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根是蒙语达那巴拉什么意思思在蒙语中

特穆尔巴根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特穆尔巴根是什么意思
你们都没猜对
特穆尔巴根是
铁柱的意思!
是蒙古人的名字!
提问者采纳
特穆尔巴根是
铁柱的意思!
是蒙古人的名字!
提问者评价
我问我的蒙古朋友了
确实是的!!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特穆尔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国家名字!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额尔敦巴根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额尔敦巴根本词条缺少概述、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民&&&&族蒙古族出生地内蒙古科左后旗毕业院校内蒙古师范大学代表作品《蒙语语法基础知识》
姓名:额尔敦巴根
出生日期: 1940年农历10月出生
出生地:内蒙古科左后旗人。
民族:蒙古族。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毕业院校: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
就职经历:曾任内蒙古教育出版社蒙编室主任。现任内蒙古教育出版社编审。是中国蒙古语文学会会员,全国蒙古文教材审查委员会语言组组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内蒙古自治区分会会员,内蒙古自治区青年蒙古文化研究会名誉理事。《蒙语语法基础知识》
《中小学写作指导》
《初级中学蒙古语法》
《初级中学蒙古语法参考书》
《写作基础知识》
《写作知识丛书(短篇小说)》。《儿童文学短篇小说选〈钓鱼〉、〈枪〉》
《作文知识讲话》(前六章),马卡连柯《教育诗》
《父母必读》(第六部)
《艾特玛托夫小说(下)》(部分)
《中外文学名著描写辞典》(部分)
《外国文学作品内容提要》(部分)
中学生丛书《名人集》
《世界 童话 故事大全(一、二、五册)》
小博士文库《校园里朗诵诗》
名人醒世言丛书《写给青春》、《写给幸福》。《现代蒙古语》1988年荣获全国优秀教育图书责任编辑一等奖,1989年该书在八省区蒙古语文工作协作小组办公室、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之际举办的首届蒙古文图书评选中荣获荣誉奖。
《蒙文原理》1988年荣获华北地区优秀教育图书责任编辑奖,1989年该书在八省区蒙古语文工作协作小组办公室、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之际举办的首届蒙古文图书评选中荣获荣誉奖。
《蒙古族古近代作家及作品》1990年荣获华北地区优秀教育图书责任编辑三等奖。
中学生丛书《名人集》1992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届优秀蒙古文图书一等奖。
《蒙古语法》1999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九十年代科普作品一等奖。1972年被评选为内蒙古伊克昭盟“优秀教师1986年、1987年先后两欠被评选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机关党委“优秀党员”,并荣获“优秀党员证书”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科尔沁蒙古出过很多著名的人物
科尔沁蒙古出过很多著名的人物
&&&&&&&&&&&&&&&&
喀尔喀蒙古,即今天的外蒙古(所谓的蒙古共和国)。科尔沁蒙古,是蒙古的一个大的部落,应当属于漠南蒙古,科尔沁蒙古出过很多著名的人物,比如孝庄太皇太后就是科尔沁的博尔济吉特氏,一代名将僧格林沁也是科尔沁人。漠南蒙古是今天的内蒙古,在1644清军入关前就已经臣服于清朝;而喀尔喀蒙古臣服清朝则是在入关之后的事情了。察哈尔,古突厥语为“Chara”,汉义“汗之宫殿侍卫”,是由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帐下的护卫军“怯薛”扩展而成的一支常备军事组织,在蒙古文史籍《成吉思汗箴言》和《青年婚礼的皇臣史源》中,曾经将“察哈尔”赞喻为“大汗的护身宝剑和盔甲”,其在史籍《蒙古黄史》中写道:“为利剑之锋刃,为盔甲之侧面,乃察哈尔万户是也。”阿尔山全称是“哈伦阿尔山”,并非山名,系蒙古语,而是蒙语中“热的圣水”的意思。意即温泉。库仑意思是家园或占地领域扎赉特蒙古语,是蒙古族部落名称&&&&&&&&哲里木盟“哲里木”是蒙古语音译,意思是“马鞍肚带”,成吉思汗时期这里专门生产和供应马鞍肚带,故得名。兴安构成蒙语“大石”的译音,由雅克山、岳尔济山、雉鸡场山、吉里格山等群山&&&&&&&&呼伦湖又称呼伦池或达赉湖。“呼伦”为突厥语“湖”之意,“达赉”则是蒙古语“海”的意思呼和浩特蒙古语为青色城市根河兴安盟蒙古语译为“葛根高乐”,含意为清澈见底之河兴安是满语,意思为丘陵,因位于大兴安岭南麓而得名&&&&&&&&昭乌达盟“昭”当“百”讲,“乌达”这里是“柳树”的意思。“昭乌达”就是“百柳草原”的意思。包头之意蒙古语“包克图”的谐音,意即“有鹿的地方科尔沁蒙古语,带弓箭&&&&&&&&额尔古纳蒙古语,意思为弯弯曲曲的河流,又意额尔古纳是蒙古语,意为“呈递”、“奉献”&&&&&&&& 敖汉&&&&&&&&蒙古语,为长子、老大之意&&&&&&&&阿巴嘎蒙古语“叔叔”之意莫力达瓦巴林牙克石乌珠穆沁赤峰达斡尔语,意思是只有骑马才能翻越的山岭&&&&&&&&蒙古语,军寨之意满语“雅克萨”音转而来蒙古语,意为葡萄山之人&&&&&&&&蒙古语为乌兰哈达,是红峰的意思&&&&&&&&鄂温克鄂温克语,住在大山里的人们之意巴彦浩特蒙古语,意思是美丽的城土默鄂伦春乌梁素海多伦蒙古语“万”的意思,特是“万”的复数词,旗名源于蒙古族部落名鄂伦春语,山岭上的人们或使用驯鹿的人们之意蒙古语为“杨树之海”&&&&&&&&为蒙古语多伦诺尔的简称,意思为七个水包子,又称七星潭、多伦泊。&&&&&&&&托克托蒙古语脱脱转化而来,脱脱为明时西土默特部阿勒坦汗的义子名阿拉善盟二连由“阿拉喜”谐音而来,蒙古语“阿拉喜”是屠宰的意思&&&&&&&&蒙古语“额仁”的异译,意为幻景、斑斓之意&&&&&&&&翁牛特为蒙古语,神圣之意伊克昭盟“伊克”蒙语,是“大”的意思;“昭”是“庙”的意思。合译为大庙昭乌达盟“昭”当“百”讲,“乌达”这里是“柳树”的意思。“昭乌达”就是“百柳草原”的意思海拉尔旧称呼伦,蒙语的含意是流下来的水鄂尔多斯一说是蒙古语斡尔朵(宫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二说,鄂尔多斯高原位于黄河南边,由乌日多斯演变而来;呼伦贝尔盟“呼伦贝尔”得名于呼伦湖和贝尔湖满洲里地名出现于1901年。在此以前满洲里一带地方被称为“布鲁给雅宝拉格”,汉语意为“喷泉”。满洲里考其词义是满族自称的译音,意思是从这里开始就是清王朝统治的领土了。&&&&&&&& 哲里木盟“哲里木”是蒙古语音译,意思是“马鞍肚带”,成吉思汗时期这里专门生产和供应马鞍肚带,故得名。阿鲁科尔沁蒙古语阿鲁是山北之意,科尔沁的意思为弓箭手。喀喇沁蒙古语,为守卫者之意克什克腾蒙古语,是成吉思汗时所创设的近卫军的称号,简称克旗。呼伦贝尔盟“呼伦贝尔”得名于呼伦湖和贝尔湖。&&&&&&&&和林格尔蒙语即二十家子阿拉坦额莫勒蒙古语“金鞍子”的意思乌兰浩特市蒙语,意为红色的城,故又有红城之称西拉木伦河译为汉语为“黄沙”之意&&&&&&&&巴彦淖尔盟“巴彦”是蒙古语译音,为富饶的意思,“淖尔”是湖泊的意思,合译为富饶的湖泊乌兰察布盟“乌兰”为蒙古语“红色”的意思;“察布”这里当“崖口”讲,乌兰察布就是“红色崖口”的意思锡林郭勒盟“锡林”蒙古语译为“高原上的平野”,“郭勒”是河流的意思。锡林郭勒意思就是“高原上的河流”四子王旗:明蒙古族阿禄额尔喀率部于此驻牧,分为四子,故称四子王部落。商都县:商都系满语,水游之意,因境内不冻河水流湍急,回旋成纹而得名。和林格尔县:和林格尔系蒙古语,意为20间房子,因清初新设驿站有20间房子而得名。阿拉善盟:阿拉善系蒙古语,一说为贺兰山谐音,一说意为野骏马。简称阿盟。苏尼特左旗:苏尼特为蒙古语,成吉思汗后裔人名,后形成部落名。&&&&&&&&阿拉善:译为贺兰山巴彦淖尔意思是“富饶的湖泊”。&&&&伊克昭系蒙古语,意为大庙&&&&&&&&包头,源于蒙古语“包克图”,蒙古语意为“有鹿的地方”,&&&&&&&& 乌兰察布”系蒙古语,汉译为“红色的山口”,&&&&锡林,是山的意思;郭勒,是河流的意思。锡林郭勒在蒙语中,意即辽阔起伏山地间的河&&&&&&&&呼伦贝尔得名于呼伦和贝尔两大湖泊。呼伦的蒙语大意为水獭,贝尔的蒙语大意为雄水獭满洲里原称“霍勒津布拉格”,蒙语意为“旺盛的泉水”。&&&&&&&&蒙古人名含义&&&&&&&&蒙古人名&&&&&&&&含义&&&&&&&&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中国《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赤峰市古称松州,谓之“平地松林”、“千里松林”。清朝起称昭乌达盟(蒙语百柳的意思)。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设赤峰县,得名于市东北的褐色孤峰,蒙语称“乌兰哈达”,意为“赤峰”。&&&&&&&&高云其其格&&&&&&&&娇艳花朵&&&&&&&&乌云&&&&&&&&智慧欢乐美好霞光永恒广阔&&&&&&&&庆格尔泰&&&&&&&&乌日更达赖辽阔海洋赛罕高娃乌力罕美丽和煦娜仁托娅孟和&&&&&&&&阿拉坦乌拉金山巴根阿木尔柱子太平&&&&&&&&阿古达木福&&&&&&&&宝音&&&&&&&&满都拉图&&&&&&&&兴隆&&&&&&&&哈丹巴特尔刚毅英雄安逸苏德其木格卓越润饰牧仁那日松江河青松&&&&&&&&蒙根其其格银花苏合斧子&&&&&&&&阿拉坦仓金库玉石&&&&&&&&哈森&&nbsp
;&&&&&& 哈斯其其格玉花呼和陶格斯青色孔雀&&&&&&&&阿尔斯楞狮子海洋白虎&&&&&&&&达赖&&&&&&&&查干巴拉&&&&&&&&哈斯额尔敦宝玉诺敏巴图格根托娅乌恩其碧玉牢固明朗光辉忠诚&&&&&&&&奥敦格日乐星光铁黑虎水泉平安龙珠福瑞红色风华幸福&&&&&&&&特木尔哈尔巴拉宝力德阿木古郎塔娜乌力吉&&&&&&&&乌吉斯格朗秀丽&&&&&&&&额尔德木图有才学乌兰恩和平安莎林娜&&&&&&&&乌仁其木格巧饰朝鲁胡和鲁石头青龙&&&&&&&&吉尔格勒富有&&&&&&&&巴音&&&&&&&&奥尔格勒查干阿古拉&&&&&&&&高峰白色山岳常海&&&&&&&&格根哈斯明玉哈达岩峰&&&&&&&&哈斯乌拉玉山艾彦腾格尔长征天空&&&&&&&&巴图达赖吉雅&&&&&&&&因缘光明真实明珠&&&&&&&&格日乐图乌恩格根塔娜&&&&&&&&哈斯巴根玉柱塔拉原野&&&&&&&& 阿茹娜&&&&&&&&纯洁&&&&&&&&格根&&&&&&&&明朗聪明红霞珍珠大无畏&&&&&&&&乌仁图娅曙光苏日娜巴雅尔巴特尔阿来夫巴音乌日娜德德玛阿拉木斯海日罕特日昆先锋好学喜庆英雄&&&&&&&&斯琴高娃乌兰图娅索布德卓力格图&&&&&&&&淘气的孩子富有巧女女神金钢石山峦通拉嘎旭日干明净风暴&&&&&&&&萨楚仁贵光荣、荣耀道日娜东方&&&&&&&&呼格吉勒兴旺胡斯楞钱德门希望财富&&&&&&&&齐和日格健康高云-----娇艳乌云----智慧其其格----花朵庆格尔泰----欢乐&&&&&&&& 乌日更达赖----辽阔海洋赛罕----美好高娃----美丽娜仁托娅----霞光昆都仑横乌力罕----和煦孟和----永恒阿拉坦乌拉----金山阿古达木----广阔巴根----柱子宝音----福阿木尔----太平满都拉图----兴隆哈丹巴特尔----刚毅英雄安逸苏德----卓越牧仁----江河其木格----润饰那日松----青松蒙根其其格----银花阿拉坦仓----金库苏合----斧子哈森----玉石&&&&&&&& 哈斯其其格----玉花阿尔斯楞----狮子呼和----青色达赖----海洋陶格斯----孔雀查干巴拉----白虎哈斯额尔敦----宝玉奥敦格日乐----星光诺敏----碧玉特木尔----铁巴图----牢固哈尔巴拉----黑虎格根----明朗宝力德----水泉托娅----光辉阿木古郎----平安乌恩其----忠诚塔娜----龙珠乌吉斯格朗----秀丽乌力吉----福瑞额尔德木图----有才学乌兰----红色&&&&&&&& 恩和----平安莎林娜----风华乌仁其木格----巧饰吉尔格勒----幸福朝鲁----石头巴音----富有胡和鲁----青龙奥尔格勒----高峰格根哈斯----明玉查干----白色哈达----岩峰阿古拉----山岳哈斯乌拉----玉山巴图达赖----常海艾彦----长征吉雅----因缘腾格尔----天空格日乐图----光明哈斯巴根----玉柱乌恩----真实塔拉----原野格根塔娜----明珠&&&&&&&& 阿茹娜----纯洁格根----明朗乌仁图娅----曙光斯琴高娃----聪明苏日娜----好学乌兰图娅----红霞巴雅尔----喜庆索布德----珍珠巴特尔----英雄卓力格图----大无畏阿来夫----淘气的孩子巴音----富有通拉嘎----明净乌日娜----巧女旭日干----风暴德德玛----女神阿拉木斯----金钢石海日罕----山峦特日昆----先锋萨楚仁贵----光荣、荣耀道日娜----东方呼格吉勒----兴旺&&&&&&&& 胡斯楞----希望钱德门----财富齐和日格----健康阿敏---生命乌兰哈斯---红玉达布---双喜敖根巴特尔,敖根,有智慧的,家里的长子&&&&&&&&奥都-星星朝鲁门-启明星娜热(太阳)、萨仁(月亮)、敖敦(星辰)、娜热高娃(太阳般美丽)、萨仁高娃(月亮般美丽)萨日朗花(山丹花)、其其格(花儿)、娜布其(叶子)、海棠哈斯(玉)、塔娜(珍珠)、阿拉坦高娃(金子般美丽)斯琴(聪颖)、乌云(智慧)、高娃(美丽)、斯琴高娃(美丽聪颖)塔宾(五十)、吉仁泰(六十)、达楞(七十)少布(飞禽)、巴拉(虎)、赤狼(狼)、阿不尔狮郎(狮子)、部日固德(鹰)&&&&腾格里蒙古语音译,意为天帝&&&&&&&&敖包是石堆意思&&&&&&&& “包”,是“家”、“屋”的意思。&&&&成纪司汗【成吉思汗】(GhinggisKhan),包醭嘟鹗献濉颈岢曝枚唤锸献濉啃瞻稀久晒庞锒涟尢亍浚庹妫馕饨穑笠胩菊妗C晒抛澹澜缋飞系慕艹稣渭摇⒕录摇91206年,被推举为蒙古帝国的大汗,统一蒙古高原各部落。忽必烈(),元世祖,元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忽必烈是元朝的开国皇帝,成纪司汗【成吉思汗】之孙。和他的祖父元太祖一样,可谓雄才大略,文武全才。1271,改“大蒙古”国号为大元,1272年迁都元大都(今北京)。随后即举兵南下,直至1279年灭南宋,完成了其祖父元太祖一统江山的宏愿。孝庄太后(),博尔济吉特氏,清太宗皇太极妃,谥号“孝庄文皇后”。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之女。教导、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主,为清朝的兴盛做出了较大贡献。明安图(),字静庵,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白旗人,清代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测绘学家。尹湛纳希()蒙古族小说家。汉名宝衡山,字润亭。辽宁省朝阳市北票人。其父是一位爱国将领和古籍收藏家、历史学者。著有《一层楼》《泣红亭》和《红运泪》、(未完成),以及杂文、诗歌等。李四光(日-日),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湖北省黄冈县回龙山香炉湾人,蒙古族。首创地质力学。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之后李四光的著名事迹也被翻拍为电影。乌兰夫(年),男,蒙古族。内蒙古土默特旗(今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塔布村)人。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优秀的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民族工作领导人。&&&&&&&&“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多在草绿花红、马壮羊肥的阳历七、八月)开始。&&&&达坝,蒙古语。意为有山口的山&&&&&&&&
分享给好友:
All Rights Reserved 图宝贝
本站声明:本站所转载之内容,无任何商业意图,如本网站转载稿件涉及版权、著作权等问题,请您来函与本站管理员取得联系,友情链接请加QQ,要求PR 或者 BR >=2(联系方式:QQ )蒙古语特木尔巴根的含义是什么?_百度知道
蒙古语特木尔巴根的含义是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是铁桩子的意思。特木尔是铁的意思,巴根是桩子的意思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蒙古语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呼麦——来自蒙古的声音&|&发布日期:&|&nbsp浏览()人次&|&&|&&]舒泥/撰文 阿音/摄影
  杭盖乐队的伊力奇身材瘦小,淡定从容,就像他唱的呼麦一样,是凉的。听他的歌就像喝冰镇过的酒,喝下去的人都会热血沸腾。杭盖乐队的另一个主唱巴图巴根身材很高,却完全不会给人压迫感,他表面木讷,当演出现场被他点燃的时候,他却像火焰下面的木炭一样安静,只有火焰呼呼的声音从他胸口传来。而老胡就完全不同,他就是风,他就是火,他唱的呼麦是风吹着烈火,是云卷着暴雨。
  杭盖乐队是一支以呼麦见长的乐队。如果你还没听说过呼麦,这么说会比较容易理解:呼麦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歌唱方式,一名演唱者的歌喉可以同时唱出两个、三个甚至更多高低不同的旋律。深沉的低音,比任何男低音的嗓音还要低,虽沙哑却洪亮;而哨音则像金属振动发出的啸声,远远地飘在高处。有人说呼麦是来自天堂的声音,有人说来自神秘世界;有人说它像风吹过树梢的声音,像瀑布飞泻、山鸣谷应,总之,它不像一个人唱出来的。
  “严格说,不应该叫演唱呼麦,应该叫演奏呼麦。”在电视上穿着西装戴着墨镜,又酷又严肃的音乐人巴音,此刻穿着件松松垮垮的T恤,坐在呼和浩特的一个奶茶馆里,告诉我“演奏”呼麦的秘密,“就像吹笛子。吹笛子的时候,气口在嘴这里,音高在手指头上。呼麦呢,就全收进去了,气口在喉咙里,上腭就是管音高的那个眼,那根管子呢,就是口腔。”
  我第一次听到呼麦是二十年前,在腾格尔为电影《黑骏马》制作的电影音乐中。当时,我以为那声音来自某种乐器的演奏,或者是音效,比如草原上录到的风声。那时还没有人知道“呼麦”这个词,这张电影音乐的唱片封面上,歌手的名字前面印着一个古怪的头衔:喉音双声演唱。
  和腾格尔合作过多年的音乐人图图,此时也跟我和巴音一起在茶馆里喝茶,他说他初次接触呼麦也是在二十年前,“腾格尔那会儿把录杭盖乐队的伊力奇身材瘦小,淡定从容,就像他唱的呼麦一样,是凉的。听他的歌就像喝冰镇过的酒,喝下去的人都会热血沸腾。杭盖乐队的另一个主唱巴图巴根身材很高,却完全不会给人压迫感,他表面木讷,当演出现场被他点燃的时候,他却像火焰下面的木炭一样安静,只有火焰呼呼的声音从他胸口传来。而老胡就完全不同,他就是风,他就是火,他唱的呼麦是风吹着烈火,是云卷着暴雨。好的素材给我听,还神神秘秘的,我一听,这个声音牛!问他哪里录的?他还不告诉我!后来我听说新疆喀纳斯那里有老人会这个,我还紧着催他们年轻歌手去学,我当时以为世界上就这一个人会呢,特别着急,后来才发现很多。”
  “内蒙古过去有呼麦吗?”我问。
  “哎呀,没有!就是锡盟有一种&潮林道(chooriin duu)&,一个人在下面唱一种低音,很像那个低音呼麦,但不是,它那个胸腔不响,只是喉部这里有声音。”巴音告诉我,“这种歌曲前几年会唱的人不多了,这几年又有不少人会了,锡盟拿这个很当个事呢!”
  “道”是蒙语,意思是“歌曲”,“潮林”就是“和声的”,连在一起,就是“和声的歌曲”。潮林道是流传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民歌,至少需要两个人演唱,锡林郭勒盟的长调歌王哈扎布在世的时候,经常与别的歌手合作演唱这种民歌,他唱高音部分的长调,再有一个或多人伴唱低音,这个低音声部与低音呼麦很像,但发音方法略有不同。
  “草原上有很多寺庙,如果你到庙里听喇嘛念经,那个声音就很像低音呼麦。”图图说,“其实原来大家不知道什么叫呼麦,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小的时候听那个说书的,我们就喜欢那种哑嗓子、有那种像低音呼麦似的声音的人。但说书人不是人人都会,有的人不会发这个声音,喜欢他的人就少,而会发这种声音的人,用现在的话说粉丝就多,而且他从早说到晚也不累,要是光用声带,说一天,受不了。”
  “喇嘛念经也是这个道理,从早念到晚,如果没有呼麦的因素,一个是他声音没有这么洪亮,一个是他嗓子受不了。”巴音说。
  在大多数内蒙古音乐人的记忆中,呼麦几乎是198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事物。“说几乎,是因为呼麦在内蒙古火爆起来之后,我们才回忆起来,哦,我们以前也有过类似的东西!比如潮林道的低音部分,比如喇嘛念经的声音等。但是深入的整理发掘,让呼麦成为一种系统化的演唱方法这个工作不是我们做的,名字也不是我们起的,这主要是蒙古国和图瓦共和国那边的工作成果。”图图说。
  和那些意气风发的中青年音乐人不同,宝力道已经上岁数了。他用手指理着稀疏的花白头发,让它们盖住头顶,然后把他的胡笳和一大堆各种各样的口弦找出来,摆了一桌子。他不善言谈,就给我演示他会唱的五种呼麦,嗓子根部的低音呼麦、哨音呼麦、鼻音呼麦等。他告诉我,不久前他到北京参与了一项科学实验,让嗓音医学专家李革临用科学仪器来探测他的喉咙,研究呼麦的声音到底是从哪里发出来的。
  在北京友谊医院,李革临教授告诉我,人的喉咙内部有个皱褶,皱褶上方是假声带,用来保护下方的真声带,真声带是说话、唱歌时发声的器官,假声带一般不参与发声,但是在宝力道演唱呼麦时,假声带参与振动了。李革临给我放了一段录像,是他用口腔镜拍到的。屏幕上,探头深入到宝力道血红色的口腔里,随着他开始歌唱发声,他的喉部奇怪地振动着,在他的真声带上方有一个组织被挤压得紧紧的,那就是假声带。在演唱低音呼麦时,这个结构的振动尤其明显,而在演唱哨音呼麦时则相对不明显。
  很奇怪,一个微小的改变竟然能孕育出如此神奇的声音,它像风吹过大地,像水跳下山崖,像野狼嗥叫,像骏马嘶鸣,唯独不像人声。这声音是从哪里来的?
  “这个声音肯定是来自蒙古人的生活!”巴音说,“你站在草原上,有风的时候,把嘴张开,变换口型,你就能听到那种&呼——&的声音。我们学呼麦的时候,学&沙哈&可以学绵羊叫,学&依斯和列&的时候就学山羊叫,学&哈日和拉&的时候学牛叫。”巴音说的沙哈、依斯和列、哈日和拉是呼麦的不同类型,而且都属于低音呼麦。呼麦到目前为止总共整理出十几种类型,有单纯的低音呼麦,也有带和声的哨音呼麦等。有些类型之间听起来非常接近,不懂呼麦的人可能听不出其中的区别。不过并不是所有人学呼麦的时候都模仿过动物的叫声,现在的呼麦教学已经学院化,可以不用这种方法了。
  图图本名叫图力古尔,毕业于内蒙古艺校。“图图”其实是个音乐圈、朋友圈中人人都知道的外号,他如今是内蒙古数一数二的键盘手和音乐制作人。他的老前辈、内蒙古艺校的老校长莫尔吉呼老师是一位八十多岁的学者,他听到呼麦的时间比其他内蒙古的音乐人都早。
  图图开着车,把我带到呼和浩特一处新建的居民小区,我一直问他和老师约好了没有,他颇有点紧张,说:“哎呀,我应该直接去他家找他,打电话不好!”我想起在草原上,牧民拜访长辈时也不会事先打电话,认为打电话让长辈在家等,不礼貌。人到中年的图图仍然保持着对老师的敬畏,离老师家近了,他就表现出小学生一样的紧张。“他比内蒙古自治区有文化,没有自治区之前,就有他了。”图图说。老师不在家,图图把家门找清楚,告诉我明天再过来。
  第二天清晨,我按响了莫尔吉呼家的门铃,一位身材魁梧的老人把我们迎进门,老人说话的声音因为上了岁数而沙哑,眼睛却炯然有神。莫尔吉呼三十年前写过一篇文章,记录了他第一次听到呼麦的经历。那几乎是一次奇遇。
  莫尔吉呼1950年代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二年级上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时候,提到一种乐器,叫胡笳。老师知道莫尔吉呼是蒙古人,就对他说:“莫尔吉呼,你们古代蒙古人还有这么好听的乐器。唐代很多诗人都提到“哀笳”、“悲笳”,说一听胡笳就要掉泪。西汉时的一支军队,被匈奴包围了,怎么办呢?就找了一名士兵站上城头吹胡笳,结果吹得匈奴兵哭着想回家。吹散了三千匈奴兵。这么好的音乐,怎么就给失传了呢?”莫尔吉呼从此有了个想法——应该挖掘、寻找一下祖先的音乐遗产,肯定能找到。
  随后中国进入政治动荡时期,搜寻胡笳的工作只能断断续续地进行,这一找就找到了80年代。莫尔吉呼把整个内蒙古都找遍了,没有发现;然后又从甘肃一直找到新疆,新疆有博尔塔拉和巴音郭勒两个蒙古族自治州,莫尔吉呼都去了,也没找到。这时他听说,阿尔泰山里住着不少蒙古人,好像他们会这个。这样,1984年,莫尔吉呼来到了阿尔泰山,山里有座小小的土房子,当地人说:“你进去跟这个老头问一下,他好像老吹一个东西,挺怪的。”
  “我进去一问,他说他吹的是&冒顿潮尔(modon choor)&。这个冒顿潮尔是蒙古话啊。我问他:&胡笳,知道么?&他说,&胡笳我不知道。&”莫尔吉呼看到他吹的是一根木头管子,“冒顿”就是蒙语的“木头”。莫尔吉呼回来以后翻阅文献,发现乾隆年间编纂的满、蒙、汉、藏、维五种语言互译辞书《五体清文鉴》里收录的汉语“胡笳”一词,对应的蒙语就是“冒顿潮尔”,他这下才明白,冒顿潮尔就是胡笳。冒顿潮尔是一直流传在民间的古老乐器,演奏方法同样古老:它不仅依靠吹奏木管来发出高音,演奏者还要同时唱出低音,发声与呼麦相当接近,有些蒙古族音乐人形容它们是“叔伯兄弟”。
  回头再说呼麦。找到冒顿潮尔以后,莫尔吉呼准备离开阿尔泰山,走的那天,附近村里人都听说外面来了个人,来看老爷子的乐器,一下子全村大小都来了。莫尔吉呼就把自己带的酒拿出来与众人分享。结果在那儿喝着酒,就有人“呃——”地一声开始呼麦了。
  “我就在那个地方亲耳听到了呼麦!当时真兴奋得不得了,我就看啊看啊,到底是怎么出来的?一个人竟然能发出两个声音,我怎么也观察不出来!敲鼓只能是一个声音,它绝对不能敲出镲的声音来,那么一个人发出两个声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是搞不通,但阿尔泰深山的蒙古人里头,就有这样一种音乐现象。这件事情很不简单!后来我采访了更多的人以后,才觉得它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东西,是蒙古人非常古老的音乐形式。”
  莫尔吉呼写完胡笳的田野调查报告以后,又写了一篇名为《浩林潮尔(hooloin choor)之谜》的论文。在蒙语里,“浩林”的意思是“喉咙的”,“潮尔”就是“和声”,“浩林潮尔”连起来就是“喉咙的和声”。当时,莫尔吉呼用这个名字来形容他听到的那种“一个人发出两个声音”的歌唱手段,因为在那个时期,“呼麦”这个名字还没有传到中国。
  潮尔是蒙古族独有的一种音乐形式,它的特点是两个或多个音组成和声,但是,潮尔的这种和声与西洋音乐中的和声有明显的不同:当潮尔音乐中有一个旋律在进行时,还有一个固定的根音跟着旋律走,很多时候,根音与旋律之间会出现极不和谐的效果;而西洋音乐中的和声则须恪守音程关系,基本不允许不和谐音效的出现。在蒙古人的民间音乐家族里,马头琴可以拉潮尔,陶布绍尔(一种蒙古传统的弹拨乐器)可以演奏潮尔,口弦可以弹出潮尔,胡笳可吹出潮尔,人声也可以唱出潮尔,而后者如今被称做“呼麦”。
  莫尔吉呼认为,历史上有一个漫长的“潮尔音乐”时代,从匈奴时期起,到成吉思汗登上汗位,这个期间的音乐主要是各种各样的“潮尔”。他首先纠正了我对蒙古历史的认识,他说:“不能说蒙古族只有八百年历史,那是从成吉思汗时候算起的,事实上,蒙古族应该是从更早时期的各个部族开始,经过很多时代慢慢演变过来的,在文化上是一脉相承的。
  ”告别时,莫尔吉呼老师告诉我,“内蒙古地区这边,过去也应该有过呼麦,但是失传了。内蒙古现在的呼麦是这三十年重新学的,是经过发掘整理,学院化之后,由蒙古国那边的老师教出来的。要想听民间流传的呼麦,你还得到新疆的阿尔泰山里头,或者去蒙古国的科布多地区和俄罗斯联邦的图瓦共和国,也就是围绕着阿尔泰山的那一大片地区,民间流传的呼麦主要是在那里保存下来的。”
  夏日阳光下
  杭盖乐队在北京的一个露天酒吧演出,一首接一首的呼麦之后,一个坐在旁边的朋友说:“我觉得有很多灵魂在我们周围飘着,这种歌肯定能召来鬼。”其实,这种说法也不能算无稽之谈,很多人都认为呼麦和萨满教有关系,是萨满祭祀做法,与神灵沟通时使用的。但是也有人坚定地告诉我:“不对,那是本末倒置!在萨满教之前呼麦就存在了,呼麦是人类最古老的声音,可能比语言还要早。”这个人的名字叫敖都苏荣。
  “我是跟敖都苏荣老师学的呼麦,”伊力奇说,“原来听过呼麦,但忘了在哪儿听的,大概是从磁带上,好像是图瓦那边的人唱的,我当时特别喜欢。那年听朋友说,从蒙古国来了个老师教呼麦,三四天就有人能把哨音发出来了,我就想学。正好赶上培训班招生,我就去了。那时候,我的蒙语说得特别差,老师就那么连比划带说地教我,指着我的肚子、胸口,教我出什么声音,从哪送气。最后我成了那个班里学得最好的。”
  “我原来自己学过呼麦,学得不好,后来跟敖都苏荣老师学,就好了。”巴图巴根说。
  “2003年我办了一期培训班,从蒙古国把老师请过来,那个班出来好多年轻人。之前也办过两期,都是内蒙的专业文艺团体出的钱,学员的岁数也都比较大;我那个班是自费的,所以学得也好,杭盖的伊力奇,安达的那日苏,都是我们那期的。”巴音说。
  跟不同的呼麦手交谈过后,我发现,他们竟然都是同一个老师的学生。这位老师就是敖都苏荣,他是蒙古国国立文化艺术大学的教授。
  乌兰巴托。蒙古国立文化艺术大学的一间教室里,老师不在,几个二十郎当岁的学生进进出出,衣着亮丽,发型时髦,显然一帮新潮小青年,不过他们举止有礼,只要是第一次见面,一定会相互握手。有的学生弹着钢琴,有的拿出巨大的低音马头琴,有人放伴奏带,学生们随着音乐发出高亢、明亮的呼麦声,声音非常响,旋律悠扬,一点也不像我在《黑骏马》里听到的那种风吹过草原一般的声音。
  “蒙古国的呼麦变了!”安达乐队的那日苏曾经这样告诉我,“他们那种已经学院化了,相当于呼麦里的美声唱法,音很高很亮,可以跟西方音乐接轨。我们学了以后,把调降下来,这样可以和内蒙古的民歌结合。”那日苏当时还给我做了些演示,但我依然没有想到,蒙古国大学里的呼麦会这样高亢悠扬。
  2004年,我在内蒙的西乌珠穆沁旗见过敖都苏荣,对他隐约有点印象。我记得他很严肃,整个人硬邦邦的。时隔七年,他的变化很大。在教室里等了两个小时,敖都苏荣终于出现时,显得和蔼、淡然,也显老了。敖都苏荣唱呼麦已经太久了,他讲话的时候,喉咙里甚至有回音。
  敖都苏荣和呼麦渊源极深。1949年,他出生于蒙古国的扎布汗省,在那里,呼麦是一门活的民间艺术,不神秘,也不特别,纵酒放歌时很容易听到。敖都苏荣从小就和家里的长辈一起唱呼麦,到八岁上学的时候已经唱得不错了。
  在敖都苏荣的记忆中,爷爷就是个优秀的呼麦手。他对呼麦最神奇的记忆来自于小时候父亲讲的一个故事:庙里的喇嘛们把酸马奶倒进一个盆里,大家就开始念经,念经的发声方法是哈日和拉(一种低音呼麦),大家齐声念的时候,盆里的酸马奶就会跳起来。当时他父亲是庙里地位最低的喇嘛,他亲眼见到过这个场景,但敖都苏荣不信。直到很多年以后,敖都苏荣已经成为著名的呼麦教授,有一年新年,学生们来给他见礼,十几个学生在高脚杯里倒上白酒后,一起为老师唱呼麦表示敬意。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酒杯里的酒真的跳动起来!
  除了演唱呼麦,敖都苏荣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他认为,虽然呼麦起源的具体年代已无从查考,但呼麦无疑是北方游牧狩猎民族最古老的声音。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的行动能力有限,狩猎活动的范围很小,必须用声音把动物召唤到近旁,因而,他们会在狩猎中模仿狼嚎、鹿鸣和狐狸的声音&&这就是呼麦最早的源头。后来,人们又在驯化动物的过程中用呼麦和动物交流,呼唤五畜的声音也是原始的呼麦。所以,敖都苏荣认为,人类可能在语言诞生之前就已经开始使用呼麦沟通,不仅是在人类之间,还与动物以及自然进行交流。其间可能因为风及其他自然因素的影响,声音中出现了更多的变化,逐渐形成富于旋律的效果,最终成为一种歌唱手段。
  此外,敖都苏荣在他的研究中还发现,呼麦还可能是蒙古马头琴与长调的源头。因为马头琴在演奏时,一根弦用来拉出旋律而另一根弦保持一个固定音不变,这跟和声呼麦在演唱时的方法完全一致。乐器的诞生往往是对自然发声的模仿,从马头琴的演奏方法来看也的确符合这个规律。而蒙古长调的呼吸方法也与呼麦一致,其悠长的旋律与模仿山羊的低音呼麦“依斯和列”非常类似。敖都苏荣说,只有懂呼麦的民族才会创造出长调这种艺术。
  回忆起李革临教授拍到的假声带振动,我不禁想到,人类身体上的很多器官可能都是在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退化的,比如动耳肌:人类不用再竖起耳朵倾听野兽的声息以后,动耳肌就退化了,但有些人的耳朵经过练习还能动作。假声带可能也是这样,在人类的早期,用假声带发声呼唤野兽和家畜,也许是人人都掌握的。
  技能,现在却需要特殊训练才行
  呼麦经过漫长的发展,曾经在蒙古帝国时期走向全盛。“成吉思汗祭祀黑苏鲁锭(蒙古军旗)的时候,曾有几千将士合唱低音呼麦的场面,声势慑人。那时候,军队作战前也会齐唱呼麦,千万人发出的声音贴着地面传出去,敌人听见胆子都吓破了。”
  敖都苏荣对我说。如果你听过低音呼麦那种低沉、洪亮又非常神秘的声音,可以想象一下,几千万蒙古铁骑在草原上发出这样的声音,是不是会给对手洪水猛兽来袭的感觉?什么叫闻风丧胆?尤其是对那些没有听过呼麦的异族,听到这种声音真的会被吓破胆。此后,呼麦的式微可能与这几百年间复杂的民族政治环境有关。满清朝廷推崇佛教,蒙古一多半男子都要出家。喇嘛诵经时使用的低音呼麦于是得到了发展;与此同时,哨音呼麦因为经常被叛逆的英雄好汉们演唱而受到压制。到了蒙古国民主革命以后,哨音呼麦作为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而低音呼麦则被当做“喇嘛的声音”被否定了。1986年后,各种形式的呼麦又重新得到重视,被整理发掘出来,然后学院化,更多的人有机会学到这种神奇的音乐,包括现在内蒙古自治区那些有名的呼麦手。
  “那时候,会呼麦的人已经很少了,只有我们几个人。演唱呼麦的老先生们觉得这种民间艺术只靠口口相传不是长久之计,就要从我们中间选一个当老师把这门艺术传下去。”敖都苏荣说。“我成了那个被选中的人。于是,我开始办培训班。1987年,我在贝加尔湖边的布里亚特共和国教呼麦;1993年,在内蒙古开课;直到1997年,我才开始在蒙古国立大学开课,先是教给研究人员,2004年开始教青年演员。我认为,把呼麦的各种形式、各种曲调展现给世人,就是我们的任务。”
  听过了高空悠扬、变化莫测的“学院派”呼麦,我依然向往未经雕琢的原生态之美。
  布仁巴雅尔和乌日娜夫妇因“吉祥三宝”在国内家喻户晓,事实上,多年以来他俩一直致力于呼伦贝尔地区传统民间艺术的发掘和整理。我曾向他们请教呼伦贝尔草原上有没有民间流传的呼麦。布仁巴雅尔想了想说:“哎呀!没有,这么多年走了这么多地方也没有发现,有也是后学的。”乌日娜说:“我觉得很奇怪,我们鄂温克人没有呼麦,但是呼麦这个词好像是鄂温克语,我们就把从肩胛骨及锁骨到下巴之间的这块地方,也就是喉咙,叫做&浩米(khoomii)&。”实际上,呼麦这个词在蒙古语里的发音也是“浩米(khoomii)”,但它在蒙语中并没有实际意义。敖都苏荣在这一点上对乌日娜的观点表示赞同,在他的研究看来,“呼麦”的词源正来自鄂温克语所属的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
  “在呼伦贝尔草原上我是没发现呼麦,”布仁巴雅尔说,“但是我们在敖鲁古雅,发现很老的老人会一种喉音,喔吼,喔吼,那样的。”布仁巴雅尔解释说,这种喉音和呼麦不一样,旋律不是很明显,但节奏感很强,也是从喉咙发出来的,有时候也可以一个人同时发出两个声音。他们跳舞的时候就会唱这种歌。
  敖鲁古雅地区的“使鹿鄂温克”是生活在呼伦贝尔北部大森林里的驯鹿部落,属于通古斯人,和俄罗斯远东的雅库特人、鄂温克人、蒙古西北部的查腾人属于同一个族群。“他们划分国界的时候被分开了,”乌日娜解释说,“中国这边有两百多人,蒙古有两百多人,俄罗斯远东有三万多人。”
  在古代的森林中,驯鹿和狩猎部落是自由迁徙的,蒙古历史上也称其为“林中百姓”,他们曾经和草原百姓一样兴盛,但后来渐渐稀少。布仁巴雅尔和乌日娜经常被现代林中百姓邀请参加各种音乐活动。在这些场合,他们听到不少类似呼麦的“玩喉咙”的演唱方法。此外,布仁还发现,加拿大的因纽特人、北美印第安人以及生活在北极地区的拉普兰人也有各种“玩喉咙”的唱法。
  我在蒙古国寻找民间流传的呼麦时,也遇到了一位“玩喉咙”唱法的奇人。
  敖都苏荣告诉我,“民间流传的呼麦,主要在那些高山盆谷地带,那里的山上有森林,山谷里有草原、河流和湖泊。在蒙古国,主要是西边的几个省,包括科布多、扎布汗和库苏古尔。”敖都苏荣描绘的这种地方,蒙古人称之为“杭盖”。如果查看蒙古国地图,可以看到在它的西部,有一大片山就叫杭盖山,而中国出版的地图上标注为“杭爱山”。从杭爱山到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都是“杭盖”,这一地区的北部现在属于俄罗斯联邦的图瓦共和国,南部属于蒙古国,西部的一角在新疆,再往西属于哈萨克斯坦——这片对于蒙古文化极其重要的核心地带,现在分属四个国家。
  我们从乌兰巴托驱车一路向西,两天之后,终于到达库苏古尔省的省会木伦。进入第二天的行程,车窗外的风景美得摄人心魄,坡地上是森林,山谷里是草原,鲜花遍野,牛羊成群,骏马闲走。我忽然意识到这里就是“杭盖”,真正的杭盖山。开车的朋友边巴告诉我一句蒙古谚语:“在戈壁做人,不如在杭盖当牛做马。
  ”到达木伦后,迎接我们的老太太托娅先问我们是不是来找查腾人的?她说查腾人都在山上,这会儿还没下来!她又问是不是来找萨满的?原来,附近的库苏古尔湖北面住着两百多查腾人,那里湖水圣洁,森林茂密。除了查腾人,这里还以萨满教兴盛而著称。等我们终于说清楚是来找呼麦的,她说:“呼麦?我小的时候在艺校上课,楼道里&呜&&&,就有人唱。
  ”经过托娅介绍,我们认识了她的朋友查无嘎杰。查无嘎杰今年66岁了,是个神奇的老太太。她年轻的时候也是舞蹈演员,现在还保持着舞蹈家的风度,身穿漂亮的连衣裙,头发高高盘起。她会唱一种类似呼麦的歌,称作“浩林林部(hooloin limb)”,这是蒙语,意思是“喉咙的笛声”。浩林林部没有和声,也不像人声,像是笛子吹出来的声音,旋律很长,有如鹿鸣。
  我录下了查无嘎杰为我示范的一段浩林林部,后来拿给乌日娜、布仁巴雅尔夫妇听,乌日娜刚听的时候,问我:“她吹的什么?”我说:“是唱的。”她说:“你录像了吗?这个应该录像,要不人家不相信是唱的!”
  查无嘎杰告诉我,她第一次听到浩林林部,还是年轻的时候。后来她上岁数了,不再跳舞,就开始琢磨年轻时听到的音乐,自己尝试着发声。除了浩林林部,查无嘎杰还会弹口弦,会用羊的肩胛骨敲打中空的腿骨,也能奏出一种独特的音乐。最近,查无嘎杰正在准备去首都参加蒙古国五年一次的民间艺术家汇演,与她合作的是一位四十来岁的呼麦手,名叫苏荣。
  苏荣看上去和大城市里的演员没啥区别,穿着白汗衫,发型很潮。苏荣的呼麦是自学的,他说:“以前呼麦都是自学的,2004年以后才有人教。”按照他的提议,我们开车到城外,坐在草地上听他们唱呼麦。苏荣唱低音,查无嘎杰唱“浩林林部”。
  库苏古尔日落的时间很晚,大约十点钟,天色幽蓝,天边有一抹红光,草地是暗绿色的,镇上小木屋的窗户间透出微弱的灯光。苏荣发出“呃——”的声音,查无嘎杰婉转鹿鸣,两个人配合得还不算太熟练,但是在广阔的大地上,那声音随风飘着,与风声混在了一起。风很轻,苏荣的声音很沉,查无嘎杰的声音则像湖水,在森林边,清澈,宁静,湖底有五彩的卵石,湖面上有风吹的涟漪。
  查无嘎杰的浩林林部还没有被学院派收入呼麦家族,苏荣虽然被认为是呼麦手,但是连我这个门外汉都可以听出他与敖都苏荣的学生们所唱呼麦稍有不同。也许,在我寻找民间呼麦的旅途中,会有更多意外的发现。
  如果在人潮汹涌的大城市里
  有人说他能与天地沟通,那真是活见鬼,但是在库苏古尔的森林边上,桑萨尔坐在草地上冥想的时候,我相信周围的神灵真的在和他交流。在库苏古尔省和后杭盖省交界的地方,有一个小苏木(在蒙古国的行政级别中属于省的下一级单位)叫“阿尔山”,桑萨尔就住在那里,他是个萨满。
  我们到达阿尔山的时候,桑萨尔的父亲说:“明天有那达慕,你们留下吧!”我还在北京的时候,一位从图瓦共和国过来教呼麦的老师曾告诉我,他们那里的那达慕上总会有民间呼麦手表演,我于是期望在阿尔山的那达慕上也能听到呼麦,那种不加雕琢的呼麦。
  第二天,我们开车去那达慕。会场离小镇很远,在一座大山的北坡。那座山就是今天这场那达慕要祭祀的神山。大山并不险峻,轮廓温和但十分雄伟。阳光很强烈,一片云彩飘过,“噼噼啪啪”地落下雨点。桑萨尔说:“只要祭祀,当天多少都会下点雨。”
  那达慕上确实有个歌手在唱歌,唱的全是蒙古国的流行歌曲,伴奏带放得很大声。仪式正式开始之后,几位喇嘛诵经,然后就开始摔跤。过了一会儿,看比赛的人突然都往山谷里跑,是赛马要回来了。桑萨尔选的马得了第一和第三,他非常高兴,带我们去看得第一的马,他说看到这匹马,今年一年都会交好运。而后,我们离开会场,去森林里感受神的力量。
  在森林边上,桑萨尔看着寂静的草原感慨说:“十年前,这里还有很多鹿来回走,从森林里走到草原上,鹿到了草原就和家畜混在一起。这十年少了,什么都看不到了。”蒙古国流传着一首歌《草原蒙古人家》,其中有这样的歌词:“野鹿和家畜分享着草场,草原蒙古人家多么安详。”这不是传说中的美景,在这首歌写出来的时代,杭盖山里还有这种生活。
  “民间流传的呼麦需要这样的环境。在那些高山的盆谷地带,清晨的时候,你学狼叫狼就会来,学鹿叫鹿就可以来,那里有高山、有水声,所以那里有呼麦。在蒙古西部现在还有那种环境。”在乌兰巴托时,敖都苏荣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但是,如果在内蒙古的锡林郭勒草原,或者蒙古国的戈壁地区,你学鹿叫?可那没有鹿了呀?必须有这样的环境,才能有这个艺术。”
  忽然我听到一阵奇异的风声从森林后面传来。“什么在响?”我问。
  “是赛马的孩子在唱歌。”桑萨尔平静地回答。
  “呼麦吗?”
  “不是。那是&叮嘟&,小孩们唱这种歌可以鼓励马跑得更好,马儿听到以后就特别兴奋,会跑得快。”桑萨尔说,“这种歌更像长调。”
  “叮嘟”不是呼麦,但它的声音明显不是长调。据我所知,这边的山谷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长调,然而对于此地人来说,他们熟悉呼麦,不熟悉长调,只要是歌声和呼麦有区别,他们就会觉得它更接近长调。呼麦的存在环境需要有山谷,有森林,有水,这样声音才会更美,而长调更适合在广阔无边的草原或戈壁上传播。
  小孩子们的歌声穿过森林,形成非常神奇的和声,不仅是人的和声,也是森林的和声,风的和声,马的和声。夕阳西下,这声音就是天、人、兽,三位一体的歌。
  次日,我们回到桑萨尔家,边巴请他做法,我们在外面等。起初他们在谈话,后来,一种带哨音的和声从桑萨尔的房间传来,我过去一看,桑萨尔在弹口弦。口弦是一个薄薄的金属片,中间破开,形成细细的簧片,桑萨尔把口弦含在嘴里,手弹簧片,就发出哨音呼麦一样的和声,但是音量不大,只在房间里轻轻地响。桑萨尔就用它和神灵对话。
  和苏荣、查无嘎杰不一样,桑萨尔不是民间艺人,那达慕上的孩子们也不是,他们的音乐不是用来表演的,是他们生活中实用的沟通方式,而且仍然在用。经过长途跋涉,我开始对呼麦有了渐渐清晰的印象:呼麦并不是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它有两大家子亲戚,一家是潮尔音乐,一家是各种喉音。林中百姓的各种喉音就像呼麦的娘家,它出生在这里;潮尔音乐就像呼麦的婆家,它长大以后就生活在这个家族中,并且和这个家族中的其他成员互相学习、影响、合作共处,它同时还有一个独立自主的“核心家庭”,就是呼麦本身。
  呼麦刚刚发掘整理的时候,蒙古国定义了其中的6种,图瓦共和国整理出5种,经过这些年的再发掘,现在呼麦大家庭大约有16个成员,并且还在继续发展。敖都苏荣曾经很骄傲地对我说:“在我的学生中,有不少天生就对呼麦悟性很高,并且还挺能创新呢。”
  经过多年的教学
  敖都苏荣感觉到一种压力:传承呼麦不仅需要好的演员,而且需要好的老师。现在呼麦已经遍地开花,他的学生有蒙古国国内的,有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有俄罗斯联邦布里亚特共和国的,还有美国人、韩国人、日本人和法国人。但是敖都苏荣担心,学生中有些人学了,唱得还不好,就开始教学生,用敖都苏荣的话说:“这是作孽。”他现在的学生中,有四个内蒙古来的留学生,他希望这四个学生回去以后,能成为好的老师,将正确呼麦用气和发声的方法教给内蒙古的学生们。但是他笑着说,很多学生教出来,都没去当老师,自己唱呼麦赚钱去了。
  那日苏是敖都苏荣比较早的学生,他所在的安达乐队,与杭盖乐队同属国内广受欢迎的呼麦乐队。除了随安达乐队在外演出,那日苏也教学生。他的学生大多是牧区来的,有些是为了考学,有些是为了打工。现在内蒙古和北京的很多蒙古风味餐厅都请来呼麦手。“唉!这个最不好了。”那日苏说,“你吃饭就吃饭吧,还听个呼麦。有人说,&我们去听安达组合的音乐会吧!&有人就会说,&听那个干什么?去餐厅吧。也有人唱安达的歌,还能吃饭。&”
  不过,那日苏也很看得开,“那么多牧区的孩子,那么多艺校毕业的孩子要就业呀!歌舞团早满了!他们怎么办?这样下去我们的音乐就便宜了,但是没办法!”
  那日苏仍然希望呼麦能根植于民间,安达乐队不仅唱呼麦,也唱长调,演奏马头琴和陶布绍尔。他们经常带着乐器到牧区的小学给孩子们免费演出。他说,现在给孩子们拿出马头琴,他们都认识,但是陶布绍尔,就很少有人认识。那日苏说:“不错了!都认识马头琴已经很不错了。”
  将呼麦根植于内蒙古的另外一个举动,就是把呼麦和内蒙古民歌结合起来。那日苏他们经过研究,把从蒙古国学来的呼麦的调门降下来,以便于和内蒙古东部的民歌相结合。内蒙古东部是乌力格尔(亦称说书调)流传的地区,有很多短调民歌,一般拉着四胡演唱。汉族地区广为流传的《敖包相会》、《赞歌》等都是根据东部的民歌小调改编的。那日苏把呼麦和这些短调民歌结合起来,效果很好。用那日苏的话说,这两种音乐本来就是“亲戚”,很容易结合。
  北京的夏天很热,杭盖的演出现场更热。演出之前,杭盖请了一个特邀嘉宾——小黑。小黑本名叫额日和木巴图,意思是尊贵坚定,他的呼麦和杭盖、安达唱得不一样,土土的,没有一点“学院范”,就是图瓦地区的山里人平日唱的歌。它并不炫耀和声,却有狼嚎,有鹿鸣,有低音、高音,有像说唱的、像喇嘛念经的等各种极为丰富的变化。小黑的老师是来自图瓦共和国的敖特根胡,这一派的呼麦不注重旋律悠长、尊贵稳重,而是走活泼灵动一路,甚至有点滑稽。即使同是呼麦,不同地区孕育出的音乐,其风格和表现形式也会有非常不同的地方。
  杭盖乐队现在经常在国内外参加各种音乐节,与2007年前后他们用最传统的弹拨乐和弦乐伴奏、用蒙古族最古老的唱法演唱呼麦不同,现在,他们又把年轻时玩的摇滚捡起来,直接跟呼麦相结合,赋予了演出全新的听觉体验。
  1948年
  蒙古国扎布汗省的一名歌手在职业演出时唱了一曲《四岁的海骝马》,是哨音呼麦。从那时起,呼麦被“专业人士”重新发现,走上了一条复兴之路。如果说林中百姓们“玩喉咙”的各种音乐是呼麦的原始形态,那么在杭盖地区,呼麦已经出落成一种完善的艺术体系,但又仍然根植民间且充满活力。而在蒙古国东部到内蒙古这一带的广袤草原上,呼麦一度失传,只剩下残存的遗迹,而如今他们又把它找回来了,就像找到失散多年的亲人一样,一见面就认识,一相处就感情深厚。它就像是一种珍稀的植物,本来已经很少了,但是在众人的努力下,很快繁衍起来,走向世界的同时也在故乡把根扎得更深,生长得更茂盛。
  (阿音是蒙古族自由摄影师,舒泥曾多次深入蒙古地区采访,报道当地的传统文化。由阿音摄影、舒泥撰文的《游牧人归来》,获当年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最佳专题报道奖。)
  (编辑:孙燕)[字号:
]前一则: 后一则:
最新遗产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那达慕在蒙语中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