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自然公园的东施效颦一集他们的位置用英语和小语七句话

凤凰语文论坛关于陈国安教授《田园诗情》的质疑的辩论 -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关于陈国安教授《田园诗情》的质疑的辩论
&p&&& &font size=&5&&贴此帖,主要缘由是讨论以下几方面问题:&/font&&/p&
&p&&font size=&5&&&&&& &font face=&楷体_GB2312&&1.新版课标提出,课堂教学是教者、学生、作者、编者的四者对话,与编者对话的核心是教者与编者的对话,教者与编者、作者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教者如何准确理解编者的意图?是一味盲从,还是有质疑的批判吸收?&/font&&/font&&/p&
&p&&font size=&5& face=&楷体_GB2312&&&& 2.一线教师如何对待专家的质疑?教者如何面对院校各类专家关于教材观、文本观的质疑?是完全接受的盲从?是完全置若罔闻,还是批判的吸收?&/font&&/p&
&p&&font size=&5& face=&楷体_GB2312&&&& 3.关于对《田园诗情》语病是否存在的质疑与再思考?&/font&&/p&
&p&&font size=&5& face=&楷体_GB2312&&&& 4.&/font&&font size=&5& face=&楷体_GB2312&&一线教师如何培养自身良好的质疑素养?&/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21:11:59编辑过]
&p&&font size=&4&&&&font color=&#0000ff& face=&幼圆&&提示:陈国安,苏州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教授!&/font&&/font&&/p&
&p&学术研究:&/p&
&div id=&content&&
&div id=&search&&
&table style=&MARGIN-TOP: 0 BORDER-TOP: #ccc 1px=&1px&solid& class=&rpa01 blue=&blue&line150&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00&&
&td width=&21%&&&&/td&&/tr&
&tr class=&tr02&&
&td width=&21%&&&font size=&3&&文本现象与语文问题——由闫学老师的“《普罗米修斯》课”引发的思考&/font&&/td&&/tr&
&td width=&21%&&&font size=&3&&读《春晓》 解春意&/font&&/td&&/tr&
&tr class=&tr02&&
&td width=&21%&&&font size=&3&&可怜的《珍珠鸟》——文学教育的“沦丧”&/font&&/td&&/tr&
&td width=&21%&&&font size=&3&&乾嘉二牟诗经学著述论略&/font&&/td&&/tr&
&tr class=&tr02&&
&td width=&21%&&&font size=&3&&远去的辉煌——从“大一国文”说起&/font&&/td&&/tr&
&td width=&21%&&&font size=&3&&魂牵梦萦:故乡的桂花雨——《故乡的桂花雨》课堂实录片段和教学谈&/font&&/td&&/tr&
&tr class=&tr02&&
&td width=&21%&&&font size=&3&&小学语文教材课文删改刍议——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为例&/font&&/td&&/tr&
&td width=&21%&&&font size=&3&&段玉裁诗经学论略&/font&&/td&&/tr&
&tr class=&tr02&&
&td width=&21%&&&font size=&3&&《燕子》教学实录(三)&/font&&/td&&/tr&
&td width=&21%&&&font size=&3&&母乳“文化”:文化语文课堂的民族性追求&/font&&/td&&/tr&
&tr class=&tr02&&
&td width=&21%&&&font size=&3&&明遗民诗经学著述五家论略&/font&&/td&&/tr&
&td width=&21%&&&font size=&3&&文学审美:文化语文课堂的艺术性追求——兼评《望月》一课&/font&&/td&&/tr&
&tr class=&tr02&&
&td width=&21%&&&font size=&3&&文化转型时期价值观教育的若干思考&/font&&/td&&/tr&
&td width=&21%&&&font size=&3&&清初诗经学特征及其个案研究&/font&&/td&&/tr&
&tr class=&tr02&&
&td width=&21%&&&font size=&3&&论清代诗经学之发展&/font&&/td&&/tr&
&td width=&21%&&&font size=&3&&论清初诗经学&/font&&/td&&/tr&
&tr class=&tr02&&
&td width=&21%&&&font size=&3&&论多元解读的“陷阱”——对文学作品多元解读的几点反思&/font&&/td&&/tr&
&td width=&21%&&&font size=&3&&“还原”:语文课作品解读的基本路径&/font&&/td&&/tr&
&tr class=&tr02&&
&td width=&21%&&&font size=&3&&清代“诗经学”流派述略&/font&&/td&&/tr&
&td width=&21%&&&font size=&3&&科学言语教育 不容忽视!——不能遗忘的科学言语&/font&&/td&&/tr&
&tr class=&tr02&&
&td width=&21%&&&font size=&3&&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袁卫星访谈录&/font&&/td&&/tr&
&td width=&21%&&&font size=&3&&清代诗经学研究综述&/font&&/td&&/tr&
&tr class=&tr02&&
&td width=&21%&&&font size=&3&&梁启超《诗经》研究述略&/font&&/td&&/tr&
&td width=&21%&&&font size=&3&&《诗·小雅·十月之交》辨疑&/font&&/td&&/tr&&/tbody&&/table&&/div&&/div&
&p&&font size=&4&&以下几幅图片来自互联网,是陈教授讲学场面:&/font&&/p&
&p&&br/&&br/&&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21:50:53编辑过]
&p&以下凤凰网友&font color=&#ff0000&&yanzi76&font color=&#000000&&提供的资料&/font&:&/font&&/p&
&p&&font color=&#ff0000&&&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div style=&TEXT-INDENT: 24 WORD-WRAP: break- FONT-SIZE: 11 OVERFLOW: WORD-BREAK: break-all& id=&textstyle_20&&
&p&&font size=&4&&陈教授关于《田园诗情》课文语病的质疑,以第一、二自然段为例:&/font&&/p&
&p&&font size=&4&&例如:1.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中间的逗号用的是否恰当呢?&/font&&/p&
&p&&font size=&4&&&&&&&&&&2.极目远眺,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上,是一头头黑白两色的奶牛。谁不知道奶牛是黑白两色的呢?难道还有第三种颜色?&/font&&/p&
&p&&font size=&4&&&&&&&&& 3.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正在低头吃草;有的站立不动,仿佛在思考什么。请问,这句话的主语在哪里?&/font&&/p&
&p&&font size=&4&&&&&&&&& 4.老牛仪态端庄,好似牛群的家长。我都无法设想,仪态端庄的老牛是这样一幅模样。&/font&&/p&
&p&&font size=&4&&&&&&&&& 5.绿意盎然的村野乡间,是大片大片鲜艳的郁金香。请大家缩句,看看此句有无问题。&/font&&/p&&/div&&/td&&/tr&&/tbody&&/table&&/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21:02:28编辑过]
欢迎各位网友奉献关于陈教授的讲座记录!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凤凰网友&font color=&#ff0000&&陈青&/font&的辩论:&/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 1.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中间的逗号用的是否恰当呢&strong&&font color=&#0000ff&&?[用逗号没有问题,正确.]&&/font&&/strong& &/font&&/p&
&p&&font size=&4&&&font face=&楷体_GB2312&&2.极目远眺,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上,是一头头黑白两色的奶牛。谁不知道奶牛是黑白两色的呢?难道还有第三种颜色&font color=&#0000ff&&&strong&?[坐井观天.奶牛品种多了.荷兰荷斯坦奶牛引入到我国,是我国黑白花奶牛的母种,这是我国的优质奶牛,在我国极常见.除了黑白花奶牛,还有红白花荷斯坦奶牛,灰色娟珊牛等.信口开河,质疑课文也不是这么个质疑法,要是这么质疑,俺早就被凤凰语文打得满地找牙了.--不是我神么都明白,俺家老公公是中国兽医界响当当的人物.这是真正的家学,嘿嘿.有人当年高考考生物,比满分还多3分,有5分附加题.]&/strong&&/font&&/font&&/font&&/p&
&p&&font size=&4&&&font face=&楷体_GB2312&&3.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正在低头吃草;有的站立不动,仿佛在思考什么。请问,这句话的主语在哪里&font color=&#0000ff&&&strong&?[我怀疑质疑的人是不是外国留学生.]&/strong&&/font&&/font&&/font&&/p&
&p&&font size=&4&&&font face=&楷体_GB2312&&4.老牛仪态端庄,好似牛群的家长。我都无法设想,仪态端庄的老牛是这样一幅模样&font color=&#0000ff&&&strong&。[这个没有语病.说用词不当,个人看法.我不认为有什么不当的.当然,也不是说就好到哪里去.但绝没有语病.]&/strong&&/font&&/font&&/font&&/p&
&p&&font size=&4&&&font face=&楷体_GB2312&&5.绿意盎然的村野乡间,是大片大片鲜艳的郁金香。请大家缩句,看看此句有无问题&font color=&#0000ff&&&strong&。[质疑者,你到底想说什么?说明白点.我们都不是教授级别的,你干脆缩给我们看看.还有,你想用缩句来说明原句不合理?你外国留学生吧.]&/strong&&/font&&/font&&/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如果质疑者教授就这水平,那我不得给研究生讲课才对得起我这半拉吊子语文?嘿嘿.&/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20:21:44编辑过]
&p&接上楼&font color=&#ff0000&&陈青&/font&语:&/p&
&p&是主语省略还是主语缺失呢?&/p&
&p&-----&/p&
&p&&font size=&4&&前面还有个&牛&字,中间是逗号,你再仔细读读,主语很清楚啊.&/font&&/p&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div style=&TEXT-INDENT: 24 WORD-WRAP: break- FONT-SIZE: 11 OVERFLOW: WORD-BREAK: break-all& id=&textstyle_28&&
&p&&font size=&4&&对的,不要吹毛求疵.&/font&&/p&
&p&&font size=&4&&要抓就抓&上帝的怒火&这样的科学宗教关系思辨.&a href=&/dispbbs.asp?boardid=51&Id=186665& target=&_blank&&/dispbbs.asp?boardid=51&Id=186665&/a&&/font&&/p&
&p&&font size=&4&&&推敲&的课后习题走火入魔.&a href=&/dispbbs.asp?boardid=51&Id=186554&page=1&star=14& target=&_blank&&/dispbbs.asp?boardid=51&Id=186554&page=1&star=14&/a&&/font&&/p&
&p&&font size=&4&&还有那个&九寨沟&课后背诵要求,别看这不是课文,却是牵扯到百万学生的普遍教学处理,也值得拎出来思辨.&/font&&/p&
&p&&font size=&4&&至于&小草与大树&这样的颠倒黑白,无中生有,说过多少次了,我都懒得说了.&/font&&/p&&/div&&/td&&/tr&&/tbody&&/table&&/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20:22:50编辑过]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 版主&font color=&#ff0000&&飞来飞去&/font&辩论:&/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 1.这位陈教授的简单资料,能否来点啊?他是研究啥子的?&/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 怎么连主语省略这样的简单句式都不理解呢?&/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 2.如果真是留学博士,却偏偏中了中国古代文人相轻的老病。呜呼~~~&/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中国的文字还是模糊一些为好。&/font&&/p&
&p&& 版主&font color=&#ff0000&&沙鸥&/font&认为:&/p&
&p&&陈国安是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他确实批判了不少课文。这只是其中一篇。我听过两次陈国安教授的讲座。两次都批这篇课文。 也许夸张的言辞,是为了表达一种姿态吧,很鲜明地表达。也许真有愤怒,也许是出于演讲效果的考虑。 &/p&
&p&接下来呈现几位老师听过他的报告的不同感受:&/p&
&p align=&center&&&font size=&5&&&b&别疯狂“迷恋”教育中的“权威哥”&/b&&b&&/b&&/font&&/p&
&p align=&center&&&font size=&5&&&b&吴中区木渎实验小学 &/b&&b&毕泽民&/b&&/font&&/p&
&p&&b&&&/b&&& &font size=&4&&要说教育中的“权威哥”,非教育方针的制定者、教材主编、名师、大师等教育中的专家莫属了。而教育一线上佩服他们到五体投地的境地、“迷恋”他们到神魂颠倒程度的老师为数不少。&/font&&/p&
&p&&font size=&4&&&& 在《别迷恋哥》中有句歌词是这样写的:“别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其实并非仅仅歌中的这位“哥”是“传说”,我要大声地告诉同仁们,在教育中的“权威哥”也只是个“传说”,所以请大家别再疯狂地迷恋“权威哥” 。其原因有二:&& &/font&&/p&
&p&&font size=&4&&&b&&&& 一、“权威哥”只是个“传说”。&/b&为何这样说呢?因为并非教育中的“权威哥”所说的、所做的都是正确无误的,都是最佳的、无与伦比的。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吧。&/font&&/p&
&p&&font size=&4&&&&& “素质教育”之前的那段漫长的教育后来被称为“应试教育”,说它是“应试教育”一点儿不夸张。譬如当时语文考试这一块,考的“解释词语”是学过的课文中的词语;考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方法也是学过的课文中的。于是每学一篇课文,老师都要将生词的意思、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方法等写出来让学生抄下来,然后又让学生一个个去背,那纯粹就是一个死记硬背的教育,难见学生自主性。这种教育为何存在的时间那么久?还不是因为很多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中的“权威哥”过于相信、疯狂迷恋他们造成的吗?这些“权威哥”的“粉丝们”不会对此怀疑什么,有的就是一个劲地盲目“顺从”。那为何“应试教育”最终又能被“素质教育”所替代呢?还不是因为还有一批敢于向“权威哥”说“不”的人们,敢于对过去不妥的教育进行大胆否定的人们。如果大家都成了“权威哥”的“粉丝”,那我们现在肯定都还在“应试教育”这个弄得师生晕头转向的漩涡中挣扎。既然“应试教育”现在被否定,事实证明,那个时期把持教育的方向的“权威哥”们也并非是“神人”,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个“传说”。&/font&&/p&
&p&&font size=&4&&&& 《&font color=&#ff0000&&田园诗情》这篇课文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课本四年级上册里的一篇课文。该文中“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极目远眺,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上,是一头头黑白两色的奶牛。”“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站在低头吃草……”这几句明显是病句,但编辑部的权威哥们却没有一个人能够发现。这足以证明“权威哥”也是个普普通通的人,他们做事也会有麻痹大意的时候,也会有犯错的时候,这才是他们的“真容”,所以,我们不能将其视为“超人”,有必要在某些时候要意识到他们只是个“传说”。&b&&/b&&/font&&/font&&/p&
&p&&b&&font size=&4&&&& 二、迷恋“权威哥”,就迷失了“自我”。&/font&&/b&&/p&
&p&&font size=&4&&&&& 不少经常听“权威哥”上课的老师可能都会有这样一种令自己纠结不已的感受,那就是越听“权威哥”上课,越不知自己该怎么上课了。你听这位“权威者”上课,觉得课就应当那样上;你听那位“权威者”上课,又觉得课本该这样上。于是,在“这样上”和“那样上”之间徘徊起来,长时间左右权衡,难以定夺,最终只能在迷茫中备课与上课,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font&&/p&
&p&&font size=&4&&&&& 再看参加上课比赛的部分老师,一旦知道上那篇课文后,便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名师“权威哥”的教学设计,于是有“照葫芦画瓢”的,也有“东施效颦”的,还有“改头换面”的……但最终比赛结果皆不尽如人意;而往往哪些通过自己冥思苦想、不迷信“权威哥”、只坚信自己、对自己充满信心的老师最终却能脱颖而出、一举夺魁。&/font&&/p&
&p&&font size=&4&&前者是因为教学设计里难见自己的思想与东西,一味地照搬“权威哥”的一些设计,迷失了自我,最终只能落得个弄巧成拙的尴尬局面与失落结局。&/font&&/p&
&p&&font size=&4&&&&&& 为何不少老师会习惯性地“复制”“权威哥”的教学设计呢?还不是因过于崇拜、迷恋他们,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这部分老师被“权威哥”的气势与气场所吓倒,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认为不管自己怎样绞尽脑汁也不可能备出“权威哥”他们备出的精彩课,于是,由此失去“自我”的他们,甘拜下风,放弃自我的一些想法,踏着“权威哥”的“行迹”,步履蹒跚、跌跌撞撞往前行,让人看后感觉别扭极了。&/font&&/p&
&p&&font size=&4&&&&& 这些老师就从来没有想一想,那些名师、大师的课是跟谁学的?是效仿了谁的?其实他们没有学任何人,如果硬说他们跟谁学了的话,那只能说他们学的是别人的创新精神,仅此而已;如果他们是学了谁、效仿了谁,而失去了自我,那他们也就不会成为现在的他们了。&/font&&/p&
&p&&font size=&4&&&& 所以,如果你真的要迷恋“权威哥”的话,你只能去迷恋他们善于另辟蹊径的头脑和无穷的创造力。&/font&&/p&
&p&&font size=&4&&&&& &font color=&#ff0000&&再回过头来想想前面提到的《田园诗情》这篇课文中出现的病句这个问题。我们一线上的许许多多的老师几度教这篇课文却没能发现这样的低级错误(我也是其中一员),直到复旦大学博士后陈国安老师提起它,很多老师才如梦初醒、恍然大悟。当时,真是既让人震惊,又使人汗颜。为何如此明显、如此多的错误我们却毫无察觉呢?还不是因为大家太相信、太迷恋作者与编者了吗?总认为在这些“权威哥”身上不会有“错误神话”的出现,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深信不疑,就是不相信自己,就是怀疑自己的一切。这就是疯狂迷恋“权威哥”后,迷失了“自我”的显著症状。&/font&&/font&&/p&
&p&&font size=&4&&&&&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者,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质疑的习惯,要学会用怀疑的眼光看问题,要讲究用独到的眼光看事物,要具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 用思想武装我们的行为,用个性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创新的课堂,也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来。老师们,为了能使你的学生成为一个敢于质疑、善于质疑、赋有创造力的孩子,今后别再做“权威哥”的铁杆粉丝了,给学生做个榜样,大胆地去做个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伽利略似的人物吧!&/font&&/p&
这位老兄是陈教授的追随者,质疑是必要的,但盲目的否定一切是不对的!
&p align=&center&&&font size=&5&&眼中的陈国安教授 &/font&&/p&
&p align=&center&&&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吴中区苏苑实验小学&& 徐佳萍&/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 6月30日至7月2日,有幸参加了苏州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活动。专家教授们的讲座精彩纷呈,嚼劲十足,围绕小学语文,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高屋建瓴地解读,一下子在我们这些小教工作者面前打开了多扇窗户,促使我们暂时停下批改作业的笔,抬起埋头教书的眼睛,看到了在广阔的小语天地里不一般的景致。真是开了眼界,长了见识。&/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 陈国安,是整个培训活动中粉墨登场的最后一位教授。中等个子,瘦瘦的,飘逸的长发,蹬蹬的脚步,这般第一次走进了我的视野。照理说,三天下来,老师们都差不多已经进入困顿状态,但是陈教授另类的讲座给全场带去了止不住的笑声和笑过之后的深思。就此截取他在讲座中出现的三个数字,谈谈本人初浅的感受。 &/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 一、4个孬男人——读出不同&/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 刚上场,陈教授就语出惊人,批判所谓的中国四大名著名不符实,四个主人公都是蹩脚透顶的孬男人。第一次听到如此另类的解读,暂且不说是否有些偏激,但至少陈教授这种不人云亦云,敢于批判的精神让我佩服。&/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 陈教授的话语,掷地有声,敲山震虎。他凭着对小学语文的一份钟爱,凭着对语言的高度敏感,对现行苏教版小语教材中的一些不实、不当之处勇敢地站出来说“不”!&font color=&#ff0000&&如《田园诗情》一文中包括标点、文字等不合理的地方竟多达近十处!反思自己,视教材为圣经,视教参为圣旨,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半步,不敢表露不同的声音,教学中没有自己更多的思考痕迹,俨然是一个教材、教参忠实的执行者,是一个被奴化的教者。是啊,尽信书不如无书!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自己的课堂上应该留下些属于自己的东西。&/font&&/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 二、700多篇——潜心钻研&/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 陈教授应邀去园区讲课,主讲课文《桂花雨》。在准备过程中,他上网搜索到了700多篇相关文章,逐一阅读,筛剩200多篇,汲取精华为我所用。浏览700多篇文章需要多少时间,200多篇再次审读,那是怎样的工作量啊!相信这仅仅只是准备工作的极小部分。不就是去一个区里讲课么?不就是讲那么一课《桂花雨》么?对于一个苏大文学院的教授来说只是小菜一碟啊!700,200……在精彩的讲座背后,陈教授付出了多少时间和精力,那是一位怎样的教授啊!陈教授潜心钻研的治学态度深深地吸引着我。&/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 站在别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你必将看到更多,看得更远。就如陈教授所说,要我们也如此态度地对待每一篇课文,也许是不现实的。但是,如果每学期能挤出点时间来也这么搞个两次、三次,相信用心钻研过后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 三、凌晨3点——一丝不苟&/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凌晨3点,万籁俱寂。这本该是睡觉休息、调整身心的最佳时间,然而,陈教授却还在台灯下修改研究生的论文,逐字逐句,字斟句酌,就连一个小小的标点也不放过。虽然有些论文真的不咋的,但凭着强烈的责任心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他是非要改得令自己满意方肯罢休。多少个凌晨3点,陈教授都扑在了工作上,不分昼夜,夜以继日……&/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 假如,我们也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上多花那么一点点时间,抽点时间研读一下教材,抽点时间研究一下教法,抽点时间翻阅一下杂志书刊,相信我们的视野会愈加开阔,我们的教育智慧会不断生成,我们的课堂实践会更加高效。&/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 最后,感谢苏州市教科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感谢吴中区教研室给予学习的机会!&/font&&/p&
&p&再贴一篇上课老师与陈教授的商榷案例——《珍珠鸟》&/p&
&p&&&& &/p&
&p align=&center&&&font size=&4& face=&宋体&&《珍珠鸟》教学中与苏州大学陈国安教授的商榷&/font&&/p&
&p align=&center&&&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扬州市梅岭小学&&& 高璐&/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 日前,本人执教的《珍珠鸟》一课有幸得到苏州大学陈国安教授的聆听。课后,陈教授提出:像这样经典的散文,应直接使用原文教学;在教学中应直接运用成人的语言;反复诵读课文的中心句使语文课的说教味过浓等一系列看法。本人也想就这些问题谈谈不同的认识,希望进一步与陈教授进行商榷。  &/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 & &/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 陈教授:《珍珠鸟》是一篇经典的散文作品,教学时用原文才能品味出其中韵味。将原文中“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改为“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是不恰当的。  &/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 & &/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 &font color=&#ff0000&&回应:细读原文,不难体会, “往往”是一种期盼,是冯先生在历经十年浩劫后对美好境界的一种向往。而“往往”一词同样透露出这样的信息:这种美好的境界可能有吗?可能有,也可能没有,或许有时既使你付出了,同样得不到你所期望的。这种不确定,是那个特定的时期一代人内心的真实写照,因其真实,所以动人。然而这种内心的期望,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把这种疑惑与徘徊传授给孩子吗?更何况,冯先生自己在文中也写道,这只是“一时的感受”,在时代变迁的过程中,在我们目睹了抗洪救灾中子弟兵们的奋不顾身,亲历了“五一二”大地震志愿者们的无怨无悔,这“一时的感受”是否一定要成为让孩子体会的永久的感受吗?我的答案恰恰与课本达成了一致。课本中的反问句式,表达的是一种肯定的意思:信赖,一定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就犹如是把一颗信念的种子埋进了孩子纯真而质朴的心里,有待于它在合适的土壤里开花、结果。从《新课程标准》“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要求看,课文的这一改动不是更有利于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吗?因此,原文虽是原汁原味,但课本的改动更有益学生心灵的成长。我想这样的改动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利大于弊的。&/font&  &/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 & &/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 陈教授:在教学过程中,反复诵读“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及学文后出示的鸟与人,动物与人,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三组图片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方向,使得课堂中的说教味过浓。  &/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 & &/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 &font color=&#ff0000&&回应:首先,我并不认为为样的教学设计偏离了教学的方向。“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整篇文章就是围绕着这一中心组织材料的。第四自然段是写鸟儿逐步信赖我的过程,第五、六自然段分别描绘了两个因信赖创造出的人鸟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在学习这几个自然段后,反复地诵读中心句,有利于学生体会文章的布局谋篇,为写作文打好基础。阅读教学不能仅仅是读懂,更要注重会读,将每一篇课文都当成可临摹的范文来读。其次,反复的诵读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说教。语文本身就是一个读与悟的过程,就文本本身来说,教学中不可能平均使用力气,重点的内容自然要多读,体会才能够深刻。就感悟来说,如果就只在文尾轻描淡写地将这句话读一读,又怎么能让学生体会到鸟儿逐步信赖我的过程,乃至于进一步体会信赖可能创造的动物与人,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境界呢?教学中从第四自然段开始,每一段结束时对这一中心句的诵读,及学文后三组图片的出示与中心句的再一次诵读,都是对这一境界的再感悟,我相信每一遍的读,学生都不是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的,而是层层递进,将情感向纵深推进的。教学中的反复诵读不仅谈不上说教味,更多的是读出了语文学习的语文味!  &/font&&/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 & &/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 陈教授:第四自然段后,让学生根据文本想象“当鸟儿只在笼子四周活动时,我——;当鸟儿落在柜顶上,站在书架上时,我——;当鸟儿将灯绳撞得来回晃动时,我——;当鸟儿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时,我——;而当鸟儿“嗒嗒”啄着我正在写字的笔尖时,我也只是——”,这一段教学共耗时5分钟,没有必要,可以省去。  &/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 & &/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 &font color=&#ff0000&&回应:《珍珠鸟》原文有两条线索是齐头并进的,一条是我对鸟儿的关爱,另一条是鸟儿对我的逐步信赖,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风韵。而课本将这两条线设置成一明一暗,前者暗藏在后者之中,使文章结构更为紧凑,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同时也给课文留白,给了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鸟儿对我的信赖,实质上是我关爱鸟儿的结果。在教学中如果只注重到明线,会使阅读浮于表面,没有深度。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一环节,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走进文本,在想象“我”不去打扰它的嬉戏,不去责备它的淘气,不无爱怜地轻轻抚摸中充分感受鸟儿对我的信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与我的真诚付出密不可分的。这样基于文本的想象,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一举两得,为什么要把它省去呢?我想,此时如果再左以原文中“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去惊动它们。”“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等语句的阅读,学生的理解会更加充分吧!充分用好课本,大胆发挥想象,合理运用原文,也许会给这一类的课本教学带来更大的生机与活力!  &/font&&/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 & &/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 & &/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 陈教授:基于儿童语言的教学是不可取的,因为孩子总有一天要学会使用成人的语言,《珍珠鸟》这样的散文作品直接用成人的语言来教学学生一样可以听得懂。  &/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font color=&#ff0000&& 回应:“孩子总有一天要学会使用成人的语言”,初听这句话,觉得还是蛮有道理的。但咀嚼多次,觉得还是要掌握一个适时适度的问题。试想,你可以说孩子总有一天是要吃鱼吃肉的,所以一出生就给他大鱼大肉增加营养吗?那显然是违反常规,适得其反的。对于婴幼儿来说,简单的才是易于消化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接近其最近发展区的,才是更有利。学生的能力有差异,有的孩子刚刚能把课文读通顺,我们就把“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舒适又温暖的巢。”这样的句子拿来和他们探讨句子中的押韵美,他们真的就能搞懂吗?而像“斑斑驳驳”这样文绉绉的成人语言,又有多少孩子学了之后能真正地加以运用呢?既使像陈教授讲的,课堂上是有学生读出了原文中更深一层含义的,试问究竟有多少这样的学生?课堂教学难道只是为这几个能力强的学生而设吗?语文教学,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仅仅是读懂文本这一项工作吗?四十分钟的课堂,与其让学生囫囵吞枣,学得是是而非,不如在文本中寻觅一些适合的学材,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积累,总有一天,孩子们会厚积薄出的。正如小学语文主编著张庆老师所言:“语文学习是混沌的,是熏陶,是习染,是点滴积累,是日有寸进。”也正如李继东在《语文教学主,请放慢脚步》一文中提到的那样:“我们的教学应该注重积累……不能急功近利,指望立竿见影”,“语文素养的形成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渐进的、缓慢的过程。”  &/font&&/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 & &/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综上所述,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是多层面的。做为一名教师,手执课本,重要的是将读写做实,努力发展学生思维、想象等能力,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综合地提高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点燃一盏明灯。  &/font&&/p&
&p&&br/&&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20:40:00编辑过]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关耳水&/i&在 20:18:00的发言:&/b&&br/&
&p&以下凤凰网友&font color=&#ff0000&&yanzi76&font color=&#000000&&提供的资料&/font&:&/font&&/p&
&p&&font color=&#ff0000&&& &/p&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div style=&TEXT-INDENT: 24 WORD-WRAP: break- FONT-SIZE: 11 OVERFLOW: WORD-BREAK: break-all& id=&textstyle_20&&
&p&&font size=&4&&陈教授关于《田园诗情》课文语病的质疑,以第一、二自然段为例:&/font&&/p&
&p&&font size=&4&&例如:1.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中间的逗号用的是否恰当呢?&/font&&/p&
&p&&font size=&4&&&&&&&&&&2.极目远眺,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上,是一头头黑白两色的奶牛。谁不知道奶牛是黑白两色的呢?难道还有第三种颜色?&/font&&/p&
&p&&font size=&4&&&&&&&&& 3.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正在低头吃草;有的站立不动,仿佛在思考什么。请问,这句话的主语在哪里?&/font&&/p&
&p&&font size=&4&&&&&&&&& 4.老牛仪态端庄,好似牛群的家长。我都无法设想,仪态端庄的老牛是这样一幅模样。&/font&&/p&
&p&&font size=&4&&&&&&&&& 5.绿意盎然的村野乡间,是大片大片鲜艳的郁金香。请大家缩句,看看此句有无问题。&/font&&/p&&/div&&/td&&/tr&&/tbody&&/table&&/font&
&div align=&right&&&font color=&#000066&&[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21:02:28编辑过]&/font&&/div&&/div&
&p&我们的语文,就是被这样的专家“砖”的。&/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0& size=&5& face=&宋体&&守&/font&&font color=&#0000f0& size=&4&&&font size=&5& face=&宋体&&望文学教育  可怜的《珍珠鸟》&br/&  ——文学教育的“沦丧”&br/&&/font&  陈国安作者单位系苏州大学文学院&/font&  &br/&  &br/&  &/p&
&p align=&left&&& &font size=&4&&& &/font&&font color=&#0000f0&&&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一直心存疑问:中国母语教育(以下简称“语文教育”)何时开始误入歧途?中国母语文学教育(以下简称“文学教育”)从何时开始“沦丧”?文学教育“沦丧”究竟是何原因?我的目光曾连续数年停驻在1905年前后——科举废除的那段时间,也似乎找到过一些答案,但仍不能算是完满回答。&br/&  在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一篇“课文”突然跳了出来,也许,我一直没有清楚地意识到一个问题——“文学作品”成为“课文”的过程,尽管我一直关注。于是谨以这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珍珠鸟》和作为文学作品的《珍珠鸟》作一对比,略呈文学教育“沦丧”的轨迹。&br/&  读完了课文《珍珠鸟》,我并不以为这是一篇很好的作品,于是我又找来了原著——作为文学作品的《珍珠鸟》。原来冰心先生说的“起得有味,收得够劲”的便是文学作品《珍珠鸟》,课文《珍珠鸟》担不得这样的评价。&br/&  《珍珠鸟》是冯骥才在“文革”结束之后经痛苦思索开出的一剂拯救这个“已经怕人”世界的“良方”,作为文学作品的《珍珠鸟》篇末非常动情地流露出主旨:“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举重若轻,这是散文的语言、文学的语言。而课文《珍珠鸟》呢?“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我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呼唤: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世界吗?”这是演讲的语言!散文《珍珠鸟》分为两个小节,节奏感极为分明,前一小节“蓄势”,篇末语气冷峻却又热烈,流畅而跌宕,但不那么坚定。这一剂救世的“药”作者也不能肯定其疗效,“往往”一词既是语气的一个起伏更是作者心底的一次颤动。课文“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世界吗?”反问句式加强了肯定语气,散文变成了演讲词,变成了一篇“工作报告”。有这样的范例,我就不奇怪为什么时下中小学生作文篇末总会有高举拳头呼口号的“定式”了。&br/&  如此处理体现了编者意图,课文《珍珠鸟》表达的思想才是主要的,这是怎样的思想呢?这个世界需要“信赖”,这个世界有了信赖就会美好。所以编者把课文《珍珠鸟》与课文《诚实与信任》、《九色鹿》放在了一个单元,从“思想”图说需要出发,全然不顾文学语体“大动手术”,合思想者留,不合思想者去,不惜歪曲作者意图进行修改或重写,文学“沦丧”了!&br/&  我并不反对语文教育中需要“思想”,但我反对牺牲“文学教育”来完成所谓的“思想教育”!文学作品本身的教育性当然不容忽视,但首先应该是文学作品;文学教育当然不能忽视思想教育,但首先应该是文学教育。&br/&  从思想教育首位的简单目的出发,文学作品不再是作为文学作品而存在了,文学文本成为了简单的宣传文本。文学作品成了课文后气韵没有了,汉语特有的节奏美没有了,甚至“文眼”也没有了!&br/&  原文《珍珠鸟》开头极有韵味:“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还有一团干草,那是小鸟儿舒适又温暖的巢。”“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两个小节,语言美极了!押韵:“好”、“鸟”、“草”、“巢”、“鸟”,两节七句,没有一韵到底,那样太呆板。第一节“好”、“鸟”两仄韵后第三句末字“里”,也是仄声,但不押韵,再接仄韵“草”,以平韵“巢”收束整个小节。“巢”平声可以给人一种声音延长的意韵,不致让人感到到此戛然而断,第二小节一承——“有人说”,末尾又以“鸟”呼应前韵,真是有味。&br/&  在声韵如此好听的开头作者还精心布置了句式,“真好”,一词独立成句,冲口而出,有无法抑制的兴奋。“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不长不短的句子将激动的情绪略略压了压,一个长句“放在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写得轻松,语调舒缓起来,接以两句一短一长,节奏变化而丰富,真是好文法!&br/&  “有人说”,语气轻柔,笔锋轻轻一转,柔柔地接过“巢”延长而来的声音,似乎犹疑不定,但恰是作者睿智表征,与苏东坡《念奴娇》“人道是”异曲同工。“这是一种怕人的鸟”,正是本篇文眼!历经了十年浩劫的人都“怕人”,人与人的社会因为“与人斗”而“怕人”,通篇都着意于“怕人”,如何疗治这个已经人怕人的社会,这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出发点,因此是《珍珠鸟》的“眼”!&br/&  课文《珍珠鸟》删去了文眼——“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珍珠鸟”没有“眼睛”!“盲了双目”的《珍珠鸟》当然就不是作为文学作品的《珍珠鸟》了,不是文学作品《珍珠鸟》,怎么能够进行文学教育呢?&br/&  因此,我认为用文学作品的原著作为教材,文学教育才有可能。把“文学作品”变成缺少文学味道的“课文”是文学教育“沦丧”的一个重要的路径!&br/&  修改原著原作变成课文始于20世纪初,发展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极盛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以为修改作品至少有两个原则:符合思想性要求;作为语言表达的范本有利于规范的语言训练。&br/&  看看延续两千多年的母语教育实践,“课文”一直只选不改!文学教育史上出现过许多选本,有名的如《文选》、《千家诗》、《古文观止》及《古文辞类纂》等。各人因文学观念不同选文各异,文学教育却一直是中国母语教育一道亮丽的色彩,选文不同没有使得文学教育“沦丧”,因为“课文”还是文学作品!&br/&  反观时下通行的教材,尤其是小学语文教材,可以归为文学作品的有几篇?这样的课文怎能够实施文学教育?我无意苛责教材编选者,但问题总要解决。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我以为“语言教育与文学教育分家”是最好的解决办法!&br/&  教材编选者如此费尽心力地修改原著原作主要是为了实现语言教育和思想教育,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是“两股道上的车”,虽有关联但不能同轨。无论是所示范的文本还是最终评价的策略和系统都有本质的不同,哪怕是识字教学,语言识字与文学识字本质是相异的,教材也是不同的,我们有专门以“字书”为教材的语言教育的丰富经验,我们同样有“读书有间”、“诗无达诂”的文学教育的辉煌历史。&br/&  在语文教育中关键的问题还是教材,近百年的语文教材是在中国语言学尤其是语法学研究摸索阶段的尝试产物,这样的教材成了以“去文学”灵动“人治之法”(王力对中国语法的描述)为代价的语料课文。在这样的背景下冯骥才的《珍珠鸟》是多么可怜,变成课文《珍珠鸟》时被剜去了“双目”还被零落地插上了斑鸠、喜鹊的羽毛,“珍珠鸟”不再是珍珠鸟了,文学教育还有可能吗?&br/&  回归到两千多年语文教育成功经验的原路上来,这条路上未必什么都对,未必什么都合乎现实,但方向不错!把语言教育(甚至我想用“语言教学”来表述)与文学教育分开来,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言的语言教育文学教育合在一起只会“两败俱伤”!&br/&  怎样避免“两败俱伤”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编选合适的语言教材和文学教材,很多的教学观念不是一下子就成熟的,但可以在教材的编写实验中不断地得到修正。语言教材可以修改原作甚至创作“课文”,以作为语言表达训练的范本;文学教材要重回到选本的道路上来,尤其要关注文体问题在选本中的体现。中国文学很重要的特征就是文体特色明显,从母语特征和母语文学特征出发编选教材,文学教育才能成为可能。&br/&  用原作原著进行文学教育,这是避免文学教育继续“沦丧”的一种办法。因为文学教育是在把文学作品变成实用的语言训练范本的课文时开始“沦丧”的,《珍珠鸟》们是在那时开始了他们可怜命运的。固然这不是一个经过简单论证就可以详赡的命题,在这里我所述及的只是一些简单的结论,感性的结论还有待学理的论证,但这些消解疑问的努力,一定是《珍珠鸟》不再可怜的良好开端!&br/&&/font&&/p&&/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21:42:29编辑过]
网络研讨是平等的,大家都不是“权威哥”。尽请批评吧。
&p&&&& 其实,我们身边也不乏“具有批判精神”的“专家”,拿到一篇教材不去思考她的语言因素,思考怎么教,而是首先想到的是“挑刺”、“拍砖”。&/p&
&p&&&& 说实在的,语文教师承担的“任务”太重,肩负的“角色”太多了,能认真地用好教材,挖掘好教材的语言因素,上好“家常课”,就是一个不错的老师了,哪还有什么精力去批判教材?这是课程专家、教材专家的“责任”。&/p&
&p&&&& 教材编写者,需要高屋建瓴,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不断创新,少一些“功利色彩”(少一些编写者自己写的文章,看不到作者的,呵呵),少一些“政治因素”,多一些民族的、经典的内容!&/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14:55:07编辑过]
&p&完全不必要拍砖,有那个批判的时间不如自己按照自己的意愿编写教材去教!&/p&
春天的百合
&p&我也曾听过陈教授的报告,对他唱古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敬佩他钻研学问的精神。&/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20:25:49编辑过]
&p&古人的吟唱,大多随性而发,可以说几乎没一个读书人都会,因为古人的学习方法主要就是一个读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如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中的先生——&b style=&COLOR: BACKGROUND-COLOR: #ffff66&&先是领读&/b&,&a name=&baidusnap3&&&/a&&b style=&COLOR: BACKGROUND-COLOR: #ff9999&&先生读着读着&/b&,&a name=&baidusnap8&&&/a&&b style=&COLOR: BACKGROUND-COLOR: #004699&&便轻轻&/b&地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再是齐读,满堂都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朗朗读书声;后是诵读,合上书本后声音有些寥落了,但老先生依然发挥着主力作用。这样的读书,古时是司空见惯的,似乎并没有现在好多专家说的这样的玄妙。&/p&
查看完整版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描写公园的英语作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