文章很长,22000多字,需要耐心。
内容概要:
本文将军事战略研究和国际政治研究结合起来,通过比较我国在西太平洋地区面临的各种威胁,论证日本是本地区最不安定的因素,并在未来二三十年内具有引发军事冲突的可能。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军事战略应当以应对日本威胁为主要目标,实施向南防御、向东封锁和向北进攻的军事战略,前两种战略是为了避免三线作战,将主要的冲突战场限定在东北太平洋海域,为我军在日本方向实施的战略进攻创造安定的后方;在确定了作战目标和战场环境之后,本文对这场冲突的主角即中日双方进行了全方面对比,认为现在中日双方正处在对我不利的战略平衡点上,缺乏远海制空能力是双方海军共同的致命缺点,双方都没有能力在中远海域对对方实施有效的进攻作战;未来十年将是日本全面超越中国或者中国反超日本的战略关键期。本文认为航空母舰对我军具有战略意义,主张我海军应当实施跨越式发展,直接发展大中型航空母舰,夺取中远海域的制空权,从而赢得战略主动。
军事战略研究必须回答的问题是:威胁在哪里?我们怎么办?分不清威胁的来源和程度,就无法准确判断冲突发生的时间、地点、形式和程度,所谓未雨绸缪当然也是空中楼阁的清议而已。仅仅看到威胁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准确判断在所有的威胁中,哪一个是最主要和最关键的威胁,否则胡子眉毛一把抓,解决不了关键的战略威胁,也就谈不上进行有效的应对了。军事斗争是政治斗争的继续和手段,战争是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因此军事战略研究实际上与国际政治的战略研究分不开,要避开国际政治问题而对军事斗争进行战略层面的剖析也是不可能的。此外,由于军事战略研究着眼于应对最坏的情况,因此在进行必要的分析之后需要假定战争会爆发,但这并不排除对和平的追求。在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中“和平”这个单词出现的次数也不超过十次。
一、我国在西太面临的威胁
首先探讨第一个问题:威胁在哪里?这一问题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什么是威胁?谁在威胁?用什么威胁?程度如何?方式怎样?发展方向是什么?需要指出的是:威胁本身应当被看作是一种中性词,威胁与反威胁都是相对的,国家利益之间永远都存在着相互的威胁,只是这种威胁的程度不同罢了;强国可以在主要领域威胁弱国,但是并不能够排除弱国在某些或者个别领域对强国形成不对称的威胁;当弱国宣布要对强国的威胁做出反威胁反应时,强国一定会感觉到自己的利益(尽管这种利益可能是不正当的)受到了威胁。不过同时,由于威胁一词带有浓重的利益色彩,因此战略研究者又必须抛开所谓的中立立场,转而坚定不移地以维护本国利益最大化、遏制敌方利益的扩张为出发点和目的。
威胁,就其最广泛的含义来说指的是在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各方面一个国家对另外一个相关国家形成的利益削减、剥夺或者压缩的状态。政治空间的压缩、军事方面的包围、经济上的竞争以及文化上的不正常侵袭,都是威胁的一般表现形式;因此要回答威胁来自哪里这一问题,需要从全方面战略领域进行综合判断才能够得出比较公正的结论,同时又必须重视在单一领域的威胁并努力及时消除这种威胁。从最狭义的角度看,威胁可以集中而纯然地表现为军事威胁,这是因为在人类文明史发展至今,还没有哪一种威胁不需要通过军事手段就可以完全达成或者彻底消除,纵然一个国家强大到拥有了足以威胁其他任何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力量,但如果缺乏与其国力相称的军事力量,缺乏占绝对优势地位的军事力量(相对于利益相关国家),那么它就不仅无法有效地维持本地区的利益秩序,甚至根本无法阻止那些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远远落后于自己的弱小邻邦的威胁——如果这些邻邦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的话。这仿佛是一个悖论:落后的小国居然可以威胁到发达的大国。的确,威胁与反威胁实际上是存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动态关系,政治、经济和文化作为软力量决定着一个国家能否长期繁荣,然而软力量却无法在短期内和现实中单独面对强大硬力量的挑战,这种硬力量就是军事力量。这种例子在人类历史上不胜枚举: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全面落后于美国的日本,为了防止美国对日本进行先发制人的遏制而率先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各方面都远远落后于中国的越南,为了实现自己利益的扩张而率先对中国边疆发动了军事侵略和进犯。这些弱国之所以敢于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全面落后于强国的情况下奉行积极进攻的国家战略,其不可或缺的条件恰恰就是相对强大的军事力量——即使这种强大只是暂时的、局部性的和相对的。由此可知,绝对不要因为他国在政治、经济和经济方面比我们落后,就轻视这些国家对我们构成的潜在威胁以至于对即将演变为冲突的威胁视而不见。从某种意义上讲,军事威胁是所有威胁最集中的表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威胁都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缓慢进行的,而最终解决的手段却只有军事手段能够达成。这也为人类历史所证实:世界秩序的每一次改变,都几乎完全地依赖于军事力量的对抗,只是对抗程度不同罢了。19世纪的世界秩序是通过日不落帝国的军舰和拿破仑皇帝的大炮来建立的,德意志帝国通过消灭法兰西第二帝国而改变了这种秩序;20世纪初期的世界秩序是通过战列舰和坦克的对决来建立的,第三帝国的元帅们通过飞机和坦克结束了这一秩序;20世纪中期的世界秩序是通过“喀秋莎”和“小男孩”来建立的,而这一秩序的终结却是通过长期大面积的军事对峙和频繁的军事冲突来实现的。很难想象,如果美国不具备对苏联的军事对抗能力,雅尔塔体系居然能够一夜之间土崩瓦解?军事力量是整个国家力量的集中体现,是国家巨人的拳头;企图单纯依靠政治、经济和文化力量来改变世界秩序或者谋求国家独立简直是不可能的。不要忘记:鸦片战争爆发时,大清王朝的GDP仍然名列世界第一,远高于英国侵略者;科威特依靠石油发了财,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富国,然而却抵挡不住萨达姆坦克一个波次的进攻。
就目前的西太平洋局势而言,仍然可以用美日主导四个字来进行概括;但随着中国的崛起,西太平洋的秩序正在发生缓慢而深刻的变化:美国的影响力在相对衰弱,控制能力有所下降;日本不断地强化军备,推行扩张政策,企图将日本改变成为政治大国,一个新的日本帝国隐然成形;中国的民族复兴势不可挡,以气吞万里之势迅猛发展,在本地区已经拥有了相当高的权威——美国拥有了权力,中国却成功地拥有了权威。俄罗斯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即大约二三十年内还难以恢复成为一个在西太平洋地区具有决定性影响力的强国,面对美国和北约在中亚和欧洲地区的步步紧逼政策,尤其是面对独联体国家相继发生的颜色革命,俄罗斯这个老大帝国已经感受到一种难以忍受的压抑,其战略空间几乎丧失殆尽,自身尚且难保,何暇东顾乎?印度虽然野心勃勃地要想成为一流强国,并且试图使用潜艇和反潜巡逻机将其军事力量的触角伸向马六甲海峡和南中国海的战略要地,然而印度落后的经济和科技水平尤其是落后的军事工业以及巴基斯坦的战略牵制决定了在二三十年内印度还难以走出印度洋,遑论对西太平洋地区发挥影响了,而迄今为止,印度对西太平洋地区国际战略的影响几乎还等于零。众多的其他小国例如韩国、朝鲜、新加坡及其他东盟国家,由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全面落后,根本不足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不过东盟这个国际政治实体的存在,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西太平洋小国在本地区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因此,美国秩序下的中国与日本二元结构成为本地区在未来二三十年内地缘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这种秩序在维持本地区和平与安全方面确实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和平环境。然而同时,这种秩序又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遏制中国的崛起和强大为主要目标的——早在这种秩序建立之初,它就以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敌视的对象;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这种遏制的力度会不断增大,而中国的反弹也会不断增强;这种遏制一直是对中国的威胁,并且常常表现为激烈的军事威胁——美国一直在对中国进行各种形式的军事威胁;在中国——美日力量的对比在本地区还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之前,遏制与反遏制、威胁与反威胁的斗争将持续存在并且愈演愈烈。对于中国的军事战略研究者来说,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在这一根本性转折来临之前有效化解和应对敌对势力对中国的遏制与威胁,以及如何促进这一根本性转变的及早到来。
在这种秩序下,中国面临的威胁几乎无处不在,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威胁几乎都具有演变成为军事冲突的潜在可能。在朝鲜半岛美韩与朝鲜已经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军事对峙,并且时有小规模的海上冲突发生,而每一次小规模的海上冲突都会引起各方乃至全世界神经的高度紧张,甚至可能成为大规模冲突的导火线和前奏;如果朝鲜能够有效保存自己的实力并形成对美日韩的不对称军事攻击能力,则这种对峙形势还能够维持下去,甚至有可能逐渐化解;但是很不幸,在美国及其盟国长期的封锁之下,朝鲜面临着全面的危机:经济落后,粮食产量不稳定;国际影响力几乎为零;军事现代化水平还停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军队作战能力很不全面。美国使朝鲜几乎变成了国际主流社会的弃儿,这种情形与当年的伊拉克甚为相似——美国通过长达12年的不懈封锁几乎完全摧毁了伊拉克的力量,从而在伊拉克战争中攻势如虹,轻而易举地占领了伊拉克。因此,朝鲜半岛的威胁并非来自朝鲜本身,而是来自过于强大和攻势凌厉的美日韩军事同盟,一旦半岛发生冲突,中国将陷入两难选择:主动与美日韩冲突,或者消极被动地等待美日韩占领朝鲜后直接威胁中国边境。日本一直积极渲染朝鲜的导弹威胁,鼓吹对朝鲜开战,并努力在未来的朝鲜半岛军事冲突中扮演尖兵和主力的角色,因此是威胁东北亚地区和平的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在黄海和东海领域,中国主要面临着日本的威胁:这源于中日之间刚性的结构性的战略利益冲突。钓鱼岛领土争端、东海油气资源之争、石油生命线之争以及日台暧昧的战略关系,所有这些矛盾与冲突都最终指向一个矛盾:中国的崛起和日本的扩张。每个国家要生存,都必须拥有足够的战略利益空间,这种利益空间有时是可以重合的,有时却是根本冲突的。而中日战略利益空间虽然也存在着重合的地方比如防止本地区核武器的扩散,但更多的却是根本冲突的。很难想象中国会默认日本吞并钓鱼岛,或者日本会归还钓鱼岛给中国;很难指望中国会把东海油气资源拱手让给日本,或者日本放弃这些资源的争夺;很难想象中国会对日本修建俄罗斯——日本石油管道线充耳不闻,或者日本对中国在其战略生命线上的力量存在视而不见;更加无法想象的是:中国会对日台暧昧关系无动于衷,或者日本主动放弃与台湾之间的龌龊勾结。西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强国尤其是敌对强国最密集的地区:美国、中国、日本、俄罗斯以及韩国,虽然力量大小不等,但是不论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力量,都堪称强国。复杂的强国关系直接导致了本地区战略空间变得狭小和拥挤不堪,尤其是在距离中国领海100-500公里的海域,大量丰富的没气资源、星罗棋布的岛屿礁盘和繁忙的海上运输都过于密集地分布在这里,而这片海域从北向南居然长达一万多海里,构成了极不稳定的战略利益带。对中日两国来说,目前都不具备向西太平洋以外的地区进行大规模利益扩展的能力和准备,两国同样强大的力量只能应用于狭小的西太平洋利益带,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就必然发生战略性冲突。这种战略性利益冲突对中国来说完全是一种被动,因为这其中每一项利益要么是中国的领土利益,要么是中国的专属经济区,简言之,是中国合理合法的利益所在,也是不可让与的利益所在,故而不存在妥协退让的空间。对日本来说则是一种战略性的进攻需要,因为日本要扩张,就必须首先面对中国,中国丰富的资源和复杂的分裂局面正好造就了日本进攻的最好时机,因此指望日本停止扩张是既不现实也不可能的——要么扩张,要么死亡,这是日本的历史宿命。
来自台湾的威胁也不可小视。一方面,这种威胁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和久远的历史影响,一旦台湾实现独立,则中国大陆的民族分裂势力会立即猖狂起来,对祖国的统一、完整和伟大复兴造成难以估量的打击;另一方面,这种威胁也具有很强的现实影响,并且已经对中国的崛起和发展造成了不小的障碍。由于台湾这个“不沉的航空母舰”的存在,大陆海军三大舰队被拦腰截断,首尾不能相顾,南海舰队北上、北海舰队南下以及东海舰队东出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制和干扰,本来可成常山之蛇阵的三大舰队,如今则击首尾不能至,击尾首不能至,击中则首尾俱不能至,这使得本来就不是非常强大的解放军海军舰队的作战能力又大打折扣;台湾这个军事堡垒的存在还直接遏制了大陆海军甚至中国整个国家力量的延伸和战略空间的拓展,使我们不仅无法进入广阔的太平洋,而且不能够在西太平洋战略利益带中自由活动,从而在与日本的战略空间争夺中受到牵制和破坏。如今,台湾着力发展远程精确制导武器,鱼叉反舰导弹、雄风系列反舰导弹、天剑2主动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导弹、万剑弹反机场远程巡航导弹,高水平的空中预警能力以及一定的潜艇战能力,这一切结合起来都足以对大陆进行一场中小规模的进攻作战了,而距离台海较近的大陆大城市比如上海、广州、深圳和香港,均在台军的精确打击范围之内。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威胁。
南中国海也充满了威胁,这主要表现在东南亚小国利用蚊子叮大象的战术和策略,对我南海领土和资源进行了大量的窃取、蚕食和盗用,造成了难以改变的既成事实。现在,美国企图重返南中国海,印度也对这片资源丰富的海域虎视眈眈,甚至连澳大利亚也蠢蠢欲动,日本更是跃跃欲试。南海问题国际化成为中国面临的重要威胁。
需要注意的是:后三种威胁发生地均属中国的领土和管辖范围,第一种威胁发生在中国家门口,考虑到中朝之间齿寒、户破堂危的特殊关系,则这种威胁也可以视作对中国本土的威胁。此外,所有这些对中国构成威胁的国家和地区,除东盟个别国家譬如越南之外,大部分都具有比较强的经济和科技实力,甚至在人均GDP上比中国还要大大领先。因此,这种威胁就不仅仅是从军事力量的角度来评判,而是具备了很强的综合国力基础的,其直接结果是:这种威胁具有很强的持久性和真实性。
二、最主要的威胁
虽然中国在西太平洋利益带面临着自南向北一连串的四大威胁,然而这些威胁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不同的威胁程度决定了它们在中国的战略棋盘上并不能够等而同之,军事战略研究必须从时间、地点、方式、程度以及影响力这几大方面对威胁进行全面研判,进而筛选出其中最关键的、居于主导地位的威胁。只有集中力量化解这关键的威胁,才能取得战略上的主动地位;在解决了主要威胁之后,其他次要威胁就会迎刃而解。
朝鲜半岛危机有极大的可能演变成为大规模的军事冲突,这并非杞人忧天。从美国对所谓邪恶轴心国家的政策过程来看,全方位的封锁总是第一步,经过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封锁,这些国家都出现了明显的经济衰退、科技落后和军事战力大幅度下滑的现象,而这些国家的人民则由于长期的贫困而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情绪,从而导致人心散涣,兵无战心;第二步则是小规模的军事打击,目标是摧毁敌方的关键节点比如通讯指挥中心、防空基地和空中力量;在经过这两步准备之后,对方已经被拖垮,而美军却日益强大,如此一来美军就可以以极强击极弱,轻而易举地击败对手。在邪恶轴心的名单中,阿富汗和伊拉克已经在美军占领之下,利比亚已经屈服于美国,而伊朗也面临着美国的战争警告。在新保守主义盛行的今天,美国很难不采用军事进攻手段来迫使敌方投降。因此,朝鲜半岛危机在未来二十年内诱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比较大。这种军事冲突的威胁,其诱导因素只有两种可能:朝鲜对日韩发动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由于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伊拉克未能在美军集结过程中对其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致使美军从容不迫地完成了军事进攻的准备,结果则是美军以绝对优势兵力击碎了伊拉克。半渡而击之是兵法之上策,伊拉克的教训不可能不刺激朝鲜,在未来美军可能对朝鲜发动军事打击前夕,朝鲜有必要也有能力率先对美军及其盟军基地发动军事打击,前线成千上万门的各种口径的火炮足以摧毁韩国前线军事基地和首都首尔,数以万计的特种兵也将从空中、海上、地面甚至地下隧道和潜艇进行渗透作战,而大浦洞弹道导弹将对驻日韩美军基地发动袭击。另外一种可能是美军率先对朝鲜发动外科手术式的军事打击,以斩首作战的方式直接除掉朝鲜的最高指挥中心。中国对于朝鲜半岛的冲突及其带来的威胁事实上很难做出积极主动的军事反应,而只能够视事态的发展做出不同程度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反应。如果美军能够充分利用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在最短的时间内击垮朝鲜人民军,就像美军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所做的那样,那么中美两军在中朝边境见面就成为很大的可能。如此则中国国防面临更为巨大的压力。
来自日本的威胁是刚性的,日本不断扩大的经济规模、由此带来的对海外资源空前迫切的需求以及争取政治大国的既定战略,都使得日本必然不惜采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来实行对外扩张。而扩张的路线只能是西进南下,向西努力在朝鲜半岛争取立足之地,向南则争取利用台湾作为前进基地,如此一来日本就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主动地位,战略空间大约向外扩展一千公里,既可以向西威胁中国,也可以从南方海上威胁中国。美日韩三国军事同盟实际上已经使得西进路线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日本政客就不断地鼓吹在半岛发生军事冲突时派兵登岛驰援韩国;向南的努力日本一直就没有放弃,日台之间的军事合作和政治勾结已经是路人皆知的事情了。日本急需要寻找时机和突破口,利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向印度洋和中东派兵虽然开了海外驻军之先河,毕竟还是打着反恐的旗号进行的,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况且两地远离日本本土,不能满足日本现实的战略利益诉求和扩张需要。“越国以鄙远”,日本知其难也。远交近攻也是日本一贯的战略手段,加之中日之间在东海油气资源上的争夺趋于白热化,极有可能引发海上冲突,美军研判中日爆发冲突的可能性要高于台海冲突,是有现实依据的。虽然战后日本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发动对外战争,但是区区半个世纪根本不足以净化日本的战争劣根性,曾经的帝国辉煌和现实的困境相结合,很能够刺激日本国民的扩张精神,加之日本政客缺乏足够的大国外交经验,战争狂热很可能复活,战争冲动仍然有可能重生。此外,更为重要的是,中日两国国民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情绪对立,克劳塞维茨就明确指出:国民心理的对立足以引发一场战争。因此,在事关两国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冲突中,战争一旦爆发规模就很难控制。日本自1973年就窃取了钓鱼岛,至今已经有33年,日本右翼政客一直鼓吹按照相关国际法持续有效管理的原则,坚称日本只须对钓鱼岛连续实施50年有效管理就可以自动获得主权;这就大大增强了中日在未来20年内发生军事冲突的机会。
台独分子急于宣布台湾独立,时间表初定在2008年,从时间上看,台海冲突已经在我们眼前了。如果真如陈水扁所言,台湾当局敢于在2008年宣布独立,那么可以预见的就只有惨烈的两岸军事冲突了。这种冲突一定是全方面的军事斗争,双方必竭尽全力击败对方。
南海问题由于涉及国家比较多,地区政治环境比较复杂,而各方争夺的大都是面积不大的岛礁,加上东南亚国家海空军力量远逊于我人民海军,因此爆发大规模冲突的可能性最低,但并不排除小规模的海上斗争。一方面这些国家在南海问题上对中国有一致的利益和立场,故不排除军事联合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近年来越南、马亚西亚、印尼等一些国家相继引进了比较先进的武器装备如苏-27重型制空战斗机、苏-30MKM重型战斗轰炸机、F/A-18大黄蜂战斗攻击机、德国MEKO梅科系列轻型导弹护卫舰和新型常规攻击潜艇,作战能力有了比较大的提升,自恃能够在南中国海挑起一场小规模低烈度的军事冲突。不过随着南海协定等一系列地区协定的签署,随着中国与东盟关系的迅速发展,中国人民解放军也已经大大强化了在南海地区的军事存在,故而该地区维持和平状态的可能最大。
此外,由于朝鲜半岛危机、台湾问题以及南中国海问题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和平斡旋与谈判的可能,因此是否一定引发冲突就存在着比较大的变数,并不排除采用和平方式缓和甚至解决这些矛盾的可能性。
在上述四大威胁之中,日本是唯一全部涉及而且发挥极其重要作用的国家。在东海地区中日是直接面对对方,在朝鲜半岛和台湾问题上中日很可能直接面对,而日本不断地打东盟牌南海牌来遏制中国的发展也使得日本在南海方向上对中国构成了威胁。这更加突出了中日战略冲突的结构刚性。对中国来说,毫无疑问,领土安全与完整是国家最核心也是最基本的利益,离开了这一利益,其他的国家利益当然无所依存。日本直接占领了中国的钓鱼岛,对台独分裂势力暗送秋波,在南海搬弄是非,自然也是对台湾和南海岛礁觊觎已久的表现。从时间上,台湾问题显然是我国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台湾不断强化军备,挑起军备竞赛,叫嚣“决战境外”,在分裂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然而台独分子之所以最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分裂祖国,和境外反华势力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一旦两岸开战,最需要我们警惕的国家就是美国和日本。对美国来说,实现对中国的遏制政策是既定目标,然而美国国内同时也存在着比较浓重的反战情结和较强的对华友好的力量,而且美国是一个比较理性的国家,在战与不战以及怎样战的问题上,美国不能不慎重考虑。中国完全失败将导致台湾立刻独立,美国对于台湾的价值顿时荡然无存,“不沉的航空母舰”将可能驰出美国队列,美国花费大半个世纪苦心经营的西太平洋地区秩序将出现重大变化甚至有土崩瓦解的可能,日本瞬时成为亚洲最强大的国家,真正可以为所欲为,彻底摆脱了美国小伙伴和桥头堡的炮灰角色,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成长为世界大国,美日之间在西太平洋利益带的矛盾会立刻浮现出来,这对美国来说确实得不偿失。此外,如果美国做出最高级别的军事反应,出动战略空军和数支巨型航空母舰战斗群与中国大打出手,战争就会立刻升级到失控状态。美国人可以选择战争的开始,却无法选择战争的终结,战火也不可避免地会波及美国本土,这是美国人无论如何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因此,对美国来说比较理想的是保持两岸的均衡,通过展示武力存在、提供武器弹药等方式间接支持台湾,使得台海能够在战争之后依然保持不统不分的局面;而即使解放军能够顺利解放台湾,也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使一个统一的中国并不比一个开战前的中国更强大。这两个结果都是美国人可以接受的。美国没有消灭中国的计划,日本却有着独占西太平洋利益带的野心和决心,日本卷入台海冲突几乎是必然的,只是介入的时机和方式不大确定。除了日本的战略需要和扩张心理之外,还有两个原因:一是日本虽然有打通中东石油线、夺取东海油气资源主导权、夺取钓鱼岛主权和侵入南中国海的意愿,然而以日本目前的综合国力尤其是军事实力而言,独自达成这一目的几乎是不可能的,中国的战略威慑力量足以将日本本土翻上好几遍,即使日本侥幸取得战术上的成功,在战略上也将遭受重大挫折,得不偿失,因此寻找一个恰当的时机与合适的伙伴就变得异常重要。而台湾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时机和伙伴;其二:日本作为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最重要的战略桥头堡,担负着遏制中国的重要任务,在美国不便直接出面干涉台海冲突的时候,日本的介入就会得到美国的默许甚至支持。对中国来说,在四大威胁中确定并选择一个主要的威胁对我人民海军发展有着战略性的影响:不同的威胁对海军作战能力有着不同的要求。在朝鲜半岛方向,海军需要保持有效的战略核反击能力并拱卫京师,因而要求有比较强大的近海制海与反潜作战能力;在东海方向,海军需要在战略和战术上同时具备前出攻击的能力,因此需要着重发展中远海立体进攻能力;在台海方向,则主要强调三军联合登陆作战能力;而在南海方向,则需要重点强化应对中低烈度海上冲突尤其是岛礁争夺战验室的能力。显然,除了东海方向之外,其他方向要么会继续将人民海军束缚在近海,要么大大简化了人民海军的作战能力;而只有选择东海为主要威胁方向,才能促使人民海军发展完善的中远海制空、制海、反潜和登陆作战能力;而这一能力具有很强的作战适应性和弹性,它不仅仅能够支持海军将未来冲突的战场推向第二岛链尤其是日本本土,而且在其他三个威胁地带也能够发挥巨大的战略作用:它将使得美日韩军事力量不得不考虑来自海上的中国海军存在,因此有利于维持朝鲜半岛和平;它将使得台湾不再存在安全的东部屏障,甚至连美国的关岛和基地也随时面临着遭受我海军打击的境地;它将使得南海的战略天平发生根本性变化,我将取得在该地区的战略优势。&因此从海军发展战略选择的角度上,中国也需要确定日本为最大的威胁。
三、南守东困北攻的军事战略
不同的威胁要求我们采取不同的军事战略,这取决于威胁的程度、时间的迫切性、影响力的大小、敌我双方力量对比以及各威胁之间内在联系。一般说来,集中力量解决最大威胁是一个通用的法则。我国在西太平洋地区面临的四大威胁按照等级和战略影响的不同可以确定优先考虑的次序:来自东海的威胁最大,其次是台湾,再其次是朝鲜半岛和南海。由于我人民海军在未来二三十年内还难以具备在南北东三个方向同时实施进攻作战的能力,即使在军事上具备这种进攻的能力,在政治上四面出击也是不可取的。我们需要根据威胁的不同次序来安排未来作战战略。
在南海方向,潜在冲突的小规模性和国际政治的复杂性以及我国和平崛起的战略决定了在该地区我军只能够实施积极的战略防御,防止地区形势进一步复杂化,主要的军事部署应当是稳中求进,即一方面稳定和巩固现有利益,另一方面南海舰队重心需要南移,以海南岛为舰队主基地,以永兴岛为重要的前进基地,以我军现有的八个岛礁为前沿,逐步清除海南岛——永兴岛——前沿岛礁之间存在的外国占领军,稳住我军阵脚,最终形成以海南岛为钳柄、永兴岛为钳钮、前沿岛礁为钳齿的攻式防御态势。针对该地区日益严峻的空中和水下军事威胁,我海军需要在本地区着力发展高性能远程制空战斗机、战斗轰炸机、反潜巡逻机和精干有效的潜艇部队,在一定数量的预警机、电子干扰机和空中加油机保障之下,能够在保持制空权的同时从空中对敌水面/下力量进行主动快速有效的攻击,辅之以潜艇这一战略性进攻武器,则足以将那些试图进一步蚕食我国领土的国家拒之门外;该地区冲突的低烈度性以及我人民海军护卫舰和轻/中型驱逐舰所具备的强大的攻击火力决定了在未来二十年内并不需要在这一方向投入大型水面舰艇,在岸基航空兵的配合下我轻型水面舰艇编队已经足以展开一场攻击;过于着急将大型水面舰艇投入该地区以加强军事存在一方面会过分刺激相关国家,使得南海地区的对抗加剧,不利于我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政治与军事发展;另一方面大型水面舰艇必须投入远海/洋才能发挥应有的价值,而这意味着我舰艇编队必须主动驶出岸基航空兵有效护航半径,驶入敌岸基航空兵攻击半径,由于在舰机对抗中攻击飞机始终掌握着主动权,故而我舰队必须时时面对不可预知的空中攻击,越向南海深处,这一危险就越大。正确的战略应当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逐步清除外国的军事存在;在完成钳形攻势防御态势之后,进一步加强永兴岛的军事基地建设(如果能够夺取太平岛,则更佳),在必要的时候进行人工扩建,使之成为集海空军基地和通信指挥中心于一身的战略军港,为未来向南海更深处投放兵力做好准备。
在台湾方向,进行一场大规模的诺曼底式的登陆作战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军事发展形势了,这种作战方式需要动用极为庞大而宝贵的作战资源,而只能在一个或者数个节点上实施单一的作战,问题是:在现代战争条件下,登陆作战已经完全失去了突然性和隐蔽性,由上千艘舰船组成的巨大的海上编队本身就是一个极佳的攻击目标;在我军完全夺取本地区300海里范围内的制海/空权之前,编队的安全存在巨大隐患;可关键在于我军现有的航空兵和舰艇部队还不足以将美日等未来可能出现的干涉之敌拒之于300海里之外;即使在只有日本参战的情况下,就目前我军实力而言,也需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才能够达成这一目标。即使我航空兵和舰艇部队经过苦战夺取了战场主导权,将外来干涉军强制隔离在台岛300海里之外,而随后我两栖作战部队也顺利登陆并迅速解放整个台湾岛,那么下一个问题是:我们能否守得住台湾岛?外来干涉军随时可能反扑,我们经过前期苦战之后剩余的兵力和资源能否支持这样一场艰苦的海岛防御作战?答案并不令人乐观。届时我军将可能面临进不能攻,退不能守的尴尬困境。与其耗费宝贵的军事资源来达成这样一个并不令人满意的目标,倒不如集中力量率先摧毁外来干涉军,这也是完全解决台湾问题的军事关键和实施登岛作战的前提,否则还是要面临着如何固守台湾的问题,遑论以台湾岛为基地东进太平洋的战略构想了。一方面我军需要率先采取进攻行动,在台湾本岛设置禁飞区和禁航区,进行攻势布雷,使用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对敌关键节点进行有限的精确打击,航空兵和舰艇部队实施攻势防御,彻底切断台湾与外界联系的一切通道,确保将台湾海空军压缩在基地并与外界彻底隔离。由于在台湾和大陆东南沿海双方都部署了高密度、先进的防空导弹系统,而双方空中进攻能力又相差不大,因此率先采用航空兵对敌纵深(由于远程导弹射程均达到了100公里以上,因此可能不仅仅是纵深,甚至包括前沿)进行打击的一方将首先遭受防空导弹的沉重打击,这一战场环境决定了我航空兵不能够冒进,由歼-7/8战斗机组成的空中力量在密集的地面防空火力配合下足以将台军先进的第三代战斗机阻止在台海中线以东;这种刺猬战术将使得台军苦心构建的空中进攻力量丧失用武之地,所谓的决战境外也只不过是一个梦想罢了。这种围而不打、打而不登的军事战略将使台军所谓精锐力量完全被孤立起来,形成一个战场真空地带,台军进不能攻,退无所战,只能够眼睁睁地看着宝贵的军事资源一天天耗尽:既不能攻战也不能守战,却不得不每天出动大量机群、舰艇部队和地面警戒力量,武器装备的磨损和后勤资源的消耗将加速进行,战力也将开始下滑;同时,台湾岛内的政治和经济形势也将开始迅速恶化,政局动荡和经济衰退成为必然,就像1996年我三军联合作战演习对台湾所造成的影响一样。
在对台湾实施封锁战略的同时,我海空军精锐力量将在北线实施积极进攻的战略;这种进攻战略完全取决于中日之间的战略冲突,对中国来说,对外石油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大约60%的石油依赖进口,由于这条资源线充满了风险并且随时可能被美国、印度、东南亚小国甚至海盗所掐断,因此就算能够破解马六甲困局也不能取得一劳永逸的结果:在中国海军成为全球性进攻力量之前,这一难题根本无法完全解决。与其远道冒险去海外进口石油,不如充分利用我国周边的海上资源,尤其是东海大陆架的油气资源,夺取这一战略要地既能够大大缓解我国面临的石油困境,又能够压缩日本的战略空间,何况该地区的资源本来就应当属于中国;而要夺取和保卫这一战略要地,就必须采取主动攻击的态势,将对手可能的军事反扑彻底清除掉。历史上日本海军泛海远道而来进攻中国的历史不能再重演。只有进攻的军队才有可能是胜利的军队,战争与其在中国海域打响,不如在日本海域打响(这当然需要中国海军具有远海制空能力)在北线实施战略进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里是日本绝大部分战略资源进口的必经之路,再向东则可以攻击其东北——西南方向的港口,即使不能够完全切断日本的全部资源线,至少也能给其造成巨大的困难。为最终将日本力量逐出中国利益范围创造有利的条件。
这三种完全不同的战略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在北方肃清日本的力量存在并夺回属于中国的利益空间是西太平洋战略的核心目标,只有首先清除日本的威胁,才能为顺利解决台湾问题和南海问题创造有利的条件;否则希望和平解决后两个问题都有着巨大的困难;其它两个方向的战略都服务于这一战略:向东封锁台湾是阻止台日之间的军事合作与勾结,保证我海军远征队的侧后安全,否则台湾省海军依赖其有利的地缘位置可以四面出击,造成我军陷入多向同时展开作战行动的不利境地;向南的防御既是为了巩固现有利益,同时也是为了稳定南海秩序,在政治和军事上争取主动地位,保证海军能够集中力量在北线进攻作战中取得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这种战略布局是要在战术上对台湾实施封锁隔离,在战略上对北线之敌实施封锁隔离。
四、中日双方力量对比
在明确了主要的威胁之后,就必须着手分析中日双方的力量对比,尤其需要分析双方的优势和劣势所在,以确定在冲突到来之前如何有效地应对。中日在经济和民族士气方面相差不大,科技水平上中国略逊于日本,但是双方在军用品上的水平却相差无几,在战略资源方面中国显然全面优于日本,但是考虑到日本本土的战略资源储备和美国的大力支持,故而这一优势将不会非常明显;在国际政治影响力方面,中国的能量更是日本难以企及的,不过由于具备了同美国的军事同盟关系,日本可以借助美国的国际影响力,二者大致相当。在战略纵深上,未来中日冲突主战场在海上,而中国沿海地区的战略纵深不过100-500公里;中国主要的政治和经济中心集中在沿海地区,在以城市作为主要攻击目标的现代战争条件下,广袤的国土并不代表着战略纵深的优势,中日在战略纵深上也不存在明显的差距。
在地缘方面,日本的优势在于拥有美日军事同盟这一层保障,尤其是美国提供的核保护伞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我国在核武器方面的战略优势,美国协助日本建立的导弹防御系统虽然不能有效拦截弹道导弹,但是却具备很强的远程防空能力,对敌方的空中进攻造成很大困难;另外一个优势在于日本拥有大量的前沿岛屿,比如与那国岛距离台湾仅仅110公里,距离台北160公里,距离花莲145公里,距离高雄320公里,距离福州370公里,距离厦门500公里,日本在此不断加强军事设施建设,1999年将跑道铺装材料改进以供喷气式飞机起降,2006年将机场跑道加长到2000米,可以起降所有的军用飞机,对我战略安全构成了比较大的威胁。庆良岛距离基隆600公里,距离上海795公里,距离舟山660公里,距离厦门900公里,在二战中就已经是日美极力争夺的战略要地,对我安全威胁不言而喻。我国的地缘优势在于:日本的战略资源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这条漫长的进口线大约有一万公里处于我近海海域,我军随时可以切断这条供给线,这对日本的打击将是致命的;另外,如果我军不主动东出第一岛链而是在东北亚即中国大陆——日本——台湾省三角海域实施进攻作战,或者在日本附近海域实施进攻,则日本的外岛优势将受到很大削弱。因此双方在地缘上也各有优劣。
在对外围因素进行对比之后,还需要着重分析双方军事力量之间的优劣,毕竟战争是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
在战略武器威慑方面,中国拥有压倒性的绝对优势,根据外刊的情报资料分析,即使以最低的估计数字而言,中国也拥有两百枚以上的核弹头,而最大的估计值大约上千枚,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核武库里至少拥有数百枚各种型号的核弹头,这些核弹头在不同型号导弹的运载下可以攻击近则百公里远则上万公里范围内的敌方战略目标,在运载火箭携带这些弹头时则可以轻而易举地攻击全球任何一个战略目标;中国核导弹的多弹头化和小型化发展迅速,大大提高了核导弹的突击能力;除去第二炮兵战略导弹部队所装备的战略/战术核导弹之外,中国海军还拥有至少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携带有12枚巨浪-1型中程核导弹;根据外刊的推测,中国更新型号的战略核潜艇也已经或者将要投入现役,这将使得中国的战略核打击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和水平。这些战略武器不仅仅具备战略打击能力,还能够实施不以杀伤敌人为目标的作战任务,譬如在高空引爆核弹头形成强烈的大面积的电磁脉冲波,瘫痪敌方的通讯指挥系统。就目前看来,即使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也无法对弹道导弹实施有效拦截,在美军在太平洋进行的历次试验来看,败多成少,这还是在美军向导弹防御系统提前输入了模拟弹飞行数据的情况下所得到的结果;可以想象,这种系统在实战中对弹道导弹的拦截能力会有多强?更何况中国已经掌握了飞行器变轨技术,弹道导弹的飞行轨迹将更加不规则,更加灵活机动,在目标上空以超过二十个马赫数的速度进行近乎垂直的俯冲,要想进行有效拦截谈何容易?即使侥幸拦截成功,核弹头在高空爆炸所产生的冲击波与核辐射也不是人们能够承受的。除了核弹头之外,中国还拥有四艘以上的攻击型核潜艇,经过不断的改进,这些核潜艇的噪音水平已经大幅度下降,接近世界领先水平,能够长时间在水下潜航,大大增强了攻击的隐蔽性和突然性,这种无限巡航能力使其能够全程保护战略核潜艇的安全,随时对敌发动战略核反击。战略轰炸机是另外一项重要的战略打击兵器,在中国的武器库里,扮演这一角色的是仿自前苏联图-16獾式轰炸机的轰-6型轰炸机,不论从航程还是载弹量来看,轰-6都算不上现代化的战略轰炸机,与美俄装备的战略轰炸机更是不可相提并论,然而在配备了新型远程空地巡航导弹之后,轰-6中程中型战略轰炸机却可以发挥出有效的战略打击能力,如果配备射程1500公里的巡航导弹,则轰-6的理论打击范围可以达到公里,此时轰-6甚至不需要飞出歼击航空兵的护航范围就可以从容地对敌战略要点实施精确打击,这在西太平洋地区这不能不说是强大的威慑力量。反观日本,基本上缺乏有效的战略武器,核武库日本一片空白,虽然日本的民用核工业非常发达,核原料储备也比较充足(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上世纪90年代末,日本拥有天然铀大于1300吨,贫化铀大于4000吨,钸54吨以及大量的钍和浓缩铀;截止2005年3月底日本原燃公司浓缩铀业务部已经获得了六氟化铀14-16吨),具备了研发核武器的能力,然而核武器的研发工作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主要的设计难关包括如何获得满足核裂/聚变所需要的核装料以及设计和制造中的工艺问题,这些难关没有数年的时间是根本不可能攻克的;虽然我们并不因此对日本的核战争潜力视而不见,但是日本国内林立的核电厂和狭小的岛国面积却使得日本根本无力来主动发动一场核对战。至于战略轰炸机日本也是空白,虽然拥有数量比较庞大的先进战斗机群,然而这些战斗机即使在空中加油机的保障下,其越洋轰炸能力也并非很强,其作用更是不可与战略轰炸机同日而语——这也许是中国在拥有大量先进重型战斗机的同时还保留并不断改进老式轰-6轰炸机群的重要原因。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一开始就承诺不率先使用核武器,中国战略导弹的使用原则是防止核战争的爆发,在核战争爆发之后遏制核战争的升级;同时日本现在仍然是一个无核国家,一个核大国不可能使用核导弹对一个无核国家发动打击;岛上大量的核电站的存在也使得中国的战略打击必须小心翼翼,避免因误击核电站而导致的政治被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在未来冲突中我国的战略威慑力量。
虽然中国陆军尤其是野战防空、地面火炮和装甲集群的作战能力在全球具有最高水平,但是由于未来中日冲突的主战场在海上而非陆地,故而陆军发挥不了多大作用,不做比较。
中国拥有一定的战略优势,日本则拥有一定的战术优势。在空中力量方面,上世纪90年代之前日本在战斗机方面拥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它率先装备了先进的第三代重型战斗机F-15J,即使其第二代战斗机F-4相比中国当时装备的新型战斗机歼-8也具有比较大的技术优势,随后日本研发了世界上第一种装备有主动电扫相控阵雷达的F-2战斗机;目前日本航空自卫队装备有作战飞机大约1000架,其主力战斗依然是F-15CJ型战斗机,但正在实施升级改装计划;同时对美国第四代隐形战斗机F-22和F-35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除了装备大量先进战斗机之外,日本还拥有亚洲最庞大的空中预警机群,1998年之前日本就已经拥有了13架E-2C“鹰眼”早期预警飞机,其中5架已经在2003年之前完成了升级计划;1996年日本开始陆续装备了4架先进的E-767大型空中预警机,能够探测320公里之外的目标,对高空目标的探测距离达到600公里,可跟踪数百个空中目标,并指挥30批战斗机实施拦截作战;在“合作对抗2003”联合空战演习中,日本航空自卫队1架E-767预警机伴随6架F-15战斗机从本土起飞经过空中加油直抵美国阿拉斯加空军基地,充分表明日本已经具备了越洋发动空中进攻的能力。这种技术优势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逐渐地缩小了,中国先后引进了俄罗斯苏-27SK/UBK、苏-30MKK/2重型战斗机、伊尔-78大型空中加油机和A-50空中预警机,作战半径至少扩大了一倍,初步具备了对周边地区发动空中打击的能力;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歼-8D/F战斗机、歼-10战斗机、歼-11重型战斗机、歼/轰-7(A)战斗轰炸机、轰-6U空中加油机以及多种型号的空中预警机和电子支援飞机批量投入现役,战斗力也已经今非昔比。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已经构建了世界上仅次于美军的第二大重型战斗机群,成为极少数几个能够装备高低档搭配作战机群的国家,随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机载电子系统也飞速发展,具备了自主研发先进电子设备的能力,可以预见我军作战飞机在信息方面与西方之间的差距将迅速缩小。目前为止,除去了空中预警方面的差距之外,中日两国的空中力量基本上达到了平衡。
在海上力量方面,仅日本海上联合舰队就拥有官兵2万人,大中型舰只76艘,其中包括两栖舰船3艘,驱护舰33艘,潜艇18艘,水雷战舰艇13艘,后勤辅助舰船9艘;飞机223架,包括P-3C大型远程反潜巡逻机99架,EP-3E大型电子侦察机5架,SH-60J与SH-3A舰载反潜直升机97架,扫雷直升机10架,救援直升机12架;舰艇部队分为4个护卫队群和潜艇舰队。前者由4支八八舰队和8艘直辖舰(包括1艘旗舰,5艘大型综合补给舰和2艘训练支援舰)组成,八八舰队则各包括1艘白根/楱名级反潜驱逐舰,1艘金刚(改)级大型防空驱逐舰,1艘旗风/太刀风级防空驱逐舰和5艘村雨/高波/朝雾/初雪级多用途导弹驱逐舰组成;潜艇舰队由2个潜艇队群和1个练习队组成,拥有潜艇求援舰2艘,作战潜艇16艘及训练潜艇2艘组成;此外联合舰队还拥有航空集团和扫雷队群。航空集团包括7个航空群(师)和3个直属航空队(团)组成,其中1、2、4、5航空群拥有20余架P-3C岸基反潜巡逻机、部分UH-60直升机;扫雷队群包括2艘排水量达5650吨的浦贺级扫雷母舰、3艘排水量1275吨的八重山级远洋扫雷舰以及11艘排水量510吨的岛级沿岸扫雷舰;此外,第一运输队还拥有3艘大隅级两栖攻击舰(标准排水量8900吨,满载排水量16000吨)。不仅如此,日本仍然在不断地扩充海上力量,正在将金刚级驱逐舰升级到金刚改级,同时建造4艘金刚改充当新的旗舰,建造未来载机驱逐舰,其标准排水量达到13500吨,满载排水量大约20000吨,还计划为亲潮级加装AIP系统,以提高其水下航行能力。反观我国海军,整个90年代仅仅建造了十余艘江卫2级轻型导弹护卫舰、2艘4000吨级的旅沪级导弹驱逐舰和1艘6000吨级的167号导弹驱逐舰,引进了2艘现代级导弹驱逐舰,这些舰只的性能与日本同期建造的金刚级和村雨级驱逐舰相比有着比较大的性能差距,在现代级驱逐舰服役之前中国海军才刚刚拥有有限的点防御能力,而此时日本已经具备了完备的海上远程区域防空能力,差距之大可见一斑。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相继建造了168、169大型多用途导弹驱逐舰以及170、171大型区域防空型驱逐舰,然而即使是这种国产最先进的驱逐舰,仍然无法达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的金刚级驱逐舰的水平,何况日本现在又开工建造新的金刚改。与水面力量的继续落后相反,水下力量的对比自进入新世纪以来逐渐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中国在持续削减潜艇部队规模的同时加大力度研制新型潜艇,新型宋级改常规动力攻击型潜艇的问世,大大削弱了日本潜艇的技术优势,在综合作战能力方面与之相当;从俄罗斯引进了4艘基洛877和8艘基洛636攻击型潜艇,仅仅这12艘潜艇的作战能力就基本上可以抵消日本海上自卫队的绝大部分潜艇;而自去年来外刊纷纷报道中国新研制的“元”级常规攻击型潜艇,据推测其作战能力应当大幅度超越宋级改。如此一来,中国潜艇部队不仅仅继续保持着规模上的优势地位,而且在质量方面迎头赶上甚至有所领先。在海军航空兵方面,中国海军飞机数量比较多,但大多是老式的歼7系列战机,去年才将所有的老式歼6歼击机退役;不过新型战机正源源不断地进入现役,主要是苏-30MKK2重型战斗轰炸机和歼/轰-7(A)战斗轰炸机,这两款飞机均拥有先进的电子系统和强大的对海/地攻击火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海军对海/地攻击能力薄弱的局面;新型预警机、空中加油机以及电子侦察/干扰机也开始服役,将逐渐抵消日本在这方面的传统优势;在舰载直升机方面,虽然中国引入了俄罗斯卡式大型反潜直升机,然而并不能够改变我海军舰载反潜机技术水平落后的局面,甚至卡式直升机本身也已经算不上先进了。中国海军的另外一个明显优势则是反舰导弹,经过数十年努力,我国已经可以研制出各种类型的反舰导弹,形成了重型与中轻型、远程与中近程、超音速与高亚音速相搭配的完善的反舰导弹家族和体系,四艘现代级驱逐舰装备的SS-N-22超音速重型反舰导弹更是使得我国海军水面打击能力如虎添翼,不夸张地说,中国海军已经拥有了本地区最强大的反舰作战能力。
通过上述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中日双方有许多方面基本持平,在区域防空能力和反潜作战方面日本海上自卫队明显拥有优势,而在对海攻击和空中进攻能力方面中国海军则开始拥有优势,在水下中国也已经取得了优势。军事的天平正在逐渐地向中国倾斜。目前中日处于战略和战术上的均衡状态,这种均衡对中国是很不利的,因为中国所要努力争取的利益是基本层面的国家利益,换言之,只不过是在讨回本就属于自己的利益;而日本则是在实行利益扩张,既要继续霸占本属中国的那部分利益,又要继续蚕食中国的合法利益;对中国而言是寸土必争,而对日本则完全是占多少便宜的问题,日本显然占据了主动权,而中国则处于被动。不过,由于未来中日冲突将主要发生在距离双方都比较遥远(至少1000公里)的海上进行,因此双方的固定翼航空兵都很难全天候地为水面舰队提供必要的空中掩护,在瞬息万变的现代海洋战场上,也许岸基航空兵才刚刚起飞,战争就已经结束了。虽然中日双方拥有的重型战斗机的作战半径从理论上说都超过了1000公里,但是由于战斗机远离水面舰队,因此并不能够提供实时的空中掩护,这就使得航空兵有效护航能力大打折扣。虽然日本的大隅两栖攻击舰和所谓的未来载机驱逐舰都具备在短期内改装成搭载固定翼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的能力,然而飞行员的训练、战术条例的制定和运用及最终战斗力的形成却不是在短期内可以完成的,能否赶得及参战都是个未知数,故不用考虑。中日未来的冲突,以现在的实力衡量,将是势均力敌的一场恶仗,从技术层面上,将是由海面作战和水下作战所构成的半立体式作战,由于潜艇在水下的活动和舰载直升机在有限空域的有限行动,这种作战就既不同于以往老式的平面海战,也不同于航母攻击型的立体式。双方的死穴竟然完全相同:缺乏有效的固定翼航空兵力量。而打破可怕均衡的法门正在于此。
五、航空母舰的战略意义
对于中国来说,亦步亦趋地发展大型区域防空型驱逐舰、反潜驱逐舰和多用途驱逐舰耗时费力,并不能够取得最佳的效费比。因为不论数量还是质量,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日本都将会继续领先于中国——虽然我们认为武器装备的国产化水平过低将使日本在战争中面临武器供应问题,但是有了美国这个盟国,日本根本不会存在这种问题。而早在65年前,山本五十六就已经用舰载机的炸弹告诉世界:海战的航空兵主导时代已经来监!很奇怪这一事实竟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导弹驱逐舰的问世而被人们遗忘,防空导弹的性能被过分夸大,没有航母的国家纷纷在军舰上加装各种型号的舰空导弹,试图以此对抗敌方航空母舰放飞的攻击机群,这种做法也确实能够解一时之急,在战争中发挥一定作用:在1982年英阿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中,英舰防空导弹就击落了多架阿军作战飞机。然而这场战争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中小规模的海上冲突罢了,阿军飞机没有足够的空舰导弹可以使用,是防空导弹取得战果的重要原因,换句话说:这场战争实际上不是导弹对飞机的战争,而是先进的舰空导弹对采用二战投弹方式的喷气机的对抗,使用这种攻击方式的喷气式飞机,实在跟二战的老式螺旋桨飞机没有太大区别,只不过速度快一点罢了。快速的机动性和高度的隐蔽性,以及高性能舰空导弹的使用,攻击飞机和导弹的完美结合使得固定翼舰载机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堪称现代海战的决胜杀手。那种没有固定翼舰载机,而只是搭载着几十枚舰空导弹和舰舰导弹及舰潜导弹的军舰,跟一战时期的战列舰有什么区别呢?只不过发射的不是炮弹而是导弹而已,基本的攻击方式和作战思想并没有本质上的超越。在面对来自空中的打击时,这种军舰如果不能够在一百甚至两百公里的距离上击落敌机的话,那么它就只能拼命地拦截擦着浪尖飞来的导弹了。然而要在如此之远的距离上锁定并击落敌机又谈何容易!现代空舰导弹的射程越来越远,可是舰空导弹的射程却没有长足的增加。一架中型舰载机可以携带4枚空舰导弹,四架舰载机的对海攻击火力就已经相当于我军的大型驱逐舰了,而其攻击半径和攻击速度更是驱逐舰无法比拟的。一艘驱逐舰开足马力航行一个小时的距离,战斗机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到达:在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生死,时间就是胜败的现代战场上,这种差距简直令人无法容忍!从成本上说,一艘现代化的驱逐舰造价都在一亿美金以上,而一架先进的战斗机造价也不过两三千万美金,在不考虑空舰导弹成本的情况下,一艘驱逐舰必须击落至少四五架战斗机才能够取得成本的平衡,而这意味着它还要面对大约16-20枚反舰导弹的死亡冲刺!
既然战斗机对军舰的作战优势已经充分表现出来,那么建造航空母舰难道不是建设一支现代化海军所必需的吗?面对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领先的日本,只有实行跨越式的发展战略才能够在足够短的时间内迅速取得对日本海上自卫队的优势,而这种跨越式的发展就只能是建造航空母舰。反对者的理由大致有三:一是世界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武器装备应该由机械化走向信息化,而航母是典型的机械化产物;二是根据非对称作战原则,中国应当着力发展自己的优势兵器即潜艇;三是即使我们拥有了自己的航母,面对美军12艘超级航母,是否能够有效对抗?还有许多其它的理由例如技术、成本等方面的理由,这些都不值一驳。第一个反对理由没有正确认识到信息化与机械化的关系,如果二者仅仅是简单的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那么中央军委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的发展战略就是一个错误。问题是:两者真的是简单的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吗?什么才算是真正的信息化装备?恐怕只能够列举出网络等极少数算不上装备的装备了。信息化的真正内涵包括两点:一是研发全新概念的信息化装备,二是对现有装备进行信息化改装和升级,进行嵌入改造升级,使其具备信息作战能力。离开了现有装备谈信息化,就好比离开了大脑谈知识一样荒谬。如果可以硬生生地将航母装进机械化的口袋里,简单地帖上机械化的标签而加以抛弃,那么一切现有的武器装备差不多都可以扔进垃圾堆里了。从坦克到飞机,从步枪到大炮,除了卫星和网络,没有哪一项装备不是机械化时代的产物,就连卫星和网络也是产生于机械化时代。在美军提出的未来网络中心战构想中,人们所能够看到的有形装备,依然是航母、飞机、坦克、大炮和导弹这些被有些人认为是机械化时代产物的装备。在众多的武器装备中,恰恰只有航母才有资格堪称是信息化的集大成者,在海上,只有航空母舰拥有足够大的空间来安装各种大型信息战设备:最先进的电子传感器、最发达的网络指挥系统、最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以及最强的信息压制能力,难道不都集中在了航母上吗?就连电子干扰机和预警机也可以在航母上找到身影,航母也是未来海上网络中心战的关键节点和指挥中心,怎么能够被看作机械化的产物呢?倘若拥有最强大信息指挥与对抗能力的航空母舰都可以被斥之为机械化产物的话,那么其他一切舰艇就更应当立即淘汰了。第二种理由则存在着指导思想的片面性,非对称作战并非指单一发展一种武器装备,武器装备种类(而非型号)的单一化必然导致作战能力的单一化,没有任何一种兵器可以包打天下,而作战能力的单一化必然导致战略战术的单一化。我们要夺取未来战争的胜利,难道可以依靠那一两个撒手锏吗?在敌人很快找到对抗这些撒手锏的手段的时候,我们岂不是要束手就擒?现代战争是系统与系统的对抗,武器装备发展也必须系统化、全面化和均衡化,单一的武器装备所导致的单一的战术运用和选择必将导致战争的失败。潜艇之所以可以位列战略攻击武器的行列,并非因为潜艇的作战能力,而是由于其奇特的作战方式;它像幽灵一样在水下到处游荡,在敌人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发动致命的攻击,之后又像幽灵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堪称海战中的独行侠和狙击手,尤其是应用于破交作战的时候,这种战略作用会更加明显。然而这种海上游击战毕竟不能对大型航母编队构成威胁,甚至面对大型水面舰艇编队的时候这种作用也会受到很大削弱:一两艘潜艇攻击一个舰艇编队简直就是自杀,而大规模的潜艇编队又会使其丧失隐蔽性。第三种理由也站不住脚,发展航母并不代表要和美军超级航母进行海上对攻,因为我们最主要的威胁不是美国而是日本,中日爆发军事冲突的机会远远高于中美冲突的可能。反言之:难道不发展航母就能够彻底击败美军的超级航母吗?对抗超级航母必然需要各军兵种实施联合突击和作战,而不是采用航母对攻的方式。如果一定要用是否能够打败美军超级航母作为标准来裁判一切海军装备的话,那么我海军绝大部分军事装备都可以退出现役了;如果单纯发展驱护舰和潜艇及攻击机就足以对抗超级航母,那么我海军现在就可以宣布无敌于天下了。当美军正在着力发展下一代航母的时候,我们却还在为争论航母到底有没有必要建造而大打口水仗,是在浪费宝贵的时间资源。
对航母的反对意见基本上基于这样一个认识:航母是一种战术层面的武器装备,建与不建的关键在于其能否有效应对未来与美军的冲突。这种观点有认识上的偏差,对于美军而言多建几艘或者少建几艘以及建造什么样的航母确实可以看作一种战术上的考虑,因为美军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航母战斗群;然而对于中国而言,情况则完全相反,建造航母不是战术层次的问题,而是具有强烈的战略意义。这种战略意义首先表现在航母可以打破目前西太平洋地区存在的不利于我的战略平衡,由于该地区国家的航母力量仍然为零(泰国虽然购买了航母,但是基本上不具备作战能力),不论海军实力如何,缺乏有效的中远海空中攻防能力却是共同的死穴;在这种情况下,谁最先拥有航母,谁就掌握了战略主动权。西太平洋利益带的力量格局立刻会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将首次具备使用舰载航空兵进行远海进攻的能力,战场将迅速以我为中心向外扩展,对手的战略空间将立刻被压缩,凭借舰载航空兵的绝对优势,我海军可以克服大型驱护舰与日本之间的技术差距,战场控制能力得到质的飞跃。这样,我海军水面舰队就可以摆脱对陆基航空兵的护航需要,可以依靠自身航母所携带的航空兵实施实时的空中掩护,这也将节约大量的陆基远程战斗机资源,使之可以用来组建战略空军,发展越洋攻击能力。
航母的第二个战略意义在于它使我军具备了从海上对各潜在对手的本土实施精确打击的能力,这再次使得战场向外大幅度扩展,敌陆基航空兵作战半径再也不是我水面舰队活动的禁区了。同时,我军还将由此具备在任何一个方向对敌展开空中进攻和立体封锁的能力。对台湾来说,所谓的东部屏障将失去全部战略意义,不仅仅西部的主要海军基地左营、马公、高雄和台中处于解放军的封锁之下,而且东部的苏澳、花莲基地及北部的基隆基地,也都完全被切断了:解放军航母编队随时可以选择一个有利的战场方向,对台军港口和基地实施封锁和打击,这就使得台湾进一步真空化,对于我军向东封锁的战略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我军也可以选择从任何一个方向对日本本土或者前沿岛屿发动军事攻击,在航母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对日本本土发动大规模空中打击的可能性仍然不高,但至少可以迫使日本海上力量回防本土;此时,日本自我吹嘘的世界第二大远洋进攻舰队将失去实战价值,只能够巡弋在日本近海,沦为黄水海军,这对于我军在北线实施战略进攻亦有难以估量的促进作用。甚至连美军驻和关岛的战略基地也面临着解放军来自航母的空中打击,这种战略作用更是不能够忽视。此时,整个西太平洋地区的战略攻防格局将发生显著的变化,中国再也不是只能防御不能进攻的一方了,日美舰队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局面将彻底终结;中国将获得可贵的使用廉价精确制导武器对美日本土发动打击的能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有限进攻;而日本和美国也不得不开始考虑本土/近海防御作战的问题了。这种战略转变作用确实是包括弹道导弹核潜艇在内的任何武器所无法拥有的。
就我军军事力量发展来说,航母的战略意义在于它使得我海军舰队力量由平面化/半立体化走向立体化,开始拥有立体化的远海攻击能力;航母所发挥的作用绝不仅仅局限于其自身的航空兵攻击力量,更重要的是它在整合海上力量、优化海军结构方面的主导作用。还没有哪一个舰种能够像航母这样能够把几乎所有的海军装备有效整合起来,组成一个海上作战系统;可以说,航母早就超越了自身,而是融航天、信息、航空、水面和水下于一体的全维作战力量。而其他任何舰只都无法起到这样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国在西太平洋地区面临的最主要威胁来自日本,应当奉行南守东困北攻的军事战略,为贯彻这一战略就必须建设一支以航母为核心的远海战斗群,从而实现军事战略由防御转向进攻,极大地扩展中国的战略生存空间,从根本上改变战略困境。需要注意的是:航母的战略意义并不仅仅针对中国而言,对日本也一样。一旦日本率先装备了大中型航母,则会给中国带来灾难性后果。从日本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军事发展战略来看,建造航母只是时间的问题;这也是中国需要特别加以警惕的。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航母战斗群配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