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皮头是刚上的,尺子测了圆柱形部分高为3毫米尺子刻度标准图(不含顶帽这一部分),会不会过厚?如果会,现在用工具再

三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上册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三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上册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手册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手册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 查看话题
过柱子总结-显色剂与洗脱剂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不断更新中...89楼更新64M层析技术)
吸附剂与洗脱剂
(一)吸附剂与洗脱剂
&&根据待分离组分的结构和性质选择合适的吸附剂和洗脱剂是分离成败的关键。
1.吸附剂的要求
①对样品组分和洗脱剂都不会发生任何化学反应,在洗脱剂中也不会溶解。
②对待分离组分能够进行可逆的吸附,同时具有足够的吸附力,使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之间能最快地达到平衡。
③颗粒形状均匀,大小适当,以保证洗脱剂能够以一定的流速(一般为1.5mL·min-1)通过色谱柱。
④材料易得,价格便宜而且是无色的,以便于观察。
2、常用吸附剂的种类:氧化铝、硅胶、聚酰胺、硅酸镁、滑石粉、氧化钙(镁)、淀粉、纤维素、蔗糖和活性炭等。
3、几种常见吸附剂的特性
(1)氧化铝:市售的层析用氧化铝有碱性、中性和酸性三种类型,粒度规格大多为100~150目。
碱性氧化铝(pH9—10):适用于碱性物质(如胺、生物碱)和对酸敏感的样品(如缩醛、糖苷等),也适用于烃类、甾体化合物等中性物质的分离。但这种吸附剂能引起被吸附的醛、酮的缩合。酯和内酯的水解、醇羟基的脱水、乙酰糖的去乙酰化、维生素A和K等的破坏等不良副反应。所以,这些化合物不宜用碱性氧化铝分离。
酸性氧化铝(pH3.5—4.5):适用于酸性物质如有机酸、氨基酸等以及色素和醛类化合物的分离。
中性氧化铝(pH7—7.5):适用于醛、酮、醌、苷和硝基化合物以及在碱性介质中不稳定的物质如酯、内酯等的分离,也可以用来分离弱的有机酸和碱等。
(2)硅胶:硅胶是硅酸的部分脱水后的产物,其成分是SiO2·xH2O,又叫缩水硅酸。柱色谱用硅胶一般不含粘合剂。
适用范围:非极性和极性化合物,适用于芳香油、萜类、甾体、生物碱、强心甙、蒽醌类、酸性、酚性化合物、磷脂类、脂肪酸、氨基酸,以及一系列合成产品如有机金属化合物等。
(3)聚酰胺:色谱用聚酰胺主要又锦纶6(聚己内酰胺)和锦纶66(聚己二酰己二胺)两种,分子量一般在1,其亲水性和亲脂性均较好,因此既可分离水溶性成份,也可分离脂溶性成分。可溶于浓盐酸、甲酸及热的乙酸、甲酰胺和二甲基甲酰胺中;微溶于乙酸和苯酚等;不溶于醇、氯仿、丙酮、乙醚、苯等;对碱稳定,对强酸可水解。
聚酰胺色谱的原理:兼具吸附色谱和分配色谱的功能。采用强极性洗脱剂时主要为吸附色谱——正相色谱;采用弱极性洗脱剂时主要为分配色谱——反相色谱。
分离对象:能与聚酰胺形成氢键的化合物,如酚类、酸类、醌类、硝基化合物及含羟基、氨基、亚氨基的化合物及腈和醛等类化合物。
聚酰胺在水中吸附能力的规律:
形成氢键的基团(如:酚经基、按基、酪基、硝基等)越多,
则吸附力越强。如:丁二酸>丁酸
形成氢键的位置与吸附力有很大关系。对位、间位酚羟基使吸附力增大,邻位使吸附力减小。
芳香核、共轭双键多者吸附力大,少者吸附人小。
若形成分了内氢键,则使化合物的吸附力减小。
(4)硅酸镁:中性硅酸镁的吸附特性介于氧化铝和硅胶之间,主要用于分离甾体化合物和某些糖类衍生物。为了得到中性硅酸镁,用前先用稀盐酸,然后用醋酸洗涤,最后用甲醇和蒸馏水彻底洗涤至中性。
3.吸附剂的活度及其调节
吸附剂的活性取决于它们含水量的多少,活性最强的吸附剂含有最少的水。吸附剂的活性一般分为五级,分别用Ⅰ、Ⅱ、Ⅲ、Ⅳ和Ⅴ表示。数字越大,表示活性越小,一般常用Ⅱ~Ⅲ。向吸附剂中添加一定的水,可以降低其活性。反之,如果用加热处理的方法除去吸附剂中的部分水,则可以增加其活性,后者称为吸附剂的活化。各种不同活度吸附剂的含水量见表
& &表3—6&&各种不同活度的吸附剂的含水量
活度& && &&&氧化铝(水%)& && &&&硅胶(水%)& && &&&硅酸镁(水%)
Ⅰ& && &&&0& && &&&0& && &&&0
Ⅱ& && &&&3& && &&&5& && &&&7
Ⅲ& && &&&6& && &&&15& && &&&15
Ⅳ& && &&&10& && &&&25& && &&&25
Ⅴ& && &&&15& && &&&35& && &&&35
4、实验操作
吸附剂用量的确定→柱子的选择→装柱→柱留体积的测量→加样或拌样→洗脱→分部收集→检测→合并→浓缩
氧化铝:一般选择中性,粒度150~200目,超过220目需加压;一般用量1g样品/20~50g,特例1g样品/100~200g
硅胶:吸附色谱——1g样品/20~50g ,特例1g样品/500~1000g,用前最好120烘24h,可不做活性测定。分配色谱——1g样品/100~1000g,特例1g样品/10000g。
色谱柱的选择:
有玻璃柱和不锈钢柱两种,一般不使用有机玻璃柱,实验室常用玻璃柱;
径长比一般为1:10~1 :20,特例1:40;
内壁光滑均匀,上下粗细一样,管壁无裂缝,活塞密封良好;
根据吸附剂用量(体积)确定柱子的大小,一般吸附剂应填充到柱子体积的1/4~1/5左右。
装柱:有干装法和湿装法两种。
干装法——在下端减压抽气的同时,将吸附剂通过长径漏斗缓缓到入柱内。
湿装法——①准确加入一定体积的溶剂,然后缓慢加入吸附剂,必要时可轻敲柱壁,排除多余溶剂,计算主留体积;②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溶剂倒入称量好的吸附剂,间歇性搅拌数次,静置过夜,次日在搅拌下装柱,计算主留体积。
①将样品溶于合适的溶剂,在不扰动吸附剂层面的情况下,加到柱体上面。最后在用少量清洁溶剂对主壁洗涤2~3次;
②将样品溶于合适的溶剂后,在搅拌下加入样品量3~5倍的吸附剂,晾干至粉末状,然后在不扰动吸附剂层面的情况下,加到柱体上面。
必须注意在洗脱的过程中,尤其是开始阶段,不能扰动层面。洗脱速度一般为每分钟流出1/200柱留体积左右。对于梯度洗脱需注意标记不同溶剂的分界管号。
分部收集:一般每管收集1/20~ 1/10柱留体积
检测:确定目标物的位置及纯化情况
①薄层色谱或纸色谱检测;
②气相色谱或液相色谱检测;
合并:成分相同或相似的收集液合并,交叉部分单独收集。
浓缩:旋转薄膜蒸发;确保烧瓶干燥干净。
本内容为个人在刚开始用柱子时在网络上搜索所得,希望对各位新虫有所帮助!
也希望大家多多补充 展开剂的极性规律
单一溶剂的极性大小顺序为:
石油醚(小)→环己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苯→甲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乙酸甲酯→丙酮→正丙醇→甲醇→吡啶→乙酸(大)
混合溶剂的极性顺序:
&&苯∶氯仿(1+1)→ 环己烷∶乙酸乙酯(8+2)→氯仿∶丙酮(95+5)→苯∶丙酮(9+1)→苯∶乙酸乙酯(8+2)→氯仿∶乙醚(9+1)→苯∶甲醇(95+5) →苯∶乙醚(6+4)→环己烷∶乙酸乙酯(1+1)→氯仿∶乙醚(8+2)→氯仿∶甲醇(99+1)→苯∶甲醇(9+1)→氯仿∶丙酮(85+15)→苯∶乙醚(4+6)→苯∶乙酸乙酯(1+1)→氯仿∶甲醇(95+5)→氯仿∶丙酮(7+3)→苯∶乙酸乙酯(3+7)→苯∶乙醚(1+9)→乙醚∶甲醇(99+1)→乙酸乙酯∶甲醇(99+1)→苯∶丙酮(1+1)→氯仿∶甲醇(9+1) 嗯,写得不错,实践性很强 谢谢分享啊 选择展开剂,要依据溶剂极性和他们的混溶性,溶剂对被分析 物的溶解性,以及被分析物的结构。这里只讨论药典里通常使用的以硅胶为固定相主体的正相薄层,也不考虑板的活 性。
列出溶剂极性参数表,方便以下比较展开剂。环已烷 :-0.2、石油醚(Ⅰ类,30~60℃)、 石油醚(Ⅱ类,60~90℃)、正已烷:0.0、甲苯:2.4、二甲苯:2.5、苯:2.7、二氯甲烷:3.1、异丙醇:3.9、正丁醇:3.9 、四氢呋喃:4.0、氯仿:4.1、乙醇:4.3、乙酸乙酯:4.4、甲醇:5.1、丙酮:5.1、乙腈:5.8、乙酸:6.0、水:10.2&&。
& & 关于溶剂混溶性,一般根据相似相溶原则,需要注意,极性相 差大的不混溶,比如正己烷与甲醇。多元展开剂,主体的两种溶剂不能混溶,就需要通过第三种溶剂来调和。比如: 石油醚、正庚烷、正已烷、戊烷、环已烷和甲醇、水之类的。
& &一般正相色谱,固定相为极性,被分析物质的极性越大,需要极性更 大的展开剂。
& &了解被分析物的极性可以通过分析其结构获得,很难获得它的极性指 数。物质分子化学结构中,通常由较极性部分和非极性部分两部分。例如下面以苯丙烷为极性小部分,随着极性基团 部分的增加,总体的极性就增加,展开剂极性也增加了。
& & ,&&依次为肉桂酸、阿魏酸、咖啡酸、菊苣酸、绿原酸 。
& & 相应展开剂分别为:正己烷—乙醚—冰醋酸 (5:5:0.1)、苯- 冰醋酸-甲醇(30:1:3)、氯仿-甲醇-甲酸(9:1: 0.5)、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酸(3:6: 1)、醋酸丁酯-甲酸- 水(7:2.5:2.5)。(由于薄层板、比移值不同的原因,展开剂极性比较是相对的,并非绝对的后者大于前者)。
& & 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不同化合物,怎么定它的极性,又用什 么标准来定它对应的展开剂呢?以下分开讨论不同化合物极性情况及其对应的展开剂。
& & 首先是极性较小的挥发性物质。比如:冰片:石油醚 (30~60 ℃)—醋酸乙酯(17:3)、厚朴酚:苯-醋酸乙酯(9:1.5)、α-香附酮:苯-醋酯乙酯-冰醋酸(92:5:5)、丹皮酚:环己 烷-醋酸乙酯(3:1),这类化合物,以石油醚、正构烷和苯为体积百分数比较大的溶剂,通常起溶解和分离化合物的作 用,而用醋酸乙酯为调节Rf(比移值)的溶剂。为了减少拖尾之类其他相似相溶原则以外的影响,适当加入添加剂, 如有机酸或者有机碱。
& & 极性较小的不挥发性物质。比如:β -谷甾醇:环己烷-醋酸 乙酯-甲醇(6:2.5:1)或者环己烷-丙酮(5:2) 、熊果酸:甲苯-醋酸乙酯-冰醋酸(12:4:0.5)、齐墩果酸:氯仿-甲 醇(40:1)、猪去氧胆酸:氯仿-乙醚-冰醋酸(2:2:1)、大黄素:苯—醋酸乙酯—甲醇(15:2:0.2)或者苯—乙醇 (8:1) 、丹参酮ⅡA:苯-醋酸乙酯-甲酸(40:25:4) 、穿心莲内酯:氯仿-无水乙醇(9:1)、靛玉红、靛蓝氯仿-乙醇(9:1)或 者苯-氯仿-丙酮(5:4:1)。这类物质展开剂极性比极性较小的挥发性物质洗脱力强一些,因为这类物质极性小的母核 大,而极性大的基团通常可以形成氢键,比如羧酸、羟基。以上物质,母核分子量减小、母核结构中不饱和健的增加 (尤其是出现苯环),极性基团的增加,都使极性增加,展开剂极性也增大。这个范围内的物质很多,一般展开剂大 百分数的溶剂可以从环己烷—〉甲苯—〉二甲苯—〉苯—〉氯仿的顺序,按照极性要求选择。这里注意,异丙醇、正 丁醇极性指数也比较小,在这范围的化合物很少用,因为粘性大、展开慢,造成斑点扩散;另外,羟基的氢键作用力 也有不利。调节Rf值的溶剂,从醋酸乙酯—〉甲醇—〉丙酮—〉乙醇。挥发性物质也有很多带羰基、羟基的,但从它 的挥发性就可以明白,分子间作用力不强,另外,母核与石油醚、正构烷和苯的结构差异小,估计更容易脱离硅胶吸 附,更快进入溶剂中,而不需要通过提高展开剂的极性。
& & 皂苷类。人参皂苷:氯仿-甲醇-水 (65:35:10)10℃以下放置 的下层溶液或正丁醇-醋酸乙酯-水(4:1:5)的上层溶液或氯仿-醋酸乙酯-甲醇-水(15:40:22:10)10℃以下放置的 下层溶液、芍药苷:氯仿-醋酸乙酯-甲醇-甲酸(40:5:10:0.2)、黄芩苷:醋酸乙酯-丁酮-醋酸-水(10:7:5:3)、 橙皮苷:苯—醋酸乙酯—甲酸—水(1:12:2.5:3)的上层溶液、葛根素:氯仿-甲醇-水(14:5:0.5)、芦丁:醋酸乙酯 -甲酸-水(8:1:1)。这类物质,由于存在糖的多羟基结构,苷元的结构影响变小。展开剂中使用极性大的有机溶剂( 氯仿、醋酸乙酯、甲醇、正丁醇)和水。乙酸和甲酸的使用,一方面增大展开剂极性,另外也可以抑制硅胶羟基的作 用,减少拖尾。由于混溶性和硅胶耐酸能力的限制,水和酸的使用是有限度的。
& & 极性大的小分子有机酸。没食子酸:氯仿-醋酸乙酯-甲酸 (5:4:1)、阿魏酸、咖啡酸、菊苣酸、绿原酸、异绿原酸。这类物质多数是苯乙烯母核的,这个结构的极性本身比较大 ,另外有酚羟基和羧酸基团,个别有多羟基配基。皂苷的展开剂差不多,极性大。注意甲酸通常指的是浓度85%左右的 ,含有水。
& & 含氮有机物。盐酸小檗碱:苯-醋酸乙酯-甲醇-异丙醇-浓 氨试液(12:6:3:3:0.6)(氨蒸气饱和) 或正丁醇-冰醋酸-水(7:1:2)、麻黄碱:氯仿-甲醇-浓氨试液(20:5:0.5) 或正丁醇-冰醋酸-水(8:2:1)、甘草酸铵:醋酸乙酯-甲酸-冰醋酸-水(15:1:1:2)。由于NH2硅醇基的作用很强, 在强极性展开剂加有机酸、有机碱扫尾。对于极性化合物,使用正丁醇对斑点扩散影响较小,因为化合物和硅胶的作 用强。
& & 进行薄层分析基本可以根据母核、基团,选择相似的化合物对 号入座。当然,具体的条件优化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了。遇到较困难的分离,需要使用到设计优化方法的,已经不属 于本文讨论范围了。
章育中、郭希圣,薄层层析法和薄层扫描法,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 有鼓励就有动力!
不断更新中....... 好东西,顶啊! 好东东 , 顶起来, 学习了, 谢谢了!!! 有机合成中展开剂的选择
做有机合成时走板子是常有的事,展开剂的选择就至关重要了。
选择适当的展开剂是首要任务.一般常用溶剂按照极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大概为:石油迷<己烷<苯<乙醚<THF<乙酸乙酯<丙酮<乙醇<甲醇使用单一溶剂,往往不能达到很好的分离效果,往往使用混合溶剂通常使用一个高极性和低级性溶剂组成的混合溶剂,高极性的溶剂还有增加区分度的作用,展开剂的比例要靠尝试.一般根据文献中报道的该类化合物用什么样的展开剂,就首先尝试使用该类展开剂,然后不断尝试比例,直到找到一个分离效果好的展开剂。展开剂的选择条件:①对的所需成分有良好的溶解性;②可使成分间分开;③待测组分的Rf在0.2~0.8之间,定量测定在0.3~0.5之间;④不与待测组分或吸附剂发生化学反应;⑤沸点适中,黏度较小;⑥展开后组分斑点圆且集中;⑦混合溶剂最好用新鲜配制。 一般来说,弱极性溶剂体系的基本两相由正己烷和水组成,再根据需要加入甲醇、乙醇,乙酸乙酯来调节溶剂系统的极性,以达到好的分离效果,适合于生物碱、黄酮、萜类等的分离;中等极性的溶剂体系由氯仿和水基本两相组成,由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蒽醌、香豆素,以及一些极性较大的木脂素和萜类的分离;强极性溶剂,由正丁醇和水组成,也靠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极性很大的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分离。很多时候,展开剂的选择要靠自己不断变换展开剂的组成来达到最佳效果。我们在实验中,为了实现一个配体与其他杂质有效分离,曾经尝试了很多种的溶剂组合,最后才找到石油醚—EtOAc—HCOOH(5.5:3.5:0.1)混合溶剂。一般把两种溶剂混合时,采用高极性/低极性的体积比为1/3的混合溶剂,如果有分开的迹象,再调整比例(或者加入第三种溶剂),达到最佳效果;如果没有分开的迹象(斑点较“拖”),最好是换溶剂。对于在硅胶中这种酸性物质上易分解的物质,在展开剂里往往加一点点三乙胺,氨水,吡啶等碱性物质来中和硅胶的酸性。(选择所添加的碱性物质,还必须考虑容易从产品中除去,氨水无疑是较好的选择。)分离效果的好坏和所用硅胶和溶剂的质量很有关系:不同厂家生产的硅胶可能含水量以及颗粒的粗细程度,酸性强弱不同,从而导致产品在某个厂家的硅胶中分离效果很好,但在另一个厂家的就不行。溶剂的含水量和杂质含量对分离效果都有明显的影响。温度,湿度对分离效果影响也很明显,在实验中我们发现有时同一展开条件,上下午的Rf截然不同 。
? 展开剂的选择主要根据样品的极性、溶解度和吸附剂的活性等因素来考虑,在进行薄层层析时,首先应该知道未知化学成分的类型,其极性的大致归属,从提取液或从色谱柱的流动相极性可知,另外某样品里含多种化学成分先按极性不同大致分,然后细分,对于分离未知的化学物质,展开剂的选择也是一个摸索的过程,不应该仅仅从展开剂考虑,多因素综合衡量!溶剂:层析过程中溶剂的选择,对组分分离关系极大。在柱层析时所用的溶剂(单一剂或混合溶剂)习惯上称洗脱剂,用于薄层或纸层析时常称展开剂。洗脱剂的选择,须根据被分离物质与所选用的吸附剂性质这两者结合起来加以考虑在用极性吸附剂进行层析时,当被分离物质为弱极性物质,一般选用弱极性溶剂为洗脱剂;被分离物质为强极性成分,则须选用极性溶剂为洗脱剂。如果对某一极性物质用吸附性较弱的吸附剂(如以硅藻土或滑石粉代替硅胶),则洗脱剂的极性亦须相应降低。在柱层操作时,被分离样品在加样时可采用于法,亦可选一适宜的溶剂将样品溶解后加入。溶解样品的溶剂应选择极性较小的,以便被分离的成分可以被吸附。然后渐增大溶剂的极性。这种极性的增大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称为“梯度洗脱”,使吸附在层析柱上的各个成分逐个被洗脱。如果极性增大过诀(梯度太大),就不能获得满意的分离。溶剂的洗脱能力,有时可以用溶剂的介电常数(ε)来表示。介电常数高,洗脱能力就大。以上的洗脱顺序仅适用于极性吸附剂,如硅胶、氧化铝。对非极性吸附剂,如活性炭,则正好与上述顺序相反,在水或亲水住溶剂中所形成的吸附作用,较在脂溶性溶剂中为强。
被分离物质的性质
被分离的物质与吸附剂,洗脱剂共同构成吸附层析中的三个要素,彼此紧密相连。在指定的吸附剂与洗脱剂的条件下,各个成分的分离情况,直接与被分离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有关。对极性吸附剂而言,成分的极性大,吸附住强。当然,中草药成分的整体分子观是重要的,例如极性基团的数目愈多,被吸附的住能就会更大些,在同系物中碳原子数目少些,被吸附也会强些。总之,只要两个成分在结构上存在差别,就有可能分离,关键在于条件的选择。要根据被分离物质的性质,吸附剂的吸附强度,与溶剂的性质这三者的相互关系来考虑。首先要考虑被分离物质的极性。如被分离物质极性很小为不含氧的萜烯,或虽含氧但非极性基团,则需选用吸附性较强的吸附剂,并用弱极性溶剂如石油醚或苯进行洗脱。但多数中药成分的极性较大,则需要选择吸附性能较弱的吸附剂(一般Ⅲ~Ⅳ级)。采用的洗脱剂极性应由小到大按某一梯度递增,或可应用薄层层析以判断被分离物在某种溶剂系统中的分离情况。此外,能否获得满意的分离,还与选择的溶剂梯度有很大关系。现以实例说明吸附层析中吸附剂、洗脱剂与样品极性之间的关系。如有多组分的混合物,象植物油脂系由烷烃、烯烃、舀醇酯类、甘油三酸醋和脂肪酸等组份。如对于C-27甾体皂甙元类成分,能因其分字中羟基数目的多少而获得分离:将混合皂甙元溶于含有5%氯仿的苯中,加于氧化铝的吸附柱上,采用以下的溶剂进行梯度洗脱。如改用吸附性较弱的硅酸镁以替代氧化铝,由于硅酸镁的吸附性较弱,洗脱剂的极牲需相应降低,亦即采用苯或含5%氯仿的苯,即可将一元羟基皂甙元从吸附剂上洗脱下来。这一例子说明,同样的中草药成分在不同的吸附剂中层析时,需用不同的溶剂才能达到相同的分离效果,从而说明吸附剂、溶剂和欲分离成分三者的相互关系。
  (二)簿层层析:薄层层析是一种简便、快速、微量的层析方法。一般将柱层析用的吸附剂撒布到平面如玻璃片上,形成一薄层进行层析时一即称薄层层析。其原理与柱层析基本相似。
1.薄层层析的特点:薄层层析在应用与操作方面的特点与柱层析的比较。
2.吸附剂的选择:薄层层析用的吸附剂与其选择原则和柱层析相同。主要区别在于薄层层析要求吸附剂(支持剂)的粒度更细,一般应小于250目,并要求粒度均匀。用于薄层层析的吸附剂或预制薄层一般活度不宜过高,以Ⅱ~Ⅲ级为宜。而展开距离则随薄层的粒度粗细而定,薄层粒度越细,展开距离相应缩短,一般不超过10厘米,否则可引起色谱扩散影响分离效果。
3.展开剂的选择:薄层层析,当吸附剂活度为一定值时(如Ⅱ或Ⅲ级),对多组分的样品能否获得满意的分离,决定于展开剂的选择。中草药化学成分在脂溶性成分中,大致可按其极性不同而分为无极性、弱极性、中极性与强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需要利用溶剂的极性大小,对展开剂的极性予以调整。
薄层色谱小知识
1、怎样提高点样效率? 点样是造成TLC定量误差的主要来源。
实验证明:定量毛细管更适合较小体积的点样;微量注射器更适合较大体积的点样。这主要是因为微量注射器受小气泡、溶液回爬现象的影响较大。为避免不同定量毛细管理体制的占样误差,建议一块薄层板上最好用同一只定量毛细管。但应注意更换样品时,应将毛细管用超声波或不同极性溶课剂清洗干净。在制备样品时,溶样溶剂黏度不能过高,以便于点样;溶剂沸点过低则进样体积易变,过高则会改变展开剂组成;对样品溶解度过高会使样点发生空心现象,常用的溶剂为甲醇、乙醇、丙酮。经典TLC样点原点一般为直径3mm点间距离1-2cm底边距离1.5HPLC样点原点一般为直径1mm点间距5mm底边距1cm.
2、展开剂的选择
TLC与HPLC相比,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流动相的选择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流动相的选择的目的是使绝大部分样品的Rf值位于0.1-0.7之间并达到较好的分离,与此对应的是流动相要有适当的强度和组成。流动相强度越大,溶质Rf值越大,但很可能降低分离能力;另外单一溶剂很难分离较复杂的混合物、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要使用多元溶剂体系。一般展开剂体系选择如下:根据分离样品性质、薄层色谱板性质选择一个二元溶剂体系,通过调节溶剂比例以寻求适合Rf值,适合的Rf值找到后,再寻求极性参数相同的二元溶剂体系两个,以这三个组成为三点组成一个三角形,则可看到:三角形顶点是二元体系,边是三元体系,三角形内是四元体系,并且极性一致,可根据几何原理得出任一点组成,这种方法较为直观,也较简单。
3、TLC的通用显色方法
理想的显色希望灵敏度高,斑点颜色稳定、斑点与背景间的对比度好,斑点的大小及颜色的深度与物质的量成正比,在样品组成并不完全已知的情况下,通用显色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通用显色方法主要有:
1、紫外照射法:方便、不破坏样品;
2、碘蒸气法:通用性强,与紫外法结合灵敏度高于该两法单独使用;
3、荧光试剂:制造荧光背景,使原来紫外下无荧光物质被鉴别,有荧光物质更明显;
4、硫酸溶剂:对绝大多数有机物有效,但有破坏性。 TLC展开剂选择及显色剂的汇总!(可以和《TLC显色试剂的选择》比较着看!)
选择适当的展开剂是首要任务.一般常用溶剂按照极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大概为:石油迷<己烷<苯<乙醚<THF<乙酸乙酯<丙酮<乙醇<甲醇使用单一溶剂,往往不能达到很好的分离效果,往往使用混合溶剂通常使用一个高极性和低级性溶剂组成的混合溶剂,高极性的溶剂还有增加区分度的作用,常用的溶剂组合有: 
Petroleumether/Ethylacetate,petroleumether/Acetone,Petroleumether/Ether, Petroleumether/CH2Cl2, ethylacetate/MeOH,CHCl3/ethylacetate
  展开剂的比例要靠尝试.一般根据文献中报道的该类化合物用什么样的展开剂,就首先尝试使用该类展开剂,然后不断尝试比例,直到找到一个分离效果好的展开剂。展开剂的选择条件:①对的所需成分有良好的溶解性;②可使成分间分开;③待测组分的Rf在0.2~0.8之间,定量测定在0.3~0.5之间;④不与待测组分或吸附剂发生化学反应;⑤沸点适中,黏度较小;⑥展开后组分斑点圆且集中;⑦混合溶剂最好用新鲜配制。
一般来说,弱极性溶剂体系的基本两相由正己烷和水组成,再根据需要加入甲醇、乙醇,乙酸乙酯来调节溶剂系统的极性,以达到好的分离效果,适合于生物碱、黄酮、萜类等的分离;中等极性的溶剂体系由氯仿和水基本两相组成,由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蒽醌、香豆素,以及一些极性较大的木脂素和萜类的分离;强极性溶剂,由正丁醇和水组成,也靠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极性很大的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分离。
很多时候,展开剂的选择要靠自己不断变换展开剂的组成来达到最佳效果。我们在实验中,为了实现一个配体与其他杂质有效分离,曾经尝试了很多种的溶剂组合,最后才找到石油醚—EtOAc—HCOOH(5.5:3.5:0.1)混合溶剂。一般把两种溶剂混合时,采用高极性/低极性的体积比为1/3的混合溶剂,如果有分开的迹象,再调整比例(或者加入第三种溶剂),达到最佳效果;如果没有分开的迹象(斑点较“拖”),最好是换溶剂。对于在硅胶中这种酸性物质上易分解的物质,在展开剂里往往加一点点三乙胺,氨水,吡啶等碱性物质来中和硅胶的酸性。(选择所添加的碱性物质,还必须考虑容易从产品中除去,氨水无疑是较好的选择。)分离效果的好坏和所用硅胶和溶剂的质量很有关系:不同厂家生产的硅胶可能含水量以及颗粒的粗细程度,酸性强弱不同,从而导致产品在某个厂家的硅胶中分离效果很好,但在另一个厂家的就不行。溶剂的含水量和杂质含量对分离效果都有明显的影响。温度,湿度对分离效果影响也很明显,在实验中我们发现有时同一展开条件,上下午的Rf截然不同
?展开剂的选择主要根据样品的极性、溶解度和吸附剂的活性等因素来考虑
在进行薄层层析时,首先应该知道未知化学成分的类型,其极性的大致归属,从提取液或从色谱柱的流动相极性可知,另外某样品里含多种化学成分先按极性不同大致分,然后细分,对于分离未知的化学物质,展开剂的选择也是一个摸索的过程,不应该仅仅从展开剂考虑,多因素综合衡量!
溶剂:层析过程中溶剂的选择,对组分分离关系极大。在柱层析时所用的溶剂(单一剂或混合溶剂)习惯上称洗脱剂,用于薄层或纸层析时常称展开剂。洗脱剂的选择,须根据被分离物质与所选用的吸附剂性质这两者结合起来加以考虑在用极性吸附剂进行层析时,当被分离物质为弱极性物质,一般选用弱极性溶剂为洗脱剂;被分离物质为强极性成分,则须选用极性溶剂为洗脱剂。如果对某一极性物质用吸附性较弱的吸附剂(如以硅藻土或滑石粉代替硅胶),则洗脱剂的极性亦须相应降低。
  在柱层操作时,被分离样品在加样时可采用于法,亦可选一适宜的溶剂将样品溶解后加入。溶解样品的溶剂应选择极性较小的,以便被分离的成分可以被吸附。然后渐增大溶剂的极性。这种极性的增大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称为“梯度洗脱”,使吸附在层析柱上的各个成分逐个被洗脱。如果极性增大过诀(梯度太大),就不能获得满意的分离。溶剂的洗脱能力,有时可以用溶剂的介电常数(ε)来表示。介电常数高,洗脱能力就大。以上的洗脱顺序仅适用于极性吸附剂,如硅胶、氧化铝。对非极性吸附剂,如活性炭,则正好与上述顺序相反,在水或亲水住溶剂中所形成的吸附作用,较在脂溶性溶剂中为强。
  3.被分离物质的性质:被分离的物质与吸附剂,洗脱剂共同构成吸附层析中的三个要素,彼此紧密相连。在指定的吸附剂与洗脱剂的条件下,各个成分的分离情况,直接与被分离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有关。对极性吸附剂而言,成分的极性大,吸附住强。   
&&当然,中草药成分的整体分子观是重要的,例如极性基团的数目愈多,被吸附的住能就会更大些,在同系物中碳原子数目少些,被吸附也会强些。总之,只要两个成分在结构上存在差别,就有可能分离,关键在于条件的选择。要根据被分离物质的性质,吸附剂的吸附强度,与溶剂的性质这三者的相互关系来考虑。首先要考虑被分离物质的极性。如被分离物质极性很小为不含氧的萜烯,或虽含氧但非极性基团,则需选用吸附性较强的吸附剂,并用弱极性溶剂如石油醚或苯进行洗脱。但多数中药成分的极性较大,则需要选择吸附性能较弱的吸附剂(一般Ⅲ~Ⅳ级)。采用的洗脱剂极性应由小到大按某一梯度递增,或可应用薄层层析以判断被分离物在某种溶剂系统中的分离情况。此外,能否获得满意的分离,还与选择的溶剂梯度有很大关系。现以实例说明吸附层析中吸附剂、洗脱剂与样品极性之间的关系。如有多组分的混合物,象植物油脂系由烷烃、烯烃、舀醇酯类、甘油三酸醋和脂肪酸等组份。当以硅胶为吸附剂时,使油脂被吸附后选用一系列混合溶剂进行洗脱,油脂中各单一成分即可按其极性大小的不同依次被洗脱。   
&&又如对于C-27甾体皂甙元类成分,能因其分字中羟基数目的多少而获得分离:将混合皂甙元溶于含有5%氯仿的苯中,加于氧化铝的吸附柱上,采用以下的溶剂进行梯度洗脱。如改用吸附性较弱的硅酸镁以替代氧化铝,由于硅酸镁的吸附性较弱,洗脱剂的极牲需相应降低,亦即采用苯或含5%氯仿的苯,即可将一元羟基皂甙元从吸附剂上洗脱下来。这一例子说明,同样的中草药成分在不同的吸附剂中层析时,需用不同的溶剂才能达到相同的分离效果,从而说明吸附剂、溶剂和欲分离成分三者的相互关系。
  (二)簿层层析:薄层层析是一种简便、快速、微量的层析方法。一般将柱层析用的吸附剂撒布到平面如玻璃片上,形成一薄层进行层析时一即称薄层层析。其原理与柱层析基本相似。
&&1.薄层层析的特点:薄层层析在应用与操作方面的特点与柱层析的比较。
  2.吸附剂的选择:薄层层析用的吸附剂与其选择原则和柱层析相同。主要区别在于薄层层析要求吸附剂(支持剂)的粒度更细,一般应小于250目,并要求粒度均匀。用于薄层层析的吸附剂或预制薄层一般活度不宜过高,以Ⅱ~Ⅲ级为宜。而展开距离则随薄层的粒度粗细而定,薄层粒度越细,展开距离相应缩短,一般不超过10厘米,否则可引起色谱扩散影响分离效果。
  3.展开剂的选择:薄层层析,当吸附剂活度为一定值时(如Ⅱ或Ⅲ级),对多组分的样品能否获得满意的分离,决定于展开剂的选择。中草药化学成分在脂溶性成分中,大致可按其极性不同而分为无极性、弱极性、中极性与强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
适用于不饱和或者芳香族化合物
配制方法:在100ml 广口瓶中,放入一张滤纸,少许碘粒。
或者在瓶中,加入10g 碘粒,30g 硅胶
适用于含还原性基团化合物,比如羟基,氨基,醛
配制方法:1.5g KMnO4 + 10g K2CO3 + 1.25mL 10% NaOH +
200mL 水. 使用期3 个月
磷钼酸(PMA)
配制方法:10 g of 磷钼酸+100 mL 乙醇
适用于含共轭基团的化合物,芳香化合物
配制方法:10%硫酸铈(IV)+15%硫酸的水溶液
苯酚类化合物
配制方法:1% FeCl3 + 50% 乙醇水溶液.
桑色素(羟基黄酮)
广谱, 有荧光活性
配制方法:0.1% 桑色素+甲醇
适用于氨基酸
配制方法:1.5g 茚三酮+ 100mL of 正丁醇+ 3.0mL 醋酸
二硝基苯肼(DNP)
适用于醛和酮
配制方法:12g 二硝基苯肼+ 60mL 浓硫酸+ 80mL 水+ 200mL
香草醛(香兰素)
配制方法:15g 香草醛+ 250mL 乙醇+2.5mL 浓硫酸
适用于羧酸,pKa<=5.0
配制方法:在100ml 乙醇中,加入0.04g 溴甲酚绿,缓慢滴加0.1M
的NaOH 水溶液,刚好出现蓝色即至。
配制方法:235 mL 水+ 12 g 钼酸氨+ 0.5 g 钼酸铈氨+ 15 mL
茴香醛(对甲氧基苯甲醛)1
配制方法:135 乙醇+ 5 mL 浓硫酸+ 1.5 mL of 冰醋酸+ 3.7 mL
茴香醛,剧烈搅拌,使混合均匀.
茴香醛(对甲氧基苯甲醛)2
适用于萜烯,桉树脑(cineoles), withanolides, 出油柑碱(acronycine)
配制方法:茴香醛:HClO4:丙酮:水(1:10:20:80)经常需要利用溶剂的极性大小,对展开剂的极性予以调整。 挺有帮助的
谢谢lz 好东西啊,太感谢楼主了! 很很好
要看 学习了, 谢谢了!!!
:D:D 好东西啊,太感谢楼主了! ;)谢谢分享 顶几下,:o:o 溶液的净化和分离方法有:结晶、吸附、离子沉淀(见水解沉淀)、络合物沉淀、金属置换沉淀、气体还原沉淀、离子浮选、沉淀浮选、离子交换、溶剂萃取等。
膜分离技术、色谱、有机溶剂萃取、微波萃取、沉淀、结晶
8.3. 薄层色谱(TLC)的使用指南
薄层色谱(TLC)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跟踪反应的手段,还可以用于柱色谱分离中合适溶剂的选择。薄层色谱常用的固定相有氧化铝或硅胶,它们是极性很大(标准)或者是非极性的(反相)。流动相则是一种极性待选的溶剂。在5.301中以及大多数实验室实验中,都将使用标准硅胶板。将溶液中的反应混合物点在薄板上,然后利用毛细作用使溶剂(或混合溶剂)沿板向上移动进行展开。根据混合物中组分的极性,不同化合物将会在薄板上移动不同的距离。极性强的化合物会“粘”在极性的硅胶上,在薄板上移动的距离比较短。而非极性的物质将会在流动的溶剂相中保留较长的时间从而在板上移动较大的距离。化合物移动的距离大小用Rf值来表达。这是一个位于0~1之间的数值,它的定义为:化合物距离基线(最先点样时已经确定)的距离除以溶剂的前锋距离基线的距离。
薄层色谱(TLC)实验步骤:
1) 切割薄板。通常,买来的硅胶板都是方形的玻璃板,必需用钻石头玻璃刀按照模板的形状进行切割。在切割玻璃之前,用尺子和铅笔在薄板的硅胶面上轻轻地标出基线的位置(注意不要损坏硅胶面)。借助锋利的玻璃切割刀和一把引导尺,你便可方便地进行玻璃切割。当整块玻璃被切割后,你就可以进一步将其分成若干独立的小块了。(开始的时候,也许你会感到有一些难度,但经过一些训练以后,你便会熟练地掌握该项技术。)
2) 选取合适的溶剂体系。化合物在薄板上移动距离的多少取决于所选取的溶剂不同。在戊烷和己烷等非极性溶剂中,大多数极性物质不会移动,但是非极性化合物会在薄板上移动一定距离。相反,极性溶剂通常会将非极性的化合物推到溶剂的前段而将极性化合物推离基线。一个好的溶剂体系应该使混合物中所有的化合物都离开基线,但并不使所有化合物都到达溶剂前端, Rf值最好在0.15~0.85之间。虽然这个条件不一定都能满足,但这应该作为薄层色谱分析的目标(在柱色谱中,合适的溶剂应该满足Rf在0.2~0.3之间)。那么,应该选取哪些溶剂呢?一些标准溶剂和他们的相对极性(从LLP中摘录)列于如下:
强极性溶剂:
甲醇〉乙醇〉异丙醇
中等极性溶剂:
乙氰〉乙酸乙酯〉氯仿〉二氯甲烷〉乙醚〉甲苯
非极性溶剂:
环己烷,石油醚,己烷,戊烷
常用混合溶剂:
乙酸乙酯/己烷:常用浓度0~30%。但有时较难在旋转蒸发仪上完全除去溶剂。
乙醚/戊烷体系:浓度为0~40%的比较常用。在旋转蒸发器上非常容易除去。
乙醇/己烷或戊烷:对强极性化合物5~30%比较合适。
二氯甲烷/己烷或戊烷:5~30%,当其他混合溶剂失败时可以考虑使用。
3) 将1~2mL选定的溶剂体系倒入展开池中,在展开池中放置一大块滤纸。
4) 将化合物在标记过的基线处进行点样。我们用的点样器是买来的,此外,点样器也可从加热过的Pasteur吸管上拔下(你可以参照UROP)。在跟踪反应进行时,一定要点上起始反应物、反应混合物以及两者的混合物。
5) 展开:让溶剂向上展开约90%的薄板长度。
6) 从展开池中取出薄板并且马上用铅笔标注出溶剂到达的前沿位置。根据这个算Rf的数值。
7) 让薄板上的溶剂挥发掉。
8) 用非破坏性技术观察薄板。最好的非破坏性方法就是用紫外灯进行观察。将薄板放在紫外灯下,用铅笔标出所有有紫外活性的点。尽管在5.301中不用这种方法,但我们将采用另一常用的无损方法--用碘染色法。(你可以参看UROP)。
9) 用破坏性方式观测薄板。当化合物没有紫外活性的时候,只能采用这种方法。在5.301中,提供了很多非常有用的染色剂。使用染色剂时,将干燥的薄板用镊子夹起并放入染色剂中,确保从基线到溶剂前沿都被浸没。用纸巾擦干薄板的背面。将薄板放在加热板上观察斑点的变化。在斑点变得可见而且背景颜色未能遮盖住斑点之前,将薄板从加热板上取下。
10) 根据初始薄层色谱结果修改溶剂体系的选择。如果想让Rf变得更大一些,可使溶剂体系极性更强些;如果想让Rf变小,就应该使溶剂体系的极性减小些。如果在薄板上点样变成了条纹状而不是一个圆圈状,那么你的样品浓度可能太高了。稀释样品后再进行一次薄板层析,如果还是不能奏效,就应该考虑换一种溶剂体系。
11) 做好TLC标记,计算每个斑点的Rf值,并且在笔记本中画出图样。
TLC显色试剂的选择
显色试剂 显色剂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检查一般有机化合物的通用显色剂;另一类是根据化合物分类或特殊官能团设计的专属性显色剂。显色剂种类繁多,本章只能列举一些常用的显色剂。 l.通用显色剂& &
硫酸常用的有四种溶液:硫酸-水(1:1)溶液;硫酸-甲醇或乙醇(1:1)溶液;1.5mol/L硫酸溶液与0.5-1.5mol/L硫酸铵溶液,喷后110oC烤15min,不同有机化合物显不同颜色。
0.5%碘的氯仿溶液 对很多化合物显黄棕色。
中性0.05%高锰酸钾溶液 易还原性化合物在淡红背景上显黄色。
碱性高锰酸钾试剂 还原性化合物在淡红色背景上显黄色。 溶液I:1%高锰酸钾溶液;溶液Ⅱ:5%碳酸钠溶液;溶液I和溶液Ⅱ等量混合应用。
酸性高锰酸钾试剂 喷1.6%高锰酸钾浓硫酸溶液(溶解时注意防止爆炸),喷后薄层于180oC加热15~20min。
酸性重铬酸钾试剂 喷5%重铬酸钾浓硫酸溶液,必要时150oC烤薄层。
5%磷钼酸乙醇溶液 喷后120oC烘烤,还原性化合物显蓝色,再用氨气薰,则背景变为无色。
⑧铁氰化钾-三氯化铁试剂 还原性物质显蓝色,再喷2mol/L盐酸溶液,则蓝色加深。 溶液I:1%铁氰化钾溶液;溶液Ⅱ:2%三氯化铁溶液;临用前将溶液I和溶液Ⅱ等量混合。
2.专属性显色剂 由于化合物种类繁多,因此专属性显色剂也是很多的,现将在各类化合物中最常用的显色剂列举如下:
①硝酸银/过氧化氢 检出物:卤代烃类。 溶液:硝酸银O.1g溶于水lml,加2-苯氧基乙醇lOOml,用丙酮稀释至200ml,再加30%过氧化氢1滴。 方法:喷后置未过滤的紫外光下照射; 结果:斑点呈暗黑色。
②荧光素/溴 检出物:不饱和烃。 溶液:I.荧光素0.1g溶于乙醇lOOml;Ⅱ.5%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方法:先喷(I),然后置含溴蒸气容器内,荧光素转变为四溴荧光素(曙红),荧光消失,不饱和烃斑点由于溴的加成,阻止生成曙红而保留荧光,多数不饱和烃在粉红色背景上呈黄色。
③四氯邻苯二甲酸酐 检出物:芳香烃。 溶液:2%四氯邻苯二甲酸酐的丙酮与氯代苯(10:1)的溶液。 方法:喷后置紫外光下观察。
④甲醛/硫酸 检出物:多环芳烃。 溶液:37%甲醛溶液O.2ml溶于浓硫酸l0ml。
3,5一二硝基苯酰氯 检出物:醇类。 溶液:I.2%本品甲苯溶液;Ⅱ.0.5%氢氧化钠溶液;Ⅲ.O.002%罗丹明溶液。 方法:先喷(I),在空气中干燥过夜,用蒸气薰2min,将纸或薄层通过试液(Ⅱ)30s,喷水洗,趁湿通过(Ⅲ)15s,空气干燥,紫外灯下观察。
硝酸铈铵 检出物:醇类。 溶液:I.1%硝酸铈铵的0.2mol/L硝酸溶液;Ⅱ.N,N-二甲基-对苯二胺盐酸盐1.5g溶于甲醇、水与乙酸(128m1+25m1+1.5m1)混合液中,用前将(I)与(Ⅱ)等量混合。喷板后于105oC加热5min。&&
③香草醛/硫酸 检出物:高级醇、酚、甾类及精油。 溶液:香草醛1g溶于硫酸lOOml。 方法:喷后于120oC加热至呈色最深。 ④二苯基苦基偕肼 ’ 检出物:醇类、萜烯、羰基、酯与醚类。 溶液:本品15mg溶于氯仿25ml中。 方法:喷后于110oC加热5~lOmin。 结果:紫色背景呈黄色斑点。
品红/亚硫酸 检出物:醛基化合物。 溶液:I.0.01%品红溶液,通入二氧化硫直至无色;Ⅱ.0.05mol/L氯化汞溶液; Ⅲ.O.05mol/L硫酸溶液。 方法:将I、Ⅱ、Ⅲ以1:1:10混合,用水稀释至l00ml。
邻联茴香胺 检出物:醛类、酮类。 溶液:本品乙酸饱和溶液。
2,4-二硝基苯肼 检出物:醛基、酮基及酮糖。 溶液:I.0.4%本品的2mol/L盐酸溶液; Ⅱ.本品O.1g溶于乙醇l00ml中,加浓盐酸lml。 方法:喷溶液I或Ⅱ后,立即喷铁氰化钾的2mol/L盐酸溶液。 结果:饱和酮立即呈蓝色;饱和醛反应慢,呈橄榄绿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不显色。
绕丹宁 检出物:类胡萝卜素醛类。 溶液:I.1%~5%绕丹宁乙醇溶液;Ⅱ.25%氢氧化铵或27%氢氧化钠溶液。 方法:先喷溶液I,再喷溶液Ⅱ,干燥。
(4)有机酸类
1 溴甲酚绿 检出物:有机酸类。 溶液:溴甲酚绿0.1g溶于乙醇500ml和0.1mol/L氢氧化钠溶液5ml。 方法:浸板。 结果:蓝色背景产生黄色斑点。
2 高锰酸钾/硫酸 检出物:脂肪酸衍生物。 溶液:见通用显色剂酸性高锰酸钾。
3 过氧化氢 检出物:芳香酸。 溶液:0.3%过氧化氢溶液。 方法:喷后置紫外光(365nm)下观察。 结果:呈强蓝色荧光。
4 2,5 6-二氯苯酚-靛酚钠 检出物:有机酸与酮酸。 溶液:0.1%本品的乙醇溶液。 方法:喷后微温。 结果:蓝色背景呈红色。&&
1 Emerson 试剂(4-氨基安替比林/铁氰化钾(Ⅲ)) 检出物:酚类、芳香胺类及挥发油。 溶液:I.4-氨基安替比林1g溶于乙醇100ml;Ⅱ.铁氰化钾(Ⅲ)4g溶于水50ml,2 用乙醇稀释至100ml。 方法:先喷溶液I,3 在热空气中干燥5min,4 再喷溶液Ⅱ,5 再于热空气中干燥5min,6 然后将板置含有氨蒸气(25%氨溶液)的密闭容器中。 结果:斑点呈橙-淡红色。挥发油在亮黄色背景下呈红色斑点。
7 Boute 反应 检出物:酚类、氯、溴、烷基代酚。 方法:将薄层置有NO2蒸气(含浓硝酸)的容器中3~10min,8 再用NH2蒸气(浓氨液)处理。
9 氯醌(四氯代对苯醌) 检出物:酚类。 溶液:1%本品的甲苯溶液。
10 DDQ(二氯二氰基苯醌)试剂 检出物:酚类。 溶液:2%本品的甲苯溶液。
11 TCNE (四氰基乙烯)试剂 检出物:酚类、芳香碳氢化物、杂环类、芳香胺类。 溶液:0.5%~1%本品的甲苯溶液。
12 Gibb’s(2,13 6-二溴苯醌氯亚胺)试剂 检出物:酚类。 溶液:2%本品的甲醇溶液。 ⑦氯化铁 检出物:酚类、羟酰胺酸。 溶液:1%~5%氯化铁的0.5mol/L盐酸溶液。 结果:酚类呈蓝色、羟酰胺酸呈红色。
(6)含氮化合物
①FCNP(硝普钠/铁氰化物)试剂 检出物:脂 肪族含氮化物,如氨基氰、胍、脲与硫脲及其衍生物,肌酸及肌酐。 溶液:10%氢氧化钠溶液、10%硝普钠溶液、10%铁氰化钾溶液与水按1:1:1:3混合,在室温至少放置20min,冰箱保存数周,用前将混合液与丙酮等体积混合。
②Dragendorff(碘化铋钾试剂)试剂 检出物:芳香族含氮化合物,如生物碱类、抗心律不齐药物。 溶液:I.碱式硝酸铋0.85g溶于10ml冰醋酸及40ml水中;Ⅱ.碘化钾8g溶于水20ml中。 将上述溶液I及Ⅱ等量混合,置棕色瓶中作为储备液,用前取储备液lml、冰醋酸2ml与水l0ml混合。 结果:呈橘红色斑点。
4-甲基伞形酮 检出物:含氮杂环化合物。 溶液:本品0.02g溶于乙醇35ml,加水至100ml。 方法:喷板后置25%氨水蒸气的容器中,取出后于紫外灯(365nm)下观察。
碘铂酸钾 检出物:生物碱类及有机含氮化物。 溶液:10%六氯铂酸溶液3ml与水97ml混合,加6%碘化钾溶液,混匀。临用前配制。
硫酸高铈铵/硫酸 检出物:生物碱及含碘有机化物。 溶液:硫酸铈1g混悬于4ml水中,加三氯乙酸1g,煮沸,逐滴加入浓硫酸直至混浊消失。 方法:喷后薄层于1l0oC加热数分钟。 结果:阿朴吗啡、马钱子碱、秋水仙碱、罂粟碱、毒扁豆碱与有机碘化物均能检出⑥Ehrlich (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盐酸)试剂 检出物:吲哚衍生物及胺类。 溶液:1%本品的浓盐酸溶液与甲醇按1:1混合。 方法:喷后板于50oC加热20min。 结果:呈不同颜色的斑点。
①硝酸/乙醇 检出物:脂肪族胺类。 溶液:50滴65%硝酸于乙醇100ml中。 方法:需要时120oC加热。
②2,6-二氯醌氯亚胺 检出物:抗氧剂、酰胺(辣椒素)、伯、仲脂肪胺、仲、叔芳香胺、芳香碳氢化物、药物、苯氧基乙酸除草剂等。 溶液:新鲜制备的0.5%~2%本品乙醇溶液。 方法:喷后薄层于110oC加热10min,再用氨蒸气处理。
③茜素 检出物:胺类。 溶液:O.1%本品的乙醇溶液。
④丁二酮单肟/氯化镍 检出物:胺类。 溶液:I.丁二酮单肟1.2g溶于热水35ml中,加氯化镍0.95g,冷却后加浓氨水2ml; Ⅱ.盐酸羟胺0.12g溶于200ml水中。 方法:将溶液I及Ⅱ混合,放置1天,过滤。
(5)Pauly (对氨基苯磺酸)试剂 检出物:酚类、胺类和能偶合的杂环化合物。 溶液:磺酸4.5g溶于温热的12mol/L盐酸45ml中,用水稀释至500ml,取lOml于冰中冷却,加4.5%亚硝酸钠冷溶液lOml,于OoC放置15min。用前加等体积10%碳酸钠溶液。
硫氰酸钴(Ⅱ). 检出物:生物碱、伯、仲、叔胺类。 溶液:硫氰酸铵3g与氯化钴1g溶于水20ml。 结果:白色至粉红色背景上呈蓝色斑点,2h后颜色消退。若将薄层喷水或放入饱和水蒸气容器内,可重现色点。
1,2-萘醌-4-磺酸钠 检出物:芳香胺类。 溶液:本品0.5g溶于95ml水,加乙酸5ml,滤去不溶物即得。 方法:喷后反应30min显色。
葡萄糖/磷酸 检出物:芳香胺类。 溶液:葡萄糖2g溶于85%磷酸l0ml与水40ml混合液中,再加乙醇与正丁醇各30ml。 方法:喷后于115℃加热l0min。
8)硝基及亚硝基化合物
①α-萘胺 检出物:3,5一二硝基苯甲酸酯、二硝基苯甲酰胺。 溶液:I.O.5%α-萘胺乙醇溶液; Ⅱ.10%氢氧化钾甲醇溶液。 方法:先喷溶液I,再喷溶液Ⅱ。 结果:呈红褐色斑点。 ②二苯胺/氯化钯 检出物:亚硝胺类。 溶液:1.5%二苯胺乙醇溶液与0.1g氯化钯的0.2%氯化钠溶液lOOml,按5:1混合。 方法: 喷后置紫外光(254nm)下观察。 结果:显紫色斑点。
(9)氨基酸及肽类
①茚三酮 检出物:氨基酸、胺与氨基糖类。 溶液:本品O.2g溶于乙醇l00ml中。 方法:喷后于110oC加热。 结果:呈红紫色斑点。
②茚三酮/乙酸镉 检出物:氨基酸及杂环胺类。 溶液:茚三酮1g及乙酸镉2.5g溶于l0ml冰醋酸中,用乙醇稀释至500ml。 方法:喷后于120oC加热20min。
③1,2-萘醌-4-磺酸钠 检出物:氨基酸。 溶液:临用前将本品O.02g溶于5%碳酸钠l00ml中。 方法:喷后室温干燥。 结果:不同氨基酸呈不同色点。
④靛红/乙酸锌 检出物:氨基酸与某些肽类。 溶液:靛红1g与乙酸锌1g溶于95%异丙醇l00ml中,加热至80oC,冷却后加乙酸1ml,冰箱保存。 方法:喷后于80~85"C加热30min。& &
⑤茚三酮/冰醋酸 检出物:二肽及三肽。 溶液:1%茚三酮吡啶溶液与冰醋酸按5:1混合。 方法:喷后于l00oC加热5min。& &
⑥香草醛 检出物:氨基酸及胺类。 溶液:I.本品1g溶于丙醇50ml中; Ⅱ.1mol/L氢氧化钾溶液lml,用乙醇稀释至lOOml。 方法:先喷溶液I后于110oC干燥l0min,再喷溶液Ⅱ,于110oC再干燥l0min,于紫外光(365nm)下观察。& &
①香草醛/硫酸 检出物:甾体激素。 溶液:1%香草醛浓硫酸溶液。 方法:喷后于105℃加热5min。
②氯化锰 检出物:雌激素类。 溶液:氯化锰0.2g溶于含硫酸2ml的甲醇60ml中。 方法:喷后置紫外光(365nm)下观察。
③高氯酸 检出物:甾体激素。 溶液:5%高氯酸甲醇溶液。 方法:喷后于110oC加热5min,置紫外光(365nm)下观察。
④三氯化锑/乙酸 检出物:甾类与二萜类。 溶液:三氯化锑20g溶于乙酸20ml与氯仿60ml混合液中。 方法:喷后于100oC加热5min,紫外光长波下观察。 结果:二萜类斑点呈红黄-蓝紫色。
⑤对甲苯磺酸 检出物:甾族化合物、黄酮类与儿茶酸类。 溶液:20%本品的氯仿溶液。 方法:喷后于100oC加热数分钟,紫外光长波下观察。 结果:斑点呈荧光。
⑥氯磺酸/乙酸 检出物:三萜、甾醇与甾族化合物。 溶液:氯磺酸5ml在冷却下加乙酸l0ml溶解。 方法:喷后于130oC加热5~l0min,置紫外光长波下观察。 结果;斑点显荧光。& &
①茴香胺、邻苯二酸试剂 检出物:碳氢化合物。 溶液:1.23g茴香胺及1.66g邻苯二酸于l00ml 95%乙醇中的溶液。 方法:喷雾或浸渍。 结果:己糖呈绿色、甲基戊糖呈黄绿色、戊糖呈紫色、糖醛酸呈棕色。
②四乙酸铅/2,7一二氯荧光素 检出物:甙类、酚类、糖酸类 溶液:I.2%四乙酸铅的冰醋酸溶液;Ⅱ.1%2,7一二氯荧光素乙醇溶液。 取溶液I、Ⅱ 各5ml混匀,用干燥的苯或甲苯稀释至200ml,试剂溶液只能稳定2h。 方法:浸板。
③邻氨基联苯/磷酸 检出物:糖类。 溶液:O.3g邻氨基联苯加85%磷酸5ml与乙醇95ml。 方法:喷板后llOoC加热15~20min。 结果:斑点呈褐色。
④苯胺/二苯胺/磷酸 检出物:还原糖。 溶液:4g二苯胺、4ml苯胺与20ml 85%磷酸共溶于200ml丙酮中。 方法:喷后于85℃加热l0min。 结果:产生各种颜色。1,4-己醛糖、低聚糖呈蓝色。
⑤双甲酮/磷酸 检出物:酮糖。 溶液:双甲酮(5,5-二甲基环己烷-1,3-二酮)10.3g溶于90ml乙醇与l0ml 85%磷酸中。 方法:喷板后于110oC加热15~20min。 结果:日光下观察,白色背景上呈黄色斑点,紫外光长波下呈蓝色荧光。
⑥联苯胺/三氯乙酸 检出物:糖类。 溶液:0.5g联苯胺溶于l0ml乙酸,再加10ml40%三氯乙酸水溶液,用乙醇稀释至l00ml。 方法:喷后置紫外光下照射15min。 结果:斑点呈灰棕-红褐色。
⑦对二甲氨基苯甲醛/乙酰丙酮 检出物:氨基糖类。 溶液:I. 5ml 50%氢氧化钾溶液与20ml乙醇混匀,取此溶液0.5ml,加乙酰丙酮0.5ml与正丁醇50ml的混合液l0ml,此两种溶液均需新鲜配制,临用前混合; Ⅱ. 1g对二甲氨基苯甲醛溶于30ml乙醇中,再加30ml浓盐酸,需要时此溶液可用正丁醇180ml稀释。 方法:先喷I后于105oC加热5min,再喷Ⅱ,然后于90℃干燥5min。 结果:斑点呈红色 论坛问答:
1在薄层层析中,展开剂的选择很重要,我从事合成时间不长,每次选展开剂的时候都不是很恰当,请各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赐教
一种简单的办法是根据你产的溶解性选择一种极性最强的溶剂学(如醇类,乙氰等),再根据你实际展开的情况慢慢加入极性弱的溶剂(如四氯化碳、石油醚、二氯甲烷等)调节体系的极性。以得到最好的展开效果。
把我的祖传秘方告诉你吧
EtAc/PE=1:2
EtAc/PE/AcOH=15:5:1
EtAc/AcOH/n-Butanol/H2O=2:1:1:1
8年来我用这四种体系,没有出现过什么问题.
我一直在用的是乙酸乙酯:环已烷,不断调节比例,直到有满意的Rf值,有拖尾时可能要加酸或碱,我一般乙酸和三乙胺。我用了好几年了,都还好。不妨一试
从展开的角度上来看,确实能行,如果是分离就不一定行了
分离的话只好调低一点Rf,还是可以的
氨基酸都有专用的展开剂,常用丁醇和水,再加酸碱
极性小的用乙酸乙酯:石油醚系统
极性较大的用甲醇:氯仿系统
极性大的用甲醇:水:正丁醇:醋酸系统
拖尾可以加入少量氨水或冰醋酸
2 请问:制备薄层板子爬完后,东西怎么取下来?在不回流的条件下(20-30度)单用甲醇搅半个小时可不可以?还有就是我在另外一本书上看到说用乙醇好一些,因为甲醇回把硅胶里带的杂质也冲下来,实在不知该怎办好,请哪位高手帮忙解答解答吧。谢谢先!
如果你所要的东西与想要分离的东西在板子上分的很开,你可以把带有产品的一部分硅胶刮下来,用乙酸乙脂(参考2楼意见)浸泡,然后虑掉硅胶,把溶剂蒸干就可以了么!
谢谢您的指教,用乙酸乙酯的话,要不要回流啊?时间大概要多长 ?温度低的话硅胶上的东西会不会掉不下来呀?还有就是用 乙酸乙酯的话,极性够吗?能彻底把东西从硅胶上交换下来吗?
我一般用丙酮。不要加热。用洗脱管洗脱,而不是浸泡后过滤。
乙酸乙酯的极性通常是足够的,不放心的话可多加点乙酸乙酯,但不要加热。刮下来的硅胶粉末加乙酸乙酯,室温搅拌2小时,我做过上百次从没遇到问题。只要在板上能分开,得到的样品去做400M核磁基本看不出杂质。
但我也有很多经验表明用甲醇也没问题。极性比较大的东东(比如用纯乙酸乙酯也不好爬起来的),还是需要用甲醇的,如果板好的的话,杂质是不会有的,但可能会有少量硅胶带下。我最推荐用二氯甲烷,容易蒸干,而且NMR简单,但可能洗脱能力较乙酸乙酯稍差,对一般的化合物还是够了。
请问chemie用二氯甲烷极性够吗?硅胶上的东西很难下来吧?还有请问lanthanum洗脱管是什么啊?我好像从没用到过呀!
你想想,你一般爬板或过柱用的洗脱剂极性有多大?既然能从硅胶柱上冲下来,又何愁不能从硅胶上洗下来呢?洗脱管我也没用过,愿闻其详。
洗脱管就是一个玻璃管,下面缩口,就像一个小柱子,没活塞罢了。使用时塞一小块脱脂棉,将从板上刮下的硅胶粉末倒进里面,加丙酮洗脱,下面用圆底烧瓶收集滴下来的洗脱液。既不必加热也不必搅拌。用纯丙酮作为洗脱剂,对于通常极性(氯仿:甲醇=4:1,硅胶H,CMC,Rf>0.2)的物质,均能完全洗脱。如果极性更大,请试用甲醇。特殊物质由于溶解性原因,请试用二氯甲烷,如三萜类。
我一直用砂板漏斗,更省心,硅胶粉末也不会冲下来。
砂芯漏斗不好洗,尤其对于不溶物如硅胶。用酒精或者洗液浸泡除去有机物,用水反冲可以除去大部分无机物和不溶物,可总会有些进入狭缝里的除不干净。感觉不爽。
请问,为什么不使用浸泡后过滤的方法呢?我为了方便起见一直用的是这种方法,可是发现对收率影响比较大,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道理呢?
制备薄层的问题就是收率比柱层析低很多,死吸附严重,因为柱子一直在用溶剂冲。但没有办法,不过适用于样品量较少的情况。我有很多核磁都是拿板分的。不推荐使用甲醇浸泡,会有硅胶峰,氢谱高场区不好看。我一般是用乙酸乙酯或THF浸泡,室温下振摇1~2小时,沙芯漏斗过滤后旋干即可。
3我要的是氨基酸甲酯,现在合成了它的盐酸盐,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调PH到弱碱性后,无法萃取出来(用过乙醚和乙酸乙酯萃取,大部分还在水里),请教各位大侠如何解决?
你不要用水,不要用碳酸氢钠,而是用有机溶剂加三乙胺调至pH=8-9左右,季铵盐析出,滤掉,剩余你的产品在溶剂中,但不要用乙腈、甲醇、丙酮、四氢呋喃等极性大的溶剂,会把季铵盐溶解,最好选用甲苯、乙酸乙酯、氯仿、二氯甲烷之类的中等极性的溶剂。
三乙胺的盐酸盐溶于二氯甲烷,而且我做过盐酸盐在二氯甲烷中加三乙胺,得不到酯在二氯甲烷中通入氨气后可得酯,氯化铵在二氯甲烷中基本不溶解
将你的盐酸盐分散在乙醚中,然后通氨气。过滤,滤饼是氯化铵,滤液蒸干,就是你要的氨基酸酯了。我以前做的丙氨酸乙酯,从酸到酯,收率80%以上。
3过极性大的物质用反柱法。用活性炭,价廉,效果如何?C18等价高,再生效果如何?
望作过这方面工作的老师指导心得。我分离的样品后两个点不易出来,加大极性时则托尾混在一起出来,打算用极性柱
C18价格高,但只要好好用,别用氯仿等溶剂洗,一根柱子可以反复用很多次的。活性碳除点量少的杂质还行,特别是脱色效果好。你的样品没说明性质,不好给你建议
c8,c18的柱子,用甲醇:水,梯度洗脱,效果好!
若是酸或胺可以加一点醋酸或三乙胺采用比点板极性小的展开剂慢慢过.
4最近需要用制备型的薄层,但是以前又没有接触过,请问制备型薄层的CMC黏合剂溶液的浓度多少是最好啊??进行制备型薄层试验时应注意一些什么样的问题啊???
我以前在公司时做过薄层制备,现在在上学,可能记得不是太清:应该是2.5-5/1000,简单地说,就是2.5-5克CMC加水至1000ML然后稍微加热,或不加热,用电磁搅拌后,尽量地溶解,可以直接用,最好过滤一下,不过过滤很慢,要有耐心哦!我记得我们以前白天让水泵一直抽滤,不管它,而去做别的试验!
还有,选用20X20CM的玻璃板进行制备时,将硅胶与CMC溶液搅匀后(比喻说用量比硅胶1克,CMC溶液3ML),一般说来20X20CM的玻璃板需要20克硅胶+60ML水,不要有气泡发生,如有,可以加入少量乙醇,再搅拌,然后铺板,使之均匀铺在玻璃板上,在空气中自然凉干,然后在100度左右烘烤活化,关闭电源,自然冷却,拿出直接用就行了!不知道我记忆是否出错,如是,请愿量!
先用一般的洗涤剂将用过的板子洗过,在把板子浸泡入水中,加入少量固体NaOH,在电炉上煮一个小时左右,然后用水洗净,烘箱中120度哄1小时备用。2)配制用0.6%的缩甲基纤维素水溶液,待混合均匀后再抽滤。3)在抽滤好的缩甲基纤维素加入硅胶(注意要有荧光的哦化学纯就可以)然后铺在哄好的板子上就好了,虽然大家都会这个方法,但是我发现0.6%的比例是比较好的
制取CMC水溶液:称取3g(或5g)CMC-Na,放入1500mL锥形瓶中,加入1000mL蒸馏水,磁子搅拌,水浴加热60-70度,直到澄清,静置数天,让少量絮状物沉降。注意,无法过滤。
(2)铺制备薄层(PTLC)板:可分离50-200mg样品。20*30cm玻璃板单面用洗衣粉刷洗干净,洁净面朝下晾干,避免落灰尘。称取硅胶HF254(或HF254+365,或GF254)15g(或30g)于研钵中,加入上述CMC水溶液45mL(或90mL),充分研磨均匀。徒手铺板或用铺板器铺板,一般徒手铺得较厚(需30g硅胶),铺板器铺得较薄(需15g硅胶)。如用铺板器,可以一次铺数块。铺好的薄层阴干过夜,可直接用,必要时临用前于105度活化1至2小时。
(3)一种专门为了纯化少量样品的PTLC:10*20cm,用5g硅胶,可分离5-20mg样品。
ptlc偶还是有点心得的,现在将其奉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cmc-Na的配制:大家一定有过cmc遇水就成团的经历,要使劲煮才能搞定,偶的方法可以一劳永逸--将cmc用乙醇或丙酮混悬,在搅拌下慢慢加到水中,慢加快搅。这样cmc就较均匀地分散在水中,只需稍微煮沸就可以澄清了。:)裂板是由于板子没有洗干净的缘故,最好用有机溶剂擦擦在铺,有时候板子太厚也会出现裂板,所以20*20的板一般硅胶不益超过30g/张。
请教,絮状沉淀对铺板有什么影响吗?不沉降是否可以。
我觉得关键是把板洗干净, 我一般用乙醇碱的洗液泡二天,一定很干净,就很好铺了.
我溶CMC时采用冷水搅拌均匀后,再加热,基本上没有絮状物,浓度用0.5%就可以。
5请大家解惑:硅胶色谱柱的一般方法.比如洗脱液的选择.干法和湿法上柱的相关问题???
洗脱液极性完全取决于TLC。干湿上柱本质上无甚差别的,注意柱子不要干了。另外上样要均匀。熟能生巧的。
洗脱液极性完全取决于TLC。干湿上柱本质上无甚差别的,注意柱子不要干了。另外上样要均匀。熟能生巧的。
主要靠多做,熟能生巧.洗脱液主要是靠试吧.不过也可以查一查色谱方面的书.
柱子一定不能裂,有时溶剂极性的变化会引起柱子开裂。
8楼兄弟,柱子跑裂是因为极性变化太大,要逐步改变极性
湿法和干法哪个的柱效更好呢?
我以前是学植化的,所以说两句关于柱层析。1干柱方法比较适合懒人,而且如果成分不复杂,薄层点也分离的佳好,完全能够满足要求。2、湿法装柱效果好,前提是柱床要平衡好,一般要用流动相平衡3-5个保留体积。加压效果当然更好,柱子中间不容易出现气泡等现象,而且速度也够快。3、减压柱子除了速度快,没有优点,但是对于特殊情况,如对除掉某一主要成分一些少量杂质,也是很省事的4、关于薄层条件h和柱层析条件的关系。一般柱层析(200-300目)的填料硅胶吸附能力比薄层填料(300-400目)要弱一点。因此原则上是选择索要成分在薄层上RF至0.1-0。3之间的条件。5、所选溶剂除了考虑极性大小外,还有两个因素,就是对样品的溶解性和样品的分离性的考虑。不要小看了后两个因素哟,分的好坏后两个因素可是主要的哟6、关于样品量和填料量的选择。一般推荐1;20~1:50,特殊情况可以增减,主要是你对分离结果的要求。
湿法装柱时可以先在超声波里振一下赶出气泡,这样效果更好!!!
我做柱层析,都没有平衡这一步,所以想请教12楼的网友------"前提是柱床要平衡好,一般要用流动相平衡3-5个保留体积",这"3-5个保留体积"能否解释一下.谢谢!
正相硅胶柱不用平衡吧,反相硅胶柱需用流动相平衡3~5个柱体积。
湿法柱效好点,但是麻烦慢,干法方便,且比湿法差不多少.以前在学校我一直是用的湿法,现在用了几次干法感觉很好.
干法要下抽上压。装住也比较快的, 效果应该也不错
干法装柱一般速度比较快,湿法的比较慢,但是对于粗硅胶还是用湿法比较好,相比柱效感觉高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毫米尺子刻度标准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