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凡凡2015年院士候选人公示指对肾损害30多种中药是什么?

学校: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家乡:甘肃 金昌市
所在地:安徽 合肥市
个人标签:暂无信息
还没有访客?去关注用户的空间串门吧,说不定会回访你哦。
加入社团(1)
关注的社团(3)
--当前日志
今天看到一个很令人难过的消息,8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黎磊石出殡,他是著名的肾病专家,几天前从14层高楼纵身一跃.    3月21日,解放军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肾脏病专家黎磊石在南京出殡,上周二(16日),84岁的黎磊石在自家14层高楼纵身跃下,当场身亡。    黎老在遗书中表示,自己身患不治之症,不愿意也不需要浪费与占用国家的医疗资源。如果采取其他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在抢救中会导致产生更大的代价。    黎磊石是中国现代肾脏病学的开拓者,他的两名兄长都是内地医学界著名专家,3人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地“黎氏三兄弟”成为医学界美谈。    据披露,黎磊石10年前已被诊断出身患癌症,并且转移到骨头,在上海手术治疗前,生性刚烈的他曾对学生表示,“如果不能工作了,我立刻死。”手术后,已是75岁高龄的他又再度为病人诊病治病,长达10年之久。去年,黎磊石癌细胞再度扩散,不能再到病房工作。  黎磊石的一名学生说,黎磊石性格刚烈,10年来一直不愿住院治疗,不愿意“麻烦别人”, “他是不能忍受自己不能工作,而只能躺在病床上任人摆布。他认为,躺在病床上任人摆布的状是有失其尊严的。”    黎鳌、黎介寿、黎磊石三兄弟分别获得198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和1987年全军科技奖。  黎磊石院士事迹  黎磊石教授是国际著名的肾脏病学家,我国首批工程院院士(1994), 我国现代肾脏病学的开拓者,中华肾脏病学会及亚太地区肾脏病学会的创始成员之一。曾长期担任中华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肾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国际肾脏病学会理事。学术造诣精深,兼长临床医学及实验研究,为我国现代肾脏病学的开拓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六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内科临床及实验研究工作,不仅临床经验丰富,基础知识渊博,在重危病人救治及疑难病例的诊断中屡建功绩,是卓有贡献的临床学家。善于将临床科研与基础研究相结合,从临床实践中提出问题,引导实验研究工作,然后又从实验研究中总结出新规律,发掘出新的诊断治疗方法,指导提高临床,改进诊断治疗效果,是国内医学界负有盛名的“临床” “基础”兼长的专家。近三十多年来在慢性肾炎、继发性肾脏病如红斑狼疮性肾损害、紫癜性肾炎,急慢性肾衰的诊断治疗及发病机理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创造了一系列新技术、新疗法,首创一秒钟经皮穿刺肾活检技术,成功率高,安全性好。在国内努力倡导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在危重病人救治中(包括汶川大地震)产生重大效应。他特别擅长于应用现代医学手段发掘、整理祖国医学遗产,总结形成一系列独特的中西结合治疗方法,使我国肾脏病的诊断治疗工作迅速达到国际水平,在许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独树一帜,在国际享有盛誉,2003年被授予国际肾脏病学会终身荣誉会员的称号。      黎教授从医60 年,热爱病人,医技高超,医德高尚,他本人曾于2009年荣获中央军委授予一等功,他所领导的全军肾脏病研究所也被授予集体一等功。  一、运用现代医学研究手段,发掘祖国医学遗产,在国际上首创应用草药雷公藤治疗慢性肾炎获得成功,阐明了雷公藤的独特免疫抑制作用,在国内外推广应用。  1980年首次发现雷公藤治疗肾炎的作用,阐明机理,其后的研究证实雷公藤具有独特的免疫抑制的作用,迅速在国内得到推广,现已被国家列入治疗肾炎的重要药物,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重视。在研究中还发现,雷公藤具有消除各种疾病(包括糖尿病及肾移植病例)蛋白尿的作用,价格低廉,深受欢迎。有关成果曾在1991年获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一作者)。1995年以后,对雷公藤的提取物雷公藤甲素(单体)进行了系统研究,证明其作用特点与激素、环孢霉素等完全不相同,是一类新型免疫抑制药物。在肾移植急性排异反应的治疗中有良好效应。  二、首创应用大黄延缓慢性肾衰取得成功,阐明了大黄抑制残余肾高代谢状态的作用,在慢性肾衰及糖尿病的治疗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发掘出中药大黄有防治慢性肾脏病发展为尿毒症的作用,从细胞及分子生物学水平阐明其机理,首次论证通过抑制细胞代谢,减轻残余肾高代谢状态能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进展。临床效果明显,具有重大的临床及理论意义,受到国际肾脏病学界的高度重视,国际肾脏病学会特邀于1994年10月2日在印度新德里作“肾脏病论坛”(Nephrology Forum)专题报告,全文发表于1996年元月号Kidney International杂志,这是我国学者第一次被邀请在这具有权威性国际论坛作学术报告。成果获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作者)。  其后又进一步证实大黄酸(大黄蒽醌中提取)能抑制糖尿病肾病病情的发展,抑制糖尿病肾病的细胞肥大,在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及临床试验中取得良好的疗效,为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开辟了一条途径,获得了国家专利。  三、探索我国IgA肾病的发病机理, 首创分型诊断治疗, 大大提高了IgA肾病的疗效。  IgA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肾炎(占1/3), 黎磊石在国际上首次从动物实验及免疫病理中研究论证了肠道感染诱发的粘膜免疫异常可以引起IgA肾病;而IgG、IgM的继发沉积是加重本病的重要因素。并对IgG、IgM沉积导致肾小球损伤的机理进行了系统的基础研究。根据数千例IgA肾病的临床试验及免疫病理资料提出了IgA肾病临床分型治疗方案,通过长期的随访观察证实了其应用价值,大大提高了IgA肾病的治疗效果。此项成果获1992年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一作者)及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被推选为国际IgA肾病研究组成员。近年来又倡导应用双倍剂量雷公藤联合ACEI及大黄素治疗IgA肾病获得良好效果。  四、在重症狼疮性肾炎治疗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发现霉酚酸酯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作用,提出了“多靶点治疗”方法,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在国内外推广。  黎磊石于1980年开始从事狼疮性肾炎的临床治疗研究,深入探索国内外各种抗狼疮性肾炎治疗方法的利与弊。于1997年在国内外首次使用新型免疫抑制剂霉酚酸酯(MMF)治疗对现有各种免疫抑制剂无效的重型病例,不仅挽救了一些重危病例,而且开辟了一项新疗法。首次奠定了MMF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理论基础,课题组的系列临床观察,证明MMF疗法较传统的疗效为优而副作用明显减少,此一新疗法迅速在国内外推广。其后于2005年又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针对导致不同组织损伤的多种免疫反应途径施用具有不同免疫抑制剂效应的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思维---多靶点疗法(Multi-target therapy),治疗难治性狼疮性肾炎,较传统疗法疗效提高2倍以上,解决了目前国际上的一大难题。被美国肾脏病学会评价为“推动当代肾脏病学发展的一项杰出贡献”。  五、革新引进现代肾脏病实验诊断方法,发展肾活检免疫病理技术,促进了我国肾脏病诊断水平的提高,为我国肾脏病进入国际学术领域作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结合我国临床实际,推广并改进国际上先进的肾脏病实验诊断技术,创造了尿C3检查、应用溶菌酶测定诊断肾小球、小管疾病,提高了诊断水平。积极倡导肾活检病理诊断,创造了一秒钟快速操作及斜位穿刺诊断技术,安全可靠,成功率高,先后穿刺3万余例,无一发生意外,数量和质量均在国内外领先。带动了国内肾活检免疫病理诊断的发展,促进了我国肾脏病诊断从临床症状跨越到病理组织诊断,与国际接轨。被国际上称为“肾活检之王”,成果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黎磊石先后50余次应邀赴美国、日本、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印度、新加坡等国讲学,广泛介绍我国肾脏病学术成果。香港内科学院授予荣誉院士,2003年国际肾脏病学会授予终身荣誉会员。曾多次组织并担任国际肾脏病学术组织会议的主席,六、50-60年代从事热带病防治研究,成绩显著。  在国际上首创兔肝血吸虫卵皮试抗原,解决了当时全国血防普查工作的需要。在国内首先证实海群生及锑剂能杀死丝虫成虫,发现用呋喃丙胺治疗中华分支睾吸虫及中药“黎芦”治疗血吸虫的疗效,为寄生虫的防治作出贡献。 近十余年来,黎磊石教授先后培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百余人,大部分已成为各地肾脏病专业的骨干。著书十二本,先后发表论文400余篇,为推动我国肾脏病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地震伤员:黎院士在电梯门口等我    黎磊石院士离世,医学界痛失一位学术巨擘,南京军区总院以及整个南京医疗界都悲痛万分。从医60年来,黎磊石院士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学传奇,把医德修行作为终生课题,把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作为终生追求,以大爱仁心,为万千患者送去健康和笑容。黎院士说:“在一个具有道德感的医生面前,歌星和纤夫,总理和士兵,没什么不同。”做医生就要爱病人,是黎磊石院士生前恪守的从医信条。  “年过8旬的黎院士每天来查房”   听到黎磊石离世的消息,远在四川绵竹金花镇的李涛在电话里几乎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话语中带着哭腔:“太可惜了,像黎院士这样的国宝应该再活几十年的。”   日,汶川地震伤员李涛被送往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接受治疗。那时,他是来宁治疗的伤员中病情最重的,心跳每分钟120次以上,血压超过150,体温超过38摄氏度,左臂肿得比热水瓶还粗。李涛被查出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急性肝损伤、急性肺损伤等,生命垂危。医生说,就算救回了命,左臂因长期受压迫、肌肉坏死,恐怕也保不住了。  被救出后,李涛常常被噩梦惊醒。但是,当他被抬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时,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却让他的心放了下来。“我被送到了肾脏科,电梯门一打开,我看到了满头白发的黎磊石院士在等着我,从眼神中能读出关切。我曾在电视上看过他,有这么顶级的专家为我看病,我知道自己有救了。”  在军区总院,李涛得到了最好的治疗,每个科室都派出主任医师为他会诊。在他病情最严重的时期,年过8旬的黎磊石每天都来查房,亲自制订治疗方案。到后来,李涛脱离危险了,黎磊石还是坚持每周两次到他床边。  “我和黎院士之间没有太多的交流,但我能感受到,黎院士对工作严谨且精益求精。”李涛说,“80多岁的黎院士完全可以享清福了,他却把自己的分分秒秒都奉献给了病人。”  在南京医生的精心治疗下,日,李涛出院了,原本可能要被截去的左臂也保住了。  “希望黎老一路走好。”李涛在电话里说。    脾气不好,但从不对患者发火  黎磊石有两个哥哥,令人惊叹的是,三兄弟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老大黎鳌是著名的烧伤外科专家,曾任第三军医大学副校长、西南医院烧伤研究所主任,他亲手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烧伤病房,被尊为中国烧伤学界的泰斗。老二黎介寿,被人称作中国肠外瘘治疗的鼻祖,他是亚洲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开拓者。老三黎磊石,比黎介寿小两岁,他所开创的中国肾脏病学,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黎磊石脾气比较倔,从小就爱打抱不平,在家里也是这样的。觉得不公平他就要喊,有时候喊叫无用就哭,因此大人并不喜欢他。不过,对待患者,他却非常耐心。一次,一名患者抱怨体检报告来晚了,冲护士发火,还连带骂起了黎磊石,黎磊石却心平气和地向患者说明情况。黎磊石曾说过:“我脾气不好,但从不对患者发火。”的确是这样。    52岁“高龄”转攻肾脏病  生前,黎磊石院士非常忙碌,日,为纪念黎磊石和黎介寿兄弟俩从医60年,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决定为两位院士举行一个庆祝大会。而就在庆祝大会那天上午,黎磊石依旧按部就班地工作,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实验室是黎磊石最钟情的地方,上网、查资料、做实验,是他每天的必修课。  俗话说“人过中年不学艺”,然而从事了20多年热带病和血吸虫病研究,并已拥有权威地位的黎磊石,却在52岁时决定转向肾脏病临床研究。别人都不能理解,黎磊石却一语道出心声:“经过这么多年发展,血吸虫病治疗在我国已经逐渐成熟,但肾脏病研究还是一片空白,我要做病人最需要的医生!”  治疗肾脏病的人都知道一种叫雷公藤的名药,但有多少非医学界人士知道黎磊石在雷公藤的发明中所做出的贡献?在一次查房中,黎磊石发现一名用雷公藤治疗风湿性关节痛的病人,治疗前存在的合并严重蛋白尿症突然消失了。这个偶然的发现,激发了他的灵感。随后黎磊石即开展了一系列基础研究,证实了雷公藤是一种具有独特免疫抑制功效的药物,对肾病治疗有显著帮助。  但雷公藤也有剧毒,黎磊石不避危险,每天亲口尝毒,有一次他差点晕厥过去。最终他掌握了雷公藤对治疗肾脏病既有效又安全的剂量。  为了拯救更多的肾脏病患者,内科医生黎磊石还顶着压力和非议涉足肾移植领域研究并获得成功,从最初的每年移植十几例发展到突破1000例,黎磊石用 20年时间奇迹般地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40年的发展历程。    学生里出了三位院士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黎磊石院士先后培养博士生、硕士研究生及博士后逾百名,他们大多成为军队和地方的医疗骨干。 去军区总院肾脏科门诊看过病的市民都知道,肾脏科门诊边上挂着两个大头像,除了黎磊石之外,还有一个是刘志红院士。但是,很少有患者知道,刘志红院士也是黎磊石的学生。  记者了解到,国内肾脏科领域共有四名院士,除了黎磊石之外,其他三名院士都是女院士,分别是南京市民熟悉的南京军区总院刘志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陈香美院士,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侯凡凡院士,而这三名院士全都是黎磊石的学生。
  黎磊石院士简介       黎磊石院士1926年10月出生,1949年4月参加工作,1963年4月入伍,1981年4月入党,技术1级,文职特级,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1994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肾脏病学家,主任医师,教授。中华肾脏病学会及亚太地区肾脏病学会创始人之一。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国际肾脏病学会原理事,亚洲太平洋地区肾脏病学会理事,香港内科学荣誉院士,2003年获国际肾脏病学会终身荣誉会员。黎磊石同志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是首批国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996年获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1999年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医生,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中国医师奖,2009年被江苏省评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十大杰出科技人物。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6次、三等功8次。他在国内外医学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600多篇,出版《中国肾脏病学》等专著13部,有6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2项。他领导的肾脏科,是军队、江苏省医学重中之重学科及实验室。
  黎氏三兄弟    在中国医学界,提起“黎氏三兄弟”的名字,恐怕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们就是大名鼎鼎的三个中国工程院院士黎鳌(还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黎介寿、黎磊石三个同胞兄弟。三兄弟的老家在湖南浏阳。老大黎鳌于1995年当选,1998年被国务院授予“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称号;老二黎介寿于1996年当选;老三黎磊石于1994年当选,还是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   1937年,黎氏兄弟的父亲因心脏病辞世。家中唯一的经济来源断绝,母亲只好带着正在读小学的老二黎介寿、老三黎磊石去长沙投奔他们当中学教员的伯父。可伯父有6个孩子,尽全力只能解决母子三人的吃饭问题。好在黎氏两兄弟学习十分刻苦,最终考上了优秀学生可以免费的长郡中学。上个世纪40年代初期,读完高中的黎介寿、黎磊石不忍心再拖累伯父与母亲,按照自己的志趣,分别考取了不收学费还管饭的机械化学校和东方语言学校。然而,两所学校均在千里之外的重庆,上百元路费从何而来?无奈,兄弟俩只好写信向从上海医学院毕业后在江西中正医学院当助教的哥哥黎鳌求助。    黎介寿、黎磊石接到哥哥的来信,便一起到了江西。黎鳌多方奔走,让他们当上了一家医院的检验练习生。白天,他们在医院里干一些洗瓶子之类的杂活,挣钱糊口;晚上,黎鳌则在昏黄的油灯下,指导他们复习功课。一年之后,介寿、磊石终于不负哥哥的苦心,双双以优异的成绩叩开了中正医学院的大门。    在以后的岁月里,三兄弟靠着这非同寻常的亲情,将一个个风雨如晦的日子踩在了脚下。老大黎鳌成为著名的烧伤外科专家,曾任第三军医大学副校长,西南医院烧伤研究所主任,黎鳌亲手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烧伤病房,人们尊他为中国烧伤学界的泰斗。遗憾的是,他于1999年不幸去世。老二黎介寿,被人称作中国肠外瘘治疗的鼻祖,他是亚洲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开拓者;老三黎磊石,比黎介寿小两岁,他所开创的中国肾脏病学,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三个同胞兄弟,成为中国也许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院士三兄弟。            
           
广东地市:
无论是大妈广场舞愈演愈烈的矛盾,还是照妖镜之类的隔空斗法,都凸显了基层组织的缺位。 []
女院士侯凡凡:非常热爱医生这个职业
浏览字号:
 |  | 通过Email推荐给好友:
  南方网讯 “虽然当初从医的选择有些偶然,但在我的心目中一直没有什么比治病救人更崇高了。”近日,十八大党代表侯凡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非常热爱医生这个职业。”侯凡凡在临床第一线从事医疗工作40多年,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平凡的医疗工作岗位上,以自己高尚的医德医风、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的工作方法为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侯凡凡院士时刻为病人着想,带领全科人员想方设法让病人看得起病、看得好病。(黄治才摄)
  为患者省钱 肾内科一度成为“很穷的科室”
  与侯凡凡院士接触,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她时刻为病人着想,带领全科人员想方设法让病人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病人把健康托付给她,侯凡凡深感责任重大,她坚持用自己的言行感动着病人和带动身边的每个医生。“首先要用心,有心才有和谐医患关系,二要潜心提高技术,医生主要的任务是治病,三要为病人排忧解难,治病的同时还要少花钱,四、最难得就是和病人耐心地去沟通,需要想病人所想的事情,沟通越多,隔阂越少。”
  侯凡凡,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广东省肾脏病研究所所长,南方医科大学内科学教授,南方医院肾内科主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主要研究方向:慢性肾脏病。是ESBARI、ROAD和SDBRAS等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主要研究者(PI)。现任中华肾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和14家国内外期刊的编委。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已在N Engl J Med、J Am Soc Nephrol、Kidney Int等SCI收录的国际期刊发表论著54篇。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先后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中国医师奖”等科技奖励。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金星”等称号。
  1999年侯凡凡成为肾内科主任后,一直要求全科人员奉行两个行医原则:一是对病人态度不能不好;二是不能把行医当做牟利行为。“能在门诊解决的问题,就不要让患者住院;能用一种药解决问题,就决不用两种;能用便宜的药就决不用贵的。”
  有一次,一位已在外院透析一年的患者来到肾内科,请求侯凡凡替他修复已经堵塞的血管内瘘,以便他继续接受血液透析。侯教授没有贸然答应他的要求,而是详细询问了他的病史,并为患者做了认真检查,结果发现引起患者肾功能衰退的病因是肾结核,若对症治疗,患者完全可以不用透析。当她把这一诊断结果告诉病人时,病人一脸疑惑,甚至责怪她不负责任。侯凡凡恳切地对病人说:“我可以为你继续透析,但是你想想,我们为什么到手的钱不赚而要你选择药物治疗?因为你不需要透析!”一个月后,这位病人健步走出肾内科,甩掉了透析的包袱,重返工作岗位。
  作为一名在临床摸爬滚打多年的医生,侯凡凡深切体会到,为病人提供最经济的治疗方案,不仅是对患者的关爱,也是对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支持。就这样,在她的带领下,肾内科一度成为“很穷的科室”,医生的奖金收入最少。后来,良好的口碑和优质的医疗服务为他们科室吸引来大量的病人,通过高强度的工作,医生的奖金收入也获得稳步提高。
  潜心提高技术 带领团队攻关20余年
  侯凡凡率领她的团队经20余年攻关,为我国肾脏病防治事业作出了系统、创新性的贡献。慢性肾脏病是由各种肾脏疾病及糖尿病、高血压所致肾损害引起的一组常见慢性疾病群。我国成人发病率高达10%,广东省人群发病率12%.CKD(慢性肾脏病)最终后果是发展至终末期肾衰竭(即尿毒症),或因并发心血管病变及其它并发症而致死、致残。尿毒症患者虽可依赖透析或肾移植存活,但耗费巨额医疗资源。据统计,肾衰竭患者只占医疗人群6%,但治疗费用却占医疗总预算的24%。我国CKD人群已逾四千万,而目前能接受透析的病人数尚不到需治疗人群的10%。因此,CKD被认为是危害人类健康并耗费大量卫生资源的“全球公共健康问题”。
  为攻克上述问题,她和她的团队通过二十余年始终不渝的努力,系统研究了慢性肾脏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其研究结果更新了慢性肾脏病的治疗方略,改善了慢性肾脏病的预后,推动了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的发展。不仅对延缓或减少尿毒症的发生,也为我国、我省节省了大量卫生资源。
侯凡凡院士在南方医院肾病实验室与科研人员讨论课题研究进展情况(黄治才摄)
  有关晚期肾脏病防治的临床研究存在一定风险,侯凡凡以“为病人承担风险”激励参研医生。临床研究需对大批病人进行多年跟踪随访,为获得可靠结论,她和她的团队顶住了当前某些浮躁风气,坚持“十年磨一剑”。为及时获得信息并保证受试患者安全,他们把家庭电话、手机号、QQ号都公布给患者,以保证24小时回应受试患者的问题和需求。侯凡凡具有严格的科学作风,她的团队完成的所有研究结果在发表前均要经过至少3位从事不同领域研究的专家审查,以确保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她领导的学科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和教育部、广东省重点实验室,获总后勤部“先进基层单位”和广东省“优秀研究团队”称号。
作者:谢晓 通讯员:黄治才&吴剑鹏 1&& && &&
更多相关内容
南方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益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联系电话:020-
②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南方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南方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南方农村报    南方都市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南方农村报    南方都市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广东地市:
女院士侯凡凡:非常热爱医生这个职业
浏览字号:
 |  | 通过Email推荐给好友:
  南方网讯 “虽然当初从医的选择有些偶然,但在我的心目中一直没有什么比治病救人更崇高了。”近日,十八大党代表侯凡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非常热爱医生这个职业。”侯凡凡在临床第一线从事医疗工作40多年,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平凡的医疗工作岗位上,以自己高尚的医德医风、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的工作方法为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侯凡凡院士时刻为病人着想,带领全科人员想方设法让病人看得起病、看得好病。(黄治才摄)
  为患者省钱 肾内科一度成为“很穷的科室”
  与侯凡凡院士接触,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她时刻为病人着想,带领全科人员想方设法让病人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病人把健康托付给她,侯凡凡深感责任重大,她坚持用自己的言行感动着病人和带动身边的每个医生。“首先要用心,有心才有和谐医患关系,二要潜心提高技术,医生主要的任务是治病,三要为病人排忧解难,治病的同时还要少花钱,四、最难得就是和病人耐心地去沟通,需要想病人所想的事情,沟通越多,隔阂越少。”
  侯凡凡,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广东省肾脏病研究所所长,南方医科大学内科学教授,南方医院肾内科主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主要研究方向:慢性肾脏病。是ESBARI、ROAD和SDBRAS等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主要研究者(PI)。现任中华肾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和14家国内外期刊的编委。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已在N Engl J Med、J Am Soc Nephrol、Kidney Int等SCI收录的国际期刊发表论著54篇。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先后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中国医师奖”等科技奖励。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金星”等称号。
  1999年侯凡凡成为肾内科主任后,一直要求全科人员奉行两个行医原则:一是对病人态度不能不好;二是不能把行医当做牟利行为。“能在门诊解决的问题,就不要让患者住院;能用一种药解决问题,就决不用两种;能用便宜的药就决不用贵的。”
  有一次,一位已在外院透析一年的患者来到肾内科,请求侯凡凡替他修复已经堵塞的血管内瘘,以便他继续接受血液透析。侯教授没有贸然答应他的要求,而是详细询问了他的病史,并为患者做了认真检查,结果发现引起患者肾功能衰退的病因是肾结核,若对症治疗,患者完全可以不用透析。当她把这一诊断结果告诉病人时,病人一脸疑惑,甚至责怪她不负责任。侯凡凡恳切地对病人说:“我可以为你继续透析,但是你想想,我们为什么到手的钱不赚而要你选择药物治疗?因为你不需要透析!”一个月后,这位病人健步走出肾内科,甩掉了透析的包袱,重返工作岗位。
  作为一名在临床摸爬滚打多年的医生,侯凡凡深切体会到,为病人提供最经济的治疗方案,不仅是对患者的关爱,也是对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支持。就这样,在她的带领下,肾内科一度成为“很穷的科室”,医生的奖金收入最少。后来,良好的口碑和优质的医疗服务为他们科室吸引来大量的病人,通过高强度的工作,医生的奖金收入也获得稳步提高。
  潜心提高技术 带领团队攻关20余年
  侯凡凡率领她的团队经20余年攻关,为我国肾脏病防治事业作出了系统、创新性的贡献。慢性肾脏病是由各种肾脏疾病及糖尿病、高血压所致肾损害引起的一组常见慢性疾病群。我国成人发病率高达10%,广东省人群发病率12%.CKD(慢性肾脏病)最终后果是发展至终末期肾衰竭(即尿毒症),或因并发心血管病变及其它并发症而致死、致残。尿毒症患者虽可依赖透析或肾移植存活,但耗费巨额医疗资源。据统计,肾衰竭患者只占医疗人群6%,但治疗费用却占医疗总预算的24%。我国CKD人群已逾四千万,而目前能接受透析的病人数尚不到需治疗人群的10%。因此,CKD被认为是危害人类健康并耗费大量卫生资源的“全球公共健康问题”。
  为攻克上述问题,她和她的团队通过二十余年始终不渝的努力,系统研究了慢性肾脏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其研究结果更新了慢性肾脏病的治疗方略,改善了慢性肾脏病的预后,推动了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的发展。不仅对延缓或减少尿毒症的发生,也为我国、我省节省了大量卫生资源。
  侯凡凡院士在南方医院肾病实验室与科研人员讨论课题研究进展情况(黄治才摄)
  有关晚期肾脏病防治的临床研究存在一定风险,侯凡凡以“为病人承担风险”激励参研医生。临床研究需对大批病人进行多年跟踪随访,为获得可靠结论,她和她的团队顶住了当前某些浮躁风气,坚持“十年磨一剑”。为及时获得信息并保证受试患者安全,他们把家庭电话、手机号、QQ号都公布给患者,以保证24小时回应受试患者的问题和需求。侯凡凡具有严格的科学作风,她的团队完成的所有研究结果在发表前均要经过至少3位从事不同领域研究的专家审查,以确保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她领导的学科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和教育部、广东省重点实验室,获总后勤部“先进基层单位”和广东省“优秀研究团队”称号。
侯凡凡院士在广东肾脏病研究所实验室指导研究生做实验(黄治才摄)
  除了病假之外 就没有请过一天假
  为满足慕名求医的患者,她在门诊经常连续工作7小时以上。她坦承:“09年当选中科院院士以前,我大部分精力在临床,09年以后社会活动增加不少,教学任务也加重。现在每周仍保持有一整天时间接诊门诊,另外每周还会抽出2个上午时间会诊,而剩下的时间精力还是在研究方面,包括一些国际项目的研究。尽管工作很忙,但我到了南方医院之后,除了病假之外就没有请过一天假。”
  她始终战斗在临床一线,对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病人从来不分亲疏贵贱,一视同仁地认真诊治,尽可能满足患者的需求。每周出门诊,她经常是从早上8点一直看到下午五点才离开诊室,中午只在诊室吃一个盒饭甚至顾不上吃午饭。她常说“病人奔波劳累找我看病,我没有理由让他们失望!”有一次出门诊,已经下午一点多了,她还没有吃午餐。有位患者买了一个盒饭给她说:“侯教授,您看门诊这么辛苦,我也帮不上什么忙,就在楼下帮您买了一个盒饭,您先吃一口吧。”侯凡凡谢绝了,“我知道这个病人经济很困难,他自己都舍不得买盒饭,我不能让他多花钱”。
  有关心她的病人问侯凡凡如何协调生活与工作的关系,她说:“我的工作就是我的生活。当医生就意味着把心交给了广大患者。”有一次,在十分紧急又没有设备的情况下,为了抢救一名药物过敏突发性休克的患者,侯凡凡毫不犹豫冲上去,口对口吸出病人口腔中的呕吐物,为患者赢得了抢救时机。相比起对待病人无微不至的关照,侯凡凡一提到亲人便感到惭愧。她的儿子在小时候有一次重病住院,医院发出病危通知书,她因抢救重症病号未能陪护在儿子床旁。侯凡凡说到这一辈子最对不起的人是她母亲,因为在母亲生命的最后两年里,作医生的她却没有能够在病榻旁服侍。
  侯凡凡带领科室曾多次救助贫困地区的患者,还经常为经济困难的病人捐钱捐物,和情绪低落的病人促膝谈心,被患者称作“贴心人”。汕头地区一个贫困家庭父子两人同时患肾病综合症,家庭濒临崩溃。肾内科及时为两人作出诊断并用最经济的治疗方法使他们的病情获得缓解。科室医务人员通过捐助承担了父子两人的治疗费用并为孩子提供了上学费用。
(见习编辑 杨智明)
作者:谢晓 黄治才 吴剑鹏
更多相关内容
南方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益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联系电话:020-
②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南方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南方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南方农村报    南方都市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南方农村报    南方都市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5年院士候选人公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