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花衣彩多,就像云霞一朵朵,身体移动很巧妙,九冬腊月破天荒地,帮我猜猜

乾坤轶事--九十九个毛主席的风雅轶事--纪念建党90周年 打印页面 - 乌有之乡
- 有好书 有朋友 有思想 有责任
&>&&>&&>&&>&正文 
乾坤轶事--九十九个毛主席的风雅轶事--纪念建党90周年
作者:张承永&&更新时间: 16:40&&来源:乌有之乡&&责任编辑:国器
九十九个毛主席的风雅轶事
张承永编著
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纪念日,为了庆祝这一伟大节日,赶写了这个本子,以献给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的缔造者——毛泽东。
这是继日、12月9日,先后编写了 《乾坤段子——九十九个毛主席的故事》和《乾坤诗话——九十九个毛主席的诗话故事》。之后,又一个乾坤系列篇——《乾坤轶事——九十九个毛主席的风雅轶事》。
毛泽东是一个很本色的人。最富文人情趣,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鲜为人知的风雅轶趣之事。他交了很多党外民主人士朋友,有的还是“右派”朋友。这些朋友中大多有深厚的古代文史素养,有不少是有名的专家学者,他们在一起纵论古今,吟诗唱和,一派文人墨客气象。就是信物往返,也是高深典雅,智慧含蓄。。一次,毛泽东看完章士钊的来信,吩咐工作人员:“赶紧上街,买两只鸡,给章士钊送去.”当晚,工作人员把鸡送去时说:“主席看到你的信。”章士钊举举鸡说:“知道了,这是回话”两只鸡,怎么是回话,工作人员说:留给他“一个终生猜不透的谜。”还有一次,何香凝画了一只老虎,用玻璃框框着,送给毛泽东,他反复玩赏,然后,吩咐工作人员:“是了 ,这只虎应该放在东屋。”工作人员说:他“始终不明白为何要放在东屋?”这样的行事风格,似乎不象一位现代的政治家,但却使毛泽东成为更有雅趣、更有魅力的现代政治家。
《乾坤轶事》就是从说不完的毛泽东的故事中,又选编了九十九个轶趣故事。内容含蓄。格调典雅。语言恢谐,妙趣横生。收编时在文字上,有的做了技术性的处理和改写,且在每篇开头缀以诗作,以继承传统,宏扬国粹。
(一)少年毛泽东对”对子”…………………………………………1
(二)毛泽东即兴应对………………………………………………2
(三)毛泽东和李立三应对…………………………………………4
(四)毛泽东喜爱民歌………………………………………………5
(五)毛泽东的辣椒歌………………………………………………8
(六)毛泽东撰写挽联………………………………………………9
(七)毛泽东救下周子昆……………………………………………10
(八)毛泽东做傅连暲的入党证明人………………………………11
(九)毛泽东按月亮办事……………………………………………13
(十)“毛主席在保安”的照片………………………………………14
(十一)毛泽东半截香烟待客………………………………………15
(十二)毛泽东带头戴边区部队生产的毡帽………………………16
(十三)毛泽东趣评《西游记》中的人物…………………………16
(十四)毛泽东诗论项羽……………………………………………17
(十五)毛泽东改《别赋》送友……………………………………18
(十六)毛泽东与陈嘉庚……………………………………………19
(十七)毛泽东禁止为自己祝寿……………………………………20
(十八)毛泽东送美国大使赫尔利“乡巴佬”的绰号……………21
(十九)毛泽东的说文解字…………………………………………22
(二0)毛泽东题诗答复傅斯年……………………………………23
(二一)毛泽东巧答记者问…………………………………………24
(二二)毛泽东在“民主之家”题词………………………………25
(二三)毛泽东与冯玉祥……………………………………………26
(二四)毛泽东在城南庄遇险…………………………………………27
(二五)毛泽东题写《人民日报》………………………………29
(二六)“毛泽东由此上山”……………………………………30
(二七)毛泽东与逃兵……………………………………………32
(二八)毛泽东为“二乔”断名…………………………………33
(二九)毛泽东问名解姓…………………………………………34
(三0)毛泽东话麻将一语双关…………………………………35
(三一)毛泽东要与国民党代表填词酬唱………………………36
(三二)毛泽东不忘一师小同学程星龄…………………………37
(三三)毛泽东称前清翰林为“叔老”…………………………39
(三四)毛泽东在第一届政协会议签到簿上签名………………40
(三五)毛泽东的风采……………………………………………42
(三六)毛泽东喊“口令”………………………………………43
(三七)毛泽东为柳亚子亲书“上天下地之庐”匾额…………44
(三八)毛泽东的“苟富贵,毋相忘”…………………………45
(三九)毛泽东不吃死鱼…………………………………………47
(四0)毛泽东提出:“民主党派万岁”……………………………49
(四一)毛泽东的塾师诗赞毛泽东………………………………49
(四二)毛泽东的乡友诗批毛泽东………………………………50
(四三)毛泽东为女儿娇娇起名…………………………………51
(四四)李达不称毛泽东为“主席”……………………………53
(四五)毛泽东与文人诗信交往…………………………………54
(四六)毛泽东要邵力子续字……………………………………54
(四七)毛泽东北戴河要看《增广》……………………………56
(四八)毛泽东堂弟毛泽青被打“老虎”………………………58
(四九)毛泽东叫把有“毛主席万岁”的蘋果吃掉……………59
(五0)毛泽东不同意王芳将“芳”字改为“方”……………60
(五一)毛泽东庙里抽签………………………………………………61
(五二)毛泽东要“辣子”不是要“蜡烛”…………………………62
(五三)毛泽东和钱三强对话…………………………………………63
(五四)毛泽东指挥卫士搬沙发………………………………………65
(五五)毛泽东流传下来的漏字不全的手迹…………………………66
(五六)毛泽东给林克留下墨宝………………………………………67
(五七)毛泽东在飞机上让宋庆龄坐头等舱…………………………68
(五八)毛泽东出题考尤金……………………………………………69
(五九)毛泽东为身边卫士做媒………………………………………70
(六0)毛泽东为安徽大学题写校名…………………………………72
(六一)毛泽东为京剧改词……………………………………………73
(六二)毛泽东对太平天国战将旧居没有蚊子发生兴趣……………75
(六三)毛泽东亲手扶犁耕地…………………………………………76
(六四)毛泽东与三位学者的西湖佳话………………………………77
(六五)毛泽东连炸弹都不怕却怕大雨………………………………81
(六六)毛泽东“钦点”李锐为兼职秘书……………………………82
(六七)毛泽东在摄影棚与演员们在一起……………………………83
(六八)毛泽东四字评杜甫……………………………………………84
(六九)毛泽东给小麦估产……………………………………………85
(七0)毛泽东冒雨察看天燃气………………………………………86
(七一)毛泽东指点近代风云人物……………………………………88
(七二)毛泽东读贴……………………………………………………89
(七三)毛泽东关怀身边工作人员……………………………………91
(七四)毛泽东特许的将帅蓄须………………………………………92
(七五)毛泽东与周谷城笑谈“附庸风雅”…………………………93
(七六)毛泽东两考胡耀邦……………………………………………95
(七七)毛泽东笑谈有色金属与有色人种………………………96
(七八)毛泽东纵论天上人间……………………………………96
(七九)毛泽东“和辙”祝酒……………………………………97
(八0)毛泽东与周南……………………………………………99
(八一)毛泽东娓娓叙说“三绝碑”……………………………100
(八二)毛泽东关心儿媳婚事……………………………………101
(八三)“开国元首与末代皇帝”………………………………103
(八四)毛泽东评《金瓶梅》……………………………………106
(八五)毛泽东赠诗上海女儿……………………………………107
(八六)毛泽东与观世音菩萨……………………………………112
(八七)毛泽东讲“段子”………………………………………114
(八八)毛泽东诗赞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116
(八九)“毛氏藏书”印章…………………………………………117
(九0)毛泽东为程思远取别字……………………………………118
(九一)毛泽东与高亨………………………………………………118
(九二)毛泽东为工作人员写诗赴约会……………………………120
(九三)毛泽东在陈毅追悼会上赞挽联……………………………122
(九四)尼克松说:“我们成了主席说的‘好汉’了”…………123
(九五)毛泽东剥李白诗评李白……………………………………124
(九六)毛泽东最后一次修改诗词…………………………………125
(九七)毛泽东与尼克松女儿、女婿谈诗…………………………126
(九八)毛泽东与工作人员评论外国名著《红与黑》……………128
(九九)毛泽东的遗物与雷洁琼的题词……………………………130
(一)少年毛泽东对“对子”
诗曰:重聚京华促膝谈,师生欢笑忆当年。眼前浮起塾中事,濯足修身对对联。
1903年的夏天,南岸私塾先生邹春培对学生吩咐道:“我中午外出有事,不在蒙馆,你们务必尽心温课,不得走动喧哗。等下我就回来。下午再点读新课。”邹春培走后,毛泽东温好课便和同学们一起去池塘游泳。
当邹春培回到蒙馆时,小阁楼空无一人,学生们正在戏水弄波。他脑怒地来到池塘边,铁青着脸,狠狠地嘟哝着:“儒子不可教也!”回到蒙馆,邹春培决定对学生们不守纪律的行为,采取一种特殊的处罚方法——对“对子”。如对不上,再说。他在黑板上写下了“濯足”两字。毛泽东略加思索,从容地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修身”二字。
毛泽东的巧对使同伙们免受一场责罚。半个多世纪后,毛泽东已领导一个泱泱大国。物换星移,幼时同伴对这件事仍然记忆犹新。
1957年11月,毛裕初应邀去北京,毛泽东在中南海丰泽园会见了他。毛裕初比毛泽东长四岁,论字辈,是毛泽东的房叔祖父,他们在南岸私塾是同学。这次会见,谈到了数十年前那件事。毛裕初回忆说:“有一次,邹先生外出有事,叫同学们呆在私塾里温书。等先生一走,你就带着大家去南岸下的那口塘游泳。正当大伙玩得痛快的时候,先生回来了,见大家在塘里玩水,便要处罚同学们,怎么个处罚法呢?先生既不打手板,也不罚站,而是想了个主意叫大家对“对子”。他便出了个上联——‘濯足’,叫同学们对下联。同学们都对不出来,你对的是‘修身’,先生十分满意,才没有处罚同学们。”毛泽东听到这里,一下子想起来了,高兴地说:“对了,‘濯足’对‘修身’。这个‘濯足’就是洗脚,越洗越干净。《孟子·离娄上》讲:’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楚辞·渔父》也说:‘渔父菀尔而笑,鼓枻——1——
(在这读yi音,指船舷或短桨;亦读xie音,矫正弓弩的器具。)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那个‘修身’就是修心养性,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礼记·大学》上讲:‘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先生批评我们不该玩水,我们说这样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提高修养。先生当然拿我们没有办法。”
(二)毛泽东即兴应对
诗曰:古寺名楼遗墨痕,文人骚客口中吟。最是大年三十夜,爆竹声中对上门。
& 1917年秋,24岁的毛泽东游学到湖南安化,曾去拜访当地名流夏默安先生。夏默安出了一个上联,要毛泽东回答下联:
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
毛泽东略一思索,对道:
青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
这下联既工整、贴切,又饱含革命哲理,气势磅礴。私塾先生一听,伸出大拇指高声地赞扬道:“妙!妙!”对应严谨,平仄合韵,借景生情,对得极为巧妙。妙就妙在“乎” 字上,按古诗平仄对杖关系,你出“也” 我对“乎”,正确无疑。但“乎” 字又内含一字双关之意,让人联想到:为公呼,为私呼?将青蛙人性化,意境深邃,所以可称上乘佳作。夏老先生见毛泽东的对句不凡,便以礼相待。畅谈后,还送了8块银元给毛泽东做旅费。
在游览北宝塔时,毛泽东在七层塔壁上用墨笔题联:
洢水拖蓝,紫云反照;
铜钟滴水,梅岭寒来。
这四句是指安化四景:每适雨后,洢水特别清蓝;紫云山有巨石如镜,阳光可反照到县城;劝学所的铜壶滴漏计时器,滴水有声;梅子岭下有泉水,清爽可口。  1934年2月的一天,毛泽东等领导同志来到离中央政府所在地沙洲坝不远的乌石垅,帮助红军家属犁田。休息时,有一老者深知毛泽东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便想讨教讨教革命的道理,于是出了一上联曰:  雾锁高山,哪个尖峰可出?  毛泽东听后,眼睛凝视了一下田野,看见插在田头的红旗迎风招展,应声答曰:  火烧原野,这杆红旗敢行。  众人听后,齐声喝彩。一私塾先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对大家说:“我出一上联给大家对对。”私塾先生沉思了一下,看见路旁的一条小溪流,有所触动,于是出联曰:  涓涓小溪,岂能作浪?  毛泽东看了看群众点烟的火柴杆的点点火星,即生灵感,回对曰:  星星火炬,可以燎原!
 1929年4月,毛泽东率红四军从井冈山突围,转战赣南闽西,一路上风餐露宿来到江西兴国县。中共兴国县负责人陈奇涵、胡灿等凑钱请毛泽东打牙祭,吃兴国县的蒸笼粉鱼。毛泽东见桌上摆上个圆竹笼,周围四碟小菜,颇为新奇。尝了鱼块后,觉得又辣又鲜,很对口味,不禁频频举箸。吃了一阵,凡事喜欢调查研究的毛泽东,开口问道:“这菜叫个什么名字?”胡灿说:“家常菜,没啥正式名字。”陈奇涵接口道:“凡事名正才言顺,毛委员给这菜起个雅名如何?”毛泽东当即写了一副对联:
上联:上盘下盘,盘叠盘,盘盘装好菜;
下联:主料配料,料拌料,料料出佳肴。
横批是:“四星望月”
毛泽东进一步解释说:“你们看,一个圆竹笼像月亮,四个碟子像星星。这星星和月亮,就像各地的工、农、商、学群众盼望红军的到来。我看叫它‘四星望月’好不好?”大家被他奇妙的联想折服,纷纷叫好。他把红军比作月亮,把工农商学等群众比作星星,这和他后来选定四颗小星围着一颗大星的国旗图案,有着惊人的相似。从此,兴国县这道客家风味菜载入了中国名菜谱,还走上了中南海的国宴。
(三)毛泽东和李立三答对
& 诗曰:风雨飘零忧患心,寻求真里赴邦邻。他乡岂是久留地,唯有潇湘恋故人。
1921年11月中旬,李立三在法国勤工俭学,由于参加爱国进步活动,因而被法国当局遣返回到上海,中共中央决定派他回湖南从事工人运动。他拿着党中央的介绍信来到长沙清水塘23号毛泽东办公及居住的地方。当时,毛泽东正在伏案疾书,抬头一望,见到是阔别已久的老友,喜出望外。毛泽东的夫人杨开慧也高兴地说:“难怪方才喜鹊叫,原来是李兄大驾光临!”毛泽东接着说:“这叫做‘洞庭有归客’。”李立三立即回答说“潇湘逢故人。”两人握手,相视大笑。
李立三(1899——1967),原名隆郅,湖南醴陵人。1919年赴法国留学,1921年回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他和毛泽东的应对联,语出南朝梁代柳恽《江南曲》:“汀州采白蘋,日暖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将晚。不道新知乐,
只言行路远。”
(四)毛泽东喜爱民歌
诗曰:传统文明百世宗,民歌土调意无穷。《诗经》卷里风雅颂,最好篇章是国风。
傻俊角,我的哥,和块黄泥捏咱两个。  捏一个你,捏一个我,  捏得来一似活托;捏得来同床歇卧。  将泥人儿摔破,着水儿重和过,  再捏一个你,再捏一个我;  哥哥身上有妹妹,妹妹身上有哥哥。  这首民间散曲,《汴省时曲·锁南枝》,见于散曲选本《南宫词记》。编者明代陈所闻,名荩卿,江苏南京人。《锁南枝》是曲牌名。该书所收的这首《锁南枝》,是表现爱情生活的,但显是民间化的改作。其构思乃至词句,在此前即有。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有件艳事:他有位贤良的妻子,叫管道升,善画墨竹、兰、梅,亦工山水、佛像,诗词歌赋也造诣很深,本来是女子中魁首。但赵孟頫却异想天开,要纳妾,又不便开口,便填了首曲,给管夫人看,其中有:“岂不闻王学士有桃叶、桃根,苏学士有朝云、暮云?我便多娶几个吴姬、越女无过分。”还安慰她:“你年纪已过四旬,只管占住玉堂春。”管夫人知道后,自然很不高兴,可又不便发作。为了劝阻丈夫,也填了一首《我侬词》:“我侬两个,忒煞情多!譬如将一块泥儿,捏一个你,塑一个我。忽然欢喜啊,将它来都打破。重新下水,再团、再炼,再调和,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那其间啊那其间,我身子里也有了你,
你身子里也有了我。”把《南宫词记》所收的这首《锁南枝》同管夫人的《我侬词》对照一读,显是一脉相承。  毛泽东很喜欢这首民间曲子,并多次引用。至晚在1937年以前,他就读过。1936年11月至翌年4月,毛泽东在阅读李达等译的苏联西洛可夫等著的《辩证唯物论教程》时,随手在其中“否定同时是肯定,‘死灭’同时是保存”诸语旁,批上了“哥哥身上有妹妹,妹妹身上有哥哥”,进而以这首曲子说明:“一刀两断不是辩证法”,辩证法的否定观,既是扬弃,又是肯定、保存和融合。可见他对这首曲子记忆之熟,运用之活。1957年,毛泽东赴莫斯科参加世界共产党、工人党会议,其间各个党在国际形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上认识不统一,毛泽东在闭幕会上又引用这首曲子说:我们开了两个很好的会,大家要团结起来,这是历史的需要。中国有几句古话,“两个泥菩萨,一起打碎,用水调和,再做两个。我身上有你,你身上有我。”意即应该从团结的愿望出发,求大同,存小异,互相支援,结为整体,共同对付帝国主义的挑战。同年,毛泽东会见印度副总统拉达克里希南时,两人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谈到哲学、佛学,毛泽东又引用了这支曲子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毛泽东喜欢民歌,同他的文化创造和发展观念有关。民歌大多是底层人们的创作并反映他们的生活内容的。基于此,他特别看重历史上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甚至根本不识字的人的诗歌创作,时常津津乐道这方面的一些例子,如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他同人讲起:梁武帝时的陈庆之,一字不识,强迫他作诗,他口念,叫别人写。他说你们这些读书人,还不如老夫的用耳学。还有梁朝大将军曹景宗,打了仗回来作诗:“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竟;借问过路人,何如霍去病?”还有北朝斛律金《敕勒川》:“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也是个一字不识的人。当然,不要误会,我不是反对扫除文盲。&&&&&&&&&&&&&&&&&&&&&&&&&&&&& ——6——
毛泽东不仅喜欢古代民歌,而且还很注意搜集和运用现代社会中流行的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民歌。1925年,毛泽东从上海回故乡韶山休养了大半年。在此期间,他积极组织农民运动,以普及平民教育为由,依靠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利用原来的族校设备,开办了20来所农民夜校。夜校用当地的民歌民谣编写识字课本。湖南韶山陈列馆至今保存着这样两首诗:  农民头上三把刀,  税多租重利息高。  农民眼前三条路,  逃荒讨米坐监牢。  金花好,开红花,  一开开到穷人家,  穷人家,要翻身,  世道才像话。  今日望,明日望,  只望老天出太阳,  太阳一出照四方,  大家喜洋洋。  1953年3月下旬,毛泽东到了南京,在西康路33号省委招待所下榻。他听取了华东军区和江苏省委主要负责同志的汇报,对江苏的工作表示满意,尤其对南京市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所取得的成果非常高兴。22日下午,毛泽东游玄武湖时,兴致勃勃地对陈毅说:陈老总啊,我倒听得这么一首诗来:  唐宋元明清,匪盗未肃清。  国民党当道,特务大横行。&&&&&&&&&&&&&&&&&&&&&&&&&&&& ——7——
有了共产党,镇压反革命。  社会大安定,人民享太平。  毛泽东抑扬顿挫地把这首刚听来的民谣念得特别有韵味。陈毅显得几分潇洒地说:“这是群众的心声嘛。南京是六朝古都,老百姓的体会也许更深刻一些。”
(五)毛泽东的《辣椒歌》&
诗曰:战火纷飞岁月寒,土窑洞里菜根谈。莫看吃喝平常事,辣子精神万代传。
1936年在陕北保安时,美国记者斯诺几乎每天都去毛泽东那里坐坐,毛泽东也经常请他吃饭。而毛泽东的饮食非常简单,常常是一盘辣椒,一盘青菜,偶而有少许肉,主食是小米或馒头。斯诺觉得,对于毛泽东来说,这样的生活实在过于简朴了。毛泽东却不以未然,他认为只要有辣椒就满足了。他非常能吃辣椒,甚至用馒头夹着辣椒吃。他说:“吃辣椒多少能反映一个人的斗争精神,革命者都爱吃辣椒。因为辣椒曾领导过一次蔬菜造反。我们家乡湖南出辣椒,爱吃辣椒的人也多,所以‘出产’革命者也不少,如黄兴、陈天华以及红军中的彭德怀、罗荣桓、王震、贺龙等。而在世界上爱吃辛辣食物的国家,往往盛产革命者,如法国、西班牙、墨西哥、俄国等等。”他说到这里,哈哈大笑,并情不自禁地唱起一首他喜爱的《辣椒歌》:
“远方的客人,你请坐,听我唱个辣椒歌。远方的客人,你莫见笑,湖南人待客爱用辣椒。虽说是乡里的土产货,天天可不能少。要问这辣椒有哪些好?随便都能说出几十条。去湿气,安心跳,健脾胃,醒头脑,油煎爆
炒用火烧,样样味道好。没有辣子不算菜呀,一辣胜佳肴。”
(六)毛泽东写挽联
诗曰:满天云彩满天星,窑洞灯火伴笔耕。翰墨飘香抒雅意,毫端纸背寄深情。
郭化若,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军事科学院副院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任红一方面军代参谋长,中央军委一局局长。是军中有名的笔杆子,写得一手好字。1937年11月的一个夜晚,,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办公厅请他写几幅挽联。原来,第二天部队要开一个大会,大会的主要内容是两项纪念活动:一项是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另一项是追悼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也不知识谁的主意,把两项纪念活动合到一起搞。这样,虽然省了不少事,但追悼会的挽联写起来可就要费一番周章了。办公厅请几位老同志起草了几幅挽联。郭化若看了觉得似有些不妥。原样照写吧,恐怕贻笑大方;自己改吧,是老同志起草的,又怕不合适。这下可难住了,怎么办?他想到了毛泽东,只有找他了。郭化若将挽联的草稿派人送到毛泽东的住处,请他审查。没想到毛泽东这一审却审得文兴大发。
夜里11钟左右,改好的挽联送来了,郭化若一看,改得好,于是,他挥笔就写,刚写完,新改的又送来了,他一看,新改的更好。只好重写。一直忙到凌晨一、两点钟,会场才布置好了。没想到,毛泽东办公室,又送来新的挽联稿。原来,毛泽东改挽联改得兴起,于是,索性挥毫亲自拟了三幅。
郭化若一看,不但词美文妙,更难得的写在白宣纸上的毛笔字,龙飞凤舞,生动有力。他心里不由得惊叹毛泽东的精力之充沛,而且是越到夜深
精神越好,越是文思泉涌。
望着毛泽东送来的挽联,郭化若想自己这支“笔杆子”与毛泽东这支“笔杆子”相比,最多只能算是一支“小笔杆子”。
毛泽东亲自拟的三幅挽联,当时他还能记得,后来,由于时间长了,只能回忆起其中的一幅:
上联:国共合作的基础为何?孙先生云: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
下联:抗日胜利的原因安在?国人皆曰:侵略阵线是和平阵线的死对头
(七)毛泽东救下周子昆
诗曰:满天风雨满天愁,未到湘江人马丢。往日英勇今不见,全军失利又何由?
五次反围剿突破敌人封锁线时,郭化若随队伍走到一个岔路口,看到有几个红军战士押着一个五花大绑的人走过来。待到跟前一看,原来被绑的竟是他的老战友红七军团的军团长周子昆。郭化若刚要上取问话,突然听到周子昆用低沉的声音喊了一声“毛主席!”
郭化若回头一看,原来是毛泽东来了。
“你是周子昆同志!怎么搞的?”毛泽东看到他问
“因为队伍垮来了,受到审查”
“解开!解开!”毛泽东冲站在边上的保卫人员说,保卫人员马上给周子昆松了绑。郭化若见到老战友得救,心里好高兴。
“到底是怎么搞的,你跟我讲讲!”毛泽东对刚刚松绑的周子昆说。
周子昆用低沉的声音说:“猛烈地扩大红军,成立了新军团。军团机关和各级指挥机构都缺干部。这次,不照过去逐步锻炼,逐步升级的方式扩大
——10——
队伍,有许多干部都是临时委任的,军队里没有骨干。上级任命我当军团长,我坚辞不干,可是不批准,我只好服从命令。”
周子昆看了看一言不发的毛泽东,接着说:“部队一出发,就担任侧卫,每天要跑一百多里路,又不断地遭到敌人从侧面的袭击。新兵不习惯这种艰苦,加上许多干部经验不足,一路上很多人掉队、跑散了,还没有过四道封锁线,全军团已剩不到几个人了,我也就被捕受审了。幸好还没有……”周子昆打住了话头,接着又说:“还能见到毛主席。”
第三次“左”倾路线时期,经常有一些犯错误的干部,受到这种“残酷斗争”、“无情打击”,许多人被枪毙。
毛泽东听完周子昆的话,皱了皱眉头,对这种做法很不满意。毛泽东深思片刻,走过去拍了拍周子昆的肩膀,亲切地说:“跟我们走,在适当的时候,我给你分配工作。”
郭化若在一边也被感动了。
(八)毛泽东做傅连暲的入党“证明人”
诗曰:风雨人生数十年,几番磨难几番冤。长征路上无人识,却有知己在枣园。
傅连暲,福建长汀人,原是基督教徒,1925年任汀州福音医院院长,1933年带着医院一起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副部长。
长征期间离开了毛泽东,随红四军一起长征。1936年10月间,到了保安,见到了毛泽东。当他来到窑洞时,正在伏案工作的毛泽东听到响声,抬头一看,见是傅连暲,他惊喜地站起来,迎上前去握住他的手,又高兴
——11——
又放心地说:“你还活着,好!好啊!”傅连暲也很激动,使劲说:“主席,我活着!活着!”毛泽东又问起他家里的情况,后来得知他母亲已去世,大女儿和女婿也牺牲。家中生活困难,毛泽东决定按时给他家里寄钱,直到解放。
1938夏,傅连暲去看毛泽东,毛泽东深深地看了傅连暲一眼,十分严肃地说:“傅医生,我看你可以入党了!”
傅连暲一愣,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入党,这个念头,在傅连暲心底埋了好多年了。他不会忘记党组织对他的关心、教育,不会忘记在和毛泽东交往中受到的启迪。但他是个基督教徒,一个旧知识分子。况且他为人诚实,不谙世故,因此,吃过许多亏。1934年瑞金肃反时,被打成AB团,几乎遭到杀头;在延安时,王明闹情绪,吃多了药,一时昏睡不醒,有人诬陷他“有意陷害中央首长”;他给张国焘看病,事后,张国焘给他写了一封感谢信。不久,张国焘投靠了国民党。有人怀疑他和张国焘有什么“关系”。被审查了3个月。这一切在他心中都留下了阴影。因此,不敢相信党已经准备接纳他了。
毛泽东又说:“基督教徒成了共产党员,这很有教育意义,很有说服力。”他说着把手有力地一挥:“你的历史我可以证明,党需要知识分子,需要大量的知识分子。”
“你去找陈云同志谈一谈,同志门会帮助你的。”
这一年,傅连暲44岁。日,傅连暲填表了,在证明人一栏里,他工整地填写着:
“毛泽东。”
表交上去了,他告诉毛泽东:“今天我填表了。”
“好啊!”毛泽东也为他高兴。
“证明人我写了你。”傅连暲这可是“先斩后奏”。
——12——
毛泽东一笑:“好,你的历史我最清楚!”
(九)毛泽东按月亮办事
诗曰:光阴过客惜流年,秉烛夜游理亦然。戎马一生知苦短,只争朝夕绘尧天。
延安时期,毛泽东工作很忙。经常忘记吃饭和睡觉,他每天多是到凌晨2、3点钟才处理完当天的事情,然后再吃饭睡觉。而且还经常通宵工作,有时甚至连续工作两三天不睡觉。
一天早晨,郭化若爬完山回来,太阳刚刚晒到毛泽东的窑洞前面,他看到毛泽东正坐在门口晒太阳,便走过去说:“主席,今天起得真早啊!”
毛泽东笑了笑:“我还没睡呢!”
郭化若哭笑不得,劝道:“主席,您经常这么熬夜,身体会受不了的,要注意休息。”
毛泽东笑着摇摇头。
郭化若只好说:“主席,我给您弄个钟来吧,也好提醒您多休息。”
“不,不要钟好,!”干脆地回答,“有了钟就不自由了。没有钟,自由得很,什么时候工作做完了,就什么时候睡觉。”
“如果有人约您谈话呢?”
“我叫秘书到时间喊我。”
——真拿他妈办法。
有一天,毛泽东留郭化若和大家在他那里吃饭。毛泽东风趣地说:“人为什么每天要吃三顿饭?吃一顿饭不行吗?我就常常一天只吃一餐。”
新中国成立后,他更忙了,一星期睡眠不超过30小时。有次超过了35
——13——
小时,身边的卫士们高兴得还喝了酒。
1957年5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伏罗希洛夫访问中国,他对毛泽东说:“我听说你每天熬夜,你无论如何也别熬夜了。希望你这样做:太阳一出来你就向它问好,太阳一落你就向它告别,去休息。”
“好,要按太阳的规律办事”毛泽东笑着说“不要紧,我已经习惯了……”
他就是这样一个按月亮规律办事的人。
(十)“毛主席在保安”的照片
诗曰:一轮红日正中天,帽上五星映华鲜。炯炯眼神穿万里,保安留影古今传。
1936年8月在保安,斯诺提出要给毛泽东照两张照片。毛泽东呵呵地笑了起来,说道:“行呀,国民党的宣传家们,把我描绘成红头发、绿眼睛、长牙齿,是一个吃人的魔鬼,骂我是杀人放火的匪盗。你们看看,我不是吃人的鬼,也不是救世的神,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啊。”
这时,红日已由寨子山顶升到了中天,把金灿灿的光辉直射到毛泽东的窑洞来,显得十分明亮,微风轻拂,阳光明媚。毛泽东走出窑洞,说道:“斯诺先生,就在窑洞前拍照吧,保安的窑洞养育了我们,它对革命有功啊!”
斯诺打开相机看了看,说:“好,很好,用保安石窑洞作背景很有纪念意义。”
相机“嘎嚓”一声,毛泽东在保安石窑洞前的一张全身照片摄进了鏡头。斯诺站直了身子,拧过了胶卷,说道:“主席,再照一张半身的照片吧?”
毛泽东说:“好,你就照吧。”
——14——
斯诺向前走了几步,说“主席,你的头发太长了,最好戴上帽子。”
毛泽东平常不戴帽子,到保安后,工作一直特别忙,没有时间理发,头发长得把耳朵都快盖了。毛泽东笑了笑说:“好,借一顶帽子戴上照吧。”
斯诺忙把自己的帽子摘下来,递给毛泽东:“主席,戴我的这顶照吧。”
斯诺帮毛泽东把头发弄到帽子里面,毛泽东用手扣好风纪,侧着身子转过头来,两只深邃的眼睛,炯炯有神地直视着前方,给人一种气势磅礡的神态,藐视困难的强烈感觉。
斯诺抓住了毛泽东这一气势磅礡的神态,立即按下快门,只听“嘎嚓”一声,摄下了毛泽东身穿黑蓝色军装,头戴灰色红星帽的珍贵照片——“毛主席在保安”。
(十一)毛泽东半截香烟待客
诗曰:土窑洞里沐春风,半截香烟情意浓。灯下倾谈家国事,犹如老友话重逢。
日,西安事变后,从全国各地到延安访问毛泽东的名流学者络绎不绝。凡来访者,毛泽东得接见,时间多安排在夜间,一般是从晚上10点左右开始,谈3、4个小时,有时谈到凌晨3、4点钟,来访者依然意犹未尽。毛泽东也毫无倦意。
一次,一位老教授去会见毛泽东,毛泽东热情地拿出香烟来招待,可不巧,打开烟盒一看,里面只剩下一支香烟。毛泽东要是自己抽不给客人抽当然不好;可拿给客人抽自己不抽也会让客人觉得别扭。于是,毛泽东把一支香烟分成两半,一半给老教授,一半自己抽。他做得那么自然,不分彼此,就像对自己家人一样。老教授十分感动,说:“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
——15——
毛主席待人热情、诚恳而亲切。”
(十二)毛泽东带头戴边区部队自己生产的毡帽
诗曰:自力更生争外援,丰衣足食度难关。南泥湾里丰收曲,唱出边区大有年。
陕北的冬天很冷,没有过冬的帽子是不行的。由于国民党的严密封锁,延安的物资极端匮乏。延安军民响应毛主席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开展了大生产运动。部队当时赶做了一批毡帽子。虽能保暖,但样子很不好看,大家都不愿意戴它。
有一天,警卫员从外面拿回来一顶这种帽子,一边给毛泽东看,一边把大家的意见告诉毛泽东。并说:“这帽子戴着挺暖和的,可就是样子不好,一戴就惹人笑,所以没人肯戴。”
毛泽东听到后,把毡帽接过去,拿在手里看了看,然后笑着说:“这帽子不错呀,没人戴我戴!”说着就把这顶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还故意到院子里走一圈,让同志们看,惹得大家都笑了。以后,毛泽东外出开会,作报告,还常常戴着这顶帽子去。毛主席带头戴毡帽的事,很快就传开了,大家也就乐于戴这种毡帽子。后来,边区人民还编了一段顺口溜:“八路军,土包子,头上戴着毡帽子。打仗就象钢炮子,敌人见了象龟孙子。”
(十三)毛泽东趣评《西游记》中人物
诗曰:鬼蜮天生是祸胎,古今难以送棺材。恶魔降伏幽灵在,白骨焚烧
——16——
磷火来。美女蛇妖伸毒舌,齐天大圣显神才。三三行满惊风雨,九九归真上佛台。
1938年3月,毛泽东为抗大题词,内容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毛泽东在抗大演讲时说,唐僧这个人一心一意去西天取经,遭了九九八十一难,百折不回,他的方向是坚定不移的。但他也有缺点,麻痹、警惕性不高,敌人换个花样就不认识了。猪八戒有许多缺点,但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不怕艰苦,臭柿子胡同就是他拱开的。孙猴子很灵活,很机动,但他最大的缺点是方向不坚定。毛泽东以这个生动的比喻勉励大家要坚决地全面地贯彻抗大教育方针。最后,他还特别提到唐僧的那匹小白马,风趣地说:“你们别小看了那匹小白龙马。它不图名、不图利,埋头苦干,把唐僧一直驮到西天,把经取了回来。这是一种朴素、踏实的作风,是值得我们效法的。”
(十四)毛泽东诗论项羽
诗曰:鸿门宴上失天机,无奈江东日暮迟。四面楚歌垓下起,英雄不悔未逢时。
毛泽东欣赏一种人:有骨头的人。他最看不起一种人:中途变节的人。
日,在延安“抗大”工作总结大会上作演讲时,毛泽东说,参加共产党,我们就要为抗日干到底,不管多大的困难都要干下去,为共产主义奋斗要一直达到共产主义的胜利,每个人在政治上不要开小差,将来在其他地方见面的时候,可以见得面,就是可以见得江东父老……楚霸王项羽在中国是一个有名的英雄,他在没有办法的时候自杀,这比汪精卫。张国焘好得多。但项羽尚有一个缺点,从前有一个人在他自杀的地方做了
——17——
一首诗,《题乌江亭》,是唐代杜牧所写,诗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 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问他你为什么要自杀,可以到江东去再召八千兵来打天下。我们不学汪精卫、张国焘,要学项羽的英雄气节,但不自杀,要干到底。
毛泽东读杜牧《题乌江亭》有深深的共鸣。他称颂项羽为“英雄”,肯定他宁肯自杀也不屈降的气节,惋惜他放弃卷土重来的机会,提出“要干到底”的决心,鄙视政治上“开小差”或屈降事敌的人。
(十五)毛泽东改《别赋》送友
诗曰:百年赤县夜茫茫,星火燎原起井冈。战斗友情深似海,改诗送友上前方。
日,毛泽东在延安陕北公学作《三个法宝》的讲演中,颇为欣赏地谈到:南朝梁代的文学家江淹(444——505)作了很多好文章,有篇叫《别赋》开头两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就很有名。里面有很好的话,但尽是伤感流泪的话。最为人们所熟记的有“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之如何”。多么伤心流泪,文笔很好。我们今天不需要这样写,改易下,作为“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延安,快如之何”。
这篇《别赋》收在《昭明文选》卷十六。毛泽东评改的四句乃赋中名句。以美好的春色衬托别离的愁绪。毛泽东把“送君南浦,伤之如何”,改为“送君延安,快如之何”,去掉了古代文人低沉的离愁别绪,转为快乐地送别同志们从后方到前方去工作。
——18——
(十六)毛泽东与陈嘉庚
诗曰:风风雨雨任飘摇,走遍南洋看惯潮。唯到延安开眼界,一山更比一山高。
陈嘉庚是一代华侨巨商,早年就结识过孙中山,参加过创建的中国民盟会,并积极筹款支助中山先生的辛亥革命,抗战爆发后奔波南洋各地,又积极筹款支援国内抗战斗争,还投巨资创办厦门大学,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1940年5月下旬,他应毛泽东的邀请,赴延安访问,慰问边区军民。陈嘉庚到延安的第二天(5月31日),毛泽东在自己的窑洞里,接见并单独“宴请”了他。至6月 6日离开延安。事实胜于雄辩,耳闻不如目见。陈嘉庚此次延安之行,使他真正认识了共产党,看到了中国的希望。特别重要的是,他不仅结实了毛泽东,认识了毛泽东。按他自己的讲法,发现和认知了毛泽东就是中华民族的“救星”。
这就是他从延安到四川,在峨眉山曾说的:“我未到延安时,对中国的前途甚为悲观,以为中国的救星尚未出世,或还在学校读书。其实此人已经四十五岁了,而且做了许多大事了,此人就是毛主席。”
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么,陈嘉庚是怎样发现、认知,并深信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
&毛泽东为什么如此令陈嘉庚敬仰、倾倒?陈嘉庚回到重庆后的一次演讲中是这么回答的:
我以前对中国的前途并无信心,“初到陕北延安,情形就截然不同了。在那里,人人平等,相亲相爱,有如兄弟。刻苦耐劳从事建设,成绩斐然。毛主席的办公室设在一座窑洞里,布置很简单……毛主席的香烟瘾很重,可说烟不离口,他拿出一罐英国香烟对我说,我每个月薪俸有限,不配抽这样名贵的香烟,这一罐是美国华侨司徒美堂送的。一次,我看见毛泽东
——19——
一根烟抽过一半了,有客求见,他舍不得把半截烟蒂丢掉,却把烟头火灭了,搁在烟灰缸上,然后去见客,及至会了客回来,再把那截烟蒂吸完。毛主席曾单独请我吃饭,是白饭、咸菜,配一味鸡汤。毛主席说:‘我没有钱买鸡,这只鸡是邻居老大娘知道我有远客,送给我的。’有一次,我们在毛主席的办公室闲谈南洋的情况,司令部的人都可以参加,顷刻间座位满了,有一勤务兵迟到,望见长板橙毛主席身边略有空隙,就塞身进去了,毛主席只是望了望,把自己的身躯移开点,让他坐得更舒服。这就是全世界任何政府机构中没法见到的现象。”
(十七)毛泽东禁止为自己祝寿
诗曰:转瞬一生百岁过,名留青史润江河。开辟井冈山下路,后人犹唱万年歌。,
毛泽东生于清光绪十九年农历十一月十九日,即公元日。自从他投身人民解放事业后,就很少正式过过生日,并禁止他人为他祝寿。
日,是毛泽东泽东50岁整寿,延安各界要为他祝寿,毛泽东坚决不同意。原国民党爱国将领续范亭将军在毛泽东招待他们的宴席上闻之此事,甚感惊讶,敬佩不已,当即赋诗一首,赠给毛泽东:“半百年华不知老,先生诞日人未晓。黄龙痛饮炮千鸣,好与先生祝寿考。”毛泽东阅后,一笑了之,并恢谐地说:“先生的好意我领受了。不过,祝寿就没有必要啰!”
在此前,续范亭和毛泽东交往甚多,并写过一篇“漫谈式”的文章和诗作《赠毛主席》“领袖群伦不自高,静如处子动英豪。先生品质难为喻,万古云霄一羽毛。”毛泽东把它看为“修省录”、“座右铭”。
——20——
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不做寿、不请客、不送礼、不用人名起地名。
1953年8月,毛泽东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再次向全党和高级干部郑重指出:“一不做寿,做寿不会使人长寿,主要是把工作做好;二不送礼,至少党内不要送;三少敬酒,一定场合可以;四要少拍掌,出于群众热情,也不要泼冷水;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与马、恩、列、斯平列。”
日,毛泽东整八十岁生日。当时,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元首、政府首脑,马列主义政党和其他领袖人物纷纷致贺电、贺信给毛泽东,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金日成主席还派专人送来了寿礼,而我们国内几乎所有的报刊、电台、电视台及通讯社均未公开宣传和报导,仅仅在后来新华社的《参考消息》上透露了一点。
(十八)毛泽东送给美国大使赫尔利“乡巴佬”的绰号
诗曰:宝塔山前水,杨家岭上风。枣园宇宙大,世界掌拿中。
1944年冬,美国驻华大使帕特里克·赫尔利来到延安。毛泽东赶到机场迎接这位罗斯福总统的私人代表。赫尔利作自我介绍,他是莫希干人,有一副大嗓门,他的喊叫甚至会使周围尘土飞扬。
他穿着佩有勋章的军官制服,而毛泽东则穿着棉衣和布鞋。他们一起坐着一辆救护车进城。经过延河时,看到一个农民用木棍赶着骡子,赫尔利把头伸出车外,用英语向农民建议道:“查理,把它赶到一边去。”
毛泽东插话说:“他小时候在韶山冲也喂过骡子。”
赫尔利说他当过牛仔,然后粗鲁地大叫一声:“呀——呀!”
——21——
事后,毛泽东后来对朱德说:“这家伙是一个乡巴佬。”从此,“乡巴佬”就成了赫尔利在延安的绰号。
赫尔利延安之行最大的收获是和毛泽东制定了国共联合的“五点方案”。毛泽东和赫尔利都在上面签了字。从签字那一刻起,毛泽东就怀疑蒋介石会同意这个方案。赫尔利却牛皮兮兮地吹嘘说没问题。果然不出毛泽东所料,蒋介石不同意。赫尔利亦出尔反尔。就连驻延安的迪克西使团代表、美国外交官谢伟思回国后即遭逮捕。接着,亲共的史迪威将军也被解职,这些,都是这个“乡巴佬”赫尔利干的怀事。
毛泽东愤怒了。他写了篇《赫尔利和蒋介石的双簧已经破产》的文章,给予回击。盛怒的毛泽东,对美国人说:“如果你们愿意那就支持蒋介石先生吧。但是请记住,中国是谁的中国?它肯定不是蒋介石的,它属于中国人民。当你们无法支持再支持他的时候,这一天就会到来。”
历史证明,毛泽东的预言是正确的。
1949年,美国国会发表对华关系白皮书。检讨对华关系中的严重失误。
(十九)毛泽东的说文解字
诗曰:满腹经论造化功,说文解字意无穷。一通姓氏珠玑语,赢得中华唱大风。
毛泽东对姓氏的解释也儒气风雅,妙趣横生,寓谐于庄,令人拍案叫绝,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和力量。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的诗词名篇《沁园春·雪》,以其宏伟壮丽的自然景观和跨越古今的历史画面,以及震憾山河的气势,激情磅礡的笔触,在古城重庆文艺界引起强烈的反响。谈判空隙,毛泽东向文艺界
——22——
的一些名流做了一次生动的演讲。演讲结束后,有人问毛泽东:“假如谈判失败,国共全面开战,毛先生有没有信心战胜蒋先生?”
毛泽东恢谐地说:“国共两党的矛盾是代表着两种不同利益的矛盾。至于我和蒋先生嘛……蒋先生的‘蒋’字是将字头上加一颗草,他不过是一个草头将军而已。”说完,毛泽东发出特有的豪迈笑声。
“那毛……“有人不怀好意地刺道,不等那人说完,毛泽东不加思索地说:
“我的毛字不是毛手毛脚的‘毛’”,而是一个‘反手’。 意思是说,代表大多数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要战胜代表少数人利益的国民党易如反掌,”毛泽东的绝妙解释,一语中的,恰到好处,无懈可击。从对蒋毛姓氏文字的妙解,向人们揭示了国共两党长期斗争的最终结局,即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以定垮台,人民革命一定胜利的历史必然,从而鼓舞人们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正因为如此,毛泽东绝妙的说文解姓,顿时博得满堂喝彩。中国革命的胜利,雄辩地说明了毛泽东当年预见和解释是非常科学的。
(二0)毛泽东题诗答复傅斯年
诗曰:故友重逢分外亲,文人对话讲斯文。延安窑洞余音绕,一首题诗回味深。
日,傅斯年等六位重庆方面参政员到延安商谈国是。毛泽东与傅斯年是老相识,1918年毛泽东在北大当图书管理员时,傅斯年是北大学生领袖,新文化运动的骨干。早在“五四”之前,他就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在蔡元培、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支持下,创办《新潮》月
——23——
刊[。日,北京十三所学校三千多学生在天安门前集合游行,他是总指挥,这次,毛泽东在与其谈话时说他在“五四”运动中,为反封建与新文化运动做出过贡献。傅斯年谦逊地回答:“我们不过是陈胜、吴广,你们才是项羽、刘邦。”谈话结束时,傅斯年请毛泽东题词留念。毛泽东也应允了。
7月5日清晨,傅斯年在延安机场即将登机时,延安交际处王世英奔到机场,给傅斯年送来毛泽东的手书和一封信。在飞机上,他们打开一看,便笺是写的:“孟真先生:遵嘱写了数字,不像样子,聊作纪念。今日闻陈胜、吴广之说,未免过谦。故述唐人诗以广之。敬颂旅安& 毛泽东& 七月五日”。 条幅上写的却是:“‘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唐人咏史一首书呈孟真先生 毛泽东”在握别之际,毛泽东以唐代诗人章碣《焚书坑》诗相赠,大概就是对傅斯年说的“陈胜、吴广”与“刘邦、项羽”之分的一个回答吧!令人回味无穷。
在延安那几年,毛泽东确实“没有诗兴”,即使八年抗战胜利这样的大事,他也未赋诗。也许一则是在特别顺利时写诗本不是他的习惯,一则是两个中国的命运非常迫切地摆在他的面前,需要他用更现实的政治智慧和胆略而不是诗情去回答、去解决。不过,这也未妨碍他用诗的含蓄和智慧来回答重庆方面有关人士提出的一些政治性话题。
(二一)毛泽东巧答记者问
诗曰:记者会上众纷纷,妙语连珠响大厅。今日赛场逢对手,发球人遇踢球人。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大公报》记者当着毛主席的面问共产党是不
——24——
是准备另起炉灶。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阴险的话语陷阱,如果按照他提出的这个问题,回答“是”与“不是”都会使自己陷于不利。如果回答“是”,如果当时就说蒋介石历来就是屠杀人民的刽子手,抗日战争以后国民党接收各大城市只顾自己捞钱、不管人民死活,所以我们就是要把他打倒,那么这个别有用心的记者就会出去鼓噪,毛泽东说了,他们要另起炉灶,那么说明你毛泽东来重庆谈判也没有诚意,这样就会陷共产党和进步势力于被动,也不利于争取中间派群众。如果回答“不是”,说我们绝对不另起炉灶,那就意味着公开向国民党保证在政治上跟它保持高度一致,那么这个别有用心的记者也会出去鼓噪和发挥,说毛泽东保证了,“党国的牌子不能丢”,如此等等,这样也会陷共产党于不利,而使国民党反动派反过来要挟和欺负我们,也不利于鼓舞进步势力的士气。
那么毛泽东是怎样回答的呢?毛泽东对《大公报》记者说:你提的这个问题,共产党是不是另起炉灶,那你先要问一问蒋委员长是否管饭。如果他管饭,我们可以不另起炉灶。如果蒋委员长不管饭,我们怎么办呢?那就只好另起炉灶。
这样,毛泽东就把话讲活了,关键不在于共产党是否另起炉灶,关键在于蒋委员长是否管饭,是否顺应民心、彻底改造国民党政府、废除一党专制。这样针对《大公报》记者的问题,就讲得既有原则、又有分寸,既鼓舞了革命人民的士气,又照顾到尚不觉悟的一部分群众的思想情绪。
(二二)毛泽东在“民主之家”题词
诗曰:山城上下雾沉沉,黄土高原日日新。民主之家宴远客,欢声笑语满堂春。
——25——
日中午,张澜以中国民主同盟的名义,在“民主之家”特园欢宴毛泽东。毛泽东一进特园,高兴地说“这是民主之家,我也回到家里了。”一句话,说得满园生色。在大客厅里,毛泽东又说:“今天我们聚会在‘民主之家’今后,我们共同努力,生活在‘民主之国’”。席间,张澜举杯向毛泽东敬酒,说:“会须一饮三百杯!”诗思敏捷的毛泽东征引陶靖节的《饮酒》诗,举杯相邀道:“且共欢此饮!”该诗共二十首,最著名的是“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毛泽东这里引用的是“其九”:“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咱们还是痛痛快快地喝酒吧!我们的马车是不会回头的。
宴毕,特园主人拿出纪念册,请毛泽东题词留念。毛泽东笔走龙蛇。“光明在前”——四个力透纸背的大字,启迪着在座诸公:道路尽管曲折,前途甚是光明。
(二三)毛泽东与冯玉祥
诗曰:丘八诗人丘八诗,百花园里一新栀。将军常有吟哦趣,别样风骚味亦奇。
冯玉祥身为国民党元老,官居上将,又系蒋介石之盟兄,彼此共事多年,可谓心照不宣。但后来由于蒋氏不从抗战大局出发,一意孤行,致使二人关系貌合神离,日渐分裂,冯将军最后反倒成了共产党的挚友。
日,冯将军六十大寿,重庆《新华日报》刊登各方的贺电、贺词和寿文。毛泽东、朱德、彭德怀、董必武、叶剑英等中央领导同志从延安发来贺电,周恩来著文并亲笔题写:“寿冯焕章先生六十大庆”。
日下午,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冯将军在重庆爱国民主人
——26——
士及各界代表欢迎毛泽东的会上,首先致词。并于次日举行家宴为毛泽东洗尘。那一天冯玉祥夜不能眠,乘兴连夜吟诗一首:
今天真快乐,
今天真欢欣。
楼上楼下人满座,
“干杯”、“干杯”不断声。
邵力子、孙哲生、郭沫若、覃理鸣,
彼得罗夫也来到,
还有天上飞来的毛先生。
我指中苏大旗开口道:
“这是总理三大政策之实行。”
覃理鸣不禁落下泪,
我心中欢快苦乐一起临。
难道我们罪还没有受个够?
难道我们不能团结像一人?
向着光明世界迈大步,
为着人类永久的幸福与和平。
几十年来不喝酒,
今天破戒喝几巡。
愿中苏永远友好,
愿人类不要再有战争。
(二四)毛泽东城南庄遇险
——27——
诗曰:征战一生未有伤,城南庄上敌机狂。三枚臭弹惊醒梦,长夜神州见曙光。
1945年5月,毛泽东从陕北来到城南庄。一天,突然响起了防空警报,毛泽东还在睡觉。李银桥冲到毛泽东床前:“主席,有情况……”
“哪个?”毛泽东惊醒,矇眬地瞪着他,似要发脾气。闫长林已经不容分说扶起他:“主席,敌机要来轰炸了,刚才已经来过三架侦察机,现在防空警报又响了,肯定来的是轰炸机,请主席赶快到防空洞里去防空。”
毛泽东终于明白了眼前发生的事情。可是,他竟然不分时间场合,顽强地保持着他的生活习惯。李银桥手忙脚乱替他穿衣裤,他却伸出手:“拿烟来,给我点一支烟吸。”
天哪!李银桥叫起来:“主席,来不及了!”
毛泽东不悦地皱起眉头:“已经丢炸弹了?”
闫长林急得跺脚:“哎呀,主席,轰炸机一到就丢炸弹,丢下来跑都来不及。你听……”
“听什么?点烟!”毛泽东有点火了。
情况万分紧急,在延安时,彭德怀就对他们讲过,为了主席安全,紧急关头不能听主席的,李银桥粗鲁地将手一下插入毛泽东的腋窝下,闫长林顺手往毛泽东身上披了一件棉衣,石国瑞和孙振国便搀扶住毛泽东另一只胳膊。“快快快!”李银桥喊着,四个人连架带搀,拖起毛泽东便朝门外跑。
刚出门,头上一阵尖啸,脚下的黄土猛烈一颤。三颗炸弹排成一束,落在毛泽东的房前,伸手可及!人到此时想喊、想跑,却像凝固了的一般,做不出什么反应。可叫人无法想象的事情发生了
“它怎么了?”毛泽东盯着那三颗还未爆炸的炸弹,像哲学家在思考什么重大问题,满腹狐疑地想弯下身去。他对那炸弹尾部呼呼飞旋的陀螺发生了兴趣,伸出一根指头,似乎要拨弄那个陀螺……
——28——
“炸弹!那是炸弹!江靑尖叫着,顿着脚。”
“快呀!快呀!飞机要丢炸弹了!飞机要丢炸弹了!”李银桥用全身力气架着毛泽东跑。
毛泽东显然极不适应这种“形象”,连连命令:“放开,放开我,我不要跑!”
这时,大家刚跑出军区大院后门。身后轰轰隆隆几声巨响,敌机丢下的炸弹在院子里爆炸,只见黑烟滚滚直冲天空。
“你们蠢么!”毛泽东借机甩脱搀架,喘息着说:“它轰炸的目标是房子,我们出了院子就安全了,还急什么?”
眼见敌机又冲下来,大家不听他说,架起他跑得更快了。刚跑到洞口,身后又一声巨响,距离很近。大家劝他:“主席,到防空洞去吧?”
毛泽东喘息稍定,说:“我还没吸烟呢!”
闫长林已经给他穿好棉衣,替他点燃一只烟。
聂荣臻司令员又劝:“主席,快进防空洞吧。”
毛泽东说:“等一等,这里保险,我还要看飞机扔炸弹呢……”
话音刚落,敌机又俯冲下来。院子里火光一闪,余烟未散,黑烟又起。毛泽东点点头:”我看清了。”转身不慌不忙进到防空洞。
(二五)毛泽东题写《人民日报》
诗曰:运筹帷幄拾金瓯,西柏坡前一望收。润墨挥毫题下字,《人民日报》新刊头。
1946年4月,党的晋冀豫中央局要出一份机关报,当时的中央局副书记薄一波请毛主席题写报头。开始,题名拟为《晋冀豫日报》或《太行日报》。
——29——
毛主席说:“为什么不叫人民日报?”他觉得不一定要冠上地区的名字。于是,他润墨提笔,一连写出五式横书的《人民日报》,指着其中一幅,嘱咐薄一波同志说:“这个比较好,用这个。”
不久,人民解放战争形势向前发展,党中央决定,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大解放区合并,成立华北人民政府,《晋察冀日报》也和《人民日报》联办,定为中共中央华北局的主要机关报。经研究,仍用毛泽东定名的《人民日报》,作为机关报的名称。为了表示与以前的地区性小报有所区别,遂由薄一波再次去请毛主席,希望给题个新报头。
这次是在河北平山西柏坡。毛主席一边写,一边风趣地说:“‘人民日报’这四个字啊,写成报头,中间两个字要小一点,两边两个字要大一点,这样就好看了。”
此后,在1949年8月间,《人民日报》由华北局机关报,上升为党中央机关报,名称和题字沿用至今。
(二六)“毛泽东由此上山”
诗曰:“不过黄河”不怕凶,满怀豪气势如虹。山前高竖一行字,由此上山毛泽东。
日,是转战陕北最紧张的一天,刘戡率7个旅之众,追击毛泽东率领的只有几百人队伍的中央机关,从绥德追到米脂、追到葭县,一直追到黄河边。天又下着大雨,河水猛涨,汹涌澎湃,十几里外就能听到黄河的咆哮声。毛泽东心情很不好,形势严重还在其次,最使他脑火的是队伍里议论纷纷,说要过黄河了。毛泽东历来看重说话算数这一条,他说过:“不打败胡宗南决不过黄河。”
——30——
敌人已经占领了对面的山头,子弹在头上飞朝地下钻,距离已经很近了,而我们的全部兵力只有一个骑兵连、两个步兵连、一个手枪连和一个警卫排,总共900多人,敌人却有好几万。前有大水,后有追兵,几万之众,形势严峻。
“给我拿烟来!”毛泽东突然伸出两根指头要烟抽。声音不大,却像春雷一般传遍整个队伍。
“烟,得胜同志要吸烟!”
“得胜同志要烟抽!”
“有烟吗?”
“快找烟!”
转战陕北期间,毛泽东化名李得胜,即一定会得到胜利的意思。因有段时间毛泽东闹肺炎,已戒烟,卫士们没有准备烟,且连日大雨,人人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到那找烟呢?
“烟呢》给我一支烟!”毛泽东有点焦躁了。
关键时刻,终于从马夫老侯的油布包里找到了烟,
“举起来,不要举得太高,朝东南斜点,好!”周恩来指挥卫士们打开背包,用一条薄棉被遮护在毛泽东头上,并亲自扯起被子的一角为毛泽东遮避风雨点烟。
毛泽东深深吸了几口烟,蓦然,把烟头奋力掼在地下,用脚踩灭,说:“不过黄河!放心跟我走,老子不怕邪!”
毛泽东不慌不忙地顺着黄河汊向前走去。卫士们抢上前保护,都被他喝退。他走在前面,身后几百人的中央纵队,不要说乱人射击,就是一颗流弹,都有可能造成震撼历史的严重后果。
但是,敌人的几万追兵忽然停止了追击和射击,仿佛整个世界都沉默了,
——31——
变哑了,敌人眼睁睁地看着毛泽东率领他的仅几百人的队伍,大摇大摆地走过去……他们实在是让毛泽东打怕了。
毛泽东走到一座山下,把目光转向任弼时,意思是:怎么样?
任弼时会意地点点头,下令队伍:“上山!”并吩咐身边的刘长明参谋:“让后面部队把上山的痕迹擦掉。”
正朝山上走的毛泽东,闻声折回身,将手中的柳木棍子在山脚草坡上一戳,说道:“擦什么?就在这里竖块牌子,写上‘毛泽东由此上山!’
同志门劝道:“还是擦掉吧!敌人跟脚就会追来。”
毛泽东戳着柳木棍说:“给我竖,我看他敢追?我看他刘戡到底有多大本事!”
毛泽东上山了,周恩来扯了一下刘参谋,小声嘱咐:“主席的安全关系全党全军。以防万一,部队过后,你们还是照史林(任弼时代号)同志说的办,把痕迹消除干净。”
走到半山腰,忽听山上传来几声枪响,毛泽东闻声停住脚,问道:“是敌人来了吗?”他边说边找了块石头坐下,索性不走了,接着很轻松地说:“好吧,我等着,我倒要看看刘戡是个什么鬼样子!”
过了一阵,侦察员跑来报告说,是对岸民兵打枪,误会了。毛泽东缓缓站起来说:“没有事,我们走。”
当来到山坡上一个叫白龙庙的村子时,毛泽东坐在一块青石上休息。他遥望黄河,忽然饶有兴致地唱起了京剧《空城计》中的一段唱词。
(二七)毛泽东与逃兵
诗曰:风雨同舟共远航,五湖四海汇汪洋。娃娃想家非投敌,战士人人
——32——
毛泽东原则性强,但又是感情十分丰富的人,来西柏坡之前,有一位警卫战士受不了艰苦生活的考验,当了逃兵。这名逃兵长着一张娃娃脸,年龄还小。他被抓住押了回来。士兵们愤恨他的逃跑行为,有喊揍他的,有喊关他的,甚至有喊枪毙他的。他吓得脸色苍白,全身战栗。毛泽东看了,皱着眉,露出不忍的神色,连声说:
“放了、放了,快放了吧,把娃娃吓坏了。”
同志们不答应,说:“他是逃兵!”
“他还是娃娃嘛,想家哩,又不是投敌。”
“逃兵毙了也不可惜。”
“哪个说的?屁话!”毛泽东喜欢骂“屁话”。
“执行纪律,至少也该关禁闭,不然怎么带兵?”
“你就会带兵?你那个纪律也是人定的。现在是我说话:一不许骂,二不许打,三不许关禁闭!放了他!多做些好吃的,娃娃本来就想家,你关了禁闭他不是更想家?多做些好吃的给他吃,娃娃就少想点家嘛!”
于是,这名逃兵没受任何处罚,反而比大家多吃了几顿好饭,后来,这名战士再也没有逃跑。
(二八)毛泽东为“二乔”断名
诗曰:同名同藉又同庚,都爱“乔木”不愿更。官司打到中南海,一作姓氏一作名。
抗战时期,中国有“二乔”,既不同宗,也非女流,却流传一段佳话。二乔有五同——同名:乔木;同籍:江苏盐城;同庚:诞生于农历壬子年(1912);
——33——
同为中共党员,建国后都当选为中央委员;同为文坛干才,写得一手好文章。当年,在抗日流亡文化圈里,曾有南乔、北乔之称。
“南乔”者,乔冠华。其时在香港《时事晚报》担任主笔,他撰写了一批气势磅礡的社论,出版过《争民主的浪潮》等专著,声誉鹊起。70年代初期,“南乔”出任中国外交部长、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团长。
“北乔”者,胡乔木。其时在延安担任毛泽东秘书、中央政治局秘书。以后,他先后出任新华总社社长、新闻总署署长、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等职。他撰写过大批有影响的文章,负责起草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抗战时期,二乔各居南北,同名倒也无妨。可抗战一结束,麻烦就来了。但“乔木”一名,寓意颇深,典雅形象,伟岸挺拔,可作栋梁——谁也不愿放弃这个心爱的名字。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乔进京,重名问题再度提起,此事惊动了毛泽东。他把二乔召集在一块,询问南乔:原来用什么名字?南乔答,原名冠华。他说,这名字很好,以后你叫乔冠华,仍然姓乔;北乔本来姓胡,可以改回胡姓,而保留乔木二字,叫胡乔木好了 。在毛泽东的调解下,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二九)毛泽东问名解姓
诗曰:喜逢三月艳阳天,身在高层不觉寒。解姓说文一句话。春风化雨润心田。
卫士封耀松初次见到毛泽东时,毛泽东问:“你叫什么名子啊?”
“封耀松。”
——34——
“噢,那你是不是河南开封那个封?”
“不是的,是一封信两封信的封。”
“哈哈哈”毛泽东开心大笑,手指头按在封耀松胸前第二个纽扣上:“不管你有几封信,不开封你就看不见信噢。那是一个字,懂吗?”
封耀松眨眨眼,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紧张的气氛一下子完全没有了。
毛泽东通过幽默的问姓笑名,使伟人和普通战士的心贴到了一起。
(三0)毛泽东话麻将一语双关
诗曰:麻将游戏遍国中,摊牌形式不相同。“平和” 一句双关语,风趣恢谐寓意浓。
1949年国共和谈时,在双方代表团达成《国内和平协定》之后,毛泽东分别接见了南京国民党政府参加和谈的代表。4月中旬的一天,刘斐先生受到接见(同时受接见的还有黄绍竑。见面后,毛泽东问刘先生:“你是湖南人吧?”
刘说:“我是醴陵县人,醴陵与毛主席家乡是邻县,是老乡。”
毛泽东高兴地说:“啊,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哩!”这一来,刘先生的紧张心情便减去了大半。接着,毛泽东谈起共产党和谈的诚意,并征求他们对协定的意见,很快打消了他们的拘束感。   但刘斐先生心中还有一点疑虑,在吃饭的时候,当谈到各人的爱好时,就趁机提出来试探毛泽东,他问毛泽东:“您会打麻将吗?”
毛泽东回答:“晓得些,晓得些。”
“您爱打清一色呢,还是喜欢打平和?”
毛泽东听了,立刻明白了提这问题的用意,笑得差点把饭喷出来,立即
——35——
说:“平和,平和,只要和了就行了。”毛主席思想如此机敏,心胸那样宽阔,这寓意弥深的回答使刘斐先生疑虑顿释,坚定了他选择新道路的决心。
(三一)毛泽东要与国民党代表填词酬唱
诗曰:石头城上晓星残,千里大江起狼烟。又聚燕山重对话,和谈酬唱续新篇。
1949年4月间,国共两党和谈时,毛泽东在香山双清别墅接见黄绍竑时说:“听恩来说,季宽先生是个词人,我素好结交诗人词友,待协议签订之时,我们不妨作诗填词,为之唱和。”
黄绍竑连忙说:“不敢,不敢。主席是大手笔,我读过主席在重庆发表的《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词风雄浑潇洒,我是佩服之至。我只是有时闲来无事,聊以寄怀。待协定签定之时,定填几句向主席讨教。”
从香山回来后,他兴致很高,兴之所致,填了两首《好事近》题名《感时》
翘首睇长天,人定淡烟笼碧。待晚一弦新月,欲问几时圆得。& 昨宵小睡梦江南,野火烧寒食。愿得一帆风送,报燕云消息。
北国正花开,已是江南花落。剩有墙边红杏,客里漫愁寂寞。& 些时为着这冤家,误了寻春约。但祝东君仔细,莫任多飘泊。
他借写景抒情,欲问新月几时圆,表达了和谈早日成功的向往和祈愿。
——36——
(三二)毛泽东不忘一师小同学程星龄
诗曰:未忘昔日小同乡,丰泽园中意气扬。谈起菊香书屋事,花香岂又菜根香。
日,程星龄协助程潜、陈明仁两将军长沙起义后,8月下旬,毛泽东即专电邀请程潜、陈明仁等赴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作为特邀代表程星龄9月7日晚抵达北平。9月23日晚,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举行盛大宴会,招待起义有关人员。在圈定名单时,毛泽东说:这次邀请的虽然都是有功的主要起义将领,但不要忘了我一师那个小同学程星龄,他在促进程潜、陈明仁起义中是有重要贡献的啊!
全国政协开会的前一天,程潜到中南海拜访了毛泽东,回到北京饭店后,他对程星龄说:“毛泽东要单独接见他。”并说:“毛主席都没忘记你这个小同学,你敢忘了毛主席这个大同学?”程星龄连声说:“岂敢!岂敢!我和毛泽东在一师是先后同学。他是第八班四级的,时年25岁;我是15班一级的,当时才17岁,他是高班,我是低班。他当时在一师已是声名卓著,被杨昌济老师视为‘拄天大木’、‘当代英才’,我还只是幼学。”
当他带着一本纸张发黄、稍又破损的民国六年十月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同学录》来见毛泽东时,毛泽东十分高兴。毛泽东一边翻看一边讲述对哪些人还有印象。当翻到26页,看到程星龄的名子时,毛泽东边指边开玩笑地说:“星龄呀!你的名子在这里。你的族兄颂公字颂云,你的别甫却是‘不云’,我叫‘润之’。你‘不云’,天上没云就不能下雨。不下雨,我怎能‘润之’呀!就滋润不了土地嘛。”
程星龄没想到毛泽东会如此的开玩笑,不免一愣,但他也是非常机敏的
——37——
人,反应很快,他笑着对对毛泽东说:“主席,您比我早生于韶山仙境,我晚生于醴陵山乡。您先我入一师数年,已借得洞庭云雨,滋润着一师和三湘大地。我这没云水的人,也靠了您的滋润,才得有今天啊!不过,主席,我这别甫,从一师后再也没用了。所以,连我家里人都不知道。而主席‘润之’的别甫”如今已是天下人都知道啊!”
“那我不叫你‘不云’,还是叫你星龄好了。你也不要恭维我了,恭维奉承我的多了,我就可能会晕头转向,搞不好不是降甘霖而是下冰雹,那就坏了。”
畅谈之余,程星龄回头四顾,感到毛泽东的住所和办公室里的陈设太简陋了些,便忍不住对毛泽东说:“主席,败不馁,胜不骄,永远保持创业时期艰苦朴素的本色,是使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根本。但我这小同学感到您这办公室里,连幅字画,连盆鲜花都没有,就有些与这‘菊香书屋’之名不符了。”
毛泽东一听,哈哈大笑道:“我刚到这里时,盆花多得很,简直是一个百花争艳的小花园。你说这样行吗?我们共产党人打天下,是为劳苦大众翻身,不是图自己享受,与李自成、国民党不同的也就在此。所以我说,过去我管不着,现在我住在这里,就不要摆这么多花了,到我这里来的人很多,以后还会有工人、农民代表来,他们来了,要看看我,看看我住的地方。如果我这里摆了那么多漂亮的花,那他们也会上行下效,向我看齐,养成这种风气就不好了。当领导的一定要带好头,不然,上梁不正下梁歪啊!”
一席话说得程星龄连连点头。
——38——
(三三)毛泽东称前清翰林为“叔老”
诗曰:前清翰林当今人,喜遇新朝万象春。尊老敬贤情意厚,细微之处见精神。
陈叔通为前清翰林,在新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前夕,来到石家庄。毛泽东接见他时说:“叔老,你长期在旧社会能够出汚泥而不染,真是难得。”
陈叔通说:“我没有起来同她他们斗争,感到惭愧。”
毛泽东说:“你是前清的翰林,经历了几个时代,见多识广,你的经验很宝贵。”
除了会议征求他意见外,还不时请他到自己家里叙谈。三年困难时期,陈叔通向毛泽东倾吐自己的忧心。毛泽东耐心地分析形势,指出成绩很大,问题不少,前途光明。他听后回家写了一个条幅对联:“一心记住六亿人口,两眼看清九个指头”。一时传为佳话。
毛泽东还经常和陈叔通谈诗论画。陈叔通赞美毛泽东诗词书法都表现了伟大的气魄,非常钦仰。他还和毛泽东观摩一些文物,作为茶余饭后的闲谈。长期以来,工商界尊重的有两位老人,一位就是陈叔通,另一位是中国民主建国会的黄炎培(任之)主任。毛泽东有时写给他们两位的信,信封上如果写“陈叔老、黄任老”,那在信中开头就写“任之、叔通”,反之,也是如此。陈叔通对此恨感动,他说毛主席日理万机,对于称呼前后排列这样的小事,还考虑得这样周到。
——39——
(三四)毛泽东在第一届政协会议签名簿上的签名
诗曰:行云流水快如风,掷地有声毛泽东。报到簿中名第一,汗青记下九州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中共代表团代表的签名册。是用白色宣纸印制,上端印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会徽,中间印了一个大方框,竖分五行。第一行有中国共产党五个大字,第二行是毛泽东的签名。  2009年,为纪念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一部文献纪录片《毛泽东1949》,其中讲到,日,全国人民渴望已久的为新中国奠基的盛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召开。毛泽东是中共代表团的第一个报到的代表,电视画面上还打出毛泽东签到的情况:在空白的签到册上写上第一个名字。  然而,实际上,毛泽东并不是第一个报到的人,而是最后一个报到的。揭开这段尘封了60年历史细节的人,是已经耄耋之年的孙小礼。  1949年8月中旬,刚从北平贝满女中毕业的孙小礼,接到了北平团市委的通知,让她直接到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秘书处议事科报到,该会议不久更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而所谓“议事”,如今通常称作“会务”,例如制作会议代表名册、发会议通知书、安排会议代表报到等。有许多同志参加会务工作,具体分工时,孙小礼负责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报到,于是,刚过17岁生日不久的孙小礼便成了这段历史的见证人。她回忆道:人民政协开会之前……迟先达同志交代说:代表签名一律用毛笔,第一行写单位名称,由各单位的首席代表写;第二行是首席代表签名;自第三行起是各
——40——
单位的其他代表签名,每行上下可写两个名字。  9月17日(应为21日——笔者注)上午,迟先达同志通知我:“今晚7时毛泽东主席来勤政殿开会,同时就来报到。有摄影记者拍照,可能还要拍电影,你要做好准备。”于是我忙着挑选最好的毛笔、最好的砚台、最好的墨。突然,我想起一个问题毛主席在前两行写字,而后面三行已经写满了名字,这样拍摄出来是不是不太好看?我问先达同志怎么办?他想了一下,要我给他一张未用过的签到纸,他沿着第三行的竖道把纸折叠起来,盖上已签满名字的后三行,这样,乍一看,就像一张崭新的签到纸了。我很高兴,佩服先达同志真聪明,但我又想到一个问题:“如果毛主席大笔一挥,把字写到盖在上面的白纸上,岂不糟糕啦!”他笑着对我说:“这就是你的事了,你必须对毛主席讲清楚,只能把字写在前两行之内。”  9月21日,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之前,代表们陆续报到。中国共产党的正式代表16人,候补代表2人。陈云同志是第一个来报到的,孙小礼请他在第三行上端签了名。之后,刘少奇、周恩来等代表都先后报到签名,首席代表毛泽东是最后一位报到的。 & 孙小礼的回忆文章记录了毛泽东签到的情况:那天许多人已先来到勤政殿,毛主席一进门就被他们围住了,一一与毛主席握手问好,过了好一会儿,毛主席才来到报到处,郭沫若、李济深、马寅初、乌兰夫等人跟着簇拥到他的身旁,说要看毛主席写字。这时四周灯光齐亮,好几个摄像机镜头已对准毛主席。待他一坐下来,我就大声地说:“毛主席,请你在第一行写党派名称:中国共产党,在第二行写名字,请不要写到第三行里去。”他诧异地问我:“什么,到底要我怎么写?”  我又大声地重说了一遍,最后干脆补了一句:“就是只在这两行之内写,不要写到上面这张纸上。”他笑了笑,像是看穿了我们所做的手脚,说:“好吧,我照你说的写。”他在第一行写了“中国共产党”,在第二行内写了“毛
——41——
泽东”。然后他放下笔起身离开,周围的人也同时散去。啊!这时我才松了一口气,终于完成了中国共产党代表的签到任务。  孙小礼的回忆文章是2009年发表的。在此之前,人们只能看到,在作为珍贵文物保存的签到册上毛泽东的签名排在第一;而当年拍摄的纪录片上,毛泽东也是在空白签到册上签的字,因此,很容易作出毛泽东是第一个报到的判断。
(三五)毛泽东的风采
诗曰:伟略宏韬不世功,名流元老喜相逢。恢谐幽默连珠语,潇洒莫如毛泽东。
1949年,新政协最后一次筹委会,毛泽东来到签到处,先到的李济深、张澜、沈钧儒、郭沫若等著名的民主人士100余人,都离座到签到处相迎。毛泽东神态欣然,挥笔签名,笑着对他们说:“今天是应当高兴的日子,你们的表情如此严肃,大家都要笑啊!”一句话,立时激起了一片笑声。
这时记着们围过来,毛泽东一边接着他们递过来的名片,一边和他们握手。对《解放日报》记着林淡秋说:“你的大名很风雅。”又对《文汇报》记着唐海说:“唐朝的海,你的大名好记!”最后,毛泽东握住《新闻日报》记者陆治的手,:”我们好像在延安见过面嘛,是不是?”
陆治忙答道:“是的,那是1937年12月初,太原失守以后,我到延安访问过主席。”毛泽东笑着点头。
这时,《大公报》女记者高汾挤向前说:“毛主席,你比1945年到重庆与蒋介石谈判的时候胖了。”
毛泽东仰头开怀地笑了,他展开双臂:“那个时候,蒋介石压迫我们。现
——42——
在八路军把他打败了,空气好了,我的身体也好了。”
忽然,毛泽东发现了什么似的,指着高汾脚下穿的半高跟空花皮鞋,问道:“你知道不知道,上海对你这种皮鞋叫什么?”高汾竟答不上来,双颊微红,有点窘了。
毛泽东来个自问自答:“上海给这种鞋子叫‘空前绝后’。”又引起一阵笑声。
毛泽东掏出香烟,划燃火柴,美美地吸了几口。这时,代表们纷纷入座,照像了。他走到前排当中木椅上坐下。记者们都注意着看他如何处理这支香烟。他慢慢把夹在指缝中的香烟掐灭,放到木椅边的地上。像照完了,记者们又包围了毛泽东,出乎人们的意外,大半截香烟又夹在他左手的指缝中,“嚓”的一下划燃了火柴,他又美美地吸了几口,然后随着人群,走进了会场。
在场的有许多资深记者,见过国民党许多高层领导,对蒋介石也不陌生。把他们与眼前这位农家出身的中共领袖相比,觉得毛泽东不仅有宏韬伟略,而且平易近人,他那妙语连珠的风度,实在让人为之倾倒。
(三六)毛泽东喊“口令”
诗曰:血洒中原霜剑寒,英雄豪气薄云端。天安门处一抔土,化作丰碑万古传。
1949年10月初的一个上午,天安门广场南端人民英雄纪念碑举行奠基仪式,奠基人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全体委员。
奠基仪式,一般是由奠基人撮土一铲,投入基坑即成。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仪式,更显得严肃庄重。面对着100多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毛泽
——43——
东精神抖擞,站好立正姿势,两手分贴裤缝,用高昂的声调,喊出了合乎《步兵操典》要求的“口令”:
“立——正!”
“向右看——齐!”
“向前——看!”
在庄严的“口令”下,老先生们闻风而动,十分严肃认真。这时,毛泽东跨步向前,挥铲撮土,投入基坑;委员们随后鱼贯,一一撮土如仪。后来就是在这堆基土上,耸立起那座光照千秋万世的丰碑。
(三七)毛泽东为柳亚子亲书“上天下地之庐”匾额
诗曰:饮茶粤海见真诚,重聚京都叙旧情。拔冗挥毫和雪句,“上天下地”作庐名。
新中过成立时,毛泽东为柳亚子新居亲书“上天下地之庐”匾额。
1949年在接到柳亚子3月28日《感事呈毛主席》一个月后,毛泽东才写出答诗。在接到毛泽东和诗的当天,柳亚子以“东道恩深敢淡忘”、“未必严光忆富江。“的诗句表示感激,称颂”风度元戎海水量;“同时又写下“英雄惯作欺人语,未必牢骚便断肠。”表明自己对毛泽东的“牢骚太盛防肠断”规劝持保留看法。他在一首赠友人的诗中:“一唱雄鸡天下白,危言无罪圣人聪。劝君莫作模棱语,领袖忧劳重整风。”对于柳亚子这样的直言之士,以诗的形式向毛泽东表达自己的感怀,诗之为诗不免有“英雄惯作欺人语”的夸张成分。以毛泽东的英明和气度,同样以诗的形式向这位老朋友作情意真切的规劝,不但显示出诗人的含英咀华的才调,更见出大政治家“经纬万端,各得其宜”的睿智。
——44——
毛泽东后来又两次与柳亚子唱和,这是从“诗人兴会”的相知而表示出的推重,对柳亚子自然也是一种荣耀;在“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的承诺下,安排其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这是极高的荣誉,但未授予具体的行政职务,则体现出“贤者在位,能者在职”的用人之道。
毛泽东当然未忘: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柳亚子在和毛泽东《沁园春·雪》的词中有“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之句。可谓自视至高矣。毛泽东当然明白这只是诗人的浪漫而已,故书此。,
(三八)毛泽东的“苟富贵,毋相忘”
诗曰:同煮南瓜同喝汤,同穿草鞋走村庄。同甘共苦打天下,贫贱之交岂肯忘。
日,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毛泽东在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中接见出席会议的代表。
毛泽东一边招手一边往前走,还不时同伸过来的手紧紧相握,接受代表们的致敬。
忽然,一位代表从后面挤上前排,用双手握毛泽东的手,还重重地抖了抖,嗓门大得出奇:“老毛,您咯胖呀!胖多喽!”
毛泽东微微一愣,周围的代表都吃了一惊。不是吗!大家都在喊毛主席万岁,向毛主席问好,这位代表居然直呼老毛,而且不礼貌地说人家胖了!
“罗瞎子,是你呀!”毛泽东终于叫起来,还朝对方的肩头捶了一拳,只有老朋友见面才会有这种“礼节”。
“老毛,您到底还记得我这个小罗卜头!”
“罗瞎子”睁着两只大眼,眼泪像小河水一样淌下来。那是激动愉快的
——45——
“咯还记不得,苟富贵,毋相忘嘛!”毛泽东说着地道的的湖南乡音,“我不是陈胜王,我还是毛泽东,还是那个老毛。”
“罗瞎子”一边笑,一边流泪,一边点头,多少往事涌上心头。
那是土地革命时期,“罗瞎子”在苏区一个乡当乡长。来了位年轻先生搞调查,姓毛,就是毛泽东。聊天中,毛泽东问:
“你这个名字是绰号吧?”
“不,就叫罗瞎子,从小就这么叫惯了。只为咱家穷,没上过学,斗大字认不了一升,名副其实的睁眼瞎。”
“你总得有个真名吧!”
“自小就叫惯了,如今在乡政府里当主席,更不能叫官名了,要不,人家会说摆架子哩。再说,多少年这么叫过来的,听了无拘无束,怪亲热的。”
一番话,引起毛泽东的思考和赞扬。
“陈胜你知道吗?”
“不知道”
“噢,不知道。我告诉你,他是第一位农民起义的领袖。他打了几个胜仗,当上了王,就骄傲了,忘了自己共过患难的父老兄弟。《史记》这本历史书里说,陈胜称王以后,家乡的父老去找他,因为在殿上叫了他的小名,他就恼羞成怒,甚至杀害了共过患难的父老兄弟。”毛泽东讲述了陈胜王的故事,然后说:“你刚才说得好,叫不叫得‘罗瞎子’,能看出你有没有官架子。苟富贵,毋相忘。就是日后革命成功了,我们也不能像陈胜那样忘了自己共过患难的父老兄弟。”
当年“罗瞎子”听了毛泽东讲的话,说的道理,拉住他的手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问:“要是你以后当了皇帝,不,要是革命成功了,你坐了天下,我该怎么称呼你呢?”
——46——
“那你照样喊我老毛就是!”
“我记着你的话了。”
近20年过去了。新中国成立,“罗瞎子”被选上出席全国劳模大会的代表。他万分激动,想不到20年前随便逗着说笑,今天居然变成了现实,毛泽东真的掌了天下!
一路上,“罗瞎子”就在想,见面后怎么称呼毛主席?想来想去,还是按当年说好的叫。所以,当毛泽东快走近“罗瞎子”的时候,他在一片“毛主席万岁”、“毛主席您好”的声浪中,抢前一步,说出了老早就想好的那句话:“老毛,您咯胖呀!胖多喽!”
毛泽东果然是“苟富贵,毋相忘。”不但记得“罗瞎子”,记得当年的话,而且对”罗瞎子”直呼老毛表示出最大的激动和愉快。
(三九)毛泽东不吃死鱼
诗曰:曾遭讽刺钻山坳,不吃死鱼爱吃椒。克里姆林宫里客,如今在此领风骚。
日,斯大林派特使、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一行四人乘飞机来到石家庄机场,总司令朱德、政治局委员任弼时和翻译师哲迎接,然后乘一辆缴获来的吉普车走了160—170公里,来到西柏坡。
&为了表达对苏联代表的热情欢迎,有关方面早已备好了丰盛的酒菜。由于苏联人爱喝酒,中共方面还特意从石家庄买来了上等的汾酒和葡萄酒。
苏联人带来许多罐头食品,还有酒,拿出来摆了一桌子,挺洋气,挺花哨。米高扬穿戴也很好,圆领皮大衣,圆筒皮帽子,威风得很。中国共产党的五大书记穿着没棱没角的旧棉军衣,毛泽东的衣袖上还赫然补了块补
——47——
丁.小山村的西柏坡能有什么高级食品?无非是自己养的猪和鸡,还有滹沱河里捕来的鱼。用鲜鱼做了红烧鱼、溜鱼片款待客人。
苏联人很能喝酒,米高扬用玻璃杯喝汾酒,就像喝凉水一样,大半杯子一口气就能灌下去。中共五大书记中,为首的毛泽东是沾酒就脸红。朱德有喉炎不能喝酒。任弼时高血压严重不能喝酒。刘少奇只能用小盅喝一点白酒。周恩来算是中国人里能喝酒的了,却哪里敢与玻璃杯子端起来咕咚咕咚灌的米高扬比呢?饭桌上的气氛是愉快的。但是我想,毛泽东不喜欢看苏联人大出风头,哪怕是在喝酒的问题上。工夫不大,他就招呼盛饭:“吃饭了,吃饭了,尝尝我们滹沱河里的鱼。”他还笑着说:“我相信,一个中药,一个中国菜,这将是中国对世界的两大贡献。”
苏联翻译指着红烧鱼问:“这是新捞的活鱼吗?”
他们得到了肯定的答复,而后才吃。
一年后,毛泽东出访莫斯科,向随行的厨师严格下令:“你们只能给我做活鱼吃。他们要送来死鱼,就给他们扔回去。”
果然,苏联送鱼来了,是特别警卫队的一名上校带人送来的,是死鱼。
厨师遵照毛泽东“扔回去”的命令,拒绝接收。这位上校慌了,语言又不通,忙从克里姆林宫找来了翻译。这才明白毛泽东只要活鱼,不收死鱼。 “我们马上逮一条活鱼来。”上校向中国客人郑重保证。
于是,克里姆林宫的大小人物都知道,毛泽东吃鱼很讲究,不是活鱼他不吃。
&其实毛泽东在国内时,死鱼剩鱼都吃,从不讲究。他只是讲究给苏联人看。
1957年,毛泽东第二次访苏时,莫斯科早早就准备好了活鲤鱼。赫鲁晓夫特意警告下边:“毛泽东这个人难对付,他是不吃死鱼的。”
——48——
(四0)毛泽东提出:“民主党派万岁”
诗曰:众星拱月聚群贤,风雨同舟数十年。不是一人遥望远,“共存”岂会到今天。
日开国大典﹐各民主党派一起走下天安门﹐有的人觉得反帝爱国和要求民主的政纲已经实现﹐提出了解散党派组织的主张。中国人民救国会第一个宣布解散﹐当时重庆还没有解放﹐有些会员联系不上﹐才暂时没有做出最后解散的决定。民进当时也提出解散﹐认为民进成立时通过的会章规定﹐一旦国民大会召开﹐民进任务即告完成。现在正是解散的时候了。在农工民主党内﹐同样发生了关于该党存废与否的争论。九三学社也提出了解散。当时中国共产党内上层也有人同意解散民主党派。救国会解散的时候﹐毛泽东正在苏联访问﹐他回国后﹐听到此事﹐非常惋惜。他说﹐救国会是进步团体﹐不应当解散。当他听说九三学社也要解散时﹐当即表示不同意﹐并派中央领导同志去九三学社传达他的意见﹕不但不能解散﹐还要继续发展。指示要解决各党派的经费问题﹑干部学习和失业问题﹐要求对党派干部与共产党的干部一视同仁。
1956年﹐毛主席郑重提出两个万岁口号﹐一个是共产党万岁﹐另一个就是民主党派万岁。这样﹐八大民主党派得以保留和发展。
(四一)毛泽东的塾师诗赞毛泽东
诗曰:儿时入学刚启蒙,喜遇塾师又弟兄。解惑传经情意重,著书立传违初衷。
毛宇居是毛泽东的堂兄和塾师。对毛泽东少年时代的学生生活和成长过
——49——
程非常了解和熟悉,他以满腔的热情搜集整理了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故事。为当时担任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长的李锐撰写的《毛泽东早期革命活动》一书提供许多难得的口碑资料,他写诗二首道:“南峰茅庐主席家,风光犹是朴无华。往来过客人言藉,此地频开革命花。”“有询先世事如何,木石居兮击壤歌。积厚流光越时代,发扬光大起山河。”
1951年3月,毛宇居将他整理的毛泽东青少年时的轶事寄给毛泽东,请求发表。毛泽东对这类宣传都比较谨慎,不准宣传自己,看到此文后,便将其退给毛宇居,并给他写了一封信:
历次各信及最近长函均收,甚谢。诸承关怀,具见盛意。惟轶事有些内容不适合,似以不印为宜,原稿奉还。
兴居佳胜!
乡友便此致候。
(四二)毛泽东的乡友诗批毛泽东
诗曰:海纳百川气量宏,忠言逆耳似春风。撫今追昔岂忘本,犹记当年患难中。
新中国成立后,一天,毛泽东接到韶山老家一个叫杨舜琴的人寄来的一封信,信中还附批评他的一首诗:
介子绵山居旧禄,冯异勿言依树林。
——50——
舜日尧天仁厚主,谅能回忆掩护情。
诗中用了两个典故。一是春秋时晋国贵族介子推,在晋文帝重耳出亡19年中,相随于左右,曾割股肉以其食。重耳归国后,赏赐随从臣属,未赏到介子推。他不要求赏赐,遂与老母隐居绵山中。另一典故是东汉初将领冯异,刘秀即位后,诸将并坐论功,冯异退避树下,军中号为“大树将军”。杨舜琴以这两个历史典故称赞谢子藩淡泊名利,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破天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