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药学院博士生导师裴元英进怎么样

胡金锋 - 人物介绍
胡金锋 &胡金锋,主要研究方向:天然药物化学和化学生物学。校聘岗位引进人才,现担任复旦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主任、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化学与资源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和上海市药学会天然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担任J&Nat&Prod、Planta&Med、Org&Lett、J&Org&Chem等多个国际刊物的特约审稿人。于年作为海外(美国)引进人才,担任华东师范大学脑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天然产物化学和化学生物学学科带头人。曾在化学系()、中国医学科学院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1998.8评为副研究员)、德国HKI()、美国密西西比大学药学院暨国家天然产物研究中心()、基因组学研究所()和美国红杉科学公司()从事不同来源(如中药、植物、微生物和海洋生物)的天然产物化学结构及其生物功能多样性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论著80多篇(其中SCI论文70余篇)。 回国后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和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06);近几年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基于化学小分子探针的信号转导过程研究”项目“羌活调控klotho基因表达的活性成分及其抗脑衰老研究”(No.)、“泽泻中抗阿尔茨海默病活性成分的研究”(No.)、上海市科委登山行动计划重大项目“中药化学成分ZS01-HTG10调控中枢NMU2受体及II型糖尿病和减肥药物的研究开发”(No.06DZ19002)等多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目前课题组主要研究工作:建立与完善高通量天然产物化学技术平台和微量活性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技术平台;建立大型天然化合物样品库,发现和鉴定新型天然药物先导化合物;发现一系列新天然活性化合物(包括新颖结构),开展结构优化、构效关系(SAR)和小分子(包括活性天然化合物)调控相关疾病靶点基因功能的化学生物学研究等。
胡金锋 - 社会兼职
美国化学会(ACS)会员和美国生药学会(ASP)会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议专家 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化学与资源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天然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国际SCI刊物J.&Nat.&Prod.,&Org.&Lett.&,&J.&Org.&Chem.,&Planta&Medica,&Phytochemistry,&Biochemical&Systematics&and&Ecology&论文评审专家 中国化学(Chinese&Journal&of&Chemistry)和中国药理学报(Acta&Pharmacologica&Sinica)论文评审专家 Chemistry:&An&Indian&Journal&编委
胡金锋 - 学术成果
近几年曾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个;作为项目主要申请人之一参与完成美国NIH基金项目、世界卫生组织(WHO)科研项目和德国科技部&(BMBF)科研项目各一个。& 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基于化学小分子探针的信号转导过程研究”科研项目&();主持上海市科委“登山行动计划”重大项目和创新能力建设项目;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上海市科委“浦江人才计划”。长期从事天然有机小分子化合物的结构及其生物功能研究,已从中药、药用植物、和海洋生物中分离鉴定二百多个新的和九百多个已知的具有多种骨架类型且富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 近几年:(1)应用和发展高通量的平行制备和平行分析等先进技术,为靶标的发现与功能确证以及建立大型天然产物样品库(即小分子探针库);(2)率先利用毛细管核磁共振(CapNMR)新技术,使活性天然产物的快速结构鉴定达到前所未有的微量级水平;(3)利用天然化合物为小分子探针开展中枢神经退行性等疾病的化学生物学研究。已发表学术论著70多篇,这些论文主要发表在本专业领域重要的SCI刊物上,&如:&Chem.&Rev.,&J.&Am.&Chem.&Soc.,Tetrahedron,Tetrahedron&Lett.,Eur.&J.&Org.&Chem.,J.&Nat.&Prod.,Planta&Medica,&Phytochem.&Anal.,&Helv.&Chim.&Acta,J.&Antibiot.,Steroids&和Phytochemistry等等。美国专利和中国专利申请各一项。此外还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论文二十余篇,大会邀请口头报告多次。曾应邀在、奥地利、加拿大和美国等国家的大学、研究所、制药和生物技术公司作有关天然产物化学和新药开发等方面的学术报告。
胡金锋 - 代表性论著
Selected&Publications&(,&*denotes&corresponding&author):1.&XW&Li,&L&Weng,&X&Gao,&Y&Zhao,&F&Pang,&JH&Liu,&HF&Zhang,&J-F&Hu*.&“Antiproliferative&and&apoptotic&sesquiterpene&lactones&from&Carpesium&faberi”.&Bioorg&Med&Chem&Lett&21:&366–372&(2011).2.&D&Wang,&LG&Yang,&JJ&Su,&Y&Niu,&XP&Lei,&J&Xiong,&XH&Cao,&YH&Hu,&B&Mei,&J-F&Hu*.&“Attenuation&of&neurodegenerative&phenotypes&in&Alzheimer-like&presenilin&1/presenilin&2&conditional&double&knockout&mice&by&EUK1001,&a&promising&derivative&of&xanomeline”.&Biochem&Biophy&Res&Commun&410:&229–234&(2011).3.&J-F&Hu*,&H&Fan,&J&Xiong,&SB&Wu.&“Discorhabdins&and&pyrroloiminoquinone-related&alkaloids”.&Chem&Rev&doi:&10.1021/cr100435g&(2011).4.&SB&Wu,&JJ&Su,LH&Sun,&WX&Wang,&Y&Zhao,&H&Li,SP&Zhang,GH&Dai,&CG&Wang,J-F&Hu*.&“Triterpenoids&and&steroids&from&the&fruits&of&Melia&toosendan&and&their&cytotoxic&effects&on&two&human&cancer&cell&lines”.&J&Nat&Prod&73:&&(2010).5.&Z&Zhang,&W&Zhang,&YP&Ji,&Y&Zhao,&CG&Wang,&J-F&Hu*.&“Gynostemosides&A–E,&megastigmane&glycosides&from&Gynostemma&pentaphyllum”.&Phytochemistry&71:&693–700&(2010).6.&SB&Wu,&YP&Ji,&JJ&Zhu,&Y&Zhao,&G&Xia,&YH&Hu,&J-F&Hu*.&“Steroids&from&the&leaves&of&Chinese&Melia&azedarach&and&their&cytotoxic&effects&on&human&cancer&cell&lines”.&Steroids&74:&761–765&(2009).7.&J-F&Hu*,&E&Garo,&GW&Hough,&MG&Goering,&M&O’Neil-Johnson,&GR&Eldridge.&“Acuminatanol,&the&first&2’,2”’-bis-dihydrobiflavonol&from&the&aqueous&extract&of&Trichoscypha&acuminata”.&Tetrahedron&Lett.&48:&&(2007).8.&J-F&Hu*,&R&Patel,&B&Li,&E&Garo,&GW&Hough,&MG&Goering,&HD&Yoo,&M&O’Neil-Johnson,&GR&Eldridge.&“Anti-HCV&bioactivity&of&pseudoguaianolides&from&Parthenium&hispitum”.&J&Nat&Prod&70:&604–607&(2007).&9.&J-F&Hu*,&HD&Yoo,&CT&Williams,&E&Garo,&PA&Cremin,&L&Zeng,&HC&Vervoot,&CM&Lee,&SM&Hart,&MG&Goering,&M&O’Neil-Johnson,&GR&Eldridge.&“Miniaturization&of&the&structure&elucidation&of&novel&natural&products-Two&trace&&acylated&caprylic&alcohol&glycosides&from&Arctostaphylos&pumila”.&Planta&Med&71:&176–180&(2005).&10.J-F&Hu*,&E&Garo,&HD&Yoo,&PA&Cremin,&MG&Goering,&M&O’Neil-Johnson,&GR&Eldridge.&“Cyclolignans&from&Scyphocephalium&ochocoa&via&high-throughput&natural&product&chemistry&methods”.&Phytochemistry&66:&&(2005). &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770多万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
参与编辑人数:
最近更新时间: 04:51:39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新型给药系统基础研究
作者:&&&&科研信息来源:&&&&点击数:&&&&更新时间:
[关键词]:给药系统,纳米,生物技术
健康网讯:
&&&&在日前召开的“2008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开幕式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药学会理事长桑国卫等为16个药学科研单位和集体颁发了“2008年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纵览今年的获奖成果可以发现,新型给药系统的基础研究依然是药学科技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在两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和10 项三等奖中,均有卓越成果显现。这与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启动的“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项目中,新制剂与新释药系统技术平台的建设内容相一致。该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主动靶向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口服缓控释、速释给药系统,黏膜给药系统,载体给药系统,生物技术药物给药系统,中药新型给药系统和长效、缓控释给药系统等的研究。
&&&&纳米科技带来新机遇
&&&&北京大学医学部张强教授领导进行的“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荣获 2008年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一等奖。据悉,他带领的课题组自1997年开始率先在国内进行多肽蛋白类药物的新型给药系统、新型纳米给药系统、新型靶向给药系统等的研究,目前已获得一系列较突出的创新性成果。
&&&&纳米科技是21世纪80年代末诞生的新型科学技术。张强认为,纳米技术是21世纪一个重要的科学研究方向,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更是充满挑战与机会,但也还有很多相关科学技术问题需要突破。因此,他们的课题组针对纳米技术相关的关键科学问题(材料、制备方法、长期稳定性、生物利用度,安全性等),开展了相应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探索解决这些关键科学问题的途径和可能性。研究内容包括具有新型结构与功能的新型纳米给药系统的构建,研究其组装行为、载药性能、释药特征和表征方法,揭示新型纳米给药系统的纳米特性、与生物膜的相互作用、安全性和生物效应等。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蛋白多肤类药物迅速出现,但药物输送系统 (DDS)研究相对滞后。张强课题组对蛋白多肽药物口服及肺部、鼻腔、口腔给药等非注射途径给药的吸收机理,对蛋白多肽药物的微球、热敏凝胶和纳米给药系统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对象涉及胰岛素、重组水蛭素、环孢素、蚓激酶、鲑鱼降钙素、胸腺五肽等多种蛋白多肽类药物,涉及口服、皮下注射及眼部、肺部、鼻腔、口腔等多种给药途径,涉及纳米粒、微球、微乳、脂质体、热敏凝胶等多种给药系统。这些研究成果对推动蛋白多肽药物新型给药系统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梁伟研究员有着3年在美国学习工作的经历,自2003年回国后,按照“搞基础的应用研究,应用的基础研究”的宗旨,他们把新型给药系统研究开展得有声有色。
&&&&他领衔开展的项目—“药物的新型纳米输送系统研究”此次荣获2008 年中国药学会药学科技奖二等奖。梁伟介绍说,该项目主要是通过对机体病理特征的深入研究,利用生物医药新材料的特殊性能,结合先进的药物制剂制造技术,设计并构建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和增强药物对病变部位选择性的新型纳米高效低毒的输送系统。
&&&&他总结,这一项目的主要研究成果可归纳为3个方面:第一,揭示了胆酸/磷脂混合胶束促进水难溶性成分的吸收和增溶机理,为指导脂溶性营养成分的合理摄取及吸收差的药物的剂型设计提供理论基础;第二,发展了高效包载和输送核酸类药物的纳米载体系统,为阐明核酸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发挥其生物学功能提供了新的手段;第三,提出了利用纳米胶束将抗癌药物运载到实体瘤内部深层的新思路,实现了药物对肿瘤组织的靶向渗透和在肿瘤细胞内的富集,提高了药物的疗效,降低了毒副作用。
&&&&目前,他们共发表学术论文11 篇,申请发明专利6项,两项获授权,两项获得国际专利。由他们研发的一种药物的纳米制剂已经申报临床,另有两种在进行临床前研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研究成果曾入选"2007年中国科技十大进展新闻”,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肿瘤靶向给药研究受关注
&&&&靶向给药系统自P Ehrlich首次提出之后,一直是药剂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当前,以新生血管为靶标和受体介导的靶向给药系统已成为新的热点。张强教授带领课题组以新生血管和肿瘤细胞高度表达的受体分子为靶标,从分子水平上成功构建了系列具有全新结构和功能的受体介导的抗肿瘤载体给药系统,并阐明了其靶向给药的分子机理。
&&&&近年来,表面经聚乙二醇(PEG)等修饰的隐形纳米粒 (SNP)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引起极大关注,因其可在循环系统中长期滞留而不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PS)捕获、吞噬,故有可能通过通透性增强与滞留效应’ (EPA)富集到肿瘤组织中,实现靶向肿瘤的目的。但至1999年,这方面的研究特别是蛋白质肤类药物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复旦大学药学院裴元英教授领导课题组紧跟国际前沿,探索性地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并取得进展, "PEG化隐性纳米粒和PEG化分子复合物的肿瘤靶向研究”也因此获得了2008年中国药学会药学科技奖的三等奖。
&&&&据介绍,在PEG化隐形纳米粒的肿瘤靶向研究方面,裴教授的课题组以国产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rHuTNF-α)为模型药,从1999年开始率先开展把SNP作为rHuTNF-α载体的探索性研究。结果发现:负载rHuTNF-α 的PEG-PHDCA隐形纳米粒(150纳米)的抑瘤作用显著大于原药和普通纳米粒。他们分别以 rHuTNF-α和羟基喜树碱(HCPT)为大、小分子模型药,合成了3种PEG分子量的PEG- PHDCA,制备了不同粒径的 SNP。研究发现:其粒径与药物体外生物学特性,体内长循环和肿瘤靶向相关性良好;PEG分子量亦与上述3者具有良好相关性;其中,80纳米的SNP显示规避巨噬细胞吞噬作用最强,血浆半衰期最长,S-180肿瘤中药物富集量最大,抑瘤作用最好。
&&&&在PEG-rHuTNF-α分子复合物肿瘤靶向研究方面,课题组首次以3种PEG(分子量分别为 5、12、20KDa)材料,制备了3 种PEG-rHuTNF-α分子复合物。结果发现,三者在大鼠体的内半衰期分别为原药的7.4、14.6和 56.1倍;肿瘤组织分布量和对S- 180的抑瘤率显著大于原药,并随PEG分子量的增大而增加。他们还以转铁蛋白(Tf)为主动靶向基团,首次制备了主动与被动靶向相结合的Tf-PEG-rHuT- NF-α分子复合物,结果表明该复合物可最大限度提高抗肿瘤疗效。
&&&&有关专家表示,这一研究结果为隐形纳米粒肿瘤靶向传释系统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Tf-PEG-rHuTNF-α分子复合物的成功合成和有效肿瘤靶向,为克服TNF-α等一大类细胞因子静脉给药存在的缺点开辟了新的解决途径。
健康网会议
电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010450号京卫网审字:[2001]第22号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京)-经营性-
客户服务热线: 公司传真:010- 咨询邮箱:
中国健康网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2号北京万通新世界广场A座20层)胡金锋 - 人物介绍
胡金锋 &胡金锋,主要研究方向:天然药物化学和化学生物学。校聘岗位引进人才,现担任复旦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主任、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化学与资源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和上海市药学会天然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担任J&Nat&Prod、Planta&Med、Org&Lett、J&Org&Chem等多个国际刊物的特约审稿人。于年作为海外(美国)引进人才,担任华东师范大学脑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天然产物化学和化学生物学学科带头人。曾在化学系()、中国医学科学院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1998.8评为副研究员)、德国HKI()、美国密西西比大学药学院暨国家天然产物研究中心()、基因组学研究所()和美国红杉科学公司()从事不同来源(如中药、植物、微生物和海洋生物)的天然产物化学结构及其生物功能多样性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论著80多篇(其中SCI论文70余篇)。 回国后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和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06);近几年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基于化学小分子探针的信号转导过程研究”项目“羌活调控klotho基因表达的活性成分及其抗脑衰老研究”(No.)、“泽泻中抗阿尔茨海默病活性成分的研究”(No.)、上海市科委登山行动计划重大项目“中药化学成分ZS01-HTG10调控中枢NMU2受体及II型糖尿病和减肥药物的研究开发”(No.06DZ19002)等多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目前课题组主要研究工作:建立与完善高通量天然产物化学技术平台和微量活性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技术平台;建立大型天然化合物样品库,发现和鉴定新型天然药物先导化合物;发现一系列新天然活性化合物(包括新颖结构),开展结构优化、构效关系(SAR)和小分子(包括活性天然化合物)调控相关疾病靶点基因功能的化学生物学研究等。
胡金锋 - 社会兼职
美国化学会(ACS)会员和美国生药学会(ASP)会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议专家 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化学与资源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天然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国际SCI刊物J.&Nat.&Prod.,&Org.&Lett.&,&J.&Org.&Chem.,&Planta&Medica,&Phytochemistry,&Biochemical&Systematics&and&Ecology&论文评审专家 中国化学(Chinese&Journal&of&Chemistry)和中国药理学报(Acta&Pharmacologica&Sinica)论文评审专家 Chemistry:&An&Indian&Journal&编委
胡金锋 - 学术成果
近几年曾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个;作为项目主要申请人之一参与完成美国NIH基金项目、世界卫生组织(WHO)科研项目和德国科技部&(BMBF)科研项目各一个。& 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基于化学小分子探针的信号转导过程研究”科研项目&();主持上海市科委“登山行动计划”重大项目和创新能力建设项目;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上海市科委“浦江人才计划”。长期从事天然有机小分子化合物的结构及其生物功能研究,已从中药、药用植物、和海洋生物中分离鉴定二百多个新的和九百多个已知的具有多种骨架类型且富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 近几年:(1)应用和发展高通量的平行制备和平行分析等先进技术,为靶标的发现与功能确证以及建立大型天然产物样品库(即小分子探针库);(2)率先利用毛细管核磁共振(CapNMR)新技术,使活性天然产物的快速结构鉴定达到前所未有的微量级水平;(3)利用天然化合物为小分子探针开展中枢神经退行性等疾病的化学生物学研究。已发表学术论著70多篇,这些论文主要发表在本专业领域重要的SCI刊物上,&如:&Chem.&Rev.,&J.&Am.&Chem.&Soc.,Tetrahedron,Tetrahedron&Lett.,Eur.&J.&Org.&Chem.,J.&Nat.&Prod.,Planta&Medica,&Phytochem.&Anal.,&Helv.&Chim.&Acta,J.&Antibiot.,Steroids&和Phytochemistry等等。美国专利和中国专利申请各一项。此外还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论文二十余篇,大会邀请口头报告多次。曾应邀在、奥地利、加拿大和美国等国家的大学、研究所、制药和生物技术公司作有关天然产物化学和新药开发等方面的学术报告。
胡金锋 - 代表性论著
Selected&Publications&(,&*denotes&corresponding&author):1.&XW&Li,&L&Weng,&X&Gao,&Y&Zhao,&F&Pang,&JH&Liu,&HF&Zhang,&J-F&Hu*.&“Antiproliferative&and&apoptotic&sesquiterpene&lactones&from&Carpesium&faberi”.&Bioorg&Med&Chem&Lett&21:&366–372&(2011).2.&D&Wang,&LG&Yang,&JJ&Su,&Y&Niu,&XP&Lei,&J&Xiong,&XH&Cao,&YH&Hu,&B&Mei,&J-F&Hu*.&“Attenuation&of&neurodegenerative&phenotypes&in&Alzheimer-like&presenilin&1/presenilin&2&conditional&double&knockout&mice&by&EUK1001,&a&promising&derivative&of&xanomeline”.&Biochem&Biophy&Res&Commun&410:&229–234&(2011).3.&J-F&Hu*,&H&Fan,&J&Xiong,&SB&Wu.&“Discorhabdins&and&pyrroloiminoquinone-related&alkaloids”.&Chem&Rev&doi:&10.1021/cr100435g&(2011).4.&SB&Wu,&JJ&Su,LH&Sun,&WX&Wang,&Y&Zhao,&H&Li,SP&Zhang,GH&Dai,&CG&Wang,J-F&Hu*.&“Triterpenoids&and&steroids&from&the&fruits&of&Melia&toosendan&and&their&cytotoxic&effects&on&two&human&cancer&cell&lines”.&J&Nat&Prod&73:&&(2010).5.&Z&Zhang,&W&Zhang,&YP&Ji,&Y&Zhao,&CG&Wang,&J-F&Hu*.&“Gynostemosides&A–E,&megastigmane&glycosides&from&Gynostemma&pentaphyllum”.&Phytochemistry&71:&693–700&(2010).6.&SB&Wu,&YP&Ji,&JJ&Zhu,&Y&Zhao,&G&Xia,&YH&Hu,&J-F&Hu*.&“Steroids&from&the&leaves&of&Chinese&Melia&azedarach&and&their&cytotoxic&effects&on&human&cancer&cell&lines”.&Steroids&74:&761–765&(2009).7.&J-F&Hu*,&E&Garo,&GW&Hough,&MG&Goering,&M&O’Neil-Johnson,&GR&Eldridge.&“Acuminatanol,&the&first&2’,2”’-bis-dihydrobiflavonol&from&the&aqueous&extract&of&Trichoscypha&acuminata”.&Tetrahedron&Lett.&48:&&(2007).8.&J-F&Hu*,&R&Patel,&B&Li,&E&Garo,&GW&Hough,&MG&Goering,&HD&Yoo,&M&O’Neil-Johnson,&GR&Eldridge.&“Anti-HCV&bioactivity&of&pseudoguaianolides&from&Parthenium&hispitum”.&J&Nat&Prod&70:&604–607&(2007).&9.&J-F&Hu*,&HD&Yoo,&CT&Williams,&E&Garo,&PA&Cremin,&L&Zeng,&HC&Vervoot,&CM&Lee,&SM&Hart,&MG&Goering,&M&O’Neil-Johnson,&GR&Eldridge.&“Miniaturization&of&the&structure&elucidation&of&novel&natural&products-Two&trace&&acylated&caprylic&alcohol&glycosides&from&Arctostaphylos&pumila”.&Planta&Med&71:&176–180&(2005).&10.J-F&Hu*,&E&Garo,&HD&Yoo,&PA&Cremin,&MG&Goering,&M&O’Neil-Johnson,&GR&Eldridge.&“Cyclolignans&from&Scyphocephalium&ochocoa&via&high-throughput&natural&product&chemistry&methods”.&Phytochemistry&66:&&(2005). &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770多万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
参与编辑人数:
最近更新时间: 04:51:39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药学服务与研究》第三届编委会新增王科兵、翟晓波和卜书红为编委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药学服务与研究》杂志社对长期大力支持杂志社工作,并为杂志社的发展作出贡献的3位药学专家:解放军169医院药剂科主任药师王科兵主任、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药剂科翟晓波主任药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药学部卜书红副主任药师,增聘3人为《药学服...&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药学服务与研究》杂志三届二次编委会于日下午在上海新协通国际大酒店召开,逾70位编委出席了会议,其中有5名外地编委特地赶来参会,充分体现出广大编委对杂志社工作的关注和重视。会议由本刊副主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药剂科钟明康主任主持。杂志社胡晋红主编首先做了2010年工作小结和2011年工作计划。姚春芳常务副主编宣布了优秀审稿专家名单,他们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张永信主任、复旦大学药学院药剂学教研室裴元英教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呼吸内科黄怡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药剂科卜书红副主任药师和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药剂科翟晓波副主任药师。尔后,全体编委就杂志社的工作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展开了讨论。编委们对杂志社已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本刊为广大药学工作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平台,凝聚...&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日-24日《药学服务与研究》三届三次编委会在风景秀丽的湖南省衡阳市召开。时值盛夏,仍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四十名编委参加了本次会议,充分体现了广大编委对杂志社工作的支持和重视。会议由石力夫副主编主持,胡晋红主编首先作了《药学服务与研究》2011年上半年工作小结,并介绍了下半年工作打算。2011年上半年,本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2011年4月总后勤部卫生部在山西太原市召开第六届全军医学编辑学专业委员会全体会议暨学术研讨会,会上表彰了第五届全军医学期刊质量评比工作中的获奖期刊,并颁发奖状。《药学服务与研究》杂志荣获本次期刊评比中的最高奖项———“优秀期刊奖”。《药学服务与研究》自创刊以来,编委会专家及杂志社全体同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和努力拼搏,在不断提高期刊学术水平及刊物编校质量上狠下功夫。期刊于2004年曾获第四届全军医学期刊质量评比“优秀期刊奖”;这次又获得了第五届全军医学期刊评比的“优秀期刊奖”,这是对...&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药学服务与研究》网上交费系统已经开通,订阅期刊费、广告费、审稿费和版面费等均可通过该系统支付。付款时首先请登陆本刊网站主页:http://www.pcarjournal...&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随着大众对药学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和职能部门对相关工作的重视,药学服务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服务范围不断扩大,药师与临床的联系日益紧密,药师的工作也逐渐得到了医生、护士等医务工作者和病人的认可。药师在融入临床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也遇到了不少问题。为给广大医药工作者提供一个交流经验、切磋技艺、提高技能的平台,以促进我国药学服务事业更快、更深入的发展,在前三届会议成功举办的基础上,“第四届全国药学服务与研究学术论坛”将于-20日(周四~周日)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学术交流中心锦雪苑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药学服务与研究》杂志社主办,上海市药学会协办。欢迎各医院、高校、科研院所、制药企业、药品监督管理及相关领域的医药卫生工作者及师生前来参会,会务费800元/人(差旅费和食宿费自理),参会人员将获得中国药学...&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为便于广大药师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丰富继续教育形式,有效实施继续教育,上海市药学会和《药学服务与研究》杂志从2003年起开辟Ⅱ类学分继续教育园地,每期将刊...&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丁元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