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凯2014.12.0627号皖北现在种小麦晚不晚?专家回答

       
  当前位置:
 发布时间:
日05时13分
   稿源:
皖北4种小麦粉“美白”藏猫腻
  近日,省质监局在淮北、宿州、蚌埠三市抽查31家小麦粉生产企业的40组样品,经检验合格34组,合格率为85%,6组产品因使用增白剂不当被曝光为质量较差产品,其中4组样品超量使用过氧化苯甲酰,2组样品被检出含有二氧化钛。
  小麦粉并非越白越好,被通报的不合格产品分别是:宿州市永安面粉厂生产的规格型号25kg、生产日期为的小麦粉;淮北鑫丰面粉有限公司生产的规格型号25kg、生产日期为2009的2#小麦粉;宿州星辉面粉有限公司生产的生产日期为的1#小麦粉和2#小麦粉;宿州市鑫源面粉厂生产的规格型号10kg、生产日期为的1#小麦粉和2#小麦粉。省质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前4种产品不合格是因为超量使用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后2种产品则是因为被检出含有二氧化钛,小麦粉中明令禁止添加增白剂二氧化钛。(桂运安 潘志远)
版权申明:
①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中安在线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如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② 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
24小时新闻排行
最性感小学老师曝光
亚运:从盼盼到羊羊中国种小麦区域_百度知道
中国种小麦区域
小麦主产区为:河北、山西、河南、山东、安徽、湖北、江苏、四川、陕西等,其中河南为我国小麦产量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小麦产量四分之一。中国小麦栽培遍及全国,主要区域划分有:  一、按地区分有:西南麦区、长江中下游麦区、黄淮海麦区和西北麦区等。黄淮海麦区的河南、山东、河北、苏北、皖北、陕西等地;长江中下游麦区包括四川、湖北、河南南部和安徽、江苏的沿江地区。西南麦区的云、贵、川、渝四省。  二、按种植季节可划分为三个区域:  1.春小麦区  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地区。这些地区大部分处在高寒或干冷地带,冬季严寒,冬小麦不能安全越冬,故种植春小麦;因无霜期短促,常在200天以下,栽培制度绝大部分是一年一熟。中国北方地区培育了一批抗逆性强、适应性广、丰产性高的春麦良种,已在各地推广,获得显著增产,对改变春小麦低产的作用很大。  2.北方冬小麦区  主要在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小麦集中产区和消费区,小麦播种面积和产量约占中国2/3左右。一般实行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耕作制度,仅北部长城沿线两侧地带为冬、春麦混合的过渡地带。由于冬小麦是越冬作物,种植冬麦与其他粮食作物矛盾较少,可以减少冬闲地面积,扩大夏种面积,增加粮食总产量。因此,1949年以来冬小麦的播种面积不断扩大。  3.南方冬小麦区  在秦岭淮河以南、折多山以东,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约占中国30%左右。由于本区人民多以稻米为主要口粮,因此,小麦的商品率较高,是中国商品小麦重要产区。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提问者采纳
中国小麦种植区划
依据中国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小麦栽培特点,把全国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小麦种植区,便于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小麦生产。中国小麦分布广,全国各地都有种植。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形成明显的不同种植区。早在1936年依气候及小麦生产状况把中国小麦分为7个区域,其中6个冬麦区,1个春麦区;1937年又根据100多个小麦品种在8省9个地点进行3年区域适应性试验的结果,把6个冬麦区归为3个主区。这是中国小麦区分最早研究。1943年依据中国小麦冬、春性,籽粒色泽和质地软硬,将全国主要麦区划分为硬质红皮春麦区,硬质冬、春麦混合区,软质红皮冬麦区3个种植区。60年代初,《中国小麦栽培学》又将全国小麦划分为北方冬麦区、南方冬麦区和春麦区3个主区和10个亚区,为中国较完整的小麦分区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冬、春小麦分界线和各主要麦区的划分得到重新确定。以后气象,品种和栽培等学科的科学工作者根据各自学科的特点相继提出不同的区划。《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一书以《中国小麦栽培学》的区划为基础,直接划分为10个麦区,有的区还进一步划分了若干副区。80年代以来,全国小麦生产迅速发展,有关小麦区划的资料不断丰富,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为此将全国小麦种植区划在原有的东北春麦、北部春麦、西北春麦、新疆冬春麦、青藏春冬麦、北部冬麦、黄淮冬麦、长江中下游冬麦、西南冬麦以及华南冬麦10个麦区基础上,重点对区属范围及分区走向进行了相应的修订与调整。
东北春麦区 包括黑龙江、吉林两省全部,辽宁省除南部沿海地区以外的大部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全区小麦面积及总产量均接近全国的8%左右,约占全国春小麦面积和总产量的47%及50%,故为春小麦主要产区,其中以黑龙江省为主。
本区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大部分地区海拔为40~500米,西北部的内蒙古部分地区可达600~800米。土壤以黑钙土为主,土层深厚,土质肥沃。黑龙江省东部三江平原及北部黑河地区小麦面积比较集中,建有大批国营农场,其小麦产量占黑龙江全省春小麦总产量1/2左右。全区属大陆性气候,气温偏低,热量不足,冬、夏气温相差极大。温度为自北向南递增,最冷月平均气温-23~10℃,绝对最低气温-41~27℃,为全国气温最低地区。年降水量320~870毫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130~333毫米,但东部多雨,西部干旱。东部的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后期常因雨水偏多而形成湿涝灾害,并影响收获。而西部吉林省白城与辽宁省朝阳等地区,则又多因春旱、多风而造成干旱和风沙为害。本区小麦品种属春性,对光照反应敏感,生育期短,多在90天左右。病害以根腐病、锈病、赤霉病为主,丛矮病和全蚀病也有发生。种植制度一年一熟,4月中旬播种,7月20日前后成熟。全区除对各类病害及时防治外,东部排涝防湿;北部防除杂草;西部兴修水利,采用少深翻,多深松,少耕、免耕等防风固沙和减少蒸发的耕作技术,均为小麦增产的主要措施。根据温度和降水量的分布,又可将本区分为北部高寒、东部湿润和西部干旱3个副区。
北部春麦区 本区地处大兴安岭以西,长城以北,西至内蒙古自治区的伊克昭盟和巴彦淖尔盟,北邻蒙古人民共和国。全区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主,并包括河北、陕西两省长城以北地区及山西省北部。全区小麦种植面积及总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和1%左右,约为全区粮食作物面积的20%。小麦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在全国各麦区中为最低,且发展很不平衡;西部河套灌区的伊克昭盟、巴彦淖尔盟等地的产量水平较高,向河北省的张家口、山西省的雁北及陕西省的榆林等地区均为低产区。
全区海拔l000~1400米,土壤以栗钙土为主。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显著,寒冷少雨,土壤贫瘠,自然条件差。最冷月平均气温-17~11℃,绝对最低气温-38~27℃。全年降水量309~496毫米,多数地区为300毫米左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只有94~168毫米。种植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个别地区有两年三熟。本区小麦品种属春性,对光照反应敏感,生育期90~120天。播种期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成熟在7月上旬前后,最晚可至8月底。全区病害主要有叶锈病、秆锈病和黄矮病,丛矮病;虫害以麦秆蝇及粘虫为主。早春干旱,后期高温逼熟及干热风为害以及河套灌区的土壤盐渍化,均属小麦生产中的主要问题。在增产措施上应实行休闲轮作等种植制度,以培肥地力;灌区提倡沟、畦灌,作好渠系配套,改进灌溉制度,防止土壤盐渍化。依据全区南、北降水量的不同,可分为北部干旱和南部半干旱两个副区。
西北春麦区 本区以甘肃省及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主,还包括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及青海省东部部分地区。麦田面积约占全国的4%,总产量达5%左右。单产在全国范围内仅次于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而居各春麦区之首;地区间差异大,其中甘肃省河西走廊灌区及宁银引黄灌区的单产较高。
本区地处内陆,海洋季风影响微弱,部分地区属干旱荒漠气候。海拔米,土壤主要为棕钙土及灰钙土,结构疏松,易风蚀沙化。黄土高原地区沟深坡陡,水上流失严重,地力贫瘠。最冷月平均气温-9.3~7.5℃,绝对最低气温-27~23℃。光能资源丰富,热量条件较好,气温日较差大;晴天多,日照长,辐射强,有利于小麦进行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但年降水量仅86~335毫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52~18l毫米,为中国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之一,且蒸发量大。小麦生长主要靠黄河河水及祁连山雪水灌溉。后期常有干热风为害,小麦锈病、黑穗病以及吸浆虫均为本区小麦主要病虫害。全区种植制度为一年一熟。小麦品种属春性,生育期120~130天。3月上旬播种,7月中旬至8月上旬前后成熟。依据地形、降水等情况,全区可分为荒漠干旱、宁银灌区、陇西丘陵以及河西走廊4个副区。
新疆冬春麦区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全区小麦种植面积约为全国的4.6%,总产量为全国的3.8%左右。其中北疆小麦面积约为全区的57%,以春麦为主,单产也高于南疆;南疆则以冬小麦为主,面积为春小麦的3倍以上。
本区为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雨量稀少,但有丰富的冰山雪水资源,且地下水资源也比较丰富。晴天多,日照长,辐射强。其中北疆位于天山和阿尔泰山之间,温度低,最冷月平均气温-18~11℃,绝对最低气温为-44~33℃,但由于冬季常有积雪覆盖,故一般年份小麦可赖以安全越冬。雪量少的年份,冬小麦越冬死苗情况较严重。全年降水量163~244毫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冬麦为107~190毫米,春麦为83~106毫米。南疆气温较北疆高,最冷月平均气温-12.2~5.9℃,绝对最低气温为-28.0~24.3℃;全年降水量仅为13~61毫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冬小麦为8~48毫米,春小麦为7~39毫米,但均有冰山雪水可资灌溉。北疆土壤以棕钙土及灰棕土为主,南疆则主要为棕色荒漠土。种植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南疆兼有一年两熟。冬小麦品种属强冬性,对光照反应敏感。预防低温冻害、干旱、土壤盐渍化以及生育后期干热风为害等均属本区小麦生产的重要问题。冬小麦播期为9月中旬左右,翌年7月底或8月初成熟。北疆春小麦于4月上旬前后播种,8月上旬左右成熟;南疆则2月下旬至3月初播种,7月中旬成熟。依照天山走向,全区可分为南疆与北疆两个副区。
青藏春冬麦区 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大部,甘肃省西南部,四川省西部和云南省西北部。全区以林牧为主,小麦种植面积及总产量均约为全国的0.5%,其中以春小麦为主,约占全区小麦总面积的65.3%。70年代中期起,在藏南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冬小麦发展迅速,西藏常年冬麦面积约占麦田总面积的40~80%。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以及吕都等地区,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灌溉发达,是本区主要小麦产区。农区一般海拔米,气候温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最冷月:平均气温-4.8~0.1℃,绝对最低气温为-25.1~13.4℃。冬季气温较低而稳定,持续时间长,冬小麦返青至拔节及抽穗至成熟均历两月之久;且日照时间长,气温日较差大,光合作用强度大,净光合效率高,产量也较高。冬小麦播期为9月下旬,春小麦3月下旬至4月上旬,均于8月下旬至9月中旬成熟。全生育期冬麦长达330天左右,有的直至周年方能成熟;春小麦140~170天。全区年降水量42~770毫米,平均约450毫米。其中藏南地区全年降水量280~764毫米,通常500毫米左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冬小麦为250~590毫米,春小麦为224~510毫米。种植制度一年一熟。青藏高原土壤多高山土壤,土层薄,有效养分少。雅鲁藏布江流域两岸的主要农业区,土壤多为石灰性冲积土,柴达木盆地则以灰棕色荒漠土为主。冬小麦品种为强冬性,对光照反应敏感。兴修水利,平整土地,精种细管,改进灌溉条件以防止土壤盐渍化等为本区关键性增产措施。全区可分为青海环湖盆地、川藏高原及青南藏北3个副区。
北部冬麦区 包括河北省长城以南,山西省中部和东南部,陕西省长城以南的北部地区,辽宁省辽东半岛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甘肃省陇东地区和北京、天津两市。全区麦田面积和总产量分别为全国的9%及6%左右,约为本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31%。小麦平均单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本区地处冬麦北界,除河北省境内大部为平原及辽宁省沿海为丘陵区外,海拔750~1260米。土壤有褐土、黄绵土及盐渍土等。其中以褐土为主,腐殖质含量低,但质地适中,通透性和耕性良好,有深厚熟化层,保墒、耐旱。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明显,最冷月平均气温-7.7~4.6℃,绝对最低气温-24~20.9℃,正常年份冬麦基本可以安全越冬,但年际间变率大。低温年份冻害时有发生,冬、春麦区交接边缘地带冬小麦冻害尤重。年降水量440~660毫米,多集中在夏、秋季,7月至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44%左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143~215毫米。旱害较重,春旱尤甚。种植制度以两年三熟为主,其中旱地多为一年一熟,一年两熟制在灌溉地区有所发展。品种类型为冬性或强冬性,对光照反应敏感,生育期260天左右。病害有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黄矮病等;虫害以地下害虫及红蜘蛛、麦蚜等为主。旱地9月上中旬播种,灌溉地9月20日左右;成熟期通常在6月中下旬,少数晚至7月上旬。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土保持,兴修水利,增施肥料,选用抗寒、耐旱品种,是本区小麦增产的关键措施。全区可分为燕(山)太(行)山麓平原、晋冀山地盆地和黄土高原沟壑3个副区。
黄淮冬麦区 包括山东省全部,河南省大部(信阳地区除外),河北省中南部,江苏及安徽两省淮北地区,陕西省关中平原地区,山西省西南部以及甘肃省天水地区。全区小麦面积及总产量分别占全国麦田面积和总产量的45%及48%左右,约为全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44%,是中国小麦主要产区。
全区地势低平,除陇东、关中和山西西南部以及部分丘陵区海拔略高外,主要麦区均不及100米。土壤类型以石灰性冲积土为主,部分为黄壤与棕壤,质地良好,具有较高生产力。全区气候温和,雨量比较适宜。最冷月平均气温-3.4~0.2℃,绝对最低气温-22.6~14.60℃,小麦越冬条件良好,冬季麦苗通常可保持绿色。年降水量580~860毫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152~287毫米,多雨年份基本可满足小麦生育需要,但偏北地区常因雨量分布不均或年际间变异而发生旱害。全区水资源比较丰富,可以发展灌溉。种植制度灌溉地区以一年两熟为主,旱地及丘陵地区则多行两年三熟,陕西关中、豫西和晋南旱地部分麦田有一年一熟的。品种类型多为冬性或弱冬性,对光照反应中等至敏感,生育期230天左右。本区南部以春性品种作晚茬麦种植。一般病虫害与北部冬麦区大致相同,但全蚀病及土传花叶病在山东省胶东地区为害比较严重。小麦生育后期的干热风为害普遍而严重。播种适期一般为10月上旬,但部分地区常由于各种原因不能适期播种,致使晚茬麦面积大,产量低,从而影响全区小麦生产。故合理安排茬口和播种期,是小麦生产中的关键。全区小麦成熟在5月下旬至6月初。依照气候、地形等条件,全区可分为黄淮平原、汾渭河谷和胶东丘陵3个副区。
长江中下游冬麦区 北抵淮河,西至鄂西山地及湘西丘陵区,东至东海海滨,南至南岭,包括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各省大部,上海市与浙江、江西两省全部以及河南省信阳地区。全区小麦面积约为全国麦田总面积的11.7%,总产量约为全国的15%,单位面积产量高,为全国务麦区之冠,但省际间发展极不平衡。其中产量最高的为江苏省,而江西全省以及湖南省西南部则为低产区。小麦在全区不是主要作物,湖北、安徽、江苏各省小麦面积只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20%左右,而江西、湖南,浙江各省则只5%左右。全区气候温和,地势低平,滨海一带如上海,宁波海拔均不及10米,其他地区也只50米左右。最冷月平均气温1.0~7.8℃,绝对最低气温-15.4~4.1℃。年降水量毫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360~830毫米,小麦生长不仅不需要灌溉,而且常有湿害发生。江西省南部抚州等地区甚至因湿害严重而影响小麦种植。种植制度以一年两熟制为主,部分地区有三熟制。小麦品种多属弱冬性或春性,光照反应不敏感,生育期200天左右。播种期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中旬,次年5月下旬成熟。病害除赤霉病外,还有白粉病、叶锈病、条锈病、纹枯病、叶枯病等。麦田沟渠配套,降低和控制地下水以治理湿害并辅以药剂防治病害,是提高本地区小麦产量的关键措施。全区可分江淮平原、沿江滨湖、浙皖南部山地和湘赣丘陵等4个副区。
西南冬麦区 包括贵州省全境,四川省、云南省大部,陕西省南部,甘肃省东南部以及湖北、湖南两省西部。全区小麦种植面积约占全国麦田总面积的12.6%,总产量约为全国的12.2%。其中以四川盆地为主产区,面积和总产分别约占全区的53.6%及63%。
本区地形复杂,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均有。海拔300~2000米。全区气候温和,水热条件较好,但光照不足。最冷月平均气温为2.6~6.2℃,绝对最低气温-11.7~5.2℃,其中四川盆地最冷月平均气温为5.2~7.5℃,绝对最低气温为-5.9~1.7℃。雨量除甘肃省东南部偏少外,其余地区年降水量772~1510毫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279~565毫米。土壤类型主要有红、黄壤两种,鄂西、湘西及四川盆地以黄壤为主,红壤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种植制度多数地区为稻麦两熟的一年两熟制。小麦品种多属春性或弱冬性,对光照反应不敏感,生育期180~200天。全区条锈病、白粉病为害较重,间有赤霉病发生。虫害则以蚜虫为主。有湿害、低温冷害和后期高温逼熟等自然灾害。平川麦区其播种适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成熟期在5月上中旬。丘陵山地播种期略早而成熟期稍晚。全区除应加强对湿害和病虫为害的防治外,平川稻麦两熟区改进播种方法,丘陵干旱地区加强水土保持和农田建设,增施肥料以培肥地力等,都是小麦增产的关键措施。本区可分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和陕南鄂西丘陵3个副区。
华南冬麦区 包括福建、广东、广西和台湾四省(自治区)全部以及云南省南部。小麦种植面积约为全国麦田总面积的2.1%(缺台湾省数据,下同),总产量约为全国的1.1%。小麦在本区不是主要作物,其种植面积只占粮食作物面积的5%左右,且历年面积很不稳定。
全区近90%面积为山地丘陵,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以及闽南沿海小平原的面积总计不过10%。山地海拔高度约1000米左右,丘陵区约200米,沿海平原均不及100米。土壤主要是红壤和黄壤。全区气候暖热,冬季无雪,最冷月平均气温7.9~13.4℃,绝对最低气温-5.4~0.5℃。年降水量毫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为320~450毫米。水热资源丰富,但季节间雨量分配不均,尤其是与小麦生育期的需水规律很不协调。幼苗阶段干旱少雨,灌浆时却又多雨寡照、湿度大,影响小麦开花、灌浆和结实,常导致赤霉病、锈病等为害。种植制度主要为一年三熟,部分地区行稻麦两熟或两年三熟。小麦品种属春性,对光照反应迟钝,生育期120天左右。病害以赤霉病及白粉病为主,其次为秆锈病、叶锈病。虫害有蚜虫和粘虫。成熟期多雨,穗发芽严重,增产措施以开沟排渍防湿及适当安排播种期为主。播种适期在11月中下旬,成熟期最早为3月中下旬,一般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全区可分山地丘陵和沿海平原两个副区。
提问者评价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小麦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内容板当前位置:
皖北4种小麦粉“美白”藏猫腻
 && 近日,省质监局在淮北、宿州、蚌埠三市抽查31家粉生产企业的40组样品,经检验合格34组,合格率为85%,6组产品因使用增白剂不当被曝光为质量较差产品,其中4组样品超量使用过氧化苯甲酰,2组样品被检出含有二氧化钛。
  小麦粉并非越白越好,被通报的不合格产品分别是:宿州市永安厂生产的规格型号25kg、生产日期为的小麦粉;淮北鑫丰有限公司生产的规格型号25kg、生产日期为2009的2#小麦粉;宿州星辉面粉有限公司生产的生产日期为的1#小麦粉和2#小麦粉;宿州市鑫源生产的规格型号10kg、生产日期为的1#小麦粉和2#小麦粉。省质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前4种产品不合格是因为超量使用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后2种产品则是因为被检出含有二氧化钛,小麦粉中明令禁止添加增白剂二氧化钛。(安徽日报& 桂运安 潘志远)
文章录入:粮讯&&&&责任编辑:粮讯&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扬麦20号小麦晚播适宜密度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27期
扬麦20号小麦晚播适宜密度研究
【摘要】:[目的]探寻晚播小麦不同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方法]以扬麦20号小麦为试验品种,11月18日晚播(比最佳播种期推迟18~24 d),分析基本苗密度对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量、经济系数、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播种量为160.95~214.5 kg/hm2时小区产量较高,但不同播种量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基本苗数低(255万株/hm2)、高(435万~480万株/hm2)时,均能实现0.75万kg/hm2以上产量,但产量构成因素不同,低种植密度处理群体发展缓慢,个体生产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结论]扬麦20号小麦晚播,大面积播种量控制在262.5 kg/hm2,基本苗数控制在255万~330万株/hm2比较适宜,最高基本苗数不宜超过375万株/hm2,有利于控群体、壮个体,在争足穗的基础上,攻大穗、增粒重。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S512.1【正文快照】:
稻麦两熟是江苏里下河农业区的主要耕作方式。随着直播水稻的迅速发展,大面积小麦推迟播种的问题相当突出[1-8]。为了明确晚播小麦适宜的种植密度,笔者对晚播小麦适宜的基本苗数开展了试验研究。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概况试验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6月进行。试验地位于盐城市盐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其光,黄义德,黄正来,丁克坚,张自立,黄世祥,蔡永萍,左震东,李纯海,乔兴尧,潘承朗,陆景龙;[J];安徽农业科学;1999年06期
董百舒;王振忠;许学前;吴敬民;;[J];耕作与栽培;1992年03期
汪洪洋;徐宗进;张立智;于松溪;苏兴智;王维屯;;[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3年05期
李荣刚,戴其根,皮家欢;[J];江苏农业研究;2000年02期
曹志洪,朱永官,廖海秋,吴留松;[J];土壤;1995年02期
孙永健;周蓉蓉;王长松;张炳宁;;[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晓辉;张之源;贾良清;盛周君;;[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2期
李树强;王红;张瑞芳;赵斌;;[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6期
夏立忠,杨林章;[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1期
荚德安;陈金林;王世红;赵冬青;;[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4期
李小涵;郝明德;王朝辉;李利利;;[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年03期
杨瑞吉,杨祁峰,牛俊义;[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杨飞;;[J];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05期
吉基伟;;[J];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07期
雷军;雷子莹;林海荣;赵瑞海;;[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28期
姜明;张玥;王舒;;[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锦梅;[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赵锦梅;[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王少先;[D];浙江大学;2011年
杨婕;[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王鹏;[D];河海大学;2006年
刘世平;[D];扬州大学;2006年
赵成义;[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年
李洁;[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周萍;[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林忠成;[D];扬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安昌;[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李清华;[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郑垒;[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王敏;[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郝旺林;[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王鑫;[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马立珩;[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王莉;[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叶洁琼;[D];东华大学;2012年
吴荣兰;[D];浙江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汪强;[J];安徽农业科学;1993年03期
周青,唐忠明,高平;[J];安徽农业科学;2004年05期
黄义德,李金才,张自立,丁克坚,杨其光,左震东;[J];安徽农业科学;1997年03期
黄义德,丁克坚,张自立,左震东,杨其光;[J];安徽农业科学;1998年04期
陈在新;胡志仿;陈岚;;[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12期
周信锋;高勇;薛茜;仇桂珍;;[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21期
邵文斌;;[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20期
蔡永萍,黄正来,黄文川,杨其光;[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丁克坚,黄义德,汪振华,李桂亭,檀根甲;[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黄正来,蔡永萍,葛树广,许化武;[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绪奎;孙洋;潘国良;;[A];江苏土壤肥料科学与农业环境[C];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尹玉清;王呈兰;;[J];河北农业科技;1992年04期
王振林,尹燕枰,余松烈;[J];作物学报;1995年03期
洪丹;郭丽娜;;[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1年01期
地膜小麦课题组;[J];新疆气象;1998年03期
杨清岭;朱统泉;贺建锋;罗中伟;;[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李松兰;司马青焕;李延明;李长伟;;[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0年04期
华致甫;刘学敏;李玉;李桓;张国军;张景和;王成弼;吕月星;;[J];植物保护学报;1994年02期
冷容;刘义华;张召荣;李娟;冉广葵;;[J];西南农业学报;2011年02期
侯淑艳;;[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3期
;[J];江西农业科技;197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英慧;;[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乔玉强;曹承富;赵竹;张耀兰;杜世州;;[A];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姚海杰;;[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A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郭金强;晋绿生;杨景辉;王进;杨举芳;;[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李东;王雪梅;曹苏娅;;[A];经济策论(下)[C];2011年
武文安;马焕香;解卫民;蔡永伟;王庆梁;;[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胥岩;王海光;马占鸿;;[A];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杨松;刘俊林;杨卫;淡建兵;何建业;拓砚军;;[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谢宝泉;宋新建;;[A];河南省植保学会第九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八次、河南省植病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于思勤;李洪连;李传礼;李金锁;王朝阳;;[A];河南省植物病害研究进展——河南省植物病理学与现代农业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刘晓雷;[N];平顶山日报;2009年
延津县农业局 侯平军;[N];河南科技报;2010年
韩勋;[N];西安日报;2009年
宁钦广 本报通讯员
王智广;[N];山东科技报;2011年
河北农业大学农学系 李雁鸣;[N];河北农民报;2009年
安平县农牧局 张晓芳;[N];河北科技报;2010年
乔地;[N];科技日报;2010年
丁咏静;[N];保定日报;2011年
杨仕智;[N];焦作日报;2011年
朱殿勇;[N];河南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于吉琳;[D];沈阳农业大学;2013年
任喜峰;[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甲元;[D];河南农业大学;2011年
白志元;[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杨永安;[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0年
骆叶青;[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杨健;[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李磊;[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孙中伟;[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戴凌云;[D];扬州大学;2010年
台述金;[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朱元刚;[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韩贝贝.2014.12.30 e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