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大中国找不到一家瓷器釉面结晶斑老化检测机构

查看: 8639|回复: 39
上鉴别图了--最新瓷器做旧研究学习帖---系统的整理了一下,圈足 火气 釉面
主题帖子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93, 距离下一级还需 7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93, 距离下一级还需 7 积分
本帖最后由 春水秋山29 于
21:45 编辑
从圈足做旧 到釉面做旧 到去火光&&系统的给藏友整理一下水晶研磨棉的瓷器做旧效果
再次强调&&做旧材料是 是用来学习提高鉴赏知识的&&不是做旧造假的发明人& &单国泰& &131
水晶研磨棉&&材料
是一种促使瓷器釉面传世痕迹牛毛纹快速形成,牛毛纹效果仿真度达到95%的最新专业做旧材料
-----水晶研磨棉----流入中国市场,使用效果立杆见影,完全代替了近百年来传统的老牛皮夹着沙粒擦釉面,酸蚀釉面的拙劣技法。
只要看过保利
瓷器预展的朋友都知道,精品瓷器釉面亮润,件件旧如新,拿手电筒往瓷器上一照,釉面立刻会反光显现出细丝牛毛纹,牛毛纹已是老瓷器的一个重要特征,只要传世的瓷器,没有一件不具备牛毛纹特征的,一些瓷器爱好者把高仿瓷器拿到手,先是磨擦出逼真的牛毛纹,然后把圈足修磨细腻,把玩一月,在中级藏家面前足以以假乱真。就连资深藏家观摩了水晶研磨棉在香港文物时报举办现场擦拭牛毛纹表演后深为感慨 -------防不胜防。
<p id="rate_84"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学习好帖~&积分 + 6
" class="mtn mbn">
主题帖子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93, 距离下一级还需 7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93, 距离下一级还需 7 积分
本帖最后由 春水秋山29 于
08:56 编辑
大家都知道
一件瓷器&&釉面 看不到细微&&划痕& &等于就是&&新出炉的,,,好比新车的车漆 没有划痕一样,难道老瓷器釉面&&不跟生活中的东西碰撞接触吗?
特别龙泉窑的玻璃釉&&建窑的亮黑釉& &&&釉质厚润钧窑& & 和 玉质感的影青釉& &最容易折射出釉面划伤痕迹了。
任何一件老瓷器,若拿手电筒一照折光看&&釉面若一点划痕都没有, 有这样的出土 或传世&&保存逻辑吗?------
准确说看不到釉面划痕的瓷器基本不靠谱,难道出土的瓷器在土里一直包在棉花里保存的吗?土里的泥沙&&一点不磨伤瓷器釉面吗?绝对不可能。
电视鉴宝专家常说 新瓷器火气大,新出炉的 火气还没退来 意思是釉面贼亮,新东西。
在这里关于釉面贼亮的问题着重分析下
大家应该在家庭使用过不锈钢盆子,仔细观察下,一个新不锈钢盆,使用前铮明瓦亮,使用两月后 还会和新的一样亮吗,光泽立马暗淡下去了,为什么使用两月后光泽不亮了来,主要原因是,在使用的过程**现了划痕,大家仔细一看 使用了两月的不锈钢盆,上面一定会有千丝万缕的划痕出现,也就是我们收藏行里常说的牛毛纹,(瓷器表面的牛毛纹要对着太阳光,或手电筒容易看到)
一个钢盆&&若不使用,是永远不有出现划痕的,瓷器也是一样 ,一个老瓷器历尽千百年怎么会没有划痕来,一件明清传世瓷器使用近千百年釉面能没有划痕吗?其次就算出土的瓷器埋在地下 地下的泥沙也要对瓷器造成划伤,就是划痕多少的问题,出土瓷器釉面若没有划痕,除非瓷器出窑后直接包在棉花里,埋在土里,出土时也是包在棉花里原封不动的,& &有这样的保存逻辑吗,绝对没有。
一件传世开门的瓷器,釉面上的牛毛纹基本是千丝万缕的,据估算,一平方厘米面积大的釉面上 (一个硬币大的面积)至少有近几百根细碎的牛毛纹,把牛毛纹所占的面积集中起来,至少占釉面总面的20%
牛毛纹划痕是失去光泽的,无法反光的,就好比那拿水晶或玉石在玻璃上划下,留下一道擦不去的痕迹,若多划几下,玻璃面就失光不透明不反光了,瓷器釉面也是一样,牛毛纹多了,釉面自然光泽暗淡了,
一件新瓷器的釉面,没有使用前,光泽亮度是100分,若传世使用上百年,不反光的牛毛纹的面积集中起来至少占瓷器釉面的20%, 釉面本来是100分的光泽,有了牛毛纹后就自然减去了20分光泽,,,釉面的贼亮,火光自然没有,再经过把玩,手上油渍与汗水的侵入牛毛纹,釉面自然会变得光泽柔和,温润了。这就是传世瓷器釉面温润没火气的原因所在。
藏友注意:真品传世的瓷器上的牛毛纹,用手电光一照,牛毛纹盘绕痕迹的现象如同,喜鹊窝的树枝结构,细碎盘杂状,所以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擦拭手法一定多琢磨 多研究。
建议:&&釉面少有起伏不平的交叉着擦,釉面平滑细腻的蜻蜓点水式擦,看痕迹,直接在窗户玻璃上一擦,立马看出痕迹走势,在瓷器上擦,必须对着光线研究。
擦也是需要水平的
一块研磨棉就如
一支上好毛笔,拿在普通人手里画幅画 ,充其量
也就是小鸡捉米,,,但拿在齐白石手里,那就是雄鹰展翅。
主要根据你对真品老瓷器的釉面细微研究。理解着越多,加上高科技材料的实践研究,你的辨别水平更高。
据藏友试用后对比研究讨论 ,一件老瓷器的釉面划痕牛毛纹,就像喜鹊窝的树枝,无数个短线
盘绕组成的,
通常对老瓷不熟悉的藏友是拿研磨棉直接擦,
1椭圆轨道擦,这是初级藏者的水平,擦出来的牛毛纹盘丝有序,仿真度60%
2 拿研磨棉 在瓷器釉面上写草书,仿真度70%
3那研磨棉在瓷器釉面上写小楷,仿真度80%
以上楷书和草书,由于划痕有点长 排列还是有点整体,
4如果把研磨棉,用针线缝制成乒乓球大小,球体状,在瓷器釉面上滚动,形成的牛毛纹仿真度95%
一份见解& &
1. 如传世的民国瓷器,拿手电筒往釉面上一照,表面会有错综复杂日益积累的细微划痕,这就是老瓷器的一个鉴真的重要特征,行里常说的牛毛纹,
2.新买汽车漆釉面对着太阳光看,擦车洗车时留下的细微牛毛纹划痕很稀少,一辆十年左右的老车,原漆釉面对着太阳光看,牛毛纹千丝万缕,充分说明牛毛纹是老瓷器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
只要细心参加观看过
嘉德拍卖预展的朋友都知道,他们的官窑瓷器,釉面清澈亮润,件件旧如新,只有拿荧光手电筒一照,釉面少会显现出千丝万缕的细碎牛毛纹。
-------充分说明牛毛纹已是行业里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老瓷器特征,也是传世瓷器的一个重要特征。
一件新瓷器在釉色
方面仿的好,加上逼真的牛毛纹和后盘处理包浆,足以以假乱真,在香港的文物交流鉴赏会上,通过现场五分中对一块瓷片上的牛毛纹擦拭处理,叫很多参观的资深藏家惊叹。
本人是一个在瓷器行业走了近十年,每年展会
培训会没少参加,这些年一直研究破解最新瓷器做旧工艺,
我的擅长是
第一:一小时内能把一个仿官窑瓷器的圈足做的温润如玉,在50倍的放大镜下不留任何摩擦痕迹。
第二:一件30厘米高左右的瓷器,三天内处理出逼真牛毛纹,效果
仿真度,跟保利,嘉德预展传世开门的官窑瓷器95%接近,甚至100%,在手里盘上一月,足以在中级藏家面前
瞒天过海。
我在此公开我的做旧研究成果,不是为了彰显什么,只是为了不让更多的收藏爱好者上当受骗,
快速擦出牛毛纹的的材料叫------------水晶研磨棉,操作简单
,可以在釉面上快速擦出牛毛纹,拿着研磨棉材料
在新瓷器上以椭圆轨道方向擦拭,擦一圈,拿手电筒反光照看,釉面立马会擦出大约20根特细细碎的牛毛纹,手掌大面积的瓷片擦五分钟,完全可以达到数百年的牛毛纹效果,藏友可以随意拿一块瓷片,擦完后,抽时间和大公司预展的官窑传世瓷器釉面牛毛纹做对比,逼真度90---100%。
友情提示:
1. 需要研究圈足处理效果的朋友,可以把瓷器,或者瓷器圈足碎片快递给我,最晚三天时间内处理好,快递回去,处理后的圈足温润如玉,在五十倍的放大镜下,看不到任何摩擦痕迹,欢迎藏友交流切磋,------------(不接受贵重瓷器快递,此活动只用于交流学习,识别造假。)
-------------旨在交流
切磋,识破造假,----不支持仿真造假
适用各种釉面
老窑单色釉,
旨在交流学习,也可以根据藏友需求定期举办做旧鉴真交流会。会期不收任何费用。藏友车船费自理。
声明:除本人外,任何以水晶研磨棉做旧材料名义的一切活动都属于不道德的。本材料国内独家拥有。
其次牛毛纹形成后,特别传世的瓷器釉面上的牛毛纹,分析:把釉面所有牛毛纹划痕的面积集中起来,
牛毛纹的面积占整个瓷器釉面的25%左右,牛毛纹划痕是无光的,就像玻璃划一下发白
无光一样,
本来一件新瓷器是100分光泽的,传世后
使用痕迹牛毛纹增多,自然变成80分光了,,,在加上汗水
油渍的盘玩,不就自然没有火光了,釉面温润了。
附加内容:
从大清国开始&&景德镇烧制官窑瓷器& & 准确说香火不断& &&&的在传承& && && &目前 烧制&&高仿瓷器 在& &&&绘画& &釉色&&釉料& &胎质方面& & 的& &仿制 技术&&可谓小菜一碟& && & ,有些藏友看到地摊的拙劣的仿品& &那是景德镇几十元的货& && &你见过&&过万的仿品吗& && & 你手里有过万的仿品吗&&,,,藏家藏友都把自己当&&专家来& &,,其实你是真懂吗& &看书写字的耍嘴皮子,都会,,,弄到真正研究&&你到底知道多少&&?
景德镇 仿的足以乱真了& &是指的高级藏家&&能辨认出来的水平,& &你若属于 高级的范围内& &肯定 不用看& &用手 一模瓷器表面& & 柔和度就可以感觉出瓷器的火气大小。
其次&&一件老瓷器的釉面润度& &就是&&使用痕迹牛毛纹里容易残留油渍&&经把玩&&最容易形成包浆,,,,千百年来&&高仿高手 拿老牛皮夹着沙子&&擦釉面&&你以为吃饱撑着&&没事干吗& & -------那是在做高仿中的高仿&&,,,常人是永远不懂的,,,别以为自己 花几千元&&买了一堆景德镇几十元的仿品 放在家里&&就感觉自己是专家了&&自己真懂了,&&这个学习资料 连身经百战的高级藏家都感到震撼,,& & 所以说& &活到老&&学到老&&不虚心,&&你就 抱着一堆仿品&&卖不出去,在行业里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
我在行业数年&&我对仿品大藏家 太了解了& && & 家里动不动 几十件上好&&青花,,,其实都是景德镇千八百的货& &叫贩子加价 两三千送到他家 当珍宝了,& & 为什么藏元青花& &明清青花的& &大仿品藏家很多& & 一个字&&贱& && &&&就是便宜
为什么珐琅彩& & 不泛滥来& &因为说的过去的珐琅彩成本太高&&一件批发价就是就上万& & 贩子 拿不起&&拿上风险大。
眼力差藏家& &也收藏不起 !
--------------------------------------------------------------------------------------------免费提供学习材料,& &提高收藏质量
主题帖子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93, 距离下一级还需 7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93, 距离下一级还需 7 积分
本帖最后由 春水秋山29 于
17:46 编辑
注意:&&一般官窑小件& &圈足细腻柔润& && &部分官窑大件瓷器圈足& &&&整体还是凹坑不平的,但与置放接触的摩擦面是细腻的
DSCF9936.JPG (455.27 KB, 下载次数: 4)
17:45 上传
百鹿尊.jpg (79.47 KB, 下载次数: 2)
17:45 上传
成功作品.jpg (398.72 KB, 下载次数: 2)
17:45 上传
主题帖子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285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7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285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7 积分
学习 真正与时俱进了
主题帖子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333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68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333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68 积分
永远都是初学者。微信号:njgcp2014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311, 距离下一级还需 489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311, 距离下一级还需 489 积分
这才是好贴
如需尽快答复请电话(短信)联系: 加微信请备注:古玩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722, 距离下一级还需 78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722, 距离下一级还需 78 积分
主题帖子积分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自重则威 知止有定
微信号:Moyixuan_art
欢迎藏龙众师友莅临济南古玩城北楼三楼C087号“墨仪茶叙”指导赐教~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728, 距离下一级还需 72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728, 距离下一级还需 72 积分
主题帖子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3999, 距离下一级还需 3001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3999, 距离下一级还需 3001 积分
神马都是浮云!
主题帖子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29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6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29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6 积分
不可,以点盖面,学习中。。。
看世间万象任云卷云舒,
观收藏冷暖感潮起潮落。
& && && && && && & ------有云阁
主题帖子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205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46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205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46 积分
专家,高手鉴定好比中医看病,X色散检测等科学检测好比西医看病,相信两者的结合会让古玩收藏,走上正规的道路。欢迎探讨交流QQ
主题帖子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1377,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23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1377,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23 积分
贴件贵司做旧的瓷器,大家鉴别1下。。。。。。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517, 距离下一级还需 283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517, 距离下一级还需 283 积分
贴件贵司做旧的瓷器,大家鉴别1下。。。。。。
jhzy09 发表于
找个池塘,盖间平房,给自己一个有鱼的地方
主题帖子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6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6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6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6 积分
春水秋山29
永远都不可间断的就是学习
关注藏龙微信
         
版权所有@2011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藏龙收藏网 豫ICP备号从釉面看瓷器的年代
(一)古瓷釉面的变化
古瓷因地球引力和氧化的长期作用,釉面物质会重结晶并玻化脱变为类云母状物质,其状如釉面蒙了层塑料薄膜,有种温润的玉质感,有的还会象宋代哥窑釉面那样发出酥油光。积釉处会因釉层肥厚质变而呈果冻状。有的古瓷如月白等淡雅釉色的积釉处,多能发出盈盈湖绿色。
古瓷釉葯是由数种物质组成,古瓷在地下年代久远最易质变,尤其处高湿或液态环境中,釉中的易中和易溶解物质流失,加釉面玻化质变会出现糠状玻化、莹透立体现象,这点与高古玉的质变莹透立体现象颇相似。此现象易发生于器物口沿、棱角、底足胎釉结合处及其它相关部位;用显微镜观察,釉面气泡萎缩,边界粘稠不清,云蒸雾绕变幻多姿;对釉层较薄的釉面显微观察虽无起伏佚荡之质感,但釉面肯定会有其它质变现象;新瓷显微观察质感平和单调无变幻之美。
古瓷釉面沉静深邃主要由重结晶质变与老化萎缩纹两方面原因造成。
古瓷有铅釉、石灰釉、干粉釉、盐釉、石灰碱釉等多种,分液态和干粉态,因原料比例熔化温度及釉层厚度不同透明度也不同,石灰碱釉始自南宋,其他釉类自商周起一直相继沿用并不断优化改良。
&&&&釉色以纯净、悦目、细腻、均一为上,古瓷发色多为过渡色,纯正者相对较少,釉色纯净悦目器型端庄精致者定为上品。
有的古瓷因水土沁而失光,但未沁釉面完好有光泽,这与化学药物处理后釉面整体破坏的失光截然不同,未做手脚的古瓷用显微镜观察釉面清爽洁净、赏心悦目。
有的釉面老化指数高,边沿、拐角处能见自然风化脱落现象。凡烧成温度较高者如白釉红釉等则不易质变。陶瓷器烧成温度高低、胎釉厚薄、地质环境优劣、干冷程度与抗氧化分解能力成正比;地质环境的湿热、酸碱度高低与抗氧化分解能力成反比。
瓷器是由原始瓷发展而来,自商代出现原始瓷一直到东汉才完成由原始瓷向瓷器的过渡,原始瓷釉层薄且常凝聚成芝麻点状。早期的釉色以青、青黄、青绿、黄绿、绿褐、或茶叶末等色为主,但釉色质量一直处于不断改进优化的过程中。如白釉自北朝已出现,真正烧制成功却在隋代;红釉一般认为出现较晚,古瓷中较少见,其实唐代越窑、耀州窑就有偶然窑变而成的棕红器物,疑似五代柴窑器物中的红釉发色已很平稳,显然已受人掌控是较成熟的工艺了,但它却随着柴窑工艺失传而中断,当然这一观点还有待进一步验证认可;总之古瓷釉面发色是由偶然向必然逐渐优化改进而来的。
&&&唐至宋代的古瓷中多有土黄釉色器物,如道观寺院之色,原料不纯不是主因,主要应与当时人们信仰有关,古代方位及五行学说,中为土、为黄,土黄代表神权,代表中央,代表集权,封建集团崇尚这种色调。
有的器物釉面因年代久远而黄化或呈赭褐色等质变。此特征多数出现在器身局部,目测可见;有的显微镜下多呈不规则酱褐色斑点沉于釉下。
质变程度因器物所处地质环境的湿热度、酸碱度、深浅度、暴露度不同而各异,如北方干冷,部分地区酸碱度适中故出土器物多有晶莹如新者。
&&&&为提高胎土光洁平整度提高施釉效果,古瓷多有施化妆土者。
入窑烧制时由于摆放位置不同古瓷多有阴阳面,阴面釉色相对暗淡粗糙,而处窑腔中心受火均匀者阴阳面则不明显,且烧成器物釉色成色亦好。
古瓷皆具备包浆特征,
器表氧化熟透层亦称包浆。传世品包浆滋润深遂,出土品包浆深沉自然,包浆实际是氧化质变现象,是器物抵御氧化沁蚀形成的自然保护层。古瓷表面的包浆熟透层具不同程度的松弛性,经把玩易沁入汗渍油腻,包浆更易滋润深沉。
整器无做旧痕迹,如人为酸蚀、打磨,使用中不可能磨着的部位磨损等现象。个别器物也有因原持有人缺乏文物基本常识而随意加工者,如一件旧气开门古瓷的几个水泡眼被打磨了,看样子是想磨平,虽无大碍,却破坏了器物的原始状态。这种有意或因无知而随意加工的情况不是个例,如在器物底部磨上使用痕迹等,尤其古瓷中釉面光洁如新者多是瓷中上品,切忌为消光随意动手弄巧成拙。
为便于识别区分作旧赝品,要尽量多掌握些人工做旧的方法。凡人工做旧者干涩呆滞无灵气,毫无自然美韵。
(二)古瓷胎体的变化
古瓷胎釉含有可溶物质,同时所有器物经氧化沁蚀都具可损性,不管出土品还是传世品,经氧化分解潮气沁润,部分物质会中和挥发流失,胎釉定有疏松酥化趋向;年代久远后会变轻,陶器较瓷器明显;瓷器瓷化程度越高、胎釉越厚抗氧化分解能力越强。如汝窑在宋代五大名窑中烧成温度最低,故汝窑、唐三彩及古陶真品大多上手会有发飘的感觉,但此现象不可能是绝对的;瓷器中烧成温度较高的定窑(1320度以上)、龙泉窑(1300度以上)、钧窑(度左右)官窑(度左右)等窑口作品这种分量减轻的状态则不明显;古代胎土所含成分与现代有别,如宋代官窑胎土掺有大量紫金土含铁高比重大手感也重;元代胎土中含铁高器物亦显厚重。
现代瓷器都是机械练泥,杂质少,气孔小,密度高,比重大,有另类死沉的坠手感。
古瓷若不慎破损,瓷片易出现酥碎、酥层、掉渣状,新瓷则无此现象;破损处可见胎骨内的陈旧或水土沁程度,真品白胎也会成青白或黄白等色,一般不会等同于原色。
有的古瓷因胎体酥糠程度较高而出现酥裂现象。底胎熟旧,器型古朴典雅,旧气特征明显.具备时代特征。器物底部是雨晴表,含有较多信息。古瓷露胎处、釉薄处一般能见到火石红存在状态,有胎红、窑红、火石红、刷红之分,古瓷中亦见不带火石红者。再者主要通过胎底可看出胎体新老熟旧程度、胎釉结合处质变程度等。有的老窑器底看似较新,但用手抚之并无生涩之感。
瓷中生活用瓷的耳柄之类附件均为胎接,而陈设观赏用瓷则多有釉粘者。
器型不能作为鉴别断代的主要依据,更不能简单的将未见过的器型斥之为臆造,要看重器物的古旧特征,要全面分析后方可下结论。
(三)釉面现老化萎缩纹瓷器出窑时饱满而生涩,年代久远后釉面质变收缩而形成萎缩纹(即皱皮现象),萎缩纹理同老人之面纹。萎缩纹在适度光照下晃动易见;萎缩纹是微小的皱皮状,放大十倍左右观察效果最佳,再大反而看不清。唐至五代时期器物的萎缩纹相对明显,宋代以后已呈递减之势,釉面萎缩程度因器物所处环境及抵御氧化能力强弱而异,但在宋元以后的器物上很少明显看到此纹。
古瓷釉面萎缩而滑腻,触之如婴儿肌肤,滑不留手,妙不可言;部分明器古瓷油腻湿润者除外。
(四)古瓷受水土沁或蚀蛀的形态(1)水土沁
出土器物只有部分古瓷带水土沁。
水沁者有象白雾状的一层薄膜,湿水可现出器物本色,水干再现,火烧无异味,滴硝酸冒白烟。
古瓷附土含铁量高,这与土壤中的铁沉积亲和有关,附土一般成颗粒状,器内最明显,能随手倒出的土也是颗粒或结快状,用手捻都已达到一定硬度,这应是石化或钙化趋向,新石器时代的玉石器上有的附有坚硬的土锈就是证明;但由于陶瓷出现较晚,一般锈类还达不到那种质变程度。影响美观的土锈可慢慢清除掉;器内一般倒的不出土就行了。不易清除的沁土可用竹签类刮拭,一般都能刮下,再用湿布擦净既可。清除后有的会留下黄斑点,沁入裂纹内的很牢固不必清除。自然土沁者附土与器表都有一定的亲和度,手感已带沙性,用水长时间浸泡也不会松散,不易清除,往往露胎部位更难清除干净;作伪者既使土中添加粘和剂之类,侵泡时间一长也是极易清除。但在中性沙质土中的古瓷附土较易清除。有的在器表沁上不同的颜色,个别器物受沁部位象古玉一样出现釉面透晰现象,很玄妙。
釉面棕眼属薄弱部位,易被沁呈放射状、扇面沁等形状,亦易见漫沁、流沁等状。
&有的高古器物见形态不一的朱沙沁(陪葬朱沙或氧化铁沉积物,异于火石红)。
(2)古瓷水土蚀蛀的状态
部分古瓷能见水土蚀蛀斑痕,此类蚀蛀已蛀破釉面,亦称土咬,形态各异。
釉面或气泡壁被蛀蚀者能见蛀斑、麻坑和死气泡坑,蛀蚀痕往往深浅不一但边界清晰,有的蚀痕如用木锉锉过的橡胶胎,同具萎缩状。
水土碱沁重者器身往往被一层水碱锈包裹,有的已蛀破气泡壁,但未蛀釉面用显微镜观察釉面仍光洁晶莹。
(五)如何观察古瓷釉面的钙化及硅化根现象
釉面钙化有内因形成和外因形成两种情况,为较好的区别钙化状态,可将钙化程度分为钙化状态和亚钙化状态。
(1)内因钙化状态。
内因者是由釉面自然质变由内向外生发形成,显微观察一般呈厚薄不均的云翳状、柳絮状或微小斑点状不规则的布满釉层内,这种状态常与釉面糠酥现象相映衬,显得深沉沧桑、旧气益彰。
(2)外因钙化及亚钙化状态。
外因者由釉面霉变物质转化而来,一般呈不规则的点、块、片皮癣状与釉面结为一体。这种钙化形态各异,颜色有灰白、黄白、黄褐等色;这种呈斑块状的钙化以反光面为准,将古瓷避光目测钙化部分发暗,朝光则能发出明净如水的光泽;这点与釉面银化者不同,朝光时银化部分却发暗。
外因钙化分钙化与亚钙化两种状态,钙化者已生根与釉面生为一体,亚钙化者如撒一层面粉,抚之微有凸起,与釉面有一定亲附度,但尚未生为一体,此亦系霉菌质变所至,有的近似古玉白水沁。此类物质常见擦痕,未出土前应为松软状态。
有的在胎釉结合处见线条状或颗粒状钙化物,用微观法釉面可见片状或颗粒状粉白色钙化物,这是因器物底部和窑粘的细小颗粒最易受潮而出现质变钙化,往往可辨率较高。有此等钙化物者必为千年古物无疑,因宋代以后未见能达到此等钙化程度者。
有的古瓷在质变钙化部位留有印痕。千年古玉烂如泥是指在特定环境下年代久远后出现的一种状态,出土见风后才能慢慢恢复硬度。瓷器釉面呈玻璃相不易变化;但在地下封闭或半封闭环境中年代久了,因水土中的酸碱及杂浊物质的沁蚀化合会引起钙化质变,亦会出现软化倾向,有的釉面还会质变沁蚀成松软的粉末状;因提取方式不规范在提取或擦拭时会触动釉面,经风固化后会在器物上留下永久痕迹。
用目测法可看出釉面质变程度,并可准确区分质变钙化部位。
亦见釉面较好的古瓷被喷上星星点点银粉、白漆类冒充钙化斑者,此系缺乏文物常识的古董小贩所为,亦见在古玉上做手脚者,纯属画蛇添足无聊之举,古物原貌是不宜改动的。
(3)硅化根
关于硅化根,考古界对硅化根的概念是白色线条、细小而弯曲,附在污浊古陶瓷上而人不可仿。地表植物的根须向地下下伸展,最后附着在器物表面吸收养分。植物随季节或其它原因不断荣枯交替,而残留的根须经千百年后形成硅化根,硅化根虽细小,但有一定硬度。硅化根一般易在陶瓷器的底部或污浊重处发现,若发现硅化根必为古瓷无疑。
(六)古瓷的次生结晶体或银化现象
&&(1)次生结晶&
瓷器出窑前经过锻烧不存在次生结晶问题,现代某些结晶釉作品是特殊配方所致,与次生结晶是两回事。次生结晶是矿物晶体析出的再生现象,古瓷因年代久远,釉内矿物质长期受地心引力及氧化作用,本以碾碎打破的分子结构重新组合并向其固有结构形态演化,
部分矿物粒子由薄弱部位析出表面形成独立结晶体,多为白盐状或霜雪状;这是一缓慢的演化过程,最少数百年才能出现此现象,年代越久,这种次生结晶特征可辨率越高。宋元古瓷多有出现明显次生结晶体者,五代唐代古瓷此特征更明显。当然,釉面结晶亦有土壤中的矿物质因年久沉积亲和而成者。
& &结晶分明显和不明显两类a)明显者目测可见,多呈雪花、松针、菊花、植物叶、小棒条、放射、爆炸、米粒、冰茬条痕、不规则线条状等大小不同的各种状态;(b)不明显者可
显微观察,亦是多姿多彩,形态各异;有些次生结晶体多发生于质变较重处或胎釉结合处,有的结晶体在釉面呈众多细小星光点密集成团状、带状或片状;有的呈旋涡纹、水波纹、浪花纹或银波晕散白雾状结晶态,釉面呈云母状;质变结晶易发生在较大的棕眼、水泡眼、
凹点、爆釉点、蛀孔等易积潮处。有的照片能明显反映出结晶折射晕散现象,有的结晶呈较强银光聚散不一的状态,个别结晶体能发出刺目的光芒。
有的古瓷釉面产生结晶后五光十色星光闪闪,煞是好看。山东淄博窑古瓷多有质变结晶者,有的釉面竟五彩缤纷十纷漂亮,不见实物很难相信,比玛瑙釉好看多了,有的在气泡中可见灰白扩散状闪光结晶斑。部分古瓷质变部位往往有星光满目之感。
釉面的梨花斑、石花斑(凌斑状)、饭糁斑等也属质变结晶现象。
用显微镜观察星光闪烁是结晶体的共性。
& &(2)银化
古瓷的银化现象(亦称反铅、反银)既属次生结晶,星、斑、片膜、全化者皆有,多有呈芥籽、米粒状斑点者;银化层同水锈一样,湿水既失,显出釉面本色,而钙化者却不能。汉绿釉、唐三彩古陶常有银化者,五代疑似柴窑古瓷中亦见银斑及片状银化现象;宋代以
后古瓷未见有此状态,由此可推见古瓷银化须千年以上;银化真品湿水后原釉色显现清晰,
伪者无此现象。(七)怎样观察有气泡及无气泡古瓷的老化质变现象
气泡在任何空间都有自行衰退、老化、消亡的过程。
古瓷分有气泡和无气泡两种情况。
古人手工配制釉料,质地相对粗糙,内含水气多,故古瓷气泡大小不一且分布不均;部分古瓷气泡稀疏廖若星辰,釉层厚者因质变气泡往往呈聚沫攒珠状或呈饭糁粘稠状。
新瓷用料由机械加工,质地细、密度高,故气泡小、密而均匀。
&往往古瓷釉下见多层面色调的气泡,如雾状泛白、泛灰、淡黄、黄褐、红褐、黑褐等质变死气泡等,气泡自然暴裂或逐渐消退为古瓷征状之一。
古瓷完整的气泡壁中间有一至两个大反光点,周边有较多个小反光点,如众星捧月一般;有的反光点已有扩散现象,有的还会带彩。部分古瓷气泡及反光点消退萎缩明显,有的气泡消退后会仅留下暗洞般泡痕,消退轻重依次显现,过渡明显。
釉面质变萎缩,气泡老化消退,这是高古瓷的共性。釉面气泡壁相对薄弱,年代久远后易发生质变,从气泡变化可得到很多信息。这种质变态一般为:凹处积釉易玻化,垂釉厚处观气泡,概率高者方为据,气泡个变不为凭。要细心观察气泡的质变、老化、消退、萎缩、黄化、黑死及钙化状态。
&有的釉面见“水泡眼”,大小不一,大者可如硬币,水眼泡为窑内降温时气泡慢慢秕下,形成周边凸中间凹的孔币状,突起边沿有空心也有实心的,比毛孔状棕眼大而醒目的多。笔者见绿釉贯耳瓶一件,黄赭色开片,水眼泡象熟透脓疱状,晕人!
有的入窑煅烧时因釉汁未熔透而出现釉泡,形成疙瘩如蟾蜍瘤状,大小多少不一,有的釉泡竟大如豌豆;有的气体逸出形成大棕眼,从棕眼大小可看出当初气泡大小;有的因胎釉结合不牢而暴釉或缩釉;这是古窑烧制器物时升温与降温慢,胎釉间气体演化形态不一而形成的不同现象。
施干粉釉者无气泡,这要看其整体质变状态,古瓷质变多伴有钙化、银化、石花、结晶等老化特征。
红釉、白釉器物因烧成温度高抗沁蚀力也强,质变相对较慢。
&&(八)古瓷老裂纹的形成机理及呈色
开片是因胎釉热胀冷缩指数不一致所造成;古瓷一般具老裂纹或多层次开片,釉面陈旧光洁。一般古瓷因长期热胀冷缩、氧化质变釉面弹性减小,釉面老化值数高,脆裂开片密度也高,如细箩纹为目测可见的细小孔眼状,非逾千年难达如此细小。入窑煅烧时,釉汁熔化越好与胎体渗透结合亦越好,开片相对要少,甚至不开片。传世或出土品中亦见不开片者,此类器物往往保存环境相对较好。
部分窑口的蝇翅纹,当属另类更细小的老裂纹了,它需借助仪器,否则是看不到的,下面还会提到蝇翅纹。
古瓷老裂纹有原开片和后开片之分,开片逾久裂纹内所充填的异物逾牢固充实,一般有水锈、土锈、灰尘、汗渍等之分。
深埋地下的古瓷出土后会因气压、潮湿度、温度骤变而开片,这也是出土古瓷典型特征之一。
凡受水土沁的原开片古瓷老裂纹有冒碱现象,阴雨天明显。
因尘埃、汗渍、沁染等外因作用裂纹内颜色一般呈灰白、褐黄、褐红、褐黑等色。部分老裂纹颜色明显是由胎内渗出而非人为,此类颜色一般为鳝血、赫黄、赫红等色,成因应是因年代久远胎内铁分子析出经氧化而成,极有可能需特定胎质及特定环境才能形成。
用显微镜观察,一般原开片都有黄化漫沁现象,但施石灰釉者因其熔点高硬度高,釉虽薄但这种漫沁现象反而不够明显。
各种老裂纹都是老化脆裂的象征。老裂纹的名称很多,如龟裂纹、冰裂纹、大开片、小开片、文武片、金丝铁线、鳝血纹、鱼鳞纹、鱼子纹、百极碎、细箩纹、蟹爪纹、牛毛纹、网状纹、旋涡纹、流水纹等等,称谓繁多,其名称至今缺乏统一规范。
观察老裂纹属一般收藏常识,这里不再赘述。
(九)古瓷釉面的蛤蜊光现象
蛤蜊光多不规则,毫光呈五彩状,视觉效果极佳。真品系在地下年代久远,因地下潮气杂质沁润,釉内矿物质游离表面与其它物质化合而成,千年以上的蛤蜊光有的达到凝重闪烁斑驳陆离状,有的竟在圆器内荡漾如水。笔者见一件唐青花白釉蓝斑四系罐,整体蛤蜊光斑驳闪烁,古韵诱人。
&古瓷传世品也可产生蛤蜊光,但多不及出土者明显。明清古瓷蛤蜊光则以五彩最具代表性,应与釉料中的矿物成分及所处环境有关。
识别蛤蜊光在柔和光源下进行:灵活巧用反光面,转换角度釉面搜,若有五彩毫光现,此物可遇不可求。(十)古瓷两大来源及其特征
(1)传世品
传世品因器物保管环境不同,鉴别时要做具体分析,但传世品的共同特征为包浆厚,底胎熟旧,器物有使用自然磨损、磕碰等痕迹,但库藏品除外;气泡消退、黄化、黑死,釉面质变、次生结晶等现象也会在传世品上出现。
&&(2)出土品
多有滋润、质变、重结晶、水土沁蛀痕迹者,并有浓重且不易消退的土沁味。由于地质环境相当复杂,不分天南地北,不管明器窖藏,所在地下的深浅程度,密封程度,与土壤接触程度,周边杂物繁简,水位高低,酸碱度强弱,温度高低,时间长短,所有这些都势必对器物有所影响,鉴别时一定要从微观着眼,全面分析。
出土器物又分两种情况:
&&(a)明(冥)器及磷沁现象
明器就是陪葬品,古代多为土葬,墓道内人体与棺椁服饰等相杂,有机质腐朽化而为油质膏泥,器物年久受沁,故出土器物多有油腻滋润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冒汗现象,阴雨天更明显,同时有股土腥异味,洗刷难退,久而不消。
明器釉面常见具磷沁现象者。磷沁一般呈不规则点、线、块、片、整体等沁附状态,有的仅限棕眼凹处。磷沁晶莹铮亮光鲜如水带酥光,有明显的湿水感;视觉上比新瓷亮,但不刺眼,韵味十足非常漂亮。在密封墓道中,尸体与棺椁衣物等有机质腐朽物能产生大量磷质气体;密封状态下磷气均匀散布或呈结团状,并能呈稳定状态附着在器物表面,年代久远后向釉面内渗透并化合为磷沁层。受磷沁者出土后已无磷光效应,器物被沁部位有的呈铮亮剔透状,有的则不够明显。磷沁光泽是柔和的鲜亮而不是刺眼的火光,所发乃净莹湿润的酥油光。磷沁还有种有趣现象,湿水光泽立减或消退,水退显现如故。地下状况很复杂,磷气的浓淡分布状态沁润年代远近也千差万别,反映在器物上的状态各异。出土瓷器中常见光鲜如新者,大多是磷质沁润的结果。墓道中有尸骨棺木就有磷质,冥器受磷沁应是易解之事,奇怪的是这一现象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解放初期的夏秋夜晚在庄头乘凉时,常能看到坟场、乱葬岗的磷光团聚,象幽灵样漂浮游荡,有的还随风升降,老百姓叫“鬼火”或“大兔(狐狸)炼丹”。由于推行火葬等原因,这种现象现在已见不到。磷沁光泽与蛤蜊光相似,但蛤蜊光能见五彩,磷沁只见酥光。亦有磷沁与蛤蜊光同体者。出土器物蛤蜊光有明显消退现象,磷光附着相对稳定;笔者用磷沁瓷片做过试验,暴晒、水浸、巴斯液泡,磷沁处仍光鲜如故,因此永不消退的可能性较大。
部分出土玉器、青铜器也具磷沁现象。
&&(b)窖藏
历代皆有兵匪战乱,古人为应急修建秘所或临急藏匿实属常理,窖藏器物经常出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一般明器冒汗程度大于窖藏器物,窖藏一般无磷沁现象。
(十一)传统目测鉴别法与微观鉴别法相结合效果好
凡目力所及而不借助仪器观察者皆属传统目测鉴别,目测鉴别只可目测外观。微观鉴别可观察到器物的内在变化。微观鉴别用显微镜既可。
&民间收藏界有“千年老窑显蝇翅”和“元明古瓷开石花”之说,是指蝇翅纹需千年以上釉面才能老化脆裂形成无数极细小孔眼状纹,石花纹是说要数百年以上次生结晶物才有可能与釉面或气泡纠结形成小斑块石花、旋窝状纹等。
部分古瓷釉面用微观鉴别法可见见蝇翅、蝉翼、蛛网、疏网、水藻、流线、微丝、石花、旋窝等纹,以蝇翅纹最为细小,它们都是因氧化、釉面质变脆裂、老化的象征。蝇翅纹多隐藏在皱皮纹或积釉处,此蝇翅非彼蝇翅,并不是唐三彩蛤蜊光古玩界所称的蝇翅纹。唐至五代越窑、耀州窑器物蝇翅纹往往很清晰,从宋代开始已呈递减之势,元末明初釉里红苔绿中有的仅具微丝纹迹象,有一件宣德釉里红梅瓶网纹到很清晰。
此类网纹是由独立闪光点构成,光点是一种质变结晶态,似断非断似连非连;质变重者有的呈一片银光,晶莹闪烁。黑釉、褐釉多有见蝇翅类网状纹者,而白釉类未见此纹,不少窑口的器物年代久远亦无此类网纹。有此可见该现象应与釉中含铁或某种矿物质高低和年代远近有关。此类只能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网纹现象还有待从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去研究。
蝇翅类网纹、萎缩纹、磷沁等古旧特征是仿者无从着手的领域。
& &(十二)木柴、煤炭烧窑与电气炉的区别
木柴烧窑、煤炭烧窑升温降温较电气炉慢的多,馒头急火蒸死体积小,慢火蒸活体积大,同是蒸熟馒头,急慢效果不同,烧瓷同理,故木柴煤炭烧窑胎质相对滋润疏松。
古代烧窑主要用松柏木,木质内含松脂等多种物质成份,煤炭更是含有多种矿物成份,燃烧后含有多种成份的气体会同作品发生化合反映,故古瓷釉面有滋润者亦有略浊者,木柴窑挥发快,釉面比煤炭窑浊度要轻。为提高质量,精品多用匣钵装烧,故古瓷中亦多有釉色晶莹滋润,光泽柔和似水者。
现代电气炉烧者釉面纯净光强而胎死。掌握这一特征对古瓷鉴赏会有很大帮助!
(十三)以上为作者近三十年来学习实践的心得,并以此为标准获得了不少珍品,收藏颇丰。凡符合上述标准者既为旧气开门,再参照器物胎釉、器型、工艺、文饰即可较准确的断代定位(窑口)。
若问珍品何所在,此法定显真善美
把关标准真古旧,硕果历历胜龙图
自东汉至宋元,古瓷窑址众多,现经考古发掘者只是冰山一角。
出于多种原因,目前文博学术界正处于权威备受质疑的变革时代,有质疑才有发展,高古瓷领域更是如此。现在各地收藏爱好者不断发现旧气特征开门符和高古瓷特征的精良作品,当然也包括疑似柴窑器物,但此类古瓷尚无发掘考古资料证实它们的身份,大多被文博界拒之门外;显而易见,此类古瓷不宜用“否定”的方式解决,应基于其古旧真实特征,事实求是客观公正的做更深层的探讨!其实,确认它们已是大势所趋,只是时间早晚的事!
文博学术界搞不明白的问题很多,相互间的观点也难趋一致。现在流行的“有疑点一票否决”是随意量裁的借口,是脱离实际的,也是不公正不负责任的,绝对不可采信!现在土地开发,高速路破土,公私建筑,文物大量出土,不少文物流落民间;更因交通通讯便利,文物流通极快,收藏爱好者能得到精品文物的机率很高。若遇到没见过或看不明白的文物应属正常现象,不可轻易言弃。
必需意识到,这是一特殊的稍纵即逝的时间段,只要发现旧气开门的古旧精品,有条件尽量合法收藏。暂时搞不明白很正常,有神不愁庙,可慢慢细化研究,切莫相信一票否决,那不仅会坐失良机,甚至会给传统文化造成意想不到的损失!
众多窑址因历史原因已遭破坏或深埋地下,或发现而未及时发掘;原有考古发掘数据与鉴定理论还有很大缺口,还有待完善提高。若以古旧真实特征为突破口,定能跳出资料不足且墨守成规的怪圈,减少文物遗产的人为损失。
鉴赏古瓷在强调器型纹饰工艺流程的同时,若能突出古旧特征、熟练运用上述鉴赏标准,则能将真品赝品较准确的区分开来!收藏要勤学善思,不能别人说什么信什么,多打问号,少走弯路!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花瓷器釉面鉴定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